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六年级下册作文我的苦与乐教学设计

zflove520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zflove520”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京版六年级下册作文我的苦与乐教学设计(共14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北京版六年级下册作文我的苦与乐教学设计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作文我的苦与乐教学设计

【概述】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2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是围绕“你快乐吗?你认为什么是快乐?”这个话题进行。本单元习作是“我的苦与乐”。口语交际内容与习作内容联系紧密,教学中把口语交际与习作指导相结合,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苦与乐”为题,写一篇习作。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作文指导也应该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训练过程。教学中,以“习作要求”为主线,每个教学环节都是围绕着习作要求来进行,主线突出,扎扎实实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l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快乐,知道只有辛勤的付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2.在引导学生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开阔学生思维,帮助学生选材。

3.了解本次习作三种安排材料的方法,学习布局谋篇。并会选择其中一种,通过具体事例表达自己鲜明的观点,有真情实感。

4.依据习作要求,引领学生点评文章,提高学生评改能力。

l教学重点

通过网上阅读例文、剖析例文,使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学习布局谋篇,安排材料的方法。

l教学难点

网上自主创作;根据习作要求找出文章的优点与不足。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思维活跃,能在网上发帖表达自己的意见。

2.学生对于“快乐”能有自己初步的认识。对于“苦”与“乐”之间的联系缺乏一定的认识。习作中材料的安排还需要老师进一步指导。

3.学生对网上写作有兴趣,能写作成文,但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和方法,需要老师进行方法的'指导。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在口语交际中,引领学生打开思维,拓宽思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为习作的立意打下基础。

2.通过网上阅读,剖析例文,使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及怎样布局谋篇,构思作文。

【教学准备】

1.本节课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完成。

2.专门为本课制作的演示文稿。

3.学生在课前思考:你快乐吗?你认为什么是快乐?

【教学过程】

一、颂诗导入畅谈快乐

1.配乐朗诵小诗,感受快乐:

屏幕出示:

2.互动交流,畅谈快乐

同学们,你感觉快乐吗?你认为什么是快乐呢?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总结提升,揭示文题。

同学们的快乐来自于“学习进步”、“帮助别人”、“和家人旅游”、“得到表扬”、“取得成绩”等。而不快乐是因为“遭到批评”、“和同学发生矛盾”、“太多的作业”等。在生活中,我们只有通过自己辛勤的付出,不懈的努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人生有苦也有乐。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一篇习作。

板书:我的苦与乐

二、审清题目,拓展选材

1.审题:使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1)要写“我”的苦与乐,不是别人的。

(2)既要写“苦”,也要写“乐”,要体现苦乐两方面的内容,并明确“苦”与“乐”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不是割裂开的。

(3)要通过具体事件写出自己的苦与乐。

2.选材:

你想通过什么事写你的苦与乐?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副板书:练琴;学习;比赛;劳动;……

三、剖析例文明确写法

1.网上阅读例文一,总结写法

(1)默读例文《我的苦与乐》,这篇文章写得好在哪?运用批画工具进行批画。

(2)全班进行交流。

老师随机板书:观点鲜明

事例具体(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感受真切

(3)总结例文一安排材料的方法

板书:先写苦,再写乐

2.网上阅读例文二、三,体会安排材料的方法

(1)让学生浏览例文二(例文二与例文一内容相同,但安排材料的方法不同。)

板书:先写乐,再写苦

(2)网上阅读例文三(只写了苦,表达了对快乐的渴望。)

(3)速读这篇文章,想想它与前两篇文章相比,有何不同?

板书:苦中盼乐

3.结合板书,总结安排材料的几种方法

扩展阅读,感悟方法,构思习作

四、按照要求网上创作

(1)学生思考:你准备写什么事,怎样安排材料。

(2)网上自主创作。

【教学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明确习作要求,知道安排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网上自主创作,学生心中有文,水到渠成。】

五、点评例作引领评改

(1)指一名学生读自己的作文:其他同学思考:他是怎样安排材料的?参照习作要求,这篇文章有什么优点?有哪些不足?

(2)布置作业:课下自由浏览学生的作品、互相发帖点评。

【板书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我的苦与乐》作文评价量表

及格

不及格

结构篇幅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安排材料合理;500字以上。

结构完整;有一定的条理;500字以上。

结构完整;有一定条理;不足500字。

结构不完整;没有条理。

内容

观点鲜明,感情真挚;言之有理;描写事例生动具体;语言流畅,用词准确。

观点鲜明;用词准确;言之有理;描写事例生动具体。感受比较真切。

观点鲜明;事例比较具体;有自己的感受。

观点不明确;事件不具体;表达感受不清晰。

篇2:《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重点)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什么叫苦?什么叫快乐?说说你对苦与乐的认识吧! 板书课题《最苦与最乐》。

二、展示自我

1、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维新派代表人物,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代表作有《李鸿章传》等。

2、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如释(shì)重负       契(qì)约      悲天悯(mǐn)人

3、理解词义。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释,放下。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1、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人生当___________ ,而不能____________。

3、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4、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点拨: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四、研读课文

(一)谈苦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

2、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

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有何作用?

