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数学下册《计算经过时间》的听课反思

段律师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段律师”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冀教版三年数学下册《计算经过时间》的听课反思(共1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冀教版三年数学下册《计算经过时间》的听课反思

冀教版三年数学下册《计算经过时间》的听课反思

在学习了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后,要计算经过的时间,这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今天听了两位李老师的同课异构课,大家又进行了评议,有几点感触:

时间与时刻

“时间”是表示两个日期或两个时刻的间隔。如“一节课上40分”,这里的40分就是时间。“时刻”是指钟面上所指的刻度数,它是表示一天内某一个特定的时候。如“上午7时40分上课”,这里的“7时40分”就是时刻。所以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明确这一点,而这也是学生计算经过时间的最基础的知识。

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以下方法:数一数、拨钟面、计算,而计算方法中也有两种,分别是直接相减(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经过的.时间)和分段计算的方法。而对于计算的两种方法在学生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易之分的,在第一节李老师的课上,先出示了在两天内的经过时间的问题,学生分别用数数、拨钟面和分段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师也很好地进行了指导,但在之后出现一天内的经过时间时,学生反而不用直接相减的方法;在第二节李老师的课上,与第一课不同,她先出示了同一天内的经过时间的问题,学生明白了直接计算的方法,也尝试运用了分段计算的方法,但出现了情况是学生理解得不够透彻。分析两个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对于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应该是由具体到抽象,可让学生先数数、拨钟面,再向直接相减和分段计算的方法上进行引导,这样更易于学生接受。同时,对于分段计算的方法,需要让学生弄清楚如何找清楚时间的界点,如“正午12点”“晚上12点”等。

数学类知识的渗透

学生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成长,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对于往高年级去的孩子来说,适当的数学术语、数学方法和思维的渗透是很有必要的。如在本节课中,学生用到了两种计算方法,为让学生思维更加清晰,教师可明确两种计算方法的名称,如“直接计算法”“分段计算法”,这对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应该是有一定的帮助的,特别是对于其对数学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提高有帮助。

数学知识系统化,但在“点”上也要注意突破,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是促进和提升。

篇2:冀教版数学三年下册《计算经过时间》的学反思

冀教版数学三年下册《计算经过时间》的学反思

在《年月日》这一单元中,计算经过时间是一个难点。分析学生最近所做的经过时间的计算练习,我感到相比较两种计时法互化,难度更是上了一个层次。原因在于计算经过时间时,当分钟减分钟不够减向小时借时,借一不是当十,而是当60。 分钟加分钟不是满十进一,而是满60进一,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所不同,所以常常会出现错误。

总结了一下,这部分内容以下几类题型也比较难:1、计算一天的营业时间。难度在于,给出的营业时间分为几个时间段,并且某个时间段的跨度刚好是上午几时至下午几时。2、计算两天中的经过时间,如睡眠时间或火车运行时间,难度在于,睡眠时间一般都由两天的部分时间组成,学生分不清,常常会机械地将起床时间与睡觉时间相减。

计算一天的.营业时间这类题,步骤较多。比如一天的营业时间分为两个时间段的:11:00―14:30,17:30―22:00,计算营业时间就要先算出两个经过时间,然后再把两个经过时间相加。学生在完成这类题时,既有步骤不全的,还有分钟减分钟不够减算错的。针对学生出现的错题,我让学生辨析错因,明确错在何处和如何改正。同时加强了此类题的练习,学生的完成情况有所好转。

计算两天中的经过时间,分段计算的方法比较适合。如教材55页第6题T21车次出发时刻是18:00,到达时刻是第二天8:00。本题可分两次想,从18:00到当天24:00经过时间是6小时,从24:00(0:00)到次日8:00经过了8小时,所以总共经过时间是14小时。这类题只要分段正确,学生对计算方法还是能够掌握的。关键是计算第一天的经过时间时,要用结束时刻24时减开始时刻。少数学生忽视了这点,只用题中给的数字计算导致出错。如:小兰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早晨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几个小时?有的学生把晚上8时先换成20时,再用20时去减6时,求出她晚上一共睡了14小时。这时候我拿了一个时钟模型让学生观察,并对这道题进行了反复的讲解,提醒学生这类题目应分两段时间来计算,一段是第一天的20时到24时,另一段是第二天的0时到早晨6时,再把两个时间段合起来。

教这个知识点时,课堂上感觉学生似乎已经懂了,但是课后的练习和作业却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哎,有时候总会觉得这一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是太难了,师父说这类题多练练就好了,但是我不想让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呀,希望他们在慢慢的学习中能够渐渐理解吧!

