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琵琶语》有感

我又不是啥好人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我又不是啥好人”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听《琵琶语》有感(共1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听《琵琶语》有感

听《琵琶语》有感

反复的前奏,将人带入一种缠绵悱恻、欲说还休的境界,淡淡忧伤的琴键声,加上东方乐器琵琶所独有的“泣泣私语诉衷肠”之特点,感情就这样一步一步被牵引,最终让人沉醉在音乐意境里而欲罢不能。

其间,小提琴、中提琴、钢琴、洞箫、时隐时现,很好地完成了和声的作用。既突出了琵琶如歌如泣的特点,又进一步丰富了曲目的表现力和思想感情。此曲最精彩、最令人感到新奇的`,还是曲子中间那一段,也许是林海对钢琴总有着一份割舍不断的情感,这时钢琴突然变成主奏,琵琶变成伴奏。配上一段有如天籁般吟唱的女声“啊……啊……”,在琵琶声泣泣的背景下,将琵琶欲表之情展露得淋漓尽致!

曲尾,再度重复的起始旋律,悠悠的琴声过后,私语的夜幕就随着水乡的日落诗意般降下了,情感的宣泄得到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篇2:初听《琵琶语》散文

初听《琵琶语》散文1300字

那一丝忧伤,那一丝哀怨,那一丝无奈是初听《琵琶语》时的感觉。随那一丝忧伤,随那一丝哀怨,随那一丝无奈我脑海里出现了一幅幅画面。

她是大家闺秀,一直渴望遇上心中的他。然而父母的逼婚,过早地打断了她心中的梦。

她以死相示,父母只好作罢。她抱死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念头,轩窗抛掷手中的绣球,来决定自己宿命。接到绣球的他,是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貌不惊人的中年男子。他们凝眸相望的那刻,是忧伤的开始。看到女婿如乞丐一般,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女儿随他而去,这也是父母爱女的一片心。然而她,毅然决然地跟他私奔,跟他过清苦的日子……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招兵启示,他参加了。在军中,他被安排到再不能安排的地方,当了一名火头军。面对上司一次次地责难,他咬牙隐忍,一个“忍”字只是为了能在军中待下去,能混出个样来,好回家见她与孩子。西凉不稳,朝廷束手无策,我想唐太宗当时的心一定是烦躁不安的。老天托梦于太宗,让他找梦中贵人,就是令太宗没有想到在军中做饭的他。他们一次次错过相见,好在在太宗落难中他救了太宗让他们相识,这也许是老天安排好的,有意考验他与他。从此,他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坐上了西凉王的宝座并取了原西凉的一位公主。一别十多年,他再见到她时,她那褪去的容颜险些让他认不出来。看到他身旁的俊丽女子,她知道他有了所爱的人。她悄悄地离开了,那是带着一丝忧伤离开的,不久她就容颜殆尽,离开了人世。

她是蒙古族的皇室血脉,一次不经意间让她遇上了满族驰骋疆场的他。他不是清太祖的嫡子,皇位继承对他来是渺茫的`。过了多年,太祖驾崩,他的兄长继承了皇位。兄长早已垂慕于她,并用圣旨的形式将她纳为己有。就这样,他与她变得疏远起来。为了早日入主中原,兄长将他的军事才华发挥到了极致。在他的统帅下,叩开了大顺朝的那扇门。此时,皇兄已经驾崩,需另立储君。本应侄子豪格最有希望,因为他是兄长的嫡子。但,在他的极力斡旋下,将六岁的福临推上了龙椅。她应该是感激他的,只因她已经是皇后,在威仪的制度下,她不得不将那份爱深埋心头。

许多年过去了,当初那个小福临长大了。面对摄政王的叔叔,他开始叫板。这时,她把心分为两半,一半给他,一半给自己的孩子。极力调衡让她的心伤痕累累,她在煎熬中爱着他和他的孩子……那天他外出打猎,看到了一头梅花鹿,多好的梅花鹿啊!他想把梅花鹿角送于她,就一直追啊追啊……不幸地事发生了,马失前蹄,他从马上滚落下来。重重地一摔将他五脏震裂,奄奄一息,此时他眼前浮现出了他与她初次相见时的情景……消息传入宫内,她哭了,哭得那么伤心,哀怨萦上她的心头……

