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学体会反思

chyf51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chyf51”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中学美术教学体会反思(共1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中学美术教学反思随笔

(一)讲授法。

这是一种由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即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等。一般理论性的讲述、美术常识、欣赏教学以及技法课训练前的讲解,都采用讲授法。用这种方法教学的长处是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强、效率高,照顾面宽。但其缺点是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感性知识,如无法解决怎样画等问题。鉴于这种情况,使用这种方法教学时,应该注意下述情况:

(1)对所表述的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以给学生一个合符逻辑的完整的概念。如中国人把描绘大自然为主的作品称之为“山水画”而不叫“风景画”,学生肯定会问一个“为什么?”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讲:一是从中国人的情感习惯去讲,在通常情况下,“山水”、“山河”、“江山”、“河山”是“祖国”的同意词或同义语,因此山水画也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艺术中的反映;二是山水画的画家经过拟人化加工处理了的作品,它是画家艺术修养的表现。而风景画属西画的称谓,它是写实性作品,是自然的客观表现。经过分析和比较,就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山水画”不能叫作“风景画”。

(2)语言的形式要符合语法,要清晰、准确、精炼,要通俗易懂,要形象生动,要富有感染力。

(3)要善于组织学生听讲,所述问题能引进学生的思维共鸣,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讲授的内容,变换讲授的方式。

(4)可以借助板书、板画或示范图等直观教具,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帮助理解的目的。

(二)演示法。

演示法是为了配合讲课和练习,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明了作画(或其它美术作品制作)的方法步骤。这是美术课尤其是技法课教学常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当堂作画要求之全过程演示;按作画步骤要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的同步性示范;有意识地找准难点作局部演示。

运用这种方法,应该做到:

(1)演示的内容必须与课堂讲述的内容和要求完全吻合。做到“讲”是“练”的前提和基础;“练”是“讲”的深化,是所学知识的表现、运用和实践。

(2)课堂演示要做的简明扼要,要图象清晰、准确、生动熟练,并能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到、看清。

(3)为节省时间,有些示范可以在课前先制成毛坯、半成品,在课堂上选择关键的过程适时演示。

(三)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把新知识变换为能力之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练习包括视觉观察练习、造型技法练习、工具材料之操作练习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练习等。按新编教材的要求,它在整个初中的教学活动中要占80%以上份量。所以,采用这种方法,要求特别讲究:

(1)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并且目的要求恰当,引起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共鸣;还要注意组织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切忌盲目性和单纯的'为练习而练习的作法。

(2)应注意指导和检查学生掌握练习的方法、步骤的情况;要科学合理地分配作业练习的时间。

(3)教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应予及时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可以个别问题单独讲,普遍问题集中统一讲。

(四)谈话法。

谈话法是通过同学生互相交谈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包括启发式谈话法、提问式谈话法和指导式谈话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积极反锁。但谈话法的缺点是意见容易分散,不易控制,运用不好还容易使所传授知识支离破碎。因此,运用谈话法应做到:

(1)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提问的目的要明确,要带有启发性,并且难易得当,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还要注意对学生回答问题可能出现的麻烦情况要有充足的预计,并为此还要准备好正确的答案。

(五)参观法。

参观法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扩大视野,使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从中受到实际教育的一种方法。其内容有参观书画摄影展览、作业观摩展览、还有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建筑物体、自然风景、动物花卉等。这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热爱生活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

篇2:中学美术老师的教学反思

中学美术老师的教学反思

(一)讲授法。

这是一种由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即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等。一般理论性的讲述、美术常识、欣赏教学以及技法课训练前的讲解,都采用讲授法。用这种方法教学的长处是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强、效率高,照顾面宽。但其缺点是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感性知识,如无法解决怎样画等问题。鉴于这种情况,使用这种方法教学时,应该注意下述情况:

(1)对所表述的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以给学生一个合符逻辑的完整的概念。如中国人把描绘大自然为主的作品称之为“山水画”而不叫“风景画”,学生肯定会问一个“为什么?”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讲:一是从中国人的情感习惯去讲,在通常情况下,“山水”、“山河”、“江山”、“河山”是“祖国”的同意词或同义语,因此山水画也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艺术中的反映;二是山水画的画家经过拟人化加工处理了的作品,它是画家艺术修养的表现。而风景画属西画的称谓,它是写实性作品,是自然的客观表现。经过分析和比较,就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山水画”不能叫作“风景画”。

(2)语言的形式要符合语法,要清晰、准确、精炼,要通俗易懂,要形象生动,要富有感染力。

(3)要善于组织学生听讲,所述问题能引进学生的思维共鸣,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讲授的内容,变换讲授的方式。

(4)可以借助板书、板画或示范图等直观教具,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帮助理解的目的。

(二)演示法。

演示法是为了配合讲课和练习,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明了作画(或其它美术作品制作)的方法步骤。这是美术课尤其是技法课教学常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当堂作画要求之全过程演示;按作画步骤要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的同步性示范;有意识地找准难点作局部演示。

运用这种方法,应该做到:

(1)演示的内容必须与课堂讲述的内容和要求完全吻合。做到“讲”是“练”的前提和基础;“练”是“讲”的深化,是所学知识的表现、运用和实践。

(2)课堂演示要做的简明扼要,要图象清晰、准确、生动熟练,并能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到、看清。

(3)为节省时间,有些示范可以在课前先制成毛坯、半成品,在课堂上选择关键的过程适时演示。

(三)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把新知识变换为能力之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练习包括视觉观察练习、造型技法练习、工具材料之操作练习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练习等。按新编教材的要求,它在整个初中的.教学活动中要占80%以上份量。所以,采用这种方法,要求特别讲究:

(1)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并且目的要求恰当,引起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共鸣;还要注意组织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切忌盲目性和单纯的为练习而练习的作法。

(2)应注意指导和检查学生掌握练习的方法、步骤的情况;要科学合理地分配作业练习的时间。

(3)教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应予及时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可以个别问题单独讲,普遍问题集中统一讲。

(四)谈话法。

谈话法是通过同学生互相交谈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包括启发式谈话法、提问式谈话法和指导式谈话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积极反锁。但谈话法的缺点是意见容易分散,不易控制,运用不好还容易使所传授知识支离破碎。因此,运用谈话法应做到:

(1)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提问的目的要明确,要带有启发性,并且难易得当,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还要注意对学生回答问题可能出现的麻烦情况要有充足的预计,并为此还要准备好正确的答案。

