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论文]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sdmbdy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sdmbdy”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品论文]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共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思品论文]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思品论文]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小学教育,正从多方面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 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要求的教育 ,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在德 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推行素质教育是教育的自我完善,是克服“应试教育”弊 端的总对策,更是迎接21世纪挑战的战略举措。

素质教育包括方方面面,其中关于如何培育和发挥学生主体性,怎样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创设条件,正 在成为不少人关注的焦点,也是本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重点。

一、调查引起的反思

11月至12月,我们做了题为“思想品德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及今后导向”的调查。调查覆盖 面为全市各个区县,涉及377所学校、551名教师、11688名学生、4位专家。调查结果有以下共识。

(一)对思想品德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取得共识

大家一致认为:思想品德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起定向作用。学生的思想品 德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以及与这些素质相关的心理素质,这些都是做人的基础,直接影响 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教育界有识之士常说“文化素质不高是次品,思想品德素质 不合格就是危险品”。可见思想品德素质在学生的整体素质结构中的重要性。凡是成功的教育都是把“以德育 人”作为根本,思想品德课是小学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 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的思想情感,以及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行为习惯,为形成良好的思想情感,以及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行为习惯,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打基础。因此,认真研究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在思想品德学科的教材、教程 中得到贯彻落实,无疑对加强与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对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积极的推进。

(二)对当前思想品德课现状中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之处,给予认同

一是认为思想品德学科设置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二是认为目前思想品德课在许多方面是符合素质教 育要求的。例如:教学目标突出方向性、基础性;教学内容突出思想性、教育性;教材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形式上坚持“图文并茂”以及由浅入深的规律性;教法力求灵活多样,直观形象;教学过程强调明理、激 情、导行的统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强调针对性,在重视讲清观点的同时,注重道德判断能力、辨别是非能力 的培养;等等。特别应当提及的是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认同。在对学生进行的“你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吗? 喜欢它的哪些地方”的调查中,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95%以上,学生提出喜欢它教学气氛 宽松,没有压抑感;喜欢课文的故事性强,引人入胜;喜欢有英模人物的事迹,对自己有激励;喜欢贴近学生 生活的课能产生共鸣;喜欢辨析题能动脑筋,乐于在课上畅所欲言,看小表演;等等。还有70%的学生反映“喜 欢上思想品德课的后半截儿”,即联系实际的部分:有思考辨析,有动手内容,有讨论项目,有行为指导;等 等。总之,有直接参与活动的机会。

(三)对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不利于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问题,认识趋于一致

例如:教学内容和要求上理想化的成分多,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教材中部分课文离学生生活远, 分析推理多,引导活动少;教师备课时对如何讲清道理斟酌得多,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工夫少;课堂教学总体 上老师讲得多,学生训练少;教学方式上“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说你评”“我举例你分析”,由少数 学生活动的情况多,学生主动发问、普遍参与、充分讨论少;教学实效有待提高。

在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反思,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思想品德课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不可忽视 ;以往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容、观点和做法必须予以肯定;问题集中于思想品德课如何从当前社会实际和学 生实际出发,重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课堂上更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 的主体性充分焕发出来,以提高教学实效。

二、对学生“主体性”样态的认识

人的主体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的最本质的属性,是人作为主体而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 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功能特性。不少专家曾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加以概括。其中自主性侧重于主体 权利,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能动性侧重于主体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参与; 创造性是人的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的集中反映,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换一个角度讲,人的认识的主体性 ,一方面是在对外部信息的能动选择上,表现出自觉性、选择性,即以一种积极选择和参与的姿态,主动地适 应和应付客观世界,接受外部信息;另一方面是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表现出独立性、创造性,即独立 思考,求新求异,想像丰富,有较强的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等等。这些无疑是一个人求知、做事、生存、做人 不可缺少的品质。现代化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开放、多元及广泛交往的生存环境以及市场经济的形势,都要求 重视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做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

然而根据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并非每一个人都是现实的主体,只有当人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并现实地 作用于客体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活动主体,具有主体性。换言之,人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是需要培养和发 展的。小学生是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儿童,他们的主体意识淡薄,作用于客体的能力有限,应该说还只是一 个发展中的主体,待开发的主体,是处于一种未定型的但朝着一定方向、沿着一定规范前进的状态。之所以如 此,首先是因为学生主体性受其身心未成熟状态的直接制约,是在一定监护引导或规范下发挥出来的有限的主 体性。其次,学生与认识客体发生的对象性关系是经过课程、教材和教师为中介的,是间接的,而学生赖以发 展其主体性的活动与交往,又是由特定的教育环境促成的,即“似社会”而又“非社会”的。其三,学生主体 性发展过程中总有若干矛盾交织,如能动性与受动性,自主性与依附性,创造性与模仿性等等,这些矛盾的发 生和转化,构成学生主体性的特殊样态。就以自主性来说,儿童的自主性既是可贵的,需要尊重;也是可塑的 ,需要引导;同时又是脆弱的,需要保护。我们在尊重其自主意识的同时,又要有目的地锻炼提高其自主、自 理、自控、自治的能力。由此可见,学生主体性是需要培养和提高的,引导、保护、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是教 师的责任。

活动与交往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主体性的焕发与提高也不是空泛的、抽象的,是要通过各 条途径加以落实的,其中学习活动,尤其是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要条件。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 的一门课程,一条教育渠道,要注重发挥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以促成学生道德内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丰富主体性教育过程的思路与对策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两种意识

主体性教育过程,要求教师要担负起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责任,那么首先就要更新观念,从知识论转向 主体教育论。对思想品德课教师来说,要树立两种意识。

