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课件素材

意大利之梦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意大利之梦”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美术课课件素材(共11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小学美术课课件素材

教学目标画表情

认知目标:学习画表情用简单表现人物面部五官结构及表情的方法,画表情使学生今后能初步掌握表现人物情绪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画表情,使学生理解五官中特别是眼、嘴、眉的微妙变化就可以传达到人的不同情绪。 画表情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人物面部表情变化,画表情理解世间事物都有规律性的道理。

{ 教学设想 }

教学重点:了解人物面部表情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面部表情变化规律的运用。

教学准备:计算机、实物投影、录音机。 画表情

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小游戏。 老师这里有四种味道的食物,我要 找四个同学到前面来品尝,请同学们根据它们作出的表情猜一猜,他们吃到的分别是什么味道的食物?”

2、(学生做游戏)“他吃的是什么味道的?”“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你能做一下这个表情吗?”

B、传授新知 画表情

(一)《表情歌》

1、通过这个游戏,我们知道在生活中,味觉的刺激可以引表情的变化。那么,还有那些情况会影响表情的变化呢?我们先不急着回答,我们来表演一下学过的《表情歌》。”

2、学生表演《表情歌》。

3、你们表演的可真棒!

提问:现在,你又了解到表情的变化还和什么有联系?(心情的变化)

(二)学生表情图片

4、你们回答的非常精彩,为了奖励你们,老师给你们带来 了一份礼物,是我们班同学的相册,你们想看吗?”

5、(微机演示同学各种表情的照片)“这是谁呀?”“他 在干什么?” “这些表情是通过什么的变化表现出来?”

[五官的变化]

小结:对,在生活中,人的表情都是通过五官中特别是眉、眼、嘴的微妙变化表现出来的。这些表情往往也反映了人的内心

世界。

(三)表情的变化规律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了解了各种表情的特点呢?现在我要给你们出一个难题。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眉毛、眼睛、嘴,请各个小组同学合作,摆一摆,看一看,看哪个小组能拼出不同的表情来!

6、[学生活动] 请一个小组到前面拼摆。

7、(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同学的图片,归纳为哭、笑、 怒、愁四种表情。

8、学习学生总结哭、笑、怒、愁的五官特点。

小结:你们说的真棒,老师把同学们的这些内容组织在一起编成了一首儿歌,想听听吗?

(微机演示:表情儿歌)

儿歌:画人愁,垂眼落嘴皱眉头。

画人怒,瞪眼咬牙眉上竖。

画人笑:眉开眼弯嘴上翘。

画人哭:眉掉眼垂嘴角向下竖。

C、学生操作与教师辅导

根据这首儿歌,请你们画一张带有自己表情特点的自画像。

D、作业展评

E、教学小结:

关于表情的内容还有很多,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学习,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下课。

篇2:小学美术课课件素材

教学目标是:

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了解艺术家的作品怎样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认识中国画表现的特殊效果。应会:能用国画的表现方法,大胆地对动物的脸部特征进行创作;能较熟练地掌握用笔方法,控制墨色;能将动物的脸进行夸张、再现;能够自主探索绘画创作。

2、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形成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平等发展的意识。

【情境】

课前我制作看漂亮的课件,以加强上课的效率,并把课堂结构调整为观察体验、欣赏探索、示范讲解、创作练习、拓展评价五个步骤。学生在看完老师展示的有关动物的图片和自己的体验后,对描绘动物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看完老师的示范后,不仅对用中国画的工具作画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促进学生对如何把握动物的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分析】

(一) 实现最优化教学导入

人获得信息的途径有80%来自视觉。所以形象丰富、生动的图象是美术课堂导入环节的主要来源,通过对色彩的感受、形态的体验、情景的触动,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进入有效地学习状态。

本堂课让学生欣赏了很多可爱的小动物的图片,学生看到这些喜爱的动物后,不由自主地想把它画下来。于是我有紧接着设计了让学生体验的教学环节,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动手尝试,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情感”是和谐教育的动力,导入方式的最优化设计又是课堂教学的排头兵,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源。本堂课的导入实现了优化教学,为学生作画做好了铺垫。

(二) 运用合理化引导观察

在引导学生欣赏黄永玉的《猫头鹰》的国画时,我特意出示了猫头鹰的图片和国画作品放在一起,并让学生找出猫头鹰的特点,并和画作《猫头鹰》进行比较,看看他们的异同点,并理解画家如何把握动物的特点。通过分析,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并极大激发了学生创作兴趣,使课堂有声有色,富有童趣。

(三)树立多元化评价

通过自评——他评——师评的三位一体化,每个人的不同角度出发,使评价更丰富,更多元化。而目前美术公开课有些忽视学生作品评价,《美术课程标准》在论述美术作业评价是指出:“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作为引导者,应该留出一点时间发现作品的亮点,强化个性发展或引导指出并弥补不足,获得持续发展的兴趣与潜力。然而,一些老师并没有给学生进步发展的机会。没有老师的点拨评价,我想学生只能原地踏步。再加上他们在不断地欣赏大师作品,等到高年级后会出现“眼高手低”现象,从而失去作画兴趣,那是我们做老师的最大悲哀啊!所以说,重视并树立多元化评价是刻不容缓的。

【体会】

在减少课堂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的尝试中,我认为主要是要设置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环节,并合理的把握好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篇3:小学美术课课件

课题:明与暗

课时:4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物体的明暗发现方法。

2、技能:学生能初步运用明暗表现方法去观察、分析、描绘物体的立体感觉。

3、情感: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教具准备:

