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国劳模事迹学习有感

斷鳥聲聲啼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斷鳥聲聲啼”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2全国劳模事迹学习有感(共1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学习全国劳模薛小永事迹心得体会

一棵树,能长多高,不在于接受多少阳光雨露,而在于他的根系在土地里扎得有多深;一粒金沙,能否闪光,不在于光的照耀,而在于他内在的属性;一个人,能走多远,不在于他成长的环境,而在于内心深处对于理想信念的坚定求索!

的岁月,坚守在转炉这个最苦、最累、最脏、最热的岗位上,为了什么?又凭着什么?是什么支撑着他走过悠长的艰苦岁月?

为什么这么苦的工作在他却甘之若饴?为什么小小转炉间能演绎激昂人生?为什么是他而不是我?……面对薛小永,稍加思索,自然会有一连串的疑问在心中起伏。

薛小永心里必然沉淀着一份大爱。

一定是因为爱钻研技术,所以,他能够常常忍着六七十摄氏度的高温,靠近炉体一观察就是30分钟,只为拿下那些技术难题。这种状态,在别人看来觉得无法理解,或者不可思议,但是于他来说:只有不断的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的心底才会觉得畅快舒坦。高温下的烘烤与这种成就感相比,在他的世界里,也就必然算不得什么。因为爱,苦也变成了甜。

一定是因为深爱这个企业。龙钢于他是自己的家园,钢城于他是精神上的“父母”,当自己的家庭“贫寒”,当自己的“父母”被人瞧不上时,羞愧的情感反而击打出“男儿当自强”的激越之心。为了自己的家园能够不输于别人,为了能够在同行们面前树立自尊自信,他毅然决然的承担起荣耀门楣的责任,为了这个家,再苦再累,也就都不算什么。这一切,必然是源于对企业的那份深沉的爱。

一定是因为深爱家人。作为儿子、丈夫、父亲,一个男人要顶天立地,要勇敢担当。为了家人都能过上更美好幸福的生活,他才能够无数次的.多个昼夜坚守现场,废寝忘食的去工作。不思量,那是一种自私,细回味,其实更是一种深爱。对家人的爱不正是支撑无数龙钢人一代代前进的动力吗?

薛小永的心里必然装配着钢铁的意志。

和钢铁比起来,人太脆弱,然而,柔能克刚在薛小永这里却得到了别样的诠释。

因为钢铁意志,才能够在21年的职业生涯里,他一次次的超越,一次次的冲击,一次次再度超越炼钢工艺技术指标;因为钢铁意志,才能够在年近40岁的时候,他仍然以“5+2”、“白+黑”的精神坚守一线,玩命工作;因为钢铁意志,他才能够忍受脸部的皮肤被辐射热烤得脱落了一层又一层,创下全国最高炉龄记录。

薛小永的心里必然承载着一份使命。

因为这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他创新性提出转炉生产工段的“3321”管理思路并推广应用,系统性解决了制约生产工艺的瓶颈性问题。

促使他3天8小时砌成一座120T转炉,刷新了同类型转炉全国砌筑时间最短7天的历史记录,创造了‘龙钢速度’。

促使他带领工段将转炉钢铁料消耗指标做到全国第一,石灰单耗、氧气消耗、耐材综合成本名列全国第三的好成绩。

促使他影响着周围的同志,培养成长出陕煤化集团劳模陈江、陕钢集团劳模陈雷磊、龙钢公司劳模焦建设等多名集团及公司先进个人。

英雄并非基因遗传,英雄是钢铁般的坚持。

英雄并非生于英雄地,英雄就成长在平凡的土壤里。

这就是我从薛小永身上寻找到的答案。(设备管理中心 吉飞鹏)

篇2:学习全国劳模薛小永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全国劳模薛小永事迹心得体会

一棵树,能长多高,不在于接受多少阳光雨露,而在于他的根系在土地里扎得有多深;一粒金沙,能否闪光,不在于光的照耀,而在于他内在的属性;一个人,能走多远,不在于他成长的环境,而在于内心深处对于理想信念的坚定求索!

21年的岁月,坚守在转炉这个最苦、最累、最脏、最热的岗位上,为了什么?又凭着什么?是什么支撑着他走过悠长的艰苦岁月?

为什么这么苦的工作在他却甘之若饴?为什么小小转炉间能演绎激昂人生?为什么是他而不是我?面对薛小永,稍加思索,自然会有一连串的疑问在心中起伏。

薛小永心里必然沉淀着一份大爱。

一定是因为爱钻研技术,所以,他能够常常忍着六七十摄氏度的高温,靠近炉体一观察就是30分钟,只为拿下那些技术难题。这种状态,在别人看来觉得无法理解,或者不可思议,但是于他来说:只有不断的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的心底才会觉得畅快舒坦。高温下的烘烤与这种成就感相比,在他的世界里,也就必然算不得什么。因为爱,苦也变成了甜。

一定是因为深爱这个企业。龙钢于他是自己的家园,钢城于他是精神上的父母,当自己的家庭贫寒,当自己的父母被人瞧不上时,羞愧的情感反而击打出男儿当自强的'激越之心。为了自己的家园能够不输于别人,为了能够在同行们面前树立自尊自信,他毅然决然的承担起荣耀门楣的责任,为了这个家,再苦再累,也就都不算什么。这一切,必然是源于对企业的那份深沉的爱。

一定是因为深爱家人。作为儿子、丈夫、父亲,一个男人要顶天立地,要勇敢担当。为了家人都能过上更美好幸福的生活,他才能够无数次的多个昼夜坚守现场,废寝忘食的去工作。不思量,那是一种自私,细回味,其实更是一种深爱。对家人的爱不正是支撑无数龙钢人一代代前进的动力吗?

