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的教学实录

没有名字的群众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没有名字的群众”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赠汪伦》的教学实录(共12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赠汪伦》教学实录

《赠汪伦》教学实录

板书“李白”(旁打?)师:谁能把想到的告诉大家?生如数家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诗人;

生:他的祖籍在今甘肃秦安附近,五岁迁居四川江油县,还可算是我们老乡呢!(众笑)

生:李白留下了上千首诗篇,有《静夜思》《蜀道难》、《秋浦歌》……

生:我们学过《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即兴背诗)

师:孩子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生齐呼:《赠—汪—伦》(抽生板书课题,给“伦”注音,并教读)

师: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生:“赠”就是“送”,“汪伦”是“人名”。

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生一一提出:我想知道汪伦和李白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李白会写诗送他?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

设计思路:运用“立体教学模式”“提问式”开讲艺术,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立体探究

师:孩子们提了不少好的问题,在学习诗歌时还会发现新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生齐:自己解决!

师:行!老师有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现在推荐给大家。

出示“学习建议”:自由组合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限时八分钟。

1、朗读法: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读出重音、节奏;

2、绘画法:选择自己有理解的诗句作画(注意不与插图雷同),并作解说;

3、领悟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诗句做深入研究,结合所查资料仔细玩味,写出体会。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巡视、参与)

(设计思路: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画画、说说、写写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师:刚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生:还是我们朗读组的先来吧!然后较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又一生自告奋勇读。师: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他?

生:我是绘画组的,但我认为读不该是朗读组的专利,大家请看这幅画——他边指图边解释道:李白乘船要离开的时候,听到汪伦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他满脸惊喜地转过身来,所以第二句诗该读出“惊喜”的语气。(范读)

师由衷赞叹:你不仅画得好,说得好,还读得棒极了!(热烈的掌声)

生:他的理解与我们领悟组的不谋而合,我们认为,可能头一天汪伦说今天有事不会来送行了,李白才独自一个人乘船离开,他的心里也许有一点忧郁,“忽闻”一词形象地表达出了他看到汪伦出现时惊喜万分的心情。

(师来不及鼓励)一生:我有个问题,李白本是汪伦请去的,可为何李白走时汪伦却不去送别呢?

师暗暗佩服:是啊!老师也想不明白。

生:我猜想汪伦不愿意面对离别的伤感,于是约定不去送行,但最终还是来了。

生:我认为这又是汪伦的刻意安排,就象当初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骗”李白去一样,(众笑)这种特别的送行方式具有更加感人至深的魅力,以此给李白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忽闻”体现的正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师作出肯定,并顺势指导读出由忧而喜的情感变化。)

师:(播放前两句诗的情节动画)假如你是李白,在一‘忧’一‘喜’之下,会想些什么呢?

生:我想到这一段时间以来汪伦对我的种种好处,不由得心潮起伏。

生:我想到:汪伦是个多么淳朴善良、热情友好的人啊!……

师:愿意以什么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感受?(生自发品读,书声朗朗。)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师:作为一代文豪的李白,因此脱口而出──

生齐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我认为这首诗后两句该这样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应该读重音,才能表示汪伦对“我”的情意深。(指名反复试读)

师:千尺是多深?(学生刚在数学中学过度量,沉默片刻后)生一板一眼算出:1米=3尺,1千尺=333.33米……。

一生接过话头:我们上次量过了,我们教室的高是4米,1千尺相当于84层教室那么高的楼房。

师:桃花潭真有那么深吗?

生迫不及待:我知道桃花潭并没有那么深,这是‘夸张’的写法。

师:真聪明!那为什么说‘千尺桃花水’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略一思忖,说:这里又用了‘比喻’,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比作桃花潭的水深。

生:“不及”就是“比不上”,先突出这桃花潭水的深,再说明比不上汪伦的情意深,以此表现情意的深厚。看看图中二人抱拳相向,就可体会他们依依惜别的深情了。

生:那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深千尺”也应读重音。(师肯定其说法,师生练读。)

生: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第一行诗写的是“李白”,而第四行诗却变成了“我”,这是为什么呢?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的孩子!这个问题该怎么解答,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李白”是别人对他的.称呼,这里是采用三人称手法来自称。

生:我认为后两句诗用“我”便于直接抒发感情,更显出感情的真挚。

师:大家分析的很正确,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抒情,叙事时李白将自己冷静地置于三人称,而汪伦的突然出现和特殊的送别方式使李白的心受到强烈震撼,感情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转换成“我”是感动之余情到深处的结果。

生:所以我认为“桃花/潭水/深千尺”语调该稍高,“不及/汪伦/送我情”该略降,才能体现出李白和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同时给人语意完整的感觉。(范读)

师:大家都知道怎么读这首诗了,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地朗读吧?

(师播放录音带《送别》,抽生朗读、背诵全诗。)

(设计思路:子曰:“不悱不启”,教师应做好学生求知路上的引导者,适时启发、适势启发,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抓住关键词语‘深千尺’‘不及’深入理解,进而领悟全诗情感,结尾孩子的顿悟便如水到渠成,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三、评价归纳

(师生共同对学习方法、效果进行评价,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完成板书设计。)

赠汪伦(lún)

李白(?)

将欲

深千尺(升)

忧郁

惊喜

不及(感动)

忽闻

送我情(降)

(设计思路:将归纳与板书有机融合,对本课进行梳理、回顾,概括、总结,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完整的知识。)

四、训练迁移

抽出“优”“中”程度的两位学生,询问他们:今天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师归纳其意见,让其余同学自由选择一两项作为家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能默写;

2、把李白和汪伦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3、课外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4、为《赠汪伦》写续篇(可采用诗歌形式),也可改编故事或制作连环画。

(设计思路: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篇2:赠汪伦教学实录

赠汪伦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教师抄写。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

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学生个别读,自由读。

七、教师范读,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释词译句。

让学生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读通)

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九、解读诗意。

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

2、课文第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十、朗诵想象。

要求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

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

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

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

篇3:《赠汪伦》教学实录

关于《赠汪伦》教学实录

板书“李白”(旁打?)师:谁能把想到的告诉大家?生如数家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诗人;

生:他的祖籍在今甘肃秦安附近,五岁迁居四川江油县,还可算是我们老乡呢!(众笑)

生:李白留下了上千首诗篇,有《静夜思》《蜀道难》、《秋浦歌》……

生:我们学过《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即兴背诗)

师:孩子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生齐呼:《赠—汪—伦》(抽生板书课题,给“伦”注音,并教读)

师: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生:“赠”就是“送”,“汪伦”是“人名”。

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生一一提出:我想知道汪伦和李白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李白会写诗送他?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

设计思路:运用“立体教学模式”“提问式”开讲艺术,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立体探究

师:孩子们提了不少好的问题,在学习诗歌时还会发现新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生齐:自己解决!

师:行!老师有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现在推荐给大家。

出示“学习建议”:自由组合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限时八分钟。

1、朗读法: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读出重音、节奏;

2、绘画法:选择自己有理解的诗句作画(注意不与插图雷同),并作解说;

3、领悟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诗句做深入研究,结合所查资料仔细玩味,写出体会。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巡视、参与)

设计思路: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画画、说说、写写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师:刚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生:还是我们朗读组的先来吧!然后较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又一生自告奋勇读。师: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他?

生:我是绘画组的,但我认为读不该是朗读组的专利,大家请看这幅画——他边指图边解释道:李白乘船要离开的时候,听到汪伦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他满脸惊喜地转过身来,所以第二句诗该读出“惊喜”的语气。(范读)

师由衷赞叹:你不仅画得好,说得好,还读得棒极了!(热烈的掌声)

生:他的理解与我们领悟组的不谋而合,我们认为,可能头一天汪伦说今天有事不会来送行了,李白才独自一个人乘船离开,他的心里也许有一点忧郁,“忽闻”一词形象地表达出了他看到汪伦出现时惊喜万分的心情。

(师来不及鼓励)一生:我有个问题,李白本是汪伦请去的',可为何李白走时汪伦却不去送别呢?

师暗暗佩服:是啊!老师也想不明白。

生:我猜想汪伦不愿意面对离别的伤感,于是约定不去送行,但最终还是来了。

生:我认为这又是汪伦的刻意安排,就象当初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骗”李白去一样,(众笑)这种特别的送行方式具有更加感人至深的魅力,以此给李白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忽闻”体现的正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师作出肯定,并顺势指导读出由忧而喜的情感变化。)

师:(播放前两句诗的情节动画)假如你是李白,在一‘忧’一‘喜’之下,会想些什么呢?

生:我想到这一段时间以来汪伦对我的种种好处,不由得心潮起伏。

生:我想到:汪伦是个多么淳朴善良、热情友好的人啊!……

师:愿意以什么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感受?(生自发品读,书声朗朗。)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师:作为一代文豪的李白,因此脱口而出——

生齐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我认为这首诗后两句该这样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应该读重音,才能表示汪伦对“我”的情意深。(指名反复试读)

师:千尺是多深?(学生刚在数学中学过度量,沉默片刻后)生一板一眼算出:1米=3尺,1千尺=333.3米……。

一生接过话头:我们上次量过了,我们教室的高是4米,1千尺相当于84层教室那么高的楼房。

师:桃花潭真有那么深吗?

生迫不及待:我知道桃花潭并没有那么深,这是‘夸张’的写法。

师:真聪明!那为什么说‘千尺桃花水’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略一思忖,说:这里又用了‘比喻’,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比作桃花潭的水深。

生:“不及”就是“比不上”,先突出这桃花潭水的深,再说明比不上汪伦的情意深,以此表现情意的深厚。看看图中二人抱拳相向,就可体会他们依依惜别的深情了。

生:那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深千尺”也应读重音。(师肯定其说法,师生练读。)

生: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第一行诗写的是“李白”,而第四行诗却变成了“我”,这是为什么呢?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的孩子!这个问题该怎么解答,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李白”是别人对他的称呼,这里是采用三人称手法来自称。

生:我认为后两句诗用“我”便于直接抒发感情,更显出感情的真挚。

师:大家分析的很正确,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抒情,叙事时李白将自己冷静地置于三人称,而汪伦的突然出现和特殊的送别方式使李白的心受到强烈震撼,感情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转换成“我”是感动之余情到深处的结果。

生:所以我认为“桃花/潭水/深千尺”语调该稍高,“不及/汪伦/送我情”该略降,才能体现出李白和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同时给人语意完整的感觉。(范读)

师:大家都知道怎么读这首诗了,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地朗读吧?

