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表演过程中心理因素分析论文

寡人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寡人”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声乐表演过程中心理因素分析论文(共1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声乐表演过程中心理因素分析论文

声乐表演过程中心理因素分析论文

音乐表演是对音乐作品的传达和再现,更是创造性很强的艺术性活动,其音乐表演水平直接影响着音乐的整体表现。但音乐表演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表演者个人能力、表演环境、心理因素等。其中,心理因素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由此可见,声乐表演也是一门心理艺术,表演者在声乐技巧、感情分配、舞台表现等领域都离不开表演者缜密的心理活动。在声乐演唱者在学习和演唱中,个人的生理及经历都会体现出不同的声乐表演心理,而这些心理都会对声乐表演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声乐艺术表演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歌唱者生理,而且也取决于歌唱者的心理,后者如果在教学练习和表演过程中得不到有效地提高和训练,势必会影响整体效果。如何培训和提高声乐表演中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水平,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声乐表演心理产生的基础及其过程

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是演唱者内心的情感、认识和需求,用歌曲为载体的一种表达、抒解和信息的输出,使声乐表演者取得一定程度的精神满足,心理压力得以缓解,心理平衡得以恢复。声乐表演活动是在表演者心理的支配下活动的,良好的心理因素直接与表演者的实践水平相关联。声乐表演的心理的产生必须有一定的产生基础和产生过程。首先,感觉、知觉、感情和想象都是可以影响声乐表演效果的心理基础。感觉包括了听觉、视觉、触觉等,这对于音乐理解和再次表演的心理基础;知觉反映在声乐表演中就是演唱者的生活经历中的个人时空和动力经验,是音乐本身结构性;感情就是情感或情绪,乐曲中的忧伤、悲痛、快乐、喜悦等在表演中被升华为感情传达给听众;而想象则是通过创造性达到对作品更深刻的领会和体验,是和感情的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全面而正确地认识这些因素,对声乐表演是很有帮助的。其次,心理的产生包括三个过程。第一,演唱过程中心理因素;第二,创造过程中心理因素;第三,审美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这三个过程正是声乐表演中表演者心理产生的基本过程。除此之外,声乐表演心理还涉及心理动机、音乐兴趣、注意、爱好、情感、需要、能力以及意志品质和性格等要素。

2、心理因素对声乐表演的影响

声乐表演与心理因素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人是独立的个体,有着各自不同的情感,其情感体现、个性特征和情绪点等都具有差异性,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声乐表演的效果。因此,心理因素在声乐表演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两方面:第一,积极影响。好的心理能能激发演唱者深层的潜力,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如帕瓦罗蒂在声乐领域中留下的艺术经典,他在舞台上演唱时总能让观众感到他唱得那么轻松、舒畅、自如,带给了观众艺术享受。第二,消极的影响。在表演中如果准备不充分,心理素质不过硬,就会引起表演者过度激动、胆怯、紧张等消极的心理反应,进而影响到演唱者怯场或缺乏自信,严重阻碍演唱者技巧的提高。因此,优美的歌声是心理活动灵敏指挥声乐表演发声器官在生理上做出反应的效果。声乐表演者心理活动必须处于积极、稳定的正常状态之中,才能避免声乐表演效果的消极影响和心理障碍。

3、加强声乐表演中心理因素的培养

3.1 加强声乐表演中心理要素重要性的认识

如前所述。心理因素在声乐表演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声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此环节和领域下功夫,既要加强对表演中涉及的心理要素进行全面分析,也要找到每一个心理要素的培养方法,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而作为学生而言,在平时的练习和课堂上,加强这方面的认知,课前、课中、课后三管齐下。广大师生只有思想上重视了才能在实践中给于重视。

3.2 加强声乐表演心理能力的培养

心理活动是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当将声乐技巧和心理素质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表演水平,完成声乐的艺术创造。首先,重视声乐表演心理状态的培养。心理状态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审美状态,具体包括真、善、美等。审美的心理能够把作品和演唱者的心理结合起来,体现了演唱者的审美情趣,也是表演者追求和音乐再现的追高境界。心理状态是一种充分利用心理因素从整体上养成正确技能习惯的有效办法,它与内心声乐表演能力与掌握声乐表演技能相关联。因此,师生应重视声乐表演中心理状态的培养。其次,加强演唱者心理调控。心理调控是一种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懂心理知识,也要懂调控办法。要想使演唱过程都能达到声乐表演者的预期效果,除了生理因素的制约之外,心理调控对声乐表演者的演唱状态同样起着关键性作用。声乐表演技巧的掌握,依赖于声乐表演者通过感觉和抽象的理解去控制发声机能。由此可见,心理能力的培养必须从这方面入手,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

3.3 加强声乐师资队伍水平提高

声乐教育是有关声乐的知识、技巧、修养与审美趣味的传承过程,涉及到相关的科学知识、发声技术、表演艺术与艺术欣赏。这对广大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者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既要懂得专业知识,也要懂得与之相关的学科知识,才能任重而道远。作为学校,要广开渠道,一方面加强在职教师的学历提升,另一方面引进人才要严格把关,把真正有能力业务水平高的师资引进到工作岗位上。

3.4加强声乐表演基本功的训练

学生个人专业素质、专业能力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和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个人的业务能力。在平常的学习和练习中,只有多下功夫、多花时间,才能在表演时驾驭现场,才能提高演唱的技艺。学生基本功提高了,自信心自然就有了,个人的心理紧张、恐惧则相对会减小一些。而在现实中,紧张恐惧的关键性问题就是信心问题,而信心则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己的实力,即演唱水平的高低。作为一名優秀的歌唱者,只有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技巧和技术,才淋漓尽致、声情并茂地发挥个人的水平,才能从容地面对广大观众。与此同时,成功的表演来源于平时扎实的训练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表演者一定要具有正确的心理状态。同时也要注意正确的方法。如在训练或演唱时,全身放松要不松懈,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热情、主动地训练及唱歌。由此可见,具备了正确的心理状态,就是打好了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的前提和基础。

3.5加强学生表演心理综合性训练

心理训练不能只靠课堂,必须有实践,有现场锻炼的机会,结合多个领域加强对学生表演心理的训练。第一,声乐教师首先在课堂上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教学过程中, 应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如演唱时的深呼吸, 较长乐句时换气的方法, 呼吸节奏力求旋律一致等, 使学生在表演时气息平稳、顺畅, 心情安静平和, 最终消除或改善表演时的紧张心理。第二,因材施教,声乐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和类型来对学生实施教学。 在教学中, 根据每个学生气质的主要特点 , 因材施教, 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训练大有好处,如对性情急躁急于求成的学生,可控制其急躁、任性的情绪, 培养其坚韧顽强的能力, 养成专心致志, 持之以恒的精神。对于怯弱、迟疑、反应慢的学生要帮助其克服孤僻、忧虑和自卑的心理, 培养其顽强自信的精神等。第三,在遇到紧张、拘谨、无法打开局面的学习情况下,教师要多采用转移法,注意学生注意力的转移。 这是应用心理学中有效转移注意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运用于表演心理的培养和训练中,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一些学生因表演失常而怨天尤人或一厥不振的现象, 首先要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正确回忆表演中失败和训练中成功的各种表象。 通过失败与成功的比较, 找出异同, 着重让表演者重温课堂训练中成功的经历, 反复体验那些有助于获得成功的精神情绪及感觉, 从而增强表演者的自信心。除此之外,对表演者进行意志的锻炼和培养。关于意志品质的训练,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其他学科来进行,教师不能就音乐而音乐,避免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意志锻炼,培养学生自觉地锻炼和发展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如加强体育、生活中意志的锻炼,再如结合思政课程,培养学生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荣誉感等, 以抵消因个人名利得失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健康。

4、结语

声乐表演是歌唱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除音乐学科以外的多种学科相结合而形成的学科,如生理学、教育学、多媒体、物理学和心理学等。其中心理学在声乐表演过程中扮演着绝对的位置,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歌唱者演唱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自身生理、心理等方面获得的良好训练,以及各个学科知识和影响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因此,无论在声乐艺术演唱技巧的表现上,还是声乐艺术的表演上, 声乐表演都自始至终贯穿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广大声乐教育工作者只有在声乐训练或声乐表演过程中重视心理教育、开发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呈现除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调节能力。这既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也是未来声乐表演教学领域中一件十分艰苦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肖红.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57-59.

[2] 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0.

[3] 叶纯之, 蒋一民. 音乐美学导论[ M]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4] 赵大海. 如何克服声乐表演时的恐惧心理[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93).

[5] 姜淑香. 聲乐表演艺术中的心理作用[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4.

篇2:影响声乐教学中表演心理因素解析论文

影响声乐教学中表演心理因素解析论文

摘要:声乐表演学习是一门复杂、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表演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自信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表演时才能心无旁骛、精神饱满地投入表演,演出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但是,要达到这一目标,演唱者要不断地进行演唱技巧与演唱感觉训练,揣摩歌唱情感尺度、加深对作品情感理解程度、提升情绪爆发能力、稳定自身心理活动。其中,心理因素建设与声乐教学与表演成败有很大关联,本人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这一论点谈谈自己的分析与看法。

关键词:声乐教学;声乐表演;心理因素

声乐艺术表演,讲究得是“技艺结合”,表演时要带动心境与情感结合,做到声情并茂的效果。根据心理学角度来看,声乐表演不仅只表演了歌曲的演唱技巧,也同时表达出了歌唱者内心感情世界,歌者可以适当控制调整自己心理活动来配合声乐表演的演出。在传统声乐教学中,多会出现注重“唱声”的技巧训练,但是对于演唱时心理活动过程建设未能给予充分关注,这对声乐艺术呈现的表演效果有很大影响。

一、影响声乐教学与表演的心理因素

(一)歌唱缺乏欲望和激情

在歌唱艺术表演中,充沛的情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歌者必须调动起自己身心欲望和激情因子投入歌唱表演,进行情感传达。正所谓“情之所至,音之所生”,演唱者不仅要表达创造者的作曲意图,更要在此基础上对歌曲进行二次创作,使歌曲更富生命力与感染力。声音和情感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好的声音的创造要以信念与精神创造为基础。歌唱时不能机械重复地进行表演,这就是毫无情感的说服力,要把心理一切积极兴奋因素调动起来,充满激情地投入歌曲规定情境中,用声音振奋观众思想神经,让观众得到美的听觉享受。如果在演唱时,只是遵循或卖弄着歌唱技巧,没有投入真情实感地去演唱,那这样的歌唱表演是毫无生命力的肤浅表演,与观众也不会有情感或思想上的共鸣。而当我们投入全身心的情感去进行演唱时,才能诠释出歌曲本身最大的艺术魅力,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互动,更好地享受着当下舞台、享受着创造音乐的乐趣,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能在此尽情体现。歌者同时也可以在观众闪烁着泪花的眼睛里、充满喜悦的脸蛋中与全场唏嘘、惊讶、欢呼、掌声中感知观众们的反馈,自己在表演过程中也能随时调整表演状态。

(二)怯场

怯场反应通常会在初学者表演时候会出现,因为学生还未有太多表演经验,如果对自己表演不自信就容易产生思前想后的矛盾情况,自己很想把歌曲演唱好,但是又有自己顾虑所有投入真正的情感在表演中,最后事与愿违。这种情况尤其在表演者初次登台、进行期末考核或者初次参加比赛的时候容易发生,因为第一次面对台下众多眼睛的注视,会不自觉地出现紧张冒汗、呼吸加快、心跳加快等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到忘词、跑调的程度,极大地影响了表演效果。这些都是属于怯场反应,是由于客观环境改变导致思想压力的增大所造成的一种心理反常现象。所以,表演者一定要克服这不良的舞台现象。

(三)恰当把握歌唱情感的尺度

虽然,歌唱艺术要投入自己真情实感,但是,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它,不能过犹不及。过度的激情饱满演唱也会促使舞台效果起到反作用,观众承载不了这份情感,因为它与歌曲本身所蕴含的情感程度就不同。如此,只会让观众起厌恶心理,更加领会不到歌曲所表达的内涵了。再者,如果出现了声音跑调或破裂的情况,就会十分尴尬了。

(四)正确认识自己的客观条件,扬长避短

歌者演唱时,声音通过空气媒介的传播进入人体,从颅骨再到内耳促使声音的呈现。而传播途径不同也会导致不同听者接受到不同声音效果,出现声音概念的偏差。例如,歌者觉得自己演唱得十分投入过瘾,很满意自己的表现,但是听众可能会觉得嗓子太嘶哑太重不符合歌曲内涵。有时歌者可能觉得自己唱得太轻了,对自己声音并不满意,但是观众可能会觉得演唱得细腻而轻柔,很好地表达了歌曲的意境。这种声音外在反差和内在反差的矛盾是会在演唱中出现的。