薛小永的心里必然装配着钢铁的意志。

和钢铁比起来,人太脆弱,然而,柔能克刚在薛小永这里却得到了别样的诠释。

薛小永的心里必然承载着一份使命。

因为这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他创新性提出转炉生产工段的3321管理思路并推广应用,系统性解决了制约生产工艺的瓶颈性问题。

促使他3天8小时砌成一座120T转炉,刷新了同类型转炉全国砌筑时间最短7天的历史记录,创造了龙钢速度。

促使他带领工段将转炉钢铁料消耗指标做到全国第一,石灰单耗、氧气消耗、耐材综合成本名列全国第三的好成绩。

促使他影响着周围的同志,培养成长出陕煤化集团劳模陈江、陕钢集团劳模陈雷磊、龙钢公司劳模焦建设等多名集团及公司先进个人。

英雄并非基因遗传,英雄是钢铁般的坚持。

英雄并非生于英雄地,英雄就成长在平凡的土壤里。

这就是我从薛小永身上寻找到的答案。

篇3:学习全国劳模薛小永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全国劳模薛小永事迹心得体会

一棵树,能长多高,不在于接受多少阳光雨露,而在于他的根系在土地里扎得有多深;一粒金沙,能否闪光,不在于光的照耀,而在于他内在的属性;一个人,能走多远,不在于他成长的环境,而在于内心深处对于理想信念的坚定求索!

的岁月,坚守在转炉这个最苦、最累、最脏、最热的岗位上,为了什么?又凭着什么?是什么支撑着他走过悠长的艰苦岁月?

为什么这么苦的工作在他却甘之若饴?为什么小小转炉间能演绎激昂人生?为什么是他而不是我?……面对薛小永,稍加思索,自然会有一连串的疑问在心中起伏,

薛小永心里必然沉淀着一份大爱。

一定是因为爱钻研技术,所以,他能够常常忍着六七十摄氏度的高温,靠近炉体一观察就是30分钟,只为拿下那些技术难题。这种状态,在别人看来觉得无法理解,或者不可思议,但是于他来说:只有不断的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的心底才会觉得畅快舒坦。高温下的烘烤与这种成就感相比,在他的世界里,也就必然算不得什么。因为爱,苦也变成了甜。

一定是因为深爱这个企业。龙钢于他是自己的家园,钢城于他是精神上的“父母”,当自己的家庭“贫寒”,当自己的“父母”被人瞧不上时,羞愧的'情感反而击打出“男儿当自强”的激越之心。为了自己的家园能够不输于别人,为了能够在同行们面前树立自尊自信,他毅然决然的承担起荣耀门楣的责任,为了这个家,再苦再累,也就都不算什么。这一切,必然是源于对企业的那份深沉的爱。

一定是因为深爱家人。作为儿子、丈夫、父亲,一个男人要顶天立地,要勇敢担当。为了家人都能过上更美好幸福的生活,他才能够无数次的多个昼夜坚守现场,废寝忘食的去工作,

不思量,那是一种自私,细回味,其实更是一种深爱。对家人的爱不正是支撑无数龙钢人一代代前进的动力吗?

薛小永的心里必然装配着钢铁的意志。

和钢铁比起来,人太脆弱,然而,柔能克刚在薛小永这里却得到了别样的诠释。

因为钢铁意志,才能够在21年的职业生涯里,他一次次的超越,一次次的冲击,一次次再度超越炼钢工艺技术指标;因为钢铁意志,才能够在年近40岁的时候,他仍然以“5+2”、“白+黑”的精神坚守一线,玩命工作;因为钢铁意志,他才能够忍受脸部的皮肤被辐射热烤得脱落了一层又一层,创下全国最高炉龄记录。

薛小永的心里必然承载着一份使命。

因为这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他创新性提出转炉生产工段的“3321”管理思路并推广应用,系统性解决了制约生产工艺的瓶颈性问题。

促使他3天8小时砌成一座120T转炉,刷新了同类型转炉全国砌筑时间最短7天的历史记录,创造了‘龙钢速度’。

促使他带领工段将转炉钢铁料消耗指标做到全国第一,石灰单耗、氧气消耗、耐材综合成本名列全国第三的好成绩。

促使他影响着周围的同志,培养成长出陕煤化集团劳模陈江、陕钢集团劳模陈雷磊、龙钢公司劳模焦建设等多名集团及公司先进个人。

英雄并非基因遗传,英雄是钢铁般的坚持。

英雄并非生于英雄地,英雄就成长在平凡的土壤里。

这就是我从薛小永身上寻找到的答案。

篇4:用平凡成就伟大--学习全国劳模王顺友有感

用平凡成就伟大--学习全国劳模王顺友有感

用平凡成就伟大

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牢记党的宗旨,胸怀满腔热情,凭着忠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和一副矫健有力的脚板,二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实际行动忠实实践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他是普通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他是我们每一个邮政人的学习榜样。通过学习王顺友事迹,我的心灵得到了升华,认识得到了提高,信念更加坚定。

王顺友是一面镜子,在他身上,我读懂了什么叫忠诚执着。来,王顺友顽强地挑战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把党的声音和关怀传递到了大山深谷里的村村寨寨。“为人民服务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他用行动充分展示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充分表现出对事业的无限执着。

王顺友是一面镜子,在他身上,我读懂了什么叫爱岗敬业。20年来,王顺友热爱自己的工作,在乡邮员这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正是在这样平凡的工作中,王顺友表现出坚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折射出强烈的敬业精神。

王顺友是一面镜子,在他身上,我读懂了什么叫无私奉献。20年来,王顺友在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之余,为方便百姓而甘绕远路、甘愿贴钱、甘于劳神、甘心吃苦,他总是尽自己所能,帮助有需要的群众。“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泥”,身染重疾,抛家舍口,困难重重,但不论再艰再险,他都一一克服;不论再难再苦,他都默默坚持。他把群众放在胸口,他让奉献成为习惯。