(五)参观法。

参观法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扩大视野,使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从中受到实际教育的一种方法。其内容有参观书画摄影展览、作业观摩展览、还有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建筑物体、自然风景、动物花卉等。这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热爱生活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

中学美术教学反思随笔篇二

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课改后初中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1.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2.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做哪些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3.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4.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5.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比如:学习卡通的设计,我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卡通片《西游记》《米老鼠和唐老鸭》的片断,让大家了解两位画家的画风的不同,用笔的不同,内容针对的读者的不同。这比光说要有效果的多。

6、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篇3: 中学美术色彩教学反思优秀

高中美术班的色彩课程不同于其他文、理科的文化知识,它没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因此有必要对教学方向的把握进行思考……目前,高中美术班的色彩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掌握色彩规律,提高色彩修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顺利通过美术高考。经过多年的美术高考教学辅导,我深深体会到:专业学习虽然有技巧, 但是还有日常的积累。学习色彩要紧紧抓住色彩规律与本质,紧扣学习重要环节,有条不紊进行系统训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知道,正确而敏锐地捕捉色彩的能力,是画好色彩画的关键。当我们去画风景写生或面对一组静物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许许多多具有不同色彩变化的物体,要想准确、真实地把它们描绘出来,正确的方法就是第一位的了。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怎样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怎样让学生不断地提高学习色彩的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学,我总结出如下几种方法。

一、讨论法

赫钦斯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做出独立的判断。”

俗话说:欣赏是营养。这句话更加适用于美术欣赏活动。色彩考试的最终目的是检查考生的色彩修养,而欣赏是吸收营养的很好方法。许多考生只知道多练,但忽视了多“读画”,不知道好色彩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就有责任安排一定课时为学生选择高质量的范画组织学生进行美术作品欣赏,有针对性地结合色彩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讲解。

色彩教学中可运用讨论的方法。首先一定要让学生欣赏一些色彩绘画的作品,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探索、自己推理、自己判断。讨论中,教师应该像节目主持人一样,提出问题,展开思路,帮助学生自己思考。面对展示的所有学生作品,可以是阶段性的,也可以是完成的。老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如“你最喜欢哪些作品?为什么?”“你认为哪些作品效果不大好?原因在哪里?如何转变?”“有哪些作品部分画得特别好?”等问题,可以让每位学生评说,可以让典型的同学介绍,可以自由发言,可以争论。老师应对学生的发言作点评、指导、升华。

这种讨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用语言表达绘画。

二、游戏法

洛克在《教育漫画》中说:“教育学生的`主要技巧是把学生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

色彩教学中,往往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的色彩很单调,美术作品中没有几种颜色。学生常用概念的颜色、习惯的颜色作画,幽默点说:“颜色很穷。”为了扩大学生的色域,可以带学生做色彩游戏,就是让学生不写生对象,不画任何具体的形象,只要求作色彩游戏,调不同的颜色,每调出不同的颜色才能画上去,而且只画一小块,看每位同学能画出多少种不同的颜色。不同色相、不同明度、不同纯度、不同冷暖的黄、红、蓝、绿等。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摆脱写生时的色彩单调,摆脱对形体的塑造,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调配色彩上,在调配颜色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色彩认知,扩大了学生的色域。

三、单一法

罗素说:“真正有用的训练,是理解若干的一般原则,对于这些原则在各种具体情况下的应用有彻底的基础训练。”

色彩练习的对象很多,教师要循序渐进、有目的、有条理地分解训练内容。内容有认识色彩、色调、塑造、步骤;形式有临摹、写生、默写;题材上又有静物、风景、人物;默写又分为黑白稿默写、文字题默写等等。教师在组织学生练习时要根据学生水平有针对性地安排训练内容,提出练习目的与对象特点,逐步积累学习色彩的经验。

习惯的色彩教学中,常常是让学生的作业从打轮廓、画明暗,大色调到仔细刻画全过程的作品。学生一次一次地反复的综合练习。但一张色彩作业中包涵诸多的要求:构图、比例、形体、明暗调子、色彩关系、笔触情感等等,学生很难一下子都能把握,往往一次又一次的从头到尾的综合训练中进步甚微。色彩课实施的单一训练,就是把作画各重要步骤作最彻底的基础训练,就像学习游泳可分别学水中呼吸、手的动作、脚的动作的单一训练,最后综合训练。色彩教学也如此,例如可作单一的构图训练、明度训练、色调训练等等。单一的明度训练可让学生用一种颜色画色彩的对象,学会把各种不同的颜色折合成各种不同的明度,加深对色彩明度的理解。调子训练让学生画小色彩稿,而且也可以叫学生同时集中画几组不同色调对象的小色彩稿。这样感觉新鲜,也比较中更易把握各种不同的色调,也加强了学生对色彩的灵敏度。

四、综合法

在几种彻底的单一基础训练后,可让学生作综合练习,完整地画一张色彩作业,把在各种单一训练中的体会运用于综合作业之中。这时的综合训练会有意想不到的极好效果。其实从简到繁,由浅入深,从分到合这是任何知识的认知规律,当然会对色彩教学行之有效。

教学中经常看到许多学生铺大色调时感觉很好,但随着深入塑造,画面渐渐失去了原有的画面效果,这是因为不会修改调整的缘故。每个人都有追求完美的愿望,尽善尽美,于是看到略有不满就重新铺一遍,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也破坏了原有良好的画面感觉,弄得心情很郁闷,导致越改越糟。因此要尽量保留刚刚铺上去的色彩,不要全盘否定或是不自觉地重画一遍,只有在调色不准、形体不充分的地方或是问题最大的地方进行修改调整,学会把小问题放一放。正所谓“小不忍乱大谋”,这是值得每位学生注意的。

五、谈心法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收得成效。”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灵的形式,教师应寻找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灵的形式,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与情感。色彩知识的传授也应符合不同的心灵形式,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情感,而不是千篇 一律的说教。谈心法就是用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的交谈和学生平等的交流。在色彩教学中亦如此,不能用训斥、嘲笑、命令、冷漠等方式和学生交谈。不同的语言会产生绝然不同的教学效果。语言的魅力在于爱心,色彩教学中应用爱的语言去传达。正如别林斯基在《新年的礼物》中写道:“充满爱情的语言,使无可反驳的劝说好似熊熊烈火发出光和热,而听到这种语言,心中感到暖洋洋的,会让心情舒畅。但缺乏爱情的语言,也就会把颠扑不破的一些真理,搞成冷酷的、僵死的训戒,因此语言对意识和情感的影响显得软弱无力。”

