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代寓言

无趣寻糖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无趣寻糖”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5、古代寓言(共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5、古代寓言

5、古代寓言二则

5、古代寓言二则

一、教学目的

1.从寓言学习做人的道理。

2.了解寓言的特点。

3.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4.了解韩非及《韩非子》的相关知识。

5.体会寓言特点,理解本文深刻寓意。

6.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故事领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2.难点:寓言的`特点。

三、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233),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家重实用,尚功利。韩非之文》发言直率、思想深刻、锋芒毕露,向以峭刻犀利著称。韩非之文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2.关于寓言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二)、检查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度其足(  )     遂不得履(  )  (  )     宁信度(  )      坠于水(  )     遽契(  )

2.默写课文,思考自读提示

3.借助查工具书,读《郑人买履》,理解文章大意。

4.按时间顺序给文章分层次:

先度足,置其坐

一层:                 交代人物事件

至之市,忘操之

已得履,返取之

二层:                交代经过结尾

返市罢,不得履

人问曰,何试足

三层:               对话式的结尾

郑人曰,无自信

5.说说这篇寓言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6.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           欲:

(2)           置:

(3)           坐:(通假字)

(4)           度:

(5)           遂:

(6)           及:

(7)           反:(通假字)

7.翻译全文。(师相机指导)

8.通读全文,注意读出郑人说话的语气。

(三)、归纳主题:

这则寓言通过郑人买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脚的墨守成规的人物形象。告诫人们:不要迷信习惯、成规和理论,而要根据实际得出体会和结论。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则寓言。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吕不韦及《吕氏春秋》的相关知识。

2. 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3. 体会寓言特点,理解本文深刻寓意。

4.学会变通地处理各种事物。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故事领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2.难点:寓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希望同学们通过《寓言二则》的学习,掌握阅读寓言的方法,课外读一些寓言故事,扩大视野。

二、作家作品简介

吕不韦(约公元前?――235),濮阳(今属河南)人,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门下有宾客三千。吕不韦命门客各著所文,集为一书,号曰。《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包括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共160篇,因此又称《吕览》。

三、题目解说

文题中的“刻”是刻记号,“舟”是船的意思,“求”是寻找。整个文题的意思是“在船上刻记号,到水中去找丢失的宝剑”。

四、抽生试背全文(师相机纠正发音)

五、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           坠:

(2)       

篇2:5、古代寓言

5、古代寓言二则

5、古代寓言二则

一、教学目的

1.从寓言学习做人的道理。

2.了解寓言的特点。

3.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4.了解韩非及《韩非子》的相关知识。

5.体会寓言特点,理解本文深刻寓意。

6.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故事领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2.难点:寓言的特点。

三、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233),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家重实用,尚功利。韩非之文》发言直率、思想深刻、锋芒毕露,向以峭刻犀利著称。韩非之文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2.关于寓言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二)、检查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度其足(  )     遂不得履(  )  (  )     宁信度(  )      坠于水(  )     遽契(  )

2.默写课文,思考自读提示

3.借助查工具书,读《郑人买履》,理解文章大意。

4.按时间顺序给文章分层次:

先度足,置其坐

一层:                 交代人物事件

至之市,忘操之

已得履,返取之

二层:                交代经过结尾

返市罢,不得履

人问曰,何试足

三层:               对话式的结尾

郑人曰,无自信

5.说说这篇寓言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6.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           欲:

(2)    &nbs

[4]

篇3:古代经典寓言

隋文帝开皇年间,隋军打算大举伐陈。当时隋国的将领贺若弼,擅长谋略,便布下了几个阵势,计划先从广陵引兵渡长江。

贺若弼首先安排人把军中的老马卖掉,再用这笔钱买入大量船只,密藏起来。接着,又购买五六十艘破船,停泊在河边,让陈朝的人误以为隋国并没有充裕的船备。

贺若弼又下了一道命令,要看守江边的营队换防时,先聚集于广陵,并且还要遍地插满旗帜、大设营幕。陈朝的人看到了,误以为隋军即将大举入侵,于是立刻准备了大队人马前往御敌。后来陈朝密探自隋营归来,说明了这阵势只是隋军驻江边的军队换防,并非出兵。陈朝将领听了,便卸下了心防。几次之后,陈朝对隋国营队轮换戍防时,大军阵势的变动已经习以为常,也就不再特别设军防备。