王顺友是一面镜子,在他身上,我读懂了什么叫乐观向上。20年来,王顺友身处逆境,面对孤独,却始终保持着一种豁达乐观的积极心态和昂扬精神。他待遇不高,安之若素;他以马为友,亲切交谈;他自编山歌,边走边唱……这种以苦为乐、苦中求乐、笑对困难、笑面人生的人生态度,使他对工作始终保有奋发的热情,对生活始终充满美好的希望,也使他从容地战胜困难、通过考验。

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王顺友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20年来,他只做了一件事,但却真正做好了这件事;他没有创造多少经济利润,但却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人生如流水,只有在它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王顺友的工作生涯,就像急流,锁定方向,毫不犹豫,奋勇直前。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坚守什么岗位,只要胸怀理想,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在任何平凡的岗位上都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做为邮政系统的一员,我应该时刻以王顺友为榜样,学习他牢记使命、忠诚执着;学习他爱岗敬业、尽心尽责;学习他利民为民、无私奉献;学习他乐观豁达、积极向上。每一位普通党员都应该像王顺友那样,热爱本职工作,从平凡小事做起,从具体工作做起,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牢牢扎根于岗位上,深深体现在工作中,让平凡的岗位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5:学习张丽莉事迹有感

学习张丽莉事迹有感

学习张丽莉事迹有感

昨天看了黑龙江电视台关于“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事迹的报道,深受感动。在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并冲向学生的危急时刻,张丽莉老师不顾生命安危,挺身而出,为抢救两名学生而被卷入车下遭到碾压,以至双腿高位截肢,至今还昏迷未醒。她今年刚满29岁,这个不平凡的瞬间感动了所有人,她目前的病情更牵动人心,张丽莉老师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关注,她被大家称为“最美女教师”。她在学生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己救人,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柔弱身躯支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用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赞歌。她践行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彰显了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这位年轻女教师,用生命谱写着最伟大的爱的赞歌。她是当之无愧的最美教师。

张丽莉的英雄壮举经媒体报道后,在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专门致电省委书记吉炳轩,对张丽莉及其家人致以诚挚的慰问,对张丽莉舍己救人的壮举表示崇高的敬意;吉炳轩赞扬张丽莉的英勇行为表现了一名人民教师慈母般的大爱情怀,展现了纯洁无私的大美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事迹在感动中国的同时,也给我们每个人最真实的感动,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我也是一名教师,我要向张丽莉老师学习,学习她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学习她无私奉献、爱生如子的高尚情怀,学习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崇高品格,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学习张丽莉事迹有感二:

张丽莉,让我们依然相信未来

张丽莉不用后退一步,哪怕是站在原地不动,她都没有生命危险。可她毅然选择了飞身上前,将即将被车撞到的两名学生奋力推开,而自己却被无情的车轮重重碾过,造成双腿高位截肢,至今仍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80后青年女教师张丽莉危机时刻勇救学生的义举,迅速传遍全国,感动国人。

张丽莉的瞬间抉择,绝非来自于她偶然的条件反射,而是来自于她最美心灵和无远弗界的人性大爱,来自于她平常每月资助困难学生一百元钱和宁可自己挨饿也要把饭送给学生等价值观和道德心的修养历练。也正是她这种处处以他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为重的.“道德理性”,才会有她生死时刻的自然而然之举。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近些年来,我们听到和看到的那些不愿听到和看到的丑恶事情,曾经让我们甚是困惑迷茫。(心得体会 )当两岁女童小悦悦被车轧过,而身边18人路过视而不见被车二次碾轧致死;当地震来临第一个跑出教室的老师“范跑跑”还在振振有词;当“彭宇案”一度让人不相信这世上“还有好人”在;当老人摔倒无人敢扶怕遭反诬……一件件冲击道德底线事件的频频出现,人们不禁叹息当今社会的浮躁不堪、人情冷漠和道德沦丧。连温总理也曾在一次座谈会上感叹:“如今社会诚信的缺失和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这一件件让人心寒心痛的事情,使得人们对这个社会道德底线还能坚守多久一度产生质疑,对一些人的冷漠麻木深感迷惘焦虑,甚至对未来失去了应有的信心。

人间正道是沧桑。正当我们这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次次遭受挑战与冲击时,我们的身边也在不断涌现出人间大美大爱的感动事迹和感动人物来。像奋不顾身用手臂接住从10层楼坠落的两岁女孩而受伤的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像深圳打工的19岁女孩无惧危险用“天使之吻”救下轻生男孩的“最美少女刘文秀”,像汤原冒着大火帮助贫困户往出抢救财产而被烧伤的三位青年农民,像刚刚发生的生死关头舍身救学生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

正是他们的大美大爱,犹如一根根擎天巨柱,撑起了我们这个社会道德的蓝天,让我们在灰暗的感叹中惊喜地看到一道道人性光辉的闪耀。也正是他们一次次善良和美丽的义举,在一次次激发我们社会一种向善的力量。这种力量就像一块块铺路基石,当这样的基石一天天多起来时,我们前行的道路就会越发平坦,我们的内心就会生发更多的希望和鼓舞,我们的生活才会拥有温暖和感动,我们头顶的道德天空也就会更加蔚蓝,我们这个社会也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党中央高瞻远瞩,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着力推动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让文化建设,尤其是道德文化建设来纯洁和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以此提升我们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准,让越来越多的人的血管里都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我们由此欣慰,我们由此期望。

张丽莉今天的又一次壮举,再一次让我们灵魂受洗,也让我们更加坚信未来。正像著名诗人食指在《相信未来》里写到的那样: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今天,我要饱蘸张丽莉大美大爱心灵的“雪花”,同样郑重写下:让我们相信未来!

