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力》读后感:这个世界分三层

半糖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半糖”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智力》读后感:这个世界分三层(共13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心智力》读后感:这个世界分三层

《心智力》读后感:这个世界分三层

原创: 全力过好今天

文章字数1100,阅读时间预计3分钟

这几天写文章总是不知道写啥,每天做好写文章的准备了,脑海里却没有主题,这是在以前很少遇到的情况。

Part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就在昨天听樊登读书会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已经连着好几天没听了,我的西游记也没看,哦,原来是这样。因为没有输入了,所以输出质量就下降了,就这么简单啊!

昨天听的这本书叫《心智力》,主要是从企业管理方面来解读的,但如果只讲管理是不可能讲的明白的,又涉及到了儿童教育,还涉及到自我管理。

我发现没有哪个学科是单独存在的。当我们广泛的涉猎各种知识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有各种各样的交叉,你学的东西越多,越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

因为别人一跟你讲个啥,你发现哦这个我知道,我以前也研究过,接着这一茬,你就跟着学进去了。所以读书这个事一定是不能等的,哪怕一天就读十分钟,也有一些新的东西灌进来。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Part 2 这个世界分哪三层呢?

即物质世界、心理世界、系统世界。

物质世界,即人的意识、理性所反映的世界,包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在这一层看待事物时,我们往往讲道理、谈对错。心理世界,即人的潜意识、心理活动。在这一层看待问题时,我们会关注到人的情绪与感受。系统世界,即人所在的系统,以及系统所赋予人的身份和角色。

我们同时活在三层世界,因此需要培养用三层世界看待问题的心智模式,单看任何一层都不全面,都有欠缺。

在这本书里边作者着重讲述了第三层系统世界,这层算是最高的一层,也是我们平常很少关注的一层。

这个世界是由无数的系统构成的。系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或不同的'个体,为了共同的意义与目的聚合在一起。每个系统里面会有无数更小的系统在运作,所有的系统都用同一套法则来运作,称为“系统动力”。

关于这个系统,辉哥,在他的文章里也常常提到,比如他的写作系统,阅读系统,工作系统,投资系统等等,辉哥说不靠运气靠系统,由此可见,这个系统是比较靠谱的。

Part 3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儿

一个人的心智力,不在于他活的年龄有多久,也不在于他经历的事有多少,而在于它是否在一直成长,不断的接收新鲜事物。有些人可能活了一辈子,经历了很多事,但是心智模式还会一直很低,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因为不爱学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止步不前在所难免。

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变,只要你不学习,就会变成“老人”,这和年龄无关,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儿。

到底什么是系统?如何去运用?怎么样更好地帮助我们呢?待我好好研究一下,想明白了再分享给大家吧!

在我看来,读后感不一定要全部读完才能写,虽然读了一半的时候的感悟和读完的时候不一样,但是记录下来就会有成长,分享出去就会有人有所收获,不用太多顾虑。想写点什么就去写吧,只要坚持写,一定会越来越好,就这么简单呀。

我相信并看见,我们正走在幸福、喜悦、和平、智慧、富足的道路上!

全力过好今天 于河北石家庄(209/280)

篇2:《这个世界无须仰视》读后感

《这个世界无须仰视》读后感

《这个世界无须仰视》读后感

李梦乐

人生如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路不可能平坦却是蜿蜒崎岖的。在路上你总会遇到许多碍眼的障碍物,你会一次次的跌倒,而放弃与爬起的选择取决于自己。所以说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命运,人生的道路是由自己开辟的,生命的伟大与卑微也是由自己决定的。

上个月,妈妈带回一本书,书名《这个世界无须仰视》。我觉得挺有意思便一把抢了过来。这个月的.目标再次明确,我将利用这本书Spendtime【消磨时光】,去细细感悟人生,体会本书作者王庭德的人生故事――一个侏儒青年的奋斗之路!

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我便读完了这本书,不知是哪里来的毅力,我竟头一次为了读书废寝忘食。也许是因为书中的故事太精彩;也许是因为主人公太坚强;也许是因为灾难一次次降临;也许是因为王庭德接连不段的用信念战胜困难;也许是因为他顽强拼搏、自食其力的感人事迹;也许是因为他的路上好心人太多……总而言之,这段时间我爱上了这本书,甚至忘了自我。从心底里由衷的敬佩王庭德!