4、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二)论乐

1、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2、作者认为这种乐的决定权在谁呢?结合文中语言谈谈你的理解。

(三)担责任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的含义以及要证明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3、最后一段证明了什么内容呢? “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中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2.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和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本文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六、拓展延伸

1、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责任心的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孔子

天下兴亡,匹夫有。       --顾炎武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列夫托尔斯泰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梁启超

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         --毛姆

自由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担负自己的责任。                             --阿来

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看法,说说作为学生应尽到什么责任。

材料: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理解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旷达,启迪我们当责任向我们走来时,我们要勇担责任、铭记责任,因为“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八、课堂作业

1.摘抄本文中你觉得富有哲理的语句,并铭记于心。

2.收集有关勇担责任的小故事,与同桌分享。

3.试着谈谈自己对生活的苦与乐的认识,写一篇小短文。

政哥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3:《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重点)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同学们,冰心老人说过“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那么,生活中你遇到最苦的事情是什么?你遇到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文章《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么认为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1、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有《饮冰室合集》。

2、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如释(shì)重负       契(qì)约      悲天悯(mǐn)人

3、理解词义。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释,放下。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悯,怜悯,同情。

4、关于议论文

(1)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2)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3)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四、感受作者观点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点拨: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点拨: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根据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

点拨: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总结:全文是按分--总结构写的,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严谨的论证思路。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点拨:未尽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

五、研讨课后问题

1、第三自然段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有什么作用?

点拨:这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不仅增加了论述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而且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在第五自然段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结合上下文思考引用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点拨: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引用这些话要说明尽责任方能苦中真乐。

3、说说文章最后所说的“解除”责任与“卸却”责任有什么不同?

点拨:解除责任是指尽了责任,完成了任务,一身轻松。卸却责任是指逃避责任,

其实责任还在自己的身上。

六、细细品味,体会语言风格

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来的责任。

赏析:文章开头以三个设问句构成排比,引出作者的观点“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使人思考。

2、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

赏析: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3、“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赏析: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七、联系实际,获得生活启发

1、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例: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读完课文,你对“责任”是怎样理解的?有什么新的认识?

点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责任有大有小,我们不能躲避、卸却责任,只能尽责任,完成自己的责任,在完成责任中获得快乐。如果每个人都努力完成自己的责任,那么个人、他人、家庭、社会、国家都会越来越好。

3、你的责任是什么?你从尽责任中体会到快乐了吗?

点拨:我们中学生现在的主要责任是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还有其他的责任,如维护公共秩序,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如,我在值日中体会到快乐,当我努力完成值日时,看到教室非常卫生,感到很高兴。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背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可谓别出心裁而又洞察幽微。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旷达,启迪我们直面人生,希望当责任向我们走来时,我们要勇担责任、认真完成自己的责任,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分论点一:最大痛苦--未尽责任

(自己、家庭、社会、国家)

分论点二:最大快乐--尽责任

(处处尽责,时时尽责)

结论:人应当勇于负责,不应逃避

政哥

篇4:《我的故乡在北京》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北京西山、昆明湖、八达岭长城的美丽,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笔下故乡的美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一些作家关于故乡的作品,了解作者阎妮高中毕业后就远离故土赴法国留学的离乡经历,为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一草一木无比眷恋之情做好铺垫。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板书课题一部分:我的故乡

2.师:故乡,一个多么深情的词语,故乡,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地方。开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用最美的一句话描述你们的故乡,好吗?谁来说说?

(生自由地用一句话描述故乡。)

3.是啊,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牵连着我们的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故乡的抒情散文,跟随作者阎妮走近她的故乡--北京(板书课题后半部分),去感受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还记得林海音最不能忘却的,她的第二故乡是?(生答--北京。)因为那里有她最纯真的童年时代,即使走遍了世界,家永远是心灵的故乡。这种思乡的情感成了文学家最爱表现的主题之一。今天这篇散文,既写景,又抒情,现在,就让我们拿起书本,走近作者的情感世界吧。

2.指名分部分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时思考:

从美妙的文字里,你读懂了些什么?

(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部分学生读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4.正音,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作者记忆中的故乡的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景,用看似平常却充满温情的笔触,表达了作者虽远离故土,却始终不忘自己的故乡,对故乡无比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三、细读文本,感受画面

1.作者对故乡如此难忘,当你欣赏了这篇美文后,你觉得作者的故乡--北京什么地方最吸引你呢?能把描写它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吗?

(指名读相关段落)

2.从这些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引入:感受到故乡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丽画面,更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恋与热爱。)

3.课文中有一句话集中表达了这种感受,你找到了吗?

出示: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长城的歌有带花的翅膀。

4.细细读这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谈)

是啊,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三副色彩绚丽,各具特色的画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这三幅画面之中,细细阅读,细细体会。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心感受画面的美,感受文字的美,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下来,在旁边作批注。

第二课时

一、配乐读文,情感导入

播放音乐,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二、精读文本,体会写法,感悟情感

师:上节课同学们用心感悟了文字,勾画了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

(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预设而相机把握引入重点段落的学习)

1.师:文章第一部分,也就是1、2自然段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恋之情,3-9自然段分别描述了三幅画面,这三幅美丽的画面是对故乡描述最精彩的部分,刚才很多同学都谈到了这里,那么,就让我们首先跟随作者的记忆一起去领略西山的美景。

2.为什么作者会说: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你们能从那些文字中读出这满目的绿呢?

(生互相交流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青、灰蒙蒙、浓绿、青色的透明的、没有边的绿连着绿、金檀色,让学生学习作者准确的用表示颜色的词语来突出描写景物的表现手法)

生齐读这些词语,师:这儿的确是满目苍翠,难怪作者会说--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再读本段,感受作者的情感。

3.师:西山的歌是碧绿的,西山的歌是美妙的,这动听的歌中还有些词语打动了我,如山给人厚重、巍峨之感,而作者却用了一个“横飘”,写出了青山的时隐时现,似乎连山这种厚重的东西在绿色的装扮下,也变得灵动活泼了起来,这也是作者对故乡山的独特感受。这样的词语,你还能发现吗?

