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学习机制的构建论文

酱饼酱香鸭脖子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酱饼酱香鸭脖子”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文科生学习机制的构建论文(共14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文科生学习机制的构建论文

文科生学习机制的构建论文

文科类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对策

1激发学习动力

当前我国劳动力结构性失业呈现增加趋势,大学生面临找工作难,特别是文科类学生面临的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如何把学好生产与运作管理与未来的就业联系在一起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笔者从文科类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的原因着手强调学好生产与运作管理的重要性,当前社会需求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应该具有像理工类学生一样具备的实际操作技能、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沉稳的工作态度,比如现在很多大企业招聘的岗位,其生产与运作管理正是锻炼学生能力和品格的主要课程之一,学好生产与运作管理会尽量减少文科类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的现象。

2协同运用板书和多媒体技术,增加趣味性教学内容

由于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讲授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而讲授这些内容又占用较多时间,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又不易全部采用多媒体,比如有些重要公式的推导和练习题的解题过程必须采用板书形式,因为板书能够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减少“眼高手低”现象。另外,针对文科类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加趣味性教学内容,笔者发现现有的生产与运作管理教材所列举习题材料大都是一些与生活联系不紧密、抽象性的内容,学生对这些材料并不感兴趣,在近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习题材料,主要包括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件或问题,并且把这些问题作为新课导入的材料,学生的上课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都有很大的提高,教学过程收到较好的效果。

3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加强实践教学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协同、合作的教学法,而不是老师一味地讲课,学生被动地听课。这一教学法强调学生能够有选择上课方式、安排学习进度的权利,并且能够自由思考,除了传统的大班教学以外,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小组教学、课堂讨论、个性化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保障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任务。生产与运作管理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然而同理工类学生相比,文科类学生所学专业一般对实践内容重视不足,实践设备或场地缺乏,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普遍对实践内容缺乏兴趣,因此必须加强实践内容教学。

构建高校文科类学生学习的长效机制

1广泛动员,形成所有教师参与

文科类学生学习规律研究的局面不可否认,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和现实诸多因素的原因,高校对理工类学生学习规律研究以及对理工类学生的重视程度要强于文科类学生,要想提高文科类学生学习诸如生产与运作管理这类课程的积极性,就必须形成高校教师、辅导员等人员参与文科类学生学习规律研究的局面,探索文科类学生学习特点,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要把所有教师参与文科类学生学习规律研究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高等院校积极探索文科类学生各方面特点,积极研究文科类学生兴趣爱好、就业倾向、学习对象选择等方面的特点,在文科类教材编写过程中,不是简单的把理工类教材移植过来,要充分考虑文科类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等。

2加大对文科类学生经费投入

由于对教育规律认识等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高校往往比较重视理工类的经费投入,而文科类的专业在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和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往往是经费投入不足。要想提高文科类学生学习诸如生产与运作管理之类实践性很强课程的积极性,就必须加大经费投入,应该确保各专业课程所需实践类课程保质、保量完成。在加大对文科类学生经费投入的同时,要逐步建立高校各专业投入产出评价机制,研究文科类学生在经费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资源分配的合理性。

3加快调整就业市场结构

当前我国就业市场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理工类学生就业率高,文科类学生就业率低,导致的结果是文科类学生对课程学习不感兴趣。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加快调整就业市场结构,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阶段,第三产业以及新兴产业必将快速发展,这为调整就业市场结构提供了强大动力。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就业市场结构调整,引导文科类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和合理的就业预期,努力学习技术性强的课程。

4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从国外引进而来,然而我国目前正处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与高校教学模式有关的教学目标、价值观念等都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应该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高校应该根据我国文科类学生特点,积极探索适合的教学理论;探索制定适合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目标;要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教学程序、方法以及所需要的教学辅助设备、场地等;探索新时期大学教学成果的评价机制等。只有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当代学生的特点,结合我国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

篇2:电子商务诚信机制的构建论文

电子商务诚信机制的构建论文

电子商务诚信机制的构建论文【1】

[摘要] 由于各种原因,电子商务活动中的诚信危机已经严重影响了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因此,必须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建立诚信机制。

[关键词] 电子商务 诚实 信用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电信网络进行的商务活动。

它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发与运用的产物,是人类科技、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晶,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界出现信用危机。

面对滚滚而来的电子商务浪潮,如何建立电子商务的诚实信用机制,保障电子商务良性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电子商务的诚信危机

电子商务诚信危机实际上是现实经济生活中信任危机的折射,当前,电子商务的诚信危机主要表现在:

1.网络欺诈。

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电子商务主体发布信息相对于在传统媒体上受到的制约较少。

消费者在发现信息的错误后,很难向发布信息的电子商务主体进行追究,甚至根本就不知道电子商务主体的地址。

因此,一些电子商务主体惟利是图,大行欺诈之道,利用各种手段引诱消费者上当受骗。

广大消费者对网上诸多信息心存疑虑,丧失了信任,利用网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积极性降低。

2.商品的品质问题。

部分电子商务主体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道德和法律的必要约束,不讲诚信,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牟取暴利,结果造成了消费者对电子商务市场商品的品质信任度很差。

3.信用与支付手段的问题。

利用电子商务进行交易必然会涉及到信用支付问题。

而由于诚信精神和意识的缺失,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较差,人们为了规避风险不敢贸然通过网络把自己的信用卡帐号告诉企业。

所以,大多数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选择了货到付款这种较可靠的方式,以解决在货款支付中双方的互不信任问题。

但是沿用传统的现款支付的方式来进行网上交易,违背了电子商务的初衷。

二、电子商务与诚实信用

诚信,顾名思义既要诚实,又要守信用。

诚实信用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电子商务与传统的商务活动本质是相同的,它同样需要讲究诚实信用,只不过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和开放性对电子商务在信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建立诚信机制是电子商务自身发展的需要。

电子商务信用是指电子商务主体在进行相关交易时具有“善意”、“诚实”和“信用”的良好主观心态。

在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日益普及的今天,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建立诚信环境有利于电子商务自身的良性发展。

2.建立诚信机制是电子商务特点所决定的。

互联网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等特点,已成为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互联网本身的非中心性、虚拟性、跨地域性和高度自治性,也产生了网上违法行为的隐蔽性、低成本和便捷性,带来了大量的诚信危机,这又成了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障碍。

三、电子商务诚信机制的构建

1.在技术上,建立电子签名和安全认证制度,确保交易主体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电子签名是指附加于数据电讯中的或与之有逻辑联系的电子数据。

电子签名可用来证明数据电讯签署者的身份,并表明签署者同意数据电讯所包含的信息内容。

建立电子签名制度目的就在于赋予数据电文的法律效力和证据效力,从而使司法机关正确解决电子商务纠纷。

电子签名安全认证制度。

电子签名安全认证简称为“电子认证”或“安全认证”,是以特定机构对电子签名者的真实性进行验证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

