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鲜血染红的村庄散文随笔

DL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DL”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烈士鲜血染红的村庄散文随笔(共17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烈士鲜血染红的村庄散文随笔

烈士鲜血染红的村庄散文随笔

今天是烈士纪念日,在写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斟酌再三,觉得只有这样的题目才能表达出对先烈的崇敬之情。

这是发生在我老家的真实故事。我的老家在山东省平度市乔家村,是抗战时期平度县委、县政府驻地,是远近闻名的抗日根据地,是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的“八路窝”。这个抗战时期不足200户人家的村子,家家户户都有参加抗日的,自然烈士就多。牺牲的人多,有的血肉模糊,连模样也辨认不出来,就只好合葬在村北面——先烈们共同战斗的地方,立了一块无名碑。那里被称为“八路崖”。后来,有名字的烈士遗骨都迁移到了平度市烈士陵园,那些无名的烈士仍埋在“八路崖”。有关部门对全村的烈士进行了考证,记入《平度县志》:乔家村抗战时期牺牲烈士49名,列全县1700多个村庄之首。一个村庄有这么多烈士,确实令人震撼!

三爷爷的心事

儿时的我,常见到一位白头发、白胡子、身体瘦弱的老人,有时,拄着拐杖顺着胡同溜达,有时,在村东头默默坐着,有时,在村西头站着发呆。据说这位老人90多岁了,从他表情上看,似乎心里装着许多心事,但他却从不对外人说。我与这位老人是邻居,他还是我家族的长辈,按辈分我应叫他三爷爷。后来,我见他孤独的样子,就愿意凑到他眼前坐坐,他就给我讲故事。每每听着从他口里娓娓道来的故事,我便对这位长辈心生敬佩。后来,听祖母讲述这位老人故事,我非常震惊。我想,我大约知道了这位长辈的心事。

老人这辈子有三个儿子,有两个儿子参加了抗战,而且都在一次战役中壮烈牺牲。一个儿子在与敌人血肉相搏的拼杀中,不幸被敌人捅开了腹腔,流出了肠子,还继续战斗。直到把敌人杀了,他才吃力地走着、爬着、用手往肚子里掖着肠子往家赶。快到家时,有人见他在那里艰难地爬行,就叫着他的小名问道:“堂,你这是怎么了?”这时,他已说不出话来了,那人急忙上去扶起他,可往前走了几步,就不行了,没能迈进家门,倒在血泊中。

老人的另一个儿子牺牲时已辨不清模样,在烈士陵园里连名字也没有。前些年,老人的孙子托我到民政局打听一下,他牺牲的这个叔叔怎么只在《平度县志》上有记载,而在平度烈士陵园里没有墓碑?我找了许多人,费了许多周折,也没能问出个名堂来。后来我想,这也许就是三爷爷的心事吧。

烈士的坚持

乔拴久,在我的老家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据老人讲,他母亲刚生下他时,为了好养,能把他长久地留住,就起了这么个名字,可战争却无情地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他违背父母之命,不顾妻子阻拦,抛家舍业,毅然决然奔向抗日的洪流中,舍生忘死,英勇杀敌。在战争的间歇,乔拴久向首长请示后,悄悄赶回了久别的家,看望年迈的父母和望眼欲穿的妻子。他一到家,整天担惊受怕的妻子以为这次回来就不回部队了,可当她听说,只是跟首长请了几天假,回家看看就回去时,脸色大变。她十分坚决地说:“这回说什么也不能让你回去,俺不能为你守寡。”妻子强硬的话让乔拴久犯了难,他也知道,妻子是担心他,这样一想,就更深感愧对妻子。但他不能只图小家的安宁而不顾国家的安危,再说了,军令如山,不返回部队,就是逃兵,就是牺牲生命也绝不能当逃兵。就在乔拴久假期已满,准备返回部队这天,恰逢部队派来了两个人,打听到了乔拴久家,说部队有紧急情况。乔拴久一边答应着,一边就想往外走,他妻子跪在他面前,抱着他的两条腿,说什么也不让走。来的那俩人一看这阵势,急忙上前,一边耐心劝说着,一边拉扯着。乔拴久顺势用力推开了妻子,跑了出去,随那俩人往部队赶,身后留下了妻子既恼怒又悲戚的声音:“你走了,就别再进这个家门。”这是妻子对乔拴久说的最后一句话。然而,乔拴久真的再也没有回来,他牺牲在战场上,再也没进这个家门。

烈士后代的心愿

我认识的一位烈士之子叫乔绪良。他说,他父亲是1936年参加革命的,第二年就赶上了抗日战争,一直在平度、掖县等日军占领区搞情报工作,整天在敌人眼皮底下活动,出生入死,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是否会活着。1939年的一天,他父亲在最后一次离家去执行任务前,叮嘱自己的妻子说:“万一有一天我牺牲了,要把儿子抚养大,让他长大后要报效祖国。更不要忘本,不管以后发展到哪里,都不要忘了叶落归根。”结果,在那次袭击日寇的战斗中,他不幸中弹身亡。那时,乔绪良刚刚一岁。他上学后,母亲便把父亲的遗嘱告诉了他。乔绪良从小便树立起“继承父亲遗志,立志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决心。乔绪良回忆说:“上学的时候,当读到‘国旗是烈士鲜血染成的’这句话时,我感触很深,因为在这成千上万的烈士中,有我的'父亲,我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了父亲,想起了父亲留给我的遗言。这时,我总是泪流满面,别人见了都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这种不平凡的经历对乔绪良的人生影响很大。,乔绪良从青岛市直单位退休了,他又想起了父亲说过的话,便在心里产生了一个念头:第一步,叶落归根;第二步,回报祖国。于是,退休当年他便携妻子从美丽的大城市回到了阔别几十年的故土。后来,乔绪良在村南盖起了房子,做好扎根家乡的准备。为了表达对党和祖国的忠诚,他赶在香港回归的前一天,在门楼上的中央位置安好了插国旗的底座。晚上,看到电视上播放的香港回归的镜头,他激动得一夜没合眼。第二天一早,太阳要升起的时候,他爬上梯子,把国旗插到高高的门楼上。在此后的日子里,每逢重大节日,他都在自家门楼上悬挂国旗,来从未间断。这位烈士之子表示,只要他还在,就要让五星红旗永远飘扬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国旗是烈士鲜血染成的”,烈士之子乔绪良始终铭记这句话,“烈士鲜血染红了村庄”,我始终铭记这段历史。49位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村庄,这村庄便成了一片红色的土地。

先烈们,安息吧!

乔显德

篇2:鲜血染红的生死线

“扑!……一枪击中!?……邪恶的眼神死死地定在瞄准镜上……顿时烟雾迷茫……”“啊!”尖叫声传来……

三年前

凄凉的月光照在大地上,一辆车子行驶在山间的公路上,漆黑的马路上空无人影,除了车子的灯光。一个男人从副驾驶的位子上拿起了一杯咖啡喝着,来缓解一天的疲劳。突然,天上电闪雷鸣,下起了一阵暴雨,那个男人放下咖啡,警觉得开启了刮雨器,风雨太大,那个男人想放慢速度行驶,可是脚下的刹车连踩了几下都不起作用,车速竟达到了120km/h

以上,那个男人急了,脚松开加速器,这时,他突然看到了一辆银色的劳斯莱斯停在马路边,那个男人的脸立刻变得惨白,突然他看到了一个女人出现在车前,他大叫道:“走开,快走开!!!”他立刻拉下紧急刹车,整个车子左右漂移的到处乱撞。“轰”他就这样撞死了那个女人。“轰!!!”车子竟然爆炸了!在山顶上,两个身穿银色风衣的男人冷笑着,可怕的眼神,好像傻多少人也无所谓一样。“呵呵,这就是背叛组织的下场!!!”“大哥,接下来该怎么办?”“很简单,回去报告那位先生。收队!”

