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

Skrlett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Skrlett”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共13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 with quality educatio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family education has become a hot topic of social concern .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 For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 different concepts of education and the ways of educating , resulted in the obvious difference when their children has grown up .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family education , and the causes of forming the differences . Besides , it provides a conducive family educational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Family education  Ways of educating   Values    Differences

Introduction.

Family education indicates the influ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ng between parents and a child . It i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one among all the ways of education . In view of many differences in culture , economy , family background , educated ways , hence it results in the obvious difference in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 To recognize the fact correctly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 For Chinese families , what they focus on is “ order ” and “ obedience ” , while they pay attention to “ fairness ” and “ freedom ” in West .Chinese parents are dominators who control their children , thus what the children only do is to accept all the arranged things submissively . Parents always decide their childrens natural development . Consequently , they have deprived of free agency of children . However , in Western countries , parents often focus on childrens decision-making power .Under the permitted circumstances by society , children is allowed the problem they have met .

1.Chinese familys’ ways of educating .

1.1 On studying

Chinese parents pay a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ir children s achievement in learning . No matter what their children want , they will satisfy childrens all the needs only is children can get a perfect performance in examination . Therefore , in daily life ,children are demanded to reading , practice and learning . As a result , their genius are ignored . Parents limit childrens creativity .Consequently ,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so-called genius but snuff out a real genius . Besides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 , the inculcated education which asks children to recite some experienced knowledge without any comprehension . Thus it leads to kill the childrens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children is lacking of operating by hand .

1.2 On life

At first , what most of Chinese parents is always thinking is how to protect their own child , when his child quarrels even fights with others .Even if they know their children have made a mistake , they still try to have their children got rid of the responsibility . Under this condition ,the conflicts is often raised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parents . Besides , in China , it is the common fact that parents help their children wash clothes , make a bed ,etc . They even want to help their children resolve any problems that their children have faced . They dote their children and afraid them being suffered and tired . Finally , many parents will satisfy their children any economic needs , without hesitation and limits , even if the family is poor , let alone what the rich do . As a result , children have no awareness of saving money in life , because they think it can be acquired easily . Day by day , children take it for granted that their parents give them money forever and without any requirements . I had ever seen a news “ It is said that a son killed his mother , only because the mother didnt give him enough money to play net games .” What a astonished news ! We can see some educational problems from it that spoil will eventuall lead to bitter fruit .

1.3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 and parents

In china , parents always say something like these , “ You must … , You have to … , You should … ” . In their views , children is their private property . They can treat their children in any way what they want to take . Besides , children have few acces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ir parents . At the same time , as children afraid their parents , little by little , reverse psychology appeared . Thus may make children develop themselv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departing the normal orbit . Based on the two points I have mentioned , a gap have emerged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 Children arent willing to tell their true thought to their parents . Actually speaking , it is bad for childrens development .

2.Western families ways of educating.

2.1 On studying

In Western countries , parents focus on that children can “ realize ” knowledge by thinking . So they encourage their children to find something new , to operate , to dare to bring forward questions . When foreign teachers have classes , they often say “ Questions ? Any questions ? I like questions ” In fact ,parents is also like teachers . They rouse childrens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ies . They allow their children query and challenge the knowledge in the book . So most of western children think actively , operate masterly.

2.2 On life

Western countries advocate a independent life , parents think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r children to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 and children are asked to make a decision by themselves without parent involving . Besides , parents give their children money regularly . In addition , they encourage their children to do some part-time jobs .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rong quality of hard-working , children would rather be suffered rather than be coddled . Moreover , parents educate their children to donate and save money .

2.3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western families , children often call their parents name directly . They wouldnt be blamed because there is a democratic eq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 Few parents compel their children to obey their thoughts . They wont ask their children to lead a life according to their way of life . What I have just mentioned is good for children to communicate with their parents .  Children and parents , think each other as friends .

3.Chinese families’ values of educating

In China , parents ask their children to go to school in order that their children can make a living . In parents opinion , degree is the most important . Children must be educated in a serious way and get a good performance .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y get the degree , thereby obtaining a decent job . If their children do good in studying , parents will hold their head high and lift up their horn . Parents tell their children to combine their own interest with their familys interest . Therefore , for a child ,to go to school is not only for the sake of themselves , but also the whole familys . Children should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to get a decent job for familys face . Whats more ,in China , parents from different families always like comparing their children . Parents often take their own childrens advantages to compare other childrens disadvantages , thereby achieving to comfort themselves . Parents also chat about childrens grade . “ whose child is the first ? whose child is admitted to a famous university ? ” Parents will feel lose face if their children have poor learning performance.

4.Western families’ values of educating .

In Western countries , parents teach their children how to survive in the competitive society . Children learn knowledge ,without utilitarianism , and they just learn something that they are interested . In western parents views ,one persons abil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all learning . They focus on that childrens comprehensive quality should be cultivated .Therefore , for a child , to occupy enough abilities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to learn knowledge . Whats more , in western

families ,individual interest is separated with the whole familys . They attach importance to individual freedom and power .

5.The cause of forming the difference .

5.1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of economics.

For China ,on one hand, backward economics , pressured survival , a “ Degree of social ” whose the mobility of industry is not very good . As a result , Chinese often want to devote their whole life to the one job . On the other hand ,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in China is not perfect . Parents consider their children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sonal pension . However , in western countries , especially the United States , the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s , developed economic , small pressure on the survival . Whats more , America is a “ Ability of social ” . It has sound employment mechanism , and the mobility of industry is good .Economic conditions are good ,sound endowment insurance ,parents do not think raising children is to support them . They have no worries , as long as the child is 18 years old , and became an person who has responsibility and compassion , the parents have fulfilled their obligations .

5.2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of history culture.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which influence Chinese generations , especially the feudal consciousness in the feudal society . People is often conservative and they afraid of adventure . “ deference ” and “ obedience ” are the symbol of “ good child ” .It leads part of children to have contorted their thought . By contrast , western countries , like America , has a short history . Few old thought is kept ,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multi-cultural , and ideological values , they can accept the new things quickly . In addition , they have the spirit of adventure and innovation .

5.3 The different social system

China is a socialistic country which appeals to collectivism that should give up the individual interest and protect the collectivitys when the two sides raise a conflict .

If someone pay more attention himself and ignore the others , collectivity , he will be blamed for his selfishness . However , western countries belong to capitalistic society , which advocate individualism . Pursuing private interest and power i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 Western culture is based on an individual , emphasis on personal freedom and power , so parents emphasis on the cultivation of personality .

6.Recommendations on family education

At first , we should modernize the value of family education . Modern system of family educ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as soon as possible . We also need to set up a system which can help family education . Secondly , parents should strength the awareness of democracy . It is necessary for parent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ir own children as much as possible . And parents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respect the decisions of children . Thirdly , parents are also “ teachers ” who should often encourage their own “ students ” rather than scold them . Parents should try to lead their children in a positive way . Finally, parents should widen their thoughts on educating children and amplify the open awareness.

Conclusion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is very different from westerns . We should remove the dross and seize the essence , catch the opportunity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Education world ,each complementary and common development .

