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

藏山于海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藏山于海”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策略(共2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教学策略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

“策略”最早见于军事领域,后应用于教育。一般讲,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在此意义上,教学策略同义于教学方法。但从广义上讲,教学策略不仅用来表示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手段或方法,而且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序列计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艺术。它的内涵较为广泛。教学方法这一概念就侧重在指教学过程的横向结构,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材等教学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组合方式,它的实质就是具体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教学策略包含多个方面的含义,包括目标的设立、媒体的选择、方法的确立、活动的组织、反馈的方法、成绩的评定等等。所以,从系统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

(一)教学策略的特征

1.目的性和适用性

目的性是指教学策略对于实现教学目的的适合与有效程度;适用性是指教学策略对于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过程及其规律的契合与适宜程度。随着教学改革,新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新的教学策略。例如小学识字教学就有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部件识字等多种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适用程度取决于其反映教学过程规律的程度,取决于它遵循正确的教学原则要求的程度。

2.共性化与个性化

教学策略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教学的共性。教学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环境都会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所以,我们难以发现完全一模一样的教学实践过程。每个教师都能在学习、借鉴、加工、吸收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所处环境,发展和创造出带有鲜明个性化色彩的教学策略。例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就是在借鉴外语情境教学的同时,结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吸收中国占典文论中“境界”学说进行的创造性的改造、加工,从而形成的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策略。

3.稳定性与灵活性

教学策略一旦制定,即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学的多变因素需要教学策略的不断调节来适应其变化,以求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4.思想性与技巧性

教学策略首先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转化为方式、程序、手段等具体行为来体现的。所以说,教学观念是教学策略的前提和方向,而教学技巧是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保证和“推进器”。只有教学技巧的设计没有教学理念的指导,教学就会迷失方向,只有教学理念的支撑没有教学技巧的配合,教学就会剩下空洞的躯干,成为一具“僵尸”。

(二)教学策略的四个基本因素

1.指导思想

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指导,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灌输式和启发式等教学策略就基于不同的指导思想。

[1] [2]

篇2:教学策略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

“策略”最早见于军事领域,后应用于教育。一般讲,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在此意义上,教学策略同义于教学方法。但从广义上讲,教学策略不仅用来表示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手段或方法,而且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序列计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艺术。它的内涵较为广泛。教学方法这一概念就侧重在指教学过程的横向结构,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材等教学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组合方式,它的实质就是具体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教学策略包含多个方面的含义,包括目标的设立、媒体的选择、方法的确立、活动的组织、反馈的方法、成绩的评定等等。所以,从系统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

(一)教学策略的特征

1.目的性和适用性

目的性是指教学策略对于实现教学目的的适合与有效程度;适用性是指教学策略对于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过程及其规律的契合与适宜程度。随着教学改革,新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新的.教学策略。例如小学识字教学就有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部件识字等多种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适用程度取决于其反映教学过程规律的程度,取决于它遵循正确的教学原则要求的程度。

2.共性化与个性化

教学策略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教学的共性。教学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环境都会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所以,我们难以发现完全一模一样的教学实践过程。每个教师都能在学习、借鉴、加工、吸收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所处环境,发展和创造出带有鲜明个性化色彩的教学策略。例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就是在借鉴外语情境教学的同时,结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吸收中国占典文论中“境界”学说进行的创造性的改造、加工,从而形成的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策略。

3.稳定性与灵活性

教学策略一旦制定,即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学的多变因素需要教学策略的不断调节来适应其变化,以求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4.思想性与技巧性

教学策略首先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转化为方式、程序、手段等具体行为来体现的。所以说,教学观念是教学策略的前提和方向,而教学技巧是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保证和“推进器”。只有教学技巧的设计没有教学理念的指导,教学就会迷失方向,只有教学理念的支撑没有教学技巧的配合,教学就会剩下空洞的躯干,成为一具“僵尸”。

(二)教学策略的四个基本因素

1.指导思想

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指导,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灌输式和启发式等教学策略就基于不同的指导思想。

2.实施程序

教学策略是针对一定教学目标而组织的程序化设计,虽然没有定式,但不管如何都得考虑怎样合理安排程序促进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化:(1)把他人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2)把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活动方式转化为个体的认知能力;(3)把蕴含于知识经验中的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

3.行为技术

制定出明确、易行的操作要领是实施教学策略的有效保证。

4.效用评价

通过评价,可以检测、调节甚至校正教学策略实施的结果和途径。评价标准在于它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与教学对象的沟通性、与教学情境的协调性、与教学过程的同步性等。

(三)教学策略的六个方面

1.教学准备策略

包括教学目标的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组织形式的设计等。

2.教学行为策略

包括呈示行为策略(如讲述行为、板书行为、声像呈示行为、动作呈示行为)、教学对话策略(如问答行为、讨论行为)、指导行为策略(如练习指导、阅读指导、活动指导)等。

3.辅助行为策略

包括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课堂交流的有效组织、课堂强化技术的运用、积极的教师期望等。

4.管理行为策略

包括常规的建设、问题行为的调控、管理模式的设计、时空管理等。

5.教学评价策略

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

6.指导学习策略

包括简单的复述策略、复杂的复述策略、简单的精致化策略、复杂的精致化策略、简单的组织化策略、复杂的组织化策略、综合性的监控策略、情感与动机策略等。

篇3:教学策略设计

二、教学策略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学策略设计的基本原则较多,但就新语文课程与传统语文课程比较,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学生体验出发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些课程的基本理念可以聚焦为――“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实现这―理念,我们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走向“主人”――体验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习化社会观确信教育正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整个方面(“完人”、“全人”观)。在学习化的社会中,教学活动的重心在于“学习”,而非传统意义的“接受”,人不再是纯粹的教育客体,而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不再是教学过程中被动、消极的收纳者,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新语文课程营造的足够宽广的空间中“自由”地翱翔。可以表现为:允许学生不迷信“权威”,质疑问难,畅所欲言,允许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写他们自己的文章,给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等等。

2.走向“生活”――体验的情境。“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的束缚,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课堂,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成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学生由此也失去了体验的情境和乐趣。“大语文”教育观指出:“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表现在: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中的生活化(例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等)、以课外为续点实现生活中的语文化(例如日常生活“语文化”――在看报、看电视、听广播、阅读产品说明等活动中学用语文,校园生活“浯文化”――在办文学社、出黑板报、演讲比赛、读书节等活动中学用语文,社会生活“语文化”――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等活动中学用语文)。

3.走向“活动”――体验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地位,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价活动效果。可以表现在阅读实践类活动(例如阅读报刊搜集资料、阅读名篇摘录佳句、阅读心得交流、举办“读书报告会”、背诵古涛文比赛等)、口语交际类活动(例如短新闻发布会、热门话题讨论会、故事会、专题辩论会、即兴对话表演、生活见闻交流等)、听说训练类活动(例如听故事后复述、听广播后想像作文、听录音辨别正误、听记比赛等)、书面表达类活动(例如班级日记接力、故事接龙、写观察日记、小小编辑部、红领巾信箱、采写广播稿等)、游戏表演类活动(例如编演课本剧、语文游艺宫、会话表演等)、书法绘画类活动(例如办手抄报、参观书法展、参加写字比赛、为课文绘插图、根据文意作画、制作小书签等)、社会实践类活动(例如参观调查、没计广告词、写贴春联等)。