王庭德出生于1981年,是患有先天性侏儒症、身高只有1.20米的残疾青年。他曾在童年时受尽凌辱;他曾无钱上学,天天趴在中小学教室的窗台下偷听老师讲课;他为了筹集学费曾课余时间在山坡上挖黄姜、刨构树皮、砍青竹、砍柴,常常由于体力不支不是摔到沟里就是昏倒在山坡上;他曾为了生计,当过洗碗工,卖报郎,当过乡村报道员,摄影师,也做过打字员和网管;他曾为了自己的文学梦想被人嘲笑过、拒绝过,日子极度艰难时他也自杀过。但他从未自暴自弃,一直都是跌倒后不但不气馁还以最快的速度爬起冲向自己的梦想。他最终还是亲手为自己插上了翅膀,实现了梦!

至今,他在国内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100多篇13万多字,新闻、通讯类稿件700多篇,加入省作协,并获得陕西省残疾人优秀作家奖。加入中国乡土诗人协会,当选陕西省残疾人作协副秘书长,《文化艺术报》特约记者,安康市作协代表,旬阳县残疾人自强模范。是的,他做到了!他如愿以偿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就使勇敢与坚强!即便如此,他还是一如既往的热心肠,从不骄傲清高:她激励一位在车站乞讨的女孩找到了自尊和方向。() ,他曾带头捐款和走访调研,采写了《13岁女孩患肾炎,渴望援助献爱心》的通讯稿,在《安康日报・科教周刊》的帮助下,呼吁社会各界人士救助了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青岩小学五年级的肾炎患者龙岗林。他支持无腿青年徐礼根安装假肢。为汶川、玉树地震以及安康“7・18”洪灾捐款,为茨沟镇烫伤儿童张文俊献爱心……这就是他,低调善良而伟大。

陶铸曾经说过:“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颐和园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而我恰恰认为王庭德就是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去欣赏,去敬佩,去学习!

我没有华丽的语言去赞颂他,却从心底里冒出这样几个字:“我为王庭德我县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我相信仅凭这样一句话就可以表达我对他发自内心的敬意。

篇3: 《你想跟谁这个世界》读后感

《你想跟谁分享这个世界》读后感

你想跟谁分享这个世界?听着真是一句大话啊,好像自己就是这世界的皇帝,大手一挥拍拍自己的龙椅说:“就这世界,孤可与你共享。”就这般轻松。曾经我也以为是这样,以为这世界很大,或许它就是很大,五大洲四大洋六十亿人,大到或许给我几辈子都无法走遍,更无法拥有。

但是哪,“这个世界有多大,取决于你认识多少人,你每认识一个人,世界对你来说就会变大一些,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城市,有东京、巴黎、开罗、伦敦、伊斯坦布尔……但很多城市对你来说只是名字罢了,你没去过那里,哪里也没有你想要拜访的人,所以它们其实不属于你的世界。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的人,但你不认识他们,他们也不属于你的世界。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东西,可真正属于你的的世界其实是很小的,只是你去过的地方吃过的东西和见过的落日,还有会在乎你死活的朋友。”

那么你想跟谁分享这个只属于你的世界?你愿意跟谁分享它?

《龙族三下》叙写了很多故事,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是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没有的衰仔,一个是日本黑道至尊家族的公主却从未出过家门。和所有童话爱情故事一样,这两个身份悬殊巨大的人相遇了,公主莫名其妙的选择跟衰仔离家出走去看看她没看过的花花世界。面对涉世未深花容月貌的黑道公主,衰仔却出人意料的未动任何企图之心,他小心的伺候着公主,带她去东京天空树,去明治神宫,去迪士尼乐园,去任何她想去的地方。在最后一次旅行时,衰仔终于发现公主对他不仅是依赖而是喜欢,但他犹豫了,他觉得公主会喜欢上他,不过是因为公主涉世未深,等她长大了,见识了这样那样的男孩之后她就不会喜欢自己了,她会醒悟过来,原来当初的白马王子只是个骑着毛驴的衰仔。最后,衰仔把公主连同她爱的玩具们一起送上了回家的火车,独自离去。

时过境迁,等衰仔再次遇见公主时,公主却再也不会睁开眼看他了。当他缓缓整理公主的随身物品时,他努力保持的镇静瞬间被打破,用颤抖的手把每个小玩具翻过来看它们的.底部:“Sakura&绘梨衣のHelloKitty”、“Sakura&绘梨衣のDuck”、“Sakura&绘梨衣のKiiroitori”、“Sakura&绘梨衣のKeroro”······所有玩具的标签都被换过了,所有的玩具都被标明是Sakura和绘梨衣共有的,整个世界都是他们共有的······这个女孩拥有的世界就这么大就这么多,她第一次把这个世界跟人分享。你以为她是公主她拥有全世界,可她以为她只拥有你和她的玩具们。