References

[1] Doing Cul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 (9)

[2]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Larry A.Samovar Richard E.Porter.(1)

[3] Davis.《中西文化之鉴》.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 William J. Starosta.《跨文化交际学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篇2:交际教学法英语论文

交际教学法英语论文

一、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互动性

交际教学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上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创设出多种交际语境,并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实践和交流等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讨论、对话、班级发言、复述等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互动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的应用能力

众所周知,语言学习不仅仅只是词汇和语法的积累,更应该能够运用学到的这些词汇和语法进行交流。英语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进行交流。交际教学法正式符合这一目的,他强调以英语语言实际交流为教学目的,倡导课堂上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运用英语进行互动、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师生角色和单一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听的角色。交际教学法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师生之间的角色,它强调语言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和协调者,学生由原来的被动角色变为主体角色。同时,这种教学法也改变了过去以“语法-词汇”为教学方式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是词汇和语法的教学,非语言表达的方式得到运用,比如说肢体动作、体态和表情等肢体语言。这些肢体语言的运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和互动性。

二、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显著,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创设多种交际语境,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在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英语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什么,英语学习不单纯是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更应该能够运用所学到的词汇和语法进行交流。这就要求教师把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交际”上,即以语言交际教育为中心。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英语语言技能的`掌握需要学生亲自体验,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够积极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作为英语教师应该转变过去单纯的主体角色,应该把学生视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应该创设多种符合学生身心特征和兴趣的教学情境,合理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培养他们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三、结语

交际教学法主要是指以语言的各项功能为本,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师生角色和单一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互动性以及培养学生的语言的应用能力。这就要求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创设多种交际语境,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在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篇3: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基础英语教学英语论文

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基础英语教学英语论文

摘要:东西方文化、社会价值之间的差异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基于这种“文化冲突”,该文着眼于基础英语教学研究,突出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离开了文化的语言—词汇教学、文章分析只是僵化的符号,阻碍了学生全方面的提高,因此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真实的语境、进行文化讲座等,教师在教学中需注重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的结合,从而进行语言教学、输入英语国家文化、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文化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基础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融合要求语言学习者不仅要懂语言,而且要起到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南京青奥会的即将举办都印证了跨文化场所中所进行的不仅仅是语言交流,更是文化交流。由于东方文化(社会价值至上)和西方文化(个人价值至上)的差异,“文化诧异”的现象普遍存在,并影响跨文化交际,引起“文化冲突”。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是构成英语教学的基础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相伴而行,互为目的和手段。鉴于此,英语专业教学不应当仅仅是语言教学,还应当包括文化教学。

1跨文化交际对英语专业教学的影响一定的语言是一定文化的载体,依附于某种文化,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离开了文化就没有生命,文化离开了语言就无法传承。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Stern曾讲过,“文化是语言的必不可少的文本,没有文化的语言教学是不可能进行的”[1]。因此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忽略了文化的语言教学在交流中会带来种种误读和误解。更甚者,由于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交流者会常常处于尴尬难堪状态。

英语专业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很好的在跨文化场所中用英语来交流,传播不同文化,加深彼此的理解,消除误解,起到桥梁作用。这种跨文化交际的需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而且要求在教学中应安排一定的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的内容。

有鉴于此,学校在开设课程方面就要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把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相关专业知识课。

例如专业技能课的必修课程为基础英语、口语、听力、写作、翻译等;选修课程为视听说、外国报刊阅读、网上阅读等。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语语言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的目的和对象,而且是获取知识,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手段。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过程。

英语专业学生学习通过本专业知识,譬如必修课:语言学导论、文学、英语国家概况;选修课: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西方文化入门、英语小说选读、英语语音学、英语词汇学等来巩固提高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完善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除此之外,学校鼓励他们选修非英语专业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相关专业知识课),例如西方思想史、中国文化概论、国际关系概况等来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思想、社会价值之差异以及相互间的影响。

2英语课堂文化意识的培养

2.1加强课堂文化的教学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建构,注重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

受这种教学理论影响,为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现代多媒体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机和网络流行的时期,现代教学手段帮助教师和学生生动的进行教学。因此在课堂设计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幻灯片、让学生听英文广播、歌曲,看英文读物、电影等方式导入课堂、巩固复习高频词语等特殊语言现象、讲解社会文化等。以这种直观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不同的真实情景和问题,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group-discussion,simulation,role-play,pair-work,seminar等教法,鼓励学生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进行双边或多边实践。

2.2完善第二课堂

教师应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地指导学生开展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辩论、英语晚会、专题讲座或综合比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课后多读英语报刊、多听英语广播、多看原版影视资料、多开口讲英语,以广泛接触和逐步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也可以讲座的形式讲授相关的文化知识,以此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感性地理解文章内容,着眼于英语专业学生的求职时的实战能力,结合全国英语八级考试增设的常识考核,使学生了解掌握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

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相关文化和语言,以更好的利用课堂、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还可鼓励学生将西方文化与自己的文化进行对比研究,认识东西文化的差异,在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中学会和不同的文化求同存异。

3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基础英语(精读课)的课时量与知识覆盖面均超过其他专业基础课,是基础之基础、重中之重;它是一门集“读、写、听、说、译”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只强调语言本身,还要强调语用能力培养,要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作为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精读课的教学也应从过去的只注重语言知识点的灌输发展为把内容的讲授和社会文化知识的扩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语言即文化,文化即语言”的统一,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英语学习难的问题。

3.1传统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采取的是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结构主义理论强调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注重句型的操练。传统的精读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多以传授字典词义、分析语法、paraphrase文章难句、剖析文章结构、讲解写作方法为主。这样的教学特点符合语言输入的特点,提高了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理解,但是忽视了文化和语言的统一性。此外,当前国内英语教学广泛使用传统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但另一方面妨碍了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

尽管国内英语教学受到西方跨文化教学的影响,然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笔者根据对英语专业300学生的问卷调查,得知60%的学生看重教师透过教材突出篇章欣赏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认为纯粹的语言教学过于单调机械。所以《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新版的英语专业精读课文在设计上重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重视思想上的潜移默化作用。各单元尽可能的在总体上比较全面地介绍西方文化,结合新时期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当今社会的各种热点,力求通过教材不仅使学生学到语言知识和技能,同时激发他们的心智,开阔他们的事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分析判断的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理性思维的习惯[2]。

3.2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英语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而且要求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上了解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或人文国情。精读教学所突出的特点要求学生全面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而语言的运用则离不开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因此,在学习词汇和分析文章时,教师更需要以不同手段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含义。

3.2.1词汇教学

英语专业精读第二册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盘活中学所学知识、扩充基本词汇为目的,特别突出听说读写的全面培养。词汇是中国学生学习语言时所面临的特殊难点,其包含的文化意义更为丰富,充分体现了一个语言群体的文化环境、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

Sapir讲道:“一种语言的词汇可以看成是该语言群体所关注的所有的思想、兴趣和工作的总汇”[3]。词汇本身反映出独特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词汇教学能够真实的体现出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目前的精读教学中教师通常呈现给学生的是字典里词汇的词义解释,没有充分挖掘词汇中所蕴含的文化潜力。作为语言学习者,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所学到的是词汇知识僵化的符号,这也就是学生抱怨认识词汇却不会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运用词汇的原因。英语教学中,教师仅仅介绍常用习惯用语、短语和搭配,常用短语动词,常用及难用的单词,主要的动词使用模式等是不够的,在词汇讲解中教师更应该注重词汇的来源,也就是词汇在源文化中的应用和意义。

词汇随着社会、新生事物、新思想的发展而发展,并且每年都有新词产生。为了避免学生只认识而不会运用这一现象,教师在讲解词汇时应该结合词源,结合词汇产生的原因,深层次分析词汇在真实条件下的运用,给学生以真实的感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各个学科领域都有大量的新词产生,日新月异的科技,多格局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都反映在词汇中。例如众所周知的理查德?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引起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总统辞职,自此“水门”—Watergate在英语中衍生成一普通名词,意思是“a political scandal reminiscent of the Watergate incident”(水门事件式的政治丑闻),后又转为动词,“to deal with n acovert or criminal manner”(对……采取隐蔽的或违法的手法)。

此外,-gate也有普通名词“门”演变成一个词根,表示“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诸如此义的词语不仅出现在政治丑闻中,而且体现在个人丑闻中。例如:英国查尔斯王子与卡米拉(Camilla Parker-Bowles)的桃色新闻曝光后,一时间Camilla-gate(卡米拉丑闻)成为一个时髦词[4]。通过对这一词语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学生不仅对词缀有所认识,同时也会对英美国家政治有更深刻的了解。