电子签名制度注重数据信息本身的安全,电子签名安全认证则强调交易关系的信用安全、保证交易人的真实与可靠。

2.在监管上,建立电子营业执照制度。

为促进电子商务主体的诚实信用意识,增强社会公众对电子商务的信任度,应该建立电子营业执照制度。

具体说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办理企业设立登记、颁发书面企业营业执照之时,还应当为企业颁发电子营业执照。

电子营业执照的内容包括书面营业执照的内容(如:住所、经营范围、注册资本、法定代表人、企业设立时间、公司股东、增值税登记情况等)和电子商务主体的网站和网址。

企业进行变更登记时,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变更电子营业执照。

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必须在网站上展示其电子营业执照。

这样,当人们怀疑该企业的信誉时,就可以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调查该企业的资信情况,并正确作出经营决策。

搭建电子商务主体诚信信息公用平台。

各级工商管理机关应当建立网站或网址,通过互联网接受社会公众对电子商务主体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的投诉。

工商管理机关除了依据法律、法规对有管辖权的案件进行查处外,还要将电子商务主体被投诉的情况如实在互联网上发布。

这样电子商务主体的信用程度就受到社会的监督,电子商务主体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努力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信用。

3.对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失信行为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对于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严重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构成犯罪的,司法机关应当依据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

对于在电子商务活动中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侵犯相对人民事权益的,人民法院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判决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对于没有相对人的,由工商管理机关依据行政法规予以行政处罚。

总之,对于在电子商务活动中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电子商务主体要使其受到应有的惩罚。

这样,通过提高电子商务主体的失信成本,使他们诚实守信,不敢以身试法。

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的诚实信用机制,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事情,它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全社会长期的共同努力,才能为电子商务环境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电子商务中诚信机制的构建【2】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目前电子商务中诚信缺失的现状,提出了在电子商务中利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构建诚信机制的方法,为交易双方提供信誉度查询平台,以增强电子商务用户交易的信任感,促进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电子商务 诚信度 数据仓库 数据挖掘

一、电子商务的诚信缺失现状

在中国,传统的购物习惯是“眼看、手摸、耳听、口尝”,公众普遍感到网上购物不直观、不安全、不信任,也使得电子商务交易链非常容易断裂。

篇3:文科生如何学习数学

1.注重课本。彻底掌握相关的概念、定理以及公式,如果把解题看做是盖房子的话,这些基本的概念和公式就是砖头,没有砖头是无法盖房子的。

2.注重基础。做题时要多做基础题,不要只钻研难题和偏题。因为高考试题中一大部分的题目都是基础题,所谓的“难题”其实也是由基础题通过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如果基础题没有掌握好,根本就不可能解决难题。

3.注重归纳总结,建立数学的知识体系。题目不是做得越多越好,要讲究效率,要做一道题目会一类题目,这就需要同学们善于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是学好数学的核心所在,是把所谓的“数学考思维”变成“数学考记忆”的关键一步。如果把数学中所有的知识点及其应用、所有的题型以及解题思路都归纳总结好了,剩下的就是通过做题来反复地记忆,这时考数学就变成考历史、政治一样了,没有那么可怕。另外,归纳总结时注意把握数学的考试重点和难点,在重点和难点上多下功夫,这可以通过历年的真题来分析得出。

4.建立错题本。这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的最好的办法,由于时间紧张,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另外要注意建立错题本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错题本的改正使自己在临考前没有错题可以遗漏。

5.注意答题的训练。在临考前,要多做几套模拟题,目的除了进一步查漏补缺以外,主要是训练答题速度,以及训练答题的书写,大题一般都是根据步骤给分的,因此同学们的答题书写一定要规范,尽量写得详细。客观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因此同学们做客观题时一定要精准。经过刻苦的准备,在最后的时刻要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百分之百地表达出来,要百分之百地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也需要一定的训练,平时同学们做题时为了归纳总结在解题速度上没有要求,而考试是有时间限制的,因此一定要进行训练。

篇4:文科生如何学习数学

1、每节课必须做到课前预习,把课上要讲的习题和内容过一遍,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目的就是知道老师下节课所讲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哪些是已经掌握的,哪些知识还一知半解,存在哪些疑点、难点,整理自己的解题思路,看看和老师的思路是否对路,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听讲效率,不让疑点轻易溜过。

2、上课必须全神贯注,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耳到就是专心听讲,听老师对问题的分析,自己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发。眼到:上课既要看讲义,又要看老师板书,二者必须有机兼顾,学习老师的板书布局,提高自己解题的规范化。心到是指用心思考,跟上老师的解题思路,认真体会老师是如何抓住问题的重点,如何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解题的方向的。口到就是积极思维,随时准备回答老师的问题。手到就是在听、看、想、说的基础上,划出知识的重点、难点,并且要将老师讲课的重点,要点记录下来,记忆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以便课后复习之用,同时要认真做好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堂上最忌讳以听懂为目标,最好能摘抄老师的讲解步骤,必要时甚至可以背诵一部分关键步骤。

3、课后必须认真回忆、折磨和反思,许多同学对课上没弄懂的题目,不是认真琢磨,而是立即请教其他同学,这样即使知道答案或者解题方法,记忆效果也不会很好。回顾一些典型例题,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认知印象,日积月累,很快就能举一反三,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提高数学成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只有回想得起来的知识,才能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最关键也是大家最容易忽视的一点是,不懂的题目,经过老师或者同学讲解以后,弄懂了,就放在一边不再过问,如果过两天再拿出来,发现自己又不懂了。所以,对于难题、不懂的题目我们应该采用滚动复习的方法,隔几天就把前几天的内容拿出来回顾一遍。

4、必须做好每章节的复习小结,每章节的知识复习结束后,要进行阶段性的小结,同样采取回忆式的方法,先不看课本,不看讲义,不看课堂笔记,认真回忆该章节的知识脉络,回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样板”题型,尤其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通法,然后再打开讲义和笔记,认真对照,使知识网络和思路更进一步完善。

5、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数学练习和数学作业,在应试考试的大背景下,要准确的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不做一定数量的练习和作业是绝对不行的,只有多做练习,才能熟而生巧,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才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考试的成功率。并且在做题后要“回头看”,看自己解题时用到了哪些基本知识和数学方法,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或思路,另外,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要始终把解题的准确性放在第一位,把解题的通法排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速度、技巧和捷径,这是数学成绩提高的重要保证。

6、必须正确估计自己的数学水平和数学学习能力,确立自己切实可行的数学复习起点和数学成绩的学习目标,对高三文科班的绝大部分同学而言,数学基础不如理科生,毕竟文理科的思维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大家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因此,数学复习必须要狠抓基础复习。

篇5:文科生如何学习数学

提醒1高度重视新课程新增内容的复习

现行教学情况与过去相比,复习时间相对短,复习时间比较紧张,而新增内容考察要求逐年提高,分值也不断加大,如向量已经成为分析和解决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新课程试题中,有些题目属于新教材和旧教材的结合部,在高考命题中采用新旧结合的方法。例如立体几何问题的处理既可以用传统方法也可以用向量方法。对这类的习题只要多做练习,才能熟而生巧,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才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考试的成功率。只有重视和加强新增内容的复习,才能紧跟教改和高考改革的步伐。

