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乌龙潭记》的原文及翻译

红豆奶冰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红豆奶冰”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游乌龙潭记》的原文及翻译(共11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再游乌龙潭记》的原文及翻译

《再游乌龙潭记》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客乃移席新轩,坐未定,雨飞自林端,盘旋不去,声落水上,不尽入潭,而如与潭击。雷忽震,姬人皆掩耳欲匿至深处。电与雷相后先,电尤奇幻,光煜煜入水中,深入丈尺,而吸其波光以上于雨,作金银珠贝影,良久乃已。潭龙窟宅之内,危疑未释。

是时风物倏忽,耳不及于谈笑,视不及于阴森,咫尺相乱;而客之有致者反以为极畅,乃张灯行酒。稍敌风雨雷电之气。忽一姬昏黑来赴,始知苍茫历乱,已尽为潭所有,亦或即为潭所生;问之女郎来路,曰,“不尽然”,不亦异乎?(节选自谭元春《再游乌龙潭记》)

译文:

客人们就把宴席移到新轩中,还没坐定,大雨从树木之巅飞下,盘旋不离,雨落在潭水上,不是都没入潭里,而是像击打在潭面上。忽然雷声大作,歌女们都掩住了耳朵,想躲到潭的深幽之处。闪电和雷声先后而来,那闪电尤其奇幻,耀眼的电光尽入水中,深入一丈数尺,而好像吸收了潭上的`波光,又反射到了雨中,现出黄金白银、珍珠贝壳的光影,过了好久才消失。这一切搅得乌龙潭的龙宫不得安宁,龙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这时,景物顷刻万变,耳朵听不见笑语喧哗,眼睛看不清昏暗阴森,咫尺之间,一片迷乱;而客人中有兴致高的,反而十分畅快,于是高挂灯笼喝酒,才稍稍驱散这风雨雷电的气息。忽然一个歌女从黑暗之中赶来赴会,这才知道这雷电风雨所造成的苍茫昏暗,只有乌龙潭才有,可能就是为乌龙潭而生发的。而问那女郎来的路上的情况,女郎回答说:“来的路上的情况不全是这样。”这不也很奇异吗?

篇2:三游乌龙潭记原文翻译

三游乌龙潭记原文翻译

这篇游记选自《谭友夏》卷十一。文章描述了作者与好友第三次游乌龙潭的经历,先写山林与潭水相接的幽深境界,继而写晚霞映潭和月色照潭的奇妙景色,可以说逐层点染,极写乌龙潭晴日间多姿多彩之美。这与二游乌龙潭时风雨大作的景象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原文

予初游潭上,自旱西门左行城阴下,芦苇成洲,隙中露潭影。七夕再来,又见城端柳穷为竹,竹穷皆芦,芦青青达于园林。后五日,献孺召焉。止生坐森阁未归,潘子景升、钟子伯敬由芦洲来,予与林氏兄弟由华林园、谢公墩取微径南来,皆会于潭上。潭上者,有灵应,观之。

冈合陂陀,木杪之水坠于潭[。清凉一带,坐灌其后,与潭边人家檐溜沟勺入浚潭中,冬夏一深。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筏行潭无所不之,反若往水轩。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香气,令筏先就之。又爱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令筏泊之。初上蒙翳,忽复得路,登登至冈。冈外野畴方塘,远湖近圃。宋子指谓予曰:“此中深可住。若冈下结庐,辟一上山径,頫空杳之潭,收前后之绿,天下升平,老此无憾矣!”已而茅子至,又以告茅子。

是时残阳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始犹红洲边,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頳。明霞作底,五色忽复杂之。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乃回篙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际,金光数十道,如七夕电影,柳丝垂垂拜月。无论明宵,诸君试思前番风雨乎?相与上阁,周望不去。适有灯起荟蔚中,殊可爱。或曰:“此渔灯也。”

译文

我第一次游览乌龙潭,从旱西门(南京城门)向左走到城北边,那里芦苇就像一片小岛,芦苇的缝隙中露出潭水的影子。我在七夕节再来,又看到城的尽头柳树完了是竹林,竹林尽头是芦苇,芦苇青青直到园林。又过了五天,我的朋友宋献孺邀请我。茅元仪(字止生)住在森阁没有回去,潘之恒(字景升)、钟惺(字伯敬)从芦苇荡上来,我和林家兄弟从华林园、谢公墩走小路从南边来,都相逢在乌龙潭上。潭上有灵气,我们共同观赏。

山岗倾斜,树梢上的水滴掉进潭里。清凉山就像一条带子,坐落在乌龙潭的后边,和潭边人家的屋檐的排水槽、下水沟伸入深潭中,冬夏水一样深。楼阁离潭虽然三丈多,就像在潭水中耸立;竹筏在潭水中行走不管哪儿都能到达,倒像去水上楼阁。潭水北部,荷叶还没有凋残,正散发着秋天的香气,于是我们让竹筏先去那里。又喜欢隔岸的树林,有红色的墙点缀在深绿色中,于是让竹筏靠岸。刚上岸时土地全被草木覆盖,忽然找到一条路,沿路向上走到了山岗。山岗外边是田野池塘,远处有湖近处有苗圃。宋献孺指着这些对我说:“这个地方很适合居住。如果在山下建造一座房屋,开辟一条上山的路,俯视空旷的潭水,观赏前后的.绿色景致,天下太平,在这里终老一生都没有遗憾了!”不一会茅元仪到了,他又把这话告诉了茅元仪。

这时候夕阳和月亮同时在天上,晚霞在四方升起,红光照下来,底下是水上面是霞。开始只照红了芦苇荡的边上,不一会潭水的左边也红了,又不一会红光照到了莲叶底下,再不一会全潭都红了。明亮的霞光作底色,五种颜色忽然又掺杂进来。下山找竹筏,月光已经布满半个潭面等着我们了。于是撑着竹篙停在新亭的柳树下面,观赏月光在水波中沉浮,金色的水光好几十道,就像七夕节雷电的光影,柳条下垂碰触水中的月亮。不管今天晴朗的夜晚,各位能否想到上次有乌龙潭的那番风雨吗?我们一起登上楼阁,向四周眺望不愿离去。正好有灯光在茂密的草丛树林里亮起,非常可爱。有人说:“这是渔灯。”

篇3:游清溪记原文及翻译

游清溪记原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

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⑴;

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⑵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⑶;至寒至腴,

可拊⑷可餐。

译文

注释

①岚:林中雾气。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

古文翻译

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绢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饮用。

写法举要

文章主要通过用“秋天”,“晓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来比喻水色,说明了溪水清澈、碧绿的特点。

《游清溪记》中水的特征:

①“青溪之跳珠溅雪”——突出水流之激荡;

②“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通过心理描写来侧面突出水色之碧绿。

③“如秋天……滑于纨”——通过比喻和对比描写突出清溪水色、水温以及清溪周围清冷的气氛。

④“至寒至腴,可拊可餐”——突出水之清澈干净,还有水很甘甜的意思。

作者简介

作者:袁中道(约1575年—约1630年),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公安派”领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汉族,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四十四年(16)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止于吏部郎中。与其兄宗道、宏道并称“公安三袁”,其成就次于宏道。其文学主张与宏道基本相同,强调性灵。他较两兄晚殁,目睹模仿公安派的文人的流弊,晚年又形成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思想。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优。游记文能直抒胸臆,文笔明畅;日记多有精粹文笔,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著有《珂雪斋集》20卷、《袁小修日记》20卷。

篇4:游庐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庐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庐山记

〔清〕恽敬

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泊左蠡。庚辰,星子,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出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止,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堂。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西行,寻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

甲申,吴兰雪携廖雪鹭、沙弥朗园来,大笑,排闼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叩黄岩寺,跐乱石寻瀑布源,溯汉阳峰,径绝而止。复返宿秀峰寺。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选自《四部备要》本《大云山房文稿》

【译文】

庐山处于浔阳江和鄱阳湖交会的地方,围绕着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衬托,能抵得住它的气势,让它涌荡腾跃,就称得上灵气所钟。而江和湖的水,吞吐进出,平稳宽阔,与海水不一样。所以靠海的山岭大多显得雄壮深沉,而庐山具有清逸动人的景致。