一是“学生是学校教育生活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就是强调教学要尊重 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思 想品德课教学中不要把学生看成物,看作被动的认识体,而要把他们看成人,看成完整的生命体,从而把教学 目的定位在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优秀教师不是“奉送真理 ”,而是“教人发现真理”,提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人的发展的一切条件 中最重要的是人自身的活动,学生主体性发展是在活动中生成、表现的,没有个人的积极实践活动,就谈不上 个人的任何发展。而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参与的主要学习实践活动,只要把学生看作是引起、展开、参与和评 价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角,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教师的职责主要在于使自己 执教的每一节课,都能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相机诱导,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 和创造性,并将其引向对真、善、美的追求。

二是树立“注重客体主体化转变”的意识。换言之,就是我们常说的促进道德内化。虽然思想品德课不能 承担全部德育的责任,但真正教学效果的好坏要看内化程度如何。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认真研究道德形成的 规律,研究道德与人的心理机制的制约关系,千方百计使自己的教学内容经过“外部刺激”,使受教育者产生 情感体验,为其所接受,并能做出评价;“引起动机”,使学生经过自主思考与选择、自主吸收,在头脑中产 生认同,愿意去学去实践;然后产生自己的“行动纲要”(或计划),确定适合自己的行为方式;并经过“反 复行为实践”形成习惯;最后内化“形成品质”。这一全过程若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参与,是不能实现的 。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注重这一过程,就必须强化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思想品德课教师如果树立了这两种意识,就会高屋建瓴,同时也就解放了自己,可以完全摆脱“应试教育 ”的影响,走出一条从实际出发,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新路。

(二)提供自主学习机会,提高自主学习质量

按主体教育的观点,学生只有获得了大量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才能获得“积极主动学习”的条件。

首先,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思想品德课每周才40分钟,容量有限,只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给 学生留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才有全员参与的可能性,才便于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思想品德课最容 易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地方,是联系实际运用观点的部分,但往往由于教学结构安排不当,最后只剩三五分钟, 匆匆而过,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都不能得以很好的发挥。成功的经验表明,思想品德课的开头要简 洁、明快、巧妙,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的主题上来,切忌拖拉或绕远。结尾要精练,这时,学生已 对本课内容十分熟悉,教师只要画龙点睛、突出重点或提出希望即可,切忌冗长。此二项不可占用过多时间。 “讲明观点”是一节课的主要任务,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对本课道德观点“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 ”有一个初步的明确的认识。这一步最长不能超过20分钟。因此,内容要精选,条理要清楚,环节要紧凑,提 问要准确,小结要精练,这样才能给“运用观点”部分即学生喜欢的思想品德课“后半截儿”留下宝贵时间。

其次,在教学全过程中要多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如适当安排学生自己操示投影资料、演示 小品、即兴表演、收集名言、讨论辨析、课前课后调查等等,这样使学生多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

第三,要提高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质量,即在各环节都要注意学生实质上的学习自主。比如,“讲明观 点”时,一般是以教师引导性讲解为主,这也是必要的,但不等于教师一讲到底,不等于学生被动地、呆板地 、一问一答地随教师“走教案”,而是要能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有微观自主权,有对外部信息的自主选择和 对外部信息独立内部加工的可能性。在“运用观点”时,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自主不等于自由 放任,教师要精心设计,加强针对性和启发性,将学生中的突出表现及存在的问题、实际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 题、指导学生实践的问题等等,设计成辨析题,或设计成主体参与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讨论,自主选择 最满意的答案。引导学生在理解道德观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进行道德判断,评价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必 要的行为训练。精彩的思想品德课往往是在这一环节上形成高潮的。

只有这样,既有自主学习时间、学习机会,又有自主学习活动的高质量,才能使学生活动真正成其为主体 活动,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习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多形式,教学设计多层面

教学方法多形式是考虑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经验表明,学生印象最深的思想品德课,往往是教法

[1] [2] 下一页

多样,使人耳目一新的课。因为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同“浓厚的兴趣”有关的。有人说:“兴趣 有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爱因斯坦也曾这样讲:“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实际上兴趣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 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求新”“求异”,心理得到满足 。教法忌讳单一,就如同吃食物一样,久食同一食品就会感觉乏味。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学 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的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教法,一节课中的教法也应有所变换。这样,用新异的刺激吸引学 生,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多层面,是考虑不同学生参与的可能性。由于学生生活经历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在接受能力、表达能力等各个方面都会表现出细微的差别或暂时较大的差异,因而要达到全员积极参与,还要注意教学设计 的多层面。从内容上说,既要充分利用教材,将这一层面的内容讲授清楚。又要不断补充新内容,有一定的社 会信息量,使学生总有新鲜感,总会在这不同层面的信息中自主地选择独立地内部加工,形成对道德观点的正 确认识;从联系实际的方面说,可分别涉及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不同层面,学生总有一面可选择 ,如深对道德观点的理解。从参与形式上说,在强调个人积极思维的基础上,可有交耳议论、小组讨论、当众 发言、台前表演等不同层面,学生虽有胆量、水平、演技的不同,但总有一种可接受可参与可表现:从行为实 践的形式上,可安排当堂训练、课后实践、社会调查,甚至在适当阶段安排主题教学方式的实践活动课,这样 的不同层面,学生总有一个机会可锻炼,可自我展示。

这样,学生既有参与的积极性,又有参与的可能性,才能真正参与进去,使每个学生的能动性得以充分发 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求得主体性的不断发展。

