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的几点尝试

假戏迷在哪里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假戏迷在哪里”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新教育的几点尝试(共6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创新教育的几点尝试

创新教育的几点尝试

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心理等各方面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而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新时期衡量人才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从哪里来?要靠教育,尤其是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其意义就显得尤为深远。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少、慢、差、费”的现象依然存在,“炮打”语文教学的文章屡见报端,甚至有人喊出了“误尽天下苍生”的罪魁祸首是“语文”的口号。语文教学再次陷入了困境,走向了低谷。我认为,要彻底改变传统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局面,要彻底治疗“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成绩难提高”的语文顽疾,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此外别无他途。以下是谈谈关于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几点尝试。

一、营造开放型的语文学习环境,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设计新颖别致的导语,可根据实际情况,或用故事导入,或用诗词导入,或用实验导入,或用歌曲导入等。如我在教《孔乙己》第二课时时,就用了一个小品导入,充分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语文课充满了盼的心理,不知教师下一课又将用一个什么新奇的方法来开始,这就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培养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的语文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课堂上,切忌统得过死,只许学生往我们预先设计好的袋子里钻,这样无疑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改变陈旧的评价方法,建立新的评价观念。近几年的中考高考已在发生着突变,过去那种非对即错的简单化评价方式已不能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也不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因为有的问题的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只要言之有理,我们要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不要急于判断,而要给学生留下创造的空间,如果强求统一,就会堵塞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强化创造型的语文能力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力指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的分析、综合、联想、想象、比较、抽象、概括,让已知与求知形成新联系,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一种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就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丰富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不仅思考问题的回答方式,还思考“教师为什么提这样一个问题?”

1.摆脱教参束缚,推陈出新,巧妙设置问题,促使学生运用比较、联想等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初中《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时,我就改变了两课教参的传统讲法,而是仅对两课的人物形象做了对比分析,提示了几个对比点,学生已能很好把握该课内容了,收到了比传统分析法更佳的效果。

2.打破常规思维,激发学生求异思维。

在语文课堂中,设计一些不需要有固定答案的训练题,这是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比如在分析《杨修之死》中的曹操形象时,从不同的点上去分析可能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学生对曹操全盘否定,而有的学生却对这人物推崇备至,甚至在课堂上围绕这人物唇枪舌战起来。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肯定得到了训练。这一点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关键是要对学生的思考结果加以恰当的评价,在众多不同的答案中去寻求最佳,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

三、确定宏观的大语文观念,立足并超越课堂。

1.立足课堂,向四十五分钟要方法。课堂仍是教师进行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成败。创新教育的特点要求语文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重“鱼”不重“渔”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在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有限的课堂及相对有限的材料,向学生传授学习语文、分析语言现象的方法。换言之,就是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超越课堂,向社会及课外要能力。过去只把学生局限在教科书和教室里的简单做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和书本的教学内容,放眼广阔的社会生活,着眼于整体的语文创造力的培养。在每一堂语文课中引导学生将社会生活和课外阅读材料融入进来,不仅使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而且不同对象的不同体验本身就引起了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班内班外,校内校外活动,将语文课堂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及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

四、利用先进的语文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适应时代精神的教育思想的确立,必然要求有一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手段。在目前众多教育教学手段中,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当属教育的前沿科技手段,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借助媒体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而这使用的本身就是教师教学中的创新体现,对学生自是一种言传身教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尽可能多地运用视听、音像、电脑等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各种知识积累、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

总之,语文教师要时刻记住我们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从而把语文课堂作为创新教育的前沿阵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想办法,多做各种创新教育尝试,那么,语文教学现状的改变当指日可待了。

滕秀兰

篇2:尝试和创新优秀作文

尝试和创新优秀作文

鲁迅在《呐喊》中曾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告诉我们:传统与习俗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从众”形成的。而有时,走错路也是有意思的。如果没有走错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这便告诉我们:有的时候,走与原来不同的路不见得不对,而人们的发展与进步就是在一个一个不断地尝试和创新中取得的!