(相机理解凄婉等词语)

4.师:作者用一连串的表示颜色的词语的这种表现手法向我们展示了西山碧绿的“歌”,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描述着对故乡的热爱与思恋,你能仿照这段的学习方法自学另外两首“故乡的歌”吗?

5.学生自学“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和“长城的歌有带花的翅膀”相关段落。

6.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师作结。

(体会作者抓住昆明湖水“清澈”的特点进一步描写的写法,以及通过绿色泽的变化和漫山遍野野花的相“融”来凸显长城之美的表现手法)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深入体会思乡情结

1.师:作者已经远离了故乡,可心却和故乡在一起,课文依然以“歌”为终,与文章开头有何关系?

(体会学习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的写法)

2.这一部分,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情结的呢?

(复习,巩固排比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3. 升华情感,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部分。

四、小结

总结全文,有感情地熟读全文。

[《我的故乡在北京》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5:《我的故乡在北京》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北京西山、昆明湖、八达岭长城的美丽,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笔下故乡的美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一些作家关于故乡的作品,了解作者阎妮高中毕业后就远离故土赴法国留学的离乡经历,为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一草一木无比眷恋之情做好铺垫。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师板书课题一部分:我的故乡

2、师:故乡,一个多么深情的词语,故乡,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地方。开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用最美的一句话描述你们的故乡,好吗?谁来说说?

(生自由地用一句话描述故乡。)

3、是啊,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牵连着我们的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故乡的抒情散文,跟随作者阎妮走近她的故乡--北京(板书课题后半部分),去感受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还记得林海音最不能忘却的,她的第二故乡是?(生答--北京。)因为那里有她最纯真的童年时代,即使走遍了世界,家永远是心灵的故乡。这种思乡的情感成了文学家最爱表现的主题之一。今天这篇散文,既写景,又抒情,现在,就让我们拿起书本,走近作者的情感世界吧。

2、指名分部分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时思考:

从美妙的文字里,你读懂了些什么?

(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部分学生读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4、正音,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作者记忆中的故乡的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景,用看似平常却充满温情的笔触,表达了作者虽远离故土,却始终不忘自己的故乡,对故乡无比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三、细读文本,感受画面。

1、作者对故乡如此难忘,当你欣赏了这篇美文后,你觉得作者的故乡--北京什么地方最吸引你呢?能把描写它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吗?

(指名读相关段落)

2、从这些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引入:感受到故乡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丽画面,更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恋与热爱。)

3、课文中有一句话集中表达了这种感受,你找到了吗?

出示: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长城的歌有带花的翅膀。

4、细细读这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谈)

是啊,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三副色彩绚丽,各具特色的画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这三幅画面之中,细细阅读,细细体会。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心感受画面的美,感受文字的美,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下来,在旁边作批注。

四、播放舒缓轻音乐《神秘园》,学生读文,勾画,批注。

第二课时

一、配乐读文,情感导入

播放音乐,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二、精读文本,体会写法,感悟情感。

师:上节课同学们用心感悟了文字,勾画了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

(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预设而相机把握引入重点段落的学习)

1、师:文章第一部分,也就是1、2自然段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恋之情,3~9自然段分别描述了三幅画面,这三幅美丽的画面是对故乡描述最精彩的部分,刚才很多同学都谈到了这里,那么,就让我们首先跟随作者的记忆一起去领略西山的美景。

2、为什么作者会说: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你们能从那些文字中读出这满目的绿呢?

(生互相交流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青、灰蒙蒙、浓绿、青色的透明的、没有边的绿连着绿、金檀色,让学生学习作者准确的用表示颜色的词语来突出描写景物的表现手法)

生齐读这些词语,师:这儿的确是满目苍翠,难怪作者会说--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再读本段,感受作者的情感。

3、师:西山的歌是碧绿的,西山的歌是美妙的,这动听的歌中还有些词语打动了我,如山给人厚重、巍峨之感,而作者却用了一个“横飘”,写出了青山的时隐时现,似乎连山这种厚重的东西在绿色的装扮下,也变得灵动活泼了起来,这也是作者对故乡山的独特感受。这样的词语,你还能发现吗?

(相机理解凄婉等词语)

4、师:作者用一连串的表示颜色的词语的这种表现手法向我们展示了西山碧绿的“歌”,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描述着对故乡的热爱与思恋,你能仿照这段的学习方法自学另外两首“故乡的歌”吗?

5、学生自学“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和“长城的歌有带花的翅膀”相关段落。

6、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师作结。

(体会作者抓住昆明湖水“清澈”的特点进一步描写的写法,以及通过绿色泽的变化和漫山遍野野花的相“融”来凸显长城之美的表现手法)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深入体会思乡情结

1、师:作者已经远离了故乡,可心却和故乡在一起,课文依然以“歌”为终,与文章开头有何关系?

(体会学习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的写法)

2、这一部分,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情结的呢?

(复习,巩固排比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3、升华情感,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部分。

四、总结全文,有感情地熟读全文。

附板书:西山 碧绿的翅膀

我的故乡在北京 昆明湖 的歌有 清亮的翅膀 热爱、赞美故乡

长城 带花的翅膀

[《我的故乡在北京》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6:我的苦与乐六年级作文

在学校里,常常听到一些同学诉苦喊冤:学习太苦了!但他们是否尝到了苦后之乐呢?

