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问题教研计划表

lay了呀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lay了呀”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草根问题教研计划表(共11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幼儿园教研计划表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区科学教研组将认真贯彻区幼教教研工作的要点和思想,继续深入学习《纲要》精神,加强教研组的范式管理,以有效教学为抓手,以教师的发展为根本,坚持在幼儿科学教育研究中落实反思性教学策略,强化教研活动过程,提高教研活动实效。在研究中,我们将以教学活动作为基点,围绕不同年龄段科学活动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同时积极学习相关理论,提升教师在科学领域教学方面的基本素养和技能;关注科学区域活动的开展;并注重教研活动过程中成果的收集与推广。

二、工作重点

1.把“听评课”作为教研活动中反思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备课、上课、说课、评课为平台,以观摩教学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教师反思为重点,提高教师科学领域专业素养和技能,同时提高教师说课、研课的能力。

2.整体备课、小组备课、个人备课等形式,发挥组员集体智慧,给予执教老师提供有效经验和帮助,完善活动教案。课后,执教老师进一步完善教学案例,促进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3.把握科学教学活动的备课要点,明确不同年龄段科学活动的内容,分析和掌握不同类型科学教学活动的基本教法。

4.追求课堂的有效组织,以实现“有效教学”。

5.从教师在科学教育教学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出发,制定相应的理论学习、培训内容,加强组内教师科学素养、能力的培养。

6.关注不同教师的成长,有效发挥组内骨干教师的作用,骨干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组织和引领小组研讨,形成“伙伴共生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每次教研活动可由骨干教师做主持人,拟定教研方案(与组长共同商定),撰写新闻稿(可以由执教老师撰写新闻稿)。

7.关注区域:通过对典型科学区域案例的分析,增进教师对科学区域的关注。

8.加强信息交流,注重每次活动信息的收集与推广,特别要及时将信息发布在区教育信息网上。

三、活动规范及要求

1.按时参加每次活动,有事必须先请假,事后补上假条,需园长签字。(一学年内缺勤两次将不能参加优秀组员评比)。

2.到其他园上课的老师需事先与幼儿园班级、老师进行联系,做好协调准备工作。

3.组内教师要在本园的科学教学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4.活动中认真完成听课记录,积极参与研讨。

5.认真设计、落实每次的教研活动方案。

6.对于每次教研活动的资料进行规范管理:上课教师及时上交活动教案、说课、教学案例;每次活动的教研方案、会议记录、新闻稿、照片等及时整理归档并上交。

下一页更多精彩“2017幼儿园教研计划”

篇2:幼儿园班级教研计划表

3、继续开展户外体育、主题墙、生活等相关环境创设的实践研究,以图文形式保留,关注实践中过程性资料的积累;

4、开展“区域环境创设班际互动交流,分享环境创设经验,积极探索小班幼儿创设可支持性环境的适宜性。

5、建立小班优势资源电子档案库。

(二)思行并进 优化主题背景下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以课堂教学研究为载体,帮助教师学习正确分析教材、解读教材、并跟据教材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促进教师设计、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

2、开展案例分析、说课、现场诊断和参与讨论等不同形式的实践研究,帮助教师解决实践中的困惑问题;

3、教研组长保证每周进课堂听课,对教师的教学现场进行诊断,并采取跟踪调整现状的方法帮助教师提升设计、组织集体教学活动的能力。

(三)整合资源 多种渠道并行推进帮助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

1、充分挖掘和发挥现有教师队伍中的资源优势,开展新一轮师徒带教活动:实抓培养和检查,提升师徒带教的质量,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2、全组教师围绕课例展开教学反思等自培活动。

3、采用“互动参与”、“头脑风暴”、“中心发言”等多种教研活动的形式,激发青年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积极性,让每位青年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敢说、会说、能说。

四、有效组织教研活动

(一)活动前

1、通过网络、理论书籍、实践听课、听取组内教师困惑等多种途径寻找一日保教环节中的困惑并能针对实践中困惑的、矛盾展开深入学习、思考、实践、反思,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2、预设与本次活动相关的问题,以网络留言、手机短信等形式帮助教师做活动前的知识经验准备,发言稿存档并整理好网络共享;

3、认真撰写教研活动组织方案(方案内容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参加人员和活动过程)。

(二)活动中:

1、明确教研目标,紧紧围绕中心议题,不跑题;

2、从实际问题出发,突出重点,步步展开,把控好时间节点;

3、有牵引、有梳理和提升,使困惑得以澄清,为研究下铺垫;

4、引发思考并鼓励教师激活思维、畅所欲言;

5、认真实录教研现场教师的想法、问题以及达成的共识等;

6、注重变化不同的教研活动形式,激发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活动后:

1、布置下次教研活动的思考问题;

2、提出下次教研活动的要求;

3、认真撰写本次教研活动的反思,以改进下次教研活动的组织质量。

幼儿园班级教研计划篇三

通过学习新纲要、新课程,我园教师的观念与行为也在不断转化。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基本观念,尊重幼儿,关注每个孩子的寻常时刻,关注孩子的发展之窗,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理念都能熟记于我们老师的心中。“如何能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呢?”这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小班教研组共有组员6名,均为幼师毕业,其中大专学历4名。其中,一级教师1名,3名是刚毕业的幼儿教师。新生力量的产生,使我们的工作有了一定的难度。如:新教师如何在提高自己的同时,又不限制孩子创造?当孩子的行为表述与教师的预设不符时,新教师该如何纠正或放弃教师的预想跟随孩子的步伐?新教师学习怎样处理启发引导与等待孩子思考之间的关系?等。这是我段在本学的教研重点。

一、工作目标

1、依据园务工作计划及新《纲要》精神,结合我园教研工作的现状与需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的研究,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有个整体的提高。

2、 培养新教师为重点,以老带新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形成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教育教学,使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发挥实效。

3、通过理论学习、观点报告、实践操作、互相研讨、参观学习等途径,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二、教研重点

1、深入学习新《纲要》,用新《纲要》精神指导实践工作。

2、丰富主题变化的活动环境,积极开展区域活动。

3、提高老师们的教研意识,初步明白生成活动与预设活动的关系。

4、增强老师们理论知识学习意识,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优化原有知识结构。

5、鼓励新老师学习说课,愿意向其他教师公开观摩活动,完善自我评价,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水平及自省能力。

三、内容及措施

理论学习

1、 抓好《纲要》的学习,提高教师素质。组织小班段教师深入学习纲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并依据其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及儿童发展的实际,制定教育计划和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全面、主动发展,并要求做到学习有记录,学习之后有心得体会,有具体落实。

2、 学习有关主题活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等方面的理论性的文章。开展有关主题活动的研讨交流,以及各班的评比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体现人人参与共同提高的原则,要求教师每人每月完成教育笔记或教育反思。

青年教师培养

1、 通过以老带新、教师相互听课等,课前检查准备、听随堂课的方式,检查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和效果,并要求听课有记录,课后有评析、有反思,以达到互相学习,不断改进,共同提高。

2、 积极组织参加园、区各项学习、培训活动。

3、 鼓励段内教师参加高一层学历的进修。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能者为师”,互相学习。

特色活动

根据班长制订的班级特色,定时、定点地开展每班的特色活动。

四、教研活动行事历

9月份:

1、小班“幼儿园真好”主题活动、重点抓常规训练

2、确定班级专题,做好准备工作

3、学习科研文章,了解幼教资讯

10月份:

1、新教师随堂听课

2、主题研讨活动

3、专题实施“问题”交流会

11月

1、成长档案交流

2、教师业务学习

3、托班主题研讨活动

12月

1、检查课题研究下阶段成果,探讨下一步的计划。

2、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

3、区域活动组织交流活动。

1月

1、进行教师教育反思笔记交流

2、阶段性专题汇报小结。

3、教研组小结工作

五、日常活动行事历:

9月

1、做好迎新生工作

2、早操的编排和训练

3、召开开家会

10月

1、组织教师学习安全教育案例

2、区域活动现场观摩及评比

3、教学常规,幼儿一日常规检查。

11月

1、充分利用家长、社区资源,充实各区角活动内容。

2、家长开放日活动

12月

1、检查教学常规和文字材料

2、庆元旦亲子健身活动

1月

做好学期结束工作

篇3:幼儿园英语教研计划表

幼儿园英语教研计划表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英语的作用日趋明显。所以,幼儿的英语教育是很重要的。以下是有关幼儿园英语教研的计划,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英语教研计划表

