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蜀道难有感

桀骜不驯比格犬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桀骜不驯比格犬”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蜀道难有感(共1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读《蜀道难》有感

读《蜀道难》有感

很久以前,我读过李白的《蜀道难》。

若问我:“有什么收获?”老实回答:“我只记住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两句名言。”

很长很长时间,我再也没有读过蜀道难。

若问我:“为什么?”答:“蜀道离我太远了,我与蜀道无关。”以至于诗中的字都不认识了。

近一两年,我时时要读《蜀道难》。

若问我:“原因何在?”回答:“一是因为我经成都、都江堰、汶川、茂县、阿坝、九寨沟、黄龙,来回在蜀道走了一趟,对蜀道之难有了切身的体会;二是因为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以后,我的心,我的眼,几乎每天都死死地盯着这条抗震救灾的生命线。”

5.12后,再读《蜀道难》,有情、有泪、有了“使人听此凋朱颜!”之感受。

《蜀道难》,开篇惊天地,笔落揪人心。

好一句“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统摄全诗的16个字。这三个感叹词联用,两个语气助词隔着用的开篇,是诗人对苍天抒发的咏叹,是诗仙对世人发表的惊叹,是李白对蜀道呼出的感叹。这一声感叹,一下子就绷紧了读者的神经,抓住了读者的心弦,使我们迫不及待地要看看蜀道是如何的“危”如何的“高”如何的“难”?

《蜀道难》,开篇惊天地,落笔撼人心。

好一句“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统摄全诗的16个字。这三个感叹词联用,两个语气助词隔着用的开篇,是李白对蜀道呼出的感叹。这感叹如惊雷,一下子就绷紧了读者的神经,抓住了读者的心弦,使我们迫不及待地要看看蜀道是如何的“危”如何的“高”如何的“难”?

接下来,李白的仙笔一挥,就穿越了四万八千年的时间隧道,从远古的蜀国的两个国王茫然开国一直写来,告诉读者,在漫长的岁月中,秦、蜀之间不能通人烟。史实如此,空间呢?只见李白的神笔一扬,又跨过逶迤险峻的山川,从秦地的太白峰写到蜀地的峨嵋巅,在这山水连绵的空间,只有鸟儿可以从山缝中飞过。直到地崩山催壮士的牺牲,四川和陕西之间才有了山上的“天梯石栈”,可以来往。

这是诗仙一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 是诗仙二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在这一节,诗仙把蜀道的山水之险,动物和人类愁攀援的景象刻画的淋漓尽致。你看那,高处是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低处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鸟儿飞不过,猴儿愁攀援,人在蜀道行,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正当读者觉得蜀道难到了极点之时,诗人笔峰一转,借“问君西游何时还?”一句,进一步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畏途。无论“悲鸟号古木”还是“子规啼夜月”,都“使人听此凋朱颜!”

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诗仙好像端着一个摄像机把蜀道拍摄。从“连峰去天不盈尺”的远写镜头,到“枯松倒挂倚绝壁”的特写,再到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诗人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剑门关高峻又险恶,一人把关,万人攻不破。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因此说锦官城中虽说能享乐,不如早回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也是诗人第三次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李白神飞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在他的诗里,他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以仙人的姿态,把蜀道之难写绝了,以至于千百年来没有人能够逾越。

今天,我再读《蜀道难》,不仅读懂了蜀道的高危艰难,还读出了诗人豪放飘逸的仙气,以及其它。《蜀道难》我将百读不厌。

篇2:读《蜀道难》有感

读《蜀道难》有感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让人唏嘘感慨,虽历经千年,而始终传颂于口;虽满眼生坚怪字,却仍令人如痴如醉。何故?只因其中含有跨越时空的不变情怀,而这种情怀打动着我们的祖辈、父辈,如今仍然打动着我们。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白对蜀道发自内心的描述,也是在诗歌开始对蜀道的总体概述。危乎高哉的地方,难于上青天的地方,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呢?我们就不能不去吗?不能啊!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那是我们的祖先用生命换来的壮阔景象,是让神灵也敬佩的伟大铸造的传世奇迹。到蜀道,是去寻梦,是一种追寻更是一种继承。是在“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蛮荒之所,去找寻那一种属于自己氏族本质的精神支柱。即便是在历经了千年之后,流行歌曲里仍然唱着:

寻找的东西已经被无限的模糊化了,也许寻找的只是一种寄托、一种情感,也许能否寻找到已经变得非常不重要,而重要的是那种寻找的过程和历练的经历。而李白的《蜀道难》显然比上文的《橄榄树》要更加激烈雄浑,更加令人感受到那种明知山有虎的壮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怎样的一幅图景?除了李白,再没有人能够描绘出如此恐怖而悲情的画面,没有人能够把那种令人恐怖又令人激动的壮丽景色刻画到位了。面对这样的地方,诗人开始了退缩,也开始了犹豫,他:“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他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他问自己:“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还有比天险更让人可怕的东西,那就是人祸:“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尽管充满了危险,尽管诗人开始后悔,尽管李白也发出了浩叹:“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但是李白仍然在坚守,他仍然没有退回去,他仅仅说的是:“侧身西望长咨嗟。”在入川的蜀道上西望,望的是什么?若要去长安或洛阳,李白应该是东望,若是真想回到家乡叶城,李白应该像苏东坡“西北望,射天狼”,而李太白尽管咨嗟不已,仍然侧身西望,当然望的是锦官城成都,当然还是想征服这段让人心悸而有波澜壮阔的旅程。所以,全诗的诗眼在最后一句的“侧身西望”,没有这一句,李太白成了牢骚满腹的怨妇,成了遇险退缩的懦夫,而有了这个点睛之笔,李太白成了真正的豪杰之士,真正的唐代大侠。

我们今天面临的一切多么像李白诗中描述的境界?李白当年写诗的时候有没有走过这段路程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传达出了一种面对人间万难的豪迈气概和博大胸怀。不管前面的人生之路有千难万险,不管脚下的奋斗之路有多少天灾人祸,既然迈开了脚步,就只能走下去,而且要堂堂正正、踏踏实实地走完它。虽然有时很悲苦,有时很恐怖,有时很惊险,有时很崎岖,但是可以畏它、怕它、怨它、骂它甚至诅咒它,却永远不能放弃它、背离它、逃避它。今日的“北漂一族”不是正经历着“蜀道难”的困境、发挥着《蜀道难》的精神、克服着“蜀道难”的恐惧、走着李白那条泛指的《蜀道难》之路吗?

