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路》读书笔记

简-单-爱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简-单-爱”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幸福之路》读书笔记(共1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 《幸福之路》读书笔记

有人说,幸福是星级宾馆里山珍海味间的觥筹交错;也有人说,幸福是高档舞台厅里动人旋律中的翩翩起舞;有人说,幸福是端座奥迪、宝马车于人流如潮的大街上招摇过市;也有人说,幸福是待在密室里数着成叠的百元大钞;然而对于我自己而言幸福的概念却有点模糊不清,幸而我看到了这部作品——《幸福之路》,让我重新定义幸福,让我找到通往幸福之路的方向。

在《幸福之路》一书中,罗素没有运用任何高深的哲理,而是把一些自己经历证实过的看法归纳起来,制做出一张获取幸福的良方,希望人们能够找出自己生活理念中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也能够找到幸福的真谛并使自己变得幸福。整部作品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谈分析我们不幸福的原因,后半部分是讨论了我们如何走上幸福之路。作者开篇就谈什么使人不幸,作者把这种不幸的根源归结为两方面原因,一是社会制度,作者说得没错,我们文明时代的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寻求一种没有战争的社会制度,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和平确实是人类最渴望的,而现在的人们还是提倡和平共处,充分说明和平的重要性,不过即使在现在这个所谓的和平年代也不乏战争的存在,更恐怖的是当今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已经上升到灾难性了,一旦爆发,伤亡更加惨重,因此有战争的存在就有不幸的存在,战争让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温饱奢望的,那还谈什么发展,没有发展,那又谈什么幸福呢?

第二种不幸的根源是个人心理素质,而作为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前者的产物,也是,不同制度下的人对事物的看法总有不同,对幸福的的定义也不会是一样,因而个人心理素质也毫无疑问地是不相同的了。富有的人,正常来说应该会觉得幸福,但是事实上很多富人却觉得自己不幸,因为他们也失去很多,错过很多。穷人当然也觉得他们是不幸,他们觉得他们好像被歧视,被看不起。这些不幸都根源都是个人心理素质。

此外,罗素认为,不幸福的人一般是因为深陷在“自我专注”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分析了三种自我专注之人,分别是自责者、自恋者、自大者。通过分析这三种人,罗素得出不幸的心理上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个结论,而这些典型的不幸福的人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在青年时期被剥夺了一些正常的满足,于是便把这种满足看得比任何一种其他方面的满足更为重要,一生只朝着这一方面苦心寻求;他仅仅对成功、而不是对那些与此相关的活动本身,给予足够多的、不恰当的重视。

我很欣赏作者这句话:如果人们看到了通向幸福的道路,就很少会有人再去存心选择不幸之路。确实我们会世界会有不幸的人,人会有不幸的时候,但是请相信,只是我们暂时走在不幸之路,其实下一个路口是通向幸福之路的,显然,罗素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一点,而他作品的后半部分就是告诉人们如何走上幸福之路的'。

第十章是本部作品的一个分水岭,罗素的笔锋转移到幸福,作者所理解的幸福有两种,第一种幸福是对所有的人都敞开胸怀,另一种幸福则对能读会写的人情有独钟。他以掘井工的故事说明他的幸福并不来自于知识,而是基于躯体的活力,足够的劳作和对石块这类并非难以逾越的障碍的征服,这就是罗素所说的第一种幸福。罗素认为那些受过高等教育,例如科学家也是幸福的,这就是他所说的第二种幸福。此外,罗素还论述了兴趣、情爱、家庭、工作、休闲、获得与舍弃等因素与幸福的关系,得出了幸福的秘诀其实就在于,使你的兴趣尽量广泛,使你对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尽量友善,而不是敌视。对于罗素这个幸福秘诀我深有体会,一个人没有兴趣爱好,就如行尸走肉一样,当然这类人不多,但是很多人兴趣不够广泛这是毋庸置疑的,我认为一个人也不能只有一种,这样的生活确实有点单调,试想一下如果玩电子游戏是你的唯一爱好,那么你能分得清你生活的是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吗?所以兴趣广泛本来就是一种幸福,而对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尽量友善更加不用多说,这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技巧,谁会喜欢和一个对自己不友善的做朋友,而没有朋友并不是说明你与众不同,恰恰是一种不幸,在我看来没有朋友是一种致命的孤独,而这种孤独就像一个嗜血的杀手,让幸福离开了自己的世界,所以我们都应该谨记罗素所说的幸福秘诀。罗素说,幸福,显然一部分要靠外界环境,一部分要靠自身努力。除了外界环境,他认为在个人自身的范围以内,幸福是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说,如果能拥有温饱、健康、爱情、颇有成就的工作、小范围的受人尊敬,就足以使人幸福,这几乎是人人可以达到的自然的幸福。只是现实中很多人却把幸福看的如此高不可攀,有人以为腰缠万贯才叫幸福,殊不知其实只要收入安定就已羡煞旁人了,有茅屋一间,何须美丽别墅,平凡也是种幸福,有时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不须华丽的修饰。

罗素认为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就不可能以自我为中心,无可否认,人都是自私,我自己一直认为其实自私也是爱自己的一种表现,那么我们爱自己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爱自己的同时也应该爱别人,所以我们也不能一味的自私,一味的以自我为中心,为别人多着想一下,帮助别人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应该的,当你做到这样的时候,谁敢说你不是幸福的人,所谓助人为乐,也就是这个道理,不是吗?

篇2:《幸福之路》读书笔记

《幸福之路》读书笔记

实践理性在其真正含义上的最好的发展阶段,是人使用理性所达到的最高峰,也正是人与自然最显著的区别。这种最高峰正是斯多噶派智者所追求的理想,也如同罗素在其哲学思想理论中发生与本质并不是讨论道德,而是一门追求理性生活的指南。

他们的共同目的是通过心神的宁静而获得幸福,正如中国诗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神境界,在理性生活中,美德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斯多噶派智者就是获得幸福,也如罗素的哲学观点,“美德的全部目的就是获得幸福。”而这种和平宁静的唯一目的是德行,也就是所谓“美德是最高的善”的含义,然而,如果逐渐在手段上忘记了目的,而执著于美德,就会产生一种与本人幸福完全不同的志趣,这两者之间也存在很大的矛盾。因为扰乱我们内心的、带给我们痛苦的,既不是人类的'恶,也不是求而不得的善,而是能够逃避的和能够获得的两者之多少,因此思考和探讨幸福的过程,自身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只是,罗素采用了逻辑思维的工具,拥有更高的觉悟摆脱痛苦。

也许有人会问,幸与不幸,满足与不满足是否可以用善和恶来区分?而且这一观点引起斯多噶派、亚里士多德派、厄壁鸠鲁派的长期的争论,事实这两者的基础完全不同,而且根本无法比较,他们却由此产生了完全相反的不明晰的观点,并且互相辩驳。

“与自己和谐的生活”道德原理过于空洞,形式化,后来他们补充了一句“生活必须与天性一起”这一观点,这个问题就变得更长久了,因此而引入了中庸的讨论,实践哲学家把理论带入生活――是最幸福的,因此“幸福的人生”其实也是一种矛盾。

所以罗素在结篇:所有的不快乐是由于某种分裂或者不一致造成的(王小波也说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缺乏协调就会造成自我分裂,快乐的人是没有这些分裂或者不一致所带来的痛苦,他们的人格既不会对抗自己而分裂,也不会对抗世界而分裂,这样的人因此而能够找到快乐。

篇3:幸福之路 读后感

《幸福之路》是罗素散文中的一本名著,罗素在书中所提供的不是任何抽象的道理,而是他自己人生感悟的结果,所提供的获得幸福的小窍门也是通过他的“阅历和观察”获得的人生经验之谈,因此,这本书浅显易懂,读起来趣味性比较强,而且确实对寻求幸福的人们有启发作用。罗素的目的是“希望那些遭受不幸而并未享受幸福的众多男女能够诊断出自己的症状并找出摆脱的方法”。他在该书前半部分论述了人类不幸的诸多原因,后半部分则论述了幸福的诸多原因,从而使读者能够对照实行,获得实际效果。罗素是为了众生的幸福写了这本书,所以他在序言里说:“在以下的篇章里,既无高深的哲理,也无渊博的征引。我只是把通情达理的一些意见归纳起来……因为不少烦恼的人凭着适当的努力可以变得幸福,所以我才写下这本书。”

