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之父

圆圆脸ruby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圆圆脸ruby”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汉语拼音之父(共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周有光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汉语拼音之父

对于国人来说,周有光最为人所知的头衔当属“汉语拼音之父”,由他主持编制的国际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泽被亿万人。如今,这位108岁的老人还始终关心着时下最热门的事情,说得最多的也是他对这些新鲜事的看法。

汉语拼音让手机更易用

周有光说:“在中国,汉语拼音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或者小孩进入文化领域的一把钥匙;在国际上,它又是个文化桥梁,许多外国人都在讲,没有拼音他们到中国来很不方便。”

近些年,周有光有了一个新发现:在手机普及的掌上时代,汉语拼音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了。“我起初买了一个手机,但我耳朵不灵,用起来不方便,就给了保姆。”周有光说,他后来发现,保姆天天用这个手机发短信,而且是用拼音输入进去的。周有光细一打听才知道,这位保姆在小学就学过汉语拼音,所以即使不用人教,也能无师自通发短信。

今天,汉语拼音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物,但为了实现这一点,周有光曾经历了不少波折。他回忆说,早在1958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通过了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1979年,他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推广“汉语拼音方案”,经过长达三年的讨论,才使其最终成为国际标准。

周有光说,当时美国国会图书馆有70万种中文书,如果采取拼音更改编目,就要花万美元,图书馆方面对此持反对意见。“我跟他们说,你们可以用得慢一点,有了钱再用汉语拼音编目,他们这才同意。”三年之后,美国国会图书馆获得了资金支持,中文图书编目改了,拼音方案在国际上也终获通过。

以前,在国际上鲁迅的名字有20多种译法,北京的英文名字最广泛的译法曾是“Peking”。周有光说,正是因为有了“汉语拼音方案”,这些都成为了过去。

当年最早弃笔用电脑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我看了,很好。”周有光说着,话锋突然一转,“但假如我去考,一定考零分。”在他看来,央视这档热门节目里的有些字不好写,也不常用。“原来规定有7000个通用汉字,现在把通用汉字增加到8000多个,这个数量超过了人们的承受力,实在有点太多了。”周有光说,即使是大学生,需要掌握的汉字量也超不过6000个。

最近有一种言论认为,中国人汉字书写能力在退化,都是电脑惹的祸。而在26年前,周有光是最早一批改用电脑码字的学者之一。在他看来,正是因为仰仗着电脑的高效率,他才能在80岁高龄之后重新修订了《比较文字学初探》等学术著作,又创作出了《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颇受读者喜爱的新作。在他看来,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并不应当归咎于电脑,毕竟电脑的'好处多于坏处,“电脑用来处理文字是好事情”。

百科全书情结贯穿一生

“我85岁离开办公室后,出书比较多,粗制滥造。”看着身旁洋洋洒洒的新著,周有光笑着说。资深编辑叶芳这样总结周老的写作风格: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普通人都能看懂的意思。叶芳认为,是百科全书式的写作,让周有光的作品风格独具魅力。

百科全书情结的确贯穿了周有光一生。“我当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每门课程完成了,老师会指定学生读课外读物,其中很多都是百科全书。”周有光说,像《不列颠百科全书》有200多年历史,由4000名学者编写,作为大学生的课外读物最方便。“百科全书任何问题都回答得准确、简明、扼要,是世界上有名的人写的,不是普通人写的。”但他也很感慨,“中国人向来没有百科全书这个概念”。

在周有光的书房中,有一个三层的书架摆满了《不列颠百科全书》,从上至下分别是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改革开放后,中美两国要搞文化合作,其中一项就是翻译美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而周有光做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位编委之一。此后,周有光又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社科部分总编委。

看百科全书、编百科全书、用百科全书思维写书,但周有光不得不说:“有了网络以后,百科全书的作用就减少了,很多东西都能从网上找出来。”不过,对于来自网络的信息,他的态度还是非常慎重的,“百科全书的材料是有鉴定的,网上的材料没有鉴定过,网上不太准确。”这位治学严谨的老人对后辈如是说。

篇2:《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阅读理解及答案

新中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母亲的召唤深切而真实。周有光想到祖国此时最缺乏的是经济建设人才,就毅然放弃高薪从美国回来搞经济建设。他受邀到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任教,同时担任新华银行秘书长,还兼任人民银行华东区处长,身兼三职,乐此不疲。精力充沛的他和吴大琨、许涤新等经济学家一起创办《经济周刊》,受到金融界的关注。

1955年10月,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周有光受邀此行,全然出乎意料,却也正是会议主办方的高明之处。周有光虽然执著于经济学,但对文字、语言的爱好从未消减。代在圣约翰大学学习,周有光饶有兴趣地学起语言课程。40年代到美国工作,买到很多字母学的书籍,边写经济类文章,边写语言学文章,出版《中国拼音文字研究》。参加完文字改革会议后,周有光正式改行,真正把经济学丢开,把全部精力放在语言学的研究上。

