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mo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mo”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试论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共1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试论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试论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的教学中,学生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教师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策略.本文从从生活观察到思维培养、从多样阅读到知识积累、从自由动笔到多样评改几个方面来谈学生作文的培养的路径.

作 者:袁勤  作者单位:毕节市小坝镇中心校,贵州,毕节,551712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2 关键词:小学作文   思维   阅读   评改  

篇2: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策略

胡小丰 ( 四川省宣汉县黄金镇夏家村小学  636157)

创新教学策略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为目的。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可见“创新能力”是未来人才的一个核心素质,必须从小培养,打好基础。小学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初冬》时在大雾蒙蒙的清早带领学生出去观察雾中、雾后的美景,使学生对课文里的语句“象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太阳射出光芒来”等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充满浓厚趣味性的同时,也自然地、感性地融入学生对本课思想内容的更深一层感悟,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从而理解并背诵课文就易如反掌。

二、培养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学习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对课文中狼和小羊的对话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灰狼的凶恶、蛮横无理和小羊的温顺。这样学生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才能真正的理解。”该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的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种种联想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三、指导学生设疑、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在揭示寓意培养发散思维时,就可以指着画面问:“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兔子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请一个同学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他的“邻居”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这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讨论,在争辩过程中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我在《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通过教师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精神。

五、注重情境的开放性,培养创新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由于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它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东西,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在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学生了解了“仙桃石”、“猴子观海”等奇石的样子及课文的介绍方法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略写的其它奇石的名称,展开想象,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它们的形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相信通过实施创新教学策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会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也必将迎来语文教学的又一个艳阳天。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文学人才。

篇3:小学作文教学策略初探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初探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快乐地抒写内心,轻松地落笔成文?研究从积累语言,针对性阅读储存有效的积淀;借助在课堂上特定的情境,点燃学生写作的兴趣;在班里营造写作磁场,引发学生写作的激情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使作文教学的.节奏对准孩子的心弦,让学生感受到作文是一种倾吐心声的畅快淋漓.

作 者:林华烨  作者单位:宁海第二实验小学,浙江宁海,315600 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 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23.24 关键词:作文   针对性阅读   有效积累   兴趣   写作磁场  

篇4: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与方法(1)

作文教学(这里将写话、习作、写作教学笼统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阵地,是形成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是发展积极的心态,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必备素质。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课程提出了“兴趣领先,乐于表述;突出个性,鼓励创新;贴近生活,引导实践;夯实基础,读写沟通;合作分享,共同提高”等崭新的习作教学理念。

为落实这些新理念,必须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策略,这是小学作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一定的时期,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策略对于作文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策略,以便适应作文教改的需要。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策略有两条依据:一条是学生的身心规律,一条是语文学习规律。这正是新课程所强调的。

一、激发兴趣策略与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生作文要“对写话有兴趣”,习作起始“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这不仅是一种教学要求,更重要的反映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重要向导。

1.命题引趣

题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习作情绪。新颖有趣的命题,能引发学生的习作情趣。小学生正处于作文的起步阶段,如果作文命题的范围过大、过笼统,缺乏趣味感、朴实感,必会造成学生作文的心理负担。这样不仅效果不佳,还会使学生对作文失去信心和兴趣。缩小作文的命题范围、肢解题目、化繁为简、循序渐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致的有效途径。

2.情境创趣

有趣的情境是习作的催化剂。创设一定的情境,犹如给学生再现了生活,活化了人物形象,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境可想(想象)。在作文之前,经常有意设计并组织一些小游戏、小表演、小动画、小音乐欣赏等活动,并相机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联想和想象。这样,就很容易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乐说。

3.高分励趣

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的好坏,而是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所以教师不要吝啬作文的分数,可利用评价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笔者曾经做过各种各样的调查,小学生极少看老师的评语,最看重的是老师给的分数。给学生的作文打高分,是激励写作兴趣的一种好方法。

4.竞赛激趣

争强好胜,不甘落后、喜欢比赛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组织一些写作大赛,或赛开头,或赛结尾,或赛观察,或赛想象,或赛系列日记……学生在竞赛中尝到了竞争的乐趣,得到了个性的张扬,引爆了情趣想象的火花,续接了习作兴趣的链条。另外,竞赛游戏活动的本身,也丰富了学生的习作素材,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5.评价固趣。

“激励”、“评价”是心理学上讲得两大功能。只有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两个心理功能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成功后的愉快,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传统的评价是“玉中指瑕”――找缺点找毛玻正确的做法是“沙里淘金”――找优点找亮点。特别是针对文章中的那些“个人的独特感受”,都倍加“珍视”。

【案例】

在教学中,根据习作的要求,采用高分激励的方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好文章可以给100分。新颖的开头、结尾,精彩的细节描写,画龙点睛的句子,成语的妙用,诗句的恰当引用,文中的插图,坚持写观察日记等等给予加分,上不封顶,可以加100分到300分或更多。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三、四年级小学生初学作文时尤其灵验,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体验,化解学生的消极体验,使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形成快乐体验,可以较快地消除小学生惧怕作文心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二、突出重点策略与方法

文章是一个由诸多因素构成的综合体,作文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历练和持之以恒的实践锻炼。因此,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从整体着眼、局部着手,做到每个学段、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一次作文教学都有所侧重,逐步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切不可“贪大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

