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教案

芝麻酱蚝香油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芝麻酱蚝香油”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教案(共1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鹤、浩、故、辞、州、唯”6个字。

2、熟读古诗、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受雄浑开阔的意境,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难点:

诵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导语:背诵《静夜思》,回忆诗人的名字,简介李白:人们尊称他为“诗仙”,写过学多优秀的诗篇,其中他写了很多和朋友离别的诗,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板书课师,指名读诗题,注意“鹤、孟、陵”的读音。

3、解题: “之:去,离开。”的意思。

说说诗的题目的意思:(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去广陵。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2、汇报检查自学情况。

三、自读感知,品读课文。

1、课件出示注释:

广陵:郡名。即今江苏扬州市。故人:老朋友,此指孟浩然。烟花:指春暖花开时美丽的春天景色。

辞:告别,离开。 孤:孤单。唯:只。天际流:流向天边。

2、借助注释,小组自学诗句,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3、教师大体讲解全诗的大意:

老朋友将在这春暖花开的春天在黄鹤楼和我分别,就要离开我前往扬州去了。他的船在碧空中渐渐消失,只见滔滔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4、反复诵读,升华情感

师: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在写这首诗时,心情会是怎样的呢!(眷恋、依依不舍、祝愿和企盼)

5、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6、反馈:指名朗读背诵此诗。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推荐送别诗,体会送别情。《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篇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还记住吗?(学生背)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的呢?(汪伦送李白)

2、介绍李白(多媒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这首送别诗写的是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那里。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2、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前两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后两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船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五)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五、教学结束: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篇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你让不认识的朋友了解我。你在你朋友的家里为我准备了一席座位。你缩短了我与陌生人的距离,你把你的朋友变成了我的兄弟。

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你要去扬州远游,我心里多么的不舍,局促不安;你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我忘了曾几何时,和你在那里一同饮酒和诗,把酒问青天,好不快哉!

无论生和死,无论今生或是来世,无论你带领我到哪里,都是你,仍是你,我的无穷生命中最独特的朋友和兄弟。人们一旦认识了你,世上就没有陌生的人,也没有了紧闭的门户。你永远用欢乐的锁扣,把我的心和陌生的人联系在一起,让我不再孤单。

当你乘着那叶扁舟沿着长江东去,帆影越来越远,渐渐地消失在碧空的尽头,我只看见长长的一线江水,向着邈远的天际奔流。呵,请允许我的祈求,使我在芸芸众生之中,永不失去和你单独接触的福祉。

篇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词句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白话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广陵:即扬州。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3、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

4、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

5、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的尽头译文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去古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篇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惬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最后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创作背景: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介绍: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8篇】

篇6: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翻译1

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翻译2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篇7: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在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简介: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出生于西域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今四川江油县)。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篇8:古诗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词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 ,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篇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白话译文

旧友告别了黄鹤楼向东而去,在烟花如织的三月漂向扬州。

帆影渐消失于水天相连之处,只见滚滚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鉴赏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李白心里对这次离别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篇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参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参考

教学内容:

《黄鹤楼道孟浩然之广陵》是鄂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诵读,此诗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教学目标:

1、会认“鹤、浩、故、辞、州、唯”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导语:中国的历史悠久绵长,留下了无数瑰丽绚烂的文化遗产,诗就是其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诗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中一直很繁荣,曾经在唐朝最为兴盛,唐朝不仅产生了许多的诗,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你都知道谁?这里面就有一位诗人写了许多的诗,人们尊称他为“诗仙”。

诗仙李白写下了许多的诗,你学过或读过哪些?

今天老师还要教大家一首诗,就是李白的《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诗题.注意“鹤、浩”的读音。

3、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解题:教师介绍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以及“之”字的意思。

这首诗就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盂浩然时写下的,想读好它吗?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教师重点指导多音字“长”的读音。

三、自主感悟,引导品析

1、导语: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咱们一起去读读诗吧!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自由读诗,借助图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4、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1)相机引导学习第1、第2两行诗。

师:“扬州”自古就是个十分繁华的地方,而二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个什么样的图景?

