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酒店管理的整合创新分析的论文

刘红网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刘红网”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新常态下酒店管理的整合创新分析的论文(共15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新常态下酒店管理的整合创新分析的论文

新常态下酒店管理的整合创新分析的论文

摘要:经济发展使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也直接推动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酒店行业更是发展良好,但要想做好“新常态”下酒店管理工作,就必须重视整合创新,这是促进酒店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本文对酒店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重点从“新常态”整合创新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问题入手,首先分析了整合创新在酒店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当前酒店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就整合创新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酒店管理;整合创新;创新策略

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各个行业都必须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酒店行业来说,由于属于服务行业,如何提升竞争力、如何加强管理工作、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如何创新服务模式,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必须思考的问题。尽管随着酒店行业体系的日益完善,绝大多数酒店企业在管理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但仍然有很多酒店企业在管理方面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就是管理缺乏创新。这就需要酒店行业积极探索“新常态”下管理创新的有效路径,特别是要高度重视整合创新,以此提升管理质量、管理效能和管理效益。

1整合创新应用于酒店管理的价值

做好“新常态”下酒店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推动创新,这其中包括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创新,而整合创新则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将整合创新应用于酒店管理当中,有利于拓展管理范围,这主要是由于整合创新是将涉及到酒店管理的技术管理、体制管理、价格管理、服务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价值链”管理体系,使管理领域得到拓展,进而能够使管理工作更多元,提升管理的全面性。另一方面,将整合创新应用于酒店管理当中,有利于提升管理效益,这主要是由于酒店行业属于竞争性行业,普遍重视经济效益,通过整合创新,能够使管理工作更具有系统性和融合性,整合创新管理出生产力,整合创新管理出斗力,整合创新管理更出合力,进而能够在降低成本方面取得突破,提高酒店行业的经济效益。

2“新常态”下酒店管理存在的问题

“新常态”要求酒店行业必须不断创新管理模式,特别是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管理的有效性。但“新常态”下的酒店行业,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没有正确处理价格与服务的关系。当前有很多酒店特别是中小型酒店不注重价值管理与服务管理的.内部联系,很多时候都是高度重视价格管理,而忽视了服务管理,尽管一些酒店价格相对比较合理,但其服务质量却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比如某酒店在价格管理方面十分重视,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查,同时不“让利于消费者”,但却没有将服务管理作为重中之重,缺乏“人性化”管理。二是酒店管理工作缺乏员工强大合力。整合管理必须重视员工积极性的发挥。但一些酒店企业并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没有将“全员管理”作为酒店管理的重要战略举措,很多酒店企业的员工缺乏管理意识,既不注重自我管理,也不注重为酒店管理创造条件和提出合理化建议,因而管理合力不足,必然会影响到酒店管理的实效性。比如某酒店在管理工作过程中,主要是发挥管理人员的作用,其他员工特别是基层员工并不参与管理。三是企业文化建设没有成为管理内容。企业文化具有引导功能,因而其也具有很强的管理作用。但当前绝大多数中小酒店企业并没有建立自身的企业文化,不注重将企业文化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管理过程中更多的是靠制度,导致管理的“人性化”不足,还没有形成管理文化。比如某酒店由于企业文化建设不够到位,酒店员工的团队精神不足,当服务出现问题或者消费者投诉时,不是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而是相互推诿。四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相对比较匮乏。做好“新常态”下酒店管理工作,必须由优秀的管理人员作为支撑,但由于酒店行业规模普遍较小,因而管理人员比较匮乏,特别是优秀的管理人员并不多。由于优秀管理人员比较匮乏,直接导致酒店在开展管理时,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性的管理理念,开展工作缺乏大局意识,管理工作缺乏创新思维,因而也很难取得良好的管理成效。

3“新常态”下整合创新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酒店行业在管理方面,一定要适应“新常态”给酒店管理提出的要求,积极探索整合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整合创新管理效能。一是正确处理价格与服务的关系。整合管理要求酒店企业必须善于将各方面的管理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管理效能。从酒店行业管理问题来看,重中之重就是要提升价格管理与服务管理的深度融合,将二者紧密起来,既要重视价值管理,又要重视服务管理,特别要通过更加卓越的服务管理创新,提升竞争力。酒店行业要把“低价格、高服务”作为重要的发展模式,加强消费者对酒店服务功能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制定更加“人性化”的服务管理体系,努力打造“服务品牌”,提升竞争力。二是建立酒店全员管理运行机制。整合管理还要求酒店行业必须将“全员管理”作为重要的管理模式,善于发动全体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使广大员工不仅能够重视管理工作,而且还能够有效开展自我管理,更能够为酒店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这就需要酒店企业一定要重视员工“管理潜力”的挖掘和激发,多引导员工参与管理,比如可以开展一些酒店管理方面的座谈会,让广大员工充分发表意见;再比如可以开展“我为酒店发展建言献策”活动,源于酒店员工普遍在一线,了解酒店管理的漏洞以及消费者的需求,这样能够更好的推动酒店管理创新。三是切实抓好酒店企业文化建设。要发挥企业文化在酒店管理中的导向作用、教育功能以及引领作用,积极推动酒店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对中小酒店企业来说,更要在这方面下功夫。这就需要酒店行业一定要立足实际,着眼提升自身竞争力,切实抓好企业文化的打造工作,提炼总结酒店企业的价值观,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使企业文化能够成为管理的重要辅助措施。酒店行业要突出抓好“人性化”管理,在内部管理方面要多为员工着想,这样能够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在外部管理方面要为消费者着想,对消费者的要求和意见,一定要认真对待,这样才能够提升消费者的吸引力。四是大力抓好专业管理人才建设。酒店企业在对管理工作进行整合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抓好管理人才建设,既要教育培训,又要引进专业人才。在教育培训方面,要加大投入,同时要引导管理人员“自我教育”,并且要在酒店内部形成管理创新的良好环境,允许管理人员创新管理,建立容错机制。在引起专业人才方面,酒店行业一定要确立“人才兴企”的意识,采取待遇引人、事业引人的方式,多引进更具专业化的管理人才,这样能够为酒店管理开展整合创新奠定人才基础。综上所述,要想做好“新常态下”酒店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将整合创新应用于酒店管理当中。从当前酒店管理的情况来看,整合创新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没有正确处理价格与服务的关系、酒店管理工作缺乏员工强大合力、企业文化建设没有成为管理内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相对比较匮乏。这就需要酒店企业要积极探索整合创新的有效模式,积极推动管理创新体系建设,为酒店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薛驰宇.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整合创新[J].赤子(上中旬),(22).

[2]马永佳.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整合创新[J].中国商贸,(11).

[3]黄利剑.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整合创新[J].传承,(10).

篇2:经济新常态下电力工程施工及管理分析论文

电力工程施工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在施工管理上关系到多种工作,施工管理也能够让电力工程施工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状态下,更为系统性。管理责任的重大,在现实工作中必须要进行精细化的管理,这是保障工程建设可以顺利完成的先决条件。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本文对经济新常态下的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做出分析研究,希望可以更好的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一、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电力企业的生存就是改革和创新,施工过程管理是施工的关键内容,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直接关系,工程施工若是能够流畅的进行就可以让人力物力等等得到更为关键的保障。信息畅通,工程案例和管理才能够更加到位也可以促进企业提升良好的形象,这些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良性发展。优良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团队能够让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有突出的表现,制定非常有效的管理策略,保障电力工程施工的有序开展。二、电力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电力工程施工缺少安全性管理

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性管理是工作的关键所在,对于工程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更加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尽管是这样的,那么很多企业还可能会忽视安全管理的工作,工程整体上的安全性存在较大的漏洞,安全也会大打折扣。由于当前阶段的施工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欠缺,经常可能发生一些不安全的现象,忽视安全管理势必就可能造成不安全的问题。还有部分施工单位未设置良好的监督管理职位,权责不够清晰,最为明显的就是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诿,给企业施工和后续管理造成了非常大的问题和困难。

(二)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欠佳

在现实管理的过程中,很多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缺少管理意识,更加对工程效益未进行深入的思考,未把握好相关的成本造价理论,在材料和设备的选择过程中没有进行工程预算分析,最后导致出现预算结算都十分混乱的现象,导致电力工程成本较高。实际工作可以看到,很多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在管理上缺少章程和计划,自身管理水平不足,综合素质较低,对于造价、安全管理、施工管理或者结算以及材料的.选择等等都没有经验,只是流于一种形式的存在。更有一些管理人员尽管有效益意识,但是过于严重,仅仅追求过度的效益收益,管理意识十分淡薄,缺少关于造价的管控,和整体经济效益的分析,特别是新型的材料运用也非常少,设备使用方式了解知之甚少,依然采用传统的施工方式和管理方式,施工效率自然也无法得到相应的提升。[1]

(三)管理流程不够完善

从电力工程施工的流程方面去分析,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在进行店里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缺少直接的监督与检查,各个部门之间的流通交流也非常少,这样很多信息不畅通,势必造成多种工作处理难的问题。第二方面,从工程结算的角度上去分析,相应的工作在开展上未按照合同进行,工程完成之后业主未进行验收,不符合合同程序,出现了违规操作的现象。[2]

