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十种有效的教学行为

DCR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DCR”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堂上十种有效的教学行为(共16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课堂上十种有效的教学行为

课堂上十种有效的教学行为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我们归纳为十种有效教学行为:

1、在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由于在课改中教师角色转换,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变化,我们认为,在教学关上,师生互动中的教学行为应主要表现为:引导与帮助。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实现有效教学。

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还是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所谓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同学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2、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难”。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

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在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

所谓“讲练”策略就是“精讲精练”策略,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它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4、在问题刺激上,表现为:创境与设疑

创境。在新课程有效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系列的情境,组织大量的刺激要素,以不同形式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维,记忆……,不断巩固学习成果。

设疑。教师要通过设疑,刺激学生对问题探索求知的欲望与热情。通过问题的刺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问题刺激的设疑方法很多,这里提供若干个设疑点,如:在课题上设疑,在重点上设疑,在衔接上设疑,在联系上设疑,在思路上设疑,在实践上设疑,在比较上设疑,在谬误上设疑,在疑难上设疑,在运用上设疑,在深化上设疑等。但设疑应注意;目的性,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整体性和主体性等。

5、在关注差异上,表现为:分层与异步

有效教学主要指对全体学生教学有效,不是指对部分基础好的学生有效,否则就要产生新的不平衡,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使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更大。我们需要的是让原来的不平衡,逐步趋于平衡,这也是对有效教学的要求。

6、在动态生成上,表现为:促进与应对

动态生成教学是新课程积极提倡的核心理念之一。

所谓“动态生成”或说“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设”,应对动态生成。

促进,就是采用生成性策略,促进问题的生成。其中,策略有:生动的讲述策略,技巧性提问策略,引导学生质疑策略,创设问题情境策略,头脑风暴策略等。

应对,就是当课堂动态生成时,要运用教师的教学机智,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其中,策略有:倾听回应策略,因势利导策略,随机应变策略,把握分寸策略等。

7、在媒体运用上,表现为:整合与巧用

整合,指把媒体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发挥“技术”的优势,改变教师中心论,把“技术”与学科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相应的引导方法。整合的方法有几种:技术与学科整合,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技术与某种知识的整合,技术与某种策略的整合等。通过各方面的整合,使之产生1+1>2的效果。

巧用,就是找准整合之处。要做到整合在关键处,整合在疑难处,整合在情境创设处,新知的生长处,思维的障碍处,操作的要领处,知识的延伸处,思维的拓展处等。“技术”的运用不能占用时间太多,防止产生“技术现代化”而“感情淡漠化”的不良倾向。

8、在学习评价上,表现为:发展与开放

发展,指对学生要进行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注重对学习表现情况的全面考查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与帮助,以达到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目的。同时,发展性评价则更多是一种自我参照的评价,即把评价结果跟学生以前的表现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学生的`进步与缺陷,以针对性地进行激励并提出补救的措施。因此,发展性评价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放,指对学生进行开放性评价。“开放”有以下几方面: 评价内容的开放、评价标准的开放、评价主体的开放。它既有教师评价,还有自评与互评;将来自各个角度的观察意见交汇起来,最后作出既有定量又有定性的全面评价。

9、在课堂管理上,表现为:反馈与调控

课堂管理首先要有反馈信息,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接受应该敏感,判断应当准确,处理应当果断,对后续落实目标的教学要调节,回授、补偿应及时。反馈的方法可以用提问、观察、质疑、训练等收集信息。反馈包括当堂反馈和课后作业的反馈。

在学习过程中,要提倡学习的“自我反馈”,其具体要求有三:一是自我观察,二是自我分析,三是自我评价。同时,还提倡“同步反馈”,其中“同步”指:与学习内容同步;与学习进程同步;与练习过程同步;与学生心理兴奋点同步等。

课堂中的调控,不一定都是对“问题生”的调控。首先是目标调控,即要考察三维目标的贯彻度和达标度;其次是“度”的控制,即控制思维的密度,内容的深广度,教学的进度,训练的程度,使师生处于“共振”状态。最后是对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控。特别是对以下几个问题的调控:(1)当学生精神不佳时,你能使他们振作;(2)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使他们归于平静;(3)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给他们指明方向;(4)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5)当学生有差错时,你能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

10、对待自我上,表现为:反思与改进

坚持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专业化水平和教师的元认知技能。反思产生于问题,要让教师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的问题。

反思。可指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课前反思会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地行为;课中反思会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完成;课后反思会使教学经验理性化。

改进。指在教学观念上的改进;对教材及“课标”钻研方面的改进;对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改进;对教师自身素养方面的改进等。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教学要反思,现在人人皆知,但是在反思实践中,出现一些倾向:一是“假反思”,不是“真反思”;二是“浅反思”,不是“深反思”;三是“应付思”,不是“我要思”;四是“空反思”,即只顾反思,不会“决断”,没有行动,未解决问题。提高反思品质中的几个“度”是训练的方向,即反思要有广度;反思要有深度;反思要有高度;反思要有创新度;反思要有灵活度。

研究表明:一个不会反思的教师,不可能在课程改革中,转换教师角色,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他的经验也是狭隘的,肤浅的,它的学术水平的发展也将大受限制。 -

篇2:幼儿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一.接点——在新旧知识衔接处

幼儿的认知以已有经验为基础,提问能引发幼儿产生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让幼儿通过学习探究实现自身的认知体系的不断拓展、丰富和完善。因此,在科学活动伊始的提问要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让幼儿产生预热,在幼儿已有的科学知识背景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在一次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教师核心目标定位为:探索使物体转动的多种方法。为了泛起幼儿对已有转动经验的支持及帮助,教师首先引导幼儿玩《迷迷转》的游戏,感知肢体转动,接着提供装入杯子的水、椅子、手帕、茶叶罐、球,让幼儿进行第一次探索,“看看大家能不能让他们转起来?”接着抛出问题,“你用什么方法让物体转动起来呢?”出现新问题引发幼儿认知冲突,幼儿开始思考物体先前的运动状态,并收集到即时转动的方法,促进认知的进一步发展。