如今

清晨,鸟儿在树枝上啼叫着,在一栋豪华别墅里,一位青年打着哈欠从楼上走下来,他就是——王雨。他看见桌子上有一封信。

王雨打开信封一边说:“爸妈也真是的,在家还留什么信。”

信中写道;

儿子,爸爸妈妈在英国旅游了,这段时间你就一个人生活吧。

王雨抱怨道“哼,把自己儿子丢下来,自己去国外逍遥,真不知道这世上还有没有这种父母。”

王雨一边啃着面包,一边漫步在人行道上,突然有一辆白色奔驰从王雨身边停下,车窗慢慢降下,只见一位帅气而又稳重的青年向王雨招手,(他叫高宇,十七岁,高氏财团董事长之子,国内外破案500多件,人称“侦探小子”)“好久不见哦!”“沦落到这么一个狼狈样啦?”高宇笑着说。“诶,别提了,还不是我那个倒霉的爸妈,临走的时候都不把车钥匙留给我。”王雨说。高宇说:“那你上我车吧。”……

到达学校后(这是中最豪华的一所学院,名叫“碧斯佛贵族学院”)走进教室,依旧还是老面孔,但大家都好像议论着什么事。这时一辆法拉利停在了学校门口,一位秀气的女生走了进来(她叫闻寒,17岁,是云寒集团董事长之女,曾侦破案件300多件,人称“侦探少女”)说:“你们听说了没?”“什么”王雨和高宇异口同声地说。闻寒淡定地说:“昨天晚上,在实验楼3楼,一位值班老师被枪杀了,而且一枪毙命,在我看来,枪法准的然人可怕。”王雨叫道:“是狙击!”王雨说道:“我听说了,现场只发现了一个子弹壳。凶手不可能冒这么大风险去到现场捡子弹壳,如果是其他枪老师不可能一点反抗都没有,犯人应该是站在对面教学楼三楼以上的楼层向老师开枪的,可是有一个问题。我昨天调查了这个老师的身份,他生前并没有与别人结下太大的仇啊?”高宇说道:“莫非和三年前的案件有关?!”“啊?三年前的案件?”王雨和闻寒惊讶的问道。“嗯,昨天我托我老爸动用警局里的人际关系,调查了这起案件,其实当时在现场还发现了一封信,上面写着:三年前的惨剧还会再次重演!”高宇说。“这件事居然和老师有关资料室应该有资料吧,我们去找找看吧!”

三人一同去了资料室……

“轰!?”资料室爆炸了,一股气流冲了出来,三人被气流一下子冲了出去。“可恶,是瓦斯爆炸了吗?大家还活着吗?”王雨吃力地问道。“嗯,托你的福,我们还活着!”高宇说。“看来我们要从别的地方入手了!”闻寒说道

王雨来到了校长室,校长正在和警察合作调查昨天的暗杀事件。校长着急的问道:“刚刚发生了什么事?”王雨说:“资料室爆炸了,快去看看吧!”

于是校长和警察一同赶往了资料室……

到了资料时候,大家都在废墟堆里找生还的人,突然一位警察喊道:“菊平警官,这里有一块碎片,好像是c4(塑胶炸弹)留下来的。”菊平警官回头说道:“什么?是炸弹?怎么可能,有谁会对学校的学生动手呢,你一定是看错了吧!”王雨心里想着:“尼玛,太坑爹了,有这种警官吗?太不负责了。”“我来看看!”高宇说道。“嗯,的确是c4炸弹,可恶,是谁会这么做。”

……

句容市第二中学初二:王翀

篇3:鲜血染红的一角――红领巾

鲜血染红的一角――红领巾_700字

记得小时候,我经常看见哥哥带着红领巾,神气十足地走来走去,有时,连吃饭时也要拿出来炫耀一下,我十分羡慕哥哥,就趁那天哥哥出去钓鱼的时候,把红领巾偷偷拿了出来,然后学着大人系领带的样子,胡乱地系了一通,看着挂在脖子上的红领巾,我真的十分高兴,,心满意足地幼儿园上学去了。在学校里,我也学着哥哥的样子,在同学们面前炫耀了一通,谁知,我一回到家,哥哥就把我训了一顿。

等我上了小学一年级,我才知道了红领巾的意义:“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也是国旗的一角,它还是革命先辈用自己的鲜血染红的……”

让我们把历史的车轮推进到60多年前,那时,我们中国的每个地方都有日本侵略者的身影,每个地方都是战火纷飞,每时每刻都有我们革命先烈的壮烈牺牲,我们现在繁华的都市,幸福安宁的生活,都是无数的革命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们四年级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小英雄雨来》,文中的小雨来机智勇敢,完成了许多革命任务,有一次,为了掩护一位革命战士,被敌人发现,雨来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后来凭自己的'机智成功突围。但是还有许多的小英雄为保卫国家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入队那天,随着国旗的慢慢升起,我的心情真是激动万千:我终于也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我终于也挂上了鲜艳的红领巾了。

爸爸告诫我,虽然我们国家强盛,生活安定,但是千万不要做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因为我们现在这种和平幸福的生活,都是那些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如果我们这代人不努力学习,那么我们怎么对得起牺牲的革命先烈,对得起我们脖子上用鲜血染红的红领巾?

微风轻轻吹来,国旗也在风中随风飘扬。我抬起头望着国旗,再看看胸前的红领巾,心中默默地说:“我们的科技正在飞速发展,特别是载人航天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我一定会在祖国的怀抱里,努力学习,发扬先辈精神,团结一心,使我们国家成为世界上顶尖的科技大国。”

篇4: 读《鲜血染红的忠诚》有感

今天,我读了《找准人生北斗星》这本书中的一篇文章――《鲜血染红的忠诚》。文章描写的是我们杭州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张叶良用生命谱写出的英雄不死、正气长存之歌,我深深地被英雄的忠诚和大无畏的精神感动着。

张叶良非常勇敢,在跟歹徒搏斗中,虽然,他被刀刺到了胸膛,但他依然不放弃,拼尽了最后一口气,体现了一名人名警察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的精神。张叶良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用行动告诉了人们:为了实现人名警察的神圣职责,保卫一方安宁,在面临生死考验、殊死搏斗中,他选择了舍生取义。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充满了各色各样的人,有像张叶良一样的人民警察,还有辛勤劳动的工人、农民,以及各行各业的人们……每一个有着不同社会角色的人们也都肩负着不同的职责。我们学习英雄张叶良,是为了学习他对职责的高度忠诚和大无畏的`精神,如果每一个人都努力实现自身的神圣职责,就能使我们共同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虽然生命有长有短,但它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却是非常的短暂。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努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实现好自我的价值,不要让生命白白流失,而要像张叶良那样,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篇5: 读《鲜血染红的忠诚》有感