一个技术熟练的纺织工,可以辨认出几十样黑色的布种,一个绘画经验丰富的画家,可以对色彩进行极尽的刻划和表现。色彩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规律, 也有其不断的探索、创新和发展。在美术教学中,只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搞清色彩原理,掌握色彩规律,抓住色彩本质,并进行大量的写生训练,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4:中学美术教学的反思随笔

在初中的美术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初中生对于美术课的兴趣有这样的规律,初一学生带着对初中生活与美术课的好奇,兴趣较高,参加美术兴趣小组的学生也较多,学生的作品种类也很多,有儿童画、国画、布贴画、剪纸等,到了初二后,开始有学生不准备材料,不带书本,教师组织课堂颇费心思,到了初三、初四,有些学校则取消美术课,但在学生看来,它无异于是一节自由课,没有了任何的主动性、意愿性,这一问题说到家,还是我们的美术教育及素质教育中有很多的问题。

多年来,学生对美术课的爱好程度一直存在着两极分化现象,低中年级学生对美术学生积极性程度明显超过高年级学生。究其原因,有年龄阶段特征、教学方法、教材编写等各方面问题。

一、美术教育自身的问题,从教材的编写到教师对于学生的培养,有与一般学习其它学科知识的规律相符的一面,又有自身的特点,同时还应重视流行视觉艺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教师的激情是具有主动性的兴奋情绪,是一种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精心钻研教法的教学热忱,是一种人格魅力的体现。要激起学生的兴奋情绪使其产生持久、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师本身就要具有兴奋情绪,充满激情的进行教学工作,才能吸引学生,让学生信服。随着新一轮美术课程标准的推出,美术教师更应进行教学新改革,在进行“充电”的同时将行动落实于每节课的教学之中,并获得一定成效。而充满激情的教师获得了更好的效果,不但收放自如的组织了课堂教学,成功的激励了学生,并和学生进行交互性的交流,而且让人得到一种情的感染、美的享受。

二、素质教育中的问题,犹如人的健康成长,各种人的全面发展与各种知识的关系和谐立足于素质教育,我们美术教师应利用美术教材现有资源,补充渗透旁科知识,让各种知识在美术课堂交汇、升华,使美术课堂能开阔学生眼界,拓宽学生知识的层面。中学美术教材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广泛性、人文性,为知识的综合提供了可能。诸如历史与美术史,文学与美术。数学与美术、信息技术与美术、音乐与美术、劳技与美术、地理与美术等等,还有美术自身范畴的透视、解剖、光学、欣赏与评价等等,让这些多方位的知识在美术课得到汇合,是美术课特有的精彩之处。

三、中学生时期是学习美术的断乳期,眼高手低,初中学生知识阅历丰富了,从心理上讲他们认为自已是中学生了,有了一种成熟感,再也不喜欢儿童那种绘画了,开始仿成人的方法作画,追求表现得真实和有立体感,儿童画的天真、大胆、坦诚几乎踪迹全无。他们写实的眼光和技巧飞速提高,但多数学生由于其他学科学习任务的压力或兴趣转移,除美术课上做有限的练习外.课外极少作画.而且随知识的增加,眼光愈来愈高,手的表现能力愈加跟不上,绘画能力停止不前,以致成人后绘画水平仍停留在绘画初期。

四、对于学生来说手低不可怕,但要让学生的眼界高起来,真正懂得美术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我认为根椐高年级阶段学生技能差而眼光水平高,求知欲强的特点,在高年级教学中不妨加重欣赏课比重,一方面可减轻作业练习的压力,另一方面拓宽知识面,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虽然学生作业是幼稚的,粗糙的,可并不影响他们了解丰富的美术知识。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反过来,通过美术欣赏艺术也能提高学生对美术课其他内容的学习兴趣。

篇5:中学美术的教学反思随笔

(一)讲授法。

这是一种由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即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等。一般理论性的讲述、美术常识、欣赏教学以及技法课训练前的讲解,都采用讲授法。用这种方法教学的长处是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强、效率高,照顾面宽。但其缺点是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感性知识,如无法解决怎样画等问题。鉴于这种情况,使用这种方法教学时,应该注意下述情况:

(1)对所表述的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以给学生一个合符逻辑的完整的概念。如中国人把描绘大自然为主的作品称之为“山水画”而不叫“风景画”,学生肯定会问一个“为什么?”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讲:一是从中国人的情感习惯去讲,在通常情况下,“山水”、“山河”、“江山”、“河山”是“祖国”的同意词或同义语,因此山水画也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艺术中的反映;二是山水画的画家经过拟人化加工处理了的作品,它是画家艺术修养的表现。而风景画属西画的称谓,它是写实性作品,是自然的客观表现。经过分析和比较,就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山水画”不能叫作“风景画”。

(2)语言的形式要符合语法,要清晰、准确、精炼,要通俗易懂,要形象生动,要富有感染力。

(3)要善于组织学生听讲,所述问题能引进学生的思维共鸣,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讲授的内容,变换讲授的方式。

(4)可以借助板书、板画或示范图等直观教具,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帮助理解的目的。

(二)演示法。

演示法是为了配合讲课和练习,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明了作画(或其它美术作品制作)的方法步骤。这是美术课尤其是技法课教学常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当堂作画要求之全过程演示;按作画步骤要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的同步性示范;有意识地找准难点作局部演示。

运用这种方法,应该做到:

(1)演示的内容必须与课堂讲述的内容和要求完全吻合。做到“讲”是“练”的前提和基础;“练”是“讲”的深化,是所学知识的表现、运用和实践。

(2)课堂演示要做的简明扼要,要图象清晰、准确、生动熟练,并能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到、看清。

(3)为节省时间,有些示范可以在课前先制成毛坯、半成品,在课堂上选择关键的过程适时演示。

(三)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把新知识变换为能力之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练习包括视觉观察练习、造型技法练习、工具材料之操作练习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练习等。按新编教材的要求,它在整个初中的教学活动中要占80%以上份量。所以,采用这种方法,要求特别讲究:

(1)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并且目的要求恰当,引起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共鸣;还要注意组织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切忌盲目性和单纯的为练习而练习的作法。

