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设计

脆脆薯片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脆脆薯片”参与投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教学策略设计(共14篇),供大家参考。

篇1:教学策略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

“策略”最早见于军事领域,后应用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一般讲,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在此意义上,教学策略同义于教学方法。但从广义上讲,教学策略不仅用来表示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手段或方法,而且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序列计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艺术。它的内涵较为广泛。教学方法这一概念就侧重在指教学过程的横向结构,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材等教学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组合方式,它的实质就是具体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教学策略包含多个方面的含义,包括目标的设立、媒体的选择、方法的确立、活动的组织、反馈的方法、成绩的评定等等。所以,从系统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

(一)教学策略的特征

1.目的性和适用性

目的性是指教学策略对于实现教学目的的适合与有效程度;适用性是指教学策略对于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过程及其规律的契合与适宜程度。随着教学改革,新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新的教学策略。例如小学识字教学就有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部件识字等多种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适用程度取决于其反映教学过程规律的程度,取决于它遵循正确的教学原则要求的程度。

2.共性化与个性化

教学策略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教学的共性。教学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环境都会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所以,我们难以发现完全一模一样的教学实践过程。每个教师都能在学习、借鉴、加工、吸收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所处环境,发展和创造出带有鲜明个性化色彩的教学策略。例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就是在借鉴外语情境教学的同时,结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以及自己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思想,吸收中国占典文论中“境界”学说进行的创造性的改造、加工,从而形成的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策略。

3.稳定性与灵活性

教学策略一旦制定,即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学的多变因素需要教学策略的不断调节来适应其变化,以求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4.思想性与技巧性

教学策略首先是在一定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转化为方式、程序、手段等具体行为来体现的。所以说,教学观念是教学策略的前提和方向,而教学技巧是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保证和“推进器”。只有教学技巧的设计没有教学理念的指导,教学就会迷失方向,只有教学理念的支撑没有教学技巧的配合,教学就会剩下空洞的躯干,成为一具“僵尸”。

(二)教学策略的四个基本因素

1.指导思想

不同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教学理念的指导,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灌输式和启发式等教学策略就基于不同的指导思想。

[1] [2]

篇2:教学策略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

“策略”最早见于军事领域,后应用于教育。一般讲,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在此意义上,教学策略同义于教学方法。但从广义上讲,教学策略不仅用来表示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手段或方法,而且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序列计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艺术。它的内涵较为广泛。教学方法这一概念就侧重在指教学过程的横向结构,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材等教学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组合方式,它的实质就是具体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教学策略包含多个方面的含义,包括目标的设立、媒体的选择、方法的确立、活动的组织、反馈的方法、成绩的评定等等。所以,从系统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

(一)教学策略的特征

1.目的性和适用性

目的性是指教学策略对于实现教学目的的适合与有效程度;适用性是指教学策略对于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过程及其规律的契合与适宜程度。随着教学改革,新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新的.教学策略。例如小学识字教学就有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部件识字等多种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适用程度取决于其反映教学过程规律的程度,取决于它遵循正确的教学原则要求的程度。

2.共性化与个性化

教学策略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教学的共性。教学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环境都会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所以,我们难以发现完全一模一样的教学实践过程。每个教师都能在学习、借鉴、加工、吸收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所处环境,发展和创造出带有鲜明个性化色彩的教学策略。例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就是在借鉴外语情境教学的同时,结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吸收中国占典文论中“境界”学说进行的创造性的改造、加工,从而形成的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策略。

3.稳定性与灵活性

教学策略一旦制定,即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学的多变因素需要教学策略的不断调节来适应其变化,以求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4.思想性与技巧性

教学策略首先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转化为方式、程序、手段等具体行为来体现的。所以说,教学观念是教学策略的前提和方向,而教学技巧是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保证和“推进器”。只有教学技巧的设计没有教学理念的指导,教学就会迷失方向,只有教学理念的支撑没有教学技巧的配合,教学就会剩下空洞的躯干,成为一具“僵尸”。

(二)教学策略的四个基本因素

1.指导思想

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指导,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灌输式和启发式等教学策略就基于不同的指导思想。

2.实施程序

教学策略是针对一定教学目标而组织的程序化设计,虽然没有定式,但不管如何都得考虑怎样合理安排程序促进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化:(1)把他人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2)把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活动方式转化为个体的认知能力;(3)把蕴含于知识经验中的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

3.行为技术

制定出明确、易行的操作要领是实施教学策略的有效保证。

4.效用评价

通过评价,可以检测、调节甚至校正教学策略实施的结果和途径。评价标准在于它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与教学对象的沟通性、与教学情境的协调性、与教学过程的同步性等。

(三)教学策略的六个方面

1.教学准备策略

包括教学目标的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组织形式的设计等。

2.教学行为策略

包括呈示行为策略(如讲述行为、板书行为、声像呈示行为、动作呈示行为)、教学对话策略(如问答行为、讨论行为)、指导行为策略(如练习指导、阅读指导、活动指导)等。

3.辅助行为策略

包括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课堂交流的有效组织、课堂强化技术的运用、积极的教师期望等。

4.管理行为策略

包括常规的建设、问题行为的调控、管理模式的设计、时空管理等。

5.教学评价策略

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

6.指导学习策略

包括简单的复述策略、复杂的复述策略、简单的精致化策略、复杂的精致化策略、简单的组织化策略、复杂的组织化策略、综合性的监控策略、情感与动机策略等。

篇3:教学策略设计

二、教学策略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学策略设计的基本原则较多,但就新语文课程与传统语文课程比较,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学生体验出发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些课程的基本理念可以聚焦为――“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实现这―理念,我们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走向“主人”――体验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习化社会观确信教育正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整个方面(“完人”、“全人”观)。在学习化的社会中,教学活动的重心在于“学习”,而非传统意义的“接受”,人不再是纯粹的教育客体,而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不再是教学过程中被动、消极的收纳者,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新语文课程营造的足够宽广的空间中“自由”地翱翔。可以表现为:允许学生不迷信“权威”,质疑问难,畅所欲言,允许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写他们自己的文章,给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等等。

2.走向“生活”――体验的情境。“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的束缚,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课堂,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成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学生由此也失去了体验的情境和乐趣。“大语文”教育观指出:“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表现在: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中的生活化(例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等)、以课外为续点实现生活中的语文化(例如日常生活“语文化”――在看报、看电视、听广播、阅读产品说明等活动中学用语文,校园生活“浯文化”――在办文学社、出黑板报、演讲比赛、读书节等活动中学用语文,社会生活“语文化”――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等活动中学用语文)。

