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年画的表现手法与契合论文

我不要你管我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我不要你管我”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浅说年画的表现手法与契合论文(共12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浅说年画的表现手法与契合论文

浅说年画的表现手法与契合论文

一、拟人表现手法的契合

早期画面承载着原始先民们的神灵崇拜意识,把身边与自己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一切事物,都赋予了人格化的神性,像牛神、马神、土地等都把它们塑造成人的模样,给予尊敬并加以顶礼膜拜,人民对这些形象都具有非常严肃的态度。随着年画艺术的发展,趣味性、娱乐性不断加入到创作中来,出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是把人和动物结合起来创作,即人化了的动物形象。“老鼠嫁女”以拟人手法将老鼠嫁女的热闹场面描绘得惟妙惟肖:送彩礼的、鸣金吹喇叭的、抬轿打彩的等,老鼠们一个个尖腮细腿,活灵活现,举止动作却和人一样有模有样,增加了画面的欣赏性和趣味性,脱离了那种神马画面的严肃感和神秘感,从而透露出一股浓郁而欢快的乡情民俗,增添了年节的喜庆与欢愉。此外还有“杠箱官”,对官员犀利尖锐的讽刺“蛤蟆娶亲”“水族迎亲”也是典型的拟人手法的佳作,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比较发现,年画和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这种拟人手法是相契合的。

二、夸张表现手法的契合

在年画的创作中也大量运用了夸张的创作手法。其中夸大性夸张有狮子和门神的头部和眼睛,都是夸大处理的,其他的神马年画中的人物也都是五短身材,头明显夸大了,这是自身形体的比例夸张。还有不同形体的对比夸张:比如“财神”不仅夸大了他的头部,而且他的形体明显大于画面中其他人物形体的尺度;还有“骑马门神”,他们高举兵器,形体都主观夸大于马的形体;另有“连年有余”为了突出鱼(余)的概念,将鱼的形体夸大于小孩的形体……在年画中还有动作的夸张:狮子和神虎的造型角度都是四分之三角度,呈正侧身,歪头竖尾,龇牙瞪目,后腿蜷曲,身子重心后移,呈欲猛扑进攻之势,夸大它们的威猛和震慑力;各组武门神的造型也都是高举兵器、双腿下曲、歪头立目,整个身体的动势呈放射状,摆好了应战的姿势,威猛无比,极具震撼力;另外兼具文门神和武门神双重功能的钟馗,动作的夸张极具戏剧性,动感十足,威力四射。此外,除了造型的夸张,年画中还有用色的`夸张,它的创作有着艺人们自己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与表现形式,作画完全凭记忆而不是凭写生,所以构成了主观色彩强烈、大胆夸张的特点,整体用色鲜艳明快、引人入胜。他们对色彩的要求“取其尖”,“尖”即是色彩要突出;“取其阳”,“阳”即是色彩要明亮强烈,要近看有色远看亦有色,这正体现了人民大众的审美愿望。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对颜色的要求同样具有极强的夸张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人、取悦于人,才能更好地把信息传达出去,实现它的宣传目的。由此可见,年画中的这一夸张手法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象征与隐喻表现手法的契合

在年画中这种造型象征的手法非常普遍,这就是集体意识的体现,例如以鸳鸯象征爱情,隐喻爱情的甜蜜;桃象征长寿,隐喻多寿多福;鱼象征年年有余或是多子多孙,隐喻生活美满幸福;牡丹象征繁荣富强,隐喻兴旺发达;喜鹊象征喜庆,隐喻喜气洋洋等。在此基础上创作出的各种具体造型形式,是艺人们个体意识的表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每种颜色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比如红色,首先,红色自古就有驱逐邪恶的功能,古代许多宫殿和庙宇的墙壁都是红色的,本命年人们都戴红也是这一功能的体现。其次,在中国人心目中,红色意味着喜庆、吉祥,过年过节要张贴大红对联、红火的年画;嫁女娶妻要披红挂彩;生了小孩要送红喜蛋;送贺礼要有红纸包裹;开张奠基要剪红绸缎……一切表示喜庆、吉祥的,都离不开红色。

四、谐音与寓意表现手法的契合

年画中充满了谐音寓意的独特表达方式,也充分展现了传统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年画中的谐音谐意主要是以图解的形式出现的,这样可以浅显易懂地把寓意深厚的内容传达出去。用具象造型表达抽象寓意,这样也解决了农民们不认识字的困惑,既丰富画面,又给画面增添内涵。如“金玉(鱼)满堂”“三阳(羊)开泰”“五福(蝠)捧寿”“鹤(贺)鹿(禄)同春”“马上封(蜂)侯(猴)”“封(蜂)侯(猴)挂印”“四季平(瓶)安”“平(瓶)升三级(戟)”“喜(喜鹊)上眉(梅)梢”“耄(猫)耋(蝶)富贵”等。把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以浅显易懂的图画形式,利用谐音谐意传达出来,既有趣味又能给人增添视觉和心理的美感。谐音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也是广被人们关注的,合理、适当地运用谐音寓意能提高广告的推广效率,很多广告语就是用谐音来达到新奇、巧妙的效果。可以在广告语的设计中增添幽默效应,例如清嘴含片的广告语就独具匠心,让人过目不忘,“清嘴”本是清洁口腔之义,把广告语设计成“想知道‘亲嘴’的味道吗?”这一幽默的处理手法,使本品牌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备受人们青睐。年画和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不同的艺术形式,由于他们同属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形式,所以他们之间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着众多的契合点,在艺术创作发展中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篇2:园林设计的传统与现代契合的论文

摘要:我国园林在新时代背景下正处于尝试和探索的阶段,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展现现代化审美视角,有效传承传统园林设计,实现良好的设计效果。由于现代设计和传统设计之间有所差异,必须要详细分析两者特点,在此基础上创新和探索,进一步推动园林事业的良性发展。分析探讨了园林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契合。

关键词:园林设计;现代设计;传统设计;契合

园林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之一,融合了我国的建筑业、艺术审美、文学内涵、哲学思想,古典园林设计更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汇了代表人类文化的审美和建筑、大自然的山水树木,巧妙融合人类艺术、自然环境、建筑业,富有意境且环境典雅[1]。当然我国传统园林的民族特色十分鲜明,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园林发展中需要不断探索,将其与现代园林相契合,秉承传统优秀设计的同时,适应现代化发展。

1园林设计概述

现代园林设计是以美学、植物等多个领域为基础,根据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改造和应用资源环境。与传统园林设计不同,现代园林设计的目标对象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所用材料多样,能满足人们的客观需求,推动园林事业的良性发展。当然传统的园林设计保留有诸多优秀的作品,展现着设计人员娴熟的设计技巧和优秀的设计理念,但这些作品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与社会风俗感,尤其是池沼、假山、溪流等,致使设计人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影响园林设计的发展。例如:我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多是以自然景观为主,将山水等景观与建筑物相结合,使得建筑掩藏在自然环境中;园林设计中采用普通的山石来营造自然的景象,但过于注重细节和形式,忽视创造性设计,并不能带给人一种自然之感。