“文章千古事”这事曹丕的高论,但是忠实的实践者却是李白。一篇《蜀道难》道出了千古奋进者的心声。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更多

篇3:读《蜀道难》有感

近期我读了李白所写的《蜀道难》一门,虽然这篇文章不是第一次读,但是每次读完之后总有思绪万千的情感在里面。每一次读这首《蜀道难》,都会让我有新的体验,感怀到了李白那种浪漫情怀在诗中所呈现的那种意境。用大气磅礴的转折以及优美的韵味谱写出来一首浪漫的绝唱,呈现出了现代人所体会不到的艰难和困苦。

作为伟大的诗人,李白所写的诗都非常的优美和豪迈,呈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抗鼎之作,而《蜀道难》则是他所有诗句中我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虽然李白写的是非常的多,她的成名作或者被人喜爱的诗句都是非常多的,但是就我个人而言,《蜀道难》是我最喜欢的文学著作之一,它呈现出来一个非常自信且豪放的个性。

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各种诗句在李白所写的.诗中都有所呈现,但是我们很难从这些诗句中体会到当时社会的艰难疾苦,而《蜀道难》真正的体现出来那种浑然天成的崇高之美,一种气象不凡的壮阔之美。只有真正的读懂了《蜀道难》里面所描绘的景象,你才能明白数到为什么难如登天。我们也能够明白,为什么蜀国安居一篇之后,魏国永远攻打不下蜀国,因为那是天然的屏障,那是古代人通过地理位置创造出来的优势。

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描写了就是这里的崎岖小道,也描绘出四川这个地方的壮丽景象和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我看过很多描写过蜀国或者四川的一些诗句,但是读那些使我只能说这些词用的很优美,无法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四川到底有多么的艰难,只有在读了《蜀道难》之后,我才能在它的诗句中读懂了那扣人心弦的地理位置以及琼山峻岭的美貌风景。

《蜀道难》是一首狂放浪漫的绝唱,从形式到内容从用词到表达,无处不在的散发出李白作为诗仙所呈现出的鬼斧神工般的笔墨渲。或许很多人都读过李白的其他诗句,也对他的另外的诗句非常的喜欢,但是《蜀道难》是我至今为止最喜欢的一首诗词。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每次读这首诗都会有新的体悟,初读之时只觉得这个地方穷山峻岭易守难攻,在读知识我就能体会到更深层次的意思,明白了李白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地方来进行诗词的描绘。这也是李白带给我的最深的感受,随着你年龄和阅历的不断增长,内心的变化的丰富,我们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或者说是跟李白有类似的感受。

篇4:读《蜀道难》有感

一首《蜀道难》不仅道尽了李白的全部人格力量,而且凸现了大气磅礴的崇高美,演绎了迅疾变幻的运动美,奔涌出参差错落的音韵美,真正是谱写了一首浪漫主义的绝唱。初知李白,是在那几句朗朗上口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不知为何,那时还小小年纪的我遍一下子爱上了那首诗,只浅浅明白,那首诗里,是乡思。因为《静夜思》我知道了有个诗人叫李白,字太白,被人们称为“诗仙”。记忆中,有一种酒,醇香而且回味,叫做“诗仙太白”,我不知道这酒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只觉得,李白的诗便如这酒般醇香,回味悠长。

品那一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只此一句,便贯穿了整篇文章,激昂、澎湃的感情,回味悠长的留香,豪情万丈的呐喊。我对他的认识又深了一分,我对他的喜爱增了一分。他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唯美比过他人;他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细腻赛过他人;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豪情更是胜过他人。

先写蜀道开辟之难。诗歌夸张地说自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后来五丁力士拽蛇导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诗人以鬼神莫测的笔法,纵横驰骋,时间上从四万八千年之前的混沌初开至战国而至中唐;空间上从长安跨越数座大山而至成都,从上可摩天的山巅到激流回旋奔腾的深壑;其他,从行人至鸟兽,从神话传说至当今世道……腾挪跌宕,惊心动魄,把蜀道之难渲染得淋漓尽致。

由于奔放不羁,豪迈恣肆,古乐府单一古板的句式,已远远适应不了李白那如长江大河般奔涌的情感了,于是,突破旧乐府的句式特点,也就成为必然。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最长的九字句,这些长短不齐,流转自如的句式,也只有这些句式,才能像“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轻重缓急地表达出诗人奔放如风,迅疾如电的豪迈情怀,才能涂抹出气象不凡的浪漫主义的壮丽画卷。笔力的雄浑洒脱,龙腾蛇行;语言的参差错落,摇曳生辉,都使狂放浪漫的绝唱,平添了酣畅的流转美,起伏的参差美和动人撼人的节奏美!《蜀道难》,一首狂放的浪漫的绝唱,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都是诗人狂放之情主宰下的鬼斧神工般的走笔渲染,写意泼墨!

