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启示

甜布施阳奈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甜布施阳奈”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启示(共10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启示

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启示

摘要:叙述了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从19个方面完整描述了值得我国借鉴的国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经验及启示.最后得出,应从长计议,奋力开拓,全面开创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新局面,加快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作 者:邹逸江    Zou yijiang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期 刊:灾害学  ISTIC  Journal: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年,卷(期):, 23(1) 分类号:X4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    应急管理    灾害   

篇2: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摘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规模、资金、技术、产品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应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吸取经验教训。扩大企业规模,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提高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农产品深加工;经验教训;启示

农产品加工业,一端连接着城乡居民的最终消费,其发展状况决定着城乡居民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和多变的新需求的满足程度;其另一端是农业产业的延伸与发展,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农产品加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在实施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过渡的战略过程中,农产品加工业是重要一环,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我省的GNP具有双重功效。但是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很薄弱,规模小、效益差、管理水平低等现象普遍存在。如今,我国已成功进入WTO,国外农产品加工企业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国这片大市场,寻找着机会。国外企业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规模庞大、管理水平高,面对这样的竞争对手,国内的企业必须要全面清晰地了解国外竞争对手,做到知彼知己,以制定适宜的战略与策略对抗国外企业的竞争。

本文就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的经验及教训,以对黑龙江省乃至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一)一般现状

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可以反映农产品的增值程度及其对GNP的贡献程度。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发达国家平均为2.0~4.0:1,而我国只有0.20:1,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对本国GNP的贡献程度远远高于中国,这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是不相配的。

另外,现在农产品加工业中食品工业已普遍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贡献程度很高。农业与食品工业产值比一般为1:2~1:4之间。见表1:

表1 各国农业与食品工业产值比

国家 美国 日本 英国 法国 荷兰 中国

比值 1:1.8 1:2.4 1:3 1:4 1:4 1:0.3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增值程度很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发达国家农业初级产品及其食品加工业的产值对GNP的贡献程度,法国、荷兰为5,英国为4,日本为3.4,美国为2.8,中国为1.3。

(二)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的特点

近几年来,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庞大。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非常大,它们中的很多企业是一些跨国企业。如荷兰著名的CSM公司是一家跨国公司,专业生产和销售食品配料和粮食,业务涉足全球100多个国家。其子公司普克公司是世界上最大、最有经验的乳酸盐生产商,普拉克公司的工厂分布在巴西、西班牙和荷兰,同时它具有一个遍及全球的销售网络。再如,乳业第一巨人法国的达能公司其年销售额为60亿欧元,帕玛拉特公司年销售额也达到60亿欧元,雀巢公司的年销售额为133亿欧元。新国际集团在大陆的投资达到12亿美元,其方便食品事业部在中国大陆有12个生产基地,是大陆最大的方便食品生产商;其饮品事业部在大陆有9个生产基地,其糕饼事业部在大陆有3个生产基地,是大陆最大的糕饼生产商;菲律宾晨光食品有限公司在大陆的投资也达到了1亿2千万美元。就是这样的一些巨无霸企业已经或正准备进军中国市场。

2.国外农产品加工水平比较高。

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决定着农产品的增值程度。越是精深加工,增值程度越大。如豆类加工,经过初级加工可得到豆油、色拉油,色拉油加工比普通豆油加工精深些,所以其增值程度也高一些。大豆还可进一步精深加工出大豆磷脂,其市场价格及市场前景非常看好。若年产100吨粉磷脂,可创产值500万元。在国际上,玉米可被精加工成为 3000多种产品,尤其是其深加工产品――各种氨基酸类等等,其增值程度是其原料产品价值的成百倍,有的可达上千倍。这表明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也表明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

3.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品种向安全、绿色、休闲方向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安全、绿色、休闲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和方向。随着全球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不断变革,在众多的消费者中出现了有钱无闲的现象,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这就使休闲食品逐渐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趋向。 Leatherhead Food RA最近针对全球12个主要市场所做的统计,显示的休闲产品的总产量达440万吨,约合300亿美元。美国每年每人的'平均消费量达8.6公斤,其次是荷兰和英国,分别为6.5公斤和5.7公斤,较低的是意大利和巴西,分别只有1.5公斤和1.7公斤。各国、各企业看好的休闲食品的生产,致使休闲食品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这使全球休闲市场相当集中,跨国性的企业和品牌对休闲食品市场占有绝对优势。百事公司旗下的Fritoby就宣称占有全球40%的市场,第二位的Procter&Gamble则降到5%的占有率,另外一些2-5%占有率的公司则包括美国的Nabisco公司、德国的Intersnack与Bahlsen公司等。