她是一才女,当他遇上她时,她已经为人妇。他欣赏她的那份才华,那份善良;她也被他渊博的学识所倾倒,吸引。就这样他一直深深地爱着她,爱了一生。她还是先离他而去了,留下了他对她深深地思念。有时,他看到他人手中她在世的照片,他会像小孩子带着那份好奇去看去索取。一次,他把朋友们请到家里,对朋友们说:“今天是她的生日。”在场的友人都落下了泪。

他爱了他一生,一生是多么长久啊,然而他就默默地爱了她一生。在他们二位都离世后,我想说出他们没有说出的话:我心里是无奈的(她);我心里是无奈的(他)。

篇3:琵琶语诗歌

琵琶语诗歌

缘于文字相识你在茫茫人海里,

一首轻乐浅唱低吟,

偶然轻轻走进你的故事里。

一曲《琵琶语》如同梦回唐朝。

忽然间心随梦里,

回到了青春的主角里。

悠悠琵琶声诉不尽,

几度春秋几度繁华。

看人间花开花落。

流水声,记载着悠悠时光。

回首望去,

青春业已远去。

感谢有你的日子,

你已不在梦里,唯有那首。

《琵琶语》记载着千年的记忆。

依人渐去,随着琵琶声声弹,

无语,无语。“话”已在心底。

想说的.是,感谢朋友,感谢文字。

感谢我所钟爱的音乐。

是你们把我指引到文字写作这条道路上。

一年的写作经历,

记下了我的风中情雨中泪。

看落日夕阳,观风落云起。

用这小小的文字,释放者我那本不宽大的胸怀。

我的哭,我的笑。我的点点嘀嘀泪。

你就像是我的红颜知己。

慢慢向你诉说我的前生来世生命轮回!

篇4:琵琶幽语

琵琶幽语

我是那把琵琶。

当我沦落到她的手里的时候,我的命运也注定和她一样不凡。 作文网

对,她就是王昭君。她轻抚着我,我享受着,我并不知道她为何会如此哀伤。肤如凝脂,深远的眉头却不经意地皱在了一起。弱柳扶风的她并没有把哀伤渲染到别人的.身上,虽然我感受地到。 作文网

装饰着无数昂贵螺钿的我,在她手中发出悠远的声音,在金碧辉煌的大殿中回荡着,伴随着一片沉默……

停了。

她起身,我被放下。

她莲步离开这冰冷的宫殿,只是,在辉煌的外表下,我看见了落寞。浮华中,显得那么无奈,可是,我只是一件冰冷的器物,并不能说什么。

后来,我才知道,她那样的无奈是因为她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一个很远的地方,我也说不清楚有多远,只不过我听说,那个很远的地方只有漫天的黄沙,无际的草原。我不喜欢荒无人烟的地方。可是,我是她的琵琶,所以,我必须去。

那日,她依旧是抱着我。她的手已经发白,骨节已经让我感受到了苍凉。没有了往日的温润,只是硬硬的,刺骨的回音反复地飘扬着。留不住天际的孤雁,感动不了那颔首低眉的官员。她轻叹一口气,收起琵琶。

我看到了。已无哀伤,只是淡然。她凝眸望着远方,是一种我猜不透的深邃。衣袂飘扬着,决然,没有留恋。

我随她走了。

她的发线掠过她的眼眸时,我看见了一种我不懂得的液体,轻轻地,无悔地滴在我的弦上。溅起,纷飞,消失。

一切,已不复重来。

篇5:琵琶语《片段》

苦相思,琵琶语隐隐寄情思;

阁楼玉影山朦胧,泪不穷;

低声唱,唯恐过人语意未尽;

花柳繁盛早逝去,空怀想;

隐门庭,夜不能寝盼人早归;

幽梦景好,愿与你共赏月下花。

初一:甘琴宇

篇6:贺新郎・听琵琶赏析

作者:辛弃疾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沈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拼音:

fèng wěi lóng xiāng bō 。zì kāi yuán 、ní shang qǔ bà ,jǐ fān fēng yuè 。zuì kǔ xún yáng jiāng tóu kè ,huà gě tíng tíng dài fā 。jì chū sāi 、huáng yún duī xuě 。mǎ shàng lí chóu sān wàn lǐ ,wàng zhāo yáng 、gōng diàn gū hóng méi 。xián jiě yǔ ,hèn nán shuō 。

liáo yáng yì shǐ yīn chén jué ,suǒ chuāng hán 、qīng lǒng màn niǎn ,lèi zhū yíng jié 。tuī shǒu hán qíng hái què shǒu ,yī mò liáng zhōu āi chè 。qiān gǔ shì 、yún fēi yān miè 。hè lǎo dìng chǎng wú xiāo xī ,xiǎng shěn xiāng tíng běi fán huá xiē 。dàn dào cǐ ,wéi wū yān 。

