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一分》幼儿园教案

心疼的你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心疼的你”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分一分》幼儿园教案(共13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分一分》幼儿园教案

《分一分》幼儿园教案

活动目标

积极参加分类活动,能按事物的种类和数量等特征进行分类,发展思维能力。

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了解画面内容。出示视频照片画面,引导幼儿说一说:“画面中有什么?风车、皮球和娃娃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每种玩具的数量是多少?”为幼儿进行分类活动做准备。

2、每人一捆图片玩一玩“分一分”的游戏,引导幼儿尝试按事物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将卡片分开;本文想一想可以怎样分?引导幼儿确定分类标准,尝试按照文具、水果和玩具的概念进行分类,或从功能上进行分类,如:用的、吃的、玩的.等。

3、观察幼儿操作情况,可引导幼儿数一数每张卡片上实物的数量,在按照数量将每组卡片继续分,如:将水果按照数量分成7个和8个两组等。

4、引导幼儿说一说是怎样把卡片分开,为什么这样分。对不正确分类方法的幼儿,可请幼儿演示分卡的过程,教师帮助其概括出分类的标准,与大家共同分享。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2:《分一分》幼儿园小班教案

《分一分》幼儿园小班教案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物品的颜色匹配相同色的房子。

2.体验与同伴共同操作、游戏的快乐。

3.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准备:

1.各种物品卡:红苹果、红草莓、黄梨、黄香蕉、绿葡萄、西瓜等等。

2.幼儿操作图片:香蕉、梨子、苹果,框子人手一份。

3.红、黄、绿三色房子各一。

活动过程:

1.认认说说。

(1) 老师展示物品卡。

(2) 请幼儿说说这些物品卡的名字和颜色。

师:今天有几个朋友到我们班来做客,我们来看看它们是谁?那它们身上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呢?

2.游戏“分一分”。

(1)出示三色纸房子,让幼儿说说是什么颜色的。

(2)把水果放在相同色的房子里。

师:颜色妈妈告诉我,叫它的宝宝好回家了。(出示三色房子。)红房子是红色水果的.家,叫红红的家;黄房子是黄色水果的家,叫黄黄的家;绿房子是绿色水果的家,是绿绿的家。我们来把它们送回家。会说:我把红苹果送到红红的家。

3.幼儿练习。

师:还有许多水果宝宝也要回家,宝宝们拿出椅子底下的篮子,把水果送回家,要求边送边说:我把XX水果送到XX的家。

4.游戏:“抱一抱”。

宝宝们真能干,现在许多小树叶也来和我们宝宝来玩一个“抱一抱”的游戏,请红树叶宝宝站起来,跟我来抱一抱;请黄树叶宝宝站起来,跟我来抱一抱;请绿树叶宝宝站起来,跟我来抱一抱。树叶宝宝累了,我们休息一下吧。

活动反思:

篇3:分一分教案

分一分教案

一、情境导入,认识 1/2 (一)小熊哥俩做件好事,妈妈奖励给他们一个饼(板书“1”)让他们哥俩分着吃,熊哥哥连忙说,我来分我来分,说着,就将饼仇成了这样两份,自己拿了一份,剩下的给熊弟弟。把熊弟弟气得哇哇直哭。同学们,你们说说,熊弟弟为什么要哭呢?这样分公平吗?一个饼,我们可以用数学1来表示,这半个饼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呢?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动脑筋想一想,半个可以用什么来表示。(生思考后发言) 大家可真厉害,想到了这么多了方法来表示半个,但各种表示方式标准不统一,就会出现交流,障碍,让我们请教一下智慧老人吧。 (教课件)历史每一个数从发明被普遍认可,都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岁月,现在这世界上通用的表示“一半”或“半个”的数是 1/2。 回顾:熊弟弟要想分得这 1/2,就应该怎样做呢?(首先要平均分,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 (二)小熊哥俩分饼的同时呀,小兔姐俩也正在分一个苹果发愁呢?谁来帮帮他们好吗?(请学生上业表演分苹果的过程边分边说)并说明半个苹果用1/2 表示。 二、涂一涂 看来 1/2不仅表示饼的一半,还可以表示苹果的一半,而且不止这样,1/2 其实还可以表示许多东西的一半。 请同学们打开P53涂一涂 1、这里有5个图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涂出它的1/2 (学生动手)。 2、谁来说一说,你涂的是哪个图形的1/2 ,你是怎么涂的。 (学生回答) 三、折一折 同学们真的很棒一下子就将这些图形的 1/2涂了出来,下面我们来动手做个小活动,放松一下 1、请同学们拿出正方形,动手折一折(用你喜欢的方法将这纸可均分4份)并用彩色把折线描一描。 2、按照下烈要求做一做。 (1)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 1/4。 (2)把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的' 2/4。 (3)把其中的三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的3/4 。 (4)其中的四两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的4/4 。 四、认识分数。 (1)你发现一个分数由哪几部分组成吗? 我们以 3/4为例,(学生回答分别是由三部分组成)哪三部分(DD、4、3)你知道这一条横线叫什么吗?叫分数线,表示均分,分数线下面的4叫做分母,表示可均分的份数(平均分成4份,分母就是4、平均分成2份,分母就是2)分数线上面的3叫做分子,表示取的份数(取3份分子就是3,取1份分子就是1,取2份、分子就是2)那么 3/4就是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 五、说一说 刚才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分数应该怎样读,怎样写,表示什么,下面老师这里有三幅图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这几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六、练一练 你们真的好棒!老师想考一考大家学得怎么样?你们有信心通过吗? (1) (2) (3) 七、小结 不知不觉中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同学们你学的愉快吗?那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老师相信你们以后的学习中会有更大的收获!  

篇4:《分一分》教案

《分一分》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数学 第六册《分一分》 单  位   教  者   课  型 新 授 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分数的必要性,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结合直观操作,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2)、过程与方法方面:从日常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体会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重  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难  点 让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学具 教学程序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理 念  一、情境设疑、导入新课             二、探究思考,建构新知 创设情境:分苹果游戏 1、引导学生通过2个人平均分2个苹果的操作过程,感知平均分的公平性。 2、引导学生通过2个人平均分1个苹果,思考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的不同方法,初步建立分数的表象,从而自然的引出分数1/2。   (一)操作感知,认识1/2 1、探究圆形的1/2,初步感受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选一份涂色,涂色部分是圆形的1/2。     2、探究其他图形的1/2,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感知无论图形的形状、大小如何,只要把它平均分成2份,其中任意一份就是它的1/2。 3、了解分数的读、写方法。   动手操作分苹果,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思考并设计半个的不同表示方法,通过比较,体验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借助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找出圆形及其他图形的1/2。感知只有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分数, 充分理解分数的意义。     了解1/2的读、写方法。 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同时,又感觉到分数产生的必要,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感受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和简洁性,为后续的'分数的认识埋下伏笔。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具体到抽象,并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各种不同的方法中丰富1/2的表象,感受分数的意义,在体验中培养学生数感,为后面学习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三、实践应用,深化新知         四、感受收获、体验成功 (二)认识几分之几 1、在学习1/2的基础上,利用正方形自主探索1/4。从正方形中继续寻找其他分数:2/4、3/4、4/4。感受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其中的几份就是四分之几。 2、课堂延伸,利用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其他分数。并完成书P53―说一说。 3、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认识分数线、分母、分子。   1、数学书P55―1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2、数学书P55―3判断对错。 3、游戏:找朋友。引导学生根据分数找到对应的图形。通过图形与数的结合过程,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 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总结,延伸课外寻找生活中的分数。   根据已有经验,在正方形中自主寻找分数1/4、2/4、3/4、4/4,进一步体会分数的意义,初步渗透分数单位。 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分数,获取初步的数感。 了解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独立完成,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学生代表合作把相应的分数与图形放在一起,进一步掌握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总结这节课的收获,体验收获所带来的喜悦。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探究、合作交流,在开放的氛围中,充分感受、体验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借助多种多样,形式丰富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数形结合,为枯燥的概念教学增添活泼的色彩,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数感。 自主构建知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板书设计   分 一 分   -----认识分数                          《分一分》教学设计                                   

篇5:《分一分》教案

设计说明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从整数到分数进行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还是读、写方法以及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在学习分数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因此,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形式,逐步体会分数的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与动手操作能力。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明确几分之一,就要把合作学习和动手实践相结合。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1.创设实践操作活动,实现自主探究。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实现了自主提升。

2.为巩固新知,及时安排相关练习。

要想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得如何,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及时的练习能对新知的巩固起到促进作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每个知识点教完之后,都安排了“做一做”这一环节,既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新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正方形纸 长方形纸 圆形纸 水彩笔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分一分(一)(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

淘气和笑笑去餐厅吃饭,点了2杯果汁和1个披萨,你认为怎样分公平?

