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颐和园》 教学设计

山药啵啵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山药啵啵”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材《颐和园》 教学设计(共1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语文教材《颐和园》 教学设计

语文教材《颐和园》 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颐和园》 人教版新教材 四年级 语文 第七册第五单元 第18课(需两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优美生动,具体形象,处处都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教学这篇教材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写法。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形象具体,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进一步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进一步体会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色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2、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运用搜集的资料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2、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

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出示生字卡认读:

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教师指导学法:

默读课文,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记叙的游览顺序,划分段落。

2、学生自学。

五、检查交流课文学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检查交流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情况。

3、检查学生了解课文记叙顺序。

⑴ 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是: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⑵ 从文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法:

进入、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

4、划分段落,理清条理。

六、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 ) 阁( ) 漆( ) 昆( ) 殿( ) 爽( )

提( ) 各( ) 膝( ) 混( ) 臀( ) 大( )

栽( ) 堂( ) 廊( )

裁( ) 党( ) 郎( )

载( ) 赏( ) 朗( )

3、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篇2:语文教材《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语文教材《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海明威的生平与文学功绩

2、掌握内心独白对任务形象塑造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老人的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

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来把握人物--桑提亚哥这位硬汉子形象,找出文中人物的内心独白,进一步明确人物的永不屈服的精神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老人与海》教学设计。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找出人物内心独白,把握人物“硬汉”形象

教学难点:掌握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教学方法:情境法、启发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导入

[以课前视频欣赏导入]

同学们,刚才欣赏的是大家熟悉、喜欢的电视剧《亮剑》中的精彩片段--李云龙论述什么是“亮剑”精神?同学们听后觉得好不好?牛不牛?“亮剑”精神简单理解就是敢于与强大的敌人(对手)做斗争,无论对手多么强大,都要满腔勇气和信心,永不放弃、永不言败,要敢于亮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100部著名文学作品之一、美国里程碑式30部文学作品之一的世界名著--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看看主人公桑提亚哥“硬汉”性格和李云龙“亮剑”精神有么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翻到课文,课件显示课题《老人与海》)

(二)课前小测试(积累文学名著中的名言名句)[课件展示]

(三)作者简介[课件展示]

(四)故事梗概[课件展示]

海明威因《老人与海》这篇小说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篇小说的创作素材来源于一位古巴老渔夫的亲身经历。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小说叙述的是古巴一位饱经沧桑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已经八十四天未捕到鱼了,在第八十五天,他又一个人出海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了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马林鱼却被鲨鱼吃掉。本文节选的是主要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

(五)梳理课文情节

因为小说节选的部分比较长,共有几段?(97)那我先给大家一些提示,大家可以根据五次与鲨鱼搏斗、两次搏斗后的心理活动、最后返港回家把全文分为八个部分。[学生从文中找,讨论交流后明确][课件展示]

(六)问题探究:

1.老人在什么状况下与鲨鱼接二连三进行搏斗的?

年老体衰精疲力竭头昏眼花右手受伤

左手抽筋没有食物缺乏武器孤立无援

2.小说为什么要描绘鲨鱼的凶残?

鲨鱼:接二连三成群结队凶残强悍

对比--力量悬殊的对抗

3.老人先后几次与鲨鱼搏斗?结果如何?

①用鱼叉杀死一条鲭鲨

②用刀子杀死两条星鲨

③用刀子杀死一犁头鲨

④用短棍击退两条星鲨

⑤用短棍劈打成群鲨鱼

每次胜利都付出惨重的代价,最终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教案《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4.如何理解老人与鲨鱼的.搏斗?

人---自然(象征:不幸厄运困境)

弱--强(象征:敢于挑战,永不屈服、永不言败)

5.你如何看待桑地亚哥的失败?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可以说,这样一个形象,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6.桑地亚哥是个怎样的人?(人物形象分析)

硬汉形象:孤独,背运,贫穷,年老体衰,但是他乐观,自信,坚韧

忍着饥饿,疼痛,贫穷,竭尽全力,不屈不挠,顽强

(一个面临厄运甚至绝境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子!)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桑地亚哥

7.文中的独白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本文除了有关老渔夫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场面的描写,还有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它们忠实地记录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写出他在海上漂泊的这几天的心态,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内心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小说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说中的硬汉子多是“哑巴公牛”,言语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渔夫桑地亚哥却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坚强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动的人,因此成为海明威小说中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从刻画人物性格和表现文章主题两方面分析)

(七)板书设计:

(八)课外拓展:

1.从桑地亚哥身上你获得什么启发?(说话训练)

“如果有一天厄运来临,我…”2.阅读《老人与海》可以领悟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尤其是懂得如何面对困难,做生活的强者。请写一篇读后感(800字左右),记下自己读书的收获。(写作训练)

篇3: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颐和园风光图或录象片。

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写作顺序。

3、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入,导入新课

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一,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我们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板书课题:

颐和园

读课题,认读“颐”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先请你们自己跟随课文去游览颐和园。

(老师要求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观赏美景,既游览了美景,又自己解决了问题。)

1、请生自己提出自学的要求,师归纳总结:

⑴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⑶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色。

⑷有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课文,联系上下文,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它弄懂。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指名小组合作学习:

⑴议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⑵认真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来向大家介绍?