(四)尊重学生思想情感,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的过程,而交往是个人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因而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从另一个角度为发挥学生主体性创设条件。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情感因素在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改变“美德袋” 式的被动接受,就要强调“感悟”,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悟出做人的.道理,选择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思想品 德课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对学生真实情感的表露要给予尊重,避免使 用刺激性、挖苦性、旁敲侧击等不良语言或以冷漠的态度伤害学生感情,这无益于主体性的发挥。

其次,对学生要有高度的信任,相信他们对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在双向交流中,教师要淡化说教者 和评判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对于学生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如所说答案与众不同 ,教师要予以尊重和保护,因为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真正的创造性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是一个人获 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种品质。然而一个人的创造性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是依靠自己 的创造活动而随之加强的。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上要鼓励学生创造,引导他们成功。尤其是当学生对教师原来 的设想或所讲的内容提出异议而又十分有道德的时候,教师要放下架子,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给予高度评价,使 他们在自己的创造中,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加自信心,发展创造力,学做事,学做人。

第三,对学生要有适度宽容。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不能“只叫举手的学生,只训练会做的孩子”,大多数 学生愿意在思想品德课上表达自己的思想,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当然,差异是存在的,成功教育并不意味着 孩子不犯错误,不答错题,而是在出现上述问题时,教师能给予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不要嫌他们“耽误 时间”,不要怨他们答不出教师期待的答案,而是在孩子尚未学懂之前,还要有一定耐心,不断启发,相机诱 导,使每个孩子都学会动脑,学会创造,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儿童发挥内在的精神力量来克服自己的缺 点。”对惰性较强条件较差的学生,教师宜不露痕迹地加以暗示,架设桥梁,给他们创设担当“发现者”“研 究者”“探寻者”“胜利者”的机会,使他们在惊讶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体会“创造”的好处,获得成功的 满足,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多一分独立思考,自主创造。

这样,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可以摆脱压力和束缚,不必担心主动学习会招致批评或嘲笑,也不必担心失败 带来的压力,像赞科夫主张的那样,让儿童在课堂上过一种“积极的沸腾的精神生活”,为学生主体性发展创 设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五)加强修养以身垂范,增强教师的人格力量

我国自古有“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佳言,思想品德课教师职责所在,闻道在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支 配地位,也握有调整和改善这种关系的主动权,因而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自身人格力量的发挥和利用至关重 要。俄国的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该是这种人。”因为学 生是“描着”老师的思想和道德行为发展自己,是“学着”老师的样子做人。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得 好:“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里储存起来, 然后指导他们的行动。”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对自己所讲的内容坚信,为自己宣传的人物崇敬,以自己的 真情实感影响学生,以自身做人之本,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应该提及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素质往往通过教学语言来表现。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提高自身思 想文化素质的同时还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表达要准确,富有情感。语言多一分幽默,气氛增一分和谐;语 言多一分激励,学生增一分信心;语言多一分启发,学生增一分兴趣。这些都无疑有益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以上所述是我们对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以求指教。

1.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大出版社版。

2.陈光全:《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实现七个转变》《小学德育》第3期。

3.宋殿宽、李大同:《简明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教育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版。

上一页  [1] [2]

篇2: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小学教育,正从多方面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 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要求的教育 ,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在德 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推行素质教育是教育的自我完善,是克服“应试教育”弊 端的总对策,更是迎接21世纪挑战的战略举措。

素质教育包括方方面面,其中关于如何培育和发挥学生主体性,怎样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创设条件,正 在成为不少人关注的焦点,也是本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重点。

一、调查引起的反思

年11月至12月,我们做了题为“思想品德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及今后导向”的调查。调查覆盖 面为全市各个区县,涉及377所学校、551名教师、11688名学生、4位专家。调查结果有以下共识。

(一)对思想品德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取得共识

大家一致认为:思想品德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起定向作用。学生的思想品 德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以及与这些素质相关的心理素质,这些都是做人的基础,直接影响 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教育界有识之士常说“文化素质不高是次品,思想品德素质 不合格就是危险品”。可见思想品德素质在学生的整体素质结构中的重要性。凡是成功的教育都是把“以德育 人”作为根本,思想品德课是小学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 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的思想情感,以及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行为习惯,为形成良好的思想情感,以及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行为习惯,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打基础。因此,认真研究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在思想品德学科的教材、教程 中得到贯彻落实,无疑对加强与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对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积极的推进。

(二)对当前思想品德课现状中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之处,给予认同

一是认为思想品德学科设置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二是认为目前思想品德课在许多方面是符合素质教 育要求的。例如:教学目标突出方向性、基础性;教学内容突出思想性、教育性;教材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形式上坚持“图文并茂”以及由浅入深的规律性;教法力求灵活多样,直观形象;教学过程强调明理、激 情、导行的统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强调针对性,在重视讲清观点的同时,注重道德判断能力、辨别是非能力 的培养;等等。特别应当提及的是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认同。在对学生进行的“你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吗? 喜欢它的哪些地方”的调查中,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95%以上,学生提出喜欢它教学气氛 宽松,没有压抑感;喜欢课文的故事性强,引人入胜;喜欢有英模人物的事迹,对自己有激励;喜欢贴近学生 生活的课能产生共鸣;喜欢辨析题能动脑筋,乐于在课上畅所欲言,看小表演;等等。还有70%的学生反映“喜 欢上思想品德课的后半截儿”,即联系实际的部分:有思考辨析,有动手内容,有讨论项目,有行为指导;等 等。总之,有直接参与活动的机会。

(三)对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不利于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问题,认识趋于一致