卫生纸在大家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么不起眼的东西却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可不知大家设想过没有?如果没有卫生纸的存在,我们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比如:擤鼻涕,上厕所等等,会有怎样的麻烦呢?而卫生纸的发明便是一次伟大的意外。

很多年以前,人们只是会制造写字的纸,生活中有很多不方便。在国外的一家造纸厂,一个员工在造纸时忘记了加入一某种配料,结果可想而知:纸没有造好,反而绵软无力,容易被撕毁。所以他被公司解雇,公司的老板用他造出的`纸当作他的工资将他打发了。他迫于生计不得不把那些纸拿到市场上去卖。在一开始买的人很少,但当有人发现这种只有良好的吸水性,买的人便多了起来,人们把它叫做吸水纸。后来,那人又造出同样的“不成功的写字纸”并且在市场上热卖,那人也因此发了财。吸水纸经过那人地改良后便成为了今天的卫生纸。

如果没有这一次意外,那人的人生也不会改变,人们也不会有如此的方便,所以,有时走错路,也是有意思的。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大众传媒成为主流传播手段,各种电影,游乐园,娱乐场所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那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如何得来的?是人们不断的尝试与创新中所创造出的智慧的结晶,所以,死伤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人类社会就是在一次次意外与尝试和创新中发展与进步,我们作为一代有志青年定当不弱于前辈,定当刻苦钻研与努力,定当为中华之崛起而付出汗水!

篇3:尝试,然后创新作文

尝试,然后创新作文

人总在不断创新,但我认为,尝试是创新的出发点。有句俗语道:“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世间万物繁杂多样,不尝试你怎么知道。

一次尝试,可能引领人发现新世界,走向成功,牛顿的成功,是因为他试着研究了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瓦特的成功,是因为他试着去掀开跳动的壶盖。爱迪生说,我要去尝试那一万零一次。正是因为这样,世界上才有了第一盏电灯。李时珍游遍大江南北,尝遍百草,才有了《本草纲目》。徐霞客历尽千辛万苦,访遍祖国南北,才写出了《徐霞客游记》。假如他们不敢尝试,现在的世界也许还很落后。他们的尝试,创新了世界。守株待兔的人永远不会取得成功,机遇也不会留给只知道等待的人。机会是靠自己去创造的,只有敢于尝试,才会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才会为自己寻找更多发展的空间。造物主的神奇,天地间的奇妙,只有人们亲身尝试,置身体会才能感觉到。成功的人,不是因为他比别人拥有的多,而是他比别人付出的多,比别人尝试的多。

尝试,不仅可以创新世界,还可以创新自身思想。澳大利亚老艺术家斯格,尝试用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图案去制作玻璃制品。因此,他创造了大量新型玻璃艺术品,他到老,依然坚持这种做法,他的心灵在一次次尝试创新中净化,他创造了属于他的小世界。望如今,在万众创新的'时代,我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但只靠空想,几乎不可能有所成就,必须依靠自身尝试。尝试的同时,你的思想在潜移默化。所以,勇于尝试,你会创造你独有的新世界。

尝试是需要好奇心和创造力的。那么,我们应怎么去培养,从而使自己更好的尝试新事物呢?广泛地阅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书籍能让你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在看书时,书中的某些事物能引起你的好奇心,鼓励你去探究。多去旅行,开阔视野也十分重要。首先,走的路多了,经历丰富了,你才有更大的勇气去尝试;其次,旅行中,对未来旅途的疑惑,对探索未知风险的激动,让你有充足的动力。所以,常走出去看看,知天之大,地之宽,对尝试有很大的帮助。

好的创造能力是尝试的必备条件。所以才是高创造能力很重要。多动手是一个好方法,它能打开你的思维,无限地在脑中构造新事物,从而动手完成,在不知不觉中,你的创造能力便提高了,也因为有了更好地尝试条件。