三、加强经济新常态下电力工程施工及管理分析

(一)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分析

电力工程建设其中非常关键的就是安全性管理工作,这也直接的影响了施工的质量,因此在施工安全管理上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分析研究:首先,建立起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并且将安全管理全面的落实下去。集体树立起一种安全意识,为了能够促进工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员身上,进行广泛的教育和宣传,保障施工可以保质保量的完成,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才可以更好的完成安全生产任务,给新经济常态下的电力工程施工带去保障。其次,为了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或者安全隐患,避免发生相关的事故必须从施工准备阶段开始落实各项技术交底的工作。对于每一个施工团队来讲,技术交底都是促进工作人员之间交流沟通的良好机会,进行施工交流,将安全隐患降低到最小程度,特别是工程死角不可以出现,尽量保障安全性施工。

(二)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

在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人员是首要因素,施工技术人员还有管理人员等等都需要不断的提升综合素养和专业管理能力,保障施工管理的突出性。另外还需要强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定期的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到管理培训之中,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也能够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让管理者学习到更多的管理知识,增强管理力和决策力,不断的给相关工作带去新的建议,让管理工作也更为突出。[3]

(三)电力施工管理流程的完善

电力工程管理流程的完善是在工程项目招标之后,招标中心公示结果然后将招标的具体情况落实到相关的业务部门去,将招标的资料交付给业务部门。设计部、施工部还有管理和监理部门进行交流分析,了解施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未雨绸缪,并且还需要落实相关的安全检查事项,做好材料准备工作,经过仔细的多方面的质量检查才可以确定施工的有效性。[4]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加强经济新常态下电力工程施工及管理做出了分析和研究。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员方面、管理流程方面还有电力安全管理制度方面,因此强化这几个方面的工作才可以更好的提升工程施工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柏根.优化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14(9):91-91,93.

[2]黄肖璋.强化电力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的若干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2(24):200.

[3]刘辉.关于加强电力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的思考[J].山东工业技术,2014,14(10):143-143,144.

[4]谢恩.论如何管理好城市10kV电力工程的配网施工[J].大科技,,25(14):139-140.

篇3:新常态经济下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论文

新常态经济下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论文

摘要:在我国酒店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为了培养适合现代酒店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中职学校要不断探索既能满足中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又能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并且能够满足酒店管理的市场需求,最终形成学校、酒店和学生三位一体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笔者通过市场调研等形式,收集到第一手资料,并以此来分析政策背景下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未来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中职;酒店管理;发展思考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活动在我国举行,我国酒店业发展迅速。截止到,全国共有旅游星级饭店13000多家,其中五星级酒店800多家,可以看出酒店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同时,酒店业也是一个受各种因素影响大,具有不可捉摸性的特殊行业。在中央“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的“威慑”下,多地高星级酒店出现人气急剧缩水的现象。肩负着为酒店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的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将何去何从?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市场走访和调研。

1专业发展面临的现状和机遇

1.1国内情况

随着公款消费的日渐减少“,大众消费”成为许多星级酒店争取的目标。降价促销一系列“接地气”的活动推陈出新,此起彼伏。降低消费门槛,调整销售方向,改变营销模式,这也意味着让更多消费者可以用相对低廉的价格去体验真正的高端服务,这是酒店业真正“接了地气”,为专业发展培植出真正可靠的土壤。

1.2区域情况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杭州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她以“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自然风光吸引天下众生,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杭州启动实施了“旅游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快了从国内旅游“一条腿走路”向国内和入境旅游“双拐齐下”的转变,打造具有独树一帜的“国际范儿”;打造“东方休闲之都”、建设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也是杭州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作为旅游的'三大支柱产业,酒店业也同样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

1.3世赛机遇

208月,当今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深的被誉为“技能界的奥林匹克”的世界技能大赛在巴西圣保罗举行。中国代表团第一次派选手参加餐厅服务项目的角逐。这个项目注重对比赛选手在服务意识的主动性、服务技巧的灵活性、菜肴的现场装饰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英语交流的流畅性等的综合考核,需要选手不光只是“服务员”,还得是“品酒师”“调酒师”甚至是“厨师”,体现了餐饮专业的多面性。

2酒店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市场环境影响

酒店业的生意受政策的影响虽然有所缩水,但就业形势依然火爆。就拿各类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情况看,从启动实习工作开始一个月内,所有的实习生几乎都被哄抢一空,更多的酒店还源源不断地抛出橄榄枝,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供求矛盾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1)受吃“青春饭”等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从业人员的从业持久性不够;(2)独生子女富养导致不愿从事伺候人的工作;(3)酒店从业人员的职业预期和现实之间存在矛盾;(4)酒店收入预期和现实之间存在矛盾;(5)专业技能含金量缺乏从业吸引力。

2.2中职教学内部因素

(1)学生专业学习愿望不强。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总体不是很高。很多学生只是服从家长的意愿而被动地选择酒店管理专业,专业学习的愿望不强,盲目性比较明显。(2)学生对专业认知有偏差。当前很多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中职学校存在专业投入较“吝啬”,实训场地简陋,实训设施设备陈旧,这无形中使专业“含金量”比较低,从而造成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实际专业定位之间有较大偏差。(3)学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只看重“管理”而忽略了以“服务”为前提,造成对专业期望值过高,未能清晰地进行职业定位。

3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途径

职业教育正从专业定向教育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转变。作为国家旅游城市的酒店专业该如何发展?答案是要始终围绕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坚持高端酒店服务人才的培养,同时拓宽专业建设新内容,加强例如文化创意、会展服务、旅游从业和休闲产业等专业的内涵比重,做到固本扩面,扩大优势,最终实现让每个学生有技能、就好业、能担当,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结合目前酒店业发展的现状,我们在巩固现有专业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改造的办法进行专业拓展和层次的提升。专业改造分为嫁接与提升。

3.1嫁接

我们逐步调整和完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保留酒店管理方向主干课程,整合服务、管理的课程,增设适合酒店管理就业方向的西餐管理、营销、会展等,拓展调酒、品酒、茶艺等技能的培养力度,以达到宽基础、活模块,使学生具有更宽的知识与技能面。

3.2提升

就业并非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是学生后续学习的一个起点。在巩固已有的酒店管理中、高级工班的基础上,在职业能力水平上提升至技师层面,增加旅游创意和会展的研修方向。既达到专业层次提升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更多把握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引导学生走创业化道路。

4专业建设建议

4.1师资队伍建设

充分考虑专业群的布局,以完成教师能力建设为目标、以师德师风建设、专业梯队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为主要内容,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动态组合、校企合作为组织模式,形成一支以专业带头人及学术骨干为首,专业教师为主、行业专家为支撑的年龄、职称、能力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条腿走路“。请进来”,是采用引进院校毕业生、聘请行业、借用本校其他专业有余师资相结合的方式补充教师队伍“;走出去”是采用外送培训的方式,提高现有教师在新拓专业方向上的能力。

4.2建立专业群

保留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礼节礼貌、前厅、客房、餐饮等传统专业课程以不变应万变;整合服务类和管理类课程,拓宽旅游英语口语、调酒、品酒、茶艺等的培养力度,在技师段增设中西餐管理、导游、会展等方向的研修路径。另外,为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考虑增设就业和创业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心理素质和创业能力,逐步完成知识型到技能型,再到创业型的培养方向。

4.3实习场地建设

在已有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场地的基础上,考虑扩大西餐实训场地和设备投入,增设文化创意、会展服务、导游等方向的技能研修场地;可以通过对现有实训室的升级改造完善,还可以借力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条件,最终拥有具有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使学生在专业学习时就可以接触行业领先、国际一流的工作模式,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4.4校企合作

本着专业衔接的原则,学校可以积极拓展本地乃至全国高星级酒店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注重合作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并根据合作关系的紧密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合作。在进一步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增加高档西餐厅、旅行社、会展甚至个性化民宿等实训单位并逐步建立实训基地;探索境外高层次校外实习单位,将境外实习、境外就业逐步培育成为本专业办学的亮点。

4.5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生为本、教师为体的原则,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在校内学习阶段构建四段式交互成长型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入学第一学期的职业认知阶段了解自己将来从事的酒店职业,通过基本技能训练阶段(主要是中级工段)掌握从事酒店服务工作的技能技巧,通过管理训练阶段(主要是高级工段)掌握酒店相关部门运行管理程序以及旅行社业务、会展设计、电子商务运营等模块,通过职业发展阶段(主要是技师段)使学生能具备把握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提升中西餐管理、导游、会展、文化创意等,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通过借助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实训活动贯穿始终,实现人才的交互成长,充分体现专业与产业相结合,学院与企业相结合,使学生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达到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效果。最后一年通过企业顶岗实习及毕业就业检验人才培养效果。

5结语

改革和创新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我们应该不断创新与开拓,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既注重酒店管理理论的学习,又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中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方面形成一定的特色与规模,以满足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

作者:高静 单位:杭州第一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孙莉.酒店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华章,(36).

[2]国家旅游局发布第二季度全国星级饭店统计公报[N].中国旅游报,2015(8).

