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的教学思路浅谈

dududuck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dududuck”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绿》的教学思路浅谈(共19篇),欢迎阅读借鉴。

篇1:《绿》的教学思路浅谈

《绿》的教学思路浅谈

[作者]  蚌埠市五中

[内容]

高中语文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对象――高中生,在生理上正处于从少年到成年的过渡期,在这一阶段,高中生积极的、独立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正在形成,想象力越来越丰富;对现实的审美态度也逐渐形成,而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对于一些艺术作品已经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审美,进行鉴赏。这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和培养。

如何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意境中去领略其中的奥妙。这就不是简简单单的去分析结构,归纳中心所能达到的了。

朱自清的散文,有精巧的构思,凝炼的语言,真挚的情致,这些无疑是构成他“文章之美”的因素,但是主要因素却诚如郁达夫所说,是“贮满”着的“诗意”。

“诗意”,用杨朔的话来说,就是“使人动情的事”。作家怎样把自己感到“动情的事”传递给读者,使之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其要求和方法是多方面的,创造“诗意”的艺术也是极为丰富的。而我们学习这样的散文,重点也就在于如何读出文中的“诗意”,找出如何表现“诗意”的方法来。

一篇文章便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要先从整体上去领略它的美,品味它的艺术魅力,譬如油画若只注意一点,便只能看见一块油彩,而要整体地观赏,才能见到全貌。文章要达到这一目的便要多朗读,多揣摩,从中体会文中的意蕴。教学《绿》时,除了让学生朗读外,还可以让学生听录音,一边是播音员的极富感情的范读,一边同时配以欢快优美的钢琴曲,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氛围,让他们想象着已来到汪汪一碧的梅雨潭边,眼前仿佛是飞花溅玉的流瀑,以感受文章整体传递出的一种意境美,然后提出第一个问题“作者对梅雨潭的.绿总的感受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好回答。问题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和认识能力。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找出文中的观察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理清文章写景的顺序,复习了以前所学的“移步换景”的手法。由于学生刚刚随着录音神游了一回梅雨潭,这个问题也很容易答出来。

此时,学生的兴趣已被激发起来,他们已感受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紧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题目是写梅雨潭的绿,作者却先写梅雨亭和梅雨瀑,这是为什么?一方面是为了交代梅雨潭形成的原因和梅雨潭之绿的周围环境。另一方面是起衬托作用,文中有一句话说得很清楚,“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说明作者宕开笔墨是有深意的,就是衬托梅雨潭的“绿”比飞花溅玉的梅雨瀑更加可爱。这个问题虽有些难度,学生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但问题的目的是,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体会作品在构思上的独到之处,训练学生精读的习惯。

当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时,情感因素就会转化成动机,成为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当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后,他们不仅去进一步体会课文中和教师的言语活动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而且更去探究课文作者和教师是运用怎样的方式和手段来表达那些思想感情的。

此时,就不失时机地提出第四个问题:作者描写梅雨潭的“绿”突出了它的哪些特点,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绿”是文章描写的重点,要把这单一的颜色写得丰富多彩,

[1] [2] [3]

篇2:浅议思路教学

浅议思路教学

中学物理教学中并存着三个思路,即知识的发生发展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当这三个思路协调同步时,教师、学生就会感到轻松、愉快,教和学便会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教学中怎样注重思路教学,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笔者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对三个思路的分析

课本中知识发生发展的思路包括课本作者的写作思路和隐含在写作思路内的知识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段与段的联系,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知识的发生、发展必是隐蔽在字里行间的一个复杂系统,它的内涵比教材中的文字要丰富、复杂得多,只有通过一系列教学过程及方法、手段的运用,通过深刻的理论思维才能感知它的存在,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能掘出源头,使知识的泉水汩汩而出。教师的教学思路则是体现在教师钻研教材、大纲的基础上写出教案,在课堂教学及课后辅导中如何去实施自己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思路是指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过程。三个思路中,课本知识思路是依据,教师思路是桥梁,学生思路是中心。教学的目的是要把课本知识的思路通过教师的教学思路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思路,训练学生思维,掌握课本知识。三者融会贯通,教学便会取得成功。

二、思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理论上已上升为人们的共识,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实施则缺乏经验。思路教学中尚存在以教师思路为中心,不重视对课本知识思路的深掘和学生学习思路的研究,具体表现在二个方面。第一、认为教材内容就是知识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没有理清教材体系前后的内在联系和内在的逻辑过程。第二、以教师的思路代替学生的思路,不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准和思维特点,造成教师思路与学生思路的错位和脱节。

三、思路教学原则

思路教学中应以教师的思路为桥梁,把课本知识的思路与学生的学习思路连成一个整体。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其中一个重要问题便是要解决同步、和谐问题,一切教学方法的改进,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都离不开与教学同步的原则,因此,思路的同步原则才是思路的关键所在。

四、贯彻同步原则的措施为

贯彻思路教学的同步原则,纠正思路教学的不良倾向,教学中应重视以下问题。

第一、教师的思路与课本知识思路同步面对一节新教材,教师应从思路上把握本节内容,具体应注意以下问题:1、课文的写作顺序、层次、结构以及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2、本节知识是如何提出来的;3、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重要意义;4、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方法;5、本节知识与哪些学过的知识关系密切;6、最后得出什么结论以及它的意义和范围、条件,尚待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等等。在研究教材时,还应当重视体现在课本之中的物理思想、方法、技巧以及能力要求。只有理清知识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才能说从思路上把握教材。除此之外,还要考虑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考虑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因为这些方法和手段能促成课本知识思路与教师思路的融合,为三个思路的最终同步奠定基矗。

第二、教师思路与学生思路同步教师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教师的思维能力都比学生高出一筹,学生的思路要赶上教师的思路不是一件易事。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教师上课的思路,使自己进入学生角色,我们便可以发现二者在某些地方的脱节。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为出发点,精心安排自己的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不致于甩掉学生。同样,把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看得过低,生怕学生跟不上而“唠叨不休”,这就等于给学生套上枷锁,阻碍思维能力的发挥。

所以,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应积极引导,决不能一笔带过而中断学生的思路;学生能听懂的地方不能“唠叨不休”而拖住学生的思路。思路教学中,要求教师吃透两头:一头是书本,一头是学生。只有抓住学生心理,把握住学生思维的脉搏,才能保持与学生思路的同步。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和谐自然的,思路教学的这种和谐美,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去体会,去感悟,相信通过对这种美的追求,一定会创出最佳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

五、拓展学生思路的途径

思路教学的重点是拓展学生思路,培养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找出思路的多向不同途径。在拓展学生思路的多向途径中,以下便是其中的几条常用途径。

1、引导、发现、总结法教学,面对一节教学内容,教师从思路上把握教材以后,按知识内容设计出一条清晰的“思维路径”,确定出教学目标,然后提出关键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围绕要发现的问题,选择若干知识积累,承前启后地引出要发现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走上“思维路径”,然后运用已有知识和熟悉的情景,运用推理、猜想、类比等方式,主动探索应得到的结论。学生发现结论后,教师及时总结,让学生回头审视所经过的“思维路径”,自己又是怎样通过这条路径走到预定终点的,从而使学生积累经验,总结出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2、物理学史教学,物理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物理学史内容,它的价值和功能远在其内容之外。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这些物理学史材料,适时渗透物理学史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科学家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而且要让他们领略到物理学家们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象库仑定律的发现,卢瑟福、玻尔原子模型的建立,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他的推论等等内容都能拓展、丰富学生的思路。

