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管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论文

noyesmac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noyesmac”参与投稿,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国企管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论文(共8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国企管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论文

国企管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论文

企业管理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其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对如何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加快实现管理创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加快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基础管理不规范

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企业决胜于市场的最基本的战斗力,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不扎实的后果必然是管理粗放、松懈、秩序混乱。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各项配套的规章制度,但没有严密的具体细则,没有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导致有规则难依的局面。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也不规范、系统。

2.决策上的个人主义

中国的管理者具有双重角色,具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国家干部双重身份,政绩和晋升都与国家的政府有密切管理,使中国企业易形成家长式领导。这种领导方式使得管理权过分集中,不利于企业健康的发展和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活力与企业效率。

3.企业文化建设不科学不合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的自主权日益得到扩大,部分企业的企业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仍有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停滞不前。很多企业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企业管理观念过分陈旧,缺乏市场观念、顾客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还有的企业虽然引进了西方先进的企业文化,但是由于没有认真地去研究和学习,没有把西方的企业文化中国化,仅仅生搬硬套。而且,还有相当一批企业根本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这些都对企业应对未来环境和企业员工的潜力发挥不利。

二、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原则

1.坚持中国特色

中国的企业管理创新应该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从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同时历史的经验也证明,不充分注意我国的情况,一味地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实现管理创新也是不可能的。

2.坚持企业管理创新与技术进步同步配套进行

技术进步关系到企业的后劲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必须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把它有效地组织起来,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实现企业管理创新要与先进的技术同步配套进行,同步发展。

3.坚持深化改革,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鼓励和倡导企业管理现代化,但从总体看,企业缺乏管理进步的动力和压力,首先,取决于政策,政府部门的政策诱导对一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取决于技术改造或扩大规模,企业走的是粗放型发展道路,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效益,但给企业的资产营运留下了一系列的后遗症;第三,才取决于管理。所以说要实现企业管理创新,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真正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实现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1.全面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一种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随着我国全面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尤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初步建立,产权关系的明确,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使企业成了具有经营自主权的市场主体,促进了企业更好地学习、消化、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并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不断进行完善。所以,要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就必须不断推进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各级政府部门从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转变到搞好宏观调控,加强对企业的协调、指导、服务和监督上来。

2.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西方发达国家积累了大量先进的管理经验,其中许多经验适合当前我国国情,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系,促进管理创新。

国有企业要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的新要求、新特点、新规律,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从增强企业的整体功能着眼,按照体系化的思想来设计和规划,既要有整体设计,又要从关键环节抓起,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实现管理科学化。

4.调整管理重心,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

依靠企业员工并通过企业员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来健全完善各种保证制度,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要,坚持企业事务公开制度。

5.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培育灵活适应型企业文化。

要想提高中国的企业管理水平,全面实现管理现代化,不但要全面理解并特别重视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而且要努力培育出灵活适应型的企业文化。

四、结束语

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赢得市场、赢得未来的必要条件。但是要建立先进的、独具特色的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实现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国有企业应密切关注企业管理发展的最新动向,学习和借鉴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篇2:公司制改革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与解决方案论文

公司制改革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与解决方案论文

一、公司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国有股股东行为不合理

1995年以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的逐步推开,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化改造,在改革产权制度、实现产权多主体多元化,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制衡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主要从企业产权层次上完成的公司制改造,并不能完成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部任务。从改革实际情况看,试点企业的改制工作发展很不平衡,很多企业的公司化改制,只是形成了公司制的“外壳”,而没有形成公司制的实质和内涵。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不明显,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改制前企业资源的不可流动性所造成的.大量积淀因素如企业冗员、不良资产与高额负债、企业办社会等历史遗留问题需要逐步消化。这些问题大多是在近二十年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积累起来的J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化。但这些问题不解决,公司制企业就不可能放开手脚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其效率优势。

然而还有另~类在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它涉及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更深层。从现象上看,经过公司制改造以后的国有企业仍然有两个关键问题没有解决,并且也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途径二第一是通过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调整好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责权利关系‘,规范好经营者行为的问题。第二是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国有资本的流动与重组,通过资本在企业间灵活的进入与退出,提高国有资本