二.疑点——在幼儿遇到困惑处

在幼儿探究中,幼儿常会对所学的内容、对同伴所说的现象产生疑问。教师应捕捉住幼儿最感困惑的地方巧设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深入探究。

在大班《乌鸦喝水》研究活动中,教师在每张桌子上准备了两种高低不同水量的瓶子,一张记录表、一盘石子等工具。请三人一组合作实验,每组先共同商量选出一人做组长,专门负责记录,剩下两人分别往不同水量的瓶子中加入石子,看看水到底能不能升到瓶口来。当两人分别放入石子后,幼儿发现由于水量不同导致水位升高也不一样,高水量的瓶子很快达到了乌鸦喝水的水位,而低水量的瓶子无论投入多少的石子也无法达到水位线,面对幼儿产生的困惑,教师马上提出问题:“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投入足够多的石子,乌鸦就能喝到水呢?”面对实验结果,幼儿据实马上做出否定的回答,教师因势利导,“有没有办法让低水量的瓶子水位线也升到瓶口呢?”教师提供了辅助材料细沙,让幼儿加入到瓶子里,看着慢慢升高的水位线,幼儿欢呼雀跃,乌鸦可以喝到水了!

三.盲点——在遭遇知识无知处

在科学活动中常有一些知识不易被幼儿所知,但会影响幼儿的思维和操作的结果,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去正确认识这些知识。

在中班科学活动《纸片变变变》的探索过程中,教师问:“这张圆纸片你能让它变一变,变成什么?”幼儿说:“我一直剪一直剪就剪成了螺旋型的(幼儿知道怎么变但是不能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出来)。”,教师继续追问“这些纸片变成立体的螺旋型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用一样大的纸片剪出的螺旋型长短会不一样呢?”幼儿说:“因为我剪了很久很久(所以剪得很长)……幼儿出现盲点时,教师听出话外音,马上进行顺水推舟,“因为你剪得很细所以剪得很长”,该问题直接关键到幼儿的实践结果,也是此活动的问题关键点,因为“细”才有可能“长”。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事先想到幼儿可能出现的思考盲点,及时敏锐和捕捉到幼儿在思考过程中不确切不到位的地方,把幼儿零碎、不完整的知识进行提升和归纳,有效总结来自幼儿的学习经验,让其他幼儿分享与获得,并对幼儿进行一次“做事细致”的教育机会。

四.焦点——在核心目标达成处

根据探究科学活动的预定核心价值目标,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设置问题展开一系列提问,以促使幼儿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激发幼儿对所要掌握的知识的极大关注,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在一次科学活动《振动产生声音》中,教学目标为:通过动手操作,探索敲击产生声音的方法并寻找声源。教师围绕目标发出提问:“你们用什么方法使小乐器发出声音?”目的让幼儿介绍在玩笑乐器的过程中制造声音的方法,并借此过渡到“鼓面振动试验”中,教师又通过:“如果我在鼓面上放一芭比娃娃,为什么芭比娃娃会跳?”“我用鼓槌敲了之后会怎样?”“你们发现了什么呢?”“为什么芭比娃娃会跳?”“有什么办法知道鼓面在振动”等问题让幼儿对振动产生声音形成初步的概念,接着,教师话锋一转,“上次玩了那么多乐器,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它们又是哪里在振动?用什么方法去感觉到它们的振动?”,问题始终围绕“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与寻找声源“来展开,让幼儿用触觉去感知振动,用听觉去感觉声音。

五.难点——在梯度解决问题处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将活动的难点分解成一些不同梯度的小问题,让幼儿分步解决所有的小问题,最后难点也就不攻自破。

在大班的科学活动《墨汁在水中作画》的教学难点是观察墨汁遇水所发生的细微变化过程并用语言描述。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将这一难点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逐个提问解决:“棉球轻碰水面的时候你首先看到了什么?”“墨汁在水面上像什么呢?”“然后又看到了什么?”“最后墨汁怎么样了?”通过幼儿对每个小问题的解答,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了墨汁遇水后的变化,从而顺利地解决了活动的难点。

六. 纵点——在问题引入深处

在科学活动中,知识具有延续性、逻辑性,如果前面的知识没掌握好,将对后续的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形成新旧知识的断链现象,幼儿在每一次科学活动后的习得都应成为下一次活动的经验准备和知识背景,这就需要教师紧紧把握住可把活动引向纵深发展的学习点,适时提出问题。

在一次大班的探究《哪个跑道更快》的探究摩擦力的活动中,教师提供硬纸板、砂纸、瓦楞纸让幼儿用小汽车在滑道上进行试验,让汽车在瓦楞纸上“搁浅”时,乐乐自言自语地说:“为什么这个下不去呢”,教师适时点拨,“想想看,为什么刚才小汽车能在硬纸板上开下去呢?”“哦,我知道了,因为硬纸板比较光滑,这个比较粗糙。”乐乐茅寨顿开,教师趁热打铁,问:“你知道哪个滑道摩擦力最小呢?”。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常常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停滞不前。教师的适时点拨与帮助,此问题把幼儿的思维引向深入,为幼儿巩固知识,持续地发展认知提供了契机。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次的探究是为比较摩擦力大小而设置的,只有积累前面汽车跑的快慢,才能获取摩擦力大小的知识。

