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反思

王子王国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王子王国”参与投稿,下面给大家分享课堂教学反思(共17篇),欢迎阅读!

篇1: 课堂教学反思

所谓反思,就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而反思能否有效的关键恰恰就在要学会思考。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总结课堂教学的得失,反思教学的成败,清理教学工作思路,多思、爱思才能善思、深思。思考,使人的思想不甘平庸;思考,使人的大脑变得富有智慧;思考使可遇不可求的灵感倏忽而至。很长一段时间后我竟在无意中惊奇地发现,一向熟视无睹的事物中隐藏着真知,一向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包含着深意。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地位与关系

我们在授课的时候,要努力地使自己的课上的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努力地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能自主地学习,主动地去探究。与此同时,我们要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现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同盟”,教学过程要执行课程计划(方案),更要做到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及生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而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将变得更加和重要。我们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我们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并且要给学生心理上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采用各种适当方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同时要都会学生自律,学会合作。

教学技能

普通话要讲好,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让其注意力更加地集中。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更加条理,主次更加分明,重点更加突出。所以我们应苦练粉笔字,努力使板书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必要时时可在一些内容下面加点、加圈、加波纹线,以强调某些重点知识。很多化学教师漂亮的简笔画,一笔就可画出精美的实验装置图,让我十分佩服。同时,板书有利于我们在快下课时的总结,以让学生再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温习一下。我们化学教师还要做化学实验,实验成绩操作一定要规范,这就要求我们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学生实验时,我们应先示范或指导,强调实验安全,引导观察现象,分析本质。多媒体的使用,更要合理,决不可滥用,幻灯片上的内容切忌不可面面具到,要留有余地,否则上课时教师就没有了创造性,一切就要按部就班了。每张幻灯片内容完了后要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再反思一下,以免投影速度影响学生听课质量,妨碍其参与的积极性,挫伤其主动学习的热情。

新课程教学要求定位、教学内容的处理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我们提倡学生要记住一些知识,要做适量的练习,更提倡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推理、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无论是哪种方法学会的,结果都一样。但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同,获得的情感体验也就不同,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就不同,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不一样了。

现在我们教师要更多地考虑怎样“教”才能促进“学”,“教”为“学”的服务。我们要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内容途径和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识的体验。

对教材的处理,教师要以人为本,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可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可以以教材内容的顺序为主线,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内容,必要时增加自己设计的演示实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给学生有关演绎、归纳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认知、分析事物的习惯。教材的处理还要本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帮助其学会学习为目的。

学情反馈对课堂教学的调控

学生反馈分两次或多次,课堂上要当堂反馈,此时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还处于模糊、不稳定状态,必须“趁热打铁”,课堂教学中还要留下针对性很强的独立作业。还有单元测试、阶段性测试等反馈手段。反馈完了后,我们要及时批改,评判正误,应因教材、学生制宜。因此,在教学中协调信息的传递和调控程序,可使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高。其实,学情还应包括课堂上学生情绪的变化,如果学生一个个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提不起兴趣,老师可以调整讲话的语音语调,做到抑扬顿挫,激情四射,用老师的上课激情去感染学生的听课激情。若是上课内容老师准备不充分使又讲得语无伦次,那么老师就应该作深刻的检讨,并确保下次绝对不可出现这种情况。若是学生出现正常的听课疲劳,不妨讲一些笑话,来一些幽默,来振奋学生的精神。

篇2: 课堂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竞赛,其实说白了是一门表演艺术。因为对它的评价不会后续到教学效果评价,主要在于能不能很好地吸引评委及观众的眼球。当然好的竞赛可也能给人很多的启发。我曾参加过教学竞赛,也观摩过很多教学竞赛课。本学期观摩了县课堂教学竞赛精英的课,可以感受到教师备课花了很多心思,课件制作精美,教学具准备充分,教学组织严密,每个环节力求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可能是所使用的教学对象由城区专为农村,一些精美的课件并未重复发挥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也感觉是在走过场,教师对课堂驾驭稍显吃力。不过作为观摩者,可以学习的新颖地方也不少,如多谋体课件使用、小组工作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感情的感染等。对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是一种范例。结合农村教学改革现状,我不禁思考。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育界掀起了一阵阵狂潮,教师的学习培训一茬接一茬,各种教学体系(如参与式教学)试图取代传统教学。教师们也认识到传统教学对学生发展,对教育发展,对培养未来人才的阻碍,也努力想改头换面。可这条路走不了多远会发现,又被拽回了起点。是应试教育,是现存的评价制度,是无情的现实击碎了希翼,也是长期以来自己所浸泡的温池(传统教学),是自满自足。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温室效应”,也许都会有片刻的激情,但不会持续太久。