篇3:冀教版三年下册数学《认识小数》评课稿

冀教版三年下册数学《认识小数》评课稿

一、读懂教材,让教材用得恰到好处。

1、理解教材内容。一般地读教材,往往是理解教材所教的内容然后教教材,这属于浅层次的。《小数的初步认识》初始理解:由元、角、分的生活经验导入,然后对长度单位的小数展开教学。看似也合情理。

2、思考教材内容:但是再深一步思考:为什么不顺势元、角、分开展小数的新授,而要突然跳跃性地更换材料?既然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知道用米、元做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具体含义,那长度单位的小数倒是可以在新授后当做练习来设计。如果仅仅这样调整材料,在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比如2角等于2/10元后,学生往往从2角=0.2元直接得到,弱化了2/10和0.2之间的联系。

3、挖掘教材深意:细细比较人民币和长度这两个领域,对本课教学所具备的特点:对于人民币的小数,学生具备的生活经验较多,理解起来的简单,作为导入确实合适。对于长度单位的小数,学生的经验很不足,理解相对较难。但是本课要建立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对于在米尺上找分数,那么长度显得比人民币直观多了。因此教材会选择直观的米尺展开小数的教学,尽量凸显分数与小数的联系。 读懂了教材,就能把教材真正用到实处。赵老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取长补短。将1元=10角、1元=100分直观地在课件上实物图演示,又很好地达到了米尺上看分数所具备的直观效果。他利用1角和1分突破教学难点,体会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然后在长度单位中完善教学。尊重和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简洁而有兴趣。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数学学习过程更加自然和系统,

二、让学生大胆尝试,给予充分思考的空间。

例如:胡老师很大胆地让学生去回忆和想象1角还可以怎样来表示?然后在思考交流后再课件演示1元=10角,1角就是1/10元的过程。其实,在自己教学的时候也曾试想过让学生独立思考1角=1/10元,只是在教学尝试后发现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于是放弃了:直接由教师引导1元=10角(同时呈现课件),其中的1角也就是1/10元,也就是0.1元。

对比之后,我突然领悟到了一句话:一节好课并不是在于教师教学看似多顺利或者学生回答多正确。数学课,在于让学生思考,学会去思考。胡老师让学生自己先去独立思考,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至于有没有马上想出正确结果都不是特别重要,会的学生可以通过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其他不会的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最后呈现课件演示让大家更直观。这一过程,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番自己的思考,思考后的'知识才能深刻。显然,我一步步引领的设计,阻碍了学生的思考,少了体验,对于优生更是少了成功的喜悦。

再例如,胡老师突破1/10元=0.1元后,又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3角=/()元=()元,6角=( )/( )元=( )元,1分=( )/( )元=( )元。即使学生不能很高效地完成练习,但是每个学生都在安静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这不正是课堂所需要的吗?然后赵老师通过练习情况,灵活调整后续教学,让教师角色真正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这一次彻底改变了我以往的想法,课堂应该让学生大胆尝试,不怕暴露问题。对于学生,即使得不到正确答案,但是他们也是收获很大,因为他们有了思考,也许离成功就差一点点。

三、抓好认知起点,突破学生学生难点。

本课最关键的认知起点是学生对于分数的掌握程度。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能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像带单位名称的分数,还有百分之几的分数学生也几乎是第一次在课堂上接触。赵老师特意把1角和1分放入方格来呈现,降低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而且注重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一次次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例如:1角怎么想到1/10元?为什么3角=3/10元?为什么1分=1/100元?

四、重视学生体验,感悟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胡老师先通过交流1角=1/10元=0.1元,再让学生独立练习3角=()/()元=()元,6角=( )/( )元=( )元,1分=( )/( )元=( )元后进行集体交流。然后集体练习23/100元=0.23元、5/100元=0.05元后让学生第一次进行观察,学生各抒己见,没有明确地表述出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胡老师也不急于归纳总结,而是让学生带着朦朦胧胧的感觉继续往下学习,直到在长度单位里研究小数这一环节之后,再次让学生观察,然后引导总结:十分之几都写成零点几,百分之几都写成零点几几。

让学生经历了那么多的体验,不急于总结规律,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篇4: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___南和县闫里乡段村学校  闫密藏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学生 35人,他们的年龄大多数在10岁左右,是一群活泼、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虽然村籍不同,但是他们却关系融洽,团结一致,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思想方面:这些同学天真伶俐,品德良好,乐于助人,能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多数学生有强烈的进取心。他们通过学习,受到了一定的教育:如奋发向上,关心他人,做事一丝不苟,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负责等。多数同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学习就落后,就没有本领。但个别同学认识不够,纯粹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这样的学生应该给予正面引导。