新世纪,地球村,都在见证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教育必须面向世界、面向全球必然的选择。面对严峻的挑战,教育必须加强世界性的合作,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幼儿教育作为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基础教育,“外语教育从娃娃抓起”已是明智之举。我园子间原来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根据新纲要的实施要求,引进《阳光幼儿英语》《北大幼儿英语》两大版本的教法模式学习。在幼儿英语教育方面取得过成绩,当然也存在不足。本学期成立英语教研组,力图通过一些里有计划的组织活动,丰富本园的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丰富教学手段以次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构建适合本园特色的幼儿英语教学模式,为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一、指导思想:

幼儿期英语教学以培养兴趣为主,创设适宜的英语学习环境,利用多形式多通道让幼儿接触英语,在丰富的游戏情景中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力求使幼儿没有任何负担的愉快情绪下,学会丰富的英语词汇,掌握简单的日常用语,养成学习英语的习惯,为今后的提高学习打好基础。英语教学面向全体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通过英语教学都能在原有基础上不同程度地有所收获和提高。

二、英语教研的目标:

幼儿英语教育的总目标定位在:创设良好的英语教育环境,培养幼儿对英语发音和英语活动的兴趣,通过英语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使英语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日常交往中发展幼儿学习运用英语的能力和技能,获得对英语活动的敏感性。

此外,根据有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制定分层实施目标:

小班:

(1)使幼儿对英语活动的韵律、儿歌感兴趣,愿意模仿。

(2)使幼儿愿意参加幼儿园的英语活动。

(3)使幼儿能听懂老师用英语发出的简单指令,并能用简单动作做出反应。

(4)使幼儿能听懂并愿意模仿最常见物品的英语表达,乐意与人交往。

(5)使幼儿了解英语的习惯用语和日常生活用语。

中班:

1)、能完成两个连续的英语指令,试图模仿他人用英语完成简单的指令。

(2)能听懂老师简单的生活用语和教学用语。

(3)愿意并能够用简单的英语表达身边的最常见的物品。

(4)、愿意并能够用英语和单词配以其他体态语他人进行口语交流。

(5)、能主动用英语向老师和他人问候。

大班:

(1)能完成多个连续的英语指令。

2)知道何时用英语回答问题。

(3)能听懂并愿意模仿经常使用的生活用语和教学用语。

(4)能用简单的英语介绍自己。

(5)能用简单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6)能借助图片,用简单的、连贯的语言复述一个简短故事。

(7)愿意并能用简单的英语跟他人进行口语对话。

(8)幼儿英语交往能力大大增强,态度自然大方,能主动用英语与他人交往,表现出热情。

三、英语教研课题:

幼儿英语教学方法探究(丰富相关的幼教理论,以改进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婴幼儿认知事物是随年龄的增长经过大脑,由右半球向左半球转移的过程,婴幼儿认知事物不同于成人,他们是先记忆后理解,先整体后局部的一个过程。如果在婴幼儿发育的最佳期正确能运用婴幼儿特殊的认知规律,就会使婴幼儿的某些能力获得惊人发展。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论表明:“幼儿是在与外界客观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同时良好的环境是幼儿认知产生的源泉和发展语言的基础,我们把英语巧妙地融入自然生活环境中,让幼儿感到英语就是周围环境的一部分,在与环境的交互中获得发展与提高。

1、将英语学习与现实情景相结合语言的使用离不开一定的环境。

幼儿在情景中学英语容易理解其意义,便于记忆和积极使用。孩子又是活泼好动的,因此,情景教学成了我们惯用的手段。在集体的情景教学中我们通过歌曲法、游戏法,让孩子学的轻松、愉快。如学习兔子与狼的`单词时,我们就让孩子们扮演这些动物,在玩玩唱唱跳跳说说中轻松愉快的掌握了单词。此外拓宽原来集体教学中模拟的语言情景,丰富在现实情景中直接学习,力求教无痕迹。我们不拘泥于孩子的集体活动中集体教学,而在孩子来园的一日活动中,在他们的生活、游戏、运动时直接穿插。孩子学习、运用会相互影响,会互相模仿,我们可以让他们相互学习。这样,我们从单一集体教学形式向多样化教学形式的转变,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向个体需求的差异性转变,允许孩子接受、使用英语的差异性发展,好处在于集体学习中,领悟和接受力慢的孩子没有任何压力,教师的教学也能进行个别辅导。如:我们在孩子的早操音乐、体育锻炼中都用英语口令,让孩子在教师的肢体语言中直接了解其意,而后让能说的开口跟读、使用,由于每天重复,英语口令掌握早晚差异的存在不造成对某些孩子的消极影响。区角活动中我们还结合单词的巩固与丰富开设英语角。在阅读图书活动中,不管是不是英语图书,都可结合画页上的内容,补充单词、短句的学习,对孩子的发音辅导也更有实效。

2、将英语学习与人际交往相结合语言的诞生离不开交流,尤其是口语更是人们用来直接交流的工具。

幼儿英语口语的教与学都要重视其交流习惯。而英语交流习惯是孩子们最陌生的,因此,我们不时地穿插一些小故事,让孩子了解他们的交流习惯与风土人情。了解交往的背景后,孩子们语言交往的积极性也就提高。如我们经常把孩子们带到社区的各个地方,商店、图书馆、公园等,让孩子与各类人员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孩子们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园领导还定期请来外国友人,让孩子与国际友人接触,让孩子有开口交流的实践。同时,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一意的多种表达,让孩子口语交流时具有明显的灵活性。就如,“再见”--By-bye.Seeyoulater.Seeyoutomorrow。另外,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凡是能用英语与孩子交流的,就尽可能地运用。

3、英语学习与形象思维相结合语言与思维是同步的,而在非母语学习中,往往不少人语言与思维是脱节的,他们不是直接使用英语思维,而是要把思维变成母语再翻译成英语。

这样就造成了孩子的“物体-中文-英语”的三段式思维,专家告诉我们,如果节省其中一个环节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幼儿英语学习的效益。为了从小让孩子学得流畅,我们英语教学开始注重“直接教育”就是让孩子在认识事物的同时直接接触英语,教师不去用语言明示中文意思,而是用形象的动作、用已学过的单词、短句引入新的内容,让孩子懂其意思,直接掌握其英文。这使英语教学从热闹的外在的模仿学习转向沉浸的内发的思维学习,这样的好处在于更能让孩子想说什么就能脱口而出。举例说明:我们认识“banana”时,就是直接拿出一个香蕉或是香蕉的图片,直接就对孩子们说“banana”。对于一些英语基础较好的孩子,我们则利用Bigbook与猜谜的形式,通过“long----yellow----sweet”,再配上教师的手势让孩子经过一系列的猜想得到香蕉的形象,进而听到老师的发音“banana”。这样的学习,思维的理解活动是第一步,英语听音是第二步,开口诵读是第三步。英语教学的思维内化式学习,我们还处于尝试阶段,有待继续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幼儿期正是语言学习敏感期,只要引导得法、教育得法,学习的质与量常常超乎我们的预想。我们抓住了孩子学习英语的年龄特点、抓住英语学习的科学性,孩子们学习愉快、乐意开口,我们希望早期的英语学习对孩子终身的兴趣能有积极的影响。

四、教研工作措施:

1.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英语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丰富关于幼儿英语教育的理论和教法,学法。积极参加英语等级考试。

2.各年龄组间在单元教学初进行集体备课,以纠正错误发音,加强口语表达能力。平时加强发音练习,多听多练多问,组织《英语日常口语测试》。

3.组织新教师每月一次的观摩老教师的新授课活动,学习教学流程以及教学方法,点评中发现优点与不足,及时改正。

4.组织每月进行计划与随机的不间断听课,组织公开观摩活动,认真做好活动前的说课、活动中的观摩、活动后的评课工作。

5、在班中开设英语角,让孩子多说、多听。一日活动中除了合理安排利用每次的英语教学时间外,教师注意在活动中随时提醒幼儿用会说的英语交流。

五、教研工作具体步骤安排:

9月份:

(1)制定各年龄班的英语学期计划。

(2)准备英语教研观摩课活动。

(3)英语教研组活动(教师日常用语通练学习)

(4)集体备课,学习新授课的准确发音,老教师帮、带新教师的教法。

10月份:

(1)积极创设班级英语角,以充实区域活动内容,增加墙面也说话的作用,粘贴各种相关的英语单词,让孩子置身于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中。

(2)围绕“幼儿英语教育理论意义”、“英语教学方法探究”等问题进行研讨,发表看法,学习理论,丰富实践。研讨后总结活动效果。

(3)英语教研组活动(教师英语口语训练)。

(4)集体备课,学习新授课的准确发音,老教师帮、带新教师的教法。组织集体听三节课(大、中、小各一节)。

11月份:

(1)家教园地中开设“每日一语”及时与家长沟通,得到家长在幼儿英语学习上的强有力支持,获取家长的支持、配合,努力达到家园同步教育。

(2)教研组活动:英语教学游戏汇编,老师们积极出谋划策。充分挖掘每个游戏的作用,以游戏为基本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以后的游戏教学。

12月份:

(1)配合学期幼儿能力测评,组织英语教学能力测查。

(2)英语教学活动汇报。

(3)集体备课,学习新授课的准确发音,老教师帮、带新教师的教法。组织集体听三节课(大、中、小各一节)

(4)教研组计划总结

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教学形势的需要,认真贯彻新纲要的精神与理念要求。我们园尝试进行的幼儿英语启蒙教育将面临很大的挑战,英语教研组的全体成员将齐心协力,积极探索试,力图走出一条适合本园发展特色的幼儿英语教育之路,使我园的英语特色更加发扬光大。

篇4:幼儿园班级教研计划表

一、组员情况分析:

优势:

小班组教师队伍中原有的教师师德良好,工作认真负责,敬业心较强;教师们动手能力较强,在环境布置中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经验,踏实肯干,积极主动性较强。本组教师中每班均有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带动搭班较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家长工作,有效落实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

弱势:

组内共有四位成员,一名教师临近退休;一名教师去年九月份刚上岗;一位教师工作三年;还有一名教师从未担任过小班教学。四位教师的理念与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需加强环节指导帮助她们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融入新的集体。

二、工作目标:

1、带领全体教师利用原有资源优势继续探索如何创设适宜小班幼儿发展的可支持性环境;

2、带领全体教师继续开展主题教学-活动中集体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的实践研究;

三、内容与措施

(一)优势互补 积极探索小班幼儿可支持性环境的适宜性

1、各班继续根据主题、幼儿年龄特点、班级实际情况为小班幼儿创设适宜的可支持性环境,并及时更新,努力做到情境化;

2、创设适宜的自主性游戏环境,通过随机现场诊断发现各班自主性游戏环境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让幼儿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得到自主性游戏水平的发展。

3、继续开展户外体育、主题墙、生活等相关环境创设的实践研究,以图文形式保留,关注实践中过程性资料的积累;

4、开展“区域环境创设班际互动交流,分享环境创设经验,积极探索小班幼儿创设可支持性环境的适宜性。

5、建立小班优势资源电子档案库。

(二)思行并进 优化主题背景下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以课堂教学研究为载体,帮助教师学习正确分析教材、解读教材、并跟据教材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促进教师设计、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

2、开展案例分析、说课、现场诊断和参与讨论等不同形式的实践研究,帮助教师解决实践中的困惑问题;

3、教研组长保证每周进课堂听课,对教师的教学现场进行诊断,并采取跟踪调整现状的方法帮助教师提升设计、组织集体教学活动的能力。

(三)整合资源 多种渠道并行推进帮助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

1、充分挖掘和发挥现有教师队伍中的资源优势,开展新一轮师徒带教活动:实抓培养和检查,提升师徒带教的质量,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2、全组教师围绕课例展开教学反思等自培活动。

3、采用“互动参与”、“头脑风暴”、“中心发言”等多种教研活动的形式,激发青年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积极性,让每位青年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敢说、会说、能说。

四、有效组织教研活动

(一)活动前

1、通过网络、理论书籍、实践听课、听取组内教师困惑等多种途径寻找一日保教环节中的困惑并能针对实践中困惑的、矛盾展开深入学习、思考、实践、反思,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2、预设与本次活动相关的问题,以网络留言、手机短信等形式帮助教师做活动前的知识经验准备,发言稿存档并整理好网络共享;

3、认真撰写教研活动组织方案(方案内容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参加人员和活动过程)。

(二)活动中:

1、明确教研目标,紧紧围绕中心议题,不跑题;

2、从实际问题出发,突出重点,步步展开,把控好时间节点;

3、有牵引、有梳理和提升,使困惑得以澄清,为研究下铺垫;

4、引发思考并鼓励教师激活思维、畅所欲言;

5、认真实录教研现场教师的想法、问题以及达成的共识等;

6、注重变化不同的教研活动形式,激发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活动后:

1、布置下次教研活动的思考问题;

2、提出下次教研活动的要求;

3、认真撰写本次教研活动的反思,以改进下次教研活动的组织质量。

篇5:幼儿园班级教研计划表

一、组员情况分析:

优势:

小班组教师队伍中原有的教师师德良好,工作认真负责,敬业心较强;教师们动手能力较强,在环境布置中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经验,踏实肯干,积极主动性较强。本组教师中每班均有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带动搭班较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家长工作,有效落实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

弱势:

组内共有四位成员,一名教师临近退休;一名教师去年九月份刚上岗;一位教师工作三年;还有一名教师从未担任过小班教学。四位教师的理念与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需加强环节指导帮助她们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融入新的集体。

二、工作目标:

1、带领全体教师利用原有资源优势继续探索如何创设适宜小班幼儿发展的可支持性环境;

2、带领全体教师继续开展主题教学-活动中集体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的实践研究;

三、内容与措施

(一)优势互补 积极探索小班幼儿可支持性环境的适宜性

1、各班继续根据主题、幼儿年龄特点、班级实际情况为小班幼儿创设适宜的可支持性环境,并及时更新,努力做到情境化;

2、创设适宜的自主性游戏环境,通过随机现场诊断发现各班自主性游戏环境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让幼儿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得到自主性游戏水平的发展。

下一页更多精彩“幼儿园班级教研计划”

篇6:新时期幼教教研问题的思考

新时期幼教教研有关问题的思考

参加“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的教研员从全国各地汇聚到这里,研讨幼教教研的问题,这是一次非常宝贵的机会。据我所知,像这样全国规模的幼教教研员会议还从来没有开过。这些年,特别是《规程》和《纲要》颁布的20多年来,我们已经作了大量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相关资料也有很多,但关于幼教教研、幼教教研员的研究却几乎没有。我们为会议准备材料时,找到的文章多是从教师专业发展切入而谈到教研的,而且多是从一般的角度谈教研,包括中小学教研。翻阅了国家关于教研、教研员的一些规定和文件,从80年代到90年代,关于教研室、教研工作的规定的确有不少,结果都没有论及幼教和幼教教研员的,让人震惊。在这样的情况下,今天我没有依据什么资料,只是就幼教教研的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关于幼教教研的涵义

幼教教研的重要性,相信是没有任何人怀疑的。如果没有幼教教研这支队伍引领着幼儿园的老师们在专业成长上有所发展的话,那是不可想象的。

在国家教育部关于教研室的规定中,很明确,中小学的教研就是“教学研究”。教研中的“教”是“教学”的简称。从教育部基础司《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1990、6、6)看来,中小学教研的基本任务就是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研究,因为中小学的课程结构是学科体系的。每个学科教研员负责管理相关科目的教学,编写乡土教材、教育资源包、教师辅导材料,承担地区的教育、教学检查评估等。但这一文件里并没有提到幼教教研。

那么,幼教教研是什么意思?是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其基本的任务是什么?该怎样理解幼教教研的涵义?我想这些是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

应当看到,幼教教研是不同于中小学教研的,因为幼儿教育有着不同于中小学教育的特点、规律和任务。但是,幼教教研员可能在很多时候不自觉地受到中小学教研概念的定势影响。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来尊重幼儿教育及其规律,从思考幼教的本质出发来思考幼教教研呢?