又如源于法语和拉丁语的词语“companion”本意为“onewho eats bread with another”(共同分享面包的人),在英语的发展过程中,引申为“同伴,共事者”。在讲解这一词语时,教师不妨深层次讲解,联系其他的和食物或饮食相关的词语,提高学生对词汇和其文化含义的理解能力。

如果教师在讲解时能够结合词语背后的故事以及故事所反映出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问题,那么这些真实的情景能够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也能促进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运用所学词汇和知识。

3.2.2文章分析

精读课文蕴涵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覆盖了不同领域的不同主题,学生通过对这些主题的学习可以培养对不同专业领域的文化能力。此外,课文涵盖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礼仪、习惯等,同过分析语言、理解文章、了解文化,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能够体会文化的重要性、进一步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并且能够结合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摆脱孤立地学习语言的习惯。教师在分析课文时需要有机结合阅读文章内容与相关文化知识,在实际教学设计中逐渐吸引学生注重文章内容的学习,而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忆重复语言形式。

例如现代大学英语第二册中的Understanding Society andCulture Through Eating(Text B,Unit Twelve)讲述了饮食和社会、文化、性别、经济等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本文的课堂设计时,可联系饮食方面的词汇、不同国家的饮食风俗习惯、以及饮食习惯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特点。另一方面,教师也可将不同国家的饮食习惯进行比较,通过饮食这一缩影比较不同国家文化或国情的差异。

“民以食为天”体现出饮食的重要性。饮食不仅保障人类的生理需求,而且现代社会中饮食文化和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文中所讲“For most Chinese,socialtransactions are almost inseparable from eating transactions.Thegiving and sharing of food is the prototypic relationship in Chi-nese society…Only a Chinese living alone and in abject povertywould sit down to a solitary meal”[2]333。那么教师在讲解时可深入地联系现实,并且把中国的饮食习惯和迁移变化与英语国家的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文化,也可以更加轻松的理解课文。

又诸如孩子做了错事以禁食作为惩罚,或者听家长的教导会得到糖果或者冰淇淋的奖励;在亚洲国家,如阿拉伯国家和日本,以及东欧的部分国家只有家里的男性吃完饭后女性才能开始吃饭,体现了宗法父权社会在饮食方面的重要影响等等。诸如此类的社会行为和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语语言包含了大量的和饮食文化相关的习语,这些习语从各个角度说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英国人的食物主要包括面包、牛奶、黄油和奶酪,这些主要食品也体现在大量的习语中。例如bread buttered on bothsides意为某人过着“舒适的生活”,因为吃面包能涂上黄油真不错,既香又有营养,如果面包两面都涂上黄油,那可真是可口。又如奶酪是硬梆梆的,不是变质就是太陈旧的,吃起来可真不是滋味,因此hard cheese用来比喻“倒霉”或“不幸”5。通过大量的饮食习语,我们再次深刻的体会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在精读课堂上教师须以语言为基础,始终输入文化,使学生拥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具备一定的文化敏感性。

3.3文化意识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

各民族之间的不同文化都是各民族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民族发展中,各民族文化既有精华又有其糟粕。因此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该始终求同存异: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尊重英语国家文化的独特性;最终做到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4结束语

作为语言工作者,教师应该研究教材、研究英语在全球化时代的多方面应用、结合真实情景、培养学生的人文能力和文化素质。基础英语教学应该走出传统的教学路线,以语言为基础,突出文化差异,培养师生的文化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等知识、对比中国文化、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减少冲突。

篇4:跨文化交际论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1】

1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接人待物,举止言谈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不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

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老张,老王等等。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

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

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

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

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

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

又如,中西方两种文化在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

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

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

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2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西方有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社会的发展将各个不同的国家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例如,一个企业如果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质量,而且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

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

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所以,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面临的问题。

在英语教学中在重视语言能力的教学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将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对待。

3日常交际中应注意的问题.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日常交际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在英语学习中应充分地了解这些差异。

3.1日常问候.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会产生误解,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又如,中国人见到熟人习惯问:去哪里?,如果对西方人也这样问候,他们可能会很不高兴地回答:不关你的事。

西方人问候时常说: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 doing?,熟人间也可以说:Hello或Hi.

3.2日常称呼.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

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

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Tom,对方听了会觉得非常奇怪。

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

又如中国学生经常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

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而中国人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重,西方人听起来却感觉不可思议。

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Ms等。

3.3感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

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

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

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3.4请客.

在请客吃饭时,主人会问是否要再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先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

如果与西方人交往时也这样说,对方就不会坚持再劝你,很可能你都吃不饱。

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

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交往中的含蓄和西方人直率的不同。

3.5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经常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年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

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时,经常问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使人很不高兴。

3.6节日及接受礼物.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

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

中国有春节﹑元宵节和端午节等,英语国家有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

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

相同。

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

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

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4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例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渗透到教学中。

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能说出正确的英语句子,而且知道面对西方人的时候应该说什么,避免出现交际中的尴尬。

【参考文献】

[1]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5月.

[2]Paul Norbury,culture smart!Britain.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3月.

[3]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4月.

[4]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

[6]方文惠.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中国对印度的战略与印度的大国情结【2】

篇5:跨文化交际论文

论文一:跨文化交际翻译差异与融合途径

[摘要]

差异与融合在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实践过程中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体。为了更好地加强翻译效果,如何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翻译差异与融合就显得极为重要。因此,本文结合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实践,详细地分析了翻译中所存在的差异与融合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条具体的翻译原则作为基于跨文化交际翻译差异与融合的路径。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翻译差异;融合

引言

由于人类环境、语言以及文化的不同,各民族的认知行为也有所差异,如果想要成功地开展言语交际,双方应根据一定话语形式与话语原则进行。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传递内容多为一个民族的情感、习俗、思想以及传统因素等形成的综合体。译者的任务应是在帮助读者解读原语语言符号的同时,破解原语中的文化内涵,也就是所谓的非语言符号。成功的翻译更重要的是对两种文化的熟悉程度,因为词语要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够具有意义。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种途径,它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还是文化之间的转换。从哲学上讲,所有的翻译都需要被实践检验,并且随着社会实践发展而发展和更新,语言翻译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进行的语言实践,也正因这一社会需求,语言翻译实践的未来走向被确定为跨文化交际翻译。

一、基于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差异

(一)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

由于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以及社会体制各有不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各异,因为受各自传统文化影响过深,东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也差异甚大。中国文化中庸平和、谦虚礼让、家庭和睦,更加主张个人服从集体,个人利益小于集体利益,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都向下一代传授着这一传统,所以中国人更加习惯将此传统看作衡量人们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道德行为的标准。然而相对来说西方人则更加主张人格独立、个人隐私权、个人权利、个人奋斗以及个人进取精神,通常将个人成功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译者作为双语使用者不仅仅要熟练两种语言,也要深入了解两种文化,以及两种语言文化的行为规范,并且根据所在的环境来调整适合的社交行为与言语。在不同的语言中,有可能会因为“意识文化”的影响造成具有相同语言意义的词产生不同的语用意义。例如,英语中的“grandfather”,译成汉语时就要区分是祖父还是外祖父,因为中国人对于社会亲属关系特别重视,内外有别。由此可以看出,翻译活动是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与社会背景下进行文化与交流,是在不同的文化前提和文化规范下进行的往来。