纪律方面:大部分同学能够遵守学校纪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按时到校上课,不迟到,不早退,遵守《教室规则》和《小学生守则》,同学之间不打架,不骂人,尊敬师长,文明守纪。

学习方面: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大部分同学掌握了一定的独立学习的方法,数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计算、理解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水平,上课时,思维敏捷,迅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自觉的预习功课。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比较积极的回答问题,但思考问题较慢。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但缺乏稳定性,自立意识不强,懒于动脑;还有一部分学生,头脑思维较慢,反映不灵活,基础知识掌握特不好,虽然干劲比较大,但成绩总是提不高。

总体上,从上学期成绩分析看, 成绩较理想但还需继续努力,本学期要因材施教,分别对待。对于自己认为聪明得很,平时懒读、懒写、懒做题,成绩也不会好到哪儿去的学生,可以引导多自学,自己悟出道理,小组展开讨论,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会更有效。对于基础很差、干劲更差,上课不遵守纪律,作业叮嘱再三都不能完成的同学,更要认真对待,发现他们思想、学习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与家长联系沟通,与优生结对子,力争使他们成为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要继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活动等等。

篇5: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直观的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小组合作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能力。

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算理的理解。

一、创景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花坛美丽可爱,吸引了好多同学的视线,有的同学禁不住要进入花坛欣赏花草,那样会损害这美丽的景色,为此,我们学校打算给他围上护栏,护栏每米8元,需要多少钱呢?如何来算呢?要是一个正方形花坛,你会算吗?(出示课件图画:长方形花坛实物图)(学生齐答)

结果: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钱数。

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自主探究,归纳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小结巩固

师: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来算呢?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自主探究

(一)忆一忆(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图形的周长,看屏幕,谁知道他们的边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长?(课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举手回答)

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围成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教师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

(二)试一试(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吗?(出示课件: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结果:有三种方法。

(1)6+4+6+4=20(厘米)

(2)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3)(6+4)×2=20(厘米)

2、师:同学们,哪一种方法最简单呢?(问题明显,齐答)结论:(6+4)×2=20(厘米)最简单

3、师:这几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小组讨论)(讨论出结果之后出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讨论结果:“6”表示长方形的长,“4”表示长方形的宽,“2”

表示两条相等的长边和两条相等的宽边,“20”表示周长。

由此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教师板书此公式)

(三)展一展(拓展应用)

1、师:我们学习了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出屏幕上一边靠墙,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护栏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探讨)

探讨结果:院子护栏周长=(8×4)—8=24(米),因为院子一边靠墙不用护栏,所以要减去一边的长度。

2、师:同学们如果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那么新得到的图形的周长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吗?请看大屏幕,你能算出这两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研讨)

研讨结果: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周长是(2+1)x2=6(厘米)。学生要明白: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的周长不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

三、小结巩固

1、周长是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篇6: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

三年级共有5个教学班,我任3班的数学课。本班有学生有67名,其中男生40人,女生27人。同学们对课程学习和课堂常规等各方面基本上已适应。由于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打工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以及对子女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涣散,课堂上随意说话,做小动作。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个别学生经常不做家庭作业。

我是上学期最后时刻接手的这个班,所以针对这些现象,本学期数学课上的不仅要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置身在其中,树立学生学好数学课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二、教学思路: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的内容组织数学活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情境的设计一定要突出趣味性、简洁性、思考性,要能将学生引领到自主探索中去。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活动。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要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自主尝试的兴趣和能力,要理解教科书的设计意图,敢于放手,要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3、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口算和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科书,另一方面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意识、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口算和估算的意识与技能。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要多从学生身边挖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去解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学困生的转化和尖子生的培养:

学困生的转化

本班学困生普遍存在口算能力差,解决问题不会分析。面对以上情况,准备采取如下转化措施:

1、课上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留心观察他们,提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他们回答。

2、课堂练习中,督促他们认真完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大胆问。

3、采取“一帮一、一对红”的措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尖子生的培养

1、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留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2、发展他们的智力因素,开发非智力因素,多举办课外活动。

3、开展争做小老师活动,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展示自己。

四、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24时计时法。认识小数和分数。

2、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技能。会计算简单的小树、分数加减运算。

3、感受平移、旋转的现象,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4、对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

(二)数学思考

1、能用语言和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在对平移、旋转现象的认识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

1、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2、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能克服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他人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能及时改正。

五、内容标准:

(一)数与代数(共5个单元)