⑶议议自学中不理解的地方。

4、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师: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生说,师板书:

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前──昆明湖

你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

文中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写出要游览的地方,因此这篇课文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

1、游览了颐和园,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

板书:

大、美

课文哪一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

(引导学生找出第一、六自然段)

2、这是什么写法?

(首尾照应)

3、指导朗读:

看到这么大和美的颐和园,你的心情怎样?

(生说:惊喜、喜爱)

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朗读这两段吧!

四、总结

同学们真不错,游览也挺仔细的,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大、美,也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喜爱。那你喜欢颐和园那一处景色的景色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作业

巩固要认的字,练习要写的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颐和园的美景,激发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按游览的顺序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呢?

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点的?今天,我们再一起走进颐和园吧!

二、学习课文

1、师:各位“游客”,带上摄像机或者照相机,让我们一起走进颐和园吧。你最想在哪里“留影”,就把描写那里风景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吧!

学生自主选择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2、师:你最想在哪儿“留影”呢?为什么?

(生自由说,师点拨)

⑴有的想在长廊留影,为什么?

出示长廊课件。

师: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来到了长廊,啊!好美呀,你们最想把长廊的哪儿拍摄下来?

(生说:柱子、栏杆、横槛、花木)

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长廊的特点是,文中用了具体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这一特点。

板书:

长、美

谁来向游客介绍这么美、大的长廊?该用什么语气?

(喜欢、惊奇)

指导朗读。

⑵有的想在万寿山脚下留影,为什么?

出示课件:佛香阁、排云殿。

用上面学过的方法学习这一段,并突出佛香阁、排云殿的特点朗读时读重,表示强调。

板书:

闪闪发光、金碧辉煌

⑶有的想在佛香阁留影,为什么?

师:一转眼,我们就登上了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哇,我留影的背景好美呀,赶快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板书:

葱郁的树丛,黄绿屋顶,朱红的宫墙,昆明湖的静、绿,古老的城楼,白塔

师:这些景点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从远到近)

谁来介绍一处景点,按从远到近的顺序。

师:这些景色中那些词用得好?

(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形容词)

文中“滑”这个动词,为什么不用“划”?

生谈,师引导:“滑”字让昆明湖更静、更美,让人回味无穷。我们来读读。

⑷有的想在昆明湖留影,为什么?

自学这一处美景,师板书:

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游览了颐和园,在各处留影了吧!感觉怎样?我们带着对颐和园的喜爱来读一读全文吧!

4、再次感受颐和园的美:

美丽的颐和园让我们流连往返,我们把刚才拍摄的颐和园的录象,大家一起来共享一下吧!

师放录象。

三、创设情景,拓展练习

这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美,所以作者在课文最后发出感叹“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究竟颐和园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点?你们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来当当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介绍时,请用今天学过的游览的顺序来介绍。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也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景。1998年,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那你们还了解哪些“世界遗产”呢?请同学们去了解了解。

五、作业

1、回家,用游览的顺序,把颐和园介绍给爸爸、妈妈。

2、用游览的顺序,向你的朋友介绍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板书设计】

游览顺序 景物特点

长廊 长、美

万寿山脚下佛香阁 闪闪发光

(抬头看)排云殿 金碧辉煌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葱郁的树丛

登上万寿山 黄绿屋顶

(向下望) 朱红的宫墙

昆明湖 静、绿

古老的城楼、白塔

昆明湖堤岸、石桥、杨柳

小岛、宫殿、十七孔桥、石柱、狮子

篇4:《颐和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玩赏”等词语。

2、正确、流利和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初步感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充分领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收集颐和园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栽zāi,葱cōng)翘舌音(朱zhū),前鼻音(殿diàn),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师生交流。

3、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⑴ 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⑵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和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学习随着观察位置的变化有顺序地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准备: 教科书、多媒体课件、相关补充材料

教学步骤

(一)、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1、欣赏颐和园课件填空:颐和园是一个( )的公园。

2、今天作者会带我们去游览公园的哪些景点呢?默读课文(2—5)小节,用————————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并把线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

3、生上台交流游览线路图。并完成板画。

(1)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通过线路图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吗?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

(二)、讲练结合,细品韵味

1、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地方的景物描写具体的呢?在听读课文、欣赏画面的基础上,你对哪个景点最感兴趣?自己再去细细品味。

(用“ ”画出景物,抓住景物特点)

▲长廊

(1)小导游讲解长廊。(边讲边演示图片)

(2)其他学生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长廊的长和美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通过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分成273间。)学习作者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这种方法的用处。

(4)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描写长廊的长吗?(……)

(5)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用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的句式说一说)

(6)漫步长廊,欣赏着五彩的廊画,闻着微风送来的淡淡花香,你会说:

长廊真是世界上最 廊

▲佛香阁和排云殿

(1)请学生介绍佛香阁和排云殿。

(2)听完讲解你能感受到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特点吗 (雄伟高大,金壁辉煌)

(3)这些特点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耸立、金壁辉煌、一排排)

(4)指导朗读,读出气势。

▲昆明湖

(1)导游讲解昆明湖。

(2)昆明湖可是镶嵌在颐和园的一块碧玉呀!作者是如何用语言表现的

呢 (打比方)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3)品读句子,理解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句式练习:

昆明湖真美呀, 。

昆明湖的水真绿呀, 。

(4)换词法体会“滑”字。(通过滑——划的互换,体会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的慢,间接表现昆明湖的美)

(5)背一背这句话。

▲十七孔桥

(1)导游讲解十七孔桥。

(2)发散思维:十七孔桥上的狮子有哪些形态呢?(出示练习题: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子,柱子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 )、有的、有的(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这17孔桥真( )!