篇4:幸福之路 读后感

室友建亚将他在过去八年中的博文和生活感悟编辑成了这部内容丰富、文笔细腻、情感真挚的散文集。散文集不仅详尽记录了一个勤奋上进的学生、一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师学习及成长历程中的喜悦和酸甜,也表达了作者对相关话题独到的见解。读来别有一番悠长的滋味。作为大学室友,我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四年青葱岁月。期间,我们相互鼓励,彼此学习,偶尔也会搞一些具有奇思妙想的恶作剧。我们一起分享着这些美好难忘的记忆。

建亚刻苦勤勉的学习精神,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广博的学术兴趣令人敬佩。工作后的建亚一如既往地坚持着他勤奋认真、博文广识的态度和精神:他博览群书,并将读书过程中点滴的所得记录下来,积累成了一册内容丰富的读书笔记。这种读书的感悟不仅是作者自己的财富,也让我们这些读者得到了启发,更为他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他对学生充满热忱,在教学上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同时致力于学生在思想上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学生取得的优秀成绩便是对他付出的最好回报。记得有次高考后他来兰州参加教学研讨活动,期间我们一起聊天时他接到了单位的喜报,说他所带的班级在高考中表现不俗。建亚的欢欣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也有幸共同分享了这令人振奋的喜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工作五年多来,建亚已数次带过高三毕业班,并帮助众多学子圆了大学梦,开启了人生的新征程。散文集中学生们对高中生活充满深情的回顾是对一位有责任感的老师最真诚的褒奖。引导学生认知幸福、理解幸福、走上幸福之路也是一位教师自己幸福之路上最重要的幸福之一。

正如建亚在文中所言,这本散文集不仅是对过去生活的记录,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期许。我期待继续阅读建亚优美的文笔,分享他的感悟和独到见解。祝福建亚的“幸福之路”越走越顺畅,愿《幸福之路》如美酒一般越酿越醇香!

篇5:幸福之路读后感

幸福之路读后感

最初拿到这本书时我就意识到它的独特——不仅有北大教授的推荐,还有徐志摩为其撰写的前言,便可见其地位之高,别看它出自哲学家罗素之手,其所用的语言通俗易懂,分明就是写给大众的,并没有晦涩难懂的逻辑论证及专业术语,所有的论据均取自于生活。

全书结构清晰,分上部和下部。阐述了人们不快乐与快乐的原因。语言通俗易懂却又不乏哲学家的严谨与求实精神。内容虽谈不上生动有趣但深刻而令人惊喜。结论性的话语不多说,主要谈我个人的收获。

上部。罗素将不快乐的原因分为八种(第一章中附了三种,应该可以并作一类)。我主要谈给我印象较深的几种——从社会角度来看,危害最大的是“竞争”;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危害最大的是“厌烦与兴奋”以及“疲劳”。

竞争,毫无疑问,是必要的。物竞天择。不劳作的人无法生存,这是世间常理。在我看来,适量的竞争是有趣且有挑战性的,没有冲突与矛盾的世界是无趣的.,我不愿在角斗场中只做旁观者,即使是会冒输掉的危险。但竞争终究只是生活的部分,若将其当作人生终极意义,那灵魂将永远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可以发现,只重视竞争的人虽然很努力、主动性强,但也更功利、更自私、更不会享受生活。为了换取领奖台上的几分钟,他们耗尽了一生,可生活的内涵不止这些,等他们老了,无力竞争时,便能见他们整日滔滔不绝地谈论过去的辉煌,感叹现在的力不从心。如果他们是为了幸福而竞争,那只可惜,他们投错了门。竞争不会直接导致幸福,成功只有短暂的喜悦。那深山中隐居的智者没有竞争,客气幸福程度可谓高人一等,这是精神上持久的喜悦,如果除去动物的本能需求,智者只需知识与大自然就能生活,而且幸福感一定高于城市人的总体水平。所以我对竞争的看法是:不必需,更不用倾心追求;有则认真对待,无则安逸度日。

“厌烦与兴奋”和“疲劳”双者含义甚广,我只想谈两者共同的起因。“厌烦与兴奋”与刺激的事物有关,刺激产生兴奋,刺激消失后留下对平淡的厌烦;“疲劳”的源头是精神的紧张或亢奋。两者的交集在于人们将快感错认为幸福(或希望借助快感来谋求幸福),区别两者的标准是前者源于动物性本能,而后者却是灵魂的感受。在我看来,这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最重要的标准,动物只会有快感,而人却兼备两者。这并不是说人们应该像苦行僧一样排斥快感、追求精神升华,而是应该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后文将提到中庸之道)。我不禁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心生悲凉,我能理解智者们为什么不给幸福明确的定义,因为幸福在每个人心中都有其独到的认识与地位,可事到如今,人们将本不应过多提及的东西提升到神的级别,我想古今贤哲也未必能预料到这一趋势,

是时候剥夺快感的中心地位了,没有体会过精神愉悦同没有做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下部。同样之谈重点——“兴致”与“闲情雅致”、“努力与放弃”。前者是对生活中平淡的享受,后者是对工作和认知的态度。

“兴致”与“闲情雅致”之间有相似之处,但“兴致”是对生活中事物产生兴趣、“闲情雅致”是对闲适的情致的闲暇思考。我无法想象对世界失去兴趣的人是怎么活到现在的,也许是躲在内心世界孤芳自赏,又可能是沉迷于精神虚幻、麻痹且麻木自我的幻境。人如果没有对世界的美好想象,只剩下对社会现实的观察,那他一定是绝望的、迷惑的,如同小王子为什么它所在的星球成为B612而感到困惑略有相似,这便是缺乏想象的后果。对世界感到美好必定离不开对世界的美好幻想,这是兴致的来源,虽然闲情雅致取决于个人兴趣,但我坚信,在兴趣的背后必定有着天真。单纯且善良的动机,即使本人并没有察觉,也许没有察觉更好,因为人们追求成熟、渴望权威的欲望是多么强烈,以至于一切单纯、天真都被当做邪恶的流浪者赶尽杀绝。我建议人们都到幼儿园,倾听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真诚话语来浇灌他们心中善的良田。我不禁想起了只是的作用:孩子们充满想象且单纯,又很幼稚;我们不幼稚,因为我们学了知识,但却丢了想象,知识难道不是为了丰富想象而存在的吗?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可以包含整个世界”。

“努力与放弃”在此并不互相对立,而是合成统一。中国人称之为“中庸”,“智者通权达变,愚者刚愎自用”说的正是中庸。心灵被恶魔占据的人常常会这样做——当对方的意见不合他意时,他便将对方的建议极端化,使旁人觉得不靠谱,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自己实行自己的计划时也走极端,过于绝对的计划只能是理想主义,绝无实际之功用。注重理想与实际的平衡,也需注重效率与乐趣的平衡,两者如果不冲突固然完美,但如果发生冲突,就必须权衡及调整,决不能像正义女神一般蒙住双眼,仅凭天平的倾斜裁决。

最后一点,想要得到幸福的人是你自己,一切的幸福都源于自己观念的改变和对现实的认同,在遇到精神问题时,别妄想心理医生能帮你避免痊愈过程中的伤痛,如果不想让别人在你的伤口上撒盐,请自己抚平伤口。只有如此,坚强才能得以实现。

篇6:幸福之路读后感

我今天向各位介绍《幸福之路》是罗素散文中的一本名着,()罗素在书中所提供的不是任何抽象的道理,而是他自己人生感悟的结果,所提供的获得幸福的小窍门,也是通过他的”阅历和观察“获得的人生经验之谈。此书浅显易懂,读来趣味性强,而且确实对寻求幸福的人们有启发作用。罗素的目的是”希望那些遭受不幸而并未享受幸福的众多男女能够诊断出自己的症状并找出摆脱的方法“。他在该书前半部分论述了人类不幸的诸多原因,后半部分则论述了幸福的诸多原因,从而使读者能够对照实行,获得实际效果。罗素是为了众生的幸福写了这本书,所以他在序言里说:”在以下的篇章里,既无高深的哲理,也无渊博的征引。我只是把通情达理的一些意见归纳起来……因为不少烦恼的人凭着适当的努力可以变得幸福,所以我才写下这本书。“

