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初探论文

天勤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天勤”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初探论文(共2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初探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初探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初探

张一华

绍兴县柯岩街道阮社小学,浙江 绍兴 31

课堂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评价者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信心所做的表扬或批评。其目的是在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学的一部分。

一、评价的误区

1.吝啬评价。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堂语文课。女教师备课充分,上课时游刃有余,成竹在胸,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但是她对班上一个学生的两次发言的评价却给她的课大打折扣。在一个男孩很流利地回答了一个问题后,这位老师让他坐下,并随口说了一句:“你说得很多,但是答偏了。”当时孩子面无表情地坐下了,而老师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这名学生又获得了一次发言的机会,与其他同学相比,他的发言是最深刻的,我以为这次老师一定会为他鼓掌,没想到老师又说了一句:“你的答案也不是很完整!”听完这个老师的评价,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老师对孩子太吝啬自己的表扬了,这样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2.过分表扬。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为了活跃课堂,过分地表扬学生也十分常见,学生的回答明明只有一般般,老师则笼统地这样评价学生,“你回答得好极了!”“你是最棒的!”“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如果老师过分地对学生进行夸张性的表扬,一方面会助长学生的.骄傲情绪;另一方面学生以为只要我参与了,我就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而不注重质量了。

3.方式单一。老师大都喜欢用口头语言的方式进行评价,重复评价越多,学生的单调乏味就越强。久而久之,学生的反应冷淡,表扬不表扬都一回事。事实上,任何人都有获得新鲜刺激的需求,对于儿童而言,更是追求新鲜。

4.回避错误。许多老师担心,否定学生的回答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而对学生的错误回避了。在一次听课上,老师让学生闭上双睛,想像夏天暴雨来临前的景象。两三分钟后,老师点一位学生口头表述,学生这样说道:“轰隆隆,雷声响了,一道闪电亮了,接着便刮起了狂风,风吹得小树微微摇晃,树叶慢慢地从树上落下来。”学生回答完后,老师的评价是:“你想像得非常合理,具体,真好!”大家都知道:下雨时是先有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而这位学生在表述时,没有注意说话的先后顺序。接着写狂风时,又说成“小树微微摇晃,树叶慢慢飘落。”既然是狂风,怎么能用“微微”“慢慢”这两个词呢?如果说老师不加辨别地一味叫好,不对学生的错误做出指正,学生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评价方式方法

1.真诚表扬,恰入其分。同样是表扬,有的是恰入其分,发自内心,有的听起来却轻描淡写,味同白开水。只有发自肺腑的表扬,才能促动孩子的心弦,唤起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比如:在一次写字课上,一位平时比较调皮的男孩子写得比班上许多同学都要好。我看了他的字后,当即在班上这样表扬他:“你的字写得还不错哟,尤其是这个‘欣’字,间架结构摆得很好,以后写字都要这样。”这个学生听了,拿着本子欢欢喜喜地回到了座位上。以后每节写字课,他都非常认真。

2.委婉批评,维护自尊。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老师也要客观地指出。但是要注意语气的委婉。比如:在一次作文课上,一位学生把“哑口无言”写成了“牙口无言”,我打趣地说:“哟,牙可不会说话哟。”学生一愣,但立即明白,赶紧翻字典查……这些含蓄委婉的批评会化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尴尬,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3.评价方法要多样性。首先,我们可以在评价的语言上机智多变;其次,我们可以将口头评价和体态评价相结合,如爱抚地摸头,深情的拥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一种感情。所以,在平日的教学中,当我的学生写出工整又美观的一页作业时,我除了给他一个“优”,再写上一句“你的字写得真好,老师看了真舒服!”当一个平日胆怯的孩子能上台发言,我除了给他一个灿烂的笑脸还摸摸他的头,说:“老师为你骄傲!”当一个学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时,我会在发试卷的时候和他来一次深情的拥抱。再次,可以尝试用小实物来评价,比如:奖星星,分发小糖果、作业本,都会令学生信心百倍,激动不已。

4.分层评价。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有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基于平时的学习情况,学生大概分为三大类: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我赞扬鞭策优等生;肯定、鼓励中等生;宽容激励后进生。如对优等生的表现,我通常是点点头或笑一笑,表示他们还可以做得更好,提高对他们的要求。而对中等生,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发现他们的长处;对后进生,以宽容的爱心,鼓励他们值得肯定的某个部分,以此来激发他们的信心,让他们不断相信自我,发展自我。这种分层次的评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说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的话,那么课堂评价则无疑是这首乐曲中的一个个震撼心灵的音符。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态势,用科学的评价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用智慧的评价唤醒学生沉睡的潜力,用艺术的评价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

篇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技能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技能论文

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讲解、提问、强化、调控、结束和反思七大部分,这些是中小学课堂教学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我今天和大家一道探讨的主要是其中的提问的技能和调控的技能,重点讲述它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一、课堂提问的设计

1.课堂的提问要围绕重难点

提问不能过泛,要围绕中心,有的放矢。要根据教学的目的、重点和学生的难点提出问题,削枝强干。设计的主问题,能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的关键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弄清课文的实质。设计问题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课文的重点、难点处;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处;文章画龙点睛处;能触发学生想象联想,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以及“铺路搭桥”处等。一教师在上《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通过读题导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想想题目中的中心词是哪一个?再围绕中心词“美丽”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很快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说是‘跨越百年的’美丽?”;二是“‘跨越百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丽’?”教师要求学生紧扣这两个问题仔细阅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答案的句子下画上横线。学生满怀探求之心,埋头课文纷纷开始了主动而积极的阅读实践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读得认真,想得仔细,因为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清楚了,人物的语言、心理、反映出的崇高品质揣摩到了,教学目标迎刃而解。