(2)应注意指导和检查学生掌握练习的方法、步骤的情况;要科学合理地分配作业练习的时间。

(3)教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应予及时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可以个别问题单独讲,普遍问题集中统一讲。

(四)谈话法。

谈话法是通过同学生互相交谈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包括启发式谈话法、提问式谈话法和指导式谈话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积极反锁。但谈话法的缺点是意见容易分散,不易控制,运用不好还容易使所传授知识支离破碎。因此,运用谈话法应做到:

(1)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提问的目的要明确,要带有启发性,并且难易得当,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还要注意对学生回答问题可能出现的麻烦情况要有充足的预计,并为此还要准备好正确的答案。

(三)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把新知识变换为能力之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练习包括视觉观察练习、造型技法练习、工具材料之操作练习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练习等。按新编教材的要求,它在整个初中的教学活动中要占80%以上份量。所以,采用这种方法,要求特别讲究:

(1)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并且目的要求恰当,引起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共鸣;还要注意组织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切忌盲目性和单纯的为练习而练习的作法。

(2)应注意指导和检查学生掌握练习的方法、步骤的情况;要科学合理地分配作业练习的时间。

(3)教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应予及时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可以个别问题单独讲,普遍问题集中统一讲。

(四)谈话法。

谈话法是通过同学生互相交谈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包括启发式谈话法、提问式谈话法和指导式谈话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积极反锁。但谈话法的缺点是意见容易分散,不易控制,运用不好还容易使所传授知识支离破碎。因此,运用谈话法应做到:

(1)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提问的目的要明确,要带有启发性,并且难易得当,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还要注意对学生回答问题可能出现的麻烦情况要有充足的预计,并为此还要准备好正确的答案。

(2)对此法的运用要带有启发性,所提问题要构成前后连贯,层层深入、逐步引向结论的问题系列,还应讲究谈话技巧,要面向全体学生。

(3)提问要注意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应搞突然袭击,而且谈话的形式要活泼多样。

(4)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均应有明确的表示,要鼓励他们敞开思路,大胆发言,错了也不宜过多批评。

(五)参观法。

参观法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扩大视野,使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从中受到实际教育的一种方法。其内容有参观书画摄影展览、作业观摩展览、还有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建筑物体、自然风景、动物花卉等。这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热爱生活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

篇6:中学美术教学心得体会

在《奇思妙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深刻感受到,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创造力也是无限的,而教师则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和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

在设计《奇思妙想》这一课的教案时,一方面,我根据教材里的教学要求进行扩展和细化。另一方面,通过对六年级学生的观察了解,发现他们不仅思维敏捷,而且常常具有独到的见解,这使我在惊讶之余也非常感动。于是我怀着一种强烈地想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自由创作的氛围的想法,设计了这一堂课,既有承袭又有创新,既有动脑也有动手的设计课。

上完这一节课后,我感觉教学目标里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基本达到,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互助合作、完成了作品的创作。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体验到了学有所用的快乐。具体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必须调动起学生的设计热情,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及敢于创新的能力。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源泉。我在引入课题时,以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敢于创新,我不断地积极肯定每位学生的“闪光点”,这些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如同兴奋剂一般,源源不断注入孩子的心田,使他们去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因为赞赏而把学习活动当作愉快的享受,学生就会有浓厚的兴趣观察、构思和设计。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近几年来,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中小学创新教育的主渠道。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本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畅谈各种奇思妙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设计对茶杯、手指、鸟的联想添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足之处:

1.学生的参与度不是很高,举手发言的同学不到一半,教师的语言过于罗嗦,不够简练。

2.教学环节上安排的有些问题,讲练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得课堂流程有些呆板,如果在课堂一开始,设计一个游戏环节,让学生用简笔画来画画自己喜欢的东西,例如杯子、花卉、玩具等等,再有学生的这些习作展开课堂教学,学生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以“练—赏—评—练—展”这样的过程来组织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篇7:中学美术教学

摘要: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项。

美术教学中,往往把学生置于被支配的地位,扼杀了学生学习美术的能力,束缚了学生的新思维的发展。

现代美术教学应该注重学生自身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能力、造型能力。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技能、技巧教学和学生动手相结合;注重教学创新和应用现代教学媒体设施,促进中学美术教学走向更高的水平,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中学美术 体验 美术能力 技能 技巧 教学创新

中学美术课是美育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国目前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

在中学美术课程中,美术课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

美术课对学生在“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引明显。

美术课往往以教师的讲解、说明为主要教学手段,而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做得不够,学生的自发探究行为更少,情感体验也受到忽视。

一、注重学生自身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美术教学也不例外。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

美术课程更是主客体的统一,美术课程必须让学生直接参与,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其获得深刻的体验。

教师过多、过细地讲解,不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切感受。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够满足好奇心的同时,更加灵活地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和美术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众所周知,美术作品是人的观念、情感的具像统一体。

这种具像是经由我们的视觉器官把握的。

在美术创造与欣赏活动中,尽管人的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等都介入这一过程,但是视觉始终处于优先地位,艺术家与创作对象、观者与作品之间首先是一种直接的视觉关系。

因此,从视觉的角度去研究造型形成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应是美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艺术的生命,离开了想象,艺术就难以生存”。

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不是一下子就从画面上表现出来的,而是需要欣赏者通过对作品的观察,再进行想象和评论,才能概括出作品所表达的主题。

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揭示出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评论走向广度和深度是美术教育的灵魂。

(三)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联系实际生活,把抽象的客观事物直观化和形象化。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具体情景的束缚,学生可以利用美术元素如形状,色彩把抽象的东西直观化。

美术教育应该都是比较贴近生活的,课堂也应该尽量还原生活,将教学活动中的事物和大自然中的事物结合起来,能够经常走进大自然中去写生,在真实的事物中提炼,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培养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现实中的一些事物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这样的教学就更能让学生真正学习知识和学会观察发现。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缺乏学生自我表现、自我评价的过程。

因此,注重学生自身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是中学美术教育的前提。

二、注重技能、技巧教学和学生动手相结合

中学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建筑四大门类,每一门类的创作都必然是审美创造,都离不开技能、技巧。

技能是创造力的主要行为能力要素,技巧是对材料进行艺术形式的加工时的技能和巧思,其本身就带有美的属性和特质。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技能、技巧训练,培养学生双手的灵敏性、准确性和协调性。

