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上班学期课件

西北虚构小狗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西北虚构小狗”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上班学期课件(共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高一化学上班学期课件

高一化学上班学期课件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通过N2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学习,了解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线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

[引入]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根据元素周期律让学生通过论分析氮族元素在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学生总结]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测获得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氮族元素的递变性:

氮 磷 砷 锑 铋

非金属逐渐减弱 金属性逐渐增强

HNO3 H3PO4 H3AsO4 H3SbO4 H3BiO4

酸性逐渐减弱 碱性逐渐弱增强

NH3 PH3 AsH3

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

[学生总结]+5价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较强的氧化性,但+5价磷的化合物一般不显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种价态,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种氧化物,但磷主要显+3、+5两种价态。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递变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后投影]课本中表1-1。

[引入第一节]

第一节 氮和磷

氮气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边提问边总结]

(一)氮的存在

游离态:大气中N2的体积比为78%、质量比为75%。

化合态:无机物中(如硝酸钾等),有机物中(如蛋白质、核酸等)。

[引导]请学生观察周围空气并通过联想分析氮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总结]

(二)氮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1:0.02),比空气稍轻。

[投影]常见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溶解度,让学生进行比较。

难溶气体:N2(1:0.02);H2(1:0.02);

微溶气体:O2(1:0.2)

可溶气体:Cl2(1: 2)、H2S(1:2.6)

易溶气体:SO2(1:40)

极易溶气体:HCl(1:500)

[思考]实验室制N2时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收集?

(三)氮气的化学性质

[引导]结构决定性质,先研究N2的结构。

1.N2的结构

电子式: SPACE PREFIX =O />;结构式:N≡N。氮氮三键的键能很大(946kJ·mol-1),所以N2很稳定,通常情况下,性质很不活泼。

2.氮气的化学性质

(1)与氢气反应

(2)跟镁反应:3Mg+N2 Mg3N2

(3)与氧气反应:N2+O2 2NO

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分析上述三个反应。进而得出“氮气既能表现氧化性,也能表现还原性”的结论。

[引导]中国有句农谚,叫做“雷雨发庄稼”,谁能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请大家阅读教材第3-4页内容,再来理解这句农谚。

[学生总结]

[补充演示实验]教师事先在一烧瓶内充满一氧化氮气体,让学生观察一氧化氮的颜色等。打开瓶塞,让学生观察变化。

[学生观察结论]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气体、二氧化氮显红棕色。通常条件下,一氧化氮易转化为二氧化氮。

[教师引导]请用双线桥法标出以上三个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完成以上作业 ,教师根据学生作业 情况加以说明。

(四)氮气的用途

1.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2.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填灯泡、保存粮食和水果。

[教师引导]请学生分析以上用途中利用氮气哪方面的性质。

(五)氮的固定

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做氮的固定。

途径:自然固氮(雷雨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工业。

教师向学生介绍人工模拟生物固氮这一世界性研究课题的现状和前景,鼓励学生献身科学研究为人类作出贡献。

[课堂小结]

结构、性质和具体反应之间的联系: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篇2:高一化学碱金属课件

高一化学碱金属课件

高一化学碱金属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建议

碱金属知识结构网络图

在学习完全章后应该指导学生总结出本章内容的知识网络图。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关键是熟悉自然族的学习方法。每一族重点掌握代表物质的性质,其他元素的性质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规律加以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可以把分散的内容统一起来。为以后学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 卤族铺平道路,使得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水到渠成”。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包含两个主要内容: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单质的性质、焰色反应。其中前一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部分内容中,先由两张表格切入,让学生通过表中提供的数据等信息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它们的化学性质打好基础,因为结构决定性质,通过总结结构的相同点和递变性,完全可以大胆的.预测其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然后利用实验事实验证推测的正确性,这样的学习顺序是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教材在重点介绍了钠的有关知识之后,由个别到一般,进一步归纳出碱金属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以及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使将来元素周期律的引出能够做到“水到渠成”。

第二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了钠和钾的焰色反应,以及它的正确操作和应用。

阅读材料“金属钾的发现”,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化学史的教育。

教学建议

高一第二章第三节的编写,采用了化学学习中使用较多的科学方法模式,即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当这些推论和预测经过多次论证后,便可将其中的正确部分上升为理论。这种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1.碱金属单质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原子结构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以教材中的两个表格为主要依据,结合前面学过的钠的有关性质,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自学、讨论的方法掌握这部分知识。建议从相同点和递变性两方面指导学生总结出规律。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可以让学生结合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去思考,利用规律大胆推测,然后用实验加以验证。此处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处的实验尤为重要。要做好钾在空气中燃烧以及钾和水反应的实验。可以事先复习钠的有关的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再通过讲解或者阅读,从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生成物等方面比较Li、Na、K、Rb、Cs与氧气反应,与水反应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碱金属的金属性都很强,是强还原剂,而且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强”的结论。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

3.碱金属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可以结合它们的化学性质让学生自然地得出结论。此外还应涉及药品的保存,例如:钠和钾应保存在煤油里,锂保存在石蜡中。

4.焰色反应的教学,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美丽的烟火、食盐溅在火焰上呈现黄色。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离子的焰色反应,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强调焰色反应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步骤及其原因,特别指出钾的焰色反应应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并解释原因。讲解焰色反应的应用时应明确它可以用来检验金属或其化合物。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 碱金属元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碱金属元素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

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引入]学生上黑板写出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什么?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掉一个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是否相似?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表 2—l],碱金属的主要物理物质并加以总结。①色状: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②柔软、密度小,熔点低 ③有较强的导电导热性。

[提问]

(1)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什么?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于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越来越弱,失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容易。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36页[表2—1]与[表2-2],总结出碱金属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如:

a.硬度:柔软,有展性,由小到大;

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c.熔沸点:由高到低,Na略低于水的沸点,K稍高于人的体温,Cs低于人的体温,除汞外,金属中铯的熔点最低。