4.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高。

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其他现代企业一样,经历着现代管理的冲击。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那些国际性企业,管理水平普遍比较高。主要表现在:(1)企业管理主题的层次较高。管理主题是指某一时期企业管理所侧重的关键问题。当前,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主题已经跳出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生产管理,逐渐转向侧重于企业外部的战略管理,竞争也从低层次的价格战转向了高层次的战略选择与实施方面的较量。企业在前瞻力和判断方面有着很大优势。(2)企业的产品优势。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一般规模较大,所以他们拥有品种繁多的产品系列。一方面,由于这些企业规模大,技术力量雄厚,产品的开发、生产都非常稳定,质量可靠,成本较低,他们有着较强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这些企业都拥有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如雀巢、康师傅、达能、上好佳、百威啤酒、米勒啤酒等,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5.有利的政策导向。

政府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税费政策等大大影响企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通过政府的控制性政策、协调性政策、引导性政策和扶持性政策,对其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涉农企业进行相应的干预和扶持。

二、启示与借鉴

1.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新产品和发明或引进新技术。

以市场为导向,实际上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组织企业内部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的改进。市场需求有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之分。对于现实需求,企业只能适应,企业内部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加工制造、内部管理等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核心,来组织企业内部的制

造资源和企业管理。此时,对于潜在市场需求,企业有一定的主动性,企业可以引导需求、创造需求,把潜在的需求激发出来,并引导其向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

2.在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大企业集团,做大规模。

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很难与国际性企业相提并论,这在农产品加工行业尤为明显,我国有5万多个食品加工企业,仅有133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占0.3%。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数以乡镇企业、集体企业或私营企业为主要形式。其规模非常小,有的甚至就是一些手工作坊,面对国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挑战,无力回应。就乳业来讲,上海光明排名第一,其年销售额15亿元,利润7000万元,而雀巢年营业额133亿欧元,19在中国销售额为38亿元,是光明的2倍还多。目前,中外企业对乳业市场争夺战已拉开序幕,国内乳制品品牌渗透率:光明是9%,其次是雀巢5.9%,三元5.2%,达能3.4%。现在,政府部门已意识到这潜在的危机,开始把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做大作为农业调整的重大步骤,改变现有发展格局,所以企业应抓住这一两年时间,大胆进行调整改革,以迎接国外企业更大规模的挑战。而做大规模,可以扩大产量,降低成本;做大规模,可以增强资金和技术实力,及时开发市场需要的产品;做大规模,可以树立品牌,打名牌战略,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要不断进行技术改进,以实现“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为目标。

农产品的初加工方式收益有限,精深加工的效益较高。在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的过程中,技术是一个瓶颈因素。目前,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有许多核心技术我国企业只是在模仿国外企业的技术,所以我们只能跟在外企的后面,亦步亦趋地模仿,始终得不到高额垄断利润,只是微利。而且,经常出现知识产权的磨擦。在共同争夺中国这片市场过程中,外企不会把核心技术轻易地转让给我国企业。所以,我国企业应加大技术的投入,尽快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以便从对外国企业技术上的依附独立起来,彻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4.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由于我国的特殊性,要求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如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政策只限于国有粮食收储公司,而在农产品加工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粮食加工转化企业却享受不到,必须通过国有粮食企业代收代储,国有粮企再售给加工企业,相应增加了税金和费用,不利于非国有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再如,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市场的行政性分割、封锁等导致企业规模小、生产分散,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也不利于形成公平的竞争和统一的大市场。

5.企业自身的机制与经营要进一步改善。

我国企业的自身的机制和管理水平普遍比较低,所以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竞争环境是复杂的,加上成功“入世”,面临的是残酷的竞争。中国企业要学习管理、技术、制度安排,以期赶上并争取超过走在前面的发达国家的企业。而现在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多数还停留在较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上,而战略管理一层上尤显软弱。现在,我国企业职能层的战略与事业层的战略相对而言比较成熟,而在公司层即企业总战略上尚显不足。所以,今后我国企业在这方面要花大力气来做好。

作者:王凤霞 江雪梅

篇3:国外网上银行发展经验及借鉴

国外网上银行发展经验及借鉴

进入90年代以来,面对金融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商业银行在做好传统银行业务的同时,开展业务创新,尤其是建立网上银行,已成为谋求发展的主要出路之一。网上银行的出现,改变了银行传统业务的处理模式,它能为银行客户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便捷服务,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和灵活性强的特点,是在因特网上虚拟的银行柜台。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网上银行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网上银行具有容易实行成本控制、实现规模经济以及可以进行金融产品交叉销售的特征,因此现代的商业银行已不再单纯地追求铺点设摊式的外延扩张,而是更加重视和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提供更加便捷、周到的金融服务。

