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读后感1000字

幽兰打铁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幽兰打铁”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静夜思读后感1000字(共13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静夜思读后感1000字

《静夜思》原是李白写的一首著名的古诗,如今被编成了一首歌曲。悲伤的旋律充分的描绘了李白当时的心情。

家乡是一个很常见的词,它在我们愉快时也许会被忘记,在我们孤独时也许会被想起,但每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家乡都可能会成为我们的精神寄托。每当新年来临时,我们穿着漂亮的新衣乘着火车回到家乡,看看路边坚强的雪松,还有那盛开的野花,自己的亲人正在门口迎接着我们的到来,这一切都是多么的美好。但是,李白却享受不到这种优越的待遇。

在那个年代,还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供你使用,只有渔船、马车。可是乘坐他们近则一周两周,远则两至三月,还很贵。所以有些人士总是回不了家,李白也一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着凄凉的明月,思念家乡的心情,久久难以入睡,此时此刻,那诗句也在纠结着我的心。在这悲伤的诗句中,配上那凄凉的音乐,真的令人难以忘怀。

现在我们有了优越的条件,不仅可以回家乡看看,还可以去各个地方旅游。以前思念亲人还需要写信,而现在有网上聊天,不仅方便快捷,还可以看到亲人的样子。原来,是一个个的梦想,如今,我们已经把它变成现实。珍惜现在美好的时光,共同携手,创造未来!

篇2:静夜思读后感1000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静夜思》,诗中李白尽管身在异地,但他的心却一直思念着、向往着故乡。夜色笼罩下,天边挂着的那轮月,那洒下的如霜般的月光,将李白带到了思想的情怀中。是啊!故乡是多么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啊!大家一定能理解在远方思恋家乡的感觉。想想啊,李白思念着家乡却不能回到故乡是多么的伤感啊!相信大家身在他乡也一定会像李白一样思乡的。故乡,这个亲切的词,它像一棵古老的藤,承载着对时光的眷恋,贮藏着对往事的缠绵。故乡情,像永远斩不断的根,让人们永远心系着故乡。曾听人抱怨过故乡的偏僻和落后,但他们是否听过故乡的鸟儿清晨悦耳的鸣叫;是否看过故乡人最淳朴的笑脸;是否触摸过故乡那秀丽的山水呢?或不知在春天故乡带着播种的希望;夏天携着似火的骄阳;秋天留着摇曳的芬芳;冬天领着雪花的绽放……故乡,那个让游子辗转反侧的地方,氤氲着爱的气息。如今,我身在故乡,这片静卧在青通河畔的这座小城,思绪万千。故乡是我们永远的根,它不曾离我而去,始终在我身旁奉献着。

夕阳的余晖伴着鸟归巢时的鸣叫,我静静的吟诵着《静夜思》,心中独留下一句话——故乡,我爱你!

篇3:静夜思读后感1000字

《静夜思》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 “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篇4:静夜思读后感1000字

母亲节的夜晚,月亮甚是美妙,借着月光,漫不经心的我翻开书,月光正巧映在了《静夜思》上。

“分不清是床前清冷的光辉,是深秋夜里飘降的冰霜,还是一张空白的信笺,或是老母亲一头银色的白发。”

此时,我想到了母亲。

曾是谁为我披上寒衣?又曾是谁为我们送上一碗还散着腾腾热气的米饭?

她会是谁?

银发铺满她的额头,老茧布满她的双手,她曾为我们踏进医院,她又曾为我们迈进校园,但脸上总是挂满微笑,是母亲,是我们伟大的母亲!

“此时,只有那轮满月,睁着慈祥的目光,把一个孤单的身影照耀。在家乡如绳的田埂上,是不是有一位老人,和我一样,站在月光下,形影孤怜,轻唤一个人的乳名。”

我的心颤抖了,我的眼睛湿润了。

仰望月光,也许会有许多人和我一样,注视着月亮。

“母亲啊,采透明的月色回家吧,那是游子在中秋夜里,在渭水岸边,寄给您的一帧相思啊!”

注视月光的人们,把与你母亲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吧!