(二)语言文化的差异

根据符号学的相关理论,语言是一种具有意识化的符号,主要包括民族世界观、道德及宗教信仰、哲学观、思维方式、民族观念形态方面的语言符号等信息符号。作为符号化系统,语言可以被分为地域化符号、社会化符号、民族意识符号、物质化符号和声像化符号五大类。其中地域化符号指的是民族群落的自然环境、市政地名、江河湖海、气候条件等。例如英语中的“thelandofpromise”等,以及汉语中“黑山白水”等。根据语言结构来划分,语言中大量的成语、格言、俗语、歇后语、谚语、套话、典故、惯用语、俚语等都具有丰富的文化信息、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特征,并且具备鲜明的比喻和形象,蕴含着强烈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但是因为英汉民族所经历的发展阶段不同,所产生和要求的词汇也不同,例如中国的道教文化造就了俗语“这山望着那山高”,但是习惯了畜牧文化的英语则产生了“Thegrassisal-waysgreenerontheothersideofthefence”,两者含义相似,但是内容本体迥异。由此可见,不同民族的人们由于不同的人文地理历史氛围而产生不同的比喻性用语,这些用语都具备强烈的民族特色,在长期的劳动习俗中总结了不同的事理,看到了不同的价值,接受了不同的历史教训,从而也产生了不同的表达和说法。

(三)思维模式的差异

思维属于人脑中的一项功能,是人类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思维摸不着、听不到、看不见,而是以语言为主要表达形式。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外化思维的主要载体,并且展现思维的成果。语言与思维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但是双方又属于不平衡的两端,其中思维决定着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多样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人类思维在具有共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个性,也就是民族性,这种个性反映了人类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异,进而形成了各民族之间交往的障碍。往往导致世界各民族之间和睦关系受到影响的关键因素是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以及语言形式的复杂多样。比如汉语中说“10路车”“三班”,英语却要调转过来,译成“busNo.10”和“class3”。

二、基于跨文化交际翻译的融合

(一)中西文化渗透的融合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传播,国际上的科技、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都在不断地扩大,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接触和交往也日渐频繁,加快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渗透,促进了不同文化的趋同和融合。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文化趋同会在语言的融合趋势上直接体现出来,此外,语言的变化与融合也会记录和反映文化趋同的发展趋势。自从改革开放后,中西方文化开始多渠道、多方位地进行接触和交流,大量出现了西方文化的术语名词,例如超市、可口可乐和绿色食品等。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量展现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新成果的词汇,例如电子邮件、电脑、电子商务等。这些词汇的出现都展现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以及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发展趋势。西方文化也同样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许多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词汇也出现在英语词汇中,例如Confucianism(儒教)、papertiger(纸老虎)、loseface(丢脸)等,这些词汇都成为了英语中的正式词汇。

(二)语言表达意义上的融合

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同的比喻的民族性,同时也与美学趣味、风土人情、习俗风尚、地理、宗教、历史等因素有关,所以也会在不同的事物上看到相同的价值。例如,在汉语中形容一个人胆子小,经常会用“鼠”来当做喻体,如“胆小如鼠”;而在英语中形容一个胆子小,经常会用“兔”来形容,如“Astimidasahare”。在汉语中形容“事后聪明”时,会取材于中国象棋称之为“马后炮”;而在英语中同样形容这一喻义,则会取材于橄榄球称之为“Mondaymorningquarterback”,因为橄榄球比赛通常在周日举行,而周一上午的四分卫岂不就有“事后聪明”的意思。在汉语中形容一个人小题大做,经常会用“杀鸡用牛刀”;而在英语中则称之为“Tobreakabutterflyonthewheel”。这样类似的表达,虽然在字面上的意义不同,但是喻义上都是十分相似的,所以在跨文化交际翻译实践中,可以通过意义的方式来表达实际的真正含义。

三、基于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差异与融合路径

(一)得体原则

得体原则在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实践过程中是一个不可以忽略的关键。无论是处于何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他们都会在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禁忌事项。如果为了追求意义的表达而触犯了他们禁忌的生活词汇,很容易在影响交际意义表达的同时,对交际双方造成情感上的重大影响。例如,当翻译者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实践中想要表达“落后国家”时,为了照顾其国家人民情感,应将“落后国家”翻译为“发展中国家”,英语则是将其翻译为“developingcoun-try”。这些词汇能够在表达出这些国家发展处于落后状态的事实,也能够避免对方在国际交往中的尴尬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实践中,不违反禁忌的得体原则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独特的作用。“得体原则”在跨文化交际翻译实践中属于意义上的“融合”,通过彼此语言层面上的“差异”,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际实质的目标。

(二)意义原则

翻译在任何一次交际活动中都应表达出最准确的意义,跨文化交际也是一样。所以,意义原则与语境原则在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实践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翻译时,不仅需要注意语言层面上的词汇对等,还需要注意双方的交际背景,以及表达意义是否准确。这主要是因为翻译中词汇的对等并不代表意义上的对等。所以,翻译者还应根据具体的语境,来考虑不同的词汇以及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保持译文与原文在意义表达上的一致。例如,汉语中的“教师”与英语中的“teacher”是对等的,但是在汉语里,它还表示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尊重,是一种敬语,甚至对于所有资历高于自己的人的一种尊称。而在英语中其含义相对而言比较单纯。所以,意义原则在跨文化交际翻译实践中能够让具体的翻译借助语言层面的“差异”来实现意义层面上的“融合”。

(三)语境原则

翻译者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实践最应该注意的就是语境。虽然对于一般的研究者来说,语境问题一直与具体的语言有关,但是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跨文化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关注的语境不仅仅包括译文的具体语境,还包括源语言的语境。只有如此,交际双方才能够顺利地完成交际活动,通过统一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差异与融合现象来完成翻译。否则就会造成对异国文化语境的忽略问题,从而导致翻译工作不到位,无法让读者理解和接受。还有一个毋庸回避的问题,就是有些作品虽然翻译句法上没有漏洞和错误,但是读起来没有英文的感觉。研究者对其解释为汉语与英语交际实践的问题,但也会出现在任何两种语言翻译实践之中。也由此得知,对于翻译效果来说,语境是多么的重要。语境原则指的就是按照两种语言不同的所处语境,通过增删语境因素来完成翻译实践中的实际意义传达,尤其是翻译文学作品,语境原则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文化双方之间既具有共性,又存在着差异,由于民族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和英汉语言结构的特殊性,翻译可译性限度依旧是翻译实践中无法避免的客观现实。研究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最先研究的应是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特别是在研究文化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之间的比较上。除此之外,还应对译入语的表达方式进行研究,其中也包括读者对其的反应与理解。所以,基于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差异与融合应求同存异,在差异中寻求方式,在共性中寻求规律,在翻译实践中寻求融合。

论文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的定位性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浪潮的出现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中国和其它国家的交往日益密切,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日新月异。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们每天都在进行着交流,很多中国人去国外留学旅游,同样有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经商观光。由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因此,形成了各自所特有的文化和语言,不同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我们想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就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茶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茶文化教育现在越来越被重视,茶文化英语教学是茶文化对外输出的重要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茶文化英语教学的基础,本文主要讨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和发展。

关键词:

篇6:跨文化交际硕士论文

跨文化交际硕士论文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吧。

摘 要:词汇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词汇作为英语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面对基础薄弱的艺术生,如何通过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知识,培养其英语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艺术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高中艺术生;词汇教学

英语词汇教学在高中语言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中英语教师历来对它较为重视。但令人沮丧的是,许多学生学了六年甚至更长时间英语,到了真正交际时却找不到合适的词,根本无法实现畅通的跨文化交际,或是经常出现交际失误。导致这一理由的理由有很多,其中词汇学习方式不当,以及文化输入的不足显得尤为突出。笔者任教于一所普通的江苏省三星级高级中学,在教学中发现,尽管很多艺术生学习了近6年的英语,但是上课时的“老师好”表达都不准确。“Good morning,teacher”在国外这样说实际上是不对的,应该是Miss.X 或者Mr.X。诸如此类的.文化反差,让我们不得不深思语言与文化的相辅相成携手提高的理由。文化意识作为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知识技能一样理应成为我们高中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这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高中艺术生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目前状况

