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的方法

含笑每步颠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含笑每步颠”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反思的方法(共19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音乐教学反思方法

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本学期开学以来的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在三个不同阶段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更新,使我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一.教学前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在开学以来的六年级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安排了分组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六年级的学生即将步入初中,到新的环境中去,因此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还是至关重要的,这样长期下去,就会对他的生活习惯和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还在课本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增添了很多相关的知识点,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迈入校门,还未形成“集体”的观念,多以自我为中心,而因年级低很难开展课堂讨论,所以通过歌曲学习,如《你、我、他》、《上学歌》、《巧巧手》、音乐剧《小熊请客》等,就可以抓住其中的“团结、友爱,互助”的中心进行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

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在教材内容的限定下,发展故事情节。如音乐剧《小熊请客》中小狐狸的角色,因为教材中的定位是贪吃、懒惰、不团结的“反面”角色,小同学们都不愿意接受它。可是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小狐狸不仅在小猫、小黄狗、小鸡的批评下惭愧的低下了头,还被小熊连同其他伙伴一起邀请到家里做客,最终学生们说:“小狐狸知错就改,是好孩子”、“我们可以原谅它”等。结果,这个“小狐狸”从“反面”角色摇身变成了最具挑战性的角色,也成了学生们最关注的角色。这样的设计,使故事产生多种结果,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教学目标得到解决。

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并写了详细的教案(包括过渡语言等)。 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以达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

一节六年级的课上,音乐教室里飞进了一只大蝴蝶,学生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向蝴蝶了,当时正在进行课后的综合训练,我自行设计的根据节奏填歌词的活动,见到此景,我灵机一动,便引导学生发现大自然的美,以“自然”为主题来创作歌词,结果,真的有一部分学生以“蝴蝶”为题,创作出了歌词。这样不仅使课堂学习变的生动,结合了实际,也使学生认识到自然与艺术的关系。

三.教学后反思:

篇2:配方法教学反思

1、本节教学设计把“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设计方案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的重、难点,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中的作用,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问题设置非常开放,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创新的机会,另外,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共同展示交流的方法,使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都有所收获。教学设计符合现代教学论及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参与程度高,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强,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2、本节课教学设计的重点就是通过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分析,建立方程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于是,备课和教学中都重点抓了如何设计方案,如何较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设计的方案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他们调动了自己从小学到中学以来所积累的数学知识,大部分都能根据实际需求来设计,有的还注意到了人文景观,设计出来许多可行性较强的方案,并能阐述理由;也有个别同学设计出了不合要求的方案,这些方案在教学中我并没有轻易放弃,草率处理,而是组织学生分析其不合理性,使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我认为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都要关注学生,才能使教学有效。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经历了方程的建模过程,是否能真正的理解方程的意义和作用:这不仅要看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出发,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还要看学生能否通过设计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来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同时,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课中,学生的参与贯穿整堂课教学始终,教师只起到引导帮助的作用。在课堂上主要观察学生如下几方面的表现:①是否积极参与活动,认真思考;②是否善于与同伴交流合作,并在合作与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经验;;③能否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进行方案设计活动;④是否有比较清晰的设计意图,创意是否新颖,是否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⑤能否利用所学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进行设计⑥能否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和设计过程⑦能否善于欣赏他人的设计作品并在交流中获益⑧是否有反思自己设计活动的意识等。

篇3:配方法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配方法不仅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之一,而且它还可作为其它许多数学问题的一种研究思想,其发挥的作用和意义十分重要。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效果普遍良好,且已基本掌握了这种数学方法,从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来分析,我有以下几点体会和认识。

1、学生对这块知识的理解很好,在讲解时,我通过引例总结了配方法的具体步骤,即:①化二次项系数为1;②移常数项到方程右边;③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④化方程左边为完全平方式;⑤(若方程右边为非负数)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得方程的根。如上让学生来掌握配方法,理解起来也很容易,然后再加以练习巩固。

2、在讲解过程中,我提示学生,配方法是不是可以解决“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呢?若不能,如何来确定它的“适用范围”?多数学生迅速开动脑筋并发现“配方法”能简便解决一部分“特殊方程”,而例如x2+2x=0,4x2+4x+1=0,2y2――3y+1=0这些方程用“配方法”的话就相当麻烦,不如用“求根公式”或“因式分解”来解简单,由此,我抓住这个契机向学生引申:解决一个问题的途径可能有多种思路,但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尽量选择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案,这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必备思想。(这种说法也提示学生注意解一元二次方程每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环境)。

3、当然在这一块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出现了个别错误,表现在:①二次项系数没有化为1就盲目配方;②不能给方程“两边”同时配方;③配方之后,右边是0,结果方程根书写成x=的形式(应为x1=x2=);④所给方程的未知字母有时不是x,而是y、z、a、m等,但个别粗心甚至细心的同学在结果写方程根时字母都变成了x,对于以上错误,我在最后的知识小结中,()又重点强调了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并说明其中关键的一步是第③步,必须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给方程两边同时加常数。

4、在我本节课的教学当中,也有如下不妥之处: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程度不适当;②在提示和启发上有些过度;③为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时间较少,导致部分学生对本节知识“囫囵吞枣”,而最终“消化不良”,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力争克服以上不足。

篇4:教学反思的方法

分享人:交河北孟小学杨雪

1.自我提问法。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回答完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出现理解分歧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怎样的策略与措施更有效”,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3.教学诊断法。“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法或小组“头脑风暴”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4.交流对话法。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在集体备课时,教师可以向同事提出自己在教材解读、教材处理、教学策略、学生学习等方面遇到的疑点与困惑,请大家帮助分析、诊断、反思,并集思广益提出解决办法。这样合作反思、联合攻关,可达到相互启发、资源共享、共同成长的目的。

5.案例研究法。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形式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

6.观摩分析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以后教这一课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提高。

7.总结记录法。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学生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是否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训练,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其成败得失的原因何在?还有什么困惑?等等。把这些想清楚,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8、质疑法。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人们认识事物的初始只是以领会接受为主,而要真正理解其内在价值需要不断质疑才会有新的发现,有发现才会有努力,有努力才会有发展。建议教师进行这样的反思:“这样做对吗?”“这样合理吗?”“这是最佳方案吗?”