例如:教学内容和要求上理想化的成分多,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教材中部分课文离学生生活远, 分析推理多,引导活动少;教师备课时对如何讲清道理斟酌得多,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工夫少;课堂教学总体 上老师讲得多,学生训练少;教学方式上“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说你评”“我举例你分析”,由少数 学生活动的情况多,学生主动发问、普遍参与、充分讨论少;教学实效有待提高。

在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反思,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思想品德课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不可忽视 ;以往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容、观点和做法必须予以肯定;问题集中于思想品德课如何从当前社会实际和学 生实际出发,重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课堂上更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 的主体性充分焕发出来,以提高教学实效。

二、对学生“主体性”样态的认识

人的主体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的最本质的属性,是人作为主体而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 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功能特性。不少专家曾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加以概括。其中自主性侧重于主体 权利,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能动性侧重于主体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参与; 创造性是人的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的集中反映,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换一个角度讲,人的认识的主体性 ,一方面是在对外部信息的能动选择上,表现出自觉性、选择性,即以一种积极选择和参与的姿态,主动地适 应和应付客观世界,接受外部信息;另一方面是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表现出独立性、创造性,即独立 思考,求新求异,想像丰富,有较强的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等等。这些无疑是一个人求知、做事、生存、做人 不可缺少的品质。现代化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开放、多元及广泛交往的生存环境以及市场经济的形势,都要求 重视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做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

然而根据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并非每一个人都是现实的主体,只有当人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并现实地 作用于客体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活动主体,具有主体性。换言之,人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是需要培养和发 展的。小学生是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儿童,他们的主体意识淡薄,作用于客体的能力有限,应该说还只是一 个发展中的主体,待开发的主体,是处于一种未定型的但朝着一定方向、沿着一定规范前进的状态。之所以如 此,首先是因为学生主体性受其身心未成熟状态的直接制约,是在一定监护引导或规范下发挥出来的有限的主 体性。其次,学生与认识客体发生的对象性关系是经过课程、教材和教师为中介的,是间接的,而学生赖以发 展其主体性的活动与交往,又是由特定的教育环境促成的,即“似社会”而又“非社会”的。其三,学生主体 性发展过程中总有若干矛盾交织,如能动性与受动性,自主性与依附性,创造性与模仿性等等,这些矛盾的发 生和转化,构成学生主体性的特殊样态。就以自主性来说,儿童的自主性既是可贵的,需要尊重;也是可塑的 ,需要引导;同时又是脆弱的,需要保护。我们在尊重其自主意识的同时,又要有目的地锻炼提高其自主、自 理、自控、自治的能力。由此可见,学生主体性是需要培养和提高的,引导、保护、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是教 师的责任。

活动与交往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主体性的焕发与提高也不是空泛的、抽象的,是要通过各 条途径加以落实的,其中学习活动,尤其是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要条件。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 的一门课程,一条教育渠道,要注重发挥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以促成学生道德内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丰富主体性教育过程的思路与对策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两种意识

主体性教育过程,要求教师要担负起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责任,那么首先就要更新观念,从知识论转向 主体教育论。对思想品德课教师来说,要树立两种意识。

一是“学生是学校教育生活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就是强调教学要尊重 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思 想品德课教学中不要把学生看成物,看作被动的认识体,而要把他们看成人,看成完整的生命体,从而把教学 目的定位在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优秀教师不是“奉送真理 ”,而是“教人发现真理”,提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人的发展的一切条件 中最重要的是人自身的活动,学生主体性发展是在活动中生成、表现的,没有个人的积极实践活动,就谈不上 个人的任何发展。而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参与的主要学习实践活动,只要把学生看作是引起、展开、参与和评 价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角,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教师的职责主要在于使自己 执教的每一节课,都能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相机诱导,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 和创造性,并将其引向对真、善、美的追求。

二是树立“注重客体主体化转变”的意识。换言之,就是我们常说的促进道德内化。虽然思想品德课不能 承担全部德育的责任,但真正教学效果的好坏要看内化程度如何。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认真研究道德形成的 规律,研究道德与人的心理机制的制约关系,千方百计使自己的教学内容经过“外部刺激”,使受教育者产生 情感体验,为其所接受,并能做出评价;“引起动机”,使学生经过自主思考与选择、自主吸收,在头脑中产 生认同,愿意去学去实践;然后产生自己的“行动纲要”(或计划),确定适合自己的行为方式;并经过“反 复行为实践”形成习惯;最后内化“形成品质”。这一全过程若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参与,是不能实现的 。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注重这一过程,就必须强化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思想品德课教师如果树立了这两种意识,就会高屋建瓴,同时也就解放了自己,可以完全摆脱“应试教育 ”的影响,走出一条从实际出发,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新路。

(二)提供自主学习机会,提高自主学习质量

按主体教育的观点,学生只有获得了大量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才能获得“积极主动学习”的条件。

首先,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思想品德课每周才40分钟,容量有限,只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给 学生留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才有全员参与的可能性,才便于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思想品德课最容 易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地方,是联系实际运用观点的部分,但往往由于教学结构安排不当,最后只剩三五分钟, 匆匆而过,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都不能得以很好的发挥。成功的经验表明,思想品德课的开头要简 洁、明快、巧妙,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的主题上来,切忌拖拉或绕远。结尾要精练,这时,学生已 对本课内容十分熟悉,教师只要画龙点睛、突出重点或提出希望即可,切忌冗长。此二项不可占用过多时间。 “讲明观点”是一节课的主要任务,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对本课道德观点“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 ”有一个初步的明确的认识。这一步最长不能超过20分钟。因此,内容要精选,条理要清楚,环节要紧凑,提 问要准确,小结要精练,这样才能给“运用观点”部分即学生喜欢的思想品德课“后半截儿”留下宝贵时间。