月光会传到每一位母亲心中,放下担心的样子,会欣慰地为你祝福。

“月,在今夜饱满如圆。”

在今夜,一定会有许多游子正牵挂着自己的母亲。

哦,牵挂,牵挂……

篇5:静夜思读后感1000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有,低头思故乡。读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时,让千年之后的我们都能感受到他那浓浓的思乡、念乡、爱乡之情。俗话说,月是故乡明。作为一个漂泊江湖的游子,远离故乡,远离亲人,远离那生我养我的苍天厚土,在夜半无眠时,在明月独照时,怎能不心心念念那生我养我的地方。远离故乡的游子啊!就像那无根的浮萍,无依无靠,流浪在他乡、流浪在远方。

诗人生在封建时代,凭着一腔报负和杰出才干,欲报国而无门,只能奔波在流浪的路上。他曲折的人生之路,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涯,让他饱尝远离故乡、四海漂泊之苦。诗人是炳照千秋的诗仙啊!他可是身不满七尺、雄心万丈的啊!他可是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啊!可生在那个封建时代,就得离乡,就得漂泊,就得流浪的人儿像雪花样飘洒在天涯,就得尝尽亲人离别、背井离乡、报国无门之苦。想想我们这些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少年儿童,真正是泡在蜜罐里的啊!我们有那么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学好过硬本领,将来建设好自己的故乡。

虽然我的故乡还不美,而且也不富饶,但是只要我们学好过硬的本领,长大后就能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把他建设成地也肥啊!水也美啊!这就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折不扣地学好文化知识,力争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相信诗人思乡恋乡、结束漂泊的梦想在我们身上一定能够实现。

篇6: 《静夜思》读后感

小时候妈妈就教我背过这首诗。今天,我又在语文课本上学到了这首诗,终于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在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这让我想起暑假参加的苏州夏令营的时候。第一天晚上,因为了离开家,离开了妈妈,就特别想她们。许多同学来安慰我,后来偷偷地伤心,哭着哭着睡着了。第二天我又融入同学们欢乐的海洋里,形成一个愉快的大家庭。

我还想起了工人们辛辛苦苦的工作,过节也不能跟家人团聚,他们真勇敢。

我也会让自己变得更坚强、更勇敢!

篇7: 《静夜思》读后感

昨晚上回家有点晚了,突然的女儿说了个改词:“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明天会更棒。”然后自己也改了一个:“窗前明月光,进屋开空调,睡觉看电视,低头拉大便。”

这回可是她自己一个人改了的,我听了觉得有点好玩,就记下了。发现最近女儿迷上了两件事,一个是从电视里看脑筋急转弯然后再拿出来问我们,每次到我们答不出来的时候,她就特别有成就感,然后把正确答案说给我们听,很自诩的样子。弄得我们又笑又气的。

还有一个爱好是给儿歌和古诗改词。改完之后还屁颠屁颠地唱,唱的还蛮有味的,那自满自足的样子,还真是那么回事。

这个学期她的一大收获大概就是背《弟子规》,这样的东西,对于一般的小孩子来说都是比较的难的,也没有味,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当然也不会喜欢。刚开始的时候我是强迫她背的,她背的也有些痛苦,有的时候甚至背出泪来,很急躁的样子。在这个时候,我就只能安慰她一下,并且要求她继续往下背。而她也在我的强迫之下,再背一下,这样的一次次的熬过来,不知到什么时候开始,她开始没有刚开始时那么痛苦了,有点乐意接受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她开始自己会记得要背一点了,也给《弟子规》取了个小名,叫它“小弟”,每天晚上只要在街上,就会说:“我的小弟呢,把我的小弟拿出来。”这就是她要背了。当然,小孩子的毅力还是有限的,一会儿过后有点受不了,就还是会闹脾气,在这个时候,又只能让她慢慢来了。

与此同时,孩子常时间在乡下,和爷爷奶奶在一起,长时间的看电视,对电视的依赖性特别的强,每天不看电视特别的难受,就好像是大人吸毒一样。一个学期下来,不知从哪个时候开始,到了街上之后,再也不会主动提出要看电视的要求,也不会有不看电视不知到干什么好的表现了。