2.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味性

如果阅读上得索然无味,那必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找出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兴奋点”,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能否有效,关键在于寻找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被教师设计的问题紧紧吸引,整个教学时段学生都处在一种“兴奋”状态之中,是一个优秀教师教学素质的真正体现,也是教师知识基础的真正体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学内容,很多时候在教学参考书上都可以得到,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寻找一条恰如其分的渠道,让这些知识流淌到学生的脑海里。《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文章语言以平实说明为主,我在教学时为突破教学难点“鲸的进化过程”,激发学生阅读本文与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我打破预设的方案,当堂采取了两个新的设计环节,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我的设计是这样的:我让学生仔细阅读第三自然段,先提出自己的疑问,就文中的“退化”一词结合课文有关‘鲸的生活环境的变化”的描述,再加上“鲸演变过程”的简笔画,深入理解。接着,我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第三段,要求学生将文中的“鲸”换成“我”的形式,复述这一段,学生兴趣盎然,小脸笑得灿烂。请一位同学复述完毕以后,其他同学跃跃欲试。我看到时机成熟,临时将检查学生课外收集有关鲸的资料的情况,改为要求学生以“鲸的自述”的形式介绍资料,学生一下沉寂下来,拿起自己收集的资料,在那自言自语。有的在那吃吃发笑,可能是太有趣了。这下,我多喊了几位同学介绍自己的资料,同学们的介绍生动有趣,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小手直举,小脸灿烂,小眼放光。最后,我布置了一个小练笔,要求学生今晚回家将自己收集的资料或课文中感兴趣的内容,运用“鲸的自述”形式写下来,完成今天的每日写话内容。 这一项平时最难的作业,想不到全体同学都欢呼雀跃起来,成了学生当日最欢迎的事。这样一个趣味问题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还随机检查了学生课外收集与整理资料的能力,可谓“一石三鸟”。

二、实施提问阶段:怎么提问?

实施提问一般包括引入、介入、评核三个阶段。

1.引入

一般包括转入,即用语言表明即将转向提问;“陈述”指教师用简明的语言陈述主问题;“提名”则指一定学生作答。

2.介入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或者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所期望的回答有一定距离时,教师往往要对学生如何答问,从内容到方法上给以指点,使其阅读、思考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到某些方面,从而得出教师所期望的回答。教师的这种介入是提示。提示的内容有:

(1)学生阅读中容易忽略的地方。

(2)透过字面应该深入理解之处。

(3)与理解课文有关的知识、资料。

(4)某些重要词句。

(5)语言表达形式。

(6)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提示也就是给学生“铺路搭桥”,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中的障碍,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3.评核

即教师以各种不同的方法处理学生的答案。这个阶段一般涉及评论、重复、重述、查核、延伸、扩展等具体环节。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包括设计、引入、介入与评核三个阶段。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提问也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提问要符合小学生的经验水平、认知特点以及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恰当地运用提问,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情,诊断学习障碍,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有效提问已经成为当代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功。

篇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论文

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一切行为向效率和效益看齐。在这一观念的催生下,学校的教学也应该向效益和效率看齐,改变过去懒散的教学现实,转而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特别是新课后,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充斥,新的教学方法得以发挥,更需要小学的教学向效率和效益。但时下对于有效的教学的定义存在一定争论。一部分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习得必要的知识就是有效性教学。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了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性、笔者在结合自身基层小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有效教学文献的总结认为,有效教学便是让学生习得一定知识,减少时间浪费的教学便是有效教学。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再就是不像初高中那样有早晚自习,因此,要想让小学生习得必要的语文知识,则必须要向课堂要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教学,减少无效时间,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所学来具体探讨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共各位同仁借鉴参考,以让小学语文教学惠及所学小学生。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牢固树立学生为主、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现实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由于自身所掌握的教育理念与方法非常有限,在教学过程中背离新课改的一些主张和思路,不按照新式方法进行教学,墨守成规依然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完全忽视学生的感受和兴趣,一味按照书本和自身对于书本的理解进行教学,认为自己就是教学的中心,自己就是课堂的老大,在教学中采用以教为主的方法,在黑板讲授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强调课堂中的师道尊严,强调在课堂中让学生认真听讲,严禁各种小动作。并且为了提高所教成绩和学生是文字功底,还会在课下向学生留大量作业。这样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小学生身心规律,没能够正式学生成长的特点,学生所学、所掌握的语文知识,仅仅是在语文老师的威逼和压迫下的被动而为的一种行为,完全背离自身。这样的教学我们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因为,当教师稍一放松,学生便不会主动学习,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为更好的树立课堂有效教学理念,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便是在教学过程中顾及学生的感受,考虑到学生的利益,不能一味按照教师自身利益进行。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兴趣,按照学生的爱好进行教学,可以适当让学生在课堂动起来,参与到一些文字与文学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则更有利于学生投入课堂学习,对学生成绩的取得和长远发展均具有现实意义。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具有一定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即使老师再严格要求,再严厉批评也不会收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为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增加教学效果,便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兴趣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让学生了解到语言的美感,并辅以诱导使学生增加对语文学习的了解与认知,从内心深处喜欢语文学习,从而才能够真正实现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对学生进行必要兴趣培养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改变自身的一些形象,将自己从严师逐渐转变为学生的良师,转变为学生的朋友,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语文需要,扭转师生之间的矛盾,让更多的学习感受到语文教师的亲和力,以使学生更好地投身于有限的课时教学。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投身于语文学习

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现实的教师能力问题以及教学用具等等问题,使得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办法施展自身所学,在教学过程中又迫于学生分数、优秀班级、优秀教师等物质的胁迫,不得不改变自身的一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主,在内容的传授过程中以黑板为主,在学生的好坏界定中以分数为主,长此以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感觉到疲劳,不利于长远教学的有效开展,为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所学语文知识,便需要教师改变原有教学方式,转而注重计算机、网络、教具等先进教学方式,特别是计算机这一新式教学方式的采用,能够解决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抽象思维不够,不能达到特定环境的想象等问题,通过视频的播放很快让学生了解到文字所叙述的`魅力,以及诗词的一些基本历史文化背景,从而丰富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投身于现实的课堂学习。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完善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 “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因此,在现实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按照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开发语文教师的聪明才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以让学生对于现实的文字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具体问题设置成具体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也可以设置成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通过不同情境的再现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所教知识。

五、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更好胜任本职工作

在面对风云变化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今天,为了更好地胜任本职语文教学工作,则需要现实教学过程中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断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丰富自身文化知识,丰富教学方式,采用新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真正践行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进行总结,从而不断积累学习经验与文化知识,为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正视时下的教育环境,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丰富自身知识水平,丰富自身教育知识,以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更好的让更多小学生喜爱语文学习。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掌握必要的文字与文学知识,打下语文学习兴趣等均具有现实意义。为更好的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注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牢固树立学生为主、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投身于语文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完善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更好胜任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 吴丽群.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J]. 中国管理科学文献,. 1

[2] 徐元. 顺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J]. 考试 周 刊,} ,29.