指名学生说,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课件出示烟花三月的古城扬州。

师述诗意:和老朋友在黄鹤楼告别,在春光烂漫的三月乘船去繁华的扬州城,看,城中春光明媚、百花争艳,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诗人此时多么向往这扬州城呀!

学生练读第1、第2行诗。指名读,引导学生互评。提倡个性化朗读。

(2)相机引导学习第3、第4行诗。

师: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课件出示:浩瀚民江水东去,一帆船远去的景象。

师述诗意: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他只看见了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学生练读第3、第4行诗。指名读。

师:诗人与好友依依惜别,他们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呢?来,咱们来表演一下好吗?

四、反复诵读,升华情感

师: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见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1、各种方式的诵读。学生练读全诗,小组赛读。

教师配乐(古筝曲《阳关三叠》)范读,学生挑战,即时评议。

学生吟唱古诗,笛子《送别》伴奏。

2、总结: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推荐高适的送别诗,体会送别情。

篇1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苏教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会背诵这首诗。

3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重点难点:

1、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2、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仔细体会,通过反复的、个性化的朗读,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收集有关送别的诗。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古诗导入

课前,我们一块欣赏了几位同学精彩的古诗背诵,今天这节课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谁能美美的朗读一下这首古诗?

(1)指读 (2)正音 (3)齐读。

2、质疑,揭题: 你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吗?相信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你不仅会知道这首古诗的意思,还会从学文中了解到这首古诗背后隐藏的一段动人的故事。

3、师生共同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 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读书要求。学生读书。

(1)自由的,大声的把课文读两遍。

(2)放慢速度读书,难度的句子要来回多读几遍。练习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3)读书用心记,思考有凭借。

2、学生读书,师巡视,纠正错误坐姿和读姿。

3、检查词语的朗读。(刚才老师仔细地观察了一番,同学们读书特别的投入,那文中的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课件出示下列词语:

烟雾迷蒙 依依惜别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1)指读 (2)正音 (3)齐读

4、指读课文。(简单评读后,对个别长句子,师做适当的范读。)

5、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为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不能用简洁、概括的话说一说?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2)同桌之间先交流交流。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在暮春三月,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送行的故事。)

老师适时板书:李白 孟浩然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课文我们读了三四遍了,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又什么不同?

那课文读过了,这首古诗的意思你现在知道了吗?(稍一停顿)其实,文包诗的特点就是诗的意思就隐藏在课文中。

1、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前四个小节,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作为这首古诗的意思。(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边浏览课文边用笔划一划有关的句子,然后轻声读一读。(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小组合作学习:下面请四五个人自发地组成一个小组,联系刚才找到的句子,用连贯的话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意思。(老师巡视并俯下身子参与其中)

(3)班级汇报交流。

现在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古诗的意思,那请同学们再来齐读这首古诗,一定会读出新的感悟!

(4)再读古诗,进一步感悟。

师问:从这一次的朗读中,你悟到了什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有很深的情谊,他们不舍得分离)

师紧接着再问: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如果用上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你认为那个词最恰当?(师板书:依依惜别)

四、学习课文一、二小节,初感离别情

下面让我们追溯到李白送别孟浩然时的暮春三月,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课件出示: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1、学生读文后,师问:你读懂了什么?(指生生答)还读懂了什么?(指生回答。如果学生遇到障碍,可让学生看着课件再读一读课文;也可以指学生有感情地读;教师也可范读。)

(1)引导学生体会长江边美丽的景色。

(2)理解“饯行”,体会诗人间的深厚情感。

如此美丽的景色,他们有心去欣赏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课件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学生读文后,师问:你读懂了什么?

(通过反复研读,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体悟离别情)

3、有感情的齐读第二小节,体会李、孟的惜别之情。

4、教师小结:这真是(课件出示)“眼前美景无心赏 惜别之情心底藏”。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风景如画的三月,本是朋友共赏美景,共叙友情的时候,可李白和孟浩然就要分别了,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朋友远行后,李白又会有怎样的举动呢?让我们下节课再来体会他们之间的浓浓深情吧!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练习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背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2、通过上节课的初学,你们知道这里是谁为谁送别的吗?(是的,我们知道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他俩的心情特别难受,伤感,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那就让我们打开书齐读课文的1、2自然段,再次用心去感受那份藏在心底的深情。