七、横点——在经验拓展延伸处

在组织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横向扩展的学习点,以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回归生活,加深幼儿多所学的知识的体验与感悟。

在中班科学活动《怎样使鸡蛋落下不破》中,老师给小朋友提供了鸡蛋若干、报纸、海绵、布、水桶、水、纸等,要求幼儿尝试运用材料试一试:“怎样才能使鸡蛋掉下来不碎?”然后进一步提问:“你想到了什么办法?”“有没有不一样的办法?”请小朋友把实验的记过记录下来,并和同伴一起分享讲述。接着,观看奥运蹦床运动员比赛的视频,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最后老师出示轻泡、软垫、棉被让幼儿分别体验高跳下,感受身体着落时的舒适感,并抛出问题“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使自己落地时不受伤害?”从而使幼儿在自己的生活经验背景中进行了新的思考与探寻,增强高空运动的保护与安全意识,并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运动与学习中去应用。

篇3:幼儿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一、提高问题的认知层次

低认知层次问题引起的是初级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如:回忆已知的知识、很容易判断正误的答案。高认知层次的提问引起的是幼儿的高级思维过程。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幼儿需要超越感知所给予的信息或回忆性知识,通过比较、对照、应用、分析、综合或评价等高级思维活动。

例如:在《尾巴妙用多》的活动中,孩子们在帮动物配上自己的尾巴后,我问:“这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用?”“如果他们没了尾巴会怎样?”等问题,让幼儿通过比较、应用和想象,获得了有关于尾巴的相关经验。因此,在幼儿最近发展区内,教师适当提高问题的认知层次,增加高认知层次问题的数量,有助于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良好的提问技巧,应该包含各认知层次的问题。提高问题的认知层次并不等于否定低认知层次的问题的作用。事实上,在提出高认知层次的问题之前,往往需要通过一些低层次认知的问题扩充幼儿的知识广度,使幼儿具备解决认知程度复杂的问题时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比如:在故事教学中,给故事取名字,这是一个高认知层次的问题,它需要幼儿依据教师低认知层次问题的提示,回忆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分析核心内容,概括、创造、想象才能回答。

二、根据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及应答反应,设计并恰当地搭配、使用不同类型的问题,才能使整个教学活动更符合幼儿认知水平,并进一步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例如:在《小兔乖乖》的活动中,当多媒体电脑上出现了各种动物尾巴时,我问:“这是谁的尾巴?为什么?”在出现下一动物形象前,我又问“你猜猜还会有谁来?” 抓住作品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对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扩散想象,让幼儿暂时摆脱文学作品原有的情节束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问题,有利于提高幼儿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灵活性,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促进幼儿个性化地发展。这是引发多角度回答的提问。

为了帮助幼儿正确理解真、善、美或假、恶、丑的形象,启发幼儿把自己假想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角色的行为及其心理过程,有利于幼儿自主理解作品、掌握作品。我问幼儿:“小兔子,你们想什么办法赶走狐狸?”这一问题使幼儿马上进入角色,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用石头砸他”,有的说:“用开水烫他”等等,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这是启发性提问。

在欣赏诗歌《春风》时,我问:“春风吹来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课堂陷入静默状态。我赶紧换了一种提问方式,即把问题具体化,缩小化,问:“春天到了,柳树有什么变化?”“桃树、小草有什么变化?”“小朋友的穿着打扮有什么不一样了?”……这下,教室里马上活跃起来,大家说出了许多春天的变化。这是连锁性提问,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为若干小问题,有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幼儿了解问题的构成,找到最终答案。

再例如:在《尾巴妙用多》的活动中,我问:“如果给小动物换尾巴,你想帮哪一种小动物换尾巴?为什么?”我的本意是想发散幼儿的思维,但由于对小班幼儿来说问题过难,孩子们都说“不能换尾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防止所提的问题含糊不清,过难、过偏或过于简单;要做到“问”而生“思”,“答”有所“得”,收到启发幼儿思考,开拓幼儿思路,发展联想的效果。

三、突出重点,并给予适宜的候答时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核心问题,有的不是。重点问题往往起着使教学活动达到高潮,使幼儿的学习探究活动得到最大限度拓展的作用,并能解决问题,使幼儿的认识过程有可能发生质的飞跃。因此,教师要思考并努力在教学中突出重点问题。为此,教师要善于分析和挖掘教学内容中对幼儿的发展最具价值的内容,设计好重点问题,并保证给予幼儿应答的时间,不要急于告知答案,增强提问效果。

例如:在韵律活动创编动作中,我问:“春天里小鸟飞来了,他们看到老朋友大树会怎样呢?”,有的幼儿说:“大树会摇着树枝欢迎小鸟”,“小鸟会唱歌给大树听”,“小鸟会帮大树捉虫”……幼儿为了答问而积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寻找答案。这个提问为幼儿的动作创编打下了基础。当有幼儿答对时,如果教师立即予以肯定性表态,那么其他还在思考的孩子就会“共享”这个答案而放弃努力。因此,教师适当延长候答时间,有利于幼儿思考和组织回答内容,增强提问效果,尤其是认知水平较高的问题,更是如此。

四、教师应注重发展应答技巧

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应答和不回应。应答是教师对幼儿回答的一种处理。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应答恰恰是反映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的指标之一。我们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良习惯把幼儿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问题而不去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如何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教师如何根据幼儿的回答提升幼儿经验?