嘉庆十八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过鄱阳湖,泊船左蠡。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县境,于是便前去游览。这一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过小三峡,停驻于独对亭,打开锁,在文会堂止息。那里有一棵桃树,桃花正开;右边有一株芭蕉,蕉叶才刚刚抽出。月出以后,沿着贯道溪,经过钓台石、眠鹿场,转向右走到后山。成千上万棵松树和杉树象屋上的桁梁那样,横贯在五老峰的山脚处。

十四日,经由三峡涧,登上欢喜亭。亭子已经残坏,道路非常危险。寻求李氏山房的遗址,没有能够找到。登上含鄱岭,大风在岭后面呼啸着,沿着通道吹来。风停后,爬上太乙峰。向东南方遥望南昌城,斜北远眺彭泽县,都隔着鄱阳湖,湖水清亮亮地闪烁着波光。过了一会儿,地面就象收卷席子那样,由远而近渐次隐没;再过一会儿,暗影已移到湖面中央;再过一会儿,延伸到湖岸,然后连山脚都看不清了。这才知道是云朵遮蔽了天空,由远而来。这时候四周围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而大块的浮云不计其数,成群结队,从山岭后涌起,互相奔驰追逐,布满空中,看样儿将要下雨。这样就没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观看玉渊潭,在栖贤寺小歇。回头望五老峰,只见夕阳透过云层的空隙照射下来,象是跟峰峦互相依靠着似的.。回来,在文会堂住宿过夜。

十五日,走过万杉寺,在三分池喝茶。离秀峰寺还有一里路左右,就望见瀑布悬挂在半空中间。等进了寺门,于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峡,仔细地观望香炉峰,在龙井洗手。寻求李白的读书堂,未能找见。返回,在秀峰寺内过夜。

十六日,去瞻云峰,迂回取道绕行过白鹤观。随即到了归宗寺,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再往西去,探访栗里的陶渊明卧醉石,卧醉石比屋子还高大,正对着涧水。途中寻访简寂观,但没有前去。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见了一微头陀。

十七日,吴兰雪带着廖雪鹭和小和尚朗园来,大声喧笑着,推门直入。于是大家一起上黄岩峰,侧身踮着脚步越过文殊台,俯身欣赏瀑布飞流直下,一直望到看不见为止。登门求访黄岩寺,踩着乱石去探寻瀑步的源头,迎着汉阳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脚步。重又返回宿于秀峰寺。吴兰雪去瞻云峰,而一微头陀去九江。这天夜里下起了大雨。算来在山中已经五天了。

十八日,早晨望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为清楚。山深沉沉的,一派浓郁的深青色,岩谷象用刀削过一般平直。不一会儿,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的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又一会儿,满山都见团团的云朵;再一会儿,云团互相汇合成为一体。山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从未见到过的。云,是水的象征,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我对于这次游览所经过的地方,都只大体上记述一下,而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它象这样地变幻奇巧,足以悦人心性、散和情兴,以留给以后的感兴趣者。

篇5:《游庐山记》原文及翻译

庐山处于浔阳江和鄱阳湖交会的地方,围绕着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衬托,能抵得住它的气势,让它涌荡腾跃,就称得上灵气所钟。而江和湖的水,吞吐进出,平稳宽阔,与海水不一样。所以靠海的山岭大多显得雄壮深沉,而庐山具有清逸动人的景致。

嘉庆十八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过鄱阳湖,泊船左蠡。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县境,于是便前去游览。这一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过小三峡,停驻于独对亭,打开锁,在文会堂止息。那里有一棵桃树,桃花正开;右边有一株芭蕉,蕉叶才刚刚抽出。月出以后,沿着贯道溪,经过钓台石、眠鹿场,转向右走到后山。成千上万棵松树和杉树象屋上的桁梁那样,横贯在五老峰的山脚处。

十四日,经由三峡涧,登上欢喜亭。亭子已经残坏,道路非常危险。寻求李氏山房的遗址,没有能够找到。登上含鄱岭,大风在岭后面呼啸着,沿着通道吹来。风停后,爬上太乙峰。向东南方遥望南昌城,斜北远眺彭泽县,都隔着鄱阳湖,湖水清亮亮地闪烁着波光。过了一会儿,地面就象收卷席子那样,由远而近渐次隐没;再过一会儿,暗影已移到湖面中央;再过一会儿,延伸到湖岸,然后连山脚都看不清了。这才知道是云朵遮蔽了天空,由远而来。这时候四周围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而大块的浮云不计其数,成群结队,从山岭后涌起,互相奔驰追逐,布满空中,看样儿将要下雨。这样就没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观看玉渊潭,在栖贤寺小歇。回头望五老峰,只见夕阳透过云层的空隙照射下来,象是跟峰峦互相依靠着似的。回来,在文会堂住宿过夜。

十五日,走过万杉寺,在三分池喝茶。离秀峰寺还有一里路左右,就望见瀑布悬挂在半空中间。等进了寺门,于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峡,仔细地观望香炉峰,在龙井洗手。寻求李白的读书堂,未能找见。返回,在秀峰寺内过夜。

十六日,去瞻云峰,迂回取道绕行过白鹤观。随即到了归宗寺,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再往西去,探访栗里的陶渊明卧醉石,卧醉石比屋子还高大,正对着涧水。途中寻访简寂观,但没有前去。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见了一微头陀。

十七日,吴兰雪带着廖雪鹭和小和尚朗园来,大声喧笑着,推门直入。于是大家一起上黄岩峰,侧身踮着脚步越过文殊台,俯身欣赏瀑布飞流直下,一直望到看不见为止。登门求访黄岩寺,踩着乱石去探寻瀑步的源头,迎着汉阳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脚步。重又返回宿于秀峰寺。吴兰雪去瞻云峰,而一微头陀去九江。这天夜里下起了大雨。算来在山中已经五天了。

十八日,早晨望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为清楚。山深沉沉的,一派浓郁的深青色,岩谷象用刀削过一般平直。不一会儿,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的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又一会儿,满山都见团团的云朵;再一会儿,云团互相汇合成为一体。山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从未见到过的。云,是水的象征,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我对于这次游览所经过的地方,都只大体上记述一下,而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它象这样地变幻奇巧,足以悦人心性、散和情兴,以留给以后的感兴趣者。

篇6:游恒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恒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恒山记原文及翻译

徐霞客,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

十一日,风翳(yì)净尽[风平云散。翳,云雾],澄碧如洗。策杖登岳……[拄着手杖攀登恒山]。[策,拄着,扶着。岳,这里指恒山],面东而上,土冈浅阜(fù)[低矮的土山],无攀跻(jī)劳[没有爬山的劳累。跻,升,登]。

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qiú)松[盘曲的松树]离立[并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从此。是,代虎风口]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顺着山崖,借着峭壁,向上攀登。循,顺着,沿着。乘,凭借]。三里,有杰坊[高大的牌坊。杰,高大的样子]曰“朔方[郡名。这里泛指北方]第一山”,内则官廨(xiè) [官署]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shì)级[一步一步踩上台阶。拾,放轻脚步往上走]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很高的台阶]插天,庑[wǔ,堂四面的廊屋]门上下,穹碑森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立着。穹,高。森立,密集的样子]。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就着改成一间屋子],曰会仙台。台中像[塑造]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jī)危[高]崖、登绝顶。还[huán,转,绕]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jiàn)道[偏僻的小路],遂解衣攀蹑[niè,踩]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绝顶,极顶,最高点],而满山短树蒙密[茂密],槎枒[chá yā,参差不齐的样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gǔ,水流急的样子]不能出。余[我]益鼓勇上,久之棘[jí,酸枣树。这里指有刺的灌木]尽,始登其顶。

时日色澄(chéng)丽[明丽],俯瞰(kàn)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yì)[浓阴遮蔽]。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浑源州[地名]城一方[一座城],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山名],西惟五台[山名],青青与此作伍[呈现出一派青色,跟恒山作伴。此,指恒山]。近则龙山西亘(gèn),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mèi)[肩并肩,衣袖连衣袖。形容靠得很紧的样子。比,并。袂,衣袖]下扼(è)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先[先前]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chì)[不止]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即飞石窟也。