9、对比法。过去的经历对我们来说虽不可回,但我们可以通过反思它的对立面来坚定我们今后面对这类问题的态度,“用另一种方法会怎样?”“我先这样做会怎样?”这样的反思并非事后诸葛,它暗示着我们下一次类似经历,该怎样去做。

10、因果法。事物处于普遍联系的状态之中,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过去和未来,找出过去经历的因果关系,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把握将要发展的方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我这样教会出现什么结果?”教师经过这样的反思,其自主性、自觉性一定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11、归纳法。教学经验一般是在自然状态下零星地存在与我们的记忆之中甚至于记忆之外,而一旦我们将它们联系起来,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这些经验就会显现出一般规律了。“我这些成功有相同之处吗?”“我坚持这样做会怎样呢?”经过这样的归纳反思,找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12、换位法。横看成岭侧成峰。人的认识受自我经历的局限,会使自己的认识产生偏离,这样容易产生冲突,“如果我是学生会怎样想?”“如果我教会怎样设计?”经常进行这样的移位换情反思,对于形成互助平等、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是大有裨益的。

篇5:有效记忆方法教学反思

有效记忆方法教学反思

一、激发学生识记生字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识记

哥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对识记材料是否感兴趣,识记时有无强烈的动机,对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给学生识记的方法,让其能对识记有兴趣、有动机、有能力主动学习,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最终意义。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经常鼓励学生在心中默念:“我一定会记住这组生字”。还经常结合所教生字,教给他们演唱会记的方法,,给学生讲一讲关于这个生字的故事、笑话,有自编的,也有社会流传很广的。也结合字谜记忆。学生在捧腹大笑中,认识了字的写法,字与字的区别。在教学中,还让学生自己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又快又准地记住这个生字。

二、有意义记忆与机械记忆相结合,多种器官共同参与,适当过度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对所教生字进行有意义记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正确的做法。但小学生记忆的特点是机械记忆能力稍强于有意义记忆,因而机械记忆也是必不可少的,要重视其作用、对于一个生字,我经常要求学生要动手、动眼、动口、动耳、动脑、书空,边读边写边想边记,多种器官共同参与学习。心理学表明,适当过度练习有利于记忆,在抄写的遍数上,在已能识记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如学生抄一个生字5遍就能记忆了,那么,在此基础上再多写3遍,这样既阻止了遗忘,又没有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无意义的重复。

三、教给学生识字经验,利用造字法识记生字

汉字是表形表意的文字,其字的来历是有规律可循的。因而,教给学生造字的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在教学中,简略教给学生形声、会意、象形、指事、等造字方法。教起来事半功倍,学生识记轻松。如教“腿”字就指出与身体或身体的一部份有关的大都带有“月”字,以后学生见到“胳”、“脯”、“脏”、“肠”等字也就一会百会了,学生在写字时一想这个字是人们身体上的,也就大概知道带什么部首了又如区分“补”与“社”字,就用偏旁表示的意思来区别。教“囚”字就告诉大家,是一个人关在牢房里,字形和字义一下子就记住了。

四、合理安排复习、听写的次数和时间,加强反馈与巩固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知,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最后平衡。通常是教完生字后马上进行巩固一次,第二天听写一次,第三天巩固一次,第六天又巩固一次,半个月再巩固一次。一个月后再巩固一次,这样,学生经常复习,弥补了记忆消失的痕迹。

五、字不离词

这是生字教学的一条原则,也是生字识记的一条基本经验。字是词中的字,不是单个的,词是句子的`词,也不是孤立的。字词被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中,这就是语文的整体观。字组成词,词组成句,句连成段,段组成篇,这是语文的系统观和联系观。在教学中,我把“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做为生字教学的思想、方针、原则,必定将其置身于词语中,置身于句子中,以促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字所承载的信息。

六、一字带多字,加强字与字的迁移

由于汉字是有规律的,通过一个字的教学,可以带出不少相关字,既培养了学生识字的能力,促进迁移,又能复习已学过的生字,迁移至暂时还没有出现过的生字,增加识字量。如在教学“撕”字时就可以引出一串带“扌”的字:“提”“抬”、“拉”、“打”、“换”、

七、教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

1歌诀记忆法

2故事记忆法

3字谜记忆法

4用造字法记忆

篇6:教学反思的类型及方法

教学反思的类型及方法

教学反思的类型和方法我们尽可以看到一些十分成功的教学观摩课,在这些观摩课上教师和学生配合得天衣无缝,探索式、讨论式、自学式等等操练样样俱全,加上多媒体演示,教学者为之兴奋,听课者为之激动。然而,在一年教学中,这样的课又有多少呢?在实际教学中能够针对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反思,开展反思性教学的教师并不多,好多教师还是凭着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重复的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放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上呢,还是将教学注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和控制?这是现代教育思想转变的重大原则问题。当然,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不可能存在一个标准的模式,因为反思本身就具有情境性和不确定性,反思只能针对具体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而在可能的条件下展开。