提醒2对复习试题研究,变被动为主动

学生要对教师在复习中精心准备的所涉及习题,特别是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要认真研究,从考试的知识点,考查思想方法上加以体会,形成自己的认识,回顾一些典型习题,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认知印象,日积月累,就能举一反三。只有回想得起来的知识,才能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最关键也是大家最容易忽视的一点是,不懂的题目,经过老师或者同学讲解以后,弄懂了,就放在一边不再过问,如果过两天再拿出来,发现自己又不懂了。所以,对于典型习题我们应该采用滚动复习的方法,隔几天就把前几天的内容拿出来回顾一遍。对于不同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难度不等的各种试题,形成自己的学习题库,使自己在考试中有备而战,使得考场上的时间更多一点。

提醒3做数学题,切忌“咬文嚼字”

数学往往是文科生的“短板”与弱项。程立海提醒,首先,学生要注意在理解题意上发挥优势。这是文科学生的自身优势所在,有些文字题,比较“绕”,如果不认真去读题、理解题意,就很有可能会理解错误而做错,而“咬文嚼字”则是文科学生的长项,在这方面文科学生一定要凸显自身特长,这对学会数学也是至关重要的,却为不少学生所忽视,对此,不要掉以轻心。

篇6:高中文科生如何学习

(1)课堂笔记是不可缺少的

文科课程有大量的文字信息,老师讲过的内容会很快忘记一些,即使当时不忘记,时间长了也会记忆不深刻。如果上课不记笔记,那么遗忘的部分将永远从你的大脑知识库中消失。

上课记笔记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你的思路紧跟着老师走,增加课堂的学习效率;二是作为书本知识的补充和备忘,可以在课后或复习时拿来用。然而,记笔记不是记流水账,不是把老师上课时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而是记下重要的内容,如记录知识结构体系、思维过程等,特别要注意老师重点提示的内容。

(2)听课要投入,思路跟着老师走,更主要的是思维要活跃

这是考验一个人的注意力的时候。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很可能会在老师动听的故事式的讲课中走神。

另外,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在记叙文中讲到课文中的某人说了一句话,老师很可能会问,这个人在这时说的这话是什么意思?那么你就要积极思考,不但要看清这句话里的每一个字,更应该同文章的前一部分联系起来,分析出这句话的含义。这样在上课时,你的思维是活的,学习效率就会成倍地提高(学习理科也一样。所以你会发现,有两个人,同样上课都非常认真,为什么一个成绩很好,而另一个成绩始终一般?道理就是:一个上课时思维是活的,经常把正在学的知识同以前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另一个上课时思维只是由老师领着,学哪看哪,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分析)。

4、文科课外要诀

(1)作业特点

文科的作业分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助记型的作业。如语文中的抄写词语,英语中的抄写单词,政治、历史等中的抄写名词解释等。这类作业主要帮助你记忆。

第二种是整理型的作业。如各科中的回答问题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分散在课本中,做了作业后,等于把它们整理在作业本上。这类作业可作为以后的复习材料。

第三种是分析型的作业。这类作业在课本中难以找到现成的答案,要靠你利用上课或平时积累的知识来完成。如写出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比较两个历史事件的异同点等等。

第四种是拓广型的作业。这类作业一般同课本没有直接联系。如语文课后,老师叫你去找出10个歇后语;历史课后,老师叫你去了解某个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等等。这些其实是你平时积累知识的好途径。

(2)课外知识

不知你知道不知道,学好课本知识其实是为了能更好地学习课外的知识。如果一个人除了学习课本的知识外,课外知识懂得很少,那么他就没有达到学习目的。

课本的知识是基础,而课外的知识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学习课外知识能帮助你更好地掌握、应用课本的知识。你的课外知识丰富了,阅读、分析、理解、写作水平也就上去了。

你可以看课外书,看报纸和杂志,看文科类的,看自然科学的,有的同学对文科比较感兴趣,只看文科的课外书,不喜欢看理科的课外书。时间长了他的理科知识会相当贫乏,导致写作文时缺乏材料,议论时论据不足,阅读时理解困难,对学习历史、地理时碰到的常识问题模糊不清。

(3)谈古论今

平时多和别人谈古论今。和同学谈,和家里人谈,和邻居谈,和亲戚谈,和伙伴谈,和陌生人谈,和老师谈。把你知道的东西说给别人听,也从别人那里听别人说的东西。

篇7:高中文科生如何学习

1.预习的习惯。

预习能够使你联系以前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更好地听老师讲解。

2.记笔记并事后整理的习惯。

随着课程内容的增多和复杂化,记笔记有助于抓住重点。如果因时间限制,课堂记的东西较零乱,那么课后还要进行整理,使之全面、有条理。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很有效的过程,而且还能锻炼自己分析、归纳的能力,所以应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

3.课后复习的习惯。

要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加以强化,并养成习惯。

4.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学习上有困难应尽量自己先“试一试”。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尝到胜利的甘甜,对自己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个问题的挑战。

5.认真观察、思索的习惯。

每门学科都要求自己具备观察力。还需要养成边观察边思索的习惯,勤于观察的同时还要勤于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积极阅读、写作的习惯。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应在反复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课外的知识和信息,养成积极阅读的习惯。读和写都是一种严格的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能力的训练,是互相促进的。写作过程还是运用语言文字技巧的训练,所以要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

7.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总之,是个积累的过程,你了解的越多,学习就越好,所以多记忆,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祝学习成功!

高考文科生学习备考要点

1、文学类。包括古代、现代和外国文学作品选、文学史;以及文学理论等。作品侧重在介绍古今中外各种主要的文学作品,要把功夫花在理解和熟悉有关作品的作者、创作时间、创作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主题思想、情节、矛盾、表现手法、艺术特色、写作线索、段落结构、主要人物形象、社会影响、体裁、作品的隐含深义、构思特点等等方面。学习作品选,必须认真阅读原著不能只看教材不看作品。文学史重在介绍文学发展的历史情况,因此,要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状况入手,抓住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团体、文学现象及其兴衰过程、原因、历史影响等等。学习文学史,既要抓纵的历史发展线索,又要抓横的时代剖析。文学理论重在介绍文学的本质、构成、特点、流派、创作过程、创作手法、文学鉴赏、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及外部因素、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学和文化的论述、古今中外美学名家对美的本质、特点以及审美问题的种种探讨,等等。自学文学理论,应当在理解概念、术语、基本观点、基本理论上着力。

2、语言类。包括古今汉语和语言学理论。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有文选、通论和常用词三大项;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则主要学习语音、词汇、语法、文学、修辞及语言的本质、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古汉语文选,要努力理解每篇课文的字、词、句、章的含义,特别是重点记号的字形结构、词性、词义和用法特点的分析,搞清句子的语法结构,并结合课文积累常用实词和常用虚词。学习古今汉语和语言学的理论,要突出对概念、术语、语言规律、构成情况、变化特点等的理解。