这可能是我坐井观天,一孔之见。

篇3: 课堂教学反思

一、该记的记,该背的背,不要以为理解了就行

有同学认为,数学不像英语、历史、地理,要背单词、背年代、背地名,数学靠的是智慧、技巧和推理。我说你只讲对了一半。数学同样也离不开记忆。试想一下,小学的加、减、乘、除运算要不是背熟了“乘法九九表”,你能顺利地进行运算吗?尽管你理解了乘法是相同加数的和的运算,但你在做9×9时用九个9去相加得出81就太不合算了。而用“九九八十一”得出就方便多了。同样,是运用大家熟记的法则做出来的。同时,数学中还有大量的规定需要记忆,比如规定 (a≠0) 等等。因此,我觉得数学更像游戏,它有许多游戏规则(即数学中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谁记住了这些游戏规则,谁就能顺利地做游戏;谁违反了这些游戏规则,谁就被判错,罚下。因此,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一定要记熟,有些最好能背诵,朗朗上口。比如大家熟悉的线段、角、角平分线、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有的同学背得出,有的就背不出。在这里,我向背不出的同学敲一敲警钟,如果背不出这些,将会对今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麻烦,因为今后的学习将会大量地用到这些概念,特别是八年级即将学的全等三角形,其中相当重要的角平分线定理就是由这些概念推出来的。

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理解了的要记住,暂时不理解的也要记住,在记忆的基础上、在应用它们解决问题时再加深理解。打一个比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像木匠手中的斧头、锯子、墨斗、刨子等,没有这些工具,木匠是打不出家具的;有了这些工具,再加上娴熟的手艺和智慧,就可以打出各式各样精美的家具。同样,记不住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很难解数学题。而记住了这些再配以一定的方法、技巧和敏捷的思维,就能在解数学题,甚至是解数学难题中得心应手。

二、几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1、“方程”的思想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初中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比如等速运动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等式:速度×时间=路程,在这样的等式中,一般会有已知量,也有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而通过方程里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方程。我们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简易方程,而七年级则比较系统地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如果学会并掌握了这五个步骤,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能顺利地解出来。八、九年级我们还将学习一次函数及其图象,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到高中我们还将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线性方程组、、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等。解这些方程的思维方法几乎一致,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式,现实中的大量实际应用,都需要建立方程,通过解方程来求出结果。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学好,进而学好其它形式的方程。 所谓的“方程”思想就是对于数学问题,特别是现实当中碰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善于用“方程”的观点去构建有关的方程,进而用解方程的方法去解决它。

2、“数形结合”的思想

大千世界,“数”与“形”无处不在。任何事物,剥去它的质的方面,只剩下形状和大小这两个属性,就交给数学去研究了。初中数学的两个分支--代数和几何,代数是研究“数”的,几何是研究“形”的。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形”,研究几何要借助“数”,“数形结合”是一种趋势,越学下去,“数”与“形”越密不可分,到了高中,就出现了专门用代数方法去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课,叫做“解析几何”。在七年级,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八年级研究函数的问题就离不开图象了。往往借助图象能使问题明朗化,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要重视“数形结合”的思维训练,任何一道题,只要与“形”沾得上一点边,就应该根据题意画出草图来分析一番,这样做,不但直观,而且全面,整体性强,容易找出切入点,对解题大有益处。尝到甜头的人慢慢会养成一种“数形结合”的好习惯。

3、“对应”的思想

“对应”的思想由来已久,比如我们将一支铅笔、一本书、一栋房子对应一个抽象的数“1”,将两只眼睛、一对耳环、双胞胎对应一个抽象的数“2”;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还将“对应”扩展到对应一种形式,对应一种关系,等等。比如我们在计算或化简中,将对应公式的左边,x对应 a , y对应b ,再利用公式的右边直接得出原式的结果。这就是运用“对应”的思想和方法来解题。七年级我们已经看到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点与一对有序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八年级还有函数与其图象之间的对应。“对应”的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4、“转化”的思想

解数学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也就是把复杂繁难的数学问题通过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手段,逐渐将它转变成一个大家熟知的简单的数学形式,然后通过大家所熟悉的数学运算把它解决。比如,我们学校要扩大校园,需要向镇镇府征地。镇府给了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地,如何丈量它的面积呢?首先,使用小平板仪(有条件的话使用水准仪、经纬仪)依据一定的比例,将实际地形绘制成纸上图形,然后将纸上图形分割成若干块梯形、长方形、三角形,利用学过的面积计算方法,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之和,也就得到了这块不规则地形的总面积。在这里,我们把无法计算的不规则图形转化成了可以计算的规则图形,从而解决了土地丈量问题。另外,我们前面提到的各种多元方程、高次方程,利用“消元”、“降次”等方法,最终都可以把它们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然后用已知的步骤或公式把它们解决。“转化”的思想,是解题的最重要的思维习惯。面对难题,面对没有见过的题,首先就要想到“转化”,也总是能够“转化”的。平时,要多留心老师是怎样解题的,是怎样“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的。同学之间也应多交流交流“成功转化”的体会,深入理解“转化”的真正含义,切实掌握“转化”的思维和技巧。

三、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新概念、新运算时,老师们总是通过已有知识自然而然过渡到新知识,水到渠成,亦即所谓“温故而知新”。因此说,数学是一门能自学的学科,自学成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数学家华罗庚。我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不光是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老师的那种数学思维习惯,逐渐地培养起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悟性。曾经听一位物理老师说:我是教物理的,学生物理学得好,不是我教出来的,而是他们自己悟出来的。当然,这位老师是谦虚的,但他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不能被动地学习,而应主动地学习。一个班里几十个学生,同一个老师教,差异那么大,这就是学习主动性问题了。 自学能力越强,悟性就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的依赖性应不断减弱,而自学能力则应不断增强。因此,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在老师讲新课前,能不能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已掌握的旧知识去预习新课,结合新课中的新规定去分析、理解新的学习内容。由于数学知识的无矛盾性,你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永远都是有用的,都是正确的,数学的进一步学习只是加深拓广而已。因此,以前的数学学得扎实,就为以后的进取奠定了基础,就不难自学新课。同时,在预习新课时,碰到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解新课,收获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有些同学为什么听老师讲新课时总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或者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就是因为没有预习,没有带着问题学,没有将“要我学”真正变为“我要学”,力求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学来学去,知识还是别人的。检验数学学得好不好的标准就是会不会解题。听懂并记忆有关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只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能独立解题、解对题才是学好数学的标志。