现在让我来就我感触较多的部分谈一下这本书给我的众多启示和影响。正如前面所说,这本书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谈不幸福的原因,现象和本质:他讲到人们不幸福一部分是由于社会制度,一部分是由于个人心理。这本书主要剖析个人的世界观,伦理道德观念,生活习惯等给人带来的不快乐或者快乐。罗素很精辟地分析,不幸福的人一般是因为深陷在”自我沉溺“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分析了三种典型的自我沉溺者,也许你我感到不幸福时也在他的分析中吧 ,分别是”畏罪狂“,”自溺狂“,”自大狂“。第一种是畏罪狂,是那种沉溺于犯罪意识的人,我理解是那种总是自我责备、失意、理想主义的人,他们的特征是认为自己应该如何如何,给自己设计了一幅理想的图画,却和他所知道的实际的自己不断发生冲突。大概是早期的教育和人生的真实情况相抵触,使得他觉得苦恼不幸福。联系到我们自己,这种状况应该是一种生活不适应症。第二种是自溺狂,特征是惯于自赞自叹,并希望受人赞叹。我相信这种心理人人都有,但过度的时候就是一种祸害了。换种说法这是强烈的虚荣心,虚荣心得到满足的时候,除了自己以外,对任何人都感觉不到兴趣,但是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觉得失败和失望,因为可能他期待的是恭维,到手的却是冷笑,罗素讲,一个人只想要社会钦仰他而对社会本身毫不感到别的兴趣的时候,未必能达到他的目的,即使能够,他也不能完全快乐,因为人类本能是从不能完全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虚荣心过了头,把每种活动本身的乐趣毁掉了,于是使人不可避免地无精打采,百无聊赖。第三种是自大狂,他和自溺狂的不同在于他希望大权在握,而非动人怜爱,他竭力要令人畏惧而非令人爱慕。我理解这一型是权力欲比较强的人,若是不能征服别人他就会不快乐,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总是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的,应该就是这一型的。但是罗素是个辩证看问题的人,他分析这有一种类型说,约束在适当范围内的权势可以大大地增加幸福,但把他看作人生唯一的目标时,它就闯了祸。罗素归纳的三种人是典型的不幸福者的心理状况,我想还有更多混合的类型,不幸福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以上的症状。如果把罗素看作医生的话,前面这部分,论述不幸福的原因是给病人做检查,说症状,查病因,接下来系统地论述各种病的症状,病因等等,他在书中分别论竞争,烦闷和兴奋,疲劳,嫉妒,犯罪意识,被虐狂,论畏惧舆论,听听这些题目各位就知道都在说不幸福的情形了。

书的后半部分则是开药方,给病人指引健康的路子。首先分析快乐的可能性,然后论述兴致,情爱,论家庭,工作,闲情,努力与舍弃,最后论幸福的人。在这里我不想说前面那些,我想谈谈最后一章《幸福的人》,因为这一章里,罗素给我们明确地开了幸福的药方。罗素说,幸福显然一部分靠外界环境,一部分靠个人自己。不说外界环境,他认为涉及一个人本身的范围以内,幸福的方子是很简单的。我演绎成自己的话,就是温饱,健康,成功的工作,爱情,小范围的受人尊敬。如果拥有这些足以使人幸福,但是这只是人人可达到的自然的幸福,还有一种幸福是精神的幸福。所有的幸福,人们应该能获得,唯一的条件是他的热情和兴趣向外而非向内发展。也就是说人们想要幸福,首先要摒弃自我中心,客观的生活,用真实的兴趣跳出自我,而不是老想着自己不快乐的原因。说到这里,真是无独有偶,以前曾经有个几个年轻人去问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我们怎样才能找到快乐?苏格拉底的回答是:”你们想知道答案的话,先去海边的山上伐木,然后造一艘大船,完成后我自然会告诉你们。“那几个年轻人真的去做了,付出了许多汗水,他们完成了,看着自己造的大船,他们已经知道怎样才能找到快乐。

就是如罗素所说,跳出自我,把热情和兴趣向外。其实,我所说的只能让各位基本了解这本书的框架,还有更丰富更多含量的内容,不能一一在这里介绍,毫无疑问,《幸福之路》这本书会带我们走上寻求幸福的路,幸福之路其实不玄妙,也不遥远,在我们的观念中,在我们的习惯里。有时我们的困难可能就是自己没有跳出来,有时我们的幸福其实就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心境。

最后,希望各位听了我的赘述有所收获,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若是有空,也看看罗素的《幸福之路》,跟智者同行,解除自己的困惑,给自己的灵魂进行一次洗礼吧。借着这本书的名字,继续自己的幸福之路。

篇7:幸福之路读后感

有时候会对人生比较迷茫,这段时间翻出以前买的罗素的《幸福之路》,觉得这本书写的挺好的,于是想好好的读一读。作者说自己曾经少年的时候也是怀疑人生,徘徊在自杀的边缘,后来不断用自己的方法,终于开始热爱生活。所以作为一个德行和智慧都不是很高的人,想从罗素的这本书好好地读起。

作者是分别阐述了让我们幸福和让我们不幸福的原因。从让我们不幸福的原因阐述了包括什么会让人不快乐,论拜伦式痛苦,论竞争,论烦闷与兴奋,论疲劳,论嫉妒,论犯罪感,论被虐狂,论舆论恐惧症。

作者从自身经验出发,认为减少对自己过分的关注,不太过分在意自己的缺点,而是将自己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外部事物上,比如知识的分支和抱有好感的个人等。在论拜伦式痛苦中作者批评了一些持悲观主义的聪明人,指出人适合为自己的生活做一些实际上的奋斗,而且褒扬了真正的爱情给幸福的人生所带来的意义。在论竞争中作者指出将竞争看做生活的主要目的是不快乐的一个源泉,生活的最终目标不应该仅仅是追求成功,理想的平衡生活中应该有健全而恬静的享受内容。在论烦闷与兴奋里作者指出烦闷的对立面是兴奋,而充满太多兴奋的生活是使人精疲力竭的生活,需要不断借助很强的刺激来使自己兴奋,这会让人觉得这种兴奋是快乐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要想生活快乐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烦闷忍受力,忍受多少有些单调的生活的能力是一种在儿童时期就应该培养的能力,幸福的生活很大程度上一定是平静的生活,因为真正的快乐只能长驻在平静的环境中。在论疲劳这一章中作者主要阐述了神经性疲劳对人的伤害,指出了如何防止忧虑的产生,告诫人们在合适的时间考虑合适的事情,一旦决定作出就不要修改,优柔寡断是最容易导致疲劳的,较好的生活哲学和心理自律会防止忧虑的产生,而喜欢兴奋也是会导致忧虑的产生。紧接着作者论述了嫉妒也是导致人们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指出治疗嫉妒的唯一方法就是快乐以及精神自律——一种不去想无益之事的习惯。要想远离嫉妒,就应好好享受你面前的快乐,做你必须做的工作,避免与感是某种很深层的东西,它根植于无意识中,不会因为他人的反对而产生的恐惧那样出现在无意识中。和谐的人格是向外发展的,应该按照自己理性的信念做,任何时候都不能让反方向的、不理性的信念毫无限制地闪现出来控制自己。理性的人比永远受制于内心冲突的人更能自由地借助自己的力量来实现外部目标,因为理性存在于内心的和谐之中。最无聊的莫过于自我封闭了,最令人愉快的莫过于将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转向外部世界了。自我分裂的人会去找刺激和能让自己分心的事,他喜欢强烈的感性,但这并没有什么充分的理由,只是因为那一刻他可以离开自我,避开思维所带来的痛苦。只要没有这种顽疾,最大的幸福就会随最健全的官能而来。只有在头脑最活跃、忘不了什么事的时候才能体会到极乐的滋味。在论被虐狂里作者总结出了四条行动准则,并凭借它们来预防被虐狂。第一是,要记住,你的动机并不总像你想的那样无私;第二不要高估自己的价值;第三就是不要对别人有过多的期望;第四就是别人琢磨自己的时间要少于自己琢磨自己的时间。在论舆论恐惧症中作者指出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舆论之间的关系。作者指出舆论对害怕它的人要比不怕它的人更加凶狠,聪明人应该尊重自己内心的生活方式而不应该过分的去在乎舆论。

罗素在《幸福之路》上半部分阐述了让人不幸福的原因,在下半部分阐述了让人幸福的原因,包括还可以快乐吗,论情趣,论爱,论家庭,论工作,论闲情逸致,论努力与放弃,在最后一章阐述了幸福的人的生活。