月考快到了,每天是繁忙的功课:一张张琳琅满目的模拟试卷,压得喘不过气来;每天早晨,六点钟,便和那心爱的被窝告别,踏上了一天艰苦的学习旅途。课堂上,不是聚精会神地听讲,就是认真细致地做题。几乎每节课都要拖堂,神经细胞,时刻处在高度的紧张状态之中。晚上回到家,也别想轻松,无数张试卷足以与你战斗到10点以后。睡觉了,躺在床上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但还没睡上八个小时,又被那该死的闹钟惊醒了。

天天如此,月月如此,真是苦不堪言啊!

虽然学习艰苦,但付出以后不是徒劳的。月考之后,成绩是100分,脸上便露出得意的笑容。当家长夸奖时,心中会感到十分的惬意;当老师表扬时,又会得到无比的欣慰;当同学们赞叹时,又会感到非常的自豪。这不是苦后之乐吗?

在实际生活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当你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开一道难题时,不亦乐乎!当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亦乐乎!试想,将来,当你运用知识,为祖国做出贡献时,恐怕更是不亦乐乎了!

事实证明,苦与乐是一种辨证关系: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乐,也就无所谓苦。苦中有乐,乐中有苦。只有我们有了艰苦的付出,才能享受到成功后的幸福和快乐。

篇7:我的苦与乐六年级作文

苦?乐?当这两个完全意思不搭调的字眼结合在一起时,瞬间,脑海中闪过了许多个画面。

还清楚的记得,八年前的一天起,当我还在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那天晚上,妈妈十分严肃地“命令”我每天做一大张算术题。但是对于才4岁的我来说,那些奇怪而又陌生的符号总是会令我分辨不清,眼花缭乱。毕竟那时的我才上中班。有一次,我眼中噙着泪水,拿着被橡皮擦的快要破了的算术题站在妈妈面前,说:“妈妈,我不会,这些题我们还没学过呢,我不想做了,我想出去玩。”之类的话的时候,妈妈总会严厉地看着我,然后坚定地说:“坚决不行,妈让你做你就做!把这张做完才能玩儿,快点儿!妈给你计时。”而小时候一向听话的我,总会超级不情愿地坐回我的小桌子旁,任凭眼泪滴在手背上、桌子上,低着头十分委屈地写着那令我厌恶无比的算术题。这场景之所以令我记忆犹新,是因为那时的我认为那是再痛苦不过的事情了,我认为,同龄的小朋友都在随心所欲玩着自己喜欢的玩具,而我要被困在家里,做着令我讨厌无比的数学题。就这样,做数学题在我心里种下了阴影,我那时候真的好讨厌数学题。

这样的想法一直延续到了六年前,那时候,我刚好踏进了小学的大门。

上学第一天,放学回到家,我蹦跳着,激动地跟妈妈讲述第一天的校园生活,“妈妈,妈妈!您知道么,今天我们上数学课,我发现那些题都特别简单!真的!还没有您给我出的那些题难呢!特别简单!我还回答了问题呢,老师奖励了我一朵小红花……”而妈妈总会抚摸着我的头,欣慰地笑着。

又长大了些才真正的明白,原来妈妈让我做那些题不是平白无故的。妈妈想让我提早接触那些数学题,打下足够的基础。这样,今后的学习才会在快乐中度过。

其实,“乐”的前提是一定要付出足够的“苦”,坚持下来,这样的“乐”才是有意义的,就像歌词中写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知道你体会到了没?

篇8:我的苦与乐六年级作文

世界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的确,司马迁在狱中受尽了折磨,但是他确完成了一篇传世巨著《史记》;祖冲之一生都在研究圆周率,把圆周率计算到了小数点后的七位,他知道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比西方数学家早了1000多年;汉高祖手下的大将韩信,他从小就是孤儿,有一次,一个屠夫的儿子欺负他,让他从他裤裆底下爬过去,韩信也爬了,但是韩信从小勤奋好学,长大后成了刘邦手下第一的名将……..我对苦与乐的认识是从我练书法的时候开始的。

苦:

1、手疼:因为一练字就练半天到一天,有的时候比赛前写作品时早晨去,中午晚走,下午一练到天黑,我的同伴早就走了,可我还在这练。

2、没时间玩:英语老师知道我练字,就让我把全班的通讯方法按字母顺序抄在一张表上,我只好写完作业就抄,一抄抄到九点多,连看书的诗句都没有了,更不要提什么玩了。

3、写字慢:由于写字要求一笔一划的,所以写字的速度比较慢,上语文课抄不完笔记,只好下课抄,一下子,下课的时间有没了。

不过,练书法不只是苦,我还得到了很多的快乐。

乐:

1、考试得高分:上一次语文考试,得了95分,正是由于作文减分少,才减了一分,这和书面的整洁有很大的关系。

2、比赛得奖:在暑假中,爸爸得知有一个河北省的比赛,就让我参加,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参加了小学软笔书法,爸爸参加了青年组软笔书法,我俩竟然双双获奖,爸爸一等奖我三等奖。

3、书法陶冶了我的心扉:每当我心烦意乱时,书法会将我那颗急躁的心平静下来,让我沉浸在一个无声的世界了,一心只有把字练好。

做什么事情都有苦与乐,我们必须接受暂时的失败,但不可以放弃无穷的希望。

篇9:我的苦与乐六年级优秀作文

我的苦与乐六年级优秀作文

生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苦与乐的交替。苦犹如没有加任何东西的苦咖啡,但在苦之后,都会有一块甜而爽的糖果,在苦与乐的交替中,我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