(师播放录音带《送别》,抽生朗读、背诵全诗。)

设计思路:子曰:“不悱不启”,教师应做好学生求知路上的引导者,适时启发、适势启发,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抓住关键词语‘深千尺’‘不及’深入理解,进而领悟全诗情感,结尾孩子的顿悟便如水到渠成,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篇4:《赠汪伦》的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3 懂得珍惜朋友之情,有交朋友的欲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去理解和体会诗人那时那刻的内心世界,是学生真正读懂古诗的关键。

2、领会古诗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懂得珍惜朋友之情,有交朋友的欲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田字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

2、你们以前有没有学过李白的古诗?

3、那你能告诉老师你们都学过哪些呢?

4、老师今天带来两首古诗,请大家大的读出来。(出示PPT)《赠汪伦》、《古朗月行》。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古诗,有助于同学们记忆古诗。

二、学习古诗,理解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谊深

1、诗人李白写过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赠汪伦》。(出示PPT)下面请同学来读课题。

2、一起书空课题。(师板书课题)

师:刚刚我们学习了赠的拼音,我们也把拼音写上,zèng,后鼻音。还有生字“汪”

的`拼音。

师:(PPT介绍)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自由的读古诗,注意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

3、理解诗句。

师:(PPT出示李白)这是谁坐在船上?诗人李白将要做什么呢?是谁来送他?

师:汪伦怎样来呢?请同学们读以下诗句。(PP:出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师:李白将要走了,汪伦怎样呢?

师:他怎样来送别,从哪个字可以中可以看到李白不知道他来的。

师:从“忽”字中可以看出他没有告诉他白,他怎样来呢?

师:解释踏歌。(踏歌:边唱歌边用脚踏地作节拍。)

老师想请我们班会跳舞的同学出来表演,李白要走了,你用什么方法来李白。

生出来表演。

师:她们踏着歌声来送李白,这时李白的心理会想到什么?(PPT)

师:那他当时的心理想什么?假如我是李白,我心理很感动,汪伦踏着歌跳着舞来了。

师:这时李白想到了什么呢?(PPT示)

师:此时此刻李白想到了什么?

师(板书):水深情更深。

师:请同学们再带着李白对汪伦的情深再读这句诗。

师:同学们自由拼读黑板上的生字。

师:下面把这些生字宝宝送回古诗,自由读古诗。

师:请一小老师上来示范读。

师:读得真棒,我们把掌声送给她,下面我们学着小老师同桌互读。

师:刚刚我们学习了李白的《赠汪伦》,下面老师带来了《赠汪伦》的古诗新唱,会唱的跟着唱。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诵读,让古诗的情感层层深入,达到读中悟情的效果。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三、指导写字,学生写字。

1、师:刚刚听到我们班的同学动听的歌声,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学习的生字宝宝,先来观察它的结构、部首,想想怎样记。

师:在课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汪”字,下面一起来学习“乘”字,说说注意点,它由哪些字组成呢?

师:我们一起书空“乘”、“舟”,边书空边说注意点。

2、生练习写字,师巡视。

3、师生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采用了自主写字的方法,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四:背诵复习巩固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会了这首古诗,现在有谁能把这首古诗背下来吗

2、生背古诗

3、我们还记得这个学期学习的三首古诗吗?

4、一起背古诗。

5、巩固练习。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给汪伦的古诗,这首古诗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师:这首古诗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多元化诵读古诗,激发孩子阅读记忆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五、总结拓展

1、师:老师还找来了一些朋友之间的送别诗句,我们一起来看看。(PPT)

2、师:假如你的朋友要远行,你们也可以把其中一句诗送给你的朋友,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朋友之间的送别诗句,可以延伸学习积累,达到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目的。

板书设计

李白  赠汪伦

水深

情更深

篇5:赠汪伦的教学实录

板书李白(旁打?)师:谁能把想到的告诉大家?生如数家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诗人;

生:他的祖籍在今甘肃秦安附近,五岁迁居四川江油县,还可算是我们老乡呢!(众笑)

生:李白留下了上千首诗篇,有《静夜思》《蜀道难》、《秋浦歌》

生:我们学过《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即兴背诗)

师:孩子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生齐呼:《赠汪伦》(抽生板书课题,给伦注音,并教读)

师: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生:赠就是送,汪伦是人名。

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生一一提出:我想知道汪伦和李白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李白会写诗送他?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

设计思路:运用立体教学模式提问式开讲艺术,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立体探究

师:孩子们提了不少好的问题,在学习诗歌时还会发现新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生齐:自己解决!

师:行!老师有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现在推荐给大家。

出示学习建议:自由组合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限时八分钟。

1、朗读法: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读出重音、节奏;

2、绘画法:选择自己有理解的诗句作画(注意不与插图雷同),并作解说;

3、领悟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诗句做深入研究,结合所查资料仔细玩味,写出体会。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巡视、参与)

(设计思路: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画画、说说、写写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师:刚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生:还是我们朗读组的先来吧!然后较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又一生自告奋勇读。师: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他?

生:我是绘画组的,但我认为读不该是朗读组的专利,大家请看这幅画他边指图边解释道:李白乘船要离开的时候,听到汪伦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他满脸惊喜地转过身来,所以第二句诗该读出惊喜的语气。(范读)

师由衷赞叹:你不仅画得好,说得好,还读得棒极了!(热烈的掌声)

生:他的理解与我们领悟组的不谋而合,我们认为,可能头一天汪伦说今天有事不会来送行了,李白才独自一个人乘船离开,他的心里也许有一点忧郁,忽闻一词形象地表达出了他看到汪伦出现时惊喜万分的心情。

(师来不及鼓励)一生:我有个问题,李白本是汪伦请去的,可为何李白走时汪伦却不去送别呢?

师暗暗佩服:是啊!老师也想不明白。

生:我猜想汪伦不愿意面对离别的伤感,于是约定不去送行,但最终还是来了。

生:我认为这又是汪伦的刻意安排,就象当初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骗李白去一样,(众笑)这种特别的送行方式具有更加感人至深的魅力,以此给李白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忽闻体现的正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师作出肯定,并顺势指导读出由忧而喜的情感变化。)

师:(播放前两句诗的'情节动画)假如你是李白,在一忧一喜之下,会想些什么呢?

生:我想到这一段时间以来汪伦对我的种种好处,不由得心潮起伏。

生:我想到:汪伦是个多么淳朴善良、热情友好的人啊!

师:愿意以什么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感受?(生自发品读,书声朗朗。)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师:作为一代文豪的李白,因此脱口而出──

生齐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我认为这首诗后两句该这样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应该读重音,才能表示汪伦对我的情意深。(指名反复试读)

师:千尺是多深?(学生刚在数学中学过度量,沉默片刻后)生一板一眼算出:1米=3尺,1千尺=333.33米。

一生接过话头:我们上次量过了,我们教室的高是4米,1千尺相当于84层教室那么高的楼房。

师:桃花潭真有那么深吗?

生迫不及待:我知道桃花潭并没有那么深,这是夸张的写法。

师:真聪明!那为什么说千尺桃花水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略一思忖,说:这里又用了比喻,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比作桃花潭的水深。

生:不及就是比不上,先突出这桃花潭水的深,再说明比不上汪伦的情意深,以此表现情意的深厚。看看图中二人抱拳相向,就可体会他们依依惜别的深情了。

生:那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深千尺也应读重音。(师肯定其说法,师生练读。)

生: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第一行诗写的是李白,而第四行诗却变成了我,这是为什么呢?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的孩子!这个问题该怎么解答,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李白是别人对他的称呼,这里是采用三人称手法来自称。

生:我认为后两句诗用我便于直接抒发感情,更显出感情的真挚。

师:大家分析的很正确,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抒情,叙事时李白将自己冷静地置于三人称,而汪伦的突然出现和特殊的送别方式使李白的心受到强烈震撼,感情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转换成我是感动之余情到深处的结果。

生:所以我认为桃花/潭水/深千尺语调该稍高,不及/汪伦/送我情该略降,才能体现出李白和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同时给人语意完整的感觉。(范读)

师:大家都知道怎么读这首诗了,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地朗读吧?

(师播放录音带《送别》,抽生朗读、背诵全诗。)

(设计思路:子曰:不悱不启,教师应做好学生求知路上的引导者,适时启发、适势启发,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抓住关键词语深千尺不及深入理解,进而领悟全诗情感,结尾孩子的顿悟便如水到渠成,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三、评价归纳

(师生共同对学习方法、效果进行评价,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完成板书设计。)

赠汪伦(lún)

李白(?)