中国的文字改革由来已久,古代人们为了学习汉字,创造了直音、反切等方法给繁难的方块字注音。1892年,福建人卢憨章出版专著《一目了然初阶》,这是首位中国人创制字母式拼音文字方案;19,政府制订注音字母方案,赵元任等语言学家不用中国汉字的符号,而用国际上流传最广的拉丁字母;新文化运动兴起,钱玄同论述了26个拉丁字母的世界通用性,蔡元培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公布于世;20世纪30年代,国内掀起了拉丁化运动的高潮,其简单易学的特点适用于广大群众,拉丁化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更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1935年,近七百位文化界人士签名发布《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方块汉字难认、难学,中国大众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

1954年,周有光出版《字母的故事》一书,为文字改革起了好头。但真正要做拼音方案可没想象的那么简单,周有光平时阅读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全凭兴趣,属于轻松的浏览,可工作要认真研究才行。由于资料有限,周有光想方设法联系国外研究点,请他们代买资料寄过来,周有光把拉丁字母在世界各国的应用情况摸了个底,在研究和总结了各国拼音历史以及各方面传来的方案之后,周有光提出汉语拼音拉丁化的原则,拿出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得到了语言学家们的认同。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汉语拼音方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1961年周有光出版《汉字改革概论》,提出了语言学和文字学的许多新问题,把文字改革变成一门学问,从世界的范畴研究汉字,意义深远。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合作下,讨论汉语拉丁字母字拼写标准问题已经很多年了,但因中国未参加而迟迟未作决定。1979年,波兰首府华沙国际标准化组织召开会议,周有光代表中国发言,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当时关于汉语的拼音方案很多,各国有各国的方案,如鲁迅一词就有20多种写法,给翻译、阅读等带来很大障碍。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周有光和各国专家沟通,并在会上作题为《汉语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历史的发展和汉语拼音方案》的精彩发言。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开辟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通道。作为汉语拼音的领航者,周有光一直在探索并实践着汉语拼音与世界的接轨。联合国工作人员语言学会邀请周有光演讲,周有光了解到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英文占80%,法文占15%,西班牙文占4%,还剩1%是俄文、阿拉伯文、中文,很受震动。1983年周有光开始研究如何在汉语拼音方案中运用国际通用的正词法,解决拼音输入慢的问题,起草了《汉语正词法要点》,1988年《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公布实施。汉语拼音方案是音节的拼写法,正词法是语词拼写法,拼音正词法的问世,有利于用电脑进行拼音词语转换汉字,为传媒时代的到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为了报效祖国,尽快为国家培养最缺乏的经济人才,周有光回国后就和其他经济学家一起创办《经济周刊》,这一刊物受到金融界的关注。

B. 在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后,周有光便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语言学的研究上来,为汉语拼音的问世、发展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而殚精竭虑。

C. 因为汉语拼音方案中没有考虑到国际通用的正词法,所以在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中文占不到1%,这引发周有光开始了新的研究。

D. 从古代的直音反切等方法到20世纪30年代的拉丁化运动,中国人研究探索解决方块汉字难认、难学的问题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

E. 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了周有光领航汉语拼音的事迹,塑造了一位勤于著述、精于研究的语言学家的形象。

(2)从文中看,作为汉语拼音的领航者,周有光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6分)

(3)周有光的汉语拼音方案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周有光本来是研究经济学的,却改行研究语言学,成了汉语拼音之父,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5分)BD(选对一项得2分,两项都对得5分。A创办刊物是他的作为之一;C因果关系不当;E文章语言饱含作者敬佩之情,用平实自然概括不太准确)

(2)(6分)①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方便文化走向大众;②把文字改革变成一门学问,意义深远;③和各国专家沟通,在国际会议上发言,使汉语拼音方案成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④起草《汉语正词法要点》, 解决汉语输入慢的问题。(每点2分,任选3点,意思对即可)

(3)(6分)(1)拉丁字母简单易学,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2)中国很多语言学家都曾对拉丁字母进行过研究;(3)拉丁字母是世界上流传最广泛最通用的字母。(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8分)观点一:周有光有勇气转向新的研究领域,并取得非凡成就,值得学习。①由于周有光对语言学一直很有兴趣,所以在国家需要时毅然改行;②转行之后,深入研究,撰写有价值的文章和专著;③使文字改革成为一门学问,积极探索汉语拼音与时代、世界接轨。(观点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

观点二:周有光舍弃已有成就的经济学,实在可惜。①建国初期,国家最缺乏经济建设人才,应坚持经济学研究;②周有光在经济学领域已经颇有造诣,曾身兼三职,且创办有影响的刊物;③坚持经济学研究,成就会更大,转向新的研究领域,要耗费更多的精力。(观点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