1、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数个

2、射灯

3、静物台

4、投影仪

5、范画两幅

6、铅画纸一张(4k)、铅笔、美工刀。

学具准备:8开素描纸,绘图铅笔、画板、橡皮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看教室两边墙上,这些是美术兴趣小组同学们的素描作品,你们能看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

师:对,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现的石膏体。那么今天我们就跟大家来共同学习新的一课“明与暗”。(出示课题)

(二)新授:(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理解物体明暗的产生。)

师:我们首先来研究研究明暗怎样产生的。

(写生灯)你们来看,这是一张白纸,我们把它放在灯光下,你来观察一下,在它的表面上有没有明暗变化?谁能想办法让这张纸产生明暗变化?(学生上台演示)

你是把它卷了一下,来观察一下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总结:有了从明到暗的渐渐过渡的变化。

师:下面来看这位同学把纸折了一下,我们把它放到灯光下,有了什么变化?

师总结:对,明和暗有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对比非常强烈。

师:还有一位同学把纸揉皱了,看看它在灯光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师总结:纸上出现了丰富的明暗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总结出明暗时怎样产生的吗?

师总结:对了,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

(三)观察体会(设计意图:通过对实物的观察理解,加强学生对物体明暗认识与体验,并为下一步进行实践创作做准备。)

1、同学们这里有一个石膏球体,我们来观察,当光线照射的它时,我们会发现什么?(出示石膏球让学生思考、议论后回答)

总结:光照后,球体表面出现了明、暗半球。你们再仔细看看,球体的亮部有没有明暗变化?暗部呢?

总结:球体的明暗变化比较复杂,而且是逐渐转变的,可概括为: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面受光面),暗面(即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投影(物体挡住光源产生)。(课件演示)

2、刚才我们分析了球体的明暗变化规律,其实任何物体在光的照射下都会产生这些明暗变化,我们来找找看。(出示石膏几何体让学生观察)

(四)主动参与(设计意图:演示绘画方法,给学生直观印象。)

下面老师就用铅笔画素描的形式表现圆柱明暗关系。

1、第一步是整体观察分析,要确立光源方位,找出明暗交界线所在的位置。

2、观察好了就可以起稿了,用直线画出圆柱的结构轮廓;接着画出明暗交界线、投影;

3、然后就可以铺大色调了,铺出暗面、投影的基调;(注意:用直线排成块面,顺着球的弧面画;投影注意近实远虚。)

4、最后进行细致刻画:从明暗交接线入手,先画出背光面基本调子;背光面近暗远灰,但不能比受光面的灰调亮;再从明暗交界线向亮调子由深到浅过度;亮调子用较硬铅笔画。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作业设计:

1、学生选择立方体或圆柱体画出明暗素描,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2、注意把握以下问题:

A、灰调过少或高光位置不对;

B、明暗交界线不准;

C、投影不准;

D、排线问题;

E、反光太亮。

四、欣赏讲评(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平台。)

教师把学生完成的作品摆放到前面,全体学生欣赏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知道了怎样运用明暗变化表现石膏几何体的立体感,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绘画中,观察生活中各种不同物体的明暗,并用画笔把他们描绘出来。

六、拓展:

观察其他几何体在光照射下其结构特点及明暗变化,并进行写生。

教学反思: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懂得写实素描石膏几何体写生的意义。了解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深浅不同的明暗关系。把这种关系画出来,就能表现具有立体感的物体。学生在课上都能认真观察,仔细写生,因为初次接触素描绘画,所以有的学生还不太能绘制线条,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型掌握得还算可以。

课题:寻找美的踪迹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 表现 综合 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2、技能: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肌理的美

2、合理构图

教学难点: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教具学具准备: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宣纸等

课件内容:

1、不同数量花的欣赏

2、长城远近照片的欣赏

3、树林、沙漠以及树叶、沙粒的欣赏图片

4、肌理图片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数量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1、请学生欣赏一朵花照片、几朵花照片和许多花的照片。

教师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师:小结: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

2、揭示课题

我们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请学生欣赏长城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教师再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师小结:近处的长城威严壮观,远处的长城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

教师启发学生:古代诗人杜甫曾有一首诗来形容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

2、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的照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提问学生: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

小结:这些景色都是我们平时注意到的美。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叶也美丽。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

3、学生用这种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踪迹。)

例如:汪洋的大海很美丽,滴滴水珠也美丽。

我家的房屋很美丽,整齐的砖瓦也美丽。

我们的学校很美丽,……也美丽。

4、欣赏肌理图片。(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找寻肌理制作的方法。)

自然界的肌理图片以及制作出的肌理图片。(制作的肌理图片表现点和线的各一张)

在欣赏照片肌理现象中,提问学生:你觉得它们象什么?

在欣赏制作的肌理图片中,提问学生:这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一幅是用白菜的叶子沾墨拓印制作成的。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二幅是用揉皱的纸张沾墨,然后打开后的效果。

学生讨论

小结:线可以用吸管吹,用墨和生宣纸渲染等方法

点可以用牙刷、喷壶、水彩笔点等方法进行制作。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演示其中一种到两种方法。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作业设计:

可以用数码相机直接拍摄风景或者肌理的照片。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制作肌理效果的作品。

四、作业评价:

学生相互欣赏,通过师生互评对作业进行评价。

五、拓展:

(1)用照相机记录事物的发展过程,如植物的生长、季节的变化、昆虫的演化等。

(2)比比,看谁的照片拍得好。

教学反思: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节课就是用相机来记录我们身边的美,如何用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来寻找美的踪迹。

课题:泥浮雕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浮雕的概念和分类

2、技能:学习用陶泥制作一个浮雕作品。

3、情感:培养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设计一个自己喜爱的泥浮雕。

教具学具准备:收集有关浮雕的资料、图片、陶泥、泥塑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

1、欣赏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雕塑馆去参观,想去吗?

