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发展和管理学创新分析论文

狼狼君上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狼狼君上”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市场经济发展和管理学创新分析论文(共15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市场经济发展和管理学创新分析论文

市场经济发展和管理学创新分析论文

摘要:我国的经济体制已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管理者必须要注重创新。本文通过简单论述经济学和管理学、市场经济和企业的关系,重点分析现代企业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创新管理。

关键词:经济学;管理学;市场经济;企业;创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自主经营,自谋发展,相比计划经济时期,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企业管理者必须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来促使企业发展进步。

一、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关系

经济学主要是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优化和有效利用。管理学就是企业管理者如何实现将有限资源优化配置,最大化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力水平。简单地说,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关系是:怎么让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下的员工为企业努力干活,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盈利。

二、市场经济和企业的关系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资源的主要配置者,以市场为经济活动的主要调节者,以比较健全的市场体系为经济过程重要枢纽的经济运行体制。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合法自主经营,顽强生存,同时接受机遇和风险的挑战。

三、企业管理创新要遵循的原则

1、系统原则

当代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广阔,相互交往越来越密切,一切活动都形成了系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在企业战略转化上,企业管理者应时刻关注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使企业在国家经济政策的正确引导下持续健康发展;要使企业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度增强,从而努力工作,为企业创造利润;要使客户对企业产品的质量满意度最大化,使企业产品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广阔市场的占有率最大化。

2、价值原则

价值原则就是指企业管理者创新管理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要使创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最大化。

3、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支撑着企业的经营战略。要致力于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相吻合,从而让员工在满足个人需求的同时又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业绩。

四、企业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创新管理

1、创新品牌

在市场经济时代,品牌的建设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品牌的竞争就是企业实力的竞争。谁拥有优秀的自主品牌,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企业应抓好品牌的创建和创新。在进行这些工作时,要找准品牌的市场定位。要敢于开发当前市场上没有的特色产品,并努力使该品牌迅速占领市场;要积极树立品牌保护意识,尽快实现品牌的商标注册,从而保护品牌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2、打造资源节约型企业

企业要减少对资源的不必要消耗,努力提高有限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要合理使用可回收资源,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最终实现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者应对员工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员工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要努力使“环保节能”的理念深入人心,并将其打造成企业文化,从而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

3、建立完善的流程管理

要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避免资本闲置和利用率低(比如机器、设备等开工不足,原材料利用低),防止因大量的资源无法充分利用,从而影响其发挥功能;要对企业中的具体事务进行合理规划,以确保企业各方面工作的开展都能获得充足的资源支持,保证企业经营的正常运转。

4、创新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的管理以制度化管理为主,但过于严格的制度会造成企业员工工作压力过大,工作积极性不高。企业管理应坚持以激励为主的管理原则,侧重于使企业员工的人格受到尊重,经济利益得到维护,自我价值实现满足;企业应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通过加强绩效考核和建立行之有效的奖罚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保障员工有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权利,大力实行民主化,鼓励员工积极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对员工有建设性的意见要采纳,使其充分意识到作为企业员工为企业做贡献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企业的管理要适当地引进一些“情感”关系,以体现企业管理的“人性化”。企业管理者要把每一个员工都当做真心朋友看待,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积极进取,从而增强企业内部人员的凝聚力;企业管理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着企业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展开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

5、加强企业间的合作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管理者不能“闭门造车”,要善于与更大更强的企业合作,借鸡生蛋,借船出海,扬长避短。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扩大企业配置资源的范围,同时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领域,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企业之间通过取长补短、配套协作来形成企业更强的竞争力。

五、结束语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管理者必须有高度的战略眼光。企业的管理要有创新意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卢若梅.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问题探究[J].现代商业.(05).

[2]张文娟.试分析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与优化策略[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05).

[3]黄如金.市场经济发展与管理学创新[J].经济管理,(11).

[4]张平.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问题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5).

[5]程未.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中国商贸,(03).

篇2:农业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研究对象与内容重点逐步转移,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开始没落。

该学科经历了多年研究发展历程,并处于不断转型变化中。

部分农业经济院系从农业经济学科逐步退出,转变为应用型经济学科;主流农业经济学科,将研究内容不断扩展。

具体表现为,从生产到消费整个食物供应链生态系逐步升级,转型为食物经济管理;部分学科则是演化为“生物经济学”。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迅速的推进和市场化继续深化,农业产业也在飞速发展,中国农业经济学科面临转型升级问题。

由此,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应顺应时代变化,转变研究重点,向市场研究为重心,建立以农产品食物市场为中心的一体新型农业经济学科。

【关键词】学科转型;农业经济;生物经济管理

一、引言

农业经济学涉及农业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参与到农业生产及其关联的分配、消费与交换等经济活动的学科。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产品安全成为国内民众关注的焦点,农业经济学科在短期内仍备受重视,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较大挑战。

然而,西方经验表明,伴随农业部门分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城市化进一步深入,以及其它学科快速扩张,该学科应及早跟随市场经济发展步伐,调整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在未来,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会遇到许多问题,可能遭遇西方发达国家情境。

由此,农业经济学研究人员,应开始思考如何推动该学科转型。

二、农业经济学科演进阶段

农业经济学科的存在,多数是为研究对象服务,其属于应用类社会科学。

培养大量优秀人才,可以为社会经济的不断转型提供一定参考。

农业经济从诞生之日起,研究对象处于不断变换之中,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政策研究为核心;二是农村经营为主;三是转变市场研究与政策研究并重。

具体来说,以农村经营为核心,其经济发展目的在于,如何利用经济学原理,不断增加作物、畜产品产量,达到农场增值收益目的。

而以政策研究为中心的目的,则是需要从农业角度去分析。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需要解决食物、贫困及农业调整等多重问题。

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着重看到农业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为城市产业提供优质食物。

伴随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食物需求也会大量增加,农业产业也在不断深化中。

在未来发展阶段,农业经济学科需要进一步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以此推动社会对农业的产销需求。

三、农业经济学科所面临的危机

目前,中国农业经济学科深层次结构问题,已在逐步凸显。

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经济方面,人才市场随之饱和,使得该学科发展与拓展面临较多的困境。

具体来说,农业经济学科面临以下两方面的危机。

(一)短期危机

一是,新型农业经济学科遭受传统经济学基础学科的压缩。

作为应用学科,农业经济学工具及其理论,多数来源于基础经济学。

随着近些年公司法、经济法学等多种学科的不断拓展,促使向农业经济领域发展,严重压缩了农业经济学科的生存。

仅从学术角度来说,基础经济学科研究影响力较农业经济学科大,由此影响了农业经济学科的快速发展。

二是,在政策方面,对农业经济研究的鼓励不足。

研究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需要以政策为导向,但现阶段却严重缺乏,是传统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方向。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农民收入等诸多问题,仍然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依然需要许多农业政策研究人才。

目前,多数农业经济研究专家,仅处于旁观者地位,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力弱,决策能力不足。

同时,在决策影响力方面也在下降。

与其他专业竞争项目和教学资源时,农业经济学科处于明显劣势,特别是在资源选取方面尤为不利。

三是,对优秀学生的新引力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农业经济学科要持续发展,还需要依靠许多专业人才,尤其是大学本科从业学生。

但是目前,许多优秀学生,为了生存,不会主动选择农业经济学科作为研究对象。

随着政策对该学科的支持力度降低、被其他基础学科压缩,促使该学科毕业生在毕业市场处于不利地位。

在与经济学、商学毕业生之间竞争存在不对称的劣势。

与其相比,农业经济学科难以取得就业优势。

这就对我们产生了极大的思考:农业经济研究专业人才,需要转换研究重心,适应时代变化,并以市场为研究主体。

据就业统计数据表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已成为中国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使得优秀毕业生难以对其有较大的吸引力。

(二)长期危机

现阶段,随着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压缩了农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度。

