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题: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yulu125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yulu125”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教案课题: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共19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教案课题: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案课题: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 的意义. 2、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合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难点,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能熟练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除法,今天这节课要学习一种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题 ⑴组织分铅笔的活动,并填空 师:把1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指名说一说) 问:如果每人分3枝,怎么分?每人分4枝、5枝、6枝,结果又会怎样呢?让学生一边分,一边填写表格.班内交流,完成表格填写. ⑵讨论表格分类. 2、学习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讲述:刚才大家把平均分的情况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没有剩余的,一类是有剩余的.对于没有剩余的,我们已会写除法算式.写出,问:10÷2=5,这道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师:对于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怎样用除法试表示呢? 出示: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给(3)人,还剩(1)枝. 根据前三句,会写出除法算式吗?写出除法算式. 那么,还剩1枝怎样表示呢?就接着6个小周点,再写1(枝). 完成板书:10÷3=3(人)…1(枝) 介绍有余数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怎么读? (2)讨论: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余数表示什么意思? 3、比较有余数除法和没有余数除法的算式的异同. 三、巩固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并且会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先动手摆一摆,再填完整再说说每小题的商和余数表示什么意思? 2、做第2题.看图独立完成下面两道题的填空.集体订正后,问: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做第3题.先把题目读一读,再说出商和余数. 四、全课总结(略) 五、作业: 1、摆一摆,填一填: (1)用13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 )份,还剩( )根.13÷2=( )……( )用13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  )份,还剩( )根.13÷3=( )……( ) 2、圈一圈,填一填. (1)○○○○○○ 12个○,每5个一份,分成( )份,还剩 ○○○○○○ ( )个.12÷5=( )……( ) 12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个,还剩( )个. 3、读算式,并说出商和余数各是多少. 15÷2=7……1,读作15除以2,等于( )余( ),商是( ),余数是( ). 11÷3=3……1,读作( ),商是( ),余数是( ) 4、看图填一填 12个气球,每( )个一束,还剩( )个.12÷□=□(束)……□(个) 12个气球,平均分成( )束,每束有( )个,还剩( )个.12÷□=□(个)……□(个)

篇2:数学教案-课题三: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整除

教具准备:将下面复习中的3道复习题和新课中的6道除法题写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1)13×χ=182      (2) χ÷ 20=54  (3)517÷χ=47

“第1题中的未知数怎样求?根据是什么?”

“第2题呢?”

“第3题呢?”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作些说明。并指出:这是我们上一节课学过的应用乘法和除

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求未知的因数、被除数和除数。

二、新课

1.教师出示题目:

24÷3=     25÷3=     38÷2=

180÷12=       39÷2=     184÷12 =

让学生算出每一题的得数。提问:

“你能按得数将这六道除法题分一下类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24÷3=       (2)25÷3=

38÷2=          39÷2=

180÷12=       184÷12=

“比较一下这两组题各有什么特点?”(第一组题都没有余数,第二组题都有余数。)

2.教学整除。

(1)教学例题。

教师引导学生先看第一组题。提问:

“这一组题的被除数都是整数,除数也都是不为0的整数,它们的得数有什么特点?”(得数都是整数,都没有余数。)

“像这样的除法算式还有许多许多,你能再举出3个吗?”请两、二名学生说一说。如果学生说出的算式不符合要求,教师要再明确一下条件。

教师:刚才大家又举出了很多被除数是整数,除数是一个不为0的整数,商也是整数,并且没有余数的除法,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整除。如果把被除数看做第一个数,把除数看第二个数,通常也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比如:24能被3整除;38能被2整除;180能被12整除。

(2)做第72页中间“做一做”中的题目。教师首先明确这一道题是要求判断在下面的除法算式中,哪些题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学生回答后,再提问:

“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3)做练习十六的第1题和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集体核对。核对时如果学生判断有误,要引导学生根据整除的含义来判断。

篇3:数学教案课题三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整除的概念和有余数的除法,完成第7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六的第1—5题,数学教案-课题三: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整除,并在已有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篇4:数学教案课题三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整除

教具准备:将下面复习中的3道复习题和新课中的6道除法题写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1)13×χ=182 (2) χ÷ 20=54 (3)517÷χ=47

“第1题中的未知数怎样求?根据是什么?”

“第2题呢?”