第二单元――除法

第三单元――时间

第四单元――乘法

第七单元――生活中的小数

第九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数的认识

1、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和简单的分数。

数的运算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3、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4、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简单的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能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常见的量

6、了解24时计时法,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7、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探索规律

8、探索乘法计算、简单排列和图形变化中的简单规律。

(二)空间与图形(共3个单元)

第一单元――旋转与平移

第六单元――测量

第八单元――面积

测量

1、在测量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知道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3、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图形与变换

5、结合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共1个单元)

第五单元――统计

数据统计活动初步

1、对数据的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3、知道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4、根据统计图、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共4个活动)

气球装饰方案――结合“除法”单元设计,

投沙包――结合“统计”和“测量”单元设计,

今天我当家――结合“生活中的小数”单元设计,

铺地面――结合“面积”单元设计。

1、经历观察、操作、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六、课时安排:

一、旋转与平移・・・・・・・・・・・・・・・・・・・・・  2 课时

1、认识旋转与平移现象

2、简单图形的平移

・・・・・・・・・・・・・・・・・・・・・・・・・(机动 1 课时)

二、除法・・・・・・・・・・・・・・・・・・・・・・・・  6 课时

1、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

2、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

3、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的除法

4、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 0 的除法

5、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 0 的除法

6、解决问题

7、气球装饰方案

・・・・・・・・・・・・・・・・・・・・・・・・・ (机动 2 课时)

三、时间・・・・・・・・・・・・・・・・・・・・・・・・  5 课时

1、24时计时法

2、计算经过的时间

3、认识年、月、日

4、关于年、月、日的经过时间

5、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

・・・・・・・・・・・・・・・・・・・・・・・・ (机动 2 课时)

四、乘法・・・・・・・・・・・・・・・・・・・・・・・・  6 课时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

2、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3、学习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

4、估算

5、混合运算

6、解决问题

探索乐园・・・・・・・・・・・・・・・・・・・・・・  1 课时

・・・・・・・・・・・・・・・・・・・・・・・・ ・(机动 2 课时)

五、统计・・・・・・・・・・・・・・・・・・・・・・・・  3 课时

1、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读条形统计图并求平均数

3、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求平均数问题

投沙包・・・・・・・・・・・・・・・・・・・・・・・   1 课时

・・・・・・・・・・・・・・・・・・・・・・・・・(机动 1 课时)

六、测量・・・・・・・・・・・・・・・・・・・・・・・・  5 课时

1、测量较长的距离

2、认识千米

3、时间、路程和速度的数量关系

4、认识毫米

5、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

・・・・・・・・・・・・・・・・・・・・・・・・ (机动 2 课时)

七、生活中的小数・・・・・・・・・・・・・・・・・・・・  3 课时

1、认识小数

2、进一步认识小数

3、学习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

今天我当家・・・・・・・・・・・・・・・・・・・・・   1 课时

八、面积・・・・・・・・・・・・・・・・・・・・・・・・  6 课时

1、安排了三个主要活动

活动一,通过师生观察教室内物品的对话,引入新知识的学习

活动二,把两个不同的长方形纸进行大小比较,在学生操作、比较、交流的基上引出“面积”的概念

活动三,比较物体表面和图形面积大小的操作活动

2、用自选的单位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

3、认识面积单位

4、探索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5、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6、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探索乐园・・・・・・・・・・・・・・・・・・・・・・・  1 课时

铺地面・・・・・・・・・・・・・・・・・・・・・・・・  1 课时

・・・・・・・・・・・・・・・・・・・・・・・・・  (机动 2 课时)

九、分数的初步认识・・・・・・・・・・・・・・・・・・・  5 课时

1、认识几分之一

2、认识几分之几

3、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4、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5、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小于10)

・・・・・・・・・・・・・・・・・・・・・・・・  (机动 2 课时)

十、整理与自评・・・・・・・・・・・・・・・・・・・・・  5 课时

・・・・・・・・・・・・・・・・・・・・・・・・   (机动 2 课时)

篇7: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

一、细心填一填。

1、读作(  ),它里面有个 ; 1里面有()个 。 3个 加2个 的和是(  ),再添上()个 等于1.