3、写作、逻辑类。写作包括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两个方面。写作理论着重介绍各种体裁的文章的构成、特点、写作方法、构思过程等,应该结合文章的体裁来掌握理解,切忌生吞活剥。写作实践则要求运用写作理论来指导具体的作文,不断提高观察、分析事物和提炼主题的能力,提高谋篇布局、表情达意、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写作技巧和写作水平;因此,要经常实践,不断总结经验。逻辑则专门介绍人类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思维特点等,学习中要特别强调对概念、术语、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篇8:构建农业和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农科论文

构建农业和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农科论文

1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问题

1.1金融体系硬件缺失,农村现金流失量加大

覆盖到乡镇或者村一级的银行系统只有农村信用社大致能做到,其他金融系统大部分都涉及不到。农民鉴于现实情况的不方便,要么将大量的现金闲置于手中,要么在外出打工的时候将资金存于城市的金融系统中,导致农村资金大量的流向城市。农村现金流量的加大,既不利于农民现金资产的安全保管,也不利于人民银行对市场现金流量的掌控。

1.2金融体系服务范围较小,农民贷款难

由于金融体系硬件设施的不到位,导致服务范围的相对狭窄。当农民有意愿向金融系统进行贷款时,金融系统相距过远,农民就打消了此种想法。即使现在国家针对农村实行了优惠的汇率政策,但仍然无法提起农民向金融体系贷款扩大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部分的农民就走向了向民间借贷或者私人借贷之路。

1.3信用社资金吸纳能力不强,农村资金利用效率下降

由于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普遍缺乏服务观念,除存贷款传统业务外,中间业务基本没有。农村信用社向农民吸纳闲置资金时,农民的积极性也不高。农民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后,不能有效的利用资金进行生产,等到还款时用没有能力进行还贷,影响了农民在金融体系中的信用度。

2构建绿色经济基础上的农业和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

2.1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机构的覆盖率

国家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重点扶持几个国有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建设,加大农村金融网点的建设和投入;开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贷款;切实的规划和实际建设好金融网点,争取做到1村1个金融网点或1村2个金融网点;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保持农村信用社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和定位,促进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和服务效率的提高。

2.2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农业保险体系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最为重要的支撑之一,如果没有完善的农业保险体质,农民生产的稳定性就无法得到保证。政府作为行政机关,是最有力的调控机构。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和扶持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此外,可以在政府的授权和支持之下建立专门的农业保险机构,加大政府的补助力度,提升农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降低农业人员外流的比例。

2.3降低贷款的利率,提高农民投资的积极性

农民考虑贷款与否的最主要的方面就是贷款的利率的高低,贷款利率过高时,农民贷款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国家可以从总体上宏观调控利率政策,把控金融系统的利率在农民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浮动,有效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乐于贷款时,他们就会把贷款来的资金用于农业生产,这是变相的推动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2.4增加金融服务的种类和品种,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

开发和推广适合农村实际的支付结算服务品种,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推动金融机构积极的开发适合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鼓励金融体系多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开发一些适合农民和农业的服务项目。金融体系可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独创出属于农村地区的服务项目和政策。

3小结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支撑和辅助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金融体系的完善和有利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有利于农民的切实利益的实现。

篇9:高校危机预防机制的构建论文

高校危机预防机制的构建论文

论文摘要: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的主要场所,高校经常发生各种危机。提高高校危机管理能力,前提是构建和完善高校危机预防机制。本文论述了高校危机预防机制的现状、构建高校危机预防机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构建高校危机预防机制。

论文关键词:高校;危机预防;危机管理

高等院校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场所,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是高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高校内部与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高校危机管理也面临着崭新的课题。危机管理包括危机监测、危机预警、危机决策、危机处理。本文所说的危机预防包括危机检测与危机预警。

我国高校危机预防机制现状

危机事件一般都具有突发性、非程序性、双重效果性和处理紧迫性的特点,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作出回应。而高校较之企业、军队更习惯于常态下的管理,所以面对危机容易按常态下的做法去解决问题,就容易贻误时机而陷入被动。同时,由于我国没有明确的立法来规定高校危机管理机构的机构设置、职能地位、权力责任以及经费来源等内容,所以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至今缺乏具有会商决策功能的综合体系和综合协调部门,也没有建立起处理不同危机事件的综合协调机制。目前,高校危机事件的处理一般由校保卫机构具体负责,事发时再成立相应的危机应对临时机构。

我国高校危机预防机制的构建已经有了初步进展,基本做到了班级、二级学院、学院网络直报,建立了信息相互通报的机制,增加了危机信息的透明度等,但仍存在认识不到位、预警指标体系和网络不健全、监测报告系统反应速度慢、资金投入不足、预警反应措施不健全等问题。

构建高校危机预防机制的重要性

由于高校的特殊性,社会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所以,高校危机事件处理不当会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所以,高校必须把危机管理放到战略高度而充分重视。

危机预防是危机管理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建立完善的危机预防机制可以从源头上有效地减少危机发生几率,同时危机预防可以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事件事先有充分的估计,提前做好应急准备,选择最佳的对应方案,最大限度减少高校损失和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高校如何构建有效的危机预防机制

(一)国家需完善校园安全的相关法律

构建校园危机预防机制需要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领导和统一部署,更需要相关法律的支持。目前,高校危机处理一般由校保卫部门负责。这是由于现行法律只能解决校园内犯罪与治安的界定、处理,起不到前期预防管理的作用。尤其是在校园安全管理的全局问题,如安全管理的责任、管理机构的设置和权力等方面,仍无明确规定。同时,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有关对在校学生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散见于、《民法通则》、《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之中。但是,这些法律对在校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规定既不具体、又存在一定法律空白。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学校并非执法机构,也无专业的安保力量,当面对各种危机时,常常处于无能为力之境。

校园安全形势呼吁《校园安全法》,这样可以对校园危机起到前期预防和管理的作用,也可明确学校应履行的具体管理职能和应承担的监护责任。另外,相关部门在处理校园危机事件时也有法可依。   (二)通过宣传教育,增加高校师生的危机预防意识

《校园安全法》不仅能以法律特有的强制性、权威性来规范校园安全管理行为,而且能避免运动式的公共治理,保障校园有长效安全机制。但是,指望一部《校园安全法》“包打天下”,还校园以太平,显然是将问题简单化了。教育部发布的《全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显示:20,25%的安全事故发生在学校内部,主要是校园伤害和学生斗殴,其中校园伤害占56%,主要包括绑架、爆炸、持刀伤害、放火、犯等安全事故。高等院校亦是如此,高校校园伤害事故增多的重要原因是学校内部安全管理不健全,同时师生危机预防意识淡薄。

通过课堂教育、第二课堂参与、专家讲座、实战演习等方式加大高校师生的危机预防意识与危机处理能力。当前,威胁大学生安全因素的范围越来越广,来自经济、金融、生态、信息、资源、疾病、犯罪、恐怖等等方面。当代大学生将在不同的领域接受各行业的安全考验,必然要求高校在设置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时,必须站在大安全观的角度,做到既要专又要广,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不断拓展和延伸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除了重视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外,还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文化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大学生应有效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能力,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为自己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自觉接受安全知识教育,提高自身的安全素养。