篇5:读《蜀道难》有感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历史传说的神奇与壮美,山川景物的伟大和强悍,诗人李白的豪放与旷达,久久回荡在脑海。再读《蜀道难》,别有一番风味。

李白借“蜀道”这一特定的审美对象,通过描写“蜀道”之“难”,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体悟与认识。而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就是《蜀道难》的魅力之所在。而今,往日的嗟叹与无奈都变成了令人欣赏的美景、奇观,“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的千年古道,也变成了宽阔的道路,行人车辆不断。

一场突如其来的人间灾难悄然而至,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地动山摇,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桥梁坍塌,公路被山体滑坡、泥石流阻断……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再一次出现了“蜀道难”的局面。

面对困境,有的人选择面对,有的人则躲避。而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抗震救灾的重任。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身体和困难抗争,从瓦硕下面救出一个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生命;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从4999米严重缺氧的高空,空降地震灾区救助灾区人民,创造了世界军队空降史的奇迹;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挖凿堰塞体导流明渠,排除了堰塞体溃坝湖水淹没下游绵阳市的险情,创造了世界上成功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是呀,蜀道难,但难不倒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也难不到我们英勇的人民军队。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有“蜀道难”的境遇。面对困难,我们应该怎么选择?文学家王国维曾把人生的境界分为三种: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无论何时何地,王国维想告诉我们的是,要有那份别样的豁达、顽强和坚持不懈。而刘墉先生则把这三种境界分别比作骆驼、狮子、婴儿。现在的我们就像骆驼一样为了走出沙漠,就算再苦,也必须坚持。只有走出沙漠,才有活的机会。中年的我们好像狮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为了让家人过更好的生活而拼命工作,满足自己的物质或是精神上的需要。晚年的我们却回归到婴儿时的天真,与世无争,很淡定的过完余生。无论我们像什么,我们都要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做最想做的自己。

最后,我想说,无论我们处在哪个阶段,达到何种境界,面对困境,只要有“人生得意须尽欢”的乐观,“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钟鼓馔玉不足贵”的坦然,相信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惊喜

篇6:读《蜀道难》有感

近期我读了李白所写的《蜀道难》一门,虽然这篇文章不是第一次读,但是每次读完之后总有思绪万千的情感在里面。每一次读这首《蜀道难》,都会让我有新的体验,感怀到了李白那种浪漫情怀在诗中所呈现的那种意境。用大气磅礴的转折以及优美的韵味谱写出来一首浪漫的绝唱,呈现出了现代人所体会不到的艰难和困苦。

作为伟大的诗人,李白所写的诗都非常的优美和豪迈,呈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抗鼎之作,而《蜀道难》则是他所有诗句中我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虽然李白写的是非常的多,她的成名作或者被人喜爱的诗句都是非常多的,但是就我个人而言,《蜀道难》是我最喜欢的文学著作之一,它呈现出来一个非常自信且豪放的个性。

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各种诗句在李白所写的诗中都有所呈现,但是我们很难从这些诗句中体会到当时社会的艰难疾苦,而《蜀道难》真正的体现出来那种浑然天成的崇高之美,一种气象不凡的壮阔之美。只有真正的读懂了《蜀道难》里面所描绘的景象,你才能明白数到为什么难如登天。我们也能够明白,为什么蜀国安居一篇之后,魏国永远攻打不下蜀国,因为那是天然的屏障,那是古代人通过地理位置创造出来的优势。

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描写了就是这里的崎岖小道,也描绘出四川这个地方的壮丽景象和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我看过很多描写过蜀国或者四川的一些诗句,但是读那些使我只能说这些词用的很优美,无法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四川到底有多么的艰难,只有在读了《蜀道难》之后,我才能在它的诗句中读懂了那扣人心弦的地理位置以及琼山峻岭的美貌风景。

《蜀道难》是一首狂放浪漫的绝唱,从形式到内容从用词到表达,无处不在的散发出李白作为诗仙所呈现出的鬼斧神工般的笔墨渲。或许很多人都读过李白的其他诗句,也对他的另外的诗句非常的喜欢,但是《蜀道难》是我至今为止最喜欢的一首诗词。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每次读这首诗都会有新的体悟,初读之时只觉得这个地方穷山峻岭易守难攻,在读知识我就能体会到更深层次的意思,明白了李白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地方来进行诗词的描绘。这也是李白带给我的最深的感受,随着你年龄和阅历的不断增长,内心的变化的丰富,我们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或者说是跟李白有类似的感受。

篇7:读《蜀道难》有感

初知李白,是在那几句朗朗上口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不知为何,那时还小小年纪的我遍一下子爱上了那首诗,只浅浅明白,那首诗里,是乡思。因为《静夜思》我知道了有个诗人叫李白,字太白,被人们称为“诗仙”。记忆中,有一种酒,醇香而且回味,叫做“诗仙太白”,我不知道这酒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只觉得,李白的诗便如这酒般醇香,回味悠长。

品那一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只此一句,便贯穿了整篇文章,激昂、澎湃的感情,回味悠长的留香,豪情万丈的呐喊。我对他的认识又深了一分,我对他的喜爱增了一分。他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唯美比过他人;他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细腻赛过他人;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豪情更是胜过他人。

品那一盏“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如此一笔,勾勒出险而峻的蜀山绝壁,领世人进入那群峰之间,邀世人共观那峭壁绝岩。曾经也思考过,为什么李白的诗会如此让人沉醉入迷,他的诗既不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怀天下,也不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可是,那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水终是落在了我们心间;那一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月光终是照在了我们身上;那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踏歌声终是响在了我们的耳畔……如此一笔,看似不留痕迹,实则带走了我们的心。

品那一壶“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仅此一句,酣畅淋漓,他带着那一声声惊天动地的声响,连同那蜀道的艰险,一同呈现在世人前。读诗,是享受美的过程。读李清照的“唯恐双锡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读出了满满愁丝;读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读出了淡淡怀恋。唯有读李白的“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读出了万丈豪情的同时,还听到了震耳的水流声,看到了争流的瀑布倾泻而下。

小时候,有人曾问我最喜欢的私人是谁,我说是李白。当时只傻傻的把他写的诗很多,流传至今的也有1000余首当做理由。也仅仅是这么个简单的理由,我才更愿意去了解,了解李白,了解李白的诗。因为了解,才更愿意去细细品读,在午后的阳光下用心去感受。也曾经,为背诵不下那一篇篇长篇阔论而苦恼,但很快就被对诗所带来的心灵震撼所替代。他的诗,如酒,悠久醇香、回味无穷;如歌,缠绵交错、余音绕梁;如画,亦真亦假,流连其中;如舞、如鼓、如天边一抹红霞……

惨淡月光下,一个身影,左手一壶浊酒,右手一把利剑,趁着酒兴而舞,剑反射出淡淡寒光,身旁石桌上,笔墨散乱地放着,纸上,一篇文章扬扬洒洒,最显眼的,莫过于那几个字:蜀道难。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蜀道难的重点字词

2.《蜀道难》诗意及鉴赏

3.李白《蜀道难》名家讲解

4.李白为什么要写《蜀道难》?