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现把反思类型和反思方法结合在一起作简要介绍。

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

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横向反思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个体反思和总结法,“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集体反思和对话法,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组织观看。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进行团队反思,每个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4]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思不仅仅是“闭门思过”,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这是由教与学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除了同事之间的集体反思外,还可请教育教研学者介入,提出有促进性、针对性的建议,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从而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篇7:美术教学反思的常用方法

美术教学反思的常用方法

1.自我提问法

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如学生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回答完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出现理解分歧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怎样的策略与措施更有效”,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 “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2.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3.教学诊断法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法或小组“头脑风暴”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4.交流对话法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在集体备课时,教师可以向同事提出自己在教材解读、教材处理、教学策略、学生学习等方面遇到的疑点与困惑,请大家帮助分析、诊断、反思,并集思广益提出解决办法。这样合作反思、联合攻关,可达到相互启发、资源共享、共同成长的目的。

5.案例研究法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形式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如发表于《中小学管理》20xx年第1期上的《一次失败的集体备课》案例分析,就是一个用案例分析法对一次集体备课行为的失败原因与启示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反思解读的典型案例。

6.观摩分析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以后教这一课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提高。如前不久我观摩一位实习教师《我的读书生活》一课,遇到这样一个情况:教学完成后,教师请学生谈谈阅读的体会,学生们纷纷发言:“我喜欢读书,因为我觉得读书有无穷的乐趣。”“我用一句名言概括我的阅读体会:‘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虽然很苦很累,但为了将来的生存和发展,又必须下苦工夫读书。”“我觉得读书苦中有乐。”正在兴头上,班上一位后进生“霍”地站起来大声说:“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引得全班哄堂大笑,部分同学还点头表示赞同,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实习教师慌了神, 不知怎样应对,只好微笑着以一句“这就是你的体会?”草草收兵。可不能小看这个小插曲。因为它可以检验出教师是否具有教学机智,又关系到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还关系到教师是否对学生成长坚持了正面引导。这就是一个很有反思研讨价值的失败案例。

7.总结记录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学生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是否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训练,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其成败得失的原因何在?还有什么困惑?等等。把这些想清楚,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篇8:教学实践的反思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是一名老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下面是学习啦小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教学反思的方法,相信这些文字一定会给你带来有用的帮助!

一、抓住特点

探究性学习是现代语文教育的一种新的方式,它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研究,在研究中阅读,促成对课文内容的深层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掌握的程度有深浅,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了选择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策略,充分发挥小小组学习讨论的作用,让学生合作讨论,合作研究,合作表达,让每一位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进行训练,体现了学生不同的革新能力,蕴涵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

教师一导入课文,就组织学生观看录象,引导学生发现寻找“鸟的天堂”的特点。整体感知,激发兴趣。再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说说“你是怎样从这句话中体会出鸟多的特点的?”由于每一句话都能让人感受到“鸟多”的特点,学生可以不按句子的排列顺序交流,学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谈对语句的理解。这样的安排,自由度大,能兼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自主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教师不时地加以指导,便有“水到渠成”之感。而有感情地朗读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不言传”但能“意会”的效果,初步完成学习的浅层目标。

二、疑读突破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惊讶和问题开始。”日国没有问题情景就不会有思维。因此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学习中去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这堂课最明显的,就是在学习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贯穿着质疑探疑这种学习方式,在学生理解“鸟的天堂”特点的基础上,读中生疑,以疑带读,以读求疑的方式突破学习的浅层目标,进入理解文章的高层次,在质疑探疑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美的欣赏。

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研读学习的内容,询问“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还没有学到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教师有导向地把学生的思维焦点集中到描写画眉的这句话上。在质疑探疑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在该句上下工夫。因此学生在对句词标点进行质疑并由同学帮助释疑后,有一些学生针对画眉的句子提出问题:写一只画眉和鸟多的特点有无矛盾?为什么会兴奋地唱着?等。这句话是对鸟的细节描写,是特写镜头。学生很有可能一下子难以把握,教师适当作铺垫,既降低了难度,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见闻和联想的关系。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让学生进行比较朗读,体会不同处。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发现原句比改句要好,原句既有见闻,又有联想。在此基础上,再以“联想内容写出了什么”和“写一只画眉用意何在?”两个穿插性问题引导学生想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体会到“一只画眉能以小见大,折射出所有的鸟生活快乐,就象生活在天堂”。然后通过朗读,巩固这种情感体会。

最后一段内容采用开放式学习,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质疑,学生通过朗读,特别针对结尾的重点句,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及时启发学生联系上文知识释疑。由于学生对全文已有足够的理解,因此,此时释疑水到渠成,既做到了少讲多学,又可趁机查漏补缺。用质疑探疑的方式学习文章的尾段,一方面能训练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第二,通过质疑解决了课后练习中的问题,变“问学生”为“学生问”,教学的角色身份发生了转变;此时尤百川归海,师生双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分层训练

按照语文思维培育学的理论观点,语文学科要不断加强形象直觉思维的培养,丰富表象,加强回想、联想和想象的训练,促成情感的生成。想像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理解感悟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透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大胆进行运用多形式想象,把语言文字、篇章结构所表现的意义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教材联想到实际,发挥学生自主想象的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切实加强这个单元“分辨见闻和联想”目标的训练,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两次想像学习,成为整个教学设计中最有创新性的环节。