篇4:新常态下创新教育人才观实践论文

新教育常态下,需要的人才观念就是需要人具有独立思考、理性质疑精神和探索未知、勇于创造的精神。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因此,我们的教育要由只重视同一性和规范性向同时鼓励多样性和创新性转变,由只重视指导学生被动适应性学习向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求索、学习、创新转变,由对学生的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由重视知识单向传授向重视师生研讨、重视实践、探索和创造转变,把培育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教育目的优先目标之一。

2新教育常态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首先,新常态下的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坚持的是以追求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己任,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可以说,新常态下的教育就是以对既有文明的伟大超越作为自身最高价值追求的超越式教育。其次,新常态下的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将要求每个公民都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这就决定创新教育必须将学生培养成能在激烈的变革环境中自由地确定自己的位置,能同他人合作共事,善于终身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人才。最后,新常态下的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教育。应试教育的最大危害就是变相“奴化”学生的人格。创新教育则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特异性,即坚持探索,不随大流的独立品质,破除陈规的批叛精神,博采众长而又独树一帜的胸襟等等。所以追求健全人格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大特征。综上,新常态下的教育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特征。

2.1心理上的创新

这就要加强人的心理教育,不断克服人们心理障碍,培养人们心里活动的创新素质,培养创造性心里动机、广泛而集中的创造兴趣、热烈而丰富的创造情感和坚定的创造意志等相互融为一体的良好的创造环境。

2.2思维上的创新

这就要加强对人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教育,锻炼人的思维能力,不断培养人的思维素质,提高思维创新活动的诸方面能力,诸如思维发散能力、思维想象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思维直觉灵感能力。

2.3实践上的创新

也叫人的动手创新能力教育。俗语说得好:想的好不如做得好,心动不如行动。一切停留在思维创新而无动手能力的话,那么他(她)就永远只配做行动上的矮子,其创新因无法最终实现而毫无意义。因此,不能忽视人的行为操作能力的创新教育,要提高人们实践创新能力。新教育常态下的人才的培养也应以心里、思维、实践的创新教育为前提、基础,才能对新思想和新机遇能迅速作出反映并有应变能力。

3新教育常态下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3.1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新教育常态下,我们既要注重为学生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保护和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发展学生的潜能。有个性的学生才会适应社会对人才的一种“任性”需要。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要全面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发展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个性教育和个性化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求知、分析、综合与理解的能力,问题提出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3.2改革教学方法

彻底摈弃扼杀学生学习兴趣、思维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按照心理学、教育学和认知科学的规律,紧紧围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通过启发、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将科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思维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请社会行业专家开设前沿课程,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和指导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生产实践,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并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能力。

3.3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适应新教育常态下人才培养规律的教育体制,是培养造就新时代人才的基础与关键。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和定位,政府应从传统的教育实施监督者向教育实施服务者转型,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充分保障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尊重各校的办学特色和多样性。在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法律和政策的引导下,促进社会等中立机构积极参与办学质量的评估,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二是要在坚持和完善学校体制建设,形成党委领导、教授办学和师生监督的新教育常态下的教学管理机,促使校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的`民主化、科学化,充分尊重和发挥学校各类群体在教育、科学研究和管理方面的职责与主导作用。三是制定办学章程,从制度上保障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保障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充分发挥,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求、个人爱好和潜质选择学业,发展各自的兴趣和专长。

4新教育常态下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途径与方法虽然是多样的、综合的,但主要还是通过教育过程完成的,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管理应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自己出发点和归结点,教学目标、教学投入、教学内容、教学频率、教学评估等等,都应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来确定和进行,教学管理应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个性发展、注重因材施教,以使适应力强的创新人才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在新时期素质教育要求下,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教学管理工作就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适应性工作,而是一种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创新工作。如果因循守旧,凭经验办事,只是简单地、年复一年地重复过去已经做过的事情,缺乏改革意识,没有对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状况与师生心理学变化特征的了解和把握,就难以提高人才培养的位置,无法培养出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只有不断改革教学管理工作中不合理地方,不断增强现代管理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在高校中形成以创新为荣的氛围,鼓励学生创新,鼓励教师创新,鼓励管理创新,这对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所以,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势必对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活动也有了更严格的要求。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和利用所有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主要的是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和欣赏每一名学生,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创新情景,提供机会,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依靠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③教师要鼓励所有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探索与解决问题,教师要支持学生学会合作,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共同创新;④教师要自觉地将创新意识融入教学中,要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勇于创新,在教学中求新求异,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把创新的种子播撒在每一名学生的心田里。要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就必须要求教师做到如下几点:①运用启发式教学,尝试发现法、探索法,运用变式教学,教法有新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热情;②提供创造学习的气氛,平等、自主、民主、开放、温暖、幽默,让每名学生都沉浸在创新式学习的快乐中;③善于发挥每名学生的长处,创造性运用提问技巧,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④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讲课少而精,以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为主线,指导学生学会思考;⑤避免过早地下结论,特别是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判断,鼓励学生要有独立见解,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意和与众不同的观点。

培养高素质人才靠教育,教育是通过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产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很高的素质修养,否则,就当不了“伯乐”,就可能把一些天才扼杀。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创新性,新教育常态下的教育工作者若缺乏创新基因,教育现代化就会失去生机。在新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只有创新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不但要求21世纪的人才知识渊博,而且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也决定科技进步的大小。所以人才的标准是创新,我们真诚地期待着通过创新教育为企业、为国家、为21世纪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

篇5:酒店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分析论文

分析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我国的服务行业在未来五年内要增长5%,目标发展速度将是前5年的两倍。中国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中国星级饭店统计公报显示,到末,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4639家,高星级酒店数量也以平均每月13家的速度递增。预测到,中国的高星级酒店将新增一倍,整个酒店行业将新增20万家宾馆。酒店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面对人才紧缺的问题,最紧缺的是三类专业人才:一类是宾馆酒店中高层管理人才;第二类是中西餐厨师、日韩料理厨师等技能型人才;第三类是经济型饭店管理和基础人才,预计人才缺口约500万。中国酒店企业在进入21世纪以后,为了顺应中国酒店业的高速发展,其行业规模、结构和分工体系呈现出快速变动的态势,主要表现为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的增加,因此,创新管理模式和培养从业人员良好的素质就显得尤其重要,酒店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应紧密结合行业发展的需要,调整市场定位和服务区域,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结合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篇6:酒店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分析论文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经过广泛市场调查,并与校企合作的`浙江远洲集团深入合作,邀请专业委员会成员共同研究并设计了基于工学交替的酒店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过程及内容如下:

(一)设计“四段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变过去偏重于理论教学的模式,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目标,建立学习反应模型下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就业为导向,岗位能力为目标,工学交替为基础,学习反应为依据,专业改革为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实践教学为关键,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采取分层培养,工学交替,“1+0.5+1+0.5”的“四段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1-2学期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进行酒店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教学,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3学期依托合作企业,开展工学结合,与企业共同培养,激发学生不断增加自己人力资本的愿望,4-5学期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培养酒店督导层管理能力为主,强化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反应,帮助学生建立目标就业岗位。6学期采用顶岗实习模式,与企业再次零距离接触,实现学生就业与专业教育的最终目标。重点落实“一体化,二结合,三层次,四阶段,五环节”,保证达到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

(二)构建层次化课程理念体系。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以职业岗位发展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形成层次化课程体系,如下表: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层由酒店服务实务课程模块完成,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服务技能;督导技能培养层由酒店督导实务课程模块完成,主要培养学生最基础的管理技能;管理技能培养层由管理实务课程模块完成,主要培养学生的管理技能。结合课程体系的3个层次递进规律,设置五个实践教学环节:

1、专业认识实习,通过讲座或参观等形式,使学生认识酒店管理专业的业务范围,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2、酒店服务技能实训,通过这一环节的实习,使学生熟练掌握酒店的服务技能,为后面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3、酒店管理技能实训,这是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主要通过单项实习完成。

4、企业实践,是实践教学模式的关键部分。为了保证企业实践课程的质量,和企业专家一起对企业实践课程进行详细设计,课程包括应用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企业实践有详细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包括入职培训、服务知识与技能、管理知识和技能构成。在企业实践中,安排专门的实训指导教师,充分保证企业实践课程质量。