(3)师小结: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三)读写结合,临摹章法

1、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叫叙述顺序。

2、分男女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刚才我们学过

的内容,想想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指名答,归纳小结板书)

3、学习《颐和园》这篇文章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会作者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叙述、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四)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模仿《颐和园》的描写手法进行小练笔,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篇5:《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认读“长廊、横槛,画舫”等词语,并能完成作业本第一题。

2. 能理清作者游览路线,知道作者是按游览顺序进行描写的。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会通过抓重点字词的方法感悟长廊的美丽。

教学重点: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长廊的美,并能有所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一.课前谈话

师:上课之前老师先带大家去游览一下几处名胜风景,请你联系一下以前学过的课文,猜一猜这是哪里?出示学过的课文图片,如西沙群岛,长城等表现我国名胜风景的图片,回顾旧知。

引入课文,师:今天我们再去游览一个地方,它位于北京的西郊,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叫做“颐和园”。板书课题:颐和园,和学生一起边说边写,提醒学生注意“颐”里面是一个口。(描红口字)

二.检查预习情况

师: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出示课文词语,你会读了吗?指名读、齐读。出示图片理解什么是横槛

2.快速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一题,齐读

3.师:现在难度升级了哦,看看你能否填正确呢?出示作业本第5题

师:看来同学们都预习得很充分,那你是怎么知道作者先去了长廊再去了其他的几个地方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地找找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知道作者去了这些地方。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梳理作者游览顺序

师:作者先去的地方是长廊,你是怎么知道的呀?(出示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师:你是从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发现的,真不错。那么接下去作者去的这些地方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师:同学们你们真会学习。出示四句话,师:作

者先去了___,再去了___,接着去了_____,最后去了_____。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就是作者游览颐和园的(生说:顺序)也就是说,这篇课文作者是按(游览)顺序描写的,这是本单元我们要掌握的一种写作方法,请同学们在书上做一下批注。如果刚刚的题目有错误的,也请你马上把它订正好。

2.整体感知

师:刚刚我们理清了文章脉络,那么谁来说一说读了课文,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用文中的话来概括)师:哦,这是在夸赞颐和园,还有哪句话也在夸赞颐和园呢?(1.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2.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两句话一句在课文开头,一句在课文结尾,两句话又都是在夸赞颐和园,我们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写法啊?(首尾呼应)

四.品读课文,游览长廊

师:作者说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那么它到底美在哪里呢?下面我们就先跟随作者去游览长廊吧。板书长廊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长廊美在哪里,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A、预设一: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请你们再读读这句话,圈圈画画有关词语,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了长廊的美呢? ① “绿漆”、“红漆”,有红的有绿的,颜色很鲜艳,很分明是吧,那就请你美美地读读这句话吧。

② 一眼望不到头。这说明了什么?(长廊很长)师:是啊,长廊的美首先在于它的长之美。你们有没有过一眼望不到头的这种感受?(大海)。当你远眺大海,一眼望去,也是??能不能用你的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多叫几个朗读)

③ 作者又是怎样把一眼望不到头写具体的啊?(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师:你真会学习,能够联系下文去理解。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够经常运用这种方法来帮助自己阅读。请你再圈圈有关词语,作者是怎样把一眼望不到头写具体的?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用上了数字之后就把长廊写得(跟具体了 ),这就是我

们经常在说明文中见到的一种说明方法叫做(列数字 )。

出示长廊图片,看,这就是长廊,师:我刚刚听到了同学们的惊叹声,赞叹声,那就请你们再带着惊叹,带着赞美的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B、预设二:你还感受从哪里到了长廊的美呢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预设1.画数量多。

师: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圈圈画画有关词语,你从哪儿体会到了画多。

每一间 都有 几千幅画 师:是啊,画的数量真多,你能不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多叫几个读读)

②预设2.画内容丰富

你从哪儿读懂了画的内容丰富呢?(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师:是啊,内容这么多,而且每一幅画都是各不相同的。想不想看看横槛上的画呢?

③出示图片,看着这些多姿多彩的画,你想说些什么呢?当想到古代的能工巧匠们能在小小的横槛上画出了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④小练笔,假如你是颐和园内的导游,你会怎么向游客讲解长廊上的画呢? 各位游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长廊上的画吧,大家请看,这一幅幅画___________,你们看,特别是这幅画_____________________。(印出来) 小结: 这些彩画没有文字说明,但我们却能从中读出一段段精彩的历史故事,每一幅画都足以见证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工匠们的鲜血与智慧。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一起来读读这段文字。

预设三:

周围环境美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师: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长廊两旁花木很多)你从哪儿体会到的呀? (栽满,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是啊,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首写花

的歌谣,正月梅花??