十一日,天空无云,风也停了,澄碧的天像水洗过一样。我拄着拐杖开始攀登恒山,向东走,一路尽是低矮的土山,没有爬山的辛劳。

走了一里,转向北再走,所见之山都是煤炭,不需要深挖就可得到。又走了一里,山上的土石都呈红色。有盘曲的松树并列路旁,有一座亭叫望仙亭。又走了三里,山崖渐渐高起来,阳光透过松树像过筛一样投下阴影,这里名叫虎风口。从此石路萦绕盘旋,开始了顺着山崖借着峭壁向上攀登。攀了三里,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刻着“朔方第一山”,里面有一间官房,有厨房,有水井。从牌坊的右边向东顺着石阶而上,崖的半腰是寝宫,寝宫的北边是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北岳殿上面是绝壁,下面挨着官房,殿下很高的台阶插向云天,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着。从殿的右面上去,有石窟,靠着北岳殿构成一间屋子,叫会仙台。台中塑着群仙,四周排列紧密没有空隙。我这时想着从高崖攀援登.亡绝顶。转过北岳殿东,望见高崖裂开的地方,中间悬垂千尺草莽,是登顶的小路。行了二里,出了高崖,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然而满山的.荆棘茂密,参差的树枝和枯竹,只是钩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断,不断地努力,却好像坠人洪流中,没在水里不能出来。我更加鼓足勇气攀登,许久才钻出荆棘,登上峰顶。

这时阳光明亮绚丽,向下看山的北面,山崖崩裂的石块纷纷坠落,各种树浓阴遮蔽。这山的土山没有树,而石山才有树。北边的山坡都是石山,所以树都长在北边。浑源州城,也在山麓。向北看,隔着一重山,苍茫看不到边际。南边是龙泉山,西边是五台山,一片青葱,和恒山为伴。近处是向西延伸的龙山,龙山的东边是它的支峰,好像肩并肩、袖接袖地阻挡着沙漠。

过了一会儿,从峰西下山,寻找先前进入山峡的高崖,俯身看一片茫茫,不敢下。忽然回头向东看,见有一个人在上面飘摇,因而又上到那里问那个人,他指着东南松柏之间,朝着那个方向走,就是上山时所见到的寝宫后面的高崖顶。不一会儿,果然有一条路。经过松柏林,先前从山顶望松柏是一片葱青,好像是蒜叶草茎,到了这里一看却是合抱的参天大树,比虎风口的松柏不止百倍啊。从山崖隙缝直下,恰好到寝宫的右边,就是飞石窟了。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叙述中有描写,“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真是一个无风无云的好天气。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其景物、地名大致有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处,作者一步一景,描写生动,娓娓道来。虽是简笔,也各有特色。如:写松,则“松影筛阴”;写北岳殿,是“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写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如历历在目。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写其险峻,“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写其难攀,“满山短树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可见登顶之不易。然而,“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一位地理学家、旅行家为亲历祖国山河,踏勘地貌、景观所表现的精神,由此可见。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先写了山北的特点:“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此种现象,后来有人解释,山西干旱少雨,山南向阳多蒸发,虽土山也少有树;山北是阴坡,化雪时间长,又少蒸发,所以较湿润,虽然多石,也长了许多树木。这种分析是科学的,徐霞客观察细致、准确,却没有作深入的解释,略感遗憾。山北还有浑源城,一笔带过。向南看,“南惟龙泉”;向西看,“西惟五台”。两山一派青色,跟恒山做伴。还有“西亘”的龙山,“支峰东连”。这样就把恒山的地理位置写清楚了,整个山系一目了然。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上山难,下山更难。竟然一时找不到下山的路径。“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这才找到上山时的原路。下山也在观察,发现先前从山顶远望松柏林,“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真是视角不同,距离不同,所见景物大有出入。按照路人所指,很快就到了飞石窟。查《徐霞客游记》,此后还有几句,记由悬空寺危崖,至浑源州西关,游恒山历时三日(九、十、十一日)至此结束。此节选选的是十一日登恒山主峰的日记。

文章叙述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神。

写作背景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叙述中有描写,“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真是一个无风无云的好天气。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其景物、地名大致有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处,作者一步一景,描写生动,娓娓道来。虽是简笔,也各有特色。如:写松,则“松影筛阴”;写北岳殿,是“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写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如历历在目。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写其险峻,“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写其难攀,“满山短树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可见登顶之不易。然而,“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一位地理学家、旅行家为亲历祖国山河,踏勘地貌、景观所表现的精神,由此可见。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先写了山北的特点:“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此种现象,后来有人解释,山西干旱少雨,山南向阳多蒸发,虽土山也少有树;山北是阴坡,化雪时间长,又少蒸发,所以较湿润,虽然多石,也长了许多树木。这种分析是科学的,徐霞客观察细致、准确,却没有作深入的解释,略感遗憾。山北还有浑源城,一笔带过。向南看,“南惟龙泉”;向西看,“西惟五台”。两山一派青色,跟恒山做伴。还有“西亘”的龙山,“支峰东连”。这样就把恒山的地理位置写清楚了,整个山系一目了然。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上山难,下山更难。竟然一时找不到下山的路径。“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这才找到上山时的原路。下山也在观察,发现先前从山顶远望松柏林,“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真是视角不同,距离不同,所见景物大有出入。按照路人所指,很快就到了飞石窟。查《徐霞客游记》,此后还有几句,记由悬空寺危崖,至浑源州西关,游恒山历时三日(九、十、十一日)至此结束。此节选选的是十一日登恒山主峰的日记。

篇7:秦观《游龙井记》原文及翻译

秦观《游龙井记》原文及翻译

作者简介: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与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著名。宋哲宗元祐初,由苏轼推荐,除太学博士,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祐党人。绍圣(哲宗年号)间贬处州,徙郴州、雷州。徽宗立,放还,复宣德郎,至藤州卒。其文词得苏轼激赏,王安石亦谓其诗清新似鲍、谢。其词属婉约派,多涉男女之情,抒身世之悲。刘熙载评其词曰:“少游词有小晏之妍,其幽趣则过。得花间、尊前遗韵,却能自出清新。”著有《淮海集》。

作品简介:《游龙井记》是苏东坡的得意门生、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秦观写的。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中秋节过后一天,秦观路过杭州,特意到龙井寿圣寺拜会老朋友辩才法师,品茗后,辩才法师请他写下《游龙井记》。

秦观

原文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其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余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

译文

龙井,旧称“龙泓”,离钱塘有十里路。吴国赤乌年间(三国孙权的年号),从事求仙活动的葛洪曾经在这里炼丹,他的事迹在《图记》中有记载。这个地方在西湖的西边,浙江的北部,风篁岭的上面,其实就是深山乱石中的一眼泉水。每逢干旱时节,在别的祠堂祷告求雨没有效果,就到这里来祈求,在这里祷告,就有祷词回应,所以传说认为有龙住在这里。

泉水,是山的`灵气的表现,西湖深邃美丽空阔,拥有阳光、烟雨等景色;菱角芡草荷花等在里面生长,龟鱼鸟虫等在里面生活,漫游悠闲,蜿蜒成片,阴晴天气,各有奇异的景致,话语是形容不了的。所以西湖岸边的山大多被西湖引诱,而不值得产生泉水(全句大意是:西湖吸引了游人的注意力,根本就不管湖岸的山上有没有泉水)。浙江地处吴越之间,一天之间浪涛从海上来多次,猛烈拍击海岸并迅速远去,就像虎兽受惊风雨发怒,所遇到的东西都被摧毁,阻挡它的东西都被冲坏,登高而望,使人毛发全部竖立,情不自禁的害怕。所以海岸的山多被海浪危胁,没有空产生泉水(全句大意是:海边吸引了游人的注意力,也不会注意岸边山上有没有泉水)。只有这个地方曲折幽静远离大海西湖,本身没有绚丽景色的诱惑,来分散(弱化)它的灵气;外部也没有雄壮景色的威胁,来抑制(弱化)它的灵气。所以山岭的左右,大多数都有许多泉水;龙井泉就是最著名的。源头越深,喷发的就越远。它的蓄水不断,所以向外涌出也无穷无尽。龙井泉的美德,就达到了这个程度,所以说它是神灵的嘴巴,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元丰(宋神宗年号)二年,有杰出辩论才能的法师元静,从天竺(今印度)辞退了讲经的工作,在这座山的寿圣院里休养。寿圣院离龙井泉一里路,凡是山里的人要去钱塘办事,或者有游客要去寿圣院的,都从龙井经过。元静法师于是就在这里建了一座亭子,又带领他的徒弟们围着亭子念诵“浮屠法”,希望能够告慰所谓的“龙”。突然有大鱼从泉中跃出,观看的人都感到惊异。然后都明白了井中有龙是真的,而“龙井”的名声因为这在当时大大出名。