从世界范围看,网上银行具有的巨大生命力已被广为认知,业务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尽管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相比,网上银行还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如市场和机构还不稳定,许多银行客户还在观望等,但这并不影响网上银行成为未来银行业的发展方向和主导模式。

一、影响网上银行发展的诸多因素

1.从金融创新的角度看,人类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全方位的高峰期。不断形成的新市场和层出不穷的新工具、新交易、新服务冲击着金融领域,不仅革新了传统的银行业务活动和经营管理方式,模糊了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加剧了金融业的竞争,打破了金融活动的国界局限,而且改变了金融总量与结构,重塑了金融运作机制,提高了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形成了世界金融的新格局,导致金融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呼唤着金融业务载体的全方位更新,这些都为网上银行营造了良好的萌生和发展环境。

2.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看,信息技术现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驱动器之一,计算机在银行业的引入,使银行的传统业务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改变了传统业务的处理手段和程序,包括存、贷、取、汇、证券买卖、市场分析、行情预测乃至机构的内部管理等经营、管理业务,均通过计算机处理。电子化资金转移系统、电子化清算系统、自动付款系统等金融电子系统的创建,形成了国内外纵横交错的电子化资金流转网络,这使得网上银行的建立不仅成为需要而且成为可能。

3.从银行自身角度看,由于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具有广泛性和渗透性的特点,覆盖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渗透到生产和生活领域,这就要求银行提供多功能的金融服务进行支持,以顺应发展的需要。通过提供网上银行业务,银行既能减轻竞争压力,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要,又能使银行业务范围得到拓展与延伸,银行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据统计,网上银行的交易成本比电话银行低75%,比普通银行低90%,更容易实行成本控制。网上银行还具有无分支机构,人员少,通信费用低,无纸化操作,产品价格竞争力强,能为客户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等特征。网上银行的建立已成为银行控制成本、增强竞争力和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手段。

二、西方国家的网上银行发展战略

1.大银行的网上银行发展战略。对于大银行而言,可以实施两种战略:一是收购已有的纯网上银行。如加拿大皇家银行是加拿大规模最大、盈利较好的跨国银行之一,在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它在美国只从事金融批发业务。,该银行收购了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除技术部门以外的所有部门,收购的目的不仅在于扩大其在美国的业务和市场份额,而且更重要的是利用这次收购将传统的银行业务延伸到一个新兴的、飞速发展的领域。二是组建自己的网上银行机构。美国的卫法银行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这家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银行,是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卫法银行为了适应银行客户的需求和降低自身的经营成本,早就开始建立自己的以网上银行服务为核心的网络信息系统,现已建成比较完备的网络系统并开始提供银行服务。卫法银行认为,“如果客户希望在家中接受银行服务,那么我们就提供这种服务。”

2.社区银行的网上银行发展战略。在美国,绝大多数银行属于社区银行,这类银行的规模通常都很小,在社区内主要提供零售金融业务,即吸引小额消费性存款,并向消费者发放小额商业性贷款。相对于大银行而言,这些小银行的优势在于与本地区相关行业有密切的联系,同当地银行客户更加贴近。社区银行建立网上银行的战略目的是为了与大银行在竞争中维持均衡态势,防止当地银行客户流失。

3.纯网上银行发展战略。一是全方位发展战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完善,纯网上银行完全可以取代传统银行,因此很多银行一直致力于开发新的电子金融服务,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要。二是特色化发展战略。纯网上银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传统意义上的银行相比,它提供的服务较少,例如,缺乏分支机构,无法为小企业提供现金管理服务,也不能为客户提供安全保管箱等服务,纯网上银行若想在竞争中获取生存必须提供特色化的服务。

三、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网络建设起步较早,但因特网上的银行业务发展不足,与国外的银行有较大差距。近年来,国内许多商业银行纷纷开设网站,主要是进行形象宣传和业务介绍,实际进行网上银行交易业务即通过网上银行进行开户、办理存取款及信用卡业务的还很少。从我国网上银行交易形式看,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完全依赖于因特网发展起来的全新电子银行,它所有的业务交易都依靠因特网进行;另一种是在现有的商业银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银行传统业务捆绑到因特网上,开设新的电子服务窗口,即所谓传统业务的外挂电子银行系统。目前我国大多数网上银行交易系统都属于后一种。

以来,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陆续推出了网上银行业务,开通了网上支付、网上自助转账和网上缴费等业务。如招商银行于1993年3月正式推出“一网通”网上服务。“一网通”除提供“个人银行”和“企业银行”两项基本服务外,还设立了网上商城,提供商业网站的购物导航和利用“一卡通”实现网上支付;19在因特网上开通了面向企事业单位的企业网上银行;年9月推出网上证券业务,客户只要在招商银行申请网上银行服务,即可在自己的台式或笔记本电脑终端通过因特网进入招商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系统,随时随地享受银行提供的不间断金融服务。