从长期发展来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经济学科被边缘化趋势不断增大。

首先,研究经费与人员处于不断下降趋势。

近十年的时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角较快,超越了经济增长速度。

政府预算在前期比较丰富,可以为农业研发投入大量资金。

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缓慢阶段后,政府预算开始转向其他产业,对农业投入会大量削减。

长期而言,国家对农业投入会逐步缩减。

其次,在重视商业研究的时代,专业人员对商业对象的研究,远超过了农业研究的'对象。

在该方面,农业增加值高,占GDP比重为百分之十。

追本溯源,现已超过三分之一认可需要农业,有超过二分之一认可居住在农村。

政府工作重点在于,稳定社会与农业生产。

如能完成中国的城市化,农村社会经济比较稳定。

农业研究对象,也在国民经济体系地位下降。

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意义就会收到极大挑战。

如此,西方国家农业经济学科为生存挣扎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随着就业形势愈加严峻,许多优秀人才对农业经济研究逐步减少。

农业作为社会经济成熟阶段的研究对象,在国民经济份额中遭受服务业、第三产业影响,呈现下降趋势。

受到就业市场的影响,以及研究对象的下降,促使优秀研究生从事农业经济作为研究方向。

在此形式下,若优秀人才持续下降,参与程度急剧减少,将会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学科进一步发展。

四、未来发展之路

农业经济学科存在,其研究对象所处地位成为关键。

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提前完成,促使社会经济走向成熟,由此,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地位逐步下降。

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升级,农业特殊地位正在下跌,使得传统农业经济学科也随之下降。

同时,基础经济学不断兴起、管理学的扩张,以及环境科学不断发展,这些研究对象已经涉及到农业部门,造成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出现被压缩的现象。

目前,新型农业经济学科呈现蓬勃发展现状,正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方向。

从国内发展情况来说,中国城市化迅速推进,以及市场化的不断深入,食品产业随之扩大,促使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产生了转型的客观要求。

我国农业经济学科要转变研究重点,需要向市场研究为重心移转;构建农业市场为研究中心,成为一体化新型农业经济科目。

目前,这种转型依然存在着很多难题,例如技术、制度和就业市场等障碍。

相关农业专业人士,应未雨绸缪,共同行动,为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全面转型。

【参考文献】

[1]张晶.新时期农业面临的新问题和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趋势张晶[J].北京农业,2015(33).

[2]李想,彭德远.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消费导刊,2015(6).

[3]刘喜江.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5(22).

[4]郑晓杰.论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4(8).

[5]宝全,乌云毕力格.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江苏商论,2014(4).

[6]刘思成.当今管理学科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思考及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14).

篇3:农业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农村经济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把农业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起来,采取尽可能的措施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那么本文就对农业经济发展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关键词】农业经济 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而且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相当重视。

我们只有把农村的经济发展起来,才能有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本文就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与阐述,供参考。

一、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农业已经慢慢的发展起来,但经济水平和其它国家相比还很低,加之我国农业发展起步较晚,所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农业经济发展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

我国人口众多,又是农业大国,农民所占比例较大,所以我们只有保证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性;其次农业经济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点所在。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形式,而向着集约型经济增长形式发展,要改变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目前我国还未能普及农业全部机械业,

所以在农业机械化这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所以我们要切实发展农业经济,进而很好的实现经济转型;最后农业经济发展是国际市场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国际市场形势很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中,所以我们为了能适应发展迅速的世界经济,就必须不断加强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要想发展整个经济体系,那么就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

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1.构建现代化高效农业产业体系。

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对粮食品种结构进行调整的力度,致力于复种指数的提升,实实在在的保证粮食单产的增长;一方面,我们还要切实做好防止和控制病虫害的工作,深入进行粮食的优良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发工作,

并加以推广采用,还要加快对优质专用粮食基地的建设步伐,以保证粮食的品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进而使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升;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适合本地区的特色产业,要突出产业特色、扩大产业规模、增加产业效益,

积极改良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农产品的种植情况,尽量多种一些具有资源优势的农产品,矿扩大这部分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根据地区特点,将花卉、种子、饲草、旅游观光农业等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继续做好做大,将这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切实做好农业经济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要加快蔬菜产业的发展步伐,以保证蔬菜高产性、优质性、高效性、生态性和安全性为前提,积极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扩充蔬菜基地的生产规模;一方面,要大力推广使用设施栽培技术,大力发展蔬菜塑料大棚技术和日光温室技术,

不断增加设施蔬菜栽培面积,让农民对设施栽培技术重视起来,对有有困难的农业,政府要予以扶持和指导;一方面,全面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制度,对于龙头企业建设配套蔬菜基地的行为要予以支持并适当予以鼓励,要保证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认证工作的开展,

而且保证蔬菜的质量稳步提升,还可以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并对其进行全程的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用这一批生产示范园作为标准化推广入户的示范项目,供其它农民借鉴;一方面,要努力推行“一村一品”。

我们要不断摸索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努力将那些优质产品和那些有优势的产业都集中到有优势的区域内,以最快的速度在我市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区域种植优质农化物”格局,真正的实现“一村一品“,每个镇都能生产出适合本镇的特别的优质产品,

每个村都能生产出能发挥本村优势的主导特色农产品,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发展适合本地区的农业产业。

全国各地的地域条件不同,气候条件也不同,所以我们要想发展适合本地区的特色产业,就必须首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严格考察,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找出最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并进行发展壮大,等这部分特色产业发展起来,就能带动其他农业产业也跟着发展起来,

当然,然而我们要发展特色产业是少不了相关知识的支撑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需要专业性的农业人才,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工作,而且在发展农业的时候,还要考虑农产品以后的销量如何,即市场绣球情况,要保证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能够及时的销售出去,

篇4:高新区经济发展竞争力分析论文

高新区经济发展竞争力分析论文

一、国家级高新区整体经济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有国家级高新区113个。为便于从整体上把握11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对重庆高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有大致的了解,需要对这113个国家级高新区进行分类,而聚类分析法就是最常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所以,本文对各高新区进行聚类分析,了解其整体发展状况。根据国内外研究高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权威的指标体系,选取高新区企业数、年末从业人员、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上缴税、净利润、出口总额等7个指标,利用聚类分析法对这113个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类,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发展突出的是中关村和上海张江高新区,发展好的是西安、武汉等7个高新区,发展良好的是无锡、苏州等15个高新区,重庆高新区属于发展较好的高新区,但在中西部各高新区中综合实力较强。

二、重庆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重庆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找出其在全国11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所处的位置,根据上述所选7个指标作进一步分析。在多因素分析中,因子分析法是比较客观的多元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在尽可能保留原有数据所含信息的前提下,将多个指标的问题简化为少数指标问题,达到简洁明了地揭示变量间关系的目的'。本文利用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11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其中,因子1是和各高新区企业经济规模有关的综合因子,因子2是和各高新区企业效益有关的综合因子。从表2可以看出,重庆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在11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31名,虽然与中关村、上海张江、西安、成都等高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其中存在着一些客观因素,如中关村、上海张江有政治、经济上的优势,西安、成都有地理区域上的优势。所以,重庆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还是较好的。把聚类分析结果和因子分析结果相比较发现,各高新区在排名上发生了细微变化,但是各高新区的发展状况所属类别是相同的,这两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各高新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度量,明确了重庆高新区在全国11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所处的位置。

三、重庆高新区经济发展竞争力分析

为了找出重庆高新区相对其它高新区的优劣势,分析重庆高新区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水平,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和因子分析排名结果,从113个高新区中抽取了20个与重庆高新区具有可比性且发展较好的高新区,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各高新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作进一步分析:

(1)企业平均经济规模,工业总产值/企业数;

(2)人均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从业人员;

(3)企业生产效益,上缴税/工业总产值;

(4)园区国际竞争能力,出口总额/工业总产值;