这一年我从淮南到浙江探望父母,经过钱塘,到山中拜访元静法师,元静法师拄着拐杖送我到风篁岭上,指着龙井说:“这眼泉水的品德最美了,像西湖一样美丽,不能迫使它的立场动摇;像钱塘江一样雄壮,不能强迫使它屈服。产生在天地之间,融合阴阳之气,来积蓄它的水源,流出它的泉水,来润泽万物。就算是古代圣贤之人,又怎么能超过它呢,你何不替我记下来?”我说:“好,好。

篇8:游太和山记原文及翻译

十一日登仙猿岭。十余里,有枯溪小桥,为郧县境,乃河南、湖广界。东五里,有池一泓,曰青泉,上源不见所自来,而下流淙淙,地又属淅川。盖二县界址相错,依山溪曲折,路经其间故也。五里,越一小岭,仍为郧县境。岭下有玉皇观、龙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东北,盖自郧中来者。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脊而下,为蟠桃岭,溯溪行坞中十里,为葛九沟。又十里,登土地岭,岭南则均州境。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山坞之中,居庐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鳞次,不似山、陕间矣。但途中蹊径狭,行人稀,且闻虎暴叫,日方下舂,竟止坞中曹家店。

十二日行五里,上火龙岭。下岭随流出峡,四十里,下行头冈。十五里,抵红粉渡,汉水汪然西来,涯下苍壁悬空,清流绕面。循汉东行,抵均州。静乐宫当州之中,踞城之半,规制宏整。停行李于南城外,定计明晨登山。

十三日骑而南趋,石道平敞。三十里,越一石梁,有溪自西东注,即太和下流入汉者。越桥为迎恩宫,西向。前有碑大书“第一山”三字,乃米襄阳即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笔,书法飞动,当亦第一。又十里,过草店,襄阳来道,亦至此合。路渐西向,过遇真宫,越两隘下,入坞中。从此西行数里,为趋玉虚道;南跻上岭,则走紫霄间道也。登岭。自草店至此,共十里,为回龙观。望岳顶青紫插天,然相去尚五十里。满山乔木夹道,密布上下,如行绿慕中。

从此沿山行,下而复上,共二十里,过太子坡。又下入坞中,有石梁跨溪,是为九渡涧下流。上为平台十八盘,即走紫霄登太和大道;左入溪,即溯九渡涧,向琼台观及八仙罗公院诸路也。峻登十里,则紫霄宫在焉。紫霄前临禹迹池,背倚展旗峰,层台杰殿,高敞特异。入殿瞻谒。由殿右上跻,直造展旗峰之西。峰畔有太子洞、七星岩,俱不暇问。共五里,过南岩之南天门。舍之西,度岭,谒榔仙祠。祠与南岩对峙,前有榔树特大,无寸肤,赤干耸立,纤芽未发。旁多榔梅树,亦高耸,花色深浅如桃杏,蒂垂丝作海棠状。梅与榔本山中两种,相传玄帝插梅寄榔将梅嫁接于榔,成此异种云。

共五里,过虎头岩。又三里,抵斜桥。突峰悬崖,屡屡而是,径多循峰隙上。五里,至三天门,过朝天宫,皆石级曲折上跻,两旁以铁柱悬索。由三天门而二天门、一天门,率取径峰坳间,悬级直上。路虽陡峻,而石级既整,栏索钩连,不似华山悬空飞度也。太和宫在三天门内。日将晡bū黄昏,竭力造金顶,所谓天柱峰也。山顶众峰,皆如覆钟峙鼎,离离攒立;天柱中悬,独出众峰之表,四旁崭绝。峰顶平处,纵横止及寻丈。金殿峙其上,中奉玄帝及四将,炉案俱具,悉以金为之。督以一千户、一提点,需索香金,不啻御夺。余入叩匆匆,而门已阖,遂下宿太和宫。

十四日更衣上金顶。瞻叩毕,天宇澄朗,下瞰诸峰,近者鹄hú天鹅峙,远者罗列,诚天真奥区也实在是未受人世礼俗影响的中心腹地!遂从三天门之右小径下峡中。此径无级无索,乱峰离立,路穿其间,迥觉幽胜。三里余,抵蜡烛峰右,泉涓涓溢出路旁,下为蜡烛涧。循涧右行三里余,峰随山转,下见平丘中开,为上琼台观。其旁榔梅数株,大皆合抱,花色浮空映山,绚烂岩际。地既幽绝,景复殊异。余求榔梅实,观中道士噤不敢答。既而曰:“此系禁物。前有人携出三四枚,道流即道士株连破家者数人。”余不信,求之益力,出数枚畀bì给予余,皆已黝烂,且订约定无令人知。及趋中琼台,余复求之,主观仍辞谢弗有。因念由下琼台而出,可往玉虚岩,便失南岩紫霄,奈何得一失二,不若仍由旧径上,至路旁泉溢处,左越蜡烛峰,去南岩应较近。忽后有追呼者,则中琼台小黄冠即小道士以师命促余返。观主握手曰:“公渴求珍植,幸得两枚,少慰公怀。但一泄于人,罪立至矣。”出而视之,形侔móu相同金橘,漉lù渗以蜂液,金相玉质,非凡品也。珍谢别去。复上三里余,直造蜡烛峰坳中。峰参差廉利棱角锋利,人影中度,兀兀欲动。既度,循崖宛转,连越数重。峰头土石,往往随地异色。既而闻梵颂声,则仰见峰顶遥遥上悬,已出朝天宫右矣。仍上八里,造南岩之南天门,趋谒正殿,右转入殿后,崇崖嵌空,如悬廊复道,蜿蜒山半,下临无际,是名南岩,亦名紫霄岩,为三十六岩之最,天柱峰正当其面。自岩还至殿左,历级坞中,数抱松杉,连阴挺秀。层台孤悬,高峰四眺,是名飞昇台。暮返宫,贿其小徒,复得榔梅六枚。明日再索之,不可得矣。

十五日从南天门宫左趋雷公洞。洞在悬崖间。余欲返紫霄,由太子岩历不二庵,抵五龙。舆者轿夫谓迂曲不便,不若由南岩下竹笆桥,可览滴水岩、仙侣岩诸胜。乃从北天门下,一径阴森,滴水、仙侣二岩,俱在路左,飞崖上突,泉滴沥于中,中可容室,皆祠真武。至竹笆桥,始有流泉声,然不随涧行。乃依山越岭,一路多突石危岩,间错于乱蒨qiàn野草丛翠中,时时放榔梅花,映耀远近。

过白云、仙龟诸岩,共二十余里,循级直下涧底,则青羊桥也。涧即竹笆桥下流,两崖蓊葱蔽日,清流延回,桥跨其上,不知流之所云。仰视碧落,宛若瓮口。度桥,直上攒天岭。五里,抵五龙宫,规制与紫霄南岩相伯仲。殿后登山里许,转入坞中,得自然庵。已还至殿右,折下坞中,二里,得凌虚岩。岩倚重峦,临绝壑,面对桃源洞诸山,嘉木尤深密,紫翠之色互映如图画,为希夷即唐末隐士陈抟,号希夷先生习静处。前有传经台,孤瞰壑中,可与飞蒨作匹。还过殿左,登榔梅台,即下山至草店。

华山四面皆石壁,故峰麓无乔枝异干;直至峰顶,则松柏多合三人围者;松悉五鬣,实大如莲,间有未堕者,采食之,鲜香殊绝。太和则四山环抱,百里内密树森罗,蔽日参天;至近山数十里内,则异杉老柏合三人抱者,连络山坞,盖国禁也。嵩、少之间,平麓上至绝顶,樵伐无遗,独三将军树巍然杰出耳。山谷川原,候同气异。余出嵩、少,始见麦畦青;至陕州,杏始花,柳色依依向人;入潼关,则驿路既平,垂杨夹道,梨李参差矣;及转入泓峪,而层冰积雪,犹满涧谷,真春风所不度也。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遂自草店,越二十四日,浴佛后一日抵家。以太和榔梅为老母寿。