这个学期没有做班主任,晚上陪孩子的时间和精力也多了一点,慢慢地把她带回到我希望的状态。而也由此发现,以前的那些年,因为自己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在了工作中,很少地观注孩子的成长,也没有特别的要求她。现在想想真的有点对不起她。孩子马上要上小学了,听现在单位的同事说上了小学以后会更麻烦。我现在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此来激励我的明年的陪女之路吧。

篇8:静夜思

阳台洒月光,

我倚窗前赏。

没吟李白诗,

却在想姑娘。

举头望明月,

嫦娥好夸张。

算了回床上,

还是梦中香。

篇9:静夜思

始终觉得,我是属于黑暗世界里的人。因为在黑夜到来的时候,我总是会莫名的兴奋。睁开眼,想要在黑暗中看到点什么,比如星光,比如希望。听着耳麦在绵延的音乐中静静的睡去。那是一种与世无争的舒适。

我的口袋里,随时都放着那本懒人日记。跟了我好多年不离不弃。里面记录着我的高中生活,比如学校里的那棵据说有几百年的树,从它繁华的春天到落寞的冬季,比如那天破天荒的逃课去那个像平民窟的地方很满足的吃一碗面回来之后心甘情愿的接受老师的严罚重骂,比如看见了那个在冷风中乞讨的大学生以及当时自己乱七糟八没重点的思想偶尔时候的彷徨。穿旧旧的牛仔裤,走在路上低着头,偶尔抬头看看天空思想蔓延,眼神依然空洞,400度的近视看东西永远没有焦距。总之很低调的一个人。有过的迷惘,有过的希望,在这个四季变换里,有微苦的甜蜜。

静静飞夜,我在安静中寻找独一无二的温柔,以及漂泊很久的灵魂。

微黄的灯光灰色头像,消失在网络星空月亮之上。

流星划破夜空,便纵有千古风情更与何人说。

他们说,学文的,就是一个身体两个灵魂。一正一负正好综合。

说白了,就是有点癫,有点狂,有点沧桑。

滚动着鼠标,看着别人的心情,熟悉的陌生的,忍不住的会想着他们的生活,他们发生的事情。

每个人的一天,都不一样吧。

正如我,忙中带闲,很颓却不放弃的坚持着一件事。

世界大的很有限,

会有很多人一起失眠。

已经很旧的网线,才发现已经事过境迁。

莫文蔚的阴天,一遍又一遍。

仍旧不能忘的那段时间,一天又一天反复出现的画面,有点苦,有点甜。

错过了多少年,

留下现在的亏欠。

当年走过的林荫大道,

已经不能让我停止思考。

已经触及不到你的心思,

已经不能让我心生眷恋。

曾经对着流星许下的心愿,

是否随着黄叶一起埋葬进秋天。

灰色的海岸边,河堤早已变迁。

那些刻痕的字迹,跟着河水牵着线,慢慢褪去就像白纸的一面。

我站在秋天,是否还能赶上遇见你的那个时间。

闭上眼,闭上眼,一起失眠。

这是我曾经一个人在黑暗里写的几句话,12点宿舍的灯就自己灭了,而我独自对着屏幕坐到了2点,均匀的呼吸声,外面突然下起的密密细雨,千丝万缕的思绪在大脑里蠢蠢欲动。好像是一个世界的覆灭,又好像是另一个世界的开始。这让我想起曾经写的一个心情日记“突然就好难过,好难过。呼吸都要困难的难过。突然就想到了死,这个貌似多么遥远的字。死亡,是毒药,还是解药?一念之间,我似乎对死有更深的体会,而不是肤浅的字眼。闭上眼睛,也许就到天国了,但是真的死了呢?会么?可能还有地狱的吧。。。。。。”当时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其实仅仅是因为那段时间作业太多,人总是很脆弱的,特别是在遇到让自己郁闷的事。那一晚让我安心,因为找到了坚持下去的勇气。我还拥有生命,拥有无数个可能,

一个人的身子两个人的背影,寂寞的飘在学校的某个角落,静静的带着歌,接受那些肆无忌惮的摧残。这是我自己写的最喜欢的话之一。带着青春,带着无奈,一步一步的走向未来。有些事,我们明知道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不甘心;有时候,我们明知道没路了,却还在前行,因为习惯了。呵呵~人生不过这样子。有起点,有终点,我们绕了一大圈,最后又回到原点。

每天晚上我总是做各种各样不同的梦,有时候还说莫名其妙的梦话,梦见过很多人,很多场景。就像是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新奇,亢奋,有像发现新大陆的喜悦,也有世界末日毁灭般的无能为力。而我,总是最后到醒来就忘记。然后每天晚上又继续。我开始想象我的生活。

什么时候,我可以那么自然的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试着计划自己的人生?