二、提高声乐教学与表演的心理素质

(一)仔细研究作品

作曲家在进行作曲编排的时候肯定对每个音符、节奏、韵律、字词都是有自己的研究与考虑的,最后把它们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发挥作用的整体。所以,演唱者在进行表演之前要对曲谱里每一段旋律起伏、节奏、和声与伴奏变化进行揣摩领悟,甚至要对一个前奏、尾奏、停顿、面部表情呈现都要做出详细分析。最后通过自己对曲谱的领悟理解升华为自己的音乐语言,用自己的声音、手势、形体、表情将歌曲表演到感人的境界,感染观众,引发观众情感的强烈共鸣。

(二)要有真情实感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演唱就把一首歌曲吐字清晰、发音准确地演唱出来就可以了。其实,失去了真情实感,这种演唱是十分肤浅与空洞的,不能感动别人。而歌者想要感动别人,要先感动自己,它来源于歌者内心具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和对特定情景的感悟。这要求歌唱艺术家要深入社会生活中积累更多生活经验,经历更多生活阅历,见识不同人的内心世界与内心情感,从而在生活中构建真实可感的现实情感,提取有血有肉的人物思想情感,引起与欣赏者的情感共鸣。例如,《鹿港小镇》这首歌曲,歌曲对台湾家乡情景与旧时回忆十分怀念,用鹿港小镇、妈祖庙、旧时爹娘、梦中姑娘来诉说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但是,如果作者心中无对家乡真实怀念之情,歌曲是表达不出乡愁之情的。所以,演唱者必须从自己真情实感出发,塑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情感作品。

(三)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课堂中,教师会十分注重声乐技巧训练而忽略了对背后音乐文化素养的渗透讲解,声乐课仿佛只是进行单纯地歌唱技巧训练,导致学生在人文素质学科这部分理解不充分,这也会反过来制约着学生进一步对作品的理解想象与再度创造的表达能力培养。因此,教师要不断改良、探索自己教学模式,带领学生探索总结不同知识结构,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究学习,加强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艺术表达创造能力,从而培养高素质声乐表演人才。

(四)不同心理素质的学生采取不同措施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采取不同教导措施。对于性格过于活泼好动的同学,教师要用较严肃沉稳的语气跟他交流,同时要提醒他不可太过随意;而对于性格内向的同学,可以多多鼓励表扬他的做法与进步,用轻松幽默氛围来感染带动他。帮助不同性格、不同心理学生都可以在声乐学习中发现乐趣、享受乐趣,同时培养自己丰富的演唱情感。所以,教师要注意观察不同学生心理学习状态,采取不同引导方式培养他们歌唱学习技巧和对情感的感受能力。对于歌唱技巧较强,但是情感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以多布置情感表达场景任务给他,培养其情感爆发力;而对于情感充沛,但是歌唱技巧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多多常规训练其歌唱技巧,达到情感与技巧的表达融合。教师在统一讲授声乐技巧时,要多注重学生内心感受与理解过程,适当的点化学生提出的不理解技巧部分,收集学生们的课后反馈,多与不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总而言之,声乐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顺应了新时代表演课程艺术的需求,虽然现阶段各界对其还没有很深入的研究成果。但是,它的创设对于声乐表演领域的完善发展很有必要,它对于表演者如何更好运用心理因素来完成表演、如何揣摩歌曲心理、促进歌唱技巧发挥、如何保持良好歌唱心理状态、发挥出自己最好表演效果都有着重要辅助作用。因此,声乐表演心理学科的建立,对于实现高素质声乐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王丽华.声乐表演的真实性与创作性的关系[J].音乐生活,,(06).

[2]于丽文.心理因素对演唱的影响[J].音乐生活,2009,(06).

[3]郭姗姗.论感觉在声乐技巧训练中的重要作用[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4]李薇.声乐技巧训练中“气”与“点”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5]张玲.内、外倾性格及其声乐技巧训练[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

篇3:心理因素与声乐教学论文

心理因素与声乐教学论文推荐

一、高校声乐教学心理因素的实践研究

声乐教学课程当中的内容设置比较随意,这种课程内容设置会严重影响到声乐教学的整体效果。再就是声乐教材非常单一,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声乐教学教材,大多数教材都是教师自己收集来的资料。因此教材很大程度上都是教师的观点,学生的接受程度被教师忽视了,教材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且高校其余教学在心理方面的教材也是不充足的,我国的大部分高校长期的缺乏声乐教学心理建设方面的教材,目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的声乐教师都是借用的专业艺术院校的声乐教材,而且教材借用的情况非常复杂,最主要的是这些教材里面关于声乐教学心理方面的内容也是非常少的,因此找寻适合高校声乐教学心理方面的教材成为了目前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实践过程当中还要一个问题就是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存在问题,因为现阶段有很多的高校还没有开设关于声乐心理方面的课程。那么声乐教学心理方面的教师也是缺乏的,有的学校在新开设声乐教学心理课程的时候也是没有专业教师的,因此很多的声乐教学心理课程都是有兼职教师教授的,这也就使得整个声乐教学心理课程的质量普遍偏低。在声乐教学心理课程实践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只是将声乐教学心理课程作为一个小点穿插在了声乐教学当中,只是单纯地灌输了音乐教育,并没有将情感真实地传递个每一位学生。

二、高校声乐心理课程的教学性质

现阶段的专业音乐教育被分为了三类,一类是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一类是学院的音乐教育,还有一类是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通过对三种类型的比较我们可以知道,音乐教育的特点就是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教育,音乐院校的教育理念就是培养专门从事音乐的专业性人才,而师范院校的影月教育理念则是为了培养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而定的,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则是面向非师范类的音乐专业学生,其实不管是哪种院校的音乐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高校声乐心理教学实施的意义

(一)能够满足大学生自身的需求

随着人们对声乐教育作用的不断加深,学校的教育也从应试教育转变为了素质教育,使得声乐教育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势头,校园的艺术文化活动也随之出现,比如说在校园中出现的校园歌手之类的声乐比赛,这些比赛的出现让大学生参与声乐教育的积极性变强了,歌唱成为了高校学生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但是我们在实际的参与中发现,能够真正参与声乐教学的学生是很少的,基于此种情况,在高校中开设声乐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大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自身内心的需求。

(二)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生都是积极乐观、激情四射的。他们对很多事物都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可以说这一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审美观最关键的阶段,而声乐艺术则是通过聆听来实现学生的审美感知的,当人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会将自己精神融入其中,充分地感受音乐带来的魅力,欣赏音乐是审美的前提,而欣赏音乐这一活动也正是人心里活动的一个体现,高校的声乐心理教学正是从心理因素这一方面去引导大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来塑造不同的学生音乐性格,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歌唱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能够促进审美的外部感受。

(三)能够提高大学生声乐的学习能力和表演能力

歌唱的情感表现是声乐学习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根据大学生学习前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来及时有效地调整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声乐心理教学的应用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是有很深影响的,表演的过程需要声音和表现能力的有效结合,也是一种内外部力量的结合,这个结合的过程其实就是声乐心理教学的心理过程。

四、心理因素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心理因素在声乐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演唱者演唱技巧的发挥、对歌曲中的艺术进行表达都是需要演唱者自己进行控制的,而控制的行为正是其心理活动的一种外在的反映,歌唱者在歌唱的时候需要表达出歌曲的情感,而表达的形式离不开自身的感觉、记忆以及气质这些心理因素,如果想要在声乐教学中获取较好的艺术效果,那么就要运用艺术的思维来判断、分析在实际演唱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去解决,因此研究声乐心理教学对声乐教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凌敏洁 单位:赤峰学院音乐学院

篇4:浅谈心理因素对声乐演唱的影响论文

浅谈心理因素对声乐演唱的影响论文

一、心理因素在声乐学习与演唱中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声乐艺术是以音乐艺术和语言艺术共同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因此,除了嗓音的技巧以外,良好的心理也是恰如其分地表达声乐艺术所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每个人的心理素质是不一样的,所谓心理素质主要是指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征,其中脑的特征尤其重要。歌唱者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即情绪,性格和意识。

(1)情绪是主体对于外界刺激所持态度的心理反应。歌唱者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发声和演唱。声乐学习者唱歌前的情绪异常导致演唱失败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这是因为情绪波动而引起发声障碍。人在悲伤时,声音低沉;愤怒时,声音粗犷;忧愁时,声音暗淡;惊恐时,声音颤抖;生气时,甚至引起失声现象。而人在欢乐则尽力充沛,情绪激动,嗓音也很洪亮。歌唱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信心的。在平时的声乐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增强演唱的信心和乐趣。同时,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帮助我们学生树立“我要唱歌,我能唱好”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

(2)性格是指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它所表现的是个人的特殊存在,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他不同于别人的心理倾向和特点。例如,有的人在舞台演出中放松自如,有的人则紧张拘谨。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气质可以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前两种属于外向型,后两种属于内向型的。外向型的表演者性格开朗,喜欢表现自我,不容易产生“怯场”心理;而内向型的表演者缺乏自信,害羞孤僻,则容易产生“怯场”心理。在平时的声乐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多注意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沉着自制的性格,多接触与声乐艺术有关的事物,尽可能多参加舞台实践,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来克服个性上的缺憾。此外,还应增加自身的艺术修养,培养从事艺术事业的情操,增强声乐学习的动力。

(3)意识是指主体的特定心理对待定事物感性积累后的理性思维和认知结果。在心理学中,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成无意识层,潜意识层和意识层三种。歌唱心理素质的形成,无法脱离意识而成为一种纯感性的,难以把握的学问。歌唱技能训练的目的是使生理性的肌能运动成为自动化的技能,当歌唱者的生理肌肉运动完全被潜意识所自如调控后,大脑的有意识活动才能转向音乐情感的表达之中。可以想象,当演唱者的意识活动还不能脱离其关注的生理肌肉运动是否到位的情况下,又怎能顾及情感和内容的表现。因此,我们在声乐演唱中一定要科学地认识到这一心理特点,不要顾虑重重,否则顾此失彼。

二、心理因素对声乐演唱的影响

随着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和声乐水平的提高,声乐比赛日趋激烈,尤其在高水平的歌唱者之间,技术和艺术素养的差距越来越小,比赛的胜负也往往取决于歌唱者的心理素质。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现代声乐的比赛,不仅是歌唱艺术素质和技能技巧的比赛,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较量。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有以下几种不良心理的表现:

(1)在演唱中,怯场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这个大多数原因是由于个人的性格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相对来说,外向型的人要好一些,比较善于并主动和人交流,也就很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情感变化。要将其克服,最好的办法是深入角色,要有强烈的歌唱欲望,深入到角色当中,感觉是若无旁人,这样就不会紧张了,也就会越唱越自如。当然,要经过大量不同场合的磨炼学习,是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者。上台前的紧张也是造成怯场的原因。平时在考试时也有这样的感觉,往往第二首歌比第一首歌发挥得要好,感觉第二首才进入状态。仔细想想,这是由于上台前的紧张引起的。这就要求在演唱前保持一定程度的平静,以“平常心”来对待。要学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2)在演唱中,有很多人缺乏自信心。要想自信地歌唱,首先,要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寻找自信的支点,相信自己能唱好,建立成功和获胜的信心。其次,俗话说得好,“艺高人胆大”。从对作品的熟悉理解到演唱技能技巧的熟练掌握,演唱前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这样才能成竹在胸,增加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再次,在学习演唱技术方法的同时,重视学习自我心理调适、应对和控制紧张情绪的方法,注意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

(3)在演唱中,有人把个人得失成败看得太重。有这种心态的人,往往演出时杂念太多,心思過重,弄得自己心理紧张,不能完全投入到演唱中去。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发挥技能技巧的前提和动力,心态的失衡也将导致心理恐惧。有很多人在演出前就出现心理恐惧,因他们过于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害怕别人挑自己的毛病,担心名次受到影响,因而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其结果往往是越怕出问题,心理就越恐慌,越慌就越出问题。这种心理负担的产生是由于心态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结果。此外,在技术、心理都不到位时就想唱很大的作品,其结果也会给自己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对声乐学习与演唱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响。可以说,只有歌唱心理健全的歌唱者,才可能形成技巧要领与内在生理肌能运动的协调;内在肌能运动与外化技巧表现的高度统一;作品内涵与表现情感之间的完美结合。因此,心理因素的培养与演唱技巧的训练同等重要,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及时、正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按科学的心理方法展开声乐教学,不仅要让我们学生掌握声乐艺术,而且还要让我们尽可能正确,规范、完美地表现声乐艺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之所在。