第一次是再造想像。文中,我们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只写了见闻。因此教师设计了引导学生欣赏鸟鸣音乐启发学生想象“鸟在唱着赞美的歌,快乐的歌,幸福的歌”这样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伴着音乐,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想像画眉唱歌的“歌词大意”,学生进入了情境,学生的发言富有创造性和童心、爱心,在想像训练中让学生充分感受了大自然的和谐美。

第二次是创造想像。教师设计了补充想像的练习,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梯度式、分层次练习。学生通过大胆想像,书面练习,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了单元教学目标的训练,还启发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四、实践反思

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很大,关键看教师如何去调动和挖掘,如何引导和评价。

从高要求角度看,学生自主的广度还有欠缺。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检测标准,教师在充分发挥小组讨论活动功能的同时,突出中间,兼顾两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的方式还应多样一些,供学生自主选择,也要注意让学生动静结合,给学生提供静下来思考的机会。

篇9: 说明方法的教学反思

说明方法的教学反思

接到这个课程的项目,我们的几个语文老师一起商议,决定将精品课程定位在说明文阅读的内容上,因为说明文是一种重要的实用文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它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另外,中考也作为一种必考的实用性文体多次见于大型考试中,所以我们定立课程,初步分块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文语言、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几个模块,逐一分工,我负责说明方法部分。在查阅了很多网站,下载了一些相关课件和教案,我开始着手安排这节课。

首先定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简单实用出发,我将教学目标定制为辨别说明方法和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教学方法倾向于引导分析和课堂讲解,学生通过讨论和练习来巩固相关知识点。

课程前半部分主要是认识辨析各种说明方法,我通过讲解说明方法的特点,然后举出课本中学生熟悉的课文来详细进行说明。比如讲到分类别的说明方法,首先讲解分类别是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然后逐一加以说明的方法。主要标志有一种,另一种,分为等等词语。然后举出学生学过的课文《向沙漠进军》中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为“游击战”和“阵地战”,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也是通过抓关键词语来把握。比如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小数点后的精确值,让学生感受到作用是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通过细节的铺垫与点拨,学生很快能利用知识点,课堂利用十分钟来做训练,讨论后组织答案。学生的答案充分证明这堂是非常有实用价值和效果的。

通过这堂课的准备和教授,有几点我感受很深。

1、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真知中得到乐趣。说明文并不是平实枯燥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样可以获得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比如介绍“越王古剑”出土时毫无锈蚀,刃薄锋利,可以划破20多层纸,全长55.6厘米。学生马上哗然,对文段产生了极大地兴趣。有一位老师在导入新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时候,首先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演示:往透明的各自盛有石灰水和稀盐酸溶液的玻璃杯里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请大家观看。一会儿,学生发现一个杯子里的溶液变红了,而另一个变蓝了,同学们的兴趣骤然大增。可见不在于文体本身,而要在课程设置中挖掘兴趣的爆发点,既要能将重要的知识点渗透到课堂中,又要能寻找美的突破点。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努力激发学生对说明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勉为”变成“乐为”,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是大有潜力可挖的。

2、理论知识的讲授要通过对应的`例题来具体说明。比如纯粹的说明方法的名称,很多学生很难记住也很难明白,但是如果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就通俗易懂。比如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举出人的分类从性别上就分为男性和女性;从肤色上,可分为黄种人,白种人等。学生也能很快记住它的特点以及作用。

3、讲练必须结合。知识点讲授只是一节课内完成,巩固消化必须靠不断的训练来促进。通过专项的训练,实践中去发现问题,不断的知错改错才能加深印象。像下定义与作诠释既有相同点,也有根本区别。必须通过训练题目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本质区别。比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即使前后颠倒顺序,依然成立,所以是下定义。而“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颠倒顺序后就不成立,所以是作诠释。

以上只是个人的浅见,在中考说明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还是要从中考的各个考点细致地进行分析,分板块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然后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解释说明,通过专项训练来巩固,最后则在讲解的过程中将易错、常错的题目再反复练习,加深学生的印象。

而且,除了专项训练后,还应该回归文段阅读,通过文段阅读训练来训练学生短时间里对知识的应变能力,最好是用中考的出题方式来进行文段练习,将各个考点糅合在一篇文段中,加以训练。

当然,相关的说明文写作技巧的交流,让学生由在阅读中做题转向在写作中去运用,那样说明文阅读才能上升到另一个高度。写作能让人真正融入其中,平时的说明文只是停留在阅读这一层,如果可以从简单的说明文写作训练中,如介绍制作过程,描述实验变化的报告,说明书等,就更能让学生掌握好说明文的知识点,更灵活的使用材料。

篇10:《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问题解决”从原来的“三足鼎立”到现在新课程的“处处渗透”,从有形到无行,从典型问题到生活问题,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一至三年级的问题解决教学,只在三下的第八单元专门劈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但是由于在计算教学和概念教学中渗透了大量的问题解决,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材中的例1是连乘应用题。这类问题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碰到,因此学生并不感觉陌生。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境促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蕴含在生活之中。本节课教学中,我以学生喜欢的运动会作为情境载体,让学生计算运动会参加广播操的人数、长跑运动员的训练米数、运动会奖品购买、运动会照片存放等一系列数学问题,以主题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这些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不仅让他们体味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大大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