四、自信才能自强

在考查中,总是看见有些同学的试卷出现许多空白,即有好几题根本没有动手去做。当然,俗话说,艺高胆大,艺不高就胆不大。但是,做不出是一回事,没有去做则是另一回事。稍为难一点的数学题都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它的解法和结果的。要去分析、探索、比比画画、写写算算,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才显露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某种联系,整个思路才会明朗清晰起来。你都没有动手去做,又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做呢?即使是老师,拿到一道难题,也不能立即答复你。也同样要先分析、研究,找到正确的思路后才向你讲授。不敢去做稍为复杂一点的题(不一定是难题,有些题只不过是叙述多一点),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在数学解题中,自信心是相当重要的。要敢于去做题,要善于去做题。这就叫做“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紧紧抓住题目的所有条件不放,不要忽略了任何一个条件。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有一定的共性,可以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但更重要的是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数学的题目几乎没有相同的,总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不尽相同,因此思路和解题过程也不尽相同。

有些同学老师讲过的题会做,其它的题就不会做,只会依样画瓢,题目有些小的变化就干瞪眼,无从下手。当然,做题先从哪儿下手是一件棘手的事,不一定找得准。但是,做题一定要抓住其特殊性则绝对没错。选择一个或几个条件作为解题的突破口,看由这个条件能得出什么,得出的越多越好,然后从中选择与其它条件有关的、或与结论有关的、或与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有关的,进行推理或演算。一般难题都有多种解法,条条大路通北京。要相信利用这道题的条件,加上自己学过的那些知识,一定能推出正确的结论。数学题目是无限的,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是有限的。我们只要学好了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就能顺利地对付那无限的题目。题目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题海无边,总也做不完。关键是你有没有培养起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有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当然,题目做得多也有若干好处:一是“熟能生巧”,加快速度,节省时间,这一点在考查时间有限时显得很重要;一是利用做题来巩固、记忆所学的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形成良性循环。解题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自信心。没有自信就会畏难,就会放弃;只有自信,才能勇往直前,才不会轻言放弃,才会加倍努力地学习,才有希望攻克难关,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篇4: 课堂教学反思

在本周的名师讲堂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第二单元有关电的知识。

本单元电对于孩子们来说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个事物,但是又比较抽象,他们很难理解电电路以及一些电的原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名师讲堂的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连电路做实验。但在上周的直播答疑课上我也学习老师的方法,制作了各种研究的方案。用PPT展示给孩子们,带着孩子们一起去连接电路,辨析电路是否连接的正确。在这种设计下,孩子们理解的还是比较快的。

但是在课堂中,我没有考虑到一个问题,就是开关的闭合与断开。我发现我并没有展示开关闭合和断开的样子是什么样的,所以孩子们可能很难想象,每次讲课讲到开关的断开和闭合时,孩子们好像不太能理解闭合是通电还是断开始通电,回答不够活跃。在这一方面我考虑的不太周到,让孩子们在一直想象,可能很难辨析清楚。

为了让孩子们更加清晰地理解电路以及对电流、电路,加深他们的印象,在后续的备课以及答疑课中,我要用更多的清晰的图片向孩子们展示如开关闭合断开的状态,如电流的流向以及闭合回路、短路、断路等情况的连接方式,让孩子们更加清晰明确的理解电路的原理。帮助孩子更加具体的去了解一些抽象的东西,让他们更加了解生活中最常见的电的一些基本知识,为后续的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篇5: 课堂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率,增加课堂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过 程的行为、措施、方式、方法、决策以及结果进行全面审视和分析,检讨得失、权衡利弊、系统总结,以期新一轮教学取得更大进步。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罕有所滑坡。”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研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维的过程。下面是对平时小学英语教学中一些常见的现象进行的反思。

现象一:人为降低学习要求,回避学生错误

思考:新课标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新课标还要求在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中,其设计的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而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怕学生说的不好,却采取了“避重就轻”的方式,使本该“四会”的单词降低为“一会”,甚至在汇报时连学生说新单词的权利都剥夺了,长此以往,学生学的还是“哑巴英语”。

解决方法:把“错误”作为课程资源: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对待学生语言上的错误应该更加宽容。我们应该微笑着面对这些错误。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们“没关系,再读一遍。”老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来适应这些新单词、新句子。当然,上课的时间是宝贵的,教师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可以灵活地控制时间,课上没学好的,课后教师可以运用课外时间帮助学生进行补充学习,但决不能为了一节课的虚假繁荣而降低学习要求。只有真实的课堂才能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使学生敢于面对错误、乐于改正错误。

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处理错误资源,适时利用“错误”这一生成性的课堂教学资源,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使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达到有效的配置。