(5)创新型企业技术转化能力,毕业企业数/在孵企业数。为了便于比较,对各值采取无量纲化处理。考虑到以上5个指标越大越好,采用以下公式进行处理:Zij=yij/yjmax,式中yij表示第i个高新区的第j个指标,yjmax表示所有高新区(113个)中第j个指标中的最大值,Zij表示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第i个高新区在第j个指标上的值。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看出,重庆高新区除了在技术转化能力方面较强外,园区国际竞争能力尚可,在平均经济规模、人均工业总产值和生产效益等方面都较弱。因此,重庆高新区在这三个方面还应该做出相应的努力。

四、结论及建议

1.结论

重庆高新区建区以来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113个国家级高新区发展较好。就中西部地区来说,重庆高新区的综合实力落后于成都、西安等高新区。从表3中不难看出,重庆高新区在技术转化能力方面较强,国际竞争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在企业平均经济规模、人均工业总产值、企业生产效益等方面都较弱,尤其是企业平均经济规模和企业生产效益差距较大。

2.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构建产业群,形成产业链

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产业体系的形成。重庆高新区企业平均经济规模较差,存在着“有企业无产业”和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因此,重庆高新应以构建产业群、形成产业链为目标,结合已有产业布局,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选择最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加以重点发展,建立起上中下游关联密切的产业链。

(2)转变发展观念,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重新认识高新区的定位和职能,切实转变发展观念。不能单纯以GDP增长速度和招商引资数量来考核园区管理者的政绩,应该更加重视产业配套要素及配套企业的聚集,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和产业竞争力的培育。应把更多精力投入环境产业发展,把重点放在建立鼓励创新的机制、规范竞争秩序、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上。

(3)改善软硬环境,提升服务水平

搭建适合高新产业发展需求的公共平台,为各类高新企业发展的提供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特别是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将国家对小型微型企业在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篇5:林业生态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林业生态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摘要:基于时代的发展,虽然林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林业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与我国所提倡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是相违背的。因此,必须要重视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倡导在基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下,促使林业经济发展这一策略。近些年来,德化县在这一方面大胆试行,有效推动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

想要林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先做到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近些年来,德化县严格贯彻并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一方面对森林生态资源进行了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又保护好了森林生态资源,在不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前提之下,推动了林业经济的发展,也形成了拥有县域特色的林业发展模式。

1德化县基本概括

1.1自然环境概况分析

1.1.1地理位置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的中部、泉州市的北部,全县土地总面积为2232km2。

1.1.2地形地貌

德化县处在福建省第二大山脉戴云山脉的主体部分,是闽中地势最高的县。全县以中低山为主要的地貌类型,丘陵很少。

1.1.3土壤

山地土壤主要是红壤,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3.8%,其次为黄壤,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6%。土层较为深厚,且含有高量的有机质,水量较为适宜,质地较为疏松,肥力很高。

1.2林地资源概况分析

土地总面积为22.1万hm2,其中包括18.1万hm2的林业用地面积以及4万hm2的非林地面积;整个县的森林总蓄积量在1038万m3。

2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及林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1林地保护利用的现状

德化县委以及县政府对于林地资源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视,一直在不断的强化林地保护利用管理工作,每年都要向各个乡镇下发保护与发展森林资源的责任书,力求将林地保护管理指标任务分解并落实到乡镇,同时将保护与管理森林资源列为各级政府领导干部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德化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之下,林地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整体的质量也有了好的发展趋势。

2.2林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生态建设中,林业资源作为一个重要主体,在林业资源中的绝大部分产品都是能够再生的绿色能源,对节能减排有重要的作用。另外,林业资源同样也是生态文化的源泉,是人与环境的重要体现。森林资源作为林业一项重要的资源,在林业经济组成中占据着关键性的位置。只有强化森林资源环境保护,才有利于林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基于以往对森林资源生态环境较严重的破坏,其效益功能呈现出下降趋势,因此,恢复与发展林业资源是大势所趋。除了对林业资源建设的功能性进行不断完善之外,还应大力发展特色企业,增多林业经济的来源,促使林业经济建设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3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下的林业经济发展策略

3.1大力发展林业这一德化县的优势产业

近些年来,在贯彻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下,基于对森林生态资源的保护,德化县充分将自身县域优势利用起来,大力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着重突显林业产业的发展优势。

3.1.1推动林业产业经济的强劲发展

对产业资源进行整合提升,对高耗能、低效益的企业做出关停处理,推动企业技术的改造,全县包括林产化工、木竹加工等企业100多家,其中包括3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将德化陶瓷的电子商务优势全面利用起来,加强对木竹工艺品等企业培育的力度,使其成为快速发展的新型企业。积极引进外商,规划建设联合文化旅游产业等相关项目,推动林业总产值的稳步增长。

3.1.2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推动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增进全县旅游收入,借助于森林生态品牌效应吸引外商的投资,建设戴云山、九仙山等景区旅游项目,同时在景区内的村落附近建设森林人家、驿站等旅游休闲娱乐场所,以此来满足森林旅游中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3.1.3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德化县的林禽、林畜、林药等立体经营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于林下种植中药材、金线莲,养殖黑羊、黑兔、黑鸡等,这些林下经济都可以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效益。依托于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与优美的生态环境这一县域优势,德化县大力发展以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为主旨的林业经济,推动生态经济的产业化,以培育林下种养基地作为第一产业,以临产加工企业的培植作为第二产业,以森林旅游相关做为第三产业,这样一来,便能使之成为推动德化县林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3.2先行发展现代林业

现代林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基于林情的不同,现代林业发展的方式也都各不相同。德化县在现代林业的发展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发展模式。

3.2.1对林业的发展方式进行变革

(1)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产业。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充分将企业、农户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促进林业的发展。就木竹加工等重点企业,予以一些服务指导、税费征收等优惠举措,帮助企业来扩大其加工规模,扶持具有特色化的企业发展,依据林业发展相关规划,明确发展的思路与建设的重点,推动林业生态体系的建设。(2)辅助企业建设原料林基地。大力度的建设毛竹、油茶等商品林基地,培育柳杉、马尾松等的原料林资源,这样一来,便可以为林业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2.2力求森林多样性的产出

(1)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以戴云山、石牛山等景区作为德化县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以及温泉养生旅游,开发漂流、农家乐等一系列的旅游活动,力求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森林旅游品牌。(2)林下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发展。着重发展花卉、竹业、油茶等特色林业,引导农民在林下养羊、养鸡、养兔,这些适宜的林下经济项目,一方面可疑促进林地利用率与产出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还能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3.3加强森林经营

3.3.1经营现状

由表1可知,德化县的森林经营方面还是有一定问题存在的:①森林分类经营的水平有待于提高,全县的生态公益林在维持现有林分,予以有害生物防治措施之外的'基础上,其它的营林技术举措还是未能到位;②中幼龄林透光抚育还未彻底落实,中幼龄林进行透光抚育还是相对较少,森林林分的密度继而过大,林木存在严重分化的问题,不利于森林的良好发育;③森林经营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还是存在较高的经营成本。

3.3.2经营对策

(1)推进森林的德化建设,在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的基础上,新造与改造同时进行,生态林、景观林共同建设,对森林结构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打造更为和谐的森林德化。

(2)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德化县每年的采伐、火烧迹地面积在1300hm2左右,及时进行迹地更新造林,是森林资源可持续使用的根本保障。必须要严格依据森林法相关规定,高质量的完成迹地更新造林工作。

3.4积极引进先进的生存技术与科学技术

想要保证并促进林业经济稳步的发展,科技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针对于此,德化县坚持并落实科技兴林,把开发林业技术落实到实际,相应的制定并完善薪酬福利的制度,以期在留住优秀人才的基础上,构建林业科研机制。于技术方面,增加资金的投入,并增加科研力量,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科学技术都引入其中,这也为林业相关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应对企业的相关技术进行更新,大力研发新的产品,将林业的产业链进行延伸,对林业网络信息技术的建设进行完善。除此之外,对于违背了法律法规的犯罪行为,要予以大力度的打击与处罚,以此来保障林业企业的稳步发展。

4结束语

总的来说,基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发展林业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更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想要促进林业经济的大力发展,德化县就必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与自身实际相结合,注重林业资源的生态功能,积极引入新产品与新技术,贯彻科技兴林的这一理念,在以保护林业生态环境、资源的前提下,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金龙.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问题解决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17~218.