篇5:浅论声乐表演的心理调控论文

●刘晶

一、声乐表演过程中心理调控

人们感知音乐主要靠听觉,那起伏的旋律和多彩的音色,只有作用于听觉才会被人感知,否则音乐美便会失去作用。要使声音表达得完美,首先要使声音放松。其实,它说来容易做到难。而能否鉴别什么样的声音是放松的,则是自己能否放松的前提。我觉得放松是相互的,而不是绝对的,再说也耍分哪放松。其实我觉得唱歌是外松内紧的感觉。放松的声音必须是观众听起来感到轻松的,包括高音。这就提到不光是声音,还有大家听到声音时的感觉。如果歌唱家在台上放松地演唱,声音很美妙,台下的听众听起来,也会很舒服。还有就是演唱者怎样表达歌曲的内容,如果歌唱家面对一首很缓很柔和的歌曲,却表达不出歌里的情绪,那听众就会有紧张的心理。如果歌唱家将每首歌的内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听众就会听得很自然、很放松。初次登台的声乐歌者,出现心跳加速、手脚紧张等问题,是由于过于紧张而引起的生理现象。有过歌唱表演经历的人都知道,很少人能够傲到心情平静信心十足地登上舞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克服困难。然而困难的出现和克服,往往会引起人们内心的不安和紧张,严重时就会给人带来恐惧,形成焦虑。人们的一切行为不论正确与否,都是在自身心理活动的支配下进行的,任何心理活动都有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歌唱者的“怯场”现象在发生阶段表现为:候场前的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发展阶段表现为:歌唱时手脚发抖、全身冷汗、忘词跑调、高音唱破等,完成阶段表现为:唱完后大脑空白、失去信心、形成恐惧等。这种心理活动,一旦变成心理障碍,就会使歌唱者对自己失去信心,失去歌唱欲望和表演热情。

二、对声乐表演技能的理解与调控

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是演唱者内心的情感、认识和需求,用歌曲为载体的一种表达、抒解和信息的输出。通过表达、抒解和信息的输出,使歌唱者取得一定程度的精神满足,心理压力得以缓解,心理平衡得以恢复。要想使演唱过程都能达到歌唱者的预期效果,除了生理因素的制约之外,心理调控对歌唱者的演唱状态同样起着关键性作用。歌唱技巧的掌握,依赖于歌唱者通过感觉和抽象的理解去控制发声机能。

因为在声乐学习中,人们无法利用视觉器官的功能,只能凭借直感(悟性)调节自身有关机能的活动。培养调控心理应该多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多上台多表演多实践,尽可能体会舞台感觉和驾驭自己的能力。歌唱者通常在上台前,需稳定自己的心情,要体会自己在练声、练唱时的感觉,并在心里默唱一下将要演唱的歌曲,这样的松弛不仅有利于表演,更有利于发音器官和生理机能的协调,也能避免因心理紧张、僵化、呆滞而造成破坏声音自然流畅的现象。歌唱者在舞台上演唱时,要把注意力和兴趣投放到表演的过程中去,不要把听众当成前来挑毛病的检查者,否则只会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歌唱时应该把听众当成朋友,用歌声向他们真心倾诉情感、传达艺术,这样的心情就会放松,演唱就能处于可控状态;歌唱者在舞台上还要有落落大方的台风,上下台的步态以及演唱中遇较长的过门间隙时,表情感觉都能与乐曲内容吻合。

从一些优秀的歌唱家身上我们看到,歌唱艺术并非仅是词曲作品和声音乐器的简单组合,而是歌唱家经过二度创作后的声乐作品表演艺术。在观看著名歌唱家舞台演出时,歌唱家在台上演唱什么,观众的眼睛仿佛就能看见什么、身体好像就能感受到什么。贝多芬说过:“当我作曲的时候,在我的脑海中间始终有一幅画,我会按照这幅画去工作。”因此,我们在歌唱的时候,必须时刻想象歌词内容的现实情景,用声音表现音乐的情节,用歌唱表达人物的感情,这样的歌唱才能富有激情、带有感染力。

三、艺术表现

世界上一切的优秀歌唱家之所以能使广大听众为之倾倒,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除了具有良好的嗓音和高超的技巧外,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歌声准确生动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真实的情感,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给予听众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感染。如果他们没有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没有领会歌曲的意境和音乐的美,即使有再好的条件,也难以做到自然地歌唱。

四、结论

实践证明,歌唱者在表演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歌唱艺术魅力,并能获得成功,是优良的技能技巧和艺术修养及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之,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与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同样重妻,二者缺一不可。要自信,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这样就能在生理和心理上、技能技巧和艺术表演上获得协调、统一,达到声情并茂、唱表合一。一首好的声乐作品只有经过演唱者的演唱.传播给听众,欣赏者才能听到它真正的具有生命的音响,以艺术创造的高感性与高理性的完美结合,是使音乐表演达到至善至美境界的切实保证。

篇6:声乐表演成功的有效途径论文

声乐表演成功的有效途径论文

摘要:在声乐表演中,合理的曲目不仅能够完美地呈现出演唱者的水平,还能够营造出良好的音乐环境,将听众更好地带入音乐情境中,进而促成一场成功的声音表演。由此可见,曲目的合理选择对于声乐的表演非常重要。同时,声乐表演的学生在选择曲目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情感和理解,并且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因此,如何根据演唱者自身条件和水平,引导其选择最为合适的演唱曲目,已经成为声乐表演教师应重视的问题,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声乐表演的关键。本文将基于声乐表演中曲目选择的意义和特点的阐述,对具体如何引导学生选择曲目进行探究。

关键词:声乐表演;曲目选择;曲目选择引导

0引言

一场声乐表演的成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完成的,而表演曲目的选择则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演唱者在选择歌曲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演唱水平,还要保证自己的音质、音域、声音的特色和歌曲能够达到统一。[1]由于曲目选择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演唱者的主观选择和对歌曲理解的影响。因此,要选择合理的演唱曲目,并不是那么的简单。由于对曲目缺乏合理的选择,导致声乐表演的不成功案例也是屡见不鲜,可尽管曲目合理选择如此重要,但也并没有得到业界和学界的过多关注。

1曲目合理选择的意义

在一场声乐音乐会中,所展示的不仅仅是演唱者的歌唱水平,还展示了器乐表演与声乐表演的融合度。只有当乐器表演与声乐表演达到一个高度的融合,才能形成良好的音乐氛围,更好地展示出演唱者的演唱技巧、水平和情感,才能更好地打动听众。曲目的合理选择,促进了乐器表演与声乐表演的`融合,有利于提升演唱者心理素质的整合,让演唱者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创作。曲目作为一场声乐表演的基础与核心,是构建声乐表演主题,选择演唱方式和技巧的重要基础。可以说,曲目合理的选择对于声乐表演及乐器的演奏都有着决策性的意义。谢飞指出,一位成功的声乐教师表现在能仔细选择成功和进步的曲目,给学生带去挑战的同时,不会对其造成打击,让其锻炼出扎实的演唱技巧和习惯。[2]由此可见,演唱曲目的合理选择是保证演唱事业长久成功的关键因素。

合理地选择曲目,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现有的声乐技巧和基础,还能提升其对于声音的应用能力,培养对发声技巧和音乐素材的情感,使其在演唱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代入自己的感情,展现自己的想法。通过对曲目的合理选择,能够让学生由易到难、从简到繁系统地进行声乐训练,并且让其所接受的音乐理论、音乐史和声乐发展史等方面的知识变得更加系统化、全面化和立体化。[3]教师应该注重曲目的合理选择,了解曲目合理选择的意义所在。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声音特点进行有针对性且科学的训练,让曲目发挥其应有的基础作用和核心作用,帮助学生完成一场成功的声乐表演。

2声乐表演曲目选择的特点

2.1广泛性

相传,人类在学会说话时就开始学会唱歌。唱歌成为人们表达情感、愿望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唱歌开始系统化、学术化,声乐体系逐渐形成。声乐的演唱曲目和演唱方式也更加丰富与多样化。声乐表演曲目的广泛性主要是指其所跨越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的广泛。在选择表演曲目时,演唱者既能够选择当下的流行音乐,也可以选择传统的民族音乐,甚至能够对传统的音乐进行改编,使之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同时,演唱者也能够跨越地域的限制,选择其他国家的歌曲进行演唱。

2.2多样性

声乐曲目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声乐的题材上。纵观整个声乐的发展历史,可以了解到,声乐的题材可以分为民歌类型、歌曲类型、歌剧类型和其他类型。[4]民歌主要为信天游、山歌等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歌曲。而俄罗斯的《伏尔加船夫曲》、意大利的《桑塔・露琪亚》等也属于民歌。歌曲类型的种类比较多,包括艺术歌曲、抒情类歌曲、叙事类歌圩、诙谐歌曲、讽刺歌曲、舞蹈歌曲、古典歌曲等。歌剧唱段类型可以划分为咏叹调、咏叙调、宣叙调和谣唱曲等。而其他类型的歌曲的内容更加多元化,有宗教歌剧、康塔塔弥撒曲、安魂曲、无言歌曲、创作歌曲等。

2.3自由性

由于每位演唱者的美标准和演唱风格不一样,因此在选择演唱曲目时也会相对的自由。在演唱曲目选择时并没有设立硬性的要求,让每位演唱者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地选择。但也正是曲目选择的自由性,才会导致一些演唱者无法合理地选择演唱曲目,选择更易于展现自己演唱水平的歌曲。

2.4主观性

在选择演唱曲目时,很大程度受到演唱者的主观影响。由于每位演唱者的兴趣爱好、文化素养以及对声乐表演的理解和体会均不一样,因此在选择演唱曲目时总是会凭借自己的喜好,忽略自己的实际演唱水平,选择表演难度更高的曲目,进而造成发声器官疲劳、受损,甚至影响正常演唱水平的表现。

3曲目合理选择的有效方式

3.1注重结合学生的声部特点

每个人的嗓音都不一样,所具有的音质、音色也往往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在声乐中,更具人声的特点将男女声音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男/女高音、男/女中音、男/女低音。在同一个声部根据演唱者的音色特点还可以细分为花腔女高音、戏剧女高音、抒情男高音等。所以,在选择表演曲目时一定要注重结合演唱者的声部特点,选择合适的曲目,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系统的联系,以达到良好的演唱效果。在选择演唱曲目时,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同一个音部,对于同一首歌曲的演唱效果也不一样。所以,还要重视演唱者的基本演唱功底和技巧。教师要详细了解每位学生的声部特点,帮助其合理地选择演唱曲目,以更好展示学生的声部特点和优势。

3.2所选曲目应符合学生的嗓音音域

正如每个人的嗓音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所以每个声音的音域也是不同的。学生在日常训练中要重视自己的音色,同时也要发现其中最漂亮的音色所在的音域音区位置。如此,既能够不断增强其唱歌的功底,也能够逐步掌握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以提升自己在演唱时的音乐表现能力。例如,一些演唱者在换声点常常会出现发音不畅的情况,其原因是,演唱者在从低声区转向中声区或从中声区转向高声区时,由于演唱时声带过于紧张出现破音的情况。要想改变这一情况,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放松练习,拓展演唱者的音域,逐渐消掉其换声的痕迹。但在实际联系中,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演唱者偏向选择一些音域比较宽的大作品。当演唱或训练时,演唱者很容易因为音域不够宽广而出现破音或音色不统一的情况,根本无法准确地表达歌曲的真正含义。并且,长此以往,将会对演唱者的发声器官造成极大的损伤,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对声带造成永久性的伤害,不能再唱歌。在声乐训练中,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音色、音域的不同,还应该对真假混声有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使用高位置的混声,掌握正确的换声方式,避免在联系时对声部造成损伤。

3.3应符合学生的声乐表演水平

学生的声乐表演水平虽然是一种表现手段,但也是演唱者通过自己对曲目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再创作的能力。[5]声乐的表演能力是演唱者在表达曲目时最基本的一种能力,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演唱者如果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实践,在短时间内无法具备高水平的声乐表演能力。声乐表演能力就像节奏对于音乐是一样重要的。演唱者只有掌握歌曲的节奏并且拿捏准确,才能展现出曲目中的感情。教师在选择演唱曲目时,应该结合学生掌控歌曲的能力。例如,学生对于节奏的把控能力较差,没有办法做到对较快的曲目进行连贯的把控,这就要靠平时课下的训练,循序渐进地选择演唱曲目,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演唱能力。而有些学生则将精力放在完成演出上,为了表演而表演,忽视了情感表达这一主要目的,这时就需要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声乐表达能力形成正确的认知,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提升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

3.4注重学生对曲目的理解及音乐的表现能力

音乐是人们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体现人们展现音乐审美和自我感受的重要方式。[6]因此,在声乐表演中,学生常常会运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其他媒介来抒发自己对音乐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演唱者对音乐曲目的理解就显得非常重要。音乐的表现能力不仅仅是指演唱者所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也包括了演唱者对音乐曲目的理解,如曲目创作背景、创作者的思想表达、文学、音乐、历史方面知识等。只有将两者融会贯通,才能完美地呈现出一部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感情。教师在训练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时,不仅要重视学生对于表达技巧的掌握,还要加深学生对曲目本身的理解。同时,学生自己也要注重全面培养自身的音乐修养与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以便更好地理解体会音乐作品。

4结语

曲目的合理选择不仅对于声乐表演有关I的影响,对于学生日常的发声技巧训练和声乐表演能力的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重视曲目的合理选择,注重结合学生的声部特点、音域范围、声乐表演能力、理解力和表现力,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合理选择曲目的能力,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声音特点,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训练和提升。

参考文献:

[1]牛淼,李鸿熙.艺术硕士学位音乐会的策划研究――以声乐表演方向为例[J].大众文艺,(07):135-136.