5、综合技能实践,学生具备了一定酒店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已能够从事酒店服务工作和基层管理工作后,学生通过学校推荐和自主选择,到企业顶岗实习并实现就业。课程教学改变以前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对割裂开来的做法,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专业核心课程和骨干课程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三)构建以酒店核心能力为基础的PMES课程实施体系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针对岗位确定职业能力要求,再依据分解,通过具体课程重构进行教学。以服务技能、管理技能二项能力为主线,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标,专业知识加强针对性,实践教学重在培养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完整的酒店管理课程体系。通过调研,我们获得了高星级酒店对酒店基层服务和基层管理人才及其岗位能力的需求,确定了酒店管理专业培养规格的两大能力主线(基本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课程体系的四大能力模块。基于能力矩阵中的两大能力主线和四大能力模块,邀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实践专家,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按照工作流程提炼出代表性工作任务,对每个典型工作任务需具备的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整合,根据认知规律和职业发展规律,形成了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提炼出一批课程,最终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主,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基础,“模块化”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一)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为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可以充分利用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具有先进性、生产性和可持续性的开放型、区域共享型校内实训基地。并根据酒店管理专业教学需要,也作为校内实训基地的必要补充,酒店管理专业还应建立多个形式多样、功能明确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用于专业入门教育的认识型,结合企业典型工作岗位任务的合作型,提供真实工作岗位的顶岗型。实训实习管理制度方面,学校制定有《合作企业实验、实训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开展人员培训的规定》、《教师脱产到企业顶岗实践管理办法》等,这些制度以协议的方式明确了校企合作双方的责、权、利,有力地推动了各项校企合作业务的开展。实训管理制度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进行建设。为了保障制度的实施,制定配套保障制度来完成同时借鉴企业“6S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制订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基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学籍管理条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基于学生学习成效提高和技能掌握的成绩考核办法、以社会和企业评价为主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和相关教学文件,完善督导与评价、检查与考核、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等教学质量监控方法,规范对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管理,建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和学生职业技能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体系。

(二)师资队伍建设。酒店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着力建设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依托,以专项技能模块化课程建设小组为纽带,专兼结合、结构优化、教学与创新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篇7:新常态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探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工程造价控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定问题,为了推进建筑工程的发展,在当前新常态发展下,要求合理解决当前造价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其进行合理解决,不断推进其进步。

关键词:新常态;建筑工程;造价

引言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造价是其中最为重要需要控制的要素,其不仅要求施工质量和工程进度保持高质量控制,同时也会对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直接的影响。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进步下,建设项目的水平和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建筑工程中要求应用较为先进的施工技术。建设项目的性质和性价比也变为了施工单位中重视的重点,所以,为了不断提升企业的空间效率,要求对工程造价的内涵有着充分的认识,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在施工前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做好严格的成本以及监督管理,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求降低工程造价。

篇8:新常态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探究论文

近些年来我国的建筑工程事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技术以及建设形势等表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经济全球化的不断进步,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市场竞争逐渐激烈。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逐渐多的建筑企业对建筑工程造价重要性认识逐渐提升,要求设立一个独立的管理部门,然而从其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作为建筑施工造价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进步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1.1缺乏全过程管理理念

在工程造价管理中要求做好工程质量、工程进度、成本管理三者之间协调发展,做好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所以要求与之相关的管理部门在进行造价时,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管理,然而近些年来一些企业并未树立全过程管理理念,对施工阶段的管理较为重视,而对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比较忽视,导致设计该阶段造价管理出现了诸多问题,容易出现“三超”问题,进而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

1.2造价管理体制不健全

从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全局出发,当前阶段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着体制不够健全问题,与之相关法律法规缺乏的情况,因为受到体制的影响,与之相关企业和工作人员在做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之时,就会存在着着诸多的问题,与之先关的企业和工作人员在做好建筑工程造价时导致其做不到理想效果,因为缺少全过程管理意识,造成了工程造价管理作用得不到发挥,存在着工程造价违规问题,出现了一定的混乱,缺少同政府等相关行政部门之间进行沟通,满足不了市政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工程造价管理缺少准确性以及时效性。法律法规体制的不健全,就会造成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缺少法律法规的保护以及约束。实践性、动态性以及一些不确定性比较强的工程造价管理会在市场变化以及社会变化中出现诸多问题,同时对逐渐复杂的建筑工程造价市场,法律法规以及监督制度的缺位,会对企业的稳定发展造成影响,进而导致了不公平竞争的发生,比如说工程造价失真以及串通舞弊等问题。

2如何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2.1控制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

施工阶段的质量会对整个施工项目的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施工周期较长,容易导致材料出现一定的波动,影响到施工成本。所以在进行图纸设计中,不仅仅应该对施工质量和设计监理进行分析,也应该对资金变动对工程的影响考虑在内,进行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最大程度降低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简化高效的原则对计划以及超支费用进行筛选,做好配额管理,根据规划人员、物资以及设备等数量进行规划,不管是哪一方提出修改方案,作为施工企业要求同原方案进行详细比较,并且进行价值分析。

2.2对市场监管体系进行完善

对市场监管体系进行建立和完善,保证经济市场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要求将市场作为基本导向,对其做好规范化的管理,逐渐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可以确保市场发挥出其协调作用,促使建设单位做到公平竞争以及守法经营,可以维护好彼此双方的合法权益。对市场监管体系进行完善最为重要的方法将政府的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出来,进而从宏观的角度做好建设总成本的控制,最大程度避免了出现浪费的情况。

2.3做好工程施工管理

作为施工单位应该注重做好工程质量管理,可以执行一些较为严格的管理责任制度,可以实现将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融入到整个工程管理中,实现对管理目标和责任进行细化的目的,保证全员参与到其中,提升施工质量,避免发生违约费,降低一些不必要劳务费以及人员管理费用的出现。

2.4对工程造价控制体系进行完善

作为政府部门要求对造价管理控制职能进行转变,逐渐对工程造价管理控制体系进行完善,对监督职能履行好,提升服务质量。政府可以对施工企业改革工程造价控制体系进行完善,通过提升价格信息服务,收集以及整理好工程计价要求的政策和法规。

2.5对全过程造价进行改革

随着改革的逐渐推进,投资形式变得多样化,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投资者以及承包企业物资汇报有着紧密关系,同时也同市场标准化等诸多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国内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控制和建筑工程领域的高速发展形势有着一定的区别,造价控制机制也存在着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建筑工程领域的不断发展。

3结语

根据前文所述,可以看出工程造价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繁琐以及系统的工程,作为施工企业要求建立完整以及科学的工程造价监督制度,要求合理应用相关制度和法规进行完善,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建立较好的工程造价控制秩序,便于提升项目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史飞.工程招标阶段造价管理的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

[2]刘兆军.加强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与措施[J].工程技术研究,2017(03):152+162.

[3]付海宝.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7(03):43+177.

[4]景建萍.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7(01):181+190.

篇9:新趋势下酒店管理融合创新论文

新趋势下酒店管理融合创新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服务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酒店属于服务行业之中的支柱行业,在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必须对自身企业管理理念进行更新和创造,寻求适合自身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加强行业竞争力,实现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创造出更加丰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新趋势;酒店管理;创新发展;相关对策

一、经济新趋势下对酒店管理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前,酒店管理主要停留在服务好坏、设施的人性化与否上,具体综合表现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企业内部的细致管理、导致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企业管理优秀使得企业在周边地区得到较高的评价,在新的经济趋势下,人们的收入增加,伴随的是对更好生活质量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这种生活方式。旅游业的发展使得酒店服务行业进一步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然不适合现今发展的需求。所以,企业必须发展对外营销战略,将自己的企业做大,新经济浪潮使得酒店服务行业需求量急剧增加,在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酒店服务业中。在众多企业中间树立自己的品牌是成功的要求。这样一来,酒店所服务的不仅仅是顾客,还有自己的品牌,这也是市场营销的经济推广,在销售自己品牌的同时,展现的是自己的服务、企业的信誉以及销售承诺。新经济的浪潮中,首先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其次再考虑效益,良好的品牌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这样一来,企业内部就有了自我发展的理念,为企业今后发展跨国公司提供了基础。此外,文化与企业的品牌息息相关,没有文化的企业,对于企业小范围内的发展并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对于较大的跨国企业来讲,就必须拥有强大的企业文化和精细的管理条例。在精细管理方面,欧美的企业管理方式较成熟,可以进行适当的学习借鉴,外企从领导层到最底层都有明确的分工,各个部门分工明确,使得企业的发展精细化程度大大提高。

二、酒店管理融合创新要点

(一)酒店行业上的技术创新

在企业的管理与改进方面,硬件措施的效应越来越重要,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对酒店行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人们对服务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满足现代化生活的要求,企业必须在自己的技术上进行改进。在传统的酒店服务行业上,区域化、商业化程度高,但竞争不激烈。所以,在卖方市场的境况下,很多酒店行业内部措施并不完善,更有个别酒店使用不正当手段抢夺客源,酒店发展情况并不决定于企业人才、企业制度、设施等因素,但在新的经济、新的商业经营模式下,旧的经营模式已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迫使企业需要精益求精的经营态度,在这种精细的理念指导下,企业不断得到完善进步,为企业利益的进一步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酒店经营中的体制创新

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对企业的要求不断提升。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需对原有体制进行改进,使得企业的运行符合新时代下的要求,企业发展的同时要同多变的信息环境相适应,跟上信息进步的脚步。原有的一些旧制度所具有的知识性无法满足现有情况下的发展,弊端逐步显现,创新管理部门要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减少旧制度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与此同时,还要经常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与知识储备,不断提升企业软实力,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企业旧模式的保守思想导致企业各个工作层之间缺乏交流,办事效率降低,新型创新模式规避了这个问题,加大了企业内部人员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体制创新成熟后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