读了这篇文章后,真是不得不让人敬佩这位公安局的张叶良叔叔。

我非常想对他说:“我看了您的故事以后,很想当时到现场帮您一起把犯罪分子抓住,但是那时我还小。”读到犯罪嫌疑人把尖刀狠狠地扎进了您的胸膛之后,我在心里想:张叶良叔叔到底会不会因为体力不足而倒下呢”我再往下读,啊 !几乎超出了我的想象,张叶良叔叔竟然 大步向犯罪嫌疑人追去,并差一点将其中一名犯罪嫌疑人抓住,还一直追到了酒店的大堂,这时终于倒下了,但张叶良叔叔尽力拨通了守侯在外的战友的电话。张叶良叔叔在被刺伤倒台下的时候,足足走了六十五级台阶,再加一段二十一点五米长的走廊,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然而这是张叶良叔叔走完的最后一段路。到了中医院门口,已昏迷了很久的张叶良叔叔醒了,还问了一句话:“人抓到了吗?”张叶良叔叔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忘记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我为此而感动,因为张叶良叔叔流血过多,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光荣的牺牲了。虽然张叶良叔叔死了,但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是我国的骄傲。真是希望您不要死,因为还有许多人需要您的帮忙,因为这世上像您这样的好人不多了。”

长大后我也想当一名想张叶良叔叔一样负责任的警察 。

篇6: 读《鲜血染红的忠诚》有感

人们都说,这是一个出英雄的时代。

人们都说,这个时代需要英雄。

人们都说,这个时代在不断产生英雄。

《鲜血染红的忠诚》主要讲的是 20xx年1月4日 ,我区的好儿女,人民的好警察,张叶良,为了萧山人民的安宁,在执行公务,堆截并实拖抓捕绑架嫌疑人时,嫌疑人突然发难,夺门而逃,张叶良飞身到门口堵截,穷凶急恶的歹徒狗急跳墙拔出尖刀狠狠地扎进了张叶良的胸膛,张叶良身口三刀,手捂伤口和队友们沿和队友们沿楼剃直追而下,鲜血从四楼一直滴到一楼,在受伤的过程中,张叶良用惊人的毅力拨通守侯在门口的队友的手机,给抓捕2罪犯抢占先机,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年仅41岁的张叶良叔叔壮烈牺牲。

英雄张叶良叔叔走了,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不忘履行一个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英雄走了,他的正气长存,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经过这一次心灵的洗礼,我的灵魂受到强烈的震撼。我要从普普通通的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改进。做一个有责任感、有志气的小学生。

篇7: 读《鲜血染红的忠诚》有感

寒假里,我读了好多课外书,但是其中的《鲜血染红的忠诚》这一篇文章,我印象特别深刻。

人民警察叔张叶良叔叔在20xx年1月份抓捕两名犯罪嫌疑人时,不幸被犯罪嫌疑人用尖刀刺进了胸膛,但是张叶良叔叔咬紧牙关,强忍疼痛,因体力不支只拷住了一名犯罪嫌疑人的一只手。他追到一楼时,终于倒下了。但他还是尽力拨通了守候在外的战友的电话,张叶良叔叔用人民警察的忠诚,洒尽了满腔的英雄血走完了65级台阶和21.5米长的走廊,这可是张叶良叔叔最后的一段生命之路呀!多么壮烈啊!

张叶良叔叔真是应了一句话: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他为了让别人更好地生存下去,不惜牺牲自己。张叶良叔叔做好了平凡事,就是不平凡;做好了平凡人,就是不平凡,在面临生死考验,殊死搏斗中,他舍生取义,用尽了最后一点力,淌尽了最后一滴血。

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张叶良叔叔始终没有忘记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英雄不死,正气长存。张叶良叔叔,我由衷地敬佩您!

篇8:高二日记600字:鲜血染红的历史

鲜血染红的历史

南京大屠杀是一段血腥的历史,身为中国人的我们,同时也不应该忘记。鲜血染红的历史

记得有一次看了一部电影叫《东京审判》,其中日本士兵正如书中所说的,不承认一切罪过,他们还认为,这是中国人应得的,而书中的日本人却理直气壮的说:“南京大屠杀是事实”。而这样的话就和西德作家明赫白所说的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虽然是自己的国家干出的残忍的事实,但他却拒不承认,而另一方面:虽然是他的国家干的,但是他勇于承担。你认为呢?

而日本人最初的思想根源跟纳粹的思想根源是一样的:人虽然是我们杀的,但是只要我们不承认你也没有证据指出我们不是吗?而当初日本人,杀害无辜的中国老板姓,他们也是这样的思想,直到现在日本也不承认当初进行了南京大屠杀。

看看我们现在想想我们过去,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是建立在无数无辜的生命之上,请不要忘记这段历史——鲜血染红的历史!

篇9:鲜血染红的创业路现代散文

鲜血染红的创业路现代散文

创办企业,谈何容易?一切从零开始。

回民村党支部确定依靠民族特点和民族习惯特点,发展清真肉类加工的路子具有很强生命力;以肉类加工为龙头可以进一步发展牛血、牛骨、牛皮的系列加工,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带动交通、劳务、餐饮业,生命力很活跃。杨俊峰他们把党支部的决心变成村民的共识,变成村民共同事业。这是一种难以估量力量。从零开始,就是从村民的信心中开始。

零线,就是起跑线。有了零线,才有回民村的起步,才有杨俊峥和他一班人的艰苦创业。

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是资金。万事开头难,难在资金上。村里没有积累。但在农机二厂院内有座小房。他们卖了五万元。筹建加工厂需要多少钱?50万元。5万元恰好是50万元的十分之一,似乎超过凤毛鳞角的范围,但和50万元比较,相差甚远。他们又动员村民集资。那时,回民村很困难。有的人家过冬把菜根子当烧柴,以牛代替豆油,没钱啊,买不起煤买不起豆油。集资谈何容易!但终究又汇集资金5万元。他们以两个5万元起步了。

杨俊峰和施工队谈判了。他大大方方地预付5万元。似乎兜里装着百万富翁,装着钱匣子。施工75天。他吃住在工地,和施工队一起跑料,一块施工。75个日日夜夜,啊,建起了屠宰厂的“第一期工程”。占地万米,加工规模万头,年利润30万元以上。那是令人喜悦的时刻,令人吹呼的时刻。他们推出了“嫩江县清真肉类加工厂”的牌子。他们有加工业了,他们迈出了第一步。

杨俊峰的创业从此有了步。有了肉类加工厂就要生产,就要屠宰牛羊,就要有货源和市场。这时的屠宰形态是乱杀滥宰的形势。随便谁家都可以屠牛杀羊。这种格局既不符合国家政策,又不合民族习惯,也直接影响屠宰厂的生产,甚至生存,他奔走呼吁,建议整顿市场,规范市场。

县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他,邀他参加整顿活动。他认真起来。整顿过程,是对市场调查研究过程,认识市场过程,构思清真肉类加工厂复盖市场的过程。整顿又谈何容易?整顿谁?整顿就是揭开矛盾,按政策的规范过程。被整顿的一方,多是矛盾的另一方,违反政策获得利益的另一方。利益的驱使,他们堂而皇之地我行我素,公然不顾市场秩序,不把国家政策放在眼里,甚至欺行霸市。市场整顿受到极大地挑战。

杨俊峰随县肉类市场办公室同志走遍了城乡所有屠宰加工点。他说,整顿过程、清理私屠滥宰过程最让他头疼,比建厂没有资金还头疼。清理对象中,大多数是回民,“自家兄弟”,有时开不得口,动不得手,但为了执行政策,为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了清真加工厂的活力,他排除一切杂念,认真了。这其中自然有伤情不伤理的种种事端,发生了多次对抗检查的问题,最为严重的一次是5月1日。那天,是一个晴朗的天气。他和办公室同志在大市场逐摊床检查。那里有几户家“堡垒户”,“钉子户”,拒不接受检查。检查和被检查一直是一对矛盾的双方。这种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永恒的。一方是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一方是个人利益,违反政策的私利。矛盾双方经常统一在政策之中,但也有特例。有一家严重自屠自宰自销的乱屠滥宰专业户,无视任何劝告,追打杨俊峥,连砍6刀,砸一板凳。杨俊峰鲜血流洒在现场。当时,流血过多,生命垂危。医院曾暗示准备后事。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抢救、治疗,才脱离危险。

6刀中最严重一刀是右大腿根部。据大夫讲,那一刀刺进去,离股动脉和膀胱只有一韭菜叶的“距离”,缝了13针,里外三层。我见到他时,请他“亮相”。如今已经六、七年了,伤疤还深深地“镶嵌”在那里,线条十分清晰。我知道点医疗常识。那一刀如果略略偏一点,破坏了股动脉,鲜血该是何等地喷泉一样洒向市场!想起来是何等地残忍!又何等的可怕!