什么时候,我开始不再胆怯自己会走错路,不再要人提醒,不再依赖和迁就?

什么时候,我开始喜欢上平淡生活,做梦都是蓝天白云香樟树?

记得以前坐车的我是从不会自己记站牌记地点的,因为即使还剩下一秒总会有人替我想到办法的。

记得以前,我那么的害怕孤单,于是就拼命的讲话即使是全世界最垃圾的话总是有人听的,总是有人说我们都一样的。

记得以前,我的身边总是有一些人,不哭不闹,奋不顾身的走在时代的前沿顶着乌黑密云还那么天真的笑。我们都高傲的不屑的存在最黑暗的角落,用那些梦想,那些心伤,为我们的青葱岁月画上句号。

可是,当我清醒过来的时候,当我一个人从教室的一端穿过另一端的时候,当我看到他们都是两个以上的人的时候,我是不是清醒了,然后就哭了。。。。当我可以一个人坐公交出现在这个甚至连地名都不清楚的地方的时候,当我一个人排着队看着夕阳西下的时候,当我给一个陌生人让座看到她美丽的笑心里痛了一下的时候,当我因为看到窗外的落叶飘了好久都不肯掉下去而黯然伤神的时候,是不是自己长大了,还是真的远离城堡了?

那天,我开始数站牌开始小心翼翼的记那些陌生的符号了,装着很沉稳的样子带着眼镜无视任何人的存在,然后很不确定的下车结果还是对了。

那天,想哭的时候我却不哭了。安静的坐着安静的听歌,没有人知道我的心思,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那天。我开始了从来没有的开始。。。

那天,是哪一天呢?

有一句话,它教会我成长,

它教会我爱,

却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已离开。

它,

是时间的毒药么?

有人说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花冢、埋藏那比滂沱更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我对着黑夜,对着白墙,对着旋律轻轻地哼唱……

一盏黄黄旧旧的灯

时间在旁闷不吭声

寂寞下手毫无分寸

不懂得轻重之分

沉默支撑跃过陌生

静静看着凌晨黄昏

……

(完)

篇10:静夜思

比起中秋夜晚围坐一团热热闹闹地吃着月饼看着电视,我更喜欢独自一人,看一看神秘的星空。因为这时的我总能透过那轮明月感受到父母时时的抚慰,缕缕的温情。或许这就是古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觉吧。

今天晚上,又是中秋。看着大圆桌上坐满了的人,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很多人,就是缺了两位,我的爸爸妈妈。我心里有意思惆怅,已经多久没见到他们了?有四年了吧。

夜深人静,大家睡得正香甜,可我却怎么也合不上眼,任思绪飘向远方。微风吹来,夹砸着丝丝桂花香。我干脆起身披上衣裳,搬了张椅子,来到阳台,仰望天上的明月星辰。月亮披着神秘的面纱,显得格外朦胧而美丽,夜空如黑丝绒一般,一轮金黄的圆月镶嵌在上面,周围,有星星眨着孩子似的眼睛,若隐若现,忽明忽暗。银色的月光从天空直泻下来,洒满大地。阳台上的月光似会流动,还真有苏轼“庭下如积水空明”的意境。

这已经是我回到家乡读书的第四个中秋节了,爸妈一直没能回家。以前,我也经常抱怨,渐渐地,我长大了,思想也越来越成熟。我告诉自己不要总去羡慕那些父母都在身边的同学,不要遇到事情就落泪,应该再坚强一些。不能总想着去依靠父母,要让他们放心。有了这份信心,我也开始学会去发现生活的美了。

人越长越大,烦恼也就越来越多,学习的压力,同学的矛盾。特别是进入高中后,全新的环境使我不适应,我又茫然了。不知不觉中,月光洒在我的身上,沐浴在月光中,竟是如此温暖,犹如母亲的呢喃,父亲的轻抚。渐渐地,我释怀了,因为我知道,爸妈始终是爱我的。

为了我们这个家,他们远离故乡;为了这个家,他们不辞辛劳,拼命干活;为了这个家,他们不知操了多少心,白了多少根头发。虽然我们不能经常见面,但是我却能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对我的关爱和对家的怀恋。

今夜的月亮又大又圆。月下,我对你们深深思念。任思绪飘荡,无法收回。爸妈,远在千里之外的你们,是否能感受到女儿的思念呢?