“第3题呢?”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作些说明。并指出:这是我们上一节课学过的应用乘法和除

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求未知的因数、被除数和除数。

二、新课

1.教师出示题目:

24÷3= 25÷3= 38÷2=

180÷12= 39÷2= 184÷12 =

让学生算出每一题的得数。提问:

“你能按得数将这六道除法题分一下类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24÷3= (2)25÷3=

38÷2= 39÷2=

180÷12= 184÷12=

“比较一下这两组题各有什么特点?”(第一组题都没有余数,第二组题都有余数,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课题三:有余数的除法》。)

2.教学整除。

(1)教学例题。

教师引导学生先看第一组题。提问:

“这一组题的被除数都是整数,除数也都是不为0的整数,它们的得数有什么特点?”(得数都是整数,都没有余数。)

“像这样的除法算式还有许多许多,你能再举出3个吗?”请两、二名学生说一说。如果学生说出的算式不符合要求,教师要再明确一下条件。

教师:刚才大家又举出了很多被除数是整数,除数是一个不为0的整数,商也是整数,并且没有余数的除法,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整除。如果把被除数看做第一个数,把除数看第二个数,通常也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比如:24能被3整除;38能被2整除;180能被12整除。

(2)做第72页中间“做一做”中的题目。教师首先明确这一道题是要求判断在下面的除法算式中,哪些题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学生回答后,再提问:

“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3)做练习十六的第1题和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集体核对。核对时如果学生判断有误,要引导学生根据整除的含义来判断。

篇5:数学教案课题三有余数的除法

(1)教学例题。

教师:刚才我们看的是被除数都是整数,除数都是不为0的整数,商也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除法。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第二组题,它们的被除数也都是整数,除数也都是不为0的整数,商有什么特点?(商是整数但都有余数的。)

教师:像这一组除法题目,都是一个整数除以不为0的另一个整数,得到整数商以后还有余数,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看一看这些题中的余数有什么特点?”(余数都比除数小。)

“想一想,过去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学过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被除数=商×除数十余数

教师:应用这个关系,可以验算有余数的除法。比如705÷123=5……70

“这道除法计算对不对,怎样验算呢?”(看一看123乘以5加70是不是等于705。)

“123乘以5等于615,再加70等于685,说明原来的计算有误。应该等于多少?”

“商5余90对不对?再验算一下。”

教师:以后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都可以根据被除数与除数、商以及余数的关系来验算。

(2)做教科书第72页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先让学生自己做,然后核对。核对时先让学生说一说题中的除法计算是不是正确,再说一说是怎样验算的。

(3)做练习十六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4)提前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练习十六的第13‘题。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引导学生举出一个具体例子来思考。如:25 3=8 1,先想一想除数3、商8、余1与被除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推想出验算有余数除法的其它关系式。比如:

(被除数一余数)÷商=除数

(被除数一余数) ÷除数=商

三、作业

练习十六的第4、5题。

篇6:有余数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加深对除法的两种应用题和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学会解答有余数除法的两种应用题,正确书写得数后面单位名称。

(三)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圆片。

学具:7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卡片口算

1.里最大能填几

3()<13()5<394()<25

6()<50()7<678()<30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今天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

1.出示例3

7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支,还剩几支?

先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铅笔,自己分分看。着重说出分的'结果。(每人2支,还剩1支)

怎样列式计算呢?

(把一堆东西,要平均分,所以还是要用除法。)

73=2(支)1(支)

答:每人分2支,还剩1支。

提问:(1)回忆刚才分小棒的过程,商2表示什么?(每人2支)因此单位名称是支。

(2)余数1又表示什么?(还剩1支)因此单位名称也是支。

2.出示例4

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由学生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相邻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每袋装5个,说明每袋装的同样多,还是要把这些乒乓球平均分,所以要用除法)

由学生试一试列式解答。

学生在试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得数的单位名称不知怎样书写,这时组织学生讨论,必要时,教师用圆片代替乒乓球,进行演示。从而得出43里面有8个5,就是可以装8袋,余数的3,是还剩3个乒乓球。板书如下:

435=8(袋)3(个)

答:可以装8袋,还剩3个。

引导学生把例3和例4进行对比。

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用除法解答,因为都是平均分。不同点:例3,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相同;例4,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不同)

教师小结:我们在解答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时,要注意根据问题的要求书写得数的单位名称。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解答下面各题

(1)把20张画片,平均分给7个同学,每人分得几张,还剩几张?

(2)有42棵菜,每筐装8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菜?