(三)高校在常态管理中建立完善的危机预防机制

高校危机预防机制的.构建不仅需要相关法律的支持和思想上的重视,最重要的还是把危机预防融入高校的常态管理中,要切实做好危机预防工作。危机预防机制的构建要落到实处,不能唱高调,同时要遵循以人为本、长抓不懈、分级预警、信息来源多元化、讲究方法等原则。

从危机的性质和特点划分,危机可分为人为危机与非人为危机。如一些突发自然灾害,这是非人为危机,也是防不胜防的。针对这种危机,学院要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处理危机的能力,如地震逃生演练、消防演练、自救技能培训等。

本文主要研究人为危机的预防。高职院校危机预防机制的建立需要学院从上到下的高度重视,并且成立危机预防机构,该机构由高职院校负责安全工作的副院长牵头,团委、学工处、教务处、各二级学院、后勤处等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同时需要学院全体师生的积极配合,并且要形成政府、学校、社区、用人单位、家长、媒体等利益相关方的联动机制,共同构建有效的危机预防机制。完善的高职院校危机预防机制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危机预防法规系统高职院校要根据相关法律制定相关的制度明确危机预防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另外,预警机构的制度建设要体现奖惩措施。

危机预防监测系统建立监测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危机征兆,准确把握危机诱因、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主要由以下子系统组成: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加工子系统;决策子系统;警报子系统。高职院校危机预防机构要明确分工,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辅导员)牵头,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一旦发现危机征兆立即向上级汇报,保证高职院校危机预防机构能够及时、准确掌握信息并作出决策。监测系统要求高职院校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数据库,包含学院师生的详细信息。班主任(辅导员)及时更新信息,机构要安排专门的网络管理员处理信息,保证信息渠道的通畅。另外,也可开辟学生直接通道、校外网络通道,确保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化。

危机预防咨询系统该系统主要承担的功能是定期进行信息沟通,提供与危机有关的研究报告,提出危机处理的建议和意见。此项工作由二级学院牵头,各班级班主任(辅导员)参加,实现资源共享,以丰富危机处理经验、提高危机预防处理能力。

危机预防系统的组织网络高职院校危机预防机构应包括学院各部门的成员,实现全院参与,各部门积极协作。无论是在前期的危机预防阶段,还是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危机处理和恢复常态阶段,都应充分发挥该机构的组织领导作用,把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点。

高校的稳定发展需要校园安全环境。我们要居安思危,树立危机意识,并用这种思想指导平时的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安全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做好危机预防工作,构建安全和谐的高校校园。

篇10: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的构建论文

1.1我国当前国情的要求

现如今粮食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1]。而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国土资源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多地少是我国现在发展的现状,人均矿产资源更是不足,资源浪费严重,也写现象的存在就更加剧了我国的资源紧张。

1.2有利于国土资源的长远发展

我国的科技虽然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是还无法满足国土资源的发展现状。国土资源方面科学技术应用不高的表现如下:第一,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强,地质科学仍然处于过渡阶段;第二,本领域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以及精密仪器需要进口;第三,相关的科技创新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

1.3有利于创新源动力的激发

国土资源的长远发展必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因此可以说科学技术就是国土资源创新的原动力。当前国土资源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开采需要面临供应紧张和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的构建可以有效缓解当前比较激烈的矛盾,是国家的国土资源得到安全保障。

篇11: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的构建论文

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的构建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科技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科技需求,才可以针对需求开展各种研究,得到需要的成果;科技创新则可以把相关的成果直接进行转化,进而为国土资源事业服务;科技创新支撑机制则是通过信息共享和服务等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2.1科技需求反馈机制的构建

国土资源科技需求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划分为社会需求、管理需求和国家需求三个方面[2]。社会方面的需求,需要根据不同的'社会主体进行构建,比如矿产开发的企业需要的是矿产资源开发的科技方法,而地质勘探企业则是需要更加先进的成矿理论。管理层面的需求,主要研究的是怎样发挥国土资源管理中科技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国家层面的需求则是要通过科技的力量来促进国土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协调发展。在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的构建中需要注意对科技需求反馈机制的构建,从而为国土资源的长远发展提供获取和捕捉信息的渠道。

2.2科技创新动力机制的构建

构建科技创新动力机制需要构建起相应的平台、充足的资金以及相关的制度作为保障。具体构建的过程如下:第一,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积极的建设一些重要的科技示范工程、产业化基地等,建立起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创新平台,使各种科技创新项目可以实现有效的对接。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科技研究项目,比如地质或者地质等,可以和高校进行合作,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起可操作性。另外也要建立水平更高的研发中心或者是科技创新孵化器,使各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提升。第二,科研主体创新制度的建立。此种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为了相关的科研主体进行科技创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最需要进行科技创新了,应该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多种类型的创新协会。而公益性的视野单位则可以探究现代化的科研所制度,在人事制度管理和经费制度方面提高自主管理的能力。高校则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理论的主要研究基地,所以要加强对新理论的研究,加快技术转化应用。

2.3科技创新支撑机制的构建

第一,需要完善科技创新合作制度。为了实现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可以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可以将地质学会、土地学会等相关单位作为纽带,加强和国内外科技组织之间的联系,积极的参与到国际上的重要科研计划中,建立跨部门的科技立项以及攻关制度。第二,服务和信息平台的完善。为了建立起更加强大的咨询服务系统,使大型的仪器设备实现共享,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可以建立起国土资源相关的服务和数据共享中心,使一些基础的数据资料可以快速的发布和实现网络共享,使一些应用性比较强的成果可以进一步的扩展和使用。第三,科技创新评估制度建立。通过对科技政策和专项工程中的科技创新进行评估,提高科技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总结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和灵魂,而科技是综合国力提升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在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积极构建科技创新机制,推动国土资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伯恩,赵祺彬,黎禹.论构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02):129-134.

[2]吴初国.国土资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的构建思路探讨[J].国土资源情报,(05):10-15.

篇12:构建我国高校教师良性流动机制论文

构建我国高校教师良性流动机制论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教师主体意识的增强,高校间教师流动速度大大加快,导致教师资源分布的不合理,教师过剩与短缺、开发与浪费并存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资源总体配置效益不高。构建我国高校教师良性流动机制要坚持教师与高校共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处理好“流”与“留”的关系。高校教师良性流动机制主要包括“来去自由”、“信息化”、“柔性化”、’三个留人・等流动机制。