将欲

深千尺(升)

忧郁

惊喜

不及(感动)

忽闻

送我情(降)

(设计思路:将归纳与板书有机融合,对本课进行梳理、回顾,概括、总结,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完整的知识。)

四、训练迁移

抽出优中程度的两位学生,询问他们:今天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师归纳其意见,让其余同学自由选择一两项作为家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能默写;

2、把李白和汪伦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3、课外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4、为《赠汪伦》写续篇(可采用诗歌形式),也可改编故事或制作连环画。

(设计思路: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体设计思路:

《新课标》对三、四年级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古代诗词语言精美,生动,教学时切忌逐字逐句串讲支解。本设计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合作伙伴、学习内容、探究方式,到作业设计都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并有效利用音乐、绘画、媒体教学等手段,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研自得,借助想象、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的确,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就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板书简洁、明了,为这一设计意图做了较好的诠释。

篇6:小学赠汪伦教学实录

小学赠汪伦教学实录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江伦送我情。

从一年级上学期拼音教学结束之日起,学生们就在我的牵引下开始了日见其深、日见其广的课外阅读。仿佛山泉总要流经秀谷——刚上三年级,他们中的佼佼者就把小小触角探进古典文学的广袤空间:方思佩、夏璇读完了《红楼梦》《三国演义》;周楠、江嘉辉、晋申诸男生比赛似地读完了《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少儿版);汇报课上,沈冠楠声情并茂的《爱莲说》,震住了全班,令一帮要强的小家伙大受刺激!孙添于是不甘示弱,打擂似地诵起了“关关雎鸠”,就连程度较差的郑丹东,也在摇头晃脑地唱读《三字经》。所以——这节课不具备广泛的适用性。

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赠汪伦》原本浅显,背诵、理解10分钟内就可以完成。剩下的大半节课干什么呢?我当然可以接着往后上,可是,既然课时宽松,既然学生不求甚解、率性而为的阅读需要提升和引导,那么——在“家里”,在自己孩子中间,我且以“完成任务”为起点,和他们一道,乘着李白的扁舟,踏着汪伦的歌声:驶出去,飞起来。

为此,在后面的30分钟,我们——

现场

一、为彰显《赠汪伦》的与众不同,回顾读过的同题材唐诗(课文及《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为讨论做准备。

师:人生自古伤离别。对于健康幸福的人生而言,友情、亲情和爱情,一个都不能少!(笑声)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是惧怕孤独的。离群索居是孤独;抛亲别故,住在陌生人群中间也是一种孤独。孤独滋味最难熬——所以,自古以来,离愁别恨成了文学创作永恒的话题。这样的作品,唐诗中就有不少,谁能背来听听?

学生(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孟浩然)

学生(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学生(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学生有的记得牢些,有的记不清了,于是,当一个人站起来大声背诵时,其他孩子努力回忆着,轻轻跟着念。是相对低沉的声音使然,更是诗歌不可言传的感染力使然,念着念着,渐渐的——课堂气氛变得有些低回黯然。

二、讨论:两种人之常情

师:当我们把这几首送别诗放在一起读时,有什么共同感觉?

学生(1):凄凉。依依不舍。

学生(2):悲壮、苍凉。还有些伤感。

师:对。凄凉,辛酸,依依不舍,淡淡忧愁——这是大多数离别文字的基调,也是人之常情的自然流露。

大家知道,刘晓辉同学的父母早就要把她转到上海去了,可是刘晓辉呢,拖了又拖,总也不肯走,为什么?

学生(1):我知道,她不愿意离开这儿的老师和同学,她怕上海的新老师、新同学不喜欢她。

学生(2):老师,昨天我和刘晓辉通电话了,她说她在那里过得很好。

师:我也接到她的信了,薛老师很为她高兴!我早就说过:刘晓辉同学勤勉善良,到哪里都不会缺少友谊,到哪里都不会孤独的。可是,这依然不能减少我们对她的牵挂和思念——为什么?

学生(1):因为她是我们的好朋友。

学生(2):因为她宽容大度,从不斤斤计较,和她在一起,我们特别开心。

学生(3):临走的时候,她爷爷请我们去她家玩了一个晚上。看DVD,唱歌,喝饮料,开始还挺高兴的,可是后来,不知怎么的,就都哭了……

师:多么可爱的同学,多么感人的友谊——谁说独生子女自私冷漠、不懂感情?我觉得我的学生最懂友谊了。但是生活中也不缺乏相反的例子,你们能说说吗?

学生(1):汪燃下课老打我,这学期他终于转学回老家了,我很开心。

学生(2):表哥最不懂礼貌了。一到我家就翻箱倒柜找吃的,还霸占电视,拿着遥控器乱按。他一来,我们全家都头痛!

学生(3):一天晚上,我家来了个客人,是爸爸同事。从6点钟一直坐到10点半,高喉咙大嗓子的,废话那个多!茶喝涨了,上过卫生间,又坐到了沙发上!妈妈恨死啦,警告爸爸:下次再带这种人来家,跟他没完!(笑声)

师:听听,多丢人。我们每个人都要好好检讨自己,千万不能像这三位,否则,人见人厌,很可怕,很没面子哦——所以,有这样一个人,如果他的离开使我们感到万分高兴,那说明什么?

学生(1):这人很烦。

学生(2)?他爱欺负人。

学生(3):或者我正忙。

学生(4):或者我有自闭症,根本不好客!(笑声)

师:大家说得很好,也很全面。古人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不投缘的两个人之间是绝对不会为离别而伤心的。伤心什么?高兴还来不及呢——这也是一种人之常情。

三、扣住“踏歌”,真切体会汪伦的心情。

用事先准备好的磁带播放《小白菜》《红蜻蜓》《中国少年先锋队歌》,它们分别是凄凉、抒缓和激昂欢快的。经过一番令人捧腹的尝试,学生找到了“踏歌”的感觉,发现可以“踏而歌之”的只有《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它是轻松、欢快,令人振奋的。由此可以想见:汪伦所踏之歌必定也是轻松、欢快者;汪伦心情必定也是轻松、欢快的——绝无好友远别“应有”的伤感。

一片笑声中,三两个学生提前退出“踏歌”激起的浪花,面露困惑。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一等,再等一等!

四、讨论:从后两句体会李白其人其诗

师:如果换作我,看到朋友因为自己离开而高兴,我会很伤心的!可咱们瞧瞧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呵,感觉好着呢!在他看来,桃花潭水的深沉、清澈,正好比汪伦对自己的情谊,又深厚、又真挚——这中间必定是有原因的,否则,我们可以说李白这人自作多情、恬不知耻啦!(笑声)

学生(1):我觉得李白的感觉是对的。如果汪伦不喜欢李白,就不来送行了。

学生(2):汪伦仰慕李白,所以才特意请他。能结交鼎鼎大名的诗人,他已经感到很荣幸、很满足了。

学生(3):在新华书店,我看到签名售书,场面真火爆。爸爸说,那些人都是追星族。汪伦也是追星族——李白来了,大笔一挥,他也跟着出名了!能不高兴吗?

师:追星族这个比方很有意思。不过我认为汪伦的眼光还是很不错的,比起赵薇、谢霆锋的崇拜者,要高明得多,也体面得多。

学生(4):我同意前一个同学说的。是仰慕,不是追星。送李白的时候,《赠汪伦》还没写呢。

学生(5): 老师说过,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所以汪伦要用快乐的歌声为他送行、为他祝福。

学生(6):李白走遍名山大川,朋友遍天下,离别是常有的事。如果分别一回就伤心一回,那他还怎么云游,怎么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和……和《望天门山》呢?

学生(7):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他们谁也不为离别忧伤。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把我原先准备说的许多话都给说了!所以我常讲:给你们上课真轻松、真享福。同时,这也让薛老师感到压力很大,我得用功再用功,否则,你们就不用我教,也不要我教啦!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在离愁别恨之外,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友情在: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态度,我们可以说它是——

学生(1):潇洒。

学生(2):豪放。

学生(3):这就是浪漫!

师:对。这就是李白,这就是浪漫。它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

所以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当我们读一首好诗的时候,我们其实也是在读一颗真诚美丽的心灵,在读一段鲜活生动的世俗人情。世界有多么广阔,人的'心灵就有多么广阔——千万不要以为李白只有乐观豪放的一面。这里是李白的两首死别诗,大家可以借助资料或通过讨论来读懂。我相信,前一首会让你们笑破肚皮,而后一首呢——读了就知道啦(出示预先板书好的内容):

《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也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于何人!

《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学生记录,朗读,议论。教师巡视,有问才答。)

铃声响,下课!(根据课后记录整理)

后记

这节课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般性学习(本文略去)——深入发掘——向课外拓展。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跳起来摘到果子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教材”出发,进入更深更广境界的过程。钻进去需要力量,飞起来需要激情——教师惟有厚积薄发,预先具备了较深的内功、预先蕴积了真诚的感动,才有可能调动这种力量,唤起这股激情。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大家现在谈得比较多的是方法的探索与改进:教程怎样设计,课件怎样制作,多媒体怎样应用,学生怎样调动……教师的底蕴和学养则少被提及,似乎现代化的教学就是按动鼠标和敲击键盘,似乎教师的作用只剩下了组织和引导——这实在是一种偏颇。

我们当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当然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但阅读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灵交会,对于那些蕴涵深刻的美文,我们首先要的是知人论世,是动情。因为对于任何人而言,动情的感悟永远比动脑得来的答案更难忘、更真切、更具孕育性和扩张力——那感悟也许是朦胧的,比不上“分析”来得透彻。但其可贵也正在于朦胧——因为“理解”总是局限在有限的知识范围之内,而感悟或莫名激动却将人引向无边的未来和无限广阔的空间。

有些老师可以从自己的教学预计到学生能考出多少分,那是我所不能及的“硬功夫”。我所可骄傲的是:一再惊喜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和他们由此而来的思辨能力。

由于我的“漫谈”(也有同行斥为“散扯”),学生由《北京的四合院》读到《穆斯林的葬礼》;由《秋天的怀念》读到了《我与地坛》——当然,能这样做的,总是“一些人”,这就足够了,社会的前进总是要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整个集体读书境界的提升,也必定要依赖于一部分人的捷足先登。

佛说:自度度人。

这也是我的远航和飞扬。

点评

窦桂梅(北京清华附小语文特级教师)

这是一节有些“另类”的语文课。

我们已经不能从“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方法是否先进”的技术层面审视它。我想,这节课给予我的启发就是——教师的素质永远是最重要的。