“教学”这个词,在教育科学的字典等书籍上有很多描述性的定义。就广义的教学来讲,比较公认的是“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学研究的指向应该包括教和学两方面,广义的“教学”和教育的含义是差不多的,但现在一般使用的狭义的“教学”概念。在中小学阶段常把教学与学校其他活动比如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等平行。实际上,在中小学使用“教学”这个词时,基本上就是指学科教学。中小学学生的品德成长、情感发展、人格形成也主要通过以学科教育为依托的教学来进行的,所以中小学的教研基本上就是学科教学研究,其重点就是研究教学的主渠道----学科的课堂教学。

显然,在幼教里使用“教学”这个词容易和中小学学科教学混淆。正因为此,长期以来,我个人一直没在幼教领域里使用这个词。由于过去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作业课”板块成了中国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一个主要部分。过去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把教学理解为上作业课,而一日生活中的其他环节就不纳入教学的范畴。在英语中,一些词既可以翻译成教育,也可以译为教学。在日文中,幼教文章中是看不到“教学”这个汉字的,他们长期一直使用的是“幼儿园教育指导”。因为幼儿教育有自身的特点,不同于中小学,所以在提法上我总认为需要特别谨慎。

现在幼教教研已经成为大家习惯的简称,尽管国家没有明文规定幼教教研的基本任务应当是什么,我想我们在说这个词的时候还是应当清楚其涵义,它是不同于中小学的“教学研究”的。当然,毕竟都属于教育研究这个大板块,两者是有共性的,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是一样的,教研的理念是一样的,只是研究面向不同特点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而已。

二、当代教研的发展取向

所谓取向,是指价值倾向。教研的取向是基于对教育本质的理解。

生态化、生活化、常态化

生态化也包括生活化、常态化的意思在内。在教研中,生态化取向使教研从方式到内容都必须变,特别是幼教教研的思维方式必须变化。比如从生活化的角度看,教研形式决不仅仅是全区共同看观摩课。幼教教研怎么实现生态化、生活化、常态化,怎么去促进生态化的幼教发展,是幼教教研改革必须思考的问题。现在我们的很多做法都体现出这一理念,比如幼儿园与家长、社区的合作就是在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然的生态的发展环境。现在搞幼儿教育离开了家庭、社区是不可想象的,在这点上,我们与国外还是有差距的,离家、园、社区融为一体、共同发展还有一段距离。

实践――意义取向

实践---意义取向是现在教研非常强调的取向。意义取向特别强调幼教教研怎样让老师产生对教育意义的理解。理解的不仅仅是教学方案的意义,而是幼教的意义。幼教教研怎样才能把老师自己对教育意义的理解在实践中变成幼儿的发展,怎样帮助老师树立教育的理念、实践教育的理念,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个人认为,我们的幼教教研存在轻教育理念、教育信念培养的现象。对于教师来说,教育的信念和责任、知识和技能、实践和体验,都是专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意义取向的教研与促进教师形成这种专业结构是一致的。现在的问题是怎样让教研能够按照这样的取向,实际地帮助老师发展。

重视研“生”、研“学”

从现在的情况看来,教研活动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引导教师真正地转向重视幼儿、重视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而不仅仅是只重教师的“教”。我看了不少地方的教研活动,让教师的注意力都只聚焦在怎么上好某一作业课、教案该怎么写,观摩的重点都落在教学技能、教师对活动的组织或教具的使用上,教师关心的都是活动是否按计划顺利地完美地展开了,等等。当然,不是说这些不重要,但是,如果教研活动中看不到对幼儿学习的深入研究,不关心活动中幼儿怎样在学习,怎样在理解教学的内容,怎样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概念,不引导教师去思考怎样按“儿童的大纲”去支持幼儿学习,怎样让其自我建构的过程变得更有效的话,这样的教研取向不能不说是有问题的。

重视民主、平等、合作、创新的教研文化。

民主、平等、合作、创新也是基于我们对幼教本质的理解。我们的教研如果不是这样的氛围,那是不能创造出民主型的教育的,一个专制的、权威的、垄断的教研绝对不可能培养出有民主、平等理念的老师。过去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在幼儿园和老师的潜意识里,教研员往往被视为上面来的领导,是权威,自己必须服从和听其指挥。这种状况也会影响教研员自己的定位。所以,要创设民主、平等、合作、创新的教研文化是非常不容易的。

尽管文化建构非常慢,文化的改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只要教研员有意识地把文化建设纳入教研的任务中,能够在教研中体现、传播这样的价值理念,重视民主、平等、合作、创新的文化建设和研究氛围的培育,新的教研文化是可以逐渐形成的。透过教研员的举止言行、布置安排、老师的参与状况等,都可以反映出教研文化,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一点一滴地注意这个取向的实现。

重视参与、反思、行动研究

这一取向和前面几个取向是密切联系的。生态的、民主的、有意义的教研活动一定不是教研员单向的上情下达,一定是老师积极主动参与的。教研员能完全抱着合作参与的心态,与幼儿园老师共同研究、反思问题教师自己的问题,一起进行行动研究,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个人看到的不少教研活动在参与和反思上往往停留在比较肤浅、表面的水平上,教研的内容不少也是断裂的,也就是说,教研活动和日常教育生活没有很好地联系起来,行动研究取向还是不强。

重视教研制度建设

尽管幼儿园、区域的教研一直都在搞,但很少以教研制度建设作为专门内容的。我们在网上对话中,有的教研员、教师提问,问园本教研制度建设究竟是什么意思。园本教研制度建设绝对不是一个幼儿园能完成的,也不是光靠教研的力量能完成的,而是要靠行政、教研、基层等各方面共同的力量来做这件事。所以,本项目的重点不是放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幼儿园搞一两次精彩的教研活动上,而是希望各地探索能够保障园本教研持续地开展下去的长效机制。

在这次大会学习材料中,有一篇反映中小学学校教研工作正在发生转变的文章,是上海顾泠原教授他们写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革新”。从中小学教研工作的转变,参见中小学改革的经验,反观我们的幼教教研,我想应当是有触动的。文中谈到了中小学教研的4个变化:

① 从技术操作熟练取向到文化生态取向。

② 从研究教材、教法到全面研究学生、教师的行为。

③ 从重在组织活动到重在培育研究状态。

④从关注狭隘经验到关注理念更新和文化再造。

这些教研理念的变化使我们能明显地感到或大或小的压力。虽然幼教教研不同于中小学,但是在教研的理念和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可以说,从中小学教研的变化能看到幼教教研应有的取向。

三、幼教教研改革的不可规避性

上述教研的发展取向已经使我们能够感到幼教教研改革的紧迫性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贯彻,使教师专业能力的重点正在发生转移。幼教教研要促进教师向着国家要求的方向发展,实际地提高实施纲要的能力,其理念、目标、角色、方式都需要有相应的变化。这的确使幼教教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这个挑战不是不可以应对的,我们可以逐步地向那个方向变化,尽管变化的过程是漫长的。

《纲要》的贯彻确实给中国幼儿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带来了变化,这点是大家公认的,当然不是说没有问题了。在幼教变化的这一过程中,我认为幼教教研和教研员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两方面的,从这些挑战使我们看到幼教教研改革的确是必要的、不可回避的。

挑战的一方面是教研的理念、目标、内容、方式的转变。

教研理念应转向以教师专业素质发展为本,为幼儿园提供有效、优质的专业服务。幼儿园要贯《纲要》,在新的理念下改革幼儿园教育;教师要贯《纲要》,在新的理念下去“教”,去“研”。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教师专业能力的重点在变,教师的核心能力在转型,尽管这种转变是缓慢的。旧的教研无论在理念、目标上还是形式、方法上都难以适应和满足幼儿园和教师的需要,这是很大的挑战。对此,教研“研”向何方,“研”什么?怎么去“研”,怎么引导幼儿园朝着《纲要》倡导的方向发展,怎么让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跟时代的要求一致?这些都成为很严峻的问题。教研必须转变,简单地说,我们教研的理念必须转到以教师专业素质发展为本上。当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绝对不是仅仅局限在技能技巧上,也不仅仅只是重视上作业课的能力。关于教师专业化标准,教育部将出台具体规定。现在正在制定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儿童为本、终身学习、实践能力等价值取向,提到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包括信念和责任、知识和技能、实践与体验等部分。对专业素质意义的理解必须全面、准确,否则教研的方向就会偏,越“研”越远。这是教研的导向问题,导向非常重要。

和理念一致的教研的目标应当指向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指向提高教师贯彻纲要的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和素质,让教师从被动专业化转向个体的主动专业化。教研的内容也应当服从于这样的理念和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讨论教材如何教,作业课如何上,如果每次教研的内容都是搞几个教案几堂课,那么老师还会关注幼儿园教育的其他环节吗?。目前,幼教教研中对信念和责任强调得不够,终身学习的理念也强调不够。终身学习需要培养对学习的热爱。我去年在全国大会上呼吁让读书成为习惯,做有思想的教师。思维的习惯、学习的习惯、批判精神等都是学习型社会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们的教研活动从目标到内容怎样去帮助教师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自觉学习成为习惯?当然,这些不是几次教研活动能做到的,但教研目标决不能舍本求末,忽视这些最重要最根本的东西。

教研的方式要向着生态化生活化方向发展,从偏向制作的、虚假的、硬性的、单一的教研方式向常态的、真实的、日常的、多样化教研发展。不少地方教研活动往往只重视“做”课、评课,“做”就是反复精工制作,人工化倾向非常严重,我觉得不真实,而且模式化倾向很严重。作业课不是不要,观摩课的形式我从来不反对,但它不是唯一的,甚至说“主要”的都不合适。不能说只作业课才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最重要的,哪一个环节都重要,很多教师忽视让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可我们有多少教研活动在研究这些方面的问题呢。我在网上看到海南将活动区活动作为全省教研的载体,当然教研的方式还可以改进,但是它起码让全省幼儿园每个教师知道了区域活动是重要的,我觉得就不错。日本的幼教教研的确很少像我们这样做,教研员与教师关系很好,真是走到一线去,实地和老师一起讨论问题。我不是说国外什么都好,但是这方面的确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当然,我们有许多条件方面的限制,教研员的工作有很大的困难,我想我们慢慢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先做,没条件的地区慢慢来。