三、酒店管理现状

(一)酒店行业市场现状

随着社会飞速的发展以及我国在国际环境中地位的提升,国内旅游业也有较好的发展态势,国际化、大众化旅游市场已经基本成熟,旅游行业发展前景较为广阔,推动了酒店行业进一步改革创新。现阶段,品牌理念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已经上市的酒店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大部分从自营模式向着品牌管理创新改革,降低资产运营在酒店管理的重要性。相比于星级酒店,我国旅游业已经步入能够满足大部分民众需求的阶段,经济性酒店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逐渐受到各界的关注。其优点是满足普通大众,价格容易被人接受,并且如今自由行、自驾游等自由的游玩形态逐渐增多。因此,经济性酒店需求就随之增大。

(二)酒店管理存在的问题

1.过分关注价格而削弱服务功能。国内大部分酒店对客户服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价格不是酒店管理的关键因素,酒店要想有长远的发展,就要有服务至上的理念。在现阶段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缩减成本、提高效率是酒店利润来源的主要方法,但大部分酒店仅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缩减其开支,这只会降低酒店管理服务的标准,进而导致服务质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最终得不到健康长远的发展。

2.酒店员工合作精神不强。每一位员工都应该意识到部门就是酒店的一个“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一个特定的角色,要想演好这场戏,需要员工的集体合作。当忙于接待或因特殊情况离开工作岗位时,其他员工必须能够替代其工作,共同使客人满意。

3.容易忽视企业文化建设。酒店企业文化就是酒店根据自己的特点,为达到一个共同认可的目标,为酒店的生存和发展而树立的一种价值取向。它是以酒店价值观为核心的诸多内容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包括精神、观念、作风、习惯、行为准则等。我国酒店业对企业文化重视不够,没有形成主体的企业价值观。从职业的热爱程度讲,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无论是经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多数都缺乏“职内满足感”,没有发自内心地把酒店工作当作一种事业来热爱,归根结底是缺少企业文化的熏陶,没有形成主体的价值观。4.缺少专业管理人才。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酒店事业不是一个铁饭碗,其需要人员从底层工作做起,并且工资上涨幅度较小,更别说聘请专业酒店管理人才。酒店招人难、留人难,员工队伍不稳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较低。极少豪华酒店可以做到为管理者提供相对较好的酬薪待遇,普通员工即使能力很强,能够很好地完成领导下达的任务,也需要工作一段时间才可以升职为领班或者店长。这个较为漫长的升职之路会打消很多人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员工的离职率较高,间接给酒店管理增加成本累赘。所以,专业性人才匮乏是新趋势下酒店管理创新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提升酒店管理的创新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我国酒店存在诸多问题,这就要求拓宽思维,分析研究出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措施进而展开战略性管理,以期国内酒店能够和国际酒店相抗衡,推动国内酒店行业飞速发展。

(一)引入作业成本管理观念

作业成本管理理念改变以往以产品为核心的做法,它以作业为核心,将核心放在成本发生的原因、结果之上,通过对作业活动展开跟踪并实时反映出来,进而对全局有着准确的预测和把握。这种新型的方法既适用于企业,也有利于酒店行业的发展,能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正确、及时的成本信息,保证其决策的可靠性、权威性。此外,还能协助酒店经营者通过作业、动因分析等信息探索出缩减酒店成本的方法,分析判断酒店某时间段的盈亏状况,提升酒店管理的书评,提升我国酒店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二)结合本土文化建立自身特色

早在20世纪,跨国公司就借品牌之名入驻我国市场,在我国谋求发展。在进入新时期以后,跨国公司加快了发展的步伐,这无疑为国内本土品牌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在本土文化之上建立酒店特色本土品牌是极为有利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本土品牌在本地发展有着最为重要的优势,即地利、人和,这不仅蕴含社会、民族的意义,还能够体现酒店的特色文化、民族文化,是酒店管理创新的新型思路。因此,本土文化之上的特色品牌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只有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效结合,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酒店品牌,才能提升中国酒店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酒店员工的团队建设和制度建设

当酒店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酒店内部难免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跳槽者与应聘者比肩接踵。诚然,酒店出现新老更替本是正常的现象,但如果优秀员工不断离职,则会对酒店的经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何留住优秀员工是创业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于创业者来说,创造一个让员工愿意留下来与自己并肩作战的氛围非常重要。创业初期资金有限,常见的有效方法是老板的亲情管理。作为创业初期的老板,如果能够成为员工工作上的良师、生活上的益友,像对待亲人般地关爱自己的员工,则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地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团队。据统计,90%以上的企业遭遇着亲情泛滥之痛,忽视制度建设与管理。亲情管理虽有助于企业在初期的快速稳步发展,但是它也存在不少弊端,如亲属员工与普通员工之间可能因待遇差异而产生矛盾,处理不好就会造成团队分裂,而亲属职员也有可能对企业经营理念和思路造成负面影响,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障碍。因此,建议酒店企业在创业期间必须同步做好制度建设,制度不在于多、不在于细,只需实用可行即可。

(四)满足客户需要的创新酒店管理

新趋势下,客户个性化需求在服务行业尤其是酒店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大部分人对其有着错误的认识。客户个性化服务是针对客户的不同要求而提供的具有差异性、特色性、机动性、突发性的服务,通常情况下酒店方不可额外收取费用,主要有软件和硬件、配件设施、特色餐饮服务等。如酒店客人在酒店举办宴会,酒店就应当依据参加宴会人员的层次以及特点准备与之相配套的包间、座位等。酒店人性化的服务可以给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提高客户的二次消费率。在酒店餐饮方面,设计出个性化十足的菜单是很重要的。比如,对于长期客户来讲,单一的菜单会让客户感觉缺乏食欲,酒店需要定期设计、更换菜单,菜单更换可能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可以提升客户的满意程度,便于酒店事业的发展。当下酒店不仅为客人提供餐饮住宿,提供旅游、商务、娱乐的体验,使客户放松其身心,给予其独到的度假享受,与此同时,还需将这种理念融入酒店建筑风格、特色服务之中,为客人提供更为贴心、舒适的服务。综上所述,酒店的管理者需要对创新有足够的理解和认识,缺乏创新则无法提供优质的服务,缺乏创新的企业无法长期发展。创新是任何行业取得效益、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酒店能否具备独树一帜的风格及优质的服务项目,是吸引客户的关键。树立创新理念,推动酒店服务创新,完善创新机制,注重人才、营销创新,是新趋势下酒店管理融合创新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马永佳.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J].中国商贸,,(11).

[2]陈娅玲.新形势下酒店管理如何实现创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04).

[3]曹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创新素质培养课程体系构想[J].

篇10:经济新常态下科技创新的必要性论文

经济新常态下科技创新的必要性论文

摘 要:当前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在这一已然明晰的发展趋势和逐渐深入的改革变换中。科技创新无疑是对中国的社会变革以及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的最为有效途径和重要方式。毋庸伟言,在新常态的中国,无论是经济,社会,管理,教育,医疗等等都将是异于以往的。科技驱动发展,创新改变生活。不可否认的是科技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可行的、可操作的、应当得到高度重视的。因此,本文将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大环境下,尝试着论述在经济新常态下科技创新的实用性、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判定标准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发展的要素、动力以及方式等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时。科技成就梦想不再只是一句广告词,而是真真切切的事实。然而,没有创新的科技,是无用的科技,更确切的.说是不能将其称为科技。科技与生俱来的具有创新的内涵。科技创新则是将科学的新发现和新技术发明应用在生产体系中,创造更多新价值的过程。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民族复兴的伟大动力,是推动历史进程时代变迁的主要驱动力。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

创新一词的概念石油美籍奥地利裔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在《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将原有生产要素与原有的生产条件,重新组合进入原有的生产体系中。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新是运用新的工具与新的方法的应用,创造更多新价值。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到后来,随着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将创新一次词的概念重新定义为技术创新。再到20实际80年代末,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科学与技术创新越来越相互融合,界限也变得模糊不清。直到后来变成了科技创新。

根据上文可以看出,科技创新是一个人们不断定义,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的概念。这则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时代背景和经济现状相互关联的概念。从历史来看,科技创新是科学和技术深度融合的概念,是社会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科学的新发现和技术的新发明与市场应用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三者可以形成一个螺旋式的渐进的上升的过程。

二、从国际形势出发谈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从国际形势出发分析科技创新。支撑起国家综合国力的方面有很多,其中一项很重要,既是科技创新。在当今社会,科技创新可以更为深刻的体现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驱动社会发展。没有科技的创新,国防实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国家安全首先受到冲击。其次,没有科技创新,经济水平得不到持续的提高,没有经济实力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得不到及时的跟进。民生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长此以往,国内则危机重重。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的经济交织在一起,牵一发动全身。

世界各国出于自身考虑,以及各国之间的差异较大,导致世界经济复苏持续缓慢。记忆犹新的是,次贷危机发生,中国的出口滞销,国家,政策应对及时,扩大内需,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将产品转向国内市场,才迅速的化解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带来的国内的危机。然而,在国际市场一味地打价格战根本不是长久之计,在竞争中唯有具备核心竞争力才是关键。目前各国都在对自身经济的发展战略进行筹划,都将发展新能源和新材料作为新一轮的战略部署,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大力发展生物产业、重视节能环保、研究低碳技术和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等等,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资金,政策着力推进落实。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相对薄弱。以日本为例,创新科技投入占国民生产总的比重是中国的四倍。因此,不重视科技创新是能落后于时代进程。

三、从国内形势出发谈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从我国国内出发,中国的发展任务十分艰巨,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发展必然创新,无创新得不到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额初级阶段,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变,坚持科技创新,坚持自主研发,坚持重点跨越,痛重兼顾等等。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制造新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坚持科技创新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前所为有的告诉发展。从教育改革至今,培养了大批的高科技技术人才,国民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迅猛发展,至今成为世纪第二大经济体,民生问题不断地被解决,基础建设的到完善。这对世界经济革命和科技革命提供了有利的人力资本和社会基础。然而,尽管如此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与发达国际相距甚远。

坚持科技创新是国家,政策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这也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有效途径。故此,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成就发展,我们应当在新形势下推进科技创新。

四、结语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今天,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从国家提倡,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中,不难发现,创新是一个国家必不可上的驱动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助推力,是一个国家走向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故此,在经济新常态下,适应经济新常态,社会新常态,文化新常态,注重科技创新,人文发展,大力发展创新人才队伍,方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

参考文献:

[1]张维迎.没有企业家的创新就没有中国的经济[J].IT时代周刊,2011,(3):19-19.