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也分别于1999年6月和8月推出网上银行服务。中国银行的网上银行与其100多万张长城信用卡相结合,依靠其雄厚的`资金实力,推出了“支付网上行”。中国建设银行开发了日处理业务130万笔,允许5万个客户同时访问和交易的网上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开通了网上银行,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从现在运行情况看,各家银行网上银行开展的业务仍有许多服务功能尚不完备,特别是在电子支付安全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已经引起有关政府部门和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四、对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建议

1.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对外开放程度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银行业要在促进银

行制度更新,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有新的改变,特别是在以网络化、信息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面前,以信息技术加快我国银行业的改造是应对这一冲击的重要举措。面对网上银行对当今国际上所有传统银行产生的巨大震荡,国内商业银行如果忽视网上银行的发展和建设,都将在未来的数字经济时代受到惩罚。与之相反,如果能利用这个机会加快网上银行的建设和发展,也许会迎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我国银行业网上银行的建设和发展同样需要选取合适的发展战略。对于大银行而言,不管是采取收购网上银行的发展战略,还是采取自我组建网上银行的发展战略都是不错的选择;对于小银行而言,要强调自己的服务特色,明确市场定位,确立自己的银行客户目标并具有良好的可鉴别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和巩固银行客户,才能在与大银行的竞争中维持均势。

2.重视网络人才的培养。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顺利与否,网络人才的培养很重要。如卫法银行早在1992年,就开始建设自己的以网络银行服务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至1912月,通过网络与卫法银行交易的客户已超过43万个,远远多于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它的成功经验之一是在自己的网上银行开业前的2~3年就开始着手进行人才的准备和培训工作。我国的银行业如果想及时开展网上银行业务,应该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重视人才的储备和培训工作。

3.重视网上银行业务的技术保证。一是建立灾难性备份,以保证网络系统在遭受到不可抗力侵害,发生软硬件故障和数据丢失等故障后能及时恢复;二是特别增强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安全防御能力,要采用客户端的乱码处理技术、防火墙、数字签证和身份认证等技术措施来加强网络的安全性;三是建立全国统一的认证中心,只有建立全国统一的认证中心,才能起到认证中心中立、权威的作用;四是加快电子化应用环境风险防范,如加大对计算机物理安全设施的投入和严格中心机房的管理制度等。

4.加强立法与监管。目前,我国对网上银行的建设和发展的监管缺乏相应的法规,传统的监管方式和程序已不适应于新的金融业务。作为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部门要针对信息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广泛应用作战略性的思考,既要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避免限制性的政策或立法,又要规范和引导国内的商业银行有序开展网上银行业务,并鼓励部分商业银行开展网上银行的试点工作,促进我国网上银行快速、健康发展。既要认真研究网上银行开展的业务种类和特点,尽快制定网上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原则,又要针对现有的相关金融法律规章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制订和完善相应的监管办法和措施,加强对网上银行业务的监管,有效防范新的金融风险。

篇4:国外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经验借鉴

国外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经验借鉴

美国:世界上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度 美国是世界上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度,文化产业作为美国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占GDP的比重已达20%以上,文化娱乐业年出口总额900亿美元,占国际市场份额的42.6%,在影视、图书和音乐唱片等多个领域引领着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潮流.

作 者:王均文  作者单位: 刊 名: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英文刊名:SHANDONG ECONOMIC STRATEGY RESEARCH 年,卷(期): “”(4) 分类号:G0 关键词: 

篇5: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综观世界, 第三部门的勃兴, 减轻了政府的行政成本,发挥了很好的 / 补台0 功用, 推动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各国第三部门参与 / 社会管理0 水平已成为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在中国, 第三部门以志愿组织为主体, 其成员又以高校青年大学生为生力军。为此, 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管理, 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经验, 主要有两条进路: 一是借鉴志愿服务起源的欧美发达国家经验, 二是借鉴地域文化相仿的亚洲发达国家经验。欧美发达国家推介美国、英国经验; 亚洲发达国家推介日本、韩国经验。

篇6: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美国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工作历史悠久, 归结起来, 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 16 世纪中叶的萌芽发端期、工业革命后的形成确立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成熟发展期和目前的深化拓展期。

据 5美国志愿者活动6 报告( 年 7 月 7 日由美国国家和社区服务社团公布) 统计, 年美国约6 080万 16 岁以上的人参与社区志愿活动, 累计志愿服务时间约 81 亿小时, 为经济社会创造价值超过1 580亿美元,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志愿者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