除此之外,贺若弼又安排士兵们,经常沿着江边打猎,故意制造人马喧腾的假象,让陈军以为隋军不是在练兵,让他们疏于警戒。

等到时机成熟了,贺若弼真正统领隋国大军渡江时,陈军营队的士兵们依然毫无警觉,饮酒取乐。就这样,隋军无须耗费一兵一卒,便轻松地一举过江,直逼陈营。

有一句话说 “人是惯性的动物 ”。惯性,就好比地球每天自转,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却一点都察觉不出来。个人在生活上的惯性,如果因习以为常而浑然不觉,便犹如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或者是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了。

贺若弼善于掌握人性的弱点,因此略施小计,使敌军渐渐失去了警备,便能轻松地达到目的。而另一方面,这个故事也告诫我们,居安仍须思危,才能永保国家、人民的安乐。

篇4:古代经典寓言

楚国有个人到郑国去卖宝珠。为了能卖个好价钱,他用珍贵的木兰木给宝珠做了一个非常精致的盒子,又用珍贵的桂椒一类的香料把盒子薰得芳香扑鼻,并且,还在盒子上面缀系上许多珠玉,用玫瑰色和翠绿色的宝石装饰起来。

有个郑国人看见这个盒子非常漂亮,就把盒子买下来,而把珠宝还给了楚国人。

寓意:一个素养不高、缺乏鉴别能力的人,往往会丢掉真正宝贵的东西,而把那些价值并不高的东西当成宝贝。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 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篇5:古代经典寓言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塌地陷,自己没有地方容身,因此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有个人看他这样忧愁,很为他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气积聚在一起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从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间,怎么会担心天塌下来呢?”

那人忧天的人听了,又说;“如果天是很厚的气,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会掉下来吗?”。

前来开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和星星,也都是会发光的气积聚而成的,即使掉下来,也不可能把人打伤。”

那个忧天的'人又问:“如果地陷塌了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回答说:“大地是土块积聚而成,它充塞四野,无处不有,你在它上面随便行走、跳跃,整天在它的上面生活,怎么担心它会陷塌呢?”

那人听了朋友的话,如释重负,非常高兴;那个前来劝他的人放下心来,也很高兴。

寓意:只要把道理说透彻,就能够帮助人解除顾虑和忧愁。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趾踏,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 子《列子·天瑞》

后人从中概括出“杞人忧天”一句成语,用以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

篇6:古代经典寓言

某君喜弈象棋。他在京做官时,同别人弈棋,每弈必胜。大家称赞他棋艺高超,他也自命不凡。

后来他退休还乡,棋兴不减当年。但与人弈,每弈必输,非常扫兴。

他叹道:“啊,我的棋艺怎么如此退步了?”

他的朋友对他说:“以前你在京做官,大家奉承你,每次弈棋故意让你胜,使你高兴,可以有求于你。现在别人无求于你,同你对弈,何需让你,所以你输了。这说明,你的棋艺不过如此而已!”

篇7:古代寓言

有一家人家做了新房子,但厨房没有安排好,烧火的土灶烟囱砌得太直,土灶旁边堆着一大堆柴草。

一天,这家主人请客。有位客人看到主人家厨房的这些情况,就对主人说:“你家的厨房应该整顿一下。”

主人问道:“为什么呢?”