课件展示一起欣赏古今中外的浮雕作品

如:中国唐朝的《昭陵六骏》,《人民英雄纪念碑》、非洲浮雕、青岛沿海的浮雕柱子等或者是其他学生的浮雕作品

师:欣赏到了这么多的雕塑作品有什么感想?

教师拿泥笔筒或完全立体的雕塑与我们欣赏的这些雕塑有什么不同?

(生答:一种是完全立体的,一种是在平面的基础上有一部分立体)

2、揭示“浮雕”的概念

师:我们知道,从背景中凸出形象的雕塑称为浮雕。根据凸出的程度不同,还可以分成高浮雕和浅浮雕。浮雕具有绘画与雕塑相结合的特点。为什么我们说浮雕具有绘画与雕塑相结合的特点呢?

生:因为浮雕和普通雕塑一样是凸出的,但却又和绘画一样只能从一个方向进行观察,所以我们这样说。

(二)新授:

学习制作泥版浮雕(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看书和师生的共同演示、探究,自己总结出制作的方法)

1、看到这么多的浮雕作品,我想同学们也都跃跃欲试了,你们想做一个什么样的浮雕呢?(生答:动物的、人物的、植物的、太阳的等)

2、制作步骤:

(1)揉泥

(2)拍泥板

(3)割边

(4)画形象:用铅笔或者自己的泥塑工具在底板上画上形象。

(5)堆出大的形体:

注意看老师都用了那些制作方法?

生答:用搓、捏、压、剪、刻、画等方法制作出泥版浮雕大的形体,并将他们按照刚才画出的形象,利用水作为粘合剂,将他们粘在底板上。

(6)塑造形象局部:

利用泥塑工具或者手指,将自己已经制成的大的形体进行仔细的描绘,也要用到压、剪、刻、画等方法进行装饰最后形成制作好的泥版浮雕。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评析作业:小组互评

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各小组的作品不仅创意好而且制作的也非常精美,希望同学们能够利用所学过的陶艺制作方法,做出更多更出色的作品来!

六、拓展:

1、尝试创作一件带有主题性的浅浮雕或高浮雕作品。

2、尝试用其他方法制作浮雕作品。

教学反思:本课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用随处可取的黏土材料。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学生喜欢的人物、动物或者景物形象,并通过小小的泥浮雕来了解祖国民间艺术文化。欣赏泥塑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泥材,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学生在课上积极动手,动脑,能小组合作的完成作品。

[小学美术课课件]

篇4:小学手工美术课课件

小学美术手工制作课教学设计:匠心独具 巧编纸篮

一 教学背景:

江西省铅山县古镇河口,江南四大名镇之一。铅山的林业,茶业等资源非常丰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日益发展,铅山以毛竹为原材料的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结合的加工业逐渐繁荣,尤以武夷山等地的竹编花篮等工艺品更是远销国內外,享有盛誉。“五一”期间,本人带领学生来到了竹制品工厂,让学生先睹为快,大饱眼福,观看了工艺品整个制作程序,并让工艺品大师手把手教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快乐。回校后,我们以纸代竹,进行竹篮的再度创作,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有很强的创作欲望。

二 教学对象:

三 活动材料:不同颜色的彩色卡纸3——4张,铅笔,双面胶,透明胶,美工刀,剪刀,60厘米长直尺,彩带,贴纸等。

四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欣赏了解我国民间传统的竹编艺术。

2 学习纸编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间艺术,热爱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

4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勤于思考,善于创新,敢于创作的精神。

五 教学难,重点:

1 纸篮的编制方法,技巧和松紧等力度的掌握。

2 创作出造型独特,色彩协调,有特色装饰的个性作品。

六 教学过程

(一)欣赏:

1 学生回忆工艺品竹篮制作的整个程序,并通过投影机播放伴有音乐的整个制作过程,让学生进入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好奇并萌发强烈的创作欲望。 2 我们以纸代竹能编制出那么漂亮的作品吗?观看过程中老师分析每个环节的要点和基本技能。播放结束后,让学生讨论并总结整个制作程序。

“破”竹—— 编制篮底——编制篮身——“锁”口——制作提手——装饰点缀

(二)借鉴

1 裁纸带(同传统工艺中的“破”竹):把各种彩卡全部裁成2厘米宽的纸带,以备编制用。 要求:纸带要裁的均匀,平直。

(三)展示:

老师展示自己精心创作的造型,风格,装饰等不同的几款作品。(学生惊讶,好奇,更有创作的欲望)

(四)讨论、创作:

1:2——3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并创作。

2:讨论确定:(1)篮子底部的长宽比例。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可设计正方形,长方形等不同比例的.篮底,确定用纸带的条数。

3 示范:

(1)老师作简单的示范,教学生的编制技巧(上下交错编制)。每两根纸带之间尽可能能编紧一些,这样的作品更结实,细致,耐看。

(2)底部编制完后,用透明胶把四个角固定好,以免放手后纸带变位,松散掉。 4 编制篮身(难点)

(1)老师讲解要点:

A:用不同颜色的彩卡纸带做成多个方形纸框(长宽比例和篮底的长宽一致)

B:按里外交错编制方法把第一条纸框编下,此时,由底部过渡到篮身(由二维变成三维),有一些难度,教导学生别急躁,要耐心,要配合,注意发挥团队的力量。

(1)学生讨论:根据自己的作品要求,篮身需编制的高度。

鼓励学生:篮身编制了两圈以上,造型初具规模,难题就迎刃而解,学生的自信心大增。

(五)篮口的制作(锁口)

要求:美观,牢固,造型独特。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可用卡纸,彩带,贴纸,大头贴等材料进行装饰。

(六)提手的制作:

提手可线,面结合,可刻制一些图案,可用其他材料缠绕等。学生根据有关资料,工艺品等大胆创新,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

(七)巡回指导:

1 、多激烈学生,要善于配合,敢于发挥,勇于创新。

2、不足之处及时指出。

七 作品展示

把小组创作出来的作品全部放在展示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作品风格配一些装饰品。如:篮子里放一些水果,花卉,千纸鹤,纸星星,玩具等,更加突出自己的作品风格。

八 教学随笔:

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手工制作课。学生运用现代化的材料,借鉴中国民间传统的工业进行创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兴趣,大大鼓舞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课根据有关资料等再度创作纸编鸟笼等手工作品。

篇5:小学美术课下册课件内容

小学美术课下册课件内容

小学美术教案篇一: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美丽的鸟》

沈阳市大东区二0二小学杨斌

课时:1课时

类别: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鸟的结构,用各种形式设计、表现一只美丽的鸟。

2、情感:让学生感受鸟的美丽,提高创造美的能力,知道鸟是人 类的朋友,从而做到保护有益动物。

3、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鸟的结构,设计表现一只美丽的鸟。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大胆创造各种鸟的形象。

教材分析:本课是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编的。让学生尝试运用各种材料各种表现形式设计表现美丽的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分组交流、观看多媒体课件、欣赏范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范画

学具准备: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各种材料

(如:图画纸、彩笔、橡皮泥、彩纸、胶水等)。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入

1、讲故事《美丽的'孔雀》

2、小鸟们很想像孔雀那样变成一只漂亮

的鸟,你能帮他们实现愿望吗?

3、导入课题:同学们这么喜欢小鸟我们这节课就来一起画小

鸟好吗?看看谁画的小鸟最美

二、探究学习

1、把你搜集到的鸟的资料介绍给小组的同学,看看谁知道的多。

2、老师也搜集了一些鸟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1)这些鸟在外形上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看课件分析鸟的花纹、抓子、嘴的特点。

(3)放大一只鸟的图片,说说这只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3、学生根据鸟的结构特点摆拼图。

4、看各种鸟的姿态摆图形。

5、欣赏和鸟有关的作品。感受作品中值得借鉴的地方。

6、了解不同表象形式的作品: 出示《写生珍禽图》,介绍写实手法。出示《凤凰图》,问学生画的是什么鸟?世界上有这种鸟吗?它的样子有什么特点?

7、“凤凰”是人们想象出的形象,非常美丽。你能想象并表现出一只美丽的鸟吗?说说你心中美丽的小鸟是什么样的?

三、提出作业要求

用你喜欢的表现形式设计一只美丽的鸟。还可以给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作品完成后,再让它到鸟林里来做客。

四、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五、作业展评及课后延伸

1、鸟林里来了这么多小伙伴,谁愿意把自己带来的鸟介绍给大家?

2、谁是最美丽的鸟?谁的样子最奇特?

3、你知道那些鸟是人类的朋友吗?你想对小鸟说什么?

篇6:美术课清明上河图课件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欣赏《清明上河图》,提高幼儿对名清明上河图画的欣赏能力,感知热闹的宋代首都景色。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欣赏活动,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力与知识目标:培养幼儿观察绘画的色彩美、构图美与造型美的能力,感受其和谐流畅的全景式表现方式。认识画面中人物的形态、古代建筑的造型。

3、技能目标:提高鉴赏能力,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画面

4、创造力培养目标: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培养幼儿审美观和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了解画家张择端的绘画作品内涵。

2、物资准备:课件《清明上河图》,音乐《高山流水》,实图《清明上河图》。

3、环境准备:将《清明上河图》布置在活动室中供幼儿欣赏。

活动过程:

一、通过兴趣,引出主题

小朋友,你们喜欢画画吗?长大想成为一名画家吗?在很早很早的古代就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画家,他把汴京城外的繁华景象都画在了一幅很长很长的画卷上,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就是北宋张择端大师,这幅作品叫做《清明上河图》,它是我们中国十大名画之一,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二、欣赏画面,感受画面的布局

1、整体欣赏。

教师:小朋友这就是《清明上河图》,你们见过这幅画吗,这幅画清楚吗?现在随着优美的音乐大镜头放大仔细的来看一看。

(1)这里描绘的是汴京郊野的风光。

(2)在郊野的小路上走来了一群抬轿人,里面坐着一位老妇人,他们刚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3)这里描绘的是汴河两岸小镇的风光,小镇上有一排排的房子,房顶是什么形状的?

(4)这里有什么?在什么上面停泊着?船身有好看的花纹,都有哪些花纹?(线和点)船头尖尖的,非常的漂亮。

(5)横跨在汴河两岸的有一座木质拱桥,这座桥弯弯的像什么?