这个关于衰仔和公主的"东京爱情故事“到此结束了。

有人问过我理想的爱情是什么样的,我回答他:“纯粹的,炽热的,坚定的。”现在或许还得加上一条,愿意和对方分享自己的世界的。听起来或许很容易,但是呢。你无所谓和人分享你的喜悦,但你不会随便和人分享你的悲伤,你无所谓和人分享你的美食,但你不会随便和人分享你的喜好,你无所谓和人分享看过的美景,但你不会随便和人分享你的回忆。更何况,在那个世界里,有属于你的秘密,属于你的家人,属于的你一切一切,打开那扇世界的大门其实会是惶恐不安并带着喜悦的。

那你愿意和谁分享这个世界?带着喜悦和惶恐去打开那扇大门?

篇4:《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你好,这个世界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你好,这个世界

你好,这个世界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西安分行宝鸡二级分行 李子萱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的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多年前读到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书中,她对儿子如是说道。

当时的这句话成为我后来工作的标尺,在多年前读完全书之后更让我为自己的狭隘感到焦躁羞愧的一本书。在安德烈的年纪,他的思考方式,他们探讨的话题,让我对自身认知的局限感到惶恐。

所幸,在此时我认识到这种差距,以文中平等的,加以同理心的沟通方式再去面对家中的孩子,家中的老人,还有今后的人生。

这本书中阐述的是一种理性与感性并存的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儿子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冷色幽默,五分的认真;母亲有八分的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所以看这对母子的对话十分“爽”,特别是讲到各自对文化的认同。保有洞悉世事精神的年轻人很棒。这种洞悉或许不必用来骄傲地与别人高谈阔论,只要谦虚地保有,这样就很好。读完整本书也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我知道,真正对我有感情的,不是生在好家庭中^分的肯定,而是父母们卑微的邸

这本书见证了两代人相互认识,理解和包容的历程,与其说是这本书让龙应台找回了亲爱的安安,也让安德烈重新认识了母亲,不如说是这本书让读者重新认识了自己和父母(或者说重新认识了自己和子女,自己与父母,以及自己的成长历程),重新看待自己的人生。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构筑了爱的桥梁,既有亲情也有友情。回想自己十几岁的时候,也曾任性过,也曾和父母有过分歧,也曾尝试过逃离父母的.”约束“,换句话说,我是在大陆成长起来的学生,受到的家庭的引导,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都与安德烈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相同的地方是,我们都曾不满于受到父母和老师,乃至学校和社会的各种”限制“,不满于”你应该这样“,”你不准那样“,”年轻人太单纯“,”缺乏经验“,”纯洁“,”缺乏锻炼“,”你们这一代人呀“,”没有吃过苦头“,”不知道厉害“,”我们那一代人那,经历过的事情……“等等一系列语重心长的教导,不屑一顾的话语,带着”宽恕“其实是轻蔑的语气……

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大多是如何用宽容的心,包容心,积极的心,乐观的心,谦逊的心,尊敬的心(总的来说是同理心吧)去处理生活中的种种,包括与父母的交流,与同学和老师的沟通,处理人生中的选择,看待社会的眼光等等。对待父母,我们既要理解他们的苦衷,但也不能因为他们爱我们,就顺从到什么都听从他们的,如果当自己的爱好与父母的愿望发生冲突时,我们理应坚持自己,用自己的行为去说服他们,让他们明白我们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正能带给我们幸福的,是自己的选择。对待身边人,朋友,同学和老师,我们视他们为知己,志同道合,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学习和相互促进等等。对待社会,我们不过是很渺小的一部分,但是呢,既要找到自己的角色,也要明白自己的能力,能力有多大就做多大的事。

龙应台

现代作家、曾担任”台湾文化部部长“。1974年毕业于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和其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结集,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记录了两代人试图消除隔阂与冲突的努力,也为中西文化的碰撞提供了一个清晰而生动的范例。

篇5:《这个世界独缺莽撞人》读后感

《这个世界独缺莽撞人》读后感

读《这个世界独缺莽撞人》一文中说到了鲁智深与宋江,提到刘邦与项羽。

宋江为人深稳,做事稳妥精细,鲁智深焦躁,莽撞。这两者鲜明的对比,恰恰让我们对莽撞之人感到快意,对莽撞之事充满激情。

项羽天生神力,却有勇无谋,只知莽撞行事,破釜沉舟,置自己于死地,决战巨鹿,为天下人冲出了一条生路,湮灭了暴秦。可面对比自己沉稳数十倍的刘邦,他还是败了。难道说莽撞之人不好吗?绝不是如此!项羽虽莽撞,但这体现的是他那满腔青春热血与激情,正如那“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世界真不缺少精细的人,遇事细商的人,不缺少哈姆雷特式犹犹豫豫的人,却惟独缺少莽撞之人。

