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孙雅琴

yimibiaoben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yimibiaoben”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孙雅琴(共4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孙雅琴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孙雅琴)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 黑龙江省通河县实验小学  孙雅琴 教学内容:人教版99―100页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下面各题:           45×8     6×2     40×6    6×200    32×3    26×5 2、你们能找出这几道题的共同特点分分类吗? 归为一类的是:6×2=12  6×40=240   6×200=1200 3、师:观察这几道乘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 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化,积又是怎样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积的变化规律”。 [本节课数学内容的情境并非来源生活,,而是来源于数学本身。因此,应从数学角度的角度提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索当中。 二、观察分析、探索新知 师:为了观察方便,我们给算式标上序号(1)6×2=12 (2) 6×40=240  (3) 6×200=1200 1、从上往下观察: 师:为了观察便于比较,以第一算式做标准,让(2)(3)两个乘法算式和它相比看因数和积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后指名说。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第二个算式因数和积的变化特点(指名说―自己练说―同桌互相说),自己独立观察第三个算式因数和积的变化特点,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2、从下往上观察 师:请同学们从下往上观察,要想观察方便,以第几算式为标准呢?(第三个算式做标准) 那么(1)(2)两个算式和第三个算式比因数和积有什么变化呢?先独立观察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语言要规范、有条理。 3、初步判断:通过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的观察你发现了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因数和积怎样变化呢?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把两个发现总结在一起吗? 学生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把重复的话只说一次,乘以、除以用一个“或”字连接,注重数学语言的简洁美。 学生汇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4、合作探究,验证判断: 师: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判断,是不是其它乘法算式也具备这个特点呢?要想知道怎样去研究呢?(任意出乘法算式验证) (1)师出一个算式:60×8=480  你能根据一个因数不变因数和积的变化特点写出几道算式吗? 学生汇报说出因数和积的变化特点。然后再横着算看结果是否正确。 (2)学生合作相互出一道题,根据因数和积的变化特点再写出几道乘法算式。 教师巡视适当引导点拨。 师:通过师生合作学习,我们验证了许许多多乘法算式都具备了这个特点,证明了这个初步判断是正确的,这才把它确定为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这三个层次的学习,使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或模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并从正反两方面的观察中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 2、卡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权以行(     )千米,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卡车的2倍,小汽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     )千米。 3、找出规律填空: 48×75=3600            48×(    )=1200 (    )×75=7200      24×150=(     ) 【习题设计以阶梯式呈现的,从易到难,不断变换着形式。既体现了这一规律在计算中的应用,又体现了它在应用题中的简便。将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探究精神。】 四、师生共同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感受?       【回顾课堂谈所学知识,谈合作情况,也可谈你的突发奇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捕捉学生灵动的思维火花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6×2=12  200÷100=2  1200÷100=12 2×20=40  12×20=240    6×40=240  200÷5=40  1200÷5=240  2×100=200 12×100=1200   6×200=1200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篇2: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研究问题。

(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

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并把发现写出来。

6×2=8×125=()

6×20=()24×125=()

6×200=()72×125=()

(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

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又发现了什么?把发现也写出来。

80×4=()25×160=()

40×4=()25×40=()

20×4=()25×10=()

2.概括规律

(1)分层概括发现的.规律。

①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第⑴组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左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0是2的10倍,120也是12的10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是8的3倍,3000也是1000的3倍。

②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第(1)组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③再引导学生讨论第(2)组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2)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明的话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3.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124817×12=204

26×24=()17×24=()

26×12=()17×36=()

(2)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每位学生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4.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这部分内容作为弹性要求,应视学生情况决定是否选用。)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24=105×45=

(18÷2)×(24×2)=(105×3)×(45÷3)=

(18×2)×(24÷2)=(105÷5)×(45×5)=

②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它们的乘积不变。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36×104=3744

(24○6)×(75×6)=1800(36×4)×(104○4)=3744

(24○3)×(75○□)=1800(36○□)×(104○□)=3744

②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篇3: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课题: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知道“扩大”、“缩小”的含义.

2.理解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的规律.

3.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一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规律计算.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420×2 9×40 23×30 0×700

600×3 80×90 35×20 800×10

200×30 70×60 1×190 18×40

2.下面两题,用竖式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8×40 2800×30

二、探究新知.

1.教“扩大”或“缩小”几倍的含义.

(1)讲授把一个数“扩大”几倍就是把这个数乘几.如5扩大3倍就是5×3=15,板书:  ,把一个数缩小几倍就是把这个数除以几.如15缩小3倍就是15÷3=5,板书:

(2)练习:

① 6扩大4倍是多少? ② 3扩大10倍是多少?

③ 200缩小20倍是多少? ④ 8缩小8倍是多少?

2.教例6.

(1)出示表格:

因数 16 16 16 16 16

因数 2 4 10 20 100

积 32

(2)学生口算填表:

(3)想:发现了什么?分组讨论.

① 第2、3、4、5组的第二个因数同第一组比较,分别扩大2倍、5倍、10倍、50倍,积也随着扩大2倍、5倍、10倍、50倍.

②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4)练习:

12×3= 48×5=24×5=

120×3= 48×50= 24×25=

1200×3= 48×500=24×75=

小结:启发学生把发现的规律进行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5)填空练习:

① 在4×5=20中,如果4不变,5扩大2倍,那么积也( )倍.

② 在6×8=48中,如果8不变,6缩小3倍,那么积也( )倍.

三、课堂总结.

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填表:观察每次计算同前一次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因数 20 40 40 200 200

因数 50 50 100 100 200

2.填空: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 ),积也( ).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 );一个因数缩小7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 );一个因数不变,要想使积扩大24倍,另一个因数( ).

五、布置作业.

(207+99)×32 130×(560-490) 400×(225÷9) (798+486)÷6

板书设计

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因数 16 16 16 16 16

因数 2 4 10 20 100

积 32 64 160 320 1600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篇4: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教材58页例4,做一做,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表达能力;

2.    过程方法:“让学生在感知问题――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中感知数学学习方法,积极参与交流学习;

3.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敢于交流表达的学习精神,体会与人交流和学习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难点: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改变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2.    有序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   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就扩大几倍”

1.    初步感受问题

2010年8月,舟曲、汶川等地发生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为了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4.1班的同学积极奉献自己的.爱心,踊跃捐款,平均每人捐款约3元,照这样计算:

2名同学捐款多少元?(3w2=6)

20名同学捐款多少元?(3w20=60)

200名同学捐款多少元?(3w200=600)

(1)    学生说出算式、口算;

(2)    教师板书算式;

(3)    进行德育。

2.    研究问题

观察算式,独立思考:以上算式有什么联系和规律?

3.    归纳规律

(1)    小组交流: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商讨:怎样用清楚简洁的语言记录表达所发现的规律。

(2)    引导全班交流,归纳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4.    验证规律

(1)    另外写一组算式,验证规律的正确性;

(2)    根据发现的规律,在上面的算式下面再写两个算式。

二、   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就缩小几倍”

1.    按从下往上的顺序观察刚才的算式组,感知问题;

2.    研究问题:思考,有什么规律;

3.    归纳规律:

(1)    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的规律;

(2)    全班交流。

4.    验证规律:

(1)    小组内举例验证;

(2)    按发现的规律把下面的算式再写两个:

80w4=320

40w4=160

20w4=80

三、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    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说出思考过程

2.    练习九第1题:独立完成;说明,补充

3.    练习九第2题:齐读题;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讲解

4.    练习九第3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讲解

四、   补充练习

练习九第5题。供

五、   课堂总结

六、   作业:练习九第4题

七、   课后反思:

相关专题 规律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