(6)这里有一条街道,街道上有什么?(人)街道两边有什么?(房、子树)房顶是什么颜色的?(黑色)如果我们把街道也画成黑色会怎么样呢?

(7)这是什么啊?(牛车)这里又是什么?(轿子)轿子和牛车都是古代的交通工具,将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货车和出租车一样。

(8)这是一座高高的什么?楼顶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里面都画了许多条什么线?墙身和阶梯是用什么线表现出来的?这是城门,穿过城门会来到什么地方呢?

(9)这里的人好多啊!你们快来看一看他们都在干什么?这里的人非常多,川流不息,人来人往。

小结:刚才欣赏的就是《清明上河图》的全景,在这幅长卷上画家共画了815人,各种牲畜五六十匹,大小船只二十多条,房屋建筑三十多栋,张择端大师把这么多的人和物都画在了这幅长卷上,并且让人感到又清楚又有序,就像我们真的来到了汴京城。

过渡语:如果《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动物都动了起来,会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欣赏动感的《清明上河图》

2、欣赏动态《清明上河图》。

这是什么声音啊?停靠在汴河上的船怎么样了?虹桥上的人都怎么样了?树底下的人在干什么?船夫在船头上划动着船桨,我们学一学。

过渡语:动感的《清明上河图》很热闹,我们看一个地方……

3、局部欣赏——虹桥。

谁还记得这座桥的名字叫什么?(虹桥)你们可别小看这座桥,他可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为他的跨度有40多米,没有桥墩,而且全是用木头做出来的,现在再也没有人能够造出这样的桥,造这种桥的方法也已经失传了。你们觉得可惜不可惜啊?我们现在只能从《清明上河图》中欣赏到。桥上的人好多啊,这么,热闹啊,他们都在干什么呢,我们放大镜头仔细看一看。

(1)桥上的人都在干什么,呢?(抬轿……)他们是怎么抬轿的?我们两个小朋友一组一起来学一学。

(2)在这幅画面都有干什么的?(骑马、挑担、推拉车……)前面的人在拉车,后面的人为保持平衡用力往前推车,我们一起来模仿他们是怎样推拉车的。

(3)这里还有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4)桥中间有一个人正在往下抛缆绳,他想干什么?船上有一根高高的桅杆,这艘船到桥的对面,高高的桅杆就会和桥梁碰到,所以桥上的入是想用缆绳把桅杆放倒,使这艘船顺利地到了桥的对面。

(5)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的,好像在大声地吆喝着什么?离我们最近的有一排排房子,房顶有好看的花纹,这些花纹像什么?

这是一条什么?(河)你是怎么看出来是河的?这些花纹就是用浅浅的黑色画出来的,中国的国画就是用墨来作画,以黑白色为主,深的地方是用浓墨画成的,浅的地方是用淡墨画成的。

小结:刚刚我们欣赏的就是最热闹的地方——虹桥,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这幅长卷的名字叫什么?《清明上河图》

4、整体欣赏。

今天,老师把《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也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仔细找一找刚才我们都欣赏到了哪些地方?

三、通过欣赏,对画家的赞美

画家给我们带来这么美的画,你们有没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反映了北宋年间首都汴京的繁华景象,画面内容丰富,人物众多,以长卷形式来构图,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因此在欣赏活动中幼儿兴趣盎然,情绪振奋。尤其是在分析画面构图布局时,幼儿找到了许多的不同,人物、帆船、建筑、桥梁等——幼儿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令人折服。幼儿通过欣赏教学,审美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

专家点评: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它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风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美术欣赏《清明上河图》就在于让幼儿了解该画的历史价值。在幼儿欣赏课件、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运用已有的美术知识,对画面的点、线、面进行认知,对画面的各种人物形态加以模仿,从而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以及心理活动,如抬轿人、推车人、大人和小孩以及邻船人的模仿和想象。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幼儿的天真和想象力。在每个环节中教师都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手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如:引导幼儿欣赏动感的《清明上河图》、其他画家的名画,通过整体欣赏——动态欣赏——局部欣赏——整体欣赏《清明上河图》,提高幼儿对名画的鉴赏能力,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情感,发展幼儿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师幼一同欣赏后,更能够了解到画家的伟大以及《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篇7:美术课清明上河图课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内容、特点。

3、学习专题研究,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印刷品(包括邮票)和光盘,有条件的可要求上网。教师准备有关挂图,有条件的.应准备光盘或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也可用1课时,详见后面的说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问题答案,然后小组交流。问题是:这幅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些什么特点?

(答案要点:这幅画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绘市郊景象,第二部分描写繁忙的汴河码头,第三部分描写热闹的街市。绘画的规模宏大,场面繁杂,而且状物画人,笔笔精到,一丝不苟,达到生动明确,惟妙惟肖的境界。)

三、赏读,展开想象

教师:(张贴挂图或播放光盘《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尽情地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美丽风光。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

四、美读,表达情感

教师: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图的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的文字,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其他同学听。

(朗读“市郊景象”这部分内容,开始时语调宜舒缓;朗读“汴河两岸”语气渐趋热烈;“繁华街市”更为热烈。)

第二课时

五、尾段导入,了解专题

教师: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学术意义,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读,想想这幅图画在哪些方面,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形象资料。

学生读书、思考。

六、小组合作,探究专题

教师:接下来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自定一个专题,如“风俗人情”,又如“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然后从画图上认真地查找,用心分析画图上的内容,把符合专题的内容一一找出来。