我的双眼渐渐合拢,梦中,我分明感觉到了你们时时的抚慰,缕缕的温情。

篇11:静夜思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及注释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 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创作背景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版本说明

明代版本

这是目前流传比较广泛的版本。该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流传度很高,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

宋代版本

这一版本与人们常说的“床前明月光”明显不一致,其实并非是错误,而是流传版本不同。一般认为,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册),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举头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没有变化。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却是“举头望山月”。直到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58年的17(康熙四十四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

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经过“改动”了的《静夜思》比“原版”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床前明月光” 版比“床前看月光”版在中国民间更受欢迎的原因。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先生在《漫说》(《文史知识》1984年第4期)一文中专门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仔细体味,第一句如作“床前看月光”,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再说,“月光”是无形的东西,不好特意去 “看”,如果特意“看”,也就不会错当成“霜”了。而说“明月光”,则似不经意间月光映入眼帘,下句逗出“疑”字,便觉得很自然;何况,“明”字还增加了月夜的亮色。第三句,“望明月”较之“望山月”不但摆脱了地理环境的限制,而且,“山月”的说法不免带点文人气——文人诗中,往往将月亮区分为“山月” “海月”等,“明月”则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所谓“篡改说”、“山寨说”实在是言过其实。有学者认为,“《静夜思》四句诗,至少有50种不同版本,并且你很难知道哪一种抄本更接近‘原本’。我们现在熟知的‘举头望明月’版本是在明代确定下来的”。莫砺锋在《百家讲坛》进行唐诗普及时,选取的也是大家熟知的版本,“所谓的‘篡改’不是一个人任意妄为的,而是长久以来的集体选择。古诗流传的历史,也是读者参与创造的过程,大家觉得这样更美,更朗朗上口,是千万百读者共同选择了这个版本。”今人读到的《静夜思》已经不仅仅是一首“唐”诗,它其实凝结了13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创造,后人应该抱以尊重的态度。近年来有关版本争议源于对李白诗歌版本众多这一常识普及不够。因此,有学者表示,国人对文史知识的缺失应引起深思,要意识到普及文史知识的必要,对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存有敬畏之心。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篇12:静夜思

夜色已深,星光已繁,

你那里可是新月一弯?

枕畔,

可有一个故事相伴?

或是一串美妙的梦幻?

窗外,

听风诉说着过往的时光,

用心细数着如歌的岁月。

心灵,

将不再是一坐孤岛,

而是珍藏满布的宝矿。

清晨,

披着最后一滴朝露的芬芳,

你将去迎接第一缕的霞光!

篇13:静夜思

静夜思

静夜思正文:

夜静寂了,我独自坐在窗前,仰望着那一颗颗金光闪闪的小星星。小星星虽然没有太阳那样灿烂,也没有那月亮那样完美,但这小精灵还是惹人喜爱的。

我在想:如果我能变成一颗小星星,在银河系里自由地飞翔,伴随着那清光如水的月儿,为夜途里的人指引前进的道路;不高兴的时候,又可以躲进屏风似的云里,将白云当成我的被褥,把弯弯的月儿当成我的安乐椅;其他闪烁着的'星星,也成了我的好同伴,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和游戏,那该多好啊!

我时常幻想我变成了一颗小星星,摆脱了人世间的不快与烦恼,和我的同伴一起在浩瀚广阔的太空中永恒地闪烁,用我最灿烂的光辉照耀人间,照耀那五彩缤纷的大地,让可怕的黑暗在宇宙间消失,让和平、快乐(源于论文先生网www.lwsir.com)和火光永不熄灭,永不消失……

相关专题 读后感静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