全体学生在书上解答,订正时,指名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怎样试商,怎样书写得数的单位名称。

2.发展性练习

看图说题意,再写算式。

9□=□(个)□(个)9□=□(盘)□(个)

3.思考性练习

□□=61

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填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相邻同学互相商量,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归纳。

根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这道题的余数是1,除数就可能是2,3,4,5,6,7,8,9,从而可以得出有下面8种不同的填法。

132=61193=61

254=61315=61

376=61437=61

498=61559=61

4.课后练习练习三十六第1,2,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有余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对除法的两种应用题和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首先复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两种不同除法的实例,由学生讨论解答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由于都是平均分,所以都要用除法解答。在突破得数单位名称写法这一难点时,通过学具操作和教具演示,使学生体会到要根据题意和题目要求来确定单位名称。在练习的安排上,注意有一定的坡度,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篇7:课题三:有余数的除法

课题三: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整除的概念和有余数的除法,完成第7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六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整除,并在已有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整除

教具准备:将下面复习中的3道复习题和新课中的6道除法题写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1)13×χ=182      (2) χ÷ 20=54  (3)517÷χ=47

“第1题中的未知数怎样求?根据是什么?”

“第2题呢?”

“第3题呢?”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作些说明。并指出:这是我们上一节课学过的应用乘法和除

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求未知的因数、被除数和除数。

二、新课

1.教师出示题目:

24÷3=     25÷3=     38÷2=

180÷12=       39÷2=     184÷12 =

让学生算出每一题的`得数。提问:

“你能按得数将这六道除法题分一下类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24÷3=       (2)25÷3=

38÷2=          39÷2=

180÷12=       184÷12=

“比较一下这两组题各有什么特点?”(第一组题都没有余数,第二组题都有余数。)

2.教学整除。

(1)教学例题。

教师引导学生先看第一组题。提问:

“这一组题的被除数都是整数,除数也都是不为0的整数,它们的得数有什么特点?”(得数都是整数,都没有余数。)

“像这样的除法算式还有许多许多,你能再举出3个吗?”请两、二名学生说一说。如果学生说出的算式不符合要求,教师要再明确一下条件。

教师:刚才大家又举出了很多被除数是整数,除数是一个不为0的整数,商也是整数,并且没有余数的除法,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整除。如果把被除数看做第一个数,把除数看第二个数,通常也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比如:24能被3整除;38能被2整除;180能被12整除。

(2)做第72页中间“做一做”中的题目。教师首先明确这一道题是要求判断在下面的除法算式中,哪些题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学生回答后,再提问:

“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3)做练习十六的第1题和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集体核对。核对时如果学生判断有误,要引导学生根据整除的含义来判断。

篇8: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课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试商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梨、盘、图片、小棒、圆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 )里最大能填几?你是怎么想的?(书上做)

3 ×( )< 22  4×( )< 37

( )×2 < 11  ( )×5 <38

2.用坚式计算除法.(齐做并指名板演)

订正笔算除法时,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继续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出示例1 6÷3=

引导学生操作,用圆片代替梨,小棒横放代替盘子.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操作.

边操作边思考,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

分后列式计算,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3=2

试让学生口述算理后回答竖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被除数6表示被分的数,3表示平均分成3份;2表示每份是2;被除数6下面的6是2与3的乘积,表示每盘分2个,3盘共分了6个,也就是被分掉的数;横线下面的0表示6个梨全分完了,没有剩余.

教师在“0”旁板书:没有剩余.

(2)出示例1 7÷3= 先按题意列式7÷3=

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按照6÷3=2的方法操作,观察7÷3也就是把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操作演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把7个梨平均分在3个盘子里,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有没有分完?每个盘子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教师启发讲解:剩下的1个,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还能分吗?既然不能,就只有剩下它了,那就是说,把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2个,还剩1个,那么用竖式如何表示7÷3=?

教师用6÷3=2的方法类推讲解,指名回答:

被分的数是几?平均分成几份?怎样写?

每盘分得几个,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

有3个盘.每盘放2个梨,实际分掉了几个梨?(2×3=6)那个分掉的数“6”应写在什么地方?

7个梨,分掉了6个,有没有剩余,在竖式里应写在哪?

教师强调:7个梨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这个“1”要写在横线下面,表示分剩下的数,这个没分完剩下的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余数”.(彩笔板书“余数”)

横式怎么写呢?在等号后面先写商“2”,为了区分商和余数,在商2的后面要点六个点“……”,再写余数1,读作“2余1”.教师领读算式7÷3=2……1读作:7除以3等于2余1.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求出商以后还有余数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3)对照、观察、比较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异同点,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相同点:算式表示意义相同,都表示平均分;列式方法相同;被分的数,平均分的份数,每份分得的数及分掉的数,在竖式中书写位置相同.

不同点:6÷3=2正好分完,没有剩余:7÷3=2……1没分完,有剩余.正因为有剩余,所以在得数的写法上及读法上不同.

(4)反馈练习:

拿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先摆一摆,再把下面的竖式写完整.

在学生操作、分析、列式、计算完成后进行订正,重点提问被除数11的下面8表示什么数,横线下面的3是什么意思,横式等号后边怎么写,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表演的意义.