师:长廊不仅很长,画很美,连他周围的(环境)也很美。

闭上眼睛,我们来感受一下环境之美吧。炎炎夏日,你漫步于长廊,忽然一阵微风从昆明湖上吹来,风中还夹杂着一丝丝甜甜的荷花香,用力深呼吸一下,立刻冲去了身上的暑热,你有什么感受啊?这就是神清气爽。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

荷花还没凋零,雪白的栀子花又静静地开放了,淡淡的清香在空气中酝酿,让我们一起深呼吸一下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五.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我们走在长廊上,向前望去,生读___________,向上看,生读___________,环顾左右,生读_____________,作者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把长廊的美写了出来。 师:当走在长廊上,手抚摸着五彩的柱子,想到我们的祖先没有先进的工具,却建造出这么雄伟的建筑,此时你又有怎样的心情?(骄傲,自豪)那就请你骄傲地读一读。配乐齐读。师:读了整段话,你发现了吗第一句话和其他几句话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总分)你观察地真仔细。希望同学们也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多用用这种写法。好吗

六.小结:仅仅一段长廊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相信园中的其他景色也一定会让我们更加流连忘返的。

篇6:《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⑶了解颐和园的内容,质疑──讨论: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⑷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体会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质疑──讨论自主、合作的了解课文的内容。

⑵通过体会句子,学会抓住特点进行描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关键

1、了解颐和园的内容,质疑──讨论: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粗知文章内容,学习头尾两段。

3、了解游览顺序。

教具准备

放大的颐和园插图。

教学过程

一、揭题,简介颐和园

1、生自由介绍颐和园:

最好由游览过此园的学生上台介绍,可出示图片、相片,不管去过的,可凭见过的图片或想象讲一讲。

2、师归纳:

北京西郊有一座规模宏伟的古典园林名叫颐和园。它原名“好山园”,后又名“清漪园”,是古代皇帝寻欢作乐的行宫。清朝的慈僖太后执政后,为把它作为避暑游乐之地,竞移用海军费用,重加修建并改称“颐和园”。国内各种园林建筑300余间。该园善用地形,构造巧妙,形成“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布局结构,是我国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晶。

解放以后,这个园成了旅游胜地。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主识字。

2、出示词语进行速记。

3、了解疑难词语的意思:

画肪: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琉璃瓦: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宇宙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肪形栏板。

三、理清全文思路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人、事、景、物。

写景的文章开头与结尾一般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写,大家说说:

总分总。

看书,找出头尾两段,看看主要讲什么?

开头主要讲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结尾主要讲颐和园到处都是美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这开头与结尾是什么关系?

首尾呼应。

剩下的自然段围绕着颐和园的美丽来写呢?

四、理清2~5自然段的思路

自由读2~5自然段完成练习:

2~5自然段是按照──的顺序写的。

(方位)

画出表示方位顺序的语句。生自由画后汇报。

生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生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生3:登上万寿山。

生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引导:到了昆明湖还游览了什么?

(十七孔桥)

现在完成练习:

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五、总结

我们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作者是怎样把处处景点写具体的,下一节课再读。

六、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

宫殿长廊油漆栽满昆明湖清爽阁楼

2、复习昨天学过的2~5自然段的游览顺序:

(方位)顺序,游览了(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二、讲读课文

大家自由读课文。

最喜欢读哪一段就先说哪一段:

采用的方法与以前的一样,先找喜欢的段、句、词,再说好在哪,最后再感情朗读。

生自学5分钟。

听取汇报。

生1、生2、生3各说一段,师为了结合方位顺序讲,故意选取最后一段──昆明湖。

1、精讲昆明湖第5自然段:

方法同上:

找、说、读。

自由读。

自由汇报。

师以小调形式询问阅读情况。

⑴昆明湖的美丽景物有哪些?

(堤岸、石桥、小岛、石桥)

⑵大家当当导游介绍这些景物:

生1讲堤岸:以他自己的语言讲,注意不能忽略长、式样不同、倒垂的这些特点。

师适时予以提示,同时鼓励学生用学过的词汇、诗词、修辞来讲具体景物。

请一生上台画堤岸,大家想象:

长长的堤岸像什么?

(龙)

师想象创设:

婉蜒的龙,正腾游上岸,伏在岸边,翘头欲向天空飞去,却迷恋这美丽的昆明湖水,久久不肯离去。

问生:美不美啊!

(美)

大家一起把这么美的景物读一读。

再请一生上台画杨柳,请大家齐诵《咏柳》等课外学过的有关柳的诗、词或由生想象自己补充。

想象句:“万条垂下绿丝绦”;千条万枝笑春风;长腰柔摆舞春风。

(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说)

现在一起读两处景物,要求读出美来,读出对景物的爱来。

湖心岛、十七孔桥一样讲法,注意强调十七孔桥的特点:

上百根石柱、上百只小狮子,姿态不一。

要求读出趣味:

齐读,抽几个记性好的学生找几句优美的来背一背。

2、讲万寿山及山脚:

我们已经游览过了昆明湖现在向万寿山迸发。

⑴大家知道文章的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都交代了地点,我们由昆明湖去万寿山也应该怎样交代于句呢?

生自由说后归纳:

走过昆明湖,就来到万寿山。

昆明湖的水,倒映着万寿山,我们向万寿山走去。

绕过昆明湖,就是万寿山。

师启发,那我们不看山底,直接登山了,同意么,不同意,就从山脚看起。

走过昆明湖,来到万寿山脚下。

⑵自由读第3自然段:

把看到的景物用“ ”画出来。

汇报景物: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佛香阁。

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要读出大殿的美。

⑶自由读第4自然段:

来到了山脚,想不想往上走,想,就先讲一句介绍方位的话。

(“登上万寿山”)

方法同上:

找、说、读。

师注意:

由“掩映”一词挖掘山的神秘美,出示简笔画讲词义:景物一半被绿树所遮只露出一半。由“耸立”一词讲建筑物的高大。

再注意:由“镜子”“碧玉”讲比喻的好处,使所描写的景物变得生动、具体。方式可飞用比较句对比着讲、体会。

师归纳:

万寿山这一段先写近的景物,再写远的景物,从“向东远眺”这一语句可以看出这一方位顾序。

出示练习:

要求读出美。

接下来该去哪里?