[3] 李业建. 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媒体技术意义及实践探究 [J].现代阅读 ( 教育版) . ( 03)

篇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朗读策略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朗读策略论文

【摘要】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朗读教学方式,一直是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重点内容。因为良好的朗读习惯与朗读方式是学习其他课程的首要基础。但是,目前对于小学阶段的朗读教学,依旧存在着教学方式不明确、指导方式不足等问题。因此,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以及所存在的现实状况进行研究与分析,希望可以为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策略

俗话说,朗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也就是说良好的朗读能力有助于更好的学习。就理解能力而言,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阅读基础可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朗读与理解以及表达方式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朗读能力的基础。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小学教师要注重提升朗读能力。

一、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能深刻的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小学生无论从年龄上还是心智上都较不成熟。因此,也缺乏对于朗读重要性的认识。通常只是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机械的学习,不知道学习的意义,缺乏问题意识。此外有些教师往往认为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限,因此,对于朗读方式没有过多的进行讲授,只是让学生读出来就可以,不注重其语感、语速、情感的表达等等。这样的额朗读形式对于学生毫无意义。

2.教学中忽略了对朗读的指导

因为教师缺乏对于朗读方式的讲授,进而导致学生在朗读时,只是单纯的用读的形式将文字进行表述。通过这一简单的朗读形式并不能让小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让学生对文章进行不同方式的朗读,如对于有角色的文章,可以让不同的学生进行分角色的朗读,对于每个不同的角色如何拿捏其情感,有的老师虽然会对学生的朗读方式进行相关的指导,但仅仅注重一些表面上的技巧,进也就忽略了语文这一学科的朗读内涵,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二、朗读教学具体应用方式与策略

1.采用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方式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那么朗读便是学习语文最好的形式。在语文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适当的情境创设的方式展开。以此来增加学生对于朗读的学习与表达欲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素养。例如,当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播放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画,并在播放的过程中选用较为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融入桂林山水的美景当中。相信学生在观看后可以感受到山水的美。随后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身临其境的美,进而将朗读情感全面的激发出来,并在朗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欣赏。

2.创设生动的朗读情境氛围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由于小学生对于许多事物不能看到其本质,进而缺少对于一些事物的深刻认识,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了解与探索,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了。在对课本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了解,随后设计出适合的朗读教学情境。例如,对于语文教材中《小动物过冬》这一课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角色,并根据文中设定的人物以及语言,通过简短的故事结合文中的语境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文中角色的情感,并将其情感以朗读的方式表现。

3.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朗读榜样

小学生潜意识中的朗读就是将文字念出来,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及时的对小学生的这种观点进行更正。让小学生明白朗读不是简单的将文字以念的形式表述,而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结合作者的情感,以及所处的语境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先对文章进行示范性的朗读,在高潮部分或者作者情感强烈的部分,应放快节奏或者声音高亢,要全面的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对文章《母亲的恩情》进行示范性的阅读时,要注意将自己完全的融入于这一情境中,并且注意语速、语气以及声音大小的变化。通过对文章进行通读后,让小学生进行模仿朗读,在提高朗读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发现自己在朗读中的缺点与不足,并及时的改进。

4.适当地开展朗读教学活动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在教学中要全面的考虑到这些潜在的因素,并且不断的增强朗读的范围与朗读的机会。在课堂上教师合理的配置课堂时间,用5到10分钟用于学生进行朗读学习的时间。例如,在学习文章《父亲的菜园》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抽出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此外,在朗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将文章的主旨融入后进行朗读,并根据个人的理解将其进行升华,进而体现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综上,朗读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艺术。因此,要积极地运用一系列的朗读措施,不断地完善与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凤霞.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的几点体会[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152.

[2]刘亚飞.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6,(29):65

篇5: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的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的论文1500字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要依据学生活泼爱动的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感想式教学、质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表演式教学、竞赛式教学等,从而达到教授知识、交流情感、启迪智慧、塑造性格、培养习惯等多方面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教学方式;教学效果

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爱动,精力充沛,求知欲旺盛,富有好奇心;而语文学科涉猎内容广泛,知识、技能种类繁多。学生和学科两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多样式”,抓住了二者的契合点,就能较好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有效的教学体现在传授知识、交流情感、启迪智慧、塑造性格、培养习惯等多方面效果的达成,小学语文课堂是为学生成长奠基的重要阵地。小学语文教师需精心设计、深入研究各种教学方式。

一、感想式教学

什么是“感想式”教学?就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亲身感受,多让学生思考,用谈感想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知识传授的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感想式”教学,是符合认知规律的顺畅通道。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起始课,可让学生先谈谈对课题和课文内容的想法,以找到教学的针对性和切入点。在学完一课后,再让学生到讲台上谈自己的感想,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拓展,又能兼顾不同水平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丰富和延伸语文课的内容。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发表独特见解,甚至提出和老师相左的意见;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谈自己的点滴收获,或复述学过的知识内容。如学习《成全一棵树》,学生谈感想,有的对“母亲”加以分析;有的对“孩子”加以分析,认为孩子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成全了她自己。通过“感想式”教学,不仅巩固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滋润了学生的心灵。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二、质疑式教学

质疑式教学是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统领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这样的教学,首先不是教师交待课的重点和注意事项,而是让学生对课本内容提出问题。通过自由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如学习《穷人》一课,全班学生积极发表意见,提出了几十个问题,有思想内容方面的,有写作技巧方面的,还有的是细小的字词、标点方面的。学生一旦质疑,就进入了主动求知、积极思维的学习状态。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提问、分析、讨论、争论、释疑,步步深入,口语训练和阅读教学达到了和谐统一。

三、讨论式教学

用讨论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关键是教师需在讨论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思考的方向,理顺学生思考的路子,把控讨论的重点,防止漫无边际的讨论,也要避免学生不知从何说起,造成冷场。