3、习题教学习,题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精心选题,尽可能设置一些程序习题,象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习题,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从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求解此类习题的过程中,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总之,教学中应注重对三个思路的研究,纠正思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贯彻思路教学的同步原则,根据教学需要,采用恰当途径,拓展学生思路,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篇3:教学思路转折点

教学思路转折点

什么是“因学而教”?“因学而教”指的是因学生面临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发展需要、素质提高而教;因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实际、学习规律和认知特点而教;因学生应具备的方法体系而教。总之,要促使教学和谐统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以前总是说“向45分钟要效率”,但实际上很难做到这一点。本书着力倡导“随堂”理念。什么叫“随堂”?即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随讲授进程而使用、参照这套书,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可以随时参考使用。这套书的作用主要集中于课堂,集中于教和学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之内阅读、思考、分析、演练、总结、调控,集中精力,完成学习任务,这有利于解决学习内容多和学习时间有限的`矛盾。本书的每一个栏目和优化学习的基本环节都相吻合。例如,运用“单元目标”、“梳理知识”、“表解重点”、“讨论难点”等指导预习,明确本节(或本堂课)学习目标,掌握知识结构,了解重点、难点,筛选出预习中尚不能解决的知识障碍或疑点,在此基础上,听课就有目的,就能带着问题听、有重点地听、有针对性地听。

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导”的作用,依据单元目标导教、导学、导练、导考(“四导”)。

导教:强化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发展,注意了由一维、二维目标向三维目标整合;联系社会,联系实际,联系生产、生活,联系环境,联系现代科技,挖掘知识要点和高考名题的内涵,引导探究,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导学:就是教给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本书各栏目的顺序揭示了宏观学习策略:“单元目标――单元学习――单元小结――单元自测(单元评价)”。同时蕴含了微观学习方法,如“目标导学法”(紧扣目标,指导学习),“结构学习法”(发挥知识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范例引导法”(突破重点、难点,澄清疑点,克服障碍点),“知识梳理法”,“变式训练法”等等。

导练: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选题“精”、“新”,富有典型性、层次性、针对性、探究性、实践性,训练有单项练习、思维练习、综合练习,体现了训练的整体性。“测试能力”中的题目可供教师在课堂上选用,减少选题、刻题、抄题的时间,从而减轻教学负担。选题“精”,还给师生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导考:精析高考经验,把握命题走向;化一为十,触类旁通,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整体目标。能激发学生积极性,促使堂堂学习成功,个个成功,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立足于学生学习的阶段特点,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强调能力、方法、态度、情感、体验等智能和非智力因素,学习指向清楚明确。如化学注重了观察能力(对实验操作和各种现象)、实验能力(完成实验、处理实验安全问题的能力、识图辨析能力、设计方案能力、实验评价能力等)、思维能力(辨别、分析、迁移、推理、想象、综合、论证、抽象化,特别是逆向思维、开放思维)、自学能力(接受新信息,应用新信息,联系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解决新问题)在目标中的展示。

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综合学习。学生对教辅和教材同步阅读、分析领悟,自设台阶,对应练习。考点题目出示出处,增强高考意识,题目分析点拨方法,揭示关键,剖析误区,提醒要点。题目设计渗透文理综合的观点,适时适度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每单元之后的能力验收,引导学生对照答案自我评价,自我调整。总之,在使用中始终充盈着学生的自我意识。

篇4:教学思路转折点

教学思路转折点

什么是“因学而教”?“因学而教”指的是因学生面临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发展需要、素质提高而教;因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实际、学习规律和认知特点而教;因学生应具备的方法体系而教。总之,要促使教学和谐统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以前总是说“向45分钟要效率”,但实际上很难做到这一点。本书着力倡导“随堂”理念。什么叫“随堂”?即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随讲授进程而使用、参照这套书,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可以随时参考使用。这套书的作用主要集中于课堂,集中于教和学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之内阅读、思考、分析、演练、总结、调控,集中精力,完成学习任务,这有利于解决学习内容多和学习时间有限的矛盾。本书的每一个栏目和优化学习的基本环节都相吻合。例如,运用“单元目标”、“梳理知识”、“表解重点”、“讨论难点”等指导预习,明确本节(或本堂课)学习目标,掌握知识结构,了解重点、难点,筛选出预习中尚不能解决的知识障碍或疑点,在此基础上,听课就有目的,就能带着问题听、有重点地听、有针对性地听。

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导”的作用,依据单元目标导教、导学、导练、导考(“四导”)。

导教:强化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发展,注意了由一维、二维目标向三维目标整合;联系社会,联系实际,联系生产、生活,联系环境,联系现代科技,挖掘知识要点和高考名题的内涵,引导探究,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导学:就是教给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本书各栏目的顺序揭示了宏观学习策略:“单元目标――单元学习――单元小结――单元自测(单元评价)”。同时蕴含了微观学习方法,如“目标导学法”(紧扣目标,指导学习),“结构学习法”(发挥知识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范例引导法”(突破重点、难点,澄清疑点,克服障碍点),“知识梳理法”,“变式训练法”等等。

导练: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选题“精”、“新”,富有典型性、层次性、针对性、探究性、实践性,训练有单项练习、思维练习、综合练习,体现了训练的整体性。“测试能力”中的题目可供教师在课堂上选用,减少选题、刻题、抄题的时间,从而减轻教学负担。选题“精”,还给师生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导考:精析高考经验,把握命题走向;化一为十,触类旁通,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整体目标。能激发学生积极性,促使堂堂学习成功,个个成功,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立足于学生学习的阶段特点,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强调能力、方法、态度、情感、体验等智能和非智力因素,学习指向清楚明确。如化学注重了观察能力(对实验操作和各种现象)、实验能力(完成实验、处理实验安全问题的能力、识图辨析能力、设计方案能力、实验评价能力等)、思维能力(辨别、分析、迁移、推理、想象、综合、论证、抽象化,特别是逆向思维、开放思维)、自学能力(接受新信息,应用新信息,联系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解决新问题)在目标中的展示。

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综合学习。学生对

[1] [2]

篇5:醉翁亭记教学思路

醉翁亭记教学思路

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教授本节课的主导思想。《醉翁亭记》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从内容到思想都与学生的理解存有差距,但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课堂效果较好。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重点、难点)

2、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正确对待挫折。

3、赏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对于难点的突破,借助重温以前训练的方法,即如何从每一层的意思中,找联系点和共同点,从而把握作者的思路。这样做既是与以前的旧知识链接,又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平道路。整个分析过程,大部分同学能较好的运用学过的方法分析,个别同学还有更深层次的见解。如:分段,学生们在对段意的.共同修改完善中,强化了对知识的把握,提高了归纳能力。在寻找各段之间的关系时,学生既找了其中的关联,即第一段的“在乎山水之间”引领下文的四时朝暮游、滁人游、太守宴、游归各段;又找到了各段的共同点:各段都有“乐”字,“乐”字一线牵贯穿全文。

这个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在研读中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也提高了分析此类问题的能力,比教师泛泛讲解效果要好得多,且学生在共同的研读修改中,把技巧固化为了能力。为以后的分析研读打下了基础。

对目标2的完成,是紧接着目标1而来的。学生从文章的线索“乐”字入手,结合作者当时被贬的的处境,理解作者的旷达胸襟,可谓是水到渠成。从而也受到了有关如何对待挫折、如何对待得失的人生教育。