尝试不是盲目的尝试,胡乱的搞怪。切记,你的每一个尝试,都有它独特的意义与价值,而且尝试的代价不可太大,得怀善意和良知去尝试,像用克隆一个人代替本体这种恶意的尝试,是不可取的,因为它危害了社会安定,违背伦理道德

不曾登顶,你不知山的雄伟;不曾远洋,你不知海的宽广;不曾飞翔,你不知天的寥阔。学会尝试,你会领略更多的事物,创造出更精彩的世界

创新世界,学会尝试,才能丰富自我。

篇4:创新教育思想引入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创新教育思想引入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评价人才的最高标准,要让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竞争,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才,就必须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    艺术的含义之一便是:“富有创新的方式、方法”,崔子范说:“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因此美术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初中美术课没有升学压力,这反而解放了教师,美术教师可以放开手脚,紧跟时代的步伐,大胆实践和探索创新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从课的内容的选择、培养学生创新的勇气和创造性思维、改革评价方法、分层次教学、合作意识的培养等几方面进行了创新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一) 课的内容的选择。    “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批判、选择与存疑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充满想象,充满探索性与体验性”。教师要从课的内容中挖掘出具有创新倾向的知识点,然后把这些知识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起来设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如我在讲初中课本第六册第一课:《夸张变形和抽象艺术》时,抓住具象与抽象的关系,挖掘出抽象形态的形成便是具体形象经过人的变化创新的发展过程这一知识点,作为渗透创新教育的主线索来设计课的结构。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教师要灵活掌握课的内容,不一定要完全按课本上的内容讲授,除了抓住基本的知识技能知识点外,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来安排并加入新的知识点,并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的是更好的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优化课的信息,使所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纳,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的内容中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才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了,创新教学就不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就要选择有利于创新的'课的内容。    美术课的内容应该充分突出美感教学,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美感的内容吸引、感染学生,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进而主动选择美。马克思说:“我们要以美的原则改造世界”。丰子恺说“美术是为人生的,人生走到哪里,美术跟到哪里。”在当前的教学中,美术课的任务是让学生自觉 运用美来塑造自己以后的人生。当今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师必须主动的引导学生用美的原则去选择知识和信息,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自己能够健康成长。    另外,美术课中的一些内容可以很自然的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要响应江泽民同志所倡导的“以德治国”的原则,教育就应该以德治校,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德为先,在美术课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从艺术品的欣赏中挖掘德育素材,将德育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    具备敢于创新的勇气是创新的前提。有位名人说:“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还跪着!”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并且要在课堂上营造和谐、平等的学术气氛,让学生相信自己具备巨大的创新潜力。罗丹说:“珍惜每一次激情的冲动吧,这便是生命的意义!”我想这种冲动便是开拓创新和创造的勇气,而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新。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座右铭便是:“怀疑一切”。这种可贵的气质或锐气需要教师发现和保护,我在班里给学生介绍了中国争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标志,有个平时上课很调皮的同学当堂就给我说他要设计一个更好的,当时我并没有批评他的“狂妄”,只是给他讲了奥运标志的设计思路及特色,再上课时,这位学生让我看他设计的奥运标志,他使用一笔便画出了跨栏运动员的动作,稍作改动后动态便更明显了,并且效果很好,我在班上表扬了他的行为,并展示了他的“成果”以此来鼓舞其他同学挑战和创新的勇气。    仅有创新的勇气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美术课的优势在于能开发学生的形象和直觉思维的潜能,既非逻辑性思维。非逻辑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既是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活泼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课时经常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大胆想象。“任何一种创造性劳动的前提就是身心自由”,艺术课的通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手段,在讲初中课本第五册第七课《诗情画意》和第六册第二课《我心中的歌》时,我有意识的引导启发学生体会诗的意境与画意,音乐的旋律、节奏与绘画的通感,既让学生利用通感充分感受到诗、画、音乐中美与自由的境界,又可以有效的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三) 改革评价方法。    为了改变学生仅想要个好分数的思想,我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总结出了一套适于美术课的作业评价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让他们走出了分数的误区,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方法是:摒弃分数,采用等级制及评语法,特别是运用一些积极的有感情色彩的评语特受学生们的欢迎。其实美术作业原本就浸透了学生的各种情感,有些想象的和抽象的作业可能画面效果不是很好,但也可能是学生构图能力的局限,甚至是因为某些个性的因素使然,教师必须用孩子的眼光,才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在看似幼稚杂乱的图形和线条中发现他们的才华,体会他们的情感。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应该抱着一种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耐心的运用恰当的评语谈出自己的体会和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到与学生很好地交流的作用,学生也会更好的改正一些错误,因为他感到老师是关切帮助他和尊重欣赏他的。    (四) 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另外,创新教学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时候,是分层次地因材施教而不再是单一标准的统一要求。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也就不会有一样的两个学生,分层次教学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水平有较全面地了解,并制定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如我在设计作业的要求里规定:“最好是自己的创意作品,可以借鉴和改造别人的作品,起码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作业中体现。”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单一标准造成的弊端,让每个学生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每一节课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五) 合作意识的培养。    在未来的社会中,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范围内竞争的优势,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高效发展的需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我们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在各方面与人合作,最终建立起与人在道义上的有效合作。在美术课中我采取了优势互补的合作能力训练,如在讲授《文体广告招贴》一课中,在布置作业的要求里面规定:“可以有几名同学合作,发挥每个同学的特点,分别参与创意、文字书写、图形绘制、色彩搭配的构思与制作。”这样既发扬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    创新教学的开展,要求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因此只有教师认清信息时代的教育要求,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教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才能落实到行动,从而在课堂上进行适应新形式的创新教学。