关键词:高校;教师流动;机制;构建

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南特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一代教师和学生的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无疑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高校教师队伍唯有在流动中调整与更新,才可望有发展的潜力与活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教师主体意识的增强,高校间教师流动速度大大加快,导致教师资源分布的不合理,教师过剩与短缺、开发与浪费并存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资源总体配置效益不高。为此,全面、科学、辩证地认识和把握新时期教师流动的特点及其规律,对于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搞好教师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校如何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并采取适当政策应对这一趋势,就成了摆在高校领导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教师流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大中小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造成不同地域、不同城市、不同层次高校教师收入和发展水平差异悬殊,出现了高校教师向待遇较高、发展机会较好的高校无序流动的现象。高校教师的无序流动增加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使一些高校骨干教师流失,导致学科队伍建设难度增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高校教师无序流动也带来了不良的示范效应,使教师队伍人心浮动。这种状况若不及时改变,很可能会影响到诸多高校的稳定,对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基于此,一些高校为了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进一步加强了行政手段,对教师进行封闭式管理,如用人事档案、单向服务合同等来限制教师流动,致使教师的良性流动几乎处于相对停滞状态。相对于市场经济对人才资源的开放性配置而言,高校教师流动形成了所谓的”圣域”地带。集中表现为:大量的本校、本院系、本学科培养的门徒留任教师岗位;职务终身制,一聘定终身;许多高校在所谓“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措施掩盖下,造成人不尽其才、才不尽其用的结构性失调现象,形成了一个个的“人才高地”,使许多原本优秀的人才既在原单位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又不能脱身前往更适合自己发展的高校,“人才埋没”现象大量存在。这一现象的持续,造成了人才的闲置性浪费,也使高校很难遵循市场规律优化师资队伍。

我国高校现行的人事制度是计划体制的产物,是以“人才单位所有”为根本理念、以固定编制为导向的由国家包揽一切的人事管理制度。这种制度积存的问题越来越多,归纳起来主要有: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编制失控,效率低下;人才匮乏与人才过剩的现象并存;教师能进能出的聘任制并未真正实现;分配上的大锅饭现象依然存在;教师流动的法律法规缺乏。产生上述弊端的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高校教师为单位所有,造成事实上的“终身制”、“身份制“[1]。

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所具有的稳定岗位编制和福利保障,也给教师流动带来极大的不方便,让部分教师产生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麻痹心理,最终造成高校教师该进的进不来、该出的出不去、办学效益低下的尴尬局面。高校教师作为国家干部所具有的终身制特性,使优胜劣汰机制、竞争激励机制很难有效建立和运行。我们试问――这样做能够收到预期效果吗?众所周知,高校是知识和人才密集的部门,高校教师作为脑力劳动者,个人对劳动成果拥有专有的测量和控制能力,很多教师在欲走不能的情况下,利用学校很难对其教学效果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估的特点,不安心、不投入本职教学工作,造成了目前高校存在的教师隐性流失现象。笔者认为,高校要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竞争、开放、效益和法治观念,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教师良性流动机制。

二、高校教师流动的意义与原则。

高校教师首先是一名具有渊博学识和科学精神的学者,其次才是一名教育者。学术研究的本质,总的来说是追寻意义世界中的真善美。这种追寻要取得成果,学者就必须有独立人格和流动自由。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系统只有与外部进行信息、物质和人才交流,才能求得自身的稳定和发展,一旦与外部交流中止,系统就很可能陷入停滞和危机。高校教师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的特征――组织性、开放性和不稳定性,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开放系统,只有不断与高校体系这个大系统进行教师交流,才能得以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即充满生机的教师队伍需要在“流动――相对稳定――流动”的动态过程中建立[2]。教师作为独立的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封建社会,私学的兴起,是由于士阶层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由民阶层,与统治者之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合则留,不合则去。“邦无定交,士无定主”[2]。他们凭借自己的知识、技艺与才干周游天下,在思想学术和文化领域内纵横驰骋,大鸣大放,促成百家争鸣。近代中国大学的产生、发展与教师流动可以说是相依相生的。当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后,循“思想自由”的原则,取“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兼容并包主义,统驭高校人事管理,体现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他不拘一格地聘请各类学术名流或专家来校任教。当时不仅北大,诸多高校亦如此。鲁迅先生就曾在北师大、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自由任教,其他大家也都有类似的在各高校自由讲学任教的经历。正是由于这种教师流动自由,才带来了那个时代学术的繁荣与教育的发展。

高校教师良性流动,应遵循以下原则[4]:其一,有利于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教师是高校最重要的资源。某所高校教师流出,从局部讲,影响到一所学校学科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但从全局讲,教师的双向流动,可以促进高校教师资源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提高教师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闲置和浪费。其二,有利于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教师校际间流动是价值规律对教师资源起调配作用的一种方式,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流动已经开始由被动服从型向主动选择型转变,教师流动比率在逐年增长,这将对现有高校人事制度带来极大的挑战,客观上要求高校从消极控制型向积极吸引型转变,对现有的人事制度进行改革,消除流动壁垒,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其三,有利于教师学术和教学水平提高。流动可以使教师接触不同的区域文化、研究风格和学术环境,有助于学术交流和教师自身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将大大提升教师的独立思想、自由精神,使学术自由真正拥有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将其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三、高校要处理好教师“流”与“留”的关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高校间的人才竞争和争夺将日趋激烈,教师流动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对任何一所高校来说,教师的进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我国高校在人才“流”与“留”的关系上,存在模糊认识和不合适的做法。笔者认为,教师只有得到高校的合理使用才可谓是人才。如果使用不当,教师不能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虽有知识技能也不能成为人才。人才的成长是有条件的,若高校的环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谓之隐性人才埋没;如若人为地压制人才,大材小用或人才闲置而用庸才、蠢才,谓之显性人才埋没。人才是具体的。有的教师今天是人才,明天就可能不是人才;在甲学校是人才,在乙学校就可能不是人才;在这方面是人才,在那方面就可能不是人才[5]。因此,高校要在教师流动中留住有用人才;就必须大力营造公平公正的人才环境,形成正确的人才导向,使教师在宽松的环境中工作,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承认的荣誉感。然而,有些高校为了人才不致外流,不是在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才的作用上下功夫,而是层层把关,多方设卡,扣档案,压户口,千方百计不让人才外流,致于“囚”住的人才能不能发挥作用,则不闻不问,其结果于公、于私都是一种浪费。一些高校对留不住的人才,或是一时没有用武之地的人才,不是鼓励流动,让他们人尽其才,而是“囚禁”不放,使人才资源闲置。

鲧治水,堵而不疏,截而不导,结果山川漫溢,九州成灾,终遭杀身之祸。到了禹,改变了治法,疏而不堵,导而不截,结果获得成功。在人才“流”与“留”的问题上,采取“堵”而不“疏”的高校,不妨学一下大禹的治水方法,也来个以“疏”代“堵”,以“导”代“截”。这样,让人才流动起来,使人才各显其能,各尽其才,何乐而不为呢? 高校在人才“流”与“留”的关系上,要全面地去认识和把握以下三方面的规律[6]:一是要辩证认识人才流动的“趋高性”。所谓“趋高性”,一般地说,作为人才,通常是向着与自身才能要求相一致,能够或更好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流动。因此,高校要全面、具体、辩证地认识和把握这种“趋高性”。在实践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因条件、因方式而异地促进人才流动。二是要辩证认识人才流动的“市场配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对人才流动和优化配置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要促进市场配置发挥作用,就应创造条件使人才拥有其资源的所有权和自由支配权,建设规范化的人才市场仲裁机构、评价机构以及完善的市场中介组织服务体系。三是要全面认识包括人才的梯度聚集和梯度转移、扩散规律性、时空差规律性等在内的各种人才流动的规律性。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高校在人才资源的规模、质量和水平上存在一定的时空差也是必然的,但这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趋于缩小。实际上,只要能认识、尊重规律,把握规律,科学、正确地利用规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只要创造出能满足适合不同目的、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不同人才资源流动的条件,就能实现人才资源由发达地区高校向不发达地区高校流动。比如,可以创造出与发达地区同等或比其更好的局部小气候,使人才享受到相当于或高于在发达地区高校享受到的一切或主要发展机会,这样才能使人才从资源较多、较集中的地区向不发达地区流动。