3.走向“活动”――体验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地位,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价活动效果。可以表现在阅读实践类活动(例如阅读报刊搜集资料、阅读名篇摘录佳句、阅读心得交流、举办“读书报告会”、背诵古涛文比赛等)、口语交际类活动(例如短新闻发布会、热门话题讨论会、故事会、专题辩论会、即兴对话表演、生活见闻交流等)、听说训练类活动(例如听故事后复述、听广播后想像作文、听录音辨别正误、听记比赛等)、书面表达类活动(例如班级日记接力、故事接龙、写观察日记、小小编辑部、红领巾信箱、采写广播稿等)、游戏表演类活动(例如编演课本剧、语文游艺宫、会话表演等)、书法绘画类活动(例如办手抄报、参观书法展、参加写字比赛、为课文绘插图、根据文意作画、制作小书签等)、社会实践类活动(例如参观调查、没计广告词、写贴春联等)。

4.走向“感悟”――体验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汉语言“意合”的特点决定了汉语的学习不宜依赖分析,而应重积累和感悟。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引导学生把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联系起来、把听说读写联系起来、把学习语文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广泛的联系中达到融会贯通,自悟自得,并日渐提高学生的悟性,培养学生的灵性。可以表现在:引导学生悟“文”(例如鼓励学生议论、对课文有多元理解、用个性化语言发表意见等)、引导学生悟“法”(例如推敲用词的准确、改变句式体会遣词造句的灵活性、调整句子之间的联系体会连句成段的多样性、比较归纳发现不同内容而用相同语言表达的形式等)、引导学生悟“情”(例如让学生感受语文内容中的自然环境美、人文景观美、社会生活美、人物形象美以及语文形式中的词韵美、对称美、意境美、整体美等)以及引导学生悟“新”。

体验学习即置身于一定的情境(真实的生活情境、模拟情境)之中,经历之、感受之、考察之,最终认识之、掌握之。也就是在一定情境下的行动,看似仅获得直接的知识经验,但因为它同时伴随着需要的满足、心理的平衡、悟性的获得等种种内在的精神活动,因此可以说是个体整个身心过程的全面激活。

例如一年级就可采用以下步骤让学生体验“写话”的乐趣:

(1)结合课文练习说话,让学生先说后写;

(2)循序渐进练习仿写;

(3)联系实际生活,寻找写作内容;

(4)五分钟“每日一评”与个别面批;

(5)编辑“微型日记选”等。

现在语文新教材和传统教材相比体现了以下特色:从偏重语言忽视形象,从字的形音义人手,字词句篇地逐层分析,转向强调形象的感染和学生独特的体验;从偏重浅白的时文,转向注重文言名篇;从偏重课文的例子作用,转向注重阅读数量;从偏重分析转向强凋感悟;从偏重理解转向注重背诵积累;选材从狭窄转向丰富多样;从偏重写实到鼓励想像;从偏重单一理解转向强调多元化和儿童视角;从偏重语言应用的技术性训练,转向强调精神理念的提升。以上转变较多地反映在语文的“体验性”中。

(二)以问题为中心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这些课程的评价建议可以聚焦为――“以问题为中心”。要实现这一思想,我们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学生深入地读书、深入地理解课文是从问题开始的,创设有趣有效的问题情境,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和思考性。教师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问题边探索答案,有时问在前、读在后,有时读在前、问在后,有时变换角度问读,让学生循疑而读,依读而进。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体现在善于将课文转化为问题(例如在课题处设疑、在矛盾处设疑、在重复处设疑、在结尾处设疑等),二是创设条件或提供材料,让学生主动探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句号,并能产生新的问号。

2.让学生提出问题走“出”教材。爱因斯坦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质疑问题,二是发展问题。前者是就学习中的某一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属商榷型、完善型的学习活动;后者是依据自己对某一问题、现象或材料的观察、分析、综合,经类比、推广、概括或抽象,从而提出有价值的、尚需进一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属创造型的学习研究活动。语文教学中,既要教学生敢质疑,又要教学生会质疑(例如教会学生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无疑处求疑或易错处求疑,教会学生提出疏通性问题、深究性问题、鉴赏性问题或评价性问题,教会学生以“是什么”为形式的直问、以“为什么”为形式的深问、以“怎么是”为形式的曲问或以比较形式出现的品问等)、既要让学生能质疑,又要教学生会解疑(例如学生相互解疑、学生自己解疑等)。

现在一些专家指出: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提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从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这些见解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关注学习方式的设计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这些课程的基本理念可以聚焦为――“关注学习方式的设计”。

本次课程改革确立了一种新的学习观:学习方式是人的'个性的独特表现。因此,语文学科应为学生的“探究”、“发现”、“研究”创造空间。综合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学习主题利用一切时空,甚至是超时空的学习资源,整合一切力量,进行有选择的学习研究和整体建构,从而获取知识、丰富知识,形成能力,养成良好品德,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至少具有以下特征:

1.自主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多给学生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多给学生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展,多给学生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知识,获取知识,张扬个性,形成风格。

2.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探究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中心,以探究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探究方法(例如观察联想、读书感悟、思辨探索、操作演示、实验推理等),源于课本、高于课本,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探究知识的奥妙。例如以问题为导引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一般可分为四个过程:第一步,发现问题;第二步,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商定值得探究的主要问题;第三步,组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第四步,回顾反思,并提出要继续探究的问题。

3. 合作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中应强调的组织形式。合作性学习不仅能活跃学习气氛,而且能建立多向的信息交流网,信息共享,智力互补。一般来说,合作性学习的有效进行需要达到五个基本的要求:一是积极互动。学生必须认识到要对自己以及学习伙伴的学习负责;二是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必须有机会相互陈述各自正在学习的内容和结果;三是个人担负责任。每个学生必须对掌握教师布置的任务承担责任;四是掌握社交技能。每个学生必须尊重组员,合作解决矛盾,并能同其他组交流;五是小组合作加工。

4.开放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资源是全息的、开放的。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是突破教材为本,引导多渠道积累,提倡组块学习。例如学一课去读多篇,学一点去带一个面,掌握一个词去拓展一大串等;二是突破课堂为中心,倡导多方面尝试,提倡课外学习。例如倡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后写日记、随笔,结合节日进行语言训练,结合社会热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及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鼓励学生“泡”图书馆等;三是突破学科界限,鼓励多角度求知,提倡跨领域学习。首先要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各科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链,其次要立足语文学科,引导学生多角度体验。与其他学科结合,可以扩大语文学习资源,拓宽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实践领域,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提高学习效率,开阔视野。