有时你或许会认为莽撞之人干不成什么大事。可是古往今来,无数的起义,反抗与革命,都是有莽撞之人干的。那些唯唯诺诺,拖泥带水的.人又怎么会敢为人先,去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人为了追名逐利,不惜以各种手段,勾心斗角;在背后搞小动作,耍诡计,是这个世界处处充满着阴暗的角落。

在各种不合理的制度下,人人只知道抱怨上天的不公,领导者的无能,却不知道自己学学前人那莽撞的作风,勇于挑战权威,冲破制度的枷锁,去解放自己的身体与心灵,放飞自己的梦想。

在各种名利和欲望的驱使下,人与人之间渐渐产生了一重又一重的屏障,即使是在面对自己最亲近的人都是防范着。难道这样不累吗?难道这样提心吊胆的日子是你想要的吗?为何不让自己莽撞一点,自己心里有什么话就说,敞开自己的心扉,增进你与他或她之间的距离,享受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的快乐!

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习中,生活中,不管你是屈服于领导的压迫下,还是碍于同事的面子;不管你是臣服于老师的教导下,还是敢于同学的打击;不管是不忍心薄了长辈的好意,还是出于对小辈的溺爱。我们都勇敢的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做一个真正的自我。

这世界上缺少莽撞之人,莽撞之人并不是鲁莽,而是真性情,真感情之人。

随性而为,有感而发。

篇6:《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读后感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读后感

连续两天晚上读《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心中颇有感想。说实在的,里面的道理其实早已听过了,但是如果不深入思考,不时时安住在正见中,人还是难免迷失在平时的念头里。

比如无常,我们不喜欢它,只是因为讨厌它带给我们的副作用,而那些因为无常带来的惊喜,我们都忽略了。人就是这么一种动物,美好的感受当作自然而然,三秒即忘;痛苦的感受记忆犹新,不肯忘怀。所以说,我们对无常的厌恶,并非来自客观的认知。

爱人忽而变心、公司突然倒闭,这些无常令人厌恶回避;他乡偶遇故交、政策突发利好,这些无常则令人大开心怀。

无常只不过是因缘世界的常态。一切有为法的外在表现都是无常。条件变化了,结果也会变化。正如我们的纷飞妄念,不觉而起,觉而立散。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无常,能改变的只有面对无常的心态,而这正是智慧的体现。( 如果我们想更进一步脱离这个无常的世界,就要超越这个幻象的世界,去寻找不生不灭的.真理世界。)

为什么无常让我们痛苦?因为无常带给我们太多的“求不得苦”。所以,真相其实是并不是无常让我们痛苦,而是无常导致的“求不得苦”让我们痛苦。我们这个五浊恶世明明是一个很不自由的世界,一个充满了逼迫感的世界。我们只是在这个世界承受果报的,而并非是享受自由的。它不像极乐世界一样,人皆上善,物随意取。我们却幻想诸事顺心如意!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种种误解和索求不当,才是求不得苦的原因。人总是被各种凡情欲望和世俗责任牵引着走,总想着凡事皆能顺利,却无视世事无常的真相,从而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太多不现实的期待。比如去政府机关办事,人们总想着干脆利落地快点把事情办完。现实却是工作人员散漫拖沓,急着办事的人能不着急吗?不接纳现实,不死心认命,除了吃苦,我们还能有什么样的命运呢?

篇7:《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读后感

旅行不是逃离,不是放逐――你无法甩掉这个让人不满意的世界,而只有这个世界甩掉喜事来认识自己,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拥抱世界,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回归生活。