4.走向“感悟”――体验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汉语言“意合”的特点决定了汉语的学习不宜依赖分析,而应重积累和感悟。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引导学生把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联系起来、把听说读写联系起来、把学习语文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广泛的联系中达到融会贯通,自悟自得,并日渐提高学生的悟性,培养学生的灵性。可以表现在:引导学生悟“文”(例如鼓励学生议论、对课文有多元理解、用个性化语言发表意见等)、引导学生悟“法”(例如推敲用词的准确、改变句式体会遣词造句的灵活性、调整句子之间的联系体会连句成段的多样性、比较归纳发现不同内容而用相同语言表达的形式等)、引导学生悟“情”(例如让学生感受语文内容中的自然环境美、人文景观美、社会生活美、人物形象美以及语文形式中的词韵美、对称美、意境美、整体美等)以及引导学生悟“新”。

体验学习即置身于一定的情境(真实的生活情境、模拟情境)之中,经历之、感受之、考察之,最终认识之、掌握之。也就是在一定情境下的行动,看似仅获得直接的知识经验,但因为它同时伴随着需要的满足、心理的平衡、悟性的获得等种种内在的精神活动,因此可以说是个体整个身心过程的全面激活。

例如一年级就可采用以下步骤让学生体验“写话”的乐趣:

(1)结合课文练习说话,让学生先说后写;

(2)循序渐进练习仿写;

(3)联系实际生活,寻找写作内容;

(4)五分钟“每日一评”与个别面批;

(5)编辑“微型日记选”等。

现在语文新教材和传统教材相比体现了以下特色:从偏重语言忽视形象,从字的形音义人手,字词句篇地逐层分析,转向强调形象的感染和学生独特的体验;从偏重浅白的时文,转向注重文言名篇;从偏重课文的例子作用,转向注重阅读数量;从偏重分析转向强凋感悟;从偏重理解转向注重背诵积累;选材从狭窄转向丰富多样;从偏重写实到鼓励想像;从偏重单一理解转向强调多元化和儿童视角;从偏重语言应用的技术性训练,转向强调精神理念的提升。以上转变较多地反映在语文的“体验性”中。

(二)以问题为中心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这些课程的评价建议可以聚焦为――“以问题为中心”。要实现这一思想,我们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学生深入地读书、深入地理解课文是从问题开始的,创设有趣有效的问题情境,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和思考性。教师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问题边探索答案,有时问在前、读在后,有时读在前、问在后,有时变换角度问读,让学生循疑而读,依读而进。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体现在善于将课文转化为问题(例如在课题处设疑、在矛盾处设疑、在重复处设疑、在结尾处设疑等),二是创设条件或提供材料,让学生主动探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句号,并能产生新的问号。

2.让学生提出问题走“出”教材。爱因斯坦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质疑问题,二是发展问题。前者是就学习中的某一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属商榷型、完善型的学习活动;后者是依据自己对某一问题、现象或材料的观察、分析、综合,经类比、推广、概括或抽象,从而提出有价值的、尚需进一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属创造型的学习研究活动。语文教学中,既要教学生敢质疑,又要教学生会质疑(例如教会学生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无疑处求疑或易错处求疑,教会学生提出疏通性问题、深究性问题、鉴赏性问题或评价性问题,教会学生以“是什么”为形式的直问、以“为什么”为形式的深问、以“怎么是”为形式的曲问或以比较形式出现的品问等)、既要让学生能质疑,又要教学生会解疑(例如学生相互解疑、学生自己解疑等)。

现在一些专家指出: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提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从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这些见解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关注学习方式的设计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这些课程的基本理念可以聚焦为――“关注学习方式的设计”。

本次课程改革确立了一种新的学习观:学习方式是人的'个性的独特表现。因此,语文学科应为学生的“探究”、“发现”、“研究”创造空间。综合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学习主题利用一切时空,甚至是超时空的学习资源,整合一切力量,进行有选择的学习研究和整体建构,从而获取知识、丰富知识,形成能力,养成良好品德,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至少具有以下特征:

1.自主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多给学生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多给学生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展,多给学生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知识,获取知识,张扬个性,形成风格。

2.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探究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中心,以探究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探究方法(例如观察联想、读书感悟、思辨探索、操作演示、实验推理等),源于课本、高于课本,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探究知识的奥妙。例如以问题为导引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一般可分为四个过程:第一步,发现问题;第二步,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商定值得探究的主要问题;第三步,组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第四步,回顾反思,并提出要继续探究的问题。

3. 合作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中应强调的组织形式。合作性学习不仅能活跃学习气氛,而且能建立多向的信息交流网,信息共享,智力互补。一般来说,合作性学习的有效进行需要达到五个基本的要求:一是积极互动。学生必须认识到要对自己以及学习伙伴的学习负责;二是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必须有机会相互陈述各自正在学习的内容和结果;三是个人担负责任。每个学生必须对掌握教师布置的任务承担责任;四是掌握社交技能。每个学生必须尊重组员,合作解决矛盾,并能同其他组交流;五是小组合作加工。

4.开放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资源是全息的、开放的。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是突破教材为本,引导多渠道积累,提倡组块学习。例如学一课去读多篇,学一点去带一个面,掌握一个词去拓展一大串等;二是突破课堂为中心,倡导多方面尝试,提倡课外学习。例如倡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后写日记、随笔,结合节日进行语言训练,结合社会热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及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鼓励学生“泡”图书馆等;三是突破学科界限,鼓励多角度求知,提倡跨领域学习。首先要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各科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链,其次要立足语文学科,引导学生多角度体验。与其他学科结合,可以扩大语文学习资源,拓宽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实践领域,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提高学习效率,开阔视野。

5.创新性学习

在人的所有发展性能力中,创新性学习是一个核心。创新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策略。语文基础知识是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的基础和起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应用所学得的语文基础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二是环境与行为策略。活动中应多给学生以创新的条件、机会和氛围,要增加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活动时间,使学生养成勤于质疑、勇于求异、敢于批判的学习习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三是情感与思维策略。活动中,应强调再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应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创新精神。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动手收集信息、动手实践,自己分析、归纳、总结,其过程实质上是学生文化体验过程。良好的文化体验是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温床,同时,学习活动中的困难或实际问题也迫使学生不停地变换着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能动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

[1] [2] 下一页

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飞翔,不断地进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使发散性思维、跳跃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

综合性学习包括以课题探究为基本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实际应用为基本形式的设计性学习活动、以社会考察为基本形式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以社会参与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性学习活动。综合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一般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建立“课业网络”,即形成学习资源库,供学习者自由利用;第二,整理“学习包”,要求学习者围绕学习主题,选择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文件袋”;第三,进行学习实践,学习者根据相关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不仅能激活和深化原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把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获得实践的能力与经验,得到特殊的情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信息时代为学习者提供了众多资源;第二,它可促进学习者可持续发展。培养了学习者收集、处理、创造性地利用信息和沟通信息的能力;第三,它打破了狭隘的学校概念,让学生从书本、教室中走出来,投身与社会、生活中运用知识并进一步学习知识,加快成长。

上一页  [1] [2]

篇4:文言文教学策略初探

文言文教学策略初探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1.文言文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