(长廊)

怎么交代顺序?

(下了万寿山,来到长廊)

3、讲长廊要求生自学此段:

注意点:

⑴方位顺序要讲到:

长廊──长廊两旁。

⑵景物有柱子、栏杆、长度、间数(这里采用了数字的方式,具体地交代了长廊的长)、横槛、花木。

4、归纳出“美”后齐读长廊这一段。

三、总结

今天我们先学( )再学( )和( ),最后学( ),每一段开头都介绍了方位:来到昆明湖;绕过昆明湖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下了万寿山来到长廊。

如果你去游颐和园你能这样游览?不能还得按一定的方位顺序,还得从大门进入,先游长廊,再游万寿山脚和万寿山,最后游昆明湖。这说明写作也得按一定的顺序写。这一切景物都是美丽的,这几个白然段都围绕着1和6自然段写,这头尾两段各起什么作用:总述与总结,这叫首尾呼应。

篇7:颐和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学习过渡句。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地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难点:体会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导语:孩子们,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被誉为“人间天堂”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在初读课文以后,你认为作者游完颐和园的总的感受是什么?请说一说。(这可真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走进颐和园吧!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再来欣赏一下这个大花园的美丽风光吧!

2、“各位游客,昨天我们已经了解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大家还记得吗?”谁来带我们重游一次。指名生答,师相击点击导游示意图,然后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作者的游览顺序是: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第2自然第一句话)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第3自然第一句话)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第4自然第一句话)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第5自然第一句话)

3、师接着引导:“现在我们就到这些景点去细细玩赏,相信大家一定会不虚此行!”

(二)导读“长廊”,感悟学法。

1、导语:“游客们,现在我们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了(课件出示长廊图),请大家仔细欣赏,看看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学习要求: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划一划:用横线划出描写长廊的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2)读一读:读读有关描写长廊的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

(3)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写?

3、学生自读自悟。

4、师生互动,汇报交流。(先指名谈谈自己的游览后的.感受,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1)感受长廊的长:抓重点词句-----出示长廊图片,直观感受-----有感情朗读,读出长廊的长。

出示句子:“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个句子时,引导学生抓住“700多米”和“273间”这些详实的数字,体会长廊的长和间数的多。再全班齐读这个句子,读出“长”这一特点。(师相机板书:长)

(2)感受长廊的美:画、花

A、当学生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一句子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边读边想象描写的画面,再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然后小组比赛读,让学生感受到画的多和美,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能工巧匠的智慧。

B、当学生读“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一句子时,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演绎读,其他同学想象画面,再全班齐读,重点指导“神清气爽”一词的朗读,读得舒缓、陶醉,从而体会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美。(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概括板书:美)

5、师美读长廊部分,生闭目想象画面。

6、出示长廊视频,让学生欣赏。

7、引导学生说说这部分是按什么方法写的,并归纳小结,这一部分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写的。(即先抓住“长”的特点总体介绍,再写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三)学法迁移,自学探究。

1、导语:“各位游客,刚才我们游览了长廊,接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细细地去欣赏,然后和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2、出示学习要求:运用学习长廊部分的方法,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景点(即课文3—5段),先自由学习课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1)划一划:划出描写景物的词句,好好体会体会。

(2)读一读:读读有关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

(3)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写。

3、在学生明确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先自由学习课文,再小组合作探究。

4、全班汇报交流。先指名学生谈谈自己游览后的感受,以及在重点词句中领会到的景物的特点。

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并适当点拨。例如佛香阁,引导学生从“耸立”一词体会佛香阁的高,再提示学生除了“耸立”一词,还有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到佛香阁的高?让学生明白“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这个句子,也间接说明了佛香阁的高;又如昆明湖,学生很容易就会找到“镜子”和“碧玉”这两个词来比喻昆明湖的静和绿,还应引导学生抓住“滑”字来体会昆明湖的静。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相机板书:

接着,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写佛香阁和昆明湖这两处景点的,如“佛香阁”是从整体上写,突出“高”这一特点,而“昆明湖”是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到长堤、湖心岛和十七孔桥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学生领会学习长廊方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探究。在汇报交流中,欣赏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优美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表达出来,升华自己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突出了教学重点]

(四)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1、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师:“游客们,我们跟随着作者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大家感觉怎样?”(指名生答,师相机板书:大公园、美丽)接着因势利导:那里的景色仅仅只有书上介绍的这几处吗?(不是)你是从课文中那一句知道的?难怪作者不由得写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这么美的颐和园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国像这样世界级的遗产还有很多,如长城、北京故宫,我们作为中国人,为此而感到骄傲。”

2、学习写法:“颐和园这样美,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的?”(指名生答,并结合板书总结:“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用不同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那么,今后我们写游览活动,也可以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体现个性。