[2]谢飞.浅论声乐表演的曲目选择[J].音乐时空,2014(11):76-77.

[3]王梦莹.如何在声乐教学中提高舞台表现力[J].乐时空,(16):152-153.

[4]王德才.论歌唱者与曲目的最佳契合点[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7):97-100.

[5]云华.对声乐教学曲目如何选择的几点思考[J].音乐时空(理论版),(05):98-100.

[6]雷晓兰.探究式学习在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J].大舞台,2012(09):203-204.

篇7:初探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特点论文

初探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特点论文

内容摘要:21世纪艺术人才的需求是多能复合型的人才,单在教室里是培养不出歌唱家和表演艺术家的。要使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不成为“琴房歌唱家”,必须突破声乐表演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实用性、灵活性的市场竞争主体。

关 键 词:声乐艺术 表演 舞台行动 艺术实践

声乐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表演艺术,而表演艺术是一门动力定型的技巧,是舞台表演行动的艺术,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和生命。如果没有表演,声乐作品只能作为乐谱的符号形式存在,而不会真正成为艺术。

声乐表演教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新的发展学科,我国高等院校和艺术学院开设这门专业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由于种种原因其发展相对还不够均衡。随着时代的进步,声乐表演教学也应有所发展与创新。目前,我国高等音乐院校与艺术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表演课,本科设置为二年(一年为舞台表演基础课,一年为歌剧表演课),专科设置为一年。声乐表演教学在于教理论、传方法、重实践。其目的就是开发学生的表演潜力与解放他们的创作天性,教会学生如何唤发起自己的创作天性与创作灵感。表演之难不是有正确的观念、明确表演道理就能有精彩的表演出现,而需要有反复磨砺的技巧与感觉领悟的过程。

一、根据声乐专业目标确定表演训练的重点

表演专业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实践积累与演进,凝结成古今中外无数艺术家的心血, 形成系统的、科学的体系和方法。传统的表演模式是专门为表演专业设计的,是以培养戏剧表演专业人才为目的, 这与声乐表演教学目标有所不同。而声乐表演专业是培养歌唱演员、歌剧演员及音乐剧演员,而非培养专业的戏剧表演专业演员。因此,在确定训练重点的时候,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学生从理论上了解掌握何为表演,何为舞台表演,表演在歌唱中的作用。同时,还要他们了解现今被世界公认的三大表演体系(即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德国的布莱希特表演体系、中国的梅兰芳表演体系)及其美学原则。其次,需要学生了解掌握声乐表演是集音乐、诗、词、肢体、语言、行动与情感的综合体,是区别于话剧(影视)的表演。话剧(影视)是表演艺术与语言艺术的综合体,其主要行为是“演”与“说”,人物塑造是靠大段的独白来完成。而声乐表演的主要行为是“演”与“唱”,是采用大段的咏叹调、宣叙调及肢体语言来完成人物塑造的。所以,声乐表演教学应确立配合台词训练和形体训练为服务思想, 要求学生必须学好形体与台词。还有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懂得,表演是靠演员自身的肢体、语言、情感作为创作材料与手段在舞台上创造艺术形象的。声乐表演的学生,其训练重点是以解放学生的表演天性和形体动作感觉的训练为主, 由表演的无意识到有意识再达到无意识,使学生在舞台上能“唱”会“动”又能“演”,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不同角色的表现能力,以达到培养和造就他们成为全面的声乐表演人才。

二、针对教学对象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声乐表演专业学生开始普遍存在“两高两低”的问题,即:“演唱欲望高,音乐素质高”;“文学素质低,表演开发起点低”。歌唱是他们的特长,他们对声乐都有一定的了解和实践积累,也有较强的兴趣,他们对声乐理论技术技巧更有一定的理解力。然而,接受表演训练的人则凤毛麟角,表演基础低,有些学生甚至还处于原始的自然状态。据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几种教学方法,以期提高他们的表现技巧和表演能力。

1.以舞台的形式为依托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通过多年的舞台实践不断提高的经历及心理过程,加之教学实践的探研,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声乐表演教学的效率,需采取与声乐专业相适应的、符合戏剧舞台表演的综合性、集体性、表演性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打好歌唱基础,同时结合戏曲走远场、台步、云手等基本功的训练,通过小品、话剧、歌剧和音乐剧片段的排演,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同时,要更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舞台意识、角色意识。也就是说,无论何时何地演唱,都要以舞台为假想地,能够真实地入戏并进入角色,能够用从戏中的“假我”情感代替“真我”的表演。具体实践中,对入戏学生的要求就是由学生的“真我”转换成戏中的“假我”过程。表演是假的,情感是真实的,告诉他们学会与“假想”的观众进行开放式交流。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可以使学生在歌唱中加入自己对角色(歌曲)的情感理解,更能使他们的表演潜质得以提高。

2.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在“演”与“唱”的结合上求突破

如果演唱歌曲时,从头到尾都是站着一动不动,要么双手“捂”着肚子,要么抱着双手在“画圈”,那样会显得非常难看又死板。在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教学中,必须做到“唱必动”“动必唱”。而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大都存在着会唱不会演,“声”有余而“动”不足的毛病。大部分学生在舞台上歌唱是轻松自如的,很自信,而表演起来有的学生的肢体就是紧张僵硬的,有的学生则松懈懒散,眼睛不知看哪里,手不知道怎么放,脚也不知该往哪走了。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应从学生的表演心理着手,使学生“动”起来,结合演唱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走着唱”“唱着走”,让学生感知理解作品的形象特征,告诉他们表演艺术是舞台行动的艺术,舞台上的'形体动作是经过加工提炼,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是舞台表现力的重要手段,是表演的核心元素。要学会在行动中分析歌曲内容与角色,形体动作与演唱是相互补充紧密配合的,形体动作是情感的延续,歌唱的情感始终要贯穿于形体动作,反过来说就是歌唱时的形体动作应和歌声一样要有情感。《毛诗・序》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①故形体动作乃声乐表演表达情感的“极致”。其次,舞台是虚构的,启发学生在虚构舞台上的表演应当像孩子在生活中一样轻松自然。有位大师说过:“最好的表演要向孩子们学习。”使学生学会在艺术虚构的条件下,轻松自然做到真听、真看、真的判断决定后再行动,达到 “眼中有景”“心中有情”,同时完成歌唱的技术技巧、声音音色、作品的表现风格、表现情绪等。调动学生的表演热情,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时刻要有一种表演的冲动把自己“燃烧”起来,要他们学会在“歌唱”中“表演”,在“表演”中“歌唱”,同样做到“唱必动”“动必唱”,使学生完成“演”与“唱”的完美统一。

3.抓好“舞台”与“讲台”的贯通

多年来,笔者一直在研究如何缩短学生与真正的演员间的距离,使学生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演员,让他们尽快适应舞台、适应社会。学校的学生也经常临时性承担一些演出任务,而他们往往处于“学生”与“演员”之间,在台上表演时,他们既不像学生又不是演员。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课堂单一的理论传授,突破一般教学模式,合理调整“舞台”与“讲台”关系,将二者内质贯通,使艺术实践与课堂教学并行不悖相得益彰,走“讲台”――“舞台”――“讲台”的道路。教室里是培养不出歌唱家和表演艺术家的,必须加强舞台艺术实践。只有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多磨多练,才不会成为“琴房歌唱家”。要求学生多多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赛事,给他们创造艺术实践的空间,搭建艺术实践平台。社会实践是为学生打开的另一扇门,是学习表演的学生成长成才必不可少的、再好不过的舞台。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有人说,获得知识的最好途径是切身体验,是在实践中“开悟”。 因此,必须把表演艺术的实践环节当作课堂教学的延伸,并作为检验声乐教学的成果,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培养其艺术创新成为重要途径。真正做到,使表演教学重点以实践经验为艺术基础,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遵循创新人才培养原则,保证学生的良性成长,让学生在表演艺术实践与科学理论的大道上前行。

三、着眼于戏剧戏曲、歌唱艺术的发展,努力培养多能的复合型表演人才

21世纪人才的需求是多能复合型的,歌唱是一种生产力,它是随着社会文化及音乐与社会的特殊关系的变迁而发展变化。戏剧、声乐艺术的发展是必然的。我们所了解的传统京剧演变为“现代革命样板戏”,传统相声的表演形式演变为倍受人们喜爱的“小品”。由于流行音乐元素的渗透,传统京剧又成为一种新的音乐表演体裁“戏歌”形式出现。现今我国演艺界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有的影视演员出歌唱专辑,有些相声演员做综艺节目主持人,有的歌唱演员去演戏,有的节目主持人既唱歌又演戏,这就是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要。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旧的教育理念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改变声乐表演教学理念,培养出具有实用性、灵活性的市场竞争主体势在必行。

注释:

①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演员学习手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王淑琰,林通.影视演员表演技巧入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篇8:声乐表演的和谐探索论文

声乐表演的和谐探索论文

身体各部分机能只有协调才能健康,再比如衣着打扮,色彩的搭配一定要协调,而不是色彩的胡乱堆砌,配饰也要与所要修饰的衣物协调才能增加美感,否则只能是徒增累赘,起到相反的作用。下面结合舞台实践,从三个角度谈谈声乐表演中的协调统一。

一、字与声的协调统一

任何歌曲的表现都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来描述内在的感情活动,声乐表演者必须通过对文字的了解和语文的掌握,展示各种细微生动的表现。歌唱语言既是歌曲创作的基础,也是歌唱的基础,只掌握声音技巧而忽略对语言的正确掌握运用,不能成为完成的歌唱艺术,因此在声乐表演中必须重视字与声的协调统一。首先,字的要求是能将歌词大意让观众听清楚,听明白,要求吐字准确,唱腔圆熟,只有字正才能腔圆,通过咬字、字音、声调准确,才能充分并且准确地表达歌词大意以及歌曲的内在含义。“在具体分析实例和演唱者观察中,‘字正腔圆’是一个最基本的技能,特别是在民族声乐的演唱当中,更加充分说明了这项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字正腔圆’最初是我国传统戏曲常见的表现手法,是用以衡量演唱水平的一个标准,后来逐渐衍化成了演唱艺术和音乐创作应遵循的原则”。[2]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清晰的语言和准确的咬字吐词是表达歌曲思想、刻画人物性格、塑造动人心弦的艺术形象、深化创作主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其次,对于声音的要求是自然、省力、没有声嘶力竭和生硬的感觉,高质量的声音是洪亮圆润有光泽,富于弹性,有强弱对比和音色的变化,有自身嗓音本质的体现,又有丰富的泛音和共鸣。字与声的关系既是矛盾的,又必须是统一的。歌唱时要求吐字清晰、灵活,在口腔的前半部完成,也就是唇、齿、舌、牙在工作,而发声却要求咽喉部必须稳定,吐字的嘴要灵活,发生的嘴要稳定,使每一个字都唱在同一的共鸣腔体里,达到圆润清晰的目的。