杨俊峰真是一条汉子,在这件事上,他没有私利,没有私情,没有私心。他的鲜血洒在创业的路上。我曾经听过这个“故事”,为之动容。如今,我应邀采访杨俊峰,更为之动情。

鲜血没有白流。这件事唤起了全社会对私屠滥宰问题的关注。县政府加大清理力度。从此私屠滥宰、出售病死肉和注水肉等市场顽疾得到了较好地遏制。群众真正吃上“放心肉”。清真肉类加工厂有了政策性的市场,发展有了保证。“清真肉”成为一种品牌叫响嫩江市场,叫响县域周边市场。

杨俊峰可贵之处还在于他面对现实,面对事业,面对群众。他没有被六刀捅倒。人生里程记下了他的辉煌,记下了他从血流中战起来的坚强,站起来的脚步。,他当选为支部书记,他带领一班人,谋划屠宰厂的发展,谋划回民村的`未来,他在全村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换掉旧思想”的大讨论。思想先行,理论先行,更新观念先行。提出“跳出小圈子,开辟大战场,实现大发展”的创业口号,提出“创建黑河市少数民族第一村”的口号,为回民村定位,为回民村提出理想的目标。

在以后的日子里,杨俊峰和他的同志们对加工厂进行了扩建,先后投入30万元,兴建了300平方米、200平方米的鸡、羊屠宰车间,又从山东引进一套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加工设备。同时,还建设了一系列储备等相应设施。设计能力,年加工鸡50万只,获得30余万元:羊5万只,获得40余万元。这样,经过三期建设,加工厂已经为牛、羊、禽定点加工企业,成为黑河市规模最大的少数民族村办企业,形成养殖、加工、储存、销售一条龙的生产链。实际生产规模达到年加工肉牛0.6万头,羊2万只,鸡20万只。他们占领了嫩江市场,又幅射到加格达奇,远销河北、北京等地,辟建了外埠市场。近两年,仅向北京销售白条羊达6万余只。

,杨俊峰又筹措资金150万元,建起400平方米的冷库,设计能力为400吨。以出租费用计,年净收入在6万元以上。这样,经过几年的沤心沥血,回民村的经济走上以肉类加工业为主线发展的地方工业,步入规模化生产轨道,产生了清真肉类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加工厂成为黑河市少数民族村办企业的佼佼者,企业连续五年被省贸易局、市经贸委评为先进企业,成为全省县级同行排头兵。讷河、依安、莫旗及黑河市的六个县市曾多次到这里参观学习。20,中央电视台七频道还曾访问这里,向全国播放他们的业绩。

回民村走了一条“无工不富”之路,走了一条经济规律的路,走了一条落实中央精神之路,他们正在这条路上奋发疾进,正在这条路上建设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

篇10:作文 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

作文 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六年级三班的袁思捷,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在春的怀抱中,悄悄的走来。我们仿佛看见:远逝的画面,已载入历史;英雄的壮举,化作一尊不朽的雕像;烈士的鲜血,早已融进了祖国各地。曾记得多少烈士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不惜自己的生命为我们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天空,让我们无忧无虑的自由飞翔。

他们,是真正的华夏儿女,是真正的中华子孙,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歌颂他们,我们缅怀他们,他们的大无畏精神送就了我们这一代的光明前途。是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难道我们还有理由不报效我们的祖国吗?

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应该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好好学习,发奋图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实实在在的完成好当前的`学习任务,争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生。先烈们,你们的血不会白流。我们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民主、富强的国家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江苏盐城射阳县码头小学五年级:袁思捷

篇11:被鲜血染红的白雪_小学写人记事作文

被鲜血染红的白雪_小学写人记事作文

什么都不知道的白雪,很容易受伤……

――题记

这是一个女孩在回忆自己童年时讲起的故事……

5岁的小男孩坐在椅子上四处张望,大概是那急切的心蒙蔽了小男孩的眼睛,他竟然看不见站在柱子后的小女孩,他小心翼翼地撕开精美的糖果包装纸,把糖果塞进了他那樱桃般的小嘴里,他似乎忘记了那糖果是他6岁的小姐姐的,似乎忘记了那糖果是在姐姐不在时偷偷吃的,是呀,四周无人,而糖果又是真真切切的摆在小男孩面前,对一个只有5岁的孩子,这是极具诱惑力的。小女孩呆立在柱子后面,刚才的一幕幕不断闪现在她的脑海里。终于,她挪动了下脚,缓缓走向小男孩。小男孩立即停止了自己的舌头,吞下了糖果。没想到,她还像往常一样陪小男孩玩耍,这让小男孩原本提着的心放了下来。最后,小女孩问,自己的糖果哪里去了?小男孩回答,说,自己看见糖果被耗子吃了。小女孩听了,笑笑,便不再问了。

春去秋来,但,时光的流逝并没有使小女孩忘记童年的一切。

在五年级时,小女孩的父母让小女孩转学了,让她与奶奶两人在小女孩从来不知道的世界中接受所谓的“更好的教育”。

在新的学校里,班级里有一个对小女孩很热心的小姑娘,叫秋。秋总问小女孩,习惯这里的学习环境吗?遇到什么难题了吗?甚至放学时,目送小女孩进家门,她说,她家在附近,两个人走比较不会

寂寞,也更安全。秋的举动让小女孩有点感动了,是的',第一次有人这么关心她。

次日,秋早早地来到小女孩家,说,来陪小女孩玩。正好奶奶出门了,小女孩亲切地招呼秋参观自己的房间,并一起看电视,其实小女孩并没有发现,有一只罪恶的手正向她伸来。奶奶一回家,秋就走了。晚上,小女孩整理东西时,发现自己的钱包空了。二千多元不见了,这件事实,仿佛晴天霹雳似的,击在了小女孩身上。

今后,秋再也没有来小女孩家,但是无意间瞥见秋时,她觉得自己的心在滴血,有说不出的痛苦,这时她只想自己一人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偷偷哭泣,她多么希望那天晚上发生的都是梦,都不是真的。

小女孩说她憎恨强盗,她厌恶强盗般的行为,因为,那一天……

小女孩在班级里坐着,突然,一只手拿起了她的新本子,那个同学说,他想借几张纸,说完,还没等女孩反映过来,他便撕下了一张纸,不要误会,这张纸是留给女孩的。

后来,同桌一把抓起自己的练习卷,抄了起来。小女孩也只好无奈地摇头。

小女孩从厕所回来时,发现自己桌子上的铅笔、尺子、笔芯等都不见了,原因是××需要,××想要,××借一下。

同样的事天天发生……

女孩不敢哭,因为奶奶知道后会告诉父母,父母就会斥责小女孩。小女孩只敢坐在阳台上发呆,她在想,这就是我的幸福生活吗?想到希望,小女孩的心就宛如到割,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希望永远不会实现了,