2.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出示例 2: 38÷5=□……□

(2)学生尝试计算、思考,遇有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并总结出试商方法.试算、讨论后回答:把38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怎么想?(每份是几,分成5份,

就是5个几,想5和几相乘的积要比38小,不然的话不够分,前提是不能正好分完.)

相乘的积太小了还可以再分吗?(说明没分完,还可以分,一直到不够分为止,所以5和几相乘的积不仅要小于38,还应最接近38.)

那么5和哪个数相乘的积小于38又最接近38呢?5×( )< 38,商6行吗?商8行吗?为什么?

所以计算有余数除数时,要想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比被除数小且最接近被除数.

(3)观察比较,找出规律.

比较例1、“做一做”、例2,这三题里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板书: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4)反馈练习:

14÷4=□……□

订正时指名学生说思维过程,重点说试商的方法.

三、全课小结.

1.让学生观察板书,思考回答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教师纠正性、补充性地进行小结.

随堂练习

1.(1)口述计算过程.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7÷5= 38÷6= 47÷9=

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着重检查余数的大小和别忘在横线上写余数.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3.在方框里填合适的数.

布置作业

计算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巧用余数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概念.

2.初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老师:一张年历(的).

学生:每组一张表格(第 组学生生日一览表)

活动过程

一、准备知识.

20共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各有31天.

二月是28天.

四、六、九、十一月各有30天.

7天为一个星期.

二、分组.

每组4至5人,自愿结合.

选出组长做组织者和执笔人.

三、调查填表.

填出本组每个学生的姓名和生日.

第 组学生生日一览表 (9月10日:星期三)

姓名

生日( 月 日)

计算方法(列式计算)

今年生日是星期几

四、小组合作.

一起研究、讨论、完成表格中的后两列内容.

注:计算生日是星期几的方法:

如:张某生日是11月2日,从9月10日到11月2日共53天.

53÷7=7……4

(四、五、六、日)

张某的生日是星期日.

五、集体交流.

各组代表汇报本组计算的学生生日是星期几,老师出示年年历,集体对照订正.

六、评价.

根据各组计算正误情况,评选出优胜组.

篇9: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_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是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学过程:

复习乘法口诀。

一、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

思考问题:

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

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5)根据上面的.信息(条件),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6)学生汇报。(略)

(7)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那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生:(略)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可根据全班的总人数,每人一组坐可以坐几组……)

二、练一练,圈一圈。

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三、摆一摆,填一填。

1、∮∮∮∮∮∮

6÷3=□

2、∮∮∮∮∮∮∮

7÷3=□

四、汇报自己这节课学会什么。

五、总结下课。

篇10:《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糖的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在分糖过程中,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试商)。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教师:糖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包糖(14块),彩笔,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余数。

1、师: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礼物,是什么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好,我们倒出来看看,是什么?喜欢吗?(老师倒出袋子里的糖)

生:是糖。喜欢!

2、师: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14块糖,如果每人分一块,这些糖最多能分给多少人?

生:可以分给14个人。

师:对吗?好,咱们一起分一分。(课件演示:14块糖,一人一块,我们就一块一块的圈起来,最后分给了多少人?)

生:14个人!

师:如果每人分2块呢?能分给几个人?

生:如果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你想的真快!咱们来看,(课件演示:14块糖,每人分2块,一起数!)

生:分给了1个人,2个人,3个人……

师:谁来说说分的结果?

生:有14块糖,每人分两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回答的真完整!

3、师:按这样分法,每人还能分3块,4块,甚至更多,你想每人分几块呢?

生a:我想每人分4块。

生b:我想每人分7块。……

4、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老师给你一个机会,按你的想法在桌上分一分这些糖,看最多能分给几个人,然后在图上圈一圈表示出来,好吗?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最多!开始吧!

5、学生小组活动分糖,并在图中画圈儿表示。

6、学生分小组汇报:

(1)、师:分完了吗,同学们?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展示你们组分的情况?

组1:我们小组有14块糖,

第一种分法是,每人分3块,一共分给了4个人,还多着两块。

第二种分法是,每人分5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最后还多4块。

第三种分法是,每人分7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正好分完了!

(2)、师:听了他的汇报,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第一种分法还多着2块?

生答:因为,每人分3块,剩下的2块不够分给一个人的了,所以就不能再分了。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问的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生2:那你第二种,还剩4块呢,怎么也不分了?

生答:那是每人分5块啊,所以剩下的4块也不够给一个人,否则就不公平了!

师:有道理吗?老师把你们分的情况展示出来。

(在黑板上贴出他们组的分法)

(3)师:谁还有不同的分法?说说你不同的那种。

组2:我们组是这样分的,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2块。还有一种,是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也剩下2块不能再分了!