那是一个寒冷刺骨的冬日,我躺在被窝里,还梦着香喷喷的烤鸭,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把我的美梦打碎了,“咔嚓”一声,门开了,妈妈急匆匆地向我走来,唉,又该起床去上课了,我把眼睛眯成一条缝,妈妈看我不动,瞬间把我的被子拽走了。一阵冷风吹在我的身上,冻得我瑟瑟发抖,妈妈大声对我说:“快起来,该去上课了。”我团成一团嘟囔着:“这才几点啊!”妈妈把我拉下床,我揉揉我那朦胧的睡眼,懒洋洋地穿上衣服,往车站的方向走去。天还未亮,寒风吹在我的身上,如刀割般的疼痛,路灯一闪一闪的,地上的石子差点儿把我绊倒,好像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和我作对。公交车驶进站,我一上车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不一会儿,一个急转弯把我颠醒了,唉,一大早坐上一个多的公交车去上课真是苦极了,我还没睡够呢!一想到和我同龄的人此时正钻在温暖的被窝里,正做着甜美的梦,我便十分羡慕。

下了车,我不情不愿地来到了辅导班,上午的课程让我觉得疲劳,课间休息时,我不耐烦地坐在椅子上,就在此时,妈妈走过来,眼中中饱含着对我的爱,那目光如沙漠中的一股甘泉滋润着我的心田,仿佛一阵清风,抚摸着我的脸颊,宛如一盏路灯,照亮了我前方的道路,那眼神似乎在告诉我:“孩子,不要气馁,我相信你能坚持下去。”我瞬间觉得身体里有了一种力量正驱使着我前进,我下定决心:就算再苦也要坚持把课上完,就这样,我坚持了下来。

考试的时候,我在考场上都应付自如,别人眉头紧皱,而对我来说每次考试都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每当老师发卷子那一刻,我看着鲜红的分数,觉得一切都值得,因为经过我的努力,我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我是多么开心啊!当我兴高采烈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小鸟在枝头为我高歌一曲,花儿在冲我微笑,小草冲我开心地点头,我的心里也像吃了蜜一样甜,这就是妈妈常说的“先苦后甜”吧!

苦与乐是我最好的两个玩伴,它们一直都伴着我成长,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融入我的生活,总能让我回味无穷。

篇10:六年级优秀作文:我的苦与乐

六年级优秀作文:我的苦与乐

不经历风雨,怎么能出现彩虹――题记

世界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的确,司马迁在狱中受尽了折磨,但是他确完成了一篇传世巨著《史记》;祖冲之一生都在研究圆周率,把圆周率计算到了小数点后的七位,他知道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西方数学家早了1000多年;汉高祖手下的大将韩信,他从小就是孤儿,有一次,一个屠夫的儿子欺负他,让他从他裤裆底下爬过去,韩信也爬了,但是韩信从小勤奋好学,长大后成了刘邦手下第一的名将……。我对苦与乐的认识是从我练书法的时候开始的。

苦:

1、手疼:因为一练字就练半天到一天,有的时候比赛前写作品时早晨去,中午晚走,下午一练到天黑,我的同伴早就走了,可我还在这练。

2、没时间玩:英语老师知道我练字,就让我把全班的通讯方法按字母顺序抄在一张表上,我只好写完作业就抄,一抄抄到九点多,连看书的诗句都没有了,更不要提什么玩了。

3、写字慢:由于写字要求一笔一划的,所以写字的速度比较慢,上语文课抄不完笔记,只好下课抄,一下子,下课的时间有没了。

不过,练书法不只是苦,我还得到了很多的快乐。

乐:

1、考试得高分:上一次语文考试,得了95分,正是由于作文减分少,才减了一分,这和书面的整洁有很大的关系。

2、比赛得奖:在暑假中,爸爸得知有一个河北省的`比赛,就让我参加,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参加了小学软笔书法,爸爸参加了青年组软笔书法,我俩竟然双双获奖,爸爸一等奖我三等奖。

3、书法陶冶了我的心扉:每当我心烦意乱时,书法会将我那颗急躁的心平静下来,让我沉浸在一个无声的世界了,一心只有把字练好。

做什么事情都有苦与乐,我们必须接受暂时的失败,但不可以放弃无穷的希望。

篇11:小学六年级我的苦与乐作文

我学书法的苦与乐

记得我6岁的一天,妈妈带我来到书画学校报名。老师让我试着写一下,我像拿腊笔似的抓起了毛笔,还弄得满手都是墨。

那时的我很调皮,用妈妈的话说“没有一秒钟能坐得住的”,才写不到五分钟,就开始搞小动作了。但看见大家都在埋头练习,我不好意思地又拿起笔来。又过了不得五分钟,我又探头去看看邻桌的小朋友;一会儿又故意用毛笔在自己的衣裤、桌椅上乱画;一会儿又把盛墨的碟子打翻了……

一年级的时候,我参加了学校的书法班,可是我依然很粗心很调皮,虽然悟性高,进步快,可是每次写完书法回家总是脏兮兮的。

在学校书法班,我很快过了“正”字和“永”字关。妈妈告诉我书法是我国古代文化精髓,能修心养性,对我的将来很有帮助,于是我在黄老师家继续学书法。一个学期过去了,我不但没有耽误功课(利用周六周日和晚上做),书法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当我完成了两幅作品后,开始觉得练书法有些乏味,提不起兴趣,练习时总走神。幸亏老师及时发现,给我换了一种新字体——张迁碑。我突然觉得很有新鲜感,又很有挑战性,而且这种字体也适合我,笔画粗厚大气。我越写越投入,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获得了“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二等奖。