讨论式教学的有效开展,一般应掌握两类内容:一类是从简单知识介入讨论,打开局面,比如某些字、词、句的基础知识,这类知识可以采取学生互问互答形式进行。同时也要注意抓住关键,争取用较短的时间解决问题。例如学习《穷人》这课,有的学生提出了“自作自受”的“作”发什么音?课文中几处省略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教师可趁机组织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并讲出自己的.理由。

另一类是语文课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互相交流,在步步深入的讨论中解决问题。例如,学习《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一课,学生提出了“第二段为什么要写坐船的规矩”?为什么要有上下桥的规矩?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上下桥的规矩体现了水乡孩子的独有成长经历,懂得了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规矩。讨论式教学,使思、读、说有机结合,互相促进,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表演式教学

这种教学活动方式一般设计在学习了课文之后,进入深层理解和巩固提高阶段时进行的教学活动。表演式教学是对课文的再创作。其过程是:钻研理解课文――编写课文小话剧――进行表演。

表演式教学由于学生亲身参与性,因而课堂形式更具趣味性,但也有局限性,如只有具备人物、情节且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才适合编制成课本剧来表演。当然,课文内容是自然现象或动植物的也可以采用模拟方式表演。

表演式教学,有的是直接再现课文,例如《将相和》、《七个铜板》;有的是在保持课文中心和人物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性改编,如《跳水续》,表演不只是让学生演示一下课文内容,对课文阅读理解也有很好的促进。为了很好的改编和表演,学生对把握课本的中心内容,扮演人物、理解台词需进行合理想象、重新构思,对课文再创作都需要认真阅读原文。这种阅读行为,是在表演牵动下自觉主动进行的。所以阅读效果比平时阅读要高出好几倍。表演式教学不仅在教学形式上学生乐于参与,而且在综合性知识、技能的培养方面,学生会得到更多的收获。

五、竞赛式教学

竞赛式语文教学是以认真阅读自学课文为前提,以课堂上抢答问题为主要教学活动,最后由教师点评课文内容和竞赛情况的教学方式。

实施竞赛式教学的关键在于:一是教师要依据课文内容编制好抢答题目;二是辅导学生参照题目阅读课文;三是要在竞赛时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参与机会。

竞赛式教学注意的事项是,题目编制需由浅入深,突出重点,涵盖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以及字、词、句语文基础知识。竞赛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不是目的。应该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活动,目的不在竞赛的胜负。竞赛的结果要使全体学生受到鼓励,树立学习自信心,享受成就感,获得参与竞赛的快乐,达到比其他教学方式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由教学内容决定,并为教学内容服务。要防止一味追求变换教学形式,耍花架子的弊病。不同教材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争取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正是本文探讨多种教学方式的初衷,教学方式千万种,关键在“有效”二字。

篇6: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论文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强调要积极发挥评价的功能,注重将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相结合,丰富评价内涵,体现评价的多样化和灵活性,让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唤醒内心深处的自主意识,让课堂评价从一潭微澜的“死水”慢慢转化为流淌不息的“清泉”,呈现出一幅幅厚实、丰实、敏实的灵动画面。

一、转变观念,“厚实”评价内涵

完整的课程实施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作为教学双方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理应都是课堂评价的主体。然而传统的评价只局限于教师对学生单一知识技能的评定,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发展,更忽视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现行语文课堂所呈现的评价,更是缺乏了学生的积极参与,缺乏了智慧火花的碰撞,缺乏了课堂应有的生气。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观要积极地“厚实”评价内涵,关注人的生长和发展,关注评价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实现课堂间师生的平等对话,使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让课堂教学在“自评、互评”的融洽氛围中开发智慧的潜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评价的实效性,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二、激活思维,“丰实”评价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语文课堂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营造宽松愉悦的评价氛围,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将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有效结合,通过“丰实”评价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看到自己成功前进的足迹,进而增强课堂学习的信心和力量,让语文课堂成为最活跃、最有生气的课堂。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有效发挥,个性特征也能得到充分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氛围中,才能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产生智慧火花。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都是对学生及时评价的有效手段。但课堂上更需要思维的碰撞、顿悟的灵感,而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许多独特、新颖的见解就停滞于思维的后半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多采用延时性评价,着力于展示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从学生的各种思路中捕捉创新思维的火种,让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

比如推荐读《趵突泉》,我并没想到会有今天的意外精彩,这个发现体现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也进一步揭示了文本的篇章结构。如果起初我就对每个学生的发现做及时点评,就有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方向“一锤定音”,这样就不会再有后来学生无限蔓延的思维火花。“青山萦绕疑无路,忽见千帆影映来”,恰当使用延时评价,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会不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三、立足实践,“敏实”评价主体

如果把课堂比作土壤的话,那么评价就是滋生于课堂土壤中的树苗。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探索知识、参与评价应是积极而灵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评价时,要让学生增强积淀、培养感悟、培育创造。只有学生积淀了一定的“量”时,才能作为终生“反刍”的食料。

1、拓宽评价渠道,鼓励学生乐评。学生作为课堂评价主体之一,是否积极参与、热情投入,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教师在课堂中应摈弃少数优生“包打天下”、多数学生一旁陪听的局面,积极扩大评价参与面,采用小组交流、同桌讨论、主题点评等多种活动形式扩大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空间,将学生积极引入评价主体中。同时,在语文课堂中要将学生的评价参与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初读课文评价朗读,学写生字自我评价,研读课文补充评价,伙伴合作互评互进,使学生从读、听、说、写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训练,评价自己,评价同学,评价老师,从而优化参与效率,使课堂教学呈现一派生动的全程参与的局面。

2、实现平等对话,激励学生敢评。教师的教学评价牵动着学生的学习方向,你怎么评,学生就怎么学。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就会使学生在参与评价中束缚手脚,不敢越雷池一步,从而产生课堂上的消极评价。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实现平等对话,激励学生敢评。在评价内容的选择上不宜过难或过易,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在评价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自信而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评价对象上,可选择一个主题或问题开展集体评价,让更多的人参与评价中,产生评价的“共振效应”。

3、倾听感悟之美,引导学生善评。教师在日常的评价指导实践中,要“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会认真倾听,在思考感悟后表述自己的观点,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课堂评价能力。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要引导学生多以鼓励性的言语评价同学,多从阅读理解中评价,不主观臆断,多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多运用各种体态语,如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丰富自己的评价言语,传递自己对他人的尊重和激励。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新课改的评价体系也如这催生的新叶为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聚焦语文课堂,立足评价实践,让评价厚实、丰实、敏实起来,让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评价魅力、学生的自主评价能力,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流淌出如音乐般动态的美,学生也能在这个精神家园中获得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和个性发展!