比如,我们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和新课标确立的不同学段的作文教学目标来确定中高学段不同的作文训练形式与能力训练重点:

低年级(第一学段)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最佳的训练形式是创造型的想象性写话和童话体写话(如根据故事开头说写童话、听音响编写童话、童话续编、命题编写童话),重点是培养学生有意地重现表象的能力,增强学生想象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中年级(第二学段)是儿童观察的活动的“敏感期”,观察能力迅速发展,特别是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微性和概括性显著提高,因此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作文(素描作文,如自然景物、小动物、人物动作、人物外貌、人物对话和周围环境素描等),重点是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驯出典型的表象,并让他们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典型表象,即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和典型性,形成典型表象的能力;

高年级(第三阶段)是儿童抽象概念思维进入“敏感期”的阶段,其习作训练形式应该从观察习作转向有明确交际目的实用型习作(包括纪实习作和想象习作,如暑期生活交流、学写生活随记、学写读后感、学写导游词等),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针对性、逻辑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每次习作指导都要从整体出发,把握教学重心,制定本次习作的教学目标,进行一两项习作能力的强化和训练,这比面面俱到、浅尝辄止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案例】

人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要求“写一处秋天的景色”,这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学写景物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应该属于初步练习阶段。所以,本次习作教学的重点目标应该定为“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至于材料选择、富有感情、主题突出、语言形象生动之类的要求就暂别理会了,留待以后再训练。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如选择最能反映景物特征的重点部分,从色彩、形状等方面写出景物特点等,并在这一过程中渗透观察景物的方法指导。这样有所为有所不为,就能保证习作教学目标集中、重点突出、训练扎实、收到实效。

篇5: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及教学反思

课堂的教学策略千千万,唯有这一策略不能忘,本文还有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5 的教学反思,让我们一起学习吧!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现在,老师们都在探讨英语课堂的方法和策略。我认为教师完全可以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巧用教具,辅助教学

对小学来说,运用现有条件,创造性地制作教具,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巧妙地使用教具,会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使学生更自觉、更有兴趣地参加课堂的交际活动。

1.自制人物、动物头饰。例如:人教社与加拿大Lingo Media国际集团合编的小学英语教材,每册教材都有主要人物和动物图像,教师应带领学生动手制作头饰,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创设情景,操练语言。在角色表演中,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戴上头饰进行对话,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容易体现真实的交际情景。

2.自制生词卡片。在英语教材中都出现有一定数量的生词。课堂上,教师利用事先制好的生词卡片,既可巩固生词,又能节省时间,使教学真正达到方便、快捷、高效。有时通过变换操练形式,还可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如,可先遮住卡片上生词的前部分或上部分,让学生猜猜是什么;还可进行“快看快说”,“快听快指”,“藏藏、找找、说说”或“英汉反向说”等游戏(制卡片时,正面写英语,反面写汉语意思,若教师向学生展示的是英语,就让学生说汉语意思,反之,则相反)。

3.自制挂图,激发兴趣。有时根据教学的需要,依据教材内容,制作挂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直观化。如,在学习颜色时,教师制作一幅彩虹图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有的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除制作挂图外还自制了一些其他教具。有一位教师在教人教版小学英语第二册Unit 2 My Family C Story time时,Zoom说:“Look at me!”Zip见了之后说:“Beautiful!”教师做了一件彩纸衣服,整个课堂顿时沸腾了,学生争着穿“衣服”,个个抢着表演对话,这样一节难度较大的对话内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就掌握了。

4.利用实物,充实教学。其实教师、学生及教室内的一切陈设都是资源,课堂本身就是活生生的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语言环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语言的实践活动。如:在PEP Primar English Book3中,在教到Unit1 My Classroom,Unit2 My Schoolbag时,就可充分利用教室的资源;在教到My Home时,学生的家庭就是很好的谈话题材; 在第二册教材中,当教到My Family时,教师和学生都拿出自己的家庭照片当作教具,有位教师还特意把自家的照片放大贴到黑板上进行教学。这就很真实,很生活化,效果相当不错。

运用简笔画,美化教学

简笔画可以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它的特征是简单、快捷且达意传神。教师用寥寥数笔,简单的线条,就能画出要教学的内容,以最小的教学代价(一枝笔,一块黑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节省宝贵的教学时间。教师在课堂上边讲边画,展示事物的变化,生动直观,能很好地吸引学生,这是图片、实物等媒体所不能替代的。表示方位的on,under,in,above和over用简笔画教学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践证明,简笔画教学既可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又使课堂活而不乱,变而有序,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这种手段。

运用肢体语言,优化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及动作。可见形体语言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取形象、生动、新奇、有趣的方法,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

1.在字母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优化教学。教师在字母教学时,如果枯燥地领读、跟读,学生很快感到厌烦。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用手势表示大小写字母,有时还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想象怎样用手势表示字母,学生的兴趣会很高。在指导书写时,教师可教学生学会使用左手当“四线三格”,伸直左手,大拇指向内弯曲,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微微张开就构成了“四线三格”。教师要求学生用右食指在“四线三格”上练写字母,同时口述笔顺。对于这种有趣的字母学习法,学生乐于接受,乐于使用,课堂学习氛围很浓厚。