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美景说不尽

篇8:《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这篇课文的重点,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二是引导学生品味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本课可以用欣赏颐和园的图片调动兴趣切入,然后读课文,了解作者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引导交流,输理出全文的条理,接着让学生再来读书,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处景点,为什么;也可以创设带领学生到颐和园游玩的情境,让学生谈谈最想在哪里摄影留念并说明理由。这部分主要采取赏析品读的方法。在开放式的互动交流中,教师把握住两个重点长廊和昆明湖,因为这两部分的描写最精彩细致。长廊一节引导学生体会长廊长、美的特点,然后抓住个“神清气爽”体验式美读。昆明湖的交流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水的静和绿,还用一个“滑”字衬托昆明湖的静,意味无穷,颇具匠心,抓住“滑”体会用词的巧妙,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之后引导发现“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使我们对颐和园了解如此清晰呢?”学生借助立体式板书不难看出是游览顺序,“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样的游览顺序”,引导学生读书勾画,再组织讨论交流。“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从这些语句不仅看出作者的游览顺序,还从“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体会到作者移步换景、过渡的自然,用词的准确。最后通读全文,把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熟读能诵。

二课时教师学习作者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学习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完成课后安排的小练笔。小练笔,教师还可以运用学生熟知的劳动公园等统一指导,学习《颐和园》的写法,按游览顺序移步换景、过渡的自然,抓住特点描写。

篇9:《颐和园》教学设计

提问:哪些句子能够体会作者的游览的顺序?

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句子。

从句子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指名上台画一画。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5、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些颐和园的景色的?

给课文分段,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三、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出示自学指导:

(1)、请大家读一读长廊这一部分,找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2)、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读书。(大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3、说说作者描写的景物。

4、这些景物作者是按什么什么顺序观察的。

5、指名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6、学习3~~5自然段

自学指导

1、自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2、选择你最喜欢的景物,有感情地多读几遍,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书。

3、汇报: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第三自然段佛香阁排云殿

第四自然段昆明湖

第五自然段十七孔桥

4、我们先来到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谁喜欢“佛香阁”,读读句子

出示句子。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5、谁喜欢“排云殿”读读句子,说说有什么特点?

6、喜欢昆明湖的同学来读读句子,告诉我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把什么比着什么?

还有哪一句也能看出昆明湖的静?“滑”换成“划”行不行?哪个更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7、美丽的昆明湖上有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喜欢十七孔桥的同学来读读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

狮子多桥洞多柱子多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同样让我们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和雕刻的技艺高超。

齐读这句话。

四、总结

我们随着作者将颐和园游完了,那么颐和园中,就这些景观吗?

齐读最后一段。

课后拓展

颐和园还有哪些景点,课后查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篇10:《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

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

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

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

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

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自由

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10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篇11:《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编意图】

1、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积累语言的能力。

4、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

一、照片引入,xxxx引趣

(展示本班学生在颐和园内所拍摄的照片,通过学生介绍照片的背景,激发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

1、出示照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照片上的小男孩吗?大家一定想知道这些照片是从哪拍的。

2、生介绍自己游览颐和园的情况:

出课题并板书:

颐和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颐和园》。

二、交流资料,预习反馈

1、导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找有关颐和园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讲讲。

2、学生交流资料。

(通过资料的交流,使学生对颐和园的认识较为全面,同时对学生查找的资料及时予以肯定,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热情。)

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中利用图片、电教手段等创设一个旅游的环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1、导语:

的确,颐和园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们想不想到颐和园去看一看?那好,就和老师一起走进颐和园。

2、颐和园的课件,配乐范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景色美。

3、回答:

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整体入手,理清顺序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再次感受颐和园的美,思考: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的。)

2、快速浏览课文:

看看是否能用上书中的语句说一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或者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说明。

(充分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篇12:《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颐和园风光图或录相片。

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铺设情景,导入新课

1、你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你想和老师一起去游玩颐和园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导“颐”字的书写

2、简介颐和园

二、学习词语、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配乐朗读。

2、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点?

三、驻足景点,品味美丽

景点1:长廊

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1、说说从哪儿体会到了它的长?

重点句指导:(课件出示)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a、比较感知长廊的长:我们的教室长8米,七百多米相当于――个教室,这真是――

指名读句子,读出长廊的长:突出一眼望不到头。

b、齐读句子,感受长廊的长。

2、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3)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4)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景点2:万寿山

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万寿山

1、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 “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作者接下来来到了昆明湖,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点?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篇13:颐和园教学设计

一、读课题,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1、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颐字是本课要学会写的生字,看清楚笔顺。生书空。齐读课题。

2、这个颐字不常见,它是什么意思呢?

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课件出示字的解释:1、面颊、腮;2、休养,保养)你们觉得选哪一种解释合适?

3、谁在这里休养身心?(慈禧太后、皇帝)颐和园是清代皇家的后花园,也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慈禧太后和皇帝希望自己能在这个园子里颐养天年,所以取名为――颐和园。

4、这节课,让我们走近颐和园,去感受它拥山抱水的秀美景色。

二、初读感知,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情况。大屏幕出示生字词:

颐和园耸立佛香阁画舫

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

琉璃瓦远眺堤岸姿态不一

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

重点理解:

画舫:(1)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吗?

(2)仔细看看这个字的偏旁,和什么有关?画舫是怎样的船?船上画了很多画。画舫就是指装饰华美的游船。看,这就是画舫。

横槛:

(1)横槛是什么意思?找出课文中带有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

(2)联系上下文,再看图,这就是颐和园的长廊,谁能指出横槛是哪儿?