这就是我学书法的故事,让我懂得了只有付出才有收获,我一定会继续练下去的。

我的欢乐与苦恼

我漫步在海滨长廊上,享受着这夕阳的无限风光。那独特的颜色映衬在蓝天上,大海上,那迷乱而令人心醉的感觉,使人无法不停留在这瞬间的美好。是的,它是短暂的,这夕阳的美好是永远无法永久性停留的。但是在这刹时间,美丽的夕阳释放出它所有的能量,给欣赏它的人儿带去了欢乐。

我,陶醉在这份日落夕景中,对着蓝天,对着大海,述说我十六岁的苦恼:十六岁了,就在这一年,我面临着形势严峻的中考,望着同龄人们不断地努力,我的思想也丝毫不敢放松。我明白这次的考试即是每个人学习生涯中第一道分水岭,对于每个人来说都犹为重要。有谁甘心落后呢?就在这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下,我心情复杂。我停止了一切娱乐活动,艺术的吸引,情感的熏陶早已离我远去。留下的,只有那课业的负担,考试的压力。以前愉悦的心情也随着消失,呆呆的时候心里浮现着一个字——烦。我为我的中考而担忧,如何是好?我的行动尚未与思想达成正比。每晚,看着星星抱着我的苦恼睡着了觉。我感受着此刻夕阳赋予我的欢乐,思想亦尽情放松。或许苦恼的出现真的是因为压力的增加吧。

呵笑一小,世界更美妙!压力算什么,这只不过是刚刚开始。自信才是最重要的,一位朋友说到:自信,是支持一切梦想与希望的基础。是啊,欢乐何为?莫过于对自己苦恼的剖析。此时的苦恼之天敌,乃为令对手胆怯的自信!一阵海风吹来,吹醒了我,这海边的夕阳已渐渐落入了大海,感受夕阳是这么的欢乐,夕阳也会因为知道了它能量的释放,给予了一个正在为中考而苦恼的人使她欢乐而感到欣慰。在这落日映衬下的海滨长廊上,吸烟挥去了我的苦恼,带来了自信的欢乐,我感谢这一切美好。以十六岁的心去透析世界,去剖析我的苦恼,去挖掘我的欢乐!

我的苦与乐

在每一个人的人生中,总会经历苦与乐,而是在苦中经历了甜,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小学生涯中,都会有一场决定命运的考试——小升初

我上五年级并且快考试之前,是十分煎熬的。并且对于我这个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讲,复习的知识点也是十分困难的。

我回到家后,便开始写作业,老师留的作业非常多。尤其是是数学,我对数学是一窍不通,我能做上来的题很少,只能把不会的题留下来让家长讲,做完作业已经十点了。作业写完了,心里有一点点激动,我突破了一道难关。为了能让数学考个高分,我决定在复习一会,百分数的定义,统计图的作用,等等都是要背的,我克服了想睡觉的想法一点一点的背起来,背完以后,我又开始做练习题,做的是十分艰难,哈欠也连接不断的打个不停,但是我还是做了下来,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了,大约十二点了,我做完了,我平时对数学一窍不通,虽然不敢保证全对,但这是我自己经过思考做出来的,有一点小小的开心。

我直接躺在床上睡着了。第二天,凌晨五点,我被闹钟吵醒,发现老妈还没起床,便背了一会课文,背着背着才发现之前背过的差不多忘记了,读一遍又有印象,所以北的很快。

到学校后,情况也好不到哪去,只是上课老师讲的那些知识搞懂了,练习题不会的要比昨天要好一点。总算没有白费,还是有一点高兴。

回到家后,我继续写作业,虽然很多,很难但这已经不算什么了,依旧十点左右写完了作业,继续复习,我做了一下综合考试的卷子,题目好难呀,都是我没复习到的。我细心琢磨每一道题,把题读清楚,抓住关键的字,做得很慢很慢,看着姐姐香喷喷的睡着,我的睡意也忍不住上来,但为了考个好成绩,坚持。

在考试的前几天,老师让我们做了一张期末综合卷,经过我长时间的复习,那些填空题,应用题已经不难了。心里难免有点高兴,心里感觉甜甜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数学统测卷发下来一看,眼花缭乱,题目应该很难吧,经过几十分钟的思考与解题,突然觉得题目是那么简单。

成绩考的还算不错吧,复习阶段的辛苦付出终于有了我应有的回报。我心里暖暖的,我实在太兴奋了,得了90多分。

再经历了苦之后自然会有乐,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才会尝到甜头这就是我的苦与乐。

篇12:我的苦与乐小学六年级作文

生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苦与乐交替的。哭犹如没有加任何东西的苦咖啡。但在苦之后,都会有一块甜而爽的糖果。也许甜蜜过后,又是苦涩的咖啡,正是在苦与乐的交替变换中,我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

儿时的伙伴与趣事会永远珍藏在心中。伴我成长的苦与乐,是我永远不会忘怀的。

五年级的一天,妈妈带我买了一辆新自行车,说是我胆子太小,想让我通过学骑自行车来锻炼一下胆量。一开始,我不同意,还蛮有理由的说:“你们天天开车接送我上下学多舒服,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我才不学呢?”可妈妈说:“自己学会骑车多方便哪!双休日去找朋友玩骑上车子就走,省的还要等我们有没有空。”我一听,也对,学会了骑车就可以想去哪里去哪里了,好!这就学!我的新自行车是橘黄色可以折叠的,它既美观又大方,漂亮极了。

一开始,我觉得骑自行车一定很简单,因为大街上好多人都骑得很熟练,就连比我小的孩子都能在人群中穿梭自如,小小自行车怎么难得倒我。可是,真操作起来,并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刚买回来,我就在爸爸的帮助下学了起来,爸爸把座位和手把都调到了我合适的位置,让我坐在自行车上,用脚蹬,爸爸在后面帮我扶着后座。可是我觉得自行车很不听话,左摇右晃的,吓得我不敢骑,差点摔倒了。我想:学自行车可真难!