2.在单词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优化教学。在教单词时可边做动作边教单词。如在教到jeep时,教师可边教读单词边用双手作开车握方向盘状,学生边做动作边念单词,多种感官并用,增强记忆;再如,教jump时可做跳的动作;教key时,可做用钥匙开门的动作;教kangaroo时,可学袋鼠向上跳的动作;等等。

在巩固生词教学时,利用肢体语言,同样可达到满意的效果。如巩固music、sports、computer game、painting等单词时,教师可让一个学生做拉小提琴的动作,其余学生答music;一个学生做运动,其余学生答sports;一个学生做打字动作,其余学生答computer game。还可倒过来,让一个学生说单词,如painTing,其余的学生做画画的动作;一个学生说sports,其余的学生做运动状等。这些方法都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在说唱歌谣时,运用肢体语言,优化教学。教师边教边做动作,学生边说边做,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激发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如PEP小学英语Book2 Unit2 My Family中的Let’s chant:

Father and mother

help each other,

Sister and brother

play together!

有一位教师这样编动作,效果不错:双拳紧握(左大拇指代表father,右大拇指代表mother,左小指代表sister,右小指代表brother),吟唱fatherand mother时,依次伸出左右拇指;吟唱help each other时,做出两拇指合并状;吟唱sister and brother时,依次伸出左右小指;吟唱play together时,两小指相互弯曲互动做玩耍状。学生边听录音,边念歌谣,边做动作,易学便唱,兴趣盎然。

在教学中,肢体语言可贯穿教学始终,无论是教字母、单词、句子,还是歌谣、儿歌,我们都可利用形体动作来优化教学。另外,在使用课堂用语或进行对话交流中,运用肢体语言,可以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吟唱儿歌,丰富教学

中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说爱唱。根据这些特点,教学中,利用歌曲、歌谣、小韵文或顺口溜等进行教学,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而且学得快、记得牢。

1.利用英语儿歌,激情激趣。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儿歌,可激发兴趣,在课中又可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唱儿歌时,一定要给歌曲配上相应的简易动作,让学生在唱起来的同时动起来、演起来、乐起来。

2.老歌新唱,丰富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取老歌新唱的方式,把对话编成学生熟悉的曲调进行吟唱。如有位教师在教下面的对话时,配上《两只老虎》的曲调,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A:I have a Teddy bear.

B:Oh,really?May I have a look?

A:Sure.

(此单词可直接读出)Here you are!

3.编生词歌谣,易学易记。教师为减少生词在教学中枯燥的领读形式,也可把生词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并配上动作。有一位教师在教到动物单词时是这样编的:小兔rabbit跑得快,国宝panda最可爱;小猫cat喵喵叫,小狗dog把家照;小鸭duck左右摇,小猴monkey爱蹦跳。学生兴奋得下课后还在不停地吟唱歌谣。

还有的教师把生词编成“小韵文”或“顺口溜”,并注意用升降调朗读,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祖父 爷爷grandfather(grandpa)grandfather(grandpa);祖母 奶奶grandmother(grandma)grandmother(grandma);父亲 爸爸father(dad)father(dad);母亲 妈妈mother(mom)mother(mom);哥哥 弟弟brother brother;姐姐 妹妹sister sister。

巧设游戏,巩固教学

游戏教学通常用于对所学知识巩固,帮助教师将单调乏味的复习巩固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教师在设计游戏时一定要注意合理、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游戏涉及学生的面越宽越好,不要一两个人做,其他学生仅当观众,使一些平常不爱说、不好动的学生得不到机会。如在教学巩固rainbow,rain,squirrel,snake,tiger,taxi这几个生词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游戏:(黑板上贴上这些生词卡片或写上生词)找三位学生上台,其中一个学生做画彩虹、下雨、松鼠跳、蛇爬行等动作,全班学生根据这个学生的动作说出单词,台上另外两个学生比谁指得准、指得快。这个游戏的覆盖面就很广,达到了全员参与的目的。

要使学生参与和配合,游戏的形式多样化显得非常重要。“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玩的游戏,玩过几次就没有新鲜感。因此教师应不断收集游戏,设计、翻新游戏。

英语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英语语音基础知识及较高的语言水准,同时还应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课堂教学技能。英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创造性地通过自制教具、运用简笔画、肢体语言、歌曲吟唱、巧设游戏等各种形式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一定会使英语课堂焕发光彩。