琉璃瓦:璃读成轻声。看图,这就是琉璃瓦,内层用较好的黏土,外层用玻璃烧制而成。多为黄色或绿色。

远眺:

(1)眺就是看、望。远眺就是站在远处看?读文中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仔细想一想它的意思。

(2)作者远眺,他望见了什么?他是站在什么地方才看见这些的?远眺,不仅只是向远处望,是站在高处向远处望的意思。所以,理解词语不能想当然,一定要多联系上下文去读、去想。

3、齐读词语。

二、从游览顺序入手,了解文章结构和课文内容。

1、把词语送回课文,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游览了颐和园中的哪些景点?

2、指名说,相机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快速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划出来。

4、指名说,相机出示句子:

(1)男生、女生、全班齐读三处句子。师相机指板书述:首先游览长廊――然后游览万寿山――最后游览昆明湖,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由读句子,找出作者游览过程中的动词。从这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3)作者不停地走啊看啊,一路的景点各不相同。他走到哪看到哪,他看到哪了就写到了哪,这样的表达方式就叫做“移步换景”。读一遍。(板书:移步换景)我们在写游记类的文章时也可以学习作者这样的表达方式。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刚才我们走马观花的游览了颐和园,现在,我们也来移步换景,

就跟随作者先到长廊看一看。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想长廊有什么特点,把相关句子勾画出来。

2、生汇报交流:

(1)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些句子感受到了长廊很长?一眼望不到头

七百多米273间(你很会读书。作者列举这些具体数字来表现长廊长的特点。能读出来吗?(指名读)

(2)还有不同感受吗?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这是色彩美。

(3)还有补充吗?长廊的画多。几千幅,说明――(数量多)而几千幅画没有两幅完全相同的,说明――(形态多,色彩多)。红的栏杆,绿的柱子,还有五彩斑斓的画。这长廊,怎一个美字了得!男生读,女生读。

(4)长廊不仅长而且美。不仅廊内画美,而且廊外什么美?透过这个满字,(课件)你能感受到什么?(花多,形态多色多……)

一个满字别有韵味,谁来读?廊外风光无限好!齐读。

(5)此时此刻你就站在这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上,看着绿色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头顶着五彩画卷,任花香一阵阵扑来,你的心情怎样?

用课本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神清气爽)

(7)让我们再次回头看看美丽的、让我们心情舒畅的长廊:指大屏幕――我们来合作读,(师: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作者先整体看――,再抬头看廊内――,又放眼看廊外――。

(8)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三看长廊,联句成段,将这条蜿蜒于万寿山南麓,昆明湖北岸的长廊完美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这段话,由衷地赞美这条美丽的长廊吧!(9)能试着背诵这段话吗?

这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了的主要内容,领略了长廊的美,再到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看一看,去领略颐和园中更多的美景!

篇14: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颐和园长廊的长与美,并读懂长廊不同的美,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对长廊的观察顺序。

3、读正确生字,读通顺课文,理解“横槛、神清气爽”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长廊不同的美。

2、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北京西北郊距北京城区15千米的地方有一座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1、看我写它的名字。

(提醒“颐”左边部分的书写,并引导在课题旁写一遍”颐”字。)

2、自古以来,有许多名人墨客游过颐和园,大家想知道他们笔下的颐和园吗?

大学士纪晓岚当年游颐和园,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

著名的乾隆帝对昆明湖情有独钟,他说: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毛主席业曾这样称赞颐和园:莫到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3、颐和园究竟魅力在哪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颐和园。

二、入园,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想想:作者先后游览了哪些地方?用横线划出来。

2、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长廊 柱子 神清气爽 建筑 佛香阁 堤岸 雕刻 狮子 姿态

(1)指名读,注意指导“廊、阁、堤”的读音;指导书写:“廊、殿”。

(2)当小老师读,开火车读。

3、师生合作,完成填空

(1)填空:①出示: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 )。

②指名答后出示板贴:师出示词条:长廊

③读准字音(后鼻音)记住字形: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在书上空白处,练写一个。

④拓展:除了长廊,你还知道有哪些廊?

(2)继续填空:走完长廊,就来到了( )。(万寿山脚下)

登上(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万寿山)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昆明湖)

3、师: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作者先后游览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4、出示课文的开头、结尾,引导读:

齐读开头第一段――分四组分别读第2、3、4段的第一句话――齐读结尾第六自然段。

5、小结:这就是课文的结构――总分总,也是文章的段落提纲,是文章的缩影。

6、过渡: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先去长廊游览一番。(板书:长廊)

三、游“长廊”

1、指名学生读,读后交流: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长、美)

2、品长廊之“长”:

师: 课文是怎样描写长廊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找找有关语句。

出示图片及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1)找词:A:一眼望不到头 (师:视觉上的感觉。)

指名读1+1 引导评价,并指导:“一眼”的“眼”字声音拉长些,感觉就更长了。

你的读让大家感受到长廊“一眼望不到头“。

B:七百多米长 (师:这又是用什么来说明长廊的长? 渗透说明方法之数字说明。)

(2)补充资料:

长廊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纪录”。

(3)引导算一算:一间教室约8米长,七百多米大概相当于几间教室长?(引导算一算,相当于80多间教室的长。)

(4)引导读出“长”,还能读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3、品长廊之“美”:

过渡:长廊给你的印象仅仅是长吗?