[归纳]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到结论。①在变化规律中有个别反常现象,如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②从密度的大小得到锂的密度比煤油小,得到锂保存在石蜡中,而钠钾则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解]碱金属原子的最外层都是1个电子。则化学性质应与金属钠相似。对比Na与O2、 S、Cl2的反应及碱金属其他金属的反应,加上阅读课文,发现Li与O2反应只生成氧化物,Na与O2反应会生成氧化物和过氧化物,而K与O2反应除生成氧化物、过氧化物外,还能生成超氧化物。这说明Li 、Na 、K的活泼性,应该是Li

[演示实验]课本第37页实验[2—9]与[2—10],教师可边演示边强调操作方法,并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实验的现象与程度。

[讲解]通过观察现象可知,钾与O2反应能产生超氧化钾,且比钠与氧气反应更加剧烈,钾与水反应,与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一样的,但更剧烈。

篇3:高一化学乙酸课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2.理解酯化反应的机理;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探究法学习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特性;

2.通过对“同位素示踪法”的信息介绍,引导学生探究酯化反应的机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会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求实进取的优良品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在初中化学中,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乙酸的用途,并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乙酸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通过乙酸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复习“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本节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本节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概念、特点和本质。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实验班的学生,该阶段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当、适度地使用多媒体和实验,并引导学生推理、分析和实验探究,不但可以使学生的“临近发展区”得到发展,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设想及设想依据

“我们应该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游离知识之外的方法和能力”,即“教是为了不教”。设计本课时,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训练运用技能的基础上,

着重考虑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在生活中寻找实例,在学科中寻找融合点。教师体现一个“主导”的地位: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理论推理,设计实验验证,掌握新知识。学生体现一个“主体”的地位:通过自主探索,电脑模拟,比较归纳,突破重难点。具体又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情景创设和探究拓展:通过乙酸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入,引入乙酸酸性的教学,利用厨房中常见的几种物质来设计实验推证乙酸的酸性,并设计证明“乙酸的酸性与碳酸酸性强弱的比较”。

2、任务驱动:该课程的教学,是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在课堂中,提出两个明确的探究任务:推测乙酸的化学性质并设计实验验证;通过实验说明乙酸酯化反应的原理。从而将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的想和做,提高了学习的层次和效果。

五、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根据本课教学的需要,通过实物展示台展示有关实物;同时设计了“乙酸”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通过多媒体展示,认识了乙酸的分子结构;展现了乙酸酯化机理;通过学生的所看、所思,达到清晰地理解酯化反应原理的效果。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见附页1) 七、教学过程流程图(见附页2) 八、板书设计

篇4:高一化学乙酸课件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 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

(第二课时:乙酸)

教学设计

教材和学生分析:

从教材安排和学生情况来看:初中学生只知道乙酸是一种酸,到了必修阶段乙酸就是一种有机物,而选修阶段乙酸是一种烃的衍生物,学生对乙酸分类的认知呈上升变化。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初中学生只知道乙酸能解离出H+,到了必修要知道有特定的官能团,而到了选修阶段还要了解断键方式,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知也是呈上升变化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认识乙酸的结构和官能团,建立结构-性质-用途 学习模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设计实验证明乙酸酸性,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通过酯化反应,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途径,树立乙酸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是密切相关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酯化反应及制备和收集条件的控制。 教法、学法:自学是成才的关键。闻名于世的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等等,他们在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自学能力特别强。集大成者方能有所成。这句话用牛顿的话来说就是:“我之所以取得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即要善于学习。自学也就是要由“学会”变为“会学”。“学会”只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或者在别人的解说中知识进行了解、但缺乏获得知识的过程。一定时间后淡忘了,又需要老师讲、导致重复啰嗦。“会学”即在学习中不但学到知识、还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即使知识遗忘了,也能用恰当的方法重新获得。因此恰逢新课改之际,我在自己所教的班级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教法:学案导学、教师点评;

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实验探究、交流展示、归纳总结。

以上方法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内容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为自主课,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第二课时为展评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展示过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归纳总结。本次课为第二课时的内容。

教学流程安排:

1、学生自主学习反馈、教师讲解重难点知识;

2、学生展示相关内容;

3、教师总结;

4、学生学情反馈。

师: 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到醋。人们在酿酒的时候发明了醋。醋的主要成分就是今天要学习的生活中另外一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昨天我们进行自主学习。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案展示学习的成果。

师:乙酸是由乙酸分子组成的。乙酸分子具有怎样的组成和结构了?

学生展示:【实践活动】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乙酸分子模型。

师: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乙酸的官能团是羧基,羧基有哪些特征反应了?我们已经知道乙酸显酸性、是一种弱酸。请大家回忆一下酸的通性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学生展示:酸的通性。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仪器和药品验证乙酸的酸性并探究乙酸酸性的强弱。

学生展示:教材P75, 利用身边的仪器和药品完成自己所设计的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醋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 。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应用:乙酸除去水垢的化学方程式为 。

师:因此我们可以用食醋洗去水垢,除去饰品上的铁锈。请同学们写出相关反应的方程式。乙酸在生活中的应用除了以上2点外,还有许多。比如喜欢做饭的同学可能知道,烧鱼时加点醋和料酒可以使鱼更香醇、鲜美。这又是为什么了?现在我们就模拟一下厨房中发生的反应,把乙酸和乙醇混在一起加热。 师生展示:乙酸的酯化反应(根据教材P75 实验3-4和图3-17)

实验步骤:参考教材实验3-4。

实验现象:乙酸与乙醇在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实验中有 色

味。这种液体叫做

化学反应方程式: 。

酯化反应: 与 反应生成和的反应。其实质就是取代反应。

师:想一想,该反应是怎样断键的?

学生展示:【思考与交流】

①实验开始时,加药品应注意怎样的顺序?为什么?

②碎瓷片有何作用?浓硫酸有何作用?

③长导管有何作用?能否将长导管深入碳酸钠溶液中?

④吸收乙酸乙酯的试管中为何装饱和碳酸钠液?