翻译:无

贺新郎・听琵琶字词解释:

①凤尾龙香拨:形容琵琶的精致和名贵。

②霓裳曲:即霓裳羽衣曲。《太平广记》的神仙载记中,谓唐玄宗随术士游月宫,闻月中仙乐,默而记之,“名之曰霓裳羽衣”。

③昭阳:汉代宫殿名称。

④贺老:即贺怀智。唐代玄宗时期的人物,善于演奏琵琶。

贺新郎・听琵琶中心思想:

该词抒发了作者胸怀满腔报国热情,却壮志难酬的苦闷;体现了词人忧国忧民,心系国家安危的爱国情操。

篇7:贺新郎・听琵琶赏析

这里所写的琵琶,是多么精致、美妙和名贵的乐器呀。檀木制成的槽,尾部镂刻着双凤,拨动它的是龙香柏制的板儿,“凤尾龙香拨”,它标志一个“黄金时代”。作者在此,正是暗指北宋初期那歌舞升平的盛世。而“霓裳曲罢”则又表示国运的衰微和**的开始。似说唐,实是说宋。一开头,便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点到主题,又不露痕迹。

接着一转,说最痛苦的莫过于那徘徊在浔阳江边的客子了。当画船待发时,“忽闻水上琵琶声”,勾起他满腹哀愁,无穷幽恨。何以知其“最苦”,因为这正是作者在写自己的心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本有一腔热血,多少豪情壮志,可惜朝廷昏阍,致使他在任江西安抚使时无辜被弹劾去官,此后辗转几调,又长期被废置不用。他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意,着重表现他自己遭“贬谪之情”,“天涯沦落”之感。

又一转,忽写到昭君出塞时,天上黄云成阵,马前积雪成堆。她离家到三万里之遥的异域,一面走一面还怅然回首。痴痴地望着一只孤雁向昭阳宫殿的方向飞去,直到它在云间隐没。唉,虽有琵琶能解语,能传心曲,可是这心中的愁恨实在难以说得清呀。

这不是靖康之难“二帝蒙尘”又指什么呢。若说单是指的“昭君出塞”,则又何必提“望昭阳宫殿”云云(昭君出塞时,应有去国怀乡之痛,但她未必会对汉家宫室有如此之留恋)。这里分明别有所指。姜夔《疏影》词不是用“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以“伤二帝蒙尘、诸后妃相从北辕,沦落胡地,故以昭君托喻”(郑文焯评语)的吗。

“辽阳驿使音尘绝”――此句语意忽明,“琵琶”声似乎化作鼓鼙之声,似乎是要让读者更清楚地知道辛弃疾心心意意所思念、所盼望的是什么;它的“潜台词”就是:“那沦亡了的北方故土啊,哪一天才能收复呢?”

于是,在那雕饰着花纹的漂亮的窗户中,寒气袭人之时,闺中少妇正在怀念远戍辽阳音信杳然的征人。她想藉琵琶解闷,“轻拢慢捻抹复挑”,结果却愈弹愈伤心,眼泪汪汪然了。这是“她”,同时也是作者自己。一纵一收,作者马上回到含而不露的写法上去了。

“推手”云云,指弹琵琶,欧阳修《明妃曲》“推手为琵却手琶”;而弹的那一曲为什么必须是《梁州》呢。正因为梁州在北,今已沦亡,“哀彻”两字加深了感慨悲凉意绪。“云飞烟灭”已将上文一齐结束。“贺老”句便是尾声。这尾声与发端遥相呼应,再次强调盛时已成为过去,盛事已成为历史。贺老即贺怀智,开元、天宝间的琵琶高手。他一弹则全场为之安定无声。元稹《连昌宫词》云:“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想“贺老定场”之类在繁华的北宋定然屡见不鲜,那时不还有“大晟乐正”吗。可如今盛事难逢,那如同沉香亭北的繁华盛事,真个消歇了。“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清平调》),这里融进了李白诗意。