二、朗读感悟

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1、自读第3自然段,画出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点击课件,出示李白的话)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李白说的话,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从李白说的话中体会到了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体会到了那份依依惜别之情。)

3、从哪些词看出李白很敬仰孟浩然?(“您”、“夫子”、“兄长”)

指名学生读李白的话,读出那份敬仰之情。

4、从哪里又体会到了依依惜别之情?(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满饮此杯吧”)不知何日才能见面,未曾分手,已经盼着再次的相见。从这里,足见他对孟浩然的难舍难分。请大家把李白的话再读一读,用心去感受这份难舍之情。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5、根据回答(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

6、感悟朗读。

你们来做一回李白,老师做一回孟浩然,我们一起合作一下,再现一下那个话别的场面。

过渡:多么感人的话别呀!(板书:话别)不忍别,终需别。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李白看着友人的离去又是怎么样表现的?

7、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用“——”画出李白的表现。

8、学生交流(课件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李白的感染,又有些什么表现呢?)

9、齐读第4自然段,要读出那种依依不舍和留恋的语气。

过渡: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李白目送友人登船远去,触景深清,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送孟浩然之广陵》

10、请大家自读第5自然段,找一找与文中诗意相符的语句连接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11、学生交流并齐诵这首诗。

三、积累拓展

1将课前布置搜集的送别诗拿出来大家交流.

2把写有送别诗的书签送给好友。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情厚谊,回去请同学们摘录感受最深的句子。

篇1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设计思路:

1、根据学情,放弃原先上组诗的想法。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之中选学色彩明丽、语浅意深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3、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读懂诗题、读通诗句、理解诗意、体验诗情”四个步骤做成卡片,每个步骤结束时及时总结并贴在黑板上,成为板书的一部分。

4、注重氛围的创设,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2、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2热身活动:分两队,小队长领着赛背李白的诗。

(启用哪种背景音乐,确定什么课前活动内容,是经过了考虑和挑选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李白诗篇万古传。——“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前的一切准备都只为了让学生进入和谐的感性氛围。)

一、谈话激趣:

1、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诗人、作家、科学家,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2、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他是——

(课件李白图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本人课件的设计:窗外一轮皎洁的明月——把酒问青天的狂放身影——镜头推进后李白半身头像写真,四幅颇具概括性的图片缓慢推出,意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李白的诗歌世界。)

3、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课件出示课题)

(课件呈现的除课题,底色是古香古色的明黄,背景是一唱一和的两个吟诗人。看似无意,实则有心。)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题目

①题目中有生字(出示卡片“广陵”),谁来读一读?(教师注意倾听并评价“陵”的后鼻音读法)

大家一起读。

②(出示卡片“孟浩然”)谁来读一读?(教师注意倾听并评价“孟”的后鼻音读法)全班一起来.

孟的第一笔是什么(横撇)。我们一起写写这个字(板演)

(读懂题目第一层要求:读准音。)

(先个体后整体,四年级的语基训练既不放松也不刻意。不放松是因为对方言区的孩子来讲,正音要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不刻意是因为不能因技能训练而影响了情感熏陶。)

2、个性读题

①题目共有十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试着读一读吧,同学们。

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想看看黄鹤楼吗?(课件)

☆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对,是一首送别诗。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

☆“之”是什么意思?

②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

(鼓励学生,只要是自己的思考,就大胆地说出来,大声地读出来。不怕重复,也不怕与别人不同。)

③同学们,你读懂了题目了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读懂题目第二层要求: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理解诗题字面上的意思。)

3、感性读题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名是著名的名。(手指课题)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年龄差距不是问题,一样的酷爱自由,一样的潇洒飘逸,使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诗才出众,使他们相间恨晚,无话不谈,不再寂寞。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

对,我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

(贴卡片“读懂诗题”)

(读懂题目第三层要求:体会诗人的感受,读出诗题背后的故事。有必要时,老师范读。)

总结学古诗的步骤: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读准题目——个性读题——感性读题,三个小环节层层递进,感情不断升华。知人论诗,整体观照,了解了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创作背景,有了充分的个体思考与体验,才称得上真正“读懂诗题”。题目为文眼,“读题目”的环节是要舍得花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真正“读懂诗题”,才能自如走进诗境。)

三、自主学习,读通诗句。

(出示卡片)“读通诗句”。

1、自由读

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同学们能做到吗?