在20多岁的青春,我们朝气,我们张扬,我们洒脱。在20多岁的青春,我们有梦想,我们有未来。在20多岁的青春,我们憧憬30多岁的成功。然而,我们定义的成功,大多与金钱,名誉,地位相关,打拼的时间,少说十多年,多则二三十年。“成功”的那天,拥着一簇金钱和一颗沧桑的心,回望我们二十多岁的青春,那一刻,我们以一种老年人的姿态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结果,我们只有叹息,叹息,还是叹息。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人生是什么?生活是什么?两个人,一个住在上海,一个待在丽江。一个年薪十万,买不起房,朝九晚五,每天挤公交,呼吸汽车尾气,挤破脑袋想出人头地。一个无固定收入,住湖边一个破旧四合院,每天睡到自然醒,以摄影为生,到处溜达,没事喝茶晒太阳,看雪山浮云。这是人生吗?这是生活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不过,这是人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选择怎样的生活,决定一个人怎样的人生价值。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不能说追求功成名就就是对的或是错的,这里没有一个本质的判断标准。不过,对于我来说,我更倾向于后者的生活,看云淡风轻,抒随意闲适。

世界上从来不乏胆儿大的人,也不缺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梦想派、行动派、做了再说派都不在少数,但能把这几条结合在一起的,大概真的数不出几个――尤其在20出头的年龄。年轻的我们,也许会憧憬《罗马假日》中赫本公主的那一段美丽邂逅,被罗马这一座充满爱的城市所吸引。但是我们大多人也只是憧憬,很少有人会真的行动起来,背上背包,向着这座古典浪漫的城市开始我们的旅程。可是在陈宇欣的世界,勇气就是她的世界支柱。她的勇气动人而富有魅力,22岁的一个女生,单身游走世界,以一种缓慢而深入的方式,在旅途中拥抱一切。六天晃悠完西伯利亚铁路去欧洲,在世界上最北的露营地睡到太阳晒屁股,几天坐到同一个乞丐跟前听他吹口琴,跟着公园里偶遇的“疯子”到其家中喝茶聊天…这是旅行?这是生活?也许两者都是……

旅行是什么?对于陈宇欣来说,旅行就是离开自以为是的生活,串联起以前的回忆,并以开放的态度结识日常生活之外的有趣之人,至于风景,那只是附赠品。旅行是什么?对于我来说,旅行是一份随意的心情,是一份自由的'态度,是一份闲适的生活。某天,我们背上背包,拿上单反,带上心情,于是,旅程就是这样开始了。旅途上,一切都是未知的。也许,在火车的下一站,你遇见的陌生人,就是你这生的挚爱。也许,在街角的下一个路口,你遇见的陌生人,就是你这生的良师。不管怎样,你遇见的陌生人,不管冷漠还是热情,一定都怀揣着不少有趣的故事,等待着你去发掘。旅行,就是这么的简单自在。

一个大大的梦想,一份为梦想埋单的勇气,在20多岁的青春,只想任性属于自己的辉煌。

篇8: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读后感

每一段旅程都有属于自己的酸甜苦辣,就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所说的那样,一万个人眼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同一段经历,不同人去阅读、去领悟,得到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字里行间中不单单只是叙述故事,更为重要的便是那份真切的情感。

陈宇欣,一个普通的22岁中国姑娘,在研究生毕业那年放弃了手里一打工合约,当她做出休学去旅游这个决定时,数不清楚多少次从电话听筒的那头传来“听说你休学了,你疯了么?!”的话语。从小她就以一个乖巧女生的形象按照社会设定的路线一路至于此,每个人都被生活磨掉棱角做成了一个标准品,她也不例外地从小就被灌输“妥协”的思想,使得她无法忠于自己的内心。愈发成长,便愈发深思,未来的人生要怎么走……

渐渐地,她内心产生了一种渴望,渴望去一个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地方生活一段时间,看看他们为什么而快乐,又为什么而痛苦,并通过他们来审视自身的价值观。

“不做计划和期待,让一切自然发生。”在前往旅途第一站莫斯科的路上,作者就经历了“必须由异地旅行社代购的出境火车票在上车前半小时搞丢”的惊险事件,但正如她所说的“生活还给你的惊喜,超过想象。”在这辆通往欧洲的六天火车之旅中,最大的收获便是与人的情感交流,如关系最近的室友“老陈”、外国帅小伙“菲儿”、倒卖零散货养家的陌生女人、见钱眼开的俄罗斯列车员、仗势欺人的海关检查人员等。

或许这便是作者要追求的一种旅行享受,深入地了解一个人,抑或者是一群人。在莫斯科的青年旅社,一位而立之年的清洁工,为了养家糊口,任劳任怨;在花店门口,由于语言不通,作者以为商家是要强买强卖,但是最终商家是因为情人节到了而送玫瑰给她,那时她的心里经历了惭愧、感动、兴奋的这样一个过程。