[2]方华广,葛从贵.基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下的林业经济发展浅析[J].科技与生活,(9):236~237.

[3]王峰.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12):226.

[4]潘金志,黄旺生.关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若干哲学思考[J].林业经济问题,,33(2):183~186,192.

篇6: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一、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

(一)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

消费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在客观上有合理的比例,在数量上有很大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消费水平的变动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变动有着直接的依存关系,当国民收入的增长较快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也增长较快,而在某些时候,消费水平的增速会高于或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速,但只要使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稳定合理,国民经济就可以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当消费的增长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正常比例就会遭到破坏,生产正常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则成为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消费需求不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积累,低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比例同样会遭到破坏。这时候消费需求相应减少,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弱化。由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协调差距加大,引起商品或资本运动受阻,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生产活动的被迫紧缩。

其次,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有一定的依存关系。消费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其变动必然会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而最终消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函数,就是消费率,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率变动有明显的影响。在合理的经济增长率区间,当消费旺盛,经济增长率就高,消费不足,经济增长率就会滑落。当然,消费率也不是越高越好。消费率长期过高,会挤掉投资,使经济增长不能持久,但消费率也不能长期过低,长期过低就会使高速扩张的生产能力与低消费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过剩危机”,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目前,我国消费率总的变动趋势是下降的,虽然在1978-1982年消费明显上长,从61.8%上升到68.7%,但从此以后,我国的消费率却是持续下降的。1990年比1982年降低了7.4个百分点。又比1990年下降1.4个百分点。③由于消费率下降,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呈下降趋势。如表(一)所示。

资料来源:引自许永兵《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从表一可知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内需的增长,但从1993年以后,我国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9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42.9%而投资贡献率却为56.7%,后者比前者高出13.8个百分点。这主要是近几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势头放慢。受收入水平制约,再加上居民对房改,医疗保险,就业制度等改革的预期热情不高,再加上服务消费、住房消费等绝大部分还未完全市场化,所以造成近年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

(二)消费水平与经济波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的消费水平也取得了同步的增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1978年为3588.1亿元,1994年上升43798.8亿元,年平均增长9.5%(按不变价格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由1978年的375元增加到了1994年的3654.5元,剔除价格因素,年平均增长了7.3%,而全国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75元上升至1994年的1737元。剔除价格因素,居民消费水平实际年平均增长9%,④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消费水平是阶段性波动的。如表(二)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4》,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

究竟是什么引起了消费的波动呢?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有以下几点因素:

1,个人收入增长的波动,居民消费直接受到可支配收入的制约。当居民的收入大幅增加,居民的消费水平就有所上升,居民的收入下降时,消费也就相就地受到限制,这一趋势以下表(三)可以清晰地表现出来。

2、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动。

居民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收入的比例,是平均消费倾向及边际消费倾向的统称。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APC),边际消费倾向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MPC)。

在经济的短期波动中,人们的消费变动不会和收入的变动成比例,具体而言,在经济趋向繁荣过程中,收入增加,这时人们的消费会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会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平均消费倾向小。在经济走向衰退过程中,收入下降,这时人们消费会减少,但减少的幅度会小于收入下降的幅度,这也说明,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平均消费倾向小。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下降的。

消费倾向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它充分反映了在一定收入水平下消费意愿的大小。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低工资,高积累“的政策,居民个人所得少,消费倾向普遍很高,改革开放以后,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居民的消费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1978年以后,我国的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基本上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而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不太明显。

3、农业波动对消费波动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农业的波动必然引起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从而引起消费的波动。首先,农业的增长必然导致消费的'增长,1979年到1982年,农业分别增长1.81%,0.31%,1.5%和0.87%,消费分别增长2.8%,3.1%,1.0%,2.2%,其次,农业的减产或低增长导致消费的下降或低增长,1991年农业国民收入下降1.53%,同年消费下降3.2%,⑤1992年至1995年,农业国民收入大幅下降消费也大幅下降。(三)消费水平与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大体上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成分,各组织和社会再生产各方面的构成,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国的经济增长从其内涵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而一国的经济增长又是以一定的消费水平为前提的。当社会经济实现增长,经济总量及人均收入量也会相应增长,从而引起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以及外贸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高的经济增长率必然带来高的结构变化率。也就是说,结构的变动是与经济发展过程相联系,是以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即人均收入水平和工业化程度)为条件,是通过资源的再分配来实现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结构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动。下面就从几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1、人均收入水平与经济结构变动及工业化程度

根据库兹涅茨的研究可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结构变动率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50-13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最高的第一时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20-36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很高的第二时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60-86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较高的时期。我国改革以来,按世界银行图表集法计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大概在300美元左右。⑥因此可知我国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处于高变动率阶段。

产业结构的转变过程,根据钱纳里等人的理论,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1)初级产品生产阶段,(2)工业化阶段,(3)发达经济阶段。工业化阶段是结构转变幅度最大的时期,这一时期,需求结构及生产结构、外贸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我国在改革开始时工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但是人均收入水平却是相当低的。这是由于改革前我国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政策倾向过于偏激所导致的工业化过程的片面演进和产业结构关系的严重失衡。一般而言,工业化的起步是要以一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为前提的,工业化程度超过人均收入水平的状况必然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变动。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不合理的状况,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但这种不合理状况不是由于过去重工业的倾斜政策而造成的,而是因为当前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导致现行经济结构不再适应当今的经济发展。目前从我国消费领域的整体来看,酝酿着一次新的消费升级-“住行消费升级”(在此之前,已有几次消费结构升级)。其间消费投入大,积蓄时间长。这使得消费需求不足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2、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引起结构变动的原因

收入的增长必然引起消费水平的增长,而消费水平的增长又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用恩格尔定律可以明显表现出来。恩格尔定律可以表述为居民食品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下降的一种趋势。也可以表述为居民食品消费占居民总消费的份额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总消费的增长而下降的一种趋势,以我国1987-19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及其消费结构为例可知,1987-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0.53下降至0.46,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则没有多大的变化,仅从0.56降至0.55,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有较大的变化,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却没有多大的变化。如表(四)所示。从中可知消费水平的上升必然引起需求结构的升级,但需求结构又是如何引起整个经济的变动呢?根据经济学原理我们可知,需求结构的变动会引起资源向消费需求多的产业部门转移,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变化。

3、结构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带来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增长

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增长,结构合理,就可以提高全社会总要素的生产率,进而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这样就必然能够带来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有国民收入总额及其提高速度,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消费与投资人口总数及其增长速度,价格水平的变动等。

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费基金的多少,而消费基金又来自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总额大,增长速度快,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就高,收入总额小,增长速度慢,则消费水平就低。

在国民收入为一定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任何社会要扩大再生产,都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在积累效果不变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积累的增长就意味着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的增强。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可靠的物质保证,反过来,消费的增强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目前我国存在积累过度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储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3%,其中1978-1982年平均增长率为6.5%。1993-1991年增长11.6%,1992年-1997年平均增长为37.1%。在储蓄存款猛增的同时,居民消费的增长却相对疲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几乎都低于同期储蓄增长速度。其年平均增长仅为16.1%,比储蓄存款余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低了14.1%个百分点。⑦

造成居民储蓄率上长,甚至实际利率下降也选择储蓄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由于多项改革的推进,人们存款以备将来购买住房、养老、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之用。另一方面,是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支出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当前市场高收入阶层想要的已经有了,边际需求欲望下降,消费结构或支出结构升级。而低收入层受购买力限制,商品购买量增加缓慢。由此导致居民存款源源不断的增加,消费市场需求不旺。