[2]王春林,彭海菠,丁剑,等.基于响应面法的消防泵S型叶片改进优化设计[J].机械工程学报,,49(10):170-177.

[3]蔺小军,郭研,吴广,等.等高法叶片型面CMM测量数据处理算法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13,34(11):2442-2449.

[4]张维迎.告别凯恩斯主义回归亚当斯密传统[N].中国经济导报,-11-27.

[5]宋河发,穆荣平,任中保.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3):20-25.

[6]洪银兴.创新型经济: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喻艳玲(1971- ),女,汉,经济师,江西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方向:经济学

篇11: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路径创新探讨论文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发生转变,大学生面临就业紧张的严峻问题:高校教学内容及体系难以跟上市场需求变化,缺乏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培训;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缺乏政策支持;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没有得到正确引导。而大学生就业路径创新促进社会稳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举措,想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从创新大学生就业路径着手:经济新常态下的首要任务是加速经济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在完善教育体系的同时开拓就业市场;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篇12: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路径创新探讨论文

一、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路径创新的现实意义

(一)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举措

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因而创新大学生就业路径变得势在必行,这是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必须树立与推行的一个新观念,是推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实践证明,中国经济能得到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主要动力源泉是改革创新。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改变观念,支持鼓励大学生创新就业途径,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突破口。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敢于创业,主动向基层和小微企业发展,把握经济新常态下赋予的机遇,在积极的创新政策与良好的社会创新氛围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

(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面临严峻的经济下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与资源分配不匹配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恰恰是一个关乎社会发展的全局问题。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会影响个人发展与家庭生活质量;而深层次则挫伤人们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心和积极性,“读书无用论”的出现,严重削弱中国教育的基础水平,导致社会不稳定,阻碍经济发展。而大学生就业路径的创新可以极大地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及就业机会,优化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所学所用,极大地提高国民的教育投资积极性,使得国家、社会、家庭都受益于高等教育,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更促使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创新就业路径提升就业率,减少社会闲散人员,避免潜在可能性的社会冲突发生,提高社会稳定性。

(三)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处于增速换挡期间,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就业岗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积极鼓励大学生创新就业路径,努力践行“双创理念”既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也有利于减少大学生“自愿失业”。创业是社会就业的新动力,创业可以带动个人的就业,并能在社会上产生积极效应,刺激整个经济市场和就业市场的发展活力。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鼓励创业创新带动就业、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手段。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发挥创新驱动力作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创新登上经济发展新舞台”是创业发展的新机遇。

二、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1.我国在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中,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行业的企业支撑,这是一种粗放的发展模式。这些企业大多数处于低端的产业价值链,技术含量、利润较低,对于具备现代技术知识和产品研发能力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太大的需求。但与此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991年仅为3.5%到已经上升到40%,某些发达地区甚至更高。这造成严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就业需求和供给上的不适应形成近年常出现的中小型企业用工荒、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2.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扩招,我国的教育规模逐年扩大,形成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的情形。当前,我国三个产业中传统的低端生活性服务业所占比例较大,在未来我国政策将会大力促进现代生产型、生活型、商贸类服务业发展,以促进形成广泛吸纳力以及可持续消化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但目前由于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与就业需求不匹配,加剧大学生的就业难和企业的用工荒,凸显就业结构性矛盾。

(二)就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体系缺乏针对性

一些高校忽视市场的实际需求,盲目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与课程,导致毕业生就业难,不能成为当前企业和市场发展所需要的合适人才。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难以就业,甚至进入用人单位也学非所用、无法胜任职位工作。我国高校在对待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方面也存在问题:第一,就业指导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够明确,就业指导是高等教育培养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将就业指导课程完整并且全程地贯穿大学生学习阶段,而当前部分高校只是将就业指导课程当作一种任务化、形式化的教育。第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缺乏规范化和针对性,现在很多高校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既缺乏统一的专业知识书籍和系统的教学大纲制定,包括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还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系统,存在脱离实际的现象,又缺乏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存在照本宣科现象,而非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和就业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第三,就业指导队伍师资不足,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存在数量不足与专业性不足的问题,由于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时间不长,而且是一门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应用型学科,对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师资在专业性和数量上还存在不足。

(三)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建立完善的就业保障机制,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虽然我国政府相继出台有关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部分还只是短期地解决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问题,真正从根本上有效改善就业难情况的措施还很有限。比如,发放生活补助给失业大学生和就业补助只能暂时解决眼前的问题,根本上的'就业难问题还存在;同时,短期的职业培训也收效甚微;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于大学生的帮扶也相当有限,对其就业培训的种种投入还存在不足。(四)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首先,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部分大学生“自愿就业难”,他们一味强调专业对口,在就业岗位与自身专业不符合时,就会形成专业认同感差的心理,但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与大学生的心理预期还存在一定差距。其次,大学生在面临经济新常态的宏观就业压力下,没有主动改变传统观念,形成新的就业观念,仍将就业目标锁定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或者一线城市等,追求所谓的“金饭碗”“铁饭碗”,追求外表光鲜,因此,亟须拓宽就业渠道,拓宽就业视野。再次,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期过高与现实情况不契合,很多的大学毕业生和家长都认为受到高等教育之后,家庭付出成本非常高,因而希望通过好的就业获得现实利益,即追求既体面又高薪的“好工作”。由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理想和简单,因此,这样的现实与心理预期落差形成不平衡,部分大学生又存在眼高手低现象,这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三、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路径创新的对策

(一)加速经济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首要措施也是首要任务,就是加速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从中国行业研究网数据可知:第一产业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可拉动产业就业0.1596个增长点;第二产业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产业就业0.2628个增长点;第三产业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就业0.3834个增长点。由此看出,对高学历人才需求较大的是第二、第三产业,而其中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最高,因此,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就是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从而有效地解决高等教育学历人才的就业需求。目前,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的大国,在这个产业链中,中国的劳动力主要处于低层次位置,而产业链价值的高端都掌握在外国企业,但是只有高端部分的产业价值曲线,才能创造高级人才的就业岗位。由此可见,我国的产业布局以及发展都存在缺陷,与此同时,也可看出我国产业面临的问题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息息相关的。目前,国家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和电子信息新兴行业,提升国内的消费水平,从而改善产业结构;二是把产业链价值曲线的低端生产环节往高端的两头移动,从而提高自主品牌的知名度,以改善产业结构。

(二)在完善教育体系的同时,开拓就业市场

1.促进专业设置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首先,各大高校在制订每年度招生计划时,要从自身办学规模、市场需求、师资水平综合考虑,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招生,并且设置学科专业也需合理,符合市场实际需求。其次,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素质,改革不合理的教师教学体制,教学考核应涵盖教学竞争机制和学生评分机制,以提升教师教学的质量水平,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机制。改革师资队伍的用人机制,从而加强流动性与竞争性,创造一个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均高的教学队伍,创造一个良性竞争的公平环境。

2.完善以就业指导为常态化的教育体系。高校应该完善以就业指导为常态化的教育教学体系。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大多是在大四阶段,课时也不多,对学生的就业难以起到根本的指导性作用。应该将就业指导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提升其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将就业指导变成一种常态化的大学教育,同时形成个性化定制的就业指导方案,促进大学生整体顺利就业。形成循序渐进又前后衔接的教育方式,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课程培训,逐渐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职业生涯有正确的规划。到了大三、大四阶段加强就业指导力度,比如:大一时对其进行职业测评教育,辅助性地助力大学生选择理想专业并深入学习;到了大三、大四则进行就业招聘的实践性教育和市场实际分析,让他们充分了解就业市场情况和人才需求,明确自我求职方向和努力目标,从而有效地促进就业。

3.开拓就业市场,创新就业路径。市场经济条件下能顺利实现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保证只有市场。教育部门和促进就业相关部门应该充分了解就业新形势,开拓新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促进大学生就业路径的创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就业平台。首先,高校要注重和强化与用人单位的交流沟通与密切合作,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其次,要设置专门的开拓就业新市场部门,深入了解各类企业单位的需求以及与本校人才资源的匹配度,根据实际进行大学生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指导,以增强学生的就业优势和机会。