人物的内心便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人和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一直反复在旅行过程中露出她动人的脸庞,让人觉得世界充满了爱。在那一年的旅行中,去陌生的地方,慢下来,看四季的变化、人生百态,最终又回到原点,像是经历了一场梦。但心境已经有所不同,旅行的目的在于找到支撑自己走下去的动力,找到一剂治疗恐惧良方,找到内心的力量源泉。当回忆起那段经历的时候,她说道:“这是我至今最勇敢的旅行,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你必须变得坚强。”作者通过她的旅行,找到了她想要的本心,变得坚毅勇敢、独立果断,她体味到了爱与包容、陌生人之间无偿的帮助,了解了不同人的人生价值目标,人生的意义所在以及活下去的动力源泉。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带来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使我们也感受到她的所悟所感。或许我们没有条件像她一样放手一切独自出国,但在品读她的经历时,我已然从中学到了一份情感、一种精神、一个境界,这样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篇9: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读后感

如果你知道要往哪里去,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旅行记录书,很朴实的文字,却跳跃着一颗不平常的心;没有很华丽的语言,却能在字里行间看出平常人没有的惊险。

她说“离开是这世上最容易作出的决定,而离开也是这世上最难以执行的决定”。所以她在决定休学去芬兰“实习”实则是旅行的时候,就发生了很多很多的意外,朋友异样的眼光,老师的不理解,家人的否定,如果换作是我,我不一定有这样的勇气,或者可以说我不习惯孤独,一个人的旅行总归不如两个人的陪伴。

她说“工作还可以有千千万万,实现旅行梦想的机会只此一次;也许在更广阔的世界里走一遭回来,价值观都会发生改变,那个时候再去定义真正的好工作也不晚”。然后她放弃了国内名企的橄榄枝,而选择了芬兰的实习工作,也许在外人看来,这很不理智,甚至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她很勇敢,什么都阻挡不了她追求梦想的脚步,如果没有这份勇敢,那也就没有这本书了,这点,我很羡慕她。

她说“如果你知道要往哪里去,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这句话是我在这本书里最喜欢的两句话之一,可能看起来有点不切实际,甚至有点好笑,但,没有梦想的人有什么资格去嘲笑一个勇敢追求的人呢,不是么?她没买到芬兰的机票,只好搭6天火车,上车前车票又消失了,甚至去到了北欧,身上没有了钱,以及后来在世界最北的露营地,却只是带着简单的装备等等,但这些,都没有把她打倒。不是说全世界都给她让路了,而是她有梦想有方向,就像她说的“最可怕的不是困难,而是无知”。

她说“没有出发,也就无所谓到达,在哪里都是漂浮”。我相信这是所有旅行者的心声,每一个喜欢旅行的人,都感觉自己在漂浮,像是没有根的浮萍。所以一年实习期过后,她选择了离开芬兰,回来,再去下一个地方。

她说“有一天,你也会害怕,但是你从未妄自菲薄、被内心的恶魔征服,而是颤抖着、颤抖着继续走下去”。在本书快结束的时候,她迷茫了,她害怕了,她脑海里出现了一个画面:跟一位当地男孩结婚生子,养两条狗,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但,这不是她想要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她旅游的意义就变了。所以她走了,走得干脆、果决,哪怕不舍,哪怕以后会再回来,但至少她离开了。

她喜欢芬兰,所以她去了,孑然一身,丢下所有羁绊,游遍整个芬兰甚至北欧。我也有想去的地方,云南的香格里拉;我也有想看的东西,日本的樱花,如果语言问题解决不了,那武汉也可以。我希望哪一天我们就这样丢下羁绊,去到这些地方好好的玩玩,哪怕一个月都好。

我也想停下来,和好好看看这个世界,旅行是一件很美好的事,美好到我没有语言和文字去形容。去一个地方旅行,没有在那里生活过,就算不上是旅行;没有在那里生活过,就不是真正了解这个地方。

去旅行,要看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不过最重要的,还是看着,我陪着,靠着我,看日出日落,看风吹雨打,看炊烟袅袅,看风土人情,看名胜古迹……

有一天,你也会害怕,但是你从未妄自菲薄、被内心的恶魔征服,而是颤抖着、颤抖着继续走下去。

篇10:《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刚读完《人生》想起前些天读的《1988:我想和世界谈谈》觉得还是很有感触的。大家之作就是大家,那样的内心人物撰写,让我深刻明白了人生的矛盾,很多时候人的选择真的要衡量好什么才是自己要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虚荣心,但是当这个东西太强的时候很多不利的东西也就随之而来了。