正如教者所说:“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大家仍然陷在方法技巧的探索与改进上。教程怎样设计,课件怎样制作,多媒体怎样应用,学生怎样调动……教师的底蕴和学养则少被提及,似乎现代化的教学就是按动鼠标和敲击键盘,似乎教师的作用只剩下了组织和引导——这实在是一种偏颇。”

不是吗,技术的先进并不代表理念的先进。从很大程度上讲,就人文教育而言,推动其前进的不是手段,而是思想;不是那些精于弄巧、疏于深思的“新星”,而是那些认准方向、劳作不息的普通教师。

从背景介绍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我们不难看出,薛老师是一位底蕴深厚、谙熟规律的“老农”,她在用文化经营自己的“庄稼地”。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就这样,在四季的轮回中,伴随着学习、鉴赏、思维、表达的快乐,学生成长着,幸福着。这种经历和感受,必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影响。

薛老师的教学是在传递文化,也是在传递激情。尽管她的力量还很单薄,尽管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都缺乏薛老师这样的内功,但我们在追赶她的时候,已经和她一起去远航,去飞扬了。

最后的整合——薛瑞萍与陈莲根共同备课

李白诗歌《赠汪伦》

一、为彰显《赠汪伦》的与众不同,回顾读过的同题材唐诗(课文及《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为讨论做准备。(看云设计)

二、 “飞出去”想象,“沉下去”咀嚼。(陈莲根设计)

(一) 备课思考:

仅举一例,“忽”字:

作为符号语言,“忽”字的词典意义是“突然”、“迅速”等;作为情感语言,“忽”字的含义是伤感中的惊喜。

“忽”的惊喜是瞬时情态,但它连接着前后的情态变化:从“将欲行”的伤感、依依不舍到“忽闻”的惊喜到看到“深千尺”之潭水的欣慰到“不及”的感叹,诗人的心情由低落到高升到平缓,“将欲行”、“忽闻”、“深千尺”、“不及”之诗歌语言涌动的是诗人起伏不平的心绪。

教师要重视诗歌的语言张力之特征,如诗歌的表层语言显示,诗中只有“离去者”,但诗歌的语言张力已经暗示了“送行者”的存在;如诗歌语言平白如话,但诗歌语言的张力已经蕴涵了深情厚意。

(二、)教学操作: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心理特征,可以从艺术想象入手进入语言咀嚼,先让学生反复吟诵诗歌,感知“将欲行”、“忽闻”、“深千尺”、“不及”。

1、想象指导: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通过想象再现诗人与汪伦别离的画面,具体指导要紧扣“将欲行”、“忽闻”、“深千尺”、“不及”来进行,描写短文(或句子),要求语言具有诗歌语言的美感。

把“踏歌声”与“桃花潭”作为别离的背景,写一段描写,以烘托渲染别离的气氛,写出“踏歌声”的轻快,以烘托村民淳朴真挚的感情;写出“深千尺”的徐缓的涌动,以烘托“不及”的深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只要求分别写一个描写句。

把李白与汪伦别离作为特写镜头,写一段描写,以具体生动地再现挚友别离的画面。重点描写李白在“将欲行”、“忽闻”与临桃花潭时的神情、心理,以生动地演绎诗人情感的流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只要求分别写一个描写句。

把回忆汪伦用美酒款待李白的描写插进去,以具体生动地演绎“不及”的深层含义。

2、咀嚼指导:

在想象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诵诗歌(或者教师范读),要求用准确的语调表现诗人情感的起伏涌动。

以“忽”字为例,可以提出如下的问题:

平常我们对“忽”的理解是什么?(词典义)

在本诗中,“忽”字除了“突然”之外,还包含着怎样的心情?

把“忽闻”换成“遥闻”好不好?

“忽”字在诗歌中起什么作用?

等等。

“忽闻”、“深千尺”、“不及”不再详细介绍。

三、讨论:从后两句体会李白其人其诗(看云设计)

四、课堂审美活动。(陈莲根设计)

我的初步设想是,搞一个诗句、音乐、美术的组合活动:

1、设计三种不同心境的别离情境(用语言表述);

2、选三个分别与上述心境相统一的画面;

3、选三首分别与上述心境相统一的音乐歌曲(一首古典民乐、一首现代音乐、一首通俗音乐);

4、选三组分别与上述心境相统一的语言材料(三组审美短语、三组诗句、三组朗诵)。

用多媒体的形式,分别展示上述的活动材料,并让学生欣赏感悟上述艺术形式:美术形象、音乐形象、文学形象,然后让学生把这三种不同的艺术形象按照心境有机地组合起来,并适当地引导学生简单地说明组合的理由,素质高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课外做一个有关友情、亲情、乡情等的“诗+画+乐”的幻灯片。

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熏陶,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的审美境界,实际上就是审美比较活动。

总结一下自己的感受:

1 同意“沉”之说。可是陈老师在本诗的沉,例如对“忽”“不及”等字的揣摩,似乎超越了小学生的兴趣范围。在教学中实行起来,可能会使孩子们觉得兴味索然。而兴趣,对小学生而言,是第一重要的。

2 同意陈老师重生活轻诗意的批评。在本诗教学里,我的轻浅既是出于对诗本身的理解,也和读过的《李白传》关系很大。从那里我知道,在没有稿费的年代,只会作诗的李白,其实生活得一点不潇洒,经常是听说某对朋友将别,代写离别诗,从而蹭一杯酒喝——估计“万言不值一杯水”就有这个意思。所以,陈老师品出来的别愁,被我个人的、主观的认识给滤掉了。这固然有损于教学的“客观性”,可是若干年后,当大家看到:薛的学生有薛的习气,陈的弟子有陈的风范,那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知人论世有助鉴赏。生活是我们不能超越的艺术之母亲。“春来了,龙华的桃花开了,在那些夜间开了……”这是艾青作品,革命的战斗的诗。少年读之,几乎没有感觉,可是当我做了母亲之后,再读此篇,泪落如雨!还有孟郊的《游子吟》,想到写此诗的时候,也就是孟郊远赴微官的时候,诗人已经50岁了,心中的酸楚,何可言哉。有了这样的了解,对于“郊寒”之讥,自然有了公允的看法。

如果是在中学,“生活部分”肯定要简缩;有关诗鉴赏本身的“艺术部分”将增加。

3关于朗读。很高兴,大家的讨论常常“离题”,于是我们从中得到有关诗歌教学和鉴赏的许多教益。干干的意见偏颇得甚。不仅是诗,一切好的文字,都应当是悦耳的;小学的诗歌教学,尤其需要从诵读中培养兴趣和对韵律的感觉。

美国伦比亚大学有一门“大书”课,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在那里修习从荷马到《圣经》到《共产党宣言》的所有影响和历史进程和人类精神的“伟大的书”。学到《神曲》时候,老师一再强调:在人们精神枯闭的中世纪,这是一部世俗的、“甜美”的诗。和座中学生一样,我大惑不解——因为太多有关地狱、炼狱的描述,其实是恐怖和令人毛骨耸然的。老师请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学生用诗“自己的”语言朗读,于是,大家知道了:她确实是甜美、温柔——因为它的声音。原来。对于种种恐怖景象的描述,是透出但丁对不幸受苦的人们的无限悲悯。

其实表达思想也好、抒发感情也好,大多数情况下,诗歌能做到的,其他文学类型也能做到,可是惟有“声音之美”是诗歌能做得最好的。大家都喜欢的海子的诗,吸引很多人的,不是内容本身,而是他的文字、他的声音。《面朝大海》,祝福也好、批判也好,其意义去新鲜远矣,可是普通的意义,经他的语言传达出来,就透着近乎死亡的宁静了!这是声音的魔力使然。不好听,绝对不是好诗。是好诗,就须反复诵读。干干可以因为他的特殊经历而拒绝,可是他也因此而失去了很多的乐趣。

4在讨论中,关于这首诗值不值得细品,大家谈到各自的看法。我的意见是不必把唐诗神化,不必像梁山好汉见了宋江似的,纳头就拜。作为整体,它是美伦美焕、丰赡渊深的,可是作为具体作品,自有高下优劣之分。使我明白这一点的,是多年前《名作欣赏》上一篇文章《张旭<桃花溪>——坏诗的榜样》。它的作者,是一位西方的汉学家。当然,理性的批评,绝对不是“炮轰**”似的撒泼谩骂,只要批评得对,古人也当惊知己与地下,不胜快乐。

篇7:《赠汪伦》语文教学实录

《赠汪伦》语文教学实录

板书“李白”(旁打?)师:谁能把想到的告诉大家?生如数家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诗人;

生:他的祖籍在今甘肃秦安附近,五岁迁居四川江油县,还可算是我们老乡呢!(众笑)

生:李白留下了上千首诗篇,有《静夜思》《蜀道难》、《秋浦歌》……

生:我们学过《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即兴背诗)

师:孩子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生齐呼:《赠—汪—伦》(抽生板书课题,给“伦”注音,并教读)

师: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生:“赠”就是“送”,“汪伦”是“人名”。

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生一一提出:我想知道汪伦和李白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李白会写诗送他?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

设计思路:运用“立体教学模式”“提问式”开讲艺术,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立体探究

师:孩子们提了不少好的问题,在学习诗歌时还会发现新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生齐:自己解决!

师:行!老师有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现在推荐给大家。

出示“学习建议”:自由组合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限时八分钟。

1、朗读法: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读出重音、节奏;

2、绘画法:选择自己有理解的诗句作画(注意不与插图雷同),并作解说;

3、领悟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诗句做深入研究,结合所查资料仔细玩味,写出体会。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巡视、参与)

(设计思路: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画画、说说、写写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师:刚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生:还是我们朗读组的先来吧!然后较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又一生自告奋勇读。师: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他?