5.创新性学习

在人的所有发展性能力中,创新性学习是一个核心。创新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策略。语文基础知识是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的基础和起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应用所学得的语文基础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二是环境与行为策略。活动中应多给学生以创新的条件、机会和氛围,要增加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活动时间,使学生养成勤于质疑、勇于求异、敢于批判的学习习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三是情感与思维策略。活动中,应强调再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应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创新精神。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动手收集信息、动手实践,自己分析、归纳、总结,其过程实质上是学生文化体验过程。良好的文化体验是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温床,同时,学习活动中的困难或实际问题也迫使学生不停地变换着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能动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

[1] [2] 下一页

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飞翔,不断地进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使发散性思维、跳跃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

综合性学习包括以课题探究为基本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实际应用为基本形式的设计性学习活动、以社会考察为基本形式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以社会参与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性学习活动。综合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一般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建立“课业网络”,即形成学习资源库,供学习者自由利用;第二,整理“学习包”,要求学习者围绕学习主题,选择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文件袋”;第三,进行学习实践,学习者根据相关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不仅能激活和深化原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把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获得实践的能力与经验,得到特殊的情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信息时代为学习者提供了众多资源;第二,它可促进学习者可持续发展。培养了学习者收集、处理、创造性地利用信息和沟通信息的能力;第三,它打破了狭隘的学校概念,让学生从书本、教室中走出来,投身与社会、生活中运用知识并进一步学习知识,加快成长。

上一页  [1] [2]

篇4:教学策略设计

二、教学策略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学策略设计的基本原则较多,但就新语文课程与传统语文课程比较,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学生体验出发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些课程的基本理念可以聚焦为――“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实现这―理念,我们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走向“主人”――体验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习化社会观确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正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整个方面(“完人”、“全人”观)。在学习化的社会中,教学活动的重心在于“学习”,而非传统意义的“接受”,人不再是纯粹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客体,而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不再是教学过程中被动、消极的收纳者,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新语文课程营造的足够宽广的空间中“自由”地翱翔。可以表现为:允许学生不迷信“权威”,质疑问难,畅所欲言,允许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写他们自己的文章,给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等等。

2.走向“生活”――体验的情境。“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的束缚,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课堂,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成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学生由此也失去了体验的情境和乐趣。“大语文”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指出:“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表现在: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中的生活化(例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等)、以课外为续点实现生活中的语文化(例如日常生活“语文化”――在看报、看电视、听广播、阅读产品说明等活动中学用语文,校园生活“浯文化”――在办文学社、出黑板报、演讲比赛、读书节等活动中学用语文,社会生活“语文化”――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等活动中学用语文)。

3.走向“活动”――体验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地位,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价活动效果。可以表现在阅读实践类活动(例如阅读报刊搜集资料、阅读名篇摘录佳句、阅读心得交流、举办“读书报告会”、背诵古涛文比赛等)、口语交际类活动(例如短新闻发布会、热门话题讨论会、故事会、专题辩论会、即兴对话表演、生活见闻交流等)、听说训练类活动(例如听故事后复述、听广播后想像作文、听录音辨别正误、听记比赛等)、书面表达类活动(例如班级日记接力、故事接龙、写观察日记、小小编辑部、红领巾信箱、采写广播稿等)、游戏表演类活动(例如编演课本剧、语文游艺宫、会话表演等)、书法绘画类活动(例如办手抄报、参观书法展、参加写字比赛、为课文绘插图、根据文意作画、制作小书签等)、社会实践类活动(例如参观调查、没计广告词、写贴春联等)。

4.走向“感悟”――体验的境界

[1] [2] [3] [4]

篇5:《山雨》教学策略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四、课前准备

录有雨声以及轻柔舒缓音乐的磁带或光碟

五、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下面这篇课文,一起去体味那山雨的无穷韵味吧!

2、揭示课题《山雨》,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2、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3、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谁来简单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雨起、雨中、雨后)

(三)|学习“雨起”,感知“悄悄”

1、看,山雨来了。请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山雨初来乍到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练习说话,朗读品评。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1)自由读这句话,感受雨来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悄悄然的、有节奏的??)

(2)就带着这种静悄悄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1、雨就这样悄悄地起来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磁带或光碟),竖耳听,你似乎听到了什么或看见了什么?

2、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3、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4、有侧重地交流、品析、朗读。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1)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2)在自由读的基础上指名读,并点拔,然后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1)读一读这话,感受感受:山雨神奇在什么地方?

(2)雨丝是飘飘洒洒的,还会是怎样的?请换一个叠词来说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用心灵去感受。(教师配乐范读。)

(3)带着遐想朗读。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1)自由读,感受雨中的绿。

(2)讨论:如何理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

(五)、学习“雨后”,感受韵律。

篇6:《山雨》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理解作者用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的山林雨景图;积累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山林雨景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林雨景的喜爱之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下面这篇课文,一起去体味那山雨的无穷韵味吧!

2、揭示课题《山雨》,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齐读课题。

二、预习检测

《山雨》这篇散文,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写的,作者通过合理而新奇的和,并运用

一( )歌谣 一( )岩石 一( )树叶 一( )音符

三、出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1、借助字典学习生字、新词,采用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2、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山林雨景的喜爱之情。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借助字典学习生字、新词,

采用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并拿起手中的笔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汇报交流:

1、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2、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谁来简单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

教师板书:

雨起、雨中、雨后

五、学习“雨起”,感知“悄悄”

自学指导(二)

看,山雨来了。请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山雨初来乍到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汇报交流:

练习说话,朗读品评: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⑴自由读这句话,感受雨来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悄悄然的、有节奏的……)

⑵就带着这种静悄悄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

六、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1、雨就这样悄悄地起来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磁带或光碟),竖耳听,你似乎听到了什么或看见了什么?

2、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3、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4、有侧重地交流、品析、朗读:

⑴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①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

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②在自由读的基础上指名读,并点拔,然后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⑵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①读一读这话,感受感受:山雨神奇在什么地方?