篇3:园林设计的传统与现代契合的论文

2.1继承传统,借鉴现代园林

古典园林受当时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因素的制约,只适用于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现代人们多功能需求不相符,所以在园林设计中要继承传统精华,有选择地继承传统文化,在基础上进行创新。“自然”是我国古典园林永恒的主题,追求“天然之趣”,如重情美、含蓄美、偶然美、意境美、自然美,讲究现实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而园林设计并不是简单地“再现自然”,必须要深入理解和观察自然,然后呈现出“表达自然”的内涵[2]。除此之外,现代园林设计的形式更为简洁自由,造园的类型和材料愈加丰富,设计思路和风格趋于多变性,所以设计要面向大众,考虑人们的实际需求,有机融合功能与形式,强调构图的均衡、简洁,反对传统设计中严格的对称与繁复的装饰,自由合理布置空间与平面,符合人们娱乐休闲的需要,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2回归自然

我国园林设计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多是以自然万物为基础,然后进行后期设计,精心布置园内的布景,使作品体现园林施工者和设计者将园林设计与自然万物巧妙融合的特征。例如:设计人员精心布置雕琢园林中的假山,认真选址来展现小桥流水的意境,采用科学的园艺技法管理园中的花草树木。此外,园林设计过程中,要想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必须要回归自然,保留自然景观的同时,合理安排园中事物,使其与自然发展规律相符,不仅能保留传统亲近自然的理念,还能满足回归自然的现代化设计理念。

2.3注重细节和实用性

在园林设计中有机结合现代设计和传统设计的理念,使园林设计不仅能保留古典园林设计的特点,还能与现代园林特征相互融合,增强园林设计的实用性,满足人们对园林的需求。通常传统园林设计在实用性方面较差,但观赏价值高,所以在现代化的园林设计环节要借鉴传统园林设计的优点,尤其是注重细节的特点,让现代园林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较高的观赏价值[3]。同时在园林设计中要将重点放在每个角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如设计先进的体验设施区,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促进园林设计质量的提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们。

3结语

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要立足实际,保留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积极借鉴现代园林设计的理念,通过创新发展来展现园林的实用功能、艺术装饰、风格形式,实现建筑、自然、人三者的和谐统一。当然融合现代设计和传统设计时,应该对两者的优势加以发挥,不断突破,使融合的园林设计具有浓郁的文化特色及丰富的形式,拥有鲜明的现代化特征,实现园林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霞,杭广生.园林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契合[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19)

2武建亭.现代园林设计中对传统建筑元素和历史文化的新思考[J].设计,(23)

3邱景亮,王骞.中西传统自然观及现代景观园林设计比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篇4: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探讨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探讨论文

1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契合匹配发展的现实意义和局限性

从理论和实际上说,人力资源的本职工作还是从事人事管理的工作。企业为了更好地达到自己的营运目标,实现利益最大化。最重要的就是要对企业员工进行高效培训和把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责就是将企业的职能有机的契合匹配在一起,能够分析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实际需求之间的联系,大幅度提高部门之间的运作,使得办事效率迅速提高,让人力资源运作更好地与企业战略契合匹配。

1.1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人力资源战略是通过直线职能制度,把各个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结合起来,共同合作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是整个活动与程序的集合。企业真正做到与企业战略匹配,才能维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效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2战略匹配是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的核心内容

战略匹配必须做到内部与外部匹配统一起来。所谓内部匹配就需要实施人力资源中的各项政策,并且要在活动中落实实践。而外部匹配就是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的战略必须是方向性一致,必须满足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这就是所谓的“纵向整合”。想要真正达到完全匹配是不可能的。它是有一些局限性的:①因为战略匹配和企业组织是具有复杂性的,所以企业人力资源想要跨越各种活动和范围是受到限制的,是具有局限性的;②高层决策者往往在做决策时,只顾创新,而忽略了企业合理的资源配置,从而使得员工工作执行起来,对整体运行要求理解不够充分,执行力不足;③战略匹配有很多种不同,包括风格迥异、过程的不同、层面的不一致。

2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匹配契合的基础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日趋成熟,许多企业想要谋求更好的发展就不得不积极开始探索新的发展之路。如果企业想要有更好的良性发展,就必须清晰的明白人力资源对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性,要充分搞清楚两者之间的联系,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让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而不是被淘汰。

2.1企业领导的重视

在企业中,领导就是决策者,领导的支持对工作是否成功具有重大的意义。只有取得领导的支持了,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人力资源这块也不例外,只有真正得到了领导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契合,真正做到促进企业发展。

2.2专业人员的管理素质

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三项技能十分重要,只有真正拥有熟练的技能才能有高效率的工作。它包括,高效的协调作战能力,高瞻远瞩的战略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协调能力是指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协作,不仅要负责人力资源内部的工程协作,而且还要协调好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战略能力是指,要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的管控有所把握,能够持续的发展并拥有创新思维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是比较繁琐的系统工作,它涵盖了很多方面,需要敏锐的判断与应变能力,只有过硬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做好人力资源管控工作。

3影响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匹配契合的重要因素

3.1各战略支持系统间的契合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外部要素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契合就是所谓的企业纵向契合。纵向契合关键是人力资源应不断调整自己,把握企业战略实现的外因,进而实现紧密契合。战略所处环境包括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首先,战略管理中关键的一个因素是企业文化。不同类型的企业,其组织文化也会有差异。例如国企文化与外企的肯定是存在差异的。企业文化是随着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所改变,大部分组织文化是在企业内部传播,主要是依靠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措施和方法,使其更加完善。从而有效促进员工的工作绩效的提高和战略目标的实现。第二,企业的.战略是影响组织结构的重要因素。影响企业的组织结构的因素有很多,但最直接的因素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的不同必然带来管理模式的不同。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应该是相一致匹配的、密不可分的。

3.2人力资源系统内部契合

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这六大模块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这几个模块的契合就是内部契合,内部契合又被称为横向契合,这些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与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系统体。企业决策者只有真正做到内部契合和外部契合相匹配,制定出顺应当今激烈市场的企业战略,同时明确人力资源的规划目标和政策,形成良好的监管体制,让两者相互配合,才能促进企业自身更好的生存和全面的发展。