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5厘米,它的周长是(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3、5平方米=(  )平方分米 8千米=(  )米  8.05元=()元()角()分 2元3角=( )元

4千克=(  )克   5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5000克=(  )千克50毫米=(  )分米  3千克=(  )克  ( )角=0.7元  5元2分=(  )元 4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4、上半年有(  )天,全年有( )天。

5、学校今年7月6日开始放暑假,9月1日开学,共放假(  )天。

6、本周每天的气温是:21度、24度、20度、22度、27度、26度、28度。这一周的平均气温是(    )度。

7、三年级有女生218人,男生比女生的2倍少12人,男生(  )人。

8、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到今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周年。

9、三年级的同学分成4个小组,一组有10人,一组有7人,一组有8人,一组有11人。平均每组有(  )人。

10、一台彩电售价785元,买3台大约要花(  )元。

11、小青身高132( ),小花体重是38(  ),黑板的周长是10( ),面积是4(  )。

1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24厘米,正好是宽的4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二、争当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

1、商店上午8时开始营业,晚上9时半停止营业,全天营业时间是13小时30分。  ()

2、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 ( )

3、小明家的客厅面积是30平方分米。 (   )

4、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25平方分米,周长是2米。( )

5、用12米的绳子围成的正方形比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小。( )

6、从上午8时到下午3时共经过7小时。( )

三、精挑细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把三个边长都是4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

A、48厘米  B、32平方厘米  C、48平方厘米

2、25×80的积的末尾有( )个零。

A、1 B 、2 C、3

3、下面各算式中,估算结果最接近800的是( )

A、1568÷2  B、197×4   C、4420÷5

4、一张长方形的纸,长18厘米,宽10厘米,要折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 厘米。

A、18   B、14 C、10

5、篮球场长28米,宽是15米,半个球场的面积是(  )平方米。

A、210    B、240  C、86

6、把1个班同学平均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是这个班的(  )。

A、   B、    C、

四、精打细算。

1、竖式计算(要求验算的要验算)。(8分)

42.3+15.9=  10-3.8=   36.5+3.65=  108×15=  280÷6=  522÷4=

验算

2、脱式计算。(9分)

72×28-324    567÷7×24   248+52×68    18×(86-37)

五、巧手实践。

1、测量后,我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是( ),宽是(   ),它的面积是(  ),列式为(       )。

2、如果在它上面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它的面积,列式计算为(         )

六、解决问题。

1、一块菜地长50米,宽4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收菜30千克。这块地一共可收白菜多少千克?

2、商店运来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32元,这些热水瓶可卖多少元?

3、一块西瓜,小东吃了 ,小红吃了 ,

① 小东比小红少吃几分之几?  ② 他们一共吃了几分之几?   ③ 还剩下几分之几?

3、学校给65名学生买奖品,买了11盒圆珠笔,每盒12支,每名学生给2支,够吗?

4、一间会议室的一面墙长8米,宽3米,墙上有一窗,面积为4平方米。现在要粉刷这一面墙,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唐山到沈阳的铁路有660千米,一列火车上午9:00从唐山站发车,下午2:00到达沈阳站。火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一列火车从青岛开往北京,9:00发车,当天18:00到达北京,火车每小时行驶98千米,青岛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篇8: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本班有学生15人,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矗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矗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直观教学。

3、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4、多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由于三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直观教学,因此应制作和收集一些教具和学具,如计数器、方木块、小棒、钉子板、卷尺和测绳、七巧板、钟面、转盘。

五、教改实验专题:

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篇9: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聋校三年级有五名学生。刘_在来我校之前在普通学校读到了三年级,因此,本学期的学习对于他来说比较简单,不过需要在理解题意上加强指导。杨_通过两年的学习,能跟上教学进度,学习认真,但比较呆板不够灵活,理解能力需提高,特别是加强文字意义的理解。吴_写字做作业还是比较慢,贪玩,忘记快,认识的生字不多,增加了理解题意的难度,同时对于乘除法的意义没有弄懂,为以后的学习增添了困难。胡_因为身体原因时常请假,上学期就很难跟上教学进度,本学期的学习将会更加困难。周_一年级下学期才来我班,没有学习基础,因此在学习上很困难。

二、教学内容:

聋校第五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万以内加、减法笔算,千克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时、分、秒的认识,总复习。

这一册教材的重点是万以内加、减法笔算,乘法和表内除法以及一步计算的应用题。难点是有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

三、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加减法的笔算法则,比较熟练地笔算万以内的加减法,会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连加式题,初步学会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培养学生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使学生熟记7、8、9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学会乘除法竖式的写法,会用竖式熟练地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学会解答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倍”的概念,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

4、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重量观念。

5、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明确教材重点,恰当的掌握教学要求。

理解掌握有关的概念和法则,通过有效组织的练习,逐步使学生的计算达到正确迅速。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

2、继续加强简单应用题的教学。

在应用题的教学中,使学生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来确定算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3、加强直观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操作观察,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2)注意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4、掌握算法,加强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5、通过教学活动,继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具体时间安排:

九月份:万以内加、减法笔算。

十月份:万以内加、减法笔算,千克的初步认识。

十一月份: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十二月份: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时、分、秒的认识。

期末总复习。

期末考试。

篇10: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冀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冀教版

(一)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生活中学数学是本套教材的主要特色之一,“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

1.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如第三单元“时间”的内容设计。教材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大家非常熟悉的、每天都用到的“电视节目预报”来认识24时计时法。通过学生熟悉的、亲身经历的“从开学到国庆节”、“从上小学到现在”等经过了多长时间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年、月、日等都是时间单位。再如,第63页,在学生估计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米的活动中,认识并体验千米;第74页充分利用学生已认识商品标价的知识背景认识小数;第102页,设计了充满童趣的小朋友与猴子分桃子的故事,通过“一半”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出“二分之一”等。这样的数学学习,不应是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而是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提高。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组织数学活动。

2.通过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如,第一单元对旋转和平移现象的了解,教材都选择了学生熟悉的转动的风车、飞机螺旋桨的转动、推拉门窗、滑滑梯等生活素材。第10页,在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时,结合把月饼装盒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剩下的(余数)月饼虽然不够装一盒,但也需要一个盒子,进而理解数学计算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和灵活运用;第54页,选择“亮亮家一周丢弃塑料袋”的数据统计,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利用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这一学生有真实感受的事情,通过“求出的‘3个’是亮亮家实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个数吗”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第58页,选择生活中歌唱比赛评分,体育比赛中跳远、跳高等记分的规则,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重要作用和一些规则的公平性和科学性;第108页“问题讨论”中,选择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几乎每天都接触到的装有饮料的杯子,通过“哪杯中的饮料多”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对这些事物的实际感受,理解数学知识和结论,而不只关注问题和结果。

3. 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教学。如,第26页,用不同的计时法写出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用不同的计时法记录当地日出、日落的时间;第33页,从今天算起,到六一儿童节还有多少天;第68页,测量自己橡皮的厚度;第86页,同桌合作,测量自己的课桌面等等。另外,教材在内容设计上,还特别重视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前后联系,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如,第53页,利用学生一年级做投球游戏的数据,通过“还记得我们做过的投球游戏吗”的谈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已有经验的回顾;第60页的投沙包,既是对统计单元知识的运用,又是下面“测量”单元学习的开始。同时,学习小数时,又要求把自己投沙包的成绩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教学时,除教材中设计的活动内容外,教师还应拓展本班学生的现实生活素材,丰富课程资源,不仅提高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和发展性,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身边的数学、不断发展的数学。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结合具体问题学习数学运算,是本套教材的`重要编写思路。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计算的重要作用,学习数学运算,有利于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背景,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方法。教材在设计有关计算的数学活动时,都呈现了学生熟悉的、用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能够解决的简单问题。首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算,然后再探索学习新的计算方法。如教材第二单元学习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首先呈现了学生熟悉的买课外书、月饼包装、节日放气球等实际问题,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并交流各自的算法。在此基础上,学习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再如教材第四单元学习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分别创设了计算彩笔枝数、计算水流量、电影院座位等问题情境,先引导学生自己试算,然后重点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时,要抓住这一编排思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大胆探索计算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笔算方法的掌握情况,保证适量的计算技能的训练。

2. 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要实现“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个目标,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本册教材结合有关内容,努力选择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数据和事情作为学习素材。如“时间”单元所选用的“电视预报表”、“列车时刻表”、“香港回归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都是真实的事情。另外,通过“神五”发射升空和安全返回的真实时间记录,学习计算经过的时间。再如,“测量”单元所选用的“万里长城”、“马拉松赛跑全程”、“我国七大河流”、各地的铁路线路等的长度都是真实的数据。同时,让学生在计算火车运行时间的过程中,学习路程、速度、时间等数量间的关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真实的、现实的素材,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是《标准》关于“解决问题”的目标之一。本册教材除注意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外,还特别安排了三个“解决问题”的知识模块。如,在“除法”单元,设计了为“30个人在宾馆安排住宿”的问题;在“时间”单元,设计了“参观计划”的问题;在“乘法”单元,设计了“旅行团出行、玩、吃”等方面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研究、讨论问题,制定、交流解决问题方案的素材,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优化意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时间,并注重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在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另外,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在操作和体验中学习数学

1. 在亲身做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数学。如第1页,了解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首先设计了学生做风车的活动。这个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对绕“中心一点”旋转有了亲身的体验;第2页,通过从书包向外拿书、在桌子上推书等活动体验平移;第83页,在亲手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了解一般的比较方法;第86页,在同桌合作,自己选定测量单位测量课桌面面积的过程中,体会建立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第89页,请几个人站在一张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上,感受一平方米的实际大小等等。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实际去做,关注学生做的感受。