在消费基金确定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与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水平就低,人口数量小,增长速度慢,消费水平就会高,我国人口基数大,且人口增长速度也快,而且每增加一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据粗步估算,我国现有人口达14亿左右。每年新增的社会财富,新生产的各种消费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将为新增加的人口所占有,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民生存环境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如医院病床的增加,普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普及,住宅条件的改善,生活用水质量的提高等都将因为人口总数的较快增长而受到影响。因此目前我国的消费水平是不高的。要提高消费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就要控制人口增长,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限制早婚早育,多生多育,以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与物价水平成比例关系,我国近些年来,居民的货币收入提高了但物价也上涨了,某些物价上涨程度还高于平均工资的提高速度,因而影响了消费水平的提高,有一部分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反而下降了,我国目前物价已由低谷逐渐缓慢的向上攀升,这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已有所回升。

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比较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自然条件不同,生产力布局不同以及对某些地区采取“倾斜”政策和劳动差别和非劳动因素造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劳动报酬不同,从而形成消费水平的差异,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大部分农村发展比较慢,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比较明显。附表(四)

资料来源:引自各卷本《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摘要》

表(四)中显示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一直在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之上。城市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都较高,这表明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都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城市居民的MPC相对较平稳,表明城市居民目前在寻找新的消费热点,农村的MPC变化相对较大,表明农村居民目前还处在一个消费热点之中,但消费支出变化不大。

这主要是近年来,由于多数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不断增强,将收入较多地转向了储蓄,投资等其他渠道,加上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多项改革情况下,居民为应付改革的被动储蓄倾向在明显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而导致农村消费增长率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率的原因除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的限制以外,最主要是农村的消费环境滞后,配套设施不齐全,如有些农村没有通电,或有电的地方供电极不正常而且电费极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其实,农民每消费1000亿元将对农业部门产生427亿元的直接需求,对工业,运输,邮电,商业饮食以及其他服务部门分别产生395亿元,36亿元,85亿元,57亿元的直接需求,综合推算,农民每增加消费1000亿元将对整个国民经济新增亿元的消费需求,⑧可见,今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市场的拉动力。

四、提高我国消费水平的建议及其对策

我国目前存在在消费率过低,储蓄过高的倾向。因此我国今后的消费政策主要是提高居民的消费率,而提高居民消费率的主要措施又是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为此提出以下的建议。

1、积极发展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培育城镇新的消费热点。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正处于对彩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阶段,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997年我国农村平均每百户仅拥有电冰箱8.49台,彩电27.32台,洗衣机27.81台,摩托车10.89台,而十一月末,我国商品库存彩电97.3万台,电风扇344.1万台,电冰箱91.9万台,⑨所以无论是从供给还是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都有大幅增加的可能,开拓农村的消费市场,要解决好几点金融问题。

A、把消费信贷引入农村,这是以农民日益增加的储蓄为基础的,由于农村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的消费市场,且农民的消费热点产品货源充足,所以在农村开展消费信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释放被抑制的消费需求。

B、建立农业保险机构,以减轻自然灾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我国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仅年的洪涝灾害,仅农作物的受灾面积就达3.2亿亩,使得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左右,自然灾害一方面使得农民的收入减少另一方面,也使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的不确定,增加储蓄,因此,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就要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

城镇居民面临着消费断层问题,即原有的主要以彩电,冰箱,VCD等家用电器为代表的消费层次已经得到满足,消费已经饱和,处于一种储币待购的状态。因此,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显得格外重要,对于我国城镇居民而言,住宅消费及住宅装饰业应成为培育重头戏。目前我国城镇居民进入住房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提高阶段。随着福利分房的结束,个人对商品房的消费,已经占到了主要地位,但由于房价过高,无法使百姓安居乐业,也无法使住宅建设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其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银行商品房抵押贷款的规模扩大的商品住房及装饰业必然成为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家庭轿车将成为我国消费领域发展的热点。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公务用车改革方案已经出台,长期以来,靠公款买车的局面已经改变,目前,1400万辆汽车保有量中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车为个人所有,虽然目前从消费领域谈轿车进入家庭领域还为时过早,但私人买车那部分先富起来的高收入阶层,如律师,三企白领等购车数量不小,且据调查,我国约有三十万个家庭在近两年内有购车意向。约三百万个家庭将购车列入了自己的消费计划,所以家庭轿车必然成为我国将来的消费热点。

教育消费将成为消费热点,教育消费包括居民子女教育支出以及为提高自身业务竞争能力的培训支出,它属于服务性消费,知识经济时代,人人都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很多人还要不断变换工作岗位,这就产生了再学习的强大需求。教育成为一种产业就要满足群众对非全日制教育的种种需求,目前成人高考热已标志着教育消费已成为一个消费热点。

2、发展消费信贷。发展消费信贷是促进内需扩大的必然选择.,发展消费信贷,可以联通生产与消费,疏导巨额储蓄适当向消费领域分流,解决现实购买力与消费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发展消费信贷首先要转变消费观念,由过去的“积蓄-消费-积蓄”的单一的消费方式转化为“贷款-消费-积蓄还债”的新型消费方式。提倡适度的超前消费。其次是政府努力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降低消费信贷成本拓宽个人消费信贷能力,针对不同的消费信贷品种上和贷款对象,在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向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第三是建立担保机制和个人资信调查机构,为低收入居民提供解决担保问题。第四是积极发展信用卡业务。如加强透支功能等。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一般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住房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四大方面。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消费品按劳再分配有益于保障退休人员有基本的消费金。医疗保险制度则可以为广大职工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提高职工的健康水平。住房保险制度中,住房公积金的建立,增加了工资中的住宅消费基金,也增大了住宅消费的能力,对保证住房投资和住宅消费达到较高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方面,它对于保障下岗职工的最低生活消费有着重要意义。

注释:

①引自孙鹤、杨咸月《储蓄、消费与经济增长》《统计研究》第七期

②引自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

③引自郭柏春《论消费率》《消费经济》第1期

④引自曾壁钧等著《我国居民消费问题研究》第43页

⑤引自景体华等著《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第51页、第224页

⑥引自郭克莎《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第165页

⑦引自《理论经济学》第77页

⑧⑨引自邹东海、万举《农村消费市场开拓与农村金融创新》《消费经济》99年第5期

参考书目:

1、《消费经济学原理》尹世杰、蔡德容经济科学出版社

2、《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景体华北京出版社

3、《居民消费统计学》易丹辉中国人大出版社

4、《中国经济波动与增长》栗树和、梁文征陕西师范出版社

5、《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郭克莎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6、《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曾令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7、《我国居民消费问题研究》曾壁钧等著中国计划出版社

篇7:农业经济发展对策分析论文

摘要: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关乎着国家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基于此,保障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无疑对我国的国民经济起着促进作用。本文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着手,进行如下分析与阐述,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济;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农业经济今后发展的势趋,为实现农民富裕、缩小工农差别与城乡差别,就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柱,以农业产业化为中心内容,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逐渐缩小工农、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以及城乡一体化。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

1.1农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技术含量不高当下,我国科技发展,以及农业经济基础设施仍相对比较落后,农产品的生产率也较低,科技含量不高。我国的农业技术人才不足等,无法适应与满足我国农业生产的需求,无疑对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产生较大影响与制约,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2农业劳动力过剩且素质较低。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但当下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依然严峻。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以及劳动素质的提升问题,都会对城乡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产生较大影响。

1.3结构调整规模不大,产业机构调整缓慢尽管农业结构已逐步优化,但总体上产业规模偏小,加之受传统农业影响,农民思想观念仍然较落后,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更缺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应有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以及市场经济意识。除了少量的农场外,大都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这种情况的存在,无法带动我国农业的规模经济向前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劳动生产效率。

1.4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发展缓慢缺少资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缺少经费搞示范、做推广;缺少经费对病虫害进行防控,以及农民技术、技能的培训等方面,也是由于经费的不足,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

1.5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机械化水平不高。生产技术的整体水平较低,机械化水平也不高,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我国科技对农业贡献率也远不及发达国家。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业更加面临国际规模农业的巨大竞争压力。加之我国农业发展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使大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旱涝等自然灾害加剧恶化,大大降低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篇8:农业经济发展对策分析论文

2.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技术含量

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政府给予资金与技术方面的扶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及资金投入,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含量,特别是倾斜与带动落后地区的技术进步。从最基本的生产工具,再到水利灌溉及信息化宣传一整套流程等,均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同时,还要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需要,着眼于对农作物品种的培育,以及低碳农业的发展与防污治污技术的研发,以提高农作物的安全水平。加大与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的比重,尽可能借鉴与学习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实现以科学技术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并扩大农作物经营规模,切实增加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及市场竞争力。

2.2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现代化的种植主体和创造主体是广大农民,那么农民首先就得现代化,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农业工业化提供稳定的人才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应用,调整与推动农业结构,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努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为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3强化农民素质建设,激发与调动农民积极性

农民是农业经济主体,尽管我国总体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农民自身素质改变并不大,与其生活条件、教育水平落后有直接关系。那么培育现代化的新型农民,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以及增加对农民的专业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另外,相关政府要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热情。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地融入其中,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3结束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同时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安定,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与繁荣农村经济作为一项长期重要任务来对待,并解决好存在的相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玲俏.农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30).