4提高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契合度的三种途径和方法

4.1正确制定目标和明确规划战略

根据长久的多项学习研究表明,现代企业的战略发展是需要全方位考虑的。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制定顺应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契合措施,才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应该有较高的判断力,能够正确认识企业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在根据企业的问题去制定目标,最后对目标进行战略规划。只有这样,让人力资源的目标符合企业发展,与企业战略相契合,才能让企业持续发展,真正利于不败之地。企业战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目标里的内容,应受到企业的重视。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企业结合当前自身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制订出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与体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促进其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4.2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运转效率是关乎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体制中不被淘汰的重要的因素,企业想要取得长远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机制,需要企业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拓宽自己的思路,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做出快速反应,不断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减少生产和时间成本,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3构建适合企业战略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人才的竞争是现在市场经济活动和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企业的战略发展重点是人才引进和配置。一方面是需要引进适合企业战略的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是要充分发挥人的积极主动性,让人才效能实现最大化。为了实现人才最大化,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4.3.1制定与企业战略相关的以绩效为主的考核机制

通过制定考评机制,让企业标准化体制深入到企业各个人力资源的管理领域,量化绩效考核标准,并制定相关章程,进一步提升整体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4.3.2加强对员工的各方面培训

针对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对员工提供一系列的培训,包括学习先进的技术、提高员工的文化知识水平、培养管理意识等方面的培训,让员工感觉自身有了质的飞越,对企业战略发展的新的认识和进一步的理解,调动自己的工作积极性与自觉性。积极鼓励员工开拓思维、创新技术。要培养员工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通过多种的形式来增强员工对时间的认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在有效的时间内创造更大的价值。

4.3.3健全以激励性为主的薪酬体制

建立健全激励性较高的薪酬制度,挽留住高素质的高科技人才,企业要适当提升薪金水平,用良好福利待遇、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来留住人才,确保企业随时随地都有人才以应对市场变化。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他的关怀,从而使员工能明确其奋斗方向,激发员工的奋斗潜能。

5结语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因素至关重要,已经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良好的企业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企业的决策者招聘高素质、能力强的的员工,把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合理分配有机结合,把员工培养成全方位的人才,同时规范化管理企业,节约成本,以最小的消耗谋求更大的利润空间,确保企业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下生存下来。

参考文献:

[1]李静.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体系[J].中国商贸,(9).

[2]温桂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意识与能力[J].机械管理开发,(1).

篇5:浅说古典文学的价值与意义论文

浅说古典文学的价值与意义论文

1中国古典文学教学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古代文学作品均是经历时光淘洗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之所以至今仍保持着生命活力,正是因为它们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丰厚的人生意蕴。这些文学作品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尚待定型的大学生来说,往往能起到灯塔般的指明作用。如杨守森先生在《灵魂的守护》一书中所言:“文学艺术,说到底,总是与现实人生有着密切关系的;因此,不论文学观念与文学形式发生怎样的变革,关注现实,思考人生,抗拒邪恶,奋发向上,培育社会大众的健全人格和美好情操,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将是文学永恒的追求。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须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创造,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文化旗帜,是导引人类走向理想未来的火炬与灯塔。”而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无疑在这一方面具有其独特的功用,值得在古典文学教学中加以关注和重视。古典文学作品重要的精神内核之一即是推崇儒家思想,古典文学的创作主体大多为受到传统儒家思想教育的士大夫,儒家内圣外王之道被封建时期的儒学教育奉为圭臬,“绅士比其他任何阶层都更加深刻地与中国文化水乳交融,更全面地坚持中国是一切文明中心的主张。他们从孩提时起就接受儒家传统和价值的教育,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积极同这种传统和价值打成一片的行动上”。

2当今时代

对当今时代来说,其中固然有许多需要批判继承的内容,但更有许多内容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内圣外王体现了儒家政治思想中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内圣即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这种个人道德修为往往要上升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实践活动中,从而实现政治上的外王之道。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忠、信、节、义、孝、悌、勤、谨、仁、礼、廉、爱,从治国安邦之官品到兴家宜室之人品,其优秀的文化精神浸透在古典文学诗词文赋的方方面面,成为古典文学丰厚内蕴的根底之所在,也是古典文学作品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源泉之所在。其中诸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仍忠贞爱国的屈原,国家危难之际怀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爱国情怀的曹植,“一饭未尝忘君”的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更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爱,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忧思。古代先贤深浓的忧患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厚的仁民爱物之心,高尚的人格魅力,积极的价值取向,通过古典文学教学对传统文化精华的渗透,学生将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形成一种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有助于他们从中汲取积极的道德力量,塑造健康明朗的人格,对于培养当代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追求真善美的品质,讲求修身养性的生活态度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这种积极的影响力显然不仅限于高校素质教育阶段,更重要的是会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良好品质。中国古典文学中古今相通的人生意蕴对大学生心理层面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承载着先贤圣哲的思想情感,其中所蕴含的人生意蕴是这些文学作品能够流传千古的魅力之所在,也是古典文学作品与后世读者相沟通的情感基点。古人与今人隔着遥远的时空,社会制度相异,人文环境也不同,然而有许多人类的基本情感却是古今相通,亘古不变的,衣食住行是每个人为生存所要奔忙的,生老病老是每个人所必然经历的,求学入仕、是非荣辱、悲欢离合是每个人难以回避的人生际遇,正是因为这种种古今相通的人生意蕴,中国古典文学中许多优秀的作品与后世读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读者的情感与思想。丰子恺先生在《谈自己的画》一文中提到自己的读书感受时说:“欢喜读与人生根本问题有关的书,欢喜谈与人生根本问题有关的话,可说是我的一种习性。我从小不欢喜科学而欢喜文艺。为的'是我所见的科学的书,所谈的大都是科学的枝节问题,离人生根本很远;而我所见的文艺书、即使最普通的《唐诗三百首》《白香词谱》等,也处处含有接触人生根本而耐人回味的字句。我读了‘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便会设身处地做了思念故园的人,或江楼相忆者之一人,而无端地兴起离愁。读了‘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便会想起过去的许多的春花秋月,而无端地兴起惆怅。”

3人生意蕴

正是文学作品中古今相通的人生意蕴,触及人生根本问题的语句,激起了读者的无限情思,影响着读者的情感世界。人们阅读优秀古典文学作品,如同一个和先贤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阅读学习中寻觅到精神上的知音。当代社会,处处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当代大学生在就业、学习、生活中面临较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表现在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心理压力也成了一个越来越值得关注的问题。诸如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抗击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的能力,对未来生活的信心问题,对情绪的理性掌控能力等等,常常成为困惑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追求心理的平衡和生活态度的达观方面,古典文学教学在这方面应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古典文学教学并不仅仅是一个向学生传输古典文学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与古人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他们会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去诠释和解读文学作品的内蕴,把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之中,这既拓展了原著的思想意蕴,更重要的是古典文学作品中丰厚的人生意蕴与哲思,众多古典文学家在人生路途中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积极生活态度,都会通过这样一种超越时空的思想情感交流对学生产生震撼力和感染力,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格修养。为加强古典文学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层面的积极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开相关的人文素养选修课应当是值得提倡和实施的。