挑战的另一方面是教研员角色的转变。

我认为教研员应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领者。

教研既然要为幼儿园提供有效的优质的专业服务,那么,在服务的理念下,教研员的角色就必须相应发生变化。过去过分突出了行政派遣的、代表行政的、上情下达的一面,如果说“指挥”、“命令”说重了点,至少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官僚色彩的。在这种官僚色彩下,教研员与园长、教师的关系完全被倒置了。我赞成“教研是一种服务”的观点,提供专业支持也就是提供服务。既然是服务,很多方面都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在教研员角色的转换上,北京市西城区的教研员沈心燕老师在去年全国贯彻纲要大会上讲述了她们的做法,她们在转变教研员的角色,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性服务上做得很好。在《回到基本元素去》这本书中和新思考网上都有他们的经验。

教研员的角色是引领者。为了引领,必须要对幼儿园教育教学进行研究。你不研究,怎么去带领教师?有些教研员的水平跟不上好的园长,甚至跟不上好的教师,所以,有些园长、教师抱怨说:“我们本来做得好好的,结果教研员一来就说不行,她的观念很陈旧。”这种状况就涉及到教研员素质。朱司长刚才讲话中强调了教研员在行动研究中要与教师共同思考问题,共同讨论,但这并不否认教研员应在教育教学研究上比教师走在前面,因为教研员的职业是专门研究教育的。我不是说教研员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讨论上要一锤定音,引领不是权威性地下结论,但要能提出更多的供思考的问题,提出更多的思路,提出看法。对某个问题,如果教师们争论不休,你当然要表达你的观点,你有没有看过很多东西,有没有认真思考过,教师一听就听得出来。你的提问会不会让教师从中得到启发?能否给教师更多的思路?比如你认为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思考,关于这方面还有些什么观点和看法,进一步的研究还可以怎么做等,对老师就会有启发、引导作用。所以引领是有层次上的差异的,幼儿园教师在这点上是非常能够判断的。教研员一定要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当然不仅仅是理论研究,这是作一个好的引领者的前提,而好的引领就是好的专业支持,这些角色是不可分的。

教研员要很好地起到引领作用必须与教师合作,确实需要与教师共同讨论问题,支持他们,与他们共同研究。原来教研员角色中,比较多的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鉴定者,幼儿园教育的检查评估者,而现在是教师专业自主化发展的促进者,不仅仅是鉴定结果,当“验收大员”,只是评估合格不合格,课上得好不好等。

教研的引领应促进教育的多样化,促进幼儿园和每一个教师创造力的产生。有老师对我说:“评估时我们因为没有园本课程,没有得奖。”什么是园本课程?幼儿园课程的本质是园本的',认为只有所谓“特色”课程才是“园本”课程,我认为是一种误解。教师根据孩子的需要去实实在在地帮助班上每个孩子得到发展,幼儿园因园制宜所实施的教育这些就是园本课程,这些园本的、个性化的课程是很难统一成一个模式的。要倡导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不拘一格的有效的教育实践,教研应该有大的改变。在会议的学习材料中,有人提出,教研员的作用应从共性化课程的规范者转向个性化课程的催生者,我赞成这个观点。

四、目前幼教教研中的一些问题

下面只是我个人的看法,谨供大家参考。

由于对幼教教研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幼教教研全面把握不够,这就可能导致幼教教研员业务指导走向片面化。

重研作业课,轻研一日生活的其他环节

《纲要》的精神是集体、小组、个别的活动方式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等不同的组织方式有不同的功能,小组、个别的组织形式达不到的目标,必须要通过集体活动来实现,作业课是集体活动的一种,当然也是重要的。我不赞成教研活动只研作课不是说作业课不重要,恰恰相反,是希望把作业课提到更高的水平。一日生活的全部环节都是重要的,一直提 “保教并重”“一日生活都是课程”,我们要牢牢记住幼儿的特征,牢牢记住幼教的本质,把教研引向正确的方向。

日报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在谈到观摩课时说:“比起法国大菜来,更应该重视家常便饭。”意思是说,精心制作的法国大餐虽然好吃,但总不困难天天吃。而一日三餐是天天吃的,其质量与身体营养密切相关,对健康成长最重要。一日三餐、家常便饭怎么做?你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不可能有那么好的材料,怎样在现有的材料、条件下把一日三餐烹调好,是需要我们好好研究的问题,现在全世界都比较重视这个问题。丁钢老师说:“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可能仅仅发生在人工搭设的舞台上,而应存在于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中。”对于那些教学大比拼、技能大比赛,我们一定要注意导向,不能经常搞。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在日常专业生活中,那教师的专业生活怎么去教研?这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改变教研方式。

重“展示”,轻“反思”

重“研教”,轻“研学”

“展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讨论问题的载体,但现在是载体有了,问题却没有了,载体做得很漂亮,老师反思的时间却很短,讨论时间很短。所以佐藤学教授说,应该拿一个星期来讨论问题,拿平常的时间来准备活动。现在有些人轻反思,认为自己反思的已经很多了,但是反思往往做得很肤浅,有的像流水帐,没有去深究。怎么帮助老师发展反思的能力?怎么去关注教育过程进行更深的反思?现在有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有的教研搞说课,这是中小学学科教学常用的一套做法,我们照搬到幼儿园来。我听过不少“说课”,往往重在活动的设计上,而对活动的过程却一带而过,也就是说重视教案的设计、活动的策划,而对对幼儿的学习的关注却不够,对活动过程的反思不够,对应该思考的内容缺乏思考。我有时候问组织活动的老师,主题目标的核心本质是什么?幼儿学习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幼儿需要理解什么?能够理解什么?你做了什么样的设计试图促进幼儿对目标的理解?幼儿对目标理解到什么程度?你如何知道儿童达到了这样的理解?他们的理解与活动目标的差距在哪里?下一步你打算做哪些改进?……现在很多教研没有引导教师去深入地思考,去深入地研究幼儿的学习,这样不利于提高教师的反思水平。

重 “教学型”教研,轻 “研究型”、“学习型”教研

在幼教教研的类型方面,我这里引用余文森教授对中小学教研的分类:教学型的教研,研究型的教研,学习型的教研。由于不同类型有不同类型的功能,所以教研不能只搞一个类型,因为单一的方式难以应对教研的若干功能。我们要帮助幼儿园和教师发展,要通过哪种教研去实现,可以再考虑。

教学型教研,以教为着眼点,以课例为载体。幼儿园与中小学不同,幼儿园教研不是仅仅研究上课,幼儿园的教学型教研应该是研究幼儿在园的一日所有活动。

研究型教研,以研为着眼点,以课题为载体。研究型的教研如果不做,会导致教研没有深度。幼儿园中提出来的有些问题需要研究型的教研,这就不是一次两次所能解决的。如果没有深度教研就会太泛。另外,教师有很多模糊的知识,心理学上称为内隐学习、缄默知识、个人知识。过去比较重视显性知识学习,《纲要》等材料上面的话语,很多老师都会说,但并不一定理解,理解了也不一定能做,做了也不一定能反思。公共知识、公共话语是一回事,而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缄默的个人话语,如何转化?过去认为缄默知识一定要显性化,那么老师的缄默知识怎么转化为显性知识?而又怎样挖掘老师个人知识的独特性?这是教研要探讨的。

学习型教研,以学为着眼点,以阅读为主线。老师不仅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更是一名终身学习者,有自己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习型教研主要是帮助老师提高学习能力,而主要方式是引导老师去阅读。有的地方为了培养老师的读书习惯,通过教研提出倡议,交流各幼儿园解决老师的实际困难的经验,推动老师买书、读书,从读书中获益。

重教研内容、形式、结果,轻教研文化、制度建设

对教研的内容、形式大家比较重视,对文化、制度的建设,相对来说,重视得是不够的。比如对观摩活动过分关注,导致对默默的日常教育过程不感兴趣;对结果过分关注,导致对过程中的努力不加珍惜。我想,这样的教研导向就把教育的价值给扭曲了,也就是在建设不良的幼教文化。当然,文化建设不仅是教研员的事,文化建设也牵涉到许多关系的问题,行政与教研之间、园与园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教研员与老师之间,等等。建设一个好的教研制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建设的问题。而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艰苦的过程,我们做教育研究的人应当有这一份意识,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要努力的方向,这也是教研员需要比老师更多思考的地方之所在,如果没有比老师更进一步的思考,就难以完成教研文化的建设。