文言文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因此,教师在初中阶段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让学生明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如同为学生扫清通往古代文化遗产宝库的障碍,让他们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祖国文化遗产的养分,聆听先古圣贤的千古绝唱,这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乃至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学习文言文可以修生养性,提高文学鉴赏力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在这时期,品读文言文会使其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文言文中涵盖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心态与情怀,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奇葩,是流传千古的文化精髓,不仅布局严谨,行文简洁,而且气韵生动,文采斐然。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就能在今后的阅读与写作,以及现代文的学习中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高的鉴赏能力,就能更好地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深刻感情,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1.纠正认识,阐述文言文学习的意义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强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时最重要的动因。”由此可见,端正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文言文教学现状是学生不想学、不愿学,究其原因大多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没用,作为古代的书面语言,已经在现代生活中失去使用的环境和交际的功能。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动机的缺失,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处于无根状态。对此教师可以从提高语言素养,继承民族文化,提高审美修养三个角度阐述学习文言文的巨大价值,从而引起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动机,调动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强烈欲望和兴趣。

2.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巧妙的导入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还可以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文言文对学生而言比较难懂,但老师的一句幽默之语,巧妙导入,往往能让古文“活”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同投石激浪,让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例如,笔者在讲授《愚公移山》时,讲到“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孀妻”和“遗男”的含义,问学生:“孩子的父亲会同意他去帮愚公搬泥吗?”这一问不打紧,一石激起千层浪,最后得出结论:“老师,他没有父亲,他是寡妇的儿子。”笔者顺势问其理由根据,然后指出“孀妻”和“遗男”的含义。这样,不仅让学生乐于思考,轻松学到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积极投入到课堂中来。

3.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古至今,在文言文学习中诵读都备受肯定与推崇,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教师不仅要将课文讲解详细、全面,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诵读水平,用心揣摩文本,反复练习,通过引导学生准确诵读,鼓励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品味、鉴赏文言文作品,在读中受到熏陶。例如,笔者在教授《岳阳楼记》时,先为学生示范诵读:以平和的语调诵读第一段,以激昂的语调诵读第二段,以缓慢、低沉的语调诵读第三段,再以轻快的语调诵读第四段。在笔者的范读中学生感受到文言诵读的魅力,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学生都跃跃欲试,也都想着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而激发出文言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4.授之以法,使学生会学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不用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不用教。”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都告诉我们同一道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至关重要。教给方法,学生不仅学得轻松,学得高兴,还能受益终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诵读,使学生能读通、读懂、读活、读透;其次在文言文教学中还应注意督促、引导学生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常识,包括文言虚词、实词,文言句式等,积累一定的阅读量、背诵量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自学能力的效果;最后还要教会学生使用有关的工具书,比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还有文言文各种译文选本。

总之,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领悟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好、教得新,教出灵性,真正发挥其作用。

篇5:浅谈英语口语教学策略

浅谈英语口语教学策略

浅谈英语口语教学策略

作者/黄慧心

摘 要: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国家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英语也逐渐作为最广泛使用的语言成为人们交流的载体,人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也空前高涨。面对频繁的国际交往,培养口语能力强的人才已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在我国广泛的教学中,口语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亟待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载体;国际交往;口语能力;教学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要培养的无非就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英语口语在英语学习中就是“说”的技能,“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语言交流的效果以及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信心。口语是人的第一张名片,张口说出一句话就能让别人在心里给说话人定了位。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在口语方面的能力非常薄弱,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大部分人学习英语口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做出了简要的论述。

一、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

1.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的语言能力尤其是课堂组织中使用语言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存在部分教师在听说方面不达标

的情况。再者就是部分教师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素养不够,缺乏人格魅力和语言的感染力,没能很好地鼓动学生“开口说话”。英语教学的发展形势敦促每位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努力学习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使自己的教学素养不断适应英语口语教学的发展新形势。

2.学生心理障碍

学生口语学习的效果直接受到自身心理素质的影响,积极的心理能帮助学生进步。而很多学生在口语学习的过程中心理障碍严重,有口语焦虑症,开口说的时候会有紧张、惧怕情绪,害怕说错,害怕被取笑。这种消极的心态会让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热情消失殆尽。所以,鼓舞学生的士气,突破心理障碍大胆说出来是口语教学的首要任务。

3.学生发音不标准

在学习口语的过程中,发音极为重要,不标准的发音往往让人表达不清楚、不准确、不清晰。语音语调不规范,说出来的英语往往让人难以明白,使人费解。

4.教师对学生的训练无法达到当地的考试听说能力要求

在本省的高考中,英语方面的听说能力要求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能够达到询问或传递事实性信息,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想法,做到语音、语调自然,语言运用得体等,但很显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口语训练往往达不到这个层次。

二、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

1.激起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欲望

一门语言的学习就是要敢于说出来,英语学习不能是哑巴英语,教师要用自己的魅力,尽最大的努力激起学生想说的欲望。

2.营造英语的氛围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量使用母语”的教学原则。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耳濡目染,教师多用英语会起到一定的示范、指导作用。课堂上可多采用小组形式,多给学生创造英语交流的机会。

3.对学生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灌输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交际的工具,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如果学生光有语言知识能力而没有文化背景知识的支撑,那就是不懂文化,就不会真正领会语言,在口语表达过程中也会很习惯地用自己所掌握的本国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去思考问题。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对于跨文化语用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特别是我们国家同西方国家在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思维上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在教学生口语表达的同时必须灌输学生关于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口语表达的时候懂得如何去规范自己的英语话语而不至于闹笑话,让学生体会不同文化的语用差异,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为更好地进行口语表达打好基础。

4.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口语表达要想取得突破,不能只关注如何“说”,相反,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对学生听力的培养,“听”是“输入”,而“说”是“输出”,只有听的准备做充分了,说的能力才会提升,加上学习口语本来就是为了交流,不能“听”就如同失聪的人在语言表达上也会存在缺陷。因此,在训练口语的同时必须结合听的训练;其次要注意学生的发音,拥有好的发音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敢于表达出来,更重要的是好的发音更能让说者容易被人听懂,从而让学生学习的自信得以提升。

5.以本省高考标准为准,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临摹高考听力的形式给学生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模仿其语音语调,从录音中慢慢摸索,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英语口语的教学在英语整个教学中所占的位置举足轻重,针对当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我们应该从多方面综合考虑,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探索研究,帮助学生从心理到能力得到突破,让我们的英语教学摆脱哑巴英语的尴尬局面,把学生培养成拥有卓越口语实践能力的交际型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刘文爽。重视听读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宝山师专学报,.