的保值与增值能力,强化国有资本的市场竞争力。

第一个问题要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但公司治理结构怎样才能完善?改革按目前的思路发展,公司治理结构能不能完善?改制企业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仍然是按照旧模式、老办法建立的,即董事长、总经理均由上级党委首先决定,由行政部门任命,顶多在股东会或董事会上走走形式过过场,企业经营者的“官员”身份始终未能真正转变。改制企业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本来应该是权责既十分明确,又能相互制约和制衡的,有制约和制衡才能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各负其责地工作。可是我们在公司制改造过程电普遍推广的却是董事长、总经理“一肩挑”的做法,企业领导层的矛盾固然减少了,但公司治理的制衡机制也始终不能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经理阶层有一套包括工资、奖金、股权、期仅在内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但这些机制在我们的公司制企业中推行却困难重重,企业家的收人与其经营绩效很难真正挂钩,更不用说与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剩余了。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控与约束机制包括了企业内部(通过公司股东会)和企业外部(包括法制约束与市场约束)两个层面,但目前我国改制后的国有企业,这两个层面的约束机制都不健全。我们的企业经营者们制度规定的权力不算多,但实际拥有的权力相当大,由于事前监督机制的薄弱,“企业家”滥用权力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经营者“机会主义行为”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更是巨大。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仍然在埋怨政府放权不够,干预过多。看来,公司制改造虽然从法律上构造了企业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但是由所有者与经营者共同订立的公司合约并没有处理好企业的“剩余权”分享问题,双方当事人都没有找准自己在企业的适当位置。

第二个问题要靠资本市场的发育完善来解决,但目前资本市场发育的最大障碍就在国有资产的流动性和可交易性太弱。资本市场的发育最终靠足够数量的

资本在市场上的交易与流动,需要全体投资者的积极参与。在绝大多数国有资本不

[1] [2] [3] [4] [5] [6]

篇3:大学生班级管理面临的问题探析论文

大学生班级管理面临的问题探析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院校每年招收的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多。一直以来,高等院校的工作者主要的任务就是对班级的管理,也是对学生的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占有重要部分,因为自身的管理能力不强,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班级管理出现松散和混乱的现象。班集体的混乱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给也会影响班干部的自信心,对整个大学的成长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本文就针对大学生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使班级管理的问题得到改善。

关键词:班级;管理;问题;对策

班级管理营造出的成长环境功能对学生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班级管理的问题急需得到解决,同时也受到了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和各种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管理的主要职责是为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班上的学生一起合作,形成良好的班风。良好的课堂风气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性格。班级的管理主要是针对学生,同时成为了目标的终端实现者。班级管理可以防止出现一些不良的气氛传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格,不断提高课堂的凝聚力。在班级里要多举办一些多样化的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师生之间提供相应的平台,对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行激发。

二、大学生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招生,大学生的数量逐年的增加,辅导员的责任也逐渐增大,面对无比繁重的工作任务,辅导员对班级很难做到全面的管理,这需要培养一些班干部来帮助自己的管理班级。通过优秀的班干部来对学生的动态及时的进行管理,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处理,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挥优秀班干部的作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很难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班级凝聚力不强

一个比较优秀的班级拥有良好的凝聚力是前提,班级中的每一位成员之间要相互帮助,同时,我们要树立团队意识,让我们真正的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努力实现共同目标,集体的荣誉是共同努力的方向。通过对一些大学生的调查和了解,他们觉得自己的'班级是团结、相互信任的,在班级活动中,每个成员都要具有较高的参与度,但是因为集体的归属感不强,导致班级内的凝聚力不强。

(二)班干部选拔制度不科学

在大学班级管理中,班干部是管理班级的重要部分,班级管理的好坏与班干部有着一定的联系。然而,高校中部分班级中的干部存在一些问题,造成班级管理的效果不理想。有些班级的教师在选拔班干部的同时,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或者是按照自己的第一印象来进行判断,忽略了学生的特点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导致出现选择的班干部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这样造成班干部在班级内没有一定的威信,增加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三)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比较低

大学生刚入学之后,班干部会逐渐的开展相应的活动,一般都会借鉴传统留下来的活动,但是因为班干部的经验不足,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也比较枯燥,使参加的学生感到很失望,产生这种思想导致班级再次举行活动的时候,班级内的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这使班干部组织活动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导致班级内的活动逐渐减少。

三、解决班级管理问题的对策探析

(一)增加班级凝聚力

班级的环境氛围对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有着推动作用,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班级的凝聚力是班级环境的核心,通过在班内组织相应的活动,可以有效地体现班级的凝聚力。在各种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集体与个人之间存在的差距和联系,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在开展集体活动时,班干部要发挥出自身职能的作用,对同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处理,不断提升班级内的凝聚力。

(二)优化班级干部选拔制度

班干部是班级管理的基石,是开展班级活动的保障,老师在各项管理的指令实行都需要班干部来进行传达和落实。所以,在班级内干部队伍的建设上,要采用科学的制度来进行制定,选拔干部要坚持以人为本,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充分了解,使其具有管理才能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在班级中的力量,为集体做出一定的贡献。所以,在选拔过程中,要选择责任心较强、群众基础好、组织能力强、工作积极的学生作为班干部,这样可以更好地为班级服务。

(三)建立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

在班级内,教师要建立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对班级中的各项管理做到精细化管理。完善班级管理体系,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学习、交流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管理方式,促进班级管理的效率提升,建立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可以在教室管理班级的同时,及时料及学生学习思想情况。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并举行全体学生的班级会议,与学生讨论班级制度的建立。完善的班级管理体系包括:团支部工作制度、考勤制度、课后活动制度、评奖方法等。明确班级管理制度后,班主任应严格监督和控制管理制度的执行,引导学生自觉的遵守和维护班级管理制度。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班集体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载体,良好的班集体具有较强的力量,可以为自身和班级内的同学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人格。与之相反的是,凝聚力不强、缺乏正气的班级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辅导员需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通过班会或是讲座的方式,宣传班级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地了解班集体的重要性。

(五)提升班干部的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班级形象

在班级内选取班干部,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因此班委成为班级管理者和协调者。班委在师生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在日常的生活中,班干部也扮演着引导和激励其他同学的作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班级是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管理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校风,因此,班级管理工作比较重要。只有不断完善班级管理制度,才能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

参考文献:

[1]李俊.浅谈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中的宽与严[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8).