五、幼教教研的建设

幼教教研的建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面临很多的挑战,这些都不容我们回避。不过正是问题使我们看到努力的方向,也有努力的价值。我想今后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探索和建设:

提高教研员素质

增强教研队伍力量

明确教研员专业发展目标

建立教研员专业资格认证

明确教研员专业权利

建立对教研的评价制度和标准

篇7:创建和使用教研问题论文

创建和使用教研问题论文

园本教研因问题而发,问题是教研的源点。我园自被评为“北京市体育特色幼儿园’’以来,间一直致力于户外体育研究问题的收集与筛选工作,创建和使用了幼儿园园本教研问题库,针对现实问题,展开真实研究,使幼儿、教师、幼儿园获得真正的发展。

一~问题库的创建

问题库通过信息发布,引领教师找问题、提问题,获取园本教研真问题。其主要任务是发布信息、收集问题、筛选问题,一般设定“问题信箱’’“点子信箱’’o组织机构包括教研组长、五大领域教学骨干两个层面,由她们负责组织管理问题库,收集、整理问题,提供专业引领。

问题库每期发布与收集信息的时间一般适宜在两个星期。时间是问题库使用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过长教师会懈怠或遗忘,过短会来不及思考导致敷衍。

二问题库的使用发布信息收集问题的方法

问题库信息的发布,内容依园所实际需要而定,教师根据信息内容将问题投递到问题信箱。

方法一:利用差异寻找问题

问题库信息:我园自19被评为“北京市体育特色幼儿园’’以来,不间断地开展了户外活动的研究,但户外体育活动质量仍需得到实质性提·高。影响我园实现高质量的户外活动的问题在于什么?现征集关键问题及措施。

将幼儿园工作近期发展目标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现状进行信息发布。其中,现状是主要部分,即第一句话;目标是关键一“高质量的户外活动’’o目的在于引发教师思考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异,结合工作实践提问题。

方法二:改变立场发现问题

问题库发布信息:×××幼儿说,“今天幼儿园开户外活动区,我特别高兴,可以玩很多玩具——爬爬虫、攀岩、滑梯一但是我更喜欢妈妈带我去游乐园玩”o请老师们站在这名幼儿的角度,想一想他为什么更喜欢游乐园?

不同的立场表明不同的态度,影响甚至决定着处理事物的方式和结局。幼儿教育强调教师站在幼儿的立场上看问题,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儿童立场上的教师是长大的儿童。针对教师难以发现影响自己工作质量的问题,问题库可以发布这样的信息,提供日常教育情景,提倡教师与幼儿角色换位,把孩子的需求当作自己的需求,这样可以挖掘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方法三:关注差异需求引发问题

问题库发布信息:材料是幼儿学习、探索的中介,针对我园户外活动区材料的投放,请您选择以下问题思考:1.孩子是否对我园户外活动区的材料感兴趣?2.我园跳跃区材料是否适合幼儿游戏?5.我园攀爬区材料是否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并希望您提出想法或者措施。

以上问题是按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的,意在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吵币,设置发布同一主题、不同层次的信息内容,激发教师的认知冲突,教师可根据已有工作经验选择问题进行思考。

筛选园本教研问题的步骤

探索了问题库发布信息、收集问题的方法之后,我们关注了教师所关注的问题,为转变教师“要我研究”为“我要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在问题库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又发现,教师虽然积极地在实践中思考和寻找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她们的经验不同,关注点不同,问题也不同。有些问题是个别问题,不具有普遍性;有些问题与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不相符,不具有价值性。因此,我们针对问题库如何筛选真实、普遍和有价值的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步骤一:教师自主解决问题

负责问题库组织管理的教研组长、五大领域教学骨干,她们将问题库收集来的问题精心筛选,如果问题不具有普遍性,则进行批注,建议教师自己解决问题,并提供方法。如,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推荐本园有相关经验的.教吵币提供帮助等。当教师的问题得以解决后,可将问题收回,也可把答案公示。

步骤二:同伴互助解决问题

负责问题库组织管理的教研组长、五大领域教学骨干,她们将问题库收集的问题筛选出具有普遍性、价值性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并面向教师再次发布信息,教师们选择能够答疑的问题投递到点子信箱,然后公示。如问题库发布信息:最近,我园的几位中班教师都对“如何使幼儿对户外区域活动保持兴趣’’提出了困惑,希望大家共同思考,帮助她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在信息发布后的教研活动上,大班的一位老师将自己以往工作中的相关经验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介绍,主要观点是:要使幼儿对户外区域活动保持兴趣,投放的材料要具备新颖性、挑战性、层次性、变化性;活动区的玩法要具备灵活性;规则要具备简单必要性;教师要具备及时适度的指导性。

问题库信息的再次发布,帮助教师们快速、准确地解决了一些实践问题,问题库成为大家交流分享的平台,它使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智慧和经验成为可供集体共享的财富,得以最大程度地推广,教师们体会了成功感,树立了职业自信心。

步骤三:问题申辩确定问题

问题申辩主要是针对以上两种方法未能解决的问题,建立教师申辩组,通过问题申辩一起对所提交的问题进行剖析,发挥骨干教师、教研组长、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确定问题开展研究。具体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教师要通过专业方法搜集信息,如查阅资料,给自己研究的问题定位,形成申辩材料提交到问题库;第二层,骨干教吵币、教研员与教师一起对所提交的问题进行剖析,通过专业人员引领确定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如,前面提到的问题库信息:“影响我园实现高质量的户外活动的问题在于什么?’’教师们参与热情非常高涨,共收集到问题及措施36条。有的教师认为户外材料不充足,还应丰富材料的投放,让材料激发孩子活动;有的教师认为影响户外活动质量的主要原因是户外场地,应加强场地设置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可以将场地全都铺成整体塑胶;有的教师认为可以以幼儿体操为切入点,带出户外活动的亮点……这些问题虽是教少州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真实的问题,却不是提高户外活动质量的关键性问题。怎样帮助教师学会发现关键问题,并设计出可行性解决方案呢?组织管理问题库的教研组长、五大领域教学骨干与教师们一起将观察到的36个问题进行文献资料检索,筛选确定了13个价值性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形成申辩材料提交到问题库进行信息的再次发布。

之后幼儿园邀请区业务园长和教研员对这13个问题进行提问、剖析与点评。针对教师提出的“如何以幼儿体操为亮点提高户外活动质量”的问题,教研员进行了剖析:幼儿体操活动开展的目的是什么?户外活动包括几方面内容?各占多长时间?户外活动的价值体现在哪儿?户外活动的主要活动是什么?这样的剖析影响着教师们选题的方向、方法、思路,减少了教师选题的盲目现象,使教师判断价值性问题成为可能。最后,经过申辩筛选出两个制约幼儿园户外活动质量的关键性问题:开展的体育游戏陈旧,科学性欠缺;活动形式单一,影响幼儿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及其主体性发挥。问题确定后,问题库组织机构将信息再次发布,在教研活动中针对问题研讨完善研究方案,有计划、有目的地解决问题。

在问题库的使用过程中,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

尊重。发布信息不指名,,将信息内容涉及到的有关教师淡化,引导教师对事不对人;提出问题不记名,有些教师担心提出的问题不科学、不严谨而招致嘲讽;教师选择问题不指定,不限制教师的选择权,相信教师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

隐性。潜移默化地帮助教师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即利用目标与现状间的差异寻找问题,站在儿童的立场发现问题,从孩子们的发展需求捕捉问题;学会筛选价值性问题的步骤,即自主解决、同伴互助、专业方法搜集信息等。

民主。问题库的管理者不带有行政色彩,都是教育教学中的骨干教师,问题库为教师实践研究建构了交流共享的平台,教师是问题库创建、使用、发展的主体。

行动。坚持行动研究,不断完善问题库的创建与使用研究。

问题库针对“如何确定园本教研的研究问题”探索了初步的解决方法,使我们了解了教师在常态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通过教研有针对性地解决了这些问题。问题库不仅提高了教师的问题意识,更调动了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主体性,帮助教师学会了发现问题的方法,筛选、分析问题的步骤,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实现了园本教研的最终目的。(文/北京顺义区幼中心王晓鸿北京市顺义区南法信幼儿园韩佳齐)

篇8: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核心内容.传统的集体备课已经不能不断赋予新意,势必会成为老师们的临时合作或是具有超强的.随意性的形式,根本发挥不了集体备课应有的作用.集体备课Party化是指老师们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的一种自发的多元结构的立体化备课,它能够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教师之间能充分实现互相取长补短,师生之间也能相互配合、相互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因人而异.