(作者单位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田家炳实验中学)

篇6:中学英语教学策略浅论

中学英语教学策略浅论

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语音、拼写、词汇、句型、语法、语篇等问题,以及不符合西方文化习俗的言行等必须给予指导和帮助。在外语教学中,学生犯语言错误是一种普遍现象,教师如何对待和纠正学生的错误,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纠正错误的次数、类型和方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但不管怎样,预防和纠正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错误是英语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更好地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遵循纠错的原则,讲究纠错的技巧和艺术。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纠错就成为摆在中学英语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 一、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纠错 1.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科学看待学生的错误。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纠错。根据Rod Ellis的观点,错误分析的步骤为识别、描写、解释和评价四个阶段。笔者认为,错误分析要经过收集、识别、描写、解释、评价和纠正几个阶段,我们要科学分析教学中出错的原因及类型。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掌握目标语,他们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而在这过程中,出现语言错误极为正常,所以我们无需对学生的错误产生困惑和不解。另外,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也直接导致接受能力方面的差异。比如,在同一个班级中,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一些,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快一些,即使在同一学生身上,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要善待和关心发生错误的学生,仔细分析并适时纠正错误。 2.摆正心态,理清认识。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学生的语言错误是学习英语过程中重要而又自然的组成部分,它为进行课后辅导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学生的错误持消极态度是不应该的,存在畏惧心理是没有必要的,对学生的错误持不可容忍、逢错必纠的极端态度和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批评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在纠正学习者的错误时,教师应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多采取鼓励、重复和幽默等策略,态度不能生硬、粗暴。 3.审时度势,把握纠错的时机。在弄清学生错误发生的根源后,教师就要进行纠正,可是到底是学生一犯错误就纠正还是为了不打消其积极性而之后指正呢?这个关键是要把握好纠错的时机,如果是在教师讲授某个语言点或句型的时候学生出错,就应该及时纠错,以保证语言学习的准确性,只有每一句的句法对了,才能保证语段表达的准确性。而如果是在口语课上,那么即使学生发生了某些语法或词汇方面的错误,也不该打断学生,有错必纠,此时过多的插入会打断学生的思路及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他们会因为怕犯错而变得不敢说。正确的方法是教师在学生整篇表达完成后进行总结时,将错误列出并纠正。这样适时、得法地纠正错误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4.因材施教,灵活运用纠错策略。在综合分析口语错误的原因、类型、场合及不同阶段后,教师还应结合不同方法纠错。传统的方法是由教师单方面完成这一任务,但应注意方法,尽量采用暗示的方法。学生犯错时,教师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或者手势决定是否让学生停下来。但在做这一切之前,教师应该耐心等待。如果学生有能力自我纠正,那么教师就可以保持沉默。纠正错误的最佳方法是让学生自我纠正,在具体实践中还可采取以下的一些纠错策略,如教师直接进行纠错;学生间相互纠错;间接纠错;学生自我纠错等。 二、英语课堂教学的误区 1.全盘纠错。调查研究发现,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英语教师存在的错误观念:只要出现错误立刻加以纠正。许多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时,不分青红皂白,统统采取“有错必纠”的做法,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获取高分为目的。其实,教师的这种纠错态度往往会导致以下情况:学生一开口就会被教师打断纠错,以致相当多的学生不敢开口说英语、用英语,久而久之便会使学生怕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不敢参加课堂活动,从而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绩的提高。 2.绝不纠错。由于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仍占主导地位,纠错被认为主要是教师的职责。殊不知学生在学习中越来越占主体地位,在学习中越来越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英语错误的敏感度,学会从理论高度认识并对待自己在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有效地纠正和避免错误。调查研究发现,还有一些教师认为纠错并不重要。他们认为,犯错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生母语习惯在外语学习中的体现。 3.有选择地加以纠错。上述两种方法是英语课堂上的两个极端。他们彼此矛盾,难以相容。所以,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也就是有选择地加以纠错。他们认为语言能力就是在不断地呈现与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得以提高的。学习英语更是如此,学生不可避免会犯各种错误,因为他们的学习或多或少会受母语的影响。不过,虽然错误难免,但却不能忽视。假如我们一再忽略的话,终将导致交流失败。

篇7:教学策略设计

二、教学策略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学策略设计的基本原则较多,但就新语文课程与传统语文课程比较,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学生体验出发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些课程的基本理念可以聚焦为――“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实现这―理念,我们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走向“主人”――体验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习化社会观确信教育正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整个方面(“完人”、“全人”观)。在学习化的社会中,教学活动的重心在于“学习”,而非传统意义的“接受”,人不再是纯粹的教育客体,而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不再是教学过程中被动、消极的收纳者,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新语文课程营造的足够宽广的空间中“自由”地翱翔。可以表现为:允许学生不迷信“权威”,质疑问难,畅所欲言,允许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写他们自己的文章,给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等等。

2.走向“生活”――体验的情境。“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的束缚,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课堂,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成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学生由此也失去了体验的情境和乐趣。“大语文”教育观指出:“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表现在: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中的生活化(例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等)、以课外为续点实现生活中的语文化(例如日常生活“语文化”――在看报、看电视、听广播、阅读产品说明等活动中学用语文,校园生活“浯文化”――在办文学社、出黑板报、演讲比赛、读书节等活动中学用语文,社会生活“语文化”――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等活动中学用语文)。

3.走向“活动”――体验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地位,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价活动效果。可以表现在阅读实践类活动(例如阅读报刊搜集资料、阅读名篇摘录佳句、阅读心得交流、举办“读书报告会”、背诵古涛文比赛等)、口语交际类活动(例如短新闻发布会、热门话题讨论会、故事会、专题辩论会、即兴对话表演、生活见闻交流等)、听说训练类活动(例如听故事后复述、听广播后想像作文、听录音辨别正误、听记比赛等)、书面表达类活动(例如班级日记接力、故事接龙、写观察日记、小小编辑部、红领巾信箱、采写广播稿等)、游戏表演类活动(例如编演课本剧、语文游艺宫、会话表演等)、书法绘画类活动(例如办手抄报、参观书法展、参加写字比赛、为课文绘插图、根据文意作画、制作小书签等)、社会实践类活动(例如参观调查、没计广告词、写贴春联等)。

4.走向“感悟”――体验的境界

[1] [2] [3] [4]

篇8: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词汇在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的发展.文章主要探讨了词汇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及当前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扩大词汇量,利用结构线索、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使用词典等解决阅读中的生词,利用联想法、语境和文化差异、语言输出等记忆和巩固词汇.

作 者:彭建琼 PENG Jian-qiong  作者单位: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67 刊 名: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1(8)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英语词汇   教学   策略  

篇9:猫教学策略

教学内容: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短小,但内容具体,描述生动,剪裁得当,构思精巧,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秀范文。作者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对成年猫的古怪性格及刚满月的小猫的淘气可爱作了细腻、生动而又逼真的描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十分喜爱的感情。

学生分析:

猫,很多学生家庭都饲养过,学生和它们也发生过有趣的事情,所以学习本文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也能产生和作者相同的感受—--对猫的喜爱之情。

篇10:猫教学策略

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1)找出总起句并理解句意。

(2)课文围绕总起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么写这些内容的;(3)找出并理解重点词、句是如何表现中心的。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是怎样具体生动地描述成年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的淘气可爱,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能力。

2.学习围绕总起句具体描述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引入选择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入研读机制,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猫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感情,从而爱护小动物。

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难点:

学习围绕总起句具体描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老舍。

教师:查阅相关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谁养过猫,能给大家说一说吗?(最好能讲一下发生在你们之间的有趣的小故事)我也喜欢猫,给大家带来了几张猫的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看这些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同学们学学猫叫。听说过著名作家老舍吗,他也很喜欢猫,并且经过长期观察写出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步感知,理清脉络。

读读课文,课文写了有关“猫”的哪些内容?(让学生明确:课文写了有关“猫”的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成年猫的古怪性格;二是小猫的活泼可爱。)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学习课文是如何围绕这两方面具体生动描述的,并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讲读第一段。

(1)朗读第一段。,找出本段的重点句,并想想句子的意思。(讨论后明确:本段的重点句是:“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也是本段的总起句。)

2.轻声读课文,思考: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些地方?