对目标3的研读,与教师备课时的准备有出入。对本文语言特色的赏析,备课时是着重从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入手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了解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

篇6:《岳阳楼记》教学思路

《岳阳楼记》教学思路

一、教学角度:广博的胸襟 宏大的抱负

二、设计思路:

1.作为千古名篇,本文不论是思想内涵还是写作技巧,都有值得品读讲解的地方。但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实际,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课堂设计上面面俱到。因此,怎样对教学内容进行斟酌取舍,做到“长文短教”,这是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本三例教案以此为设计原则,即: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口”,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解读要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同时,课文字词句的理解翻译则主要放在课外,要求学生借助课内外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2.本例教案以理解感悟课文的立意美为中心,理清课文“由楼写景,由景写情,由情写论”的写作思路,重点体会古代政治家范仲淹的思想境界。

3.岳阳楼记》虽是一篇散文,但多用对句,且对仗工整;同时,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颇费心思,语言极具表现力。本例教案拟以语言为切入口,披文入情,阐幽发微,进而领略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三、实施过程:

1.导入:范仲淹在本文中表达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3.研读第5段。①学生齐读;②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展开讨论,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谈谈自己的理解;③理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的意思,体会其中包含的对滕子京的劝勉和对自己的鞭策这一言外之意。④理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句意,分析其中“二者”的所指,由此导入下一环节。

4.研读第3、4段。①概括段意;②讨论:第3段写悲景抒悲情,找出体现“悲”的意味的'词句,翻译品味;③讨论:第4段写喜景抒喜情,找出体现“喜”的意味的词句,翻译品味;④理解句式“登斯楼也,则有……者矣”;⑤讨论:怎样理解这两段文字与第5段议论之间的关系?明确:这两段景物描写,实质是在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引出“古仁人之心”,借以表达自己的胸襟和抱负;⑥讨论:这两段的写景抒情与第2段的景物描写的区别与联系。明确:第3段写景旨在扣题,第4段写景照应了第3段“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说法,通过表现“迁客骚人”面对悲喜两景而产生的不同感受,引出下文的“古仁人之心”,借以表达自己的胸襟和抱负。

5.讨论小结:①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由楼写景,由景写情,由情写论”的写作思路;②将范仲淹的思想与今日共产党人的思想加以比较,谈谈自己对范仲淹的胸襟和抱负的评价。

6.齐读全文。

7.作业:①参考相关资料,翻译课文;②背诵全文。

篇7:《乡愁》教学思路

《乡愁》教学思路

诗人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组织内容,抒发深深思乡之情。

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小时候离家读书,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所以乡愁诗小小的邮票。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

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

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四节诗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一层层加深。

拓展阅读:《乡愁》教案

初中语文课本九年级下册里选录的余光中的《乡愁》一诗,看起来是一首很简单的现代诗歌,但是它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尤其是欣赏《乡愁》这一类抒情性很强的诗歌,最大的困难就是让从未曾尝过背井离乡之苦的学生进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感情环境中去。仔细看余光中的《乡愁》,从头至尾无一华丽的诗句,但诗行之间却充溢着荡气回肠的浓浓的愁绪。而这种浓浓的愁绪,这是我们首先要学生领会的东西。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一切的创新才有实现的可能。所以,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课堂。

第一步,我设计了一个有感染力的、能让学生进入乡愁情境的导入。余光中的诗,因在赴美留学期间受了当地流行的摇滚乐的影响,十分注意节奏感,具有较强的音乐性,所以他有不少的诗作被人选中谱曲演唱,包括《乡愁》亦是如此。其诗作中有一首堪称乡愁的姊妹篇的《乡愁四韵》,由台湾民谣歌手罗大佑用吉他伴唱,旋律简单动听,音画的结合将乡愁的气氛渲染得极好,令听者不免愁上心头,颇有绕梁三日之感。学生在欣赏此曲之后,很自然地进入到浓浓的乡愁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这个好的开端就等于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美好诗歌世界的大门。

不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无法对诗歌有透彻的了解。为了不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懒惰和依赖的习惯,我在课前发动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了解余光中,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他们课外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了解。结果在课下,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到了十分详尽的余光中的资料,我在课堂上只作适当的补充,主要侧重于余诗的特点以及终其一生的乡愁情结。

朗诵朗诵再朗诵,多种形式、反复地再现诗歌的声音形象,始终是学生理解诗歌的最佳方式之一。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欣赏诗歌纯粹的主体,朗诵的过程,他们是自己在教自己体会诗歌中的感情的过程,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声音把握诗歌的感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把朗读分为有机组合的几个阶段。初读阶段只注重对诗歌节奏的把握,并从朗读中得到初步印象。这是最基础的朗读。在分析讨论主题之后再进行朗读,就要着重于诗歌中情感的表达,读出思乡的韵味。这是对余诗情感把握后的朗读。等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乡愁的思维发散迁移之后,再进行自由的朗读,就可以在朗读中读出自己的感悟和新的理解。这次朗读则对余诗进行了加工,读出来的就是学生自己的乡愁。

在自主探究的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步骤:

第一个环节是要学生经过讨论找到意象之后,再让学生们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每个章节所表达的感情,学生完成得十分顺利。做好了这一步,再开始拓展迁移。

第二个环节给学生一个模式,让他们展开联想,在头脑中发掘曾经接触过的拥有类似的意象或情感的句子。这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联想,又可以在“知新”的过程中不忘“温故”,拓展了诗歌情感的外延。在这个环节里,学生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诗歌与生活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甚至在动情时,有的孩子还掉下了眼泪。

第三个环节则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书本上也有一首席慕容的《乡愁》,同样的题材,诗人相似的经历,两首诗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通之处,但又因创作风格迥异,读起来感受又大相径庭。这是最好不过的比较阅读材料,我借此发展一下学生的求异思维,看看学生们各自喜欢哪一首。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只要言之成理,我都予以肯定,课堂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最后老师再进行了恰当的总结。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明白相同主题的诗歌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领会余光中看似平淡的诗句中蕴涵的浓浓怀乡情。我们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思想火花的舞台,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各自不同的喜好、陈述各自不同的理由的时候,也就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在余光中的《乡愁》之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有人说,余诗是用最狠心的别离成就最醇美的乡愁。但是余光中只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样东西,那么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许多意象就是他余留的想象的空间。这里我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如果一天走出家乡,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的乡愁,大胆地进行比喻句的仿写。学生们的仿写造句就象是在填补空白。这种想象力的调动,给学生们的理解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元素,乡愁也因此带上了多元的个性色彩。当然,学生的创作毕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样可以从中发现稚嫩的美。如有的学生写乡愁是一碗扯不断的面条,一锅红红的火锅,都是很不错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就要给予他们适宜创造力生长的课堂环境。相信这样的仿写一定可以深化学生对原诗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篇8:《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懂得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向老师学习丰富的知识,还要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要求会认的字有:婴、哲、亦、毕、践、诺、材、迹;要求掌握的字有:启、发、简、亦、妇、疗、践、诺、辈、材;要求掌握的词语有:简单、启发、人云亦云、毕业、妇产科、医疗、实践、诺言、一辈子、材料。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录音或者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2、学会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宣布课题,导入新课。

课文以“树叶都是绿色的吗”这一问句为题,都有哪些意义呢?请大家在阅读课文中去体会它的含义,和给予我们的启示。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仔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2、在小组基全班,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的形式,熟记熟读生字词语,,有针对性地正音,提示生字中易错的笔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课文初步读熟。

2、出示默读思考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课文讲了林巧稚中小学暑期的哪些事?重点讲了哪件事?