2.提出问题。

要把2杯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能得到几杯呢?(1杯)

把1个披萨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能得到几个?(半个)

3.继续提出问题。

半个应该怎样来表示呢?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

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呢?把你的想法写在本子上。(学生动手创作)

4.全班交流。

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表示的?

生个别汇报。

师:每个人的表示方法都不同,但是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怎样表示才能让人一目了然又便于交流沟通呢?这时就需要有一种新的数,那就是分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大门。通过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分数的意义,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二分之一”。

师:把一个披萨平均分成2份,每1份就是这个披萨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板书)

指导学生读、写。(指出“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1表示其中的1份)

2.出示教材67页情境图3。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中有哪些图形?

生个别汇报。

师:请同学们分别涂出每个图形的,涂完后与同桌互相交流。

生个别汇报。(引导学生说清楚是怎样涂出每个图形的的。例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然后将其中的1份涂色,涂色的部分就是它的)

3.动手操作,展示图形的'二分之一。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二分之一,大家想不想试试动手折出二分之一,并用水彩笔表示出来。从准备好的纸中找出一张你喜欢的图形,开始吧!

师: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折出的图形的二分之一?

学生汇报:

生1: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其中的1份表示它的二分之一。

生2: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其中的1份表示它的二分之一。

生3:把一张圆形纸对折,其中的1份表示它的二分之一。

(把这些图形纸贴在黑板上)

师: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都表示二分之一,为什么形状不一样,却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呢?(它们都被平均分成了2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所以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师小结:不管什么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2份,那么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

4.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得到不同的分数。(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集体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得到分数的过程。例如: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份,得到了什么分数……)

篇6:《分一分》教案

第2节分苹果

教材第60~61页的内容。

1.通过动手操作分实物,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发展平均分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进一步领悟平均分的意义。

难点:体验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并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平均分实物的过程。

课件(教材主题图)。

师:同学们喜欢吃苹果吗?(喜欢)同学们知道吗?苹果是世界四大水果之一,又被人们称为“记忆之果”。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被施了法术的苹果(出示课件:关于苹果的图片),如果同学们能够顺利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法术就会自动解除,老师就把这些苹果奖励给大家,好不好?

设计意图:简单介绍苹果的价值,并以“被施了法术的苹果”为情境引出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说说你收集到的数学信息。

生:图片上共有12个苹果。

师:数得很准确,现在问题出现了:把这些苹果分成3堆,每堆一样多,可以怎样分?

预设:

生1:我1个1个地分,每堆分4个。

生2:我2个2个地分,每堆分4个。

生3:我4个4个地分,每堆刚好是4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信息,根据提出的问题动脑思考,感受分法的多样化。

师:你们能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真棒!老师还有一个新的问题,同学们敢不敢接受挑战?(出示课件)把这些苹果每袋装4个,需要几个袋子?可以利用学具盒里面的圆片或小棒动手摆一摆。

预设:

生1:我用学具盒里面的小棒代替苹果,每4个分成一份,正好分成3份,所以需要3个袋子。

生2:我用学具盒里面的圆片代替苹果,每4个分成一份,也是正好分成3份,所以需要3个袋子。

师:说得真好,大家都很棒,动手动脑解决了这些问题,现在说一说,两次分苹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预设:

生1:都是分12个苹果,都是平均分的。

生2:分完后,每份的个数都是同样多的。

……

师:同学们,真是心灵手巧,发现了这么多相同的.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思考,对知识进行梳理。

师:解决了这么多的难题,下面的问题你一定也能解决吧!快来帮帮小动物们分一分它们喜爱的食物吧!

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1、2题,学生思考后独立解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的收获吧!