作者:王位

篇6:学习冯颖慧事迹有感

中交一公局六公司剑榕13标

学习全国五一巾帼奖章获得者冯颖慧先进事迹,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全国女职工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在京举行。10位女职工荣获全国五一巾帼奖章,站在领奖台上的有月宫一号总设计师,有城市轨道车辆研发专家,有海洋地球物理科学家,还有其中唯一的一位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者“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东西人工岛建筑项目经理及总建筑师冯颖慧同志。她是我们女人的骄傲,更是我们建设者的骄傲也是中交第四航院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的'骄傲冯颖慧和她的团队绘就了南中国海上最美地标。在她的带领下不断思考勇于进取20多个不同专业协同合作40多个单体子项系统设计团队对设计图纸一再打磨反复修改最终图纸出了正版。

仅一版就3000多张,而她在施工现场一待就是三四年,为了工作克服多种困难加班加点,无暇照顾家人和孩子,她,付出了我们难以想象的心血和年华。正是这不屈不挠的精神让她一步一步走了过来,经过5年的营地奋战她和团队最终完成岛上建筑及附属设施的庞大系统设施工程绘就了珠江口地标性建筑的宏伟蓝图,她还有多个大项工程的设计。如今人工岛主体建筑已选入澳门邮票。而冯颖慧在获得中国交建三大工程建设功臣继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之后又斩获全国五一巾帼奖章的殊荣不不愧为年轻有为风华正茂,何为不负芳华也莫过于把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最伟大的工程无怨无悔。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把学习冯颖慧同志先进事迹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她忘我的工作精神,学习她始终如一努力上进的精神,学习她国家至上的工作精神。

篇7:学习冯颖慧事迹有感

港珠澳大桥二十一世纪的伟大工程,在这条路上,无数的工程人洒下汗水,他们勤恳的劳作,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放样、施工、试验。

这是用青春进行一场无悔的旅行

像风飘了八千里,不问归期

像太阳升了落去,无论潮汐

像星辰奔波亿万年黑夜,不诉怨语

像云飘泊九万里,不曾歇息

像梅雨时节落的雨,绵延无期

像庭院里那株花,落了又开,周而复始

老故事里泛黄桥段,半聋半哑,失了生息

风凉了,花落了,大雁又将南去,你在孤独中徘徊

夜深了,月高悬,城市又将喧闹,你在荒野中忙碌

静静的,一天又一天

尘世浮华三千,不过一纸流沙,红尘深处

谁写下旷世伟业

笛寒绕柳堤,霜风冷雨随,天涯倦客归

摇曳在风中的笑脸,孤寂苦涩中憔悴衣衫

生命四处飘满,袅袅无穷尽,你在遍迹田野的山岗扎下根基。青春,是一场盛世的繁华,谁乱了流沙,任世事变迁

又是谁一点一滴的写下我们的故事、、、、、、

――致冯颖慧

篇8:2022读袁隆平事迹有感800字

读袁隆平事迹有感800字1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

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还期待着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

读袁隆平事迹有感800字2

袁隆平,平头小脸,其貌不扬,土里土气。你想不到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而正是这个显得有些平凡和土气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

是怎样的力量把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6亿人的命运呢?又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促使着袁隆平年轻时违背母亲的意愿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执着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的呢?

“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成功”是他一生的缩写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从一棵天然杂交稻开始, 袁隆平开创了水稻育种的新历史。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的英雄,也是有着世界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他获得的一系列国际奖励可资证明。若回答“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没有哪位科学家比袁隆平更有资格回答了。

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以“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并且还讲了一个故事。

从“1953年到1966年,我在农校一边教课,一边做育种研究,每年都去农田选种。从野外选出表现优异的植株,找回种子播种,看它第二年的表现,这样来筛选具有稳定遗传优异性状的品种,这称为系统选育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1962年,我在一块田里发现一株稻鹤立鸡群,穗特别大,而且结实饱满、整齐一致,我是有心人,没有放过它。第二年我把它种下去,辛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不料大失所望,再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这时候一般人感到失败就放弃了,我坐在田埂上想为什么失败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棵天然杂交种,不是纯种,因此第二年遗传性状出现分离,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量来计算,亩产能达到1200斤,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发灵感,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呢?从此我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

谁能够想象到,一个关系着16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伟大的探索与成功,就这样由袁隆平的一个意念而开始并最终诞生了。

为了杂交水稻,袁隆平几乎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没有什么不是为了那梦寐以求的杂交水稻。在研究的初期阶段,为了获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在1964年到1965年连续两年的酷暑季节顶着烈日大海捞针般地寻觅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里,在前后共检查了4个常规水稻品种的14000多个稻穗后,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身体的劳累还在其次,学术界权威的质疑与反对,使袁隆平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经典遗传学观点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许多不良的因子已经被淘汰,积累下来的多是优良的因子,所以自交不会退化,杂交也不会产生优势,从而断言搞杂交水稻没有前途,甚至说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然而无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的磨难都无法动摇袁隆平执着的梦想。他坚信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火热的生命加上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一切。

1966年,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株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后,袁隆平把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整理,撰写出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权威杂志《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在国内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这不仅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水稻育种课题的启动,而且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崭新的研究领域。在随后的30多年间,他在杂交水稻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一个,他创造的杂交水稻神话一个接一个。从1976年至,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解决了35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袁隆平用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厦民族几千年都在渴盼的梦想,写下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196月,“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昭示着高科技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对于科技与知识的力量,怕是鲜有人能比袁隆平有着更深切的认识了。

假设我们的超级稻大面积推广时“1亩平均增产400斤,推广1亿亩每年就可以增产粮食400亿斤,相当于目前国内一个中等省份一年的粮食总产量。而我搞超级稻研究,只需要国家1000万元的投资。所以科技进步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那么,水稻亩产提高的潜力到底还有多大呢?我跟你讲,潜力非常大。在理论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对地表太阳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目前全国水稻的平均亩产为800斤左右,只相当于利用光能的1 2%,通过科技进步,只要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论水平的一半即2 5%左右,即意味着亩产翻番。我们的超级稻成功并推广后,预计可使全国水稻平均亩产增至1200~1300斤。现在我的学生们,年轻的一代的科研人员技术手段更先进了,开展分子水平的育种,效率更高。展望一下,达到3%的光能利用率是可能的,那时16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你说科技的力量大不大?”