篇9:《游庐山记》的原文及翻译

《游庐山记》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①,泊左蠡。庚辰,舣星子②,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③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山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止,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④,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堂。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西行,寻至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

甲申,吴兰雪携廖雪鹭、沙弥朗园来,大笑,排闼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叩黄岩寺,踏乱石寻瀑布源,径绝而止。复返宿秀峰寺。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贻后之好事者焉。

【注】①宫亭:宫亭湖,彭蠡湖(鄱阳湖)的别称。②舣(yǐ):船靠岸叫舣。星子:县名,在鄱阳湖西北岸,庐山之南。③振钥:用钥匙开锁,指打开文会堂的门。顿:住下。④湖壖(ruán):湖边。

译文:

庐山处于浔阳江和鄱阳湖交会的地方,围绕着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衬托,能抵得住它的气势,让它涌荡腾跃,就称得上灵气所钟。而江和湖的水,吞吐进出,平稳宽阔,与海水不一样。所以靠海的山岭大多显得雄壮深沉,而庐山具有清逸动人的景致。

嘉庆十八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过鄱阳湖,泊船左蠡。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县境,于是便前去游览。这一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过小三峡,停驻于独对亭,打开锁,在文会堂止息。那里有一棵桃树,桃花正开;右边有一株芭蕉,蕉叶才刚刚抽出。月出以后,沿着贯道溪,经过钓台石、眠鹿场,转向右走到后山。成千上万棵松树和杉树象屋上的桁梁那样,横贯在五老峰的山脚处。

十四日,经由三峡涧,登上欢喜亭。亭子已经残坏,道路非常危险。寻求李氏山房的遗址,没有能够找到。登上含鄱岭,大风在岭后面呼啸着,沿着通道吹来。风停后,爬上太乙峰。向东南方遥望南昌城,斜北远眺彭泽县,都隔着鄱阳湖,湖水清亮亮地闪烁着波光。过了一会儿,地面就象收卷席子那样,由远而近渐次隐没;再过一会儿,暗影已移到湖面中央;再过一会儿,延伸到湖岸,然后连山脚都看不清了。这才知道是云朵遮蔽了天空,由远而来。这时候四周围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而大块的浮云不计其数,成群结队,从山岭后涌起,互相奔驰追逐,布满空中,看样儿将要下雨。这样就没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观看玉渊潭,在栖贤寺小歇。回头望五老峰,只见夕阳透过云层的空隙照射下来,象是跟峰峦互相依靠着似的。回来,在文会堂住宿过夜。

十五日,走过万杉寺,在三分池喝茶。离秀峰寺还有一里路左右,就望见瀑布悬挂在半空中间。等进了寺门,于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峡,仔细地观望香炉峰,在龙井洗手。寻求李白的读书堂,未能找见。返回,在秀峰寺内过夜。

十六日,去瞻云峰,迂回取道绕行过白鹤观。随即到了归宗寺,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再往西去,不久到了栗里的陶渊明卧醉石,卧醉石比屋子还高大,正对着涧水。途中寻访简寂观,但没有前去。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见了一微头陀。

十七日,吴兰雪带着廖雪鹭和小和尚朗园来,大声喧笑着,推门直入。于是大家一起上黄岩峰,侧身踮着脚步越过文殊台,俯身欣赏瀑布飞流直下,一直望到看不见为止。登门求访黄岩寺,踩着乱石去探寻瀑步的源头,迎着汉阳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脚步。重又返回宿于秀峰寺。吴兰雪去瞻云峰,而一微头陀去九江。这天夜里下起了大雨。算来在山中已经五天了。

十八日,早晨望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为清楚。山深沉沉的,一派浓郁的深青色,岩谷象用刀削过一般平直。不一会儿,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的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又一会儿,满山都见团团的云朵;再一会儿,云团互相汇合成为一体。山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从未见到过的。云,是水的象征,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我对于这次游览所经过的地方,都只大体上记述一下,而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它象这样地变幻奇巧,足以悦人心性、散和情兴,以留给以后的感兴趣者。

篇10:游太和山记原文及翻译

十一日攀登仙猿岭。走了十多里,到枯溪小桥,属于郧县境,是河南、湖广布政司的分界处。往东走五里,有一片澄澈的池水,名青泉,不见水源从哪里流来,却见下游徐涂流淌。这地方又属于渐川县了。因为郧县、浙川两县边界互相交错,依照山势、溪流曲折划分,所以道路在两县之间穿行。走五里,翻过一道小岭,仍然属于郧县境。岭下有玉皇观、龙潭寺。一股溪水滔滔不绝地从西南往东北奔流,大概是郧县中部流过来的。渡过溪水,往南登九里冈,越过冈脊往下走,为蟠桃岭。溯溪水沿山坞行十里,为葛九沟。又走十里,攀登土地岭,岭南边是均州境。从这里接连不断地翻山越岭,沿途桃花、李花缤纷,山花盛开在道路两旁,景色异常幽雅、艳丽。山坞之中,居庐相望,溪流两岸的一块块稻田,高低分布得如同鱼鳞一样整齐,和山西、陕西一带的稻田不一样。只是途中所走的小路很狭窄,行人稀少,而且听说有老虎害人,太阳正要落山,于是就在坞中的曹家店住宿。

十二日行五里,登上火龙岭。下岭后顺着水流走出峡谷,四十里,下到行头冈。又走十五里,抵达红粉渡,汉水水势浩瀚地从西边流来,岸边苍壁悬空,清流环绕。沿汉水往东走,到达均州。静乐宫位于州城正中,占据了一半城,规模宏大、建筑庄严。把行李放在南城外,决定明天早晨登山。

十三日骑马往南急行,石头路平坦宽敞。走三十里,越过一座石桥,桥下的水从西向东流,就是从太和山流入汉水的溪流。过桥后是迎恩宫,宫门向西。前面有一块书写着“第一山”三个大字的石碑,是襄阳人米莆的手笔,书法飞扬灵活,应当也是天下第一。又走十里,经过草店,从襄阳伸来的路,也在这里会合。道路渐渐朝西走,经过遇真宫,越过两处险要的地方往下走,进入山坞。从这里往西行数里,是去玉虚宫的路;往南向上登岭,则是去紫霄宫的小路。登岭。从草店到这里,一共走十里,为回龙观。遥望山顶,呈一片青紫色,插入云天,但相距还有五十里。满山都是高大的树木,夹在道路两旁,密布山上山下,上山如同在绿幕中穿行。