[2]田大为.关于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作用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

[3]康斌.大学班级管理与建设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篇4:刍议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论文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始终贯穿于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中,其属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造价管理控制好坏将会对施工单位的工程项目利益产生影响,这便要求各施工单位在保证建筑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一目标。

1 当前存在于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的问题

1.1 建筑工程造价决策失误。目前,我国的建筑单位往往在缺乏实际考察的情况下做出造价决策,这种片面的决策方式难免带有主观性的色彩,通过尽可能降低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来实现建筑单位经济利益的目标是决策者在进行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手段,而这种依靠主官臆断的决策行为往往无法反应出真实的造价预算,从而导致后期工程造价投入的增加,致使造价失控。

1.2 合同管理和索赔意识不强。当前在建筑市场经济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承揽施工任务比较困难,建设单位的招标文件合同条款往往比较苛刻,还要把好多项目分割出来,建设单位自行分包。在这种情况下,施工总承包企业在项目经营和管理上困难就比较多。其一是施工总承包企业为了能够承揽施工任务,而忽略了合同的签订,也没有对项目实地考察以及合同条款的研究,简单的按招标文件的条款进行套用。但是在施工过程中由建设方分包单位的原因、当地群众干扰的原因、设计单位的原因而造成的工期延误和费用的增加,而施工合同条款上建设单位对这些问题又进行了回避不谈,施工总承包企业的现场管理人员对工程索赔问题不够了解,也不够重视,也没有及时的进行处理,使工程索赔问题搁置下来为竣工结算带来麻烦。其二是项目管理人员与供应商签订合同不认真、也不履行约定义务,给供应商又进行了索赔,给企业造成不必要损失,增加项目成本。

1.3 招投标阶段存在的问题。招投标阶段也是项目造价控制的重要环节,有些建筑企业的设计人员对标底的编审不够严谨,未能做到现场勘察结合招标文件要求计算造价导致误差较大,不能有效判断企业投标价格是否合理,不利于共同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在招标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评标定标,要想实现招投标合理公平的目标,就一定要确定一个合理公正、较为科学的评标定标方法。在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一套较规范的评标定标方法,所以使得某些建设单位依然只关注报价高低,以最低报价为主。评价小组中的大部分成员都是建设单位分派出去的,所以评标时,有着较大的主观因素,有失公正。

1.4 成本核算不合理。当前,施工企业工程造价人员在计算项目施工成本时,往往是以当地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为依据,以及参照市场信息指导价来计算分部分项工程直接费,工程量计算都是根据当时投标书中的工程量清单数量,没有在计算施工成本的时候重新计算施工图中的数量,也不详细了解项目当地材料价格和施工情况下,而组成的项目单价。但这种不切合实际施工成本的确定,往往使施工成本控制失去指导意义。在施工过程中也没有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不采用新方法、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而喜欢多用人力,又对原材料控制不力,严重影响造价控制。

2 解决方案

2.1 招标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标底是建设单位拟建工程投资的底数。单位没有条件,应请有资格的咨询单位代编;有条件的单位尽量自行编制。编制标底时要与市场的实际变化相吻合,要实事求是、切合实际,保证标底编制质量,把工程标底控制在合理造价的下限。业主可根据工程的规模、性质、特点,确定合适的发包方式来控制工程造价。实行公平合理的招投标,可使承担的工程造价更加合理,并可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所以在招投标过程中,要有明确的透明度,使招投标单位思想明确,对招投标工作放心,真正体现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

2.2 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建筑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主要为工程量的清单报价和工程招投标的设计。例如建筑工程的工艺要求、建筑材料、施工设备型号及数量等。施工单位需要在工程造价与设计方案之间选择平衡点,从而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2.3 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施工阶段是建筑工程建设的关键性阶段,施工阶段的造价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造价,施工阶段的建设水平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水平。建筑工程工期较长,很容易导致材料人工等一系列的波动,很容易对造价产生影响。因此,在图纸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施工质量的监测与设计,还要考虑投入资本变动对工程的影响,对建筑工程的造价实现动态控制,尽量降低各种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要编制施工现场的管理费标准,建立管理费用的支出与预算;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对于计划外或超出的开支更要严格筛选审查。加强定额管理,严格规划好用以完成建筑工程所需要的人员、材料、设备等数量。不管是哪一方提出的修改方案,施工企业都要与原方案做详细比较,进行价值分析。