教学中,当他们独立解决参加运动会广播操人数时,不仅列出了5×8×6=240(人),而且也列出了5×8×6=240(人)及8×6×5=240(人),通过相互交流,能有条理地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同时,我并不拘泥于单一的问题情境中,把连乘问题拓宽到“计算图书室的图书”等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一问题存在的普遍性,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丰富题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成功的预设是课堂教学得以和谐展开的基础。单一的问题解决课教师稍有不慎就极易上成练习堆积课。本节课在新授完成后安排了四个不同类型的相关练习。练习1是例题的模仿练习,是对学生探究知识的适当巩固。练习2以表格的形式展现,让学生学会分析表格中的数量关系,并能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在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练习。练习3需要学生自己搜集相关的数学信息,并能根据问题提出缺少的数学信息,是学生对连乘问题的深入理解。练习4结合估算,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并了解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合理灵活的解题能力。

当然课堂中也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1、课中师生生生的交流形式比较单一。每题几乎都是学生练习、教师指名、师生交流的形式得以展开,容易造成课堂的单调乏味。

2、只顾追求策略的多样化,忽略了连乘问题有时方法也具有局限性,不是每题都可以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算式。如果在课堂上不加以对比,学生很可能造成思维定势,认为连乘问题只是简单的三个数相乘,而忽略对连乘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

篇11:教学反思:作用、类型和实施方法

教学反思:作用、类型和实施方法

教学反思:作用、类型和实施方法

――新课程深化阶段教学反思的新特点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长春 130024)孔凡哲 任亚南

《中华民族教育》第10期

当前,中小学正处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究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方法,成为当前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其中,作为改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手段,教学反思备受重视。然而,如何开展教学反思?特别是,如何结合中小学课程实施实际,开展确实可行、富有实效的教学反思活动,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亟待解决的焦点话题。本文立足笔者长期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经历和亲身的实证研究,密切结合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实际,就此做些探讨。

一、教学反思的新作用

如众所知,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1]],也是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2]]。它旨在满足教师个体的工作需求,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因而,当前的教学反思活动尤其关注教师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努力搭建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的桥梁,进而“铺设”教师学习、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在当前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教学反思实践研究的深入,教学反思的一些新作用日趋凸现出来。这些新作用的直接效果,通过课前备课、课堂实施、课后再研究等活动,体现在课程实施效率和实际效益的有效改进之中,而间接效果蕴含在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之旅。

(一)课前教学反思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起点,检验预设方案

作为备课(教学设计)后期工作的一个环节,课前的教学反思,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反思教案的编写与学生实际水平的吻合程度,是课前教学反思的首要内容。其目的,一方面在于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案进行查缺补漏、吸收、内化,重新审视这个教案的利弊得失;另一方面的目的则在于,关注学生的需求,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案更加符合学生现实。

其次,反思教案的重要工作还在于,检验预设方案的可行性,有意识地增添必要的备用方案。其实,精彩的课堂生成,来自于课前的精心预设。

最后,课前教学反思还可以促进同伴互助的开展,这就需要教师主动与同行沟通、有针对性开展专题讨论,听取他人的“高见”,即,在课前,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围绕自己备课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聚焦式研讨,取长补短。

其实,无论是反思预设方案与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的吻合程度,还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反思性的专题研究,其核心都在于,检验预设方案,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起点。

(二)课中的教学反思,可以调控课堂进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课堂上的教学反思,可以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确保预期教学目标和理想教学效果的实现。

正如拉博斯凯(V.K.Laboskey)设计的教学反思的一个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所分析的:教学反思活动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动力(动力形成阶段),二是行动(进行反思阶段),三是结果(解决问题阶段)。[[3]]

正是在反思动机的作用下,教师才将潜意识的反思付诸行动。

其实,反思行动总是处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并指向特定的内容。教学反思的直接结果是教师“新理解力”的形成,而解决实践问题则成为教学反思的最终目的。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预设生成是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准确把握预设生成的内容,是课中的教学反思的首要问题,而针对预设生成的这种反思,应该围绕预设的充分性、机遇把握的贴切性、生成的实效性等内容而展开。

事实上,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而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原有教案的展开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因而,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二者是互补关系。正如笔者在[[4]]中第四章第五节中指出的:在课堂中的教学反思,集中解决两个问题至关重要,一是哪些内容需要预设、哪些需要生成;二是从课堂的随机生成的实际效果,反思教案预设的效果。

作为第一个问题,无论课堂教学的生成成分多么大,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中,课堂教学目标、基本的课堂教学结构等等,相当分量的内容需要精心预设,而体验性的过程、探究发现的过程、偶发性的过程等内容,往往需要随机生成。

作为第二个问题,着重围绕预设的充分性、机遇把握的贴切性、生成的实效性,以及预设、生成的内容与相应学科内容的吻合程度等几个方面展开。当然,这些方面,多数都可以在教案的设计阶段同步展开。

(三)反思课堂教学实践,集体观摩,共同提高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大量实践证实,传统的“说课――授课――议课”的教研模式,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促进作用并不是很大。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因而,他提出“经验 + 反思=成长”的教师成长模式。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授课――反思课――议课、再研究”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之一。其中,在“授课”环节,首先提出需要研讨的问题及需要作为情境的课例,然后指定专人备课。在听课时,教师明确所要观察的教学现象和反思的主要问题,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反思本节课上教师教学行动及其背后形成的原因,初步形成自己的认识。这样就丰富了教师对教学的感性认识,为反思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在第二步骤“反思课”,先由授课教师,围绕本节课的知识序列、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三维目标达成及需研讨问题的进展情况立即进行教学反思,尤其是反思教学细节和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把握的适切性。在“议课、再研究”环节,主要是围绕教学问题的解决,从学生课堂实际状态入手,总结课堂教学得利弊得失,重新审视原来的教案,给出修正和完善。也正是在这种活动过程之中,教师的专业经验得以积淀、专业能力得以提升。