四、高校教师良性流动的机制。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X理论认为,从经济人角度出发,人首先需要生存权,留住员工的关键是给予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Y理论认为,当员工层次达到一定高度以后,薪酬的增加并不一定与激励效果成正向关系,而深层次的东西如上升空间、社会知名度等开始由隐性变为显性,人开始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转变,此时物质利益开始变成辅助性的东西。在社会人阶段,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心应在采取措施解决人才的晋升、交际、提高自身素质等需求上[2]。因此,构建高校教师良性流动机制,创造一个有利于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是高校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有效保障。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高校主要应构建如下教师良性流动机制:

1、“来去自由”的教师流动机制。

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流动不能是无序的、盲目的,它应以促进教师和高校共同发展为原则。“来去自由”也只限于发展性的有益流动,以促进学术繁荣,提升办学效益为指向。一所高校的教师队伍应该呈现动态中的平衡状态,才能形成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的学术优势。因此,各高校要用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创造条件,来吸引维持自己特色与核心竞争力的教师在“来去自由”中流进来、留下来。为此,高校应该建立一种能够科学引导“来去自由”的评价机制,在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上建立人才流动的分层管理,保证流动的有序性和管理的'实效。“来去自由”的教师流动机制建立后,高校和教师都会对流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解释,流动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就会大大降低,从而扭转无序盲目流动的不合理现象。湖南师范大学在教师“来去自由”的流动机制下,建立起动态平衡的优质教师队伍,促进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实行以“来去自由”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政策[7]:自由选择岗位;鼓励科技人才继续深造学习,考研、考博者工资奖金照发,不签定回厂合同;对想离厂的人才一律放行。1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来去自由”的人才政策建立起了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调整了人才的学非所用、学非所长,解除了许多引进人才来厂工作的后顾之忧,使企业的人才队伍获得源源不断的补充。

2、“信息化”的教师流动机制。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利用现代通讯、网络手段,一个教师身处原学校就可将其智力、知识等资源通过转化为信息形式传递到另一个学校,从而实现“教师”与“智力”相对分离的流动。也就是说,教师的智力资源及其作用,完全可以通过符号化、信号化、数字化实现间接流动,尤其是作为智力资源的直接派生或衍生资源,如技术、科研成果、新知识等,更是可以离开教师而独立流动的。这种流动可称之为教师资源的“信息化流动”[6]。因此,高校要改革重“引人”轻“引智”以及引进教师方式单一化、甚至为引进教师而引进教师的做法,真正认识到无论教师以何种内容和形式流动,都是为了实现教师作用的最大发挥。对教师资源需求者来说,真正或最终目的在于得到教师的“智力资源”,而不是教师本身。对教师资源供给者来说,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教师资源作用的发挥,实现自身的价值,得到相应的回报,满足自己的发展需求。教师流动最重要的是“智力流动”,而不是“人员流动”。

3、“柔性化”的教师流动机制。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高校人事制度的逐步改革和我国劳动者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以及知识、教育价值的充分凸显,教师流动的硬约束软化,教师流动出现了诸多新特点。以往人们认为,只有变更工作单位、变更隶属关系的流动才是流动。而现在人才资源的流动类型已经多样化,并呈现出越来越灵活多样的趋势。目前,既有变更又有不变更隶属关系的流动;既有变更又有不变更岗位、专业、工作类别的流动;既有工作时期较长的长期性流动,又有短期、临时性流动;既有一定时期内工作不问断的连续性流动,又有间歇性流动;既有合同契约式流动,又有非契约式流动等;既有单一型流动,又有复合型、结合型流动(如人才资源同技术、项目一体流动)等等[6]。以上类型的流动均属于柔性流动,它是突破传统体制下单一化的刚性流动机制而不断发展起来的新型流动机制。

4、“三个留人”的教师流动机制。

在高校人才工作中,“三个留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事业留人是稳定人才的前提,是第一位的。它强调的是以事业为立身之本,体现了事业第一的原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事业放在首位。如果丢了事业,何谈留人,留人又有何用?感情留人是稳定人才的基础,强调的是要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信任人才的优良风尚,在学校和人才之间建立起牢固的职业忠诚。待遇留人是稳定人才的必要条件,它通过待遇体现了对人才的尊重和爱护,也体现了人才自身的实际价值。如果没有适当的待遇留人这个条件,事业和感情留人就失去了物质基础,一切留人的努力都将是“画饼充饥”[8]。高校构建“三个留人”的教师流动机制,一定要坚持全面的、辩证的观点,防止片面性、绝对化。一方面要注意防止片面强调用待遇留人,而不讲用事业留人,忽视感情留人的倾向;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防止只讲用事业和感情留人,而舍不得用待遇留人的倾向。只要辨证地处理好了“三个留人”的关系,没有人才可以有人才,有了人才也能留住人才。因此,高校要采取多种方式,在人才流动中及时发现、留住和大胆使用人才,形成千岩竞秀、百舸争流、人才辈出、各显其能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牛水宏.实施用人制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40―43.

[2]曹雨平.给高校教师流动“松绑”[N].光明日报,―05―18(6).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91.

[4]刘尧,王焕轶.大学教师应当回归自由职业者身份[J].复旦教育论坛,2005,(3),36―39.

[5]刘尧.人才沙漠:学历文凭与学术职称C/J.当代教育论坛,,(6):22―25.

[6]李建国.人才流动的新特点及其规律性探析[N]光明日报, 2005―06―1J(11).

[7]朱文.新昌制药在人才流动中集聚人才[N].光明日报,2005―05-19(11).

[8]刘尧.话说“事业,感情・待遇”留人[J].中国教师,(1):59―60.