5.《蜀道难》中哪些最美的蜀道

6.李白蜀道难仿写

7.蜀道难名句

8.《蜀道难》ppt

9.李白《蜀道难》的主旨

10.蜀道难的艺术效果分析

篇8:读李白《蜀道难》有感

读李白《蜀道难》有感

闲坐于破镜之家,信手翻起了唐诗三百首。前段时间比较喜欢看诗评词评,如今回头再看三百首,好像品出点那么点意思了。陈廷焯称李白有鬼才,深以为然,鬼才之名犹在天才之上吧。围棋界近百年也只吴清源大师称到鬼才。陈廷焯对于李白的评价第二层意思是学不得,苏轼的词也学不得。有点像独孤九剑吧,如果只从招数来模仿,早晚入歧途的。

蜀道难是从小就读过的,一直也没好好背过,对于我这种文字上无甚天分的人来说,不读个上十遍根本记不住的,好在从小家里也只是要我熟悉熟悉没有让我刻意背。说实话,从前根本不理解蜀道为什么难,现在飞机火车的,那种走路的感觉反倒成了享受了。

中原九州大地,四川其实是在很边缘的位置。春秋时,这里有两个国家,巴和蜀,于是巴蜀也成了现在四川的代名词。当年张仪和司马错有过一场辩论,张仪力主灭东周,司马错力主吞并巴蜀。一个强调政治意义,一个强调地缘经济意义。以辩才著称的张仪最后没能说服秦王。而自秦并巴蜀之后,国势日盛,已据天险源头。

秦末汉初,天下大乱。项羽虽后入关,而不尊信义。令先入咸阳的刘邦为汉王,以章邯等前秦名将镇守三秦之地监视刘邦。后面的故事大家知道了,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于是汉中就成了汉朝的龙兴之地。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后世便有样学样了,可惜历史是不可重复的,多半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最著名也相对较近的一次学习是诸葛孔明的隆中对,先去荆州,后取益州,然后出荆州取洛宛,出汉中袭长安,复两京,天下可传檄而定。从古至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话没错,不过却不万能。守江山靠的的不是万里长城,而是人心。但有几个帝王能善用人心,人心这东西确实无敌,但很难掌握,而且是个长期工程,相对来说地利的优势更容易掌握,而且不容易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其变化,那山山水水总是在那里的。作为首都来说,彼时的长安基本就是首选了。相比于洛阳的无险可守四战之地,长安只要守住了潼关这个门户,来自中原大地的压力都可忽略不计。所以四川虽然地处一隅却是个退可守,进可攻的场所。蜀道的难行在于它的单向性,入蜀难,出蜀则相对容易一些。所以一旦四川的君主是个守成或者不思进取的,四川就极有可能变成一个几十年独立的隔绝之地。孔明先生的隆中对,我猜测多半还是想模仿高祖出三秦而争天下的`轨迹。隆中对最大的问题是,出川道路的稀少,减少了战略上回旋的余地。换句话说,就是傻子也知道你从哪里出来,除了硬碰硬的打,很难取巧。如果高祖时守三秦的不是轻敌而骄的章邯等人,高祖多半是要在四川被送终了。四川虽是好守之地,却是以放弃战略的主动性为前提的,说到底就是准备以一隅抗全国,胜负之数可想而知。比较一下汉初和汉末,有几点不同,汉初项羽分封基本刚结束,就已经打成了一锅粥,刘邦多少有点乘乱而起的意思。汉末北方魏国一家独大,诸葛每次出祁山面对的都是北方最精锐的骑兵。项羽背信弃义,这一点是的他这个霸主很难令人臣服,杀义帝更是受人以口实。强如诸葛的隆中对尚不能成,则后市小辈的命运可想而知了。

从前的以后,四川渐渐由一个可能的幸福发源地,变成了理想的避难所了。

唐玄宗入川,路还没迈开几步,先丢了个贵妃,说实话我真没觉得杨太真有多少错。荒废国事这些就不用说了,只说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一步接一步的臭棋,把长安这个不太可能被攻克的城市,拱手送了安禄山。

明末张献忠入川似乎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杀人。据说是杀得只剩几百户,最后不得不湖广填川。

石达开是另一个被隆中对误导的人。四川也不是随随便就可以进的地方,不然你还去干吗呢?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篇9:读《蜀道难》后感

读《蜀道难》后感

昨天晚上看李白诗,自打上学课本上学过几首外,一直没看过,结果很震憾,欣赏他的洒脱与才气,心下想写篇读后感,未料有人捷足先登,写的比俺写的好许许多,若再写肯定苍白,于是抄来,第一次抄人家的东西。

“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篇开头的一句绝叫,绝不是萎缩懦弱冷漠沉沦之徒所能写出的。只有李白,只有胸中激荡着狂涛巨澜的李白,才能从心底油然呼来,叫板而出!

只有李白,只有有着风卷残云般气魄的李白,才能让蜀道上连天的群峰,壁立的悬崖,汹涌的恶水,凄凉的丛林,还有那磨牙吮血的'恐怖,全都渲染出大气磅礴的长轴画卷,才能凸现出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崇高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空间上难度上的极度扩张;“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时间上的极度绵延拓展;“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五丁开山”的巨大的神勇力量;“飞湍瀑流争喧豗 ”的汹涌激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奇险峥嵘,这一切的一切,在诗人如椽巨笔的挥洒下,没有一个不是突破景物常态的,没有一个不是宏大壮阔的,没有一个不是粗拙奇谲的,也没有一个不是令人心动魂悸的!总观全诗内容,真正体现了一种雄健伟岸,高峻奇险,浑然天成的崇高美,一种气象不凡的壮阔美!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百字”,正因为情感的狂放不羁,酣畅淋漓,李白才要一唱三叹,回环跌宕;正因狂放不羁,情不由己,李白才能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上天入地,才能奇特的想象,斗胆的夸张。正因为狂放不羁,全诗才能在情感的旋律线上,在诗歌的整体气势上,在篇章的布局上,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急骤奔突;才能呈现出风驰电掣般的运动美,变幻莫测的迅疾美!才能给人以长风之出谷,雷电之惊闪,万马之奔腾的强烈的震撼力!