1、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引起幼儿更高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

例如:教师问:“夏天有哪些使自己凉快的方法?”有幼儿答:“心静自然凉”,教师一愣后应答:“哦”后,即转问其他幼儿。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上课进程, 控制问题的答案。结果是在课堂上只能听到教师的观点,而不是幼儿的观点,幼儿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这样会贬低幼儿的价值,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同时也把课堂提问变成了教师控制课堂讨论的工具。如果教师此时及时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进一步提问:“什么叫心静自然凉”的话,我想教学效果会更好。

2、通过追问,使幼儿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修正、补充不正确、无完善的答案。如: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

3、教师还可以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概括、汇总,使幼儿获得的已有经验得到整理、提升和系统化,并可用其作为教学资源,使每一位幼儿都能从同伴的回答中获得经验分享,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例如:在游戏分享活动中,扮演医生的幼儿给病人包扎伤口上夹板后,教师问:“你为什么给他上夹板?”幼儿回答:“这样可以让他的骨头长好?”教师继续追问:“那么回家后要注意什么?”幼儿答:“别洗澡”,“为什么?”,答:“因为伤口不能进水,防止发炎”,这一系列的问题,使每一位幼儿都能从同伴的回答中获得经验分享,相信在下次医生游戏中,孩子们会把学到的经验,融入到游戏中,并不断积累相关经验。

提问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进行反思、分析,教师的提问技能就能不断的进步和完善。

篇4:课堂上的教学反思

课堂上的教学反思

案例

课堂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黎族歌舞音乐时,没有像大多数老师那样站在前面讲解或运用表情、手势进行提示,而是静静地坐在学生中间,同学生一起聆听。此时,课堂和舞台上的画面显得那样的和谐,那样的美。

聆听音乐,是音乐教学的常见形式和方法。然而,聆听音乐时教师应该做什么却很值得研究和深思。通常,大多数教师都选择讲解音乐的方式,或是先听后讲。可是,细想一下,这种在当前音乐教学中尚被普遍运用着的方式,至少在两个问题上同音乐课的审美体验原则相悖,不符合音乐教学规律。其一,音乐是体育的艺术,因而,音乐学习需要要用体验的方式,教师的讲解无法代替学生对音乐本身的体验。其二,审美需要良好的'心境,体验的前提是注意力的集中。教师边听边讲的方式无疑是一种人为的干扰,只能分散和破坏学生的审美体验。

因此,教师同学生坐在一起聆听音乐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这不仅有益于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倾听与了解,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教师的角色,调整了师生关系,和谐了教学气氛。因为,审美是离不开这些因素的。

案例分析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研究,正如文中所说:“审美需要良好的心境,体验的前提是注意力集中。”〈中国音乐教育〉刊登了一篇文章,主要是针对当时不少音乐教师上欣赏课时喜欢把音响和录像同时播放的现象而言的。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不同反响,有跟前面的观点一致的,也有持相反意见的,这部分人认为聆听固然必要,但如果配上画面,会有助于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把握。另外,学生不是专业性学习,其音乐水平有限,有画面配音乐,他们对音乐的记忆程度也要深些,并不会影响音乐的完整性。

上面两种意见,谁对谁非,我们不能简单地下结论,应根据欣赏乐曲的实际情况而定。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自从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课堂以来,对课堂效益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如何把握多媒体使用的“度”,上须研究。

篇5:如何有效的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起始时区:5分钟。

角色进入时区。

这5分钟的.意义,犹如一部乐章的序曲,教师必须有导演的功夫,促使学生的兴奋点从课间活动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

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来,并且尽可能缩短这一时区,以延长兴奋时区。

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有两个误区:一是仓促入题,学生的情绪尚处于躁动之中,即匆忙切入正题,

这无异于一个人睡眼惺忪时即向他唠叨大道理,弄不好会造成整节课的混沌;二是久不入题。

罗哩罗唆,不着边际,非但不能收心,反倒涣散了思维。

兴奋时区:15分钟。

第一黄金时区。

在这个时区内,学生的兴奋点已经转移到课题上来,生理心理进入最高波峰,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佳境界,

并尽可能延长兴奋时间,教学的密度、力度,都应达到最大限度,重点、难点都尽可能得到解决,使之成为开花之春天、日出之清晨的黄金时区。

调试时区:5分钟。

心理过渡时区。

教学时间已过去将近一半,学生的兴奋过程开始转为抑制过程,会出现一个疲劳波谷。

疲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是体能消耗与恢复相交替的机能正常活动。

课堂教学20分钟以后的疲劳是一种适度疲劳,这种适度疲劳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教师必须进行调适,帮助学生度过疲劳波谷区。

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三个误区:其一,张而无弛。

教学的频率、节奏始终处于高强度状态,不管学生是否疲劳,即使昏昏欲睡,也只管“灌”下去,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根据心理学原理,人在注意某些对象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就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而其它区域便处于不同程度的抑制状态;

优势兴奋中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大脑内部或外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转移的。

这就启示我们,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状态,实际上是工作和休息两种状态,它们是交替进行、互相转换的,应该张弛有度,作息有致。

因此,在一节课的中间,应当让学生的优势兴奋中心得到适度转移,从而得到休息,消除其疲劳,然后再诱导第二次兴奋过程。

这就是我把45分钟分为前20分、后20分、中5分的道理。

其二,强制兴奋。

学生疲劳了,必然会有种种表现,教师或令其站立听课,或劈头盖脑训斥一顿,非但不能消除疲劳,反倒会增加其心理反感。

这好比人在入睡时被吵醒而百般气恼一样。

这课中5分钟,犹如一首歌曲的过门,亦如人在旅途中的小憩,可以安排一分种的幽默,或一分钟的笑话,或一分钟的轻音乐,或一分钟的课中操,亦可变换教学方式,如练习、朗读、实验等等。

通过这样的调适,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主要学习上来,使生理心理进入再兴奋状态。