分苹果

分成3堆,每堆4个。

每袋装4个,需要3个袋子。

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分苹果”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借助学具盒“分一分”“摆一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节课教学活动安排中,让学生个个参与,真正“动”了起来。

篇7:《分一分》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676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拓展思维;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使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3、情感态度。

感受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吃水果吗?能给大家分享一下你喜欢吃什么水果呢?(学生交流回答)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水果,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苹果图)

师:老师今天决定把4个苹果奖励给两位表现优秀的同学,每个小朋友分几个才公平呢?大家帮帮老师好吗?

如果老师手里有2个苹果呢,该怎么分呢?

如果老师手里只有1个苹果,那又该怎么分呢?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分一分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师:(课件演示不平均分的情况)引导学生说出必须是平均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认识1/2

师:那一半我们可以怎么表示呢?

师:请发挥你的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

请全班的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或写,再请同学上台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一半。

根据学生画、写的`情况,全班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我们去看看智慧老人是怎么表示一半的?

师:(用多媒体配合讲解+的含义展示一半可以用1/2表示,读作二分之一,1/2是分数﹚请看,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苹果的1/2,那另外一份呢?

师:在这些方法中同学们观察思考用哪种办法表示一半更简单呢?你更喜欢用哪种呢?

(学生交流回答)

2、涂一涂,进一步体会1/2。

师:同学们看教材第67页中间,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涂出这些图形的1/2。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全班展示:说说你是怎么表示1/2的?(指名学生黑板上边展示边回答,师适时强调平均分)

生: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涂其中的一份就是1/2

3、进一步认识分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2这个分数,其实分数还有很多,你能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得到其他的分数吗?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板书收集学生创造的分数)

(1)生展示自己得到的分数,正方形折出1/4

师:说说你找的分数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生:我折的是1/4,我将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涂出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师:对折两次,打开后就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就是它的……

师:这是谁的?你找的是多少?(1/4﹚肯定吗?(指着第二个图)这又是谁的?你找的是多少?(1/4﹚是吗?

﹙对比黑板上的三幅图)涂色部分不一样,都能用1/4表示吗?为什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看来,都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4表示。

(2)圆形折出3/8。

师:出示圆的折纸和展开图。演示折纸的方法后,引导学生观察能得到哪些分数并涂一涂。

生:1/8,2/8,3/8……

师:总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3﹚长方形折出4/5。

师:利用一个长方形纸片,你能折出4/5吗?还能折出几分之几。

生:自由探究活动。

2、说分数。

师:如果不用折纸,你能说出一个分数吗?

生1: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8份,如果取了6份,就用6/8表示,如果取了8份,就用8/8表示。

生2: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6份,如果取了1份,就用1/16表示,如果取了8份,就用8/16表示。

你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分数?你认为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哪些?(小组交流汇报)

生:我在路上见到过……

生:我在商场里见到过……

生:可以上网查询。

生:看电视,读报纸,问家长……

教师以小组成员的身份作适当的补充。

3、小结:我们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取其中的几份,就用几分之几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生活中的分数,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认一认,学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读写法。

师:像1/2,1/4,3/8……都是今天学习的分数。

师:课件演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学生直观学习

教师小结:一个分数,分数中间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师:仔细看老师写一个分数。(板书:3/4﹚发现了吗?分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板书巩固分数各部分名称及读写法)

师小结:在写分数时,我们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这个数读作:四分之三。(板书:读作四分之三)

你能用这种方法写一个你喜欢的分数吗?(学生个别汇报)

师:借助黑板上的分数巩固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交流汇报)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分数,你能联系生活实际,用几分之几说一句话吗?

与同桌说一说。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试一试。

﹙1﹚出示教材68页最上三幅图。

①三个图都表示什么分数?

②为什么能表示相同的分数?

﹙2﹚教材68页中间图。

①这四个图能表示哪些分数?(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展示交流)

2、知识拓展。(出示课件智勇大闯关练习,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得真棒!想一想,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篇8:《分一分》教案

设计思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好几样东西混在一起的现象。如果是一些常用的物品,如多种粒状的农作物、不同形状的积木、不同色彩的蜡笔……混在一起,在要使用的情况下,必须提前把它们一样一样分出来。为培养小朋友分离常见混合物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合适分离工具的兴趣,我设计了科学活动:分一份。

活动目标:

1.动手动脑,尝试用小工具分离豆豆混合物。

2.通过工具使用比较,找出最适合的分离工具,并能清楚表达分豆过程。

3.初步了解生活中其它混合物的分离方式,激发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贴有花生、绿豆、小米标记的整理箱各1只,装有花生、绿豆、小米混合物的整理箱1只,花生、绿豆、小米混合物共计40小盒。

2.8人操作台3张。

操作台(一):托盘8只;花生、绿豆、小米混合物8小盒;大孔、小孔箩筐各8只,白色分类盒24只。

操作台(二):托盘8只;花生、绿豆、小米混合物8小盒;勺子8把;空碗24只。

操作台(三):托盘8只;花生、绿豆、小米混合物8小盒;夹子8把;空碗24只。

3.灵动操作台1张,放置3套不同工具的操作分离材料。

4.幼儿选工具记录单20张,五角星贴纸若干张。

5.分离混合物视频。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今天食堂的阿姨遇到了麻烦事,一不小心把花生、绿豆、小米三种混在一起了。要请小朋友们帮忙分一分。你们愿意帮忙吗?

二、出示小工具,猜想最适合的分豆工具。

1.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勺子、夹子、箩筐3种分豆工具。

2.请你们猜一猜,什么工具最适合分豆豆?

3.请你在你认为适合分豆的小工具后面贴一个小星星。

4.请认为勺子(箩筐、夹子)分豆最适合的小朋友举手。

三、根据猜想,使用工具分豆。

1.你选的小工具真的是最适合的吗?

2.到底哪种小工具最适合分豆呢?让我们一起来动手试一试。

(1)分的时候,请你先看看、想想托盘里整齐的放着什么?分出来的豆豆可以放哪里?然后再动手分。

<<<12>>>

(2)混在一起的3种豆豆全都分好了,放哪里呢?

(3)分好了还可以试试用其它小工具分豆。

(4)送豆豆时要看清标记。

(5)送完豆豆,请把桌上的.工具一样一样放回托盘。

四、集中幼儿交流小工具分豆,比较出最合适的分豆工具。

1.你刚才用了什么工具分豆?(请你在小工具的大拇指下面贴上小星星)怎么分的?请你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2.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3.用什么工具分豆的小朋友最先分完?他们为什么会最快?

4.我们请3个小朋友选用不同的工具来比一比。

5.请用箩筐分豆的小朋友介绍:你是先用小孔箩筐还是大孔箩筐分豆?我们看到了什么?

6.教师小结箩筐有孔的特性,便于分离大小不一的物体,是3种工具中最适合分豆的工具。

五、全体幼儿体验用箩筐分离豆豆混合物。

1.用大孔、小孔箩筐交替使用分豆真好,你们想不想都来试一试?

2.3种混在一起的豆豆全分完了,请把最后一颗小星星送给小箩筐,贴在有两个大拇指标记的最下面一格。

六、看视频,了解生活中其它混合物的分离方式。

1.混在一起的豆豆需要分一分,那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需要分一分呢?

2.幼儿观看视频,拓展生活经验。

3.教师小结:原来生活中有好多东西会一不小心混在一起,为了使用需要,必须想办法把它们一样一样分离出来。小朋友还可以动手帮忙分些什么呢?回去和爸爸、妈妈、好朋友一起找一找,分一分。

4.食堂送豆结束活动。

篇9:《分一分》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页例

1、例2及第767课堂活动第1,2题及练习十五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物品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3.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具准备:8个桃子(或其他水果、物品),8个盘子,24支铅笔。 学具准备: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在数学上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除法。 (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探索,认识除法 1.教学例1 (出示一堆桃子)教师:小猴家有一些桃子,你能猜一猜有多少个吗? 教师:我们来帮它数一数。 学生数出后,教师板书:8。

教师:猴妈妈让小猴分桃,她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出示猴妈妈的话:把这8个桃子平均装在4个盘子里) 学生读猴妈妈的话,教师板书:4。

教师:你们能帮小猴分桃子吗?用小圆片代替小猴分一分,分好后小组内互相检查,是不是按要求平均分成了4份,分的结果是每盘多少个?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2。

教师:谁能看着8,4,2这3个数把刚才分桃子的过程说一说,分之前总数是多少个?分的要求是什么?分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谁能用我们数学上的算式来表示刚才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说后,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8÷4=2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教师把除法算式板书完整。教师介绍除号的名称、写法、读法。写法:先写中间一横,再写上下的小圆点,两个圆点要对齐。学生读算式,用手比画除号。 议一议:算式中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8÷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 教师:你还能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几份?用圆片分一分,一边分一边说分的过程,再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2.教学例2 (出示24支铅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含义:每6支装一盒(教师可以示范装一盒), 可以装几盒?