现象二:学习任务的设置缺乏实效性

我曾听过这样一节英语课,该课主要围绕“学生一天的时间是如何安排”这一主题来进行。在完成新授课后,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内容是完成一张表格,在空余处填上时间即可。活动进行的很热闹,几乎每个学生都分成了一组组的在讨论,每个学生都活动了起来,表面上看,每一组同学都完成了表格,时间写得很正确,但细细观察我们却不难发现问题:(1)大部分同学在交流的过程中,讲汉语的频率远远高于讲英语的频率。(2)小部分同学只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来“由己及彼”,甚至连简单的交流都未进行。(3)课堂反馈时教师只是对部分同学进行了提问,而大部分同学缺乏与教师的交流。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任务型教学究竟能培养学生运用何种语言的能力,其与教材的结合点在哪儿,完成这张表格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其小组活动的实效性体现在何处?如何体现“在做中学和用语言做事”的原则?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何处?

思考: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而语言技能的培养要通过每节课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来实现。如果教师所设计的活动没有围绕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展开,很难想象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如果教师只是片面地追求“任务型”教学的教学形式,只做表面文章,那么,这种教学将失去语言教学的根本实质。解决方法:反思课堂,提高实效。在学生完成任务、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与交流,完成这么几个任务:(1)活动的内容和效果是否有利于学生储备知识和发展能力。(2)活动过程是否流于形式,学生有无用英语交流的意识。(3)活动是否具有层次性。(4)活动是否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所以教师只有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真正去领悟,去体验、去思考才能提高“任务型”教学的实效性。

现象三:教师凌驾于课堂,学生无自主学习意识

请看这么一个案例:教师在教授完6b/unit5c部分的内容后,要求学生利用c部分的句型,结合书中所提供的图片,进行对话,时间为一分钟。教师在布置完活动任务之后,便站在讲台上,任由学生自己活动,并不时地看手表……。其实这一现象在平时的教学研讨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教师在给学生们安排了小组学习任务后,听由学生自己活动,而自己却站在讲台上看教案,缺乏与学生的交流,把自己置身于课堂活动之外,甚至凌驾于课堂之上,最后以一个领导者的姿态对学生进行检查。课堂中并未凸现学生的主体性,总觉得学生是被教师牵着走的牛。

思考: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要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殊不知当教师在讲台上看教案的时候,却失去了与学生交流的好时机,失去了一个检查自己教学得失的机会。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时候,教师不妨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解决方法:转变角色,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教师应该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媒介、桥梁,是学生活动的伙伴。在教学活动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积极热情地参加学生的活动。同时组织和控制好课堂,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和时间,这样学生才有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及时地、有效地进行反思,科学、全面地分析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反思,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计划更迎合实际需要。这对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教学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篇6: 课堂教学反思

一、对教师教学评估:

1、课堂教学目标。

明确、有效、容易理解;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学习材料准备充分;起始阶段就同学生分享学习目标,清楚地阐明;教学目标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具有弹性;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目标与教学实际相整合。

2、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全局把握,安排合理;教学材料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知识以相互关联并且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内容对学生是熟悉的、容易接受的;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经验相关联。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能推动学生有效学习。

教学具有连贯性,与先前教学和知识相联系;学生的观点和经验被充分重视;使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提问技巧;问题的说明和解释是清楚和具体的,并且速度适宜;注重学生参与,认真聆听学生并给予恰当的回复;采用必要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采用灵活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热情、动机和注意力;不断强化、清晰化重要的知识内容、目标和关键点;教师的语音语调、口气和态度、个人的情绪状态积极;注意学生的差错和错误,并帮助他们修正;恰当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4、师生互动及评价反馈

(1)对学生的整体引导

经常鼓励和赞扬学生的好的表现和做出的努力;对课堂全局和所有学生都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平等对待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妥善处理学生心不在焉的行为。

(2)对学生进行精细评价

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指导他们在课堂中的表现;教师对他们采用不同的反馈方法,学生知道如何做出努力;对学生产生的错误进行重新组织和结构化处理,加强学习指导的针对性;通过问答不断对学生的理解有一个判定,指引学生学习。

5、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良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保持注意力和兴趣,在课堂活动中做出负责任的努力和情感态度上的投入;学生知道要做什么、如何做和为什么做;学习结果和目标设定一致,学生获得一定发展;学生和教师、其他同学之间关系融洽、气氛民主、相互尊重、步调和谐。

6、课堂时间和资源的有效整合

学习过程安排紧凑有序,有效组织资源、利用时间;作业能够和学习目标联系起来,并有助于强化和迁移;信息量适度,学生负担合理,短时高效;

7、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真正对话

面向课堂中不同层次的全体学生,而不是牺牲与教学中的部分“隐形人”和非重要群体的交往机会。师生平等地、富有成效地交换意见,而非具有预设性的陷阱或是有意无意的忽略。对话不仅仅停留在低水平的课堂问答上,而是进行适量的持续的激发高级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层层深入地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学会修正自己的思想过程和知识结构。

8、避免课堂教学反馈和评价的滥用和泛化

课堂评价和反馈要有针对性,必须紧紧追随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定的教学情境,而非笼统的回应;课堂评价和反馈要有指向性,即教师对学生的赞扬、鼓励、强化、纠错、归纳和总结要能对学生特定的学习具有改进作用,要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要么提示强化学习内容,或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技巧等等。课堂评价和反馈要有启发性,对学生理解现有概念、重组现有知识结构、进行高级思维任务给予积极的帮助和指导。