那杯苦咖啡我还是喝到了。

我有点泄气了,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就鼓励我说:“不要灰心,学自行车没有一下就会的,这需要胆量、毅力和耐心。我学自行车时,好几个月才学会的,而且就用你爷爷的大破自行车,既难学也没有帮忙的,我只好跑去打麦场学,不知摔了多少跟头,吃了多少苦呢!”

在爸爸的鼓励下,我的技术一天天在提高,我的胆量也慢慢变大,两星期后,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我忽然发现本来骑着很重的自行车,现在变得非常灵巧了、听话了,我开心地笑了。

那颗甜糖果我也尝到了。

人生道路上的苦咖啡我喝过不少,但那颗颗甜糖果我也尝过,在攀登理想高峰的路途中,每个人的每一步都在弹奏着这只属于苦与乐的乐章。

学习中的苦与乐

魏书生老师说过:“苦中有乐,苦中求乐。”学习中有苦也有乐,先苦后甜,乐总在苦后。

说起学习中的苦,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堆积如山的作业,一张张薄薄的纸,如同一个个恶魔,吞噬着学生的睡眠时间,为同学们涂上黑眼圈,令同学们不得不戴上“厚瓶底”,但是再多的作业,也总有完成的时候。(不完成也不行呀),当一摞摞的作业终于被完成的时候,会感到一种快乐,一种终于可以“五体投床”的轻松,甚至幸福。这当然是乐。有时作业并不多,可总有那一两道难题,如同拦路虎,令作业完成的时间推迟了,有题不会写确实是一种痛苦,心里想着快写,手却不知如何操纵笔杆,脑子飞快地转,却想不起来,心情烦躁的像有一万只蚂蚁在心脏里爬来爬去,但是换一个角度或换条思路,一切便豁然开朗,有种“车道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烦躁的感觉以光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快乐,似有蜂蜜流进心里,一种叫“自豪”的情感也在这蜂蜜里微微荡漾,啊!我真是厉害,这么难的题我也做了出来。这不是快乐,是什么?

学习第二大苦,就是压力。压力大多来自父母和老师,在考试时它就会逞强施威,它令学生惶惶不可终日,一听要考试如临大敌,整天想着“要是考不好该怎么办”,结果成绩下来自然不理想,不过有时候,有压力也是好事,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有些学生正是因为有了压力才取得了好成绩,但是压力不能太大,适当的压力对学习有好处。学生经常会遭遇考试失利,所有学生都知道那种感觉,担心父母批评,同学嘲笑,后悔没有认真复习或者考试时不细心,羞愧难当,更何况还有考试排名制度在腐蚀学生的自尊心,凡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现在你厌恶这张成绩不理想的试卷,将来说不定你要感谢它呢,这样一张试卷既可以让你极度郁闷,又可以展现出你这段时间在学习上的漏洞,只要查漏补缺,东山再起还是可能的,当你再次取得好成绩时,也获得了快乐!

没有刺骨寒冬,就没有梅花尽情绽放,没有千锤百炼,就没有宝剑削铁如泥,没有“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读,就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乐,有苦才有甜,甜中也有苦,苦乐相伴,才酿出酸甜苦辣的学习生涯。

篇13:北京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空间与图形》教学反思

北京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空间与图形》教学反思

空间与图形是我们小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围绕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我们进行了有主题、有实践、有反思的案例研究,通过课堂这个充满创造的教学领域,获得了一些认识。

一、给学生创设大胆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初步建立图形的表象。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只有经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探索新知,学生所获得的认知体验才更丰富、更深刻。因此,老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了一种宽松的活动空间,让学生想办法由体得到平面图形,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用印油印的;有用剪刀剪的;有画的……学生用不同的办法得到了物体的一个面,从而感悟到了体、面间的联系,(面从题中得,面在体上)初步建立了这些平面图形的表象。

二、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场所,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图形的特点,形成图形的表象。

为了使学生对图形有更深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摸一摸、折一折、议一议中,把自己的感觉和发现说给身边的同学听,通过摸、折、议使孩子们体验到了图形的特点,如:有的学生在摸的过程中感觉到图形的面是平平的;有的学生在折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也相等;……这就加深了对图形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图形的表象。 教师把解决问题的探索权留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从事数学活动中,亲自参与、经历并亲历数学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最大限度的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学这一活动最好的办法是做。”教师只有把数学学习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才能使数学活动成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建构,主动发展的过程。

三、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灵活、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打破了教材仅仅要求学生能辨认图形的要求,而是让学生在摸、折、议的数学活动中,感悟、体验每种图形的特点,但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每个孩子的感受和发现不同,但在讨论中可以达到集思广益,如:本节课中有的孩子发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有的孩子发现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有的孩子还发现圆与其他图形不同,扶着它可以滚动等等。真正使所有的孩子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创新发现。