回归时区:15分钟。

第二次黄金时区。

经过5分钟的调适过渡,学生的生理、心理出现第二次波峰状态,因此,称为回归时区。

教师应当因势利导,再次把教学推向新的高潮。

如果说第一黄金时区是以新课教学为主,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的话,那么第二黄金时区则应当以巩固新课和能力训练为主,当然也不可过于拘泥。

终极时区:5分钟。

总结回应时区。

这时候,学生趋于疲劳状态,注意力渐次分散,进入尾声。

教师应当加大信息量,加快语速,强化情绪,总结新课,圆满完成任务。

终极的最佳境界应当是:教学计划完成,到下课时,学生还回味无穷。

篇6:课堂上运用CAI课件教学

课堂上运用CAI课件教学

多媒体课件将声音、形态、色彩、动作等融为一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有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自觉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理清学习思路,明确学习要求,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它具有投影仪、录音机等其它电教器材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比如在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组基础训练2的作文训练中,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几种音响材料(如小鸟的啾啾声、小河的哗哗声、树叶的沙沙声、人们的嬉戏声)展开想象,编一个故事写下来。对于小学生来说,将这种抽象的声音材料转化为一个生动的故事,比起直接写看到的一个场面、做过的一件事,难度要大得很。因此,我运用powerpoint自制了一个CAI课件,将声音、画面、写作要求融为一体,充实了课堂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教学难点提供了方便。

首先,我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依据教学要求,从《课件大师》等素材中收集有关的图片、声音资料,进行筛选、梳理,然后开始制作课件。

在导入课的环节中,我设计了一艘轮船在轰鸣的海浪声中驶入画面,又出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刚才听到海浪声看到轮船驶入画面时想到了什么情景,学生有的'说好像眼前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有的说好像看到了海鸥在蓝天、碧海间自由飞翔;有的说好像自己在柔软的海滩上追逐浪花、游泳我顺势导入了本次习作的要求,并出示了想象作文的分类示意图进行简单的分析,然后将画面置于最小化,使用微机中的解霸系统插入了约4分钟的VCD录像,内容为与本次习作有关的特级教师讲座。

然后,我又打开刚才置于最小化的课件画面,出示了课本上给定的三组音响,并选取了第一组小鸟的啾啾声、小河的哗哗声、树叶的沙沙声、人们的嬉戏声进行分析、引导。在这里,我从《课件大师》素材库中选取了小鸟的叫声、流水声、人们的嬉笑声置于画面中,先逐个点击一种声音,引导学生说出好像看到了什么情景,再将几种声音组合在一起,让学生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场面。学生思维活跃,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想到了春游的热闹场面,有的说想到了给小树浇水的忙碌场景,还有的说想到了到树林里采蘑菇、挂鸟窝等有趣的场面。

下一步,我结合刚才分析的内容进行写法指导,并总结了一个顺口溜置于画面中,明确要求和目的,分析材料要仔细,想象合理而大胆,内容生动又具体。接着,我在下一幅画面中又补充了几组课本中没有的音响材料,让同桌商量一下要选取哪组印音响材料编一个怎样的故事,再找两位同学说一说,以打开同学们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选择材料,编一个故事,写成一篇作文。

学生成文以后,我又选取了一篇优秀的和一篇问题比较多的习作设计到课件中,进行集体讲评,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优秀的文章好在哪儿,水平差的文章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进行修改、补充。然后,我让学生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文,使每一位同学又有了新的收获。

总之,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能启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通过观察、想像、思考等活动,就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能力。

篇7:初中英语口语课有效教学探讨

李淑霞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缸窑中学)

摘 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教学理念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的不断落实和实践,现代教育教学在学校实践当中得到践行,以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为例,分析英语口语课“分层教学”的实践参与,真正落实现代教育与教学。

篇8:初中英语口语课有效教学探讨

英语作为一门口语式语言,需要学习应用者在实践以及应用的实践中真正做到口语的有效表达,对于英语课程的教学和落实,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自身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还需要教学参与者有效完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内部的高效落实,才能实现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目的。

一、通过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开口表达

初中学校内部设置课程较多,其中英语课程作为现代教学参与的主要教学课程之一,旨在真正通过课程教学,保证学生的'有效参与性,教师需要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课程上,不断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表达,保证学生英语学习课堂真正得到有用的学习内容。

例如,在初中英语学习课堂上,以初二年级下册“If you go to the party,you have a good time”一节为例,让学生试着多用同样的句式参与造句和表达,比如,“If I get up late tomorrow,I will be late for school.”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和口语表达当中,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育。

二、设置英语小游戏,引导学生参与口语表达

学生有效参与学习获取有效知识的起端在于义务教育教学的不断贯彻和实践,英语课程作为初中学校内部参与教学的一部分,保证学生开口交流和表达,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做到对于学生口语表达的有效帮助。

例如,在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两一组进行“你说我猜”的小游戏,当一个学生讲到“小猫”,另一个学生就需用英文讲出“小猫”的读音并拼写,让学生真正通过小游戏进行英语口语的表达。

三、观看英语短剧,让学生积极开口

要想保证学生英语口语的真正表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上课之初观看一些有趣的英语短剧,鼓励学生跟着读和表达,让学生得到成长和进步。

综上所述,学校内部教学真正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和有效学习,是现代教育教学不断追求的教学目的之一,落实初中英语口语的教学和实践,保证学生的有效成长和进步,实现现代教育教学的真正践行。

参考文献:

潘高。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探讨[J]。中小学教师培训,(04)。

编辑 鲁翠红

篇9:交际教学法课堂上的语法教学

交际教学法课堂上的语法教学

语法是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一部分,交际教学法仍然需要显性的.语法教学,但是教学应该围绕意义型和任务型展开,从学习者的交际需要出发,做到形式、意义和语用的统一.