既然是这样,她还不如快点离开,她突然想到了“死”,这个字怎么会出现在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心中。这是多么可怕,多么让人心寒……

篇12:似曾相识的村庄散文随笔

似曾相识的村庄散文随笔

村庄深居山中,村边一条小河,边上粗壮的柳树长出新叶,有的树干歪斜在河面,有的树干垂直冲天,可是柳枝却总是像个低头的姑娘,在父亲的身边不停的随风摆藏,柔嫩婀娜的枝条,时不时向上卷起,又仿佛像生命作出挣扎。河里的水,咕咚咕咚流着,铺在河底的砂石被染成了青黑色。河边露出的柳根随波逐动,小鱼时而藏匿,时而好奇的吮吸着柳根,似乎孩子抱紧母亲干瘪的乳房吮吸着生长的乳汁。调皮的顽童,一把粪箕、一个密篮就能将其带离河岸,或走入清澈透明的玻璃容器,或放上些许盐巴,倒入滚跳的锅里,不得而知,带着好奇和恐惧,在颠簸中走向命运的深渊。

河边的田野,青绿色的麦苗开始抽节,谷粒渐渐随着颜色由绿变黄中不断饱满。蚕豆开始将豆荚抖显出来,稀松豆的叶再也遮不住挂串成熟的果实。相间在绿色之油菜花地开着金黄的花粒,飘着淡淡的香味,花过之后就是油香。蜂蝶和我只对花感兴趣,蜂蝶忙着采蜜,我却闭着眼睛闻香,睁着眼睛赏花。菜农没有来看花,他只看榨油的菜籽,只浓浓郁的油香。狭窄时而紊乱,时而有序的田埂上,开着些不知名的小花,有淡红引人的,有纯白引蝶的,没有爱春的心,难以发现那微弱的小花。

在弯曲的小路尽头,住着几户人家。红色的小院,泛白的青瓦,人未走进已闻狗吠,主人挡去狗儿,一群小鸡围着母鸡在院子里啄食,此时的'大鸡成群的再院外树林里乘凉,有的还拨动着鸡爪将树叶向后刨动,找着露头的虫儿……院中院外少不了几棵开着雪白的李树,粉红的桃树,鲜红的樱桃……没有成排,也没有成林,随地而栽,散漫的果树更让人觉得身在山中。明亮的屋宇,虽然并不豪华,但不失宽敞。门边喜庆的春联还没有褪去颜色,或许还有几只小燕在眼边掠过。

人们亲切的问候着,村中没有上学的小孩集群嬉戏;村边的校园里,上学的孩子发出朗朗书声……这一切都在孩子不停的问叨和叙说中被打乱。这似曾相识的村庄,曾经住着一群渴望吃饱的孩子,他们曾经欢乐和嬉笑着,和我的孩子一样十分健谈。走出村庄,才发现多言多阻,从健谈变为寡语,说得无用,言多必失,我担心我的孩子也像我一样成年之后少语,我更加怀念那个似曾相识的村庄。哪里能给我快乐,也能给我的孩子快乐和希望。

篇13:迷人的村庄散文随笔

迷人的村庄散文随笔

我的家乡是一个迷人的小村庄,它虽然没有巍峨的高山和湍急的江河,但它依然让我魂牵梦萦。从小到大,我都深深地喜欢着家乡的四季,每个季节的风光都是那么迷人。

春天来了,菜园里、田野里布满了嫩绿的野草,河边的杨柳满树新叶。小鸟儿在树林里欢快地唱着、闹着。一阵微风吹来,点缀在万绿丛中的各色野花散发出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孩子三五成群,牵着一只只风筝在草地上跑着、跳着。他们的`笑声乘着五彩缤纷的风筝冲上了云霄,在春风里飞呀飞……

夏日炎炎,我喜欢躲在大树的绿荫里听知了的鸣叫,清风拂面好不惬意。傍晚时分,夕阳西下,炊烟四起,大人们荷锄而归,我坐在阳台上欣赏着如此美的景致。有时,我一时兴起,就会趁大人们不注意,偷偷地溜出家门,跑到河边和小伙伴们嬉戏。清清的河水里,小鱼儿游来游去,见了我们毫不惊慌,慢慢地游到我们的脚边,待我们俯身伸手去捉时,小鱼儿们一下子就四下散开,像是在跟我们捉迷藏呢。玩得兴起了,我们就打水仗,弄得一身湿淋淋的。在水里,我们尽情地追逐、嬉闹,常常玩得忘了回家。直到大人们呼唤着寻来,我们才不舍地爬上岸。

到了秋天,天是那么高、那么蓝。田野里,高粱红了,玉米黄了,棉花白了,菊花也分外妖娆。农民伯伯们望着丰收的农田,不禁笑弯了腰。果园里,一棵棵果树上挂满了成熟的果实,红彤彤的{子挂在高枝上,紫色的葡萄吊垂在藤架下……家乡成了丰收的乐园。

数九寒冬,冷风呼呼地吹到辽阔的大平原上来了,大地一片荒芜,花儿谢了,树叶黄了,动物们都躲到温暖的窝里了。纷纷扬扬的雪花飘落,把家乡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看着眼前的情景,我不由想起了一句谚语――瑞雪兆丰年。来年,我的家乡一定会变得更美。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如童话般美丽的世界,令我深深陶醉、迷恋……

篇14:静谧的村庄散文随笔

静谧的村庄散文随笔

落日的余晖里,我沐风远眺,老村依旧静谧如初,村庄入眼便忆起它年轻的身影。房前屋后的小菜地依然存在,倾诉着对老村的留恋不舍,与在风中摇曳野花一起,守护着永远的村庄。

时光飞逝,一转眼离开老家到城里居住已20多年了。

虽然老家离市区只有20多公里,但工作太忙也少有回去。这个周末回老家看望父母,明显感觉到与繁华喧嚣的城市相比,老家显然是空旷寂静了许多。路边,古朴的村庄依稀可见,但没有了往日的炊烟缭绕,也没有了鸡鸣犬吠,静谧得宛如无声的.水墨画卷。只有房前屋后大片不知名的野草、野花在风中舞动,却让少了些生活气息的村庄有了另样的情景。

在村庄中慢慢地走着,看着斑驳的老屋,耳畔响起翠鸟的鸣啼,记忆的闸门瞬间开启。随着岁月的变迁,老村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容颜。它像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守望着这片承载我童年记忆的土地。

我在这个村庄出生,在这个村庄成长,记忆里的童年是那样的纯真和美好。村东头的那棵老槐树还在,想起了小时候在树下听大人们谈天说地,虽然生活不富裕,但笑声是那样的无拘无束;年轻人少了,见到还叫我乳名的老人还在,仿佛又听见了喊在外面疯玩的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在古朴的村庄上空回荡;遮风挡雨的老屋还在,感觉又看到了从家家户户的门缝中透出的,在夜幕下显得无比昏暗的煤油灯光;还有和小伙伴们在打谷场上捉迷藏、玩累了躺在稻草堆上数星星的画面,像放电影一样在脑中闪现。村庄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情一景,激起了我童年无数美好的回忆。