学生看老师播放的光盘或从画图上查找。有条件的可指导学生上网查找。

七、班上交流,适时指点

班上汇报时,老师要给予适当指点,特别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部分,老师要给予补充;,学生分析判断错的,老师要予以纠正。

风俗人情:一是游戏活动,有野台戏、耍猴戏、僧侣拳击、说书、走钢丝走绳、打花鼓、和尚杂耍、斗百草、傀儡戏、相朴等;二是清明活动,如打秋千、放断鸢、插柳、春游野宴、扫墓、军中射柳;市招类,如特别标志(酒帘、饭铺晃子、接骨店、香蜡铺、笔墨店、鞋店、杂货店),又如饮食类市招(官盐、糖房、糟熏海味、蜜饯、羊肉、茶点、小吃店),又如公家机关市招(官厅、状元府)。

桥梁建筑:茅屋、瓦屋、华屋、殿宇、庙、摊子、战台、桥(八字型、拱型、平板硬桥)、墙、牌坊。

道路交通:船(帆船、画舫、游艇、木筏、渡船、官船);车(独轮车、双轮车、四轮车);轿子(二人小轿、花轿、驳轿、官轿);骆驼。

人际关系:做生意的商贾,骑马的官吏,看街景的士绅,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

八、独立构思,撰写专题报告

以《<清明上河图>中的风俗人情者》或《<清明上河图>国的桥梁建筑者》,或写一篇专题研究报告。

篇8:美术课清明上河图课件

【活动目标】

1、知道《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优秀绘画作品,感受画面所表现的繁荣与热闹。

2、欣赏画面上的人、物及人们的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画面的美。

【活动准备】

1、挂图16号。

2、家长帮助幼儿了解北宋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朝代,它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所在位置。

3、画笔,画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小朋友,你们清明的时候会和家里人做什么?你知道古时候的人们清明节期间做些什么吗?我这里有一幅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的画,名字叫《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人们在清明节期间的活动。这幅画很长,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部分画面。(教师事先准备有关张择端的相关事迹)

二、欣赏整体画面。

教师出示挂图,提问: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地方?看来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热闹,繁荣)

三、欣赏画面中的人和物。

幼儿观察讨论。

提问:画面中桥上、桥下及桥边各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表情怎样?他们的穿着打扮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那时候人们使用哪些交通工具?

那时候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你见过这样的房子吗?在哪里见过?和现在我们住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集体交流,进一步欣赏。

各种人:桥上的行人、卖东西的人、看热闹的人、桥下的人、船上的人、桥边店里的人。

各种交通工具:毛驴、马、独轮车、轿子、船等。

各种建筑:桥、茶馆、饭店等。

四、总结。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千年前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桥头繁荣热闹的景象。这幅画总长528.7厘米,一共画了1643个人,每个人做的事情都不一样。在我国历史上,没有一个画家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所以说《清明上河图》是和珍贵的。现在它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里。

五、学学画画。

幼儿选择画面中喜爱的人物、交通工具或建筑画一画,或将自己周围人们赶集、逛街的场景画一画,将幼儿的作品贴在墙上。

篇9:美术课颐和园课件

一、课前谈话

1、“十一”国庆长假去玩了吗?可以肯定大家100%玩得都很开心,但98%回来后很烦恼、担心。

把旅游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就是游记-----[板书:游记]。到底如何写游记呢?学习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游记!相信学习之后会给你带来启发和帮助!

【点评:在导入谈话中就点明文章的体裁——游记,启发学生在读游记中学习写游记,学习目标明确。】

二、引入新课

1、北京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读课题:颐和园] 只要一进颐和园,你准会着迷、陶醉、惊叹。

[指课题]“颐和园”三个字中最难写的是哪个?[红笔描出小“口”] 最难理解的是哪个字?(颐)“颐”什么意思?没人举手,是难理解。“颐”是保养、休养身体健康。它是皇家园林,过去颐和园保养的是皇亲国戚的身体健康的。

【点评:从课题中的难字入手,快刀斩乱麻,引导学生认清字形,理解字义。“颐”的意思理解了,就很自然地为理解下文各处景物的写作特点作了铺垫。】

三、初读,抓脉络

1、都预习过课文了吧!这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什么样的公园?[板书:美丽、大]

作者的感觉呢?在哪儿?(第一句)告诉你感觉,告诉你他的印象!一下子让你们心中有了期待和憧憬!像这样总感觉总印象的句子,作者总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为加深印象再读读: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提示:强调哪个关键词?美丽、大]

2、既然是游记,一定、必然会告诉你作者浏览参观的顺序,你看-----[出示句子: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像这样告诉你走的顺序,走的线路,就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书上还有很多,再读读书,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划下来。

(出示五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乱、不碎、全面、清晰)

3、总结规律。就这样带着你走,带着你游,这是写游记最基本的规律。板书:(1)游览线路再把这五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整个游览顺序。

【点评:我们的语文课所欠缺的就是这种教给学生找规律的学习方法。为何我们的`学生在习作中总是言而无序,东一榔头,西一锤的,就是因为学生不懂得如何按一定的观察顺序一一描述具体的事物。这里,林老师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让学生先划出描写作者参观顺序的句子,再连起来读一读,在整体感受游览顺序的同时,感知写游记的基本规律,做到了授之以渔。】

4、过渡。就这样跟着作者走了一遍,就这样结束文章,可以吗?------(不可以,没有具体介绍,没有详细描绘。)