作 者:耿颖杰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职教中心 刊 名:职业 英文刊名:OCCUPATION 年,卷(期): “”(8) 分类号:G71 关键词: 

篇9:指导学生自学教学改革实验教研工作计划表~学年第二学期

指导学生自学教学改革实验教研工作计划表(2010~第二学期)

指导学生自学教学改革实验教研工作计划表 (2010~20第二学期) 单位: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盖章) 填写日期:.2.28 项目 具 体 安 排 工 作 例 会 时间(3月中旬前):2011.3.4 地点:学校笃行楼会议室 出席人员:高凤弟、王根元、马树民、徐建青、沈利民及项目研究实验教师11人 本学期实验工作计划要点: 根据实验学校工作要求和项目研究实验方案,本学期(2011.3-6)实验工作已经进入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其主要内容是:学习有关指导学生自主方面的理论;明确实验项目的任务和要求;讨论实验项目具体探索内容(分学科)和课题研究活动安排;开展子课题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一般方法的实践探索活动。 1.理论培训,提高认识。组织实验教师主体性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丛书----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江苏人民出版社任苏民、沙培鸿3月203月)及本校“十一五”江苏省教研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学法指导的研究》研究报告。 2.明确任务,提出要求。给实验教师发放《小学学科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方案 》,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方案 》,明确实验项目的概念、假设、内容、目标、方法、措施,在此基础上,撰写二级子课题研究方案,制订执行施计划。 3.设置内容,安排活动。依据实验项目的研究原则和内容,借鉴“十一五”江苏省教研课题研究成果,结合学校学科教学的实际,我们设想从一般学习方法指导、知识获得及应用方法指导、学科学习内容及方法指导和个别学习方法指导这四个方面来探索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方法和策略。本学期通过年级教研活动、校课题组教科活动和学科课堂教学观摩课研讨途径侧重研究一般学习方法指导。 4. 引导自学,探索实践。 项目研究起始阶段,各二级子课题可以围绕指导学生学会预习进行探索实践。根据学科特点,老师根据不同的年级、课型、题材精心设计不同的预习表:先扶后放,预习的形式由课内向课外过渡;由具体的'内容入手,逐步总结预习的一般流程和方法;由一次性预习到分教时多层次预习;学会自己独立预习、和同学一起预习、向老师请教相结合……这样逐步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式和方法。  教 学 调 研 时间(4月中旬前):2011.4.6 调研对象:黄桥实验小学三(3)年级学生 调研人员:王根元、马树民、徐建青、沈利民 调研内容要点:1.实验前学生的自学情况调查; 2.学生自主学习存在的困惑或主要问题; 3.课堂观察: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指导学生预习的,采用了哪些有 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调研形式:听课〔三(3)年级语文教师朱彩虹执教〕、调查问卷。 专 题 研 讨 时间(5月下旬前):2011.5.25 地点:学校笃行楼会议室 参加人员:高凤弟、王根元、马树民、徐建青、沈利民及项目研究实验教师11人 研讨专题及内容要点: 1. 组织学习《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丛书----引导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江苏人民出版社任苏民、徐昊明年3月2007年3月)一书有关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内容;   2.交流3个二级子课题(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研究方案、执行施计划;    3. 二级子课题汇报 项目研究起始阶段,各二级子课题围绕指导学生学会预习进行探索实践操作方法和初步的体会; 4.课题组反馈4月份教学调研情况,分析反思 项目研究起始阶段的探索实践存在的问题,提出6月份研究工作设想,并商议6月份实验评估的项目和方式。 研讨形式:学习、研讨。 实 验 评 估 时间(6月下旬前):2011.6.8、 评估人员:高凤弟、王根元、马树民、徐建青、沈利民 评估指标要点: 为了体现研究的效度和信度,设计想采用跟踪评估法。 1.执教老师必须按照常规上课(不预先铺垫); 2.执教老师选择某一篇语文课(可以选择独立阅读课文或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文); 3. 执教老师针对一篇课文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自行进行合理分配(预习方式指导,预习作业布置,师生、生生交流探讨,学生预习情况汇报交流,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教师对学生预习总结); 4. 评估人员评估:教师方面(1)指导学生预习态度; (2)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书面问卷); (3)教师指导作用发挥是否合理到位。   学生方面 (1)预习的习惯氛围;   (2)预习方法的掌握(是否具有个性化的方法);   (3)预习的效果(书面检测) 。  评估方式:听课〔三(3)年级语文教师朱彩虹执教〕、师生测试。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制

篇10:小学数学听课反思 《植树问题》教研心得体会

关于小学数学听课反思 《植树问题》教研心得体会

在长乐路小学,听了赵文渊老师的一节植树问题。这节课通过几个环节的活动,让学生感知数与间隔的关系。根据教材和学生年龄的特点自主探究,你是园林工人应怎样做?最后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来说说本节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在练习中,着重逆向思维完成练习,通过课件体现知识的探究过程。

本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教师过多的引导,使学生的自主探究任务没有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单纯的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对学生有些难,所以在课堂中重视规律更强调方法,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可以画图模拟实际栽树,通过线段图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自主选择短距离的路用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篇11:论文:校本教研的问题、作用与基点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

论文:校本教研的问题、作用与基点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

作者/孙朝仁 孙 焱

【编者按】校本教研,无论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期“课程改革”栏目刊发的三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针对当下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展开反思,提出解决策略和实施建议。期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孙朝仁1,孙焱2

(1. 江苏省连云港市教科所,222006;2. 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教科室,222042)

摘要:校本教研是连接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课程等活动的纽带,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和保护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但校本教研存在着教研功能缺失、重视程度不够、研究成效不高等问题。为此,需要以“建”为立足点,以“学”为基本点,以“研”为生长点,以“思”为拓展点,以“赛”为新起点,使校本教研活动真正成为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现实路径。

关键词:校本教研专业发展问题作用基点

2011年12月12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正式公布,要求各地以此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订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部也早在2003年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3年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中就明确提出:“积极推进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在《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深入推进新课程实验》中也指出:“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这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学校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场所,是教师成长的摇篮,理应为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专业发展提供服务。校本教研活动,就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现实路径。

一、 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校本教研是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据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学研究。但在调研、观察及与经历过校本教研的教师的交谈中发现,许多人对教研工作和日常工作无法区分,乃至把日常教学工作当做教研工作来总结。这表明,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其实践意义并未得到普遍重视,尤其从整个基础教育系统来看,还存在着校本教研缺乏制度上的规范,开展的模式还未进行系统的研究,教研部门统一安排多,教研内容缺乏针对性,教研方式方法单调等问题。更有甚者,偏离了“以校为本”的方向,研究的问题并不是学校自身遇到的真实教学问题,(论文范文 )所谓的校本教研仅仅只是一种标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研功能缺失

校本教研活动低效,缺少活力,抗干扰能力弱,逐步丧失对教师的吸引力。如:活动内容泛化,缺少针对性和系统性,导致教师没有实质性收获,沦为“面子活动”;活动形式单一,缺少弹性,难以激发教师的动力,无法葆有持久的兴趣;活动时间得不到保障,活动计划流于形式,教研组任务常被敷衍,教研组成员的出席率不高,等等。

(二) 重视程度不够

行政主管部门对校本教研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思想意识还停留在新课程改革的启动阶段,对学校的校本教学研究关注程度不够,参与程度更是不够,导致教研员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的专家引领作用不能得以充分发挥,学校对校本教研工作感到无所适从。最近,笔者参加了我市校本教研合格校验收座谈会,现场能答得出“什么是校本教研”以及“校本教研的形式有哪些”的教师少之又少,着实让人吃惊不小。

(三) 研究成效不高

一些学校教研组(或备课组)所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甚至出现了认识混乱、校本无序的现象,阻碍了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有的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只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或者是沽名钓誉,应景地申报一些课题,没有真正去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二、 校本教研的作用

第一,校本教研是“校本”最重要的体现,是连接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课程等活动的纽带。“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一教育规律决定了校本教研的地位和作用。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教授认为,校本主要落实、体现在四个方面: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基于学校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即校本教研,这是开展校本活动的起点和基础。没有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就会缺少针对性,校本管理就会缺少时效性,而校本课程也会缺少基础性。

第二,校本教研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知道,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改变教育必须改变学校,发展教育必须发展学校,发展学校必须发展教师,发展教师必须立足课堂。所以,只有基于学校真实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才有直接的意义,才能真正有效地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第三,校本教研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和保护教师教育教学创新的积极性。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可以改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仅仅处于执行和服从的被动的地位,教师可以理直气壮地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

第四,校本教研是教研员适应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全新选择。教研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自上而下,一是自下而上。在课程改革的启动阶段,用自上而下的教研方式花时少、见效快。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深入,自上而下的教研方式在解决学校自身遇到的教学问题时就显得力不从心,自下而上的校本教研方式将会发挥重大作用。

三、 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基点

校本教研所提倡的“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的基本理念,实际上是对学校教学研究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在这样的理念下,学校和教师自身实践中真实而自然的“现场”和“情境”,成为校本教研的主要对象。学校和教师也相应地成为校本教研的主体,即校本教研不是一种外在于教师的研究,而是一种教师自我“涉入性”的实践。这种实践是自我经验的自我积累、自主生成和创造性表达。在校本教研中,不管是宏大叙述还是日常叙述,都要求教师进入现场、体验现场、感受现场,进而形成经验文本,如故事、日记、现场观察、自传或传记、访谈和书信等。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校本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呢?