2.4 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程序。在工程施工阶段对工程造价进行管理,首先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程序。具体来说,就是制定一套完善的计量、支付、变更的管理办法,突出事前控制,强化事中控制,完善事后控制。突出事前控制是指要避免设计院出变更,施工单位实施,实施完再报决算的习惯模式。除非有特殊情况,一般的工程变更都必须建立先由施工单位打立项报告,监理工程师审核,经业主批准立项后才可以实施的程序。另外,工程变更的费用和变更方案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变更立项报告在说明变更处理方案的同时,必须同时说明相应的变更价款,从而使业主决策时对造价心中有数,避免造价失控。

2.5 竣工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竣工决算这最后一道关口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建设单位强化管理意识、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法等,使工程建设投资达到最佳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人员必须秉公办事,坚持原则,从严把关。工作中应坚持深入施工现场,了解工程变更内容的具体做法,熟悉工程变更、增减工程量情况,为决算审计打下基础,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审计制度。只有坚持严格的办法和程序,才能保证决算的真实性、严肃性。

3 结语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程序复杂的过程。管理者要重视相关规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严格遵守市场秩序,完善自身管理流程。总之,应在保证上建工程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工程造价科学化管理,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铃.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09(02): 46-47.

[2] 谢新喜.探讨建筑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J].中国城市经济,, 15(18):54.

篇5:试析高校科研管理面临的机遇问题及其对策建议论文

试析高校科研管理面临的机遇问题及其对策建议论文

摘要: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能,高质量的教育科研离不开高水平的管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科研管理在面临新机遇的同时,仍存在着管理观念滞后、体制僵化、项目管理体制落后、科研经费混乱等问题;亟须更新科研管理观念、完善管理体制、创新项目管理体制、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等,以全面提升高校科研管理质量。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高校科研管理是依据高校科研管理的自身特点、规律及其组织目标和任务,按照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及管理学原理,为实现既定目标,通过科研过程的各个环节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对高校科研活动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和效果等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总结,使科研目标达到最佳完成状况的一种组织活动。有效的科研管理可充分发挥科研人才、学科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提高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促使高校科研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更加紧密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提升高校科研质量与水平。科技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为高校科研管理提供了机遇,但传统的科研管理观念、模式等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其弊端。因此,分析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寻求相应的对策,对进一步完善高校科研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科研管理面临的机遇。

科研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内承担着高校科研发展规划的编制、组织和实施,对外是高校科技活动与国家、社会交流的重要窗口,对高校的科研乃至整个高校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需要把握机遇,不断提升高校科研发展水平。

1、国家重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高校科研在国家经济、社会以及高等教育中重要地位的凸显,科研管理工作在高校中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关键环节。科技自主创新只有和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结合起来,整个科技链和产业链最终变成价值链,才能真正变成生产力,从而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21世纪以来,特别是通过国家“211工程”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我国高校的科研工作普遍受到关注,科技工作发展迅速,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实力和竞争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现已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能力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其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则是提高高校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的重要砝码,是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积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挑战的需要。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需要抓住机遇,不断与时俱进,实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2、市场经济为高校科研工作开拓了更大的舞台。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是我国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一次根本性转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国家和地方各职能部门主要依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和经济效益来确定对各个产业的投资强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从而不断地提出生产实践中大量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和攻关项目。这将极大地丰富高校科研工作的内容,拓展其研究领域,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机制创新,为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会,开拓了广阔的舞台。为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对科技研究与发展的投入将有所增加,主动性将会增强,高校应该努力进行科研管理创新,提高科技实力,尽快适应形势变化,以获得更多的研究与发展经费支持。高校获得的科研经费支持越多,就越有利于科研管理工作的进行,更有效的调控科研管理的各个方面,以获得科研管理的最优化效益。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应抓住机遇,注重促进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科研成果,促使高校科研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经济全球化促进高校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际间科技相互依存度越来越大。科技全球化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科技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和配置,使传统的以国别为载体的科研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都需要各国间的合作才能完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参与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日益增多,国际合作经费随之增加,国际合作使我国科技人员接触到科技前沿,开阔了学术视野,造就了一批活跃于国际学术界的研究队伍,提高了我国的科研水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交通大学的国际科研合作开始起步并取得成效。上交与一些世界知名的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建立了联合研究机构,接受国外大公司和企业的委托,成立了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上交也抓住这一机遇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了三大转变:一是由一般化的科技交流向全方位、深层次的科技交流转变;二是由委托科研和接受国际技术转让向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三是由满足参与国际重大科研合作项目向积极策划发起国际研究计划转变。据此,我国各个高校的科研管理都可以利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扩大的契机,参与更多的科研项目,多渠道获得科研经费,形成较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提升自身科研水平。