篇7: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英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推动四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社区服务。英国的 / 做起来0、/ 千年志愿者0 等计划皆以社区为单位, 大力提倡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 为社区少年儿童提供课业辅导、专业咨询、假期或课后陪伴等活动。二是志愿服务和促进就业结合。例如, / 马克社区0( CommunityMark) 积极推动就业劳工投入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行列, 贡献个人经验与专业, 协助解决社区面临的现实问题。三是推动服务弱势群体。部分大学生志愿组织主要以提升少数民族或弱势群体的志愿服务意识为目标, 进而改善其志愿服务品质, 并且为少数民族或弱势群体提供相关服务资源。四是发展志愿服务文化。大学生志愿者通过从事志愿服务活动, 协助公共事务的开展, 借此推动并发扬志愿服务文化。

( 三) 日本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

自从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 日本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社会福利、环境保护、青少年教育、终身教育及国外援助等领域广泛开展。必须要指出的是, 大自然灾害特别是 1995 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 对日本志愿活动发展起到了洗礼作用。由于地震频发, 日本大学非常积极支持青年志愿活动,为学生开展志愿活动创造了很多便利条件和鼓励措施。到 年, 已有 100 多所大学积极推行将志愿者活动纳入正式课程的教育实验。另外, 还有一些高等学校为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设置咨询窗口、组织讲座或者提供其他形式的支持, 还有许多大学都设立了志愿者活动中心, 积极支持学生们的志愿活动。

篇8: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韩国志愿服务历史悠久, 数据显示, 早在 1999 年韩国便有近1600个志愿服务组织, 有志愿者 315 万人。[ 1] ( P271- 272)在近代, 随着基督教传入韩国, 韩国的基督教组织开始将西方的志愿服务理念和活动介绍给韩国国民。这些理念和活动与韩国历史形成的互帮互助、慈善救助相结合, 推动着韩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到 20 世纪 70 年代, 各种社会志愿团体纷纷成立, 志愿服务宣传教育业逐渐普及。特别是在 1986 年和1988 年分别举办亚运会和奥运会期间, 大批志愿者参与了志愿服务活动。在韩国, 大学是志愿活动的重要培养地和资源中心。国立、公立大学在选拔学生时要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和内容作为考核的内容, 志愿服务活动也被设为教育科目。在参与志愿服务的群体中, 学生所占比例达到 39% 左右, 为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 韩国教育部特别设立了学生服务活动信息指导中心, 对青年大学生的志愿活动加以规范。

二、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探析。

( 一) 志愿服务参与全民化。

美国志愿服务普及推广非常深入民心。据有关调查显示, 美国的志愿者组织超过 100 万个, 美国大学有各式各样的志愿服务组织, 新生在入学时往往会选择几个符合自己兴趣特长的志愿服务性质的社团。约 1P4 的美国人当过志愿者,其中每人平均每周当志愿者的时间为 315 小时, 从 1992 年开始, 每年 10 月的第四个星期日是美国志愿者活动日。参加了这一节日的大学生达到 130 万, 1999 年则超过了200 万, 这反映出在美国做志愿者是全民普遍的意愿。[ 2] ( P101)在美国大学生看来, 参加志愿者活动不仅仅是为社会作贡献, 更可以显示自己才能、扩大社会交往, 甚至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实现理想与抱负和赢得社会尊敬。

( 二) 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化。

美国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规章制度非常严密。例如, 对培训的要求, 志愿者接受必要的培训并承担相应责任; 志愿者不能在活动中利用与他人接触的机会谋取个人利益; 志愿者按照既定的工作计划提供服务。志愿者组织会根据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 匹配志愿者的能力水平, 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 保证志愿服务的质量。

在韩国, 教育部特别设立了学生服务活动信息指导中心, 负责推动和规范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活动。韩国政府规定, 大学生要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教育科目进行实施。韩国在 1972 年建立了韩国大学生社会服务委员会 (KUCSS) , 目前有 201所大学成为该会会员。KUCSS 的目标在于提供有效途径和方法推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激励他们的志愿精神。

( 三) 志愿服务运作市场化。

英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生存发展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据统计, 在 年, 有 27% 的公民会每个月参加至少一次志愿工作, 途径包括参加俱乐部、协会或其他组织活动; 有39% 的公民表示一年最少参加一次志愿工作, 其中相当一部分成员是在校大学生。[ 3]

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市场化、公司化运作。在英国, 基本上每一个志愿组织都是独立的法人机构,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大学生通过加入这些组织实现志愿服务的市场化运作。因为资源 ( 志愿者、社会捐献资金、政府拨款) 有限, 不同志愿组织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所以, 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志愿者往往都有很强的竞争意识, 他们会精心设计活动。志愿组织都在探索经营生意, 谋求利润, 支持志愿服务的发展。