从这里沿山行走,下了又上,一共二十里,经过太子坡。又下到坞中,有座石桥横跨溪水,这是九渡涧的下游。往上为平台十八盘,就是去紫霄宫、攀登太和山的大路;往左边顺溪水往里走,就是溯九渡涧,到琼台观和八仙罗公院等处的路。攀登了十里陡峻的山路,就到紫霄宫所在地。紫霄宫前面正对禹迹池,背后傍靠展旗峰,平台层叠,殿宇非凡,特别高大宽敞。进殿观览、祭拜。从殿右往上攀,直接上到展旗峰的西面。峰附近有太子洞、七星岩,都没有时间光顾。一共走五里,经过南岩的南天门。放弃游南天门而往西走,越过岭,到榔仙祠渴拜。榔仙祠和南岩正对而峙,祠前有棵特别高大的榔树,一点树皮也没有,光滑地耸立着,没发一丝芽。旁边有很多榔梅树,也都高高耸立,榔梅花的颜色和桃花杏花一样深浅,垂丝的花蒂则是海棠花形状。梅树和榔树本来是山中的两种树,相传真武帝折梅花寄生在榔树上,形成了榔梅这奇异的树种。共走五晨,经过虎头岩。又三里,到斜桥。陡峰悬崖,屡屡皆是,道路大多沿着峰崖之间的缝隙而上。走五里,来到三天门,过朝天宫,都是石阶路曲折地往上伸,两旁有铁柱悬索。从三天门到二天门,再到一天门,路大多取道山峰间的坳地,陡梯直上。路虽然陡峻,但石阶很整齐,有栏索牵引,不像登华山那样悬空飞越。太和宫在三天门内。接近黄昏时,我竭尽全力登金顶,就是所说的天柱峰。顶上众多的山峰,都如同钟倒置、鼎峙立一般,成行成列地汇聚在一起;天柱峰悬立在正中,独自突出于众峰之上,四周特别险峻。峰顶上有块平地,长宽都只有八尺到一丈。金殿峙立在平地上,殿中供奉真武帝及其四将,香炉几案都很齐备,全部用金铸造。朝廷设一个千户、一个提点在此监督,索取香金,这无异于巧取豪夺。我匆匆忙忙想进殿叩拜,但殿门已关,于是下到太和宫住宿。十四日换衣服登金顶。游览叩拜完毕时,天空澄碧晴朗,往下俯瞰众峰,近处的好似天鹅引颈屹立,远处的层层排列,实在是大自然幽深玄妙的`中心。于是沿三天门右边的小路下到峡谷中。这条小路没有石阶,也没有拦索,山峰散乱无序地各自耸立,小路在山峰间穿行,令人觉得特别幽雅。走了三里多,来到蜡烛峰右侧,涓涓泉水从小路旁溢出,下去是蜡烛涧。沿涧右岸行三里多,峰随着山转,再下就看见平整的山丘中有一块开阔地,是上琼台观。观旁边的几株榔梅,都有一人围抱那么粗大,满树榔梅花竞相开放,花色映照山冈,使山岩边绚丽灿烂。这地方幽雅到了极点,景物又特别不同寻常。我求要榔梅的果实,观中的道士闭口不敢答应。过了一会才说:“这是禁物。从前有人带出去三四枚,有数名道士因此受株连而家破败。”我不相信,索求得更起劲,道士取出几枚送我,都已变黑腐坏,而且叮嘱不要让人知道。等走到中琼台观时,我又索要榔梅果实,观主仍然辞谢,说没有。因为考虑到从下琼台观走出去,能去玉虚岩,便不能去南岩、紫霄宫,为什么要得一失二呢,不如仍然从原路上去,走到路旁泉水溢出的地方,往左翻越蜡烛峰,距离南岩应当比较近。忽然后面有人呼叫追赶,原来是中琼台观的小道士奉呼命令,催我返回去。观主握着我的手说:“您渴求的珍贵树种,幸好有两枚,可以稍稍满足您的愿望。只是一旦泄露出去,罪马上就降临了。”拿出来后仔细观看,形状和金橘相同,渗出蜂蜜一样的液汁,金的外表、玉的质地,不是一般的物品。我真诚地道谢然后离去。又往上走三里多,直达蜡烛峰山坳中。山蜂高低不齐,棱角锋利,人在峰间穿越,影影绰绰,仿佛山峰在晃动。穿越蜡烛峰后,沿着山崖转来转去,接连越过数重山崖。峰顶上的土、石,处处随地势变幻颜色。不一会听见教徒诵读经文的声音,于是抬头一看,峰顶悬立在遥远的上空,已经出到朝天宫右侧了。仍旧往上走,八里,到达南岩的南天门,赶忙去正殿祭拜。往右转到正殿背后,高峻的崖石镶嵌在空中,如同长廊悬空、阁道凌空,弯弯曲曲地延伸在山腰,下临无底的深壑,这就是南岩,也叫紫霄岩,是武当山三十六岩中最美的,天柱峰正好屹立在对面。从南岩返回到正殿左侧,顺着石阶在坞中走,有棵几人围抱粗的松杉,枝叶遮天敝日,挺拔秀丽。一座平台孤悬而立,向四周眺望高峰,这是飞升台。傍晚回到朝天宫。用财物收买小道士,又得到六枚榔梅。第二天再去索要,没能要到。

十五日从南天门宫往左直奔雷公洞。洞在悬崖中间。我想返回紫霄岩,由太子岩经过不二庵,到达五龙宫。抬轿的人说迂回绕路不方便,不如从南岩下竹笆桥,可以观赏滴水岩、仙侣岩等胜景。于是从北天门往下走,一条阴森的小路,滴水岩、仙侣岩两景,都在小路左侧,悬崖向上飞突,泉水滴沥崖中,悬崖中能容下静室,供奉的都是真武帝。下到竹笆桥,开始听到泉水流淌的声音,但路不顺山涧行。于是靠着山走,翻越山岭,一路上多是突起的石头、高高的岩石,杂乱的分布在繁茂的草木丛中,不时有开放的榔梅花,绚丽的色彩映照远近。

经过白云岩、仙龟岩等处,一共走了二十多里,顺石阶一直下到涧底,就是青羊桥。涧水就是竹笆桥水的下游,两岸山崖上草木繁盛、树荫蔽日,长长的清流弯弯曲曲,一座桥横跨在上面,不知道涧水流到什么地方。抬头仰望天空,形状如同瓮口一般。过了桥,径直登上攒天岭。走五里,抵达五龙宫,宫殿的规模和格式与紫霄宫、南岩相仿。从宫殿背后登山,走一里多,转进山坞,到自然庵。不久返回五龙宫殿右面,转下坞中,走两里,到凌虚岩。凌虚岩背靠重重山峦,面临极深的沟壑,正对桃源洞众山峰,满山嘉树特别茂密,紫色翠色互相辉映,犹如图画,是希夷先生修炼的地方。前面有传经台,孤零零地俯视深壑,可以和飞升台相媲美。返回时经过五龙宫殿左面,攀登榔梅台,于是下山到达草店。

华山四周都是石壁,所以山脚没有高大奇特的树木;一直上到峰顶,则松柏大多有三人围抱粗;松树全是五针松,松子和莲子一般大,间或遇到没掉落的松果,采下来吃,鲜味、香味都特别好。太和山则是四面群山环抱,百里以内茂盛的森林丛密分布,大树遮天蔽日、高耸入云;靠近太和山的数十里范围内,三人围抱粗的奇异杉树和老柏树,连续不断地长满山坞,是因为朝廷禁止砍伐。嵩山、少室山之间,从平缓的山脚上到绝顶,树木被砍伐得所剩无遗,只有三棵将军树巍然耸立着。山峰、峡谷、河川、平原各种地势,季节相同而天气物象不一样。我从嵩山、少室山出来时,才看到田里麦苗青青;到了陕州,杳树刚刚开花,嫩绿的柳枝随风摇摆,十分动人;进入渔关,大路平坦,高大的杨树立在道路两旁,梨树、李树高低不齐;等到转到私峪,却是层层的冰冻积雪遍布山谷沟涧,真是春风不度的地方啊。经过坞底岔时,又看到香花开放;从龙驹寨出去,桃红柳绿,所到之处一片春色。忽然想起已到清明时节,不由触景生情。于是从草店启程,经过二十四天,在浴佛节第二天到家。用太和山的榔梅为老母亲祝寿。

篇11:游太华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太华山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出省城①,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夹水。十里田尽,萑苇②满泽,舟行深绿间,不复知为滇池巨流,是为草海。草间舟道甚狭,遥望西山绕臂东出,削崖排空,则罗汉寺也。又西十五里抵高峣③,乃舍舟登陆。高峣者,西山中逊处也。南北山皆环而东出,中独西逊,水亦西逼之,有数百家倚山临水,为迤西④大道。北上有傅园;园西上五里,为碧鸡关,即大道达安宁州者。由高峣南上,为杨太史⑤祠,祠南至华亭、太华,尽于罗汉,即碧鸡山南突为重崖者。盖碧鸡山自西北亘东南,进耳诸峰由西南亘东北,两山相接,即西山中逊处,故大道从之,上置关,高峣实当水埠焉。