师:他这两种分法都剩了2块,是不能再分了吗?

生:是,因为第一次每人分4块,第二次每人分6块,都比2块多,所以不能再分了!

师:同意吗?你解释的真清楚!

7、师:刚才老师还分了两种,(贴上)你们看,同样是分14块糖,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分法,真了不起!那通过分,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有的分法有多余的,而有的分法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师:你们发现了吗?就按你说的把它们分成两类可以吗?(师生共同分)这样一整理,是不是更清晰了?

二、探究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师:这些正好分完的,我们以前学过了,会列算式吗?以它为例,怎么列?

生1:14÷2=7(人)(师板书)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2:有14块糖,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这个怎么列?(指最后一种分法)

生3:14÷7=2(人)

师:说说什么意思?

生3:有14块糖,每人分7块,可以分给2个人。

2、师:看来这些没剩余的,难不倒大家,那这边有剩余的分法,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呢?比如第一种,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分给了4个人,还剩2块,你能试着写写吗?在本子上试试!

3、学生试写。

4、展示学生的写法:

a、(14―2)÷3=4 b、14÷3=

c、14÷3=4余2 d、14÷3=4……2

师:写好了吗?我们来看这几位同学写的。

这是谁的?说说你的算式什么意思?

生a:我先从14块糖里去掉2块多余的,再用12÷3=4(人)。

师:好,这是你的想法!我们再来看下一位同学的,为什么这样写?

生b:因为有14块糖,每人分3块,所以用14÷3,可是下面不会算了。

师:噢,谁也遇到这个困难了?举举手!没关系,咱们来这位同学写的(出示第三种写法)解决你们的困难了吗?

生:解决了。

师:怎么解决了,它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他在后面写了个余字。

师:(问第三种方法的主人)你是这个意思吗?

生c:是!

师:你们觉得这样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可真聪明,帮我们大家解决了困难!这还有一种写法呢,你能看懂吗?(出示第四种写法)跟上面一种有什么不同?

生:他用了省略号代替了“余”。

5、师:对啊,他发明了一种符号来表示剩余,想法不错!其实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不过为了书写简便,人们就习惯用六个点来表示剩余,看老师写一遍:14÷3=4……2,读作:14除以3商4余2。(齐读一遍)

6、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

师:4在这儿表示4(人),2表示2(块),(板书单位名称)指的哪两块?生:指图中余下的2块。

师:大家会写了吗?下面这些,请你任选一种写出来!

7、学生练习,然后汇报。( 教师板书)

生1:14÷4=3(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余2块。

生2:14÷5=2(人)……4(块)

有14块糖,每人分5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4块。

生3:14÷6=2(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2块。

8、师: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今天学的除法跟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学的除法有余数,以前的除法没有!

师:他刚才用了一个词,什么?

生:余数!

师:什么是余数?

生:分完后,剩下不能再分的数!

师:在这儿,哪些是余数?

生:2、4。(学生边说教师边指)

师:这个词用的好,我们就把这些数称为余数!象这样的除法,我们叫它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三、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师:大家真厉害,通过分糖,又认识了一种新的除法,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又带来了一些糖,看有多少块?

生:16块。

师:如果每人分5块,最多能分给几个人?余几块呢?怎么列式?

生:16÷5=3……1

师:咱们看是这样吗?(课件验证)和你想的一样吗?

2、师:注意看,“啪”又添了一块,变17块了,如果还是每人分5块,现在能分几人余几块?怎么列?

生:17÷5=3……2

3、师:仔细看,“啪、啪”又添了两块,变成多少了?

生:19块。

师:这次能分几人?余几块呢?

生:19÷5=3……4

4、师:都添了那么多糖了,怎么还是只分给3个人啊?

生:剩下的不够5块。

师:好,再添一块,现在够了吗?能分几个人了?

生:能分给4个人了。

师:我是这样列的:20÷5=3……5,余5块行不行?为什么?

生:因为剩下的5块还能分给一个人。

师:同意吗?仔细看算式,(演示课件)余下的5块又分给了一人,刚才3人变成了4人,这样对了吗?

5、师:刚才余5块不行,还能再分,那6块呢?7块呢?

生:更不行了,还能再分。

师:看来当每人分5块时,最后可能会余几块?

生:可能会余1、2、3、4块。

师:也就是说只要余下的比5块少就行,是吗?你能说说,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余数不能超过除数!

师:换句话说,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比除数小)

四、研究试商方法:

1、师:你看,通过分糖,咱们进一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现在咱不分了,我出道题,你会做吗?试一试:

(1)13÷5=?可以结合刚才分糖的过程想想!再来一道。

(2)17÷4=?算的不错,下面可要抢答了,想好就举手,瞪大眼睛,准备好了吗?