作 者:郑立平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年,卷(期): “”(29) 分类号:H3 关键词:语法   语言能力   交际能力   交际教学法  

篇10:关注课堂上的弱势群体的教学反思

关注课堂上的弱势群体的教学反思

我说学困生是肯定存在的,无论在怎样的学习群体中,每一个孩子的认知能力不一样,有的比较领先,有的相对落后,我们喜欢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这是一种不符合实际的高标准和要求。在班级中,优秀生学习优异,能够为班级增添光彩,给老师带来光环,因此老师们视之若掌上明珠,精心呵护培养,多给他们开小灶,课堂上和老师配合默契,频频举手,踊跃发言,往往能说到老师心里。而学困生往往是“麻烦制造者”,调皮捣蛋惹是生非,给班级、老师脸上摸黑,带来不良影响。在课堂上,由于一些客观因素造成他们相对封闭、不愿张扬的性格,使他们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成了沉默的羔羊。偶尔心血来潮,很不自信地参与讨论,往往是支离破碎的回答得不到老师的耐心对待和热情帮助,他们的情感变得失落、压抑、麻木、冷漠,没有上进心,没有荣誉感,慢慢失去学习的信心、热情、兴趣。

“尤其要关爱学习困难的学生”,这是于永正老师的一贯主张。“莫给学生变差的机会”,这是周教授在本书中的呼吁。寥寥数语,看似简单,可当老师的都能掂量出语言背后所承载的分量。那些学困生并非学习不努力、无特长、无潜力或能力差,他们如同一块亟待老师去精雕细琢的玉石,也有强烈的上进心、丰富的想象力,广泛的兴趣和各种有待伯乐发现挖掘的潜能,他们只是缺少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和机会,缺少老师的期待和激励。学习上的困难和思想上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解决,他们才一步步进入学困生的阵营,成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如何在课堂上关注“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我想,周教授在本书中已经作了详尽的阐述。例如:善待学生的“无知”、用宽容为教育开路等。在平时的工作中,我积累了相关的经验。以赏识的态度激励学困生,是帮助其树立信心的阶梯。赏识学生,就要蹲下来看学生,细心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要善待学生的错误,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想一想,要用恰当的教学技巧、方法,努力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耐心地开导,平等地沟通,让学生树立自信。让我们的学生因为赏识而努力,因为努力而进步。

篇11:课堂上不能打手机 鲁山定51种行为为教学事故

课堂上不能打手机 鲁山定51种行为为教学事故

河南报业网讯:教师在教室吸烟、酒后上课、课堂上接打手机……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近日被鲁山县教体局列为“教学事故”。    平顶山日报报道,据了解,被鲁山县教体局列为“教学事故”的.不规范教学行为共有51种,这些不规范行为分为一般“教学事故”、严重“教学事故”和重大“教学事故”。这些被列为“教学事故”的不规范教学行为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教学管理人员、辅助人员随意征订不符合教学要求的教材、教辅用书,教师上课迟到或提前下课,教师歧视、辱骂、体罚学生等。对不同类型的教学事故,该县教体局制定了严格的认定程序和处罚措施。

篇12: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行为策略初探论文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行为策略初探论文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体现。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使用已近六年,然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仍旧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作为新课标的执教者,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精心备课、突出教学重点、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整体认识、把握教材

在理解《标准》基本理念的前提下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把握教材,要求我们立足学生实际,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细化、挖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要点进行整理。整理知识、理解要点时,还要重视那些对学生在理解应用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如:教学“估一估、猜一猜”时,主要是加深对“100以内数的大小的体会”,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的运用教学。我认真分析教材,把握其在整个单元乃至以后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来分析安排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习惯和合作意识。

二、以人为本,精心设计

当我们整体认识,把握教材之后,就需要我们认真备课,而备课的质量也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在参考教参的前提下,凭借自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对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具有高价值的把握,认真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然后,再广泛参考相关资料;最后,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反思性完善。

如:教学“估一估、猜一猜”内容时,针对学生的年龄以及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还不熟练这些特点,备课时我精心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说悄悄话传数字”的游戏,还制作了一套学生感兴趣的数字卡片,让学生在全体参与游戏的活动中学会了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出100以内数字之间的关系。

三、化难为易,突出重点

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的主要内容,将该内容在教学活动中突显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吸引到该内容上,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教材中相对次要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时,教材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位及位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本知识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开展学习活动。根据这一重难点,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个孩子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并作好学习记录,当孩子们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出圆片所摆出的数的特点时,我适时引导孩子们讨论。整个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还能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当然,突出重点不是只抓住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学中把教材重点孤立起来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四、活用教材,丰富内涵

教材只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教学目标,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教材为我们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使用的广阔空间。如:有的教学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空间,便于大家灵活使用,但实验教材处于实验阶段,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标准》的精神,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材内容作了适当调整,在教学了35+3时,马上教学35-3,然后再教学35+30,随即教学了35-30,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都觉得这种教学效果比教材上安排的教学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后,再教学减法的效果要好得多。但是也应注意,在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要随意降低或拨高教学要求,也不能偏离教材本身的编排意图。只有科学合理地使用好教材,课堂教学才会有效。

篇13: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行为建构论文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行为建构论文

一、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概念

1、课堂有效性教学概念:指教师遵循教学有关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精力、物力投入,以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特定的教学目标的欲求。

2、课堂有效性教学的表现形式:

⑴、有效果:指通过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

教学有没有效果,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⑵、有效益:指教学活动不仅实现了教学活动的价值,达成了教学活

动的目标,而且教学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与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一致或吻合。

⑶、有效率: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产生了尽可能大的教学产出。

3、课堂有效性教学讲解的时间分配

⑴、3分钟讲解(学生不动)