2. 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习建构数学。如,第92页,在全班同学用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的操作、交流、整理、讨论中,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94页,在学生把一个长方形纸剪去一部分变成一个正方形的操作中,探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第102页,在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的过程中,认识简单分数;第111页,在图形演示的过程中,学习简单分数加、减法等,教学中,要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并充分利用操作的结果开展学习、探索和讨论。

(四)重视探索活动和发展数学思维

1.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讨论”,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如,第21页,结合乘、除法计算设计学生野炊用多少个碗的问题,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条理性;第59页,结合平均数设计“一个身高1米40厘米不会游泳的人,在平均水深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会不会有危险”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合理性;第87页,结合面积的认识,设计了比较两个划分成不同大小方格图的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推理能力。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给学生讨论、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2. 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本册教材,一方面结合学生内容,设计探索规律的活动。如,第22页“气球装饰方案”的实践活动,首先就要探索气球的排列规律,然后才能解决方案中的其他问题;第122页,探索正方形纸对折次数和平均分成的份数的规律等等。另一方面,设计“探索乐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本册教材专门安排了两次“探索乐园”活动。第50页,在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之后,设计了探索乘法中一些特殊数的运算规律。如一个数乘2、乘5、乘11,以及99乘一位数等;第96页,在“面积”单元,设计探索图形排列规律的内容,发展学生简单的演绎推理能力。要特别重视“探索规律”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重视学生归纳、简单推理能力的培养。

(五)多种方式呈现多元内容

1. 结合所学内容,介绍有关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如,第41页,结合两位数乘两位数,介绍格子乘法;第66页,结合行程问题的学习,介绍我国铁路提速的情况;第69页,结合毫米的认识,介绍微米和纳米等。

2. 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首先本册教材注意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事情作为数学学习的素材。如,第14页,某单位给“爱心小学”赠书;第16页王老师资助贫困生;第40页“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浪费水的问题;第56页回收旧电池的统计等。其次,把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作为练习题的材料。如,第45页,教材选编了一篇介绍数学家华罗庚的文章,让学生估计这篇文章的字数;第117页,选择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复习统计知识的素材。最后,结合有关内容,还在兔博士网站中介绍一些资料和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如第27页,介绍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情况;第32页,介绍我国的四大发明;第40页,介绍我国水资源缺乏的情况等。这些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保护环境资源的意识及责任感。

(六)创造性使用教材,做教材的实践者、开发者。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存在着较大差异,即使在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学校的班与班之间也会有很大不同。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差异,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教材首先在课时的安排上留有较大的余地,本学期至少有机动课时17节,教师可以根据日常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使用。另外,在使用教材时,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发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数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篇11: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冀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冀教版

位置与方向

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按顺时针方向转:东→南→西→北。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统计

1、求平均数公式:总和÷份数=平均数总数÷平均数=份数平均数×份数=总和

2、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3、通常条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中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

折线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占总体的百分比。

4、条形统计图中,一定要看清楚一格表是多少个单位,是表示1、2、5、10或更多单位。

年、月、日

1、重要日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_共和国成立;

1月1日元旦节;3月12日植树节;

5月1日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

7月1日建党节;8月1日建军节;

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

2、一年有十二个月,1.3.5.7.8.10.12这七个月是31天,4.6.9.11这四个月是30天,

平年2月是28天,闰年2月是29天,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

3、一年分四季,每3个月为一季;一、二、三月是第一季度,

四、五、六月是第二季度,

七、八、九月是第三季度,

十、十一、十二是第四季度。

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不是闰年而是平年,而是闰年。

5、推算星期几的方法例:已知今天星期三,再过50天星期几?

解析:因为一个星期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知道50天里有7个星期多一天,所以第50天是星期四。

6、24时表示法: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把原来的时刻加上12。反过来要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表示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比如下午3时→3+12=15时,16时:16-12=下午4时。

5、计算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比如10:00开始营业,22:00结束营业,营业时间为:22:00—10:00=12(小时)结束时刻—开始时刻=时间段

6、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

7、时间单位进率: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1日=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钟

小学数学无限循环小数知识点

无限循环小数化成分数

所有的无限不循环小数都是无法化成分数的。

那么循环小数可不可以化成分数呢?这个是可以的。那对于纯循环小数,那么我们怎么把它化成分数呢?