由于奔放不羁,豪迈恣肆,古乐府单一古板的句式,已远远适应不了李白那如长江大河般奔涌的情感了,于是,突破旧乐府的句式特点,也就成为必然。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最长的九字句,这些长短不齐,流转自如的句式,也只有这些句式,才能像“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轻重缓急地表达出诗人奔放如风,迅疾如电的豪迈情怀,才能涂抹出气象不凡的浪漫主义的壮丽画卷。笔力的雄浑洒脱,龙腾蛇行;语言的参差错落,摇曳生辉,都使狂放浪漫的绝唱,平添了酣畅的流转美,起伏的参差美和动人撼人的节奏美!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当李白迷醉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陶醉在巴山蜀道上的一幅幅雄奇俊美的图画时,他的“狂放”“洒脱”,可谓发挥到了极致!

《蜀道难》,一首狂放的浪漫的绝唱,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都是诗人狂放之情主宰下的鬼斧神工般的走笔渲染,写意泼墨!

拓展知识: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 一作: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 一作:也如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篇10:读《蜀道难》随笔

最近我读了诗人李白所写的《蜀道难》一文,这篇文章虽然不是第一次读,但是当再次读完后又让人感慨万千,又一次被李白的那种浪漫主义情怀带进了诗里,《蜀道难》凸现了大气磅礴的崇高美,演绎了迅疾变幻的运动美,奔涌出参差错落的音韵美,真正谱写了一首浪漫主义的绝唱。现淡淡读了文章后的感想:

作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清新飘逸,豪迈旷达,已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扛鼎之作,而《蜀道难》,就是这诸多审美对象中的一个经典。

李白的人格力量是什么?勿庸置疑,那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是“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的狂放。一个“狂”字,是他喷薄如日热情似火的情感的体现,也是他对自己精神家园本能的执着的选择:对“钟鼓馔玉”的嗤之以鼻,蔑视鄙弃,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抗争,毅然绝弃;对祖国壮丽山河的一往情深,无比热爱!

总观全诗内容,真正体现了一种雄健伟岸,高峻奇险,浑然天成的崇高美,一种气象不凡的壮阔美。只有李白,只有有着风卷残云般气魄的李白,才能让蜀道上连天的群峰,壁立的悬崖,汹涌的恶水,凄凉的丛林,还有那磨牙吮血的

恐怖,全都渲染出大气磅礴的长轴画卷,才能凸现出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崇高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空间上难度上的极度扩张;“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时间上的极度绵延拓展;“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五丁开山”的巨大的神勇力量;“飞湍瀑流争喧豗 ”的汹涌激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奇险峥嵘,这一切的一切,在诗人如椽巨笔的挥洒下,没有一个不是突破景物常态的,没有一个不是宏大壮阔的,没有一个不是粗拙奇谲的,也没有一个不是令人心动魂悸的!总观全诗内容,真正体现了一种雄健伟岸,高峻奇险,浑然天成的崇高美,一种气象不凡的壮阔美!

《蜀道难》,一首狂放的浪漫的绝唱,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都是诗人狂放之情主宰下的鬼斧神工般的走笔渲染,写意泼墨!知道李白的《蜀道难》的人,应该很多,他给人以辽阔的远景,一种地平线的宽广的感觉,又有一种崩天开地的豁然。

这是一种我们民族的本质,艰辛却坚定,不易却执著。

篇11:读《蜀道难》随笔

初知李白,是在那几句朗朗上口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不知为何,那时还小小年纪的我遍一下子爱上了那首诗,只浅浅明白,那首诗里,是乡思。因为《静夜思》我知道了有个诗人叫李白,字太白,被人们称为“诗仙”。记忆中,有一种酒,醇香而且回味,叫做“诗仙太白”,我不知道这酒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只觉得,李白的诗便如这酒般醇香,回味悠长。

品那一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只此一句,便贯穿了整篇文章,激昂、澎湃的感情,回味悠长的留香,豪情万丈的呐喊。我对他的认识又深了一分,我对他的喜爱增了一分。他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唯美比过他人;他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细腻赛过他人;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豪情更是胜过他人。

品那一盏“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如此一笔,勾勒出险而峻的蜀山绝壁,领世人进入那群峰之间,邀世人共观那峭壁绝岩。曾经也思考过,为什么李白的诗会如此让人沉醉入迷,他的诗既不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怀天下,也不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可是,那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水终是落在了我们心间;那一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月光终是照在了我们身上;那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踏歌声终是响在了我们的耳畔……如此一笔,看似不留痕迹,实则带走了我们的心。

品那一壶“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仅此一句,酣畅淋漓,他带着那一声声惊天动地的声响,连同那蜀道的艰险,一同呈现在世人前。读诗,是享受美的过程。读李清照的“唯恐双锡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读出了满满愁丝;读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读出了淡淡怀恋。唯有读李白的“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读出了万丈豪情的同时,还听到了震耳的水流声,看到了争流的瀑布倾泻而下。

小时候,有人曾问我最喜欢的私人是谁,我说是李白。当时只傻傻的把他写的诗很多,流传至今的也有1000余首当做理由。也仅仅是这么个简单的理由,我才更愿意去了解,了解李白,了解李白的诗。因为了解,才更愿意去细细品读,在午后的.阳光下用心去感受。也曾经,为背诵不下那一篇篇长篇阔论而苦恼,但很快就被对诗所带来的心灵震撼所替代。他的诗,如酒,悠久醇香、回味无穷;如歌,缠绵交错、余音绕梁;如画,亦真亦假,流连其中;如舞、如鼓、如天边一抹红霞……