4、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

知识产权指人们对于自己智力活动所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阵地,是推动科技发展的主体之一,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的强弱,直接影响高校通过申请专利等法律手段保护自我知识产权。当前,我国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断增强,这为高校提供了实现自我知识产权价值的保障。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为高校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为高校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高校只有增强专利意识,不断创新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才会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强,也就要求高校积极开展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使高校科研成果管理不仅仅停留于成果评价和鉴定上,而是要把知识产权保护纳入科研管理的环节。强化对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构建形式多样的科研成果管理和评价机制,提高成果管理的质量,不断激励高校科研人员工作,促进高校科研质量水平的提高,从而不断推动高校发展。

二、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高校对传统的科研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研管理的发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也阻碍了高校发展的步伐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1、科研管理观念滞后。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些高校科研管理观念陈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科研管理观念仍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科研人员和项目实行机械化的刚性管理模式,缺乏人本观念。管理方式上,用管理行政的方式管理学术人员,服务观念不强。高校科研管理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沿袭上传下达的工作作风,沿用原来的行政命令进行科研管理,缺乏人本和服务观念。管理目标上,为追求课题层次,忽视市场需求和科研成果转化率,导致科研与生产脱节,缺乏市场观念。管理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观念薄弱,由于我国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完善,高校总体上知识产权观念不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高校科研工作者和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差,“重成果,轻专利”现象普遍,对属于高校的无形资产不注重申请专利,造成知识产权的严重流失,并导致科研成果产业化水平低。

2、科研项目管理体制落后。

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也是科研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过程繁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创新工作。科研项目的研究目标、过程、方法及经费预算都是在大量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完成的。研究人员提交申请书时,一些思路和设计可能还处于某一研究领域的前沿,但经过项目申请、形式审查、同行评议、综合处理、评审会等几个主要环节立项时,一般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理论技术不断涌现,经过这样一个繁杂的过程,很多前沿的创意和构想都可能过时。

在科研项目管理的申报立项、实施和结题验收三个主要环节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申报立项环节,很多项目不符合项目申报指南;撰写的项目申请书质量不高;科研管理人员不能很好的指导科研人员进行项目选题,导致项目申报中标率低。在项目实施阶段,经费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项目实施的进度;项目实施过程中管理人员监管力度不够,阻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在项目验收环节,缺乏一套完善的验收制度,不利于验收工作的顺利实施。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与市场脱节严重,不少科研项目在立项时就缺少市场分析,基本上忽视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环节,甚至没有对科研人员申报的科研项目进行认真的审查、论证就匆匆立项了,而管理过程也只局限于对成果完成的鉴定这一阶段,对科研成果转化重视不够,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知识产业化水平不高。

3、科研经费管理混乱。

多年来,高校科研经费执行的是《预算会计制度》,而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大多只有收支概念,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本、效益意识,特别在高校反映出自身的局限性。在科研管理中科研经费混乱的现象普遍存在,首先,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缺乏可操作性,不同级别层次的科研课题如纵向、横向和校级这三类课题,其经费来源是不同的,其管理办法也应有所区别。但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可控性的管理办法,各类费用的支出比例难以把握,加上科研项目人员预算观念薄弱,往往导致预算与实际支出有很大的差距。其次,科研经费私人化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研经费的流失。科研经费管理中缺乏明确、完善的规章制度,一些科研人员对于科研经费性质的认识及运用观念错位,有些人甚至认为科研经费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的,个人有任意支配的权利,因此将科研经费用于私人消费,导致科研经费私人化现象严重,同时使得部分科研经费流失。再次,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监督机制有待完善。当前,很多高校的科研管理监督意识不强,一般只在会计审核阶段对科研经费进行监管,缺乏一套完整的经费审核监督机制,而且审核尺度较为宽松,使得科研经费管理混乱。

三、提升高校科研管理质量的对策建议。

1、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观念更新。

科研管理观念是管理行为的先导和引擎,科研管理首先要强化服务理念,以系统创新推进科研质量的全面提升。首先,强化服务观念转变重“管”轻“理”的管理观念,强化管理服务并重、以服务为主的观念。高校科研管理是对科研人员进行的管理,科研人员是高校科研活动的主力军,“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对人的管理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把科研人员作为高校管理活动的`核心,是最主要的财富和资源。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尽量做好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准备,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建立良好的服务体系,为科研人员做好服务工作。

其次,强化市场观念和策划观念,提高科研质量。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科研项目必须树立市场观念、强化策划观念,考虑市场需求,使科研与生产密切结合,同时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强化科研成果报奖和转化的策划观念,以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以科研成果质量及其转化创建名牌工程,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从而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再次,高校科研管理和科研人员应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尤其要强化专利保护观念,贯彻执行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既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也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高校还应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可行的科研成果奖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2、创新科研项目管理体制。

要想有效地解决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创新科研项目管理体制,促进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化运作和良性循环,以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首先,改变仅靠条条框框来搞管理的模式,尽可能地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简化繁琐的办事手续和工作程序。为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要建立一支布局合理、方向明确、优势互补、多层次高素质的科研项目管理队伍。明确各部门人员的职责,为了是项目负责人更好的履行职责,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提高办事效率。