【注释】

①省城:指明代云南布政司治所云南府城,附郭县昆明,即今昆明市区。

②萑(huán)苇(wěi):长成后的芦苇。

③高峣:旧称高蛲渡。今名同,在滇池西岸西山脚下,但已失去水陆交通码头的作用。从昆明到滇西的公路从旁边经过。

④迤(yǐ)西:明时云南有迤东和迤西之分,为地区名。

⑤杨太史:即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

【译文】

从省城昆明出发,往西南走二里后上船。两岸耕地平整,夹水延伸。船行十里就看不到农田。水中长满芦苇,船航行在芦苇丛中,还感觉不到滇池这个大湖,这就是草海。芦苇之间的航道十分狭窄,遥望西山,像张开的手臂绕向东边伸出去,陡峭的崖壁排空耸立,那是罗汉寺。又往西航行十五里抵达高峣,于是离开船上岸。高峣是西山中部的低凹处。南部、北部的山都绕向东边伸出去,只有中部往西收缩,水也向西紧逼,有数百家人靠山临水而居,是去滇西大路的必经之地。从高峣往北上为傅园,从傅园往西上五里,为碧鸡关,是通到安宁州的大路。从高峣往南上,有杨太史祠,从杨太史祠往南到华亭寺、太华寺,最后到罗汉寺,就是碧鸡山向南突出、山崖重叠的地方。大致碧鸡山从西北横贯东南,进耳等山峰从西南横贯东北,两道山交接的地方,就是西山中部低凹处,所以大路从这里经过,在上面设置关卡,高峣实际上是水陆码头。

【原文】

余南一里,饭太史祠。又南过一村,乃西南上山,共三里,山半得华亭寺①。寺东向,后倚危峰,草海临其前。由寺南侧门出,循寺南西上,南逾支陇入腋,共二里,东南升岭,岭界华亭、太华两寺中而东突者。南逾岭,西折入腋凑间,上为危峰,下盘深谷,太华则高峙谷东,与行处平对。然路必穷极西腋,后乃东转出。腋中悬流两派坠石窟,幽峭险仄,不行此径不见也。转峡,又东盘山嘴,共一里,俯瞰一寺在下壑,乃太平寺也。又南一里,抵太华寺②。寺亦东向,殿前夹墀③皆山茶,南一株尤巨异。前廊南穿庑入阁,东向瞰海。然此处所望犹止及草海,若潆潆浩荡观,当更在罗汉寺南也。

【注释】

①华亭寺:相传大理时善阐侯高家曾在华亭寺原址修建别墅,高家的后人给此山取名华亭山,名称沿用到现在。元代修建了圆觉寺,明代即称华亭寺。

②太华寺:《大明一统志》云南府寺观:“太华寺,在太华山顶,元赛典赤建,俯瞰滇池。僧佛财于寺中建为高阁,本朝都督沐昂为匾曰‘一碧万顷’。”太华寺在明代为西山最大的寺院,此阁即指一碧万顷阁。该寺环境清幽,至今仍以茶花、玉兰、桂花等名花取胜。

③墀(chí):台阶。

【译文】

我往南上一里,在杨太史祠吃饭。又往南走过一个村庄,就往西南上山,一共走了三里,来到山腰的华亭寺。华亭寺正面朝东,背靠陡峰,前方对着草海。从寺南边的侧门出去,沿着寺南往西上,往南越过分支陇冈进入山谷,一共二里,往东南登岭,这就是在华亭寺、太华寺之间而向东突出的山岭。往南越过岭,转西进入山腋会聚处,路上面是陡峰,路下面盘绕深谷,太华寺高高峙立在山谷东边,和路平行相对。然而必须走完山谷西侧,然后才往东转出山谷。山谷中悬挂着两股飞流,坠入石窟,幽深、峻峭、惊险、狭窄,不走此路是见不到的啊。转出峡谷,又往东绕过山口,一共走了一里,往下看到一座寺庙在下面的壑谷中,是太平寺。又往南走一里,到太华寺。太华寺也是正面朝东,殿前的石阶两旁都是山茶花树,靠南的一棵特别大得出奇。从前廊往南穿过厢房进入一碧万顷阁,阁向东俯瞰滇池;但这里还只能看到草海,如果要领略浩浩荡荡的滇池大观,应当还要去到罗汉寺南面。

【原文】

遂出南侧门,稍南下,循坞西入。又东转一里半,南逾岭。岭自西峰最高处东垂下,有大道直上,为登顶道。截之东南下,复南转,遇石峰嶙峋南拥。辄从其北,东向坠土坑下,共一里,又西行石丛中。一里,复上蹑崖端,盘崖而南,见南崖上下,如蜂房燕窝,累累欲堕者,皆罗汉寺①南北庵也。披石隙稍下,一里,抵北庵,已出文殊岩上,始得正道。由此南下,为罗汉寺正殿;由此南上,为朝天桥。桥架断崖间,上下皆嵌崖,此复崭崖中坠。桥度而南,即为灵宫殿,殿门北向临桥。由殿东侧门下,攀崖蹑峻,愈上愈奇,而楼、供纯阳。而殿、供元帝。而阁、供玉皇。而宫,名抱一。皆东向临海,嵌悬崖间。每上数十丈,得斗大平崖,辄代空架隙成之。故诸殿俱不巨,而点云缀石,互为披映,至此始扩然全收水海②之胜。南崖有亭前突,北崖横倚楼,楼前高柏一株,浮空漾翠。并楼而坐,如倚危樯上,不复知有崖石下藉也。抱一宫南削崖上,代木栈,穿石穴,栈悬崖树,穴透崖隙,皆极险峭。度隙,有小楼粘石端,寝龛炊灶皆具。北庵景至此而极。返下朝天桥,谒罗汉正殿。殿后崖高百仞③。崖南转折间,泉一方淳崖麓,乃朝天桥进缝而下者,曰勺冷泉。南逾泉,即东南折,其上崖更崇列,中止潆坪一缕若腰带,下悉陨阪崩崖,直插海底,坪间梵宇仙宫,雷神庙、三佛殿、寿佛殿、关帝殿、张仙祠、真武宫。次第连缀。真武宫之上,崖愈杰竦,昔梁王④避暑于此,又名避暑台,为南庵尽处,上即穴石小楼也。更南,则庵尽而崖不尽,穹壁覆云,重崖拓而更合。南绝壁下,有猗兰阁址。

【注释】

①罗汉寺:即今三清阁建筑群。

②水海:滇池被海埂分为两部分。北部即草海,明时又称西湖,湖水较浅,湖面较小。南部即水海,又称外海或昆阳海,湖水较深,湖面宽广。

③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各时期标准有变化,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东汉末则为五尺六寸。

④梁王:元代封在云南地区的皇族,他们经常以皇帝的代理人身份在云南进行统治,甚至干预和监督行省的一切事务,在王府管辖范围内享有绝对权力。

【译文】

于是从南边的侧门出寺,稍稍往南下,顺着山坞往西进去。又转东走一里半,往南越岭。岭从西部山峰最高处向东垂下来,有大路一直上去,是登上峰顶的路。横穿大路往东南下,再转南,遇见石峰嶙峋、往南簇拥。于是从石峰北面,向东坠下土坑,一共走了一里,又往西走进石头丛中。一里,又往上从崖边攀登,盘绕着崖往南走。看见南边的崖上崖下,蜂房燕窝般的建筑,层层叠叠,像要坠落,那都是罗汉寺的南庵和北庵。穿过石缝逐渐下,一里,到北庵,不久出到文殊岩上,才走上正路。从这里往南下去,是罗汉寺正殿;从这里往南上,是朝天桥。桥架在断崖之间,上下都是险崖,这里又山崖断开、中部下坠。过桥往南走,就到灵官殿,殿门朝北对着桥。从殿东的侧门下去,攀崖壁登峻道,越往上越奇妙,又有楼供奉纯阳祖师,又有殿供奉元始天尊,又有阁供奉玉皇大帝,又有宫名抱一宫,都朝东正对滇池,镶嵌在悬崖之中。每向上攀登几十丈,便有一块斗大的平台在崖间,于是就在这空间架木建成庙宇。所以各个殿都不大,但白云崖石点缀,彼此映衬,到这里才地势开阔,观览到了整个滇池外海的胜境。南崖边有间亭子向前突出去,北崖边有楼房横列,楼前有一棵高大的柏树,碧绿的枝叶飘浮在空中。傍楼而坐,如同乘坐在高悬的船上,再也感觉不出还有崖石在下面支撑着呢。抱一宫南面陡峭的'崖壁上,钉有木桩,铺成栈道,穿通石洞,栈道悬在崖上的树木中,石洞穿透崖间的缝隙,都极其险阻峻峭。穿过缝隙,有座小楼像粘在石崖边,住处、神龛、炊具都有。北庵的景物到这里才结束。往回走,下朝天桥,到罗汉寺正殿拜佛。殿后的山崖有百仞高。山崖南面的转折处,有方方的一汪泉水汇聚在崖脚,是从朝天桥山缝中涌出后流下来的,名勺冷泉。往南越过泉水,立即转向东南,从这里往上山崖更加高耸,只有一缕像腰带一样的平地绕在半山中,往下全是坍塌的斜坡、崩裂的崖壁,直插入滇池底,小平地上的佛寺神宇、仙人宫殿,雷神庙、三佛殿、寿佛殿、关帝殿、张仙祠、真武官依次连着排列。真武官之上,山崖愈加耸立奇特,从前梁王在这里避暑,又名避暑台,是南庵的尽头,上面是辟石而建的小楼。再往南,则庵尽而崖不尽,崖壁高耸,白云覆盖,重重的山崖分开后又合拢。南头绝壁下,有猗兰阁旧址。