学生只有动手能力提高了,才能增加创作实践的机会。

例如,中学美术教学欣赏应该融入技能、技巧训练。

学生如果有了技能、技巧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

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技能、技巧实践的外力,如在教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教师在授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在学生动手过程中穿插欣赏,以欣赏促进技能、技巧训练,通过欣赏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技能、技巧的不足,同时技能、技巧训练也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美术深度和广度的探索。

以往的美术教学大都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听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教学前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与美术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来,缩短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时间,让学生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在出示美术作品后,让学生认真观察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感染等方面去细致地体味,甚至在必要时,可以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教学中应让学生先动手,这样的互动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的兴趣和方向。

三、注重教学创新和应用现代教学媒体设施

现代美术教学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注重教学创新。

教师不应该墨守成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意识,应紧跟潮流,把教学容入到科技中,利用现代教学设施,提高美术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借助于教学媒体设施,其中网络是最好的资料库,然后通过新媒体、新技术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真正生动地去学习。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育的认识也在提高,教师应该全面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注重教学创新,科学准确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来施行美育工作,使美术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力助手,成为启迪心智、培养爱心的园地,这是今后美术教学的趋势所在,也能促进美术教学走向更高的水平,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8:中学美术教学

中学美术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在中学美术课程中,美术课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

美术课对学生在“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引明显。

篇9:中学教学实习体会

记忆里那些珍贵的情感就在铭记的过程中被逐渐遗忘了,中学教学实习体会。

来中学实习将近两个月,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我见证了初一的成长,见证了初三即将到来的挥手告别,他们相互之间写留言册,拍照,这一切把我拉入了深深的回忆当中。

生活就像一个圆,当达到饱和状态时,有人进来,有人就注定要出去。翻开尘封已久的相册,整理记忆的碎片,有多少张熟悉而陌生的脸被我们遗忘在荏苒的时光里。或许只是偶尔的想起,但心里仍有许多的暖意。我的那些一起走过的朋友,生命中有人不断地进入、离开,走在分别的岔路我们已经离得越来越远,你我终将是彼此在铭记的过程中逐渐遗失的美好。

一个人的日子虽宁静但无生气,时光好似珠子般散落,叮叮咚咚的'跳过,心得体会《中学教学实习体会》。走在熟悉的街头,虽没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悲惋,但也会有沉重的失落掠过心间,伴随着叹息声将这份遗失的美好凝结在时光的气流里。我机械的打开qq,我们的头像都亮着,但却不是为了彼此。手机,qq、msn所有的联系方式都无法将我们渐行渐远的心的距离拉近。再也不知道你的秘密,再也不知道你的消息,只有那熟悉的往事,只有那陌生的你……

我曾经因为一首《老男孩》而感动着,伴随着苍婉的旋律,我的那些一起走过的朋友们,在这个相聚而又分手的年纪,让我们一起“临晚镜,伤流景”,共同祭奠这遗失的美好。我知道人人都有自己的春夏秋冬,或许我们不再相逢;我知道我们的失去又将会是另一种形式的获得。新的道路上,当然还有新的同行者,我有你也有,但是曾经的我们站在同一个起点,面朝同一个方向,我们抱着同样的理想走过一大段路。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许我们的友情不再崭新如昔,但是那一切的美好,可能永远印我心房的一角,是我心灵的一片净土,永不磨去。

我的那些一起走过的朋友,不说再见,只轻轻的将祝福别在你的衣襟里;不说再见,友情是四季漂浮的白云,让我们彼此互道珍重;不说再见,尽管到了分别的时候,让我们各自踏上旅程的第一步。闭上眼睛,唯有那郁郁苍山,悠悠碧水和那记忆里的笑语欢声才是你我之间的永恒。在这个相聚又分手的年纪,总会有雨打风吹的痕迹,为了那纯洁友谊的继续,为了那得到又遗失的美丽,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在蓝天下一起重拾这份遗失的美好!

篇10:中学教学实习体会

中学教学实习体会

记忆里那些珍贵的情感就在铭记的过程中被逐渐遗忘了。

来中学实习将近两个月,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我见证了初一的成长,见证了初三即将到来的挥手告别,他们相互之间写留言册,拍照,这一切把我拉入了深深的回忆当中。

生活就像一个圆,当达到饱和状态时,有人进来,有人就注定要出去。翻开尘封已久的相册,整理记忆的碎片,有多少张熟悉而陌生的脸被我们遗忘在荏苒的时光里。或许只是偶尔的想起,但心里仍有许多的暖意。我的那些一起走过的朋友,生命中有人不断地进入、离开,走在分别的岔路我们已经离得越来越远,你我终将是彼此在铭记的过程中逐渐遗失的美好。

一个人的日子虽宁静但无生气,时光好似珠子般散落,叮叮咚咚的跳过。走在熟悉的街头,虽没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悲惋,但也会有沉重的失落掠过心间,伴随着叹息声将这份遗失的美好凝结在时光的气流里。我机械的打开qq,我们的头像都亮着,但却不是为了彼此。手机,qq、msn所有的联系方式都无法将我们渐行渐远的心的距离拉近。再也不知道你的秘密,再也不知道你的消息,只有那熟悉的往事,只有那陌生的你……

我曾经因为一首《老男孩》而感动着,伴随着苍婉的旋律,我的那些一起走过的朋友们,在这个相聚而又分手的年纪,让我们一起“临晚镜,伤流景”,共同祭奠这遗失的美好。我知道人人都有自己的春夏秋冬,或许我们不再相逢;我知道我们的失去又将会是另一种形式的获得。新的道路上,当然还有新的同行者,我有你也有,但是曾经的我们站在同一个起点,面朝同一个方向,我们抱着同样的理想走过一大段路。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许我们的友情不再崭新如昔,但是那一切的美好,可能永远印我心房的一角,是我心灵的.一片净土,永不磨去。

我的那些一起走过的朋友,不说再见,只轻轻的将祝福别在你的衣襟里;不说再见,友情是四季漂浮的白云,让我们彼此互道珍重;不说再见,尽管到了分别的时候,让我们各自踏上旅程的第一步。闭上眼睛,唯有那郁郁苍山,悠悠碧水和那记忆里的笑语欢声才是你我之间的永恒。在这个相聚又分手的年纪,总会有雨打风吹的痕迹,为了那纯洁友谊的继续,为了那得到又遗失的美丽,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在蓝天下一起重拾这份遗失的美好!