⑵、4~5分钟讲解(学生边练边讲)

⑶、3~4分钟讲解(个别指导讲解)

4、课堂有效性教学组织的有效性:一节体育课的队伍调整应该在10次左右,

在课堂中表扬、鼓励性语言应该适当出现,尽可能多的给学生以自信。

二、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特征

1、正确的目标:教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为学生学习而教”是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这就决定了教学的目标不是教师教什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而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学到了什么,即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

2、充分的准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式。

3、科学的组织:教学准备与教学组织是紧密相连的,教学是根据准备的教学计划进行的,是执行教学计划的过程。教学是动态的活动,是尝试性的过程,无论怎样周全的教学计划也难以预料复杂、动态、变化的教学过程,意外的情况总会出现。

三、常态下体育有效性教学的基本要求

1、教学指导思想正确,依据体育学科的性质、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从实际出发,正确地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促进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健康深入的发展。

体育教学的三条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身体锻炼及学习心理规律、身体活动机能变化的规律及教与学的规律。

2、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进行检查和评价。

3、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性质、特点和价值,教材处理得当,主要教材具有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较强的教与学因素。

4、教学设计科学,教学分段合理,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步骤清晰;运动负荷适宜,对各项练习的时间、次数及强度能做出科学的具体安排;场地、器材、教具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利用,经济、实用、有效,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5、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接受式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使教和学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6、能够正确地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关系,既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好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体育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又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7、能够以运动技术教学与身体锻炼为载体,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把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

8、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基本功。如口令清晰、宏亮;示范正确、优美;讲解简明、易懂;保护帮助合理、到位;指导练习与纠正动作错误有效、得法;队形调动便捷、合理;课堂常规贯彻认真、得当;安全措施得力、有效;突发事件处理及时、正确等。

9、农村学校的体育课能够针对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与学生的体育基础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展教学活动,尽可能地使学生能够学到必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身体得到有效的锻炼,体育意识与心理品质得到一定的培养。

吴老师对体育教学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知识渊博,讲解独到,语言风趣而幽默,今天的一堂课给我们吃足了这顿“大餐”,给了我们很大的感触。在此之前,我们很多教师在体育课过程中很少考虑到课堂讲解时间的分配,有的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而讲,没有针对性、科学性与有效性,而且在一堂体育课中,对于队伍的调整次数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借鉴,很多时候在队伍的调整时只是为这堂课的流程而设计,很少考虑学生的因素,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违背了新课改的理念。今天听了吴老师的这堂课,也使我们了解到常态下体育有效性教学的基本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时刻遵循这些要求,努力做一个有思想、有准备的优秀体育教育者。

篇14:听《反思教学行为,实施有效教学》学习心得

陈立静

11月14日,聆听了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王运教授的讲座《反思教学行为 实施有效教学》,感受颇深。

王教授的开场《请您来参与》提出了五个问题,王教授的第一个问题带给老师们很多思考。这个问题是:“假期,你一般给孩子留怎样的假期作业?”

有几个老师做了互动,差不多都是布置了读课外书书、写日记、练字等。一边听着老师们和王教授的互动,我在心里也在思考着这个问题:留什么作业这里面有什么讲究吗?

王教授分享了石家庄某位老师给一年级学生留的寒假作业,令我大开眼界。

一年级学生寒假作业:

1.你跟家长在逛年货市场时,小贩们是如何介绍自己的产品的?卖前和卖后的表情有何不同?回家模拟一下小贩卖货的过程。

2.过年,家家户户都包饺子,说说你家包的饺子几种馅?怎么包的?

3.在看春节晚会时,在每个家庭成员看到自己喜欢的节目时有什么样的表情,用相机拍下来,开学时讲一讲其中的故事。

4.你家贴对联了吗?搜集邻居家门上的春联,开学会比一比看谁背得多……像这样的作业一共有十个。

这样留作业的作用显而易见。

首先,低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事物认识少,观察能力低,老师的这些作业有很多需要孩子进行观察,虽然这些都是平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是如果没有具体的问题,引导他们去刻意地观察,他们就不会很深的认知,也不会写出具体的内容。

其次,这些作业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孩子们做起来就会有兴趣。他们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表。孩子们就不会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

思考我们的假期作业,这么些年来,从来没有动脑筋想过为什么要留这样的作业,孩子完成这些作业会有哪些真正的收获。以后真的要在留作业上多动脑筋,不再让学生做很多无用功。

或许是总教低年级的缘故,第二个问题也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第二个问题是:你是怎样给一年级的孩子上第一节语文课的?怎么上的?我的大脑飞快地回忆着。我的第一节语文课是这样的:作自我介绍,师生互相认识;讲我们一年级了,进行安全纪律教育;在黑板上抄上语文书上的第一篇小课文《家》,领孩子们朗读。

王教授给我们分享了石家庄一位老师给孩子上的第一节语文课是讲绘本故事《一园青菜成了精》,孩子们通过故事爱上了语文。王教授说,一年级第一节语文课,应该点燃孩子学习语文的热情!可以给孩子们讲汉字的故事,也可以给孩子们讲绘本故事。是啊!让孩子们爱上语文,这不正是我们想做的吗?可是,我们的做法,却使孩子们对语文望而生畏,一个一年级语文老师,真是很重要。

王教授每次抛给我们的问题,都使我陷入深思。

你上课时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吗?您统计过您上课时提出多少个问题吗?课前导入时间您大概用几分钟?课堂上您“忙”还是学生“忙”?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您是希望他回答的对还是不对……