不难看出,“授课――反思课――议课、再研究”模式,正是把教师个体的课前反思、课中的反思,与教研活动、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而活动组织者在反思课和评课的关键时刻,进行恰当的设疑,往往能促使教师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在反思中得以提高。

(四)课后反思,提炼亮点,激发智慧

课堂是教师实践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在讲课技能技巧、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教师进行课后的及时反思,寻找自己教学中的.漏点、遗憾、及亮点,及时地积累教学的经验和体验,进而提炼亮点、激发智慧。

特别地,教师的专业自信和自我认同,是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而,在课后反思中,作为学校组织者、专业引领者,帮助教师在进步中获得职业自信和自我认同,鼓励教师在看到自己进步的同时,收集成功案例和反例,并进行提炼和升华;同时,对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再思考,诸如如何改变角色、教学方式的新变化、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的发掘和有效利用,引导和促进学生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等等。正是作为个体的教师,通过分析和评价自己讲课中的心路历程,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内隐的教育观念,进而能更为清楚地看到自我成长的轨迹和内在专业结构的发展过程,进而为更好地实行专业发展的自控和调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正是通过课后反思,才能在教师已有的案例知识中凝炼出教学智慧,不断提升教学专业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教师个体的不断发展。

二、教学反思的实用策略及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教学反思的实用策略,结合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的典型案例,我们逐一加以剖析。

(一)课前反思

不同的教学观,必然造就不同的预设教案。其中,比较鲜明地体现设计者的教育理念。例如,小学数学新、旧教科书分别是这样呈现“周长”一节的有关内容的:

旧教科书首先呈现八张图形,这里面既有规则图形也有不规则图形,既有生活中的图形,又有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通过八张图这样一个简单的情景直接引出周长的概念,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新教科书借助情境图,向大家展示了三个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不同图形周长的画面,其背后暗含的意图是想让学生学会不同的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并经过亲自动手,感知数学的美。

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是这样理解新旧教科书对这节课的编排的:原来的教科书没有呈现叶子这样的不规则图形,直接导入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而现在的新教科书一开始并没有引入这个公式,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通过自己动手测量,计算出不同图形的周长,然后在慢慢的练习中逐步体会这个公式的简明性。我认为,新版教科书的改动稍微大了一点,如果保留老教科书上的一些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生活中不同图形的周长,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认为,可以保留教科书中的很多内容,八张图片、定义、小组讨论的编排挺好的。如果再把周长公式拿出来,放到周长定义之前加以呈现,(学生的接受)效果可能会更好。(我认为,)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不把公式拿出来的话,很多学生虽然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了圆形的周长,但是,并未掌握最简便的图形周长计算方法。[4]

篇12:指导学生识字方法教学反思

指导学生识字方法教学反思

对于写字的功能,不少人在认识上有片面性:现代社会电脑已经普及了,没有必要让学生花那么多的时间去练字了。这个看法是不全面的。《课程改革纲要》再次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认为“全体学生的写字习惯、基本的写字技能,应成为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办学水平评价的一个方面”。这是因为写字不单纯是一种书面传递信息的工具,汉字里面还蕴含着大量民族文化的信息。作为母语教材,从小教会孩子写好方块字责无旁贷。

写字教学也要“三个维度”并举,不光要让学生会写,还要写得好,要让学生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热爱汉字、尊重汉字的态度,并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本册识字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我既要尽量利用汉字的规律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完成本学期的识字目标,又要注意采用多种手段巩固已有识字成果。

首先,要重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基本字、偏旁部首等识字工具和初步分析汉字结构的能力,积极引导,坚持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其次,要使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规律,简化识字心理,可以教一个学一串,加快识字的速度。不但要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两个层面的目标,也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层面目标的达成,可以通过游戏、奖励、评比、观赏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具备写字的美感意识,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同时,要继续加强写字的教学,充分利用好配套习字册,指导学生将字写规范、端正、整洁。

篇13:《复韵母标调方法》教学反思

《复韵母标调方法》教学反思

最近我们一年级的语文教到了复韵母,在复韵母的学习中,如何给复韵母标声调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往往就把声调都标在前面一个单韵母上。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效果非常好:我告诉学生,单韵母妈妈有六个孩子,老大是a,老二是O,老三是e,i和u是一对双胞胎,最小的孩子是ü,他们几个都很谦让,就像孔融一样,所以在给复韵母戴帽子的时候,他们总是让给哥哥戴。比如说复韵母ai里面,a是老大,i是老四,是a的妹妹,所以音节帽子就给a戴。i和u是一对双胞胎,所以他们谁在后面就给谁戴。比如复韵母iu里u在后面,声调就带在u头上。经过这样一讲,学生觉得很有趣,而且把复韵母标声调的方法理解了,掌握的也好。

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知识内在规律,教师选择怎么样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当学生有兴趣时,当教学内容能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复韵母标调方法时的指导思想也定在“趣”字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最大限度的开发课程资源,先是通过讲故事让学生知道ai的标调方法,再以儿歌的形式强调复韵母的标调规则:“有a在给a戴,a要不在o、e戴,要是i、u同时在,谁在后边给谁戴。”学生就深深的印在了脑海中。同时出示标有ai的四声卡片让学生认读。在学了ei的发音后,出示没有标调ei的卡片,让学生上台来做一个戴帽子游戏,标ei的四声,使学生尽可能利用已学知识去观察、去思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较好体现。对于刚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枯燥的汉语拼音需要掌握巩固,就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了,学起来才会轻松。因此,在教学中我适当设计游戏,创设了情境、语境。寓学于玩,寓教于乐,不仅吸引学生了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的情趣,又渗透了品德教育。最后在复习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当一回拼音王国的医生,让他们找出错误的标调,并且治好这些病人,把标调改正确。让学生再次在玩中不知不觉记住了标调方法,学生有了亲自体验不容易忘记。孩子们在医生的角色中体验着成就感和学习的乐趣。

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实践者,我们都跋涉在课改的路上。在这忙碌的日子里,我们共同祝愿,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活力,让我们与可爱的孩子们共同成长!