在还可以快乐中作者指出快乐可以分为两类,包括平淡无奇的快乐和浮想联翩的快乐,又称为肉体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前一种快乐是面向所有人的,后一种快乐只面向能读会写的人的。任何一个能够发挥某种特殊技能的人都能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只要他在发挥自己技能的过程中感到满足。对于普通人来说,友谊与合作是快乐的基本要素,工业社会比农业社会更能充分地得到友谊与合作。在这一章中作者最后总结幸福的秘诀在于:兴趣范围要尽可能地广,尽可能善意地而不是敌意地对待你感兴趣的人和物。

在论情趣中,作者指出快乐的人所具有的最普通、最独特的一个标志就是情趣。一个人感兴趣的事越多,快乐的机会就越多,需要被拯救的机会就越少,因为如果他失去了一样东西,他能转向另一样东西。人生是短暂的,我们无法对所有的事感兴趣,但是尽可能对很多事情感兴趣是一件好事,这样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尽管文明生活中障碍重重,有些人还是留住了自己的情趣,而如果能从耗费了自己大量精力的内心冲突中解放出来,那很多人就都能这样。情趣所耗费的精力要多于应付必要工作的精力,而这又要求心理机器能够平稳地运转。

在论爱中,作者指出缺少爱会让人们没有安全感,人们会极度地以自我为中心,本能地任凭习惯完全彻底地左右自己的生活,以逃避这种不安全感。让自己成了单调生活的奴隶的人通常都畏惧冷酷的外部世界。在绝大多数情况,安全感本身就能帮助一个人逃离另一个可能深陷其中的危险境地。对生活的一般性自信,比任何其他东西都更多地源于习以为常的自己需要多少就能得到多少的那类爱。只要爱的确能消除不安全感,它就能让人自由自在地对这个世界重新发生兴趣,而这种兴趣在人感到危险和害怕时是被掩饰了起来的。拥有最好的那种爱的人会希望获得新的快乐,而不是希望摆脱原来的不快乐。

篇8:幸福之路读后感

《幸福之路》一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贝特兰凘罗素所著,中文版由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翻译。罗素是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同时又是著名的数学家、散文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罗素一生驰骋于数学、逻辑、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道德、宗教、教育等诸多领域,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和大量文章,对20世纪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誉为“世纪的智者”。1950年,罗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旨在表彰他的“哲学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所作出的贡献”。

在《幸福之路》一书中,罗素没有运用任何高深的哲理,而是把一些自己经历证实过的看法归纳起来,制做出一张获取幸福的良方,希望人们能够找出自己生活理念中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也能够找到幸福的真谛并使自己变得幸福。他在序言里说:“在以下的篇章里,既无高深的哲理,也无渊博的征引。我只是把通情达理的一些意见归纳起来……因为不少烦恼的人凭着适当的努力可以变得幸福,所以我才写下这本书。”罗素书中论述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他自己生活实践的结果,是他的阅历和观察积累而成的人生感悟。因此,这本书浅显易懂,读起来趣味性较强,而且确实对追求幸福的人们有启发作用。

在书的前半部分罗素谈了不幸福的原因和现象。他讲到人们不幸福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社会环境,一部分是由于心理素质。显然,这本书主要是剖析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生活习惯等给人带来的不幸福或者幸福的感受。罗素认为,不幸福的人一般是因为深陷在“自我沉溺”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分析了三种自我沉溺之人,分别是自责者、自恋者、自大者。

第一种类型是自责者,就是那种沉溺于犯错意识的人,也就是那种过于求全责备、追求完美、理想主义的人。他们的特征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给自己描绘出一幅理想的图画,而实际发生的情况却和自己的理想不断产生冲突,为此他觉得自责、矛盾、苦恼。这种状况实际上是那些对自己要求过高的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面前的一种不适应症。

第二种类型是自恋者,其特征是喜欢自赞自叹并希望受人赞叹。当然这种心理几乎人人都有,但发展过度就会陷入怨天尤人的情绪。换句话说,自恋者显示出一种强烈的虚荣心,虚荣心得到满足的时候就感觉幸福快乐,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觉得失败绝望。罗素认为,一个人只想要社会景仰他,而对社会本身丝毫不感兴趣,他就未必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即使能够,也很难感受到全身心的快乐。所以虚荣过了头,漠视关心他人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乐趣,这种人就不可避免地经常感觉不到生活的幸福之所在。

第三种类型是自大者,这种人自以为了不起、竭力要达到权力的顶峰并一味追求个人名利。这一类型的人权力欲比较强,若是不能征服别人或爬到自己期望的高度他就会不快乐。生活中我们遇到总是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或总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人,应该就属于这一类型。罗素辩证地分析指出,这种人的自大心理一般是以前的自卑心理所致,如果其欲望被约束在适当范围还可以增加幸福感,如果把这看作是人生唯一的目标时,就可能给其“外部世界或者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

另外还有很多混合类型的心态可以使人感到不幸福,罗素在书中分别论述了竞争、攀比、疲劳、嫉妒、犯罪意识、被虐、畏惧舆论等等造成不幸福的原因及其对幸福生活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应对措施。

罗素在书的后半部分则告诉人们如何走上幸福之路的方法。首先他分析了产生快乐的因素,然后论述了兴趣、情爱、家庭、工作、休闲、获得与舍弃等因素与幸福的关系。罗素说,幸福,显然一部分要靠外界环境,一部分要靠自身努力。除了外界环境,他认为在个人自身的范围以内,幸福是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说,如果能拥有温饱、健康、爱情、颇有成就的工作、小范围的受人尊敬,就足以使人幸福,这几乎是人人可以达到的自然的幸福。然而还有一种幸福是精神层面上的幸福,其唯一的条件是人们的热情和兴趣向外而非向内发展,也就是说人们想要得到这种幸福,首先要摒弃自我中心,跳出自我,放远目光,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满腔热忱地融入社会生活。

在当前的社会,有些人在精神上经常陷入痛苦纠结的状态,其实他们具备很多可以实现幸福的条件却自叹不幸,原因就在于其自我中心思想作祟,过于算计个人的得失,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有时又令人沮丧,以致他们在追名逐利和过度虚荣中很少拥有幸福感,在长期负面情绪压力之下,身体健康也容易受到损害。这种例子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而那些时常感受到幸福的人,他们在关注自己的同时也关注他人、对很多的事情感兴趣,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也越多。因此这些人对于感情和家庭,对于工作和休息,对于获取和给予,不仅能够驾驭,还能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断体会到快乐的滋味。

罗素在书中一以贯之地倡导非自我中心主义,他认为一个人要是过分地关注自我,就好比把自己囚禁在自身欲望的牢笼中难以自拔,并由此产生无尽的痛苦和烦恼。而“非自我中心”的视角则会使自己与他人的对立消失,个人与社会的对立消失,使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消失。一旦人们除了自己也对身外之人或身外之事产生了真心地关注和付出,精神就会摆脱禁锢而变得开朗起来,幸福的感觉就有可能真正来到身边。据说,以前曾经有几个年轻人去问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找到快乐?苏格拉底的回答是:“你们想知道答案的话,先去海边的山上伐木,然后造一艘大船,完成后我自然会告诉你们。”那几个年轻人真的去做了,付出了许多汗水,看着自己造的大船,他们已经知道了怎样才能找到快乐。这就是罗素所说的“跳出自我,把热情和兴趣向外发展”,幸福的感觉会自然来临。

另外书中还有这么一句话:“每个人都愉快地接受爱,又自然而然地奉献爱,由于这种相互幸福的存在,每个人便会觉得世界其乐无穷。”不断地付出和得到爱,幸福是平淡生活的体会、是点点滴滴的快乐,是大多数人都能拥有的。而且,幸福并不在于金钱的多少,也不在于名誉的多少;不在于是否荣华富贵、人前显赫,也不在于是否粗茶淡饭、平实无奇。一个普通的人,如果读懂了自己,读懂了生活,他就会找到幸福的真谛,同时也会感到:幸福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篇9:幸福之路读后感

我看过的书不少,涉及到哲学方面的书却不多,但《幸福之路》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书中作者运用通俗而富有哲理的语句,对“什么使人不幸”、“幸福是可能的吗”及“幸福的人”等论述,深入透彻地阐述了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来源,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幸福之路的人生道路,同时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让人受益匪浅。以下将浅谈一下我对这本书的体会和领悟:

《幸福之路》一书是1950年荣获诺尔文学奖的英国著名作家罗素先生所著,当时评委会旨在表彰他的“哲学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所作出的贡献”。罗素先生在这本的序言里:“在以下篇章中找不到深奥的哲学原理,也找不到艰涩的博学深思,我的目的仅仅在于,通过但愿是普普通通的东西的感悟将一些议论收集于此。‥‥‥我相信,通过我在本书中做出的努力,许多不幸中的人将会变得幸福甜蜜”。序言里简要的阐述了书中论述的是他自己生活实践的结果,是他的观察积累而成的人生感悟。因此上,这本书通俗易读,对于追求幸福的人们有启发作用。在整篇文章中,罗素先生先分析了“不幸福的原因,而后讨论了幸福的原因。在篇章上半部分通过大量事例论证了忧郁、竞争、疲劳、嫉妒、犯罪、被虐、畏惧和舆论是造成不幸福的原因和现象,形成人们不幸福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社会环境,一部分是由于心理素质;在篇章下半部分首先分析了快乐的可能性,然后论述兴致、情爱、论家庭、工作,闲情、努力与舍弃,最后论幸福的人,在整篇文章里,罗素先生以通俗而富有哲理语句,结合自己经历证实过的看法归纳起来,以书中所言:“一个幸福的人,以客观的态度安身立命,他具有自由的爱和广泛的兴趣,凭着这些爱和兴趣,同时凭着它们使他成为他人的爱和兴趣的对象,他获得了幸福”。因此上,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只有读懂了自己,读懂了生活,他就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同时也就感觉到:幸福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篇10:《幸福之路》内容简介

《幸福之路》内容简介

英国著名哲学家贝特兰·罗素与后来的绝大多数分析哲学家不同,他对社会和人生的种种问题是极感兴趣的。他是一位流畅和多产的作家,他毕生的著作中绝大部分是属于社会思想和政治方面的通俗著作,而属于纯哲学的尚不及三分之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前途命运深切关注是罗素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而对自由和幸福这两个人类基本生存价值的探讨就成了罗素为大众而写的通俗著作的主题。他对知识确定性的追求,他的重建社会的理想,以及他对战争、政治、道德、教育、信仰等方面传统观念的怀疑,其目的在于探求如何使人类摆脱愚昧和迷信,获得健全的理智和良好的生存环境,也就是如何获得自由与幸福。他对人类走向自由和幸福的必由之路的研究就是通过他大量的关于社会、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著述表达出来。罗素自己曾经坦言,他的非哲学的通俗著作不是以哲学家的身份写的,而是以遭受世界苦难现状的普通人的身份写的,他谋求的乃是改善世界的生存状况,表达出世人谋求自由和幸福的心声。

在本书中,罗素不依任何高深的学说,而是把一些经由他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证实过的通情达理的意见归纳起来,制做出一张献给读者的方子,希望无数感到郁闷的男男女女,能够在此找到他们的病案和逃避之法,能够凭着适当的努力变得幸福。该书晓畅明白,历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国内也曾有多个译本刊行。傅雷先生的精湛翻译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光彩。

作品目录

前言:世纪的智者

译者弁言

作者序

不幸福的原因

01 什么使人不快乐?

02 浪漫底克的忧郁

03 论竞争

04 论烦闷与兴奋

05 论疲劳

06 论嫉妒

07 论犯罪意识

08 论被虐狂

09 论畏惧舆论

幸福的原因

10 快乐还可能么?

11 论兴致

12 论情爱

13 论家庭

14 论工作

15 论闲情

16 论努力与舍弃

17 幸福的人

附录:罗素年表

小编有话说

罗素在书中说的都是跟我们日常生活、七情六欲紧密关联的事。他没有搬理论和模型,也没有说玄乎的话,而是实实在在地讨论,怎样达到更持久稳定的幸福。

三句话感受一本书

1.乞丐并不会妒忌百万富翁,但是他肯定会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2.通过认识到那些引起焦虑的事物并不重要,可以缓解大部分忧虑。

3.须知人生的参差百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篇11:《幸福之路》读后感

有人说,幸福是星级宾馆里山珍海味间的觥筹交错;也有人说,幸福是高档舞台厅里动人旋律中的翩翩起舞;有人说,幸福是端座奥迪、宝马车于人流如潮的大街上招摇过市;也有人说,幸福是待在密室里数着成叠的百元大钞;然而对于我自己而言幸福的概念却有点模糊不清,幸而我看到了这部作品——《幸福之路》,让我重新定义幸福,让我找到通往幸福之路的方向。

在《幸福之路》一书中,罗素没有运用任何高深的哲理,而是把一些自己经历证实过的看法归纳起来,制做出一张获取幸福的良方,希望人们能够找出自己生活理念中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也能够找到幸福的真谛并使自己变得幸福。整部作品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谈分析我们不幸福的原因,后半部分是讨论了我们如何走上幸福之路。作者开篇就谈什么使人不幸,作者把这种不幸的根源归结为两方面原因,一是社会制度,作者说得没错,我们文明时代的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寻求一种没有战争的社会制度,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和平确实是人类最渴望的,而现在的人们还是提倡和平共处,充分说明和平的重要性,不过即使在现在这个所谓的和平年代也不乏战争的存在,更恐怖的是当今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已经上升到灾难性了,一旦爆发,伤亡更加惨重,因此有战争的存在就有不幸的存在,战争让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温饱奢望的,那还谈什么发展,没有发展,那又谈什么幸福呢?

第二种不幸的根源是个人心理素质,而作为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前者的产物,也是,不同制度下的人对事物的看法总有不同,对幸福的的定义也不会是一样,因而个人心理素质也毫无疑问地是不相同的了。富有的人,正常来说应该会觉得幸福,但是事实上很多富人却觉得自己不幸,因为他们也失去很多,错过很多。穷人当然也觉得他们是不幸,他们觉得他们好像被歧视,被看不起。这些不幸都根源都是个人心理素质。

此外,罗素认为,不幸福的人一般是因为深陷在“自我专注”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分析了三种自我专注之人,分别是自责者、自恋者、自大者。通过分析这三种人,罗素得出不幸的心理上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个结论,而这些典型的不幸福的人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在青年时期被剥夺了一些正常的满足,于是便把这种满足看得比任何一种其他方面的满足更为重要,一生只朝着这一方面苦心寻求;他仅仅对成功、而不是对那些与此相关的活动本身,给予足够多的、不恰当的重视。

我很欣赏作者这句话:如果人们看到了通向幸福的道路,就很少会有人再去存心选择不幸之路。确实我们会世界会有不幸的人,人会有不幸的时候,但是请相信,只是我们暂时走在不幸之路,其实下一个路口是通向幸福之路的,显然,罗素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一点,而他作品的后半部分就是告诉人们如何走上幸福之路的。

第十章是本部作品的一个分水岭,罗素的笔锋转移到幸福,作者所理解的幸福有两种,第一种幸福是对所有的人都敞开胸怀,另一种幸福则对能读会写的人情有独钟。他以掘井工的故事说明他的幸福并不来自于知识,而是基于躯体的活力,足够的劳作和对石块这类并非难以逾越的障碍的征服,这就是罗素所说的第一种幸福。罗素认为那些受过高等教育,例如科学家也是幸福的,这就是他所说的第二种幸福。此外,罗素还论述了兴趣、情爱、家庭、工作、休闲、获得与舍弃等因素与幸福的关系,得出了幸福的秘诀其实就在于,使你的兴趣尽量广泛,使你对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尽量友善,而不是敌视。对于罗素这个幸福秘诀我深有体会,一个人没有兴趣爱好,就如行尸走肉一样,当然这类人不多,但是很多人兴趣不够广泛这是毋庸置疑的,我认为一个人也不能只有一种,这样的生活确实有点单调,试想一下如果玩电子游戏是你的唯一爱好,那么你能分得清你生活的是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吗?所以兴趣广泛本来就是一种幸福,而对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尽量友善更加不用多说,这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技巧,谁会喜欢和一个对自己不友善的做朋友,而没有朋友并不是说明你与众不同,恰恰是一种不幸,在我看来没有朋友是一种致命的孤独,而这种孤独就像一个嗜血的杀手,让幸福离开了自己的世界,所以我们都应该谨记罗素所说的幸福秘诀。罗素说,幸福,显然一部分要靠外界环境,一部分要靠自身努力。除了外界环境,他认为在个人自身的范围以内,幸福是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说,如果能拥有温饱、健康、爱情、颇有成就的'工作、小范围的受人尊敬,就足以使人幸福,这几乎是人人可以达到的自然的幸福。只是现实中很多人却把幸福看的如此高不可攀,有人以为腰缠万贯才叫幸福,殊不知其实只要收入安定就已羡煞旁人了,有茅屋一间,何须美丽别墅,平凡也是种幸福,有时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不须华丽的修饰。

罗素认为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就不可能以自我为中心,无可否认,人都是自私,我自己一直认为其实自私也是爱自己的一种表现,那么我们爱自己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爱自己的同时也应该爱别人,所以我们也不能一味的自私,一味的以自我为中心,为别人多着想一下,帮助别人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应该的,当你做到这样的时候,谁敢说你不是幸福的人,所谓助人为乐,也就是这个道理,不是吗?