(3)22÷7=? 28÷5=? 34÷6=?

2、师:我出的题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的越来越快?有什么窍门吗?比如最后一道,怎么想的?

生:我先想的口诀,五六三十,所以商5,然后用34-30得4是余数。

师:你想的口诀,五六三十,你怎么不想四六二十四啊?

生:因为24离34太远了。

师:哦,要想得数最接近34还得比它小的那句口诀,是吧?

他的方法行不行,咱们来试试!

[评析这个环节,通过大量的口算练习,让学生的思维在快速运转,最后想出试商的捷径。然后反馈,教师及时总结,让学生真正明白试商的方法。]

五、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两道自己试试!

23÷4= 32÷5=

师:第一题是怎么想的?

生:先想四五二十,商就是五,再用23-5得到余数3。

2、判断:

师:大家学的那么带劲,把小动物们也吸引来了,瞧,他们还带来了自己做的题,帮他检查一下好吗?(判断并改正)

3、实践题:

师:咱们班同学可真棒,帮小动物们改正了错误,哎,今天咱们班来了多少人?

生:30人。

师:几个人一组?

生:5个人一组。

师:分了几组?怎么知道的?

生:30÷5=6(组)

师:如果4人分一组,能分几组呢?这个问题,咱们留到课下解决好吗?

[这个环节的练习分为3个梯度。 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 第二题,判断。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第三题,实践题。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六、小结:

师:这节课,老师跟大家度过了一个愉快又充实的40分钟,希望大家课下找一找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说给你的同伴听!

总评: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活动组织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注意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了以分糖为主的学习情境。而分糖是学生平常经常做的事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于他们的身边,这样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喜欢学习数学。

2、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分糖情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分糖、画图、列算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合作学习,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多媒体课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理解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环节,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数型结合,形象,生动。

5、分层练习,实际应用,提高应用意识:

练习设计有梯度: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第二题,判断。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题,实践题。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篇11:《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糖的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在分糖过程中,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试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教师:糖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包糖(14块),彩笔,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余数。

1、师: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礼物,是什么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好,我们倒出来看看,是什么?喜欢吗?(老师倒出袋子里的糖)

生:是糖。喜欢!

2、师: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14块糖,如果每人分一块,这些糖最多能分给多少人?

生:可以分给14个人。

师:对吗?好,咱们一起分一分。(课件演示:14块糖,一人一块,我们就一块一块的圈起来,最后分给了多少人?)

生:14个人!

师:如果每人分2块呢?能分给几个人?

生:如果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你想的真快!咱们来看,(课件演示:14块糖,每人分2块,一起数!)

生:分给了1个人,2个人,3个人……

师:谁来说说分的结果?

生:有14块糖,每人分两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回答的真完整!

3、师:按这样分法,每人还能分3块,4块,甚至更多,你想每人分几块呢?

生a:我想每人分4块。

生b:我想每人分7块。……

4、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老师给你一个机会,按你的想法在桌上分一分这些糖,看最多能分给几个人,然后在图上圈一圈表示出来,好吗?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最多!开始吧!

5、学生小组活动分糖,并在图中画圈儿表示。

6、学生分小组汇报:

(1)、师:分完了吗,同学们?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展示你们组分的情况?

组1:我们小组有14块糖,

第一种分法是,每人分3块,一共分给了4个人,还多着两块。

第二种分法是,每人分5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最后还多4块。

第三种分法是,每人分7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正好分完了!

(2)、师:听了他的汇报,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第一种分法还多着2块?

生答:因为,每人分3块,剩下的2块不够分给一个人的了,所以就不能再分了。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问的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生2:那你第二种,还剩4块呢,怎么也不分了?

生答:那是每人分5块啊,所以剩下的4块也不够给一个人,否则就不公平了!

师:有道理吗?老师把你们分的情况展示出来。

(在黑板上贴出他们组的分法)

(3)师:谁还有不同的分法?说说你不同的那种。

组2:我们组是这样分的,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2块。还有一种,是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也剩下2块不能再分了!

师:他这两种分法都剩了2块,是不能再分了吗?

生:是,因为第一次每人分4块,第二次每人分6块,都比2块多,所以不能再分了!

师:同意吗?你解释的真清楚!

7、师:刚才老师还分了两种,(贴上)你们看,同样是分14块糖,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分法,真了不起!那通过分,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有的分法有多余的,而有的分法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师:你们发现了吗?就按你说的把它们分成两类可以吗?(师生共同分)这样一整理,是不是更清晰了?