篇6:略谈年画的风格与价值论文

略谈年画的风格与价值论文

一、年画的风格

1.构图丰满而灵活

年画普遍彰显出大气、灵活自在的效果。画面设计有主有次、有虚有实、有聚有散,画面既统一又富于变化。年画常常运用散点式平面构图,既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表现大场景,也可以突出主题形象,强化神的中心地位,加强神的威严感。年画既强调对称式构图的完整匀称,在对称中不失风趣变化,又强调中心式构图的灵活多变,以主要人物为中心,将次要人物及景物向上下左右四周推移排列,形式生动灵活,主体人物突出。年画在空间布局上追求满与空的对立统一,十分讲究留白,以达到大小比对、曲直相生、上下衔接、龙蛇飞舞、静中有动的效果。“满”是年画构成的规矩,利用“空”在“满”中求变化,达到画面既饱满又轻松自在,满而不挤、空而不虚的效果。艺人按照所需形式进行大胆取舍和变形处理,将与主题无关的背景舍弃得干干净净。采用空的构图手法,去掉背景,突出人物,简明扼要,画面靓丽,画里的“满”和画外的“空”、画面的密与画外的疏达到对立统一,在构图中表现了很强的形式美感。

2.色彩绚丽而庄重

年画是由天然颜料绘制成的,色彩绚丽、庄重和谐,是有较高品位的艺术形式。年画的用色多采用复色,如槐黄、紫红、橘红、品绿、佛青等色,而很少运用单纯的红、黄、蓝原色,并且特别讲究色系的搭配。在色彩搭配时主要运用暖色配色,如藤黄、橘红与紫红搭配,而绿色和蓝色等冷色只是辅助颜色。有时会运用黑、白调和其间以统一,极其巧妙地把色彩的明暗对比和冷暖对比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色彩的空间混合”效果,使用色并不多的年画表现出缤纷灿烂的艺术效果。年画色彩中最出名的是黄丹,年画的门神、灶君等神像的主色一般采用黄丹。黄丹是从重庆开采的一种矿石中提炼出来的颜色。制作工艺是把矿石研磨成粉后以水淘净,加上清油,掺入干胶,放入鸡蛋清,用凉开水拌和而成。运用黄丹色印出的门神颜色特别鲜明,历经风雨日晒后仍然色彩浓烈,经久不褪。年画曾以黄丹门神而闻名。

3.造型意象而线形

年画运用意象,把许多理想变为可视的图形,通过夸张变形和装饰纹样使造型充满装饰味,以表达主观趣味。画师们在丰富的主观想象的基础上,运用虚拟手法,对人物进行概括提炼、夸张变形,使人物形象呈现忠奸和善恶的脸谱化倾向,使画面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年画的造型装饰常用两种手法:一是在画面上任意添加形象,使画面达到饱满、协调,在画面布局上追求装饰效果。二是在人物、动物身上任意添加纹样,使某个单独的形象在变化中具有装饰美。年画以线造型,常运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多样化的题材和对象。如表现美女、娃娃、花卉题材的画面大多采用流畅细腻的线条,而表现门神武将和劳动场景的题材则采用刚劲有力的粗线条。如门神、钟馗等神像,为了表现门神威严可怖的神态,用粗犷、简练的线条把身披铠甲、手持大锤的武将形象表现得扎实而坚硬、粗壮而朴实。在某些题材中,还将粗壮的线条和黑色的块面结合,线面穿插运用,使形象产生一种凶猛和威严感。

4.工艺繁复而精细

年画以梨木为刻版,工艺繁复而精细,一张年画所用的刻版有时多达20多个。第一道刻版印上去的是年画形象基本轮廓,此后的刻版,有的只属于鼻子、眼睛、嘴巴的造型,有的只属于某一类色彩的印制,每一个刻版都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谢滩村“年画老人”董志和家有一个专门用来放置刻版的架子,“无比之大”,刻版多达七八十个。《女门神秦良玉》(图2)是年画工艺的代表。画中的秦良玉手提大刀,腰佩宝剑,彰显了一代巾帼的侠骨之风。此画运用12个刻版,通过繁琐的工序、6种大胆的颜色让女门神秦良玉穿越到现代人的视野中。《黄丹门神》是年画的另一类代表,黄丹门神的内容有天爷、灶爷、土地爷等。“黄丹门神”的制作,一种手法是完全使用刻版工艺,另一种手法则是把刻版与“画工”结合,即第一道工序使用刻版,把门神的大致轮廓展现出来,而之后细致的'人物造型,则由画师一笔一画完成,犹如工笔画。此工艺把雕版刀法粗犷、朴质的稚拙之美与描绘的精细美结合在一起。

5.题材丰富而寓意无穷

年画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往往突破时空限制,如门神、三祖像、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等,同时也有来源于民间生活的鲜活题材。年画的取材从其内容、功能来看,大致可分为六大类:一是戏文类,包括《白蛇传》《西厢记》《钟馗》《八仙》等;二是娃娃类,包括《麒麟送子》《五谷丰登》《闹元宵》等;三是人物类,包括《老相》《穆桂英》《哪吒》等;四是风景花鸟类,包括《峨眉山景》《鹦鹉吃桃》等;五是寓意类,包括《全家福》《富贵荣华》《竹报平安》等;六是以门神为主的神灵佛道,如《土地神》《财公》《财母》《二十八宿》《十二宫神》;等等。这些内容和形式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农民的生活情趣、民俗风情,以及农民祈望福寿吉祥、万事如意、神灵保佑、消灾赐福的心愿,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爱戴。有的虽带有一些封建迷信色彩,但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一种愿望。

二、年画的价值

年画的形象简率稚拙,有一种质朴天真、一任天然的乡土美。寓意美。年画运用谐音的图像,将词句美好的寓意展现出来,具有很强的寓意美。可以是形象字的谐音,如鸡的形象与“吉”字、蝙蝠的形象与“福”字;也可以是形象组合与一个成语的谐音,如一只喜鹊和一株梅树的组合与成语“喜上眉梢”的谐音。组合在一起的谐音形象,意趣横生地呈现出人们心中的向往。观赏者在猜解画中的形象寓意时获得了欣赏的快感。

篇7:体育伦理与传统武德的契合论文

体育伦理与传统武德的契合论文

摘 要: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中国传统武德从体育伦理学的视角进行剖析,得出武术的体育伦理意识、体育伦理关系、体育伦理的活动。