篇11:美术教学新体会

美术教学新体会

河南省安阳市第二实验中学 崔巍

【摘要】美术写生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和认识对象的方法。能敏锐地反映出画面鲜明的整体和局部变化。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相关的美术理论知识及规律,并加以熟练运用,才能更好地把握画面,使画面既丰富又整体,进而提高我们的绘画能力。

【关键词】素描;整体观察法;写生

美术写生教学是锻炼学生的综合造型能力,因此它是美术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近几年的美术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四点体会,和同志们共同探讨。

一、基本训练与个性发展

素描写生在美术教学中是一个基本训练,主要是训练和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写实能力。如果训练中(特别是初期),不强调严格的写实能力的基本训练,那么也就失去素描教学的意义。在素描教学的某些时期内,学生模拟老师的画法,而导致全班作业大多相似,我认为是教学中的正常现象。在教学中过早强调个性、提倡风格,对培养学生造型能力是弊多利少,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风格形成。我们现在看到许多大画家的早期素描习作,也都是朴实严谨的风格居多,而且重视形体的刻划,并不都是“遗貌取神”,也不追求怪异风格。就连毕加索、马蒂斯的初期习作,也都是那么严谨,可见早期严格的基本训练,并不妨碍和束缚画家的个性发展和艺术的创造才能。

当然,即使教学初期,指导老师的画法和选择的示范画,也不是强求每个学生必须效法的模式,因为学生的天赋、理解与接受能力、绘画基础都存在种种差别。特别对个别学生在入学前已进行过某种画法的训练,而且造型能力比较强,又有明显个性,则不必勉强他们改变原来的画法,只能引导他们造型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但是,对个别学生在学习中怕吃苦,企图投机取巧,以追求所谓“个性”、“风格”为借口,而忽视基本形体的准确性的学生,不能听之任之。所以在素描教学中既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又要掌握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基本训练统一起来。

二、概括与深入

在素描教学中,写生的要求是如实地艺术地再现对象。我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观察方法,在表现上主要强调概括与深入相结合的艺术手段。

一般讲“深入”就是画得精细, “概括”就是画得单纯。但这不是深入与概括的全部涵义。我认为“深入”是要求能认识和表现出物象的表象与本质,形体与结构等正确关系, “概括”也不是简单化,而是一种艺术取舍,是削弱次要部分,强调突出主要部分,是在深入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概括。这样达到的单纯才富有表现力。同样在概括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才富有整体感。因此正确理解和处理概括与深入的问题是素描教学中的关键。我在素描教学中始终抓住这个关键,在认识上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在艺术表现上要求概括而深入。在表现形体过程中我一般指导学生从作画开始,就要把握住对象的整体,来进行概括。例如:画头像,在对对象作详细观察之后,先免去细节,抓住大体动势,把头部概括地当作卵形来观察和表现,然后用简单的线条决定颜面部与颅顶的大体关系和眼、鼻、嘴的位置,然后逐步深入。这些用以概括的线条,必须是基本正确的能表现出形体的简化形,否则转入细部的刻划,会导致错误而失败。对不同的头形与动势,可以用不同的卵形概括,也可以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形,这完全根据对象的特点来决定。

三、整体观察法

整体的观察方法,就是把描绘物象、环境和光源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就是说把要纳入画面的物象,联系光源,包括环境一起置于视野之内,把主题物放于视野中心,进行观察、比较,从而认识、理解,进而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获得正确的感受,进而更好的表现物象。

不正确的观察方法,往往是盯住一点而忽略了全局,目的是为了看清楚那个要画的局部,并不作全面考虑,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局部的细枝末节而看不到整体的情节气势。而作画时对物象的观察分析,不仅是为了认识物象,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现物象。这就要求学生在开始完成一份素描作业时,要根据对物象的观察和感受,对习作的整体效果有一个设想,就像导演拿到剧本就应该在思想中形成这部戏或这部电影的整体”视像”一样。

整体观察是造型艺术的根本法则,它的实质是便于比较。学生能否把所要刻画的物象整个地控制在自己的视域之内,在处理局部时能否考虑到整体,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提示和强调的重要方面,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整体观察的习惯。但这并不是说只强调整体而忽视局部细节的深入刻画。整体和局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并不存在纯粹的”整体”,整体的丰富性有赖于对局部的深入刻画。

整体――局部――整体,作为习作的整个进程大致是这样,但在深入描绘各个局部的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很多小的阶段。应当要求学生在习作的每个阶段都要考虑整体,并为掌握整体而调整整个画面,使每个阶段停下笔来都是一张形象生动的画。所以,掌握整体是对局部而言,在一定阶段必须把主要精力用于刻画物象的.整体性特征,有了具体物象的整体性才有提高的基础。

四、比较――整体观察的命脉

如果说整体观察法得到的是整体印象,那么比较法将是整体观察法具体的补充。它可以通过对整个对象各个部分相互之间的比较来得出它们各自与整体的确切关系和联系。在观察比较的时候,详细观察物象的动态、神态、位置、特点、明暗、虚实等关系。就像在动笔作画之前已经在脑子里用眼睛先画了一遍一样。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意在笔先。在绘画写生的每一个具体步骤中都离不开比较这一方法:构图时,通过上下左右的比较,将物象放置在合适的位置;起轮廓时,通过一系列的长线、短线,反复比较,反复观察,形体位置就越来越接近准确;深入刻画时,更需要把形体的各个部位进行整体比较,辨别主次、前后、虚实、明暗、转折、过度等关系,进而,艺术、科学地表现物象;在整理阶段,更要注重整体观察,整体比较,整体表现。如果初学绘画的同学能注意并认真地做到这一点,那么就会有明确的学习方法和清晰的目标,从而避免走弯路,收到事半功倍之目的。

综上所述,美术写生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和认识对象的方法。能敏锐地反映出画面鲜明的整体和局部变化。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相关的美术理论知识及规律,并加以熟练运用,才能更好地把握画面,使画面既丰富又整体,进而提高我们的绘画能力。

篇12:中学美术教学工作总结

这一学期,我担任的是幼师某某班的美术和摄影某某班的平面设计教学工作,美术教学每年都反反复复,但在这7年反复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却有着不同的收获;而平面设计课程还是首次担任,这其中包含着许多的坎坷和收获。我通过这一学年的学习,自己专业文化水平有所提高,而且不断更新了知识,更新了教育观念,优化了课堂教学,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及教学水平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现将这一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弥补不足,精益求精。