篇7:有效评价课堂教学论文

有效评价课堂教学论文

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并不会一直在听讲或者是思考问题。一节课45分钟,有一部分学生甚至是好学生也不能完全集中精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设置一些合理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一起讨论,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提问,避免课堂教学的单调性。此外,语文课本上有很多需要背的内容和生词生字,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注意不能只关注学生的作业,还要教给学生背的方法。然而,有些教师习惯性地提问或者是默写,对于不能通过的学生就罚写,少则几遍,多则十几二十遍。这样不但不能使学生记住知识点,很好地去利用知识,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厌烦感。因此,教师要适时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自己愿意去背或者去写。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想学习而且想学好的,教师要肯花费精力,在课堂上多关注学生,多了解学生是否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如果不感兴趣,那么原因是什么。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有效的教学,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好了,成绩自然也就好了。

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评价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要采用积极的态度,主动接纳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而不是简单地评价是对或者是错,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要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这样能缩短教师和学生心灵上的距离。教师肯定的鼓励的评价能够使学生得到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再次,教采用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亲近式的评价,可以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在一节课快结束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给一个总的有效评价,可以打分,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奖励。最后,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表现性评价实际上是对被评价者在完成某一项或者某些任务的过程中的整体表现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估。总之,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让学生在知识和其他方面都有所提高,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结语

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个放大的系统,与时代发展的各种因素息息相关,表现出多结构、多层次、多类型、多目标和多因素的特征。语文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在新课程改革能理念指导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寻求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做出合理的引导和评价,还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8: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论文

三、运用有效沟通技能,改进交流方式

(一)要善于倾听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同时,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老师尊重每一位学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锻炼了学生的表达力.有效地教学,是通过教学活动对每一位孩子或都个别孩子有所改进都是有效的。

(二)合理运用肢体语言

低年级孩子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具体形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的特点。如果运用适当的形象的肢体语言,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突破难点、把握重点的重要作用。让肢体语言在课堂上发挥的作用,真正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师上课时就象慈爱的父母,对回答错误的孩子去摸摸他的头,安慰着他,当有孩子过于激动时,又会安静地站着,注视着那位孩子,让那些得意忘形的孩子静下心来主动参与活动;对孩子们出其不意的回答,睁大一双眼睛,让孩子们冷静下来,继续反思……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张疑问的脸、一个生动的动作,都在传递着老师对孩子的情感,孩子们能感受到老师的鼓励,得到一种自信的力量,推动着孩子们不断地努力,激发着学习的兴趣。

(三)恰当反馈与赞扬

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教学《秒的认识》时,让孩子们感受10秒的长短时,孩子们用了不同的方式完成活动,老师在小结时,对用舞蹈表现的孩子们说:“你真能干,你一定认真地学过舞蹈!”对用拍手的孩子们说:“你很有节奏感,你的音乐学得真棒!”课堂中这样的赞扬伴随着活动中孩子们的出色表现而恰到好处,自然而不夸张,真实地表达老师对孩子们由衷的希望和祝福:“你比老师想得还要多,你真行!”、“你很勇敢,声音再大一点,好吗?”、“你的问题难住了老师,希望大家帮助老师,去查资料,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好吗?”、“你瞧,通过努力,你成功了,祝贺你!”等等。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论文篇三

【摘要】说起有效性,对于参加素质教育改革的教师来说,是个常谈的话题。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既考虑教师教的有效行为,又考虑学生学的有效行为。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策略

一、提高教师教的有效行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俗话说“国无君,民亦乱”,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师来带领这群无忧无虑的孩子,那么,再好的孩子也不过是“一盘散沙”,不能成就大业。

1.走到学生中,和学生融为一体

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只有师生关系良好,使学生爱学、好学,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记得以前,我每次上课都站在讲台上,从不走到学生中,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学生的心声:“老师老是站在高高的地方……”听了这几句话,我恍然大悟,经过反思,我终于走进了学生中,和学生成为好朋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设置合理的作业,全面开动思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设置作业时,我将繁杂的教学知识融入到学生喜欢的游戏中,这样完成的质量好,学生的兴趣高。例如:在教学“除法”时,我给同学们设置了一个这样的作业题:“请你回家,将家中的苹果平均分给你的家人”,自己设置题目,自己解答,结果在第二天的课上,学生们都把自己的小手举得高高的,等待着回答,这充分说明作业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学的情况。同时,在评价作业时,也应时常鼓励学生,也许正是作业本中的一句赞扬的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起了孩子们学习的风帆。一个学习较差的孩子,在一次作业中,把一道较难的题目做对了,我不但在课堂上对他进行了表扬,还在他的作业本上,画上一张笑脸,同时,加上了一句话:“你做得真棒,继续努力,老师期盼着你的成功”。就这样,这位孩子在我的表扬和鼓励中,学习认真刻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提高学生学的有效性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提高,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要围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引导、导向。

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中的“小熊购物”时,我根据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大量的物品,在教室内办一个“商店”,同时让学生准备一定的“钱”(用彩纸代替);在活动中,让学生自扮收银员(或服务员),其他同学扮购物者,由于学生对“买东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深深地认识到书本里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不感觉累,反而学习兴趣高涨,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2.加强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我觉得在教学中能借助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会更好。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我事先准备好实物—10枝铅笔,让学生自己先去数、去分,然后在小组内共同分,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而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既充分发动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又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本课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3.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增强学生的记忆与观察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我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先初步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在进一步进行延伸,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学生能更好的接受。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插图等,让学生整体性的认识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制作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再如:在教学“厘米认识”时,当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了解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一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等,借实际的东西初步了解,再进一步深化,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4.让学生思考,自己总结结论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改后,教学更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借助手、脑等器官,自己总结结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组织者,辅导者。例如:在教学“数的比较”中,我采用游戏及鼓励的言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我加入了学生的游戏中,和学生一块进行比较、猜测,让学生先写一个两位数,而我写一个三位数,进行比较;再让学生写一个三位数,而我写一个四位数,进行比较……依此类推,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来寻找规律,这样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也找到比较两个位数不同的大小的初步规律。接着再让学生在游戏“猜数”中进行比较同位数的大小,从而总结出数的比较规律,从而实现了本课的目标,也真正做到了自主教学。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看教师教,还要看学生学,只有将两者结合,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3]朱仁宝,王荣德.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浙江大学出版社,.