(3)为什么林巧稚回忆起这些事总要称赞老师的教授方法?这方法对林巧稚

产生了什么影响?

3、学生议论。

4、反馈,及时点拨。

(1)归纳段意。

第一段(1):讲林巧稚三我国当代著名的妇产科医生,在妇产科学上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第二段(2―9):讲林巧稚不仅从老师那里学到了知识,更悟出了一种人生的哲理。

第三段(10):讲林巧稚从生物课上悟到的哲理,对她一生的'事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思考题(2)。

(3)思考题(3)

(因为老师讲授知识的时候总是联系实际,并且让同学们边玩儿边做,寓教于乐

中学到知识,让同学对所学的知识经旧不忘,所以总要称赞老师的教授方法。)

四、小结。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语,进入新课。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情,体悟道理。

(一)提出问题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林巧稚的生物课老师的方法好在哪里?

2、这堂生物课使林巧稚得到了什么?她为什么能得到这些?

3、学习了不起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二)学生互相理解感悟

三、反馈,点拨。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固然重要,但这是外因,更重要的是从老师的教导中领会老师的用心,从中得到启迪,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是内因,是自己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四、学习写作方法。

(再读课文,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2。

3、写一写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颜色→五颜六色

树叶 理论联系实际创造奇迹

形状→千奇百怪

篇9:《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结合上下文,灵活运用识字方法学会10个生字及新词,

认读3个字,体会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句子所描

绘的景象,积累词语,体会第2、3、4自然段的衬托作用。同时,使学生了解人们是怎样爱护这株野生丝瓜的,感受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了解人们是怎样爱护这株野生丝瓜的,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

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学习10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生活中,你见过丝瓜藤吗?请你说说。今天我们来学习17课迎接绿色。

二、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轻声读文,看看还有存在哪些字词障碍。

2、联系上下文或运用工具学习生字新词。

3、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4、检查自学情况。

三熟读课文,正确流利。

三、初步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

1、生读第一部分,想你读懂了什么?

2 、生默读第二部分,联系“极目不能远眺,门虽设而常关,疑心自

己成了井底之蛙”读读你的体会。

3、指导朗读。要读得自然,要读出住楼疑心成了井底之蛙之感。

4、生读文后,说这部分你读懂了什么?

四、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五、布置作业:抄写生字。

17、迎接绿色 教学目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意思。体会第2、3、4自然段的

衬托作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按要求背诵并抄写一段话。了解人

们是怎样爱护这株野生的丝瓜的,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

及对生活的热爱。

授课过程:

(一)、导入

绿色

是生命的象征,是蓬勃的标志,当我们整天生活在高楼林立的都

市中,看到的是灰色的墙,黑色的柏油路时,怎能不对绿色有一丝渴

望?就让我们一同来迎接绿色。

(二)、新授:

1、上节课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想一想还有哪些问题我们没有解决?

(绿色指什么?问什么要迎接绿色?怎样迎接绿色?)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2、我们先来解决为什么要迎接绿色。

课文的那几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2、3、4三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要迎接绿色。) 请你快速浏览课文2、3、4自然段,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迎接绿色?(请2个学生回答。生活的空间里都是楼房,站在窗前,极目不能远眺,居住在钢筋水泥营造的有限空间里,日久便会觉得无比的压抑。感觉自己就是一只井底蛙。希望生活中充满这样象征生命的绿色。) 请你找出感受最深的那句话来读一读。

住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会对绿色有着渴望。(板书:向往绿色)

3、解决绿色指什么

课文中的绿色指的是什么呢?(一株丝瓜)

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这株丝瓜?(1、5、8自然段描写了这株丝瓜) 第一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来读第一段。

这句话什么意思?(其实只是株野生的丝瓜。)

那书中为什么用这种表达方式?再读这句话谈谈感受(说明了丝瓜的普通,或强调是野生的。)你理解得真好,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2个人读,全班齐读)

第五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写了什么,谁来说一说?(让学生先读再说)

出示“就这点间隙,竟容得下这蓬蓬勃勃的生命。”

谁能把“竟”字换一个词。(居然)

为什么换这个词?(同样是表示一种不可思议。)你体会得真好,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找2个学生读。)

第八自然段: 第八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读然后说)

你的概括能力很强。那么我们一句一句来看一看这一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第一句:(读,说)这株丝瓜长得多快呀!

谁来说说第二句。(读、说)出示两句对比。你喜欢那种表达方式。为什么?

(概括出:花多,长得快,生命力旺盛,长得好。)叫2个学生说出不同的感受,并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全班一起读。

第三句:(读说)

为什么说丝瓜像惊叹号般的垂着?

(丝瓜带着花,样子非常像样子非常地像惊叹号)

请你再把这句话读一遍。

看到这样的丝瓜,人们会不禁赞叹道:“ !” 这是一道多么美丽的自然风景呀!(板书:自然风景)

4、怎样迎接这么美丽的自然风景,人们怎么能不渴望,那他们是怎样迎接绿色的?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课文中重点介绍了王叔、爱人和老张是怎样迎接绿色的。先请你读课文6、7两个自然段,看看王叔是怎样迎接这个绿色的,请你划出王叔是怎样做的。

(王叔把一个鸟笼的底儿拆掉,罩在丝瓜上,希望别人不要踩到这株丝瓜。) 你能试着填写这个空吗:因为 所以 。

王叔还做了什么?(王叔特意买来铁丝给丝瓜搭架,希望丝瓜能够更快往上爬,长得更好。)

试着填一填这个空:王叔之所以 是因为 。

(2)王叔是这样迎接绿色的,那么作者爱人和老张又是怎样做的?请你自 学课文第九自然段,看自学提示。

作者爱人之所以将窗户打开,是因为希望能够丝瓜留条路,让丝瓜能够长进家中。

作者爱人之所以把撑衣竿伸出去,是因为他想让丝瓜顺着撑衣竿爬上来。 老张之所以把鱼线垂下来,是因为他想让丝瓜顺着鱼线继续往上爬。 人们就是这样用爱心为丝瓜搭建了一条成长之路。

(3)出示:“花一路黄过去??”再读这句话,看看你是否能读出新的感受?

篇10:《绿》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用个性化的朗读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4、创造性地模仿着写一首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学会品味诗歌的语言,能够通过想象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产生美的感受,将这种感受通过多种途径表现出来。

2、帮助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1、老师板书“课本”两个字,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再补全课题,学生读题。提问: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己选择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课文。

二、 创设情境,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配图朗诵诗歌,使学生进入大自然美的情境。

2、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词语

敞开 绿阴 呼吸 芬芳 翠竹 挺拔 松柏 苍劲 绚丽 描绘 沃野

耕耘 鸣禽 联欢 洋溢 温馨 相聚 清山 攀登 豪情 浩瀚 胸襟 撒开 云锦 明媚 黄昏

a、齐读、指名读(提醒注意芬、馨、襟都是前鼻音)

过渡:那么,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有同学知道了吗?好,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看看大自然里有些什么?