(出示学习方法):1、挑:你最喜欢、感受最深、最能体现作者喜爱之情的一个句子,划下来;找这句话中的重点词。2、想:这些重点词的特别含义。3、读: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范例教学:出示:“说它老实吧,它有时候的确很乖。”

A、读读这句话,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的确,乖)。

B、想这些重点词的特别含义:乖是什么意思?(老实、听话。)我们什么时候用“乖”?(老舍把猫写成了小孩子,对猫多亲昵啊!)那再加上“的确”呢?(更加深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C、初步体会:这一句虽然不长,用词不多,但深刻地写出了大猫的可爱,强烈地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主学习:

同学们按这种方法读课文,选自己最爱读的一句话,细细体会、学习课文。

4、组内交流。

5、汇报交流:

它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重点词:闭息凝视:写了大猫捉老鼠的专心负责、全神贯注,一定要把老鼠等出来的样子,作者对大猫尽职精神的赞扬。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给你抓痒。

重点词:蹭:摩擦 (你在什么时候谁那儿也蹭几下?)用蹭表现了猫对作者的亲近,作者对猫的喜爱,在作者眼里猫像一个撒娇的小孩。

跳下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重点词:小梅花。把稿纸上脏乎乎的脚印比作美丽的小梅花,足见作者对猫的宠爱喜欢。

(生交流一处,朗读体会一处。)

6、小结第一段:课文围绕“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作者写猫的古怪性格,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感情?课文写猫可爱的地方很多,可以说课文每一句都写出了猫的可爱,每一处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请同学们一齐读课文,读出你的这种感受来。齐读第一段。

7、体会小猫之更可爱。

(1)、大猫已是如此可爱,而小猫更是可爱,请同学们按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段,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写出了小猫更可爱,作者更喜欢?

(2)、交流:

(3)、是啊,满月的小猫是多么的淘气调皮、生气勃勃、天真可爱,所以更可爱,令人更喜欢。请同学们拿起课本自由读第二段,读出你更喜欢小猫的感受来。

四、总结写作方法:

同学们,我们用自己的努力,读懂了大猫古怪得可爱,小猫是淘气得更可爱。在老舍爷爷笔下,猫是多么活泼可爱啊!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优美迷人啊!想想本文在写作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围绕总起句写,内容具体,描写生动。)

五、总结谈话,升华主题。

猫,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然而,在作者老舍爷爷的笔下却显得那么惹人喜爱。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正说明了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像老舍爷爷那样——不但能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

篇11: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作者/张仪元

摘 要:对于人们所具备的语言水平、表述水平以及认识领悟水平的提升,语文均具备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老师想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不得不采取一些适宜的教学策略。可是由于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导致初中语文的教学策略也面临着重大挑战。简要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基本情况与发展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基本情况;发展目标

语文融综合性与实践性于一体,是一门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工具类、感性类课程。假如初中老师想要增强初中生的语文水平,希望学生能够借助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巧的学习与理解去实现人格的培养、思想道德的提升,那么就一定得拟订一套先进、合理的教学策略,以此为新时期知识人才的培养提供前提条件。

一、现代初中语文教学基本情况

1.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老师只关注知识练习

现在,就初中语文的教学而言,老师在教学时只是将语文当作一种语言工具,也就是对语文基础知识进行重复练习,常常不去关注学生在语文审美能力方面的塑造,如此单调的教学模式令多数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热情。实际上,语文里的任一语言符号都标志着作者的思想情绪与审美观念。可是老师在教授初中语文时,为了提升学生对语句修辞技巧的领悟力,常常分散整篇文章,导致学生体会不到文章的华美,趣味性不够,损毁了文章的美感。另外,为了加强课堂知识的再学习,老师还给学生留下许多课外习题,致使学生厌恶感浓重,从而使其丧失了学习语文的热情。

2.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仅为应付考试

不管是老师,抑或学生都有来自中考的压力,由于这一压力的积聚,导致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仅为应付考试,双方急功近利,导致难以领悟到语文里的修养内容。可是语文修养的培养是一场长期抗战,粗略浅显的学习无法提升语文的综合修养。另外,老师在教授语文时,仅依据中考方式去计划教学内容,也就是仅注重阅读水平与写作水平的提升,因此,()老师在教授初中语文时,缩减了学生理解力与表达力的培训,而且也未将课本内容和具体生活相关联,最终导致学生无法实现全面发展目标。

3.老师的教学手段太过枯燥

因为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社会各阶层呈现网络化、信息化发展,在课堂教学里,如果老师依旧使用枯燥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那么就无法得到学生的重视,由于学生越来越喜欢阅读流行类小说,导致他们离中外名著越来越远。所以,老师理应变更教学策略,指引学生探究课外内容,借此提升其语文修养水平。

二、对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基本情况加以改进,强化教学方式

1.老师需持续变更教学观念,拟订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学原本就包含教和学双方,因此老师与学生难免接触,老师既为学习的组织者、领导者与参与者,理应放下身段,诚心地融入学生的大集体里,与他们互相尊重、互相友爱,创造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因此,初中语文老师不可把眼光仅放在当前的教学策略之上,应当强化学习教学策略,持续开拓知识内容,适时更新知识的认知视角,且接受新教改下的语文教学观念,增强本身的素养培训。比方,关注时政要闻,适时了解全球变化;学习最新的语文教学思想,提升业务能力;重视他人,学习他人长处,提升知识储备力量。因此,要想不被时代前进的步伐所落下,那么老师必须不停地学习,以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

2.持续改进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助推力,因为初中生大都爱动且心绪未定,而语文的学习是一场持久战,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初中生学习语文主要凭借其学习热情,只要学生对语文学习形成了浓厚兴趣,那么便能获得非常理想的.效果。当前,我国社会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语文的学习尤其重要。要想令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变成语文的主人,那么就必须得提升其语文学习的热情。可见,老师理应持续改进教学策略,以此增强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热情。比如,针对学生不断提升的网络信息知识,老师可以借助学生对小说阅读的极大热情去指引学生多读世界名著,令学生在名著的阅读中感悟语文生活。另外,初中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应当仔细研讨课文,尽可能全盘掌控全文的思想内容与形式,从而拟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迎合作者思想及学生意识,最终提升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热情。

3.老师需及时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

学生自主学习技能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认识,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逐步增强自信心,引导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慢慢地造就其自主对比、自主行为、自主观察、自主转移及自主探索的技能。比如,老师在讲授文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针对文言注解,查找工具书,自主领会与学习,大致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含义,而老师只需讲解那些艰涩难懂的字、词以及语句就行了。

从古至今,对于我国教育领域来说,语文教育一直是核心,这主要是由于语文能够极大地增强人们的语言水平、表述水平、认识领悟水平等,因此老师想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不得不借助一些适宜的方式、方法与教学策略去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苏亚芳。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3)。