( 四) 志愿服务教育课程化。

有资料显示, 2003 年日本有 716% 的大学引进志愿服务课程, 其中 26% 属于必修课, 74% 属于选修课, 学分从 1 个到 4个不等。学校要求参与课程的学生在社区、医院或其他机构做志愿服务, 以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完成课程。通常, 志愿服务项目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 由指导教师负责完善, 学校的志愿服务中心负责推动落实。学生完成志愿服务规定小时数后, 向课程老师递交评估报告, 这份报告将成为学生履历的一部分。在 1995 年的大地震中, 135 万志愿者参与了紧急援助活动, 其中志愿者主力是学生, 比例高达 75% , 青年学生志愿者的崛起并日益成为抗震救灾的生力军, 让日本社会和政府调整了志愿服务政策。此后, 日本政府对非营利部门和志愿服务给予积极支持, 50% 的大学借此机会建立了志愿服务中心, 大力推进大学志愿精神, 以此提高教育机构的声誉。志愿 精神 教育 已经 成为 日 本教 育成 功的 一 种体现。[ 1] ( P271)

( 五) 志愿服务研究阵地化。

目前, 韩国有 12 个大学建立了志愿服务研究中心, 就志愿服务的有关问题展开研究和探索, 并在南汉城大学建立了志愿服务系, 设置的课程包括志愿服务计量、志愿者管理、志愿组织管理、志愿服务经济学等等。各个志愿服务研究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也很活跃, 并拥有若干出版物。

三、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 一) 更新志愿服务理念。

理念是推动志愿服务的核心。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要突破发展瓶颈, 就必须树立现代志愿服务理念, 要从传统的慈善救济转向现代志愿服务, 从政治考量转向社会考量, 从社会动员转向个体选择, 从短期宣传转向品牌推广。传统慈善行为大多体现为有能力、有财富的人帮助无能力、无财富的人, 在 / 助人0 的同时, 也显示出助人者的优越姿态。而现代志愿服务强调的是 / 互助0 和 / 共赢0。一直以来,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带有比较浓重的政治意味, 认为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新的历史条件下, 特别是全球化浪潮的到来,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更多地应该思考 / 转型0, 淡化政治意味, 凸显社会意义。在动员方式上, 也要改变以往靠组织动员的 / 运动式0 和 / 别动队0 角色, 逐步向社会化动员转变。当志愿服务变得自由、好玩、富有乐趣, 才能产生长久的吸引力。志愿服务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具体的工作, 并非一朝一夕, 在提高民众意识、积极争取政策之后, 要建立品牌性的工作项目, 来促进工作的开展。

( 二) 优化志愿服务环境。

环境是志愿服务发展的关键条件。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环境包括法制建设、体制机制建设等。只有通过优化志愿服务环境, 才能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实现法制化、体系化、阵地化、信息化和社会化。

美国早在1974年就制定 5国内志愿服务法案6, 澳大利亚制定 5志愿服务原则6, 阿根廷制定 5 社会志愿者6 法,波兰制定 5公共利益和志愿者法6 等等。政府应通过相应的法规、政策建立公益文化志愿服务保障制度。要尽早制订有利于有关志愿者的地方性法规, 健全有关公益文化

篇9:国外农村金融支持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而发展农村经济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兴则农业兴,农村金融活则农业活。借鉴国外农村金融支持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经验,对我国构筑和谐农村金融体制,支持新农村建设有较大的启示。

一、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支持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经验

在发展农村经济这一问题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相继采用了各种金融手段,政府投入大量的补贴资金,设计出各种干预政策,取得了有益的成果。孟加拉国和泰国就是两个相对成功的范例。

1、孟加拉国的农村微型金融组织(GB与MFO)。孟加拉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有三种主体:国有银行及金融发展机构、格莱明银行(GB)和各种微型金融非政府组织(MFO)。其中国有银行及金融发展机构是农村地区的正规金融机构, GB和MFO的服务为微型金融,是非正规金融的组成部分,其覆盖率比正规金融要大得多。根据世界银行对孟加拉国的一次调查显示,GB和MFO共为约25%的农村家庭提供了金融服务,而正规金融只服务了5%。

GB是为穷人设立的特殊银行机构,鼓励同一村庄中有相同收入来源的穷人组成小组共同借贷,对参加小组借贷的成员有最高财产限制,其成员基本以女性为主。小组每周开会,规定每人每周必须存入少量资金(相当于2-3美分);贷款发放给小组成员,还款义务由整个小组承担,并根据各组的信贷记录决定今后的信贷额度;整个还款过程在有5-7个小组参加的公开大会上进行,给不能按时归还的人以巨大的社会压力。此外,GB还要求组员将相当于贷款金额5%的资金存入小组基金,每个借款人必须将相当于总利息25%的资金存入由格莱明银行管理的应急基金以备不测。这个基金向成员提供各种保险服务、培训讲座来保证和提高借款人的还款能力。GB的贷款利率不高,必须接受补贴和捐助才能维持正常运营。