学生展示:根据生活经验,归纳总结乙酸的重要用途。

学生展示:【当堂检测】

( )1.下列关于乙酸物理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醋酸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

B.乙酸易溶于水和乙醇

C.可用蒸馏法将乙酸溶液中的乙酸和水分离,制得纯乙酸

D.纯净的乙酸在温度低于16.6℃时,就凝结成冰状晶体

( )2.有关乙酸的分子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酸分子中有两个碳原子

B.乙酸分子是由一个乙基和一个羧基构成

C.乙酸分子的官能团是羧基

2

D.乙酸分子中含有一个羟基

( )3.每逢佳节、倍思美味佳肴。食醋是一种生活必备的食品调味剂,淘气的胖胖分别

向盛有下列物质的玻璃杯中倒入适量食醋,他不会观察到明显现象的玻璃杯中盛有

A.滴加了酚酞的红色NaOH溶液 B.铁粉

C.食盐粉末 D.纯碱粉末

( )4.酯化反应是有机化学中的一类重要反应,下列对于酯化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酯化反应的产物只有酯 B.酯化反应可看成取代反应的一种

C.酯化反应是有限度的D.浓硫酸可作酯化反应的催化剂

( )5.下列关于醋酸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酸分子中含有碳氧双键,所以它能使溴水褪色

B.乙酸不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

C.醋酸能跟碳酸氢钠溶液发生反应产生CO2

D.在发生酯化反应时,醋酸分子中羟基中的氢原子跟醇分子中的羟基结合成水

6.A、B两种液态有机物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物质A能溶于水,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0,分

子中有8个原子,其中氧原子数与碳原子数相等,且A与Na2CO3溶液混合时冒气泡。B分子中有9个原子,分子内所有原子的核电荷数之和为26,且B只能跟钠反应放出氢气,不能与Na2CO3溶液反应。请填空:

(1)A的结构简式为 ,B的结构简式为。

(2)写出A与Na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B与N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写出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师:教师点拨解题方法并进行当堂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

本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在探究中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篇5:高一化学乙酸课件

第三章 第3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教学设计

作者:张国权 工作单位:三河一中 邮编:065200 联系电话:13785657110邮箱:yizhong99@163.com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乙酸的分子式和结构式,理解羧基的结构特点;

2.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 3.能够初步熟悉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的有关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及实物,进一步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

2.采用复习回忆法及实验验证法学习乙酸的酸性;

3.利用实验探究﹑设疑引导学生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明确酯化反应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思维能力;

2.能够通过乙酸用途等的学习,认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乙酸的酸性 2.乙酸的酯化反应 3.乙酸酯化反应的实质。 三、教学与学法方法

实验法 比较法 总结法 对比法 四、学情分析

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通过学习乙醇掌握了乙醇的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所以这一节也用同样的过程学习乙酸的相关性质,学生学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了。 四﹑教具准备

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多媒体设备;

冰醋酸,乙酸溶液,无水乙醇,浓硫酸,饱和碳酸钠溶液,NaOH溶液,镁条,酚酞;

试管,烧杯,铁架台,酒精灯,胶头滴管,带胶塞玻璃导管。 五、教学过程:

[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乙醇的结构和一些重要的性质,知道它是酒的主要成分,那你又是否知道:为什么酒的年份越长味道就越香?厨师烧鱼时加醋并加点酒,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鲜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够知道其中的奥妙。

[板书]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讲述] 俗话说:“百姓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说到的醋的主要成分就是乙酸,所以乙酸又叫醋酸。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乙酸的结构和性质。

[展示] 无水乙酸样品,让学生观察并总结乙酸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和气味)。

[板书](一)、物理性质

1.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2.易溶于水乙醇等溶剂

3.沸点:117.9℃熔点:16.6℃

[讲述] 当温度低于16.6℃时无水乙酸易凝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为冰醋酸。

[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乙酸的一些外观特征,那么乙酸分子的内部结构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看看乙酸分子的结构模型。

[展示] 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让学生总结乙酸的化学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

[板书] (二)、分子组成与结构 化学式:C2H4O2

结构式:结构简式:CH3COOH 官能团:羧基

(—COOH)

[讲述]乙酸可以看作是甲基和羧基组成的。

[过渡] 那么接下来我们通过几个小实验来研究一下乙酸有哪些化学性质。 [板书] (三)、化学性质

[师]根据初中已学知识,大家说说乙酸有什么性质?

[生]弱酸性

[师]根据下列药品,设计实验证明乙酸的确有酸性 药品:镁条、NaOH溶液、Na2CO3粉末、乙酸溶液、酚酞 [实验一] 乙酸与镁的反应

实验步骤:向一支盛有少量乙酸的试管里加入一小段镁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有气泡产生

实验结论:乙酸能跟活泼金属作用,具有酸性。 化学反应方程式:2CH3COOH + Mg == Mg(CH3COO)2+H2↑ [实验二] 乙酸与碳酸钠的反应

实验步骤:向一盛有少量碳酸钠粉末的试管里,加入约3mL乙酸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试管里有无色、无味的气泡生成 实验结论:乙酸具有酸性,且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2CH3COOH + Na2CO3 = 2CH3COONa + CO2↑+ H2O [实验三]乙酸和氢氧化钠反应

实验步骤:先取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加入一滴酚酞,再逐滴加入乙酸 实验现象:红色褪去 实验结论:乙酸具有酸性

化学方程式:CH3COOH + NaOH = CH3COONa +H2O [归纳] 通过前面几个小实验可以证明乙酸具有酸的通性:能与活泼金属、碱、盐等物质发生反应。乙酸的酸性比硫酸、盐酸等的酸性弱,但比碳酸的酸性强。

[观看“除去水垢”漫画,说出其中的道理。] [投影]乙酸除去水垢的原理:

2CH3COOH + CaCO3 = (CH3COO)2 Ca +H2O+CO2↑ [板书] 1﹑乙酸是一种有机弱酸,具有酸的通性。 酸性强弱:H2SO4 > CH3COOH > H2CO3