二、歌唱技巧的协调统一

通常人们将音域划分为低声区、中声区、高声区。歌唱时经常出现换声现象,其实是因为歌唱者唱法有问题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即唱到某个音时有困难或者产生破裂,也就是说有换声点的出现。有的把换声点当成歌唱的一种必然而加以解决,甚至有的声乐表演者还将唱法分为低声区、中声区、高声区从而陷入了误区,正如P.M.马腊费奥迪所说:“歌唱嗓音在正确发声时是没有声区的,根据自然规律,嗓音――它的整个音域――是只由一个声区造成的。”声区的统一问题其实体现了歌唱者在歌唱时的间接意识,从低音长到高音时,每个声音的振动,共鸣的比例,真假声的比例都不同,都是由歌唱者通过间接意识指挥人体来完成的。歌唱时根据唱法不同要求腔体打开的程度也不同,这直接体现在喉结下沉的程度不同。喉头的高低对音色的好坏起着关键作用,稍有移动,都会在音色上反映出来。因此,歌唱者在低声区进入中声区的时候,喉头要保持稳定状态,低声区才能饱满圆润,而在中声区进入高声区的换省时,要训练喉头位置略微往下移动,就像流口水的傻子笑呵呵时发声的状态,打哈欠也有这种感觉状态,也像呕吐时的意识状态。因此许多音乐老师都要求学生寻找打哈欠的感觉,这种意识状态既不只是意识上的感觉,也不是身体上的感觉,而是要求歌唱时要始终贯穿两种意识感觉,特别在换气的时候,也不能丢失这种感觉,不能到唱的时候才又重新建立这种感觉状态,一般建立这种感觉状态需要时间,但换气的时间都不够去建立这种状态,同时保持这种状态有益于吸气,因为不能丢失这种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歌唱状态的保持”。

歌唱中声音的真假比例也是由歌唱者的意识协调来指挥完成的,由于歌唱能力的限制,从中音向高低音扩展时,真假声比例范围越来越小,比如唱中音时,声音可以在真声占绝大比例和假声占较绝大比例中任意调配,但越往高低走,这种调配越受限制,到最高音和最低音时,真假音比例只能各占一半,控制这种变化需要依靠歌唱者的意识感觉和经验,真声比例多时要求意识感觉像喇叭一样往外扩,假声比例多时则要求意识感觉像漏斗一样往内收。同时,从中音开始往两头走时,音量的最大量是递减的,在固定音高上,音量的可调范围与真假声比例成反比,假如真声比例大,相反音量的最大量和最小量就比真声比例小的音量大。所以在歌唱中,歌唱者要掌握好自己的歌唱能力,分析自己的歌唱能力对声音的限制,客观的运用好声音,协调好各种歌唱技巧,才能唱出自己水平之中最好的声音。

三、声音与情感的协调统一

关于音乐的本质,我国古代典籍《乐记》中有着精辟的'论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其哀心感者,其声瞧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蝉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谦;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3]这段话点出了声音与情感的对应关系。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情感是歌唱艺术的核心,而歌唱者的声音则是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歌唱者不但要追求声音的美感,更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只有声情并茂,才能达到音乐表演的最高境界。歌唱情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包含了声音技巧和情感表现两个方面。在歌唱艺术中,声音的美感是重要的,但歌唱情感审美也不能轻视,二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歌唱者在演唱时,通过声音和表演将歌曲内在情感传达给观众,观众欣赏到演员的演唱,再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艺术形象。

在声乐表演中,歌唱者对作品的情感把握尤为重要,只有处理好对作品情感的理解问题,才不会出现“为声音而声音”的现象,很多歌唱者具备卓越的歌唱技巧,然而因为缺失对作品的情感理解,演唱时显得空洞洞的没有灵魂,不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人类是一种情感动物,一首作品只有歌唱者本身受到感动,才能将这种情感传递给观众。在声乐表演中,对情感的处理和把握有一定的技巧和规律,但不能千篇 一律运用在所有作品中,需要对不同的作品进行不同的情感处理和把握,毕竟每首作品都,每个作者给不同声乐作品授予的内涵信息不一样,所要传达给观众的信息自然也不一样。这就对歌唱者的心智修养有很大的要求,动人要先动情,一个歌唱者首先自己要有饱满的热情,一首歌曲的感情体验,是从歌曲的局面分析和理解中入手,通过外部表情动作,表达音乐作品中的喜怒哀乐,在平时生活更要重视对社会的观察、分析、体验,丰富生活内涵,充实精神世界和心智修养,才能使表演的歌曲内容不单薄、造作,肤浅,正所谓“一生唱此曲,而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口唱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此所谓无情之曲。”[4]音乐想象和联想有助于歌者进入音乐,进入角色。音乐想象是“人在原有的,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形象的基础上,通过拼接、重塑而形成的新的音乐形象的心理过程。”[5]一个作品,其包含的情感内涵和意境,有些是表演者真实经历过的,能体会感受得真切一些,而有的情感是表演者没有经历过的,那就需要音乐想象来完成。想象是音乐的情感得以产生、表现以及被接受的重要媒介。音乐表演中的想象,不仅是对具体形象的联想,更主要是通过这种想象使表演者自身进入到音乐作品的情感和意境中,使表演者的情感和情绪的体验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对具体形象的联想升华到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和领悟,把音乐表演的想象与情感、联想与体验等心理因素结合起来,使得音乐情感更加饱满丰富,也是借助音乐想象和联想,让表演者置于角色之中,达到最佳表演状态,有效调控心理活动,更能使声乐表演达到更高的境界。

篇9:心理因素的培养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论文

心理因素的培养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论文

摘 要:歌唱是一种艺术,不仅是对演唱者技术技能、艺术修养等音乐艺术本能多方面的考验,更是对歌唱表演者心理素质的综合考验。调整好临场的心理状态是每个歌唱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良好歌唱心理状态培养的课程,与技术技能、艺术修养等课程一样,都是极为重要的学习内容,都是声乐歌唱艺术学习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声乐 心理素质 歌唱

声乐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是个人通过自身的条件在舞台上运用自身的歌唱技巧,对于歌曲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艺术形式;同时,声乐歌唱艺术又是人类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声乐艺术家在表演歌唱的过程中,会运用娴熟的歌唱技巧、真切动人的情感,通过各种表现形式,使观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达到观众和演唱者心灵共鸣的统一。

能够调整好临场歌唱的心理状态是每个歌唱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应该是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获得的基础训练。在我们当前的声乐教学中,良好歌唱心理状态的培养与技术技能、艺术修养等课程一样,都是声乐艺术学习的重要环节。我们声乐教学老师,都必须注重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培养和训练,这样才能够教出一个合格的声乐歌唱者。

一、在声乐教学中心理素质对歌唱产生的影响

首先,心理状态就是在一定时间内人的心理活动总的特征。心理活动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是具有客观性的,所谓“触景生情”,形象地说明了心理活动的客观性。然而心理活动还有主观性的一面,即同一客观现实可以引起不同人的不同心理活动。由于每个人身世修养、社会阅历、性格特征的不同,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和领悟必然会有差异。心理活动的这种主观性,实质上反映了人们经验积累的程度和个体差异。

其次,就歌唱者主观方面来说,歌唱时,他除了唱出自己以为是科学的美妙声音外,还必须用耳朵对自己发出的声音进行检验。这种检验,会经过听觉神经输送给大脑作出反应,然后作出判断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并随时加以调整。就客观方面来说,在课堂上,教师是客观存在的人,他的指导(语言、范唱、动作等),会对歌唱者产生刺激,从而在心理上引起反应;在舞台演出时,成百上千的观众更会对歌唱者产生刺激,引起强烈的心理反应。歌唱者当众歌唱时,自身的反应和外界的反应是同时存在的。歌唱活动如果仅限于个人,而无外界的刺激,心理反应的强度则会减弱许多。这就是为什么说一个人在琴房练唱时心情比较放松,容易唱出比较好的效果,而当众演唱时心情就比较紧张的原因了。紧张的心理也是影响良好的歌唱发挥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心理是很难避免的。

我认为造成紧张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某种程度上,心理紧张是由歌唱者对演唱技巧掌握不纯熟所造成的。

(2)学习方法不得当,也会引起心理紧张。

(3)客观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态度,对学生的歌唱心理影响极大。如果教师板起面孔,以命令的腔调去指导学生,甚至用粗暴的语言训斥学生,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就会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久而即之,形成条件反射,紧张心理定型,学生会把上课看成过关,甚至一提到上课,心理上就会出现难以抑制的习惯性的紧张。

(4)歌唱是一项全身性的协调运动,身体健康状况无疑会影响到歌唱技能技巧的发挥和心理的变化,尤其是歌唱器官不佳,如声带疲劳、喉炎或伤风感冒等疾病,都将直接破坏演唱技巧的正常发挥,而造成不同的紧张心理。

二、消除歌唱的紧张心理

具体地说,紧张心理的消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要教育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心理紧张是人类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演出前心理紧张也不足为怪,它是思想感情的一种心理变换,存在于想象之中,像快乐和悲伤一样,只是紧张程度不同而已。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对自己演唱前的心理状态曾做过这样的.描述:“当幕布徐徐升起时,歌剧已不是人类的瑰宝,而成了布满地雷的战场……走上舞台的时刻终于等到,我也迈出了走向死亡的一步。”可见,即使是一些著名的歌唱家也会存在紧张心理。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解除心中不必要的忧虑,树立信心,变紧张与恐惧为激情和兴奋,是十分有益的。

2.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的基础。教师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歌唱心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建设性的语言来启发学生,对学生不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发声方法,要依靠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否定,使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心情愉快,使歌唱教学成为一种精神享受。同时,要重视自己情绪的起伏对学生歌唱心理的影响,懂得教师的喜怒哀乐会立即转移到学生的身上。积极情绪的感染,会使学生倍感亲切,这将会无形中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也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只有学生充分地信赖教师,才愿意主动地向教师打开自己的心扉,“亲其师,信其道”,并自觉地把对教师的热爱与尊敬转移到体现教师教学的要求之中。要做到这些,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演唱技巧,又要有良好的演唱心理素质。

3.经常参加舞台艺术实践活动,从大量的艺术实践中获得掌握和控制自己歌唱心理的能力。人们的心理活动与实践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知”和“行”的关系,也理与实践的关系。歌唱心理素质的本质就是人们的大脑对艺术实践的现实反映,不重视艺术实践,则不可能凭空对歌唱产生热烈的爱和正常的歌唱心理。

4.做好演唱前的一切准备,是排除心理紧张的又一个途径。要根据自己的歌唱能力和嗓音特点,选择恰当的演唱曲目,特别是初次登台演唱,最好选一些短小易唱的歌曲,要接近甚至低于平时练习的难度。在技巧的表现上,应当为自己留有余地,切不可贪大求强;要熟悉歌曲伴奏,与伴奏者密切配合,获得他们的支持与合作;要慎重对待首次登台演唱,第一次演唱成功与否,对于以后的演唱影响很大。因此,时机不成熟,不要急于登台演唱;倘若准备演唱就不要犹豫不决,要充满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要认真对待演出前的走台和预演,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拟心理训练。在走台和预演时,可有目的地为演唱者设置一批有针对性的演出环境,如观众的成分以及演出的气氛等等,使演唱者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让他们在这种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综上所述,要想在歌唱中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必须通过多方面的系统的训练。我所说的这一点只是声乐学习中的一小部分,要想学好声乐,还要在很多方面进行一定的学习。也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对声乐学习者和教学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篇10:韩剧热的心理因素分析论文

关于韩剧热的心理因素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求新 求异 归属 从众

[论文摘要]在我国,“韩剧热”的出现并非偶然,首先,它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其次,“韩剧”满足了人们归属和爱的需要。第三,各电视台的“从众”行为,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

近年来,进入我国的“韩剧”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一股冲击我国文化市场的“韩流”。据新浪网调查,在接受调查的网民中有83.12%的人喜欢“韩剧”,在问到你最喜欢哪个国家或地区的影视时,有54.55%选择了“韩剧”,在这当中,67.81%的网民都是青少年[1]。“韩剧热”的出现并非偶然,它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在精神消费方面的一些的心理倾向与需求。

一、“韩剧”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社会生活的内容若缺乏变化则会变得陈旧,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就会缺乏生气,流行的出现与人们企图打破这种趋向的动机有关。人有一种基本欲望,即想要从自己周围环境中寻求新的刺激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流行之所以存在,z正是本身具有新奇性的缘故。流行与人们的求新欲望有关,人们即使生活上自由自在,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十分满足,但若长期处于没有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总会逐渐感到厌倦,甚至不堪忍受,终于产生摆脱陈旧生活模式的欲望。流行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用不断变化的新面目满足人们的求新欲望。在我国文化市场上,“韩剧”引进之前,国外影视剧以欧美为主,人们对以惊险、复仇、离奇、科幻、灾难等为主题的欧美商业大片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而“韩剧”的出现恰恰迎合了人们求变、求新的心理。WWw.133229.COm“韩剧”更多的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以生活化、细节化的描述手法展示人生百态。如家庭剧《加油!金顺》通过几家人的生活琐事,细致入微地展示了韩国人的日常生活,如同打开隔壁人家的门看他们家的生活。所谓“越不像戏剧的戏剧越是真正的戏剧,越不像小说的小说越是真正的小说”虽然韩剧并不张扬,但却慢慢滋润观众的心灵,恰如一股清新的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求新的心理。其次,欧美商业大片无论从投资力度、场景设计还是拍摄水平上都已达到了一个高峰,其特技化展示方式和商业化的运作很难再有新片产生超越。而“韩剧”则按照电影的技术要求精雕细琢,力求诗化的画面风格,像薄雨、雪原、浓雾、湖滨、村庄、枫林等自然美在镜头中得到了精致的呈现,带给观众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而音乐旋律也根据剧情的需要不断转换,音画相配,与剧中人物的情感遭遇形成了完美的共振,在音乐合成方面表现出精湛的技术。唯美的形式在传达信息的同时给人以新异的.感观享受。第三,“韩剧”的一大特色就是在剧中对韩国本土文化原汁原味的呈现,剧中所呈现的城市、住所、饮食、生活习惯,展现了独特的韩国文化魅力。同样的黄皮肤、黑眼睛,却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这对看惯了金发碧眼的西方美人的中国人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新奇的体验。