生活对于那些不能确定和坚定自己的生活原则的人总是非常的无情,生活不断地提出严峻的问题让这样的人选择,不选择也不行,生活本身的矛盾就是无所不在的上帝,谁也摆脱不了。因此,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就应该心里有把很清楚尺子,根据自己的原则,如何选择?不必为了一时的贪图,或者追求,丢掉了最宝贵的东西,因为很多东西,过了就再也回不来了。我觉得自己有时候像巧珍,敏感而又感性,虽然在大咧的外表的伪装下,但是脱下面具的我,在深夜还是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一切,一个赤裸裸的自己。最习惯的流泪方式便是没有声音的,只属于自己的哭泣,都是在深夜,只感觉到两行眼泪顺着眼睑而下,略湿的枕巾,第二天醒来之时,已经干了,只留下不规则的痕迹,于是那个无所谓的我还是继续着。

任何人都没有自己了解自己,而自己对自己的了解也不是那么的全面的,或者说人是个连自己也看不清自己的动物,更何况看清别人?所以面对很多问题,很多选择的时候也确实让人困惑。路遥也许是为了让我们看清一些事实,他是这样说的:“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个重要的认识。”

这些话,好深刻,让我不断的反思。对于韩寒,从初中的《三重门》开始接触,知道他是个有思想的人,而当今社会也确实存在不少弊端,他也许是满腔热情的想说明一些,估计也遭遇了不少阻滞。但是其实我觉得做一个文学家,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来反应生活,起码我现在对他的认识是这样。

起初我也对他很崇拜,最近看了他的文章,看的出来他想说的很多,要表达的也很多,但是,他过于想表达了,也的确少了文学色彩,反正我没看出他的文学底蕴有提高~~~~尤其是这两本小说一起看的时候,《人生》也许他最后描写的还是好的结局,预示着社会还是很光明的,但是其实我还是很容易看出人生的无奈,很多当官者的权利,这些幕后的黑暗,不是吗?高家林是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可是面对人生,他却如此的无奈,一次又一次的失落,为什么呢?很多东西不言而喻?让我赞叹,佩服,真正的文学作品如此真实的反应生活,震撼人心,又给我们带来启示。

篇11:《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有幸寻到潍坊图书馆,五天里读完了定居后的第一本书。我没有觉得很快,我不记得是第几次来看她了,我知道我们两个都很熟,她换了外衣我还认得她。

(1988:我想和这个时间谈谈)其实我不想抛弃什么,世界在我眼里也不值一提,我只是想跟你谈谈。

这本书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应该也能勉强算是让我真正喜欢上读书的“前十本书之一”。我初高中时对于旅行最简单的理解是她,我初高中时对于友情的体会是她,关于我们俩,她从没说过没我不可,我也从没说。我大学入学报道时躺在背包里的也是她,密密麻麻的笔记,她身上是我年少对于她最真挚的理解,这也可能是日后“她”爸爸不太喜欢我的原因吧。

大学谈的对象中那位对我影响最大的女孩子,她就是“她”,所以这本书也明正言顺地离开了我。她呀,仍然是我最爱的女孩子,如果说她的前者或者几个后来者,亦或是现在的女朋友(未来可期,已屏蔽)亦无人可比。而现在的小女朋友让我体会到她当初的累。爱呢,应该是双向的给予,而并不是一个人带另一个人长大的过程。我也变得感性了起来,因为我知道我并不只是为你而来,而是为未来而来。被带领的人不以为然,带领的人身心力竭。不好也不坏,只是当初的我怎么就是不懂。男人总是辜负当初那个最想娶的女孩子,才能长大嘛。

我很抱歉,还是满是愧疚。怀着所有遗憾与亏欠对后来的人越来越好,这就是对于爱情最好的理解,很感谢你能在百忙之中来带我一把。谢谢你,我最爱的女孩子。现在,为什么还是一直爱背着书包,因为书包里装着我们俩当初写给“未来我们俩”的信。信不会变,人会,所以我把我们俩的信从未来邮局里都取来了,因为我也不会变。有的人早就在记忆里不是一个人了,而是一种符号,一张写满字的纸。

记得那个夏天,旁边房间的旁边,邻居的邻居,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我也曾想过我如果也听不懂那该多好啊。

天已经微微黑了起来,那种彻底不见言语的晚上,我依稀的记得那是只有你才有的魅力。想念我生命里的女孩们,无论你解不解我的风情,无论我解不解你的衣扣,在此刻,我是如此地想你,不带“们”。来好久没有论文投稿了,公众号也好久没更新,几些人微信推送也便少了几条消息提醒。对了,临毕业前,交过了申请费的那两个专利,被时间吃了,还没有消息,邮箱里多了能经得起我体重的蜘蛛网,嗨,睡衣宝宝。

