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思路研究之四:公文常用思路三-因果、比较和递进思路

不是amber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不是amber”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公文思路研究之四:公文常用思路三-因果、比较和递进思路(共5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公文思路研究之四:公文常用思路三-因果、比较和递进思路

公文思路研究之四:公文常用思路三-因果、比较和递进思路

一、因果思路

因果思路是运用探因和寻果的思维方法形成的文章思路。任何事物或现象与有关事物或现象都有一种因果联系,有果无因、有因无果的事物或现象是不存在的。探因和寻果正是发现事物间必然逻辑联系的一种思维方法。可以由因及果,先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再推导出必然结果、结局、影响或发展态势。也可以由果溯因,先摆出事情结果或现状,再探究导致这种结果或现状的原因、条件或根据。公文写作中,从写作意图和考虑接受心理出发,较多采用由果溯因的思路。

公文写作中采用因果思维方法时,一要全面分析导致结果或现状的原因。在诸多原因中首先抓住主要的、根本的原因,同时也不忽视次要原因。要实事求是地、全面地分析事物的内因和外因,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二是要深刻地分析导致结果的原因,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的、浅层面的原因。要深入分析,从原因中去探究产生原因的原因,这就是所谓因因分析。因为有时表面的原因也只不过是个现象,如果我们的分析浅尝辄止,只根据这个表层的原因得出结论,这种认识就可能是十分肤浅的。因此,要力求“打破沙锅问到底”,揭示出最深层的、最根本的、最起作用的原因,这样才有助于抓住事物的本质。比如某厂生产的传统产品出现销售疲软势头,要就此作出调查写出市场销售情况的调查报告。通过调查,发现销售疲软是存在广告宣传不力、营销渠道不畅、产品包装陈旧、产品式样单一、产品质量下降等多种原因。经过分析研究,认定其中质量下降是关键。再进一步分析,质量下降的原因是生产第一线工人不顾质量,检验工不负责任。又深入分析,造成这种状况是管理不善,制度不严,职工普遍缺乏质量意识。再追本溯源,关键在厂领导班子缺乏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只抓产品数量、产值,忽视产品质量。这样层层深入,抓住了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提出了“领导重视,狠抓质量,注重宣传,打通渠道”的对策,才能更好地指导工作。

二、比较思路

比较思路是运用比较和鉴别的思维方法形成的一种文章思路。人们认识一切客观事物,总是通过比较来实现的。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一切思维的`基础。比较就是确定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相似,鉴别就是辨析、判定,它是比较的结果。比较和鉴别是在事物的相互关系中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思维方法。

比较大体可分时间、空间两类比较。时间比较是在历史形态上的比较,通过比较能发现同一事项或不同事物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差异,这也叫纵向比较(纵比)、历史比较。空间比较是在现实既定形态上的比较,通过比较能鉴别出不同事物在同一时期呈现出的异同,这也叫横向比较(横比)、现实比较。纵比能追本溯源,使思路清晰,易于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但思路又显狭窄,拓展不开。横比思路宽阔,易于看到事物与相关事物的差距,但又可能浮于事物表面,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和实质。二者各有长短,可取其长综合运用,即采用方案比较法,又称为综合比标法或优选法。这是在同等条件下,综合考虑到时空等多方面因素,将几种方案、几种情况进行全面比较,鉴别出最佳方案、最正确情况来。在撰写规划、方案、可行性报告、经济预测报告、决策意见等文种的构思中,常采用这种综合比标法。

篇2:公文常用思路

公文常用思路

党的工作所必需的但是目前,党的机关公文是实施党的领导、处置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机关公文数量过多、文效不高的现象在各地、各级不同水平地存在可以说已成为党政机关普遍存在“顽疾”不只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而且影响机关工作的效率和形象,必需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级都把精简文件作为转变工作作风的重要内容,在精简文件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但发文数量多、文件质量不高、效用较低的问题仍然存在,具体表现在:

1、重复发文比较严重。一是一些工作重复发文。有的工作己通过会议等形式作了安排部署,会后又发文要求抓好贯彻落实。二是同一工作多次发文。这几年各级就关于做好有关信访、安全稳定工作方面发了大量文件,有的最多年份达11件。三是文件重复发送。如有的已在会议上印发的领导讲话,又以党委正式文件印发;有的已公开见报的讲话,还以正式文件印发。