在世界大环境下,竞技体育伦理问题日显突出,而关于伦理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的涉及到各个方面,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已不止于竞技体育,全民健身的推行,使得传统武术事业发展也有了新的契机。武德作为武术运动中道德现象,运用伦理学的思想及方法对其进行剖析,尝试分析中国传统武术中武德文化是否契合于体育伦理学,亦或现代社会武术的发展应如何提倡武德,武德对现在社会具备的价值。

1武德的体育伦理意识

体育伦理意识是指体育活动中具有善恶价值取向的各种心理过程和观念[1]P39。体育伦理意识主导了在运动员中在体育竞技中目的性,健康向上的体育伦理意识才能促成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这句谚语表明了在习练传统武术德行的重要性,这里的“德”即为习武之人的道德品质。历来各门各派对对弟子的要求都是以德为先,如:清初的《内家拳法》中就写有“五不可传”: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2]。所谓心险好斗,说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比较浅显,心术不正,此种人不可传授其拳术,也从侧面体现了对习武之人的基本道德观念要求;“淡玄授道,贵乎择人”[3]则是说师傅在择徒时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选择衣钵传人,习武之人在择传人之时,除却基本的身体条件外,最根本上的一点就是所选传人的道德是否规范,是武德在道德上的情感体现。体育伦理意识的体现不仅仅是体现于体育思想意识,还包括了体育伦理的规范意识。

2武德的体育伦理关系

所谓伦理关系,作为一种思想的社会关系,乃是人们依据一定的伦理原则和善恶观念而形成的,并在实际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相互对待的关系,它是人们对其社会关系的客观必然性的主观认识的.产物,是主观的。体育伦理关系的体现有社会性和文化性两方面构成。马克思说过,社会性即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体育伦理关系体现在武术的传承中,就是教授者与习练者,构成了师徒、师兄关系,在武术交流比赛中与裁判、对手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武德穿插其中,就有了各种关系相处之间的行为规范,有了规范的约束师徒、师兄关系才能更持久的持续下去。“点到为止”及 擂台之上先行抱拳礼,说明了习武之人与对手竞技时的谦让态度,如此就构成了武德体育伦理的社会性。“尊师重道、孝梯正义” 此武德信条表明习武者对待不同关系的为人处事态度;“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出资儒家思想,却也是武德的内容之一;另外,传统武术的传承就是武术文化的传承,武德作为武术文化的一部分,也随着传承,这便构成了武德体育伦理的文化性

3武德的体育伦理活动

体育伦理活动是指体育伦理活动主体依据一定的体育伦理观念、体育伦理原则和规范等进行的各种具有善恶评价的行为或行动[1]P43。在古代及近代,武术的功能多体现在防身自卫亦或保家卫国。所谓“匡扶正义、行侠仗义”就是武德伦理活动的体现。清末“少林戒约”中:“肆习少林武技者,必须以恢复中国为志”这里突显了少林寺在传承武术中武德精神中的民族大义;武术谚语“持艺伤人,罪不容诛;持强凌弱,罪不可恕”,这句话指明了习武之人,不得以持武而肆意伤人;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中记录了相关游侠的历史,其中对“侠”的评价是“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行,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古代“侠”这一称呼的由来就是根据一些习武之人在社会上活动的一种行为准则的体现,习武之人因当时社会环境而做出的正义的符合大众利益的事情,这种人则称之为“侠”。

4现代武德体育伦理反思

传统武德中虽然蕴涵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但其封建思想如“一徒不可二师”、“传男不传女”等应摒弃,其门户之见或男女之别只会限制武术的发展,应促使武德成为武术发展的助力而非掣肘。弘扬武德的道德教育,现在社会是一个法律为主,道德为辅的社会,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大力推广武德教育,不仅是对武术运动推广的助力,同时也是其他运动所不具备的独特魅力。武德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提倡,“肆习少林武技者,必须以恢复中国为志”需要我们倡导,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旗帜,是各民族精神的支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信仰。

参考文献:

[1]龚正伟.当代中国体育伦理构建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5:39、43.

[2]“武德”是一个历史范畴――兼论“武德”在现代武术界提倡之不合时宜[J].体育文史,(3):39-40.

[3]黄百家.

篇8:论中医学与临终关怀的契合点论文

中医学无论在理论还是在操作方面都与临终关怀有很多契合之处,而中医学积极参与临终关怀实践的缺失是目前的现实情况。从中医学理论、辨证方法、治疗观、中医文化及中医药技术在临终患者的照护作用方面作以探讨,以推动临终关怀事业的本土化实践发展。

1临终关怀的概述

临终关怀是由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志愿服务人员、政府和慈善机构等组成的为生命处于晚期的病人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全面的支持与照顾,创造一种安享、舒适和充满温情的临终环境,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和价值,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开人世的一种服务。

临终关怀的宗旨是以照护为主、尊重病人的权利与尊严、重视病人的生命质量。服务对象是经诊断明确、目前医学条件尚无救治希望,估计生存期在3—6个月的患者或者老人。从广义上来说,临终者家属也是需要关心和服务的对象。

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病人的积极与整体性的照顾,其目的在于确保病人及其家属最佳的生活品质;以控制疼痛、缓解病人其他相关生理症状,以解除病人心理、社会层面的痛苦为重点;强调的是通过服务者为病人提供保守性的治疗和支持性的照顾,尽可能地使病人有尊严地平静安详地告别人世。与此同时,向病人家属提供支持系统与哀伤辅导。临终关怀从生活环境、日常护理、姑息治疗三个方面出发,采取专业有序的照护,最大限度地提高临终生命的质量。总之,生命质量的照护是作为临终关怀开展的基础,对临终生命的舒适度和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我国实行临终关怀,应尊重中医学作为我国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的事实,所以在中国推行临终关怀必须要关注的是“本土化”问题。

篇9:论中医学与临终关怀的契合点论文

中医学作为我国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一直在维护人们的健康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一个具有浓厚社会科学特点,同时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文化思想深刻影响的医学,中医学在诊治疾病时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临床重视情志心理、外界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予以运用和发挥。这完全吻合临终关怀主张的给患者以全方位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照护为主,改善生命末期质量的理念。

我国临终关怀的本土化开展目前依然停留在理论和具体形式上,而中医学并没有积极参与到照护实践中。鉴于西医学“形态决定功能”的理论、思维特点指导下的治疗和照护操作,现实中对于临终患者身体和心理痛苦的解除,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现象,药物毒副作用和器械创伤大的弊端,甚至依然存在过度治疗的影子。然而中医学的理论、辨证、用药和治疗特色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弥补西医学在临终关怀实践照护中的不足。中医学的整体观思想体现在对临终患者身体和心理痛苦的解除上,不是像西医局限于某个或某两个不适的局部解除,而是从全局、整体出发改善或解除症状。以“疼痛”为例:中药、针灸等对于躯体疼痛的祛除可以增加患者痛阈、缩短疼痛时间、延长疼痛周期和直接止痛,从而改善和保障临终患者晚期的生命质量。