二、“韩剧”满足了人们归属和爱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在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是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出现归属和爱的需要,如渴望父母、朋友、同事、上级等对其所表现的爱护与关怀、温暖、信任、友谊,以及爱情等。人们还渴望自己有所归属,成为团体一员。马斯洛特别强调,人是社会的动物,没有人希望自己过孤独的生活,总希望有些知心朋友,有个温暖的集体,渴望在团体中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感情,保持友谊和忠诚。在我国,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日渐远离人们的生活,汉民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许多精髓已渐渐被我们遗忘,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和新的异族文化的入侵,使人们面临多种文化价值观的抉择,许多人心中充满迷茫和不安。中韩文化一脉相承,共同、相似的文化观念,父慈子孝、婆媳和睦、天伦之乐,甚至爱情观,价值观都极其相似。韩剧中所表现的那种重视家庭亲情、尊敬长辈、待人有礼,正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研究表明:“人们所具有的共性越多,他们在交流中所遇到的严重挫折或文化曲解就越少,即两种文化差异越小,共同的意义空间就越大,交流的障碍就越少,彼此产生认同感就更容易”[2]。因此。许多人在“韩剧”所展现的浓重的儒家文化中体验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其次,韩剧中,家庭伦理剧占有很大的份额,而中央电视台引进的大多也都是家庭伦理剧。它之所以如此的打动人,使得观众欲罢不能,很大原因在于人们从中体验到了爱和温暖。《看了又看》的导演张斗义也承认:“韩剧之所以打动了包括中国观众在内的很多东方观众,原因可能就是剧中所体现的儒教传统,那种有些森严的长幼尊卑关系,几代同堂的生活方式以及孝顺父母,重视家庭,谦恭有礼的人生态度”。[3]现代都市生活,职场上尔虞我诈,人际关系淡漠,现实生活中爱的缺失,可以在欣赏韩剧的同时,在剧中呈现的艺术世界里寻找到补偿。所以“韩国影视剧中演绎的这种在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感情故事,让人如痴如醉,人们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跟随剧中人物去体验生命情感中的至善至美”[4]。正如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梁旭明说:“大部分中国人喜欢韩剧,与其说他们哈韩,不如说这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寻求在这个转型社会中日益缺失的那种温暖的情感。”再者,快节奏的生活,急功近利的心理。使现代人普遍处于社会和生活重压之下,人们急需一种释放压力的渠道,而韩剧唯美的画面,舒缓的节奏,细腻的处理,丰富的情感为观众建构了一个日常生活的“乌托邦”,几种艺术元素完美融合,和谐共振,如同是一架梦幻飞行器,令困顿于快节奏、高竞争生活中而身心疲惫的城市居民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美妙的梦想之旅,在剧情中部分地实现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和期待。“韩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的空间。

三、各电视台的“从众”,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993年中国首次引进并播出韩剧《嫉妒》,从至今,cctv(中国中央电视台)先后播出了《爱情是什么》、《初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真相》、《奔》、《孪生兄妹》、《四姐妹》、《看了又看》、《明成皇后》、《人鱼小姐》、《黄手帕》等韩剧。同时,一些地方电视台也陆续播出了《天桥风云》、《星梦奇缘》、《爱上女主播》、《蓝色生死恋》等韩剧。韩国历史剧《大长今》将近年来涌动的“韩流”推向了一个辉煌顶峰。《大长今》去年在韩国播出时,收视率超过50%,cctv索福瑞对全国31座城市的数据调查显示,《大长今》的整体观众总量超过了1.63亿,在中国引发了史无前例的“韩剧热”。由以上可以看出,随着“韩剧”收视率在中国的提高,上至cctv(中国中央电视台)下至地方电视台纷纷跟进,只要打开电视,到处皆是韩式对白,韩国风情。一些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后指出,在购买物品和欣赏电影,音乐时,舆论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经过舆论指导者的宣传后,就更具有说服力。各电视台的“从众”行为,客观上对“韩剧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只要打开电视,满眼皆是韩剧人,一些观众最初可能被动的选择了“韩剧”。正是由于被动选择,所以产生了认知失调。菲斯汀格认为。认知失调会使人的心理上发生不愉快,有时有压迫感。因此当人们的认知体系发生了不协调,就会设法去减轻或解除这种不协调状态。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调强度越大,人们想要减轻或解除失调的动机也越强烈。为了达到认知协调人们就会改变认知因素失调的双方中任何一种认知因素,使双方趋于协调。而且当人们的认知体系内呈协调关系时,就会设法保持这种协调关系,避免接触与已有认知因素相矛盾的信息。因此,为了达到认知协调,人们就会转变态度,对“韩剧”由最初的被动接受逐渐演变为主动接受。而且研究还发现,大众宣传对改变人们的态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韩剧热”的出现对中国的文化市场提出了挑战。我国近几年也出产了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但为什么没有形成一股潮流?我国的文化产业在走商业化道路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探求一下人们的消费心理与需要?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探讨和深思。

篇11:声乐演唱版本分析论文

声乐演唱版本分析论文

一、作品分析

舒曼的艺术歌曲《我没有把握,我不敢相信》是描写当少女得知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有了回应之后的惊讶之情。没有前奏,面对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如其来的惊喜,甚至来不及思考,是最真实的第一反应。这首歌曲是C小调。第一部分没有前奏,像说话一样的旋律仿佛主人翁急切地想要表达她的惊讶,不明白也不敢想象,梦中心爱的人同样倾心于她。“F”的力度,以弱音起,更加强调了重音。配合重音上的歌词“kann’s”“hat”,它以字母“K”和“h”开头,都是喷口音,而原音“a”是开口音,语音上来讲是往外放的单词。舒曼在此使用这种写作手法也很好地突出了惊讶的语气。钢琴伴奏四分音符的柱形和弦以跳音形式出现,加上休止符,短暂而急促,这种节奏像极了因为紧张激动而上下起伏的呼吸和砰砰的心跳声,表现少女激动的心情。17小节起,标注为“稍慢”,强弱也变成了“P”,从谱面上看,主旋律的节奏变化不大,钢琴伴奏部分虽然还是柱形和弦,但是节奏发生了变化,17-35小节由短暂的跳音变成了多连线的附点八分音符。这表示歌曲进入了第二部分,依然保持难以置信的情绪,开始回忆他对自己说过的话,一切如同美梦一般。描述性的语气,但是带有一丝丝甜蜜。最后第一部分的动机再次出现,一段间奏之后,又一次重复出现,巧妙地表现不明白不理解的情绪一直萦绕心头。

二、演唱版本比较

女主人翁知道了自己心爱的人原来喜欢的是自己,三位歌唱家唱得充满了激情,极富生命力,表现了欣喜若狂,难以置信,心跳加速的情绪。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是德国二十世纪后半页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音色纯净婉转,声音的控制能力极强,尤其擅长对德奥艺术歌曲的表现。她在演唱第一部分时,用很轻声的跳音演唱,配合钢琴伴奏的和旋,表现了疑惑不解的情绪。第二部分,前两句几乎是念出的歌词。从26到35小节,她做了渐强的处理,速度稍稍渐快了一些,情绪也逐渐激动,似乎是仍然难以相信自己已经实现的梦。37-41小节这句歌词大意是“啊!就让我死在梦里”一个音对应的'歌词是一个语气词“O”,她演唱这个音时吐了很多气,故意用微微抖动的声音演唱。40-41小节有一个纯四度的下行,她使用了滑音,这些处理都体现了害羞、难为情和欣喜的情绪,其实不是真的想要死,而是想要再次在梦中见到他。54小节至最后,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用音量偏弱的相对平静的语气表现前句。有些像自言自语、含糊不清的喃喃低语,一段钢琴伴奏之后,同样的歌词,音区却整体提高,强调了这种情绪,最后一个音自由延长,体现对那个美梦的无限向往。伊丽莎白舒曼伊丽莎白舒曼版本时期处于单声道时期,而她纤细明亮的音色在这种录音环境下是比较吃亏的。第二部分的演唱做了稍稍不同的处理,前一两句为了突出说话的语气,有的音她甚至没有唱那个音,而是直接用说话说出来。而在这一部分的末尾处,她的情绪提前进入了下一部分,在这一句还没有结束时,演唱到最后一个音使用跳音,本来抒情的情绪,提前转换成了惊讶。紧接着53小节这一句开始之前,谱例伊丽莎白舒曼做了一个很夸张的吸气,见谱例:好像吃惊的时候发出来的声音,正好呼应了这一段的情节,还是无法相信心上人喜欢的人居然是自己。

杰西诺曼杰西诺曼音色浑厚宽阔、气息控制力很强,21-25小节这一句其实是引用了男主人翁说的话“我永远属于你”,演唱时故意压低了声音,用很粗的声音演唱,似乎在调皮地故意模仿他说话的声音和语气。随后再转换成自己的角色。29-37小节,重复着“绝对没有这种事”这句歌词,但杰西诺曼在演唱时,第二句强调的语气更重,再次表示难以置信。虽然嘴里唱着“就让我在梦里死去,就让我在他怀里死去”,但其实心里却是高兴的甜蜜的。再现部分的表现也有自己独特的方式,间奏之后的这一段,她放慢了速度轻声的演唱,深深的疑问在她心头萦绕。以舒曼的艺术歌曲《我没有把握,我不敢相信》为例,通过对三位不同时期、不同国籍的声乐艺术家的录音版本进行仔细分析与比较,不但可以一定程度地学习她们的演唱技巧发声方法,更主要是借鉴她们处理作品的方式,学习其技术、步骤和能力,并教授给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概念和思想理念。

参考文献:

[1]黄琳华.古典之门音乐丛书―舒曼[].东方出版社,.

[2]莫尼卡施蒂克曼著.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克拉拉舒曼[M].人民音乐出版社.

篇12:论文:声乐教学法的分析

论文:关于声乐教学法的分析

前言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来,各代领导人都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总书记在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梦的思想,并且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要开展五位一体, 其中就包括文化的建设。 文化最为注重的就是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培训,这就要求教师以及学校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提出创新性质的教育方式,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于声乐教学法的探究,则会带领教育走向另一个教育的时代,打破旧有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新的教学方式中得以吸取知识,并且从中获得乐趣,不再是枯燥无聊的课堂教育。声乐教学法还处于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来说,还不算是成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运作体系,对于声乐教学法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神声乐教学法的水平,进一步投入实践中。

1.简要概述声乐教学法

相对于其他的教学方法来说,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但是对于声乐教学法来说是有理解难度的,因为不常接触到。 声乐教学法的具体定义为:根据学生不同的性别,学生的生理结构以及不同的接受能力,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要保留学生自我特性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掌握科学合适的发声方式,是一门提高音乐素养的课程。声乐教学法,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并且知识的覆盖率极为广泛,要求教师的知识水平极高,除此之外,还是给学生摆正声乐教学价值观的教育方式,具有别的教学方法所没有的特性。

2.声乐教学法的特性

2.1 针对性

上述中提到,声乐教学法是根据学生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声带以及其他生理构造,和不同的接受能力设立的一门教育方式,因此可见,声乐教育法是有一定的针对性的。 针对性地对对每个学生展开教学,能够尽可能地使得声乐教学更为全面,更成熟,更科学,进一步规范和矫正学生的发音。 举例来说:男生和女生的声带构造是存在很大差异的,男生相对于女生来说,声带更为厚,因此在声乐教学中,男生女生的教育方式是不一样的,再者说,在男生中,有人的声带是厚而长的,这样的声带适合进行男低音的学习, 有的男生的声带是薄而短的,这样就适合教学生学习小号男高音。

2.2 反复性

要掌握一门技能,是需要一个反复和长时间的过程的。 学习声乐就是要熟练地掌握一门技能,因此在声乐的教育中,老师会对知识点和技能进行反复性的教学,只有进过反复性和不间断地练习才能达到效果。比如,老师在进行发音的教学中,学生是不可能马上接受到全部的知识点的,也不可能学以致用,因此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不断地进行教育,而学生则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学习、发声,最后达到最为标准的发音,避免跑调和走音等现象的出现。 只有在声乐教学方法科学,再加上反复的教学,才能确保学生声乐课程上提升自己的声乐技能,不断地取得进步。