2、联合发文比较普遍。联合发文主要表现在党政联合行文。一些工作本属于政府职责范围内的事,政府单独行文即可,有时为了体现党委重视、便于协调促进工作而由党委、政府联合行文,使党委管了政府的工作,也不便于人大对政府的监督。少数以党委文件即可安排的事项,有时也有联合行文的现象。据统计,某市联合发文约占发文总数的54.9%,其中不应该联合发文的约占20%。

3、升级发文相当严重。一是属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而以党委名义代发。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防范处理邪教问题工作要点、密码工作要点等部门工作要点和规划,完全可以有关委员会、领导小组或部门名义发文,却每年以党委名义代发;一些本属部门或系统的一般性、阶段性工作安排,最典型的是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指定项目文本都要以党委、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二是部门向党委的一些请示、报告等,经党委同意后,由部门发文可以安排的,却以党委文件批转。据统计,年,这类文件约占发文总数的11.2%。

4、惯性发文仍然存在。所谓惯性发文,简单地说,就是过去要发的文件现在也要发,上级怎么发的文件下级怎么发。如根据历年工作习惯,每年“五一”、“十一”、“春节”等法定节假日前,在各职能部门已就安全稳定、节假日商品供应和群众生活等有关工作进行安排的情况下,还要以党委、政府办公室名义发出通知进行再部署。如由宣传、政法等部门制定的“扫黄打非”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每年均依照省上做法,以党委办公室文件转发。有的重要工作,上级党委己发至基层,下级党委还要照发。

5、发文形式还显单一。有些体例相似、时效允许的公文可以采取合并发文的形式集中发文。如年某市党委、政府同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三个文件可以合并发文的形式,采用一个文号集中印发,这样既可以减少发文,又便于集中保管和查阅。又如由于频繁成立和调整市级议事协调机构,如不采取合并发文的措施,就会使这类文件大量增加,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6、公文质量和效用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公文起草水平有待提高。公文起草还存在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征求意见不够广泛的问题,特别是由部门代党委、政府起草的文件,有些公文文稿照抄照搬的多,提出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少,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不是很强;有些公文文稿内容涉及有关部门业务事项时,未充分协调一致;有些公文文稿表述不够准确严密,篇幅过长,内容空繁,加重了党委办公室公文处理工作任务,客观上也影响了公文质量。二是公文效用发挥不够充分。有些公文文稿拟办部门主动性、预见性不强,动手起草迟,加上审签前的讨论、修改、审核等环节抓得不紧,催办不及时,发文时间偏晚,甚至滞后于工作开展,文效难以有效发挥。文效不高往往造成重复发文,是造成文件多发的又一原因。

7、信息简报多滥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部门工作简报出刊期数随意性较大,有的一个月印发3-5期之多,且反映一般动态和常规性工作情况多,反映问题和工作特色少,办刊质量不高,缺乏参考价值和指导性,有些还不按程序传文,乱送乱发,使大量价值不大和效用不强的简报传递到领导那里,占用了领导的宝贵工作时间。

8、电子政务推进步伐缓慢。目前,各级电子政务网虽已初步建立,但距离网上办公还有一定差距,网上传输文件还没有应有的技术支持。中央、省、市、县委之间机要或紧急文件可以通过机要通信系统传输,但仅限于纵向的党委系统,到同级部门公文传输的横向系统没有建立,仍以纸质文件和人工发送为主,不但降低了文件传输速度和效率,而且提高了行政成本。同时一些机关工作人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难以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

二、原因分析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制度方面的原因,又有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方面的原因。

一是基层基础工作薄弱。许多基层部门和单位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不高,造成一些问题大量累积,需要上级以开会、发文、调研等方式加以解决,增加了行文需要。如近几年信访、安全、稳定等方面的问题比较普遍,客观上造成了大量行文。

二是发文定位有待合理界定。分析近年来党委发文过多的原因,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党委发文范围陷入了一个误区:既然一切工作都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开展工作就必须由党委行文;似乎只有以党委名文发文才能体现工作的重要性,才便于开展工作。达样就形成了过多依赖党委发文推动工作的.局面。

三是职能部门作用发挥不够。一些部门不善于独立按照职能职责开展工作,习惯于通过依靠党委发文来推动本部门的工作,这样虽然可以引起各方面重视,有利于本部门工作开展,但容易造成党委越俎代庖,也使部门职能弱化,产生依赖心理,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同时,一些部门习惯于站在部门利益角度考虑问题,有时对涉及其他部门业务的事情缺乏有效沟通,工作措施脱离实际,往往使下发的公文操作性不强,效果不理想,很容易造成再次行文。