[过渡] 乙酸除了具有酸的通性外,还有什么其他化学性质呢? [演示实验] 乙酸与乙醇的反应

实验步骤:在试管里先加入3mL无水乙醇,然后一边摇动一边慢慢地加入2mL浓硫酸和2mL无水乙酸。然后用酒精灯小心均匀地加热试管3~5min。.....同时将导管通到装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注意产物的气味。

实验现象:有不溶于水,具有果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生成 化学反应方程式:CH3COOH + CH3CH2OHCH3COOCH2CH3 + H2O [讲述] 通过实验得出:乙酸与乙醇在有浓硫酸存在并加热的条件可以发生反应,实验中生成的有果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叫乙酸乙酯。像这种酸跟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的。

[板书] 2﹑酯化反应:酸跟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 [讨论]

1. 不加热反应能够发生么?加热的目的是什么?(提高反应速率;使生成的乙酸乙酯挥发,有利于收集乙酸乙酯。) 2.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催化剂和脱水剂、吸水剂)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学会乙酸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3、学会酯化反应的原理和实质。

{教学重点}

1.乙酸的酸性

2.乙酸的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

乙酸酯化反应的实质。

{教学教程}

[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乙醇的结构和一些重要的性质,知道它是酒的主要成分,那你又是否知道:为什么酒的年份越长味道就越香?厨师烧鱼时加醋并加点酒,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鲜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够知道其中的奥妙。

[板书]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讲述] 俗话说:“百姓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说到的醋的主要成分就是乙酸,所以乙酸又叫醋酸。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乙酸的结构和性质。

[展示] 无水乙酸样品,让学生观察并总结乙酸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和气味)。

[板书](一)、物理性质

1.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2.易溶于水乙醇等溶剂

3.沸点:117.9℃ 熔点:16.6℃

[讲述] 当温度低于16.6℃时无水乙酸易凝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为冰醋酸。

[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乙酸的一些外观特征,那么乙酸分子的内部结构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看看乙酸分子的结构模型。

[展示] 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让学生总结乙酸的化学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板书] (二)、分子组成与结构

化学式:C2H4O2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3COOH

官能团:羧基 (—COOH)

[讲述]乙酸可以看作是甲基和羧基组成的。

[过渡] 那么接下来我们通过几个小实验来研究一下乙酸有哪些化学性质。

[板书] (三)、化学性质

[师]根据初中已学知识,大家说说乙酸有什么性质?

[生]弱酸性

[师]根据下列药品,设计实验证明乙酸的确有酸性

药品:镁条、NaOH溶液、Na2CO3粉末、乙酸溶液、酚酞

[实验一] 乙酸与镁的反应

实验步骤:向一支盛有少量乙酸的试管里加入一小段镁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有气泡产生

实验结论:乙酸能跟活泼金属作用,具有酸性。

化学反应方程式:2CH3COOH + Mg == Mg(CH3COO)2+H2↑

[实验二] 乙酸与碳酸钠的反应

实验步骤:向一盛有少量碳酸钠粉末的试管里,加入约3L乙酸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试管里有无色、无味的气泡生成

实验结论:乙酸具有酸性,且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2CH3COOH + Na2CO3 = 2CH3COONa + CO2↑+ H2O

[实验三]乙酸和氢氧化钠反应

实验步骤:先取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加入一滴酚酞,再逐滴加入乙酸

实验现象:红色褪去

实验结论:乙酸具有酸性

化学方程式:CH3COOH + NaOH = CH3COONa +H2O

[归纳] 通过前面几个小实验可以证明乙酸具有酸的通性:能与活泼金属、碱、盐等物质发生反应。乙酸的酸性比硫酸、盐酸等的酸性弱,但比碳酸的酸性强。

[观看“除去水垢”漫画,说出其中的道理。]

[投影]乙酸除去水垢的原理:

2CH3COOH + CaCO3 = (CH3COO)2 Ca +H2O+CO2↑

[板书] 1﹑乙酸是一种有机弱酸,具有酸的通性。

酸性强弱:H2SO4 > CH3COOH > H2CO3

[过渡] 乙酸除了具有酸的通性外,还有什么其他化学性质呢?

[演示实验] 乙酸与乙醇的反应

实验步骤:在试管里先加入3L无水乙醇,然后一边摇动一边慢慢地加入2L浓硫酸和2L无水乙酸。然后用酒精灯小心均匀地加热试管3~5in。同时将导管通到装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注意产物的气味。

实验现象:有不溶于水,具有果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生成

化学反应方程式:CH3COOH + CH3CH2OH CH3COOCH2CH3 + H2O

[讲述] 通过实验得出:乙酸与乙醇在有浓硫酸存在并加热的条件可以发生反应,实验中生成的有果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叫乙酸乙酯。像这种酸跟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的。

[板书] 2﹑酯化反应:酸跟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

[讨论]

1.不加热反应能够发生么?加热的目的是什么?(提高反应速率;使生成的乙酸乙酯挥发,有利于收集乙酸乙酯。)

2.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催化剂和脱水剂、吸水剂)

3、为何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来吸收乙酸乙酯? (a.吸收挥发出来的乙酸和乙醇;b.使乙酸乙酯和碳酸钠溶液分层)

4.长导管有何作用?(导气和冷凝)导管为何不能伸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防止倒吸)

5.在酯化反应中乙酸和乙醇有几种可能的断键方式?如何确定实际发生的是哪种断键方式?