当下临终关怀本土化进程的推进速度和程度远落后于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已经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究其原因,除了限于资金、人力等客观因素外,中医学的不被重视和未积极参与其中可能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人们对中医的'偏见或认识停留在较浅层面,导致拒绝中医治疗或不分病种,不论病情一概进行积极治疗,往往耽误了治疗时机,加重了病情,增加了患者痛苦和家庭负担。中医院历来有一个现象,那就是西医院放弃治疗的病患往往会到中医院就诊,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无法改变最终的命运。如果较早的用中医干预,或许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与西医学相比,中医学参与临终关怀实践对临终者及家属更具有人文关怀的作用,并具有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和手段,相信对于临终者这一特殊人群可以发挥积极独特的作用。

篇10:论中医学与临终关怀的契合点论文

3.1中医学整体观念与临终关怀是相应的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中医学把人看成一个整体,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这与临终关怀提倡的“全人全程全家全方位”的临终关怀服务模式是一样的,两者都倡导对病人的关怀,应从躯体、心理、精神、生活状况和经济能力多方面统筹,即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照护。不只满足缓解患者症状,还要注意满足一些特殊的要求。强调除了对临终者自始至终的尊重和认真的护理操作外,在临终者生命最后阶段针对性的做好该时期的主要工作,如:审慎地将病情告诉患者;给病人留以诀别的时间;做好遗体安置和陪伴最后的旅程等。医务人员还要关注和做好家属的服务工作给予他们安慰、鼓励和精神上的支持,帮助其积极的适应新生活。

3.2中医学诊断、辨证与临终关怀是相应的

古代中医学家用望、闻、问、切四诊总结了一整套临终的征兆,如病人出现目暗睛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撒手遗尿等现象的时候,均为“失神”,必将死亡。又有“假神”,则指精神由颓靡转良佳,言语转清亮,食欲好转,面色由晦暗而红赤,是谓“回光返照”,这时可诊为濒死,应及时告知家属准备后事,以示关怀。另有“经纡听息”法,就是用棉丝置于鼻前观察呼吸停止与否以判断生死。

另一方面,中医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就是讲究“辨证论治”,又结合辨病的思维,临床治病既不拘一格,又皆在医理,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中医可以发挥自身学科的专长,良好的应对临终患者病情复杂且变化多端的特点。

3.3中医学治疗观与临终关怀是相应的

中医治疗注重“养”。“养”是特别讲究辨证的,所需要的物质的质和量需要平衡供给,这样机体才能产生相等的作用,作用相等才能达到整体功能的平衡和协调,即“阴平阳秘”。结合临终关怀的实践,临终者大多是癌症或慢性病患者,重视调养对于缓解和祛除临终者身体疼痛,控制症状,保证生命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形与神,是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最基本的两个方面。中医学认为,形、神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临床治疗时,通过调形可以治神,通过调神亦可以治形。这与临终关怀倡导的照护过程中不仅要缓解和控制躯体的不适和痛苦,还要给予临终者心理方面的支持,以达到相互促进,保障临终生命的质量理念是一致的。因此,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三分治,七分养”“形神合一”等思想可以用于指导临终服务的照护实践,为我国临终关怀本土化发挥积极作用。

3.4中医学医德要求与临终关怀是相应的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中对行医之人提出较高的要求,强调在行医时要不分清贫贵贱,亲近疏远,一视同仁,皆如亲人一般。用在临终关怀上,则体现在医务人员对临终者要如同一般病人一样,要尊重和关爱病人。清代医家赵晴初指出:“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使能博而约。”黄凯钧在《友渔斋医话》中则更提出“不轻忽临危病人”“不厌恶秽病人”。所有这些,皆被视作“医家公德”。中医学在伦理道德和技术方面提倡的思想,对现在从事临终关怀工作的医护人员树立正确事业观,摆脱以往医疗救治观念,转变自身价值和成就感的评判标准特别具有学习和指导价值。

3.5中医学对临终者的照护作用

3.5.1中医汤剂、针灸、推拿等对躯体疼痛的缓解和怯除。

中医学认为疼痛的病机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在临床治疗中,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疼痛进行评估,找出引起疼痛的原因,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患者的身心状况。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论治,针对不同临终者及同一临终者在生命最后的不同阶段的情况,采取中药内治(静脉滴注、给药止痛和灌肠等〉和外治(薄贴法、涂擦法、肌肉注射法、摩擦法、发泡法、穴部注射法、敷脐法和药包热敷经络离子导入法等〉、针灸、推拿按摩等方法止痛效果好,副作用小。此外,中医治疗对于临终者身体机能的改善、症状的控制、病情的稳定和情绪的调节具有良好作用。李景梅等用癌痛散治疗癌性疼痛,并根据证型辨证加减,结果表明癌痛散具有较好的抗癌止痛作用,并有无成瘾性、耐药性强及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同时对扶正固本,改善机体状态均具有一定效果。王云采取帮患者按摩肢体或背部,或局部用薄荷、樟脑酊、冰片等涂擦刺激疼痛周围皮肤、肌肉,来达到止痛目的。也可以采用热敷促进血液运行,使肌肉松弛;或冷敷,可以减轻炎症,延缓神经传导速度从而减轻疼痛。

3.5.2中医情志疗法对心理痛苦的缓解和解除。

情志疗法是指医师或其他护理人员运用中医的情志学说理论和方法治疗患者心理及身体疾病,以促使其身心状况向健康方向发展的治疗方法。到了疾病和生命的后期,临终者自身情志因素的影响往往是大于疾病本身的,一般慢性疾病或已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也比较相信中医,此时运用中医情志疗法就占有了一定的优势,可以给患者心理上的慰藉。另外,陪伴临终过程的家属在情感、心理、经济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积极运用中医情志疗法为家属预防情志疾病以及躯体疾病具有重要价值。董爱荣研究发现采用中医心理护理干预如语言开导疗法、五音音乐疗法、放松疗法能明显减轻胸痹病人治疗过程中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此外,具有积极心理暗示的手段对于临终关怀工作的开展都有很好地干预作用,可以帮助消除心理上的恐惧和焦虑。

3.5.3中医结合传统文化对精神层面痛苦的缓解和解除。

中医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医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传统文化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数千年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度里,中医学被民众广为接受和认同,至今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利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信仰,运用传统文化和中医思想给予临终患者符合时代的正确的生死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思想导引,从而缓解和祛除临终者精神方面的痛苦。