看过“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论文”的还看了:

1.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论文

2.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论文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4.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论文

篇9: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论文

【摘 要】教学是一门艺术,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每一位老师永远的追求,本文是笔者在教学中对有效课堂的一些尝试,与大家一起交流,以作抛砖引玉之举。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情境要有明确目的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教师应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根据小学生的注意及思维特点,教学中应不断变换刺激的角度,多给学生一些新鲜的刺激,让学生全方位,多侧面接收信息。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可以借助孩子们喜爱的童话中的角色“七个小矮人”,从“七个小矮人”的图片中找到变化规律,从而导入教学“7的乘法口诀”。借助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数的激动人心的画面,让孩子们了解倒计数时的10、9、8、7……用的时间单位就是“秒”,激发孩子们学习《秒的认识》的积极性。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曲,让学生观察播放时间,从孩子们司空见惯的画面过渡到《24时计时法》的教学,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情境要有“数学味”

特级教师徐斌说“生活化情境应是有选择的,就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应避免虚幻和幼稚化倾向”。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简而言之,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服务于“数学味”。创设的情境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比较具体、明确,要求教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及时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让孩子们说新闻联播的播放时间,并且观察民屏幕上显示的时间,自然而自然地就介绍了这节课学习的内容“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

(三)情境要有现实意义

在教学活动中,再现或模拟一些涉及数学的真实情境,都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内驱动力,激发了孩子们尝试欲望,让学生与生活“亲密接触”,让数学活动与生活“紧密接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抽象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们更热爱数学,更主动地学习数学,提高了孩子们自身的数学素养,让数学课堂迸发出了灵感,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二、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前几分钟,热情地和孩子们问好,和孩子们一起作课前准备,课桌上只摆放哪些与学习有关的用具;告诉孩子们课堂发言要大胆,争取一切机会,教孩子们要自信,把一只小手当作一棵出类拔萃的大树,举得高高的,引人注目,引起老师的注意;给孩子们介绍如何做一位聪明的孩子,善于思考,倾听他人发言,尊重别人,不打断别人的发言;猜测今天的学习内容,说说怎么知道的,让孩子们明白收集信息的途径.

下一页更多精彩“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论文”

篇10: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论文

一、师生互动

(一)用生动的事例打动学生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比起枯燥呆板、千篇 一律的解答,课堂上良好的师生互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教师通过讲故事,举例子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但它背后的故事鲜为人知。陈景润读中学时,他的数学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道闻名世界的数学难题。老师格外强调了难题诞生的背景,这让陈景润记住了那个带着遗憾离开人世的数学巨擘哥德巴赫,以及他留下的1+1的谜团。试想如果没有那段引人入胜的故事背景,哥德巴赫猜想作为证明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的规律被一语带过,也许数学天才陈景润的创造力还在仰望这颗自然科学皇冠上的宝石。

(二)鼓励学生编题

鼓励学生自己出找规律的题型,可以考察学生对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在出题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对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又能找到学习中的盲点。根据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充分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作为老师,需要真正的放权。学生自己可以完成的,老师绝不干预。与此同时,鼓励学生互为老师,交换题目来做。每个人熟悉的规律有限,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的智慧有利于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培养学生养成自主编题的习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二、发散思维

(一)万变不离其宗

找规律侧重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能不能找到规律要看学生的思维够不够发散。单纯局限于数字或图形本身的表述肯定不能碰到规律的触角。学生需要在数字、图形里透漏的信息寻找解题的线索。有些信息是为了干扰学生的正常判断,造成复杂的假象。万变不离其宗,学生只要在找到规律的注脚,思考规律可能触及到的方面,自然能够扫除雷区,一马平川。

(二)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原是精神病理学的一个术语,在近代心理学上被广泛运用,是形容创造性思维奔发的情景。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上运用头脑风暴,首先需要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把找规律的题型汇总起来。学生自由畅谈解题过程,分享发现规律的心得和技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碰到大家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一般性问题分成几个方面剖析。讨论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积极活跃气氛,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可以穿插一些智力游戏,如猜谜、脑筋急转弯等。

三、总结

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对学生创造力的启发大有裨益。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侧重对找规律题型的训练,有利于在学生心智发展阶段思维、逻辑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通过课堂情景模拟,师生互动,发散思维等教学方法,结合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完成教学目标。我们相信,这不仅是对找规律题型的教学研究,更是对启迪人类创造力的崭新探索。

篇11: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论文

一、加强情境创造,激发学生产生有效学习的情感

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情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教师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创造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创造情境应该目标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任务,教师要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应该创造有目标的教学情境,发挥其作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提炼数学问题。问题要具体、明确,有针对性,有启发性,有新意。

2.创造情境应该具有时代气息

教师应该运用动态发展的目光来看待学生。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教师创造的情境应该具有时代气息,让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例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的时候,教师可以创造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和其他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过的百分数来提出疑问,解决疑问。

3.创造的情境应该符合学生的生活

经验和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创造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赛情境等。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设计情境。对于低年级和中年级的儿童,教师可以讲故事,进行游戏,直观演示等,对于高年级儿童,教师可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吸引学生,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钻研教材,保证知识的有效性

教师要保证学生知识学习的有效性。知识的有效性是指新的观点和材料,学生学后有效果的内容。这些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很有关系。首先,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有效性实现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力发展在有效知识量中决定。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智慧,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是可以随时提取和灵活应用的,这些知识是有效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外显。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获得深思熟虑,有效的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因为获得知识而产生快乐的感受,成为学生活动的源泉和动力。