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5 A教学反思

一、在预习中强化语音教学,搞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目前,牛津英语3A至6B教材中,生词较多、较新,句型已涵盖7A的部分内容,这足以说明牛津小学英语的教学内容是较深的,尤其是6A、6B教材,生词特别多,如果一味地象以前教三—五年级的方法,带着学生一遍一遍反复地读、反复地操练,不仅让学生失去了兴趣,效果也不见得有多好。不仅如此,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反复的领读,以后学生的遗忘速度也比较快,且一旦模仿教师或磁带的口形不到位,发音也可能不太标准。所以在六下的时候教师可以尝试语音教学,使学生过好语音关,掌握语音规则,培养起拼读能力,才能扫除英语学习的拦路虎。为了帮助学生过好语音这一关,我做了以下两件事情:1、上学期我利用少儿艺校这个充裕的时间教授了音标和有关音节的知识,一共花了三周时间,大部分学生已能够认读音标,目前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我认为只要达到认读的要求,能够看到音标读出单词就够了;2、要求学生每人配了一本英汉词典,并教会他们查单词的方法。要求在预习的时候通过查词典,掌握单词的认读和中文意思,在上课前尽量克服生词这一关,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也为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讲解和训练语法知识,更为初中的音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搞好教学方式方法的衔接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并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实现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而小学英语教学中则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重形式,轻内容;(2)重乐轻教。从表面看,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热热闹闹,却忽视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培养学生思考的意识。例如,一句简单的日常用语“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就要机械地操作大半节课。为了克服训练的机械性,在这种教学中,小学教师要经常利用游戏、唱歌、模仿等形式帮助学生学习英语,以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是步入了初中后,学生的这种趣味性和积极性正逐步地消失,在课堂中教师也不会花很多心思放在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上面。这种变化使许多学生感到较难适应。所以,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虽然只相差一二岁,但由于处于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授课方式的区别会造成学生学习不适应的状况。因此教学方法的衔接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在这里,我不是否定小学英语教师的教法,毕竟小学生的心里年龄和自学能力还没达到让教师放手的层次,但是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已和初一学生没有太大区别,可以在教法上做一些改变,更多的放手让学生去做。例如,在6B Unit5 The Seasons A部分这节课中,我改变了以往先教授完所有知识点然后呈现课文学习的教法,而是采用直接呈现课文,先从泛读的角度让学生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然后从精读的角度讲解知识点的教法。为了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我是这样来设计教学步骤的:

泛读课文,回答以下四个问题,从整体理解课文。

(1)In which city is Su Yang’s dad going to work?

(2)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autumn in New York?

(3)What do the Americans usually do in autumn?

(4)What do the children usually do in winter in New York?

2、听A部分两遍,根据所听内容把下列句子排序并读出来,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New York is very beautiful in spring.(2)Ben likes making snowmen in New York.(3)New York is usually very hot in summer.(4)Su Yang's father is going to New York.(5)People in New York like to go to farms in the countryside.

3、精读课文,提出问题,并交流。

4、解决知识点(包括生词、词组、语法等)

5、读熟课文。

可以看出来,以上学习课文的过程几乎靠学生自己自主学习,教师从课堂中的表演者变成了组织者。学生对于这样的学法感到很新鲜,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

三、成立四人小组,鼓励小组学习,以适应中学的教学要求

在上学期的时候,为了帮助班级中的后进生和提高我的教学效率,我在班级中成立了13个四人小组,并从每一组中选出了一位组长。前段时间听了共中那位英语教师的阅读课,发现每次教师给出一个任务之后,学生就自发地组成四人小组,整节课的所有任务都是在四人小组的合作中完成的。听了那节课之后,我深深地受到了启发,意识到四人小组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效率性,而我班中四人小组的作用相对而言就发挥得太浅显了。因此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针对课文提出的五个任务我也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完成,这样不仅能帮助后进生,也能提高学习效率。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我设计了四个问题,首先四人小组成员快速地泛读(即默读)整篇课文,然后请A同学回答第一个问题,其他组员如意见统一,就由B同学回答下一道问题,依此类推,让每位成员都有机会开口说话;但如意见不统一,请持有不同意见的人阐述自己的理由,一般得票数多的成员的答案是正确的,如果仍有异议,可在集体对答案的时候在全班和老师及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在四人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巡视课堂,发现问题立即给予帮助。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在预习中强化语音教学,想法很好,但由于班中的学生良莠不齐,存在一定的差距性,不可能人人都能熟练认读音标。故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部分学生要求熟练认读,部分学生给予他们渐渐熟练的时间,部分学生则不能强行要求必须掌握,对于实在没有能力掌握音标认读的学生来说,可以建议其配一个有发音功能的电子词典。

二、学生自主学习的背后仍然少不了教师的精心准备,本节课中问题的设计应该再精细些,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本节课中还可以生成的问题有:(1)In summer, is it as hot in New York as in Nanjing?(2)Which is the best season in New York?(3)Which season does Ben like best?

三、四人小组成员的选择要适当,最好包含一个优生、两个良好生和一个学困生,以保证四人小组任务顺利、有效的进行。

四、四人小组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意外的情况发生,故教师应仔细巡视课堂,发现问题立即解决。

篇6:浅谈语法教学中的教学策略设计

太原市实验中学 侯淑萍

目前,在中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仍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对于语法课的讲授,仍在实施 “注入式”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混淆了语法教学与语言能力的关系.

当代英语教学专家张正东先生指出:"语法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语法学,而是为了取得学习目的语的工具.学语法→用语法→丢掉语法."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教材与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改革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

一、情景策略

情景是指运用目的语的环境.学习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对其正确理解和运用.教师应利用真实的环境或创设模拟的情景进行语法教学,其中包括利用实物、真实的语境、体态语言、非体态语言以及多媒体等手段,使语法教学更具有形象化、直观化、真实化和趣味化. 现举两例说明如下:

1.真实情景法

在学习句型结构 “be + adj.+ enough to do sth ”和 “be too + adj. +to do sth. ”时,教师可让班内一高一矮两位学生A和B站在讲台上,然后指着灯对他们说: “Try your best to reach the light.” 学生A很容易地触到灯.教师便指着他说: “A is tall enough to reach the light.”而学生B跳了几下都触不到,教师可指着他说: “B is too short to reach the light.” 在以上情景活动中,语法知识由抽象变为具体,从而使语法学习降低了难度,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快,记得牢,用的活.