篇14:《掌握方法,收获硕果》教学反思

《掌握方法,收获硕果》教学反思

中段测试后,越来越感觉到初二年级的学生有厌学情绪或厌学心理,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更为严重,随着初二生物、地理学科中考的逼近、老师越来越紧张,各种的动员会都召开过了,但部分学生的厌学心理越来越严重。学校认为可能是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出了问题,本来学习基础比较欠缺,已经是不喜欢学习了,又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么是照搬其他同学的方法,要么是无头苍蝇般盲目学习。这种状态下,学校希望通过举办《掌握方法,收获硕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让学生明白拥有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在有效率的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收获有效方法带来的丰硕果实,降低厌学情绪并喜欢上学习。

本节心理活动课,由心理老师罗丹上示范课,然后由初二年级的班主任在本班上。

本节课主要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作用,从而体验学习方法带来的成就感,学会如何寻找合适自己的有效可行的学习方法。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学会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可行的学习方法,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认识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作用。

这节课总共设计了“故事导入”、“昨日重现”、“记忆大擂台”、“科学用脑和心理调节”、“总结归纳”等五个环节,层次清楚,学生心情愉悦,能主动参与。第一层次:故事导入。首先投影了大部分同学都听过、通俗易懂的“磨刀不误砍柴功”这个故事,快速准确地点明了主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然后由老师小结:当我们为了难以突破的成绩懊恼时、当我们为了快速完成作业囫囵吞枣时,你可曾想过,原来为你带来优异成绩的方法已不再适用,你是否想到,你该磨“刀”了呢?这样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过渡到第二层次:昨日重现。首先让事先准备的几位学生回忆昨天从早晨起床到晚上休息的学习活动安排,然后由个别同学分析,找出这种安排的合理之处及不合理之处,最后再由老师归纳得出“学习过程的合理性”,这样更容易被学生认同。第三层次则是:记忆大擂台。老师首先呈现三组材料,每份材料识记1分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推出1名记得最快的组员进行记忆速度和质量的比赛,然后评选出记忆快而准确的学生。再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比较三种记忆材料平均的准确程度和记忆总量,小结得出结论:不同的记忆材料对记忆结果的影响不同。诗歌最容易记忆,散文其次,无意义的数字和音节记忆效果最差。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诗歌散文多采用情境记忆和谐音记忆的方法,而无意义数字和音节,多采用机械记忆,效率不高。最后小组成员讨论分享各自记忆几种材料的方法。这样通过有趣的记忆游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快乐中明白了有效记忆的重要性,感受快速有效记忆的奥秘,掌握记忆的方法。第四层次:科学用脑和心理调节。这部分主要是由老师分析科学安排时间、对学习的期望值高低、心理压力过大过少等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让学生学会科学用脑和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然后帮助学生找出有力的因素,从而灵活应用。第五层次:总结归纳。这部分是给时间学生在纸条上写出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烦恼,再把“烦恼”放入回收站,然后由老师随机抽取“烦恼”与同学们一起解决。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找出自己在学习上的烦恼、困惑,同时借助老师、同伴的力量一起来解决这些烦恼、困惑,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快乐地享受着战胜一个又一个学习上的困难的愉快,从而让学习成为了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通过这节课,帮助学生总结出掌握知识的方法,让学生懂得讲求方法的学习要比无头苍蝇般盲目学习效果好很多,启发学生寻找合适自己的有效可行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堂课有利于学生自己总结、探索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掌握恰当的学习策略起到积极的指导。

整堂课下来,效果不错,师生配合也和谐,但有一不足。在找规律记忆中,学生介绍的记忆规律,口头表达不易被理解,而老师事先又没有把所有可能出现的规律都做在投影中,就临时让学生上台画。事先没有预设这一步,就显得有些匆忙,没有引导学生用尺子画,这样,学生画的图方格就有大小,在解说时,部分学生的'方法,其他学生不易理解。事实上,我们都没有预料到学生会有那么多找规律的方法,也没有考虑学生现在找图形规律的思维方法正是初中学生正式要学习的解题思路。

这节心理课若让班主任采用“心灵主题班会”的形式上,由于班主任对本班学生平时的表现、存在的问题更为了解,更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方法问题和表现出的厌烦的情绪。所以,班主任应在课前收集更多学生感兴趣的材料,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修改原有的课件和教学设计,让课堂更活跃、更具特色、更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进而慢慢地消除厌学情绪,减少厌学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班主任上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摆脱学生心目中“说教”的形象,要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加以整合,灵活运用,上出班主任的特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味道,从而解决心理老师不足、难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困难,同时也是当今对每一位老师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一般的心理疏导,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健康成长。