辛弃疾的词,有一特点是好用典故,前人嫌他“多用事”“掉书袋”,认为是一个缺点。究竟如何,尚有探讨之必要。首先是看题材与所表现的主题是否需要。辛词中也往往有纯系白描而显得自然可爱的`,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之类,但那是写眼前小景,所抒写的感情也较朴实单纯;可这首《听琵琶》则很不相同,他是藉琵琶抒写家国之感,盛衰之慨。有些问题是不便明言的,必需出之以含蓄婉转的手法,这样,典故便跑出来了。而这首的用典又与别首的用典不同,在章法上是别具一格。举出另一首《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从章法上看,可称是该篇的姊妹篇。在那篇中,他亦是列举许多别离的典故,曲意形容,看似各不相关,其实内中皆有一线相连。原来这所列举的离愁别恨都与词人自己内心的情感有关:他无处不在讲自己,不在诉说自己的苦痛。连所举的“啼鸟”之名也不为无因,“更那堪杜鹃声住,鹧鸪声切”,这里似乎是说劝自己“不如归去”的杜鹃声才停住,那阻自己“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声却又急切地叫唤起来,这不正是写自己报国无门、壮志未酬、进退两难的矛盾和苦闷的心情与处境吗。而“将年百战”、“壮士悲歌”等等无不都是夫子自道。

由此读者又联想到唐时李商隐所写的《泪》(“永巷长年怨绮罗”)一诗,亦列举古来各种挥泪之事,最后归结为一事。这首诗的写法新颖,辛词章法可能从此处学来,又加以变化。

该词题为《赋琵琶》,作者用铺排、陈述口气,句句写琵琶,又句句不专写琵琶;句句点题目,又句句在借题发挥。而所有的句子皆围绕一个中心。全篇与其说是“咏物”,无宁说是抒情,在全部抒情的氛围中,清楚地塑造了诗人自己的形象。

该词在艺术上又明显地表现出辛词的另一特色。辛词一向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但他在豪放的同时又还有极俊美的一面,一首词中往往兼而有之(这和后来一些学辛词者专主粗豪不同),该篇就是一个范例。他倒不是“铁板铜琶”,他的琵琶是“凤尾龙香”式的。刘勰所谓“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文心雕龙・神思》),这颇能说明辛词的妙处。如“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句,不独用昭君出塞之典,且含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的诗意,形象很美,韵味亦深长。又“轻拢慢捻”四字,不独是用白居易的诗点出弹琵琶而已,好就好在将闺人愁闷无意绪、心情懒散的神态也描画出来了。而接下去“泪珠盈睫”,令人想见那长睫毛上闪动着的晶莹的泪珠,不独悲,而且很美。这样就渲染出一种哀怨的气氛,也就更好地烘托了主题。

前人评辛词曰“大气包举”,所谓“大气”就是指贯穿在他词中的那种浓烈的爱国之情,既沉郁,又激越。而他的词风并不粗犷,倒是思理细腻绵密,语言典丽高华,虽“多用事”而并不嫌板滞,这就是因有“情”在其中,密处见疏,实中有虚,令人读后有荡气回肠之感。

词牌名简介:

“贺新郎”,词牌名之一。此调始见苏轼词,原名“贺新凉”,因词中有“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句,故名。后来将“凉”字误作“郎”字。《词谱》以叶梦得词作谱。此调声情沉郁苍凉,宜抒发激越情感,历来为词家所习用。后人又改名“金缕衣”、“金缕词”、“金缕歌”、“风敲竹”、“雪月江山夜”等。

诗人资料:

辛弃疾(1140年5月

篇8:月光琵琶语诗歌

月光琵琶语诗歌

一、

清辉,如月的撒泼

一如既往

挑起,轻纱淡浓的隐约

莫去辨,韵律一刻勾魂落魄

来回是非前,矜持低首

非是一两三句能动心,指尖人间虚游

伊有醉我之琵琶声,似荷摇曳

欲滴落,断桥情深碧幽孤红

虚幻的手,起云雾

垂眸弯眉人间,嘴角含情声婉幽

那个缘,玉藕臂腕一笔墨

四弦瑟瑟谁听得?信手滚珠穿青竹

二、

楼上蝶起舞,有心

不过颠沛流离的江湖

一舟之地,

逐波而流,等君来懂

柔指柳巷行日月

暗暗竹影,滴滴雨露

莫笑一介布衣路过,弱不禁风

莫怨我,做不来清风晓月的诗童

无法留唇,无心有春

只想听姑娘一曲琵琶行的哀愁

溪水潺潺,小桥流云

扣人心弦的,也许是过客不识的温柔

三、

一江水瘦不下来

不是有雨,就是有月

往往,春水去,秋水还

酒杯溢出的葡萄,一直挂在诗嘴角

揪心的妩媚,如今何在

琵琶的背弯着

说不清楚

也就谈不到伤心之处

你是旧城的女子,没有看进城墙

看的却是红尘记忆的干枯

还有无情流水的尽头

烟柳里,曲曲折折,痴心空度

四、

你轻轻的来

扇动肩头的'风

抚摸我沉睡的含蓄

有那么一点恐惧

如此面对寂寞的破去

你柔柔地笑

展开怀抱美的无与伦比

缘的故事,有我曾梦萦图案的注定

打动色彩质朴的沦陷

眼神暖和痴迷

你一饮而尽,简单的吻

唱一首生命再会的歌曲

为你,为我

我一直安静着

等你这样,彼此默默安心

你得到了,故事结尾多了眷恋

不要回头,那会看见我泪的零星

再次相见不知道轮回到哪一年

还是约定天庭门前

可惜,张开秋水,你已不见

篇9:琵琶语歌词林海

琵琶语歌词林海

那年,桃花雨下

你的一曲琵琶

惊动了所有人的诗画

粉黛无色 尤自娇俏

琵琶一曲道花语

你轻轻的抬手,便注定了我

这一生为你而奔赴

此罢,你便做我的桃苑知音

此后,我便只为你一人

你无声无息,只是留下你的琵琶

而我、却为这琵琶

枯等了青丝换白发

轻拨琴弦,一曲琵琶

弹尽三千相思意

那首琵琶曲

泪了谁的.心

痛了谁的眼

青灯千年梦

彩蝶乱迷离

霓裳翩翩舞

谁知伊人情

思念无妄,流水无情

任我一人

也弹不出那曲盛世的琵琶

花开花落终成伤

一曲琵琶定思量

创作背景

某年林海和朋友相约至江南,流连其间而忘返。他们在水乡茶馆中听评弹,那是第一次,他被琵琶的单色打动,开始有了做琵琶音乐的一种冲动。平时我们听到的琵琶曲,以表现“武”为主,如十面埋伏,而林海想表现的,是一种能动人的“文曲”。于是有了《琵琶相》。这是一首钢琴伴奏下的琵琶曲,也是徐静蕾、姜文主演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始终贯穿全剧的主题音乐。在央视的景色宣传片中,每天晚间由姚科主持的中国之声和电视剧《凤穿牡丹》中多次穿插!也在央视《百家讲坛》李清照专门节目中引用。

篇10:琵琶语作文800字

琵琶语作文800字

珠帘串串垂吊,隐约若现一琵琶,弦在震动。

那声音,那场景,仿佛似曾相识。

那不紧不慢的乐调,引起我遐想。琵琶在说话,它仿佛在讲述人生的故事。

那琴声仿佛在呈现古代丈夫别离,妻子握紧他垂落于地的衣袖,含情脉脉,泪花闪闪,他仍是走了。做了顶天立地的男儿,久经沙场,浴血奋战。黄沙肆意,鼓声不断。他死了,埋在了大漠里,他的妻儿与老母,生活还在继续。

那琴声,仿佛在现了项羽自刎的场景。一边是江东人想帮他逃难,劝他东山再起;一边是当初与他共同作战的江东子弟全部被杀,他却曾经信誓旦旦对他们承诺一起平分天下,享荣华富贵、一世快活。他很为难。到底过不过江?李清照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而王安石持反对意见:东山再起,江东人民的子民已经死了那么多了,白发人送黑发人,他们的亲人又还有谁会去沙场上送死,只为了项羽一人?在他永远倒下的那一刻,他以前的狂傲,以前的自豪,以及临死的'悔悟,一切的一切,他已经没有了。他赤裸裸地来,也赤裸裸地死去。

那琴声又把人拿到了自己的曾经,那一切所做过的,是否后悔?不论如何,也已成定局,不能改变。孔子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是最会捉弄人,也同时是最不会捉弄人的,因为一切其实都是自己决定的。那未来又该何去何从?也是不知晓,当未来变成过去时,又该会是一阵阵叹息吧。那琴声凄婉,但又像长者那般威严,数落过去往往。

那琴声,始终是那么平静。它仿佛不仅是在讲述着人生,而且还有物理,那常让人喻情于物的事物的道理。人的人生其实和世间万物是很相像的,人的一生所有的,物也有。种子,幼苗,大树,枯死;幼儿,青年,成人,死去,这一切都是多么的相似啊!这琴声看似更多听出来的是后悔与惋惜,但使这些相生的是回忆,回忆有甜的,有咸的,有苦的,有辣的,于是琴声中还有过往事的五味杂陈。总的来说,这琴声便是人生。