2.实验观察法

-ing分词与-ed 分词是高中英语语法的重点与难点,许多学生对其之间的差异分不清.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演示手段让学生观察其差异.课堂上,教师演示水被烧开的过程,当水沸腾时,教师介绍短语boiling water;待水降温不沸腾时,呈现短语boiled water,并作喝水状.在这种生动有趣的氛围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的区别: 现在分词一般表示主动进行的动作,而过去分词一般表示被动完成的动作.

二、认知策略

认知是信息加工、问题解决和记忆的过程,是一系列心理活动. 认知策略是个人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上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 技能,包括各种有意识的学习方法.

1.归纳法

系统的学习要侧重于总结归纳.这里,归纳和总结并不只是在复习阶段的做法, 归纳法即教师向学生逐步渗透具体的语言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分析并找出规律,归纳和总结出语法规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归纳和总结已学过的和某些未学过的知识,使之成为知识链,顾及学生的心理特点,便于理解和扩大知识面,让单调的课本知识变成积极充实的内容,继而成为学生努力追求的对象.这样学习兴趣和效果会日趋提高.下面将介绍本人在教学中的具体作法.

例如在学习情态动词结构 “should have done”时,教师可在黑板和多媒体屏幕上呈现例句: The driver’s carelessness cost many passengers their lives.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Do you think the driver should have been careful? 学生会立刻理解句中 “ should have been careful”的含义.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点明语言点的规则,而是应呈现每个例句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待他们领会句意后再引导用 “ should have done” 改写句子.

1).This morning Tom didn’t catch the first train. → He should have got up a little earlier.

2).I didn’t pass the exam because I had wasted lots of time. → I should have made full use of time to work on my lessons.

3).The villages found the fish in the river had died from the polluted water. →They should have stopped the river from being polluted.

在上述语法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和练习若干句子,既能很快理解 “should have done”的意义,又能较好地掌握其用法,即: “ should+现在完成式”表示 “本来应该做某事而实际上并未作”,常常含有责备不满的语气.同生硬抽象的语法讲解相比,这样的归纳教学更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活化语法规则,构建清晰而完整的语法知识图式.

2.对比法

学生学习了一些语法规则后, 在一段时间内就会产生 “越学越糊涂” 的困惑.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组织学生将所学的语法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引导学生对类似的语法现象进行观察、对比和分析,启发学生找出关键点,最终发现其差异点.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两个语法项目后,对that引导的从句究竟是定语从句还是同位语从句深感迷惑.此时,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以下两个例句:

1).The news that he passed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de his parents very happy.

2).The news that he told me made me very surprised.

接着老师让学生仔细观察that引导的两个从句 he passed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和he told me,然后让学生分析that在两个从句中的语法成分,很快学生发现that在例句1)从句中不担任成分,而在例句2)从句中作动词told的宾语.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that在同位语从句不作语法成分,在定语从句中作语法成分.经过对比,看似复杂的语法知识很快 “化难为易”,学生轻松掌握了语法规则.

三、活动策略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而兴趣又常常产生于活动中.当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语言时,其大脑的两个半球都在发挥作用,对所学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更加活跃,思维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学习要配以活动,活动中必有交际.教师应把语法规则化为活动,把教学过程化为交际活动,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主体意识都动起来.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教师游戏活化规则.在高二学习if引导的虚拟语气时,教师可设计“接龙有戏”,即一个学生说完一句由if引导的表示虚拟语气的主从复合句,下一个学生造句时需将前一个学生所说的主句内容作为自己从句的内容.例如:

S1: If I were you, I would buy the computer.

S2: If I bought the computer, I would borrow some money.

S3: If I wanted to borrow any money, I would ask you for help.

S4: If you came to my house for help, I would keep my door closed.

在这种开放意义的操练活动中,学生既练习了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还加深了对所学句法现象的理解; 同时, 在紧张的学习气氛中又不乏幽默与调侃,从而使语法教学既轻松又有效.

四、任务策略

语法教学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中进行,这种任务以创设的情景或真实世界为背景.例如, 教学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任务:What has changed in the classroom? 全班学生闭上眼睛, 六个学生按教师所给的字条上的要求行动, 如 “clean the blackboard , turn on the light, open the front door” 等; 然后全班学生睁开眼睛,观察教室内的变化,让学生运用诸如 “The blackboard has been cleaned .” 等完成时的被动句子进行表达.