篇3:火影之父_

火影之父_1500字

他,是一个缔造了传奇与梦幻的青年;他,是一个寻梦追梦并永不放弃的执着的画家。他的名字,我们耳熟能详,他就是火影之父――岸本齐史。

我要当一名漫画家

1974年11月8日,岸本齐史出生在日本的冈山县胜田郡奈义町。与同龄的小孩儿不一样的是,岸本齐史自小便对绘画拥有浓厚的兴趣。

早在岸本小学时,就受到鸟山明《七龙珠》的影响,对漫画情有独钟。常常在上课时,偷偷地在教科书的空白处涂鸦,描摹那些精彩的打斗场面和那活灵活现的人物。往往都是一个人陶醉在自己的漫画世界里。每当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时,也只得自认倒霉。因此,岸本的成绩除了美术特别棒外,其他课目都是成绩一般。渐渐地,这些功课&已经让年龄日益增长的他不够做了!那时的他,会领着他的弟弟一起去书店购买漫画类的书籍。尽管年幼的弟弟对此并不感冒,可是由于哥哥对漫画的喜爱与痴迷,也渐渐感染了弟弟。

高中时期的他,便已经开始自我创作了。他画过很多短篇作品,可是由于岸本本人性情温顺,性格内向,对自己作品的信心不足,只是简单地拿给朋友、同学、家长批阅,征求意见。结果因为反响不好,迟迟未参与投稿。

大二时,在某次偶然的机会,《周刊少年JUMP》杂志社组织了一场挖掘新人的漫画比赛。岸本齐史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投了一篇《机器人(KARAKURT)》的作品,结果没想到获得了JUMP的HOTSTEP&奖。当时的他,连自己都不敢相信。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立即给弟弟打电话,用2万日元的奖金请弟弟痛痛快快地大吃了一顿。

席间,弟弟随口说了一句:哥哥,看来画漫画这条路是真正属于你的。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岸本听后,在心里暗自下定决心:我要当一名漫画家!

坎坷过后,道路平坦宽阔

在大多数人们看来,岸本属于那种突然成名的典型,一部《火影忍者》使他从日本红到了全世界。人气榜上居高不下,游戏动画一代代出,版税稿费拿得轰轰烈烈,然而这套《火影忍者》的诞生却不是个顺风顺水的过程。与JUMP&中多数画家一帆风顺相比,岸本经历了一个难产的痛苦过程。

在日本漫画界人才辈出的时代,要想靠画漫画成功,就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日本漫画各个领域都有杰出的作品。篮球有《灌篮高手》,网球有《网球王子》,围棋有《棋魂》……,面对这重重险阻,岸本齐史没有向困难低头。他在仔细比对日本各个优秀漫画作品后,发现忍者领域没有较为成功的漫画作品。于是,忍者系列的创作踏上了艰难的探索历程。初期,岸本画的是短篇的忍者作品,那时出现了使用妖术的鸣人。不过,刚出道的新人要么是乘风破浪,要么是淹没在人才的浪潮里。而岸本恰恰是不幸地属于后者。于是,他的画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不断更换自己的风格。哪种画风流行,哪种画风容易赚钱,他就采用哪种画风,尽管他只是一个新人。他想要不了多久,自己就会成功。可是,事与愿违。他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潦倒,甚至到了考泡面度日的境地。但他仍没有放弃。一日,通过与主编的一番征讨,使他认清了问题的所在:他在学别人走路的时候,忘记了自己是如何走的。

于是,他改头换面,仔细反思了这些年来的经历。决定要用心画一部能真正打动人的作品。就这样,他把自己的出身、遭遇融入进了漫画,从他所刻画的鸣人里,我们甚至还能看到当年他的风采。《火影忍者》就这样出世了!

岸本与火影世界

岸本齐史被誉为火影之父,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确实吻合的。在他所构造的火影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和某些事物的影子。例如,佐助与鼬的故事就是以齐史本人与弟弟圣史为原形的。只不过,现实生活中,却是弟弟为哥哥自我牺牲了很多。又比如主人公的遭遇,使我们看到鸣人就想到齐史本人当年的遭遇有多么悲惨。当然,艺术是凌驾于生活之上的,但是从本质上说,没有这些遭遇,就没有《火影忍者》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岸本齐史,就没有《火影忍者》。

现实生活中,岸本的灵感一部分源于自我创作与构思,一部分源于与好友李松杨的讨论,另一部分则是人生阅历与知识的积淀。从《火影忍者》的主题上看,是围绕不放弃这一点展开的,拼命地努力,拼命地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可,这些元素仿佛可以使我们看到那个难产过程的风与雨。

我们在一部优秀的作品中是可以看到内涵的。从《火影忍者》的世界里,使我们这些读者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姿态:勇往直前,绝不放弃不!