梦,诞生于儿时那片美丽的园艺场, 然而,回眸 袁隆平的成功之路,可能谁也无法想到,他之所以会如此义无反顾的选择以农业作为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竟只是缘于儿时感觉到的刹那间的

美丽。

读袁隆平事迹有感800字3

1930年9月,袁隆平出生于江西德安。他的童年及青少年时代主要是在武汉和重庆度过。对于这样一个生长在大城市,并自小就上教会学校的人来说,在风华正茂的时候违背母亲的意愿选择学农,实在是出人意料。

大约我“6岁时一次郊游,曾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没有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没有功成名就的意气风发,有的只是质朴的表白,有的只是对美丽的特别感悟与无悔执着。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可见当年那片花果鲜艳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事艰难的年代,曾是多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这片美丽的记忆,成了袁隆平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与梦幻,使他从此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这片美丽的永远,最终改变了袁隆平一生的命运,并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16亿中国人的命运。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的袁隆平,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毅然从四川重庆来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农校任教。

在安江农校,他一呆就是。回顾在安江农校的教学生涯,袁隆平感触良深:“我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生物学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因此在以后的作物育种科研中,才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袁隆平以非凡的努力完成了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为将来的科研打下了基础;同时,一场梦魇般的饥荒最终促使他全力以赴的编织杂交水稻梦。安江农校成为袁隆平腾飞的起点。

一生的付出,为的是战胜记忆中那梦魇般的饥荒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场罕见的饥荒席卷神州大地。安江农校宁静的校园也无法幸免。袁隆平为这沉痛的现实深深感到不安。在这种情况下,青年袁隆平响应党的号召,和学生们一起来到黔阳县的硖州公社秀建大队支农。生产队长老向企盼地对他说:“袁老师,听说你正在搞科学试验,如果能研究出亩产800斤、1000斤的新稻种,那多好啊!我们就可以不怕饥荒了,苦日子也就可以结束了。”老队长的话又一次唤醒袁隆平蕴藏在心底的童年之梦,从那一刻开始,他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生的追求。

三年困难时期,我亲眼见过有人饿死倒在路边、田坎上,很多人因饥饿得“

了浮肿病。当时我们农校的老师被下放到艰苦的地方锻炼,在集体食堂里,我们吃的菜就是一大锅红薯藤,加一小酒杯的油来煮,跟猪食差不多。饭是双蒸饭,用水蒸了两次,饭粒儿看起来大,吃下去一会儿就饿,整天想的就是能吃顿饱饭就好了。

人类能否战胜饥饿?我认为主要靠科技进步,再有一个和平环境,通过不“

断研究,取得农业科技的不断提高,就能解决饥饿问题。我是学农的,每年做点优产育种研究,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曾经做过一个好梦,梦见我们试验田里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粒子像花生米那么大,我们几个朋友累了,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回忆起当年的那场灾难,袁隆平那种济世情怀,那种对生命的真挚的呵护与关爱,让人分明感受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内心的崇高与博大。

梦当然只是梦。为了通过科研的力量在实践中一步步接近这个梦,袁隆平以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一头扎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中。不为别的,就为了让现实中落后、贫困的农村能变得富饶而美丽。为此,他所经历的困苦与磨难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但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努力着,“真的,我从没后悔,我这个人有点痴,认准的一定要走到底”。他一直这样说,也一直这样做。杂交水稻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培育杂交水稻,是他生命中最强的音符

对于一个几千年来受贫穷与饥饿折磨的民族,有着高产量的杂交水稻良种来帮助解决吃饭问题,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贡献啊。难怪一些地区的农民称他为当代“神农”,而国际同行称他的研究是“全人类的福音”。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股票隆重上市。袁隆平,由安江农校的一名普通教师,终于登上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殿堂。

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辉煌、荣耀、名利,却丝毫也没有使 袁隆平发生任何改变,他还是始终如一的恋着杂交水稻事业。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的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分秒必争的察看着育种基地。他心中想的只有他的试验,只有他的杂交水稻。

通过科技进步,现在我国常规水稻的亩产平均为“700斤左右,我们培育的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800斤左右。我们正在研究一种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将达到1500~1600斤,有希望在2~3年内培育成功,那时又将推动全国的水稻产量上一个大的台阶。我们?超级?稻的培育十分紧张,不管我在哪,都要求基地三天报一次数据,这样我就可以随时对情况进行分析。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

,国家国资局对“袁隆平”品牌进行了无形资产评估,认定其价格达1000亿元人民币。对此,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各方面给予积极评价,并誉为昭示着中国知识经济的风暴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时代的真正到来。

农平高科“”上市后,社会上有人称“袁隆平一夜之间变成了亿万富翁”,他却很平静,对此一笑了之。他仍然一如往日的奔波在试验田地里。

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还有两大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研究成功,大面积“

应用于生产,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让杂交稻进一步由中国走向世界,?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虽已届古稀之年,但袁隆平仍是魂牵梦萦着杂交水稻;虽已没有了园艺场的美丽与缤纷,但那种淳美与质朴,却更能透出一种科学巨人所特有的崇高品质与境界。

读袁隆平事迹有感800字4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__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袁隆平近年来,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国际性学术活动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

读袁隆平事迹有感800字5

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真正解决吃饭问题只是近些年的事。在解决祖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吃饭问题上谁的贡献最大呢?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标准答案:袁隆平。他是80年代就上了历史课本至今健在的老科学家;他是创造水稻亩产1200多公斤神话的当代神农;他是美国科学院唯一的外籍院士;他是年已九十依然战斗在科研第一线的杂交水稻之父……大家知道他的梦想吗?他的追梦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看了央视记者对他的采访,我为他的两个梦想深深地震撼,感慨着:这才是伟人的梦想,这才是追梦的伟人!