以上教学情境, 有效地调动和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结构、情景和交际的有机结合,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现在完成时被动语态的用法.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要全面大幅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需要不断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及想象力,提高总的英语文化素养。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模式。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都应该是学习对象的激活者、示范者、指挥者以及管理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体现当代教学模式的特点。

篇7: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一、构建数学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数学,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尤其是高中数学的数列教学。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参与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步步为营,不断地为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于数列的学习来说,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树立信心,将抽象的数列变为具体,教师在讲授有关数列知识时,可以结合生活的实践,让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有趣,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数学知识。在进行教学导入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讲述有关数列的小故事,比如,国际象棋发明人在棋盘上放麦粒的故事等,由此,就可以引发学生对于数列的兴趣。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数列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多数都喜欢听故事,玩游戏,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新颖的课堂讲授方法,而小故事、小游戏的方式形象富有感染力,易吸引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二、恰当设置疑问,深入探讨

你能在一分钟内求出从1到100的所有自然数之和吗?这是数学家高斯的老师对高斯提出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说,要想真正让学生走进数列,就要讲究一定的教学方法,恰当的设置疑问就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设置疑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通过讨论求出“从1到100的所有自然数之和”,从而得出数列的求和公式,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步一步地引导着学生前进,也能够轻松地构建愉快的'课堂,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够积极踊跃的学习,要想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多设置疑问,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另外,教师还要给学生留出自由探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会形成。

三、促进小组合作,优势互补

教师要因材施教,可以将学生的特长进行总结,把学生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进行分组,这样一来,方便了学生的交流,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教师可以任命一位综合实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小组组长要有足够的责任心,由小组长带着学生共同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对于数列的学习,有时候可以借助小组的力量进行难题的解答,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组,这样,避免了遇到难题时一个人解答不出来而心生挫败感,从而对于数列的学习失去兴趣。小组组长要根据每个组员的优势分配任务,对于组长来说,我们要挑选能力强的学生,也可以适当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其能力,担负起组长的责任,这样一来,和学生交流方便,既帮助较差的学生,又减轻了老师的压力。

四、从教材出发,打牢基础

高中数学中数列的学习虽然让教师和学生为之头疼,但只要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就很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在学习的这一条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学生要想真正的学牢知识,理解知识,灵活的运用数列来解决问题,那么,打好基础是最为关键的。要想让学生打好基础,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整理数学笔记,将经典的练习题记录下来,将重要的公式记录下来,学生可以通过经典的例题寻找其他题目的解决方法,就拿数列求和来说,所涉及的几种方法都有固定的模式,学生要想自己独立的解决数题目,就必须把教师所讲的几种方法记录下来。其次,教师应要求学生背会基本的公式,公式是解决数列问题的基础。教师可以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检查,直到熟练为止。

五、加强师生交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学好数学的前提是学生和教师之间要做好充分的交流,只有良好的师生交流,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师生之间的交流要以信任为基础,促进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对于教师来说,不能摆架子,平时要做到对学生足够的关心。尤其是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数列教学中多举一些教学例子,让学生观察归纳公式与各项的结构关系,熟练掌握知识。只有师生间的关系融洽了,才能为学生营造气氛轻松的课堂,对于这样的教学气氛来说,教师乐意“教”,学生也乐意“学”,这样一来,教学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对于高中数学数列的教学中,还存在着种种困难,本文所讲述的教学方案也不甚全面,但是,我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学生对于数列的学习和应用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贺育斌。高中数列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篇8: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翟艳芳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八中学)

摘 要: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来说,数列的教学是教师的一大难题,从学生角度出发,数列也是较难理解的板块,因此,数列的教学往往不够理想。在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数学的教学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对于数列的教学更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就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篇9:物理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策略

物理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策略

物理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策略

作者/ 李随峰

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学生要想真正学好物理,必须深入到学习中去,把握物理问题的实质。同时,物理课所学的内容和生活中的实际联系紧密,多数学生有学习物理的热情,这就为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物理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情境是指能够对学生这个学习的主题发挥作用,并且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完整的教学情境应该是由教学的具体环境、教学内容、师生情绪、情感等所构成的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情”和“境”的完整融合,可以发挥与真实情境相类似的环境想类似的作用。实践证明,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物理,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在具体的物理教学活动过程中情境所起的作用,可以把情境教学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动机为目的,通过各种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一般用于一堂课的开始或活动的开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设施、手段,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如在讲“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先调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经调查,很多学生喜欢激烈的赛车运动,而汽车的100Km加速时间是反映汽车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赛车运动的胜负能起到重要作用。学生对此有比较高的兴趣。在进行物体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教学时,可以先播放激烈的赛车运动的精彩画面、汽车的加速启动视频,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从而顺利地进入到本节课的教学情境中来。

另一类教学情境的目的是学生能有一个贴近于学习内容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既可以是由教师主导的并提供资源的学习情境,也可以是由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真实的教学情境往往创设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效果良好,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其他办法,如在讲述机械波的时候,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在课前观察水面上的波纹振动情况,并且观察水面上的树叶是否会随着波的传播而在波的传播方向上“随波逐流”等。同时,在课堂上让学生制造类似于足球赛场观众的“人浪”,并且让学生观察“人浪”中每个人运动的情况,这样就创设了一种学习机械波的学习情境。又如在讲述直线运动的汽车追及问题,很难采用真实教学情境,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让行走速度不同的学生来代表运动情况不同的汽车,调整好初始距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运动来模拟真实教学情境,从而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亲身参与的教学情境。

物理课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自主探究无疑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由教师提供给学生资源,布置给学生任务,由学生自主探究进入学习情境。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看似教师的任务比较轻松,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首先学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操作的学习任务,避免出现学生任务不明确、任务难度大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等问题。另外,在教学资源的准备上,既要考虑满足教学的效果的需要,又要考虑学校实际情况。