“每个人都愉快地接受爱,又自然而然地奉献爱,由于这种相互幸福的存在,每个人便会觉得世界其乐无穷。”罗素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懈地付出爱和奉献爱,即使是最平淡的流年也不乏幸福的笑声。其实幸福就是点点的快乐点缀在黑夜的天空。我明白其实幸福不是用金钱、权势去衡量,只要活在当下,幸福就近在咫尺。

篇12:未来之路读书笔记

未来之路读书笔记

对未来展望,可能很多人都因为对计算机的各种兴趣而做了各种遐想,我听过别人对互联网和技术的一些想法,但仅仅是想法而已。一些美好的想法终归是想法,实现确实是另外一回事,盖茨的未来之路也是一种畅想而已,没有了行动即使是盖茨也毫无意义,但是比尔盖茨毕竟是比尔盖茨,以他丰富的经验来给我们展现未来无疑是更精彩的,重要的是他还有他或者他们的微软公司,这是一个建设未来之路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我曾经也展望过未来之路。和盖茨不同的是我的想法没有他那么范围广,涉及到方方面面,我只是很普通的设想了一下技术改变生活后的未来之路,当我给我的朋友、老乡说的时候他和我一样激动和兴奋---也仅仅是这样而已,我现在没有足够的能力、金钱、技术来完成我的梦想,我或许也是一位天才,你或许也是一位天才,和比尔盖茨一样,所不同的是就如盖茨所言:有多少人具有成为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简·奥斯丁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天才呢?我们知道他们这种人至少各有一位。也许命运就给我们分配了这一位。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相信存在许许多多的天才,只不过他们的抱负和潜力都因经济上的困扰和工具上的欠缺而被扼杀了。新技术将为人们提供表达自己的新手段。信息高速公路将为新一代的天才们提供艺术上和科学上梦寐以求的种种机遇。

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面临的困境,如何超越这个困境成为我们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些依靠什么呢?所有的困难都需要们去超越,作为一种挑战,无论最终失败或者是成功,这个令我们兴奋、激动的过程中我们会有所收获;对于短暂奇妙的一生来说又何尝不值得呢?如果我们不去做,失去的是不仅仅有时间,还有机遇,给我们留下的只有终生的遗憾。

在我的想法中,现在GOOGLE正在探索者这条道路,并且暂时成为了探路者的领航人。作为搜索引擎公司BAIDU现在虽然在中文搜索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没有什么创新的想法出来BAIDU永远是一个搜索引擎公司,或许一直保持在中文搜索第一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GOOGLE可能会跑的更远。

未来之路,对我们所有人来说是个机遇、挑战,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给这条大路添加一些石子和沥青,或者自己在没有走过的路中修建一条未来之路出来。

新世纪的科技强力一次次地显威于我们眼前,尽管龙门的大卢舍那大佛仍以千年不变的微笑和目光注视着世界,当今的世界早己今非昔比了。而尼克松却说我们能把火箭精确地送向月球,却在地球这一端陷入于一片混乱之中,人类的迷惘萦绕着,变化着。自从少年维持诞生以后,人类创造性地秉承并发挥下来,如今不烦恼就不成为青年的恒定法则无形地施展着,不去看无聊的东西,不被认为怪人才怪呢?

我也有幸成为时髦青年,多多感谢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帮我补上了这一课。

在开始读《未来之路》的日子里,我是怀着无比崇敬和极强的严肃心情的,事实上它恰恰与我的想法相反:刻骨铭心的经验体会力透纸背的感情,辨证思考的哲理和幽默滑稽的语言,我是一接触就深刻体会到的,脑子里不断浮现着在for word中高瞻远瞩,洞彻全局的观点和年轻人特有的无可遏制的对比尔·盖茨的崇拜与狂热。我……我坐立不安了。见贤则思齐,见不贤则内省,为什么20岁的我,一个大二的学生还没有一个清晰伟大的人生目标和为之奋斗的热情呢?而我都做了些什么呢?只是繁多的small case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自扰,以至于肝胆俱裂,心力交瘁,我对计算机那原有的潜在种种发展前途如此如醉的狂热在CET-4下也半睡半醒地消磨着,我变得诚惶诚恐了,更不论被人看作是完全不合潮流的野人。

梦回千年,转首昨日。1946年ENIAC在美国诞生以后,首次应用在美国陆军奥伯丁武器实验场的弹道计算,在此之后,从肖特立等人晶体管的出现到仙童公司的集成电路的研制成功,从霍氏的4004微处理机的问世到苹果电脑的大行其道,从IBM-PC的新潮一族到Intelx86奔腾的追云逐月,从巨型机的竞相提速到PC争霸的鏖点风云,从中松义郎的软盘数据传递到互联网络的资源共享,从今天的Internet到未来的NIIGII,有人类的地方就有了计算机的存在,计算机成了人们无休无止的谈论话题,成千上万的知情人和不知情的`人对计算机发展前景的无聊和有聊的议论以及漫无边际的臆测 。就未来计算机对自己的利益一厢情愿的猜想,对网络资源视而不见的浪费和对网络单向诱惑的执着,还有对计算机术语望文生义的种种误解,都让我吃惊。那些叶公好龙地敷衍各级的Test者,那些为争名取得而学习Windows的苦读者,为打发寂寞时光而上网的无聊者,为扬名显威而肆意破坏的入侵者,你们要把斗争持续多久?

比尔。盖茨深信摩尔定律的客见性,他对计算机特别是PC的发展充满了希望,他在《未来之路》中写下:(这段话)我是一九九五年在家里写下的,而你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看到的呢?我在在学校里读到的,你呢?朋友。也许你还习惯于手写邮件,也许你在为寻找帮助而苦苦奔波,也许你只是偶尔使用一次,也许你还因为PC机现有的问题或切肤的伤痛而耿耿于怀,我也知道你曾为计算机创造的价值而心动,我也知道你要的是葫芦不是叶子,朋友,我不想说你是怎样的人,毕竟我们没有嘲笑幼稚的权利,尽管当电灯出现时,被认为是骗人的玩意儿,火车问世时,一致认同是喷火的怪物……天涯有穷尽,完美无极限,微软以绿色巨人的实力和雄心勃勃的计划正演绎计算机的发展史和人类的创造史,与一个公司相比,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我们吃点苦能算什么?取得点成绩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有努力才是我们真实的捅有。

网络企鹅游刃有余地使用对键盘炉火纯青地操作,E-mail有条不紊地传送,用P4对游戏魔鬼般地玩转……这些是不能掩饰对计算机无知的。我们放任的体制造就了教育的失败,我们的失败正是由于对实惠的享受和追求。这也是无可非议的。一头驴子在青草和黄金之间或一只小狗在粪便与香水之间,对前者的选择是毫不犹豫的,好在我们并不是推动的一无所有,正如比尔·盖茨回忆的那样:“在那些日子里,我不仅捅有一个机灵的年轻人所捅有的一切自信力,而且具有不被任何人注意的有利条件,即使我失败了——那又算得了什么呢。”

失败的人没有痛苦的义务,幸福的道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计算机正笼罩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再也不能置若罔闻,再也不能等闲视之,不管是神话还是炒作;不管是潮流还是幻景;不管是奇迹还是泡沫。”它都不因我们的意志而转移,不论抱着怎样的理想,不论取得怎样的成绩,还是保尔那句话,我不碌碌无为而羞耻,我已经献身于我忠爱的事业,就够了。

篇13:《生命之路》读书笔记

电影《生命之路》讲述了两位老人实现自己愿望的故事。

一位住在老人院里的前外交官的夫人,发现有一位老头一直在做一艘帆船。后来了解到这位老头小时候住在海边,曾和朋友想一起航海到非洲,但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又因为早年离异,与儿子的关系疏远,甚至他过生日时也没来看望,生活过得单调苦闷。