(三)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

1.政府: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完善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基础。想要构建完善的就业保障机制,政府可以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妥善制定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积极发挥政策的作用。例如,重视跨区域间和城乡间存在的社会保障制度差异、户籍人事制度有可能造成的就业歧视和障碍等。同时,要搭建就业的平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第一,构建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企业用工信息数据库;第二,设置就业公共服务机构,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指导、就业咨询和援助等服务;第三,建立关于人才市场的信息动态和监控系统,及时提供更新就业信息。

2.高校:建立一个改革创新、诚信长效的就业服务机制。在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应该及时建立教育改革机制,对就业率低或者难就业的专业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密切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增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改革创新的积极形势。在经济新常态下,要以诚为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持续长效的诚信教育机制,为学生树立诚信理念。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引导,注重培养其政治信念与崇高的精神理念,有利于他们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从家庭到社会,从个人到学校,形成网络式的交互构建良好体系,营造出一个诚信大环境,从而形成一个改革创新、诚信长效的就业服务环境和有效机制。

3.市场:促进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形成。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就业歧视”,比如,毕业学校类别、性别、年龄或户籍等,这些都存在不公平、不合理现象。为形成公平竞争的良好就业环境,也为了用人单位长远的发展利益,应该形成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不为条件所困而为能力所重。用人单位真正吸纳有能力、符合要求的优秀毕业生,从而真正构建公平的竞争机制和用人制度,形成积极向上的就业环境。

(四)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当代大学生只有从根本上转变就业观念和就业思路,积极突破目前的就业困境,才能真正适应经济新常态。第一,要脚踏实地,切忌眼高手低,在提升自我综合素质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创新。第二,转变“金饭碗”“铁饭碗”观念,积极创业,通过多种形式与渠道进行就业创业,实现人生价值。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必须从思维方式上改变行为惯性,鼓励全社会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化被动为主动,勇于创业。第三,应顺应经济新常态发展,往机遇良多的二三线城市就业创业,主动到中小企业建功立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由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二三线城市机遇良多,只有走向基层,才能在将来的经济发展中抢占先机。而且中小型企业在近年来发展迅猛,急需有技术、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在中小企业中更能发挥其才干,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武.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广西教育,(47):179-180.

[2]牛春明,孔微巍.新常态经济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2):89-91.

[3]张常新.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1):113-114.

篇13:新常态经济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初探论文

新常态经济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初探论文

摘要:在过去的三十年当中,我国的经济发展对能源依赖较为严重,同时由于人口红利的存在导致了经济在短时间内的快速增长。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以及人力成本的增高,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经济阶段。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同时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这就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现阶段我国企业必须要采用创新的手段,赢得发展的机遇。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管理;创新

新常态经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将能源依赖型产业逐步淘汰,积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企业必须要充分利用现阶段发达的信息科学技术,采用决策系统作为经营与决策的重要依据与有力的补充。此外,企业加快信息的传播与反馈渠道,使得经济管理效率不断提升。最后,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现阶段发达的电子商务平台,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创新管理模式,从而使得企业适应新常态经济,并获取发展的机遇。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要以高科技人才为核心,采用人才战略。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企业必须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现阶段我国在许多高科技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互联网也较为普遍,在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不断引入高科技人才,转变思维方式,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进行升级。

一、企业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的现状

(一)缺乏创新的氛围

我国在过去的发展过程当中,对创新的认识一直不足,虽然在近几年强调了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一系列问题,会对当前的企业经济利益有所损害,因此,部分企业家并不愿意进行创新。同时创新也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创新,并消耗企业一定的资金,因此,我国现阶段的大部分企业在谈到创新时,大部分都表现出了一定的积极性,但是往往都是停留在创新的表面,并不能从管理、战略、产品等多个角度进行真正的创新。

(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面临着困境

创新需要企业从经验出发,尊重科学事实,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经过一定的尝试之后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尝试不仅仅意味着企业需要支付一定的创新资金,同时,在创新的过程当中,可能还会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使得企业的整个经营与管理陷入到困境当中。由于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是一项较为艰苦的工作,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从长远利益出发,要明确创新对企业长远利益的影响,要为创新准备充足的资金、人力与物力。

(三)企业员工缺乏创新精神

在我国现阶段的企业经济管理当中,依然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当中,员工只是政策的`执行者,并不需要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只需要能够领会领导的意思,执行就能满足管理要求。同时大部分的员工思维也逐渐僵化,这部分员工不仅不能为创新提供支持,还会因为不适应而反感这些政策。此外,由于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很有可能会影响到部分员工的利益,这就更加增大了员工对于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阻碍力量。还有一部分员工无法从长远利益出发,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消极应对,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创新管理成本。

(四)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经济管理的创新过程中,恰当的激励机制对创新的推进力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经济管理创新与激励制度之间也是密不可分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最终的目的不仅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也兼顾了员工的利益。但是大部分的员工并不能准确理解这种认识。因此,采用激励机制,可以让员工深刻感受到创新所带来的利益,从而不断增强员工对创新的积极性,不仅能节约创新成本,同时还能够加快创新的过程。因此,企业需要设计出一套与时俱进且合理的激励措施,鼓励所有员工积极创新,最终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目标得以实现。

(五)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阶段我国的企业虽然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历程,但大部分企业都是采用一种粗放式发展的战略,渴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这就必然导致大部分企业在相关的制度建设上存在着很大的滞后性。现阶段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大部分企业都具有自己的经济管理制度,大部分的政策也能得以执行,但是依然存在着许多的漏洞,而监管机制的缺乏,为漏洞的滋生提供了一定的空间。第二,由于我国进入新常态经济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大部分企业对市场经济的变化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这就使得我国的经济管理逐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第三,我国经济管理制度虽然较为完善,但是从我国的发展历史来看,大部分企业仍处在初步阶段,在制度的落实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依然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对策

(一)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良好的氛围是经济管理创新的首要条件,而陈旧的思想观念会对企业创新产生严重的滞后影响。随着新常态经济的不断深入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领导者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观念,尊重知识与人才,为企业培育创新的土壤。要重点引导和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价值观念,要员工明白自身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并最终为企业创造出良好的经济管理创新氛围。

(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现阶段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企业不能实现制度的创新,那么其他的所有创新即使能够实现,其执行效率也必然会大打折扣。应该对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整合,以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根本性创新。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制度创新的过程当中,需要以市场导向为基本依据,结合企业的内部架构,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同时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管和激励机制,激励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主地充当监管员角色,使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机制相结合。

(三)提升员工整体素质

企业需要不断地引入高级管理人才,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企业还需要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管理水平,对员工的知识结构进行升级,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企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要尊重员工的劳动与人格,同时最大限度内保障员工的基本利益不受损害。其次,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人才的培养与挖掘。在企业招聘的过程当中,要充分考察员工的综合素质,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并加大企业内部员工的培养力度。最后,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保障员工在进行创新时能够得到合理的经济报酬。

三、结束语

在当前的新常态经济背景之下,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已经成为大部分企业都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企业要不断更新自身的发展理念,要明确理念创新才是保证现阶段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最重要基础内容。此外,企业也应该根据市场的导向与自身的发展情况,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从而为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邵宁.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管理创新——在“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的讲话[J].企业管理,2015,(05):9-12.

[2]熊潇潇.新常态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探讨[J].经贸实践,2015,(08):70.

[3]霍凤珍.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的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09):118.

[4]林磊.基于网络经济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5):304.

篇14: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论文

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论文

【摘要】在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现状,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式和培养途径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

一、创新创业新形势

20,国务院总理李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创业创新的重视程度,也充分反映出在中国经济结构快速转型的今天,创业创新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作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大学生而言,更有着深层次的意义。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升中国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对于促进未来中国的国家建设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鼓励创新创业,能有效破解当前越发严重的就业难题。在国家主要经济指标中,“就业”始终是关乎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一点。

二、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现状

人在大学时代是精力最为旺盛、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1.创新创业意识欠缺

现在的大学生能高效快速地积累知识和经验,越来越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对探索事物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性也越来越感兴趣,而且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也开始逐步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就业环境等原因,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受到了严重的扼杀和阻滞。此外,我国大学生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也有欠缺,往往不敢提出不同观点,不愿意标新立异。

2.创新创业技能匮乏

在大学课堂上,学生能够快速学到很多专业知识,随着知识的增加,大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知识面相对较窄,所学知识之间缺少横向联系和系统整合而导致实际应用性较差,因此难以在实际应用中形成很好的创新创业技能,即便突然产生的灵感也很难变为创业现实。而且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也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最终演变成了创新创业技能的缺失。

3.创新创业实践持续性差

通过国家各级政策的鼓励和引导,现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越来越高涨。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人的创新创业目标并不明确,甚至很迷茫。同时由于缺乏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和有效沟通的能力,导致许多人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往往更多停留在理论上和研究中,很少有人能够付诸实际行动并坚持下来。所以现状是很多在校大学生在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往往是虎头蛇尾,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

三、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靠的是相关领域不断地创新,需要有更多的人积极投身于自主创业的伟大事业中来,创新创业需要人才,特别需要既年轻有具有丰富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断地涌现。在国家积极倡导鼓励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势所趋,那么该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呢?