[2]王丽平。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J].学周刊:B,2011(3)。

[3]王际光,艾明。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J].教育界,(1)。

篇12:汉语拼音教学策略

(1) 正确使用“情境图”与“语境歌”。

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来教学,特别要注意用好“情境图”和“语境歌”。教学时用“情境图”引出声母、韵母就可以了;“语境歌”是用来巩固“声母、韵母”认读成果的,要注意把握好它们的使用时机。值得提醒的是,在使用“情境图”、“语境歌”时,要防止出现两个偏向: 一是只强调“情境图”、“语境歌”的一般功能(如观察、思维、表达等),却忽略了汉语拼音教学的根本目标。不要在指导学生观察、说“情境图”上花过多时间。这样,很容易变成“看图说话”课。二是只看到“情境图”、“语境歌”与声母、韵母的表层联系,而忽略了它们上述的深层意义和根本价值。

(2) 要在教学生准确拼读音节上下功夫。

教“汉语拼音”要在帮学生读准音节上多花一些功夫。学生拼读音节时也要借助他们的口语经验,从言语实践中来,再回到言语实践中去。要让学生掌握拼读音节的要领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三拼法”的要领“声轻、介快、韵母重,三音相连猛一碰”,拼读十几个之后,自然就会成为学生熟练的顺口溜,成为歌诀式的拼读。当然,万事开头难,一开始教师可以领读,后面的就可以让儿童顺口“溜”下去了。拼读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养成读轻、读短的良好习惯。

另外,“音节数调法”、“音节定调法”、“韵母定调法”这三种拼读方法,仍是常用的方法。一般来讲,初学时适宜采用“音节数调法”,然后再逐步使用“音节定调法”与“韵母定调法”。

(3) 要努力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刚入学的学生生性好动,形象思维比较活跃,教师应顺应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教学要力求生动活泼,应该多采用歌谣、游戏、活动等方式。如教学声母b、 p、 m、 f,可先教学生念声母歌诀: 水上冲浪b b b,小猴推车p p p,兔采蘑菇m m m,手拄拐棍f f f。读几遍后,可让学生“击节而歌”。练习拼读音节,则可采用“摘苹果”等方式。有条件的也可以采用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手段。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也就会好。

篇13:空气教学策略

空气教学策略_初中化学教案

1、初步知道怎么收集资料,知道调查与研究的一般方法,能够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2、知道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

3、知道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

本课题应采用实验导学、组织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进行教学。

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

例如:

①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水的作用:因为P2O5易溶于水,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接近理论值),还有什么?(必须把集气瓶内的空气先五等分,作好标记)

②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特别注意烟、雾的区别)

③猜想把止水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④若剩余气体是氮气,且氮气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假设来说明呢(可以在剩余气体中放一只飞虫,飞虫不久会死亡)?追问:上述实验不仅知道N2不能维持生命,还可以知道N2的什么性质(难溶于水)?

⑤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可以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吗?

⑥学生课前已做过预习,想一想教师今天做的这个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是受谁的启发而做的呢(具体研究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2、在实验基础上,归纳小结空气的成分,介绍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介绍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性质的概念。

4、指导学生阅读图画资料应注意的事项。

在阅读图2-8、图2-9及相关资料后,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形成保护空气的意识,并使学生知道污染指数与分级标准的关系。

篇14:浅谈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摘要:

微课具有主题集中、内容凝练、资源丰富等优势。教师要善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聚焦重点难点,提升课堂针对性;适度延伸拓展,扩大课堂容量;开展专题学习,提升讲评效率等,切实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微课;小学;数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人们教育理念的转变,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凭借其自身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运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具有创新思维,根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地运用微课教学模式,必将有助于发挥微课优势,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1微课及其运用优势

1.1微课概念简述:

“‘微课’指的是时间在十分钟以内,教学内容范围小,清晰明了,集中讲解一个问题的微型课程。”[1]微课是基于微视频为载体的课型模式。微课的基本特点是以微型视频为知识载体,内容围绕某一教学主题或者基于教学重难点展开设计。它不同于其他教学活动,不是零碎的片段,具有相对的完整性,构成了一个完善的教学资源应用环境,是蒋雪儿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发挥辅助教学功能。

1.2微课运用优势:

微课具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微课模式在数学课堂的运用具有了独特的优势。主题集中。微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时间短,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这就使得微课教学模式具有主题集中的优势,数学教师可以根据主题教学的需要,制作“微课例”,围绕某一个主题进行集中教学,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内容凝练。微课的时间限制使得微课必须要高度浓缩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凝练。因此,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点与难点,运用微课进行集中突出与突破,发挥微课“见微知著”的优势。资源丰富。微课是基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它能够灵活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微课,将极大地丰富数学教学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优势,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2微课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实践

小学数学教师要基于微课教学模式的优势,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不断探求微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路径。

2.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学习内容比较枯燥,教师如果能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小学数学位于学生学习数学的初期,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运用微课创设情境。首先,善于运用微课创设导入情境。数学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数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微课创设情境,将学生快速地带入数学课堂学习,而且生动的微课情境能够是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情绪投入到学习中,提升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其次,善于运用微课创设学习情境。数学学习如果能够置于一定的运用情境下,将有助于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微课创造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提升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2.2聚焦重点难点,提升课堂针对性:

微课教学模式具有时间短、内容集中、主题鲜明等优势,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这一优势,聚焦数学课堂,突出数学学习中的重难点。突出重点。一节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重点突出的课堂。小学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帮助学生养成数学学习方法的关键期。教师要善于运用微课,突出数学课堂学习的重点,使学生形成目标意识,学习中能够抓住重点,才能提升数学学习的有效性。突破难点。难点的突破是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关键,教师要发挥微课教学模式主题突出的优势,精心制作微课,将教学的难点整合在微课中,细化难点突破的过程,帮助小学生养成严谨的解题思路与习惯,夯实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只有突破教学难点,才能基于数学课堂进行适当的迁移,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2.3适度延伸拓展,扩大课堂容量:

学以致用。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目前检验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基本手段是作业,微课教学模式为数学课堂的延伸拓展创造了条件。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微课的模式,进行适度的延展。一方面,教师要运用微课实现数学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拓展。基于课堂学习的需要,教师可以运用网络学习的平台,设计一些微课,引导学生提前做好预习,或者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实施分层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不同,课堂教学设计立足于全体学生,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微课则有助于教师实施分层教学,基于课堂教学进行适度的延伸拓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2.4开展专题学习,提升讲评效率:

微课时间短,教学针对性强。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开展专题学习,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例如在数学作业评讲中,目前采用的讲评法,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微课,将数学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设计成微课专题,这样就有助于教师分项实施作业评讲;个性问题做简单化处理,以节省评讲时间;共性问题进行重点评讲,突出重点,集中解决学习的疑点与困惑点。运用微课教学模式开展专题学习,大大提升了讲评的效率。

总之,微课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教学研究。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尝试与教学反思,使微课更好地服务于小学数学学习需要,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使微课成为数学课堂的催化剂。