(1)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长廊的美? 板书:美

(2)交流:

句一: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① 出示图片,师:这就是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

② 引导观察:仔细看,长廊上还有哪些颜色?

生:暗红 ,淡绿 ……

师:看来长廊美在色彩。

(3)还有哪些句子感受到长廊很美

句二: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① 指导词语:横槛。读准字音,结合字典中的解释知道上为槛,下为栏。

② 师: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画多、美,却没有重复)

补充资料:廊上的横槛和枋梁上的彩绘,共有一万四千多幅,内容包括山水画,花鸟虫鱼,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③ 引导想象(幻灯片出示几幅横槛和枋梁上的彩绘,:如果你走在这样的长廊上,你感觉如何?(同时体会古代画家、工艺家的精湛技艺和伟大智慧)。

引:你就不想发出一点赞叹吗?――引导读出自己的赞叹。

是谁创造了这么美的长廊?――读出对劳动人民的感激、敬佩。

④ 组织讨论:你还觉得这画廊仅仅是色彩美吗?(美在内涵,美在精致)

师:这是一种有内容的美,再读句子!

出示句子: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你读了这句话,还觉得长廊美在哪儿?(美在赏心悦目)

4、引导齐读整段话:

(1)引读:向前看――

向上看――

向两边看――

(2)师引:发现了没有,作者除了写了长廊的长与美,还很注意写作的顺序。这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四、暂时出园:

师:走完了七百多米的长廊,我们也累了。歇一歇,下次在继续游览万寿山、昆明湖,好吗?

五、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

2、课后观看图片,交流体会。

六、课外延伸

补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

1、通过查资料,你还知道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一些景物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

3、学生把收集的资料贴到展板上。

4、小结:颐和园的景物真是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

5、要求同学们通过多种渠道了解颐和园,做成一张手抄报。

篇15: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边看图片边导入,同学们,在北京西郊有一个清代的皇家园林DD颐和园。园内湖光山色、相映生辉,令人留恋忘返,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去预习课文,并且把自己喜爱的景物画下来,同学们画得真好啊,我们仿佛以置身于颐和园中,这节课就让我们在颐和园里一边欣赏,一边学习,好吗?

(二)新授:

1、下面老师请几位小画家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上台介绍)。

师:颐和园美,同学们画得更美,下面我们来看书里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注意听,一会儿回答两个问题。

出示问题:

a、填空:北京的颐和园是个(  )的大公园。

b、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

2、同学们读得真好,谁能回答第一个问题?你在哪儿找到答案的?(第一自然段)你能给大家读一下吗?这一段总的描写了颐和园的什么特点?(美丽)同学们齐读这一段。

3、那么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呢?你从哪儿看出浏览顺序的?(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你真有眼力。请同学们把这几句话画出来。

4、你最喜欢颐和园的哪个景点呢?

喜欢长廊:你能用喜欢的感情给大家读一下描写长廊的部分(指名读)长廊的什么地方吸引了你?

a、长:板书“长”。那句描写长廊的”长”?(出示课件)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廊的长?(列数字)作者用列数字的写作方法让我们很直观的了解了长廊的”长”,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b如果谈到横槛上五彩的画,师出示两张图片,简要介绍画的内容,并告诉学生从画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c、如果谈到花木、微风,师说真让人心旷神怡呀!谁能试试用这种感受读一下这句话?重点强调“又”字的读法,“又”体现了长开不败的美景。理解“神清气爽”的意思。(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长廊的?板书:(内DD外)

(2)喜欢万寿山(板书:万寿山)

谈到“佛香阁和排云殿”问:a、从哪些词能看出佛香阁和排云殿美丽壮观?你能读出这种壮观的气势吗?(同学们可以边看、边听来感受)

b、这是我们站在万寿山脚 下看到的(板书:下)。登上万寿山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上) 请把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象读一读。

c、听到了朗读,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如说昆明湖静(出示图片)。问:从哪儿出来的“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是一个什么句?动笔画下来。还有哪一句也能说明昆明湖很静?“游船、画舫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句话中哪个字能突出湖面的静?讲时出示这个句子,并用红笔标出“滑“字,问:“为什么用‘滑’字,不用‘划’字”?让学生体会。师小结:同学们体会得很深刻,从一个“滑”字中,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希望同学们平时在写作文时,也要象作者一橛用好词语把作文写生动。

过渡:从万寿山上乍昆明湖就这么美,置身其中又会如何呢?谁喜欢描写昆明湖的部分给大家读一读。板书(昆明湖)

(3)汇报昆明湖部分

如说到狮子,师说:一定是卢沟桥的狮子给你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使你首选被这些小狮子吸引了。

如果说到昆明湖的美,问:哪些地方美?师板书(堤DD岛DD桥)。

小结:在昆明湖畔,我们再一欠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看来颐和园里的美景真是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完,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打开图片)。

看过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

让我们带着这种上感受齐读最后一段。

师:颐和园这么美,我们来组织一个颐和园旅游团,去欣赏我国现有的皇家园林的美景好吗?谁愿意来参加,你来当DD导游。

(三)总结:这篇课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总-分-总)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地点转换)

作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条理清楚地为我们展示了苍翠如黛的万寿山,碧波涟漪的昆明湖,看到了颐和园内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天然巧成,让我们充分领略了中国皇家园林鲜明的文化特色,希望同学能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能记住这美丽的颐和园。

相关专题 颐和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