他的一个梦想是“禾下乘凉”:超级水稻个头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帚那么大,稻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他这个梦想真够高的——不但水稻长得高、产量高,而且境界更高。被1960年的饥荒刺痛,他研究水稻是为了能让大家都吃饱饭。他这个梦想也够远的,遥远得像一个特不现实的神话。从1960年7月发现奇异的稻子,采花药进行镜检,反复种植、实验,到1964年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提出三系育种法,从14000多个稻穗中仔细搜索出6株不育株,两年春播、翻秋,仅有四株繁殖了两代。1970年,他翻山越岭跟助手到海南,终于找到“野败”取得突破性进展,1973年育成第一次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的制种技术。其中,他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耐住了多少寂寞的休闲时光,忍受了多少无知无聊者的冷嘲热讽啊!从三系法、二系法到超级杂家水稻、海水稻,再到落实研究成果的“三产四丰”工程,他风里来雨里去百折不回,五十年如一日,累在其中乐在其中。如今,他名满全球,水稻亩产早超一千公斤,个人品牌价值超过千亿,依然不辞劳苦在田间忙碌,追求着水稻高产的“上不封顶”。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追求高远的梦想,是他的使命和幸福的源泉。

科学无国界,他的另一个梦想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为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领导的团队为近80个国家培养了14000多名技术员,40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杂家水稻700万公顷,普遍增产20%以上。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地,因为种植他改良的杂交水稻,亩产从每公顷3吨增加到10.8吨!他还牵挂着吃大米全靠进口的利比里亚,每年花掉两亿美元,国民才能打牙祭。他要推广杂家水稻,让大家每天打牙祭。

因为长期在泥里水里穿梭,不用特意健身减肥照样健康。他身家千亿照样开几万块钱的车仅为代步,甚至穿着20几块钱的衣服。他根本没心思对那些俗事上心,想想几亿人因自己的科研成果不再为吃饭发愁,这种普济众生的快乐是任何吃穿名牌、豪车别墅都无法比拟的。他九十高龄依然踌躇满志,一息尚存追梦不已。袁老用一生的时间追求梦想,高远的梦想也成就了袁老不朽的价值。

篇9:2022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儿子上小学时,曾以“我的父亲”为题写作文——“我很少能看到我的爸爸。因为每天早晨我起床的时候,爸爸已经去上班了。我晚上睡觉的时候,爸爸还没有回来。”

一年里,肖文儒至少200天都在各地救援现场。在他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只打包好的行李箱,“应急救援任务耽误不得,我必须保持随时出发的状态。”

参与应急救援38年,他难得主动休两次假,一次是腰椎间盘突出,还有一次是做心脏支架手术。“要规律作息,减轻压力!”手术后,医生再三叮嘱。

6月,四川茂县突发山体垮塌。时任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矿山救援指挥中心总工程师的肖文儒,火速赶赴现场。长时间疲劳加暴晒,他的血压已经升高,感到头晕目眩。“你的身体还能扛得住吗?”从电视上看到他憔悴的样子,姐姐拨通了他的电话。但他就着凉水吃了几片药,还是硬撑了下来。

肖文儒的手机里存满了救援现场的照片,心里始终惦记着群众的安危。

今年7月,河南遭遇特大暴雨灾害,肖文儒带队赶赴新乡,连轴转了12天。“为了群众安全,付出再多都值得。”吃过那么多苦,只说这一句话,却让人看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他心中的分量。

“把职务看‘淡’,把事情做精,把人字写‘大’,这就是肖文儒。”谈起老同事,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二级巡视员孙国建说。

篇10:2022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近日,中科院原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称号的消息传回了他长期工作生活的广东,在初冬的岭南大地引发了热烈反响。广东各界,尤其是来自高校和农业农村系统的党员干部们,追忆着“布衣院士”矢志报国的初心,坚定了自己在新时代干事创业的信心。

恰逢华南农业大学建校110周年,消息传来,让学习、工作于这所卢院士倾注一生心血高校的同学和老师们更添激动和感慨。“岁月更替,精神永恒。学习卢永根院士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就是要学习他胸怀坦荡,做一个纯粹的、高尚的、大写的人;就是要学习他一生勤俭甘愿奉献,燃烧自我的蜡烛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民的____的爱国情怀。”“长江学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少奎说。

“安于清贫,是卢院士一生的写照;不忘初心,是卢院士终生的信仰。回望卢永根的奋斗历程,他爱国、爱校、爱民,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了‘丁颖精神’,一心追求和实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学家的崇高境界和远大理想。他早已把科教工作当作毕生的事业,倾注了全部热情和心血,勇攀高峰而不慕虚名。”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级硕士生丁允贺表示,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他会努力学习老校长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需要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卢永根院士一生报效祖国,对祖国深沉的爱、对学科炽热的情感,贯穿一生。生活中节俭朴实,是‘布衣院士’,毕生积蓄回馈教育事业,他以‘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爱国情怀献身农业科研和教育。卢院士的事迹激励着我更加努力,以卢院士为榜样,践行人民教师的光荣与责任。”谈到如何将卢永根院士的精神与高校教师的工作实践相结合时,暨南大学药学院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全国模范教师高昊动情地说。