惨淡月光下,一个身影,左手一壶浊酒,右手一把利剑,趁着酒兴而舞,剑反射出淡淡寒光,身旁石桌上,笔墨散乱地放着,纸上,一篇文章扬扬洒洒,最显眼的,莫过于那几个字:蜀道难。

篇12:李白《蜀道难》读书有感

李白《蜀道难》读书有感

李白的名篇《蜀道难》让人唏嘘感慨,虽历经千年,而始终传颂于口;虽满眼生坚怪字,却仍令人如痴如醉。何故?只因其中含有跨越时空的不变情怀,而这种情怀打动着我们的祖辈、父辈,如今仍然打动着我们。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白对蜀道发自内心的描述,也是在诗歌开始对蜀道的总体概述。危乎高哉的地方,难于上青天的地方,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呢?我们就不能不去吗?不能啊!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那是我们的祖先用生命换来的壮阔景象,是让神灵也敬佩的伟大铸造的传世奇迹。到蜀道,是去寻梦,是一种追寻更是一种继承。是在“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蛮荒之所,去找寻那一种属于自己氏族本质的精神支柱。即便是在历经了千年之后,流行歌曲里仍然唱着:

寻找的东西已经被无限的模糊化了,也许寻找的只是一种寄托、一种情感,也许能否寻找到已经变得非常不重要,而重要的是那种寻找的过程和历练的经历。而李白的《蜀道难》显然比上文的《橄榄树》要更加激烈雄浑,更加令人感受到那种明知山有虎的壮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怎样的一幅图景?除了李白,再没有人能够描绘出如此恐怖而悲情的画面,没有人能够把那种令人恐怖又令人激动的壮丽景色刻画到位了。面对这样的地方,诗人开始了退缩,也开始了犹豫,他:“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他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他问自己:“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还有比天险更让人可怕的东西,那就是人祸:“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尽管充满了危险,尽管诗人开始后悔,尽管李白也发出了浩叹:“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但是李白仍然在坚守,他仍然没有退回去,他仅仅说的是:“侧身西望长咨嗟。”在入川的蜀道上西望,望的是什么?若要去长安或洛阳,李白应该是东望,若是真想回到家乡叶城,李白应该像苏东坡“西北望,射天狼”,而李太白尽管咨嗟不已,仍然侧身西望,当然望的是锦官城成都,当然还是想征服这段让人心悸而有波澜壮阔的旅程。所以,全诗的诗眼在最后一句的“侧身西望”,没有这一句,李太白成了牢骚满腹的怨妇,成了遇险退缩的懦夫,而有了这个点睛之笔,李太白成了真正的豪杰之士,真正的唐代大侠。

我们今天面临的一切多么像李白诗中描述的境界?李白当年写诗的时候有没有走过这段路程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传达出了一种面对人间万难的豪迈气概和博大胸怀。不管前面的人生之路有千难万险,不管脚下的奋斗之路有多少天灾人祸,既然迈开了脚步,就只能走下去,而且要堂堂正正、踏踏实实地走完它。虽然有时很悲苦,有时很恐怖,有时很惊险,有时很崎岖,但是可以畏它、怕它、怨它、骂它甚至诅咒它,却永远不能放弃它、背离它、逃避它。今日的“北漂一族”不是正经历着“蜀道难”的困境、发挥着《蜀道难》的精神、克服着“蜀道难”的恐惧、走着李白那条泛指的《蜀道难》之路吗?

“文章千古事”这事曹丕的高论,但是忠实的实践者却是李白。一篇《蜀道难》道出了千古奋进者的'心声。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人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俱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篇13:读李白《蜀道难》感悟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历史传说的神奇与壮美,山川景物的伟大和强悍,诗人李白的豪放与旷达,久久回荡在脑海。再读《蜀道难》,别有一番风味。

李白借“蜀道”这一特定的审美对象,通过描写“蜀道”之“难”,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体悟与认识。而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就是《蜀道难》的魅力之所在。而今,往日的嗟叹与无奈都变成了令人欣赏的美景、奇观,“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的千年古道,也变成了宽阔的道路,行人车辆不断。

《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从内容看,此诗应是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有别于其他的送别诗,此诗巧妙地运用别情,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隐忧。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劝阻友人不要西游,写尽蜀道之高。

“噫吁嚱”三个感叹词连用,“危”“高”,同义重出,“噫吁嚱,危呼高哉!”一声惊叹,震撼人心。开篇之语,凭空起势,包含着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诗中蜀自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太白山有鸟道,却无人路可行,概括叙述了蜀国长期与内地隔绝的状况,也寓高山阻隔之意于其中。接着引用五丁开山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之时,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说明了蜀道在历史上就是不可逾越的险阻。蜀山太高,连太阳神的车子都得绕行!而且天梯石栈的下面是急湍险流。健飞的黄鹤无法通过,善于攀援的猿猱之类也同样为如何通过而发愁,在此基础上,诗人又通过摹写攀登者的神情和动作,如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等,来进一步烘托山路纤曲,蜀道因其高而艰险难行。

“问君西游何时还?”未登程先问归期,借惜别之情,写透蜀道之险,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这样的细节描写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四句运用夸张手法,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卷;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万壑雷鸣的音响,组合起来的动感画面,这一切产生了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山势高危使人望而生畏,山川险要令人惊心动魄,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诗人觉得仍不到位,“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篇14:《蜀道难》诗词赏读

作者简介:

李白(701.02.28——762),汉族 李白像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生于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人,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更名为昌明县)。李白父亲名叫李客,李白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读后感:

一首《蜀道难》,不仅道尽了李白的全部人格力量,而且凸现了大气磅礴的崇高美,演绎了迅疾变幻的运动美,奔涌出参差错落的音韵美,真正是谱写了一首浪漫主义的绝唱。

李白的人格力量是什么?勿庸置疑,那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是“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的狂放。一个“狂”字,是他喷薄如日热情似火的情感的体现,也是他对自己精神家园本能的执着的选择:对“钟鼓馔玉”的嗤之以鼻,蔑视鄙弃,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抗争,毅然绝弃;对祖国壮丽山河的一往情深,无比热爱!