篇5:一次尝试 一点创新作文700字

一次尝试 一点创新作文700字

一个阳光和煦的夏日,我与外公一起走在乡间的小道上,风中摇曳的竹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突然,一个大胆的想法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就是把一些细小的竹子破开,变成一根根小竹签,再用502胶水粘起来,做出上海世博会展览的中国馆。然后装上电池和灯泡,这样,在美好的晚上,呈现在人们眼前就将是一个精致而小巧玲珑的著名建筑。

说干就干,我和外公立刻带上工具,步行上山寻找合适的细竹子。不一会,我和外公就砍了一大把竹子,但早已上气不接下气。眼看身旁越来越多的竹子,我的心里乐滋滋的。

开工了,我用小斧头把竹子一根一根小心翼翼地破开,费了好一会功夫,竹片终于变成了小竹签。我用502胶将竹签小心地粘在一起,一根,两根,三根……我耐心地粘着竹签,只听“啪”的一声,刚才的所有努力灰飞烟灭——做到一半的场馆倒了。

我急了,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急忙问一旁除草的'外公:“外公,这是怎么回事呀?粘了半天的中国馆一下子就倒了,你来帮我看一下,好吗?”

外公急忙跑过来,和蔼可亲地对我说:“孩子,别着急,总会成功的,俗话说的好:失败乃成功之母。你要找到失败的原因,努力尝试,不断钻研,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提醒你一句:要打好地基,基础不牢固是不能往上搭的噢。”

听完外公的话语,我继续开始用竹签搭房子,一根,两根……八根,十根……就在我快要把底层搭好的时候,竹签全部又散开了,“唉,怎么又散了。算了,小房子我就不做了吧。”我自言自语的抱怨道。就当我快要丧气的时候,钱学森的名言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于是,我开始仔细寻找原因,哦,原来是因为每二根竹签之间没有对齐,导致竹签散了。这一次,我吸取了上一次的经验,把每一根竹签都对齐、贴紧。这样,连在一起的竹签就不会散了。就这样,在我的努力下,一座造型独特的小小“中国馆”诞生了。

对了,还有小电灯没有装哦。于是,我找来电池和电线,把灯泡装在小房子的天花板上,连上电线,装上电池。大功告成,小房子亮起来了!