在项目的申请立项、实施和结题鉴定等各个环节中明确分工,为申报项目的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绿色通道。其次,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引导科研人员认真学习项目申报指南,给予适当的时间撰写高重量的项目申报书,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科研人员进行项目选题,以提高课题的中标率。再次,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督机制,主要是完善审批程序和经费使用审计,力求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应加强项目的审查力度,注重科研项目与市场的结合程度,避免脱节。在立项之前,要求科研人员对市场进行科学的调查与分析;在结题鉴定阶段,注重科研项目成果的转化。

3、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参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结合高校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以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规范性。首先,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搭建科研信息网络平台。针对不同层次类型的课题,对于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分别制定相应的经费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不同性质科研经费的使用细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经费管理办法。对经费预算进行细化,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预算与实际支出的差距。其次,引导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科研经费管理观念,科研经费是保证高校科技事业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并非科研人员的私人费用,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科研经费的规范化管理,彻底改变科研人员经费私人化的错误思想。再次,完善科研经费约束监管机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各高校要进一步明确学校科研、财务等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高校可以建立科研经费管理监督小组,由项目管理的相关各部门负责人组成,以建立健全的科研审计机制,使科研、财务和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全过程相互配合、协作,共同监督;使科研项目管理有序而高效地进行,从而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推动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篇6: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问题和管理措施论文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问题和管理措施论文

摘 要:本文重点从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提升安全教育实效、丰富安全教育内容、创新安全教育方式、落实安全教育到实处等方面,围绕应对当前大学安全教育面临问题的对策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应对策略

一、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问题

1.大学生安全意识普遍较低

在现阶段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呈现出以下明显特征:生理方面发育得比较成熟,但心理发育比较滞后;虽然有强烈的社会需求,却缺乏明确的人生观,阅历浅,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弱;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然而自我保护意识较弱;自尊心强,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法制观念,有较低的社会认知、判断力以及安全意识。

2.安全教育方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足

对大多数高校来讲,他们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一些教师由于本身就对相关知识不了解,导致讲课针对性不强,同时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使得讲课过程不能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满足不了实际需要,未达到安全教育之目的。

3.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实效不佳

部分高校的教学手段比较落后,主要以展板宣传和集中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创新意识。在多媒体得到充分发展之前,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确实起到了作用。但处在目前的新媒体时代,采用集生动、形象和及时为一体的多媒体传播手段,学生则更容易接受。在安全教育手段方面,许多高校都没有进行创新,致使教学效果不佳。

4.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生认同度不高

安全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进一步扩充和深化,安全问题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不仅仅包含传统的大学生财产安全,还包含心理、网络等方方面面。安全知识以及案例库更新慢,学生无法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的安全知识和案例,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机。

二、应对当前大学安全教育面临问题的对策

1.培养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首先,要加强安全意识教育。要从思想上认识危险、重视危险并防范危险,使安全意识教育从被动转向主动。具体包括如下意识:一是公民意识,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二是自我防范意识,即在遇到人身或财产危险时应该具备的'意识;三是法律意识,即要遵纪守法并用法律维权;四是心理健康意识。

其次,要注重学生安全防范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加强学生防范常见安全事故的能力培养,包括防盗、防火、防骗和防抢劫等。同时,要加强学生对突发事件反应和处理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野外生存能力的培养,如在面临洪水、地震及塌方等危险时,学生应具有自救和互救的能力,要勇敢、机智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2.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提升安全教育实效

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开展安全教育,如网络、手机等,使安全教育更具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比如,学校可以设立关于学生安全教育的公共微博,鼓励教育管理人员多采用现代通讯手段,将有关安全的知识、案例和警示等相关信息及时发送出去,做到随时提醒,使学生对身边的安全动态及时进行关注,消除安全隐患,关心自己也关心他人,营造安全第一、热爱生命的氛围,使学校和社会更加稳定。相关领导和教师也应加强重视,对可能引发矛盾的问题提前做好部署,加以及时干预或处置,将问题扼杀在襁褓中。

3.丰富安全教育内容,提升安全教育时效性

学校应根据学生最关注的安全热点问题对安全教育内容及时进行更新,尤其是对一些直接关系到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安全事件,如消防、被骗、被抢、被盗及食品安全等,安全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应该根据某一时期的敏感性和特定性进行调整。学校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同时也要丰富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将新内容同新案例结合起来,或者将案例刻成光盘并结合时政热点,穿插对案件的评论,将更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快速掌握安全技能。

4.创新安全教育方式,落实安全教育到实处

在安全教育工作中,仅依靠理论灌输并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理论只有以具体实践为依托才能真正被理解和接受。学校可以和其他部门合作,如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及信息部门等,对他们现有的安全案例和安全设施加以利用,建立起学生安全教育的实习基地,要改变原有的纯理论灌输的教育方式,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和体验。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消防演习,通过这种现场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正获得一些应急避险的知识以及进行自救的能力,以便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伤害,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以及行为方式。

总之,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特点、新挑战,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及时关注社会上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相关动态,特别是一些大学生侵害案件的发生等。在安全教育工作中,做到及时更新案例库,创新安全教育方式,丰富安全教育内容,积极组织安全教育活动以及安全防范能力提升演练等,尽可能地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蒋丽丽.女大学生频遭侵害呼吁安全教育[N].中国教育报,-08-29(2).