“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篇开头的一句绝叫,绝不是萎缩懦弱冷漠沉沦之徒所能写出的。只有李白,只有胸中激荡着狂涛巨澜的李白,才能从心底油然呼来,叫板而出!

只有李白,只有有着风卷残云般气魄的李白,才能让蜀道上连天的群峰,壁立的悬崖,汹涌的恶水,凄凉的丛林,还有那磨牙吮血的恐怖,全都渲染出大气磅礴的长轴画卷,才能凸现出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崇高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空间上难度上的极度扩张;“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时间上的极度绵延拓展;“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五丁开山”的巨大的神勇力量;“飞湍瀑流争喧豗 ”的汹涌激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奇险峥嵘,这一切的一切,在诗人如椽巨笔的挥洒下,没有一个不是突破景物常态的,没有一个不是宏大壮阔的,没有一个不是粗拙奇谲的,也没有一个不是令人心动魂悸的!总观全诗内容,真正体现了一种雄健伟岸,高峻奇险,浑然天成的崇高美,一种气象不凡的壮阔美!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百字”,正因为情感的狂放不羁,酣畅淋漓,李白才要一唱三叹,回环跌宕;正因狂放不羁,情不由己,李白才能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上天入地,才能奇特的想象,斗胆的夸张。正因为狂放不羁,全诗才能在情感的旋律线上,在诗歌的整体气势上,在篇章的布局上,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急骤奔突;才能呈现出风驰电掣般的运动美,变幻莫测的迅疾美!才能给人以长风之出谷,雷电之惊闪,万马之奔腾的强烈的震撼力!

由于奔放不羁,豪迈恣肆,古乐府单一古板的句式,已远远适应不了李白那如长江大河般奔涌的情感了,于是,突破旧乐府的句式特点,也就成为必然。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最长的九字句,这些长短不齐,流转自如的句式,也只有这些句式,才能像“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轻重缓急地表达出诗人奔放如风,迅疾如电的豪迈情怀,才能涂抹出气象不凡的浪漫主义的壮丽画卷。笔力的雄浑洒脱,龙腾蛇行;语言的参差错落,摇曳生辉,都使狂放浪漫的绝唱,平添了酣畅的流转美,起伏的参差美和动人撼人的节奏美!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当李白迷醉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陶醉在巴山蜀道上的一幅幅雄奇俊美的图画时,他的“狂放”“洒脱”,可谓发挥到了极致!

《蜀道难》,一首狂放的浪漫的绝唱,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都是诗人狂放之情主宰下的鬼斧神工般的走笔渲染,写意泼墨!

篇15:读《蜀道难》解读李白

长亭外,古道边,夕阳下,赤脚踏青石,匏樽向天举,共饮青柳下。一人仙风道骨,白衣纶巾迎风展;另一人英姿勃发,青衫宝刀相辉映,这样一位满头银丝记沧桑的老者,与意气奋发志满怀的壮士相对而坐于山石之上。

白衣老者手捋胡须,爽朗大笑曰:“兄台为何执意要去那危险高峻,惹人发愁的蜀国之地呢?”青衫少年猛饮一口烈酒,对曰:“你不是过去常说‘男儿有志在四 方’我终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远大的理想,那就是:历经天下路,览尽世间事。此乃吾生之所愿也。我不信这蜀地真有那么难行,你不妨说来听听。”

白衣老者长叹一声:“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半响不见青衫少年言,以为他为自己刚才的感叹吓怕了,心里不由自主升起一种自豪感,心里想到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看来天生我材必有用,任凭三寸不烂之舌竟可说倒如此去意已绝的人,难得呀!

“不”,他仰起头把匏樽里全部的酒一饮而尽,并且由衷地鼓了几下掌,此时脸微红,青发逆风而起:“老李呀!蜀地真有你描述的这般惊心动魄,险峻难行 吗?”真的是“上有大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破逆折之回川……”“百步九折萦岩峦”……这般的掉人胃口吗?哎!经你这么忽高忽低忽远忽近的 一描述更加确定了我的决心,我决定非去不可,我就是要去挑战挑战!“

李白摇头叹息道:”虽然人人称赞蜀地物产富饶,经济繁荣是游玩赏光之绝境,经商发财人杰地灵之宝地,求官生职享受荣华富贵之胜地,可那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战祸随时都会发生……“

”哎! 老李,看来你真是老了,怎么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婆婆妈妈了“,便站起来整理衣衫宝刀,”别忘了你当年不也是为了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为了梦想长吟“安能摧眉 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那份英雄气概,那份潇洒自如何时跑得无影无踪了?“说罢便拍拍老李的肩膀说了声:”朋 友珍重,后会有期。“跨马绝尘而去……

望着友人渐渐消失的背影,他呆愣住了,心想难道我真的老了吗?真的变得胆小如鼠了吗?真的连挑战困难的勇气都没有了吗?

忽而一阵狂风吹来,太阳从地平线上缓缓隐去,暮色四合,头顶一只昏鸦缓缓划过。此时一孤亭,一古道,一把残剑,一壶浊酒,一个落寞而又悲寂的老者长立于 此,久久地,久久地……月亮也孤独的爬上了头顶,酒壶也落寞的躺在手心,他老泪纵横,缓缓地缓缓地举起酒杯饮叹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 人……“我的孤寂,我的心忧谁人能懂?”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似乎--喝醉了!醉了眼!醉了心!醉了世界。他倒立于路旁,恍惚间看 见友人--王炎被兵马包围,昏死于血泊中,耳畔中似乎又传来了那很远又很近的战马嘶鸣声,战鼓惊天动地声,遍野哀鸿声,似乎有看见到处兵荒马乱,百姓流离 失所,一个个在马蹄与刀剑下无处逃生……

李白喃喃道,我也想济苍生,安黎元可世人(手握大权的人)都比我醉的厉害呀!谁解其中味啊!”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哎愁煞人了哦!