带着要求,读一读诗句。

2、指名读

(强调“倾听”,教师也要专心与学生一起倾听,一起评价。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随时随地培养。)

3、读出诗的节奏感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想读的接着读吧!

(初读诗歌的目标十分明确,一是面向全体,提出“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基本要求。二是读出诗的节奏,初步感受诗韵律美。两个目标简单易行,增加读诗学诗的兴味。)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出示卡片:“理解诗意”。)

同学们,先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等一下老师可要考考你们呀!

2、抽查对重点词的理解,借助重点词说说诗句大意。

(强调“借助注释读懂古诗”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本环节目的在于方法指导,切忌吹毛求疵,要求过严。学生能说出大意就行,学习时间不宜长,应有重感悟,轻理解的诗歌学习意识。学习方式是生生合作交流后指名发言,这样能充分兼顾到每一个个体。)

五、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1、进入诗境。

①(师边板画边解说:)滚滚长江水由西向东流,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边的黄鹤楼(板◎),要到东边去(板◎),这就叫“”。

(拿出黄鹤楼图片和扬州图片)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它们的位置?

(黄鹤楼简笔画)

(扬州简笔画)

(板画板演的直观性让学生真实体会“西辞”的方位,而不是停留于对词语字面上的解释。)

②三月的扬州是什么样的?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烟花三月)

想不想跟着孟浩然到扬州去游玩?(课件:扬州春景,古筝乐曲)

啊,能到扬州去玩,多么令人!(师范读前两句诗)

大家一起读。(齐读)

指名读。

(教师要用心倾听,注意通过评语挖掘学生内心感受,引导读出祝福,读出欣羡,读出不舍,读出诗情,读出诗韵。此时,悠扬的音乐,醉人的画面,倾心的想象,动情的朗诵,拉近了孩子与诗人的距离。)

③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板画孤帆,书写“帆尽”)

长江,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板画众帆,突出孤帆。)

“我的心里只有你—孟浩然。江帆点点,只见一帆,船不见了,我看着帆,帆不见了,我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

(师范读后两句)真是帆尽,“情未尽”(板书)。

2、多元感悟。

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心里话想对孟浩然说呀!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

(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这两句诗中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却表达了何其深挚的友情。不合常理的“孤”与“唯”,充满主观感觉的“流”——依依惜别的深情巧妙地寄托在对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值得回味,值得再三品读!)

3、感情升华。

(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范读,生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长江天际流。

(音乐“高山流水”)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音乐停)

4、融会贯通。

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题目。

(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来到黄鹤楼上,文字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诗人的心灵直接交流。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

六、小结

(音乐:《送别》)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下节课要学的《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不同的离别情。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陈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离别之际,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篇1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

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

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

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有几个生字,自个儿读。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理解“之”,“广陵”)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二、读通诗句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并把诗句念通顺。

(学生朗读)

(生齐读)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有板有眼。(学生朗读)

师:读得好吗?我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 ,设疑自探

黄鹤楼在哪里?

还有谁知道更多关于黄鹤楼的知识?黄鹤楼和扬州都在哪条河流边呢

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

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哪个字告诉我们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

四、体验诗情

下面谁能把黑板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得美一点。每个同学在下面先说给同座位听一听。(生同座位互说。)

同学们说得真好,说出了诗里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带着深深的情,浓浓的意,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诗。

五、拓展延伸

李白后来又为这次的黄鹤楼之别写了一首诗(出示李白的《江下行》),用学习古诗的四步法自己读读,也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从这首诗里你体会到什么?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像长江水一样长。)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我们还学过李白写的送别诗《赠汪伦》(师出示课件《赠汪伦》,生齐读)。

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了汪伦以歌声送友,借潭水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李白写了他目送朋友远去,借长江水来比喻朋友之间的情谊深厚。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回去以后,请你们搜集一些送别诗,好好地读一读,体会体会,好吗?