四是抓落实不够有力。党的机关实施领导,有多种方式和手段,发布公文是共中的一种。实践中,不少机关习惯于依靠发文、开会推动工作。哪个方面的工作问题比较突出,首先考虑的是发一个文件,而不是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现场办公的办法解决问题,即使发了文件也没有下工夫抓落实,再出现问题,还是考虑通过发文解决,形成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局面。

五是发文监督管理还不够严格。近年来,各级在精简文件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探索,也提出了一些相关规定和要求,但由于贯彻执行不够有力,造成了过多发大。有的部门不严格遵守公文校核、签发程序规定,将公文文稿直送领导审签,不但干扰影响了领导正常工作,而且使一些不应以党委名义下发的文件因有关领导已签发而无法控制。

六是精简公文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精简公文,关键是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建立起精简公文的长效机制。目前,对此项工作应从哪些方面控制发文数量,如何控制,没有制度性规定。比如哪些工作适用以党委文件印发,范围没有明确界定;公文制发是否确有必要,没有严格的审批制度,缺乏有效地控制措施和抓手;如何加强对精简公文的督促检查和考核,没有具体的办法,等等。这些是减文控文难的主要原因。

三、几点建议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精简公文工作要取得实效,关键是领导重视,把好发文关。领导同志在审签公文的过程中,要树立精简意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和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解决问题的文件,可予以制止;对于直接送领导同志审签文件的部门和单位,领导同志应拒绝受理,要求其按照文书处理程序进行办理,避免出现文件“失控”;要支持和鼓励部门在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积极开展工作,对可以部门或领导小组名义下发的文件,可明确不以党委名义发文;要支持文书处理人员精简文件的建议和履行把关的职责。

(二)坚持和完善制度。一是严格执行过去制定的行之有效的规定。对可以电话、传真等形式解决的事项;对属部门职权范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中、省文件已经发至县团级,本级没有具体贯彻意见的;会上已经印发的领导同志讲话;己公开全文见报的;已开会布置或时效已过的,不再发文。内容相近、体例相似、时效允许的公文,可以合并,不单独发文。二是严格公文校核、签发制度。凡需以党委或党委办公室文件行文的各种文稿,拟办单位须经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审核同意后,送办公室文书处理部门按程序办理,不得直接送领导审签。三是明确界定党委适用范围,按照党政分工和层级管理原则,严格把好文件制发关。对不属于党委和党委办公室发文范围的文件要坚决不发,重要文件要经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后下发。四是重点控制重复发文、联合发文、升级发文和惯性发文。五是建立制发公文成木费用分担制度。部门凡要以党委、党委办名义印发文件,或要求增加印制份数的,其制作发文费用均由部门承担。

(三)进一步提高公文质量和效率。一方面要加强审核把关,提高公文质量。由党委办公室牵头,组织对各级、各部门文书处理人员进行一次业务培训和指导,为高质量制作和处理公文打好基础。制发各类公文,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做到情况确实全面,提出的政策、措施切实可行,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表述规范,切忌冗长空繁、照抄照转,增强公文的政策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加强下发文件的贯彻执行,确保下发文件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对党委下发的文件,各级要建立责任制度,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单位或科(室)、完成时限和标准要求,联系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工作贯彻落实。各级各有关领导要关注重要文件下发后的执行情况,通过调查研究、现场办公解决文件贯彻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党委督查部门对党委下发的重要文件,要及时督促检查,对贯彻党委文件精神不力的县市区和部门,要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要公开曝光。

(四)积极推进电子政务。要加快办公局域网络建设,积极运用电子政务手段,加快公文传递、流转、审核、传输、处理系统的网络化、电子化步伐,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在现有党委机要通讯系统纵向传输的基础上,加强横向系统建设,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党委向部门发文通过普通密码传输,提高传输速度。

篇3:公文思路研究之一:思路与结构

公文思路研究之一:思路与结构

公文写作构思中确立了主旨和观点、选取了材料,是解决了言之有理、言之有物的问题。要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则必须考虑结构的安排。

有人说学习公文写作,主要是解决格式问题,掌握了不同文种的格式,就可以依样画葫芦了。诚然,公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甚至统一规定的文面格式和结构方法,掌握结构的这些低层次方法是比较容易的。但这些决不是公文结构的全部内容,公文的结构还有其高层次的规律有待我们去研究、学习。公文结构的实质,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和作者思维轨迹的高度统一。复杂的客观事物千差万别,不同作者的思维也会大相径庭,因此,公文的结构决不可能只是千篇 一律、一成不变的。我们探究公文的结构,就不能只停留在格式这个浅层面上,而要深入到思路这个深层次领域中去,在思维上下功夫。本文正是要从思路与结构的关系出发,研究公文结构的内容、形式、方法和艺术。