[投影]两种可能的断键情况

[动画演示]利用同位素原子示踪法验证酯化反应的实质

[板书] 酯化反应的实质:酸脱羟基、醇脱氢(羟基上的)

[过渡]性质决定用途,乙酸具有酸性,能够发生酯化反应,决定了它具有以下用途。

[板书] ( 四)乙酸的重要用途

乙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可用于生产醋酸纤维、合成纤维、喷漆溶剂、香料、染料、医药以及农药等。同时,乙酸是食醋的重要成分,也可用于杀菌消毒。

[随堂练习]

[课后思考题] 以乙烯和水为主要原料如何制得乙酸乙酯?试写出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篇6:高一化学第一章课件

高一化学第一章课件

高一化学第一章课件: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认识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

2、激发学生严肃认真科学的态度、

重点: 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

难点: 常用化学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讲述、演示。

实验准备:各种常用化学仪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自然学科为题,导入新课。

二、授新课:

1、结合课本P191内容,讲解、强调化学学生实验的要求。

2、结合实物,讲述一些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和注意事项:

⑴试管 ⑵试管夹

⑶玻璃棒 ⑷酒精灯

⑸胶头滴管与滴瓶 ⑹铁架台

⑺烧杯 ⑻量筒

⑼集气瓶 ⑽漏斗

⑾长颈漏斗 ⑿锥形瓶

⒀蒸发皿 ⒁导气管

⒂其它仪器

三、简要进行课堂小结。

四、巩固练习:

对照课本图3、图4,说出这两个实验中所用到的各种仪器的名称。

第二课时

课题:药品的取用

教学目标:1、了解取用药品的注意事项, 学会正确取用药品的基本操作、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重点: 固体药品与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难点: 滴管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

实验准备:固体药品、液体药品、药匙、镊子、小纸槽、滴瓶、胶头滴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授新:

(一) 药品的取用:

1、 讲解要注意的事项;

三不原则;

节约药品原则;

用剩药品的处理方法。

2、 操作原理(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取用粉末状固体的正确方法;

取用块状固体的正确方法;

取用液体药品的正确方法;

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液体的正确方法;

滴管的使用方法;

浓酸浓碱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学生操作练习:

1、练习用小纸槽取用少量粉末状固体。

2、练习用镊子将块状固体装入试管中,

3、用50 mL量筒取45 mL水;

三、简要进行课堂小结。

篇7:高一化学电解质课件

学习目标:

能从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物导电的本质原因分析,理解电离的概念

2.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并能准确书写酸、碱、盐电离方程式

3..能运用电解质的知识分析并关注身边中的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在物质的分类中,我们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及化合物,而化合物又可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板书或投影,边板书边讲解):

单质

纯净物 氧化物

化合物 酸

而化合物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方法,即根据在水溶液或熔融下能否导电,又可以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有关电解质的知识。

[板书或投影]:

一、电解质的电离

[演示]: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问题探究]:为什么上述物质的溶液具有导电性?

(教师首先提供问题探究所必需的金属导电的知识背景: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受原子核的引力作用较小,容易失去而成为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当金属导线接上电源以后,在电场的作用下,金属内部中带负电的电子由自由移动改为定向移动,电流便形成了,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金属能够导电除了外加电场的外部因素外,其金属自身的内部因素是有带负电的自由移动的电子。而后进行问题的情景迁移:根据金属的导电原理,请分析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在导电时除了外加电场的外部因素外,溶液自身内部还有哪些因素?)

[学生分组讨论]:2分钟左右

[学生归纳]:(在教师的引导下沿着以下路径分析归纳)金属能导电→金属内部有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能导电→溶液中也有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猜测: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分别带负电和正电的阴、阳离子

[质疑]:物质中有阴阳离子就能导电吗?

[演示或模拟动画实验]:教师演示或模拟NaCl晶体、熔融NaCl的导电性实验,以澄清对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导电原理的模糊认识。

[质疑]:为什么都含有Na+、Cl-的NaCl晶体和NaCl溶液一个导电,另一个不导电?

[讲解并分析]:NaCl晶体虽含Na+、Cl-,但不能自由移动而不能导电,若将NaCl晶体溶于水,形成NaCl溶液后,原来NaCl晶体中被束缚着的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解离为可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个过程就叫做电离(结合NaCl晶体溶于水的电离过程的动画演示,强化说明NaCl晶体中有离子而不自由移动,而当其溶解于水中或受热熔化后,离解为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就叫做电离,并引出电离方程式的概念)。

[板书或投影]:

1.酸、碱、盐的电离

HCl=H++Cl- NaOH=Na++OH- NaCl=Na++Cl-

[学生练习]: 书写电离方程式:HNO3、H2SO4; KOH、Ba(OH)2; Na2CO3、CuSO4、BaCl2(三学生上黑板)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出讨论分析的具体指向——以上三组物质电离后的阴阳离子类型及共同特点。

[学生归纳]:给酸、碱、盐下定义

[讲解]:1.强调酸、碱定义中“全部”二字的含义;2.酸、碱、盐的溶液因电离出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

[转折]:像酸、碱、盐这些化合物,因其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能导电,从化学的另一分类角度讲又叫做电解质

[板书或投影]:2.酸、碱、盐是电解质

[学生归纳]: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得出电解质的概念,并借助对比方法,在电解质的概念的基础上得出非电解质概念。

[演示]:通过酒精、酒精水溶液、蔗糖水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强化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概念。

[演示]: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电流计指针的偏转)

[学生归纳]:其他条件一定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中离子浓度成正比

[问题解决]:电解质知识运用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我们的人体和日常生活中都能发现它的踪迹。比如身体有汗的人为何接触使用着的电器容易发生触电事故?人体在大量流汗后为何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在海上遇险的人们,喝海水为何如同“饮鸠止渴”?请同学们用本节课所学的电解质知识加以解释。

[学生阅读、讨论并回答]: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电解质的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篇8:高一化学电解质课件

第一课时 电解质及其电离

一、【学习内容】

1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

非电解质

定义

化合物类型

能否直接电离

通电时的现象

溶于水或熔化状态都能导电

溶于水时可能导电,熔化状态不能导电

实例

CH3COOH、NaOH、NaCl、H2O、K2O

CO2、NH3、酒精

注意 (1)电解质导电的原因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2)电解质、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电解质溶液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电离产生的离子导电,否则该化合物属于非电解质。如CO2、SO2、NH3等是非电解质

(4)Na2O, Al2O3等化合物为电解质,因为熔融状态下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