[评析:我打破了教材的安排,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尝试,在小组内用不同方式分糖,在充分操作后,展示不同的分法,通过观察比较,分类,为下面充分理解余数的含义作好铺垫]

二、探究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师:这些正好分完的,我们以前学过了,会列算式吗?以它为例,怎么列?

生1:14÷2=7(人)(师板书)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2:有14块糖,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这个怎么列?(指最后一种分法)

生3:14÷7=2(人)

师:说说什么意思?

生3:有14块糖,每人分7块,可以分给2个人。

2、师:看来这些没剩余的,难不倒大家,那这边有剩余的分法,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呢?比如第一种,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分给了4个人,还剩2块,你能试着写写吗?在本子上试试!

3、学生试写。

4、展示学生的写法:

a、(14―2)÷3=4b、14÷3=

c、14÷3=4余2d、14÷3=4……2

师:写好了吗?我们来看这几位同学写的。

这是谁的?说说你的算式什么意思?

生a:我先从14块糖里去掉2块多余的,再用12÷3=4(人)。

师:好,这是你的想法!我们再来看下一位同学的,为什么这样写?

生b:因为有14块糖,每人分3块,所以用14÷3,可是下面不会算了。

师:噢,谁也遇到这个困难了?举举手!没关系,咱们来这位同学写的(出示第三种写法)解决你们的困难了吗?

生:解决了。

师:怎么解决了,它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他在后面写了个余字。

师:(问第三种方法的主人)你是这个意思吗?

生c:是!

师:你们觉得这样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可真聪明,帮我们大家解决了困难!这还有一种写法呢,你能看懂吗?(出示第四种写法)跟上面一种有什么不同?

生:他用了省略号代替了“余”。

5、师:对啊,他发明了一种符号来表示剩余,想法不错!其实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不过为了书写简便,人们就习惯用六个点来表示剩余,看老师写一遍:14÷3=4……2,读作:14除以3商4余2。(齐读一遍)

6、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

师:4在这儿表示4(人),2表示2(块),(板书单位名称)指的哪两块?生:指图中余下的2块。

师:大家会写了吗?下面这些,请你任选一种写出来!

7、学生练习,然后汇报。(教师板书)

生1:14÷4=3(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余2块。

生2:14÷5=2(人)……4(块)

有14块糖,每人分5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4块。

生3:14÷6=2(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2块。

8、师: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今天学的除法跟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学的除法有余数,以前的除法没有!

师:他刚才用了一个词,什么?

生:余数!

师:什么是余数?

生:分完后,剩下不能再分的数!

师:在这儿,哪些是余数?

生:2、4。(学生边说教师边指)

师:这个词用的好,我们就把这些数称为余数!象这样的除法,我们叫它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评析:通过知识的迁移,数型结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创造,去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后面练习几次让学生写算式,说含义,整个环节处理的比较扎实,到位。]

三、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师:大家真厉害,通过分糖,又认识了一种新的除法,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又带来了一些糖,看有多少块?

生:16块。

师:如果每人分5块,最多能分给几个人?余几块呢?怎么列式?

生:16÷5=3……1

师:咱们看是这样吗?(课件验证)和你想的一样吗?

2、师:注意看,“啪”又添了一块,变17块了,如果还是每人分5块,现在能分几人余几块?怎么列?

生:17÷5=3……2

3、师:仔细看,“啪、啪”又添了两块,变成多少了?

生:19块。

师:这次能分几人?余几块呢?

生:19÷5=3……4

4、师:都添了那么多糖了,怎么还是只分给3个人啊?

生:剩下的不够5块。

师:好,再添一块,现在够了吗?能分几个人了?

生:能分给4个人了。

师:我是这样列的:20÷5=3……5,余5块行不行?为什么?

生:因为剩下的5块还能分给一个人。

师:同意吗?仔细看算式,(演示课件)余下的5块又分给了一人,刚才3人变成了4人,这样对了吗?

5、师:刚才余5块不行,还能再分,那6块呢?7块呢?

生:更不行了,还能再分。

师:看来当每人分5块时,最后可能会余几块?

生:可能会余1、2、3、4块。

师:也就是说只要余下的比5块少就行,是吗?你能说说,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余数不能超过除数!

师:换句话说,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比除数小)

四、研究试商方法:

1、师:你看,通过分糖,咱们进一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现在咱不分了,我出道题,你会做吗?试一试:

(1)13÷5=?可以结合刚才分糖的过程想想!再来一道。

(2)17÷4=?算的不错,下面可要抢答了,想好就举手,瞪大眼睛,准备好了吗?

(3)22÷7=?28÷5=?34÷6=?

2、师:我出的题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的越来越快?有什么窍门吗?比如最后一道,怎么想的?