4临终关怀开展的意义与展望

临终关怀的开展,是解决社会老龄化、家庭结构模式变化等社会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一方面保障了临终者生命终期的生命质量,减少了不必要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避免了过度治疗造成的医疗资源浪费。临终关怀的发展对完善和补充我国现行医疗服务体系,彰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中医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医学,除了丰富有效的治疗技术和经验,更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特征。中医学参与到临终关怀的实践照护中,可以通过医疗层面、心理层面、人文层面、社会层面的照护,帮助临终者平稳渡过生命最后旅程。应该抓住当下国家和地方支持发展中医的形势,推动中医积极参与本土化临终关怀的实践,尤其在社会老龄化的大背景下,这不仅对于临终关怀事业未来发展及实施成效产生重大影响,也将对每个人的生命观念和死亡观念产生影响。

篇11:MBA教学管理与市场需要的契合分析论文

MBA教学管理与市场需要的契合分析论文

引言

MBA(工商管理硕士)和一般的研究生有所不同,一般MBA招生的对象都是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工商管理人员或者是国家的机关干部等等,而且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战能力,使得能够更加良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與此同时,工商管理硕士是综合性的复合人才,对于实际的工作操作能力十分的专业和丰富。目前,MBA在我们国家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发展经验了,每年都有大量的专业人才毕业走向市场,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也受到了很多用人单位的质疑,MBA教学管理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出现了不相匹配的现象。所以,本文将通过对MBA的教学管理和市场的需求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使得能够真正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

一、MBA的简述

MBA(工商管理硕士)是在美国最开始出现的,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并且活跃于各个行业之中。MBA被誉为“天之骄子”,使得很多的人都十分羡慕和尊敬,就现在的情况来看,现在美国最大的五百家企业中的董事、高管等等大多数都是MBA,这也意味着MBA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性。MBA所要涉及的专业领域十分的繁琐,包括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等多个专业的知识,工商管理学所要研究的是盈利性组织的经营活动和企业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科。在市场下MBA的教育培养结果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同时在进入到工作当中,能够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快速地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MBA教学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能培养出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兼备的人才,同时使得这些人才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来使得人才能够更加的完善。

二、MBA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一)MBA人才和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对于经过MBA学习之后的学生希望能够快速的找到薪资待遇优厚的工作,所以在选择的企业的工程中,太过于重视表面的情况,而对于企业的用人的实际需求以及操作能力的要求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如果在工作中没有办法将理论知识和市场的发展情况相结合,这也就说明了MBA还没有认识到在企业中怎么样才能够真正的发展起来。在工商管理这个整体的环境中,很多的用人单位都希望学生在学习MBA之后,能够用于专业的管理能力和实战能力,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多的差别,教学管理工作和市场的'需求没有办法相互衔接,给市场和教学工作都带来了十分困难的挑战。

(二)MBA教育中的市场竞争

现在随着MBA招生考试制度的改变,使得各个高校之间的竞争压力十分大,各个高校都在面向全国招收相关的人员,而且由于国外的MBA教学经验相对我们国家来说十分丰富,同时能够掌握更多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理念,对于市场的变化发展等等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分析能力,这也使得我们国家各大高校的培养能力提出了十分巨大的置疑和挑战。同时,在各个高校的MBA教学管理方式、硬件设施中,都是大同小异,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其他管理方向的专业知识也越来越多,使得在其他科目的研究生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多,对于MBA教学管理来说也产生了十分大的挑战。

(三)MBA市场需求量大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也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同时,对于MBA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很多的企业都在不断地走出国门,在不断地适应我们国家的市场之外,也在努力地适应国外的市场环境,为此就需要具有流利的应用能力和领导管理能力的专业MBA人才。而且随着我们国家的企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十分的激烈,在贸易方面也有着非常多的摩擦,这就使得具有专业国际市场洞察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要求越来越多,对于这些综合能力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且就我们国家现在的情况来看,工商管理人才十分的缺乏,而市场中又需要大量的管理型人才,这就使得人才的争夺无可避免。

三、在市场需求下MBA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MBA课程设置不合理

1. 在教学管理中,课程的设置仍然不是很合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比较缺乏,比如说人文类的学科,只有加强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才能够使得管理能够更加的合理,同时也使得这些人才的情商能够得到保证。但在课程的设置中,必修课程较多,选修课程教师,使得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此外,课程更加重视财会、营销等方面的课程,使得课程的设置不协调,对于人才的培养非常不利。

2. 其次,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十分的单调,缺乏特色,MBA课程的设置和一般的工商管理类课程设置的区别不大,对于教材的使用和教学方式上都没有太大的不同,使得在课程的设置情况和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

(二)MBA教学方式和内容存在问题

1. 从MBA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和市场的需求以及企业的管理发展现状不相适应,而且在众多的教材版本中,没有符合实际的需求,很多的教材都是直接按照国外的教材进行翻译修改的,即使有我们国家自己编写的教材,但是教材的大多数内容都是理论性、基础性较强的知识,再加上,现在的MBA方面的书籍多为英文版本,使得在翻译和编写的过程中,由于人员的差异有着十分大的编写差异,对于文章的定义等情况十分的模糊。对于其中的案例分析来说,绝大多数都是国外的案例,使得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也能难适应,使得學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够真正掌握专业的技能,同时很多的案例非常陈旧,使得和课本之间的联系不足。

2. 除此之外,在一些高校的MBA教学方式中,使用的是讨论和启发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使得教师在教学方式的改变上非常不适应,再加上很多的学生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下,也没有办法适应这种教学方式,使得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对于教学的质量来说没有很大的变化。

3. 很多教师对于教学管理的规律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对于教学的规律没有良好地掌握,使得在教学的方式上没有较大的改变。

(三)MBA中学生年龄较低

就现在学习工商管理的学生来看,很多学生的年龄层次呈现出低龄化的现象,对于工商管理的经验非常缺乏,而且很多的人员都是刚刚工作不久,都是在工作岗位的最底层,对于实战能力非常弱,很多人希望能够同对MBA的学习之后能够尽快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能够成为一个职位较高的管理人员。

(四)MBA教师团队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大高校的教师对于MBA的实践经验相对来说十分的缺乏,很多教师都是通过学生的身份转变为教师的,虽然拥有十分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对实际的工作环境进行良好的教学,而且很多研究分析的东西理论性和学术性比较强,和实际的情况相脱节,使得教学的质量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另外,再加上各个地方的教育水平发展情况不同,造成了各个高校之间的师资水平差异也较大。

四、MBA教学管理与市场需求的契合措施

(一)课程设置的改进

1. 在课程的设置上要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需要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对MBA教学中人文知识的培养,使得能够具有更加全面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得培养出来的人员更加有理想有道德。同时使得课程更加重视实践环节,让将传统的理论知识的培养方式进行转变,同时在MBA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要聘请专业的企业管理人才进行授课,使其能够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为适应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 我们国家的各个高校也要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也要结合我们国家的发展现状和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使得在课程的设置上能够更加的合理科学,加强在管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同时要减少各个学科之间的重复性,使得教学能够更加高效。最后,要根据每一个人的不同情况来设置相应的学科,使得课程更加的有特点,多增加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使得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实际进行相应的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十分迅速地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