面对一个一个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天天喊的口号,只不过是在某一个小环节上做了一下秀而已,从没有认认真真地想想学生的需求,也谈不上扎扎实实地落实每一个环节,心里只想着教案,更何谈我们时时处处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王教授和我们分享一句话:学生的能力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是学生在不断地反复地听说读写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的。我们不和学生在课堂上争表现,抢发展。所以,我们要常反思,善思考,勤动笔,多读书。在教学这这条路上,我们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篇15:语文教学反思:课堂上的核心素养

关于语文教学反思:课堂上的核心素养

要说这两年教育的流行语排行榜,“核心素养”一定榜上有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既然是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们在课堂上通过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和进行教学评价时候,就应该以此为中心。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落实途径:

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例如从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来说,除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之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比如一年级下册,第一课春夏秋冬,从知识上来讲,我们要求学生:1、认识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雨、阝”2个偏旁。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吹”“落”等动词和一对相反的词:“出”和“入”。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了解四季变化,感受不同季节的景色,能主动积累有关景色的词语,从心底去感受自然的美好,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在组织教学上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比如在教授《我多想去看看》,我们引导学生体会两个城市截然不同的特色,以及两个小朋友想去对方的城市去看看的渴望之情后,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就引导孩子们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爷爷告诉我,沿着 ,就会走出郑州。 , 。我对爷爷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再写一写。

以“我多想 。”写下自己的愿望。再与同学交流。培养孩子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

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在教学评价时,我们也要从多方面来进行评价,不仅考虑知识的掌握,比如现在的试题一些等开放性的题目,像我们期末考试听力部分,除了考察听力,对关键信息的提取,其实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些内容是节选自一些课外读物,也起到了推荐阅读的作用,如果孩子阅读量大的.话,或许不用听就知道怎么选择,还有我们教科书上的和大人一起读,起到推动亲子阅读的作用,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请你帮个忙,打电话等也是在培养孩子的文明礼仪,交际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也都是契合核心素养的精神的。

以后我们的教学也是要以核心素养为核心,要站得远一点,从学生的终身发展来组织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

篇16:案例教学在法律课堂上的运用

【摘要】在法律课堂上使用案例教学中,教师如何正确选择适当的案例,以及分析教师在案例授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其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字】案例教学;案例分析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和技术人才市场的需求,国家对技工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目前技校生普遍存在着法律知识匮乏、维权意识淡薄和维权能力不足等理由。因此,法律教学也成了教学中的重点。

为了使理论教学和生活实践能够更紧密地结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逐渐培养并锻炼学生发现理由、分析理由、解决理由的能力。案例教学才能在课堂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浅谈对案例教学在法律课堂上的看法。

一、案例的正确选择是教学的前提条件

教学案例是对一个事件的深刻解剖,找出事件背后的真实,揭示教学的真正目的。

因此,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如下的特征:一是正确的情景性。

案例来源于现实,可以真实也可以虚构,但不能滥造,所以为了培养学生会正确使用某个法律知识点,要实现教学与现实情境的沟通与融合,需要案例模拟现实社会生活中真实的、复杂的事件,这样才能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加工、整理,最终获得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是鲜明的针对性。

教学案例的选材要针对教学目的的需要。

教学目的总的来说是要提高学生分析理由和解决理由的能力。

经过设计后的案例应当是全面地、系统地把事件的来龙去脉、发展历程交代清晰,让学生读完案例后,能掌握所述事情的基本事实以及充分的数据和资料,可以推动学生分析理由、解决理由能力。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贯彻始终

在案例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案例教学的始终。

(一)课前选择好案例

案例教学把案例作为主线,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所以案例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如:选择电子商务中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案例,应多以反面选材为主,叙述个案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起到警示、忠告、反思的目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编写中,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案例,必要时要亲自编写教学案例,选择的案例要围绕教学的目的展开,案例资料要真实可靠,内容合理,引用的数据要真实有效。

选择这样的案例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和策略,实现教学的目的。

(二)课中组织好讨论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成功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储备出发,提供给学生交流和讨论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所以在案例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讨论案例,充分分析案例事实和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之间的联系,并在学生的分析和讨论中给予适当的引导与协调,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案例教学中最关键的部分。

教师还应注意讨论的时间,从引入案例、提出理由、组织讨论,教师引导、到答疑解惑,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给予掌控,合理安排。

同时在案例讨论中注重保护和鼓励学生,对各种积极思维得出的多种答案,予以肯定。

引导学生协调法律冲突,站在最适当的法律角度,抓住主要法律论点,兼顾其他法律理由,最后得出最佳的'解决途径。

(三)课后做好小结

学生在进行激烈的讨论后,教师有必要进行案例的分析小结,在分析小结中,并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所以教师不是判断正确与否, 而是对大家的讨论提出一个指导性的方向,同时引出一些深层次的理由,加深大家对案例有理解,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为教学主角的学生,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是十分有必要的,当他们能积极配合时,是教学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所以他们必须以一个当事人的真实心态进入角色,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进行。

(一)教师选择的案例往往是有针对性的,是基于一定理论基础的,因此学生在讨论时不能没有目的性,要求学生在学习前应认真阅读案例资料,了解对应的法律知识,对以前学习中未涉及到的新的知识点要事先进行准备等。

同时还应对案例分析中可能出现的理由,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案例教学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去,而不能只是个别学生的舞台,每个案例的讨论,学生应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都要有成员发表小组的意见,这样通过团队的相互协作,提高讨论的效率与质量,并获得协调人际关系的锻炼。

(三)由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和理论的片面性,在案例讨论之后,学生所交流的经验和意见,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对案例结论,不论观点如何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予以表扬并鼓励,这样才能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案例教学是法律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它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充分的结合起来,是师生互动教学的一种表现,只能教师精心准备的案例和学生主动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传授解疑的同时,形成学生的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关专题 十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