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通过期中期末及平时的检测进行评价。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是将评价目标加以细化,分成若干个指标(项目或因素),并把它们加以数量化,用分数或数值来表示评价的结果。定性评价是教师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经验对学生的成绩作出非数量化的分析与评定,也就是教师从经验归纳出发对学生作出定性的评估。这种评价方法表达结果的方式是评语或结果评定(优、良、合格、不合格)。

2、定量评价时集中趋势和差异程度相结合

用平均分判定团体成绩优劣。两班平均分都相同,则水平相当;两班平均分相差很大时,可直接根据平均分的大小粗略地认为平均分高者为优。

总之,教学评价本着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为原则,力求激发师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篇7: 课堂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诸多弊端日渐虽有一定程度的改观。但从整体看来,教师的教学“满堂灌”、“一言堂”现象依然较为普遍,方法落后,以教代学、以讲代学,以细代精,以灌代导。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主动性差,缺少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和体验,学习盲目性大,缺少计划总结和反思。数学的教学应当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和指导,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现结合自己教学谈谈自己课堂教学的几点心得。

一、课前做好预习与检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也是如此,我们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前就要做好预习与检查,使学生不打无准备之仗。预习就是教师根据第二天的教学内容设计自学提纲,自学提纲内容分为三部分:学习目标、预习指导、预习检测。学习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本节课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带着目标去学习。预习指导是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生活实际经验出发,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习新知识。预习指导要明确预习时间,即要求学生在什么时候用多长时间进行预习,也就是说要限定预习时间。预习检测就是利用一些简单的练习让自己检测自己的预习效果,找到自己预习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例如:讲解二次根式的混合预算时,学生已经学过了二次根式的乘除、加减运算,对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比较感兴趣,但是不太理解;对学过的整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比较熟悉,但是不感兴趣。因此在编写自学提纲时我就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设计自学提纲,这样可以使学生轻松、自愿、愉快地学习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和乘法公式在运算中的应用。

二、教学中加强交流与展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结合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在不同层面上展示与交流,包括一对一交流指导、组内交流或指导、组间交流指导。这样不仅解决学生预习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暴露学生预习后存在的疑、难和错等问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了交流与合作;而且能使教师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点拨与提升具有针对性。

在交流中坚持做到:学生能自己解决的不交流、学生没有充分思考不交流、学生没有发现自己的思维障碍不交流、组内能解决的不进行组间交流。在展示中坚持做到:展示的参与度要大,要合理将教室内的黑板分割,让更多的学生进行板演;要充分暴露学生预习中的错误问题、共性问题,不做表面文章,不掩饰矛盾;展示后的结果要及时点评、及时表扬。例如:讲解二次根式的混合预算时,我先利用组长检查汇总学生的错误之处,上课时让做错的学生进行板演,在板演中暴漏出学生的错误之处,然后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找到错误的原因并在组长带领下进行更正,在错误的学生理解之后出示类似问题进行板演,不会的学生再次展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就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

三、适时进行精读点拨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预习检查、学生交流展示中暴露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找出错因、更正的道理,引导学生想、做、说,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归纳、上升为经验或方法,指导运用。这一环节既是面向问题,又是讨论问题;既要解决问题,又要指点方法;既面向全体,又分层提高;既要帮助后进生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又要通过分层训练,使中等以上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使更多的学生能理解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备课时对需要点拨的问题进行预设,把握相关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规律;对交流展示时生成的新问题及时分析归类,引导学生解决。在点拨讲解中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核心问题必讲、解题思路数学方法必讲、教学中的疑点难点必讲;“三不讲”:学生能自己解决的不讲、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能解决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例如:讲解二次根式的混合预算时发现学生错误的原因一是计算时思路不清晰,二是对乘法公式的理解不透彻。我在点拨就重点强调解题的思路和如何对乘法公式的理解上,这样就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四、做到及时的巩固检测

每节课利用10分钟左右对学生进行检测,检测题要典型紧扣当堂课的知识点,要适度和适量;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有选做题或拓展题。测试题由当堂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指点后进生学生完成检测题。教师可以组织组长交换检查批阅,教师抽取部分后进生和中等生进行批阅,对批阅结果及时进行总结对完成较好的和学习有突破的学生进行表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通过了解检测题完成情况为课后辅导和下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总之,在上述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从根本上培养了学生预习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学生的交流与展示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时的进行精读点拨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真正地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完全变成了学生的课堂。

篇8: 课堂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的深入,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尽可能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展开研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中设计的讨论题,教师要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既能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活动质量。

一、加强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关系,用产生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为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作好铺垫。由此支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外接圆时,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我先利用一些硬纸板做成残缺圆,在课前几分钟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补圆比赛,看谁能够最快想出办法把它补成一个完整的圆。应该怎样补呢?在这节课的导入方法中我就是利用了学生的争强好胜的心理,为学生们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全班同学中显示自己的能力,所以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

创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能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达到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问题情境要放在学生跳起来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跳起来主动“摘果”。