3.声乐教学法的改进措施

3.1 声乐教学内容的全面性

在传统教育观念下,学校的声乐教育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挥的机会,在课堂上不断地提升学生对乐器演奏技巧的掌握和演唱技巧,这样的声乐教育方式,就存在缺陷:没有视将所有主要的声乐综合性知识体系建立起来,学生只是在单一地进行学习,不成体系。在我国中国梦的提出后,要求进行五位一体的建设,其中文化方面的建设就意味着教育方式的改革,但是在这一改革背景下,传统落后的声乐教学法已经不能够跟上当今快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因此,全面的声乐综合性知识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也就意味着声乐教学内容全面性的实现。 但是这一举措首先得向有关的教育部门提上议程,进而逐步地引起越来越多的声乐界的专家和学者们的关注。只有在改革开展以后, 学生才能在全面的声乐教学中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音乐表现能力,歌唱技巧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只有在接受到全面的声乐教育后,学生才能够成为高素质的声乐学习者,不仅仅是只会唱歌而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声乐的同时提高其自身对声乐的理解能力,进而开展自我的声乐创作。

3.2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中国的教育事业来说,不管是什么专业知识的教育,都存在一个极大的弊端:课堂上老师讲解,学生笔记,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没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仅仅在跟随老师进行知识点的记忆,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我国的大多数学生缺乏创造性和多角度的思维能力。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单方面的接受知识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需要教育方式的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声乐教育要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以及学生在声乐课程上获得的音乐思想,并且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培养、鼓励、支持和表扬。 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认可后,学生才会觉得自己是课堂上最重要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够主动地进行声乐的学习,进一步还会对声乐的学习进行探索,减少声乐课程的枯燥感。

3.3 可视性声乐教学法的推广

对于传统的声乐教学法来说,可视性声乐教学法是一种综合化极强的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这样的声乐教学法首先能够优化歌唱的发声训练,学生能够直观地进行声乐的学习,使得发声训练更为有效;其次可将传统的声乐教学方式转化为感知式教学。可视性声乐教学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多直观性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因此学生能够在可视性的声乐教学中进行感知性地学习,达到声音训练的效果。

4.声乐教学法的重要作用

声乐教学法作为一门专业知识覆盖面广 、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能够从声乐方面来启示学生进行其他知识的学习,并且在繁复的课程之余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 除了对学生有着重大作用外,还能够弥补我国应试教学上的缺陷,使我国的应试教育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在很大程度可以提高我国声乐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对我国声乐教学的研究和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有益于我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综合性、应用性的优秀人才。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下,我国的整体文化水平才能得以提高,促进文化建设。

5.结语

在诸多的高等教学中,声乐教学的方法以及内容都是较为陈旧的,因此就会给学生一个印象,既声乐的学习是枯燥的,无聊的。 经过诸多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声乐教学法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了,这就极力要求进行声乐教学法的探究,进而改进这项教学法。 声乐教学法改进后,首先能够唤起学生对声乐的兴趣,进而能够吸收更多的学生进行声乐的学习,除此之外,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声乐的

篇13:高中声乐教学研究分析论文

高中声乐教学研究分析论文

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又复杂的过程,对于高中声乐生来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声乐的自信心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建立起正确的声乐概念。

一、学科特点分析

1、声乐学科是一门特殊学科。

有些发声器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隐藏在身体内部,这是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本质的区别。

2、声乐教学侧重于演唱技能的培养

声乐课不是简单地学唱几首歌曲,而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有严格而又科学的训练方法,它是一个不断循环训练声音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

3、技艺结合,声情并茂

就是把书面上的作品通过演唱变成活的,有生命的,有艺术价值的,有感染力的听觉艺术。

二、高考现状分析

目前在高考中声乐类的评分标准基本没有变化。声乐和器乐一样都是百分制,现场评分,在高考中占据重要地位。我整理了近两年的高考演唱曲目,发现高考的曲目难度越来越大,青歌赛的作品频频出现在高考的舞台上。这也给艺术生和声乐教师带来了一个挑战。

解决策略:高一阶段的训练以培养良好的歌唱状态为主,建立美好声音的雏形,打好呼吸的基本功。高二阶段注重气息与声音的结合的训练,拓展丰富的演唱曲目。

三、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入学时,在声乐方面都是零基础、零起步的。我们的任务就是在有限的两年半时间内,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演唱能力,达到高考的应试水平。

四、教学方法与措施

根据自己在声乐教学一线的点滴经验,简单总结一下我在日常授课时的教学方法。

1、善于举实例,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

声乐是一个很抽象的学科,如果把专业性语言例如:“运用头腔共鸣来歌唱”,“唱歌时像带面罩”等等语言带入课堂,特别是对高一的学生来讲简直是莫名其妙,弄不明白。所以我在上课时经常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去领悟。比如在学习歌唱的呼吸一课时,专业性的语言是主张胸腹式联合呼吸,那么我就告诉学生,你现在眼前有许多漂亮的鲜花,你会深深的吸气去闻花香,这时你的胸腹就会下沉膨胀起来,这种感觉就是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感觉。这样举个例子,学生掌握起来就会很快。

2、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采取小组授课模式

如果将所有的学生放在一起上声乐课,没有考虑到有些学生声音条件、音准存在欠缺。这些学生往往缺乏自信,久而久之,他们会对声乐课产生恐惧心理。采取3-5人小组授课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共同练习,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取长补短,互相带动进步。高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想让学生金榜题名,除了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外,还应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因此,我会每月组织一次小组声乐汇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克服害羞,紧张的心理。

3、注重作品的情感表达

歌唱是以歌声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声音是传情的手段,抒发情感才是歌唱的目的。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注重用发声技巧来表现作品,从而忽视了情感的表现,这样演唱出的歌声就会缺少感染力,难以打动听众。所以要想真正唱好一部作品时,应先从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入手,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自己搜集声乐作品的背景及歌曲表达的意义。要深刻地领会歌曲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就必须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特点。譬如有代表性的《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等等都强烈地反映了时代特征,使我们能很清楚地明白当时的社会现象。此外还要做到大声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对词和曲做到逐句逐段分析,要想真正唱好一部作品时,应先从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入手。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结合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再加上熟练的演唱技巧来完成对作品的表现。这样,我们所唱出的歌声才不至于苍白无力,才可能充满感情、充满生气,才可能打动听众。

总之,我想作为声乐教师要善于总结,善于引导,因材施教。以上是我对声乐教学的一点心得,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上会更进一步。

篇14:声乐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论文

一、意境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和绘画艺术中的“意境”内涵

诗歌中“意境”一词的提出应追溯到唐代。王昌龄所撰写的《诗格》一书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文中明确阐述,“物境一:欲为山水诗……神之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像,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谈到,“一切境界,无不为世人而设。世无诗人,既无此种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遂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作欲言,而又非所能自言……”②文中又把意境看作是“心”与“物”相互默契,相互融合的产物,从而构建出意境是由心境与物境的两种融合模式组成的辩证框架。大家熟知的诗句中,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又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所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些诗句虽说呈现出一种凄凉消极之感,但是他们已然是“物境”这一层面的最佳体现。正如前面所述,事实上,“空山、青苔、枯藤、小桥”这些物境乃是心与物的融合,每一首诗句都浸透了作者当时对生命、前途、情感等各种“心境”的写照。绘画艺术在宋元时代出现了山水画的高峰,从而促成了写意山水画中“意境”这种特定审美概念的明确提出。其中,北宋时期山水画的重要专著《林泉高致》一书中六节之一“画意”中就明确使用“境界”一词来要求山水画家画出诗意。“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原。”③文中可见古人在绘画中已经开始植入美学思想的内涵,境界理论的提出对宋元山水画具有前所未有的审美意义。

(二)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的“意境”内涵

古代音乐文献中关于音乐给人意境之美的记载比比皆是。先秦时期便有琴师伯牙与钟子期那一段《高山流水》结知音的佳话,樵夫钟子期从琴中领会到“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叹“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列子汤问》中,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而道家代表老子所提出的“大音希声”,则是代表了另一种以“道”而言的音乐意境———大音乃此乐无声,无为而自然,永恒并绝对的自然美;道生万物,有声有无。这些典故都表明了意境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生于艺术形象,意境的创造表现为真境与神境的统一,也可以理解为实境与虚境的辩证统一。无论是传统文化、绘画艺术还是音乐文化,意境都是特定形象与丰富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的综合。换句话说,意境不仅仅代表着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氛围,还代表着由此触发的丰富艺术联想和幻想的另一种境界。笔者通过对意境论的不断探究,并在声乐的学习和教学中逐步引入意境论,经过数年的实践整理出一些心得,与广大师生共同交流。

二、声乐教学中意境探析

(一)技巧意境

声乐是以人声塑造音乐形象,而人的发声器官在正常状态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的传导方式以及对声音审美标准的不同都是声乐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种种因素。由于歌唱的生理基础中,无论是音源还是共鸣腔体,它与普通乐器不同的还有可变性、不稳定性以及难以控制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引入了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虚必有实,实中有虚”的哲学思想作为声乐教学中的理论指导之一。声乐教学中,声乐技术的练习是通过一系列的肌肉动作和联想启发得以实现。在这个微妙复杂的过程中,需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转化成可以看得见的肌肉动作的训练,通过巩固正确熟练的肌肉动作,形成动作的条件反射;然后再经过这样反复的动作训练,把歌唱的通道,音色,呼吸等一系列要素结合起来,形成一系列的肌肉记忆,再通过肌肉记忆得到科学性的发声方法来发展培养歌唱者掌握熟练的发声技巧,从而完成由虚到实的转换。当歌唱者在演唱作品时没有过多技巧负担,通道流畅,音色统一,语言自然,也就能够更多地投入到对作品的理解及对作品情感的把握之中,真正达到对声乐艺术作品演绎的深刻感知和完美表达,最终完成由实到虚精神层面的转换。演唱者精神世界的创造正是声乐技巧意境的体现,而对作品想象的流动性、开阔性和深刻性又都需要借助于技巧来实现,因此可以理解声乐的技巧意境正所谓是:化无形于有形,有形交融于无形。譬如,对音色的追求是声乐教学过程的重心之一。笔者一直在研究鼻腔的肌肉动作在实现集中的哼鸣,通透的音色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怎样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眼神、眉毛、微笑等一系列可观的动作变化,找到正确的使用鼻腔的力量,把对鼻梁鼻腔的肌肉体会转化成可见可触碰的实物。学习者经过反复的琢磨思考和练习之后,再进一步提出联想,调整演唱的通道和哼鸣远近的比例关系,以获得更美的音色。通过多年的不断摸索和实践,笔者和学生都能够较娴熟地运用和把握该技巧,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心态意境

专业音乐院校中声乐的教学对象一般都在17岁以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和独创性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且在不同个体的身上显示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声乐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信息接受的区别,导致学生心理上的各种变化,而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歌唱状态的变化,最终成为授课效果好与坏的直接因素。笔者正是在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中发现了这一特点,尝试着把心态意境论引入授课过程。声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的精神产品,声乐学习是精神产品生产行为过程;因此可以理解为歌唱既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这种看不见的控制就要靠心理来统筹掌握,因而也可以理解为心理活动是声乐学习的非物质性基础。技能学习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进行,其中包括感知觉、思维、想象、情感、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等。当这一切心理活动处于一种积极良好的状态时,歌唱者内部机体才会十分协调;反之,则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混乱状态。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摸索,笔者发现,调节与控制学习者心理与情绪状态的唯一手段就是心态的平和与空性。在佛教中,“空性”素来是一种智慧思想。《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曾有这样一种论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内心清净安宁,排除种种杂念,由此心神才能安定不乱,真气因而调顺,疾病又怎能发生呢?当然这是在传统养生方面由于空性带来的意境。那么声乐课堂上,如果能够放下自己的固执、自卑、偏见、困惑和身边各种各样的干扰,还原内心一片真空的心境,忘我单纯地吸收课堂传授,心理和生理的调节自然会平衡健康地发展,充分享受到快乐的学习过程。当然,要想获得这样优质的教学效果,就需要老师能够及时洞察学习者的心态变化,并给予一定时间的调整,做到心中无杂念。教师应将这种完美的心态意境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深刻的教学互动的心态特点,优化教学效果。譬如,部分学生在练声过程中,中声区都能按要求正确完成,但在即将进入高音区域时,便开始心情紧张;显然,他能预测自己必然很难达到高音区规范的动作要求,很难拥有松弛的音色。出现这种情况时,笔者就尝试引导学生放弃听觉干扰,克服这样的心理障碍,达到中声区和高声区音色的过渡和统一。只有消除不良心态,才能促使师生共同处于充满爱意与热情的声乐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氛围中去。