3、指名读课文,理解词语

①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理解“芬芳”就是香,就是扑鼻的香气。

②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理解挺拔就是直,高。苍劲,就是有力。沃野就是很有营养的土地。耕耘就是耕作和除草。

③指名读第三自然段,理解洋溢就是充满,温馨就是温和芬芳,温暖、舒服、幸福。

④指名读第四自然段,理解包揽,就是充分地看。浩瀚,就是无边无际。

⑤指名读第五自然段,理解云锦,古代的一种织物,多彩瑰丽。

⑥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要求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4、文章哪些段落写了大自然有什么呢?(2-4)所以课文就可以分为三段,第二段的段意就是告诉我们大自然里有许多绚丽的景色,有丰富的

知识。那么第一和第三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别急我们学下去。

三、 细读品味,产生美感

(一)、学习第一段。

1、请一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读后让他谈谈自己读后的感觉,也就是为什么要那样读。

2、再请两位学生读一读这一段。

3、总结:这里告诉我们大自然已经作好了准备,等待着我们进入他的怀抱,去参观,去游玩,去学习。

4、齐读感受大自然的号召。

四、指导写字

1、耕的左边不能写错。

2、襟的左边是衣字旁不是示字旁。

3、瀚的右边不是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的第一段,有同学给大家朗诵一下吗?

2、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呢?

过渡:那么,大自然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呢,我们赶紧去看一看吧!

二、细读品味,产生美感

第二自然段

1、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收获和快乐呀!看,(教师读第二自然段)

2、大自然能带给我们哪些收获呀!

3、哦,我们走出新苑小学,首先看到的是比较近的地方的景色,有正在拼命生长,挺拔的翠竹,有古老、苍劲的松柏,果园里(农民们正热呵

呵地采摘着苹果、李子、葡萄,因为采用了优良品种水果的个子更大,营养价值更高,农民伯伯想一定能卖个好价钱。)沃野里农民们正在耕

种,布谷鸟还在多余地叫着布谷、布谷快快耕种,它不知道现代科学发达什么时候该耕种、什么时候该施肥都有农业科技站来通知的。

4、老师的眼睛还看到了,好吧,你们说吧。你还愿意用你多彩的画笔描绘------

5、请你把这一幅景象读出来给大家听吧!你读的时候你的脑子里有些什么呢?

6、齐读。

第三自然段

过渡:我们继续走着我们来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段,我们又遇到了什么呢?(遇到了鸣禽、野花和祖国的山水)

2、 “温馨”是什么意思呢?

a、请同学们联系一下上下文,看一看。从文章哪边看出来的。

b、我们来查一查字典,看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c、总结,我们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3、下面老师请同学们起来读第三自然段。并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还可以说说自己的感觉。

3、总结,小朋友们,你们好久没来啦,想同学们的鸣禽、野花都要和同学们一起来玩耍。生活是多么幸福啊。让我们告诉世界吧。齐读。

第四、五自然段

1、大自然还有许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还有许多快乐等待我们去收获。自己读一读第四、五自然段,想象一下祖国山水的景象。天空、大地

、早晨、黄昏的美景。待会读的时候一边想一边读。(祖国的山水很美,要包揽无限风光,要尽享大自然的无私给予,还必须不怕艰难险阻,

勇于攀登;要想奔向浩瀚的大海,就要搏击狂风巨浪,不畏险恶。)

2、学生读第四、第五自然段。你觉得祖国的山水怎么样?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到了什么样的美景。

3、大自然就在我们的身边,它在呼唤着我们去发现、探索,清山说-----绿水说-----去吧-----去吧------

过渡:大自然是美的,是可爱的,是幸福的。你能对大自然说一句话来回答它的邀请吗?

齐读第二段读出我们的快乐,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读出探索大自然的无畏。

三、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齐读第六自然段

2、现在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了吗?(大自然神奇美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

,给我们无比的幸福)

3、让我们齐读课文。

4、这里和第一自然段是一样的,属于前后照应、呼应开头。

5、那么是不是多余的呢?(不是的,第一自然段是一个悬念,通过第2-5自然段我们已经明白了,在篇尾的出现则给我们一种豁然开朗、领悟

于心的感觉。如果说,在篇首,它是对全诗主题的暗示,那么,在篇尾,则是全诗的升华。)

四、小结课文

大自然神奇美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给我们无比的幸福。大自然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

的眼睛和发现美的时间。

课后延伸:组织朗诵比赛;组织学生仿写一首诗歌。

篇11:《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

了解并初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由《背影》中父子间的爱引出对大自然的爱

2、观看朱自清的生平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篇12: 《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说说什么是“绿墙”,世界各地的“绿墙”各有什么特色。

2、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章的空白处写批注。

3、能为自己生活的城市设计“绿墙”。

教学重点、难点

1、 说出世界各地绿墙的特色。

2、 造成中外围墙不同的历史根源与文化根源。3、 批注

课前准备

师生准备有关绿墙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块:

了解绿墙

第二块:

介绍绿墙

1、 情境导入语:

同学们,作为常州的一员小公民,你能说说今年我们常州的城市建设方面的口号是什么吗?

答案――创建省级首批生态城市。

创建省级首批生态城市是许多围墙都透绿了,这说明常州能跟上世界的流行风,推行绿墙。

2、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就 “什么是‘绿墙’?世界各地的‘绿墙’各有什么特色?”这两个问题作批注。

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上台介绍自己带来的有关绿墙的图片

1、谈谈自己对常州当前的围墙透绿问题的了解。

2、 阅读课文,做批注

然后交流回答批注内容。

先在小组里介绍,然后推举代表上台介绍。

第三块:

建设绿墙

1、 组织学生根据课文比较中外围墙的不同,并分析造成其不同的原因。

2、播放常州城市建筑录像,要求学生为常州建设生态城市而设计有特色的绿墙。

篇13: 《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2、通过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理解作者及文章情感的能力。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人们是怎样爱护这株丝瓜的,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迎接绿色》

2、绿色指的是什么?

3、这是一株怎样的丝瓜?

4、就是这样一株野生的丝瓜,一株普通的丝瓜,我们为什么要迎接它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2―4段:

1、打开书,轻声读2―4段,想一想:这是怎样的环境,人们要迎接这株丝瓜呢?

2、谁来淡淡你的感受?

3、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心情无比压抑。如果你长期生活在这里,你最渴望什么?

4、在我们渴望看到绿色时,这株丝瓜从楼角长出来了,我和邻居是怎样爱护这株丝瓜的?请你认真读读5―9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标注出自己的感受,再把感受深的语句读一读。

5、你还有那些补充?

6、王叔和孩子们这么爱这株丝瓜,他们还会来为它做些什么事?

7、还有哪些人来迎接绿色,爱护这株丝瓜的呢?请大家接着说说。

8、我家和老张对这株丝瓜那么的向往和渴望,谁来把你的感受用朗读来展现出来。

三、学习“自然风景”

1、在人们的精心呵护和热切期盼下居民楼间形成了一道美丽的自然风景线,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道美丽的自然风景吧?自读第8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哪儿感受的美了?

2、谁来说说?

3、这株丝瓜在这里展现着它独特的风采,谁能用读把它展现在我们眼前。

4、多么生动、多么形象、多么优美的语言啊!想把这段优美的语言记在心间吗?赶快记一记,能试一试吗?学生自己先试,再齐读。

四、学习第10自然段。

1、这是一道自然的风景线,它不但令居民们赏心悦目,还帮助居民们牵连出一道人间的风景线。

2、(投影出示)有时,我把头伸出阳台,竟会看到五六个伸出的脑袋!他们伸出头来干什么?还会干什么?