从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来看,忽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象比较普遍,大部分教师十分强调英语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却认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有可无。他们认为英语学习应该以语法和词汇为中心,在学生掌握好单词和短语的基础上强化语法训练就可以学好英语,至于跨文化意识的渗透,好像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以本校为例,在艺术班的日常英语教学中,由于艺术生自身文化基础薄弱这一特点,多数教师的教学步骤为先讲单词和短语,接着讲课文,教师往往不厌其烦地列出所有知识点和大量例句,甚至发学案让学生背诵,最后做练习题来巩固知识点。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甚至根本不会提及词汇的文化差异和语用原则,更谈不上跨文化意识的渗透。这种做法使学生的语用错误层出不穷,词汇使用不当的情况频频出现在学生口头交流和书面作文中。最后造成几年英语学下来,这些艺术生记住的往往是一些干巴巴的词汇和短语,却不知道用在哪些具体的情境或场合中。他们在日常对话中常常张口结舌,感到满脑子的词汇、短语,不知该选哪个最合适,这使很多艺术生丧失了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信心。

二、高中艺术生英语词汇教学中跨文化意识渗透的途径

针对高中艺术生整体基础薄弱的目前状况,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要从记忆的策略角度培养学习兴趣,讲策略的同时要把词汇的文化背景讲出来,所谓追根求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一)在培养兴趣的同时要注重词汇文化背景的传授

众所周知,高中艺术生基础文化知识普遍不高,不提高他们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无法达到文化的渗透。大部分高中艺术生对词汇学习很厌倦,学习词汇的动机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跨文化渗透的同时要注重词汇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词汇的背景知识讲解,认真积极地向学生导入词汇文化。此外,英语词汇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近几年高考英语试题所负载的文化信息比例正在不断增加,高考愈发着重测试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而非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紧密结合高中英语教材,进行文化意识渗透

现行的英语教材均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以教材作为媒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语言交际的跨文化元素,这些元素涵盖了多种方式,其中包括:打招呼、告辞、打电话、请求、邀请问候、致谢、道歉等用语的规范使用,谈话时话题的选择、委婉语、禁忌语、社交习俗及社交礼节。例如:《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第二单元Word power中colloquialisms学习,如all thumbs指笨手笨脚,a wet blanket指一个扫兴的人;模块六第二单元Word power中提到了表达情感的词汇,如over the moon,on cloud nine;模块九第三单元Word power涉及颜色词和colour idioms。学生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逐步了解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的不同方面,进而提高了对跨文化意识的了解,逐步增强的语言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加深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性。

(三)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词汇学习的时效性

在不同民族语言文化背景下,同一个词汇会有截然不同或者相差巨大的文化含义与联想含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扩展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并选择有代表性的本族文化与外语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例如:在中国文化中“ ”代表着土地和中心,象征权势、地位及威望,是被赋予最高特权的颜色,也是中国古代皇族专用的颜色。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赋予 反面的象征作用,“yellow dog”指卑鄙的人、“yellow-livered”指胆小懦弱的;在中国,人们常把“南”置前,自古就有“南尊北卑”的传统,而英语中“从南到北”则为“from north to south”;汉语谚语“猫哭老鼠”英语则译为“shed crocodile tears”。

现代社会日益发展的步伐,国际交流频繁,这也对高中英语艺术生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当前高中英语艺术生词汇教学中忽略跨文化意识渗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广大教师只有认识到跨文化意识渗透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有效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成效,从而为提高整体英语水平及高中艺术生的整体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严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陈俊森.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3.林立.英语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篇7: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全球化语境下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是培养文化移情能力。通过文化教学,对书刊、网络资源的学习以及跨文化交际实践可以更好地使学习者在跨文化知识能力、跨文化思维能力、跨文化行为能力以及情感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

一、文化差异的形成与跨文化交际的意义

不同种族、民族的人们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自然界对不同地域人类社会的隔离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习俗和文化,进而导致了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比如:中国人看重礼仪和谦卑的为人态度,将集体的利益视作高于个人的得失;而西方人更注重平等观念,不分老幼尊卑人人都有同等的地位,个人价值的充分发挥和个人能力的表现被放在很高的位置。生活习俗方面的差异就更多样、更丰富了。比如:中国人看重饮食,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对于食物的选材、烹饪都非常讲究,拥有诸多菜系和繁复的烹饪方法,并将菜肴赋予丰富的寓意,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渴望;相比较而言,西方人对食物本身并不看重,而是将饮食作为一种社交手段,在宴会的礼仪方面特别讲究。不同的地域特征、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构成了中西方的主要文化差异,〔1〕而这些差异影响着政治、经济、科学、艺术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正是因为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性,也给不同文化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每一种文化都能够从其他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作为对自身文化的补充。每一种文化都能从与他国文化的对比中意识到自身文化的优势与缺陷,通过互相学习使双方的文化发展更加完善。同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国家不仅在经济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随之而来的文化交往也越来越多,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感受异国文化不同魅力的同时,在文化交往中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沟通障碍和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误解、摩擦,甚至矛盾和纠纷。较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能使沟通更加顺畅,减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阻碍,还能化解矛盾,增进信任,加强双方的友好感情,不仅会促进经济合作,也会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二、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关键

移情概念由德国的罗伯特·费肖尔提出,是指对他人情感的一种共鸣,即能够从对方的立场和情感出发去思考问题。移情概念现已从美学领域扩大到了认知心理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等诸多领域。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是一种有效沟通的技巧和能力,一般指交际双方有意识地摆脱自身文化的束缚,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置身于对方文化模式之中,从而真实地感受并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

“各民族文化虽然存在区别,但是由于人类的本质从根本上具有同一性以及人类实践方式存在着共同性,决定了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即使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性,也并不表现为冰炭不同炉的特性,而是可以交融和互补”。

这就是说,文化移情有着人类的共性作为基础,通过文化移情这条文化沟通的纽带,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摆脱自身积淀的本民族文化的影响,有意识地将自己置身于他种文化的语境中,就能够更好地感受、领悟和欣赏另一种文化,达到更加有效的沟通。文化移情成为跨文化沟通中的关键。然而,移情能力的培养绝非易事,不能一蹴而就,它不仅需要交流主体在知识层面对他国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对对方的习俗和和社会交往规则有准确的把握,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增强跨文化交际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不断地提高跨文化交际技巧。也就是说,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具体来讲可划分为知识向度、思维向度、行为向度和情感、个性向度。知识向度是指文化既有的、外显的、客观的和组织的一面。但在现实的跨文化交际中,这是远远不够的。许多复杂多变的因素要求交际者在现实的交际情景中做出独立的分析,透过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形成正确的判断,这就要求交际者具有较好的“思维能力”。要将这种思维能力付诸实践,达成较好的交际效果,还离不开交际者的“行为能力”,即人际认知、沟通、协商等能力以及热情开朗、乐于交往等个性特质。

文化移情贯穿着从知识到思维到行为和情感、个性的所有向度。每一个向度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交际者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移情策略,进行适度移情,避免移情缺位和移情过度。移情缺位和移情过度虽然是完全不同的两极,但都阻碍着跨文化交际的有效开展,是在文化移情过程中应当努力克服的。移情缺位主要是由于交际者受长期积淀的本民族语言文化及交际模式的影响与制约而不能够从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将自己的心理调试到对方的角度上去,这就导致与跨文化交际的客体出现隔膜、矛盾甚至冲突。移情过度与此相反,是交际主体对客体的过分认同,交际者丢弃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立场,一味地迎合他者,这使得主体和客体的边界模糊,反而丧失了移情的目的和交际的有效性。避免移情过度,才能够“突破特定文化给交际设定的程式和范围,使交际双方能够充分发出属于自己文化的声音,又能够最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文化教学

当前,外语是大学里的必修科目,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加入文化教学,不仅能使文化教学自然地发生,为学生所接受,也对他们学习语言本身大有裨益。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异国文化有循序渐进的认识,获得跨文化交际所需的原始知识储备。另外,还可以通过开设英美概况、跨文化交际等选修课为学生提供系统学习西方历史文化和跨文化交际方法的机会。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不断普及,课堂文化教学可容纳的教学内容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多彩。通过试听材料,教师可以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到西方的地理、历史、习俗等文化内容。也可以通过电影素材,让学生从侧面体会西方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无论如何,课堂文化教学是非常直接而有效率的,是进行文化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二)通过书刊和网络进行学习

跨文化交际的学习者可以通过对国外的书籍、报纸、杂志的阅读不断地了解西方文化,积累多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通过浏览国外网站,体会西方人的文化氛围。这种学习方式也包括对广播和电视节目的收听、收看,这是一种积少成多的学习方法,学习者不会有太多的学习压力。只要长时间地坚持关注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媒体就可以越来越多地了解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这种学习方法是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能进一步开阔学习者的视野,使其接触到更丰富、更生动的文化内容,增强学习者的文化理解力和敏感性。

(三)加强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随着各国交往的日益增多,学习、工作中的跨文化交际机会也越来越多。学习者应把握好这些机会,主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实践。可以通过参加国际会议、参加外籍学者的讲座、旁听外教课程等方式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机会,也可以通过兼职翻译、对外汉语教学等工作方式获得更多跨文化交际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智玲,谷萍.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国语文, (2).