生:我是绘画组的,但我认为读不该是朗读组的专利,大家请看这幅画——他边指图边解释道:李白乘船要离开的时候,听到汪伦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他满脸惊喜地转过身来,所以第二句诗该读出“惊喜”的语气。(范读)

师由衷赞叹:你不仅画得好,说得好,还读得棒极了!(热烈的掌声)

生:他的理解与我们领悟组的不谋而合,我们认为,可能头一天汪伦说今天有事不会来送行了,李白才独自一个人乘船离开,他的心里也许有一点忧郁,“忽闻”一词形象地表达出了他看到汪伦出现时惊喜万分的心情。

(师来不及鼓励)一生:我有个问题,李白本是汪伦请去的,可为何李白走时汪伦却不去送别呢?

师暗暗佩服:是啊!老师也想不明白。

生:我猜想汪伦不愿意面对离别的伤感,于是约定不去送行,但最终还是来了。

生:我认为这又是汪伦的刻意安排,就象当初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骗”李白去一样,(众笑)这种特别的送行方式具有更加感人至深的魅力,以此给李白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忽闻”体现的正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师作出肯定,并顺势指导读出由忧而喜的情感变化。)

师:(播放前两句诗的情节动画)假如你是李白,在一‘忧’一‘喜’之下,会想些什么呢?

生:我想到这一段时间以来汪伦对我的种种好处,不由得心潮起伏。

生:我想到:汪伦是个多么淳朴善良、热情友好的人啊!……

师:愿意以什么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感受?(生自发品读,书声朗朗。)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师:作为一代文豪的李白,因此脱口而出──

生齐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我认为这首诗后两句该这样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应该读重音,才能表示汪伦对“我”的情意深。(指名反复试读)

师:千尺是多深?(学生刚在数学中学过度量,沉默片刻后)生一板一眼算出:1米=3尺,1千尺=333.33米……。

一生接过话头:我们上次量过了,我们教室的高是4米,1千尺相当于84层教室那么高的楼房。

师:桃花潭真有那么深吗?

生迫不及待:我知道桃花潭并没有那么深,这是‘夸张’的写法。

师:真聪明!那为什么说‘千尺桃花水’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略一思忖,说:这里又用了‘比喻’,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比作桃花潭的水深。

生:“不及”就是“比不上”,先突出这桃花潭水的深,再说明比不上汪伦的情意深,以此表现情意的深厚。看看图中二人抱拳相向,就可体会他们依依惜别的深情了。

生:那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深千尺”也应读重音。(师肯定其说法,师生练读。)

生: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第一行诗写的是“李白”,而第四行诗却变成了“我”,这是为什么呢?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的孩子!这个问题该怎么解答,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李白”是别人对他的称呼,这里是采用三人称手法来自称。

生:我认为后两句诗用“我”便于直接抒发感情,更显出感情的真挚。

师:大家分析的很正确,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抒情,叙事时李白将自己冷静地置于三人称,而汪伦的突然出现和特殊的送别方式使李白的心受到强烈震撼,感情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转换成“我”是感动之余情到深处的结果。

生:所以我认为“桃花/潭水/深千尺”语调该稍高,“不及/汪伦/送我情”该略降,才能体现出李白和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同时给人语意完整的感觉。(范读)

师:大家都知道怎么读这首诗了,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地朗读吧?

(师播放录音带《送别》,抽生朗读、背诵全诗。)

(设计思路:子曰:“不悱不启”,教师应做好学生求知路上的`引导者,适时启发、适势启发,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抓住关键词语‘深千尺’‘不及’深入理解,进而领悟全诗情感,结尾孩子的顿悟便如水到渠成,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三、评价归纳

(师生共同对学习方法、效果进行评价,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完成板书设计。)

赠汪伦(lún)

李白(?)

将欲

深千尺(升)

忧郁

惊喜

不及(感动)

忽闻

送我情(降)

(设计思路:将归纳与板书有机融合,对本课进行梳理、回顾,概括、总结,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完整的知识。)

四、训练迁移

抽出“优”“中”程度的两位学生,询问他们:今天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师归纳其意见,让其余同学自由选择一两项作为家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能默写;

2、把李白和汪伦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3、课外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4、为《赠汪伦》写续篇(可采用诗歌形式),也可改编故事或制作连环画。

(设计思路: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体设计思路:

《新课标》对三、四年级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古代诗词语言精美,生动,教学时切忌逐字逐句串讲支解。本设计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合作伙伴、学习内容、探究方式,到作业设计都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并有效利用音乐、绘画、媒体教学等手段,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研自得,借助想象、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的确,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就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板书简洁、明了,为这一设计意图做了较好的诠释。

篇8:李白诗《赠汪伦》教学实录

李白诗《赠汪伦》教学实录

板书“李白”(旁打?)师:谁能把想到的告诉大家?生如数家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诗人;

生:他的祖籍在今甘肃秦安附近,五岁迁居四川江油县,还可算是我们老乡呢!(众笑)

生:李白留下了上千首诗篇,有《静夜思》《蜀道难》、《秋浦歌》……

生:我们学过《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即兴背诗)

师:孩子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生齐呼:《赠—汪—伦》(抽生板书课题,给“伦”注音,并教读)

师: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生:“赠”就是“送”,“汪伦”是“人名”。

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生一一提出:我想知道汪伦和李白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李白会写诗送他?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

设计思路:运用“立体教学模式”“提问式”开讲艺术,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立体探究

师:孩子们提了不少好的问题,在学习诗歌时还会发现新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生齐:自己解决!

师:行!老师有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现在推荐给大家。

出示“学习建议”:自由组合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限时八分钟。

1、朗读法: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读出重音、节奏;

2、绘画法:选择自己有理解的诗句作画(注意不与插图雷同),并作解说;

3、领悟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诗句做深入研究,结合所查资料仔细玩味,写出体会。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巡视、参与)

设计思路: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画画、说说、写写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师:刚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生:还是我们朗读组的先来吧!然后较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又一生自告奋勇读。师: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他?

生:我是绘画组的,但我认为读不该是朗读组的专利,大家请看这幅画——他边指图边解释道:李白乘船要离开的时候,听到汪伦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他满脸惊喜地转过身来,所以第二句诗该读出“惊喜”的语气。(范读)

师由衷赞叹:你不仅画得好,说得好,还读得棒极了!(热烈的掌声)

生:他的理解与我们领悟组的.不谋而合,我们认为,可能头一天汪伦说今天有事不会来送行了,李白才独自一个人乘船离开,他的心里也许有一点忧郁,“忽闻”一词形象地表达出了他看到汪伦出现时惊喜万分的心情。

(师来不及鼓励)一生:我有个问题,李白本是汪伦请去的,可为何李白走时汪伦却不去送别呢?

师暗暗佩服:是啊!老师也想不明白。

生:我猜想汪伦不愿意面对离别的伤感,于是约定不去送行,但最终还是来了。

生:我认为这又是汪伦的刻意安排,就象当初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骗”李白去一样,(众笑)这种特别的送行方式具有更加感人至深的魅力,以此给李白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忽闻”体现的正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师作出肯定,并顺势指导读出由忧而喜的情感变化。)

师:(播放前两句诗的情节动画)假如你是李白,在一‘忧’一‘喜’之下,会想些什么呢?

生:我想到这一段时间以来汪伦对我的种种好处,不由得心潮起伏。

生:我想到:汪伦是个多么淳朴善良、热情友好的人啊!……

师:愿意以什么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感受?(生自发品读,书声朗朗。)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师:作为一代文豪的李白,因此脱口而出——

生齐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篇9:《赠汪伦》课堂教学实录

《赠汪伦》课堂教学实录

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先来猜一猜作者的名字。请听好:他是唐朝人,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故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中的主人公…

【点评:激趣引入】

生:(齐答)李白。(笑)

师:李白果真是鼎鼎大名,(板书:李白)老师刚说小朋友就知道了,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李白的哪首诗呢?

生:齐背《静夜思》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李白写的另外一首诗。请大家轻轻打开书的第97页,把书按平放好。小手跟我写课题:赠汪伦(师一边板书一边指导识字方法)“赠”,遮掉“贝”就是“曾”,我们班姓曾的小朋友可多呢。“汪”,三点水加“王”,“水汪汪”就是这个“汪”字,它还是一个姓氏,这里的汪伦就是一个人的名字。齐读课题。

【点评:联系生活的新颖的识字法】

生齐读。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读好一首古诗有什么要求吗?

生:不加字,不少字,不错字。

生:还要读流利。

生:要读得有感情。

师:要求还真高!(笑)看来是训练有素。不过,面对一首没有预习过的古诗,老师还是有些担心这些要求能不能做到,自己先试着读一读好吗?自我感觉读准确、读流利了就举手。

(板书全诗)

【点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生读。

指名读。

师:真勇敢!你是第一个接受挑战的人!小朋友,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声音很大,但有时候停下来,有点结巴。

师:哪一句?你试试!

生:(大声)李白乘舟将欲行。

师:(指第一个读的学生)你再试试。

生读此句。

师:进步真大!平时我们读课文的时候,可多读给同桌听听,让他们提提意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还有谁能来试试?

指名读。(读后掌声)

师:你们读得这么投入,我也忍不住想一显身手啦!我读之前有个小小的要求:小朋友仔细听、认真看,老师读得怎么样,和刚才的小朋友读的有什么区别。(用情朗读,读后掌声)

师:怎么样?给点意见嘛!

生:我没有意见,就想表扬您读得好。(笑)您读得很有感情,好像比我们读得慢一些。

师:那你试着读一读好吗?

生很有感情地读。

师:听了你用情地朗读,下面的小朋友已经跃跃欲试啦,大家一起来尽情地读吧!

生齐读。

师:小朋友,你们朗读时是那样的专注、用心,很让我感动!如果把朗读的练习当成是爬山的话,老师要在山顶为你们插上一面红旗,恭喜大家登上了朗读之峰啦!(板书: )

生:兴高采烈,欢呼雀跃。

师:可别高兴得太早!后面还有更高的山峰在等着你们呢!一首诗读熟了还不够,还要读懂它。也就是要理解它的意思。(板书: )有信心登上理解之峰吗?