客人说:“你家烟囱砌得太直,柴草放得离火太近。你应将烟囱改砌得弯曲一些,柴草也要搬远一些,不然的话,容易发生火灾。”

主人听了,笑了笑,不以为然,没放在心上,不久也就把这事忘到脑后去了。

后来,这家人家果然失了火,左邻右舍立即赶来,有的浇水,有的撤土,有的搬东西,大家一起奋力扑救,大火终于被扑灭,除了将厨房里的东西烧了一小半外,总算没酿成大祸。

为了酬谢大家的全力救助,主人杀牛备酒,办了酒席。席间,主人热情地请被烧伤的人坐在上席,其余的人也按功劳大小依次入座,惟独没有请那个建议改修烟囱、搬走柴草的人。

大家高高兴兴地吃着喝着。忽然有人提醒主人说:“要是当初您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改建烟囱,搬走柴草,就不会造成今天的损失,也用不着杀牛买酒来酬谢大家了。现在,您论功请客,怎么可以忘了那位事先提醒、劝告您的客人呢?难道提出防火的没有功,只有参加救火的人才算有功吗?我看哪,您应该把那位劝您的客人请来,并请他上坐才对呀!”

主人听了,这才恍然大悟,赶忙把那位客人请来,不但说了许多感激的话,还真的请他坐了上席,众人也都拍手称好。

事后,主人新建厨房时,就按那位客人的建议做了,把烟囱砌成弯曲的,柴草也放到安全的地方去了,因为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

什么事情都要有个预见性,如果自己没意识到,听听别人的建议也是好的,防患于未然总比出了险情再去补救更为重要。

篇8:古代寓言

有一户人家住着婆媳两人,儿子经常外出,很长时间才能回家一次。

这个婆婆在家专横跋扈,经常对媳妇横挑鼻子竖挑眼,媳妇不能申辩,更不敢反抗,总是偷偷地伤心。幸亏隔壁有位好心的大妈,十分同情这位媳妇,常常安慰这位媳妇并暗中帮助她。

一次,婆婆外出走亲戚,下午回到家里,忽然发现家里的肉少了。婆婆心里顿时来了气,她怎么想也觉得是媳妇偷吃了。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就劈头盖脑地骂起来:“你这个好吃懒做的贱女人,我不在家你就无法无天了,竟敢在家偷吃东西!”

媳妇觉得实在冤枉,忍不住说:“老天爷在上,我偷没偷吃东西,他看得最清楚。”

还没等媳妇说完,婆婆早就气得要跳起来,她指着媳妇大声喊道:“这还了得,敢顶撞我!算是我冤枉了你,我瞎了眼睛!我家养不起你这个媳妇了,你马上给我滚回你娘家去,我家不要你了!”就这样,婆婆把媳妇给休弃了。

媳妇无可奈何,只得服从婆婆的命令。她在回娘家之前,去向隔壁的大妈告别,哭着向大妈讲了这件事。大妈听了,很替这位媳妇难过,但大妈也知道那位婆婆的为人,如果现在马上去替媳妇解释,恐怕婆婆是不会听的。于是大妈安慰了媳妇一阵后,对她说:“你先慢慢地走,我这就去想办法让你婆婆把你叫回来。”媳妇擦了擦眼泪,慢慢朝村外走去。

大妈待媳妇一走,马上在家里搜寻了一把乱麻,她将乱麻扎在一个小棍上做了一个火引子,然后到这个媳妇家里去找婆婆借火。

婆婆问:“现在不是做饭的时候,借火做什么?”大妈对婆婆说:“我家的狗不知从哪里叼来一块肉,几条狗为争这块肉,互相咬得很凶,我想借个火回去治治它们。”

婆婆一听,恍然大悟,肉原来是被狗叼走了。她心里感到有几分愧疚。因此赶紧找来一个人,让他马上去追赶媳妇,把她接回来。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有心计的人,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纷时,必须讲究策略。要想弄明真相、息事宁人,既要抓住问题的症结,又不可急于求成。

相关专题 寓言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