具体而生动地描绘景点是游记最重要的规律------[板书:景点描写] 这也是同学们觉得最困难的地方。那我们今天就主要解决这个问题,看看作者是怎么具体描绘每个景点的。

5、那你们最想先去哪儿呢?(学生各说各的,众说纷纭)噢,听你们的,咱们得兵分五路,想先去哪儿就去哪儿。(生)可以是可以,可不好,走冤枉路,走回头路,走错路。

【点评:为使“按一定顺序观察和按一定顺序记叙”这么一个“基本规律”,能有个较好的理解途径,先让学生想想怎样才能避免“走冤枉路,走回头路,走错路,”一下子把文本教学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可谓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注脚。】

6、好吧,跟着作者就是最佳选择、最佳线路。我,林导游,简称林导,带你们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走,一个景点、一个景点细细地游。

【点评:“林导”看似平常无奇的字眼,却一下子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林老师的文本意识、学生意识及教学智慧,就在这“林导”二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学习“长廊”

1、大家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各位团友,我们来到颐和园的第一站啦——[板书:长廊]。第一句话中很平常的字眼,但却很关键(有名)。真厉害,一下子捕捉到关键,这是会学习的表现。

2、十分有名。长廊被联合国文化组织评为世界“长廊之最”,还申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猜猜看,长廊被称为“世界上最_______的廊。”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书中找依据。

3、“最长的廊”:700多米长,分成273间,700多米大约绕操场三、四圈,273间是学校里所有房间的三倍还多,就这样一字排开啊,这么长堪称“世界之最”啊,怎么读才能读出长廊的长?再读读[二次读,指导朗读:重音强调,拖长音强调。]

你们看,课后有一道思考题,不同的特点作者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作者用了什么办法写出了长廊的长?(生)对,让数字说话,让事实说话。让我们在这些数字词下面加上着重号。

4、“画儿最多的长廊”。几千幅、两幅

这句话中最让你震撼的是什么?(几千幅,还是用数字)这句话也就是说,几千幅画——(都不一样),每一幅画——(都不一样)。[课件:各色各样、五彩缤纷、美仑美奂的画,有多少幅?林导查过最权威的资料,横槛上的画竟有一万两千多幅呢!] 把你的感叹读出来(二次读)。

5、最美的长廊。(这边的花,那边的花------)数不清的花,看不完的花,竞相开放的花,的确美不胜收。

6、小结:同学们通过读书,猜得有根有据。长廊呀,被称作“世界上最长的画廊”猜对了吗?长廊看似平常,但却用它的长、它的画表现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美,它是世界之最,也组成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点评:紧扣课后思考题,立足文本,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数据,说明颐和园的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学习用数据说明问题的方法。】

五、学习万寿山上的“佛香阁”

1、现在我们走完了------(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啊!各位游客,快告诉我,你们看见了什么?佛香阁什么样?指名读课文。

2、对比读:

一生读: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型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教师读:一座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那就是------佛香阁。

3、这两句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读第二句,你仿佛能看到游客在喊:那就是佛香阁啊!太美啦!百闻不如一见啊!

4、小结:你看, 这句式一变,顺序一变, 就写出了惊喜,写出了激动,写出了兴奋!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多有意思啊! 再来读一读。

[点击课件,句子颜色变化:一座八角宝塔形(蓝)三层建筑(红)耸立在半山腰(绿),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黄)。那就是------佛香阁(黑)。]

[合作读:4个学生与老师------4个小组与全班]

5、你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佛香阁的------美,佛香阁的------壮,佛香阁------金碧辉煌。[板书:高、美] 居高临下的佛香阁,犹如一座天宫,在颐和园中占着最重要的位置,再次让我们感叹。

同样的句子,有时,只要变化一下顺序 [板书: 变换顺序],倒着说,让人意外之感,能更好地表达情感,这种表达很特别,很特殊的。把这句话用波浪线划下来。能不能也用这样的句式写一句话。[--------------,那就是---------。]

【点评:同样是写景,林老师抓住语言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一片断的教学,林老师用变换句式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对比着读,读中比较,体会倒装句的用法,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佛香阁的高、美,同时明白在文章中适当使用倒装句表达的效果更精彩。】

六、学习“昆明湖”

1、同学们,继续前进吧!现在我们可要爬山啦!加油啊!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我们终于登上了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又望见了怎样美丽的景色呢?

2、(教师配乐朗读)

3、印象最深的,最美的要数------昆明湖了。

4、谁愿意读(三、四位学生读)[打出课件: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上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5、都说这儿有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你们看, [课件: 昆明湖图片] 看到了-----的镜子,-----------的碧玉。

6、(明亮、闪闪发光、照得见影子、仿佛巨大画卷)的镜子.(说、读)

(一尘不染、碧绿无瑕、人间绝品)的碧玉.(说、读)

7、游船、画舫在这样的镜子上,碧玉上滑过,怎么滑过?------[板画“滑”,重重滑过,不留一点儿痕迹滑过] (都不对,应该是------)对,就这样若隐若现,就这样若有若无,似乎连游船、画舫都不忍心打破这宁静而美丽的湖面啊!

【点评:林老师抓住一个“滑”字,让学生通过语句、板画加想象,渐渐地入境入情,感受胡静船悠闲、体会作者怜惜美景的心情,达到情境合一,令人神往。】

8、假如此时你就坐在画舫上、游船里,你又有什么特别感觉?