晚上,我将我的“中国馆“放在屋子里,打开灯,明亮的灯光照亮了我的心房,这束灯光指引我踏上创新的道路。

篇6: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尝试论文

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尝试论文

一、创设读书机制,启动读书教育工程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也是德育的重要资源。为提升学生读书品质,湖父实验学校针对学校的现实条件,努力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将阅读教育教学写入培养目标。为建立书香校园,打造有深厚校园文化内涵的学校,湖父实验学校确立了读书培养计划――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健康的人、充满书卷气的`人。校长亲自撰写计划目标:诗书相伴,知行相随。为营造读书氛围,学校首先建立师生阅读机制,规定学生每日要做到三读:课前读、午间读、晚间读;语文教师每周要上好两课:阅读课、悦读课,同时要做到每月一研,创新开展教科研活动,每月都要确立一个阅读教学科研主题,并在校内展开现场观摩,促进读书交流活动顺利展开。其次,在师生阅读的基础上确立每年两评:一是评书香班集体,二是评阅读星级学生,学校坚持查方案、查课堂、查进度、查效果,对班级读书活动和学生个性阅读活动展开考评,让校园时刻充满书香。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构建全新阅读模式:1~3年级进行情境朗读,4~6年级进行主题式朗读,7~9年级进行导悟式阅读。结合各类重大节日,学校开展多种读书教学活动,通过多视角创设读书活动,为学生阅读学习创造良好环境,也为学生实现自我读书教育创造了条件。

二、创建“养正课堂”,发挥德育榜样作用

培根说:“用名人的事例激励孩子,胜过一切教育。”在学校德育中,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不仅能使学生有学习奋斗的目标,也能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农村学校,学生接触社会名人获取信息的机会较少,如果学校能为学生创设更多便利条件,与社会精英近距离接触,就能给学生带来诸多启迪。从2014年5月开始,湖父实验学校坚持每月举办一期社会名人讲座――“养正课堂”,为学生接受更具榜样效应、更接地气的德育创造契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徐安碧是从湖父实验学校走出的学子,他回到母校为学生举办讲座,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宜兴市作协主席徐风,也是我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他用两支笔书写社会与人生,获得了巨大成功。他的先进事迹鼓励学生学会吃苦、学会坚持、学会豁达。清华大学博士、高级工程师祁庆中,也为学生带来了奋斗励志故事,给学生以无限激励和感慨。“养正课堂”的开展,得到了湖父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深受家长社会欢迎,为全面促进学校德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创生德育力量,推演创新德育实践

教育是百年大计,德育是教育的基石和根本,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学活动,能够形成教育合力,促使学生实现思想意识的转变。学校德育工作的内涵广泛,在制订教育计划时,需要对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进行综合评估,对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深入调研,只有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紧跟时代发展方向,才能形成教育教学正能量。为提升学校德育维度,我校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将学校德育横向纵向延伸,促进德育向学生生活全面渗透。首先,要开展班级德育生活管理活动,让学生进行生活自我管理,要从衣食住行等多个角度展开实践活动。其次,与家长实现联合,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也能获得德育,如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以家庭为教育环境,让家长做教员,对学生展开个性化教育。再就是与社区街道、村组建立德育网络体系,组织学生体验生活,促使思想健康成长。学校开展德育工作,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多方参与,也需要学生学习、体验、思考,实现健康成长。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创设多元德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机会,已经成为现代学校的德育共识。学校德育工作为教育教学先导,创新学校德育工作实践,对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开卷有益,通过创设读书机制,为学生思想进步学业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创设“养正课堂”,用名人效应影响激励学生,都可以为德育工作注入活力,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沃土。

相关专题 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