一、结构的涵义和作用

结构指文章内部的组织结构,以及这种内部构造所反映出的外部形态。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说:“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他说的“附会”,指的就是谋篇布局、安排结构,具体说就是要使主旨清晰地、有条有理地贯穿全文,连缀成篇,做到首尾呼应,取舍得当,考虑好各部分的分合接榫,使全篇文章完整严密,使文章内容充实丰满而不零乱。在构思的过程中,安排结构和确立主旨、选择材料同等重要,结构和主旨、材料必须密切配合、相互依存,才能实现文章的构思。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离开了结构,主旨、材料就失去组成文章的依托了。在构思、写作的过程中,精心安排好结构,就能使文章准确、充分、清晰地表现主旨、表达内容,就能激发起阅读者的接受兴趣,使他们阅后能迅速地按作者的思路,准确、完整地领会到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要内容。针对同样的工作,写出同样文种的文章,有的头头是道、条理清晰,有的杂乱无章,前言不搭后语,原因之一就在于安排结构本领的.高下不同。有经验的人写应用文时不贸然动笔。不是临文觅意,想一句写一句,想一段写一段,而是先把结构考虑成熟才动手,一气呵成。这就像修建房屋之前,必须先搞好总体设计,画出蓝图一样,按图施工,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二、思路的涵义

思路是思维活动的运行轨迹。文章的思路,就是构思文章时,作者有规律、有条理、有方向、连贯的思维过程的“路线”。思路是作者整体思维、系统思考的结果。正如张志公先生在《怎样锻炼思路》中剖析的:“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思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的。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这件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一个头绪来,就是所谓思路。”

文章思路的发展和推进是有一定走向的,不同文体,可分别沿着时空线、逻辑线、情感线或意识流线展开思路。公文主要沿逻辑线和时空线展开思路。

篇4:公文思路研究之二:公文常用思路一和演绎思路

公文思路研究之二:公文常用思路一归纳和演绎思路

写作是思维的艺术。在公文写作过程中,观察生活、采集材料是写作的基础和起点,构思阶段则是写作的核心和关键。从采集材料到写成文章,必须靠构思来实现从客观――主观――客观及从物化――意化――物化这一认识论、反映论过程的转化和联系。而构思的每个环节,如确立主旨、选择材料及安排结构,都离不开思维,思维主宰着构思的整个过程。

公文写作构思主要是运用逻辑思维来进行的。不同的文种,不同的写作意图和出发点,会运用不同的逻辑思维方法来构思,以形成文章不同的思路。而这种思路又常常体现在公文的结构形式上。

一、归纳和演绎思路

这是运用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思维方法形成的两种思路。

(一)归纳

这是从两个以上个别的、特殊的事物或道理的共同属性中,推出同一类事物或道理的普遍性结论的推理方法。它是从个别到全体,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公文写作中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形成了归纳思路。如对某类客观事物共同规律的探讨、对先进经验或错误教训的提炼总结等等,都可运用这种思路。

归纳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完全归纳法,即穷究同类事物中所有个别事物,推出普遍性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不允许漏掉任何一个性质相同的个别事物。例如《国务院关于表彰国家科委等单位长年深入基层开展扶贫工作的.通报》,它概括而重点不同地历数了国家科委等10单位组成扶贫团(组)定点联系帮助贫困地区,使贫困地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国家民委等27个单位也相继确定了扶贫联系点,不定期派干部为贫困户做好事,办实事;国家计委等其他中直机关都做了大量工作,为贫困地区解决了许多困难和问题。然后强调指出:“这些部门艰苦细致、卓有成效的扶贫工作,受到了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赞扬。国务院特予通报表彰。”如不采用这种完全归纳法,文章的效果就不同了。

一般说来,运用归纳法来认识客观事物时,完全归纳法最可靠。但实际上,只在少数情况下才能做到完全归纳。一则因为人们很难在一定时间内完全无遗地穷究同类事物中的所有个别事物,特别是较大范围的同类事物。二则完全归纳法赖以凭借的个别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这个别事物的显著变化,极有可能动摇甚至推翻原来归纳出的结论。因此,在工作、生活中,在公文写作中,较少用到完全归纳。