在日前刚刚结束的广东省“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总决赛上,来自华农外国语学院的辅导员党林夕以《七十载党龄的院士情怀 永不褪色的坚定信仰》为题,向大家讲述了卢永根院士的故事,感染了现场众多观众。“卢院士是我们华农人学习的榜样,也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对于我来说,我将继续讲好卢永根院士的先进事迹,让他的精神成为弘扬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火种,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党林夕表示,在讲述院士故事的同时,自己也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的人生方向。

作为一名奋斗在基层的农业系统工作者,来自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张文芝认为,身为农业系统工作者,在被这样心怀家国、品德高尚、节俭朴素的学界泰斗深深感动之余,更应该学习大师的奉献精神,时刻不忘毕业时的初心,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服务农民,服务农业,在农业基层平凡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与张文芝怀有同样想法的,还有肇庆市农业农村局干部李向阳。“对于我来说,作为奋战在基层‘三农’工作一线的党员干部,我们唯有立足岗位,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作为,努力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三农’事业作出贡献。”

篇11:2022学习袁隆平事迹学心得感想

袁隆平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到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 篇章。

年,“超级杂交稻”到达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名民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7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篇12:学习刘佳芬事迹心得有感

学习刘佳芬事迹心得有感

刘佳芬那种对特殊孩子的爱和对事业的执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深深影响着我的工作热情和人生价值观。

她把学校当作家经营。家是一种归宿,是让人倾其所有为之付出的港湾。达敏学校搬入孝闻街新校区,由于硬件条件不完备,学生中午用餐没有专门的场所,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刘佳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真是到了吃不好,睡不香的地步。当她与相关部门联系时碰到了一些困难。但是她并没有放弃,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决心一定要改善条件。最后通过人大代表小组向政府提了建议,最终学生的吃饭场地终于得到解决。她对学校的事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她体现了一种无私的精神。

她善于利用社会资源。达敏学校构建的社区融合教育模式,让特殊孩子学会自理自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会各方面资源的大力支持和参与。刘佳芬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发现资源,善于整合资源,善于利用资源的人,她利用社会上所有优质资源为达敏服务,她体现了一种博纳精神。

她让全社会关注达敏。刘佳芬就是一个走到哪里,就把特殊教育的理念、特点和意义讲到哪里的人,让人人了解特殊孩子的缺陷,教育了一个孩子,挽救了一个家庭、和谐了一个社群,以此来推动特殊教育的`社会关注度。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她对特殊教育的定位描述,她讲特殊教育就是要改变智障儿童家长的自卑感和期望值过高的想法,有些家长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孩子在达敏,有的希望通过达敏能让孩子上大学。她说达敏的学生教他一个数字,一个星期才能记住。所以她立足于培养这部分孩子生活的自理自立能力。她不厌其烦的讲达敏,让全社会了解、关注、尊重特殊教育。她体现了一种博爱精神。

刘佳芬同志的事迹意在指引我们“爱的教育”并不简单。从零开始,一点一滴的积累,如同丝丝细流汇成大海。开始的独自奋斗,延续成集体、团队的合作,谈何容易?倾听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学校与社区间的合作,起初,仅仅只有六人愿意帮助,经过不懈的努力,付出多少鲜为人知的辛劳,最终发展成百人互助的社区链。同时也由衷地佩服、尊敬以刘佳芬同志为首的特殊教师队伍。我不禁感慨,只要我们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层层困难终会被克服。那么。何不从现在就去做呢?让爱继续延续……

篇13:学习张云泉事迹有感

学习张云泉事迹有感

读张云泉事迹有感

今天学习泰州市信访局长张云泉同志的先进事迹。

张云泉同志在信访局这个特殊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20个春秋。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双肩,一头担着党和政府的重托,一头担着老百姓的期望,以自身过硬的政治、思想、文化素质,千方百计为解决百姓实际困难,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纠纷,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赢得了老百姓的爱戴,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先后获得了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劳模、省信访先进工作者、泰州市勤政廉政好干部、共产党员标兵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光荣称号。牢牢树立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成为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一、以真诚之心对待集访。前几年,泰州市某企业的几名员工不幸因公殉职,由于有关部门在处理赔偿时态度生硬,致使死者家属与企业赔偿部门之间矛盾激化,最后有关领导只能请张云泉同志处理。张云泉一到现场,眼眶红了,老人失去儿子、妻子失去丈夫、孩子失去父亲,悲惨的场面、撕心裂肺的哭声。他被现场强烈悲痛之情所感染,他一条腿跪着,给平躺在地板上的老太太喂水,又在第二天借中秋节的机会,请死者家属一起吃饭,他与死者家属一样,难过得吃不下饭,都哭了。这起集访事件就这样平息了。

二、以赤子之心对待老百姓。里下河地区某贫困村的一位孤寡老人,因病需要动手术,孤身一人,没有子女为老人签字。张云泉紧紧拉着老人的手说:我就是你的儿子,这个字我来签,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儿子。此后的日子,张云泉和他的同事们经常给老人送去可口的饭菜,帮他洗头洗澡,中秋节他没有回家吃团圆饭,买来月饼赶到病房,与老人一起渡过一个难忘的中秋。出院那天,他带领信访局的同志感到医院为老人送行,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三、以同情之心对待弱者。有一年夏季,泰州发大水,两个无儿无女的盲人住在防震棚里,下大雨防震棚倒了,盲人搬到桥洞里,眼看当天夜里要下暴雨,将危及生命安全盲人找到张云泉,他经过多次反复协调,才把盲人安置好了。