在物理课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物理是内容结构严谨的学科,要求创设拥有丰富资源的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合作能力方面,物理实验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教师应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的优势和学生对实验非常有兴趣的心理,精心筛选和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演示实验,在演示过程中创设情境,学得知识。同时,在物理教学中,许多基本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论证,重点的巩固往往要通过实验来完成。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利于认知过程的物理境界。设计一些有悬念的实验,这将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 学习任务与情境教学必须相互融合

学习任务与情境不能处于分离或勉强合成的状态,学习情境要能够以自然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为学习任务服务。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时,要首先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是什么,然后围绕怎样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创设情境。如在学习万有引力与航天内容时,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在航天领域的应用,这时我们就可以从航天技术的发展以及我们国家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来创设教学情境,这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得到了充分契合。

3. 教师应经常给学生以反馈和鼓励,使学生尽力而为

小的、经常性的鼓励比大的、但极少的奖励更有诱因价值,会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得到奖励的可能。教师应把奖励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努力上,而不放在学生的能力上,尽量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奖励,但是又不能使学生感到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奖励。

4. 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具有真实性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该时刻保持教学的严谨性,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要尽量使创设的情境接近自然或尽量接近真实,使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突破问题情境来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某些难以创设的真实情境,则可以用现代技术创设逼真的间接情境。但要注意不能滥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一定要做到真实可靠。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生活中的现实情境。如在“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我给学生带来了吉他、小提琴、小鼓、笛子等乐器让他们演奏,用手去感受乐器的振动。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而且有真实的体验,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感受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差别,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能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在这样真实的环境下,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新奇的学生可以亲自参与的真实可感的有趣的物理情境,他们整堂课都会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但是声音的传播不能离开传播介质,如果要想创设宇航员在太空这样一个真空环境中声音不能传播的问题,想用真实教学情境就不可能了,但是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播放有关视频资料来引导学生对问题分析,同样能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教学效果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因而,情境设计的方法必须针对本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于每一堂课,教师都应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课而用,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得知识,从而达到创设最佳的物理教学情境,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总之,在物理的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引入情境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除了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外,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引导学生轻松、深入学习物理,一定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河南省平顶山市理工学校)

篇10:浅议幼儿教学中的美术教学策略

幼儿美术潜能开发的黄金时期,如何调整教学策略和手段,使之成为更加适合幼儿年龄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是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在幼儿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孩子的发展为主,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积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积极引导幼儿去自主的发现美,进而创造美。以下是本人结合多年的幼儿教学经验而做出的几点肤浅看法。

一、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幼儿积极参与学习的前提和潜在动力。无论干什么事情首先要对它产生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希望取得成功,幼儿也是如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幼儿绘画兴趣的激发,用幼儿的绘画兴趣去带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积极踊跃的投入教学中。为了唤起幼儿绘画的兴趣,首先,要让幼儿对所画的内容、形象有强烈的兴趣,走进童心世界,观察幼儿的所思所想,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活他们的创作欲望,让他们在头脑中有个鲜明清晰的形象,使之呼之欲来,内心产生创作欲望。其次,教师应结合手工活动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幼儿除了爱乱涂乱画,还爱玩一些撕纸、泥、小印章等,每次手工活动时就不难发现幼儿手中只要有一块泥或一张纸,他们就会百玩不厌;因此,教师要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开始培养幼儿把所撕成的、捏成的这些作品组合成一幅画儿粘贴在一张画纸上幼儿就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只要幼儿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么,幼儿的大脑及各方面都会处于高度的活跃状态,教学效率极高。

二、结合幼儿身心发展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现实中很多人都是根据自己以往的学画程序和成人的理解方法来进行教学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幼儿绘画思维的个性发挥,过早地扼杀了幼儿学画的积极性。

教师在让幼儿进行颜色训练的教学中,先让孩子用画笔在纸上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涂抹,孩子们涂得很是尽兴,最后让他们再根据纸上颜色的形象来想象成是什么具体或抽象的事物来创作一幅画。结果有的孩子画出的是一些可爱的小动物,有的则想象成一幅美丽的风景。这样,孩子们就在游戏中快乐地层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让幼儿在一种模式下框架式的学画也不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生活中我们经常都会在不经意间看到街头巷尾的地面上、墙壁上有一些非常稚拙的画面:儿童用一支粉笔很自由地画出了他们心中的异样世界。其实这就是儿童对绘画的一种浓厚兴趣和对生活的一种创造。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学中教师首先教会儿童会想,再教会儿童会画。只有教会儿童大胆想象,才能使儿童画出他们的心声。教师要始终认为幼儿美术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其实儿童绘画就是一种游戏。他们喜欢在这种线条和色彩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画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见,也就会画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好作品。

篇11: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学策略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学策略

我在音乐教学中,为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能力及参与音乐活动实践能力,经常采用以下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游戏法、练习法、合作探究法、创造法、表演法、唱奏结合法、兴趣诱导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我在四年级音乐教学《打花巴掌》一课,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竟:播放歌曲《郊游》师生律动。

二、导入:放“音乐百花园”课件,让学生猜一猜都有那些花,从而揭示课题。

三、介绍:打花巴掌是北京地区的一种传统的儿童游戏,两人一组,边拍手边按季节数着花的名字,念说着合辙压韵的顺口溜,这些鼓励孩子们学习好、品德好、身体好的新词,赋予了打花巴掌新的生命,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歌游戏。