篇4: 科学管理之父

A.泰罗

B.法约尔

C.梅奥

D.韦伯

答案:

A(注:译名不同,又称泰勒)

【相关阅读】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经济学家,发明家,工业工程师,被后世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其代表作为《科学管理原理》。

弗雷德里克·泰罗出生在美国费城,18岁进费城的一家工厂学习制作模具,4年之后到费城钢铁厂工作,由于他工作刻苦,表现突出,他从一个普通的车间杂工开始干起,先后被提拔为车间主任、技师、工长、维修组长、设计室主任和总工程师。

1881年,泰罗25岁那年开始进行工人劳动时间和工作方法的研究,1898-19受雇于宾夕法尼亚某钢铁厂进行咨询工作,主要完成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实验和铁铲实验,这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创立带给了坚实的实践基础。1901年他退休,开始从事无偿地咨询和演讲活动,宣传他的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原理》是他的代表作,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科学管理理论的资料。

科学管理首创于美国,其资料相当丰富,它是以工商业的生产管理和车间管理为起点,理论、原则和操作性技术方法相结合,兼具思想性和实用性的一整套管理学说。其主要资料涉及到生产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管理职能、管理人员、组织原理、管理哲学等五大方面。正是从科学管理开始,管理学沿着伽利略、牛顿创立的实验科学道路,告别了单纯的经验总结和智慧技巧,由“治术”发展为一门科学,迄今仍不失其光彩。许多论著谈及科学管理,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技术层面,实际上,科学管理所包含的思想层面资料,远比其技术手段重要得多。只有完整地理解钢铁公司和新教伦理的有机组合,才能真正掌握泰罗制。

泰罗所处的时代,个性是19世纪的最后数中,美国工业出现前所未有的资本积累和工业技术进步。但是,如何发展、组织、控制和管理这些工业资源的低劣方式严重阻碍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使劳动者发挥潜力。当时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严重激化:资本家对工人态度蛮横,工人生活艰苦,而资本家个人却过着奢侈的生活;工人则不断用啊捣毁机器和加入工会组织领导的大罢工来争取自己的权利。劳资关系的对立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对于如何解决发挥劳动力潜力的问题,有人主张使用优良机器替代劳动力,有人主张试行分享利润计划,还有一些人主张改善生产的程序、方法和体制。泰罗当时是一位年轻的管理人员和工程师,是美国工程师协会的成员,因而很了解人们提出的上述一些解决办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具有划时代好处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

泰罗出生于美国费城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考上哈佛大学法律系,但因眼疾而不得不辍学。1875年,他进入一家小机械厂当徒工,1878年转入费城米德瓦尔钢铁厂(MidvaleSteelWorks)当机械工人,他在该厂一向干到18。在此期间,由于工作努力,表现突出,很快先后被提升为车间管理员、小组长、工长、技师、制图主任和总工程师,并在业余学习的基础上获得了机械工程学士学位。泰罗的这些经历,使他有充分的机会去直接了解工人的种种问题和态度,并看到提高管理水平的极大的可能性。

泰罗一生大部分的时间所关注的,就是如何提高生产效率。这不但要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而且要透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工人的工资。泰罗对工人在工作中的“磨洋工”问题深有感触。他认为“磨洋工”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人担心工作干多了,可能会使自己失业,因而他们宁愿少生产而不愿意多干。泰罗认为,生产率是劳资双方都忽视的问题,部分原因是管理人员和工人都不了解什么是“一天合理的工作量”和“一天合理的.报酬”。此外,泰罗认为管理人员和工人都过分关心如何在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分配,而对如何提高生产效率而使劳资双方都能获得更多报酬则几乎无知。概而言之,泰罗把生产率看作取得较高工资和较高利润的保证。他相信,应用科学方法来代替惯例和经验,能够不必多费人们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就能取得较高的生产率。

1898-1901年间,泰罗受雇于伯利恒钢铁公司(Bethlehem Steel Company),取得了一种高速工具钢的专利。1901年后,他更以大部分时间从事咨询、写作和演讲等工作,来宣传他的一套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从1881年开始,他进行了一项“金属切削试验”,由此研究出每个金属切削工人工作日的合理工作量。经过两年的初步试验之后,给工人制定了一套工作量标准。米德瓦尔的试验是工时研究的开端。18,泰罗受雇于伯利恒钢铁公司期间,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搬运生铁块试验,是在这家公司的五座高炉的产品搬运班组大约75名工人中进行的。这一研究改善了操作方法,训练了工人,结果使生铁块的搬运量提高3倍。铁锹试验是系统地研究铲上负载后,研究各种材料能够到达标准负载的锹的形状、规格,以及各种原料装锹的最好方法的问题。此外泰罗还对每一套动作的精确时间作了研究,从而得出了一个“一流工人”每一天就应完成的工作量。这一研究的结果是十分杰出的,堆料场的劳动力从400-600人减少为140人,平均每人每一天的操作量从16吨提高到59吨,每个工人的日工资从1.15美元提高到1.88美元。金属切削试验延续了26年,进行的各项试验超过了3万次,80万磅的钢铁被试验用的工具削成切屑,