〔2〕易斌.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移情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学刊,(4).

〔3〕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

〔4〕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5〕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

篇8:跨文化交际论文

1.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就是一个人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另一人或者另一个群体时,所表现出来的交际能力和融入能力。当今社会,人们的流动性在不断加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由于历史原因,生活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曾经这些人并没有很多机会交往,但是现在地球已经变成了地球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每天都在交流。例如很多中国人去美国和欧洲留学,有些人很快地融入到当地人中间去,和他们打成一片,一起出去逛街爬山开party。但是也有很多人一直和中国同学在一起活动,并不愿意或者是并不能很好地与当地人交往,最后直到回国时可能英语还说得不够流利。这就是一个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直观体现,能否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们融为一体,被他们接受和认可是很重要的表现。又比如说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外国人“大山”,他常年生活在中国,主持各种中国节目,被我们中国人接受并喜爱,甚至如果不考虑他的外貌,我们都会觉得他就是一个中国人,这就是他卓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表现。

1.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融入世界的脚步不断加快,加入世贸组织、举办北京奥运会、举办金砖国家会议、成功申办冬奥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现在每天都在进行了大量的国际交往,跨文化交流能力已经成为每个国民必备的基本素质。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促进人们文化之间的交流。我们和外国人交流时,一定要注意他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如果做到了这些,那么他们就会觉得你是非常可靠的,非常了解他们,也愿意和你交往或者做生意。例如我们和印度人交往,那么就要注意印度人是不吃牛肉的,而且至少有一半的印度人只吃素。当我们与印度人握手一定要用右手,因为他们的左手是用来擦屁股的,而右手是用来吃饭的,你握手时使用右手他会觉得你是很尊重他的。另外印度人摇头表示的意思是“是”,这都是一些常见的印度风俗。又比如我们和伊斯兰国家的人交往时,则要对伊斯兰教有足够的了解,尊重他们的风俗,才能更好地和他们相处。以上所说都是一些基本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做好了跨文化交流,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对外交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茶文化英语教学

茶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人精神的象征与代表。茶文化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茶文化推动了中国茶叶的发展与销售。在现代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饮茶,并且开始学习茶文化。茶是世界三大非酒精饮料,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在饮用茶叶。中国和英国也形成了灿烂而多彩的茶文化。茶文化的输出非常有利于茶叶及茶叶周边产品的输出,我们今天应该大力推广茶文化。由于茶文化典籍主要都是中文著作,为了加强茶文化的输出,就需要进行茶文化英语教学。由于文化的差别,很多茶文化无法准确地用英语来描述,这对于英语教学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育者既要对英语及英语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又要对茶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深的认知。当前我们的茶文化英语教学的开展还比较少,合适的教学者更是少之又少,而学习者和教育者也都是因为爱好才参与其中。我们的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在茶文化英语教学上的投入,市场需求非常有利于茶文化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茶文化英语教学可以促进茶文化的向外推广,而茶文化的推广也能促进茶叶及茶叶周边产品的出口,产品的出口又拉动了国内企业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政府、企业和从业者都应该为这种良性循环的形成贡献自己的力量。

3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茶文化英语教学

3.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受到周边环境影响和教育者培养所形成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在当今社会不同文化交融的情况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了每个人都必备的能力之一。如何提高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每个教育者都要思考的问题。我们的教育者可以教育学生学习不同文化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如果我们要与某个特定文化背景的人群进行交往,就要对这种文化有着针对性的深刻了解,否则很难进行好的跨文化交流。事实上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培养不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还可以欣赏外国电影,听外国音乐,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娱乐节目,这些都是跨文化交往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

3.2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茶文化英语教育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茶文化英语教育中起到了“打基础”的作用。课堂是茶文化英语教育的主要场所,而教师在这教育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培养方法、文化知识背景等因素对于学生茶文化英语教育起到了很大作用。合格的教师会非常注意文化背景的教育,学生如果对英语国家背景没有足够的了解,就很难理解一些复杂的英文,更无法将茶文化翻译成英语转述给外国人。在茶文化英语学习中,要同时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理解外国人为什么这么表达,这么表达的目的是什么,将中文翻译成英文又该使用哪些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一个优秀的学生,熟练掌握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后,那么他很容易获得其他文化人群的欢迎。当他和外国人交往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在向外宣传茶文化的过程中,熟练地使用英语,运用各种外国人的典故和俚语,很容易获得外国人的好感,这对于茶文化的向外传播是非常有好处的。这也将是我们茶文化英语教育的一大成功。

4茶文化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

4.1提高教育者的教学能力

教育者在教学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在茶文化英语教学中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育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之中。而且要提高学生们对外国文化的兴趣,使他们为了兴趣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鼓励学生多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多学习课外的跨文化知识,多参加茶文化活动,并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些,就对教育者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4.2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意识

中国的学生往往比较害羞,在学校学了很多年英语,可是当他们真的面对外国人时却不敢说出口。对此笔者深有体会,当走在国外的街道上,很多外国小孩都会非常热情对我打招呼,大声喊着“你好”,让人感到非常惊喜。而很多中国孩子则不同,面对外国人时虽然想说话,内敛的性格却使他们不好意思开口,错过了很多很好的交流机会。我们的教育者要改变这种现状,使学生们不再害羞,敢于大胆地说出口。性格的改变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重要部分,只有敢于说出来,才有了交流的基础。语言交流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我们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们这种意识。

4.3提高学生对茶文化的热爱

茶文化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外宣传茶文化。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们对茶文化的热爱,只有真心的热爱茶文化,才会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到茶文化学习和宣传上去。茶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民族特色,它代表了中国人的真善美的品德。真心的投入到茶文化学习中去,把茶文化更好地传播给世界人民,是每一个中国的责任。在对外交往中,茶文化中的以和为贵、待人真诚友善的精神非常有利于跨文化交际,一个和善真诚的人,无论在哪种文化中都是被人们所喜爱的。我们的教育者不但要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同样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5结语