这位前外交官的夫人也觉得老人院的生活非常无趣,便鼓动老头一起到他小时候住过的海边去看看。两人说走就走,一路上开出租、搭便车,几经折腾到达目的地。又找到原来一起航海的朋友,却发现朋友在老人院已失去记忆。

两人不想就这样回去,先是到海边游泳,后借用朋友的帆船,带着失忆的老人一起出海,终于实现了到达非洲的愿望。

在这个过程中,两位老人还收获了爱情,老头与儿子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当生命步入暮年时,每个人或多或少会有些未能实现的愿望。是感叹时光不再而放弃,还是现在就开始做些尝试,影片中的两位老人以自己的行动作出了回答。

影片告诉我们:心里想做的事,哪怕是到了生命的晚年,从现在开始并不晚。

从现在开始,需要克服很多心理障碍。如担心身体不适、子女不理解、养老院的规定不允许等等,但最大的障碍是自己没有了开始的`打算。如果甩不掉这些思想顾虑,愿望只能是想想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很需要朋友的开导和鼓励,甚至是被“绑架”,就像影片中那位前外交官的夫人极力鼓动老头一样。

从现在开始,需要马上付诸行动。生命是有限的,但生命的中止期限我们并不清楚。如果放弃愿望,愿望则永远不会实现;如果从现在开始实施,愿望则有可能变为现实。即使真的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实现愿望,至少这个实施的过程也是有意义的。

既然老年人想做的事现在开始都不晚,何况我们还没有老呢!

篇14:《教育家之路》读书笔记

《教育家之路》读书笔记

我认真学习了《教育家之路》一书,感受到很多教师的快乐,来自学生,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

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

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通过对这些经验的借鉴,使我更自信,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

篇15:提高效率之路读书笔记

提高效率之路读书笔记

学习了一大堆课程,得到的读书俱乐部,经济学,熊猫小课的如何写作,家庭教育宝典,中国大历史还有听书。每天就这么不停地听和记录,然而发现日子仍旧没有多大改变。上班仍旧是按部就班处理邮件,应急各种麻烦,下班仍旧是疏于管理,一眨眼就不知道时间去哪里了。

之前看过《知道做到》,他是讲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里面最重要的三条是,有积极思维习惯,重复的力量,还有及时正面反馈。

所以答案很明朗,因为在这个链中,我只有最初的认识到这个问题,想着要去积极思考并找出解决方法,但缺失了重复和有一个能给我及时提供正面反馈的人生导师。

这么多年下来,也找过学习方法,可是都被我嗤之以鼻,认为学习么,就这么学习着好了,讲究什么学习方法,逮到哪个知识点是哪个,要是刚好能撞上考试题目,那是运气。就是这个消极的态度让我这么苦哈哈地勤奋着,却效果甚微。

刚听了两本书,一本是成甲的《好好学习》和美国 本尼迪克特 凯里的《如何学习》,这两本书都在讨论关于如何学习。

《好好学习》主要强调我们要通过研究寻找出事物发展背后的规律,掌握临界知识的`三个底层方法:刻意练习,反思和以教为学。而且要知道一个知识的局限性,这样才能真正拥有这个知识。

《如何学习》,这是通过介绍学习背后大脑的运行机制,学习和记忆的核心部位有三个,内嗅皮层,海马体和新皮层。记忆并不一定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减弱,变换学习场景和学习时间能提高学习效果,里面甚至说睡觉也是在学习,全然刷新了我的认知。

就结合这些理论,我再一次整理了日常工作内容,以试图找出提高效率的办法。现在工作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一些重要事情被遗漏,做到一半,被搁置在那里。 那是为什么没有把事情一做到底?

以客户来邮件询问某个进口配件具体用到哪几个急救包,和相应年用量为例。我在打开相关的数据表格,读取这一行的信息且总和的过程中,刚好车间有个某个急救包配件到位情况,于是我就有可能丢下之前数据表格,来处理车间事情,这个事情突发事情也有可能是之前报价单发出后,核价员来问我里面有些配件和常规配件信息有出入的问题。于是就这样一开始在处理的事情就被耽搁下来了。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回过头来继续处理。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表格和相应文件夹都被关闭,且当前继续被其他事情牵绊,无法回神到最开始的事件,于是就这样被搁置,直到当天整理邮件,或者是客户来邮提醒。

目前能想到的应对办法:

1.针对客户的提问,我可以把整理的总表发给客户,以便其随时查询。

2.车间来询问配件到位情况,除非是进口物料,其他都是流程出错,应该制止回答,让其询问仓库。

3.核价员的提问,是由于我的报价单信息整理不够齐全,导致再来咨询,保证信息提供到位。

日常工作内容分析:

沟通工作耗时:与客户沟通邮件,与公司内部沟通,跟采购确认交期,包材唛头传递,生产出货安排,且到各个点出货明细分配,车间配件到位情况,单证每个月港口出货安排,仓库配件到位或者缺料沟通,客供物料入库,出货安排的联系,客户其他供应商拼货且送货联系。

核算工作耗时:进口配件物料核算,一个月约4次,每个月出货后一次核算,客户每次加单需要核算。库存预测单核算工作,每个月核算约3次,客户在 月初下单一次,客户每次加单需要核算。

客户的沟通邮件内容分为,下订单,询价,新产品确认过程,产品唛头更新,出货。

现在状态是被动服务客户,只应答客户邮件内容,没有主动去了解今后一年的销售方向,以提供更快捷,精准的服务。

与公司内部沟通,要争取一步到位,不发生任何来回确认的过程,要做到信息传递全面清晰。涉及的内容无外乎,订单出货,配件到位,新产品确认过程。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客户加单导致。

跟客户说不要加单,还是更好地管控其所有的物料?

说服客户在出货前2周,尽量少增加当月出货订单。在此基础上,把客户所有的物料管控起来,从配件,空包,盒子到包材有700多中物料。不整一个数据库,后续还是乱套。这块还需要再思考并拿出解决方案。

想要改变生活,只能多动脑子,无法忍受日复一日的工作状态,唯有改变当前的工作心态,才是出路。

小伙伴们,加油。

篇16:《生命之路》读书笔记

《生命之路》读书笔记

电影《生命之路》讲述了两位老人实现自己愿望的故事。

一位住在老人院里的前外交官的夫人,发现有一位老头一直在做一艘帆船。后来了解到这位老头小时候住在海边,曾和朋友想一起航海到非洲,但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又因为早年离异,与儿子的关系疏远,甚至他过生日时也没来看望,生活过得单调苦闷。

这位前外交官的.夫人也觉得老人院的生活非常无趣,便鼓动老头一起到他小时候住过的海边去看看。两人说走就走,一路上开出租、搭便车,几经折腾到达目的地。又找到原来一起航海的朋友,却发现朋友在老人院已失去记忆。

两人不想就这样回去,先是到海边游泳,后借用朋友的帆船,带着失忆的老人一起出海,终于实现了到达非洲的愿望。

在这个过程中,两位老人还收获了爱情,老头与儿子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当生命步入暮年时,每个人或多或少会有些未能实现的愿望。是感叹时光不再而放弃,还是现在就开始做些尝试,影片中的两位老人以自己的行动作出了回答。

影片告诉我们:心里想做的事,哪怕是到了生命的晚年,从现在开始并不晚。

从现在开始,需要克服很多心理障碍。如担心身体不适、子女不理解、养老院的规定不允许等等,但最大的障碍是自己没有了开始的打算。如果甩不掉这些思想顾虑,愿望只能是想想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很需要朋友的开导和鼓励,甚至是被“绑架”,就像影片中那位前外交官的夫人极力鼓动老头一样。

从现在开始,需要马上付诸行动。生命是有限的,但生命的中止期限我们并不清楚。如果放弃愿望,愿望则永远不会实现;如果从现在开始实施,愿望则有可能变为现实。即使真的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实现愿望,至少这个实施的过程也是有意义的。

既然老年人想做的事现在开始都不晚,何况我们还没有老呢!