最后,让我们吟诵这首诗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不会背的同学可以读。

1.简单写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缘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黄鹤楼相会。这天,他们在黄鹤楼愉快地重逢,互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你怎样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尽”“唯”三字?

孤:单独的。尽:消失了。唯:只。这三个字汇聚而成一种浓浓的惆怅之情。

篇1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一、导入

1、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生回答:李白。

2、师:真棒!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

生答《赠汪伦》。

教师叫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篇1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二、解题

1、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题目讲的什么意思。

2、指名讲题目意思。

板书:李白送孟浩然

三、初读

1、师: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生读古诗。

3、指一名学生:老师见你读得津津有味,能给大家读读吗?(学生读。)

4、师:真不错!第一次就读得这样好!谁想再读读?(2-3名学生读。)

师:一起来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5、大家读得真好!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你们对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

6、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进行以下教学活动:

首先学习第一、二行诗。

(1)自由读这两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学生质疑。)

(2)指名讲诗意。(2-3名学生讲。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

(3)齐读这两行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诗意。

7、学习三、四行诗。(用学习一、二行的方法进行。)

8、师: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1-2名学生讲大意。)

四、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1、师:大家学得真好!请默读古诗,找出哪两行叙述了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事情,哪两行写了李白送别时看到的景色?

提示:第一、二行。

2、师:读得真细致。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

生:烟花三月。

师:能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吗?

学生口头描绘。

3、师:我们来看看几幅图片:

师:这就是“烟花三月”,你们看“烟花三月”的扬州美不美呀?

生回答:美!

4、师:是呀,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这是多快乐的事情啊!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提名学生回答。

师:你们看,诗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依依惜别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5、师:下面我们再来品品后两行诗,这两行诗明着是写景,其实更写出了诗人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师:“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提示:“尽”的是帆船和孟浩然的身影。不“尽”的是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友情。

(3)师:是啊。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

生:没有。

师:他在干什么?

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

师:李白看见了什么?

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4)师: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大家来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后汇报。

(5)师: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五、背诵古诗

1、师: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女同学先来。

女生齐读。

2、师: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来读一读。

男生齐读。

3、这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吧!能背就背,不能就读。

5、齐背这首诗。

六、拓展延伸

1、李白后来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

板书: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这首诗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两遍,把诗抄写在书旁。

2、提名学生说一说这首《江下行》的意思。教师指导并相机板书:

板书:

目光送

李白情深意长孟浩然

心相随

七、作业

1、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

2、小练笔

同学们,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伤心,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写下来。

八、总结

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种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这种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吧。

篇1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黄鹤楼、广陵、李白孟浩然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

师:上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看你们从中能联想到我们以前学过的,或你读过的那首诗(教师播放《送别》曲)

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生说想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他们分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他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并且成了当时的一种习俗,也成了诗人笔下常见的一种题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陵”

二、解题

1、师:读读看看题目中送了哪些内容?从他的回答中,我们知道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广陵是要去的地方。

2、师:黄鹤楼知道吗?说说看;百闻不如一见,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振。

3、师:有同学查到广陵的资料吗?(指名交流资料)

4、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在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流域。(画长江简图并标出武汉扬州位置从黄鹤楼顺流而下就能到达扬州。

5、如果我们再来了解李白孟浩然的一些情况就更好了(交流李白孟浩然资料。)

师:诗题里面的关键词我们都理解了,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师:诗题的意思理解了,也就是诗文大致要讲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就从具体诗句来看看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份真挚的感情。

三、理解诗意。品读词语、感悟诗情

(一)引导自学

1、师:同学们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诗,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了,自己先放声多读几遍。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老师看到大家读的有滋有味的,那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呢?

3、看来大家读的不错。读通诗句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看看同学们能否读懂诗句的意思?现在,老师要送给同学们两个友情提示,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教师课件出示)

(1)自由地朗读古诗,并结合课文注释插图,读懂诗意。

(2)把学习中的收获及时记录下来,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并与同桌讨论交流。

(二)引导汇报。

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大致意思?

汇报的同学先读古诗,再说诗意。其他同学仔细倾听,看看你画的问号在他的回答中能得到答案吗?