【例题1】

现有九种物质:①铝线②石墨③氯气④硫酸钡晶体⑤纯硫酸⑥金刚石⑦石灰水⑧乙醇⑨熔化的硝酸钾。其中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

2 电解质的电离

1 氯化钠晶体溶于水时,Na+和Cl-就会逐渐脱离晶体表面而进入溶液,成为能够

。受热熔化时,氯化钠晶体中的Na+和Cl-也能成为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能够       的离子就会发生       形成电流,因此氯化钠的水溶液和熔融的氯化钠能够导电。

2 . 电离:像氯化钠这样      或        时,       成能够自由移动的     的      称为电离。    在溶于水时电离。     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电离。电离可以用           表示。

3. 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      的         叫做酸;例如

的化合物叫做碱;例如

的化合物叫做盐。例如

4. 电离方程式 :用来表示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电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式子。如写出NaCl、HCl、NaOH的电离方程式

5.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概念

水溶液中全部电离的电解质

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电离程度

完全电离,不存在电离平衡

部分电离,存在电离平衡

溶液中微粒

离子 水分子

离子,弱电解质分子 水分子

实例

强酸:HCl、HNO3、H2SO4 HBr、HI等

强碱:KOH、NaOH、Ba(OH)2 Ca(OH)2

绝大多数盐(BaSO4、AgCl、CaCO3)

弱酸:HF、HClO、H2CO3 CH3COOH、H2S、 H2SO3、H3PO4等

弱碱:NH3·H2O、Al(OH)3等不溶性碱

电离方程式举例

注意:(1)、电离的条件为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是否电离与是否通电无关。

(2)、电离方程式左边为化学式右边为离子。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用“=”,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用“ ”

(3),电解质的强弱与物质的溶解性无关,与溶液的导电性也无关。(导电性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大小有关)

(4) 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酸,还可能是酸式盐。如:NaHSO4等。

【例题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硫酸钡难溶于水,其水溶液导电能力极弱,所以硫酸钡是弱电解质

B.CO2溶于水得到的溶液能导电,所以CO2是电解质

C.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

D.金属能导电,所以金属是电解质

【例题3】

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H2SO4=2H++SO2-4     B.Ba(OH)2=Ba2++(OH)-2

C.FeCl3=Fe2++3Cl-      D.NaHCO3=Na++H++CO3——

3

【课堂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HNO3                H2SO4

KOH                 Ba(OH)2

Na2CO3                BaCl2

篇9:高一化学的课件

高一化学的课件

知识技能:

了解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性质;了解肽键及多肽;了解蛋白质的组成;初步掌握蛋白质的重要性质和检验方法;了解蛋白质的用途。

能力培养:

1、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操作技能与观察能力,使之正确进行实验分析,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抽象形成规律性认识。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

让学生初步了解蛋白质是生命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科学品质:

通过学生实验,使学生的科学态度、思想情趣得到陶冶;通过结晶牛胰岛素的成功合成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民族自豪感。

科学方法:观察方法和科学抽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和酶的特性。

教学难点:肽键的形成。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展示SARS病毒的电子图片,说明蛋白质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是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是生命的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蛋白质的知识。

谈到蛋白质,我们首先来学习氨基酸。

【板书】§ 3 蛋白质

【实验】将毛料或头发放在火焰上灼烧、闻味

【设问】由上述实验现象能得到哪些结论?

【讲述】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很大,可以达到上千万。但是如此大的高分子化合物,也是由基本结构单元构成的,就是氨基酸(生物课已知)

一、氨基酸的结构与性质

给出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设问】看以上氨基酸的结构式指出哪些官能团?

(-NH2 氨基、-COOH羧基)

【设问】那么什么叫氨基酸?

定义:羧酸分子里烃基上的氢原子被氨基取代后的生成物叫氨基酸

聆听

有焦臭味,说明毛发中含有碳、氢、氧元素之外,还含有其他元素。

学生观察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的结构,总结归纳氨基酸结构特点。得出氨基酸的通式和定义。

紧扣时代信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起学生兴趣

和生物科联系

培养学生学科间的联系能力

1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2、复习官能团与性质关系

【讲解】氨基酸的性质

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性质。氨基酸结构中均含有-COOH和-NH2,应具有什么性质?

1氨基酸的两性:

NH2CH2COOH+NaOH→NH2CH2COO-Na++H2O

试写出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H2CH2COOH+HCl→Cl-+NH3CH2COOH     2 成肽反应 :

1.书写出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书写出氨基乙酸与氨基乙酸脱水的方程式。

2NH2CH2COOH→NH2CH2CONHCH2COOH+H2O

讲解】两个氨基酸彼此之间脱一分子水得到的产物叫二肽。许多氨基酸分子彼此脱水生成的化合物叫多肽。

如:

【讲述】蛋白质在希腊文Proteios的意思是“第一”,即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石。

存在:动物的肌肉、皮肤、血液、乳汁及毛、发、蹄、角等,或存在于植物的种子里。

组成:蛋白质分子中含有C、O、H、N、S等元素。1965年我国科技工作者成功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是科学史上的一大成就,可以说是科学史上又一“丰碑”。在认识生命现象揭开生命奥秘的伟大历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聆听

观察答出:-COOH和-NH2

练习方程式的书写

1.书写出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书写出氨基乙酸与氨基乙酸脱水而成二肽的方程式。

聆听

1、结构决定性质,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提高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

3、通过结构式推导性质。

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生物知识的复习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蛋白质知识的兴趣,创设悬念引入新知识领域的探索。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质

【引入】蛋白质是含氮生物高分子化合物,有C、H、0、N、S等元素,还有一些微量元素,构成的种类有10万种以上。

天然蛋白质的结构独特而稳定,按照氨基酸的连接方式分为: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四级结构。

氨基酸脱水形成肽,而蛋白质的多肽周围都有氨基、羧基等碱性或酸性基团存在,所以蛋白质和酸、碱都反应,具有两性。

根据蛋白质的结构,还有其他的性质:

【板书】

1.水解

【设问】人体如何吸收吃入体内的食物?