作者:赵春媛 单位: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一中

参考文献

[1]王辉.新课程背景下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22):6

篇15:浅谈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摘要: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许多学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了高中数学。对于学生来说,高中数学的学习难度非常大,而学生因为受到传统的数学教学的影响,在思维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高中数学学习的需要,因此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上格外吃力。本文就如何基于高中数学教学进行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工作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高中数学最大的特点就是逻辑性强、严谨,它与物理、化学在很多方面存在着联系,数学学习的好坏也影响着物理、化学科目的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呈正比。因此,具有严密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还能帮助学生的物理、化学科目的学习。[1]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地解答数学难题,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其具备创新能力,在运用公式的过程中,能够打破固定的思维僵局,形成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这些思维的形成不仅在学习上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措施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状态是学习高中数学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并且数学思维和数学兴趣之间的关系紧密,思维的形成需要兴趣进行推动,而数学兴趣的加深同样也需要思维的促进,因此二者之间处于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状态。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很强的引导力,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会在课堂上集中精力,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以外,也会跟随兴趣的指引,探索数学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加强巩固已经学习的知识,同时理解吸收新的知识,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形成数学思维。[2]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增强其趣味性,同时加入一些实践活动,不要仅限于实现教学目的,为实现教学目的而不顾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接受能力一味地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高中数学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强化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从而良性循环,逐渐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可以学到新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这种探索能力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探索精神对学生能够起到一个帮助的作用,首先学生会对概念转化为理论的过程进行探索,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在此过程中逐渐产生自己的观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3]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多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提问时多选择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可以在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渐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培养出一定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度,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自身的能力。

(三)训练学生思考多种解题思路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在经过大量的习题训练后才能产生,一般学生的思维能力都会在解题的过程中发挥出来。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通过思考挖掘题目的深层含义,找出背后的解决方法,有时一个题目并不是只有一种解题思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出所有的解决思路,并迅速判断出其中最为准确高效的一种,对其进行论证说明,这些方法都会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实现举一反三,能够灵活运用数学公式对不同的难题进行解答。[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对数学学习进行反思

在新课改实施以后,各门高中学科的教育都需要进行自我反思,学生和教师也要对自己的学习和教导进行反思,并做出总结,通过总结对不足之处进行改正。在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中,把握好数学规律非常重要,而反思总结就能加强对它的把握。数学思维并不是一个分散的系统,而是形成了一个体系。反思总结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将他们的思路捋顺,对其内在的规律和联系进行研究总结,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发散思维能力一旦形成,如果再次遇到同一类型的问题,就能高效的分析、解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解答完题目后可以先不公布其答案的对错,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思路和想法,然后再对其解答进行分析,如果解答正确,其他学生就可以学习其解题思路,如果错误就可以引以为戒,防止犯同样的错误。

结语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数学教学来说非常重要,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要做好长期偶准备,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实现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首先介绍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随后分析研究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措施。[5]通过措施的实行,实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收获知识和快乐。

作者:龚加友 单位:湖南省汉寿县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涛,邓平基,孟晓谕.医用高等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01:83-84.

[2]杨阳,邵益新,袁玩贵.略论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2:189-193.

[3]赵清俊,彭真,陈桂兰,彭再云.高等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3:87-88+94.

[4]刘鹏飞,付军.高师院校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反思[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1:131-135.

[5]姜杰.浅谈高中数学CAI课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03:10-11.

篇16:浅谈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数学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因而社会中对于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的呼声越来越高,对数学课堂教学也越来越关注。本论文着眼于高中数学教学,针对有效数学课堂教学,指出了当前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现状,总结出利于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一些建议及方法,希望能为广大的高中数学教师提供帮助,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发展,并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可行性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提升策略

1提高概念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是要组织好课堂教学环节。我国数学教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概念教学的模式,影响最大的是概念同化教修改模式。这一模式在目前的数学教育领域中有较大的影响。该模式强调了概念的来龙去脉;强调了概念体系;强调了对概念学习过程的认识。数学概念的实施环节为:1)通过实例或其他方式介绍概念的产生背景,并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其固有的本质属性。2)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通过概括,给出概念的定义、名称和符号。3)研究概念间联系,建立概念体系。4)巩固概念,包括定义、名称和符号。5)运用概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6)概念学习过程的认识。其中,在概念形成阶段,教学要重视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活动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发现概念。对于概念的定义、名称、符号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规范正确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二是要做好概念教学的巩固。概念教学过程其实也是不断纠正错误认识的过程。过程数学概念学习中的错误主要有两种类型:1)过程性错误。包括用日常生活概念、概念原型、“形象描述”等代替数学概念,分类与比较不合理,概括与抽象不完善,概念定义与概念相脱离,概念运用僵化,建立不恰当的联系,对联系作不正确的推广或依据个人经验强行进行不正确的系等错误。2)“合理性”错误。包括用原来的思维审视新的概念,按过去的经验、结论、方法对概念作“合理”的推广,不自觉地对思维进行限制等错误。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注重反例的作用。

2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是重构教学环节。问题驱动、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式提纲和针对性基础性练习题,以学案形式呈现。通过学习提纲和基础性练习实现学生自主建构:学习提纲通常是填空、填表、框图、知识树等形式,以引导学生填充回忆、整理复习内容,而将知识点编制成基础性的练习,使学生在做题中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则是进一步的建构。相比新授课中的练习,这一环节的习题除了注重基础性以外,更要体现一个“新”字,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精讲点拨、自主探究,是教师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精选典型例题,放手让学生探究思考独立解答,教师对学生的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点拨。教师在这一环节中突出体现主导作用,学生的探究活动可以独立进行,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提倡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二是使用“学案”进行复习教学。“学案”指教师在充分调查了解学情、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从学习者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学案”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案”代替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由教师提供必需的实物、教具和图片,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提供策略方法,适时地进行情意培养,从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辅助学生根据“学案”和教材进行自主创新学习。

3讲评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课前提前发放试卷答案,让学生对照答案,通过自查资料、课本、重新演算、或者与同学讨论的方式,自己分析错题的原因,包括知识、思路、方法、技巧、规范等方面,更正解题过程与结果。这样,大多数知识性的、运算马虎粗心所导致的错误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掉。教师那种面面俱到,一人讲评的低效教学状态也得以改变,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自我纠正的能力。二是难点反馈,点拨到位。教师重点讲解学生自查自纠、合作交流仍然未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或者课代表进行整理并集中时间反馈。对难度不大的试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讲,多让学生发表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所提较为集中的、跨度大、综合性强、学生完成普遍感到困难的考题,教师要重点讲解。从原因分析入手,从概念、规律认识、理解的深刻性、全面性方面,从解题方法、技巧的灵活性方而,从解题过程的规范性方而,从题干情景和设问的变化性等方而进行重点分析、举一反三,实施重锤敲击。三是补充练习,变式拓展。对于重点讲评的问题,教师应随后投放一组对应的针对性补偿训练题,以强化对疑难问题的进一步理解。训练题的选择要注意对错题进行变式处理,通过改变条件、背景或设问,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增强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四是指导学生建立错题档案。学生梳理错题解答的规律与方法,进行错题订正。错题订正时,特别解答题应要求学生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同时还要注明做错原因及评述解题后自己的感受和启发,学生建立错题档案时应该把题目抄下来,自己重新做一遍。另外,错题档案需要不断删改,对于以前未掌握后来掌握的东西要及时删除,提高复习效率。结语有效教学理论研究源于实践,并回归实践。教学有效性主要针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原有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高考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学校及教师从“应试”出发,知识的讲解机械化,大搞题海战术,教学效率低下,课堂“拖堂”及节假日加班补课现象普遍,自习课老师占课严重。学生对于大力机械习题和作业易产生厌学情绪,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造成老师很忙学生很累的现状。把先进的有效性教学理论应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利于教师树立良好的教学意识,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整个教学系统的和谐有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者:梁加林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第二中学