三、实现有效学习的过程

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谐发展,提高教学的效果。小学生还不成熟,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很弱。教师要组织好,引导好,点拨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指导。教师也可以通过游戏实现学生有效的学习过程。教师要面向有差异性的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实现分层教学策略,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创造联系实际的生活情境

创造生活情境很重要。数学教师要创造时机,营造学生的生活环境,联系学生的背景知识,创造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探索新知识,激发学生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在创造生活情境的时候,一定要选择现实的生活情境,联系教材中熟悉的生活环境进行加工创造,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创造好的生活环境。教师一定要创造开放的环境,对知识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创造学生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带领学生发现问题,积累数学学习的生活经验。教师也要创造多元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生活。教师加工和整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实现课堂导入的生活化,运用优美乐章式的教学导入,例题教学生活化,唱响教学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生活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源泉和归宿,生活中有大量的素材可以给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加以应用。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心人,积极为学生创造生活素材,将数学和生活进行整合。教师要让静态的书本的数学变成动态的生活的数学,让数学学得实实在在,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

五、加强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无定法,教学是充满遗憾的艺术。教师不是神仙,不能将课堂设计得完美无缺。教师要上好每一节数学课,要进行深刻的剖析和反思,优化数学教学环节的设计,实现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控教学状况和学生学习状况,找到有价值、有规律的学习内容,在学生的学习和反思中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反思思考的过程,解题的思路,分析的过程,运算的经过,语言的表达,教学的思想方法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的效果。

六、总结

综上所述,教学是目标明确的认知活动,有效性是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教师应该改革教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革教学过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2: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开放性的、具有创造性的。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课堂教学源自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比如利用媒体展示教学图片、讲数学故事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时,上课一开始,我按照教学预设出示小动物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中有两种动物,小白兔有三组,每组有两只在一起玩;鸡有四组,每组有三只在一起吃东西),再向学生提问: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你打算怎样解决?一个学生提出: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算式是:2+2+2=6(只)。我赞许地看了他一眼,点点头让他坐下。这时还有学生举手,我让另一个学生接着说。鸡一共有多少只?算式是:3+3+3+3=12(只)。我再问:你是怎样想的?学生想了想说:4个3相加得12,我看到图上每堆有3只鸡,那么4堆就是把4个3加起来得12。呵!他把乘法表示几个几相加的意义也说出来了。我接着问:那有没有不同的方法?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起了手。又一个学生说: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我写的算式是2×3=6(只)。几个学生附和着说:嘿!我也是2×3=6(只)。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那些写了加法算式的小朋友就一副不明白的样子。我笑了,这时我就告诉学生:几个几相加还可以用乘法算。又有学生举手说:鸡一共有多少只?我写的算式是3×4=12(只)。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有的问:“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有的问:“3、4、12分别表示什么?”有的问:“‘×’是什么号?怎么写,怎么读?”还有的问:“3×4=12这道算式怎么读?”……

二、有效课堂教学源自于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一)》时,我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数后,一一写下。这些数有些乱,怎样把这些数整理整理?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学生纷纷说:一位数为一类,两位数为一类,三位数为一类……;或者整十数为一类,不整十数为一类,整百数为一类,不整百数为一类……;单数为一类,双数为一类……虽然孩子的分类有些笼统,有些幼稚,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但对于学生来说,每一种分类方法都是他们自己的发现,甚至是创造,如果老师不放手,不让学生去讨论、去合作学习,就不可能得出如此丰富的分类结果。

我肯定了他们的分类,接着问:谁知道40、56和100是由什么数组成的?是整十数还是不整十数?学生纷纷说:“40是由4个十组成的,还可以说是由40个一组成的,是整十数。56是由5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是不整十数。100是由十个十组成的,是整百数。”问:“300是由什么数组成的?谁来回答这个问题?”生一说:“300是由300个一组成的。”生二说:“300是由30个十组成的。”生三说:“300是由3个一百组成的。”真不简单。我说:一百一百地数,3个一百是三百。那么8个一百是多少?一个学生举手说是八百。又问:“一千是几个百组成的?”同桌数一数、说一说:“一百、二百、三百、四百……八百、九百、一千。10个一百是一千。”我再让学生小组讨论:300、800是整百数吗?一千又是整百数吗?一千是几位数?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这个学习的过程,从而获得不同的收获,并使每个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有效课堂教学源自于师生角色转换,把课堂的阵地还给学生

从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时间和空间。当教师的时间掌握与学生的整体思维速度吻合时,学生就会陶醉于自己的思维活动中,课堂教学就会丰满、充分、有效。比如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二)》时,我出示了一组数:450、380、630、453、572、699、306、705、601。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生1:我发现前面3个数最后一位数都是0。生2:我发现后面3个数中间的一位数都是0。生3:我发现它们都是比100大的数。生4:我发现它们都是三位数。我又问:谁会在计数器上拨出450,并读这个数出来?生:在计数器百位上拨4颗珠,在十位上拨5颗珠,在个位上不拨珠,读作四百五十。真了不起。我问:你们都能把这组数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吗?试试看。从拨珠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有的数是几百几十,有的数是几百几十几,有的数是几百零几。生2:我发现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生3:他说的只是中间3个数的读法,我发现前面3个数后面的0都不用读出来。生4:我发现后面3个数中间的零都要读出来。现在你们知道这组数各是由什么数组成的吗?我把这个“大问题”抛给学生,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让他们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几组成。这样1000以内数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他们不仅发现了读法的规律,而且能发现这些数组成的规律。对小学生而言,这些发现虽在情理之中,却又在老师的意料之外。几个数在学生的眼里成了一只奇妙的蜜蜂,引领着他们认识其它新的数,学生为自己是新知识的发现者而充满了成就感。

传统课堂教师是主体,新课标课堂学生是主体,学生是课堂鲜活的生命力。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还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问题的余地、时间和空间,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新起点,也是提高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篇13:小学五年级语文有效课堂教学

小学五年级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方法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林海》一课时,我采用了导入法:“同学们到过大兴安岭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大兴安岭,去感受大兴安岭的美。我把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大兴安岭风景图片,在投影仪中播,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老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老舍的《林海》,去感受老舍笔下的大兴安岭的独特美。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突出重点,兼顾理解和表达

例如,《三峡之秋》一课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明。在不同的时间里,三峡的景色有着怎样的不同?”等,类似的设计还有很多。有的引导朗读或默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有的抓住重点段落或重点语句进行深入理解;有的从表达方式上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特点;有的从抄写、背诵方面提出要求。课文后的设计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阅读方法,同时也更加关注文本,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另外,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有的课文要求“背诵你喜欢的段落”“把你喜欢的语句写下来”,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有的课文则明确指出“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背诵这两首诗”,“默写这首诗的后四句”等,加强学习的指导性,也便于学生和教师操作,关注了方法的指导,体现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年段特点。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这样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例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文时,我问学生:“自读第一节。说说这节写了什么内容?课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其中写的景物哪些是实际存在的?哪些是想到的?两句诗写了两种不同的景,从全诗看,哪句是主要的,为什么?“远远地”写出了什么样?“明”和后面的什么词相呼应?点出了什么?“点着无数的街灯”渲染了什么气氛?