教师板书:246 教师:你能用小棒代替铅笔自己动手分一分吗?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4。

教师:观察分的结果,是平均分吗?你认为可以用除法表示分的过程吗?请试着写出除法算式。

引导学生看着除法算式学着用3句话把分的过程说清楚,把多少支铅笔平均分?分的要求是什么?分的结果怎么样?

把24支铅笔平均分,每6支分一盒,分成4盒。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识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第2题。

(2)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第2题。

(3)用20根小棒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过程,再写算式。比一比,看谁的方法最多。先独立分,再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平均分成几堆,也可以按每几根一堆平均分)能说出3种以上分法,除法算式正确的自评为三星级,自评表上画3颗五星;说出2种分法的为二星级;说出1种分法的为一星级。

(4)看算式圈一圈,说一说。

(课堂活动第3题)引导学生说出:8是平均分的要求,可以表示平均分成8份,也可以表示每8个分成1份。

四、课堂小节: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表内除法 分一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西师版二年级上册中第六单元“表内除法”第一节课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设计的两个例题,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 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问题一下去,五花八门的答案都出来了,为了引出平均分,还颇花了点时间。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哪几种分法最公平啊,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几种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学生七七八八地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接着的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桃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15支铅笔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梨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篇10: 数学《分一分》教案

活动目标:

1、在按物体某一特征分类的基础上,学习再按另一特征把已分类的物体作二次分类。

2、尝试运用语言表述分类的两个层次的特征。

3、提高操作的兴趣及分析、归纳的能力。

活动准备:

含两种特征的图形、标记、课件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有趣的朋友,你们看一看,有趣的朋友是谁?(图形朋友)

2、复习巩固一次分类。

(1)师:这些图形有什么不一样?(形状不一样,颜色不一样。)

(2)请幼儿尝试给图形分类。

(3)让幼儿说说自己是按什么特征为图形分类的。

3、学习二次分类。

师:我这里还有几位图形需要分类,你们看看可以怎么分(演示课件,出示图形娃娃)

(1)找出这些图形的不同特征。

师:看看这里都有什么图形?它们除了形状不一样,还有什么不一样?我们一起来给它们分类。

(2)贴标记。

师:在分类之前,我们先贴一些颜色标记。?请幼儿按颜色标记给图形分类。

(3)师:你们看看红色标记里面都是红色图形,这些图形形状是不是一样的?

(4)请幼儿将图形按照形状再分类。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图形或玩具进行分类练习。

篇11: 数学《分一分》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8-9页分一分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用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为标准来分,注意培养学生分类的灵活性和适度的开放性。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为标准来分类。

教学难点:注意培养学生分类的灵活性和适度的开放性。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到学校来上学,爸爸妈妈给你们准备了书包、铅笔盒,到学校又发了学具盒,书包放在抽屉里,铅笔盒和学具盒放在桌面上。你们知道铅笔盒里放什么吗?(指名说)学具盒里又放什么呢?(指名说)

有一个小朋友把铅笔盒和学具盒里的东西弄乱了,不知道怎么办?你们能帮帮她吗?能帮她分一分吗?(板书课题:分一分)

二、新课

1、出示图

看一看,桌上有哪些东西?

2、讨论:哪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

汇报。

指出:数学课要用的,比如:认识的图形、小棒等,才放在学具盒里。

3、讨论:哪些东西放在铅笔盒里?

汇报。

指出:不仅数学要用的,其它课也要用的,比如:笔、橡皮、小刀、尺子应该放在铅笔盒里。

4、我们刚才根据用途来进行分类,帮助了别人。小朋友还想不想再分一分?

三、练习(想想做做1-4题)

1、第1题

下面图中,先看第一行,哪个动物能在水中生活?第二行呢?

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

核对。我们用圈的方法把这些动物分成了哪两类?