总共耗费约15万美元。试验结果发现了能大大提高金属切削机工产量的高速工具钢,并取得了各种机床适当的转速和进刀量以及切削用量标准等资料。

泰罗一生致力于科学管理,他的著作包括《计件工资制》(1895年)、《车间管理》(19)、《科学管理原理》(其中包括在国会上的证词,19)。但泰罗的做法和主张并非一开始就被人们所理解,相反还受到包括工会组织在内的人们的抗议。例如一位名叫辛克莱的年轻的社会主义者写信给《美国杂志》主编,指责泰罗“把工资提高了61%,而工作量却提高了362%”。泰罗也遇到了来自管理部门以及伯利恒公民的反对。美国国会于1912年举行对泰罗制和其他工场管理制的听证会。在那里,泰罗应对多半怀有敌意的国会议员们,不得不捍卫自己的观点。泰罗在众议院的委员会作的精彩的证词,向公众宣传了科学管理的原理及其具体的方法、技术,成为他对其科学管理原理所做的最好说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泰罗的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能够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1)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代替经验的方法;(2)在群众活动中取得协调一致以代替不一致;(3)实现人们的彼此合作以代替混乱的个人主义;(4)为最大的产出量而劳动,而不是限制产出量;(5)尽最大的可能培养工人,从而使他们自己和公司都能获得最大的成就。

请注意,泰罗的这些基本管理准则与现代管理人员的基本理念十分接近。当然,泰罗和他的同事及其追随者,为了把他们的思想和原则付诸实施而拟定的某些方法,此刻看来有些机械。例如为了确定特定工作的最佳方法和工作量广泛采用的应用时间研究和动作研究,以及根据产量来制定各种工资方案以期提高生产率等做法,虽然对于贯彻泰罗的思想是必要的,但这些方法也常常被许多工厂主用来提高生产率而不给付工人足够的报酬、适当的培训或管理上的帮忙。而后者肯定不是泰罗的初衷。

纵观泰罗的著作,虽然看起来过分专注于车间一级的生产率,但事实上贯穿在泰罗著作中的主旋律却是强烈的人性观点和现代观点。泰罗认为,要精心选人、用人并加以培训,让他们能够做最适宜和最有效率的工作;他相信在工人、管理人员和工厂主之间并没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关系;强调管理人员提前精心制定计划的重要性以及管理人员有职责透过制定科学的工作制度帮忙工人提高效率;泰罗认为雇主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无疑是构成管理这门艺术的最重要的部分等等。这些观点此刻看来远远没有过时。

篇5: 交响曲之父

答案:

海顿

解析:

(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顿)约瑟夫·海顿(1732一1809)奥地利著名作曲家,交响乐之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墓者之一。他出身贫困,从小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作曲主要靠自学,成年后长期任乐队队长,至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1791、1794年他曾两度赴英,备受欢迎。他主要从事主调音乐的创作,是他确立了“弦乐四重奏”和古典“交响曲”的结构形式,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以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进行配器,为近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交响曲,其中较著名的交响曲有《告别》、《时钟》、《狩猎》、《惊愕》、《军队》、《伦敦》、《牛顿》等,故他被称作“交响乐之父”。他的音乐语言朴素、简洁、平易近人,感情明朗,乐观。作品不重深刻抒情和戏剧性刻画,而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常用“说话原则”,进行世态风俗性的表现。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弦乐四重奏《云雀》等七十六部,清唱剧《创世纪》、《四季》和一些歌剧、歌曲等。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看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

【相关阅读】

海顿,弗朗茨·约瑟夫(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

出生于罗劳的车匠家庭,因嗓音甜美,八岁时被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接纳为唱诗班歌童。日后在其音乐中一再出现的恶作剧意识,当时即已有所流露。倒嗓后脱离斯蒂芬大教堂唱诗学校,担任尼科洛·波尔波拉的助手,从事教学和演出,并得到菲恩柏格伯爵的帮忙,他的最早几部四重奏即为伯爵而作(1755)。1759年成为莫尔钦伯爵的音乐总监,创作第一部交响曲;1761年开始在艾斯特哈齐府的长期工作;每年大部分时间在艾斯特哈兹宫(该宫系尼科劳斯亲王于1766年所建)度过,一生中大部分作品皆作于此。他与莫扎特的友谊始于1781年。1784年为加的斯大教堂创作《临终七言》(原为管弦乐曲,1787年改编为弦乐四重奏,17改编为声乐曲),1786年为巴黎圣灵音乐会创作六部交响曲(Nos.82—87)。