比如将循环小数0.1212……化成分数。设x=0.12……,它的循环节是两位,那么我们直接扩大100倍,变成100x=12.1212……。100x-x=12.1212……-0.1212……,循环部分可以抵消掉,99x=12,x=12/99。

一些常见的分数化无限循环小数

1/3=0.3333……

1/6=0.1666……

1/7=0.142857142857142857……

1/9=0.1111……

1/11=0.090909……

1/99=0.010101……

1/101=0.009900990099……

1/111=0.009009009……

小学数学角的种类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相反,张开的越小,角则越小。

在动态定义中,取决于旋转的方向与角度。

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负角、正角、优角、劣角、0角这10种。

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称为角度制。此外,还有密位制、弧度制等。

(1)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2)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3)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篇12:三年级下册数学冀教版教案

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中,经历发现规律、运动规律的过程。

2、能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简单推算。

3、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能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简单推算。

教具准备:扣子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探索规律。

1、摆扣子。呈现教材上的三组扣子图,师生共同观察,接着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操作,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在学生充分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4)组、(5)组是怎样摆的`,为什么这样摆。

2、完成统计表,可全班一起做,也可分组做;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填,然后交流。

3、全班讨论。先让学生讨论“议一议”的第一个问题,再讨论第二个问题。

三:探索规律:

参照前面的方式进行。

四、: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教学反思:

第7课时

教学目标:

1、与同伴合作,经历运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过程。与同伴合作

2、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与同伴合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能克服解决问题中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与同伴合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铺地面问题。

1、引出问题。师生谈话提出亮亮家装修的问题,同时,师出示小黑板,亮亮卧室的长、宽和可选择的瓷砖信息。

2、进行关于铺地面问题的一般讨论。提出“议一议”中的问题,让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交流自己的经验。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根据本班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方法一,同时给出两个问题,先小组内研究,再小组间交流。

方法二,分别对两个问题进行研究。即:先提出问题(1),鼓励小组合作解决(计算方法)。在交流之后,再进行需要钱数的计算。

注:在上述两种方法中,问题(1)是本节课的重点。交流时,要让学生把计算每种瓷砖块数的方法都说一说。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讨论。在交流、归纳各种之后,让学生队进行讨论。

三、: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篇13:三年级下册数学冀教版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议论、探讨、推测的活动中,经历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过程。

2、知道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知道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具准备:边长为一米的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对“议一议”中的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为下面的探索活动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索:

1、在“议一议”的基础上,提出问题(1),让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注意巡视和个别指导。

2、让学生交流各组合作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如,用什么方法,我们是怎样做的,结果是多少,以及是怎样算出的等。

3、师生共同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和字母表达式。

4、呈现平均分成100份、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并提出教材中的问题(2),请各组研究。

5、在交流各组推算方法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和字母表达式。

三、议一议:

全班讨论,可利用学生已有的认数、数数经验,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推算的。

四:练一练:

第一题,学生填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第二题,是本节课内容的变式练习,也是下节课学习的基础。

第三题,让学生不摆,只算。若有的学生直接推算有困难,可先摆、画,再算。

五、: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教学反思:

篇14:三年级下册数学冀教版教案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2-53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引导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在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的应用;会有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时卡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5分)

1、康夫一家和小婧一家寒假到中国北京旅游。前一晚通了电话:康夫一家买了第二天8时的飞机票,约小婧一家在飞机场等。可是第二天一早小婧一家在机场等了很久康夫一家没到,你们猜猜是怎么回事?(康夫买的是晚上8时的飞机票)

2、一天中还有不同的8时吗?生活中怎么来区分两个不同8时而不造成误会呢?

3、我们平时用的12时计时法,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二、自主学习(10分)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52页

2、组内交流:下午5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几时?

3、尝试训练:(教科书53页做一做)

连一连

晚上睡觉 吃午饭 放学啦

15:30 12:00 21:00

4、学生汇报。

5、教师强调总结:在一日(天)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6、学生自主学习教材53页例3

我们是下午2时40分从北京出发的',列车17时45分正点到达石家庄站。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

7、小组交流:可以有几种计算方法?

8、学生汇报。

9、尝试训练:春蕾画展每天的开放时间是8:00---17:00。这个画展每天展出多长时间?

10、教师总结强调: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当然把问题里面的时间都换成24时表示法之后,还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比较简单。

三、自主练习(8分)

1、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已经掌握24时计时法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进行自主练习。

四、当堂检测(13分)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最好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完成好的同学还是有红旗奖励哦!

五、评价总结(4分)

1、教师面批3人左右,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自批,统计正确率;

2、小组汇报完成情况。

3、教师总结错题的类型,再次精讲。

4、学生谈收获和自我评价。

相关专题 下册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