看过“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的还看了:

篇17: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我在观看了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高级教师吉小梅老师、北京十一中学高级教师周国华老师和北京市二十中学一级教师赵韬夫老师关于《有效教学策略》的视频后,结合本人的一些教学经验,本人对于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所谓“有效”,只要是通过教师的定向教学,学生能获得有效的知识积累,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积累是教学有没有效的标准。所谓有效教学,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知识积累,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实现有效教学,我的体会是:

1、教师要提高有效教学的意识

在观看《有效教学策略》的视频后,我对我的地理教学有了新认识。我觉得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搞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深深懂得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经常思考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怎样教学才是最有效,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当那种一心只顾加班加点、两眼只盯着分数教学的教师。要钻研高效课堂理论及高效教学的实践,积极研究高效教学,借鉴经验,互相学习,加强交流,充分实现自己课堂上所有时间的有效性。

2、千锤百炼提高课堂效率

要实现教学的有效,一是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明确教什么。我们应当围绕问题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二是明确怎么教。师生应善于分别学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或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张扬、主题精神得到凸现。三是如何实现高效的问题。我们应当加强集体教研,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减少各种虚拟教学行为和“正确的废话”,不乱抢占本该属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让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使师生的教与学能最佳的呈现互动、互助、互进的效果。

3、教师之间要多交流多总结

一个教师要想搞好有效教学,除了要加强自身的努力实践总结外,还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集体教研提问题,个体备课找差距,要学会反思自己和别人开展有效教学的经验交流,经常反思自己课堂的优势和问题的存在,不断改进,实现高效的最终目标。

我一直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只有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篇18: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学习了《课堂教学策略与反思》后,收获很大。而且也懂得了教学提问的重要性,平时授课,大多是使用参考教案,或是上课时随机的提问,没有下很大的功夫挖掘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提问。有时上课为了赶进度,提问都是运用跳转式的,学生无法有效地进行思考,多数学生遭到冷遇,因此,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学习后,我深深的认识到如果长此以往,那么就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数学工具的选择与使用都应注意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上来,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适当适时选用,讲究使用的艺术性、示范性及启示作用。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积极钻研教材,提些有价值的问题,尽可能把问题具体化、兴趣化、情感化以及具有挑战性,引领学生会学数学和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谓课后反思,即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方面是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

(1)总结本课“亮点”、积累成功经验。一节课下来,教师回味课中的成功之处,并且对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这样会使自身的教法越来越活,教师水平大大提高。

(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对应策略。不是每节课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教师面对自己失败的课(即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课),更应该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另一方面是反思学生的“学”。

我们的教学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境界,却还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课堂内外。

通过课堂实践的磨砺,真正走出课堂教学的种种误区,创造出“真实、开放、有效”的和谐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有所得、有所获,为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注入后劲。

篇19: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孩子们到三年级下期已经掌握了左右的生字,生字教学法已不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作为过渡性的一个阶段,阅读和写作教学作为初步的渗透,课标中也未将其列为教学的重点。但是,鉴于语文课程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教学中必须坚持“兴趣先导,学会学习,整体推进,螺旋上升”的指导思想,以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滚动提高的特殊性。教学中我牢固坚持以词句教学法为重点,以生字,阅读、写作教学为依托,贯穿始终,环环相扣,互为促进,滚动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可以概括为做好“五四三二一”。

第一“五”即强化“五字训练法”。

五字就是“读、标、注、划、思”即读五遍课文,标出自然段,把生字条和田字格里生字的拼音注到文当中,划出不理解的词和句,思考课后问题。这是我对课前预习所提出的要求。我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真正做好预习,也可以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效率。

第二“四”即每天积累四个好词语

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好词好句摘抄本。每天摘抄四个好词语,要求会背,理解意思,初步会用该词语说一句话。对程度好的同学,外加好句子两个。允许在课文中摘抄,鼓励在课外抄录。这样做既给了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又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增强。

第三“三”即强化“三步生字学习法”。

此前所述,生字已不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仍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三步生字学习法”的第一步是“识别字音,字形,这都在预习课文里进行,使学生对生字的正确读音和写法有了初步的感知。第二步是在“课堂中辨形辨意”,坚持“字不离词”的原则。结合文中的词语分析字意,初步学会口头应用。第三步是“单元巩固法”。这是纠正错别字的重要阶段,运用形近字、辨析,句中改错字等多种灵活方式,检验巩固学生对文中字形,字意的理解和掌握,对本阶段中不能掌握的生字,采用在书上用红笔圈记的方法,缩小复习范围,不定时抽查。

第四,“二”即坚持每天20分钟课外阅读

要求学生每天晚上坚持20分钟阅读,内容不限,可以是优秀作文,童话故事,也可以是报刊杂志。读后填写读书卡,家长签字,每周老师进行检查评比。在评比中,结合好的阅读典型,逐步向学生渗透精读、略读、速读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先从精读做起,一字字,一句句认真读,懂得每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字词及时找工具书解决,对不理解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发问。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在班级中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对学生词语的掌握,理解和应用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提升作用。

篇20: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自己自从教以来教低年级多,知道识字是很难的一部分,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通过这两天的学习,自己知道了在识字与写字时应注意的问题,也学习了老师很多识字的方法,我认为要想让孩子掌握更多的识字量,在教学中一定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孩子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接掌识字教学,从而达到识字的目的。

第一,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根据孩子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在教学中穿插各种小游戏。如在教孩子学习了一些生字以后,为了巩固可采用摘果子、找朋友、猜谜语等方法,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使孩子处在一种快乐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喜欢学习增加孩子识字的记忆。

第二,利用丰富多彩的插图来进行识字教学,我们低年级的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有趣,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能帮助孩子们识记,如在学习《在家里》这一课,沙发,茶几、电视、电话、台灯、书架等都是我们生活中每天接触的实物,每个家庭都有学生很感兴趣东西,课后我让学生把自己房间的实物都贴上名字,让家长看,这样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通过汉字与实物对照,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些汉字,使每个汉字都赋予了生命,使抽象的汉字形象化,促进了学生的记忆。

第三,做动作学汉字,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动作的词语,可以用肢体来进行表演,如在学习《操场上》这一课,动作的词语很多,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等,这些词语都和动作有关,在学习过程中可让学生先做一做动作,第一组的词语都是用手的,所以都有提手旁,第二组都是用脚的,所以都有足字旁,通过动作表演,学生不但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清了字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兴致极高,学生学起来也省力。

第四,利用日常生活来识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汉字,如商标、日用品、广告、路牌等,无处不在,可让学生搜集衣服上的商标和包装盒,找一找上面的字是否认识,自己买的玩具、文具等,从中孩子们可学到很多汉字,在日常生活中我还让学生利用在家的时间,认识父母的名字,弟弟、妹妹、爷爷、奶奶、邻居叔叔、阿姨的名字,在学校认识同学的名字,并且把自己学到的字写给同桌,这样孩子们的兴趣很浓,从中学到了很多,并且还进行了交流

总之,识字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不断的反思总结,不断地探索发现,不断地寻找更适合学生记忆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苦学“变成”乐学“,使学生学的更轻松,更快乐。

相关专题 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