[2]马丽,周艳.大学生安全教育途径与措施[J].农业工程,2014(3):137-139.

篇7:高校师资管理面临的形势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

高校师资管理面临的形势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现阶段我们的高校师资方面建设存在着很多矛盾与问题。主要矛盾是在我们高校教师师资力量管理方面与学校扩招方面的问题,现在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高校扩招后的需求,这样会加重在教学方面对高校教师的负担,同时还存在着教学经验较少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更好的分析和解决我们高校在师资管理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校师资;教学;人才

要想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首先我们要抓好学校师资人才队伍建设,只有清醒的认识到我们高校在师资管理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才能够用正确的办法处理好我们在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把我们高校的教育事业推到更高的层次当中去。这是我们在未来需要通过不断努力来实现的长远发展目标,为我们高校在未来的教学路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在师资管理与建设上存在的矛盾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经不断的在教育事业上得到高速的发展,高校学生规模由的340万人增加到的两2100万人,再到现在的3000多万人。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高校在教育方面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教育普及的大众群体化的教育阶段。高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是设备设施方面的问题,还有师资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因为师资管理方面,急需大量有经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进行教学,有助于我们在教育事业上的长足发展。

以上问题只是我们高校表面上存在的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思想观念、我们在师资方面的管理能力和具体模式方面的原因,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表现。

1、思想观念落后导致高校师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高校在师资管理过程中,以行政管理来取代学术管理,行政管理在高校的外在管理上还是可以的,但是在内在的辅助上就略显不足了。学术方面往往体现为一种内在的形式,而作为教育管理的我们则一直做着自己的份内工作。如果两者进行有机结合,高校师资管理将会得到更好地发展。

2、高校办学效益化导致师资管理的下滑。现今我们自高校教学方面的师资管理中,有一种十分特殊的情况,高校由于扩招师资力量不够,急需面向各种平台进行招聘。但有些高校却恰恰相反,并不是很急切地需要师资力量的补充,其主要原因是,师资引进不敢太过急于求成,还有就是在现实层面上师资力量少但是工资方面也相应的.变得丰厚了很多,虽然工作压力会很大,但是为了能够尽量降低学校在师资力量方面的开资,现在不少学校也都是这样的,宁可我们在师资数量上少一点,工作面乱点,压力大点,还是要尽可量的保持这种状态,以此方法来提高我们高校在办学方面的整体利益。因此,我们说现在高校为什么会这样运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经济利益方面的问题。

3、高校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我们高校在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一是,高校的师资力量都是采用编制固定的办法进行管理,这样对师资的良性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二是,教师在职业的自信与稳定感较强,有较强的“铁饭碗”思想,不会过分担心因为自身的能力上的问题。三是,在高校师资的使用方面,过度重视在数量上的填补,在教师师资质量方面很轻视,在师资力量的考核方面过于形式化、走过场。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现在师资力量在管理方面提升缓慢的主要原因。

4、高校师资管理方面的认识较为偏激。我们高校在师资力量的创新中,还存在着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如在认识上过度偏激。只重视在学历方面的培养,轻视了在能力上的提升。只注重片面的追求高学历。在学校的教育资源使用方面,只注重对外在人员的吸引,而不注重内在人员的使用,高新聘请在外的知名教师而不重用本校慢慢提升起来的老师。这样就引起在高校内部培养起来的人才的思想变动,造成内部人才的外流。

二、高校师资管理的对策

在高校的师资管理层面,主要是为了建设一支组织合理、素质过硬的全面型师资人才梯队,为高校发展做好充足的师资资源储备。具体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发挥学术自主,促进科学支教。高校在师资管理上应当认清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根本上达成共识的创新机制,能够让教师正确认识自身,约束自身,努力在高校的发展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为我们在教学方面做好铺垫。我们要用学术的角度去管理,尽量避免利用行政管理的方法来管理教师,使师资管理方面切合理论实际,十分符合高校教学方面的实际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避免或减少使用行政管理来代替学术管理的状况。

2、创新师资管理,促进整体效果。主要是在优化师资队伍在学历方面、学缘方面、学科方面、年龄方面、职称方面等,努力建设创新成为一个有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过硬的高校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在整体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3、创建优质环境,促进教师发展。高校要想真正创建出能够达到未来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过硬师资梯队,就需要在师资人才的发展道路上下功夫,同时通过上级相关政策合理调控和在事业方面的引导,努力促进教师在教育上积极努力,追求上进。只有高校的师资力量在整体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才会相应的提高。