②雨丝是飘飘洒洒的,还会是怎样的?请换一个叠词来说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用心灵去感受。

教师配乐范读。

篇7:《编钟》教学策略设计

《编钟》教学策略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读懂课文,了解编钟的知识,学习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升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赞美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教学难点:

抓住编钟的主要特点体会古人超前的智慧。

教学准备:

查阅编钟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乐器入手,分别给学生出示现代和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乐器,例如:钢琴、小提琴、缶、古筝,让学生听音观形,从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读通读顺的要求,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解决疑难的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思考汇报

这一次仍然采用朗读地方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流利,并把读懂的关于编钟的知识画出来,进行简单的汇报。

四、创设情境分析领悟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世界邮展要在洛阳举行,会迎来中外许多游客。假如有外国人看到了东周王城博物馆内陈列的编钟,他最想知道什么?

2、转换角色,设问采访

教师以记者身份采访学生,让学生站在一名不了解编钟和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的角度说出最想知道的,趁机让学生以此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问题1、编钟是干什么用的?

问题2、编钟是用什么铸造的?它完整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问题3、编钟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

问题4、编钟演奏的音乐好听吗?能不能听一下?

……

3、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让学生针对问题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为了满足外宾想听一听编钟演奏的愿望,让学生结合课文第5自然段制作一份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的节目单,包括音乐会时间和宣传词,从中升华感情。

5、播放编钟演奏的音乐,然后让学生站在外宾、国人等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心中的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赞美古人高超的智慧和先进的工艺。

五、拓展延伸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的其他乐器,选择一种抓住其特点完成一篇小练笔,进行简单的介绍,在全班汇报。

《编钟》教学策略设计2

《编钟》:多数学生对考古感兴趣,而曾侯乙墓的发掘,更是我国考古的一个重大事件。在课前,我让学生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考古资料,并侧重于墓中发掘出的编钟,记录在本子上,以备上课时使用。

本课的学习,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我以分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结合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对课文进行系统的学习。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解答。

学生对编钟的兴趣,是引导本课学习的动力。我把握住这一点,积极引导,充分利用学生自己找的资料,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挖掘,在兴趣中掌握目标中的知识点。 作文写作:《学海拾贝——回忆小学生活》

按照上节课的布置及课后自己准备的草稿,在作文课上进行小组修改、评议,将修改好的稿子工整地誊写在作文本上。

1、写自己在小学的学习生活,回忆其中令你难忘的几件事,可以是愉快的,也可以是伤心的??;

2、分别以以“喜、怒、哀、乐”为小标题,选择四件有意义的事,精心构思

3、按小组说“说作文” ,认真评价每个组员的草稿;

4、再次阅读草稿,自己修改和互相修改相结合;

5、抄誊在作文本上。

不足之处:

1、课文的内容过长,段落层次较为复杂,学生在学习中对老师的依赖性强,独立学习能力差,小组学习形式不成熟;

2、课外知识与课本中的要点融合不够好,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纠正措施:

1、学生的自学,必须做好引导工作,避免盲目、散乱;

2、重视学生的独立理解能力。简单的基础知识,学会即可;要把辅导重点放在分析、概括、总结的技能训练上,让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讲课规律,自主探究学习。

多数学生对考古感兴趣,而曾侯乙墓的发掘,更是我国考古的一个重大事件。

在课前,我让学生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考古资料,并侧重于墓中发掘出的编钟,记录在本子上,以备上课时使用。

本课的学习,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我以分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结合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对课文进行系统的学习。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解答。 学生对编钟的兴趣,是引导本课学习的动力。

我把握住这一点,积极引导,充分利用学生自己找的资料,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挖掘,在兴趣中掌握目标中的知识点。

《编钟》教学策略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积累语言。

2、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了解编钟的知识,学习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提升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赞美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抓住编钟的主要特点体会古人超前的智慧。

教学准备:

查阅编钟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乐器入手,分别给学生出示现代和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乐器,例如:钢琴、小提琴、缶、古筝,让学生听音观形,从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读通读顺的要求,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解决疑难的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思考汇报

这一次仍然采用朗读地方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流利,并把读懂的关于编钟的知识画出来,进行简单的汇报。

四、创设情境分析领悟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__年世界邮展要在洛阳举行,会迎来中外许多游客。假如有外国人看到了东周王城博物馆内陈列的编钟,他最想知道什么?

2、转换角色,设问采访

教师以记者身份采访学生,让学生站在一名不了解编钟和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的角度说出最想知道的,趁机让学生以此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问题1、编钟是干什么用的?

问题2、编钟是用什么铸造的?它完整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问题3、编钟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

问题4、编钟演奏的音乐好听吗?能不能听一下?

……

3、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让学生针对问题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为了满足外宾想听一听编钟演奏的愿望,让学生结合课文第5自然段制作一份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的节目单,包括音乐会时间和宣传词,从中升华感情。

5、播放编钟演奏的音乐,然后让学生站在外宾、国人等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心中的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赞美古人高超的智慧和先进的工艺。

五、拓展延伸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的其他乐器,选择一种抓住其特点完成一篇小练笔,进行简单的介绍,在全班汇报。

《编钟》教学策略设计4

抗战胜利后,1946 年 6 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 ,先存放于安阳县政 府。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 60 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 抵南京, 保存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

后来, 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 终因过于困难, 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 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 为镇馆之宝。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如《孟 鼎》 ,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 春秋中期以后, 青铜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 青铜器的造型趋向轻灵、奇巧, 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如,莲鹤方壶》 ,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另外《曾侯乙编 钟》是最重要的出土文物,编钟共 56 件,分上、中、下三层。经检测每件编钟不仅都能发 音,而且能发两个不同的音,可以演奏各种现代乐曲,而且音质纯正,音色优美。这是 目 前世界上仅有的保留着原有音响的一套特大型定音古乐器, 也是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 12 个半音的乐器。秦、汉时期,由于铁器和漆器比青铜器更方便,从 而逐步取代了青铜器, 青铜器便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器和观赏器方向发展,它们往往以实用和美观的高度 统一而引人注目。

三.小结

第 2 课 典雅优美的古希腊雕塑 (1 课时)

教学目的: 初步了解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基本特点与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 古希腊雕塑艺术形式美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人体比例与人体美的关系。

教具准备:教材、图片。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常规)

二. 课堂发展: 为什么在本届奥运会上要把古希腊雕塑作为开幕式的一项主要表演内容呢? 这是因为古希腊的雕塑是西方雕塑艺术的直接源头,西方雕塑的黄金时代。在整个西方美 术传统中,古希腊的雕塑占有重要的地位。西方美术中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 写实精神, 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