生(齐答):能!

【点评:形象的比喻与板书加上老师的煽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

【点评:生动鲜活自然的师生交流,凸显出平等的师生关系,达到了师生互相欣赏的最高境界】

师:好!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俗话说:读诗先读题。“赠汪伦”,“赠”,谁来组个词?

生甲:赠品

生乙:赠送

师:对。“赠”就是送。“赠汪伦”就是说这首诗是送给汪伦的。谁送这首诗给汪伦?

【点评:释题明白易懂】

生:李白。

师:李白为什么要送这首诗给汪伦呢?又是什么时候送的呢?(板书:为什么?何时?)听了我讲的故事,你可能就会明白了。听故事不光要用耳,还要用心,你才能在故事中找到答案。

【点评:抓住学生心理,巧妙地传授学习方法】

师讲述故事:(以下是故事大意,老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生平最爱两件事:饮酒、游山玩水。有个叫汪伦的人,会酿美酒,也酷爱吟诗作画。他仰慕李白的才学,一心想与李白结为好友,于是修书一封,信上写:我家附近有万家酒店,有十里桃花,希望您大驾光临。李白见到此信,乐不可支,应邀前往。李白到汪伦的家乡后方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 万家酒店不过是村头的一个名为“万家”的小酒店,十里桃花不过是一条长十里的小溪——桃花溪。但李白由此明白了汪伦的良苦用心。两人言语投机,相见恨晚。汪伦盛情款待李白,李白乐不思蜀。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过了几天,李白要回家了,汪伦踏歌相送。(贴图画:汪伦踏歌送李白)此情此景,令李白深为感动,遂写下这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送给汪伦。请读!

生(齐咏):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点评:有趣的故事由老师娓娓道来,师生的情感都进入高潮,声情并茂的朗读令人动容】

师:听完故事,看着贴图,我觉得你们这一次读得更投入,感情更深切了。那老师之前提出的问题应该能顺利解决了。李白是什么时候送这首诗给汪伦的?

生:李白要离开汪伦家的时候。

【点评:水到渠成的解决了前面提出的问题且自然的过渡到下面的理解】

师:是呀,“多情自古伤别离”,离别是最能触动情感的瞬间,很多著名的诗都和离别有关系,以后我们会慢慢学到。在这首诗中,哪句点到李白要走了?

生:李白乘舟将欲行。

师:用你的理解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李白坐着船儿走了。

师:已经走了吗?(指图)

生:还没有,就要走了。

师:说得好。哪个字是代表“走”的意思?

生:“行”。

师:哪个地方表示“就要走”?

生:“将欲行”。(师板书:就要)

【点评:关键词的解析何等的简洁明了】

师:面对好友李白的离去,汪伦舍得吗?

生:舍不得。

师:那他舍不得的表现是什么?或者说离别之时做了些什么?(指图)

生:他跳起了舞。

师:以看图来帮助理解古诗,很好,但汪伦在这儿是踏地作节拍。(师演示)

生:他唱起了歌儿。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一句告诉我了。

师:你真会思考。其实踏地而歌就是这个地方古时候的一种习俗。人们一边用脚踏地打节拍,一边***,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汪伦踏地而歌送李白,李白事先知道吗?

生沉默。师吟诵:忽闻岸上踏歌声……

生:我知道了,李白之前不知道,因为是他忽然听到的歌声,说明他之前不知道汪伦会来。

师:好一个“忽然听到”,“闻”,听的意思。以前有一句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是同样的用法。(板书:听) 【点评:把学生引入了古诗的情境之中,犹如交给了学生一把学习的金钥匙】

【点评:抓住关键的字词,采用晓畅的白话辅之以图片和表演进行讲析,深入浅出、直观形象。摒弃了传统教学机械的释词析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真正读懂了古诗】

(面露疑难之色)这就怪了。好朋友要走了,怎么去送人家不事先约好呢?汪伦也真是的!

【点评:自然巧妙设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生(急切):他想给李白一个惊喜!(众笑)

师:有道理,他想用这种方式带给李白一个难忘的`回忆。还有其他的可能吗?

生:是不是李白怕他难过,就想一个人悄悄地走。后来汪伦发现了,就赶紧跑过来了。

师:有可能。离别总是叫人伤感的,既然伤心,干脆选择悄悄地去,李白很为朋友着想呢。你的想象可真丰富,老师自愧不如你们!大家再想一想,李白站在船头,即将离去;汪伦站在岸上,踏歌相送,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感动的送别图!此时此刻,李白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如果你是李白,你会说(随机抽点)

生甲:汪伦,我真舍不得你!(师点头)

生乙:汪伦,你对我真好!(师作感动状)

生丙:汪伦,我一定会再来看你的,和你一起游山玩水,一起作诗!

师(演汪伦):我一定盛情款待!好山、好水、好歌、好酒,任君挑来任君选!

【点评:不露痕迹的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

生丁:我送一首诗给你: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众生跟读,笑声、掌声)

师(乐):现买现卖了!老师之前提的问题:李白为什么要送这首诗给汪伦被你一句话给解决了。是呀,面对着对自己情深义重的汪伦,李白泪水涟涟,他低头正好看见清幽的桃花潭水,心想:潭水深,可再怎么深,也比不上汪伦——

生(齐答):对我的情意呀!

师:于是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歌诵情谊的名句送给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

生(齐答):不及汪伦送我情(板书:比不上)

【点评:好一个开放的课堂!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感悟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

师:听着你们的精彩讲述与深情朗诵,老师被深深地打动了!理解之峰的红旗非你们莫属!(画红旗)祝贺你们!

【点评:适时恰当的表扬给学生一种成功的满足感】

师:今天,我们的学习充满着激情,李白和汪伦这两个名字,这段深深的友情,已嵌入了我们的脑海。我想采访一下大家,今天的学习让你懂得了什么?请思考片刻。

生甲:读了这首诗,我知道了李白与汪伦的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

生乙:我想,李白与汪伦才认识几天就成了好朋友,有这么深的感情,我们天天在一起,还要争吵,真是不应该。

师(笑):想起昨天与楠鑫吵架的事了?现在后悔了吗?(生不好意思点头)

生丙:我想全班同学都要向汪伦学习,学习他热情地招待朋友,朋友离开的时候,还跑很远来送别,还有,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我们要和睦相处……

……

【点评:体现了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观,思想教育渗透在学习中】

师(动情地):一首小小的古诗,让你们收获了这么多的感悟,老师也体会到收获的快乐,很幸福!(板书 )

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故事,都是一段情感,读诗使人聪慧,孩子们,有空要多读读诗。它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这里有一本书:《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首》,有空去书店好好看看!

古诗短小精炼,可内涵都博大精深。很多人将古诗改写成了一个个优美动人的故事和表演的剧本。周三下午是语综课活动时间,到时候我们也来尝试一下故事表演的滋味,好吗?讲故事、表演的内容就是李白与汪伦别离的时刻,要大胆展开想象,设计合理、生动的情节。今天可以提前准备一下。今天的课上到这里,小朋友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点评: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创造性的大舞台】

教学点评:教师语言风趣幽默,教态亲切而富有吸引力,能准确把握教材特点,运用新课程理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古诗。教学环节清晰,过渡自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融合且得以凸显。是一堂鲜活、真实、有效的语文课。

篇10:《赠汪伦》课堂教学实录

《赠汪伦》最新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交流:

我有个提议,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你们比我小我叫你们(小朋友),我比你们大,你们叫我-—(生接大朋友。)

师:上课,小朋友们好。

生:大朋友好。

导入新课

师:今天汤老师又认识了这么多新朋友,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既然是朋友,

我想请教大家,朋友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

师: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互相关怀、互相理解的。今天汤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关于朋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可不是别人,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人,是谁呢?别着急,先来猜猜看他生活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是一位很有习·华的大诗人,他喜欢喝酒,经常在喝得酩酊大醉时即兴吟诗。(如学生回答出李白,教师接:看来李白醉酒诗百篇的佳话是人人皆知。)流传至今的诗作有990多篇。号称诗仙。(李白)对了,就是李白,关于李白的生平,我想同学们都不陌生,李白与朋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故事:安徽泾县农民汪伦十分钦佩李白的才华,想和他结交为朋友,便写信邀请李白说: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早就听说汪伦是位性格豪放的人,便欣然前往。见面后,李白说:

“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

汪伦却笑着说:“

‘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 ‘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

此时,李白方知自己“受骗上当”,他不但不介意,反而哈哈大笑说:

“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

此后,汪伦每日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两人一起游览当地的名山胜景,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成了好朋友。 ·

师:你说他们俩是不是真正的朋友。为什么?