生:我先想的口诀,五六三十,所以商5,然后用34―30得4是余数。

师:你想的口诀,五六三十,你怎么不想四六二十四啊?

生:因为24离34太远了。

师:哦,要想得数最接近34还得比它小的那句口诀,是吧?

他的方法行不行,咱们来试试!

五、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两道自己试试!

23÷4=32÷5=

师:第一题是怎么想的?

生:先想四五二十,商就是五,再用23―5得到余数3。

2、判断:

师:大家学的那么带劲,把小动物们也吸引来了,瞧,他们还带来了自己做的题,帮他检查一下好吗?(判断并改正)

3、实践题:

师:咱们班同学可真棒,帮小动物们改正了错误,哎,今天咱们班来了多少人?

生:30人。

师:几个人一组?

生:5个人一组。

师:分了几组?怎么知道的?

生:30÷5=6(组)

师:如果4人分一组,能分几组呢?这个问题,咱们留到课下解决好吗?

六、小结:

师:这节课,老师跟大家度过了一个愉快又充实的40分钟,希望大家课下找一找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说给你的同伴听!

总评: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活动组织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注意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了以分糖为主的学习情境。而分糖是学生平常经常做的事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于他们的身边,这样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喜欢学习数学。

2、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分糖情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分糖、画图、列算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合作学习,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多媒体课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理解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环节,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数型结合,形象,生动。

5、分层练习,实际应用,提高应用意识:

练习设计有梯度: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第二题,判断。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第三题,实践题。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篇12: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首先请同学们帮个忙,老师要把一些水果分给几个人,大家说说怎么分公平?

播放课件:有余数的除法――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篇13: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6个梨分给3个人,怎样分?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继续播放课件:有余数的除法――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点击下一步:

篇14: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15  ÷  5 = ( )(组)

(2)利用学过的表内出发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各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篇15: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2)横式与竖式对比,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3)注意: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商和余数的不同单位名称。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51。“做一做”。

(1)先填一填。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3)订正错误。

2.试一试自己的能力。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7÷6=          33÷8 =

四、总结

从这节课中你们又学会了那些本领?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应该注意些什么?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第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3÷3=( )……□

47÷6=( )……□

这道题应该怎么想?( )里的数叫什么?□里的呢?它们分别是除法中的商和余数,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二、新课学习

1.例3

篇16: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现在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可以摆几组?

列式解答     15  ÷  5  =  3 (组)

如果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

如果是17盆呢?

如果是18盆呢?

如果是24盆呢?

如果是25盆呢?

板书:

篇17: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2.观察以上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  <  除数

3.小组讨论。

从整体上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增加,除数不变,商不变,余数随着被除数增加而增加。

三、巩固练习。(练习卡每人一份)

1.先观察被除数和除数再填方格。

A. 14 ÷ 7 =□          B. 14 ÷ 2 = □

15 ÷ 7 =□……□         14 ÷ 3 = □……□

16 ÷ 7 =□……□         14 ÷ 4 = □……□

17 ÷ 7 =□……□         14 ÷ 5 = □……□

18 ÷ 7 =□……□         14 ÷ 6 = □……□

19 ÷ 7 =□……□         14 ÷ 7 = □

20 ÷ 7 =□……□         14 ÷ 8 = □……□

21 ÷ 7 =□            14 ÷ 9 = □……□

22 ÷ 7 =□……□

23 ÷ 7 =□……□

24 ÷ 7 =□……□

25 ÷ 7 =□……□

26 ÷ 7 =□……□

27 ÷ 7 =□……□

28 ÷ 7 =□

从A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B组题目你发下了什么规律?从A、B组题目中你发现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无论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化,他们的余数都比除数怎么样?

2.巩固练习。

教本P53第2题。(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那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说一说在计算中要应注意什么?

第3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说出得数)

4 × 8    37 + 5     5 × 8     72 ÷ 8

24 C 6    7 × 9     56 ÷ 7    49 ÷ 7

18 ÷ 3    42 ÷ 6     9 × 4     45 ÷ 9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跟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根?

(2)拿出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二、新课学习

1.动手操作,提高能力。

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自己先分分看)

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铅笔,按题意分一分,然后上台表演。

2.教学教材P55例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篇18: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观察图片,从中你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条件)。把这道题口述成文字题,出现在黑板上:

有32人跳绳,每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汇报。

学生1,口算:32 ÷ 6 = 5 (组)……2人

学生2,笔算:   5

6 /ˉˉ 3ˉ2ˉ

3 0

ˉˉˉ 2ˉ

答:可以分成5组,还多2人。

篇19: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3)自主探索,汇报结果。(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2.例2(有余数的除法)

(1)采取例1情境的延续。

相关专题 余数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