总之,在教育方面我们一直在不断的努力,同时在教师管理上也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目前在高校的师资管理上我们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本文在高校师资管理方面的形势分析和讨论,使我们也知道只有创新现在的高校管理机制才能够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上做好师资人才培养,才能在未来的国家人才培养事业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韩冰.我国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

[2]谢永强.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举措[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篇8:试析国有企业行政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强化策略的行政管理论文

试析国有企业行政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强化策略的行政管理论文

一、我国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内容界定

1.企业行政管理的内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无论是从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允许企业按市场供求调节生产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是说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组织结构、运营理念还是先进管理技术的运用,信息化的普及,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行政管理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行政管理指的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了能够实现企业发展的规划和目标,凭借企业行政组织机构、按照企业的行政组织机构内部的隶属渠道,运用一定的法律、制度、原则及方法对企业进行职能性管理的总和。

2.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定义。我国国有企业与企业性质的企业是不相同的,国有企业虽然也生产过程中也具有自主经营的管理权,但是其管理权力来源于国家的公共权力。国有企业在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改革后,虽然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是产权清晰的原则是不能变的。在当前国有企业发展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把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定义为以下几个方面: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权力来源于国家的公共权力;国有企业凭借国家的公共权力对企业的行政事务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从而进一步协调企业发展与企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预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加强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首先,加强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是保证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国有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行政管理问题没有解决好,自身的竞争水平也不能提高,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只有理顺了自身的内部关系,不断强化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水平,才能使企业更加良性的发展。其次,加强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是维护社会权益和实现经济效益的保证。我国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权力来源于国家的公共权力,不断深化国有企业行政管理能够进一步优化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从而能够起到维护社会权益的最终目标;再次,加强国有企业行政管理能够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企业行政管理正好与我国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相适应,这不仅仅是目前我国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样在企业中起到主要的指导作用,企业才能够更好更快的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当前国有企业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脱离实际。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干部存在严重的官僚思想。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企业负责人思想落后,不能够从市场经济以及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做表面文章,大搞形式主义,把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孤立起来。这样一来,往往会造成国有企业资源的大量浪费,不利于国有企业工作效率的提升,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2.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首先,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完善。在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忽视了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造成了行政管理工作不能够在制度的保障下进行,完全依靠企业管理者的主观意愿去制定企业的规划和发展目标,不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其次,缺乏完善的工作秩序。行政管理工作中,企业没有完整可依的规章制度,企业员工人员分工不明确,职责混乱,工作没有具体流程,这样就会造成企业运行效率的低下,不利于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再次,长期以来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也使得企业忽视了内部行政管理制度的建全和执行,随着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面临着更大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如果自身内部的行政管理问题都没有解决好,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

3.国有企业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于提高。随着知识经济不断地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高层已经开始注重高知识人才,在企业中开始招聘高学历的人才,但是由于受到我国教育制度的限制,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仅仅凭借着在学校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工作。在就是对于刚刚脱离学校的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在企业工作的时间比较短,对企业的老员工很难开展工作,以至于很多工作执行力较差,效果不好。启用刚刚毕业的学生,本身对企业的了解程度是有限的,在工作的过程中容易导致脱离实际,制定的措施得不到有效的实施。总体看来,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不断加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意义重大。

三、强化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策略

1.加强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制度创新。行政管理制度作为企业行政管理的基础,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深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都是基于行政管理制度展开的,而制度怡怡也是实践中矛盾最为核心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在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新的行政制度的制定,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不但要确保制度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它能否有很强的执行性。于此同时,在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完善企业行政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企业应建立行政领导负责制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并由相关的部门进行行政监督。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完善保障体系,强调企业行政管理措施的执行力,逐步提高企业的行政管理效率,从而保证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随着当前企业竞争的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对于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而言,不断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非常重要。首先,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观念。随着当前企业竞争的激烈,企业要盘活现有人力资源的存量,使人力资源的绩效潜力得到释放,就要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陈旧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其次,要不断优化国有企业的用人标准,严格工作人员的选拔程序。于此同时,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企业人才管理部门要加强后备人才的储蓄,建立人才的激励机制,把重视人才和尊重人才重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再次,对企业的关键人才要给予充分的、全面的激励。保证有足够的能力把企业所需的各方面高素质人才吸引到企业里来并留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和后备力量支持。

3.加强国有企业管理层队伍的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市场经济组织,在其经营过程中自负盈这就使得一些不良分子有机可图,他们或是趁虚而入,为自己牟取不法利益,更有甚者,从中侵吞国有资产,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我国的国有企业在体制改革以后其目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是这个现代企业制度没有脱离社会主义的中心,国有企业虽然有其经营权,但是所有权还是国有。因此,国有企业中管理队伍的建设相当重要,企业的各级党组织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工作,也要随时维护国有资源,与不良现象做斗争,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管理队伍腐化变质,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这也是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企业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更应该身体力行,抓紧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

相关专题 国企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