与老村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城镇化的新建集中农庄,感受着农村人栉风沐雨的沧桑,眼见着拔地而起的楼房,逐步更新的基础设施,清新宜人的环境,它们无声地展现着城镇改革发展的变迁。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许多农户都搬迁到集中农庄新居去居住了,只有少数故土难离的老人在留守,原来炊烟缭绕、鸡鸣犬吠,充满生活气息的老村,渐渐地变得异常的寂静。只有到每年农忙时,为了方便农业生产,农户们白天在老屋里做饭、歇息,晚上再回到新居,让寂静的村落平添了一些生机。

落日的余晖里,我沐风远眺,老村依旧静谧如初,村庄入眼便忆起它年轻的身影。房前屋后的小菜地依然存在,倾诉着对老村的留恋不舍,与在风中摇曳野花一起,守护着永远的村庄。

乡音、乡情久久萦绕。那些渐渐老去的村庄老屋已经融进血脉,永远烙在了我的心里。

篇15:散文随笔寂寞的村庄

散文随笔寂寞的村庄

山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真不知道寥落的村庄,是谁守在最后。不是说原来的山村有多繁华,而是总比现在人多。祖先的守望里有太多的不舍,半山坡的牛拉犁,不是一锅旱烟的时间来定格,定格的只有,只有属于那个时代。

眺望,远山含烟,近黛如许。孤单形影,我说的是山里的太阳和月亮,它们像赶着趟子似的换来换去,总让山坡的颜色调和搭配,从嫩黄到葱绿,再从葱绿到干枯。有时,土地和人一样难伺候,毕竟这儿成年靠天养活,老天爷给它吃饱了穿暖了,人伺弄着它,它倒养起了兔子和野鸡,你诚吧,它就奸,你奸了,而它更奸,奸来奸去,人的心思就无法揣测它了。深种薄收,对不起人的辛苦,渐渐就失去对故乡的依靠,另走他乡。

早上六点,东方逐渐有了鱼肚白,月牙依然脆生生地亮着。冬天的寒意,直往人高高竖起的领子里钻。村前村后,不断跳出背着书包的小学生,三三两两赶去上学。

有一次,我碰见一位八九岁的小女孩,她好奇地问我:“你从哪里来啊?”“定西?为什么从定西来到我们赵村啊?”

为什么到赵村来?我不是穿越吧。没等我的回答,银铃般的笑声已经远去。

此赵村非彼“赵村”,而是坐落于定西西北角的一个小村落。现在,这个村里百分之九十的孩子,百分之七十的老人,百分之三十的妇女在留守。

赵村周围是连绵不断的大山,隔着一座山就是小柏林。传说小柏林原是一片繁华的森林,因突然的地震而被淹没。森林淹没时,把宽阔的地带分成两岔,一大一小,后来的人在这儿不断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大柏林和小柏林。

赵村有座四娘娘庙,建于明朝年间,一九五二年被毁,一九八四年重建。在重建的功德碑上,《庄史简述》记载:古庄南宋,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定名赵村......有上庄、中庄和下庄,庄庄都姓赵......

所谓的上庄,其实只有十多户人家,加上中庄和下庄总共才有四十多户人。为了方便,赵四老汉开了家小卖部,只是老汉们落脚的地盘,闲了喧谎的地方,很少有人光顾。

“孩子们都出去打工了,小娃娃都去上学了。”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喃喃自语。是的,这儿大多数是留守儿童,此时正在学校里“天天向上”呢。

赵南星是赵村的老支书,不管村里的红白喜事,都由他来主管,是村里的主心骨。他有时抱怨:人人都跑出去做生意,从无到有,从有到多,总能过得去,我们厮守着这些地,吃饱了肚子饿了心啊!

“出去多了,眼界开了,外出打工就扩展到不同的行业。”老支书给几个喧谎的几个老头说。是的,留在村里的青庄劳力屈指可数,总体村民的收入不低,几乎每家现在都盖了砖房。

尽管家家住砖房,但一到晚上,并不叫有多少房子里亮灯。

赵村离镇中心小学约十公里,几乎留守的孩子,由一个老人在学校附近点房子照顾。到了六年级就要到学校寄宿。六年级的学生娃,冬天,上完晚自习,在凛冽的寒风中回到宿舍,看着他们打水洗脸、洗脚,动作熟练。来自赵村的赵健是为数不多戴眼镜的孩子,他身材瘦小,穿着厚厚的棉袄,但洗脚后穿的还是一双夏天的凉鞋。

赵健礼拜六回家坐在炕沿上,刚好我碰见了,我和他开玩笑,一开始他害羞地笑,说自己习惯寄宿生活了,一切都挺好。他之前一直和父母在杭州,四年级下学期才转称钩镇。但我随口问的一句“如果有可能,还是希望和爸妈留在杭州吧”,让他的眼泪一瞬间涌了出来……离开他家回去的路上,我心里一阵阵酸楚。

第二天我从知情的老师那里知道,赵健的父母正在闹离婚,所以才把他送回老家读书。赵健是学校“飞宇文学社”的成员,全校只招收了十几个人,当时他写的作文题目是“母恩难忘”。老师告诉我,这个孩子很聪明,学习也认真,只是父母的事让原本就内向的他更不爱说话了。

“比较起来,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更活泼些。”六十二岁的黄秋英说。她是中心校的`生活老师,照顾过很多寄宿生。让她印象最深的是陈伟,来时才八岁,“每晚都哭,没办法,我就带着他睡。两个多月后才好些”。去年夏天,陈伟考上兰州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后还特地来看了老人。老人心里由衷地高兴。

像黄秋英这样的生活老师,以前每月工资二百六十元,现在五百元,除了周末,差不多是二十四小时值班。虽然收入不高,但她们还经常给孩子垫付医药费。十年来,黄秋英记不清带过多少孩子去医院垫过多少钱了。“每次挂水要垫一两百元,病毒高发季,最多一天要带三四名孩子去看病,得垫七八百元。不过孩子的父母知道后,都很快会把钱还给我们。”黄秋英已经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孙辈,学生也亲切地称她为“奶奶”。

在中心小校,所有任课老师都是代理爸爸、代理妈妈——除了传授文化知识,还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心理。老师们都说,虽然孩子们看起来比较适应学校生活,但对父母的思念都藏在心底,不能触碰。张君老师曾给一个五年级寄宿班上音乐课,教孩子唱一首歌——《留守的孩子》。

“那条花格裤,裤腿变短了,奶奶说我的个子,又见长高啦。我考了满分老师夸我了,哦……远方的妈妈,你会知道吗……”“都说妈妈在哪,哪里就是家,可是打工的妈妈,远在天涯。我多么盼望你能早点回家,在妈妈怀里,眼含幸福的泪花。”

张君老师觉得这首歌歌词写得特别真实,所以就教孩子们唱。课上还一切正常,但后一堂课的老师一下课就急匆匆过来问:“你教他们唱的什么歌?怎么全班四十多名孩子全趴在桌上哭?”张君告诉我,现在再也不敢教这类歌了。

赵村的四娘娘庙,平日里没什么香火,只有庙会时才会烟雾缭绕,但这里人气一直很旺,留守老人闷在家里难受,就会到这里坐坐、聊聊。

这一天,又是个好天气,没有风,阳光明媚,过来晒太阳聊天的老人更多了。六十六岁岁的赵华话不多,多数时间在安静地听。他有三个儿子,一个在上海,两个在苏州。去年中风后,走路就得拄拐了,但每天下午,他都会蹒跚十五分钟过来,“到这里听听,不说话,也觉得心里踏实”。