(三)表演意境

中国古代音乐和文艺理论专著《乐记》中曾经论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④声音是人内心感动的产物,表演者应该让歌发自内心。这也强调了真正的表演意境是内心情感的流露,要求用心去诠释作品,融入情境,体现人物。放下技巧,抛开表演,这才是声乐表演者追求的舞台表演意境。中国传统戏曲通过演员的唱、念、坐、打等真而美的表演,特别是符合程式又富于生活情趣的戏曲身段的运用,能使空荡荡的舞台上不断叠现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产生虚实相生、令人神往的艺术意境。例如,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梅派旦角艺术把人物的个性特征及形象代表都融入美和韵的肢体语言当中,舞台技巧在平凡当中孕育着深邃的灵感,艺术魅力感染着每一位听者,其动作的设计更是体现着剧情所代表的情景意境。譬如表演者手执长鞭绕场一周,就意味着剧中人物日行万里;两个武生拿着红缨枪来回几下就代表戏剧中人物已经大战几百回合。舞台道具更是以点盖面,一张桌子就可以替代一个旅店,一把龙椅则可以代表整个宫廷……声乐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会歌唱者成为舞台上真正的主人,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求时刻创造出舞台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表演意境。尤其在几部中国经典舞台剧的教学,如《小二黑结婚》《白毛女》《屈原》等中,人物的刻画和表演要求歌唱者必须快速进入人物当中,用内心对人物真实情感的感悟所产生的满腔真情完成作品的二度创作,实现抛开表演,放下技巧的表演意境。例如,中华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中小芹的唱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在演唱第一句“清粼粼的水来,蓝个莹莹的天……”时,首先演唱者要明确小芹的年龄,生活的年代及地方,熟知小芹的个性特征以及是在怎样的心情下开始的这段唱腔;其次,唱腔中所提及的“水”是怎样的一条河,有多宽,自哪儿向哪儿流淌;“天”有多蓝,是否有白云朵朵。当这些具体想象画面带给你足够多的意境体会时,真实地演绎和刻画这个人物也就没那么困难了。

三、声乐教学意境论的指导意义

(一)提高声乐教学的价值性

声乐学习过程中,重视技能自然无可厚非,但学好技能并不意味着声乐教学的成功。声乐教学意境论的提出正是在不断追寻科学性的教学手段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和挖掘音乐本体的艺术内涵,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声乐修养,探索声乐教学更大空间的价值性。

(二)推动声乐学习者不断加强音乐文化的修养

音乐学院声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声乐表演者和高师等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无论是舞台艺术还是作为音乐教育之技能教学的核心课程,声乐教学意境论的提出有助于学习者不断分析自我,了解自我,从而提高自我,促进学习者在声乐课堂上发挥积极能动的学习品质,克服消极因素。意境论强调学习者必须加强自身的音乐文化修养,植入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音乐美学的范畴,这些对于声乐学习者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发展探索新的声乐教学之路

声乐教学是每一所音乐院校必不可缺的技能教学,在声乐学习者到声乐教育者的多年学习实践过程中,笔者一直不断追寻和探索声乐学习和教学的新思路,而声乐教学意境论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发挥,并且效果显著。因此,笔者认为,知识和技能是声乐学习者创造声乐表演艺术世界的工具,声乐技能是表演者创造艺术魅力的手段;掌握技能是为了忘记技能,提升全面的修养,充分领略声乐意境论中的精华,才是声乐艺术情感表现的源泉,是衡量声乐教是否成功的标准。

篇15:声乐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论文

声乐艺术,传递着人们丰富地情感,通过美妙的声音打动人的心灵,对人一生产生的影响是无限的。声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人才,深化人的情感教育,提升人的艺术修养和情操修养。我国现代声乐教育始于20世纪之初,教学的基础源于意大利美声唱法,以及源于中国戏曲与民歌的民族唱法。经过近百年的研究及探索,创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现代声乐艺术教育体系:学生通过系统的声乐学习,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学会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歌唱,协调各个发声器官机能,具有对声音的把控能力和可塑能力,不断加强音乐修养,最终提高并达到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声乐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音乐专业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既是一种技能培养,也是一种能力塑造。中职学校的声乐课教学目的不是培养歌唱家,而是通过全面系统的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时代在进步,各种新理念层出不穷,声乐教育不但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很好的学习和保留前辈留下的知识与宝贵经验;还应创新教学方式,否则旧有传统就会失去活力,会落后于时代。中职课堂声乐教学不仅仅要培养学生歌唱技能,还要培养学生专业的职业素养和实践工作能力,鼓励学生在歌曲的选择方面,演唱的个性方面全面发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通过声乐学习拓展知识面,提高能力技巧,适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从而有利于声乐教学的传承与发展。

一、声乐课堂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生理和心理已经慢慢开始接近成人,他们思想比较活跃,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我并以自我为中心。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接触和学习声乐的同时,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艺术教育的本质教师素质教育,让学生能够充分享受艺术教育所带来的愉悦。中职学生大多数在入学之前没有受到过系统的音乐训练,甚至不乏一些学生从来没有唱过歌;加之当今社会大众化流行歌曲盛行,电视选秀节目时刻冲击着这些孩子的眼球。学生往往更加喜欢演唱流行歌曲,喜欢真实情感的表达。但是,在演唱传统声乐课所教授的一些艺术歌曲时,则没有什么兴趣。如果教师一味的要求学生演唱,而不顾学生对于某种音乐形态的喜好与否,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作为课堂中的引领者,教师应当在遵循传统声乐教学同一性的基础之上,尊重和理解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声乐选曲方面风格尽量多样,既要选择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中外艺术歌曲,也要适当选择一些歌词内容积极向上,旋律优美,易于上口的流行歌曲,把流行歌曲的音乐元素引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将流行歌曲的元素与美声和民族艺术歌曲相融合,以此作为切入点,让声乐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例如。在进行艺术歌曲《红豆词》的艺术处理分析时,我没有直接讲出歌曲的内容情感,而是让学生欣赏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邓丽君的《在水一方》,学生通过欣赏古诗词改编的流行歌曲,过渡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学习。我还鼓励学生探究讨论歌曲的表现手段,从力度、速度、情感表现等方面对歌曲进行分析,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发他们形象思维的主动性的创造力,促进了学生“能动”探究,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也很好。

二、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创新教学内容

在声乐课堂上,教师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意紧密贴近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就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声乐表演能力、声乐演唱技巧是职业基本功之一,可以说这项专业技能伴随学生的职业终身。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应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是声乐演唱能力和幼儿声乐教学能力。那么,面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师应该把培养优秀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主要能力培训目标。要达到这种教学目标,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就应与音乐专业课内容加以区分,不能只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能力,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前声乐教学综合能力,学习内容应主次分明,艺术歌曲演唱以提高学生声乐技巧和音乐素养,再通过演唱幼儿歌曲提升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课堂上突出学生主体性,教师要根据学生专业和职业需求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以达到适应学生和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例如,在课堂中,我把成人艺术歌曲教学和幼儿歌曲从歌词的内容、歌曲的风格等方面入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分类,把艺术歌曲的学习和幼儿歌曲的演唱有机融合在一起(表1):

(二)创新教学方法

1、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语言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正确的歌唱方法主要是靠训练获得的,而训练又必须是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这就要求老师的语言要精炼而又准确。精炼准确地语言来自教师客观敏锐的听觉,它是教学的基本功,也是声乐教学的基础。它来自教师主观努力的教学经验,它是教学实践而成的积累,是声乐教学的关键。比如,通常可以听到老师在课堂训练中这样提示学生:气息沉、吸气深、吐气稳、下巴掉、笑肌提、牙关开、咽腔张、前胸松、后背紧、气息通、双肩落等。也有些老师在课堂上针对某个问题大讲特讲面面俱到,有的则空谈声乐理论,使学生感到漫无边际,无重点,演唱中会感到无所适从。比如:高一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声乐演唱,教师要从演唱的站姿、口型、气息的运用各方面加以指导,为学生今后的声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声乐教学语言的精练准确既要合乎逻辑,又要顾及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容易理解。过于专业化的教学用语,如:“运用头腔共鸣来歌唱”、“运用胸、腹式联合的呼吸方法”、“你要用真假声混合的唱法唱”,以及过分强调教师自我体验的提法,如:“我是应用头腔共鸣唱的,就是把声音唱在头上,让头顶来歌唱”等等的语言往往会让学生莫明其妙,弄不明白。精练准确的教学是建立在活泼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上的,比如:“唱歌要注意整体性的运用,头腔、胸腔、气息要感觉三点成一直线运用在歌唱中,吸气要深,声音叹在气息上演唱”。这样的教学语言即通俗易懂,又不失声乐教学的严谨性。

2、教学中把握“两”结合

捷克著名歌唱家亨利费尔迪南爱斯坦曾经说过:“表情是歌唱的灵魂”。只有当声音与表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能被称为“艺术”。关于声与情,在教学中,我们主张技艺结合,声情并茂。要把书面的作品通过学生的演唱变成活的、有生命的、有艺术价值的、有感染力的听觉艺术,教会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歌曲。要让学生理解到歌曲的内容(思想和感情),是借着歌词与音乐共同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教授学生怎样进行歌曲演唱的处理时,就要从歌词和音乐方面入手(加以个别的分析和理解)。学生在学唱之前必须在初步了解一首歌曲(多唱几遍,体会整首歌曲的形象、思想和格调)的基础上,再对词和曲进行逐节、逐句、逐段的分析研究,从而达到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全部内容。首先要熟读歌词,弄清这首歌的中心主题思想,因为它是整个歌唱的灵魂,是以后技术处理和艺术表现的依据;其次,可结合歌词的音节、声韵有感情地进行朗颂,从中熟悉词句酌韵律感(同时也为改唱正确吐字、发音打好基础);最后结合曲调进行反复试唱,从中进一步领悟旋律所赋予歌词的音乐形象。此外,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可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有助于情感体验的深化。歌唱中的情感体验必须以生活经验积累为前提,否则,就难以感受歌声中真情实感,自然也无法通过歌声把它真实地再现出来。因此,对生活阅历浅薄的中学生的歌唱教学必须注意拓宽相关生活、知识领域,使他们在了解并熟悉歌唱内容之后再开始歌唱。特别是对那些过去时代的艺术歌曲,首先要通过形象直观的材料辅助教学,等学生知道唱的是什么之后,才能开始歌唱教学。学生要入情入戏的演唱,教师还要引导学会运用形象思维,否则,就不能创造一种真实而完美的艺术境界。音乐是通过情感体验的途径和形象思维的途径来体现的。当学生演唱时有动于情的同时,又仿佛“见”到了景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审美的满足情与景在音乐中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当“情”是在“景”的衬托之下,为“景”所环绕时,“情”才能更加具体,更加丰满,音乐形象的塑造需要歌唱者将思维进入作品中所需要描绘的生活情景、进入想象的境界中。因此,在曲目选择上,要多选择适合各个年级,各专业特点的曲目,歌曲难易程度适中,要完全适应每个学生的声音条件及程度。这样也利于学生更自如地去学习演唱。

三、把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相结合

声乐教学不通过艺术实践的检验就不是成功的声乐教学,艺术实践是声乐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外延。艺术实践和课堂教学彼此补充,互相促进。学生艺术时间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可以弥补声乐理论学习中欠缺的知识和技巧,更好的促进对声乐理论知识的运用。艺术实践活动不仅能促进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还可以不断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树立争取的艺术观和世界观采取课堂月汇报、学期汇报或演唱观摩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独自上台演唱,并相互探讨长处或不足,再请多位声乐教师加以点评、分析,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唱法上存在问题的同时,又识别他人演唱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加深对发声的正确与否的理解,引起重视。同时我又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教学实习和艺术演出活动,如:教育部“文明风采大赛”,以及中学生艺术节,学校艺术社团展示活动等等,这样的多样艺术实践使学生们在歌曲的风格掌握、艺术处理、演唱经验的积累、舞台表现、识别声音优劣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离不开舞台表现,学生也只有通过大胆自如的演唱,才能加强舞台意识,积累临场演唱的经验,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歌唱水平。教师也可通过学生在听众前的演唱,发现问题,检验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失,针对学生的成败对教学进行调整,巩固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中等职业技术合格人才。声乐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技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主要技能技巧课程之一,是摆在声乐课教学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正确处理教学上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改革传统的声乐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使声乐教学成为培养学前教育学生综合艺术表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相关专题 声乐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