【原文】

还至正殿,东向出山门,凡八折,下二里抵山麓,有村氓数十家①,俱网罟为业。村南即龙王堂,前临水海。由其后南循南崖麓,村尽波连,崖势愈出,上已过猗兰旧址。南壁愈拓削,一去五里,黄石痕挂壁下,土人名为挂榜山。再南则崖回嘴突,巨石垒空嵌水折成璺②,南复分接屏壁,雄峭不若前,而兀突离奇,又开异境。三里,下瞰海涯,舟出没石隙中,有结茅南涯侧者,亟悬仄径下,得金线泉。泉自西山透腹出,外分三门,大仅如盎③,中崆峒,悉巨石欹侧,不可入。水由盎门出,分注海。海中细鱼溯流入洞,是名“金线鱼”。鱼大不逾四寸,中腴脂,首尾金一缕如线,为滇池珍味。泉北半里,有大石洞,洞门东瞰大海,即在大道下,崖倾莫可坠,必迂其南,始得逶迤入,即前所望石中小舟出没处也。门内石质玲透,裂隙森柱,俱当明处。南入数丈辄暗,觅炬更南,洞愈崇拓。共一里,始转而分东西向,东上三丈止,西入窈窕莫极。惧火炬不给,乃出。

【注释】

①“有村氓”句:此即今山邑村,又称龙门村。从三清阁门口到龙门村足有石阶千级,此路称为千步崖。

②璺(wèn):裂罅,破而未离称为璺。

③盎(ànɡ):古代的一种腹大口小的器皿。

【译文】

回到正殿,往东从山门出去,共转八道弯,向下走了二里抵达山麓,有数十家村民居住在这里,都以捕鱼为业。村南是龙王堂,堂前正对滇池外海。从龙王堂背后往南顺着南崖麓过去,村庄尽头处水波连接山崖,山崖的气势更加突出,上面已经过了猗兰阁旧址。南壁更加宽大、陡峭,一直延伸五里,黄色的石痕悬挂在崖壁下部,当地人称为挂榜山。再往南则崖壁曲折环绕,山嘴突出,巨石凌空垒起,嵌入水中,断开裂缝。往南和屏风般的崖壁忽分忽接,雄伟、峻峭比不上前面,但高耸离奇,又别开异境。走三里,往下俯瞰滇池岸边,船只在石缝中出没,南岸旁边建有茅草房,赶快从又陡又窄的小路下去,找到了金线泉。泉水从西山腹部穿出,外面分为三道门,每道门只有盎那么大,中间是空洞,但全是倾斜的巨石,不能进去。泉水从盎大的门流出,分别注入滇池。滇池中的一种小鱼溯流进入洞中,名叫金线鱼。金线鱼的大小不超过四寸,体形略胖,首尾之间有一缕金线,是滇池的珍贵美味。金线泉北部半里处,有个大石洞,洞口向东俯瞰滇池外海,就在大路下面,石崖倾覆而没有地方能够下去,必须绕到洞南,才得以迂回进入,就是先前所看到的小船在石缝中出没的地方。洞内石质玲珑剔透,裂隙和石柱森列,都在亮处。往南进数丈就黑暗了,寻到火把后再往南进去,洞更高、更开阔。共进去一里,才转而分成朝东朝西方向,往东上去三丈就到底了,往西进则很幽深而无法穷尽。担心火把不够,于是出洞。

【原文】

上山返抱一宫。问山顶黑龙池道,须北向太华中,乃南转。然池实在山南金线泉绝顶,以此地崖崇石峻,非攀援可至耳。余辄从危崖历隙上,壁虽峭,石缝多棱,悬跃无不如意。壁纹琼葩瑶茎,千容万变,皆目所未收。素习者惟牡丹,枝叶离披,布满石隙,为此地绝遘①,乃结子垂垂,外绿中红,又余地所未见。土人以高远莫知采鉴,第曰山间野药,不辨何物也。攀跻里余,遂蹑巅,则石萼鳞鳞,若出水青莲,乎散竟地。峰端践侧锷而南,惟西南一峰最高。行峰顶四里,凌其上,为碧鸡绝顶②。顶南石萼骈丛,南坠又起一突兀峰,高少逊之③,乃南尽海口山也。绝顶东下二里,已临金线泉之上,乃于耸崖间观黑龙池而下。

【注释】

①绝遘(ɡòu):绝难遇见的。

②碧鸡绝顶:西山绝顶美女峰海拔2511米,比滇池水面高出625.5米,为昆明周围诸山的最高点。绝顶周围一片石萼,今俗称小石林。

③逊(xùn):差,不如。

【译文】

上山回到抱一宫。询问去山顶黑龙池的路,必须向北去到太华山中部,才往南转。而黑龙池其实在山南金线泉的最高顶上,因为这里山崖崇高、石壁陡峻,不是攀援能够到达的。我于是从陡直的崖壁间踩着裂隙往上爬,崖壁虽然陡峭,但石缝棱角突出,悬空着往上跃没有不如意的时候。崖壁缝隙中有一种花,如同琼花玉茎,形态千变万化,都是前所未见的。我一向熟悉的只有牡丹,枝叶散乱,布满石缝,在这里是绝难遇见的,而此花结子下垂,外绿中红,又是我家乡所见不到的。当地人因为山高路远而不知道采摘鉴赏,只认为是山间野药,分不清是什么品种。往上攀爬一里多,就登上了山顶,于是鱼鳞状的石萼,像出水的青莲花,均匀地撒得满地都是。踩着峰头侧边的石头往南,唯有西南的一峰最高。在峰顶上走了四里,登上最高处,是碧鸡山绝顶。顶南石萼丛丛排排,南边坠下去的地方又突起一座陡峰,比碧鸡山绝顶稍低,是南边尽头处海口的山。从绝顶上往东下二里,已经到达金线泉的上面了,于是在高耸的山崖间观看黑龙池后下山。

【评析】

昆明太华山又称碧鸡山,因在昆明西南、滇池西岸,元代以来也称西山。该山是滇池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自古及今都是登山览海的胜地。北段为层叠的土山,山深林密;南段为陡峭的石山,雄阔壮美;山展开发较早,寺庵列布。

崇祯十一年(1638)五月初十日,徐霞客从滇南胜境关进入云南,驻足昆明,以后在滇东、滇南追踪南盘江转了一圈。《游太华山记》是徐霞客游昆明西山的游记,见《滇游日记一》。徐霞客游太华山的时间约在这一年的六月。

明代的通达条件与今不同。徐霞客乘小船横渡草海,在高峣登陆,谒太史祠,以后游山腰的华亭寺、太华寺、罗汉崖;从千步崖下到龙门村,沿湖岸往南考察金线泉;又攀上小石林,寻黑龙池,登绝顶美女峰。徐霞客搜寻之广,游屐之全,令后来者叹为观止,《游太华山记》成为古代记西山最详尽的游记名篇。“如蜂房燕窝,累之欲堕”的建筑群,“到此始扩然全收水海之胜”的景致,至今依然在目。但所记的滇池珍味“金线鱼”、西山“绝遘”野牡丹已十分罕见。徐霞客的旅游考察,启发后世扩大了西山旅游开发的范围。近年,昆明市园林局从龙门附近打隧道通到山顶,人们可以追寻徐霞客的足迹,游览“石萼骈丛”的小石林,登临绝顶美女峰。

相关专题 乌龙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