1790年尼科劳斯亲王谢世,艾斯特哈兹的音乐机构解体,海顿仍保留原职原薪,但无事可做。1791年与J·P·萨洛蒙签订合同,去伦敦写作歌剧(一部)、交响曲(六部,Nos.93—98)和其它作品(二十部),在伦敦逗留一年有余,音乐备受欢迎。出席威斯敏斯特的亨德尔音乐节,成为牛津大学名誉音乐博士。1794—1795年再度访问伦敦,创作第二套《六部萨洛蒙交响曲》(Nos.99—104)。1785年尼科劳斯亲王二世重建其家庭音乐机构,但海顿的主要任务只是每年写一部弥撒曲,1796—18创作一组六部大弥撒曲,其重大好处直至近年才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在此期间他还得以完成两部大型合唱曲:《创世纪》(1798)和《四季》(1801)。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他在维也纳生活闲适,很少作曲,并未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将在历史上起重要作用。关于他在艾斯特哈兹宫的工作,海顿写道:“周围没有人来打搅折磨我,我非得标新立异不可。”

1761—1780年间的交响曲、四重奏以及戏剧音乐显示出他心裁独出、技巧娴熟的特点。在这以前的十年中,他的作品都是模仿罗伊特、蒙恩、瓦根塞尔等维也纳作曲家,键盘音乐尤其唯C·P·E·巴赫的马首是瞻。在其后十年(1781—1790)中,一部分是由于莫扎特的影响,海顿的音乐在表现力方面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布局和结构方面也获得和声与对位因素的平衡,这是古典风格的两大特点,与此同时,他保留了他的音乐所独有的生气勃勃、热情和幽默。他那永不衰退的活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他能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1791年以后)创作出他最著名的十二部交响曲,还有两部清唱剧和六部了不起的弥撒曲,那是在英国之行中受到亨德尔的启迪在1796—1802年间创作的。虽然托维称他为“难以接近的海顿”(但同时他又赞扬海顿“举世无双、令人艳羡”),近年来海顿的音乐却演奏得越来越多。首先得感谢布赖特科夫与黑泰尔于19开始(但在19中止)修改出版的作品集,其次也得归功于波士顿的'海顿协会和当代最大的海顿权威、音乐学家罗宾斯·兰登的活动,我们才有机会接触到他的数量巨大的作品总体,从他的一套伦敦交响曲(正统版本)上溯到早期的交响乐作品。他的歌剧虽不如交响曲重要(由于略带乡土气息,它们的地位低于

莫扎特的歌剧),但也已得到了开拓,其中包括《药商》(1768)、《月亮世界》(1777)、《坚贞的结婚戒指》(1779)、《无人岛》(1779)、《忠诚受奖》(1780)、《阿尔米德》(1784)、《哲学家的灵魂》(1791)。

他的交响曲与弦乐四重奏以其结构紧密(整个乐章往往由一个单一主题的细胞发展而成)、色彩丰润以及和声和节奏的活力而著称,是日后所说的古典风格的基础。他的键盘奏鸣曲和钢琴三重奏原先被认为较为次要,最近也以其独特的个性而得到承认,从而使人们对作曲家的性格有了新的了解。确实,在海顿的管弦乐曲和其它器乐曲中,只有那些协奏曲能够说是缺乏始终如一的号召力的。虽然他写了超多协奏曲——《C大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在本世纪60年代被发掘出来而成为人们熟悉但不十分典型的D大调的姊妹篇——但它们不象莫扎特的协奏曲那样成为他作品的中心部分。也许这是因为海顿的音乐背景与莫扎特不同。他不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公开独奏家;他的主要手段是乐队,他为乐队写作时,灵感涌注,下笔似有神。

另外:

《交响曲之父·海顿》是陈美琦1月1日出版的图书。

篇6:如何学汉语拼音

如何利用新课标的教学改革,组织课堂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这是我在上学期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并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拼音教学游戏式

现试行版本的拼音教材也是先出现一幅图,然后旁边有一个字母,图片表示字母的音或形,或是音形兼备。在课堂上呈现教学内容时也是这样的顺序,开始学生还比较有兴趣,漂亮的插图吸引了学生,但之后难免是机械的朗读与记忆,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面对这种情况我想方设法的把游戏引入课堂,争取让学生的眼,口,手,脑都动起来,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声母时,我设计了“摘苹果,猜猜看”的游戏,用硬纸片做许多红苹果,在苹果后面粘上声母卡片,在黑板上画一棵苹果树,然后把苹果挂在树上,让学生去摘苹果,翻过来看看后面是什么,把看到的字母读给大家听一听,如果读对了大家就跟着读一遍,如果读错了就说:“读错了,读错了,请你再去想一想。”这个游戏激发了学生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就记住了字母的发音,而且照顾到了全体学生。