一、提高认识,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现在的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精湛的教学技艺,创造性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此完善、发展自我。然而教师专业能力既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制约教育质量的瓶颈。因此,对教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个人教学水平,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领悟新课标精神,努力做好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本学期,我认真的备课、编写教案,设计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开展有效的教学。在教学中我把学生放在首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阶段规划和措施我认真对待,不断反思,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二、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迎接挑战,认真过好每一天,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我是个普通的教师,但我坚信,把普通的事做好,这本身就不普通了,所以为了我爱的教育事业,我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工作。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我从青涩走向成熟。

三、丰富专业知识,加强业务学习

1、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促进知识结构的发展,具备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手段。我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互助活动,多听课,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先进之处,运用于教学。

2、观摩、讨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教学水平。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以此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

3、认真参加学区以及学校的教研活动,多听课,多学习。

四、依照发展目标完善自己。

依照发展目标不断完善自己,这样,在教学工作中,使我积累了不少的教学经验,努力成为成熟期教师,并向学者型教师转型。在教学中不断反思,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面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育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见解。

五、组织学生开展画展技能大赛

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一起交流学习,提高美术作业的水平。进行了幼儿彩铅蜡笔作品结课作品展;又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技能大赛,班级有多人参加,展现出了学生的优秀水平,期待你们的灿烂辉煌。

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我是新手,我遇到过不少的困难和问题。首先我只是了解PS的一些工具的使用,且不属于专业型的老师,每次上课自己都要先学习2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操作讲解的顺利进行;其次随着自己年龄的变大,对电脑的操作不再能力敌年轻的时候,学生不小心把PS界面弄乱了,我还能解救,把电脑界面弄乱了,真实一筹莫展。唯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胜任这门课程。

总之,由于学校领导的关怀和重视,教师的积极性高,学校的文化氛围浓厚,以及各级各部门的耐心帮助,促使了自己的成长及专业的发展,预祝明年更加美好。

篇13:中学美术教学论文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

浅析美术课堂探究性学习

作者/郑 军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而言的,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探究性学习已被大家认同,并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作了尝试,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在平时以及公开课的教学中,我发现那种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现象已有所改变,但另一种极端现象却屡屡发生,那就是整堂课让学生摸索探究,最后不知所云,不好收场。虽说探究性教学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学生的探究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如果缺失教师的正确指导,听之任之,让学生进行无指导的探究,仍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些什么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作了这方面的尝试,现总结为以下几点:

1适时扶持 有章可循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扶持,让学生有章可循。美术是视觉艺术,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经常出示一些相关的大师作品或同龄孩子的作品给学生欣赏。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还能分散教学难点,给学生一定的帮助和扶持。对于那些内容复杂,名目繁多的课,我会给学生提供自学提纲,从而为学生理清思路,使他们的探究活动有明确的目标。有时也可以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供学生参考。探究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必要地、有效地指导,可以让学生真正从探究活动中有所收获,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2联系生活 有据可依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的所垄断,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之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成与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就会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密切接触、认识、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何谈有新的创造呢?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所以我认为美术课的探究活动应该联系生活,以生活为依据,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探究。学生探究学习的是自己生活中的现象,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从而积极地投入。如在上记忆画《我栽种的植物》一课之前,我布置学生回家观察自家阳台、小区或游园里的植物,同时引导学生回忆和想象,自己栽种植物时的情景,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示、模仿栽种时的动态,学生觉得有据可依,降低他们创作的难度。

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就像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掌握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从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3分段探究 循序渐进

探究性学习要体现一个阶梯性,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年龄特征以及知识水平,注意横向联系,分设层次,建立几个由底到高逐步递增的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框架:先模仿、再半创作、后开展独立性的创作活动。也可以先选取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段探究,开始讨论的问题可以简单些,好让学生在第一阶段有所收获。在获得一定认知基础和有成功体验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我在教学《动感生活》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回忆运动员的动作,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把人物一刹那的运动进行分解,探索人体运动规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创作任务。

4多种方法 激发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阶段。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外观形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如八年级的《面具》,假设简单地让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设计师,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面具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以前学生们只是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面具“涂脂抹粉”,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录像片段,再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等知识介绍给学生。等到他们亲自动手时,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像个化妆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愉悦。

其次,电教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上桥梁。它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留恋、向往。

再次,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题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实地写生,如八年级的《校园一角》等,如果教师只在教室中讲,该画哪些部分是画面需要的、哪些不需要等等,这样的闭门造车,不如让学生去实地走走看看,感受一下校园里的篮球场、假山、花园、雕塑等往日熟悉的地方,然而,现在要学生用画家的眼光去感受它,感觉大自然就是一幅完整的画。学生在走进环境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感悟能力增强了,绘画能力提高了。

探究性学习不仅体现在思维和语言上,还体现在动手上。美术学科尤其如此。美术课探究结果的表达以作品展示为主,学生的思维通过语言来表达,更通过动手操作的作品来表现。我在教学中,无论绘画课,还是手工课,甚至欣赏课都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激活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所以,探究性学习所达到的目的是手脑并用,协调发展的结果。只有动手又动脑,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5根据内容 有所侧重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让学生摸索和探究的,有些美术史知识或传统的技法,是需要老师新授的。当然在传统技法上如何去创新,是我们倡导学生去探究的,这就要根据内容有所侧重。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提出的问题形形色色,想研究的问题很多,且各不相同,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有一个选题的问题。对于一些问题,如果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仍不能接受和理解,那么就不必让学生强行研究,而应该等他日后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到适当的时候再进一步开展这一课题的探究。