篇13:构建学生干部科学发展机制的思考论文

[摘要]高校学生干部对于学校的建设、管理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当前在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中缺少科学培养的机制。文章从“以生为本”、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提出了关于构建学生干部科学发展机制的几点思考,以期对学生干部培养实践有一定益处。

[关键词]学生干部;科学发展;机制

高校学生干部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和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产生着特殊的影响。如何实现高校学生干部的科学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干部自我发展,对于整个学校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

1 以“生”为本观念的缺失

当前高校在培养学生干部的过程中未能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树人、育人理念,忽视学生干部的个性,学生干部缺乏积极性。同时,在高校学生干部管理过程中,往往采用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在制定管理制度和实施管理活动中缺少对学生的了解,缺少可行性调研;学生干部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习惯于机械地理解执行上级的文件和决定。

2 学生干部队伍发展片面失衡

当前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发展片面失衡,主要表现为以下三对矛盾:能力强与修养弱的矛盾;工作强与学习弱的矛盾;做事多与思考少的矛盾。学生干部存在着能力强而思想品行素养缺乏的状况,不少学生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关系,最终影响到工作的开展,也影响到了自身的形象。同时,学生干部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了一次次有形式而意义不够丰富的活动当中,没有总结、思考、提高,鲜见学生干部有成文的有关学生工作的总结与思考。

3 学生干部培养目标短视功利

当前,大部分学校比较注重对学生干部的使用,在重视对学生干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忽视对学生干部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培养,即使有培训有时也不够规范。各级学生组织及其管理部门鲜有对学生干部的培养规划,喜欢用具有显性能力的学生,不喜欢培养有潜在能力的学生,也少有对学生干部着眼于未来进行的培养。

二、构建学生干部科学发展机制的对策分析

篇14:构建学生干部科学发展机制的思考论文

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就要一改行政命令式的管理为引导、激励式的培养。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应更多地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从利于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角度、从关心学生各个层面需要的角度出发,将“以生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学生干部培养的全过程。

第一,因材施教,善于用人,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管理者应在尊重学生干部个性及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干部个人发展规划档案。对学生干部的培养要注重学生干部的尊严和情感,因为学生干部也是普通的人,有人的合理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干部的个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调动挖掘学生干部的潜能和思想。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干部个性及个别差异,了解其兴趣志向、特长及爱好等,努力去了解、认识不同学生干部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根据不同学生干部的特长,因材施教,善于用人,让学生干部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干部能够在岗位上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成长。

第二,理顺关系,形成合力,优化学生干部管理监督评价体制。要加强学生干部机构文化的建设,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理顺学生干部系统各部门、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关系,建立健全责任制,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让学生干部拥有独立开展工作的权力。同时要建立一套合理、便于操作的考核体系,可以制定出明晰的考核条例,从学生的德、能、勤、绩等多方面进行立体交叉的综合考评,并将考核成果纳入学生干部档案,并及时向本人反馈意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应及时予以调整。在绩效考评基础上,实行合理的激励机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鼓励,肯定成绩、激发热情,调动积极性,增强自信心和荣誉感。与此同时,注重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2 统筹协调,建立学生干部培养的科学机制

第一,建立学习监督机制,这是建立高素质队伍的基本保障。首先,学生干部的本职仍然是学习。在高校内,学好本专业的课程,进一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以良好的学习成绩为基础,不仅可使其在工作中无后顾之忧,可以投入更多的热情完成任务,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的自信心,从而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干部的学习积极性与工作积极性。把学习作为学生干部考核的'一项基本要求,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干部自身对时间的有效调配,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从而增加单位时间的有效容积量,使工作学习相得益彰。 第二,建立品格引导机制,这是促进高水平干部群体的有力推手。古人对自己的要求无外乎立德、立功、立言,而培养学生干部不仅在于良好品格,也要注重培养他们正确的成熟的心态。如部分学生干部存在着功利性较强的心理,把学生干部作为“入党评优”和“为简历镀金”的跳板,这严重影响到整个干部队伍的团体建设。为此,必须针对干部各自不同性格表现采取劝说、鼓励、挫折考验等不同方式,端正学生干部的服务态度,以利其成熟。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需要有良好的道德品格作为工作的精神支撑点,一支高水平的学生干部队伍需要良好的品格引导作为团体的精神指向标。

第三,建立能力培养机制,这是打造高竞争力团体的重心所在。作为一个学生干部,其能力水平的高低是判断一个学生干部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应具备管理能力、策划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写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指导老师和管理者从团队整体分工与构建出发,一方面培养队伍需要的人才,一方面因才施任合理组建各具特色的团队,优化配置干部资源,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增加团队竞争力。

第四,建立情商考察机制,这是造就高标准干部人才的必要条件。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对人才的标准也日新月异。研究表明,现代成功人士不仅需要良好的智能表现(即智商IQ)和热情、自信、能够激励自我和他人情绪反应(即情商EQ),同时也需要具备不屈不挠、有耐力、能坚持的乐观抗压能力(即逆商AQ)。学生干部良好的IQ显示出其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EQ则体现一个人在团队中融合问题和人际关系运作情况,AQ包括控制、归属、延伸、忍耐四个关键因素。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和挫折,而如何培养学生干部面对挫折、抵受压力、承担责任、锻炼意志,形成正确的挫折观,提高对自我的认同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必要条件。 总而言之,高校应当积极推进建设学生干部的学习监督、品格引导、能力培养、情商考察等机制,促进学生干部各方面综合素质相协调,促进个体特色与团体组织相协调。

3 可持续发展,做好学生个体和学生队伍的培养工作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要求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发展理论,其本身是“协调、稳固、健康、发展”的代名词,学生干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也是表明学校培养学生干部的一种协调发展目标与态度。学生干部科学培养也需要可持续发展,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个体的可持续培养,其次是加强团体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主体包括以下两方面:

第一,个体的可持续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学生干部素质持续提高的动力和保障。当前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学生干部能力的培养和素质要求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干部到工作岗位后、到社会上还能够可持续发展。而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就是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在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这两个关键所在。作为学生干部应自觉突破旧的模式的束缚,更新思维方式,开发创新兴趣,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探索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工作方法。要努力培养学生干部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鼓励他们打破常规工作思路的束缚,解放思想,做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理念创新。在培养过程中,指导者要以发展的规律观察学生干部,激起个体的创新意识,最终实现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第二,团体的可持续开发:组织文化的形成是构建学生干部科学发展机制的保障。校园学生组织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取向,是学生会所有成员共同或共享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观能够得到成员的广泛认可和强烈的认同,并对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保证组织运行的稳定性,同时增进组织的凝聚力。学生组织都应该有自己的形象识别系统(CIS),制定自己的组织标志,树立一定的品牌意识,通过品牌战略来宣传自己,最终达到增加社会影响力的作用。以学生会文化为例,这种校园组织文化不仅具有熏陶的功能,也积极发挥着其催人奋进的激励功能。如以理念建会,始终围绕着“为同学服务”的宗旨,强化服务机能;以求实强会,加强作风建设,改进工作方法;以制度规会,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促进学生会文化建设规范有序;以培训促会,加强干部培养,促进学生会文化的传承;以特色体会,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建设具有特色的学生会文化。这一系列组织文化都有一定程度上激发所有成员对学生会的认同感,自豪感,荣誉感,归宿感。而这种文化能够在学生干部换届传帮带的过程中传承延续,真正实现学生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所有这一系列的制度在保证组织运转的同时,可以为在整体机制上保障个体的可持续的发展,通过组织形象、结构形式、规章制度、精神理念、发展目的、服务意识、用人理念等方面构建具有该组织鲜明特色的相关文化内核,从内到外共建组织文化,影响成员的自身的成长理念,使其在有效的体制下发挥其作为团体有机部分的作用的同时,获得长期性的自我发展。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我们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密结合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切实为高校学生干部的健康成长提供机制保障,为确保高校学生干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更好的锻炼和成长平台。

相关专题 机制文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