(指导学生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蛋白质的化学性质(见课件ppt)

【设问】从本实验可得出何结论?

(引出蛋白质的盐析和变性概念)

【板书】

2.蛋白质的盐析

3. 蛋白质的变性

【练习】比较蛋白质的盐析和变性

【思考、讨论】

1、误服重金属怎么解毒?

2、为什么医院用高温,照紫外线,喷洒苯酚和酒精溶液消毒?

3、为什么用甲醛保存动物标本?

阅读课本、聆听

思考、回答

分组实验:

完成实验报告

学生结合实验分析、思考产生疑问

练习

思考、讨论

激发学生探索蛋白质知识的兴趣,

与生物学科联系,实现学科间交流

(1)练习操作技能;

(2)提高观察能力;

(3)学会从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整理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4)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主动学习知识

加强掌握蛋白质的性质

了解其它影响蛋白质变性的因素。

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4.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讲解】

蛋白质的颜色反应是检验蛋白质的方法之一,反应的实质就是硝酸作用于含有苯环的蛋白质使它变成黄色的硝基化合物。

【设问】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其他方法检验蛋白质呢?

【演示实验】分别灼烧:羊毛线、棉线现象:羊毛线燃烧时燃烧不快,火焰小,离火即熄灭,燃烧有蛋白质臭味,灰烬呈卷曲状为黑褐色结晶,用手指可碾成粉末;棉线燃烧无气味,烧后成灰。

三、酶

【讲述】生物体、植物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化学反应,并且这些反应在生物体存在的条件下进行,而且会随着环境、身体的情况而随时自动、精确的改变

聆听

学生观察、描述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

【设问】是什么让这些反应可以实现的?

【设问】酶有什么特性?

【板书】酶也是蛋白质

四、核酸

【设问】DNA是什么?

【讲解】核酸是一类含磷的高分子化合物,DNA就是其中组成,还有一种是RNA(核糖核酸),DNA和RNA互相作用合成蛋白质。我国在1981年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是唯一参加世界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发展中国家。

酶的`特性:

1、  条件温和、不需加热

2、  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3、  具有高效催化作用

脱氧核糖核酸

生物体遗传的载体

复习生物课内容,实现学科间交流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过程中,不可逆的是(    )。

(A)蛋白质的盐析    (B)酯的水解

(C)蛋白质的变性    (D)氯化铁的水解

2、欲将蛋白质从水中析出而又不改变它的性质应加入(    )。

(A)甲醛溶液           (B)饱和Na2SO4溶液

(C)CuSO4溶液          (D)浓硫酸

3.下图表示蛋白质分子结构的一部分,图中(A)、(B)、(C)、(D)标出了分子中不同的键,当蛋白质发生水解时,断裂的键是(    )。

4、下列哪种作用不属于蛋白质变性(    )

A、制作豆腐  B、制作干酪 C、淀粉水解 D、酒精杀菌

二、填空题

5.蛋白质、淀粉、脂肪是三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其中______不是高分子化合物,这三种物质水解的最终产物分别是蛋白质→________淀粉→_________;脂肪→_________;在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分子中,含有_________官能团。

*6.若将氨基乙酸和丙氨酸混合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最多可得_______种二肽。

【小结】蛋白质的性质

(学生归纳总结后打出投影)

1、具有两性;2、水解;3、盐析;

4、变性;5、颜色反应。

反馈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本题是高考题可反馈出学生学习本节知识后思维发展水平。

通过填空题反馈大多数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问题的能力。

培养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参考答案:

1、C   2、B   3、C 4、D

5、脂肪、氨基酸、葡萄糖、脂肪酸和甘油、氨基、羧基

6、四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蛋白质的化学性质

试管

编号

往装有蛋白质的试管中添加的试剂或操作

现象

继续往试管滴加入水后的现象

1

(NH4)2SO4

2

Na2SO4

3

加热

4

NaOH

5

浓HNO3

6

CuSO4

7

(CH3COO)2Pb

8

丙酮

9

篇10: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课件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课件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2.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结论:

1)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2)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3.碱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

①密度逐渐增大(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3)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二)卤族元素:

2.卤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性:从F2到I2

1)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

2)密度逐渐增大;

3)单质的熔、沸点升高

3.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X2 + H2 = 2 HX

卤素单质与H2 的剧烈程度:依次减弱;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

4. 非金属性的强弱的判断依:

1. 从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或与H2反应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判断。

2. 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得电子的能力减弱,失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3. 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性质,元素性质反应原子结构。

同主族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决定了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三.核素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可忽略。

(3)原子序数 = 核电核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4)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二)核素

核素: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一种原子即为一种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或: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间互称为同位素。

(1)两 同:质子数相同、同一元素

(2)两不同:中子数不同、质量数不同

(3)属于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

典型例题

例1 X和Y两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X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大于Y元素的阳离子半径;Z和Y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次相同,Z元素的原子半径小于Y元素的原子半径。X、Y、Z三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是( )

(A)X>Y>Z (B)Y>X>Z

(C)Z>X>Y (D)Z>Y>X

选题目的:本题考查的是元素周期律中原子、离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解析:根据原子序数和元素周期律推测原子和离子半径大小,这是正向思维。而本题是已知原子和离子半径的大小,要判断原子序数大小的关系,这是逆向思维。已知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阳离子,核电荷数大的则半径小,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的原子,随着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递减。根据题意,X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大于Y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则X的原子序数小于Y的原子序数;Z和Y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且Z元素的原子半径小于Y元素的原子半径,则Z元素的原子序数大于Y元素。由此得出三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为Z>Y>X

答案:D

启示:本题考查的是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运用,出错的原因常常是未能掌握原子、离子半径大小变化规律。

例2 已知铍(Be)的原子序数为4。下列对铍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铍的原子半径大于硼的原子半径