1.注重创新创业思维的过程培养

创新创业能力要依赖于发散的创新创业思维,而全面的基础知识储备才是发散思维的源泉,所以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先决条件。大学课堂教育为各专业学生准备了合理、丰盛的精神食粮,为大学生全面培养提供了基础,大学期间,大学生不仅会学到一些基础知识,还会学到和本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也会学到一些课外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架构,丰富自己的思考方式,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在过程中产生创业冲动,在过程中将这种创业冲动变成热情和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成就了创新创业思维的养成。

2.在学生中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在大学校园里,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几乎无法仅仅借助某个组织或个人的力量去实现。这需要国家政策性的鼓励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必要的物质和专项资金的资助,最为关键的是全体大学生都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所以,大学生应该尽一切可能积极主动地在宿舍、班级、社团组织等各种集体组织中努力营建自己的创新创业团体,同时要保证这种团体的良好延续性,要避免出现因学生毕业而消失的情况。

3.重视创新创业技能锻炼的机会

国外的经验标明,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内容,并独立去完成相关任务,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基本研究实践活动,能够大大地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语言文字的基本表达能力,广泛获取有效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此外,对于已经学过的相关基本理论还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及时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拓宽研究的思路,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以加强未来专业纵深发展的可能性。这些都将成为难得的创新创技能锻炼的机会。

4.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活动开展

通过各种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大力培养更多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创新个性的人才,尤其是针对那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大学生,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同时,通过各种创新创业比赛、活动,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中来。

四、结束语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创业的原动力,大学生们要行动起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用自己的所学,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晨.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渤海大学硕士论文..6

篇15:新常态下港口经营管理论文

新常态下港口经营管理论文

摘要:“十二五”期间,国内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实现了快速增长。目前,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下行压力大。国内外经济持续低迷,进出口、房地产等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减弱,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港口业既面临着“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机遇,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转型升级的压力大,管理粗放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港口业要突出重点,强化市场开发和生产组织,实施精细化经营管理。

一、总体局面和形势

“十二五”期间,国内沿海港口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港口货物吞吐量实现了快速增长,在世界港口中赢得了一席之地。没有量的扩张做基础,就没有质的提升。在资金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泊位,投入使用一些先进设备,还建设了锚地、航道、港池等公共设施,既缓解了港口吞吐量与通过能力不匹配的矛盾,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前,“十三五”战略规划编制已基本完成,港口发展也处在一个重要的关口上。现在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下行压力大。内因是结构层次低,特别是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新旧动力青黄不接,经济发展后继乏力;外因是国内外经济持续低迷,进出口、房地产等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减弱;加重的原因是贸易融资风险的深远影响,再加上日照“716”石大科技燃爆事故、“812”天津港特别重大爆炸事故等“天灾人祸”,如同雪上加霜,使港口经济增长滑到了近年来的最低谷。2015年,在港口业17家A股上市公司中,只有6家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超过六成的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下滑。地理位置相近的港口企业货种重叠,恶性竞争激烈,存在兼并重组的预期。

二、面临的机遇和限制因素

从港口看,既面临着“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机遇,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一方面,港口生产受到了经济下行的波及和冲击,进入了低速增长阶段。另一方面,在沿海港口结构性过剩的情况下,相互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各港口间存在功能、货种结构雷同的问题,经济腹地相互重合,我国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港口群及内部各港口之间均出现了过度竞争现象,面临着同质化竞争的挑战,在夹缝中生存。另外,从港口内部看,作为大型国有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国企的“通病”。比如,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体制机制不灵活,企业活力尚未完全激发和释放,转型升级的压力较大,大宗散货“酒肉穿肠过”、集装箱运输短板、管理粗放等问题亟待解决,等等。

三、新常态下的主要经营管理措施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传统的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2015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GDP增速放缓。在此形势下,港口业应进一步理顺思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有效缓解经营效益下滑的趋势。

1.加快港口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港口发展的初期,尽快形成一个量的积累十分必要。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有一个做精做细、提质提效的问题,不能再片面求大、继续靠大宗散货来支撑。大宗散货量大、价低、分散,单位货物创造的价值、获取的利润相对较低,且还要付出一些生态环保的代价。纵观世界一些老牌的名港强港,如鹿特丹、安特卫普、休斯敦和横滨等,这些港口在量的方面,特别是在大宗散货方面,规模较小。与世界强港对比,目前我国港口在货种结构方面和管理方面都还存在较大差距,港口的转型升级关键是要在巩固大宗散货的基础上,开拓集装箱、贸易和加工等领域。我们与一些先进发达港口的差距,主要还是在集装箱上,要转变营销策略,改变坐门等客、打价格战的传统营销方式,建立专业化营销队伍,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开拓货源市场。特别要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主动到腹地城市设立无水港,加大腹地市场开拓力度。港口不仅是个货物装卸的地方,还应成为一个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的地方,开展贸易,让货物在这里增值;之后,实现与所依托城市的互动和一体发展;再通过基金、投资、信托、债券等手段,开辟资金来源渠道。

2.突出重点,不断强化市场开发和生产组织

要进一步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对于数量特别大、涉及多个单位的货种,要加强统筹,做到统分结合、一致对外。做好具体货源开发工作,统筹安排具体生产任务,实现货源开发与生产组织的高效联动,力争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巩固提升自身优势。认真研究市场变化,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制定好货源开发策略,不断提升竞争优势。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市场的影响力和对客户的服务,市场营销人员要分工负责,集中精力抓实、抓细、抓具体。要更加突出生产效率,进一步加强泊位、堆场、设备等生产资源的统筹,确保各个作业环节高效顺畅,向有效作业时间要效率、要吞吐量。装卸公司要充分利用生产空闲时间进行设备维修保养,及时消除设备隐患,确保设备运转安全高效。同时,要进一步调整、优化相关工艺流程,满足高效生产需要,切实提高服务质量。装卸公司要从每个环节、每个细节入手,真诚待人,用心服务,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感动客户、赢得市场。高度重视客户咨询与投诉,深入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从源头上处理好、解决好,并努力形成长效机制。

3.经营管理精细化,严控成本提效益

要千方百计增加收入,严格落实好费率政策,特别是针对费率的调整,装卸公司要谨慎操作,加强沟通协调,形成联动,通过努力增产来提高集团收入水平。进一步加强运营成本控制,把控制成本作为实现经营目标的重中之重,全面、深入开展降本增效活动,进一步提升成本控制的.精细化水平。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控制各项行政成本。同时,严格控制大额费用支出,确保各种开支的合规性。切实把降低外付租费和外付劳务费作为节支增效的重点,加强考核督促,保证用最小的投入,实现设备最佳状态,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要密切关注国家金融政策变化,认真研究政策,相应做好港口负债结构调整优化工作。进一步加大直接融资力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丰富资金来源,为港口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对亏损单位的财务动态监控,逐一分析亏损原因,争取尽快弥补欠账,坚决杜绝亏损单位发生浪费现象。继续加强风险管控,将风险管理意识贯穿于业务管理、职能管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等各项管理活动中,加强贸易监控,最大限度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下决心加大催收力度,确保应收账款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4.结合港口实际,着力统筹重点关系

一是统筹货源市场和生产现场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市场营销和生产组织两大体系界面的对接和联系,实现整体联动,高效运作。建立动态的市场和现场调节机制,增强市场开发和生产组织的适应性、灵活性。加强市场开发方案与现场组织方案的统筹,以现场促市场,全面提升港口市场竞争力。二是统筹资金投放和项目建设的关系。更加突出生产急需和战略必需两大重点,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集中力量把急事、大事办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压缩非生产性项目投资。三是统筹港口功能拓展与功能集成的关系。在完善港口装卸功能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仓储、保税、融资、贸易等现代物流功能,集成“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增强港口的资源集聚和招引能力。四是统筹管理提升与降本增效的关系。以世界强港为标杆,向管理要效益,向成本要利润,克服重重困难和束缚,不断提升港口盈利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港口经营展望

港口行业是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完善煤炭、石油、铁矿石、集装箱等运输系统,提升沿海地区港口群现代化水平”的战略目标,交通运输部确立了“兴内河、优港口、强海运”的总体思路,突显了港口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战略机遇。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结构将仍以制造业为主,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金属矿石、石油、煤炭等大宗物资的市场需求量将持续上升。同时,我国石油、铁矿石等战略资源储量相对贫乏,开采技术比较落后,对外依存度较高。因此,未来我国大宗物资的吞吐量仍将呈上升趋势,这将有效拉动大宗物资海洋运输业务的增长。另外,我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构以及集装箱化率的提高将形成港口行业集装箱业务稳定的市场需求。可以预见,中国港口行业正处在产业的扩张期,港口码头泊位大型化、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港口行业将持续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1-03-16)[2015-11-05].www.gov.cn/2011lh/content_1825838_5.htm.

[2]日照港股份有限公司.日照港2015年半年报[EB/OL].(2015-08-18)[2015-11-05].data.eastmoney.com/Notice/20150818/2Wvl2XLn4z9Cz1.html.

相关专题 常态酒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