我想这就是今年希腊奥运会开幕式中把古希腊雕塑 作为表演内容的原因。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希腊的雕塑艺术 请左右两组各推选出一个运动员站起来, 请运动员入场!! ! 同学们来点掌声, 给他们加油! ! 下面我来宣布比赛规则,我手中拿着两个是什么?但是它不是真的,是纸做的,所以你们 不要怕失手伤人。但也要注意不要把我的铁饼压瘪了。我明天还要上课。今天你们不是谁将 铁饼投掷更远获胜,而是谁能够将投掷铁饼的动作演绎的最完美而获胜。注意,整个比赛时 间是 10 秒。大屏幕上将显示时间,当你们认为自己的动作达到最完美瞬间的时候请将这个 动作固定 5 秒钟。开始!好,请同学们来评判一下,你们认为谁的动作漂亮 其实投掷铁饼的这个动作,在两千年前一个古希腊的雕塑家,就将它演绎的十分完美了。

那就是著名的雕塑家米隆,作品的名字叫《掷铁饼者》 你们看一看,这件雕塑塑造了一个竞技运动员在投掷铁饼的瞬间动作。它美吗?为什么? 是的, 雕塑家米隆表现了一个健美而又富有力感的运动员的形象, 体现了一种和谐和理想之 美。一般人在运动中都有最精彩的瞬间动作。米隆就是抓住了竞技运动过程中,凝聚力爆发 前最精彩的瞬间,展示了运动中的人体所具有的冲动感和力度美。

《编钟》教学策略设计5

一、教学内容:

我们的祖先在乐器的发明和使用上,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向学生展示古代乐器制作及其乐曲创作的成果,是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鲜活教材。本单元是以欣赏为主体的综合音乐课,是音乐与历史、文学、美术等相关学科的协同呈现。其音乐、图片、文字的选择都较有特色,极精练地展示了中国原始乐器和古代乐器及其发展的风貌。

二、教学目标:

1、能介绍我国古乐器的有关知识,欣赏古乐器演奏的乐曲。

2、识别骨笛、埙、编钟、编磬、古琴,听辩其声音;

3、通过本课的欣赏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重点和难点:

1、识别骨笛、埙、编钟、编磬、古琴,听辩其声音;

2、主动随乐进行体验、想象、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与他人分享。

3、听辩编钟与编磬的声音为难点。

四、课时安排:一—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师: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很多领域都有惊人的创造发明,请同学们想一想,并举例说明。

生:举例(略)

师:刚才同学们列举了各个领域的很多例子,充分显示了我们祖先的智慧。那么,在我们的音乐园地里,老祖先们又有哪些惊人的创造呢?

生:答(略)。

师:刚才同学们又列举了许多例子,显示了我们祖先在音乐方面的过人之处。可是,我们的祖先还有许多的创造是不为同学们所熟知的。这节课我们就沿着我国这条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长河,到远古时代去领略一下祖先们在音乐园地里的风采。

(二)新课教学

1、神奇的笛、埙

(1)骨笛

a骨笛的历史

我国最早的乐器是骨笛。

介绍浙江余姚出土的骨笛:距今七千年前,是横吹的笛子。

介绍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距今八千多年,它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两千多年,同时还是世界上同时期遗传物中最完整、音乐性能最好的音乐实物!是竖吹的笛子。

b你知道这些骨笛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它是用什么工具加工而成的呢?

c欣赏骨笛与乐队演奏的《原始狩猎图》,边欣赏边想象原始人去森林打猎时,可能出现的声音。然后请大家一起讨论。

(2)埙

新石器时代还有一种能吹奏的乐器——埙。

a埙的构造

b埙的特别之处:闭管乐器。

c古代埙与近代埙的比较。

d埙独奏作品欣赏《哀郢》,突出“哀”,吹出哭泣般的声音。乐曲根据伟大诗人屈原所作〈九章〉中的第三篇,是屈原在流放中,闻秦兵攻陷楚国京城郢后,对祖国的怀念和对人民的同情。

2、独特的钟、磬

(1)引出磬。

拿出石头敲击,从石头能发声引出磬。

(2)介绍商代虎纹大石磬(看图片)

(3)简介编磬,着重介绍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磬。(图(2)4、课堂小结。

片)

编钟的历史:

到青铜器时代,我们的祖先陶钟的基础上用青铜铸造了编钟,它盛行一时,甚称中国一绝。在古代遍钟不仅是乐器,而且是一种礼器,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3)“地下乐宫之明珠”——曾侯乙编钟,为何编钟的出土震惊世界?

(4)作品听赏:《竹枝词》——(钟磬合奏)

(5)想一想:听钟声和磬声,并说出其特点。

3、清幽的古琴

(1)引出古琴

拿出橡皮筋弹拨。从橡皮筋的发生原理引出弹拨乐器。

(2)古琴的历史

(3)古琴的构造,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伯牙摔琴谢知音。

(4)古琴独奏作品欣赏《流水》

(1)介绍陶钟。

《编钟》教学策略设计

篇8:网上英语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

网上英语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

内容摘要: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人尽皆知,网络的发展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网络没有了传统课堂中面对面的交流,但拥有了自主的、虚拟的空间,学生可以个别化学习,也可以通过新闻组、讨论区、英语聊天室、电子邮件等协作学习。网上英语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要以自主学习理论、客观主义、建构主义方法论作为理论依据。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互不相同,课程内容的认知层次也深浅不一,因此,网络课程需要多重教学策略的设计。

英语是我们进一步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交流工具。以网络为主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经开始建设,英语网络课程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支撑环境。在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的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分别处于不同的时空,因此,为了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对于教学来说,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情况,有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各种策略因素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最好的教学策略就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论体系。

一、网络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互动的环境

英语网络课程与普通英语课最基本的区别在于教学环境的不同。网络是多种媒体的整合,是沟通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逼真的学习、使用语言的环境。网络综合了声音、文本、视频、动画、图像等媒体手段,能同时输送视与听的信息,信息流量大而快,让学生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学习效率较高;网络课程中的交互性使学生能及时得到学习的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学习;讨论专栏、英语聊天室、电子邮件这些网络特有的功能进一步增强了课程中的交互性。然而,网络教学最显著的特征是教师和学生的分离,因为没有了真实的课堂环境,没有了教师的课堂讲解,对课程的教学策略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否则,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会很好。

二、设计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和开放化,现代社会也呼唤人的个性的展现,因此,建立在学习个体需要基础上的自主学习成为现代教育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要给予学生选择教育客体的自由,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英语的学习过程就像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在语言处理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要能够把握学习内容、过程和方式,自由控制学习行为。