篇9: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探索论文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

为了促进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在进行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机构所具有的职能。

工商管理是对社会秩序和经济调节的主要方式,确保经济环境的健康和市场的良性运作。

但工商管理自身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

基于此,现对工商管理的经济推动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工商管理;经济推动;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民生产总值(GDP)也在不断的增长,但是,在获得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需要充分意识到国际市场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借助工商管理所具有的职能来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进行维护。

为了促进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在进行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机构所具有的职能。

而要想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作用,就需要采用经济策略予以推动。

一、工商管理的职能体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也在快速的发展,我国现有的工商管理机构所具有的职能也更加的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管理方面。

工商管理是对社会秩序和经济调节的主要方式,确保经济环境的健康和市场的良性运作。

工商管理具有的职能如下:第一,对现有的市场环境和氛围进行建设。

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的进行完善和成熟,也对现有的经济理念和经济行为进行更新,在更新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的良性运作,破坏了市场环境。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工商管理机构借助行政方式,对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

在工商管理机构的规章制度下,才能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保持和谐健康的市场氛围。

第二,成熟的市场管理运作职能。

市场经济变化速度及其快,但是,现有的经济管理操作无法应对市场的变化,只有借助工商管理机构所具有的职能,对市场经济管理进行把控,有效的对其进行管理。

二、工商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衍生出了工商管理机构,为市场经济进行掌握,但是,工商管理机构并不是新型的行业,早在我国古代就存在。

工商管理是对社会秩序和经济调节的主要方式,确保经济环境的健康和市场的良性运作。

但工商管理自身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

基于此,现对工商管理的经济推动策略进行了探讨。

因此,对工商企业管理机构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之后,主要的原因如下:第一,私有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私有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对其进行保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创建一种机制来对市场经济的活动进行控制,并且对市场体系进行完善。

所以说,工商管理专业的建立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两者共同进行发展。

三、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也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这样对工商管理机构的需求也更加的多元化。

但工商管理自身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

比如,缺乏健全的人才激励制度、缺乏完善的考核制度,使得工商管理机构工作效率无法提高。

因此,需要对工商管理机构的机制和管理方式进行优化、创新,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员工进行鼓励,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建立考核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全方面的考察,充分发挥员工的职能。

企业建立一系列激励制度,鼓励员工自主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点。

四、工商管理的经济推动策略

1.以经济方法提高工商管理机制的合理性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渗透企业的人才管理方式和战略方式,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提高工作效率。

企业需要对现有的政策法律、发展方向、战略目标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且制定合理的计划,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发展。

企业在进行战略目标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一些几方面的风险:第一,策略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风险;第二,策略在实际使用中遇到的风险。

虽然,企业都会制定备用方案或者备用计划,但是,也会因为一些不稳定的因素而遭受挫折,无法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最终会导致企业的破产。

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制定发展目标,并且对各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比如市场环境、政策法规、股票等因素,确定企业发展的的核心点,从而对其进行周密的安排。

在此过程中,企业需要对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充分的认识,确定企业发展的前景。

并且,积极的搜集企业外部信息,积极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从多元化的角度来制定发展计划,对潜在的客户进行发掘,这样才能制定长期发展的战略计划,确保企业利益。

2.以经济方法实现工商管理财务的高效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为了更好的'进行发展,需要对现有的财务制定进行改革和优化,制定长期发展的战略计划。

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对现有的财务制定进行优化,并且形成了成熟的管理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第一,金融信息系统,给企业提供丰富多彩的财务信息;第二,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对企业的成本、资产以及风险进行管理。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在财务管理方面自己的投入和产出不协调,无法获得高额的利润。

由于市场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并且决定了企业的发展。

由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融资的部分,企业需要借助自己的优势特点来提高利益,并且借助其他利益来扩大企业的投资利益,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在此过程中,才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化的收入,实现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

3.以经济方法提高工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的扩大,市场环境也愈发的激烈,企业受到自身和外界双重的压力,需要对自己现有的管理水平进行提高,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企业的的大力发展需要采用廉价的成本和对产品进行积极的创新态度,以及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和技术才能快速的发展起来。

企业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企业如果缺乏优秀的人才的支持,无法健康有序的进行发展。

现如今,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也逐渐重视人才的培养,企业将人才的培养看作是企业发展的核心。

因此,企业想要发展需要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取一席之地。

从这个方面来讲,必须借助经济手段来进行管理,企业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薪资待遇,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

并且,需要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根据员工的实际表现,借助经济手段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对奋斗在一线的员工进行一定的补助,也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兴趣。

经济手段不仅仅是薪资待遇的调整,而且还包含一系列的福利制度,鼓励员工自主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点。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从工商管理机构的职能角度进行分析,如何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下,对现有的工商管理机构职能进行完善,发挥其职能,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工商管理是对社会秩序和经济调节的主要方式,确保经济环境的健康和市场的良性运作。

并且,企业需要在市场活动中,充分运用工商管理机构的手段,对现有的市场经济管理进行完善,让工商管理机构与市场发展相统一,从而维护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杰,包颖彦.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15):44-45.

[2]徐北平.试论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J].民营科技,,(07),88-89.

[3]李佐军.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和未来经济展望--在《中国工商管理研究》第七期撰稿人研习班上的报告(录音整理)[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08):3-7.

篇10: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探索论文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商管理水平的提高,工商管理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工商管理部门是在经济发展下衍生出来的部门,同时也是政府对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执行主体。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调解。

本文通过分析工商管理对社会、企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总结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确定工商管理在将来的前进发展方向。

关键词:

工商管理;市场经济

随着我国国力的快速提升,社会经济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逐步展开,随之而来的许多问题也开始凸现出来。

为了维持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稳定的有序进行,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的相关行为。

我国的工商管理体系发展较慢,甚至是由早期的计划经济中衍生出来。

所以我国应该加强对工商管理体系完善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工商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优越性质,为国家对企业的宏观调控做出有效方法,同时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1工商管理的概述

1.1工商管理的意义

工商管理是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中普遍应用的管理体系,主要研究的是工商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论述理论和一般处理方法,其应用上设计了相关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多种理论知识,一般分为工商行政管理和工商企业管理两种体系,工商企业管理又包括战略部门和内部机动部门。

工商管理不仅包括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源系统,还包含着企业发展战略管理和财务管理等细化机制。

1978年,我国成立了正式的工商行政管理局,,我国将工商行政管理局更新为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从政府宏观角度下把工商管理提到了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

工商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和稳定市场经济秩序。

工商管理充分执行着行政部门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职能,为企业、国家经营管理的发展上提供了稳定健康的社会经济环境。

1.2工商管理的性质

工商管理涉及的事项纷繁复杂,涵盖里几乎所有的商业经济活动,包括市场管理、营业执照、合同仲裁、违法监督、假冒伪劣和工商行政管理制度的制定等等行为的管理和执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性质:

1.2.1权威性

工商行政部门属于国家专属的行政机关单位,是体现了国家意志的管理行为准则。

工商行政管理和社会经济活动没有利益上的相关关系,也不会直接参与其中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仅仅是依法办事,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工商管理手段对社会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因素,把管理的意义升华到国家的高度上,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法制建设和公民的利益保障。

工商行政部门管理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管理手段,必须要在符合国家利益的角度下对企业等经济行为进行干预管理,所以工商行政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展示出了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因此工商管理的程序性是体现在依法办事上,也是有效提供处理事务的效率和避免造成市场经济混乱秩序的行政手段。

篇11:企业管理创新分析论文

有关企业管理创新分析论文

新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的机遇与风险

(一)经济全球化带给中小企业巨大的压力和引力

经济全球化拓展中小企业成长空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拓宽了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路径。一是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开放范围和深度在扩大,世界统一的大市场和区域市场正在形成,为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带来机遇。二是WTO规则和协议以及国际惯例,改善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制度环境,贸易壁垒和跨国投资障碍逐步拆除,关税逐步降低、国际贸易发展迅速,自由化程度提高,有利于中小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组合资源和开展营销。三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又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跨国公司自身将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分别布局在不同的国家,把越来越多国家的某些生产经济环节纳入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与服务网络之中。美国波音公司生产的波音客机,所需零件来自国外1500家大公司和1.5万家中小企业。

经济全球化增大中小企业的威胁和风险。由于进口商品和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被压缩了,给国内中小企业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和风险。发达国家企业凭借其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等优势大举进军我国市场,这意味着企业赢利和成长空间压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逐步加高市场进入的技术门槛,如绿色壁垒、繁琐的不透明的合格检验程序、苛刻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条款削弱我国价格优势,阻止我国企业出口。我国企业面临“入世”带来的人力资本国际流动的挑战,特别是跨国公司的人才争夺战和国外优质人力资本大量进入对国内企业的劣质低质人力资本的巨大压力。

(二)知识经济带给中小企业的压力和推力

当前技术环境对管理创新的影响可以用高新技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等概念来描述。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相接合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加上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社会环境变得空前复杂多变。

以高新技术为特点的技术环境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机遇和风险。一方面,高新技术为决策、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组织设计、流程再造、战略管理、制度创新和企业文化等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组织内部的操作与整个组织的运行机制发生急剧的改变;面对信息化、网络化把管理创新推向软件化管理决策、虚拟化经营策略和扁平化组织结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实现了信息流、商务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之间的高速协调,使物流、信息流的成本迅速降低,给中小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成长机遇。另一方面,新技术不断出现;产品生命周期和技术周期缩短、新技术增加了替代品威胁,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应用增加中小企业技术研究的风险,加速中小企业技术老化和老产品死亡。

知识经济给中小企业管理巨大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是密集型知识的共享、更新和应用。知识经济社会里,知识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已经超过了资本和土地,使得生产函数及其报酬递减规律改写——知识成为生产函数的独立要素,于知识和信息变动成本几乎为零出现报酬递增。知识流和信息流和无形资产使企业边界虚化,与传统的物流和劳动流等有形要素决定企业边界清晰形成鲜明对照。使得管理对象的重心发生重大转移。由于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作用超过资本,加之专用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员工除了获得薪金以外,还有人力资本产权要求。

(三)网络经济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随着国内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应用,以及网络软件和产品服务推广,中小企业市场空间拓展了,市场信息收集、处理和发布变得简便、快捷、准确,大大缩小了与大企业竞争的劣势地位。因特网改善了企业和客户的关系,使企业和客户直接交流、相互了解,销售信息更加准确,生产定制。管理决策的数字化和编程化使常规决策更加快捷科学。电子商务与网络化制造结合,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共同构成了制造的增值链。海尔、奥柯玛等5家大型企业集团组成的366个成员单位中,80%是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

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约瑟夫.熊彼特,1932)。“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优化整合范式”(芮明杰,)。

(一)管理理念创新:树立科学发展观

树立竞合观。市场经济本质是一种竞争经济,竞争则是在市场规则下对资源和市场的.相互争夺,是能力的较量。但把市场竞争夸大为你死我活的竞争是错误的。合作作为竞争的手段,成为合作竞争。竞争与合作的统一在于合作是为了培育竞争优势、提高竞争实力,从合作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按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统一体的新观念来调整竞争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宏观上还有助于减少重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中小企业主动纳入竞争与合作的企业网络之中是中小企业发展新模式。

确立学习观。组织学习能力和员工的学习能力是决定中小企业竞争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决定因素。企业学习,不仅是知识学习,从自身管理中学,更要从环境中学习、总结、还要从其它企业的成败中学习,从竞争对手那里学。组建学习型组织、营造学习氛围、学习型文化、创新文化,是管理创新的基本路径。

(二)管理内容创新:核心能力管理

核心能力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出来的竞争优势,擅长发明独特技术、开发独特产品、使用独特营销手段和拓展新市场需求。面对全球竞争,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发展的致命弱点是缺乏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管理包括核心竞争力的识别、规划、培育、应用和维护等五个环节。识别就是判断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能力和资源,确定企业要培育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支持要素。规划是在识别的基础上,企业必须要有个富有前瞻性的核心竞争力发展计划,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常盛不衰。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长期艰苦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应用就是要使核心竞争力能在企业的多个领域中发挥作用。为保护和维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企业要定期和不定期对核心

竞争力评估,确定其发展方向。知识管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是知识创新能力。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或知识。中小企业只有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知识总量,实现企业持续快速成长目标。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处理——传递——应用”这一完整过程进行引导和约束,促进知识的生产和流动,使知识在企业中实现增值,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目标,并最终造就企业市场竞争的持续优势。

危机管理。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危机和风险防范态度,要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其次,在不影响企业赢利能力的前提下,力争减少避险费用,从单纯风险投保转化为有选择性的投保;要从单纯的承担风险转变为有计划有组织地分类控制风险。再次,建立健全高效灵敏的信息系统和危机风险监控系统,健全预警机制。最后要采取以全程风险管理为中心的综合防范方法,努力化解风险。

(三)组织创新:提高组织适应力

建立学习型组织。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学习的能力。知识经济要求中小企业更加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更新。知识管理要与“学习组织”结合,营造一个不断学习的氛围,将员工学习的行为制度化,通过经验规范和价值观的传递,通过知识交流、共享和集体参与,以在职学习、联机培训、远程教育和企业知识网络等方式,提高员工的技能素质。还向个人提供借以发现、挖掘和优化已创造的共同知识的工具,在“干中学”的模式中提高员工的技能。

健全网络组织。很多著名企业通过网络组织获得持续快速成长。国际商业巨头采购和制造商定制,企业的联合和合作、许多的联合在网上完成。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战略联盟、网络战略、大企业业务外包。面对互联网带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成长型中小企业开展一系列管理创新,如电子商务、网络定制,使企业快速融入全球网络之中。

虚拟组织。网络经济给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很多具有核心能力的中小企业通过网络招标、谈判,把自己没有优势和低价值的业务外包给其他在这个业务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小专精专业化中小企业,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赢利能力。将这部分业务外包,实际上就是将这个业务单位或组织虚拟化。不仅如此,很多中小企业建立网上商店、网上订货等自己电子商务网站或委托专业电子商务网站从事网上营销订货活动,实际上将购销组织虚拟化。此外,网上招聘也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虚拟化。很多中小企业通过虚拟组织成功应对网络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挑战,使自己专心于自己核心能力,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四)管理方式创新:以电子商务和物流为中心

沿着全球价值链,通过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M)、制造资源规划(MRP-)、企业资源规划(ER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辅助技术CAD、CAM等现代管理技术,使物流供应链与电子商务有机融合,使中小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全球化所给的开拓市场机遇,在全球范围内组织资源,实现专业分工,发挥特定价值环节上的价值创造能力。