整节课老师都以“智慧老人”这个情境贯穿始终,出于好奇,也出于对聪明和智慧的一种渴望,学生的探究欲望非常高,当同学们认识了长方形后,有的同学立刻想到拉动长方形的一组对角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老师不是立刻给予肯定,而是让学生拉动长方形框架加以证实,学生在拉动长方形框架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分析,发现长方形和平形四边形都易变形;有的同学还由长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对边也一样长……老师善于创设和谐民主的环境氛围,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总能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此外,课堂上教师注重评价的多元化,使师生关系平等融洽。

篇14:《矛与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执教:张应芳

【教材分析】

《矛与盾》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矛和盾,因为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落下被世人笑话的悲剧,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设计力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和感悟,突现文本的扎实解读;力求在真实的质疑探究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力求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乐于创新等能力;力求在朴实的教学流程中,灵活体现“情境探疑”教学模式的主旨,最终较好地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言词义、句义,能讲述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告诉人们的深刻道理。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读悟结合,指导自主、合作学习,引领学生在探究中思考与发现,注重个性化阅读,理解故事内容,进而理解寓言告诉人们的深刻道理。

3.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寓意,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2.理解寓言故事,熟读成诵,明白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设疑立标

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指名回答。(掩耳盗铃、揠苗助长、滥竽充数等。)

2.寓言是怎样的一类文章?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师补充: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形式。常运用比喻、象征、夸张和拟人化的手法,把原来不易为人理解与接受的道理寄托在具体、形象的故事当中,使得故事既通俗易懂,又道理深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源远流长,成就辉煌,凝聚着古代人民的智慧,是艺术创造的结晶,在世界寓言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篇幅短小,艺术风格多样,大多突出讽刺作用,具有说明道理和劝诫的寓意。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寓言故事,看看讲的是什么有趣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深刻道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板书课题)

4.了解作者及出处。

5.读了课题,同学们有哪些疑问?

学生质疑。

6.归纳、梳理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出示三个重点问题)

什么是“矛”? 什么是“盾”?它们有什么作用?

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整体回顾,并明确本节课的探究重点,快速进入自探环节。】

二、自主探究,合作解疑

(一)复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明确要求

1.请同学们回忆以往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指名说,归纳补充: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停顿和断句;借助译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细读品味,悟情明理,熟读成诵。

2.这节课,我们仍然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矛与盾》。

(二)检查预习,读通读顺

1.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则寓言,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小黑板出示生字词:鬻   誉   陷 弗能

指名认读,齐读。

4.师:生字会读了,谁愿意读读这篇课文?

5.指名读文,男女生分读,齐读。

(三)小组合作,理解句义

1.师:课文我们已经读通顺了,每句话的意思同学们理解了没有?接下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句意,了解寓言故事的大概内容,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师: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

指名提问题,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3.师出示重点词语解释。

4.知道了词语的意思,句子的意思还有不理解的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5.老师要考考大家:师说句子,指名说句意。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的大概内容?

(四)研读课文,理解故事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楚人是怎么卖自己的矛和盾的?结果如何?

3.楚人是怎样夸自己的盾的?谁试着夸一夸?

指名夸,评价,强调读出夸耀、吹嘘的语气。

集体夸。

4.他又是如何夸自己的矛的呢?

指名夸,评价,强调读出夸耀、吹嘘的语气。

集体夸。

5.那个楚国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他神气十足,充满自信,先夸盾再夸矛。大家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呢?

6.师:用双重否定句来强调矛的锋利,加重了夸的语气,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此人真可谓用心良苦啊!可是,结果怎样呢?他的盾和矛卖出去了吗?

7.指名读第三句。用自己的话说说结果。

8.那个问楚人话的人有何用意?(听出了他话里的破绽。)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他的问话?(明知故问、嘲笑的语气)

9.指名问楚人,注意语气。大家齐声问楚人。

10.楚人有何反应?(弗能应也。)

11.师:从图中可以看出,楚人不但没有卖出去矛和盾,还被问得哑口无言,遭到别人的笑话,多尴尬呀!

12.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13.全班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14.背诵课文。

(五)创设情境,表演故事

1谁能向我们再现当时楚人誉盾又誉矛的情景,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语言来表演这个寓言故事呢?

2.出示要求:

(1)小组合作,分配好角色。

(2)合作中揣摩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的变化,进行合理想象。

(3)文言文形式、现代文形式自主选择。

3.指名上台表演。

4.全班评价。

(六)深入探究,明白道理

1.面对旁人的质问,这个楚国人为什么回答不上来呢?

2.图中大家都在嘲笑这个楚国人,那么他到底错在什么地方了?

3.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交流。

师小结: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就出自这篇寓言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检查自探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理解内容,明白寓意,凸显个性阅读。】

三、质疑再探,迁移延伸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

师相机补充。

预设:

1.故事中的楚国人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结果买卖失败,遭人嘲笑。让我们来帮帮他,怎样把他的矛和盾卖出去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小结:老师代表那个楚国人真诚地感谢同学们的帮助。

2.我们在生活中遇见过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吗?举例说说。

学生交流。

师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提问,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体现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寓言故事《矛与盾》,领略了文言文独特的韵味,故事短小有趣,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凝练精彩,仅仅53个字,就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同学们收获大吗?

【设计意图:整体回顾,深化主旨,升华情感。】

五、布置作业,运用拓展

1.如果让你来当一位小老师,你准备设计一份怎样的作业?

2.出示老师设计的作业,供大家选择。

(1)扩写《矛与盾》。

(2)把《矛与盾》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作业的设计,引导学生寻找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体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的大语文观,使学生思维得以扩展;读写结合,让学生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凸现阅读教学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的完美结合。】

板书设计

矛    与    盾

无不陷          莫能陷

言过其实  自相矛盾

[《矛与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相关专题 我的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