他似乎累了,醉了,睡了……

历史的车轮又向前驶去,一个个都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唯有那一个落寞的身影,一句无奈的叹息,一声仰天大笑,久久地久久地回荡在历史的苍穹中,却久久无法进入世人的耳畔!

追记:”我笑世人看不穿,世人笑我太痴颠!\"

拓展阅读:《蜀道难》创作背景

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明显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宝元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

本诗可大致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蚕丛及鱼凫”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主要写开辟道路之艰难。诗人从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落篓,追溯了蜀秦隔绝、不相交通的漫长历史,指出由于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见人迹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崎岖险峻的栈道。强调了蜀道的来之不易。

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主要写跋涉攀登之艰难。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前八句为一层,强调山势的高峻与道路之崎岖。先例举了六龙、黄鹤、猿猱这些善于飞腾攀登的鸟兽面对蜀道尚且无可奈何的情况,以映衬人要攀越蜀道谈何容易;又特地选择了秦地突出的高山青泥岭加以夸张描绘,显示蜀道之高耸入云,无法通行。“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下为第二层,描绘了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慨叹友人何苦要冒此风险入蜀。

第三部分,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不如早还家”,由剑阁地理形势之险要联想到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蜀地,及早回归长安。这部分亦可分为两层。前五句为一层,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突出剑阁关隘险要,后六句为一层,以毒蛇猛兽杀人如麻暗喻当地军阀如凭险叛乱则将危害百姓,规劝友人早日离开险地。

全诗主要由以上三部分组成,至于在诗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诗,则是绾连各部分的线索。它使全诗首尾呼应,回旋往复,绵连一体,难解难分。

《蜀道难》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引《乐府解题》说:“《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都是四川山名)之阻”。自梁简文帝至初唐张文琮,曾有不少人用此题目写过诗。李白此诗,虽然也沿用了乐府旧题描写蜀道艰难,但内容较前有所丰富,思想意义也比较积极。

描绘蜀道的奇崛艰险是本诗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类诗句,占据了全诗的大部分篇幅。李白对故乡四川和祖国山河非常热爱,他的许多诗篇都强烈地表现出这一情感。《蜀道难》也是如此。虽然,为了达到规劝友人的目的,他极力夸张、描绘了蜀道之艰险可怖,然而对祖国山河的真诚热爱,使他不由自主地对笔下的蜀道倾注了饱满的热情,在描绘蜀道之艰险可怖的同时也写出了它的突兀、峥嵘、强悍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显示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其次,本诗体现了作者与王炎的深情厚谊。李白很重友情,他与诗人杜甫、道士吴筠、农民汪伦的友谊向来是文学史上的美谈。他与王炎的交情也很深。王炎入蜀,他一连写了《剑阁赋》、《送友人入蜀》等诗文相送,王炎去世,他又写了《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深表哀悼。在本诗中,他于描绘蜀道之时,每每情不自禁地发出“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侧身西望长咨嗟”一类感叹,对王炎此行深表担忧,并诚恳规劝王炎及早还家,表现出对友人的真切关心和一怀深情。

如前所述,本诗当作于天宝初。当时,唐朝社会表面上尚算安定繁荣,但骨子里却矛盾重重,不无危险。一方面,是“法令弛坏”,土地兼并严重,一方面,藩镇拥兵自重,朝廷难以控制。因此,李白此诗第三部分的有些诗句,尽管仍侧重于描写蜀道地势险要,但也于有意无意之间流露出他对国事危殆的忧虑,流露出了他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心。

无论从哪个艺术角度衡量,《蜀道难》都堪称是李白的代表作。它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创作个性。

首先是感情强烈。开篇伊始,作者就以“噫吁贼!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腾直泻,抒发出他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而后,在诗的中间和结尾,他又两次重复了这一咏叹,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其次是夸张极度。夸张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张与众不多,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度,而且动辄用“千”;“万”等巨额数词来形容修饰。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典型的例子。就《蜀道难》而言,他的夸张也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人说登天最难;而他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语有云,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民谣相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而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但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再次,想象丰富奇特。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而至于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实地感受。凭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体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生动渲染出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欧阳修曾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太白落笔生云烟”(《太白戏圣俞》),形象地说出了人们读《蜀道难》后所得到的艺术感受。

应该注意的是,作者还将神话、传说与他的奇特想象和恣意夸张结合在一起,使三者相辅相成,交融为一体。这是李白诗浪漫主义风格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本诗艺术上的又一特色。在这首诗里,作者采撅了蚕丛开国、五丁开山、子规啼恨的古老传说及六龙回日的瑰丽神话,把它们编织在他对蜀道艰难的奇特想象和夸张描绘之中,为笔下的山岭石栈涂抹上一层古朴悲凉而又神奇迷离的色彩,使整首作品散发出浓郁的浪漫气息。需要指出,这些神话、传说,既是作者想象的内容,也是他恣意夸张的体现,三者是互为表里,难以拆分的。

最后,谈谈《蜀道难》句式的灵活多变与语言的奔放恣肆。李白生性豪放不羁,写诗也喜欢用句式自由、叶韵宽松的歌行体,以便任意驰骋才气,表达胸中起伏多变的强烈感情。这首诗是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仅三字,长者达十一字,长短不等,错落交接,时而散漫,时而整齐,随心所欲,又舒卷自如。再从语言来看,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匀称整饬,也有“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散漫舒展;既有“枯松倒挂倚绝壁”之精炼凝重,也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流畅轻快,“危乎高哉”一句同义反复,是故作。重笔以提起气势:“噫吁喊”三字选用虚词,乃无心弄巧却别具风致,且又以由川方言入诗……奔放恣肆,毫无规范可循,冲口而出,却又无施不宜,对内容的衷达与情感的抒发起了富有成效的辅助作用。

相关专题 蜀道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