我们在指导学生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作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只是事先做一些启发式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想象,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孩子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作为学生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启蒙者,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真诚去点亮孩子心灵的苍穹,燃起艺术的火花,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兴趣,展现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探究教学的理念虽已深入人心,但对它的研究还只处于初级阶段,我们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篇14: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而且是一个从来末能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欣赏课中,教师讲授时间很多,大部分超过30分钟,有的甚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机会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趣,这也不适应现在所提倡的减负运动。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 2、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  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但是,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 自由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但授课毕竟是老师的个体劳动,老师可以自己做出决定,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处理教材灵活,具体安排。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理,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 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如果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还有什么意义呢?教师  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  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美国教育家艾斯纳的DBAE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主张国个领域的融汇贯通,成为有机的整体。并特别看重美术评论的作用,认为在小学生没有建立起历史概念的情况下,美术评论对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就很重要。同时DBAE理论又认为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在欣赏民间泥塑一节时,我首先展示许多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小玩意吸引住了。这时紧接着播放一段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泥塑的.知识,最后观看泥人的制作过程。于是我让他们学着挂图上的样子做一做,最后对自己的作品和图上的作品进行评价,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为下一课的学习作铺垫。 3、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如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紧跟上述欣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纤夫们在学生劳动下的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放上一曲《黄河号子》……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而自觉地体验画面纤夫们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纤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这时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教师如能和激昂的语调在音乐声中诵出俄罗斯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到伏尔加河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呻吟?这呻吟声象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拉纤夫们在痛苦的行进。”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审美享受一下子就变得清晰了:那优美而辽阔的伏尔加河风景与倍受苦难的纤夫处境鲜明对比,仿佛是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混然震颤,学生开始随主人公一起痛苦、挣扎,逐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转轴拨弦两三声,末成曲调先有情”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尤为重要。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采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设置情景等“不择手段”而为之,往往事半功倍。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尤其强调“虚静”,主张欣赏艺术时既要虚廓心灵,燥雪精神,又要静观默识,凝神体验。在欣赏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的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游,洞幽发微的胜境。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篇15:中学美术教学论文

一、综合材料艺术的发展历程

从综合材料艺术的发展历程上,我们不难看出,综合材料艺术与传统的美术学科中对材料应用和运用是有着很大区别的,这些重要的区别在于:综合材料艺术是以绘画作品中材料的综合、和谐运用为主要的研究目的,而传统的综合材料艺术则仅仅是将材料视为绘画手段其中的一种,并未将绘画材料其自身所具有的质感、美感以及不同材料的混和所带来的对比效果进行细致的研究。如果从这个层面和角度上来看,综合材料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是对传统美术绘画表现力方面的一次有力的挖掘与推动。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文化、艺术事业也有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因为有关部门对于文教事业的高度重视,我国艺术发展的多元化格局早已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综合材料艺术作为一门外来的新兴美术学科就开始逐渐受到了美术领域的广泛关注。而得到这种广泛认知和推崇的原因还有就是因为中国传统绘画———国画在材料使用方面是可以和综合材料艺术有一些融会贯通的地方。中国的传统绘画材料看,战国时期有帛画,在秦汉时期有墓室壁画,汉代有漆器工艺,都能折射出一些综合材料绘画艺术的影子。但是,中国传统的绘画与综合材料艺术的研究方式相比,在很多方面是存在一些欠缺的。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绘画在材料的研发与运用方面一直是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的,我们所认识的国画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方面还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绘画的一些基本材料和工具,这样往往制约了这一领域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代中国传统绘画及其他本土艺术在艺术表现力的探索方面缺乏一定的变化。

二、综合材料艺术与美术教学

我国在“85美术新潮”阶段,综合材料艺术被推行利用,进而引领了风靡一时的材料艺术革命。在这期间就有许多人意识到了,综合材料艺术实际上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与中国传统绘画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想要将综合材料艺术与美术教学结合起来,就需要充分的挖掘、整理中国传统绘画在材料运用方面的一些经验;同时还要借助综合材料艺术在材料使用方面所独有的自由、广泛性,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一种比较广泛的、开阔的艺术视野以及大胆的艺术理念,在这些能力形成的基础上学生还会进一步的形成比较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或者是对多种绘画材料的驾驭能力。而这些方面对于培养学生创造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实际上,在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一些艺术院校都增设了与综合材料专业相关的课程,而这些课程的设置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感受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就目前而言,关于综合材料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的系统理论研究与实践都是相对滞后的。换言之,就是在当下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出发,综合材料艺术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实施的问题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实际上都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对综合材料艺术的概念以及自己所做的作品是否符合综合材料艺术的要求等有所困惑。实际上学生拥有这样的困惑是十分正常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综合材料艺术独有的材料使用的自由性对学生简单的绘画理念已经产生明显的冲击。

三、综合材料艺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应用

(一)走出传统的美术理念束缚

综合材料教学,开始就是要要求将学生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写生造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转化为对形、色、质在内的绘画基本形式要素的构成与表现的研究。对于一些基本绘画中普遍、常见的规律的认识属于教学的基本内容,而不是在这样的教学内容中涉及。通过让学生对绘画规律的分析和研究,让学生能够对传统和当代艺术的一些现象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学生就会以一个比较广泛的视野来对自我的艺术创作加以认识,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为他们个人创造潜能的发挥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

(二)进行多种知识的融合性学习和教学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已经到达了一定的水平,作为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主的综合材料教学,实际上是完全可以尝试进行各种知识结构的融合的。就综合材料教学实践来说,其本身要求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学习心态对待各类艺术形式,并且还要具备良好的欣赏、研究能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绘画表现手段和形式进行独立创作的自由。当然在这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让学生认识到综合材料的“综合”不是简单地对传统各大画种的肤浅混合,也不完全是对现有的画种为专业来进行教学实践的学科的简单替代。它应该属于一种调整专业知识结构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能够对传统美术教育模式进行更好的深化和补充。学生在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环境中,能够形成一种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发展趋势。

(三)注重综合材料本质的发掘

对于综合材料的艺术创作和教学而言,实际上都需要重视对材料的特性、本质以及内在精神的充分认知。在这样的认知的基础上,才能灵活地、创造性地对材料进行综合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规律处理不同材质的结构与造型,也在这个过程中对色彩等诸多艺术元素进行深入的研究。不管是天然的材质还是人造的材质,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只要是它们的物理特性、潜在的表现因素被注入了作品内在意蕴的时候,它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个人艺术观念方面的某些暗示。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中,综合材料教学应该注重对材料、造型、色彩等位置的相互转换,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创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不同材料的质地所体现的形式美感的敏锐认知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总的来说,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实施综合材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结合现代美术的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规律,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现代艺术对传统的革新,在大多数时候不仅仅只是局限在精神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取向上,更多地还表现在物质意义方面,也就是物质意识上艺术语言的强烈变革。工具与材料的变化给绘画表现方式带来重大的改变,这样的改变已成为了绘画形式语言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材料语言的变革在对绘画的传统表现方式进行更新的同时其所产生的新奇、陌生的视觉效果实际上也在不断地改变,从而引导大众的审美改观,而这样的改观就是创新能力得以发展的源泉。

相关专题 美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