3、正是这株野生的丝瓜,在邻居照顾下蓬勃的生长着,使平日里不大来往的邻居加强了联系,关系融洽了。生成了一道人间的风景。

4、(出示投影)这道自然的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这道自然的风景指什么?这道人间的风景指什么?它给生活增添了什么乐趣?

五、对比以前

1、多么美丽的自然风景,多么和谐的人间风景,可是作者还是用了2―4自然段写以前的景象,可以不写吗?为什么?

六、回顾课题

1、迎接的绿色,人们仅仅是指这株野生的丝瓜吗?其中包含了什么希望?

2、因为有了关爱、交流、沟通,自然风景就令人赏心悦目,人间风景就令人真情感动。

七、作业

1、背诵并抄写课文中形容丝瓜的优美语句。

2、学完课文,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板书:17、迎接绿色

自然风景人间风景

篇14: 《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手拉手,地球村》。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地球村”的含义,关注世界和平事业和绿色事业,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育学生热爱世界和平保护绿色环境。

2、学会《手拉手,地球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地球村”是什么意思?

2、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 。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3、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4、听歌曲教唱录音(合唱)。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二、学习新歌《手拉手,地球村》。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背景。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

3、学习歌曲的曲调。

三、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绿色的歌谣》。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绿色的歌谣》,能有气息支持、有感情地唱歌。能唱好歌曲中的圆滑音。

2、学习拍节奏特点,学会打拍指挥式,能变作指挥式边唱歌。

教学过程:

一、 教师谈话导入。

二、学唱新歌《绿色的歌谣》

1、听录音

2、问:内容情绪是什么?此歌适合在何重情况下唱?

3、学唱曲谱,找出旋律特点。

4、听琴音,学唱歌曲。

5、分段唱:第一乐段――男生。第二乐段――女生,副歌――男女生齐唱

6、练习齐唱歌曲。

三、展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小乐队合奏《森林狂想曲》。

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森林狂想曲》的音乐,能用竖笛或口风琴吹奏A段主题。

2、通过听《森林狂想曲》感受民族管弦乐,体会藏族、音乐风格。

3、初步进行合奏《森林狂想曲》提高演唱的质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 教师谈话引入:

二、初步欣赏《森林狂想曲》。

1、初听音乐。(教师简介)

2、让学生熟悉A、B、C各段的旋律。

3、教师分别用电子琴或竖笛演奏A、B、C各段的旋律。使学生听到音乐就能知道是A段还是B段或C段。

4、复听完成课本上的第一个练习。

5、这首乐曲有许多地方运用了“音效”即实地录制的声音,加强了真实感,使人身临其境。(分小组共同探讨、创造、分工)。

三、选择两或三个小组与教师合作,共同演绎《森林狂想曲》。

四、在口风琴或竖笛上学习吹奏“mi”,“fa”,“sol”三个音。

五、随教师用较慢的速度学习吹奏《森林狂想曲》A段的旋律。

篇15:《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的内容。学写环保日记。

2、会认“供、耗、捐、购、臭、簿、限”7个生字。

3、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要从小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的内容,知道孩子们在保护环境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感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环保要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育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准备:生字卡、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奥茨在新学期开始时,得到了一本记事本,这是一本很特别的记事本。你们想看一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绿色记事本》。(板书课题)

(二)引导学生质疑

师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自学本课的生字。

2、边读边想:课文中关于“绿色记事本”写了什么内容?

(师巡视,检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相机通过提醒、评价等手段反馈学习情况。)

3、小组汇报读文,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理解词语:耗费、濒临灭绝、购物、收支簿、限额

4、读了课文,你们的问题解决了吗?都知道了些什么呢?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内容。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按要求读课文。

2、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1)老师给奥茨的“绿色记事本”很有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2)这个记事本在用途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3)关于这个记事本,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4)为什么叫它“绿色记事本”?它和什么关系密切?

3、有感情朗读。

(二)小组合作学习三到十自然段

1、根据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2、汇报学习情况。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说说当老师表扬小奥茨得记事本时,他得意洋洋,可是,当他看了其他人的记事本后,就不敢“翘尾巴”了,这是为什么?

2、说说让他佩服的两名同学的记事本记录了什么特别的内容。

3、说说了解了这些学生的“绿色记事本”中的内容,你有什么感想。

4、说一说它为什么叫“绿色记事本”, 并说说你喜欢“绿色记事本”吗?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学生们的“绿色记事本”记录的虽然是些生活中的小事,但可以看出环保意识已在他们心中留下了烙印。作为我们来讲,也应该向他们学习,从现在开始树立环保意识,开动脑筋,创新办法。并且在实践中努力争当一名优秀的环保小卫士。

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感想?受到什么启发?

五、拓展训练。

谈谈自己平时在环保方面的所见、所闻、所感。

关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你有哪些好办法?

六、布置作业。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宝贵( ) 耗费( )

惭愧( ) 节省( )

讨论( )

反义词:表扬( ) 停止( )

减少( ) 真诚( )

成功( )

2、写一篇环保日记,内容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看到的,想到的。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2 * 绿色的记事本

材料:废纸垃圾

作用:给学生专门记录环保行为和想法

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

篇16:《绿》教学实录

《绿》教学实录

[作者]  山东省临沂一中/郑晓龙  评析/吴心田

[内容]

师:同学们,咱们先做个对句练习。老师说上句,同学们按照对句的一般要求,对出下句。师:青山

生:绿水

师:桃红

生:柳绿

师: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同学们的对句中,都有一个“绿”字,青山碧水,桃红柳绿,让人感到春意扑面而来。王安石用“绿”字最好的一句诗是――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师:一个“绿”字现出一个生机盎然的江南春天。白居易、王安石喜欢“绿”,朱自清更喜欢“绿”,他曾为“绿”写过一篇当时人称“稀世之作”的散文,文章的题目就是《・绿》。(加点字为板书内容)

师:以一种绿色为描写对象和以“雨中登泰山”为描写对象,哪一种更难写?

生:“绿”难写。

师:难写在什么地方?

生:形态少变,色彩单一,难以把握和展开。

师:对,这叫难写之景。而朱自清先生是一位学者,也是位散文大师,他的散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一位“状难写之景”的高手。今天我们学习《绿》,就是要学习朱自清对单一的景物是怎样展开描绘的,是怎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

同学们读课文,数数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四个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从四个段落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生:“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师:我们学过《“友邦”惊诧论》,请解释一下“惊诧”的意思。

生:惊讶、诧异。

师:本句能否把“惊诧”换成“惊讶”?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惊诧”是“十分惊讶”,比“惊讶”程度重。

师:那么是什么东西让作者感到十分惊讶呢?

生:绿,梅雨潭的绿。

师:好,大家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的词语,看什么样的“绿”让作者十分惊讶。

生:・奇・异、・醉・人

师:对,“奇异”和“醉人”正是文章要写的重心。大家看作者在写梅雨潭的绿之前写了什么。读一读第二段。

生:梅雨瀑。

师:既然主要写梅雨潭“奇异”“醉人”,那么写瀑布目的是什么呢?请抓住第二段中的关键语句回答。

生:“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一句,交代了梅雨潭名字的由来。

生:“岩面和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飞花”“碎玉”“白梅”都写出了梅雨潭水“清”的由来。

师:好。在文章第三段前六句话中,还有一句道出了写梅雨瀑的匠心,请大家找出来说说。

生:“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师:为什么找这一句?