加油,打工人。学生身份和职员身份的转变,自己还没完全适应。有的人在变老,野心不要被磨掉,嘿,说你呢。

很喜欢著名女作家杨绛先生的这句话:你喜欢吃草莓,你会毫不犹豫的买下它。如果你不喜欢吃香蕉,但考虑到香蕉助消化,你还会买下它。所以喜欢是单纯的,不喜欢才会权衡利弊。

篇12: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读后感

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读后感

一开始便被这个封面吸引——能有多好看?一幅女生的狼狈背影,在碧空如洗的蓝天下,但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念念不忘。

旅行书看得不多,这应该是第二本。(第一本是《走吧,张小砚》)

因为此前豆瓣上的高分,一直浅浅地期待它能有什么不一样的精彩。最开始的穿越俄罗斯之旅也看得饶有趣味,倒是进入芬兰之后的内容有些无味了。一直看到最后,也没有太新鲜的经历出来,老实说,还是有点失望的。

留了几页,扔到一边。

过几天再拿起,一口气读完,突然有点明白,这本书吸引人的是什么了。

应该说,主人公从进入芬兰以后,生活是平稳的,

(所以真的很不吸引人啊)而且在芬兰遇见的那些人,恕我直言,也基本上让人记不住的。直至她跑到比北方更北的地方,闯入极寒之地,在那里冒险,在那里游泳,在那里遇见更勇敢的人更广阔的天地。我才觉得,她的这一趟旅程,真的有了意义。

不是谁都有那样的勇气,在那样一片辽慌之地,一边痛苦,一边开心。

一时间,突然觉得,前面漫长的`铺垫,都是那么真实。她真的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就是想在大家设想的理所应当“必须这样”的生活轨迹上突然拐一下弯,多一些体验,多几段故事。

不然,那么苍白平稳的人生,太可怜了。

作者在最后,引用了《夜航西飞》里的一段话,她说,她经过一年多的行旅,终于找到了对生活的激情。

“如果你必须离开一个地方,

篇13: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一辆破旧的“1988”,一个奇妙又伤感的相遇,一段段模糊又清晰的回忆,组成了一次既定的旅程。转动的车轮带动车子驰骋,一回首便几百公里;转动的年轮带动岁月轮回,一转身便是数年。多少人在懵懂天真的童年向往着少年,躁动不安的少年憧憬着青年,忙碌茫然的青年之后惶恐着时间。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流沙对希望被西风带走的植株说“你走吧,别告诉别的植物其实他们是动物”。

当我们真正从自己狭小的空间中挣脱出来,却发现这个光明强大的世界有时候是多么黑暗与无力。我们坚信“邪恶不能压倒正义”,但“别人可以定义正义和邪恶”;我们义正词严地说“我的道路自己来规划”,但也许却是“别人规划出来的时候把我们圈进去”;即使我们的生命顺风顺水,也注定要用最后一次失败来宣告成功,就像跳高运动员比赛一样,即使他已经是冠军,他也会选择继续尝试直至结束。

小说中温和却怀揣着伤感经历的路子野和有着一份不正当职业并有身孕的黄晓娜阴差阳错又似乎自然地成为了旅途上的伴侣。他们的心是向往自由的,和所有渺小的年青人一样。他们曾在这个危险的花花世界里辗转,为生计为情感做着愿意与不愿意做的事。路子野和他的同伴以不同的速度在生命的道路上奔跑,他目睹了哥哥、儿时的玩伴、少年时的初恋和这辆破旧的“1988”的改装者在他的前方摔倒并永远地离去。而娜娜把她的孩子托付给路子野,这个孩子将陪路子野一道,在自由中感知世界,质疑世界,并和这个世界交流。

和路子野一样,每一个沉寂的灵魂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一旦心中幽深的山谷有了追寻远方、渴望生存的呐喊,它便会带我们飞向自由,飞向天空。我们在高耸的云端俯瞰人寰,见证了一场场悲欢,然后会说:“哦,这就是世界的轮廓”。

我们走在别人趟出来的道路上,一边成长,一边目送着朋友一个个远去,祈祷再见不会是永远。最后发现只剩自己。

我们懂的越多,就越像这个世界的孤儿,隔离在人海之外。

但不管我们终将走向哪里,至少当我们含泪问自己时,还能说“我没有迷路”。

静心知路,勿忘初心。

相关专题 读后感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