其次,在教学全过程中要多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如适当安排学生自己操示投影资料、演示 小品、即兴表演、收集名言、讨论辨析、课前课后调查等等,这样使学生多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

第三,要提高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质量,即在各环节都要注意学生实质上的学习自主。比如,“讲明观 点”时,一般是以教师引导性讲解为主,这也是必要的,但不等于教师一讲到底,不等于学生被动地、呆板地 、一问一答地随教师“走教案”,而是要能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有微观自主权,有对外部信息的自主选择和 对外部信息独立内部加工的可能性。在“运用观点”时,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自主不等于自由 放任,教师要精心设计,加强针对性和启发性,将学生中的突出表现及存在的问题、实际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 题、指导学生实践的问题等等,设计成辨析题,或设计成主体参与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讨论,自主选择 最满意的答案。引导学生在理解道德观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进行道德判断,评价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必 要的行为训练。精彩的思想品德课往往是在这一环节上形成高潮的。

只有这样,既有自主学习时间、学习机会,又有自主学习活动的高质量,才能使学生活动真正成其为主体 活动,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习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多形式,教学设计多层面

教学方法多形式是考虑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经验表明,学生印象最深的思想品德课,往往是教法 多样,使人耳目一新的

[1] [2] 下一页

课。因为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同“浓厚的兴趣”有关的。有人说:“兴趣 有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爱因斯坦也曾这样讲:“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实际上兴趣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 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求新”“求异”,心理得到满足 。教法忌讳单一,就如同吃食物一样,久食同一食品就会感觉乏味。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学 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的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教法,一节课中的教法也应有所变换。这样,用新异的刺激吸引学 生,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多层面,是考虑不同学生参与的可能性。由于学生生活经历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在接受能力、表达能力等各个方面都会表现出细微的差别或暂时较大的差异,因而要达到全员积极参与,还要注意教学设计 的多层面。从内容上说,既要充分利用教材,将这一层面的内容讲授清楚。又要不断补充新内容,有一定的社 会信息量,使学生总有新鲜感,总会在这不同层面的信息中自主地选择独立地内部加工,形成对道德观点的正 确认识;从联系实际的方面说,可分别涉及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不同层面,学生总有一面可选择 ,如深对道德观点的理解。从参与形式上说,在强调个人积极思维的基础上,可有交耳议论、小组讨论、当众 发言、台前表演等不同层面,学生虽有胆量、水平、演技的不同,但总有一种可接受可参与可表现:从行为实 践的形式上,可安排当堂训练、课后实践、社会调查,甚至在适当阶段安排主题教学方式的实践活动课,这样 的不同层面,学生总有一个机会可锻炼,可自我展示。

这样,学生既有参与的积极性,又有参与的可能性,才能真正参与进去,使每个学生的能动性得以充分发 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求得主体性的不断发展。

(四)尊重学生思想情感,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的过程,而交往是个人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因而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从另一个角度为发挥学生主体性创设条件。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情感因素在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改变“美德袋” 式的被动接受,就要强调“感悟”,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悟出做人的道理,选择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思想品 德课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对学生真实情感的表露要给予尊重,避免使 用刺激性、挖苦性、旁敲侧击等不良语言或以冷漠的态度伤害学生感情,这无益于主体性的发挥。

其次,对学生要有高度的信任,相信他们对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在双向交流中,教师要淡化说教者 和评判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对于学生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如所说答案与众不同 ,教师要予以尊重和保护,因为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真正的创造性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是一个人获 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种品质。然而一个人的创造性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是依靠自己 的创造活动而随之加强的。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上要鼓励学生创造,引导他们成功。尤其是当学生对教师原来 的设想或所讲的内容提出异议而又十分有道德的时候,教师要放下架子,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给予高度评价,使 他们在自己的创造中,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加自信心,发展创造力,学做事,学做人。

第三,对学生要有适度宽容。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不能“只叫举手的学生,只训练会做的孩子”,大多数 学生愿意在思想品德课上表达自己的思想,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当然,差异是存在的,成功教育并不意味着 孩子不犯错误,不答错题,而是在出现上述问题时,教师能给予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不要嫌他们“耽误 时间”,不要怨他们答不出教师期待的答案,而是在孩子尚未学懂之前,还要有一定耐心,不断启发,相机诱 导,使每个孩子都学会动脑,学会创造,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儿童发挥内在的精神力量来克服自己的缺 点。”对惰性较强条件较差的学生,教师宜不露痕迹地加以暗示,架设桥梁,给他们创设担当“发现者”“研 究者”“探寻者”“胜利者”的机会,使他们在惊讶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体会“创造”的好处,获得成功的 满足,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多一分独立思考,自主创造。

这样,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可以摆脱压力和束缚,不必担心主动学习会招致批评或嘲笑,也不必担心失败 带来的压力,像赞科夫主张的那样,让儿童在课堂上过一种“积极的沸腾的精神生活”,为学生主体性发展创 设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五)加强修养以身垂范,增强教师的人格力量

我国自古有“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佳言,思想品德课教师职责所在,闻道在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支 配地位,也握有调整和改善这种关系的主动权,因而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自身人格力量的发挥和利用至关重 要。俄国的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该是这种人。”因为学 生是“描着”老师的思想和道德行为发展自己,是“学着”老师的样子做人。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得 好:“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里储存起来, 然后指导他们的行动。”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对自己所讲的内容坚信,为自己宣传的人物崇敬,以自己的 真情实感影响学生,以自身做人之本,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应该提及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素质往往通过教学语言来表现。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提高自身思 想文化素质的同时还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表达要准确,富有情感。语言多一分幽默,气氛增一分和谐;语 言多一分激励,学生增一分信心;语言多一分启发,学生增一分兴趣。这些都无疑有益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以上所述是我们对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以求指教。