师: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好的朋友也有分别的时候,就在临别刻又出现了一幕让人感动的场面,什么场面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则古诗《赠汪伦》。

自学古诗

师:什么场面这样让人感动呢?一起看诗文。(引导出声读三遍。)

师:这首诗有没有生字? (没有)这四句话好不好理解? (好理解)

1那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理解古诗每句话的意思的? (生发散连词解句法)是理解古诗句意最常用也最实用的'一种方法。就请同学们按照你们总结出的连词解句法自学诗意,可以结合书后注释,小组学习。

师:谁愿意汇报你们组的学习成果? (生汇报诗意)

体会踏歌

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我知道了这是一首描写朋友之间告别场面的诗,我想问问同学们

2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和朋友或亲人告别时的情景呢?和谁告的别?你们是怎么告别的?(生发散)

师:拥抱、互赠礼物、招手示意等等都是送别常见的方式,可汪伦对李白却与众不同,他们是什么方式一齐说(板书:踏歌相送)。踏着节拍唱歌那是什么样的呢?想不想体会一下?老师放段音乐,谁愿意到前面来踏歌。其他同学看他做得对不对。(放音乐请同学踏节拍)。还想试一首吗?全班同学在座位上踏歌。(一首是找朋友、一首送别)

师:通过尝试,我们都理解了踏歌,刚才我们先唱的是找朋友后唱的是送别,这两首诗虽然都有送别的意味,但情感不同,节拍与声调也不同。前首轻快高昂、后首比较哀婉忧

3你推断一下汪伦当时应该是用什么样的调子来踏歌的呢?(小组讨论讨论)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忧伤还是轻快,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老师尊重你们的意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经过十几天的交往,李白和汪伦接下了深厚的情谊,就要分别了,汪伦还有很多话想对李白说,

4假如你是汪伦,想想此刻,你会对李白唱些什么? (生想象)

师:人们都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如果此刻你是诗人李白,站在船头,面对踏歌相送的汪伦,

5你会对汪伦说些什么?(生想象)

句式训练

师:是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所以李白情不自禁地吟诵到---—(生接)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放课件)

师:1一尺有多深,用手比划一下,千尺是多少米,学过数学吧算一算,难道李白用尺量过桃花潭?他怎么知道桃花潭水有多深呢? (这是一种夸张写法,形容他俩之间的友谊很深厚。)[板书:情谊深厚]

师;2他俩之间的情谊这么深厚,你觉得在解释这两行诗的时候,用上哪些关联词语能恰当地表达出他们之间深厚情谊呢?老师给你提供几个关联词语,(课件)

师:3你说说用上关联词语好,还是不用好?为什么?

师:不仅关联词语能使意思表达更清楚,其实不同的句式对句子也同样可以起到加深程度的作用。不信,你把这句诗的意思变成感叹句、反问句和设问句的形式再宋体会体会?

师:不管是关联词语还是变换句式都是我们理解句子意思的好方法,今后同学们一定要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平时的说话、作文、阅读中去。

感情朗读和背诵

师:1这比桃花潭水还深厚的友谊你能读出来吗?读全诗。

师:2熟读成诵,哪位同学可以背诵。

扩展学习

师: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外,你还知道哪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今天汤老师给大家带来几首送别诗,看大屏幕。(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

篇11:《赠汪伦》教学评析

《赠汪伦》教学评析

《赠汪伦》教学评析

日前,笔者听了特级教师孙双金的一节古诗教学课,感触颇深。孙老师根据所教古诗《赠汪伦》这首送别诗的特点,巧妙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体诗歌,而且初步领会了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明确目标,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伊始,孙老师就告诉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我们先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赠汪伦》。”这显然是一段经过精心设计的导语。导语不仅告诉了学生今天学习的是送别体诗,而且让学生感觉到今天的目标稍高了一些——要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其一上课就处于“愤”“悱”状态,对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二、精读一首,领悟表达方式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为课后的广泛阅览打下扎实的基础。《赠汪伦》是一首唐诗,而且好读易懂,孙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始自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掌握送别体古诗的表达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自主朗读,了解诗歌大意。孙老师先让学生自主读诗,思考诗中说的是谁送谁?谁别谁?让学生明白送别体诗歌中人物的`主客之分;然后指名读诗歌,让学生说说“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样别汪伦的?”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大意;最后请两名学生试说诗歌的意思,重在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学得生动、充实,基本上明白了诗歌的意思。

2.自学质疑,理清作者思路。学贵有疑。孙老师用明代学者陈献章有关质疑的名言激励学生主动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希望同学们认真读诗,善于动脑,提出你的疑问。孙老师愿和大家共同进步!“学生听了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汪伦为什么要踏着节拍、唱着歌送李白?“”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却在船即将离开时送?“孙老师并不急着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自读诗歌,并让学生同桌讨论,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赠汪伦》一诗是汪伦用踏歌的方式送别李白的,表达了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学生通过主动质疑、自读释疑、互助学习,完成了教学意图。

3.自由诵读,体会思想感情。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事实上诵读遵循了形象感知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领悟其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孙老师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像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假如你是李白,会对汪伦说些什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通过学生口语交际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孙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迁移转化,带读一组诗歌

孙老师在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分别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让学生运用学习《赠汪伦》所掌握的方法自学这两首诗。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弄清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通过吟诵领悟了诗中所表达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短短三十五分钟,学生便读懂了三首古诗,可见效率是很高的。课末,老师设计了开放式作业,布置学生课后搜集、吟诵有关送别的诗歌,更是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吸收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孙老师“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古诗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内容特点,结合大纲推荐篇目,精读一首,带读几篇,丰富其文化底蕴。尤其在教学中,孙老师很好地充当了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组织学生质疑、讨论,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点更值得我们借鉴。

拓展阅读:《赠汪伦》教案设计思路: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真正使学生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主要尝试有: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读,理解诗意。

2、通过创设情境,深入理解诗句,体会表情达意的方法。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材料,扩充阅读信息,破疑解难,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再现友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场面。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5、引导学生查找、搜寻、扩展相关材料,有感情诵读古人离别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篇12:古诗赠汪伦的教学实录

古诗赠汪伦的教学实录

古诗赠汪伦的教学实录

一、导入、释题。识记生字“赠、伦”,书写生字“汪”。

师:(故事导入)同学们喜欢听故事么?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注意认真听,听完后想一想这个故事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什么事?

古代有个人叫汪伦,很有才学,唐开元间任泾县令,卸任后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汪伦非常敬佩大诗人李白的才华,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李白这个人一生最喜欢游山玩水,喝酒写诗。汪伦根据李白的个性特点,写了一封请帖送到李白手中,上面写着:“太白先生: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请您光临,饮酒赏花。”李白一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八个字,眼睛都瞪大了。心想:世上竟有这样的地方?便应邀来到汪伦家。

到了汪伦家后,每天,汪伦只是陪李白喝酒,向李白请教作诗的学问,带着李白在村子周围看看,连“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提都不提。李白急了,反复要求去赏“十里桃花”,去“万家酒店。”汪伦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对李白说:“这些地方你都去过了。”李白有些摸不着头脑。汪伦说:“十里桃花就是离我家十里外山坡上的一棵桃树,万家酒店就是我们天天去喝酒的那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

李白听后哈哈大笑,并没有责怪汪伦,反而被他的风趣和智慧所打动。

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两人饮酒作诗,脾气相投,成了好朋友。转眼李白要离开桃花潭了,继续他的行程,当船缓缓开动的时候,汪伦来到岸边,依依不舍地给大诗人李白送行。

李白深受感动,觉得这才是最真挚的人生友情。情动之下,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赠汪伦》。

师:这个故事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生:这个故事讲了汪伦请李白到他家做客,告诉李白他家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可是去了却没有,李白没有恼怒,反而跟汪伦成了好朋友,李白要走了,汪伦特地踏歌给李白送行。李白就写了一首诗送给王伦。

师:故事只听了一遍你就能够说出它的意思来,听得仔细,说得详细。好!

谁还能再用一两句话简单说一说?

生:汪伦请李白来桃花潭做客,李白来了之后虽然没有看到“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但是他们俩仍然成了好朋友,李白要告辞了,汪伦特地踏歌送行,李白很感动,就写下了《赠汪伦》这首古诗。

师:告辞、踏歌送行这两个词用得好!

师:同学们了解李白和汪伦么?

生:李白是著名的诗人,和杜甫共同称为“李杜”。

生:李白是唐朝诗人,喜欢喝酒和游山玩水。

师:看来你很了解李白,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的?

生:上网查资料。

师:这是学习的好办法。

生:李白字太白,是浪漫什么……

师:浪漫主义诗人。

(课件出示,认识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存世诗文千余篇。

师:了解汪伦吗?

生: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

生:汪伦是泾县县令,卸任后隐居在桃花潭边。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刚才老师讲的古诗里面说到了。

师:你非常善于听讲。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李白送给汪伦的古诗《赠汪伦》。齐读课题。

师:赠可以怎么记?

生:我在超市里看见奶袋子上面写着“买一赠一”就是这个赠字。

师:善于在生活中识记生字,你是个有心人。

生:我买玩具的时候还赠给我一个小礼物,上面写着“赠品”。

生:赠左边是个宝贝的贝,右边是曾经的曾。

师:说得好,我们赠给别人东西的时候一般都把什么样的东西送给他?

生:自己的宝贝。

师:所以要记住它是个贝字旁。

师:看这个“汪”字怎么记?

生:熟字加偏旁。王加上三点水。

师:能组词么?

生:泪汪汪。

师:跟水有关系所以是三点水旁。

生:水汪汪,汪汪叫。

师:老师在黑板上写,大家跟我一起书空。请大家打开本子在本上写两个。

师:伦怎么记呢?

生:熟字换偏旁。轮子的轮车子旁换成单人旁就是汪伦的伦了。

生:老师,这个字师语无伦次的伦。

师:你积累的词真多,好!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师:上课之前听有的同学说这首诗大家很熟悉了,好,先读一遍我听听吧,注意把自此读准了。

生:齐读。

师:同学们能把古诗读通,但是古诗要读出韵味。怎么才能读出韵味呢?你得了解这首古诗写得是什么,作者写得时候包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那么同学们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了吗?好,考考大家。

师:(课件出示问题,生填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生:时间是李白乘舟的时候。

师:李白乘舟要怎样的时候?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的时候

师:用诗中原句来说就是~

生:李白乘舟将欲行时。

师:非常正确。

生:地点是桃花潭边。

生:人物是李白和汪伦。

师:事件呢?

生:李白坐船要走,汪伦来送。

师:汪伦是以什么方式来送他的呢?

生:踏歌。

师:好,把这句话连起来完整地说说。

生:事件是李白坐船要走,汪伦踏歌送行。

师:(板书:踏歌送行。)对,这样说话才完整。

师: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让我们再读全诗,体会李白的千古不衰的名作。生:齐读全诗。

三、进入情境,体会感情。

师:古诗大概描述的意思我们明白了,想写好一首诗,还要写出意境。这首诗里要注意几个意境。

师:(课件出示意境一:“舟”),舟是指什么?

生:小船。

师:回答问题要完整。

生:舟指的是小船。

师:古代的交通工具有什么?