在教学音节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把字母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组合,看看读读和谁能在一起拼出什么音,并用拼出的音节组一个词,这个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拼音能力,并且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找朋友游戏的另一种方法是,把字母发给大家后,听老师读音节,谁拿的字母里有老师读的音节里的声母或是韵母谁就站起来,把手里的字母举起来给大家看,所有学生再拼读一下音节。这个游戏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更能全神贯注的学习拼音知识。

学生学完拼音后,应该有一个总结归纳的过程,我没有只照着书本宣读,让学生读出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而是设计了一个给字母找家的游戏。在黑板上画三座小房子,分别在房顶上写上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让全体学生分为三组当大人,我把用过的字母卡片贴在黑板上,发动全体学生动手去找自己的孩子回家。分完类后再给字母找朋友。字母中谁和谁比较像,它们就是好朋友。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能找b__p,m__n,f__t等.让学生通过顺口溜复习这些字母,这样就达到了辨别形近字母的效果。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给整体认读音节和韵母找朋友,yie__ie,ve__yue等。一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过去了,一个游戏贯穿课堂始终,使学生在玩中自己总结归纳了所学的知识。

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二、运用字母巧记法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刚接触拼音时很难记住抽象乏味的字母,因此我教学汉语拼音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记住字母。并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把学习汉语拼音与具体事物结合起来,学生就觉得非常有兴趣,并能牢固记忆字母的音和形。

1、看图编顺口溜记住字母的形。

为了让学生迅速的记住字母的形,在刚刚教学汉语拼音时,我就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给字母编一句儿歌,如:“小姐姐爱唱歌,张大嘴巴aaa”,“公鸡打鸣ooo”。当教学汉语拼音我讲到“b”的字形时,说“b字像个6,6字直腰bbb”。学到声母“p”时,我问“你准备怎么记住p的样子呀?”一名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学着编了句儿歌“我去爬山坡,右上半圆ppp。”我听后大加表扬。后来的汉语拼音学习,基本上是学生自己编儿歌记字母,我只是稍加指点。如“姐姐弟弟来游戏,两个门洞mmm”,“椰子树椰子多,左i右e ie ie ie”,“天安门真美丽,左a右n an an an”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学习汉语拼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发展。

2、利用发音口型记住韵母。

在学到复韵母ie,ue,er和鼻韵母an,en,in,ang,eng,ing,ong时,学生很难再用编顺口溜的方法记住它们的形,因此我在多方研究之后引导学生利用字母的发音口型来分辨字母。例如:an的`口型要先摆出a的口型,张大嘴巴。发en的音时要先摆出e的口型,发in的音时口型要更小,牙齿之间只留一根火柴棍儿那么大小的距离。让学生试一试学生很快就发现口型不能错,口型不对发音就不正确了。在教学后鼻韵母时我也是采用了辨别发音口型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字母的形。

3、用插图来记住字母的形。

在语文书的每一页上都有着精美的插图上,我在想方设法的教学生拼音时,从来没有忽略过插图的意义。那是编者精心设计的结果,是让学生更好的记住音节的捷径之一。例如在教学z,c,s,zh,ch,sh时,我并没有浪费时间让学生再去编顺口溜,而是直接利用书上的插图引导学生记住字母的音和形,这样就能省出很多时间用在音节的拼读上,提高了学生的拼音能力。

三、努力提供拼音机会

学生在学完字母之后,如果拼音练习少也很难提高学生的拼音能力。而枯燥的拼音练习又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容易造成逆反心理。设计出让学生喜欢的拼音练习就显得犹为重要了。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拼音氛围,为学生提供拼音的机会,利用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点,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拼音练习,使学生的拼音能力得到提高。

1、创设情境,加强练习。

在教学到拼音的后几课时,书本上的内容就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了。因此,我设计了很多练习,如:当个小小售货员。在黑板上贴出商店里出售的水果蔬菜等,把声母和韵母打乱顺序贴在黑板上。我对学生说:“商店里新进来一批水果和蔬菜,我们来当小小售货员,给它们贴上标签吧。”学生纷纷动手把字母组成音节贴在相应的商品下面,贴完后在读一读,看看贴得对不对。这样的练习有很多,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找名字,为小动物找名字等等,学生乐于做这样的练习,积极性很高。

2、拼读音节用到生活中

在设计拼音练习时我经常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拼音练习。如在学完所有的字母时,我让学生拼出自己的名字,并写下来。如果不会写就去翻查字母表。每个学生都十分认真地去完成这个作业,做对的学生都不禁喜形于色。觉得很有成就感。很多时候我都会在早自习之前赶到教室,在教室的黑板上用拼音写下一些话。如:孩子们,早上好。老师很喜欢你们。希望大家今天过得快乐等等。学生习惯了一进教室就拼读黑板上的音节。常常有意想不到