不知过了多久,琴停止了震动,一切都静下来呢了,曲的名字叫《琵琶语》。

一茶一乐事,一曲一人生,一切皆过往,得一琵琶务悟一归真。

篇11:读《琵琶记》有感

读《琵琶记》有感

杨启慧

《琵琶记》中塑造了“全忠全孝”的主人公蔡伯喈,当蔡伯喈依据伦理纲常准则去践行孝道时,却在践行过程中遭遇窘境――蔡家父母最终冻馁而死。面对“不孝”的现实,他恰恰又成为皇帝旌表孝义的典范,获得“一门旌表”的大团圆结局。可见,封建统治阶级标榜的“忠孝节义”其实是自相矛盾的,最终这种尽忠行为的实现,是以牺牲尽孝为沉重代价的。愧悔与怨苦交集,便是这种充满尽孝之心却未能实现尽孝之事的孝子心情的写照。

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的故事情节:蔡二郎应举考中了状元。他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相府。其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立支撑门户,赡养公婆,竭尽孝道。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包土,修筑坟墓,然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可是蔡二郎不仅不肯相认,竟还放马踩踹,最后,蔡二郎被暴雷劈死。高明的《琵琶记》以同情的态度刻画了蔡伯喈的形象,删除了马踏五娘、雷劈蔡伯喈的情节,而代之以“三不从”.这样,男主人公“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的“三不孝”罪名,被彻底开脱,从一个背亲弃妇的势利小人变成一个全忠全孝的君子。思及此,封建统治阶级标榜的“忠孝节义”其实是自相矛盾的,这个在忠孝观念夹缝中痛苦呻吟的蔡伯喈,他思想苦闷、情感压抑、精神颓废,软弱而又怯懦。

在儒家正统思想的伦理关系中,君臣、父子是宗法等级社会最重要的两伦。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社会结构是家国同构。对亲人的孝是家庭和家族内部最根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要求,延伸至国家,它就是对君主的忠。因此,忠君和孝亲是内在统一的,忠君就是孝亲的扩充。但是,在君权至上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君是万民之主,国为一君之国,对君主的忠诚为无条件的服从。在这种情形下,忠大于、高于孝是必然结果,是为“始于孝亲,忠于事君”,因此就有了“忠臣孝子”“忠孝自古难两全”的历史之叹。《琵琶记》蔡伯喈的矛盾,就其深层意义而言,正是封建伦理纲常中的“忠”与“孝”的矛盾。无可否认,《琵琶记》中的蔡伯喈,从各方面看都是难得的孝子、忠臣。偏偏,正是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观念造就了二老冻馁而死,五娘孤苦的悲惨局面,也造成了主人公的根本痛苦。倘使蔡公不逼试,蔡伯喈就不会去应举,也中不了状元,更谈不上逼官和逼婚了。蔡公把儿子送上应举之路,就是孝的伦理。身仕宦,显父母耀门闾,是大孝,而守贫事亲是没出息、没志气,只能算作小孝,功名当然的要强过孝名,从一个村野之夫口中说出这种话来,已足见功名利禄思想的影响之深。不幸的是,他满心盼着富贵,结果却大违其愿。儿子一去竟然不归,心愿不成,反遭天灾人祸。在临终之时,这位热心功名、大讲孝道的贫苦老人终于彻底悔悟,许下几桩心愿:一是自己死后不要葬,“留与旁人,道伯喈不葬亲父”;二是劝媳妇改嫁,不必为蔡伯喈守节;三是留下柱杖给张大公,待那“忤逆不孝子蔡邕”回来,打他个“三不孝”.所谓“三不孝”,即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可以说,这是以蔡公之口对所谓大孝进行的热嘲冷讽。这也是控诉了封建君主笼络和利用读书人的科举制度和功名利禄的根深缔固的封建伦理观念。纵有高官厚禄,琼林玉宴,却顾不得清贫双亲,不能养、不能葬、不能祭,何谈人子之孝?