在英语教学中,根据认知水平的不同可分为两个阶段:

1. 低级认知阶段

语音、词汇、句型、语法以及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均属于知识获取的低级认知阶段,主要涉及的信息加工过程,是感知和记忆。学生要又快又好地掌握大量的单词,充分理解听到的语句,流利地阅读文章。针对这一类学习行为,要制定明确的行为目标,可以以客观主义的方法论作为理论依据。

2. 高级认知阶段

英语课程中听说读写的交流技能,属于学习的高级认知阶段,需要创造性思维、学会学习、认识自己等,也涉及价值观、自我意识、创新精神等情感技能,主要以解决新问题、创造性思维、学会学习、学会协作、认识自我等能力发展为主。这方面的技能和教学内容往往都属于非良构领域,因此在解决复杂问题、未知问题和培养高级认知策略等方面以建构主义方法论为指导更为适合。

三、根据学习风格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

1.以学习风格为依据

学习风格是灵活的个人喜好、习惯或者个性特征。麦卡锡(McCarthy)通过大量研究,把学习风格划分为创新型、分析型、常识型和动力型四种类型。在网络课程中,学生能直接获取大量信息和数据资源,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亲身传授,学习变得更加合作化、情境化、主动化。网络课程要为每类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经验,就要采用多重教学策略,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创新型学习者 通过个人的参与和学习者之间的讨论寻求意义,感知具体的信息并随意地进行加工,这种类型的学习者具有善于想象的风格。由于创新型学习者善于交流和积极的参与,因此网络课程要设计有交流的空间。在网络环境下,BBS和聊天室就是两种交流的形式。BBS 是异步的交流方式,学生注册之后进入讨论区,选择自己的讨论专栏(语法、听力或者写作专栏),在此学生可以发帖子回答别人的问题,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想进一步的交流,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聊天室是一种同步的交流空间,在聊天室中学生的疑问会及时得到反馈。BBS、电子邮件和聊天室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的学习情境。

分析型学习者 评价权威的事实和观点,抽象地感知信息,并进行思维加工。这种学习者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非常成功,因此对其可有效利用网络上视频会议系统的听课系统,设计网络课程时要有大量的浏览信息,实际上这也是网络课程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注意页面组成元素的字体、颜色、布局等要合理设置,突出重点,因为这些都是吸引学生的外部刺激,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常识型学习者 想要知道事物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并寻找事物的关系。因此在设计课程时要做好学习的进度,导航要清晰,让学生知道自己处于学习的哪一阶段,提供机会让学生选择完成和教学有关的任务,而且要肯定学生所学习内容的价值,鼓励他们进一步提高,提供包含相关主题的组织或站点的友情链接。 动力型学习者 是冒险者,他们往往对隐藏的可能性有兴趣,是很好的问题解决者和创造者。动力型学习者也属于自我指导型的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定步调,独立、个别化自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和参与性,学习时目标明确、动机强烈,而且记忆很牢,应用得更好。网络环境支持动力型学习者追求个别化、自定步调的学习行为,学习者可以随时支配时间,自由指定进度,最大限度地使用网上资源,例如参观世界范围内的图书馆、博物馆及各种各样的研究机构,能同学术权威进行交谈,得到最近的调查情况,阅读报纸和在线学术杂志。

2.以教学内容为依据

英语网络课程的基本形式是Web页,基本单元是知识点,组织形式是超级链接与树状目录共存,信息媒体有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流媒体(其中要考虑网络带宽)。基本要素有学习重点、主题相关词汇、语言应用、教师指导、教学材料、习题、答案、难点分析、在线测试、参考的教学资源等。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是一个内部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变化随着学习的内容与学习的形式而定,因此,在设计课程的教学策略时也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进行分类。 英语学习离不开记忆,而且有大量的机械识记。在这种记忆中,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用心平气和去战胜枯燥乏味。所以,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应避免单调,要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保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可通过网页元素的图形、颜色、动画、声音、教学游戏来吸引学生,用在线词典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识记困难。课程的内容应多方位、多角度地选择一些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和谐统一的材料,这些教材应是语言地道、取材新颖的。 英语学习要加强听说训练,培养语感。网络创造了一个听、说英语的环境,让学生在英语的海洋里遨游。在网络课程中听力训练的途径有:听英文原版录音,听英文电台,看英文影片,看视听教材(如《走遍美国》),英语角活动等。说英语的途径有在线的英语聊天。

网上协作学习有助于学习者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英语是一种语言,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和交流手段的意识,妥善处理英语学习过程的情感需求。英语网络学习环境可以充分发挥情境、会话、协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致力于反映学习者对英语信息的理解和主动建构学习过程,而不是只专注于目标知识的呈现和传递。例如英语写作,在网上学生根据题目查找资料,在BBS上发布作品,向其他同学征求意见和建议,进而改善疏漏之处,同时也可以向其他网上学伴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英语网络课程中还应使用多种或多个层次的材料,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并要注意摆正主要材料与辅助材料的位置,一般来说正式教材与辅助教材的比例以三比一为宜,每次课使用的教材最好在三种以内,使教学内容既丰富又有主次之分,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杂乱。

无论哪种类型的学习,为了保证学习者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在完成之后都要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诊断评价。一般在线的测试可以通过ASP来设计,实现学生与后端服务器交互,与数据库中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然后给出相应的反馈信息。对于客观性测验来说,这个过程比较简单,但对于主观的测验,比如英语的作文或者文章的鉴赏等就比较困难,设计时可以加一些供学生参考的样本,最好还能加一些智能化的功能。

结束语

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丰富的学习环境为在线学习提供了优势和资源,支持多重交流模式也允许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师和学生交换观点、信息。就像在传统的课堂上为了满足特定的学习目的、目标应该采用特有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一样,网络课程中也要使用多重教学策略进行在线学习。考虑到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风格和英语教学的内容特点,学生可以自学、合作学习,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上的巨大资源和信息容量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

篇9: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的设计

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的设计

黄 华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九华中学)

在日常教学中,要想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好的掌握,有更深的理解,教师除了要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还要有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那么,什么是教学策略呢?教学策略在英语中称为instructional strategy,从广义上来说,它包括教的策略和学的策略;而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某种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为了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制订的,其目的在于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那么,有效的教学策略的制订要以什么为依据呢?