四、学唱歌曲

1、聆听歌曲《打花巴掌》。放课件,视听结合,完整感受歌曲艺术形象。

2、按节奏边拍手边读歌词。

3、在完整聆听的.基础上学会歌曲。注意在唱歌过程中,咬字、吐字要准确、清楚。

4.歌曲基本学会后,可做拍手游戏,在拍手过程中记熟歌词拍击时可在教室内原座位不动,两人对拍,还可以与前后桌的同学对拍。

要积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编创各种拍击动作,但一定要与歌曲节奏或节拍相吻合。

5、编创歌词

开始可在课本规定处编创歌词,熟悉后还可以编唱各种花的名字,补充到歌曲中来。

6、随堂检测:分组唱、独唱、对唱等。

五、小结:教师点评,表扬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学生。

总之,我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愿学、乐学,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篇12:《趵突泉》教学中运用的一些教学策略

《趵突泉》是大家熟悉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文章以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趵突泉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文中处处蕴含着美,教学中我紧扣教材特点,充分发挥教材中的美育功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一、 创设情境,引发美

趵突泉美丽多姿,瑰丽无比。为了让学生亲自领略这一独特的景观,教学开始,我让学生边看电视录像边听配乐朗读。那一幅幅流动的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饱览了趵突泉泉水的清浅、鲜洁和大泉、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充分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做了铺垫。

二、 理解词句,感受美

课文字字句句渗透着美,融注着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美词佳句,仔细品读,深入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让学生画出有关描写大泉的词句,细细品读。如引导学生品读“一溪活水、清浅、鲜洁、昼夜不挺、翻滚、呆呆、活泼、神秘”等词句,理解趵突泉那活泼的动态景观,由此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指导品析句子,如“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是作者在看到大泉喷涌的姿态时运用的联想。启发学生通过课文中“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层热气”等词句的学习、讨论,理解大泉的神奇、优美动人的姿态。再指导学生朗读欣赏这些语句,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2.“池边还有小泉呢:”。这时,我便指导学生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有关语句,来体会小泉的.多多姿多态,每一种都是那样的优美有趣,那样的活泼可爱。最后一句总的讲“这比那大泉还更有趣”,小泉的美丽,从而让学生更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 启发想象,创造美

如让学生归纳泉水从小泉眼冒出的不同姿态,然后在本子上画出这些不同的景观。在孩子们创造性的描绘中,小泉的千姿百态,变化多端就会展示在他们的面前。最后一段的二、三、四、五句,用“有的……有的……有的……”这种排比句式具体描写了小泉的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每一种都是那样的优美有趣,那样的活泼可爱。在学生充分感知小泉的多姿多态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读,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使其绘出更美、更奇的小泉。在兴趣浓浓的气氛中,学生动手画出了“好几串小碎珠一起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真是千姿百态。孩子们神奇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鸦儿小学  苏民

篇13: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现状和教学策略

重庆市万州区谷雨中心小学 王大秋

【摘要】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文本内容的有效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多读,在读的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14: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现状和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多读,在读的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在我们农村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忽视了或者是简化了朗读这一环节,存在着很多朗读问题。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课堂朗读时间安排不合理。在一节语文课中,40分钟的时间,大部分时间被老师提问所挤占,而学生朗读的时间却只有几分钟,朗读练习往往走过场,如雁掠过,且“雁过无痕”,成了教学中的过渡环节。

二是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往往采取男、女生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朗读的目的性不明确,多数教师设计的朗读教学总是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

三是朗读的面窄。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四是教师朗读指导不到位。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读得重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现代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词“语文味”,然而这种“味儿”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的佳法。由此可见,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语感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指导朗读教学策略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来指导学生练好朗读呢?

(一)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1、读得正确,即要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顿读。2、读得流利,即不复读,不断读,不读破,停顿间歇分明,语气连贯流畅,速度适中。3、读得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语调能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情的表露要朴实、自然。

(二)保证时间,提高效果

依据年级、教材特点设计每节课的朗读时间,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朗读。让繁琐冗长的“讲、问、答”让位于朗读。通过足量的时间,多样的方式,加强了朗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朗读的训练形式

1.创设氛围,进入情境

我们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鸟的'天堂》一文,播放一首轻音乐过后,我放出了一首有关赞美家乡的钢琴曲,学生跟着悠扬起伏的琴声开始朗读,文章中的意境学生动情的朗读中体现了出来。

2.评读,促进发展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尝到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3.创设情境,进行比赛

针对孩子好胜的心理,引入竞争机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不管是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都给打分,在评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其次,经常利用早读课、读书课开展朗读比赛,每次评选出一名“朗读天使”,让得奖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失败者继续努力,争取夺魁。

4.提供示范,让学生模仿

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重视示范朗读的积极作用。示范朗读即通常说的范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而不应该怎样读,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他们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并不知道怎样读才算表情达意了。但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读起来也就有情有意得多。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再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更能吸引住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5.变换形式,常读常新

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同样,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教学说明文,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童话,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教学散文,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教学对话多的文章,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锻炼口才……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不但要重量,重质,同样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学生“食”之无味,“言”之无语;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

相关专题 试论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