9、师生合作读,背。

10、小结:如果说佛香阁仿佛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天宫,那么昆明湖就是无与伦比、令人惊叹、让人陶醉的天河(湖)。

11、同学们,陶醉了吧,享受吧!让我们休息一会儿,伸伸懒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呵,也让我们暂时回过神,思考用什么办法把昆明湖写得这么美,让我们产生美好的幻想?(比喻)

【点评:抓住文本的空白处,让学生在充分进入文中意境的时候,适时地引导学生回归理性,重新思考该用什么方法才能把昆明湖写得这么美。】

七、小结2、3、4自然段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游客回到读者,看看课文。到此为止,我们学习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发现每段描写方法都不一样。可其实啊,这几段也有一个共同的写法。

出示表格

景点

共同点

长廊

两边、昆明湖

佛香阁

排云殿

昆明湖

城楼、宫墙

不写,可以吗?------[孤立,单调,不那么美,犹如绿叶衬托红花,云彩托起明月,犹如美丽的花边点缀。会把主景打造、衬托得更美,更精彩。]

八、小结游记的特点。

学习了《颐和园》这篇游记,你觉得对你今后写游记有什么帮助和启发?看来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掌握了这些绝招法宝并努力运用就会提高。

九、布置作业

远看昆明湖很美,近看昆明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你们瞧------

[打图片:鲜花装点的昆明湖别样绚丽多彩;无论是春夏秋冬,无论是晨曦初露,还是夕阳西下,都美得令人难忘;哦,湖面上的桥造型各异,引多少游人驻足观赏;数也数不清的石狮子一定会是你的最爱;黑天鹅是那么优雅、悠闲、姿态优美;一个个湖心小岛犹如一颗颗珍珠宝石镶嵌在湖面上……]

俗话说得好,“千人千景,万人万色”。希望你能用你的观察,你的发现,你学到的写游记的方法一起来写昆明湖独具魅力的美。

十、板书设计

颐和园 美丽 大 游记

长廊 长美 列举数字 游览顺序

佛香阁 高美 变换顺序 景点描绘

昆明湖 静绿 比喻

篇10:美术课面具课件

美术课面具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了解不同的面具,感受民间面具的艺术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学会制作简单的面具。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民间传统艺术,学会在生活运用和弘扬重民间面具艺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面具的欣赏、利用不同材料制作独特的面具。

难点:面具的表现手法和材料的运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图片资料,面具作品,制作材料工具。

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阶段: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上节课学习认识和了解面具,在生活中我们用到面具的地方很多,你们回忆能一下你们是在哪些场合用到面具的呢?

生:万圣节

师:恩,太好了!你们终于想起来了,但是万圣节你们带的面具是怎样来的呢,是自己做的还是买的呢?

生:买的

师:那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面具呢?

生:想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怎样制作面具吧。

二、发展阶段:

1、展示面具图片,给同学们赏析不同形态造型的面具,引导学生自主探讨面具的造型、色彩,鼓励学生描述自己所了解的制作面具的`方法步骤。

师:你们看了上面的这些面具,都有想拥有的欲望吧?那你们知道应该是怎样做的吗?谁来说说你的见解呢?

生:学生讲述自己对面具制作的见解方法。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很好,但不是很完整,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么样制作简单又好看的面具。

2、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最后归纳面具的制作步骤。

制作步骤:

(1)、先构思面具的形状外形并绘画构图。

(2)、将画好的面具图形进行合理的裁剪下来。

(3)、对面具模型美化,运用粘贴、剪、拼、折、绘画等手法装饰面具。

(4)、装饰完成后对面具进行添加佩戴的橡皮绳子或耳勾。

三、制作阶段:

师:同学们一起动手制作你自己所喜欢的面具吧。(学生开始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面具,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制作,同时播放背景音乐。)

四、展评

1、让制作完成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戴着自己制作的面具,从座位绕行教室走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2、学生对作品进行自评、互评,最后老师进行补充点评。

看看谁做的面具最有趣好玩,带上自己制作的面具一起玩。老师总结。

五、小结与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认真的完成了面具作品,所制作出来的作品都具有独特之处,色彩的搭配也合理,面具造型很有创意,再加上同学们用精彩的走秀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值得大家的学习和赞扬。

那老师更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一门艺术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那在制作的时候,也不要忘记环境卫生,把自己剪出来的废弃纸屑收拾干净,保持教室环境清洁卫生。

篇11:美术课课件写生

写生画《漂亮的袜子》

活动目标:

1.观察袜子装饰方法,学会用线条或色块来装饰袜子。

2.能大胆的装饰袜子,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油画棒、画纸等作画工具、袜子实物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出活动,出示一双可爱的袜子,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1.指导语:天气变凉了,小朋友的.脚上都穿上了袜子……

2.欣赏袜子:你们看它是什么颜色的?它有哪些花纹啊?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袜子的形状和花纹,同时请幼儿来说说看到的袜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二、教师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和写生画注意点。

1.师:今天我们要继续练习玩写生画的游戏,把你自己看到的袜子画在白纸上面,到时候可以让更多的好朋友看到,好吗?

2.教师引导幼儿用手指进行袜子外形的绘画,然后重点指出袜子的圆口和袜身。

3.教师提醒幼儿在绘画的时候要注意纸张的摆放,绘画的主体物要在中间,注意布局。

三、 教师介绍作画工具和使用方法。

四、幼儿作画。

教师巡回个别指导,伴奏音乐起。

五、作品展评。

教师请幼儿把作品张贴在展板上,引导幼儿共同欣赏,指出比较有特点的作品进行讲评。

相关专题 美术课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