一般说来,教学策略的选择主要依据五个方面来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教师自身的特征和教学环境条件。但就英语课堂而言,教师对有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主要是关注教学准备阶段,课前要能认真备课,对学情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处理和准备教学材料,选择教学活动,组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最后形成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实施阶段,要根据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和反应来调整策略。不能单一地以一课时所教的教学内容为标准,而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另外,教学活动过程中和结束后的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也是教学策略的体现。

经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教学策略选择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一、采用了高估学生能力的教学策略

【案例一】 Advance with EnglishModule 5Unit 3 教学片段

Module 5Unit 3Science versus nature中 Reading:The Perfect Copy 阅读教学

T:Now,we are going to learn a newspaper article and two readers’ letters on cloning.First,I’ll play the tape and you can read after the tape .After listening,I want you to 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the newspaper article and the two letters .Are you clear?

S:Yes!

T:Good!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或主旨大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阅读技能,它主要训练学生提取主要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在该案例中,教师要求学生听完一遍录音就概括出报纸文章和两封信的大意,实在是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学生会慢慢发现教师布置的任务难以完成,从而直接放弃,这就导致了适得其反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地调整策略。

二、采用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案例二】 Advance with EnglishModule 1 Unit 2 教学片段

Module 1 Unit 2 Growing pains 中Welcome to the unit 导入部分,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说出成长过程中与父母间发生的不愉快的经历,引出“成长的烦恼”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Are you getting along well with your parents?”学生异口同声的答道:“Yes.”

该案例中,教师设计此问题的初衷是认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烦恼,与父母之间都或多或少发生过不愉快。如果按教师原本的设计意图去思考,那么,学生接下来应该讨论与父母发生的不愉快的经历及原因,从而引出Reading部分中的戏剧 Home alone 中发生的情节。然而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换位思考,没考虑学生可能会怎么回答,倘若将问题改成:Are you always get along well with your parents?Can you say some unpleasant experiences between you ?如此这般,学生就会思考长过程中与父母之间发生的矛盾,这样就可以水到渠成地过渡到Home alone 的戏剧内容。

三、教学过程中忽视评价策略的重要性

【案例三】 任务型阅读强化训练的教学片段

训练完几篇任务型阅读之后,学生的得分率较高,大部分学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教师还是不满意,认为仍有少部分学生写了错误的答案:pronounciation。而这个单词的正确写法是:pronunciation。最后,该教师不但没有鼓励表扬,而是很生气地批评道:“太不像话了,强调很多遍还不会”。该案例中教师应就学生的进步给予赏识性的评价,或许能有更好的效果。

因此,在制订教学策略时要做到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师要实事求是地考虑学生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评价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作用,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编辑 郑 淼

篇10:网上英语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

网上英语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

内容摘要: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人尽皆知,网络的发展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网络没有了传统课堂中面对面的交流,但拥有了自主的、虚拟的空间,学生可以个别化学习,也可以通过新闻组、讨论区、英语聊天室、电子邮件等协作学习。网上英语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要以自主学习理论、客观主义、建构主义方法论作为理论依据。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互不相同,课程内容的认知层次也深浅不一,因此,网络课程需要多重教学策略的设计。

英语是我们进一步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交流工具。以网络为主的现代远程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程已经开始建设,英语网络课程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支撑环境。在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的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分别处于不同的时空,因此,为了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对于教学来说,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情况,有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各种策略因素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最好的教学策略就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论体系。

一、网络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互动的环境

英语网络课程与普通英语课最基本的区别在于教学环境的不同。网络是多种媒体的整合,是沟通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逼真的学习、使用语言的环境。网络综合了声音、文本、视频、动画、图像等媒体手段,能同时输送视与听的信息,信息流量大而快,让学生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学习效率较高;网络课程中的交互性使学生能及时得到学习的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学习;讨论专栏、英语聊天室、电子邮件这些网络特有的功能进一步增强了课程中的交互性。然而,网络教学最显著的特征是教师和学生的分离,因为没有了真实的课堂环境,没有了教师的课堂讲解,对课程的教学策略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否则,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会很好。

二、设计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强调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个性化和开放化,现代社会也呼唤人的个性的展现,因此,建立在学习个体需要基础上的自主学习成为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要给予学生选择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客体的自由,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英语的学习过程就像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在语言处理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要能够把握学习内容、过程和方式,自由控制学习行为。

[1] [2] [3] [4]

篇11:浅谈语法教学中的教学策略设计

太原市实验中学 侯淑萍

目前,在中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仍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对于语法课的讲授,仍在实施 “注入式”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混淆了语法教学与语言能力的关系.

当代英语教学专家张正东先生指出:"语法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语法学,而是为了取得学习目的语的工具.学语法→用语法→丢掉语法."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教材与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改革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

一、情景策略

情景是指运用目的语的环境.学习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对其正确理解和运用.教师应利用真实的环境或创设模拟的情景进行语法教学,其中包括利用实物、真实的语境、体态语言、非体态语言以及多媒体等手段,使语法教学更具有形象化、直观化、真实化和趣味化. 现举两例说明如下:

1.真实情景法

在学习句型结构 “be + adj.+ enough to do sth ”和 “be too + adj. +to do sth. ”时,教师可让班内一高一矮两位学生A和B站在讲台上,然后指着灯对他们说: “Try your best to reach the light.” 学生A很容易地触到灯.教师便指着他说: “A is tall enough to reach the light.”而学生B跳了几下都触不到,教师可指着他说: “B is too short to reach the light.” 在以上情景活动中,语法知识由抽象变为具体,从而使语法学习降低了难度,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快,记得牢,用的活.

2.实验观察法

-ing分词与-ed 分词是高中英语语法的重点与难点,许多学生对其之间的差异分不清.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演示手段让学生观察其差异.课堂上,教师演示水被烧开的过程,当水沸腾时,教师介绍短语boiling water;待水降温不沸腾时,呈现短语boiled water,并作喝水状.在这种生动有趣的氛围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的区别: 现在分词一般表示主动进行的动作,而过去分词一般表示被动完成的动作.

二、认知策略

认知是信息加工、问题解决和记忆的过程,是一系列心理活动. 认知策略是个人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上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 技能,包括各种有意识的学习方法.

1.归纳法

系统的学习要侧重于总结归纳.这里,归纳和总结并不只是在复习阶段的做法, 归纳法即教师向学生逐步渗透具体的语言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分析并找出规律,归纳和总结出语法规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归纳和总结已学过的和某些未学过的知识,使之成为知识链,顾及学生的心理特点,便于理解和扩大知识面,让单调的课本知识变成积极充实的内容,继而成为学生努力追求的对象.这样学习兴趣和效果会日趋提高.下面将介绍本人在教学中的具体作法.