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学用结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反思数学背景的现实性和“数学化”,必须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背景,让学生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包括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用数学的思想去处理这四个方面的意识。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又要靠近课本,使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这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亲近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中,要善于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科学地设计探究性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从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学生学习过程地体验,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从人的动作、活动参与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理解、掌握新知,应用新知。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动手操作,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决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让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来历,在操作过程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全体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是主体参与教学的基础。例如:在图形的全等中,学生通过积极开动脑筋,交流合作,找出多种不同的分法,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同时让我深深地感到了学生内在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只要我们懂得去挖掘。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尽可能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展开研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中设计的讨论题,教师要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既能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活动质量。

篇9: 课堂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竞赛,其实说白了是一门表演艺术。因为对它的评价不会后续到教学效果评价,主要在于能不能很好地吸引评委及观众的眼球。当然好的竞赛可也能给人很多的启发。我曾参加过教学竞赛,也观摩过很多教学竞赛课。本学期观摩了县课堂教学竞赛精英的课,可以感受到教师备课花了很多心思,课件制作精美,教学具准备充分,教学组织严密,每个环节力求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可能是所使用的教学对象由城区专为农村,一些精美的课件并未重复发挥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也感觉是在走过场,教师对课堂驾驭稍显吃力。不过作为观摩者,可以学习的新颖地方也不少,如多谋体课件使用、小组工作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感情的感染等。对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是一种范例。结合农村教学改革现状,我不禁思考。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育界掀起了一阵阵狂潮,教师的学习培训一茬接一茬,各种教学体系试图取代传统教学。教师们也认识到传统教学对学生发展,对教育发展,对培养未来人才的阻碍,也努力想改头换面。可这条路走不了多远会发现,又被拽回了起点。是应试教育,是现存的评价制度,是无情的现实击碎了希翼,也是长期以来自己所浸泡的温池,是自满自足。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温室效应”,也许都会有片刻的激情,但不会持续太久。

这可能是我坐井观天,一孔之见。

篇10: 课堂教学反思

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合作、生生互动合作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这种多项互动合作是学生学习过程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在“找果子”到“赠果子”的趣味教学环节中,实现教学的多向互动合作,体会学习的快乐,延伸学习的意义。

一、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老师的主导性

作为二年级的孩子,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起一年级来说是长一些,但是好动、无意注意占主导仍然是他们注意力的主要特征。而老师从始至终都通过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有意注意被老师的教学牢牢吸引住了。比如:开课时,用学生熟悉的猜谜语,就吸引了孩子们,使他们对这节课的学习充满了兴趣。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看着孩子们对谜语的浓厚兴趣,老师顺势就引出了课题。又如在巩固生字新词时,让学生玩魔方,学生的劲头十足,认识的小朋友抢到并迅速读出来,带动不熟练的小朋友跟着他念,使每位小朋友都积极参与并有所提高,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玩。

二、“认、读、说”三者结合,追求学生个性自主发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价值往往定位在更多更快地完成人类科学文化遗产的传递与积累上。今天,我们的教学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情境与活动,使学生有机会从自己熟悉的事物中了解相关的问题,渗透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简单的科学知识。重视朗读与识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打破老师教阅读的思路,树立学生读书的意识,尊重学生的想法,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并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本课中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如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在小小组里自由读课文,三件不同衣服这里分组读,指名读等,小组摆水的变化这里通过说,并用课文中的话说说水的变化。使每个学生对文本产生不同的感受,获得发展。

篇11:课堂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老师,上一节课难,上好一节课更难,从自己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各种举动都不能马虎,因为任何行为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如果只是为了上一节课而上课的话,那就太肤浅了,尤其对自己这些“预备役的”新的老师来说,把握自己上课实践的机会,及时进行反思,每上完一节课,做一个简单的总结,这样才能学练习相长,能取得一点进步。现我就自己的一节课做一简单总结。

教学思路:

自己的这一节课,主要运用的是以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为依托,讲解细节描写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点,在课上我把所教知识和学生生活联系到一起实际运用。

教学方法:

自己在在一节课中运用了我国中学教学方法中常用的几种方法,如:

1)讲授法即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2)谈论法又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论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但设问是关键,自己还要多做课前准备。

4)练习法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在整个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自我感觉有一些环节把握还是比较好。

第一,很正确的讲清楚了细节描写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第三,能够积极主动的和学生交流,讲练结合,做到了师生很好互动,注意活跃课堂气氛;

第四,表现的比较自信大方,能够合理组织语言,处理好声音及表情;

第五,能够及时观察学生的听课情况,做到及时提问。

当然,在有诸多优点的同时,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在教学准备上,教学时间安排的较紧,计划没有实现。重难点较为模糊,思路不是很清晰。教学过程细节方面还是有些不足之处:第一,在开始授课前,过于拘谨,不够自信,低着头;第二,走上讲台后,就马上放下教案,没有和学生进行一个眼神交流,手也没有找到一个固定的位置,自我感觉紧张。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总站在讲台上,没有灵活运用肢体语言。第四,授课过程中有些不自然,写字时总把粉笔拿在手里。

第五,语速太快,下面学生没有时间消化与吸收。

整改措施

教学准备:仔细参照教材做教案,认真解读重难点,突出重难点,对于教学时间的安排要留有余地,缓冲的空间要大些,教学计划要落实。为此,可以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引导。

教学过程:

一、讲课前

(一)、上课进入教室的姿态要大方得体,要有自信,要抬头挺胸,要面带微笑,进入教室后腰环视一下课堂,和同学们注重眼神交流。

(二)、上新课前,要进行适当的导入,做好上节课与本节课的衔接。说话时要有逻辑性,对自己所讲授的内容要熟记于心,眼睛不要一直盯着教案,要与学生有互动。

二、讲课中

(一)、授课过程中自信大方,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边说边板书,写板书时不要背对学生,要给以学生侧面,说话时要慢条斯理,让学生听清弄懂。在教授新知识时要注意灵活运用刺激与反映的连接,要有逻辑性与层次性,要有一个线索贯穿整堂课。授课最好就是能过脱稿,不要去看教案,把自己要讲的内容熟记于心。

(二)、语言尽量精简,最好不要让学生产生听课疲劳感,要做到语言干脆利落,语速适中,语调要有高低起伏。

(三)、在讲课时要做到镇定自若,灵活应对相关情况。

(四)、提问的时候,要注意用词,不要问有谁“主动”回答,这样会使得某些学生误以为和自己没关系,等待部分主动的学生,所以要面向全体学生。以问“检查、提问”,引起全体同学注意,对于提问要给一个侯答的时间。

(五)、讲课过程中,要在学生中间走动,观察学生,询问学生,发现问题,不要总站在讲台上。

三、讲课后

课讲完了最好能够做一个小结,回顾一下本堂课所学的知识,没有十分重要事儿尽量不要拖堂,占用大家休息的时间。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还要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把握上下苦工,即是在更高的着眼点提炼课程的内容,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潜能;而对于课堂教学,也不仅仅是知识点的罗列,应该提倡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总结、提炼和升华。

篇12:课堂教学反思

我校实施“高效乐学”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有一年多时间,在这一年多时间里我自始至终坚持按照“高效乐学”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自认为这种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理念,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毫无疑问“高效乐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但从最近几次考试情况,特别是20xx年5月湖北调研考试情况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很不理想,与其他同类学校相比差距太大,与期望值相差甚远。我们的教学工作严格按照“高效乐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也比较好,展示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为什么考试成绩差距如此之大,深感不可思议,百思不得其解。近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及时召开了小组长和学科组长会,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与同行们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觉得很有必要将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深刻反思。

一、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

我们是第一次使用导学案,由于没有经验,又加上老师们工作任务重,总感觉导学案的质量不高,实用性差。一是导学案的容量偏大,难度偏大高,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平行班的学生)根本无法按时完成导学案,一个两课时的新授课的导学案往往需要三到四课时才能完成;二是导学案一味求全,导致重点不突出,又不能突破难点。解决措施:努力提高导学案的质量和实用性,力争做到一个导学案突出一个重点。

二、教学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环节落实方面:一是学生独学部分有待加强,部分学生对于导学案上问题不是通过学习教材,通过独立思考来完成,而是一遇到问题就要问别人,翻资料找答案,甚至等着别人的结论往自己的学案上抄。二是对学、群学部分流于形式,走过场。部分小组在对学、群学时只是对一下答案。没有对有疑问的问题进行认真、深入的讨论,满足一知半解,把学习当成完成任务,不求甚解。三是导学案整理部分不认真,很多学生的导学案上课堂小结和学习反思部分是空白。四是课堂展示部分质疑、对抗的学生太少,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学生不多。五是当堂检测大部分没有按时完成,主要原因是导学案容量大,学生无法按时完成。

(2)学生参与度偏低,展示课按组分配任务,有任务的小组就去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展示的主要是几个小组长,其他同学根本没参与或很少参与。

(3)导学案上交检查不够及时,缺乏时效性,课外作业完成度低,存在抄袭作业现象。

改进措施:

(1)对学生进行再培训:一是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培训,强调高效课堂的实质是学生是主体,通过自己动脑思考、自己动手探究得到的知识才会终身不忘。二是自主管理再培训,13班学生管理能力比较差,特别是学科小组长不够负责,具体表现是收导学案和作业只收不查,老师不督促不收。

(2)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要求各学习小组用抽签确定展示人选或轮流展示,达到人人参与之目的;

(3)落实各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案要做到三个当堂,即当堂完成学案、当堂校对学案、当堂解决学案中的题目。强化课堂知识小结和解题方法总结。

(4)加大课外作业和周练卷的检查力度,做到有布置必检查,加强课外辅导,督促学生把功夫下在平时。

三、周练落实不到位,以前的周练大部分由学生在课外进行,学生抄袭现象严重,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改进措施:改周练为周考。

【课堂教学反思15篇】

篇13:课堂教学反思

今天课堂上想让大家说说自己对自己下的结论――小时候的自己是怎样的。本想让大家全班交流,但又怕有的小组没有发言的机会,为了均衡机会,所以我选择了小组交流之后,选代表发言(组长推荐小组代表)。12位组长很快推荐了代表自己小组发言的组员。发言过后,我问小组长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推荐这位组员来回答。12位组长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这位同学写得很独特,所以想让他在全班展示。有的是因为这位同学经常在课上发言,选他他一定不会让小组失望。有的是因为这位组员平时很少发言,这次机会让他锻炼一下......看来我们的小组长都很有能力。相信有这样的小组长我们的小组活动还是有保障的。