篇12:工业设计创新分析论文

摘要:企业的工业设计要立足于市场、立足于需求、立足于消费者的审美习惯和消费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优秀的工业设计成就了无数企业的品牌价值,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口碑。可以说,工业设计创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企业能否取得成功。现阶段,市场竞争不断的加剧,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就要求企业要不断重视工业设计的创新。本文对工业设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如何进行工业设计创新的策略。

关键词:工业设计;现状;创新

设计的内涵是创造力,可以说,一件新颖且独一无二的的产品是设计者创造力的完美体现。其中蕴含着艺术、人文以及技术等多种因素,不但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可以给消费者一种美的享受,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1工业设计的作用

1.1可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合理的工业设计能使企业立足于长远的目光,作出长期的发展规划,促进企业持续稳健的发展。市场是多元化的,而这种多元化也只有不断创新的工业设计能够满足。由工业设计创新制造出来的商品与其它商品相比,具有差异性和独创性,而这种特性正是消费者需要的,是企业成功的最大利器。

1.2可以增强产品竞争力。通过工业设计,可以使产品具有鲜明的特性,无形中便提高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现代社会,提倡个性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通过独创且新颖的产品,从而满足了市场上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给企业带来了效益,促进了市场的发展。例如,在夏季洗衣服的时候,普通的洗衣机比较费时费水。海尔集团通过对市场的考察总结,针对消费者的隐形需求,设计出了小小神童洗衣机,解决满足了消费者的苦恼的问题,还为企业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

2工业设计的现状

2.1不足之处。对于电子,材料,工艺,市场的分析等力量显的薄弱,约束了创新思维的嗅觉。团队的整合优势因为没有完善的资源流程而发挥不出最强的力量;中国更多的企业划好了一条道路让设计师沿着已经有的路子进行产品设计,约束了设计师的主动性,而国际性的大公司在中国相对数量不多,对产品设计提出更高要求的公司也不多见。面对设计公司的实际情况,大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一点制约着设计师的创新能力;设计理论和设计的现实环境脱节,工业设计教育不能与现实环境紧密联系,往往制约了设计师能力的提高,阻碍了设计的发展。

2.2优势之处。科技水平也是不断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从一个大屯子发展成一个拥有自己资本和拥有自尊的和经济不断提升的国家,而且在工业设计里面可以运用中国的古典哲学与原理来给我们工业设计师一个设计思路的结合点,在这种前景看来,我觉得中国的工业设计很快就要来临;科技与设计结合到一起还是问题,我们设计的航天器,汽车,飞机,船都是需要美观和技术的结合的,而且另一方面也体现人类的智慧在里面,重要的用途我们也可以通过设计和科技的联合来实现的,所以在科学技术上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结合工业设计共同发展。

2.3后发优势。由于起步较晚,中国制造企业现在在核心技术和专利方面始终落后与国外竞争对手,甚至被迫要交纳高昂的专利费用,这使中国企业面临愈来愈大的竞争压力。但有关人士指出,工业设计有可能提升企业竞争力,成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着陆点。

篇13:工业设计创新分析论文

3.1设计思维创新。每一位设计师都希望自己有着无穷的创意,能够设计出各种与众不同的产品,创造更多的价值。但是,随着市场商业化的不断加深,设计师的思维无形中也有了一道枷锁,产生了固化。表现为在接到新的设计项目时,难以打开思路,创新跟不上,设计出的产品也是千篇 一律,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进行设计的创新就一定要激发设计师的创新思维。在进行实际工作时,要明白创新的设计最终都是要为消费者服务的,而消费者有着社会性与主观性,因此在设计产品时要牢牢把握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让消费者产生兴趣,也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

3.2基于文化实施创新设计。文化在设计中拥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工业设计就是文化的具象化。过去百年来,西方科技发达哦,掌握着话语权,西方文化也是世界的主流文化。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东方文化也渐渐的被世界所认知,并开始影响着产品设计领域的发展,由此生产出了很多具有东方文化内涵的创新设计。

3.3协作设计创新。产品的创新设计离不开团队人员思维的碰撞,因此,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要基于团队,共同研发努力。正常来说,产品的研发过程包含规划立项一概念构思一系统设计一详细设计一测试修缮一生产销售,在每个环节中均需要专门人员协同配合来进行产品的设计。产品的设计需要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研发,并取得最终的预期效果,这就需要团队成员间的相互配合、相互沟通,同时具有强大的执行力,只有强大的执行力,才能提高团度的合作效率和质量。如果团队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那产品的效率和质量肯定会受到影响,创意也就沦为空谈,理想也就无法变成现实。

3.4使时代主题与特色设计化。产品的设计,要紧扣时代的脉络,紧跟时代的需求,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在进行创意设计时,就要求设计师充分考虑时代因素,牢牢把握时代的主题,设计出含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产品。如果设计师对市场没有研究,不了解社会的需求,把握不住当下主流的特点,那设计出的产品自然也是空中楼阁,没有丝毫的基础。自然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

4结束语

总之,工业设计和工业创新在制造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步。做到产品的设计创新,我国才能从“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从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从而推动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冠中,设计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陈光,创新思维与方法:TRIZ的理论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篇14: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探索论文

2.1基塘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

作为一种复合型人工生态结构,基塘生态农业循环发展能够实现陆地与淡水两大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极大地降低了资源的消耗量,实现了高效益的目标。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基塘生态系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循环系统,在我国农村很容易得到施行。同时,在我国农村,陆地和淡水生态资源都比较丰富,这就为基塘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的实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如果在农村中采用这种发展模式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以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推动农业经济取得快速发展。

2.2“四位一体”循环模式

这种模式最早是在辽宁省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中得到应用的,能够实现各种农业资源的相互结合,为农业经济发展效益提供保障,从而有效地推动农业经济实现全面发展。在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中,该模式已经在很多地区都得到广泛应用,已逐渐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典范[2]。2.3平原农林牧农业循环发展模式这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因为充分考虑到了农村地理特点及优势,能够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以确保资源利用合力的形成,为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了持续增长的潜力,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再一次证明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全面了解这种模式的特点,并将该种发展模式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3保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施的对策

一是不断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促进其应用效果的提升,让循环经济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进而让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实现由“掠夺式”向“和谐式”的顺利转变,使得传统粗放式经营模式得到根本性地改变,这样才能确保“三农”享受到农业经济发展创新所带来的好处。二是政府要加强引导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为了给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保证,还应注重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由政府负责牵头,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并对其进行逐步引导,从而实现渐进式发展,以点带面,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效提升,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取得成效。三是启动清洁农业生产程序,致力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过程中,应坚持绿色环保的生态理念,不断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始终高度强调绿色环保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通过清洁生产理念的应用,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从而更好地支持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循环经济发展的质量。四是不断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力度,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取得更进一步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做好农业循环经济理念的推广工作,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从而确保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得到切实满足,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从而确保农业经济发展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目标得以实现。

作者:夏玮豪 王沁禹 徐超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刘靖伟.浅析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创新[J].农技服务,,(1).

[2]梁爽.关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及推广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7).

篇15: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探索论文

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行性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以及人口的持续增长,使得长期存在的人地矛盾以及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矛盾日益加剧,要想在农业生态体系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需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这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思想就是对资源进行多次重新利用,并在农业生产体系中不断推广和应用可持续发展思想,从而减少资源投入量,并降低农产品生产中废弃物的排放,努力使农业生产废弃物转变为农业生产资料,并再次投入到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的目标[1]。一直以来,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都是通过对自然资源进行利用,长期实行的是粗放式农业生产消费,往往会伴随着大量废弃物的`产生,这时人们才会想起来对废弃物和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很明显,这与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相背离,不仅会造成对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农业生产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而循环经济模式则主张对农业资源进行多次充分利用,以提高农业经济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农业资源效益。资源在农业经济要素中不仅包括一次资源,而且还包括可重复利用资源,由于一次资源消耗后很难再生,因此如果仅仅依靠资源消耗发展农业经济,就很难实现长久发展。

相关专题 管理学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