在《琵琶记》中,“忠”同时也与婚姻形成了矛盾,换言之,也便是国与家构成了冲突。蔡伯喈成为了状元,当即被牛丞相看中,执意要招其为婿。这在一般人看来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对蔡伯喈而言却是天降横祸,“好似合针吞却线,刺人肠肚系人心”.虽然他敢于逆丞相之意,却终于抵不过圣上之旨:“可曲从师相之请,以成桃夭之化”.只能被逼着同牛小姐“结鸾凰”,又再一次地在心灵上背上了沉重的枷锁。可见,这种悲剧冲突已然触碰到了封建伦理观念的内在矛盾,也必然是对这种礼教伦常本身的批判与否定。

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蔡伯喈打算力行孝道,因而放弃了科考。他说:“教孩儿出去,把爹爹妈妈独自在家,万一有些差池,一来别人道孩儿不孝,撇了爹娘去取功名;二来道爹娘所见不达,只有一子,教他远离;以此上不相从。”但蔡公认为:“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甚至再三劝服蔡伯喈:“你若衣锦归故里,我便死呵,一灵儿都是喜。”深受封建思想熏陶的蔡伯喈,既不能违背孝道伦理原则又不能违抗父命,在无可奈何之下,踏上应试之路,这是蔡伯喈悲剧命运的开端。其次,蔡伯喈中了状元后,他一方面惦记父母,另一方面又有结发妻子在家等待,他选择辞官和辞婚。但君命难违,蔡伯喈又一次在“忠君”的道德观念中选择了屈服,他入赘牛府。同时,父母在灾荒之年,家破人亡。这样一个起初“孝父”后来“忠君”,在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下,一步步妥协退让,从而成为一个在忠孝边缘苟延残喘的牺牲品。因而,剧中的蔡伯喈既可是说是全忠全孝的典型,也可以说是不忠不孝的典范。这体现在对父母的饿死视为“不孝”;对丞相和皇帝的辞婚辞官、对赵五娘的有妻再娶视为“不忠”.由此看出,作者一面在标榜“子孝与妻贤”传统伦理道德,一面又在通过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展示了“子孝是双亲的饿死及一夫二妻的”无礼行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全忠全孝“通常被当做一个理想的价值目标,但二者往往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所谓”忠孝难以两全“.如果说蔡伯喈在不能尽孝的前提下,为朝廷尽忠,为封建国家全心效力,进而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倒也可以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理想人格典范。偏偏他又无意于仕途,对唾手可得的高官厚禄不屑,整日里在牛府中思亲念妇,长吁短叹,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有抱负、有作为的”国家栋梁“.事实上,号称”全忠全孝“的蔡伯喈,一方面无力尽孝,另一方面又无心尽忠,偏偏造成”不忠不孝“的悲剧现实,这是一个残酷的`讽刺。如果说,”强婚“只是让蔡伯喈背负了良心的自责和道义的重压,那么”强官“造成的直接后果却是蔡伯喈内心”忠“和”孝“之间的尖锐矛盾。最终这种尽忠行为的实现,是以牺牲尽孝为沉重代价的。愧悔与怨苦交集,便是这种充满尽孝之心却未能实现尽孝之事的孝子心情的写照,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个在忠孝观念夹缝中痛苦呻吟的蔡伯喈,他思想苦闷、情感压抑、精神颓废,软弱而又怯懦。到了这一步,理想社会应有的家庭的淳厚亲情,功名富贵的荣耀,传统伦理道德、伦理政治的理念也被现实无情地击碎。

蔡伯喈自始至终都被动地处在忠和孝的夹缝中,处于一种有真情又不敢大胆表现,既对传统礼教的束缚心存不满却又无力反抗,只好听任命运摆布的尴尬境地之中。他的”三不从“和”三不孝“既是顺承的紧密联系,又是因果的必然关系。”孝“这一原本基于家庭血缘关系的基本伦理观念,在现实中由于濡染上功利性的欲求而被扭曲,也被封建时代的统治者加进许多符合其阶级利益的道德内容和伦理规范,因此所谓的”孝“都要和”衷“归结在一起。可见,封建统治阶级标榜的”忠孝节义\"是自相矛盾的,最终这种尽忠行为的实现,必然是以牺牲尽孝为沉重代价的。

篇12: 读《琵琶记》有感

读《琵琶记》有感

原因种种,迫得我不得不打起精神看一些有名的没名的古文,辛苦了一场,不说上一两句,总觉得吃亏了些……

《琵琶记》是高明元末的作品,据说是成就比较高,影响也比较大的一部作品,作品围绕陈留书生蔡伯喈新婚不久,迫于父命,上京赶考,中得状元,既而被牛府强行留于京城入赘,而蔡原妻赵五娘在家侍奉双亲,因家乡遭遇严重灾害,翁公婆双双饿死,不得已赵五娘弹唱琵琶词行乞到京城寻夫展开。为的是宣扬贞烈和忠孝。