茶文化是中国特色的璀璨文明,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外国人对中国的茶文化还缺少足够的了解,为了更好地宣传茶文化,加强茶文化英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跨国交往中非常重要,非常有助于不同文化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交往。在茶文化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教育者不能忽视这种作用,并应该主动在茶文化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9:跨文化交际论文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和语用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缘于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是对交际意图的错误理解;社交语用失误则起因于对话语社交条件的错误认识,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社交语用失误表现在对社交条件的限制过大、不能满足以及滥用、误用上。针对两种语用失误造成的负面影响,托马斯说道“:语法错误可能使人不愉快或影响交际,但至少在规则上,它是一清二楚的,听话人会立即感觉到它的存在,而且一旦意识到说话人的语法能力较弱,对其是容忍的。然而,语用失误则不然,如果一个非本族语说话人语言流利,对方通常不会把其明显的不礼貌或不友好的行为归因为语言缺陷,而会认为是粗鲁和恶意的自然流露。语法错误可能显示出说话人还未掌握一定的语言能力,而语用失误则可能反映出说话人的人格有毛病。”(Thomas1983,参见何自然:206)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失误往往被认为是说话人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比较容易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谅解;而语用失误由于触及了目标语国家的个人隐私或文化禁忌,不但不能为人接受,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亦难以消除。譬如,日语专业三年级学生A在日本某公司实习,在她专注于自己工作的时候,上司突然来到身边让她去处理其它事务,由于手边的工作尚未结束,于是A对上司说了句“ちょっと待ってください(请稍等)”。没想到,上司听到这句话后非常生气,而A认为“我正在处理的工作很快结束,而且已经说了请稍等了,上司为什么还要发火?”丝毫不清楚上司发怒的原因。确实,从语法层面看,A使用的日语没有任何语法错误,而这句话翻译成汉语也是“请稍等”的意思,但在语用规则上,这种表达形式在重视纵向关系的日本是不能用于尊长或上司的。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同为汉字文化圈国家。长期以来,中日同文同种的认识似乎成为一种常识。然而,实践证明,这种似是而非的错误常识,正是阻碍中日双方相互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事例也充分说明对目标语国家文化知识、语用规则的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是何等重要,正确的语言形式并不能确保交际一定成功,语用能力的培养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加强。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前所述,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正确的语言形式,在全球化空前发展的今天,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内实现这一目的,不少学者进行了颇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Billmye(r1990)曾以赞美表达为例,就课堂内教师有关赞美语用规则的指导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接受了语用规则指导的学生对赞美表达形式的使用基本接近于母语说话者,从而有效证明教师在课堂内进行语用规则的指导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有裨益。Kaspe(r)也在自己的论文中援引了五个事例,说明教师在进行语用规则指导时,明示的教学方法更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习得。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一直以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培养为中心,忽略了对文化知识和语用规则的指导,从而导致学生语用能力低下,语用失误频频。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培养语用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将文化知识、语用知识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与负语用迁移现象,在发展语言技能的同时,提高语用能力、减少语用失误。其次,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必须得到加强。Bardovi—Harlig(1992)曾向英语教师提示了一种旨在提高教师语用能力的方法。该方法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时,教师研读一些有关语用学的文献;第二阶段时,认真观察自己的语言使用并收集相关数据;第三阶段时,教师们相互交流、发现问题并就此展开讨论,之后重新收集数据;第四阶段,教师以各自着重研究的言语行为为对象,对教材进行分析、评价;最后则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教材分析结果,对教材加以改进或开发更理想的教材。该研究对教师语用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颇具可行性的训练方法。不难设想,倘若教师不具备相当的语用能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只能沦为一种空谈。第三,教师要设法消除学生对负语用迁移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使用外语的习惯。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Scarcella&Oxford1997:264),只有经过初步适应、产生冲突和重新认识几个阶段才能真正实现对不同文化的理解。由于我们的学生都是在外语环境中学习外语,没有太多接触和使用目标语的机会,这个适应、冲突和再认识的过程会相对较长,学生目标语水平的提高也就相对缓慢。教师要设法消除学生对负迁移的恐惧心理,努力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用多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结语

以上对语用迁移、语用失误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考察,并对怎样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建议。虽然语用迁移是导致语用失误的重要因素,但是,只要教师能够提高对语用迁移的认识,意识到加强自身语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调整课程设计,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此外,鼓励学生多用外语,克服对语用负迁移的恐惧心理,在实践中积累成功交际的经验亦不容小觑。

篇10:跨文化交际论文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向着全球化、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来到我国求学,我国众多高校中汇集、体现着多元文化,而在多元文化的交叉碰撞中,不仅充满了由于多元文化对话带来的活力,也存在着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及随之而来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因此,培养、提高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之建立起与中国社会、中国人正确的沟通交流通道,化解文化冲突,顺利度过跨文化适应阶段,度过有成效有意义的留学生活,这对促进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很多学者对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本文尝试从文化习得的角度谈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谈到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必然涉及到跨文化交际。交际是一种交流、沟通,是交际双方信息交流的动态过程,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美国,其奠基人是美国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T。 Hall),他在1959年出版的《The Silent Language》中谈到旅居海外的美国人和当地人之间的交际,后来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深入,跨文化交际所指扩大到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跨文化交际双方文化背景不同,其语言、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交际规则等方面也不同,这样会使双方在交际中产生文化误解、文化冲突等交际障碍,为了有效解决这些交际障碍,跨文化交际双方需要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越强,就越易正确、恰当地处理跨文化交际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困难,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文化习得

“习得”的概念最早是在语言教学理论范畴内提出的,语言习得是与语言学习不同的掌握语言的方式,七十年代美国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S。Krashen)在其输入假说理论中进一步系统地提出学习与习得的假说,认为习得是潜意识的、日常的、暗含的学习,之后学者们发展并丰富了语言习得的研究领域。海姆斯提出“交际能力”包括了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能力,该概念的提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习得任何语言都要习得其语用规则和文化”(刘润清:167)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言知识蕴含着文化因素,语用规则的形成也与该语言社团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学习一门语言,也就是学习该种语言所属的文化,同样,习得一门语言的过程,也是习得该种语言所属的文化的过程。第二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获取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跨文化交际的根本特征是如何发现、认识和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刘珣,:124)可以说,发现第二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差异,并适应这种差异的过程,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获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第二文化习得起着重要作用。以下谈的文化习得主要指第二文化习得。

三、文化习得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文化习得与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或其他专业,生活中与中国人交往,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障碍,汉语中的汉字、词语、语法等都是需要克服的困难。不少留学生发现,他们在课堂上完全听懂教师的讲授,也掌握了相关的语言知识,但在日常生活与中国人及交流中,经常发生听不懂甚至误解的情况。原因就在于,在课堂上学习的词句,教材对词语的释义缺乏跨文化语境,同时留学生们也很喜欢利用词典等工具书通过翻译法来获取对词句的理解,不仅大大降低了对词句含义理解的准确性和词语的运用能力,而且因为他们在运用所学的词句与中国人进行交流时,受自身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交际规则等的影响,而非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而造成了信息传递的误差,对跨文化交际造成了干扰。只有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不断运用所学运用词句,经过不断的文化习得过程,才能排除母语文化的干扰,理解所学词句的文化含义,正确进行跨文化交流。

(二)文化习得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人们的交际渠道除了语言渠道,还有非语言渠道。非语言交际是语言以外的交际行为和交际方式,最早的分类是鲁希(Ruesch)和基斯(Kess)提出的,他们把非语言交际分为手势语言、动作语言、客体语言三类(Ruesch and Kess,1956),之后不断有学者对此进行归纳和区分。国内学者毕继万先生借鉴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认识,把非语言交际分为四大类:体态语,包括基本姿势、基本礼节动作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提供的信息;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各种非语言声音;客体语,包括人体的衣着修饰、个人用品等提供的信息;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毕继万,:339)。非语言交际也是人们重要的交际手段,萨莫瓦和波特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Samovar et al,1981:155)。非语言对语言交际有辅助作用,如强调、重复、补充、调节等,在语言交际发生障碍时可以挽救甚至代替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与文化密不可分,一种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是在人们在该社会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习得的,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在交际中根据一定的文化规约来使用。在同文化的交际中,人们自然、无意识地使用非语言手段来进行交际,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异文化的非语言行为则非常敏感,容易产生文化误解甚至文化冲突,如OK的手势,在中国,习惯表示“零”,在美国,是“好、行”的意思,在巴西,则是一种令人厌恶的动作;又如交谈中的目光交流,中国人出于礼貌、表示尊敬的心理而避免长时间直视对方,欧美国家的人们则认为目光交流时间过短是缺乏诚意、自信的表示。可见,不同文化背景的非语言行为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不同文化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跨文化交际中,与语言一样,同样会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文化误解和冲突。