篇15:《独体字的书写方法》教学反思

独体字又叫基本字,是指没有偏旁部首,只由基本点画结构而成的字。

虽然独体字在汉字中的比例只是一小部分,但却十分重要。因为众多类型的合体字都是由独体字组合而成。如果独体字写不好,就无从谈起写好合体字。

本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就是要学生掌握独体字结构中关键笔画与竖中线的位置关系。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正确的读笔顺习惯,渲染了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

1、把竞赛带入课堂,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一轮一轮的闯关而乐此不疲。

2、把困难在教学过程一步一步进行分解,环环相扣,逐渐引入对教学重点的探讨,从而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3、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占主体地位。

4、放手让学生自己学。通过每个学生的书写来检查并及时讲评。这样效果比较好,既节约了时间又达到了目的,学生能力得到培养。

5、学生通过反复讨论和练习,得出的'结论根深蒂固,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6、课堂的评价和情感激励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有很大提高,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迸发出智慧火花。

7、教师的点拨精辟到位,以顺口溜结尾,让人回味无穷,并给同学的课堂思路点亮了明灯。

本节课从笔画复习到师生总结书写要领、通过反复分析突破难点,自学运用知识,最后实践汉字的书写,思路清晰,效果较好。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自学能力、书写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不过,也存在一点不足:

在授课过程中没有顾及全体,侧重于优等学生的模范展示。

在此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在教法上应设置不同层次的训练,重视学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篇16:《独体字的书写方法》教学反思

总结这节课的成功与不足,现有以下建议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总结,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所有的独体字,必有一笔对整个汉字起平衡作用,找准这一笔,并把这一笔写好,整个字的布局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

其次,要避免空谈,不要让观察和演示流于形式。老师要做好示范和指导,更多的时间留待学生用于加强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独提字的平衡规律,老师加强巡视和指导。

另外,对于重心和重心落点不宜作太多阐述,只求意会不求言传也未尝不可。

最后,本节知识分类偏细,但一课时也并非容纳不下。建议举例要多,增强说服力,便于学生发现规律,但讲解不宜太“透”,练习的字不宜太多。更多地侧重于学生的观察、认识和了解就可以了。

篇17:教学反思的内容、类型、方法

学思堂教育研究院 刘蒋巍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些什么?笼统的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对教学活动以及相关的因素的反思。那么详细的分析教学活动及相关因素都包括哪些内容呢?

从反思的对象看,包括对课程资源的反思、对教学常规的反思、教学理念目标的反思、对学生的反思、对教学习惯的反思等。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十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的知识顺序、详略比例、知识呈现、练习设计、教材的利用效果都可以是教师的反思内容。

教学常规包括备课、上课、作业、测验,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反思的重要内容,也是展现教师个人风格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平台,反思教学内容、反思教学练习、反思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反思教学方式和手段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总结成功的教学经验,反思教学中的失误,记录教学中的学生的见解,记录课堂教学的突发灵感,反思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反思课堂组织形式等。

每个人做事都有他的做事哲学在指导,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有正确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学目标的理解和落实都是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进行的,所以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的反思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当代的'教师就应该以新课标提倡的理念要求自己,反思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的数学教学目标有了新的变化,增加数学活动经验、合情推理能力的要求,在目标动词中不仅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的刻划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划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目标体系进一步多元化有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所以,教师在设计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实施计划时,需要与新课标的要求相一致,教学反思就是对这种一致性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思对当代教师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可以从目标的设计合理性等角度来反思。

教学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就是学生,对学生的反思是一切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反思学生的学习困难、反思师生关系、反思学生的学习特点、反思学生的心理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的分类不是相互独立的,可能出现相互交叉的情况,对一个内容的反思会联系到其他的内容,这是由教学实践活动的整体性特点决定的,所以以上分类不是绝对分类,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分类有侧重的进行反思。

二、教学反思的类型

教学反思按空间分,可以分为: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按反思的范围分类:课中思、课后思、周后思、单元思、月后思、期中思、学年思、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等。按反思的内容不同也有不同的反思类型:教材反思、学生反思等。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

反思方法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录像法、档案袋法、自我提问法等。教师通过观察、日志、录音和录像、问卷、行动过程研究等步骤进行。

篇18:教学反思的类型和方法有哪些

教学反思的类型和方法有哪些

我们尽可以看到一些十分成功的教学观摩课,在这些观摩课上教师和学生配合得天衣无缝,探索式、讨论式、自学式等等操练样样俱全,加上多媒体演示,教学者为之兴奋,听课者为之激动。然而,在一年教学中,这样的课又有多少呢?在实际教学中能够针对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反思,开展反思性教学的教师并不多,好多教师还是凭着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重复的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放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上呢,还是将教学注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和控制?这是现代教育思想转变的重大原则问题。当然,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不可能存在一个标准的模式,因为反思本身就具有情境性和不确定性,反思只能针对具体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而在可能的条件下展开。

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现把反思类型和反思方法结合在一起作简要介绍。

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横向反思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个体反思和总结法,“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集体反思和对话法,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组织观看。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进行团队反思,每个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思不仅仅是“闭门思过”,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这是由教与学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除了同事之间的集体反思外,还可请教育教研学者介入,提出有促进性、针对性的建议,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从而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篇19:导学案方法教学之教学反思

导学案方法教学之教学反思

按导学案方法教学已经实行几天了,现在回头反思这几天的教学情况。

学生分组后普遍反映很新奇,课堂教学很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就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不足进行反思。因为这是一种新事物,老师与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上课方法教师都不是很熟悉,还需要一段时间摸索。在上课的时间安排上还需要注意安排合理,增加课堂容量同时要加快课堂节凑

相关专题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