大道理我不懂,也不想谈论。只是有些好笑,古人也挺有意思的。从《西厢记》,到《牡丹亭》,到《琵琶记》从张生到柳梦梅到蔡伯喈,个个都是状元,让人不得不怀疑,状元当真就这么好中?我查证了一下,从秀才到举人到进士到状元,从童试到乡试到会试到殿试,从县到省,从省到中央。是真真正正地过三关斩六将,而最终结果是第一甲才限三名,头名才是状元。据说科举考试并不是年年都有,换言之,状元是集全中国数年的第一名,其难度之高,可想而知。故,历代状元,有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我特意留心了一下,鼎鼎大名如范仲淹,张先,苏轼,欧阳修都是进士。而七岁能文,有神童之誉的晏殊,也只不过是赐同进士出身。真正地钤,我仅仅是在以上三部戏曲里才看到。

这和中国只一个李嘉诚,美国只一个比尔盖茨,而言情小说里处处都是李嘉诚和比尔盖茨有什么不同?只不过,言情小f,以爱情为主,讲述的是现代版的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出发点有e,可手法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再说,古人不也是擅说才(财)子佳人的故事么,你看那个祭伯喈,才新婚2个月就赴京赶考,高中后,又被人看中相貌文才,端的.是青年俊才,其原妻五娘新婚时也是青春貌媚,可比桃李。古代,男二十时,要行一个成年礼“束发戴冠”。女,十四,就称为及笈之年,即可嫁人,蔡氏父母言称没有七子八婿,仅一独子,此等婚姻肯定不会是在蔡伯喈岁数太大时才办。由此推算,蔡伯喈大婚时,顶多二十出头。正是男俊女俏男才女貌的时候,可是,文中一再强调,蔡氏父母八十有余。八十有余的父母,二十多岁的儿子?简言之,蔡母最早也是在五十五岁以后受的孕。就是F在,医学设备这么发达齐全,也是闻所未闻。六十岁左右生产,这个概率和高中状元有得一比。

古人最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蔡氏父母晚来得子,儿子新婚稍吕短镏钟裎垂,就急急赶考,还是其父苦苦相逼,不合情理,不合情理。

暂说到这里,接下来要说快嘴李翠莲和苏武牧羊我之见。

篇13:听琵琶女说话作文700字

听琵琶女说话作文700字

听琵琶女说话作文700字

一曲的哀怨,何人能懂?往日的辉煌,何人能见?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抑或存在,抑或是白乐天所虚构。这又何妨?只要心灵得至满足足矣。琵琶女、白居易他们的身世都可谓大起大落。昔日的光鲜亮丽,却落得今日的惨败流离。是谁,让其辉煌?又是谁,将其泯灭?

她的一生都献给了琵琶,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朝廷。琵琶女的“银瓶乍破水浆迸”,白居易的“却到帝都重富贵”。琵琶女的“五陵年少争缠头”,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琵琶女的`“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的“谪居卧病浔阳城”。这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无一不在向人们诉说着这个社会。他们在这社会中坚持,坚持那一份梦想,那一份在心中永远跳动炽热的梦想。

现在的人们都在追影视剧,都在迷恋影视剧中那些高颜值的“小鲜肉”们。可你们不曾知道,真正的演员要演过话剧那才叫演员。真正的演员实则是那些演话剧的艺术家们,那些在舞台上演绎着属于他们自己的青春的人们。可如今,又有多少人去话剧院看话剧?又有多少人在为影视剧的虚假剧情哭啼不已?在话剧的舞台上,任何因素都是变化的。一场话剧的好坏,与话剧演员当天的状态,临场发挥都息息相关。一三年出演的话剧《青蛇》。重新将中国古典四大民间传说搬上了舞台,那青蛇与白蛇柔美的肢体动作,那淋漓尽致的语言表情,将蛇妖与书生之间的爱恨情仇演绎到了极致。可你们不知,当时出演白蛇的演员袁泉,为寻找蛇的肢体感觉,她专门从北京飞到上海,在金星的舞蹈团待了三天。只为将白蛇演的更加传神。这份对艺术的执着,这份对梦想的坚守。令人肃然起敬。

剧场艺术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是影视剧无法取代的。他们或许一生只忠于做一件事,但,无人能懂。这些话剧演员他们始终拿着那一点微薄的工资苟延残喘,只为对艺术的坚持。然而,留给他们的,只有昔日的辉煌罢了。

而我们,更应尊重这些对艺术乃至文学有着极致追求的人。他们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选择的事物。他们一生都在渴求,渴求自己与梦想融为一体。作者:熊泉凯

相关专题 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