大儿子十六岁就跟赵华开大车跑运输,后来独自在外,二十五年了,整夜整夜地开车,非常辛苦。“没啥要求,就希望孩子在外面过得好点。但我有一个要求他们必须做到,就是春节一定要回趟家,住上几天。”赵华轻声说,“其他不用多想,想了也没用。”说到这里,原本淡定的老人脸部一阵抽搐,眼圈发红。

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容易受骗,来行骗的人多了,连“送戏下乡”都有家的,就是为了推销假货,七十九岁的赵开泉就上过当。二零一零年,有胃病的他听一伙来村里唱戏的推销一种腰带,说包治百病,就花一百五十元买了一条,“系了几天,屁用没有,就一直摔在家里。”

同是七九岁的赵开银也喜欢凑热闹。但不管骗子如何花言巧语,他就是不掏钱。

近两年,赵开银凭借“死活不掏钱”的精神,从不同的骗子手中免费获得了一双袜子、一双鞋垫、一只牙膏、一双筷子、十八只鸡蛋。这些免费赠送的小物件,全都是诱饵。也就是说,赵开银起码经历了十次次骗局。因为骗子每次送一个小物件或三只鸡蛋,就会开始行骗了。在赵村这样的留守村,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爱凑热闹、爱占小便宜的留守老人很容易上当受骗。

与受骗相比,留守老人更怕的是生病。称钩镇中心小学校校长赵德华的两个弟弟都在外工作,父母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是他来照料。老两口经常感慨,还好有个儿子在身边,“比起别的老人幸运多了”。

尽管有种种不便,但老人们还是支持孩子走出去的。“年轻时多挣点钱,岁数大了,就挣不动了。”六十四岁的赵名国说,他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但都在村里盖了房,“就算给他们看家吧,过年,他们总会回来的。”

四十四岁的王萍,有个二十岁的儿子在苏州打工,丈夫是个木匠,哪里有活就去哪里,每年春节回来个把月,夫妻俩如此生活已有十年。

在王萍眼里,生活是机械的、周而复始的。丈夫很能吃苦,但就是挣不了钱,她从未埋怨过,因为“实在没有办法”。王萍说,他们一直想在村里找个地方,盖房子给儿子结婚用,可那得花二十万,“这些年一共也就攒了十万,再想办法吧。”丈夫偶尔会打电话回家,电话里,王萍想不到说什么话,就知道安慰他,“注意身体,多买些好东西吃,想开点。”但对王萍来说,她现在最重要的事,除了给儿子把房子盖起来,就是把小女儿拉扯大。

王萍怀第二胎时,村干部劝她引产。让人意外的是,她和丈夫商量后,宁愿接受二万元的罚款,也要把孩子生下来。

有那么大的儿子,为什么还要生二胎,而且宁愿交这么多罚款——相当于她家一年的收入?几位村干部感慨,没人知道她的真实想法,或许只是留守生活太孤单,想有个孩子做伴吧。

丈夫长期不在,村里的“露水夫妻”应该有,大家也会议论,但真真假假不好说。大多数留守妇女很传统,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还是能够守住底线的,你想听她们的真心话?很难。反正她们都不容易。

老人、孩子、妇女,很多家庭唯独缺了主心骨——男人。如果村里或附近有企业,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外出打工了。可惜,定西很少有企业。

春节快要到了,在外打工的父母、丈夫、孩子,能回来的都在陆陆续续地往回赶。

那绵延不断的思念,那百转千回的牵挂,就要因为一次幸福的相聚畅快地流泻,尽情地挥洒。春节,在赵村的翘首以盼中,正款款登场。

篇16:村庄的藤散文随笔

村庄的藤散文随笔

村庄的藤,鲜活了一个村庄的生活。

在村庄,藤条是无处不在的。在院墙、篱笆上,在菜地、庄稼地里,在田埂、山坡边,处处都有藤条的身影,装饰了村庄的每个角落。在村庄,一根藤条的长相可谓纠结,多为不规则形状,又多匍匐于地上,或攀附于木上生长。

藤条多么的平凡,既没有树干的挺拔,又没有青草的芬芳。藤条多么不起眼,既没有果实的成熟,又没有花朵的娇艳。一根藤条,似无关一个村庄的荣耀,无关一个村庄的幸福。一根藤条,还有讨人嫌的地方。藤条长上了院墙,伸进了菜地里,长满了田埂壁上,村庄人家便不乐意了,拿起镰刀割向藤条,藤条便纷纷陨落。在村庄,藤条无言,静守时令,它们蔓延过一座幽深的篱笆,爬过一片浓密的庄稼地,在被人流放的地方葳蕤生长。

一年,集市上有商贩高价收购青藤。老老少少别一把柴刀进山里收刮青藤去了,那些在往年只有牛羊才钻得进去的藤条窝,让村庄的'人给踏平了,山里的青藤悉数遭到洗劫。人们将从山里收刮来的青藤粗放处理,蒸煮,剥皮,晾晒,打包,最后一肩挑上赶集贩卖。在那个年月里,就是这一根根小小的藤条,换来了村庄人家所需的油盐酱醋,也换来了小儿女的糖果、红头绳和新衣裳。

藤条在村庄里惬意地生长,时间久了,便成为了村庄里的一份子,到了夏天,瓜藤占领了菜地,红苕、洋芋藤覆盖了庄稼地,野花藤霸占了山坡。牛羊放进山里,在藤条窝里上蹿下跳撒欢,到晚不肯走出来。村庄的人砍上一捆柴,割上一抱草,末了便是随手扯上一根藤条束上,将柴草往村庄里盘去。

藤条的生长十分迅速,一铺张开便是无法收束了。藤条将一个村庄揽入怀抱,让一个村庄沉没在纤纤柔荑之下。但藤条的生长恣意而不恣肆,得意而未忘形,藤条匍匐,成就了树干的挺拔;藤条的绿荫,映衬了青草的芬芳;藤条的铺张,托起来一颗颗成熟的果实。

村庄的人,在与藤条为伴的村庄里,便是像藤条一般匍匐地生活着。在我幼年的时候,认了几十里外一个村庄的人作干佬儿,后来家里生活不景气,春节便再没有去干佬儿家里拜年,我与干佬儿家联系的纽带便被割断了。想到曾给我起了一个名字的干佬儿,我便觉着自己也是村庄里的一根藤条。在伸展往另一个村庄的路上,我的根被生活的刀无情斩断,便只得一路飘泊。

篇17:村庄的傩舞散文随笔

村庄的傩舞散文随笔

炮竹的烟气缭绕在村庄的上空,傩舞“五将军”似乎带着神秘的力量从遥远的先秦时期一路南下,带着远古的图腾膜拜,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直抵大陆南疆的一座村庄。于是,每年村庄元宵节锣鼓喧天、打击乐器齐响,村民放下手中的农活戴上傩面具跳起傩舞。傩舞像藏匿着一股上古的“魅力”,带领全村人在起舞……

这座村庄叫东岭村,全村村民均姓林,坐落在粤西湛江市湖光镇,海洋之滨,与海遥望。村谱记载,东岭村由其祖上在宋代由北方迁居福建莆田,明朝时入湛江定居此地。

傩舞,为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一种驱逐疫鬼、遣灾纳福的祭祀傩礼,成型于周代的宫廷“大傩”之礼,到了唐代,才从宫廷蔓延到民间,由百姓戏耍,逐渐民间化。