二是简单枚举法,即根据某类事物部分对象的概括,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这属不完全归纳法。如《中共××县委员会关于向徐庆文、吴春山同志学习的决定》中,归纳出的结论是“徐庆文、吴春山同志忠诚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生,他们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他们不愧是我党的优秀党员”。而归纳出这个结论的依据,就是选择他们一生中一些典型事迹来介绍,而没有罗列出全部事迹(那样写没有必要也因篇幅所限而不可能)。不少调查报告、总结、情况报告、表彰或处分的文稿,大都运用了这种方法构成思路。

简单枚举法运用虽然很方便,但它极容易出现轻率归纳,以致以偏概全使结论出现片面性、绝对化等错误。运用这种归纳方法,应注意:第一、不要轻易下结论,如果要下结论也不必因个别事物未能归纳而迟疑不决,可选择诸如“一般情况下”、“大体上”、“在一定条件下”等类限制词语,以表明其相对性,留有余地。第二、不要仅仅注意同类事物的数量或表面相似处,而忽略了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使结论偏离事物本质。要注意对重要的归纳对象或结论进一步深入分析,充分考虑到时空变化后的情况,使归纳的结论更正确、更深刻。

篇5:公文思路研究之三:公文常用思路二-总分思路

公文思路研究之三:公文常用思路二-总分思路

一、什么是总分思路

总分思路是运用综合和分析两种思维方法所形成的文章思路。分析和综合是两种最重要的辩证思维方法,因此,总分思路在公文写作中也是最为常见的思路。

分析就是把事物分成若干部分,分别加以研究,也就是由总到分,化整为零。对实体事物就是分解,对抽象事物分类地剥离就是剖析。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合起来,从整体上加以考察,也就是由分到总,集零为整。对实体事物就是组装,对抽象事物就是概括。

分析和综合也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认识不可能具体深入,也就无从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前导,没有综合,不能统观全局,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分析就缺乏方向和目标。分析重在发现事物的本质,分析不是目的。而是认识事物的手段。分析之后,又要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放到事物的整体中,放到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作用和矛盾中,放到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去考察它们的地位、作用,从而去把握其本质。面综合也不是现象的罗列,不是事物各个部分机械地相加,而是要按照事物各个部分间的有机联系,对事物各个方面作全面的、本质的反映,从而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特征。这也才是分析的目的。

比如我们要就某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后的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刚去调查时,我们对这个企业的认识是一般的、笼统的,甚至可能是模糊的。当我们逐一了解,考察了这个企业的产、供、销各个生产、流通环节、各级管理机构和生产部门、各类职工的状况甚至企业内外的各种联系,并且有秩序有步骤地对企业各个方面分析研究,然后对各方面的分析加以综合之后,我们对这个企业就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科学的认识和了解了。这个朦胧的综合――分析――科学的综合的过程,就是运用这种思维方法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

二、公文写作中怎样运用总分思路

在公文写作中,文章要铺陈得开,首先取决于思路要拓展开。关键在于构思时要懂得分析,学会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怎样对客观对象进行分析呢?

(一)善于分类和归类。

把较为复杂的集合性事物中特征相同的类型分在一起就是分类。从一定的写作意图出发,把散乱的材料归拢成若干并列的'类别就是是归类。分类、归类是综合――分析思维方法中的重要步骤。分类、归类是全面、深入分析事物的基础。善于分类、归类,有助于分析事物时的条理化、系统化。例如要就某市党政机关的后勤工作改革写个专题经验总结,如果笼笼统统地写,就会不深不透,甚至使人看后不得其要。而把机关后勤改革分为机关事务管理、财务管理、房产管理、车辆管理、膳食管理、物资管理等类型分别介绍其改革的措施、办法,那就具体、深刻得多了。

分类、归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分类要尽可能全面深入。分类可以有一次分类(也称一级分类);也可多次(多级)分类,即把事物分成若干大类之后,再对每个大类继续划分,直到多级分类。所谓全面,就是说不论是一级还是多级分类,每次分类归类都要尽可能周全,不要遗漏有关事物,尽可能使分类出来的各方面内容与事物的本来面貌相符合。如单位的全面工作总结,对各方面工作情况和成绩可分类加以总结,视其工作成效可有详有略,但不能遗漏掉某方面的工作。所谓深入,就是说根据事物实际情况和写作意图,对分类对象能够分类的,应尽可能多级分类,以利深入说明、深刻分析。事实上,分类级数少,易看出事物全貌;分类级数多,能深入分析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相关专题 思路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