(一) 以“建”为立足点,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要不断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组织网络,做好校本教研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指导和总结评价工作。学校应制订理论学习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对话交流制度、案例分析制度、评价奖励制度和领导管理制度,并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长效机制落实到位,不能临时突击,做表面文章。校本教研制度的贯彻和实施,校长是关键。学校应成立由校长挂帅的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校本教研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指导和总结评价等工作,并肩负本校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校本教研制度的制订与完善的责任,构建“校长―教科室(或教务处)主任―教研组长―教师”四级校本教研工作网络,定期开展学校校本教研和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研讨活动。

各学科教研组是校本教研工作的实施团体,其工作职责和任务是:负责制订学科发展规划,组织开展学科性的课题研究、教学资源开发和改进教学质量评估方法等活动。学科教研组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校本教研的质量,关系到教师学科素养的提升。教研组长是教研组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对教学实践高度关注的热情,努力发挥专业带头和引领作用,营造团结协作、虚心学习的氛围,促进教研组成员在校本教研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促进学科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二) 以“学”为基本点,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奠基

校本教研基于学校学习化氛围和学习化制度与机制的形成,使“学习―研究”成为学校和教师的一种日常习惯和生活方式。一线教师的学习,要从钻研教材开始。然而,现实情况似乎不容乐观。在刚刚结束的连云港全市教师基本技能比赛中,经过两轮的选拔进行第三轮上课的参赛教师都是出类拔萃的,但他们对教材的处理却不尽如人意。比如,“变量和函数”是一节概念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明晰函数的概念,认清函数的本质即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却基本没有触及“对应”二字。这一方面说明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不高,专业知识严重缺乏;另一方面,也说明学校(甚至是一些优质资源学校)校本教研抓得不实,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笔者以为,传统的“以老带新”应赋予新的含义,应成为“以教育智慧为载体,以建构性学习为形式,以专家教师为师傅”的“现代学徒制”。学校应提倡教师之间“结对子”相互学习,鼓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关注“青”的学习、效仿的态度与效果的同时,也时常督促“蓝”能老而弥坚、与时俱进,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老教师成为青年教师的“回形针”。对青年教师,应多一分关爱和赏识,少一点权威和严厉,努力构建“发现型”、“鼓励型”、“共进型”和“合作型”的新型“师徒”关系。

(三) 以“研”为生长点,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构筑“脚手架”

“只教不研则浅,只研不教则空”。教研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永动力,是教师高层次的成功需要,也是由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专家型教师的需要。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我非常尊重教育理论,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辩证法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教育理论指导的教学是盲目的、低层次的教学。为此,学校应以新课程为载体,定期举行教研论坛活动,每次确定一个主题,让教师围绕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各抒己见,在争论中碰撞,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思想火花,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与提升。以教研组为团体,实现教研组“教”与“研”的回归,包括:理顺“教”“研”关系,整合“教”“研”身份;深化课例研究,整合“教”“研”过程;建构集体知识,整合“教”“研”成果;改革评价体系,整合“教”“研”力量。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升广大教师的研究品位――注重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研究和行动研究,关注学生、关注事件、关注细节、关注过程,积极叙说自己在教学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通过叙事研究和案例分析等自觉进行反思。比如,在2007年江苏省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课评比中,我们围绕课题“垂直”反复研讨,从一开始的模糊、肤浅、常规的认识,逐步上升为清晰、深入、创新的想法,特别是在说明“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这一结论时,我们借助硫酸纸(透明的纸),让全班学生都过硫酸纸上的同一点画同一条直线的垂线,然后同桌两位学生的硫酸纸“重叠”,前后两位学生的硫酸纸“重叠”,第一排学生与最后一排学生的硫酸纸“重叠”,任意两位学生的硫酸纸“重叠”……从而,让所有学生都能感悟到“只有一条垂线”。同时,在让所有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同位比对―异位比对―初步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有机渗透了反证法、不完全归纳法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征服了评委和听课教师。我市参赛的新海实验中学吴雪英老师获得小组第一名,2008年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比赛,获得了“卡西欧杯”第六届全国初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一等奖。

(四) 以“思”为拓展点,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攀缘术”

如果说“学”是校本教研的基础,“研”是校本教研的抓手,那么教学反思则是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也是教师由“通识型”到“专识型”、进而“博识型”的自感压力的过程。对于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就要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原来的教案、教学设计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即自我反思)?个人的智慧不能解决问题时应该怎么办?可以向同行请教(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智慧来设计和解决问题(即同伴互助);教师还可以与专家对话、向专家请教,以及阅读相关的书籍(即专业引领)。从这个角度来说,校本教研是以研究的意识来强化教学设计的问题。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的宋彦波老师在《集体备课:由一道二次函数应用题引出的话题》一文中说:在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时,我们数学组的文老师热情洋溢地抛出了一个数学课本上的二次函数应用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让学生感到模糊,而且教师也颇有争议。全组教师一下子被这个问题“牵入”争论和思考之中……这样一次非常平常也非常普通的集体备课,却给该备课组教师带来了观念上的冲击,细细咀嚼,意犹未尽。扎实的集体备课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大有裨益。

(五) 以“赛”为新起点,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添加“助燃剂”

“赛”既是“建”、“学”、“研”、“思”诸过程的总结,同时又是新过程的起点,是对上述过程的检测、反馈和升华。第一,学校应经常性地开展校内赛课(会课)。这种类型的赛课,不是注重结果,而是注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赛前老教师的“传、帮、带”,有赛中选手的学习与交流,有赛后评委的中肯点评与参赛教师的自我反思。“赛”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打造的过程。例如,笔者原来所在的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教学“百花奖”评比活动,其中的“课堂教学优胜奖”角逐最为激烈,每参与一次,大家的收获都很大。第二,对于校内赛课的优胜者,学校积极把他们推出去,参加市级基本技能以及优秀课的评比活动。他们在经历了校内赛课这一过程之后,深感教学经验的缺乏,自感与名师的差距还很大,更会主动地学习、自觉地研究,为实现更大的进步,走上新的起点。第三,通过“微格教研”,促进成熟教师的“飞跃”。比如,将其执教的一节课全程录像,然后在集体备课期间“实况转播”,教研组全体成员(或集中市内有影响的教师)一起点评,从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教材所呈现的知识等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合理恰当,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体现一定的研究思想或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能否面向全体学生并注重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否以学生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为中心,乃至教师的教学个性是否与学情相得益彰等多个方面,一一“指手画脚”。这不仅是对执教者的一种帮助,对参与者来说也是一次提升。经过这样的“打磨”,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上的“高原现象”。

从以上几点出发思考,校本教研就应该是带着“校本问题”的“研”。离开了校本问题的解决,校本教研就必然会流于形式。同时,校本教研必须符合教学研究的一般规范,其内容应该包括: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实施模式、研究方案、实践效果及分析等。另外,校本教研的参与人员,不能只限于本校,应该适当邀请校外的研究专家或有类似研究问题的兄弟学校同行参与进来。一来,可以获得更好的理论支撑和同行的经验;二来,也可以获得“旁观者”的建议,避免“当局者迷”。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学校教研组建设及其效能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柯言。校本教研:意义、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05(6)

[2] 孙焱,孙朝仁。教研组生存危机及知识管理――以数学教研组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1(12)

[3] 金孜红。校本教研的实施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4(2)

[4] 宋彦波。教学叙事:由一道“二次函数应用题”引出的话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8)

[5] 毛齐明。教研组“教”“研”的丧失与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12(2)

相关专题 草根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