MFO是向低收入人群提供包括信贷、存款、保险等金融服务的金融组织。MFO用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约束和监督作为还款保证,不要求有抵押物;放贷决策权下放给信贷管理员,借款程序比较简单、方便;还款率很高,在95%以上。据估计,在孟加拉大约有1000多家MFO均提供贷款,其中一些吸纳存款,还有一些提供非金融服务。放款大多采取GB银行的小组贷款方式。MFO提供贷款的利率较高,至少扣除通胀率后实际利率为正,能够弥补所承担的风险。

2、泰国的农业与农村合作组织银行(BAAC)。泰国政府一开始试图利用已有的商业银行体系解决农村金融问题,要求每个银行至少将其总贷款的5%流向农业部门。尽管政府一再放宽限额条件,商业银行仍无法达到要求。1966年,泰国政府成立了农业与农村合作组织银行(BAAC),其是向农户提供贷款的专业化信贷机构,由财政部领导,直接体现政府对中小农户的扶持补贴政策。

BAAC在农村地区的客户以大的农场主和涉农企业为主,而且一直在扩张业务范围,从而既为团体也为个体农民服务,以个体农民为主。BAAC在有限程度上依赖补贴,这主要是政府控制其贷款利率的结果而不是由于自身运行效率低下(BAAC不能提高贷款利率以弥补成本)。根据20的一项测算,BAAC只要将贷款利率提高几个百分点,就可以完全独立。

到目前为止,BAAC的服务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农户,覆盖率之高使最擅长提供大覆盖率服务的微型金融组织都没有发展空间。BAAC贷款金额占全部农业信贷的一半,其中单笔金额低于1200美元的占了三分之一到一半,小额贷款的单笔平均额为660美元,占人均GDP的24%。

BAAC成功的最主要经验可以归结为坚决抵制来自决策层的压力。财政部对BAAC的领导是帮助性和指导性的',而不是行政干涉,BAAC在自有项目和政府项目之间设立了一道防火墙,防止风险传递。

二、发达国家农村金融支持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经验

1、美国的复合信用型农村金融制度。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这与其完备的农村金融体制密不可分。在20世纪以前,美国没有专门的农村金融机构,农业信贷资金几乎全部由商业机构和个人提供。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农业发展对信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商业金融机构及个人的贷款由于数量少、成本高,已无法为农业提供充裕的资金。同时,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这些资本急于在农村寻求出路,正是在这种宏观背景下,美国开始着手改革原有的农村金融体系。

以1916 年创设联邦土地银行为起点,美国的农村金融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1933年建立生产信贷协会,并在12个农业信贷区设立了12个合作社银行。为了发挥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扶助作用,政府农贷机构也逐步建立起来。1933年成立商品信贷公司,其任务是对农产品进行价格支持或对农业生产给予经济补贴,借以控制生产,稳定农民收入。而为了发展农村电力事业、发展农村通讯、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别,1935年成立农村电气化管理局。1946 年成立了专门为贫困农民提供贷款资金的农民家计局。为了促进、帮助农村小企业的发展,维护小企业的利益,在 1953 年又专门成立了针对小企业提供信贷的小企业管理局。至此,美国完善的农村金融格局基本形成。

总的来看,美国农村金融制度属于一种复合信用型模式,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在提供农业信贷资金的机构中,既有专业的农村金融机构也有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二是在金融组织体系上,一般是合作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商业性金融机构并存。多种金融机构形成了一个分工协作、互相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较好地满足了美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本需要,充分体现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导向和支持作用。

篇10:国外幼小衔接的经验及其启示

国外幼小衔接的经验及其启示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作为当前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发达国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目的就在于让幼儿在入学前接受一二年的预备教育,提高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掌握一部分知识和技能,减少幼小衔接的坡度,从而减轻他们入小学的负担。本文就五国在幼小衔接上所做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作简单的介绍,以供我们在幼小衔接的实践和研究中参考。

前苏联为保证幼儿教育向初等教育的顺利过渡,搞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进行了长期广泛的实验和理论探讨。前苏联心理学家认为,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而小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儿童入学准备的根本问题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形成学校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

前苏联在小学开设预备班,预备班在教学过程中不是采取传统的学校上课形式,而是在游戏中加进一些特殊的作业和练习,并逐渐加大难度,这种教育形式是小学课堂教学的雏形,教师在教学中常采用游戏的形式,为预备班的儿童学习减少坡度,预备班的教学和生活组织既不同于小学一年级,又不完全同于幼儿园大班,因它附设在小学里,且有与幼儿园不同的条件和气氛。但他们是学前儿童,他们的活动和幼儿园有许多相同之处,如每天上课时数不多,游戏和户外活动占有重要地位,教学中注重儿童的兴趣和情绪,强调当场掌握和巩固,不留家庭作业,不记成绩。