生:古代用的最多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小船或者是步行。

师:对。舟字在古诗里出现很多,一方面,古代交通工具还不够发达,没有飞机、公交车、地铁、动车等,人们一般靠马车、步行来活动,舟相对来说算是比较快捷的交通工具了;另一方面,它轻快敏捷,常常用于表现诗人洒脱的胸怀,想象一下,古人穿着长袍,手持一卷书或者背一把古剑,那多么英姿飒爽。

师:下面我们看看古人是怎样把舟用在诗句中的。

(课件出示句子)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李白;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 孟浩然;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删除了其它三句难度较大的诗句。)

生:读。

师:给“舟”组词。

生:小舟。

生:乘舟。

师:乘怎么记?在哪里见过它?这个字这么深刻的含义,我们定要写会它。拿出本子跟老师写乘舟二字。师示范。

生:在练习本上练写。

师:(课件出示第一句),怎么理解这句?

生:李白坐着船就要走的时候。

师:将欲行,是什么意思?

生:就要走。

师:那就把时候去掉。

生:李白乘舟就要走。

师:说得好,理解诗句的时候,就可以这样,用组词连句的方法。我们再读一读这一句。

生:读。

师:(课件出示踏歌)踏歌。认读踏字,跟什么有关?

生:足字旁跟脚有关。

师:看几幅图片,结合课文谈谈你所理解的“踏歌”。

(课件出示图片)南宋画家马远的《踏歌图》即表现了村民的踏歌活动。同时此图也是中国绘画史中的一件名作,具有重要的地位。

生:踏歌就是用脚踩地打拍子唱歌。

师:还有补充么?

生:踏歌就是用脚踩地打拍子然后手也摇摆唱歌。

师:摇摆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摇摆可以换成舞动。

师:舞动是手的动作,手脚都用的话哪个词更恰当?

生:手舞足蹈。

师:是啊,踏歌手脚都要用,那我们用这一个词就能概括了。谁能再说一说踏歌如何理解?

生:踏歌就是手舞足蹈唱歌。

师:是的,踏歌是古代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人们口唱欢歌、手舞足蹈动作自由、活泼。《武进旧事·元夕》中有李笃房吟描写踏歌场面的诗句(课件出示诗句)

生:读“人影渐稀花露冷,踏歌声度晓云边。”

师:是啊,人渐稀少,到了深夜,踏歌声还穿透云霄。再读这句。

师:忽闻在这里怎么理解?

生:忽然听到。

师:你太厉害了,知道闻就是听到的意思。

生:以前学过《春晓》里面有句处处闻啼鸟,老师就说闻是听到的意思。

师:能够把以前学的知识用到学习中去,这是一样重要的能力。你是个善于总结和思考的孩子。

师:李白忽然听到什么了?

生:李白忽然听到李白踏歌送行的声音。

师: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的家,上路之后,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呢?他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人家坐到船上的时候才来送呢?你们这时候就做做汪伦,猜想猜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有哪几种可能呢?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师:请同学们开汇报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有可能汪伦因为有事耽误了所以来晚了。

师:想一想汪伦有可能有什么事能够耽误来送李白呢?

生:有可能他回家去给李白拿自己酿的酒去了。

师:你如何知道他会酿酒?

生:老师开始讲的小故事里说了汪伦用自己酿的酒招待李白。

师:故事听得认真,想象合理。

生:有可能汪伦故意来迟了想让李白先失望后惊喜。

师:对呀,有这个可能。汪伦有可能事先设计好,故意这个时候出现给李白一个惊喜。

生:有可能李白怕汪伦伤心,就没告诉他,后来汪伦知道了才急忙赶来送他。

师:有道理。他们俩一起饮酒作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可是李白要走了,舍不得汪伦也怕汪伦伤心就没有告诉他。汪伦听别人说的,才匆匆赶来送李白。

生:有可能汪伦叫朋友们一起来送李白所以晚来一会。

师:有这个可能。汪伦自己踏歌怕李白听不到,叫朋友们一起来踏歌送李白。

生:老师,汪伦有没有可能想让李白永远记住他,所以想了一个特别的方式来送他?

师:是呀,汪伦是李白邀请来的,请李白的时候还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引诱李白,送行的时候方式也一定很特别了。

生:老师,可能汪伦在家里已经请李白喝酒吃饭了,李白说不要送了汪伦就答应了,但是汪伦还是没忍住,又来送了。

师:同学们,你们能够想到这么多可能,简直就是一个个的汪伦和李白呀。我没有想到你们送别的方式这么特别,洋溢着热情。多么感人!多么意外!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带着一种意外和感激的心情来读,谁来读这两句?

生:读。

师:我听出惊喜来了。

生:读。

师:把这两句连起来读读。

师:李白与汪伦在桃花潭边喝酒吟诗,对酒当歌,汪伦尽地主之谊,热情款待李白,他们在一起相处了一段美好时光,转眼间,到了分别的日子了,李白登上小船,汪伦前来送行,他们依依不舍地分别。李白对汪伦说_____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不及”什么意思?

师:这两句诗怎么理解?(大屏出示)

生:读。1米=3尺,千尺相当于333。3米。如果一层楼高4米,比83层楼还高。

师:是呀,桃花潭水有这么深,汪伦对李白的情谊深还是桃花潭水深?

生:情深。

师:板书:情比水深。

师:(大屏出示此两句)给这两句诗选择一个正确的关联词。体会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与汪伦的友谊之深。

生:读。(课件出示句子:选择哪句最合适。因为桃花潭有千尺深,所以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之深。如果桃花潭有千尺深,就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之深。即使桃花潭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之深。)

师:哪一句解释合理?

生:即使桃花潭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之深。

师:那我们读一读,体会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之深。

生:读。

师:我们在读这两句的时候,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谁能用一个词概括?

生:有感情。

师:有感情还不够深。

生:深情。

师:对,“饱含深情”,这就是抒情。想不想再读读这两句?

生:练读。

师:整首诗我们读过了,理解了诗人诗中包含的感情。整首诗的意思会解释吗?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声,及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看来你们是真正理解这首诗和作者表达的感情了。那我们再来读一读吧?

生:听录音,跟读。

师:这首诗表达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如果一个人没有朋友,那么他就像井底之蛙,永远不能享受阳光。如果你周围有好朋友,那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你也会感到温暖。同学们,让我们紧紧握住手中这根友谊的绳索,带着诗人李白那份深深的情谊,随着音乐一齐来诵读《赠汪伦》。

生:(课件出示整首诗配乐),摇头晃脑地读。

师:周星冉同学读得非常好,好在哪里呢?他边读边加上自己的手势、动作,摇头晃脑,古人就是这样读诗的。我们也像他一样动起来。

生:读。指名读。

师:古人读诗用的方法是吟唱。下面听一听这首诗的吟诵。大家可以一起跟着吟。(课件出示整首诗的吟唱)

生:吟唱。

师:看,古人能用28个字就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还能吟诵、吟唱,方式多种多样,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搜集古诗吟诵吟唱的视频和音频,学着诵一诵、吟一吟、唱一唱。

四、读李白《将进酒》,感受吟唱,进一步了解李白。

师:李白的这首诗表达了友情之深,李白一生留下的千余首诗中,有六分之一是送别诗,可见李白朋友遍天下,重感情,下面看到大家意犹未尽,再给大家放一首著名吟唱家徐健顺老师吟唱的《将进酒》,我们再领略一下经典吟唱,并且感受李白的另一面,这首诗既表达了李白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是李白的代表作。

生:听,唱。

五、拓展。

师: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之外,老师还找了几首感人肺腑的送别诗,我们来读一读。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生:读题目。

师:这么长的题目同学们读得这么流畅,很好。从题目里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李白是送孟浩然。

师:你知道了这首诗的人物是李白和孟浩然。

生: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是在黄鹤楼送的。

师:这是送别的~

生:地点。

师:人物、地点都有了,那时间呢?我们去读读诗句,找一找时间。

生:读。

生:找到了。时间是烟花三月。

师:善于思考。烟花三月,李白约孟浩然来到黄鹤楼,两个人久别重逢各诉思念之情,之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送他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多美的季节!这首诗表现了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我们一起到充满诗意的黄鹤楼,读一读李白留下的这首诗吧。

生:读。

师:(课件出示第二首《别董大》高适)这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董庭兰也在困顿不达的处境之中,所以这首诗前两句非常悲戚。一起读。

生:读前两句。

师:但是后两句去不一样了,诗人以什么来赠别好友?

生:安慰的话。

师:看来你非常喜欢古诗,是不是经常读古诗?

生:是的,我背了70多首了呢。

师:真厉害!你能读出诗人以安慰的话来赠别好友非常了不得。希望你继续努力,争取让大家看到你写的诗,周大诗人,如何?

生:好。

师:是的,最后两句是高适鼓励董庭兰,告诉他——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把整首诗读一读。

生:读。

师:我们再看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师:元二是诗人王维的好朋友。他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王维为他送别。我们读一读,思考王维以什么送元二?

生:读。

生:王维以酒送别元二。

生:王维担心元二。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是呀,王维握着元二的手,说:“元二啊,你这一别万里,前途茫茫,不知何时才能到达,不知何时我们才能再相见?读。

生:读。

六、再读古诗,感情升华。

师: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一份美好的情感。同学们,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回到李白汪伦送别的时刻,一起将这美好的友情连同这美妙的诗句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

生:(配乐齐背诵古诗《赠汪伦》)

师:下课了,老师被古人之间深深的友情所打动着,也吟诗一首向大家道别。(课件出示老师自创的诗:老师课罢将欲行,忽闻学生道别声。黄河之水深千尺,不及师生惜别情。)喜欢古诗的同学,可以回去试着写一首。下面布置作业。

作业:(选做一题)

1、把这首古诗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听。

2、自选背诵一首送别诗。

3、尝试把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相关专题 教学实录赠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