1.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大出版社19版。

2.陈光全:《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实现七个转变》《小学德育》19第3期。

3.宋殿宽、李大同:《简明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教育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上一页  [1] [2]

篇3: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论文

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教法,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合作、自主探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谈谈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是转变教育观念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改变“灌输”的“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学习、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通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探究和发现知识,从而使学生享受真正的学习乐趣。教师应该是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内在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变苦学为乐学,乐于求索、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展示自己的才能,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到思想品德课学习中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其次,要做到先易后难,善于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让学生感觉到思想品德是一门既好学又好玩的学科。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积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处理教材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主动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指导学生学好教材,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了解社会生活实际,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时,我经常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记得有一节课上,我请一位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都笑了,为什么呢?说她无论什么课上都是不回答问题的,那位学生低着头,我启发了好几遍,她终于开口回答了,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位学生也激动地笑了。在以后的课上,她终于放开胆子发言讲话了。可见信任和鼓励会产生神奇的力量。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进行评价,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如果老师什么都不是,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发散思维,就是教会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沿着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去思考、研究事物,避免了思维的单一性,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每个观点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时,教师利用课本教材多角度地挖掘课本,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进行个体创造力的训练,把发散提问具体化,同样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总之,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能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培养创造能力。

五、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可以将教材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学生也可以通过讨论等方式进行思想和知识的交流,使他们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于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4:[思品论文]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思品论文]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思想品德课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直接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它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特 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试用)》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着重提高学生的道 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大纲还明确阐述了“以情感人,情理交融”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 的道德情感是其教学基本功能之一。在教学中实施道德情感教育才能充分体现其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为了探索 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方面的途径和规律,以充分发挥其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我们从1991年秋 季开始,在我省10所小学进行了“思想品德课教学道德情感教育”专题研究和实验。在三年的研究和探索中, 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本文试从在教学中实施道德情感教育的目的、意义;教育内容及目标 ;教育的方法及教学过程的设计;对学生道德情感发展水平的测评等方面作一简要介绍,以就教于大家。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

道德情感是人们用自己所认识和掌握的道德规范去衡量别人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时产生的态度体验。道德 情感在人的品德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它对道德认识的提高有直接推动作用,对道德行为起着 巨大的调节作用,是联结“知”与“行”的中介和桥梁。如:在爱祖国的教育中,培养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 情,能推动学生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和了解,并进一步明白“为什么要热爱祖国”的道理。这就是情感对认识的 推动作用,常言的“情通理达”就是这个道理。道德情感的道德行为的驱动、调节作用也是明显的。如在《不 打扰别人》(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一课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或他人在工作或休息时被别人打扰时的 不愉快心情,能达到约束自己行为的教育效果。道德情感对人的意志还有强化作用。总之,道德情感是人的品 德结构中关键的一环,实施道德情感教育是体现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是提高教学整体效益的基本前提。

通过对我省思品课开课以来教学状况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存在一种值得注意的倾 向,即在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行为指导等方面得到应有重视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培养。 这一倾向不仅使教学中“明理”难以深化、“导行”难以落实,更不利于整体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特点和规 律的充分体现。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在思品课教学研究中尚未鲜明地提出道德情感教育目标,在教学 实践中也缺乏对道德情感教育途径、规律等问题进行有效的探索。虽然有的课能在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上有所体 现,但大多不能站在教育目标的高度上来认识其培养和教育的价值。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实施情感教育必须着眼于教学整体效益的 提高,并站在教育目标的高度上来认识其意义和价值。单纯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感作为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运用显 然是不够的。在教学中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和教育应是教师有目的地依据大纲、教材,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 手段,使学生产生和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种道德情感,并使之养成稳定、良好的情感品质的.教育过程。 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应当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达到教学整体的效益为目的,并力图体现道德 情感教育的价值。可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实施情感教育应有双重目的:一是力图发挥道德情感 在教学中的手段功能,即通过对学生情感因素的调动和激发,活化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保证道德认识、道德行为等教学目标的落实;二是充分体现道德情感自身独有的教育价值。即通过教育促进学生稳定、健康、丰富的道德情感品质的形成。

为了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必须在每堂课的教学中,持之以恒地对学生道德情感进行定向培养。我们专题 研究和实施的基本思路是: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以道德情感教育目标为导向;在教学全过程中整体 实施。我们根据教学的特点和学生道德情感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实施情感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 求。即:第一,贯彻“知”“情”互动原理。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时,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可互为实现的手段 。也就是达到我们常说的“情理交融”的教学效果。第二,充分发挥道德情境的效应。学生的道德情感总是在 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设置具有教育意义的道德情境,能有效地使学生“触景生情”。第三,启发学生自主体 验,多方感受。在教学中,使学生多方体验和感受,才能为其道德情感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契机。第四 ,注重教师情感的主导作用。教师情感素质是重要的“情感教育源”,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要求教师必须善于 挖掘教育因素、捕捉教育时机,充分表达自我情感和态度,进而“以情感人”。

总之,道德情感教育是充分发挥思品课教学功能,提高教学整体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站在素质教育 观的高度,着眼于发挥教学整体效应来认识教育中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目的和意义,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具 体实施道德情感教育。