(B)氯化铍分子中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

(C)氢氧化铍的碱性比氢氧化钙的弱

(D)单质铍跟冷水反应产生氢气

选题目的:考查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解析:因为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递减,所以A正确;BeCl2中Be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B错误;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增强,C正确;Mg不与冷水反应,而Be的金属性比镁弱,与冷水反应更难,D错误。

答案:A、C

启示:运用元素周期律可以推断不熟悉元素的性质。而这一点恰好是学生的.弱点,他们缺乏思考的方法,经常感到无从下手。因此这方面的训练是值得重视的。

例3 下列叙述中肯定A金属比B金属的活泼性强的是( )

(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

(B)A原子的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C)1molA从酸中置换出H+生成的H2比1molB从酸中置换出H+生成的H2多

(D)常温时,A能从水中置换出氢,而B不能

选题目的:此题考查如何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强弱

解析:选项A,只指出A、B两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而没有指明它们的电子层数多少,A不正确。在选项B中指出了A、B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多少,但是电子层数少的不一定比电子层数多的原子的金属性弱,比如Na比Cu少一个电子层,但是Na比Cu活泼,B不正确。选项C中说明等物质的量的A、B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多少,未说明与酸反应时速率的快慢,等物质的量的A、B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多的金属活泼性不一定强,如1molAl比1molNa与足量稀酸反应时生成的氢气多,但Al没有Na活泼。选项D正确,因为只有很活泼的金属(如K、Ca、Na等)在常温下就可与水反应,而较不活泼的金属在常温下与水不反应。

答案:D

例4 有A、B、C、D四种元素,它们最外层电子数依次为1、2、3、7,它们的原子序数按A、B、C、D递增,A和B的次外层电子数是2,C和D的次外层电子数是8,试判断:

(1)A、B、C、D各为何种元素,写出它们的元素符号:

A__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

(2)哪种元素的氢氧化物的碱性最强?为什么?

选题目的:本题主要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A、B两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为2,最外层上的电子数又分别是1、2,所以A是原子序数为3的锂(Li),B是原子序数为4的铍(Be),C、D两原子的次外层为8,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分别为3和7,所以C是原子序数为13的铝(Al),D是原子序数为17的氯(Cl)。氢氧化物显碱性的元素必为金属元素,锂和铍比较,锂的原子半径大,最外层电子数少,故氢氧化锂的碱性比氢氧化铍强。又铝的氢氧化物是两性氢氧化物,故碱性最强的是氢氧化锂。

答案:(1)Li;Be;Al;Cl (2)Li,因为氢氧化物显碱性的元素必为金属元素,锂和铍比较,锂的原子半径大,最外层电子数少,故氢氧化锂的碱性比氢氧化铍强。又铝的氢氧化物是两性氢氧化物,故碱性最强的是氢氧化锂。

篇11:高一化学学期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四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特制定以下计划。希望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习进行学习。

一、弹性调节难度

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若要求过高、过难,学生接受不了,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后退。所以我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加强方法指导

对原有知识基础较好、学习方法得当、学习信心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把知识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学有余味;对原有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欠佳、学习信心时弱时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由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课堂、课后有分别

不管是难度和广度的调节,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中心任务的主战场,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时坚持启发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待点,联系生活,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适当利用课件加强教学直观性。注重课堂的节奏、容量大小,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特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后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培优补差的方式。

四、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使教学工作有效开展

按照学校的要求,我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按时按量的布置了学生作业,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

五、实验教学有待加强

以上是我进行化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想法,我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篇12:高一化学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和年级的指导下,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积极落实学校教学计划。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13个班,共有学生692人。学生整体化学底子薄,想让他们对化学有兴趣并学好化学,以及明年选择理科,任务相当艰巨。对于高一年级新生,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在增进了解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学生学习对化学的兴趣。对教师的亲近,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

2、教学情况分析

对于高一新班,科任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让他们明确知晓化学教师对他们的基本要求,知道他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如规定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特别是没有预习时是不允许进实验室进行学生实验的,没有理由是不能不交作业的,上课有问题只要举手示意就可以提问的等。要求学生准备好听课笔记,最好准备一本相关教辅书籍等。对化学特别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将会利用周六对其培训。 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必修1内容,既有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内容,也有元素和化合物等知识,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把握,更应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科学态度的形成。

三、本期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完成化学《必修1》

2.学生情感与态度: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掌握学习化学的一般方法 3.学生能力:具备一定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计算能力

4.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年度教学任务,在大型考试中,获得理想的优秀率、及格率

四、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基本理论的重点是氧化还反应、离子反应及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特别是物质的量), 要注重化学用语的应用,化学计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2)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点是钠、过氧化钠及氯气的相关性质,氯气的制备,关键是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技能为一定量物质的量浓溶液的配制

2、教学难点

(1)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2)物质的量概念的建立及计算。

3、相互联系

本学期是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的第一学期,学生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教师要协助班主任逐渐让学生从过分关怀的初中阶段改变过来,以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较快解决高中课时容量与难度比初中大,教师的教学节奏比初中会快,作业比初中多的现状,以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坚持按教学计划授课,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不随意拓宽教学内容。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课堂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突出合作者、帮助者、引导者的角色,要尽量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究活动来寻求问题的解决。

2、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多与学生谈话,多了解学生对化学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3、加强实验教学,突出学科特点。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们探索化学世界有效途径,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顺利掌握相关知识。为了弥补直接做实验的一些缺点,有些实验可以通过播放实验视频来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同时组织学生走进实验室,动手做一些常规的实验。

4、开展听课评课,营造研讨氛围。认真落实学校有关教学要求,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努力营造办公室的研讨氛围,做到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相互交流。做到集体备课有中心发言人,有主题,充分发挥个人和集体的力量,做到统一教案、练习、进度。

5、加强平时的复习巩固,加强平时考查,通过随堂复习、单元复习和阶段复习及不同层次的练习等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及时巩固和逐步系统化,在能力上得到提高。不主张以多做练习的方式来提高解题技巧,而是要通过方法与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本位,要通过能力培养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进度安排

相关专题 课件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