2、第2题

小朋友都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买过东西,买完东西装进袋子时,会把什么和什么放在一起,什么和什么放在一起?

指出:把吃的和用的分开放。

看图:把这些东西放在两个袋子里,怎样放合适?

讨论,汇报。问:这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

3、第3题

看图,他们各在哪里行驶?

一个一个说:各在哪里行驶?

你会它们进行分类吗?试着分一分.

汇报.问:这是按什么进行分类的?

4、第4题

看图互相讨论:可以怎么分?

汇报.

指出:没有要求我们按什么分时,可以自己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分类.可以按水果和菜;一个和几个;不同色彩;能不能生吃;甜和不甜等等,进行分类.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把东西进行分类时,如果有要求,就按要求进行分类,如果没有要求就可以找出不同之处再进行分类,这时候答案就不是唯一的。

篇12: 数学《分一分》教案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分、秒》的第二课时《一分能干什么》。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教学时、分、秒的认识,初步体会时、分、秒的意义。而本节课是在前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的基础上,通过“一分能干什么”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体会时间的价值,从而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并为后续学习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作以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建立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概念,体会分与秒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体验、估测的能力。

2、过程目标: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一分钟的长短,从中感受时间的意义。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学生从小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一分钟的概念。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教学难点:

估计一分钟有多长。

教法学法:

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农远资源中的课件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并通过合作交流发现分与秒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课伊始,我利用学生语文课上刚刚学过的一篇课文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个小图片,(播放课件)听一听,还记得这是谁吗?对了,这是咱们学过的《一分钟》这篇课文里的小元元。让我们再来回忆一遍。对于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呢?是啊,一分钟很重要,那一分钟究竟有多长呢?一分钟能做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分能干什么。(板书课题:一分能干什么。)由元元因贪睡一分钟而迟到了二十分钟为切入口,从而引入一分钟能干什么,让学生主动进入探究的“场地”。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这里我分两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认识秒。

首先,我让学生拿出小钟表放在耳边听听,让学生说说听到了什么?在学生兴奋的回答中追问:这 “滴嗒”声是钟表上哪个针发出的?哪根针是秒针呢?对,钟表上最细最长,跑得最快的针就是秒针。这样把学生的视线拉回到秒针之上,那你知道秒针滴嗒一声走多远?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演示秒针走一小格)。通过观察学生发现秒针滴嗒一声走1小格。我马上给予肯定:对,秒针滴答一声走过一小格就是一秒。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那秒针走5小格是几秒呢?(课件演示秒针走5小格)。走8小格呢?这时,我并没有满足学生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秒,我和学生一起投入到有趣的“我是小秒针”活动:同学们,我们来做个小秒针吧,请你闭着眼睛用自己的一只手臂表示秒针,嘴里发出滴嗒声,走出1秒, 5秒, 10秒,学生模仿秒针,一步步从自己身边找到秒的影子。学生的估计能力就这样一点一点的提高,为估计一分有多长奠定了基础。然后我及时抛出问题:猜一猜一分钟内能听到多少次秒针走的滴答声?很自然的进入了第二个层次。

第二层次:探究分与秒的关系。

学生认识分与秒的关系存在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我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通过猜一猜1分钟内秒针走了多少小格?充分让学生猜想,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课件演示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的全过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认真思考,秒和分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很容易就发现:秒针走一圈,分针刚好走了一小格,从而得出结论“1分=60秒”(板书:1分=60秒)

三、实践体验,感受一分钟

一分钟是抽象的,如何让抽象的时间概念在学生心中深深扎下根呢?我觉得只有让他们体验体验再体验,在农远资源设置的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能力。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3个活动。

活动一:体验1分钟

用课件上的钟面计时1分钟,让学生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如:读课文、写字、数心跳、画画等。集体计时,汇报结果。全体同学在参与中体会到一分能做很多事情。

活动二:为了让学生更深刻体验一分钟,提高估测的能力,我先让学生估一估:如果没有钟表你能用什么方法估计一分钟有多长呢?学生用拍桌子、在原地跳、数数、点头、跺脚等方式来估计1分钟。接着听一首歌曲,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这首歌大约用了几分钟,(课件出示)在反馈时我找估计比较准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用什么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基于两点考虑:第一,是让学生从估计一分钟到估计几分钟的过程中学会从生活中找到一些规律,提高估测能力,有效的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第二是还有学生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汇报的同学可以为他们提供思路,以点带面。