篇14:课堂教学反思

在教学《夏感》这篇文章时我不拘泥于教参的理解,自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深入挖掘教材主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1、用“句式”引导品读语句

在整体感知课文后,用一个句式引导学生品读语句,感悟内涵。“(文中语句)写出了夏天(景色特点),让人感受到(某种精神)”在这个句式引导下,学生从具体的语句中不仅读出夏天的景色特点,更能进一步分析夏的精神,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思想,同时还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2、深入理解教材,形成见解

这篇文章以赞美夏天为主题,赞美夏天的什么?有两点是明确的,即:夏天的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夏天启发人的积极奋进的精神。但夏天的那种“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意义不是更有意义吗?于是,我以“感受、感悟、感情”为线索组织教学,分析感悟时,深入引导学生理解主题。

3、加强朗读训练,进而感悟课文

(1)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对文本的理解,对词语、句子朗读的研究,抓住这篇文章在朗读时的重要点,不可贪多,抓住一两个点进行扎实的训练。

(2)遵循朗读训练的'原则。从词语朗读训练、句子朗读训练再到全文整体朗读训练这样的模式以外,还可以依照情感逐渐推进的原则进行训练。如余映潮老师曾经上过《纸船》一课,就曾用水一般的柔情来读,用金子一般的心来读这样的情感推进的方式来进行朗读训练。具体的梯度安排还是要依照文本的特点来定。

(3)教师做好朗读多种形式的积累,扎实的有趣的多样化的朗读训练,才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其中,也才能达到较好的朗读效果。

(4)通过对词语、句子内容情感的品味,来达到最终的朗读训练效果。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更好地积累语言,切不可脱离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单纯的反复朗读训练,这样便不是语文课的实质有效的朗读训练了。

一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我觉得,要能够有一得,就值得分析品味,并积累经验。

篇15:课堂教学反思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

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如:涨、散、藏、和、晕等。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处之多。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两课时:一是品读课;一是背读课.意在使学生学有所得.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一、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调整、细化则更好,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活动效果更好。二、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细心。三、品读活动中的理解活动,两个问题的设计偏难。

在教学过程中 , 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巧妙地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些方面的反思知识自己的浅薄的认识,不当之处还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 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篇16:课堂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大的不足,这在以后的教学中是必须要避免的。

反思一:习惯将伴随人的一生,如果在孩童阶段没有养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后将难以成才。学生在打铃五分钟后还没作好课前准备,还有一些同学出现迟到的现象。在课堂上,有部分同学不能集中注意力,甚至出现睡觉的现象。而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反复停下来进行制止,课堂教学组织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作为一名刚接手一年级班主任的年轻老师,以后要多吸取其他老师的经验,在培养常规习惯方面还要狠下功夫。

反思二:心理素质需要加强。由于有较多的老师来听课,心里难免有些紧张,在课堂教学中自由发挥成分比较多,没有按照课前认真准备的.教学设计来教学,造成了教学思路不是很清晰,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局面。在最后的游戏环节中,由于之前的教学失误,部分同学对本堂课所学习的知识没有完全掌握,使得通过游戏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没有很好的实现。

反思三:在知识教授方面要进一步落到实处,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基本上是想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他们有能力完成的知识学习,教师作为一个辅助的角色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但真到了课堂上,又回到了自己不停地向他们灌输知识这么一个状态。整个教学中,读拼音的环节太少,而且没有花样,使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给学习效果打了折扣。

反思四:需精炼教学用语,说话要清晰,速度要稍慢些。我意识到自己在整个教学中喜欢过多的使用一些与教学无关的词语,比如:那么、这样、好不好、是不是等等。而且由于学生在常规习惯没有很好的养成,导致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的提醒他们坐好,认真听讲,这样既耽误了时间,又显得整个教学不紧凑。说话速度过快,导致有些学生听得不是很清楚,自己也讲得很累,在以后的教学过程要多注意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

篇17:课堂教学反思

我在校内讲了一节关于古诗词的教研课《春雨》。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春雨》原名《春夜喜雨〉》,这首诗赞美了春雨的善解人意、及时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的生长。全诗围绕着“好”字,具体表现了春雨应时而生,滋润万物的情景,赞美了春雨善解人意,不好声张的品格。这首诗通俗易懂,而且它又是我们课外古诗要求背诵的篇目之一,全班孩子都已经会背诵。根据这一现象,备课时,设计以下教学流程。自己读诗,学习生字,观看课件,说说意思。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通过课件辅助,达到解决古诗的意思理解,进而明白作者写作时的心情。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春雨滋润万物,它会落在哪里?如果落在小河上,那么――(有什么变化),如果落在泥土上―,那么――,还会落在哪里?它们会有什么变化?通过想象,让学生了解自然常识,春天,冰化了,植物发芽了,冬眠的动物要醒了等等,让孩子对生活、自然充满兴趣。

愿望是美好的,我想通过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轻松愉快地既学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但是教学也是不完美的艺术。课后各位语文老师也都针对这节课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和意见,师校长更是针对古诗词的教学谈了许多,他强调读的过程中是有层次的:一读要知道内容,二读要知道意思,三读要懂得情感,四读要知道方法。虽然这节课并不是很成功,但是通过备课、讲课、磨课,我对古诗词的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相信在今后的诗词教学中会再上新的台阶!

相关专题 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