“人不伤心不流泪,人无难处不上访”,张云泉同志总是这样想。在20多年的信访工作中,他揪了20多年的心,把百姓、把群众、把弱势群体上访者的事情看得比天大,他平均每年接待来访2千余人次,拆阅处理来信2千余封,接待来访电话上千个,从来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更没有节假日,而是长年奔走于大街小巷、大小村落,尽管这样累,张云泉同志却感到累后的一种安心,因为他一想到老百姓眼睛里的血丝就睡不着觉。

来,张云泉同志义务帮扶过六十多户特困家庭,为近百名群众求过医、买过药,先后从自己的工资中挤出2万多元,无偿捐给群众,许许多多素昧平生的人都把他当做自己的亲人。

张云泉同志的这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优秀的道德品质,无私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个普通党员学习,我个人也必须以张云泉同志为榜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一是增强党性观念,在政治上保持先进性。明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遵守政治纪律,在大是大非面前清醒头脑,在关键时刻不迷失方向。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二要坚持党的原则,严守党的纪律,增强组织观念,做遵纪守法的模范,三要服从组织决定,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反对自由主义、小团体主义。为党的事业和党的工作着想,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二是坚持群众利益至上,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性。百姓利益是根本,群众利益无小事,维护百姓利益是维护我们的执政之基,一个执政党,要想在建设国家的历程中不断前进,就必须依靠百姓和人民群众,只有把维护好、发展好百姓的利益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人民的拥护。

三是提高自身素质,在行动上保持先进性。张云泉同志的地位变了、荣誉多了、能牢记“两个务必”的教导,谢绝宴请,配有专车,他能骑车上下班,始终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具体到我们的工作中,一要树立正确的“比较观”,工作上要与郑培民、张云泉等英模人物比,生活上要与困难群众比,二要树立服务意识,将自己服务的角色定位好、保持好,特别是处理群众的矛盾、纠纷时,要弯得下腰、耐得住性,绝不能把百姓的事情视同儿戏,甚至采取不当的方法激化矛盾,把政府推向群众的对立面。三要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在行动上保持先进性。像张云泉那样,把自己置身于一种强烈的百姓情节之中,置身于一种朴素的百姓观念之中,吃遍千辛万苦,心怀群众百姓,更要像张云泉那样廉洁自律,慎言慎行,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篇14:学习霍懋征事迹有感

学习霍懋征事迹有感

学习霍懋征事迹有感正文:学习霍懋征事迹有感      最近,在园领导的组织下,我们学习了霍懋征老师对教育事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她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强烈的责任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让我感受颇深。霍懋征老师,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用一个老人特有的从容淡定、智慧豁达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共和国的教育人。她用“光荣、艰巨、幸福”这六个字诠释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理解。我敬佩她文道统一的观念,教语文就是教学生做人。她放弃了深爱的数学学科,从事语文教学,就是她对育人比教书更重要的理念的重要体现。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霍懋征教育的真谛。霍懋征老师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她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事迹另人感动,也给了我很大启示。使我深深的认识到: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虽然我无法象太阳一样,将自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我却可以象母鸡爱护小鸡一样,关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幼小的生命。但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老师们对学生如此关爱,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可?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那是母鸡都会做的事,如何教育孩子才是一件大事。”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最重要特征。具有爱心和具有知识,对孩子们来说,他们更喜爱前者。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因为年龄小,特别是刚刚离开父母的怀抱走进幼儿园的孩子,他们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会使他们自觉地尊重教师的劳动,愿意并喜欢接近老师,向老师袒露自己的心声。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中国大学网()

篇15:电力系统学习吴大观事迹有感

电力系统学习吴大观事迹有感

电力系统学习吴大观事迹有感正文:学习吴大观事迹有感      学习了“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的党员专家――吴大观同志的事迹,感人至深。吴大观同志是我国著名的航空发动机专家,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动机事业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之一。     从航空救国,航空报国,到航空兴国,航空强国,他一生在为梦想而奋斗,为理想而奋斗,他走过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之路,也体现了一个党员专家在新时期的报国情怀。在吴老93年的生命历程中,有68年是与航空相依为命的'。他创造了我国航空工业的九项第一,为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他是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创始人、奠基人、开拓者。      吴大观同志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社会主义无限热爱,对党无限忠诚,是“两个务必”的忠实践行者,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实践者。      吴大观的业绩和优秀品格,赢得了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干部的敬佩和赞扬。作为技术主帅,他高瞻远瞩,运筹帷幄,谦虚谨慎,注意发扬技术民主,正确决策;作为专家,他知识渊博,精通业务,治学严谨,释疑解惑,传经授道,精心培养年青一代;作为领导干部,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作风正派,敢于管理,身先士卒,平易近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作为共产党员,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严以律己,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1955年,国家考虑到吴老的贡献,给吴老定的工资是273元,而当时普通工人的工资也就二三十元,车间主任的工资是六七十元。吴老多次请求降薪,组织未允,于是,从1963年开始,吴老就每月多缴100元钱党费,以此来交还给国家。这一交就是30年。从1994年开始,吴老每年向中组部继续多缴党费4000元-5000元。吴老说:“建国初期国家一穷而白,百废待兴。我的工资那样高,脱离群众,为表心意,多缴党费。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为了国防急需;改革开放30年,我国还有1400万贫困人口;进入21世纪,与某些国家相比,我国底子薄、科技落后,多缴党费,就是想体现我一个党员的党性意识。”93岁高龄的他在2009年2月1日写给中航工业老干局的信上说:“又是我每年多缴党费的时候,我真诚地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交出第46年多缴党费4000元,这一点绵薄之力,仅能表达我对党忠诚热爱的心意。”而在此之前,吴老已经从1963年开始,除正常缴纳党费外,连续46年多缴党费累计中国大学网()

相关专题 劳模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