活动三:精彩动画1分钟和耐力体验1分钟。首先让学生看一分钟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然后让学生单脚站立,手平举。看哪个小朋友能坚持1分钟。教师计时。活动后交流:精彩动画1分钟和耐力体验1分钟,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明白感觉时间的长短有时还与心情和喜好有关。

四、巩固运用,实践拓展。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道不同层次的习题。(课件出示)

第一题旨在训练学生时、分、秒之间关系的转换。

第二题旨在训练学生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时间单位。

五、师生互动,全课总结。

课已接近尾声,为了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我在音乐的伴随下,给学生介绍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事情:(课件出示,教师读)

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在一分钟内完成,并成功进入太空;

在奥运会开幕式前的一分钟,人们的心情是无比激动;

20汶川地震在抢救被埋在废墟里的人员时,那一分钟一秒钟是何等重要,每争夺一分一秒就可能生还一个生命。

在第十四届世界杯足球赛中,德国队就是在最后1分时间进了一球,从而赢得了冠军。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正如人们常说,珍惜时间就等于珍惜生命。

最后,我总结性提问:“刚才大家都尝试了在1分钟里做了一些事情,那么你感觉1分钟的时间怎么样?以前你有没有过浪费时间的情况,以后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惜时习惯。

六、应用

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正处在具体形象、声音、色彩发展的年龄阶段,利用课程资源提供给我们的画面和声音,学生就能投入到画面中去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因此,本节课我以农远资源中的课件为主线,把它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板书设计:

一分能干什么

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

一分=60秒

《一分能干什么》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建立一分钟的概念,这样的板书,突出了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篇13: 数学《分一分》教案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物品的颜色匹配相同色的房子。

2.体验与同伴共同操作、游戏的快乐。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各种物品卡:红苹果、红草莓、黄梨、黄香蕉、绿葡萄、西瓜等等。

2.幼儿操作图片:香蕉、梨子、苹果,框子人手一份。

3.红、黄、绿三色房子各一。

活动过程:

1.认认说说。

(1) 老师展示物品卡。

(2) 请幼儿说说这些物品卡的名字和颜色。

师:今天有几个朋友到我们班来做客,我们来看看它们是谁?那它们身上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呢?

2.游戏“分一分”。

(1)出示三色纸房子,让幼儿说说是什么颜色的。

(2)把水果放在相同色的房子里。

师:颜色妈妈告诉我,叫它的宝宝好回家了。(出示三色房子。)红房子是红色水果的家,叫红红的家;黄房子是黄色水果的家,叫黄黄的家;绿房子是绿色水果的家,是绿绿的家。我们来把它们送回家。会说:我把红苹果送到红红的家。

3.幼儿练习。

师:还有许多水果宝宝也要回家,宝宝们拿出椅子底下的篮子,把水果送回家,要求边送边说:我把XX水果送到XX的家。

4.游戏:“抱一抱”。

宝宝们真能干,现在许多小树叶也来和我们宝宝来玩一个“抱一抱”的游戏,请红树叶宝宝站起来,跟我来抱一抱;请黄树叶宝宝站起来,跟我来抱一抱;请绿树叶宝宝站起来,跟我来抱一抱。树叶宝宝累了,我们休息一下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先是让孩子认认、说说,说出有哪些水果,它们有哪些颜色,然后集体根据颜色把水果匹配到相同色的房子里,并会说:我把XX送到XX的家,接着幼儿自己练习,并会边操作边使用引导语,最后通过游戏“抱一抱”更加巩固了孩子对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认识。分一分整个活动过程充满了趣味性、游戏性。在实施活动过程中,孩子们能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大多数孩子的学习达到了目标,但也有个别孩子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困难。由于此活动以游戏为主,孩子们学习兴趣较浓,他们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表现得轻松、愉快。在活动中我自始至终都是以引路人的身份出现,留出更多的机会给孩子,让他们多想、多说、多做,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此次活动也还存在不足之处, 在活动中有的孩子发言还不够大胆,我应该给予更多鼓励支持的目光或暗示语言给他们,这样,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教学效果会更好。

相关专题 幼儿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