二、分析每课道德情感教育因素和内容,规划每课道德情感教育目标

明确情感教育内容、规划情感教育目标是落实道德情感教育的基本前提。教科书中蕴含大量的情感教育内 容。其中有的课体现得较为显著,如《老师您好》(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体现了“爱老师”这一鲜明的情感 教育主题和内容。有些课则潜在教材之中,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挖掘。如《我要做个好学生》(人教版义务教育 教材),主题是入学常规教育内容,但还渗透着激发学生争做好学生的光荣感与自豪感的情感教育内容。

在实验和研究中,我们还发现道德情感教育内容存在一定的序列,并在不同年级体现了层次性要求。其中 责任感、荣誉感以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小学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在 低年级教材中则又以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心中有他人的情感为教育内容的主旋律。

教师在把握每课情感教育内容上必须认真研究每课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情感教育因素。同时,还可根据教 学需要补充相关教育内容。在明确把握情感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还必须站在教育目标的高度上,对每课的情感 教育内容作出水平及层次的分类,使之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的教育目标体系,也就是布鲁姆等人在教育目标分类 理论中称之为的“情感目标连续体”。依据这一理论,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实际,针对道德情感教育的特点, 我们将道德情感教育目标理解和划分为“接受―→反应―→态度”三个由低到高的有序层次。由此形成的目标 导向系统是我们实验的主要部件。三个层次的具体含义如下:

接受层 教师在教学中力图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教育要求或内容产生注意。其主要标志是学生能关注教育活 动中具有道德意义的事物。在实施中,我们通常采用“察觉”、“专注”等字句来加以描述。

反应层 重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思辨活动,对道德事物能产生情绪的体验和感受,能积极参与 道德评价活动。其核心内容是带有感情色彩的道德评价活动的开展。我们多用“对……有感受”、“爱好(厌 恶)……”“对……肯定(否定)”等语句。

态度层 这是道德情感教育的较高层次和水平。其标志是学生对一类道德规范形成稳定、持久的选择愿望 。在表述上使用了“具有……看法”、“有……态度”等语句。

在实验和研究中,我们迄今已制定6册共72课的道德情感教育目标。在实践中,我们通常用四步来完成对每 课道德情感教育内容的分析和教育目标的规划。现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第一册第八课《我爱祖国》为例来具 体介绍规划的步骤。

第一步:充分挖掘每课的道德情感教育内容。这是准确拟定教育目标的基础。本课教材提供的,教学中需 要补充的情感教育内容有:各民族小朋友载歌载舞、歌颂祖国(通过观察双页图);饱含深情的课文及练习中 的儿歌(通过朗诵);歌唱祖国的歌曲《娃哈哈》等(通过表演唱);“祖国之最”等资料(通过电教手段展 示并讲解)……。其主题是培养爱国之情。

第二步:研究每课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目标,对道德情感教育目标初步定位。思品课教育目标由认知、行为、情感三部分内容构成。三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本课认知目标为:认识中国版图形状;知道祖国全称 和简称;知道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是中国人。由于该课是爱祖国教育的起始课,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有关祖国的 一些常识。本课在行为上不宜作过高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将其定为:使学生课后能通过看书、询问父母等方式 去主动了解祖国的有关情况和知识。通过对认知、行为目标的考察,我们将本课道德情感教育目标初步定位在 :使学生对祖国基本常识的初步认识和了解基础上,初步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三步:“上联认知目标,下促行为目标”,确立每课情感教育目标的内容。参照认知目标,以促进行为 动机为目的,在初步定位的基础上,本课的道德情感培养目标可定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喜欢做一个中国人,有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愿望。

第四步:用可操作性的语言对情感教育目标具体内容及层次加以描述,并形成知、情、行诸目标相互对应 的教育目标整体。具体到本课,“有关祖国的常识”的认知目标是与“课后进一步了解祖国的知识”的行为目 标,以及“有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愿望”的情感目标是相互对应的,其情感目标的此项内容应为接受层。而情 感目标中的“喜欢做一个中国人,培养中国人的自豪感”,则也应与有关认知、行为目标对应,且期望达到态 度层的要求。

三、进行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选取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

以道德情感教育原则作指导,在教学过程整体设计中贯穿情感教育的线索,并选择行之有效的育情方法是 落实道德情感教育,提高教学整体效益的重要步骤。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与学生是有情感的主体;教材中饱含情感的因素。从情感教育的角度而 言,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围绕教材而进行的相互间的情感交流、感染的过程,是教师对学生的 道德情感实施定向培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学全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流程在整个思品课教学过程中通常由 一些基本步骤组合而成。在实践中,我们将其划分为四个步骤来认识和设计。在每个步骤的实施中,教师又创 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育情方法。

第一,情感引发。指在开课揭题时,借助必要的手段,配合导入环节,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关注于课 题。如《纪律在他心中》一课,有位教师开课即出示一组反映战争年代的配乐灯片,一下将学生带入硝烟弥漫 的战场。此情此境为后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调。在此步设计上要求教师配合课题导入,精心设计片断, 以图建立教学主题与学生实际的关联点,使教学内容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配合导入环节常用的育情、激 趣方法有:渲染意境、突出片断、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等。

第二,情感体验。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前提下,配合“学文明理”的主题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种 内心体验,使之与教育要求相适应,达到共鸣的效果。如《爱惜粮食》一课中让学生模仿农民伯伯插秧、割谷 等动作,仅练习1分钟,就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田间劳作的辛苦。这就是“在操作活动中,诱发学生体验”方法 的运用。此外,教师还总结出了创境体验、心理换位体验、通过联想体验、在评价中体验等多种体验方法。设 计此步,用好体验方法,要求教师要找准体验点,要激起学生多点而有序的体验。所谓“多点有序”是指在一 堂课教学中既要设置多处体验点,又要使各处体验为达到情感教育目标而相互配合,有序地展开和深入。