为使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更好地衔接,幼儿园的教养员为确保儿童达到学校要求的水平,要了解小学低年级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任务和特点,小学教师也要了解幼儿园教育和教学工作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便根据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施教,从而能帮助他们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衔接关系。

美国的教育工作者也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注意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研究。美国幼儿园基本上附设在小学,接纳4~6岁儿童,作为“小学阶梯”。对上小学一年级之前的5岁儿童限定进行为期一年的预备教育,主要是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为入小学作好准备。在教育内容上,强调教育内容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对幼儿进行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这对幼儿智力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这样就为幼儿进入小学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了更好地衔接,幼儿园的教养员和小学的教师要相互深入了解双方教育的任务和特点,尤其是双方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幼儿园的教养员可以担任小学一、二年级课程,小学一、二年级教师也可担任幼儿园的工作。

瑞士和英国考虑到幼小衔接的需要,其教育机构设置的主要趋势是将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设置在同一个环境之中,将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结合或合并为一个教育阶段来考虑,不论从环境布置、课程设计、教师培训都以创设一个整体的、连续的、发展而协调的学习环境为中心。

瑞士有26个州,各州都有自己的教育制度,日内瓦所实行的就是将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设在一个机构中。日内瓦的“MaisonDesDetits”学前教育中心就是由学前两个年级和小学的一、二年级构成,设在一幢楼房里成为独立的教育机构。日内瓦的“EcoleDuLirron”学校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组成,另一部分是三年级至六年级,虽然都属于学校统一行政管理,但却是以小学二年级为界划分两部分管理。

英国初等教育分为2~5岁儿童的保育学校,5~7岁儿童的幼儿学校和7~11岁儿童的初级学校,儿童从5岁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全部入幼儿学校,经过两年预备教育后再入初级学校。从幼儿学校的课程来看,尽管幼儿学校属于小学阶段,但课程的内容、要求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仍然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逐步向小学过渡。另外,英国也充分重视托儿所与幼儿学校间的衔接。在伦敦,当前较普遍的作法是将保育学校与幼儿学校合并在一起,这种做法避免了两类机构在环境与社会交往范围上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

在学校及教室环境的设计上也体现出显著的连续性。英国和瑞士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都十分重视物质环境的布置与安排,力求让儿童在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幼儿活动室内的科学角、美工角等同样可以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室里出现,这样就能减少幼儿进入小学班级里产生的陌生感。当然,活动角的材料在内容、性质上已有所变化,进入小学后,材料逐渐向实物符号、词语方面转变,部分活动角的内容转变为墙壁上张贴的形式。

日本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置身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来考虑,即从终身教育的观点看待幼小衔接,不再狭义地看成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因此文部省明确指出幼小衔接不是要幼儿园培养与小学特定学科内容直接连续的东西,而是培养儿童上小学后成为其生活、学习基础的东西。在小学教育方面,重要的是如何将幼儿园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延伸、发展和深化。在幼儿园教育方面,新大纲对幼儿园课程内容作了重大改变,原来的六领域(体育、语言、自然、社会、美工、音乐)改为五领域(体育、语言、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在小学教育方面,文部省在小学一至二年级的课程中增设一门新课――生活课。生活课包含了原来小学课程中理科(以自然、地理、理化基础知识等为内容的课程)和社会科(以社会常识和技能为内容的课程),取消理科、社会科。但生活课又非二者简单的结合,它是一门新的具有合科学教育特色的综合课。幼小课程目标、内容、教育方法等的改革为幼小衔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幼小改革后目标的一致性,使幼儿园教育能成为儿童在小学继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以上五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并做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工作,虽然他们的做法各有不同,但其中几点做法是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

第一、儿童入小学的预备教育,不但重视儿童的知识教育,对儿童进行一定的读、写、算的基本训练,而且重视儿童智力的发展,良好品德的形成以及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并且为儿童多方面的适应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第二、注重儿童入小学“顺理成章”的过渡,强调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相互靠拢,尽量引导好儿童走好这个“坡度”,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互相靠拢;二是生活制度和环境布置上相互靠拢;三是为幼儿入小学作好心理准备。

第三、强调幼儿园教养员与小学低年级教师的联系,强调相互了解对方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方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等,以便更好地使幼教与小教衔接。

【参考文献】

1.黄人颂编《学前教育学参考资料(下)》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慕菊主编《“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3.朱征平等《关于幼小衔接问题的研讨》《幼儿教育》。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其下加石

相关专题 现状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