傩舞在东岭村叫做“考兵”,或称“练兵”和“驱魔”,由村民世代流传下来的,由五位“将军”和和土地公、土地婆组成,一种说法传说这五位“将军”是北宋名将康皇麾下的战将,另一种说法是代表五雷公将。傩舞举行的地点每年固定设在灵冈庙和庙前广场,而灵冈庙和庙前广场是抗法斗争东岭村集议地,是1899年志满营铺仔圩一带百姓义勇集议、操练、誓师、抵抗法国入侵的场所,1999年9月被列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从中原到岭南,从先秦时期到现在,傩舞仿佛带着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奔走,这力量一直跟随着村庄和傩的生命在流传,它们穿越山丘,跨过江河,从北方途径江西、福建,一路南下。

此刻,我的脑海浮现一幅画面:一群傩舞人,左手举火把,右手握兵器,在原始森林披荆斩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大概是傩的呼唤,我基本每年都跑回去村庄看傩舞,打探所有关于傩的故事。村民带上面具、服饰便成了傩人,而傩面具是牵引我的灵魂回归村庄的信号。平日里,傩舞“扮演者”村民也要外出工作或务农,到了元宵节祖先祭祀傩仪那天,只见东岭村五位“将军”手执斧、大刀、锏、索链和令旗等兵器在村广场起舞“练兵”,飞快地奔跑武打着各种动作,他们一边跳跃一边嘴里还“嗬嗬——嘿嘿——”默念有词,他们边跑边挥舞着各种动作,期间伴着急促的呼吸,周遭似乎也被急促的气息包围起来,被包围起来的仿佛还有红土地与稻穗呼吸的声音,似乎从远古发来心灵“电报”——把根留住!他们一手紧握兵器,戴上被村庄赋予神圣的“使命”的傩面具,翻腕弓步,一会儿推指前走,一会儿碎步快退,直上直下,一会儿与代表邪恶的“道公”共舞,寓意着这一天要与邪恶较量,在一年开春之际遣灾纳福。他们就在一阵锣鼓声、呐喊声中摇身一变成村庄的舞者,然后,五位将军走田野穿小巷,到各家各户祈福保佑平安……

正月十五那天凌晨5时许开始,直到晚上9时许,全村境内元宵节庆祝活动将持续一天,村庄元宵节主要程序有请神、供清斋、抖神、舞傩、翻刺床、巡游、庆功等七项仪式。尤其是元宵大巡游遣灾,这座村庄不需要观众和演员,他们本村人就是观众,也是演员。只见他们男女老少纷纷穿起明朝时期的服饰,“考兵”傩舞的几位“将军”压轴,起舞时边喊边舞,保留了古朴威武,仿佛要把傩唤醒,把村庄唤醒,要带大家穿越回到古代。

那天当你走近他们,面对一群全副古装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围着村中央的广场观看祭祀傩仪,你会惊叹是否穿越了古代?这是哪里?当你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要走近傩舞,探寻傩的`神秘面纱后,这又将会是一部集人类学、历史学、舞蹈学、民族学、戏剧学等一体的超现实魔幻影像“天书”。

傩舞似乎在召唤着我去觅踪,让我欲罢不能。傩舞将时空被浓缩成一点,从原始社会到唐宋元明到当代的风俗习惯、古典韵味都随找傩舞的表演呈现于世。可以说,古为今用,今为古传,服饰、仪仗、器物、傩面具等等叠加相辉成映。

傩舞的出现,可以说受到上古神话、戏剧因素、民俗和民情的影响。考究东岭村傩舞的历史,现在村里没有几个人可以说出,但东岭村记载是由其祖上在宋代由北方迁居福建莆田带来,明时入湛,而福建省《泉州府志》所记载的元宵祭典与东岭村“考兵”傩舞、“文游”十分类似。东岭“考兵”傩的面具于明末清初雕刻,由村民世代相传。当村民戴上傩面具,穿上傩服,这一脉沿袭的中原文化的舞蹈行为又折射出吴越文化的影子,一举成为全国之最,成为非遗,被誉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东岭“考兵”傩舞已被收录入国家重点科研工程《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一书。

“单就春节民俗仪式来看,东岭傩仪、客家祭典、湛江东海岛人龙舞、潮汕英歌舞、番禺飘色、连平花灯,无不昭示着来自中原的文化传承,而其杂揉的西南丛林万物有灵的信仰,使其更为丰富。广东称为中原文明的‘最后密藏地’实不为过!”1999年元宵,羊城报摄影部主任颜长江在东岭村全程观看了元宵和东岭傩舞,后来他在《像爱情一样轰然降临——元宵节东岭村的魔幻现实图像》(温故之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0-93页)中惊叹,“‘傩’在周代就列入‘礼’的范畴,而礼之本意是祭祀祈福。自周至唐,几千年间宫廷傩礼一脉相承。到了宋代,傩礼已不见于正史记载,而江西、福建、广东、贵州一带民间则保存至今。‘礼失求诸野’,此语信然。说东岭村考兵傩礼是中国文化活化石,实不为过。”

汕头大学文学与文化学隗芾教授说:“这种单一家族的内部不容易出现‘造反’的力量,是古傩之所以保存的一个重要原因。傩舞多在元宵节举行,目的除了节日娱乐外,很明显是在一年开始之际祈福迎祥。经常表演的是《考兵》和《走成伥》。”

“考兵”傩舞,表现出视觉的凶猛、节奏刚劲,富有震慑力,具有浓郁的原始色彩和较强烈的生活气息。它把流传在民间的文化进行拼合,在几千年后流变南方重演,呈现出了中华民族文化长河里最悠长的风俗特色。这种民俗把时空穿越,甚至浓缩成一股沸腾的力量,一种狂欢以最深沉、最隐秘的力量。

据村里的老人说,傩舞原来的表演形式、舞蹈动作等基本失传,现今的表演只保留了傩舞的“香火诀”,以及几个简单的动作、队形。而我发现,特别是傩舞的服饰,每隔几年都会有点变化,我不禁感叹,它当年最初的模样又是怎样的?它来“保护”村庄,可是谁来保护它?近年听闻,部分地方的傩舞被“请进”大都市进行舞台展演!傩舞自唐代蔓延民间后,除了带有祭祀活动的性质,更带有“村庄、百姓、田野”三者缺一不可的天时地利人和。傩舞如果离开村庄,离开了田野,它还有原始的古朴粗犷和野性之韵吗?傩舞还会是傩舞吗?

从中国的版图上看,各地均有傩舞的民俗,各地称谓不一,傩舞的形式和内容也各有不同。如今傩舞除了延续祖上的祭祀傩礼的习俗之外,更多的是乡村带有强烈的遣灾祈福、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功能,日趋演变成渗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期盼。

从地理的角度来说,广东位置特殊,最容易受到思想、生活方式和新潮流的冲击。而湛江东岭村的“考兵”傩舞却始终保存着中华民族传统部分最原始的根。东岭傩舞由村民世代相传,沿袭下来,可以说是既传承了自宋代以来的中原文化,又丰富和保存了广东民间当代的傩文化,它具有极大的混杂性,在它的身上有着桂、浙、黔傩的掠影,但又不排除它兼具古代巫术和道教的复合形态结合。如今,它演绎成东岭村世代子孙寻找“根”的传呼信号,说东岭村的“考兵”傩礼是中国文化视觉与触觉的图像“活化石”,实不为过。

夕阳西下,我漫步在村道上,一群小孩在灵冈庙前广场上嬉戏打闹,只有广场上那一棵苍劲的古榕树,依旧与炮架对望,又仿佛像一位经历沧桑岁月的老人,在诉说着一段历史……

相关专题 烈士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