生:瀑布美,使人惊诧;但潭水更令人惊诧。作者用・衬・托手法,突出潭水的“奇异”“醉人”。

师:准确。这样我们把这篇文章的重心和思路浓缩一下,就是:・我・惊・诧・于・梅・雨・瀑・下・梅・雨・潭・的・奇・异・的・醉・人・的・绿・了。师:现在我们看看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展开描写的。大家读第三段第三句到第十句。大家听我的要求,边读边画。先画出描写潭水整体的句子;再画出描绘潭水水面波纹的一句;再画出描写水光、描写水色的句子。

师:现在,我提示,大家依照提示齐声朗读。读描写水面波纹的句子:

生:她松松地……裙幅。

师:描写水光的句子。

生:她滑滑地……那样嫩。

师:写水色的句子:

生:她又不杂些尘滓……碧玉。

师:现在我读每一方面的上句,大家接读下句。“她松松地皱缬着”――

生: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师:她滑滑地明亮着――

生:像涂了……那样嫩。

师:她又不杂些尘滓――

生:宛然一块……猜不透她。

师:现在,我读每个比喻的本体部分,大家合上课本,根据喻体、本体的相似点,背诵出喻体句。

(提示诵读略)

师:大家记得很准确。现在大家根据每组比喻的意义,概括潭水的特征。

生众:细腻。柔美。明亮柔嫩。温润,清纯。

师:概括得不错,但不够全面;因为好的比喻,不只是绘其形,还要传其神,一两个词语往往不能概括尽比喻描绘出的事物的神韵。如“像少妇拖着的裙幅”,蕴含只是“细腻柔美”吗?作者为什么不说“像一条裙幅”或“像少女的裙幅”呢?请大家思考后用“少女……少妇……”的对比句式回答。

生:少女天真活泼,少妇沉静羞涩。

生:少女明朗,爽快,少妇沉默寡言又脉脉含情。

生:少女裙子短,少妇的裙幅长而平展,要“拖”。

师:那么“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一句,除了描绘了潭水波纹的形态的“细柔”外,还传达了哪些神韵?

生:沉静羞涩,脉脉含情……

师:回答得很好。

师:大家齐读十一句至十三句,并思考回答作者是用什么手法进一步描写绿的“奇异”“醉人”的。

生:对比。突出绿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师:请大家想一想,用苏轼的一首诗来描绘一下西湖的波。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氵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作者为什么选劝淡浓相宜”的西湖的波作对比呢?

生:以美衬美,突出“绿”的“奇异”。

师:大家再读这三句话,看看“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在句中作什么成分。

生:作后置定语。

师:作用是什么?

生:突出“绿壁”的“深密”。

师:把这个后置定语还原到正常位置上,再读一遍,说说有什么感觉。

生:句子太长,读着费劲。

师:正是。作者把集中稠密的成分提出来,置于后边,既强调了定语又使句子变得疏朗、清晰、上口。

师:现在听我把这三句话改读一下,大家对比,看效果有什么变化。“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我又曾见过水光潋滟的西湖的波,似乎太明了,我又曾见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波,那又似乎太暗了。”

生:不如原文好,句式重复单调。

师:对,作者正是为了避开单一的句式,才在两个整齐的长句后,配上两个短句,这样长短结合,整散错落,读起来才音韵铿锵,错落有致。齐声朗读两遍,体会这种效果。

生:(读两遍)

师:文章在对“绿”作了一番精雕细刻后,又展开对比,更加突出“绿”的“奇异”“醉人”。大家思考,能否把这两层内容在顺序上颠倒一下?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读者只有先对“绿”有了具体的印象感受后,才能由此联想到别的景物,联想对比才有依托。

师:作者正是按照认识的习惯,变换角度,层层深入地展开描写抒情的。大家听我读这段剩下的部分,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变换角度深入描写的,人称感情有何变化,找出你喜欢的句子。

师:你最喜欢哪一句?

生:我最喜欢“那醉人的绿呀……明眸善睐了。”

师: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改用・第・二・人・称,用・呼・告的方法加强了抒情性,并展开大胆・想・像,想像出的形象很美,进一步写了“绿”的“醉人”“奇异”。

师:说得好。作者抓住绿水的'轻盈、清澈、含情等特点,大胆想像,用假设的句式,写出了美的形象。请大家模仿假设的句型,抓装绿”的特点,大胆想像,造一两句赞美绿的话。想好了举手回答。

生①: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以你为绘画的颜料,送给丹青能手,他必能妙手天成描绘出世上最美的画卷。

生②:那醉人的绿呀,我若以你作种子,撒播于祖国的江河湖泊,一定会净化污染,整个中华大地成为世上最美的风景区。……

师:是的,“绿”在作者眼里,在同学们心里,已不是少妇的裙幅,也不再是一块碧玉,而是一位天真清纯的小姑娘,是一位婀娜多姿、明眸皓齿脉脉含情的少女,或是神奇的颜料和绿色的种子了。作者“醉”了,同学们“醉”了,为这奇异的“绿”。作者醉意中还送了她一个名字――女儿绿,作者怎么会想到这个名字呢?

生:有一首歌曲《九九女儿红》,歌词意思是:南方米酒之乡,父母生下女儿,便在地下深埋一坛米酒,女儿长到十八岁,蒙上红盖头出嫁时,父母取出淳厚芳香的米酒,招待四方亲朋,送女出嫁,因此这酒就叫“女儿红”。“女儿绿”大概由“女儿红”而来。

师:现在大家齐读这部分,读出“绿”的醉人,作者的醉意。

生:(读,略)

师:现在大家合上课本。作者说梅雨潭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大家想这“融”是“交融”的“融”还是“溶解”的“溶”?

生:应是“交融”的“融”。

师:为什么?

生:“交融”写出蓝天绿水一个整体,给人水天一色的美感,“溶解”的“溶”太实,不美。

师:很对。“挹你以为眼”的“挹”怎么写?

生:提手加个“城邑”的“邑”。

师:怎么解释?

生:舀,“舀水”的“舀”。

师:能否把“挹”换成“舀”。

生:(笑)

师:笑什么?

生:“舀”太粗太俗,不美。

师:“挹”呢?

生:比较雅,有小心爱惜的意思。

师:对,很多同义词,意义基本相同,但情味有异,这种“情味”即词语的附加意义,请同学们平时读书要仔细品味。

师:形态色彩单一的“绿”,在作者的笔下情一样深,梦一样美,让人爱,使人醉。“状难写之景历历如在目前”,这有赖于作者抓装奇异”“醉人”精心设置铺垫,多方设喻精雕细刻,展开联想对比突出,大胆想像升华意境;热爱生活,细致观察,准确生动地选词造句,多角度多层次展开描绘,丰富的联想想像等,正是写好写景文章的要诀,这就是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下课!