第三,情感深化。在学生产生与道德要求相联系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对一类道德现象较为 稳定的态度。这是与“深化明理”环节相配合的。在深化情感方面,我们也总结了一些方法。一是以情育情。 如《国旗国旗我爱你》一课,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国旗是烈士鲜血染红的”一段,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 感情。这是“以情育情,促情深化”的实例。二是以知育情,使学生在辨析明理、判断评价中反复强化情感体 验,能达到情理交融,共同深化的目的。三是以形育情。在低、中年级教学中,多采用“以图育情”的办法。 让学生在观察课文插图的过程中,反复受到道德形象的感染,使其情感得以升华。如在《最可爱的人》一课中 ,充分利用好“崂山抢险”图,就是“以图育情”的典范例子。四是以境育情。如《最可爱的人》一课教学中 ,教师创设情境,举行简短的致敬仪式,使学生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油然升起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此 外,还有“以美育情”、“活动育情”等等方法。

第四,情感投射。这是集中发挥情感功能的步骤。指的是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自身积极的情感,倾注、投射到一定的客体上。此步一般与“导行”、“练习”环节配合。设计中要求教师要选择最佳的情感投射点, 以利于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情促行”、“鼓励实践”是常用的有效方法。此外,“以情作结”、“带情 表演”也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我爱祖国》一课中,有的教师设了这样一些情感投射点:感知“可爱的 祖国”一组材料后,让学生说一说内心的感受;让学生富有情感地朗诵赞美祖国的儿歌;在歌唱祖国的歌声中 结束全课的学习。

当然,实施道德情感教育的过程应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育情方法也是整个教学方法中不可分割的。我 们对情感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的设计必须置于整体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进行。其实,一堂充分体现思品课教学特 点的好课,一定也是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协调发展,同臻至善,并充分体现道德情感

[1] [2] 下一页

教育特点 和规律的课。

四、对学生道德情感发展水平的测评

对学生道德情感发展水平的测评是实施道德情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既能为教育效果提供较为客 观的数据,又能反馈调控教育过程。

在实验中,我们采取课前调查、课中测查、课后考查的方法,将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过 程性评价调控教育教学,通过阶段性评价检查实施效果。

在测评工作中,为了提高测评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我们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通过学生对待人和事的态度进行情感测评。学生的道德情感只有通过言语和行为,通过其对人或事 的态度才能表现。这一特点决定了只能通过态度量表来测评。

第二,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测出学生的真实情感。这就要求测评要编制情境性测试题。这些题都要以学 生过去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第三,编制情感测试题的依据和标准。为了评价学生接受道德情感后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及达到预期教育 目标的程度,在拟定测试题时应将目标──教学──评价统一起来,要建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双向细目表 ,较合理地安排各项测试题的数量和占分比例。

第四,拟定衡量情感发展水平的粗略量化等级。我们目前只是参照有关态度量表的一些要求进行试验,如 在试题中设置一组关联的态度语或项目,按三或四个等级赋值,进行粗略量化。

第五,优化测试题的题型和测试方法。为激发学生参与,简便测评工作,每套试题大都有多种题型,如单 项选择、多项选择、问答、实践(观察)等。与此相适应,采用了口试、笔试和观察等多种测评方法。

从近三年的实验和研究中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在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情感能促进学生 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充分发展,能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展望今后的工作,我们认为要想使这一专题的 研究取得新进展,必须重视研究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进一步加强对测评专题的研究。二是不断研究和探索 道德情感教育内容的序列性和层次要求。三是适当深化和拓宽研究范围,如教育内容由教材扩展到其他相关教 育因素;教育如何体现时代要求等。

近年来,以“情感领域”的激动、激活为特征的各种教育改革实验悄然兴起、方兴未艾。思品课教学中培 养学生道德情感的研究与实验应该说是顺应“情感教育”这一主题的产物。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一问题长期不 懈的研究和实践,一定能强化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能进一步推动思品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上一页  [1] [2]

篇5:发挥学生想象,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我想发明的机器人》教学反思 城内小学

发挥学生想象,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我想发明的机器人》教学反思 城内小学 秦黎霞

发挥学生想象,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我想发明的机器人》教学反思

城内小学 秦黎霞

《我想发明的机器人》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的主题。本单元的交际内容符合三年级孩子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旨在让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自己想发明什么样的机器人,它有哪些本领,然后评一评,看谁的想象既奇特又合理,谁说得清楚明白。大部分孩子能说出自己的奇思妙想,但教学设计还需要注意引导孩子们把想说、想写的.内容表达清楚。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个人感觉在日后的口语交际中可以有几下几点借鉴:1、准备充分。我先了解当下机器人的发展运用情况,设计罗列了不同领域机器人的广泛使用情况,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创设激发学生想发明机器人的欲望。并让学生结合刚刚学过的《果园机器人》对农业领域的机器人的样子、用途有了初步的了解,根据自己爱好想象设计自己感兴趣领域的机器人。2、教学设计简单明了,思路清晰。明确给出学生说的要求(名称、样子、功能)、听的要求(认真倾听、提问补充)、评的要求(想象奇特合理,语言清楚摆明),这样学生小组交流的时候,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就知道怎么听,怎么补充,怎么评价,这样一来在全班交流的时候就能更加有意义有效果。

课堂总是有遗憾,反思本节课,很多细节之处还有待提高。板书设计不够精美,字迹不够美观;教师评价语言较粗糙,引向性不明显;教师时间安排不太合理,全班交流环节未能让所以小组都进行展示。

口语交际的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训练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这样就能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相关专题 主体性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