例如在学习情态动词结构 “should have done”时,教师可在黑板和多媒体屏幕上呈现例句: The driver’s carelessness cost many passengers their lives.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Do you think the driver should have been careful? 学生会立刻理解句中 “ should have been careful”的含义.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点明语言点的规则,而是应呈现每个例句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待他们领会句意后再引导用 “ should have done” 改写句子.

1).This morning Tom didn’t catch the first train. → He should have got up a little earlier.

2).I didn’t pass the exam because I had wasted lots of time. → I should have made full use of time to work on my lessons.

3).The villages found the fish in the river had died from the polluted water. →They should have stopped the river from being polluted.

在上述语法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和练习若干句子,既能很快理解 “should have done”的意义,又能较好地掌握其用法,即: “ should+现在完成式”表示 “本来应该做某事而实际上并未作”,常常含有责备不满的语气.同生硬抽象的语法讲解相比,这样的归纳教学更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活化语法规则,构建清晰而完整的语法知识图式.

2.对比法

学生学习了一些语法规则后, 在一段时间内就会产生 “越学越糊涂” 的困惑.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组织学生将所学的语法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引导学生对类似的语法现象进行观察、对比和分析,启发学生找出关键点,最终发现其差异点.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两个语法项目后,对that引导的从句究竟是定语从句还是同位语从句深感迷惑.此时,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以下两个例句:

1).The news that he passed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de his parents very happy.

2).The news that he told me made me very surprised.

接着老师让学生仔细观察that引导的两个从句 he passed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和he told me,然后让学生分析that在两个从句中的语法成分,很快学生发现that在例句1)从句中不担任成分,而在例句2)从句中作动词told的宾语.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that在同位语从句不作语法成分,在定语从句中作语法成分.经过对比,看似复杂的语法知识很快 “化难为易”,学生轻松掌握了语法规则.

三、活动策略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而兴趣又常常产生于活动中.当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语言时,其大脑的两个半球都在发挥作用,对所学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更加活跃,思维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学习要配以活动,活动中必有交际.教师应把语法规则化为活动,把教学过程化为交际活动,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主体意识都动起来.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教师游戏活化规则.在高二学习if引导的虚拟语气时,教师可设计“接龙有戏”,即一个学生说完一句由if引导的表示虚拟语气的主从复合句,下一个学生造句时需将前一个学生所说的主句内容作为自己从句的内容.例如:

S1: If I were you, I would buy the computer.

S2: If I bought the computer, I would borrow some money.

S3: If I wanted to borrow any money, I would ask you for help.

S4: If you came to my house for help, I would keep my door closed.

在这种开放意义的操练活动中,学生既练习了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还加深了对所学句法现象的理解; 同时, 在紧张的学习气氛中又不乏幽默与调侃,从而使语法教学既轻松又有效.

四、任务策略

语法教学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中进行,这种任务以创设的情景或真实世界为背景.例如, 教学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任务:What has changed in the classroom? 全班学生闭上眼睛, 六个学生按教师所给的字条上的要求行动, 如 “clean the blackboard , turn on the light, open the front door” 等; 然后全班学生睁开眼睛,观察教室内的变化,让学生运用诸如 “The blackboard has been cleaned .” 等完成时的被动句子进行表达.

以上教学情境, 有效地调动和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结构、情景和交际的有机结合,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现在完成时被动语态的用法.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要全面大幅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需要不断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及想象力,提高总的英语文化素养。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模式。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都应该是学习对象的激活者、示范者、指挥者以及管理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体现当代教学模式的特点。

篇12: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高中生的信息素养,建构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 者:李小乐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白象中学,浙江乐清,325603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21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设计   策略  

篇13: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我在观看了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高级教师吉小梅老师、北京十一中学高级教师周国华老师和北京市二十中学一级教师赵韬夫老师关于《有效教学策略》的视频后,结合本人的一些教学经验,本人对于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所谓“有效”,只要是通过教师的定向教学,学生能获得有效的知识积累,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积累是教学有没有效的标准。所谓有效教学,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知识积累,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实现有效教学,我的体会是:

1、教师要提高有效教学的意识

在观看《有效教学策略》的视频后,我对我的地理教学有了新认识。我觉得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搞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深深懂得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经常思考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怎样教学才是最有效,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当那种一心只顾加班加点、两眼只盯着分数教学的教师。要钻研高效课堂理论及高效教学的实践,积极研究高效教学,借鉴经验,互相学习,加强交流,充分实现自己课堂上所有时间的有效性。

2、千锤百炼提高课堂效率

要实现教学的有效,一是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明确教什么。我们应当围绕问题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二是明确怎么教。师生应善于分别学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或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张扬、主题精神得到凸现。三是如何实现高效的问题。我们应当加强集体教研,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减少各种虚拟教学行为和“正确的废话”,不乱抢占本该属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让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使师生的教与学能最佳的呈现互动、互助、互进的效果。

3、教师之间要多交流多总结

一个教师要想搞好有效教学,除了要加强自身的努力实践总结外,还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集体教研提问题,个体备课找差距,要学会反思自己和别人开展有效教学的经验交流,经常反思自己课堂的优势和问题的存在,不断改进,实现高效的最终目标。

我一直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只有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篇14: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学习了《课堂教学策略与反思》后,收获很大。而且也懂得了教学提问的重要性,平时授课,大多是使用参考教案,或是上课时随机的提问,没有下很大的功夫挖掘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提问。有时上课为了赶进度,提问都是运用跳转式的,学生无法有效地进行思考,多数学生遭到冷遇,因此,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学习后,我深深的认识到如果长此以往,那么就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数学工具的选择与使用都应注意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上来,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适当适时选用,讲究使用的艺术性、示范性及启示作用。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积极钻研教材,提些有价值的问题,尽可能把问题具体化、兴趣化、情感化以及具有挑战性,引领学生会学数学和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谓课后反思,即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方面是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

(1)总结本课“亮点”、积累成功经验。一节课下来,教师回味课中的成功之处,并且对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这样会使自身的教法越来越活,教师水平大大提高。

(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对应策略。不是每节课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教师面对自己失败的课(即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课),更应该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另一方面是反思学生的“学”。

我们的教学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境界,却还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课堂内外。

通过课堂实践的磨砺,真正走出课堂教学的种种误区,创造出“真实、开放、有效”的和谐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有所得、有所获,为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注入后劲。

相关专题 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