3. 在课程的设置上不能单纯追求为了各个学科之间的完整性而忽视了社会的发展要求,要重视课程的整体的性能,在能够满足基本的MBA教育要求下,不断整合学科知识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使得能够将社会的取向和个人的取向之间相适应,各个方面之间能最贴近和统一,随着市场变化发展来不断地调整MBA课程,使其能够随时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需要。

(二)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进

1. 为了能够使得教材更加适应我们国家的市场需求,就要将我们国家各个企业的典型实例添加到教材中,同时使得案例分析能够更加贴近我们国家的发展情况,同时要将互动教学方式等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使得每个学生能够注册咨询工商,同时进行经营管理,这样能够使得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同时将问题带到教学过程中,使得MBA能够和市场进行良好的衔接,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 除此之外,在教学的选择和编写过程中,要尽量的贴近我们国家现在各个企业的发展现状,再结合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得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识,并且运用到实践过程中来。此外,还应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添加人文类的学科,比如说美学、地理学科等等,使得能够拥有更加丰富的知识和阅历,在面对工作的时候能够良好地进行处理。

3. 在课程的设置上仍然不够科学合理,为了能够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优秀,就要对课程的设置上进行重新的划分,加强实践类型的课程,同时使得课程更加的丰富多样,保证各个科目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衔接。在设置的过程中要有特点,结合市场中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课程,对于市场的需求要进行严格考量,认识到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人才,这样才能够使得教学更加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同时也使得MBA人才的培养定位更加准确。

(三)MBA学生的管理

很多MBA的学习人员都是在职工作的人员,为此,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各个高校之间的考核和出勤制度,使得教学的质量得到保证,对各个学生负责,也对社会负责。此外,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在录取学生的过程中要进行严格地把关,保证学习的人才都是能够真正希望成为专业的MBA人才。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

1. 教师的能力反应了各个高校的竞争能力,为此,一定要加强各个高校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培训中能够更加专业和规范,让这些教师能够深入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中进行相应的工作和实训,让教师能够参与到工作当中,增加实战的经验和能力,这样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地丰富高效。

2. 与此同时,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使得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样能够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知识,学习的知识也能够有效接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同时和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互动学习,使得教学管理能够真正实现其意义所在,同时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网络交流平台,使得教学的环境能够更加多样化,比如说远程教育等,能够充分地发挥现代化的设备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3. 在MBA教育中,要有一个能够洞察市场变化发展的能力,了解市场的发展需求,来积极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培养出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MBA人才,使得MBA的教学管理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MBA教学管理的认识不断加强,但是我们国家的MBA教学管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是与市场的需求契合程度不够,为此,一定要加强对MBA教学管理的分析和研究,使得教学能够更加合理,来不断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探索出适合我们国家的MBA教学管理方式,为我们国家培养更多的专业的MBA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广华.MBA教学管理的市场适应性探讨[J].中外企业家,(15):159.

[2]雷蕾.市场需求视角下的MBA教学管理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38):58-58,59.

[3]劉美清.MBA教学管理与服务质量提升策略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18(1):43-45,53.

[4]周明明.BG大学MBA教学管理改进策略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

[5]徐警武,李东阳.沃顿商学院MBA人才培养经验与启示——兼论我国高等财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大学:学术版,2012(4):63-71.

[6]谢海燕,羊丽娜.基于职业为导向的工商管理硕士(MBA)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科教文汇,(36):70-71.

[7]姜洪宇.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改革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8]杨熙.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实施分析——以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咨询案例分析》为例[D].北京师范大学,2012.

[9]崔顺吉.MBA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重庆大学,2013.

篇12:浅说建筑结构火灾后的检测与加固论文

摘要:建筑物遭受火灾后,除查明起火原因外,还必须对建筑物的受损程序进行详细检查。弄清火灾规模的大小和范围,建筑物受损部位和受损程度,根据火场各处温度,分析失火时和失火后结构的状况,对结构受损程度提出正确评估,以便确定建筑物的修复加固方案,保证结构的安全,本文分析了火灾对建筑结构造成损害的机理和破坏作用。介绍了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火灾后的鉴定和检测方法,以及不同火灾损害情况建筑结构加固和修复的方法步骤。

关键词:建筑结构 检测 加固 修复

引言:纵观世界各国火灾发生规律.建筑火灾一般要占火灾总数的60%左右,而居住建筑火灾在建筑火灾中所占比例则更高,就此类火灾而言.建筑结构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有的需要简单修复或需要进行加固,有的则需要拆掉重建。目前,由于国际建筑结构灾害工程学刚刚起步,现行建筑结构火灾后的检测与加固工作尚不规范,而在消防监督工作实践中经常要接触到类似情况,本文粗浅的介绍目前通用的建筑结构火灾后的检测与加固方法和程序。

1火灾对建筑结构损害的机理和破坏作用

对建筑结构实施科学的检测和加固,首先必须了解火灾对建筑结构造成损害的机理和破坏作用。混凝土是以水泥为胶凝材料,加粗骨料(石子)、细骨料(砂)、掺和料、外加剂等用水和,硬化而成的人工石。它在火作用下的机理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表面受火处温度升高比内部快,内外温差引起混凝土开裂。火灾时,混凝土中各种水分迅速汽化,体积明显膨胀,冲破障碍迅速逃逸,导致强度下降;第二,水泥石受热分解,使胶体的粘结力破坏,出现裂缝,表面发毛、起砂、呈蜂窝状、出现龟裂、边角溃散脱落等现象;第三,骨料和水泥石间的热不相容,水泥石受拉,骨料受压,导致应力集中和微裂缝的开展。破坏的程度取决于温度升高的速率、最高温度和火作用持续的时间:当温度低于500℃时,浇水冷却的混凝土强度低于自然冷却后的强度,而高于600℃时,浇水冷却后的强度高于自然冷却后的强度火对钢材的主要影响,表现在原子热振动加剧并扩散.产生软化,到一定程度后可抵消硬化的影响。高温时,原子间的结合力也有所降低.从而增加滑移变形,减少了抗滑能力。在1 400℃时,钢筋进人液态,失去了抵抗荷载的能力。火灾时,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强度随温度升高呈下降趋势,且对光圆钢筋的影响比螺纹钢筋更为突出。火灾对砌体的作用由砖块材质和砂浆性能决定,砂浆的弹性模量比砖的弹性模量小,热膨胀比砖大,因而在高温受压时产生比砖块更大的'横向变形。

相关专题 浅说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