师:同学们,学贵有疑。你们提出的这些字或词语,正是是诗句中用得好的词语,堪称点睛之作。下面我们再次读读诗文,看看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三)品读体验,感悟事情

交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是好朋友吧?李白和孟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呢?

师:据说李白常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他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所以诗中称“故人”

“故人”人可以换个说法吗?(情深意重/患难之交/亲密无间)带着对“故人”的理解再读诗句。

2.‘烟花三月”诗中三月指什么时候?想一想,春天来了,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能用语言描述一下吗?(学生交流)诗人的眼中和你们一样看到了一个百花争艳繁花似锦的春天,为什么不用“百花、鲜花”而偏偏用烟花那,在这里你觉得有那些可能?生交流

3、师:今天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烟花三月的图片请欣赏,此时你想到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或古诗。(生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在这如诗如画的秘境中,诗人本该和朋友一起踏青游玩、饮酒赋诗。可是那么好的朋友却要去繁华的扬州了,分别之际,李白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小结:从他们分别的话语中你听出了什么?这两句是人在平淡的叙事中却透露出它们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4、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在这里指一只小船,当时正是大唐盛世,长江上应该是百舸争流,千帆如云那,怎么会只有一只小船呢?

“碧空尽”:“尽”什么意思?什么消失了?从哪个词语读出的?

孤帆远影:开始的时候作者还看到了帆船,渐渐地只剩下一点小影,慢慢地消失了。再来读读古诗想象以下画面。此时假如我们和诗人一同站在江边:船开了好一会了,李白还在望呀望呀,他心中不禁涌起——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船越走越远,只变成一点影子了,可李白舍不得走呀,他很想让他留下来呀,他还在望呀望呀心中默念着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船已经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了,李白想起了昨日的种种,想起了他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牵挂之情油然而生,他不仅脱口而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帆虽尽,情未尽呀,此时在诗人的心中,永远不能消失的是什么?所以作者用了一个“唯”字突出强调了这眼前的江水,古人常常寄情于山水,在这里作者又想借江水说明什么呢?

出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学生理解。看一看这面前的江水,猜一猜有多深,想一想面前的长江长不长,有多长,可是在诗人的眼里却比不上……他们之间的这份珍贵的友情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我们看这两句,表面上写景,但却字字句句隐藏着朋友间的那份深情,这就是借景抒情,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自然景物之中,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中也可以尝试运用。“天际流”向天际流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还有什么?下面请同学们试着度读诗句,读出这份情深意长

师:那滚滚的长江水不正象征着他们深厚的友情绵绵无尽吗?

师:是啊!你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友情。

师:女同学站起来送送孟浩然,齐读。(师放课件生在乐曲声中读)(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同学你们来送送。(这是豪壮的相送)大家一起来送送孟浩然!同学们读的多么投入啊,会背的请站起来,不会背的拿着书读一读,读出你的情感来。

四、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1继续积累送别诗,并背一背。

2、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篇1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注释或、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还记住吗?(学生背)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的呢?(汪伦送李白)

2介绍李白(多媒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这首送别诗写的是 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那里。

三、预习检查:

3、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2、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前两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后两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船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五、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理解诗句的意境。

七、作业练习: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篇1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送别》乐曲)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这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2、随着乐曲,你能想起自己读过或学过的哪句诗、哪首诗来

3、师:同学们随着乐曲想起的诗都与一个词有关,那就是送别。为什么古代那么多送别诗呢?有知道的么?(环视,等待)好,老师告诉你:古代呀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于是呀,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送行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这种诗就被称为送别诗。当时的送别诗就喝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送别诗里的 传世之作,它就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二、解题

师:自己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送别的内容?

生:送别的地方是黄鹤楼,要去的目的地是广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处!黄鹤楼了解吗?(生介绍)

师:滕王阁,岳阳楼是另外两个。

生:崔颢还为黄鹤楼题过一首诗呢!

师:嗯!李白还夸过这首诗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一来更让黄鹤楼名声大振。广陵了解吗?

师:黄鹤楼也好,扬州也罢,都在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师随机板画长江略图,明确地理位置)谁知道些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情况?