篇7:如何学汉语拼音

布置作业时我也用拼音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独立拼读,慢慢的学生对一些常用的字母音节就熟悉起来,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些许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进行努力研究,了解新课标教学的特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8:三毛之父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艺术课本第八册第九单元课题四《三毛之父》。

我准备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五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学设计

我将本课设计为以美术为切入点的综合性艺术课,借助美术作品欣赏、动画片欣赏、表演三毛、即兴绘画等手段,设想将艺术领域里的绘画和音乐、表演等进行自然的融合,探索艺术课的教学方法,获得艺术课的教学实践经验。

二、说教材

1、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三毛之父——张乐平爷爷和他的漫画。漫画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人们把漫画称之为没有国界的世界语,并被西方艺术评论家们誉为“第九艺术”,漫画艺术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漫画具有引人开怀;发人深思;启人心智的三大特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本着使学生提高审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由欣赏29位画家为张乐平老人所做的不同的漫画肖像作品入手,了解不同的漫画表现形式及其表现的思想和主题,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漫画创作。感受张乐平老人的连环漫画艺术作品,对作品进行描述、表演,能够对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不同的漫画形式,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进行漫画创作。能够了解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内涵是人文主题的体现,所有的艺术作品都表现了一定的思想和主题。

通过以上的教材分析,才能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我准备用下列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法”,从参观艺术小屋中的29位画家作品到了解三毛的故事,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欣赏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课件现场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多法并用,既培养了他们感受漫画艺术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2)“演示法”,根据心理学原理,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和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教学相关资料和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到演示对象。演示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和漫画作品交替使用,把演示与讲授有机的结合,更好的引导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边讨论,以获得最佳效果。

(3)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总之本课程的全过程就是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

四、说学法指导

要画漫画像,就必须抓住神态、表情、特征进行夸张、变形,这样才能画出有趣的漫画像。但漫画并不是丑化,而是夸张、变形了的脸部特征,使变形后的形象有另外一种美感。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运用这些理念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本课利用大量漫画作品和教师演示过程,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和感受漫画的表现特征。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在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五、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由激情引趣,导入新课——分析、讲解、欣赏演示——学生自主创作——互评作品、小结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根据教育学原理:直观性教学能显示事物的内容结构、发展过程,使肉眼感知不到或短时看不见的现象或事实出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充分观察和思考事物的变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初创设一种真实的问题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学生喜欢看喜欢看动画片,喜欢看漫画,从这一点切入主题,提高学生对本课的兴趣。教学开始部分,通过欣赏29位画家作品导入,引导学生观察,29位画家画的都是同一个主题,同一个人。虽然画家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方法进行人物刻画,但是画家都是抓住了典型形象的特征,并将其适当夸张,所以能看出来29位画家共同的主题。再欣赏漫画形式的动画片《三毛流浪记》片段,引出今天的主题——三毛之父。

2、分析、讲解、演示过程

(1)三毛的故事,老师快速画出“三毛”,请学生认识这个老朋友。

(2)课件演示漫画《三毛流浪记》,小组讨论这些画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故事。

(3)小组合作自由选择其中任意一副进行创编表演。

(4)我们也来画漫画。再次仔细的观察漫画,讨论漫画的特点,就是夸张、变形、幽默……

(5)学习并选用29位画家中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尝试为自己最熟悉的同学进行漫画式的绘画表现。要画漫画像,首先要了解脸部的特征,然后再用夸张、变形的方法画出漫画像。(这时候学生是初次尝试漫画,表现的不够大胆仔细)

(6)请一名脸部很有明显特征的同学到讲台上来。请大家说出他的脸部特征,老师根据特征,用夸张变形的方法示范画出他的漫画像。

(7)小结:要画漫画像,就必须抓住神态、表情、特征进行夸张、变形,这样才能画出有趣的漫画像。但漫画并不是丑化,而是夸张、变形了的脸部特征,使变形后的形象有另外一种美感。

(8)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进行加工,老师巡回辅导。(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播放轻音乐)

3、互评作品,小结

(1)请完成里作业的同学把自己的漫画作品防在展示台上展示介绍,并猜猜他(她)是谁。请别画的同学上台来与作品进行比较。

(2)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三毛和三毛之父——张乐平爷爷,并学会了怎么样观察分析人脸的特征,使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为好朋友画出一副漫画像,我想大家以后一定会画出更多更好的漫画作品,成为一名真正的漫画家。

(3)结束授课,师生互相道别。

板书设计:漫画特点:夸张、变形、幽默

相关专题 汉语拼音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