[简评]本课教学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①自始至终扣住课文的语言进行教学,这是十分可贵的,这样做,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这一基本的目的任务。②本课充满了“比较教学”

。有比较才能鉴别,通过语言运用及写作方法等方面的的比较,可以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③整课教学自然和谐,而且逐步深入,避免了教学中常见的生硬牵强、简单化、平淡无味等弊端。④写作教学不是简单化的贴标签;词语、语法教学结合语境,而不是孤立的“死”的教学。⑤从通篇教学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比较深,显示出功底比较厚实,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正因为如此,此课在山东省中语会年会上受到一致赞扬。

篇17:《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这是一个以绿色环保为中心的主题单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球,动物以及人类自身有初步正确的认识,同时启发学生善待动物――我们人类的朋友,善待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智育目标]:鼓励学生体验,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引导学生用真挚,自然的歌声表现歌曲。

根据学过的演唱形式为歌曲《留给我》设计领唱和齐唱的形式并分小组表演。

学习轮唱的演唱形式,并和同学协作完成《美丽的黄昏》的轮唱。

通过欣赏《森林与小鸟》,掌握乐曲的情绪,模唱乐曲的主题并能够区分乐曲的段落。

[素质发展目标]:学习轮唱的演唱形式,并和同学协作,完成《美丽的黄昏》的轮唱。

通过欣赏《森林与小鸟》,掌握乐曲的情绪,模唱乐曲的主题并能够区分乐曲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歌曲。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热爱地球,热爱动物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多媒体(找一些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灾害的视频资料)

学生活动设计

歌曲《美丽的黄昏》是一首轮唱歌曲,把全班分成三组作轮唱的练习,同时让学生体验轮唱形式的和声美感,个别班级还可以用竖笛来练习。

第(三)课时

一、小组汇报。

(1)地球面临的问题。

(2)哪些问题是由于人类的影响造成的?

(3)我们该怎样做?

二、欣赏歌曲《绿阴》。

(l)初听乐曲:地球需要绿阴、小鸟需要绿阴、我们人类更需要绿阴。

(2)再听乐曲:请问这首乐曲的速度、情绪?

(3)教师出示歌词:跟着音乐哼唱歌曲旋律。

三、复习歌曲《美丽的黄昏》。

(l)全体齐唱。

(2)全体练习二部轮唱。

(3)小组练习并演唱二部轮唱。

(4)全体练习二部轮唱。

(5)小组练习并演唱或演奏三部轮唱或轮奏。

(6)用竖笛练习二部轮唱部分。

(7)全体演唱歌曲《美丽的黄昏》。

教后反思

地球在供养人类生息了数十万年后,第一次发现不管是生态还是资源,已经再也供养不起如此众多的人口,人口已急剧增长到超过60亿,由此带来的是自然生态破坏和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地球是茫茫宇宙间已知的唯一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航船上的乘客。当船舱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面对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明白:保护环境,拯救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责任。

篇18:《绿》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金、课、了、条、世、界、吗、现、以、后”10个生字,会写“了、会、后、我”4个字,学习“竖钩”“斜钩”两种笔画。

2.通过图文对照,理解教师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价值观: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内容分析

这首诗歌写“我”画了一条绿色的金鱼,老师满意我的回答,奖给我一颗红五星。课文教育学生从小要敢于想象,善于想象。难点是理解老师为什么会满意我的回答。本课教学老师需要准备生字、词语卡片,绿色金鱼图片,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配乐课文录音,布置学生准备彩笔和画纸。

三、学生分析: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老师不能抹杀学生想象过程中迸发出的灿烂的火花。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而且能极大地发挥他的想象力,这对他一生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有益的。

四、设计思路

激趣引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孩子们,你们见过什么颜色的金鱼?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并粘贴“绿色金鱼”图片。)世界上没有绿色金鱼,可有一位小朋友却把金鱼涂上了绿颜色。(画一小朋友)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从《绿色的金鱼》这一课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请同学们自己借助拼音,试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学生读课文,鼓励学生认真听,能听出错误并大胆纠正。

3.出示本课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4.同桌互读课文,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整体感知。

过渡语: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把课文读得这么流利,真不简单!我们鼓鼓掌,对自己表示祝贺!《绿色的金鱼》这篇课文也像我们前面学过的几首诗歌一样,有几个小节组成。现在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查一查,它有几节组成,并动手标上序号。

1.学生自己动手给三个小节分别标上序号。

2.同桌互查对错。

3.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小节读课文。

(师:全文有三个小节组成,你最喜欢哪个小节?下面,我们分小节读课文,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一齐读第一节,喜欢第二节的就一齐读第二节……)

四、细读,理解感悟课文

(一)图文对照说图意。

过渡语:编写这本书的叔叔阿姨们为这篇课文配上了美丽的图画。(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让我们边听配乐课文录音边看图。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吗?

(二)用引读法,师生配合读课文,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小节

①师读:“图画课上,我画了一条金鱼。老师看了看说些什么?”

生读:“世界上有绿色的金鱼吗?”

②教师说的话怎样读?

(启发:“我”画了一条绿色的金鱼,老师感到怎样?)

③指导学生读出询问、亲切的语气。

2.学习二、三小节

①师问:“我听了笑着说了什么?”

生读:“我喜欢绿色的金鱼,以后会有的。”

师问:“老师听了我的话后,是怎样做的?”

生读:“老师看看我,点点头,满意地笑了。在我的图画本上,画了一颗红五星。”

②理解内容:

过渡:老师看到“我”画的绿色金鱼,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我们再来读读“我”说的话。

③电脑课件(小黑板),出示“我喜欢绿色的金鱼,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这一句话。

让学生反复读后,说说“我”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孩子。

五、实践活动

过渡:课文中的小朋友敢于想像、敢于创造,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让我们也展开自己想像的翅膀,来创造吧!

请同学们拿出画笔、纸张,画出自己喜欢的金鱼,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1.学生画金鱼。

2.在黑板上张贴学生的作品并评比。

3.你想将来发明什么东西?它是个什么样的?请你想好后说给全班听。

同学们,想发明的东西真不少,请课下做一做或者画一画。将来我们班要组织一次“发明创造博览会”。比一比,谁的手最巧,谁最会发明创造。

六、作业:

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粗心的小画家》和《两朵云》。

篇19:《绿》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紧扣低年级识字教学重点,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阅读教学体现了“实”、“活”、“巧”的特点,有效促进学生识字、写字、阅读能力的发展,是一堂充满人文情怀、课堂实效性高的语文课。

1.识字教学体现一个“实”。教师始终把握学生年段特点,以识字为主要任务,引导学生在自由读书中认字,在逐句检查朗读中分散识字,在认读带拼音的词语卡片和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等形式中识字,在不断深入的课文阅读感悟、词语理解及生字的反复浮现中进一步巩固和运用生字,在指导写字中识字等,有机渗透识字、写字的方法、培养识字能力,使本课的识字教学形成“随机潜入、水到渠成”的特色,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实效,让学生充分感受了识字的快乐。

2.词语教学体现一个“活”。词语教学是低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师采取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结合学生生活体验理解、借助动作表演理解等多种多样的方式,体现灵活、多变的特点。在检查朗读句子时理解“甜滋滋”一词,当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到“甜滋滋”就是心里很高兴时,老师及时引导“听到你们美美的朗读,老师心里也甜滋滋的。”将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结合在一起。对于“善良”一词的理解,教师的设计更是独具匠心。在有感情地朗读和扮角色表演中感知松鼠的美好心灵,再说说为什么喜欢小松鼠,进一步体会小松鼠的善良,再举例说身边善良的人和事让学生具体感知善良的行为,将理解与运用融合在一起,将理解词语、感悟课文、说话练习、思维发展、写字指导有机整合在一起。

相关专题 浅谈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