师:听了这些资料介绍,谁能连起来把题目的意思说说。

师: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见证这场送别。

三、初读古诗,节奏朗读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2生)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指名读。齐读。

师:还可以把“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谁来读?师生4字和3字轮读。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再大声朗读这首诗,用一个词概括你读完这首诗之后的感觉。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师: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师:好,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学生自学古诗。

学生汇报:故人西辞黄鹤楼

师:听明白了么?西辞就是辞西,辞别西方,向西边告辞。这句诗交待了(送别地点)如果老师去南方城市广州,我就要-----生:北辞。

师:谁能用一句诗来说明老师要去广州?(老(恩、吾)师北辞洮南府、)

师:好,就这样先解词再连在一起理解整句诗。接着汇报。

师:烟花三月告诉了我们什么?(送别的时间)

师:烟花三月”就是公历的四月份,正是江南鲜花盛开的时节,扬花柳絮再江面随风飞舞,远远望去,如烟似雾,唐代诗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白居易以一首《忆江南》向我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秀丽的风光。(出示2个纸板,指名读)

师:你还想起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

生:、、、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师:谁能说说你刚才仿佛看到的烟花美景,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诗,当然,也可以是自己的话。

师:如此烟花美景只有武汉有吗?(指板书)

生:扬州也是。路上也有。

师描述:整个长江中下游一带,一路的繁花似锦,沿途的春意浓浓,在唐朝,三月的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羡慕。读出诗句的美丽。)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游玩,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他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谁来理解3、4两句诗的意思?生理解略。

师: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船)师:几只?(一只)

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

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师: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黄鹤楼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不想走啊!还有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生深沉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此时,尽了的帆船,未尽的是友情。此刻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用几句话写出李白的心情。出示:故人的船已渐渐远去,李白的心中不禁想:——————

生汇报:读所写。

师:这深深的情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

生齐声颂读全诗

师: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

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

师: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故人已乘孤帆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

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凭栏远眺,浮想联扁,面对滔滔江水,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生:李白和孟浩然;

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到——生齐读古诗。

篇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一、导入

1、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生回答:李白。

2、师:真棒!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

生答《赠汪伦》。

教师叫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1、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题目讲的什么意思。

2、指名讲题目意思。

板书:李白送孟浩然

三、初读

1、师: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生读古诗。

3、指一名学生:老师见你读得津津有味,能给大家读读吗?(学生读。)

4、师:真不错!第一次就读得这样好!谁想再读读?(2-3名学生读。)

师:一起来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5、大家读得真好!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你们对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

6、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进行以下教学活动:

首先学习第一、二行诗。

(1)自由读这两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学生质疑。)

(2)指名讲诗意。(2-3名学生讲。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

(3)齐读这两行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诗意。

7、学习三、四行诗。(用学习一、二行的方法进行。)

8、师: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1-2名学生讲大意。)

四、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1、师:大家学得真好!请默读古诗,找出哪两行叙述了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事情,哪两行写了李白送别时看到的景色?

提示:第一、二行。

2、师:读得真细致。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

生:烟花三月。

师:能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吗?

学生口头描绘。

3、师:我们来看看几幅图片:

师:这就是“烟花三月”,你们看“烟花三月”的扬州美不美呀?

生回答:美!

4、师:是呀,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这是多快乐的事情啊!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提名学生回答。

师:你们看,诗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依依惜别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5、师:下面我们再来品品后两行诗,这两行诗明着是写景,其实更写出了诗人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师:“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提示:“尽”的是帆船和孟浩然的身影。不“尽”的是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友情。

(3)师:是啊。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

生:没有。

师:他在干什么?

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

师:李白看见了什么?

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4)师: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大家来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后汇报。

(5)师: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五、背诵古诗

1、师: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女同学先来。

女生齐读。

2、师: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来读一读。

男生齐读。

3、这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吧!能背就背,不能就读。

5、齐背这首诗。

六、拓展延伸

1、李白后来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

板书: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这首诗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两遍,把诗抄写在书旁。

2、提名学生说一说这首《江下行》的意思。教师指导并相机板书:

板书:

目光送

李白情深意长孟浩然

心相随

七、作业

1、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

2、小练笔

同学们,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伤心,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写下来。

八、总结

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种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这种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吧。

相关专题 黄鹤楼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