(三)文化习得与跨文化适应能力

毕继万(2009∶22)认为跨文化适应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部分,“指跨文化交际双方相互之间交际适应能力和对异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要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要在跨文化认知、跨文化意识等方面加以培养提升。

篇11:跨文化交际论文

论文摘要:我国加入WTO后,将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事务,这就涉及到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而跨文化交际的'实现,主要在于了解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不同点并具备一定的外语语言能力。本文主要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外语能力

人类社会进人21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间交往的增加,已逐渐形成全球化、国际化社会。在国际化社会环境下,跨文化交际已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的实现一般是通过两方面来完成的。一是要有一定的文化理解能力。只有了解异国文化及其特点,拥有丰富的异国文化知识,才能使我们有效地找出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差异,才能做到既能说会道,又言之有物、自然得体,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消除隔阂,更积极地融入到与对方的交流之中。二是要有一定的外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的实现,实质上主要就是通过语言交流这一重要交际手段完成的。如果一个人有着丰富的异国文化知识,但其外语语言运用能力欠缺,不能清楚、完正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造成交际过程中话语信息传递的困难,那么,跨文化交际也是不能实现的。反之,如果有着较强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但却不了解异国文化特点,没有异国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也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文化理解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语言是文化形成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完善。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更加积极地参与世界经济,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并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从许多方面参与国际事务。所有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因此,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了解一些中西文化的不同。

一、深刻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的定义是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最先提出的。广义上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具有民族性,可反映出鲜明民族色彩。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制度国家的文化均有所不同。我们要实现跨文化交际,就要了解、区别中西文化的不同,就要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重视不同文化的学习。这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前提。

中西文化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许多方面有着不同差异,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华民族文化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文化,而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由于历史较短,主要属于近现代文化。下面即几种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文化背景差异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培养了自我抑制,慎重的民族性格。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以谦虚为美德,不喜欢自我展示;坚信有真才实学无需自吹自擂;往往提倡“满招损,谦受益”。西方人则往往习惯于展示自我,以个人为本位。习惯于表现自我,自信、夸张,向他人展示自己,等等。在个人和集体关系上,中华民族向来主张把集体放在首位,提倡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的一个方面超过了集体方面,特别是美国文化往往倡导个人主义。有着“自助者,天助也”,“要败事,找帮手”等说法。

(二)风俗习惯差异

当别人赞美你时,中国人的习惯是客气一番。而西方人则比较坦率,听到对他们的赞美时,首先会说“谢谢,”(Thankyouorgladtohearthat),如有不同看法时,可再用“但是,”(but一)来转折。还有,中国人认为一些可以公开询问的事情,如,年龄,收入,婚姻,行为去向等,西方人往往认为属于个人隐私范畴,成为口头交际的文化禁忌。

(三)宗教信仰差异

中国与西方也有着各自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宗教文化,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各自的语言中。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以佛教(Buddhism)文化为主。佛教已经传人我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人们相信人类问的一切都由“佛祖”在左右。西方文化中主要是以Chifstianty文化为主,其影响最大。许多节日都与基督有关,如圣诞节(Christmas),感恩节(hTanksgivingDay),等等。

(四)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因此,也常常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西文化由于文化体系不同,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造成的。长期的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促成了我国文化的民族心理,我们习惯于“三思而后行”,西方人则往往直来直去。我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综合,西方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这就形成了侧重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差异。

从上面几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没有多种文化知识和对中西文化不同的了解,跨文化交际必然会遇到障碍。但是,异国文化知识只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一个前提条件。在跨文化交际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外语语言能力。

二、加强外语语言听说能力培养

语言是交际的最主要的手钱,是一个理想的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种种规则的了解。语言能力是“言者和闻者的语言知识”,这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于上个世纪50年代提出的。语言能力指运用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的能力。语言能力的形成,就是语法、语音、词汇的知识在学习者大脑内在化的结果。跨文化交际语言能力(外语语言能力),就是与不同国家、社会文化集团成员交往时,能够得体地解决说什么、怎么说,和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是后天习得的,是经过刻苦努力实践取得的。

在跨国文化交际过程中,如果说话者语言能力欠缺,语言失准,表达不当,词不达意,话语结构混乱,就会造成交际过程中话语信息传递的困难,妨碍有效交际的实现,不但达不到我们预期的交际目的,有时还会引起一些误解,导致交际中断或失败。

因此.我们要想实现跨文化交际,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除了解、掌握一些必要的异国文化外,还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即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途径完成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们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外语能力的培养。外语课程从小学连续开到中学、大学,在大学里又连续开四个学期,其课程开设长度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但也同时说明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的事情,学习外语语言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国现在各级各类大学每年培养出的许多具有外语能力的各行各业人才,正在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对外交流的主力军,在各种涉外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担当着重任,这说明我们的外语课堂教学成绩是很大的。

但是,外语能力与外语语言交际能力是有区别的。外语能力的概念是笼统的、广泛的;可以包括书写能力,文字翻译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本文所述的外语语言能力,系指口语交际能力。多年来,尽管我们的大学培养出了许多具有外语能力的各种专业人才,我们在专业人才的外语语言能力培养方面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国学生目前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仍然有待提高。许多学生学了十多年的英语,并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有的甚至还考上了研究生,具有了一定的外语能力,但外语语言应用能力仍然很差。有人在口语交流中甚至回答不了外国人关于“早饭你通常吃什么?”这样简单的口语问题,原因在于学生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馒头和稀饭”的词语。这与上个世纪80年代有人托福考试成绩很高,在国外餐馆却不会要一杯咖啡的事情是一样的,但时间却已经过去了20多年,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我们要想顺利地进人跨文化交际全球化时代,从现在起就必须重视加强外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否则,我们将落后于时代。

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培养,即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呢?笔者以为我们可以在现有课堂教学基础上进行如下改革尝试。

(一)加强课堂互动,重视口语交际能力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现在的外语口语交际能力水平及新形势的要求,在现有的条件下,争取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更多地外语环境,让学生课堂上有说外语的机会,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形成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

(二)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口语课时

我们应该调整目前的课程设置,适当地增加外语口语课,进行一些专门的口语会话练习。理想的外语口语会话课应该是一个模拟的小社会,冲破时空的限制,将各种人物,事件,场合较系统地搬进课堂,进行实际模拟交流练习,这样可以达到真正提高学生交际能力之功效。

(三)改革考试形式,增加口语测试项目

尽管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设置操作难度较大,但是,增加口语测试项目是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关键。我们现行的外语四、六级考试制度,实际上还是一种应试模式。长期以来许多外语教师一直在探讨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的方法,但收效甚微,就是因为受到这种考试形式的限制。现在随着形势的飞速发展,“地球村”的形成,这种应式考试模式对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总之,跨文化交际的实现与外语语言能力是密切相关的,而外语语言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既教授学生跨文化知识,又培养他们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加大培养精通专业,又擅长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力度,以改变我国目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不适应状况,尽快融人21世纪全球化时代。

篇12:跨文化交际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的应用

跨文化交际普遍应用在外交、贸易、国际商务(商务会谈/商业活动)、国际旅游和民间外交、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对外文化传播、人力资源治理、企业治理、外国在华企业、中国驻外企业、以及企业治理、市场营销、文化传媒、公共关系等。

跨文化交际的好处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近几十年来人们之所以异常器重度这一现象的研究,是因为交通工具,通讯手段,经济的迅速发展,还有在我国外语界,广大教师和学生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请求日趋强烈等等,使得各国人民得以频繁交往。跨文化交际的深入研究既有理论意义权,也有实用价值。

篇13:心理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心理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心理差异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的认知模式的不同造成的.这种差异特别体现在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上.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多种心理障碍.

作 者:崔鹏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外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04 23(4) 分类号:B842 关键词:心理   文化   交际  

相关专题 跨文化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