篇17:读幸福之路有感

我今天给各位介绍一本给我启示比较多的书,很多时候有困惑,我都会翻这本书看看,寻找一种豁达的思考方式,寻求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本书就是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的《幸福之路》。

《幸福之路》是罗素散文中的一本名著,罗素在书中所提供的不是任何抽象的道理,而是他自己人生感悟的结果,所提供的获得幸福的小窍门也是通过他的“阅历和观察”获得的人生经验之谈,因此,这本书浅显易懂,读起来趣味性比较强,而且确实对寻求幸福的人们有启发作用。罗素的目的是“希望那些遭受不幸而并未享受幸福的众多男女能够诊断出自己的症状并找出摆脱的方法”。他在该书前半部分论述了人类不幸的诸多原因,后半部分则论述了幸福的诸多原因,从而使读者能够对照实行,获得实际效果。罗素是为了众生的幸福写了这本书,所以他在序言里说:“在以下的篇章里,既无高深的哲理,也无渊博的征引。我只是把通情达理的一些意见归纳起来……因为不少烦恼的人凭着适当的努力可以变得幸福,所以我才写下这本书。”

现在让我来就我感触较多的'部分谈一下这本书给我的众多启示和影响。正如前面所说,这本书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谈不幸福的原因,现象和本质。他讲到人们不幸福一部分是由于社会制度,一部分是由于个人心理。很显然的,这本书不是探讨社会制度的,主要剖析个人的世界观,伦理道德观念,生活习惯等给人带来的不快乐或者快乐。罗素很精辟地分析,不幸福的人一般是因为深陷在“自我沉溺”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分析了三种典型的自我沉溺者,也许你我感到不幸福的时候也在他的分析中吧,分别是“畏罪狂”,“自溺狂”,“自大狂”。第一种,畏罪狂,是那种沉溺于犯罪意识的人,我理解是那种总是自我责备,失意,理想主义的人,他们的特征是认为自己应该如何如何,给自己设计了一幅理想的图画,却和他所知道的实际的自己不断发生冲突。说浅些,大概就是早期的教育和人生的真实情况相抵触使得他觉得苦恼不幸福。联系到我们自己,这种状况应该是一种生活不适应症。第二种是自溺狂,特征是惯于自赞自叹,并希望受人赞叹。我相信这种心理人人都有,但过度的时候就是一种祸害了。换种说法这是强烈的虚荣心,虚荣心得到满足的时候,除了自己以外,对任何人都感觉不到兴趣,但是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觉得失败和失望,因为可能他期待的是恭维,到手的却是冷笑,罗素讲,一个人只想要社会钦仰他而对社会本身毫不感到别的兴趣的时候,未必能达到他的目的,即使能够,他也不能完全快乐,因为人类本能是从不能完全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虚荣心过了头,把每种活动本身的乐趣毁掉了,于是使人不可避免地无精打采,百无聊赖。

第三种是自大狂,他和自溺狂的不同在于他希望大权在握,而非动人怜爱,他竭力要令人畏惧而非令人爱慕。我理解这一型是权力欲比较强的人,若是不能征服别人他就会不快乐,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总是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的,应该就是这一型的。但是罗素是个辩证看问题的人,他分析这有一种类型说,约束在适当范围内的权势可以大大地增加幸福,但把他看作人生唯一的目标时,它就闯了祸。

罗素归纳的三种人是典型的不幸福者的心理状况,我想还有更多混合的类型,不幸福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以上的症状。如果把罗素看作医生的话,前面这部分,论述不幸福的原因是给病人做检查,说症状,查病因,接下来系统地论述各种病的症状,病因等等,他在书中分别论竞争,烦闷和兴奋,疲劳,嫉妒,犯罪意识,被虐狂,论畏惧舆论,听听这些题目各位就知道都在说不幸福的情形了。

书的后半部分则是开药方,给病人指引健康的路子。首先分析快乐的可能性,然后论述兴致,情爱,论家庭,工作,闲情,努力与舍弃,最后论幸福的人。在这里我不想说前面那些,我想谈谈最后一章《幸福的人》,因为这一章里,罗素给我们明确地开了幸福的药方。罗素说,幸福,显然一部分靠外界环境,一部分靠一个人自己。不说外界环境,他认为涉及一个人本身的范围以内,幸福的方子是很简单的。我演绎成自己的话,就是温饱,健康,成功的工作,爱情,小范围的受人尊敬。如果拥有这些足以使人幸福,但是这只是人人可达到的自然的幸福,还有一种幸福是精神的幸福。所有的幸福,人们应该能获得,唯一的条件是他的热情和兴趣向外而非向内发展。也就是说人们想要幸福,首先要摒弃自我中心,客观的生活,用真实的兴趣跳出自我,而不是老想着自己不快乐的原因。说到这里,真是无独有偶,以前曾经有个几个年轻人去问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我们怎样才能找到快乐?苏格拉底的回答是:“你们想知道答案的话,先去海边的山上伐木,然后造一艘大船,完成后我自然会告诉你们。”那几个年轻人真的去做了,付出了许多汗水,他们完成了,看着自己造的大船,他们已经知道怎样才能找到快乐。就是如罗素所说,跳出自我,把热情和兴味向外。

其实,我所说的只能让各位基本了解这本书的框架,还有更丰富更多含量的内容,不能一一在这里介绍,毫无疑问,《幸福之路》这本书会带我们走上寻求幸福的路,幸福之路其实不玄妙,也不遥远,在我们的观念中,在我们的习惯里。有时我们的困难可能就是自己没有跳出来,有时我们的幸福其实就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心境。

最后,希望各位听了我的赘述有所收获,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若是有空,也看看罗素的《幸福之路》,跟智者同行,解除自己的困惑,给自己的灵魂进行一

次洗礼吧。借着这本书的名字,继续自己的幸福之路。

篇18:读书之路幸福之路作文

假如有人问你,你幸福吗?你会怎么回答呢!

也许大家的回答不尽相同,但我却经常听到我们身边有人抱怨说:“天天就让我们读书,起早贪黑的,作业又多,好烦啊!遇到冬天是寒冷难耐,遇到夏天则烈日炎炎……”但我坚定地认为,此言差矣!你们是身在福中不知道福啊!在偏远的山区,有多少孩子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读书啊,对于他们来说,不能读书是最大的痛苦!当你们看见他们那种渴望求知的眼神时,你们会顿时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我想,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而不是“老大徒伤悲”,你们都知道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的。

我应该有在这个资格说这样的话,因为我为我,一个生长在山区的孩子,能够如愿读书而欣慰。我也为我如今所能看到的幸福生活而欣喜!我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在我刚出生时,我们一家住在一栋坐落在小山村的平房里,而现在呢,我家做了一栋新楼房,如果房子在城里的话,那该就别墅了。这是因为党和国家出了各种政策,免收农业税并且给予农民各种补贴,帮助农民提高收入,给我们这样的农民家庭发家致富的机会。同时,因为祖国的建设正蓬勃进行着,经济在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衣食住行状况都上了一个新台阶。记得,小时候,一件衣服穿了补,补了穿,一直舍不得丢,所以我们都盼着过年——那是有新衣服穿的时候。现在,衣服款式多样,更新不断,爸妈也经常给我买衣服,只要我在学校好好学习……恩,对,现在祖国给予我们这么多的幸福生活,我们怎么能不好好学习以报效祖国呢?我的爸妈为了我操劳一辈子,无怨无悔,我怎么能不努力学习以报答他们呢?

每周五回家的路上,我都能看到幸福中国给我们家乡带来的变化。在我家门前的那条小路,以前是原始的泥巴路,一到下雨,家门口的那一条小路便是泥泞不堪,大洼小洼齐聚一堂。当行人经过时,都“喝”了饱饱的一肚子脏水,还是不是担心不慎跌落到那一个个小“池塘”里洗个澡或洗个脸;当村民骑车从那里经过时,它会“吐”出它肚子里的水给你的裤子、鞋子、车子洗个泥水澡,让人好好“干净”一回。当然这些状况都只是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了,现在那条泥土路早已焕然一新,变成了一条宽敞的水泥路,人们可以在下雨天也欢快地骑车而过,奔向自己温暖的家了!

读书之路,是条能够让自己幸福并且为他人创造幸福的路,我感谢祖**亲给我铺好的这条通往幸福的路。通向我家的路是通向我永远的幸福港湾之路,我同样为伟大的祖国为我们无数外出的子女改善了这条路。我想这些难道不是幸福中国给我们带来的幸福中国吗?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我们享受幸福的权利,就该尽创造幸福的义务。“幸福中国”来之不易,是靠幸福、奋斗而来的。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0xx年的苦难征程,建立新中国,才使中国人民站起来;那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在改革开放的热潮中,迎来了一个繁荣的中国,是中国人民富起来了;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使中国人民幸福起来了。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生活在这幸福之中,更应该知道这幸福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是好几代人共同努力的成果。鉴于此,我们青少年更应以前人为榜样,为建设“幸福中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关专题 之路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