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句很工整,比喻很有特色。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一节诗句很工整,比喻很有特色,街灯像明星,明得像街灯。这样回环往复的句子,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同时,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他既然不满足于地上的现实,就在想象的天国中抒写自己的理想。

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母亲和“我”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感受情感的熏陶和濡染,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要让孩子沉潜到语言文字之中,自然地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濡染。如教学《跌倒》,只要学生能读出跌倒也是美丽的,我们就是要经历跌倒才能成长,跌倒了我们不要怕,就足矣了。学语文最重要的是感悟,尤其是诗,我们不能一个劲儿地问为什么,而应该是懂了什么,而我们语文老师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怎样弄懂。如果盯着这充满诗意的句子非要追问:为什么风跌倒了,才有了美丽的落叶?风怎么能跌倒呢?云怎么能跌倒呢?那诗就被活活糟蹋了。在教学时,还可以让孩子进行一下仿写。比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这课后,孩子就写出了这样的诗句:“种子,跌倒了,才有了参天大树。”“乌云,跌倒了,才有了美丽的彩虹。”“月亮,跌倒了,才有了欢快的早晨,”“烈士,跌倒了,才有了今天我们幸福的生活。”正如陶行知致潘一尘的一封信中所说:“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总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实践证明,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学生学习的兴趣、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益明显提高。

小学语文的几大写作方法

作文考查小学生的综合语文水平,包括字、词、句、语法表达、写作技巧以及知识储备量。如何写好一篇作文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的几大写作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审题

只有准确地审清题意,透彻理解题目的意思,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写起来才能保证不偏题,不致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里教给同学们三种审题方法:

(1)分析法:先把题目按词拆开,然后一个词一个词琢磨,理解每个词的意思,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校园新事多》可分解为“校园”、“新”、“事”、“多”四个词,我们就能写发生在校园里的新鲜的事,至少要写出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2)比较法:根据所给题目,自已拟几个相似的题目进行比较,弄清它们的写作范围和要求。如写《我和老师》,可自拟《我的老师》、《我爱您,老师》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确定写作重点。

(3)设问法:先提出几个问题,并考虑好其中的重要问题,然后对照题目对假设的问题进行条理清楚,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回答。如《她变了》,可提问:变之前她是怎样的?她变的原因是什么?她变后是怎样的?有哪些人说她变了?另外,对于特殊的题目要仔细推敲,弄清真正的意义。

如《温暖》,就不能专写天气温暖,而应体现互相帮助或得到关怀爱护的感受。

二、确定中心

第一、中心就是文章的灵魂。教给大家确定中心的方法;第一、要根据题目要求确定中心。如《记一位值得尊敬的人》要明确题目的重点是“尊敬”。值得尊敬的原因,就是文章的中心,写作时要紧扣这个中心。

第二、要根据自己平常的生活积累,根据自己平常的生活感受来确定中心。如写《我的好朋友王小明》,中心思想可表现王小明的好品质,他的优点。

三、选择材料

材料的选择、详略,都要为中心服务。常犯的毛病有:

(1)中心不突出,要说明的问题很多,头绪纷繁

(2)详略不当,重点不突出,主次颠倒。

(3)选材平淡,不典型。因此,要注意两点:第一、

要围绕作文中心思想选择材料。第二、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真实的、新颖的、典型的事件作为材料。

四、组织材料

材料的组织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对材料的安排。哪些先写,哪些后写,使文章“言之有序”;二是对材料的处理。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要使文章“言之有序”,就要合理地分段。方法有:

(1)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材料。

(2)按时间的推移安排材料。

(3)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

(4)按事物几个方面安排材料。

(5)层层加深中心思想,由浅入深地安排材料。

五、编写提纲

提纲包括:中心思想和段落。一篇文章分几个层次,几个段落,哪个先写,哪个后写,哪个略写,哪个详写,在提纲里要反映出来。但又不能写得太详细,也不能太简单,要写得简明扼要,切实具体。如:

作文题目:有趣的蜗牛比赛中心:通过对蜗牛比赛的记叙,反映少年儿童课外生活的丰富多彩,表现少年儿童的生活情趣。

材料安排:

(1)我和表弟捉到几只蜗牛,想举行一次比赛。(略)

(2)为参赛蜗牛命名,做好比赛前准备。(略)

(3)比赛中蜗牛各自的表现。(详)

(4)比赛结果。(略)

(5)结尾。(略)

六、过渡与照应

过渡要做到自然灵活、承上启下、语言连贯、彼此衔接。办法一般有过渡段、过渡句及过渡词三种。

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应,就是照应。照应方法一般有三种:前后照应、首尾照应和正文与标题照应。

篇14: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探讨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探讨论文

1.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作用

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①课堂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在判断课堂教学质量高低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课堂教学目标体现以人的发展为宗旨。A应将学生作为认识、发展的主体,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B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自我调控能力、与人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C现代课堂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能反映语文学科的特点。②教学条件的准备和学习环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A师应正确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B学习环境的创设应能激发兴趣,启发思考,鼓励创新;C应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学习来促进发展。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体现:师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供主动参与时间和空间及自我表现机会,采用多种方式参与课堂教学,拓展发展空间;能通过师生和生生互动,促进相互间的交流,鼓励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提供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情境;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问题的新颖性、提出问题,鼓励积极发表见解,质疑问难,抓住思考问题的关键及启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让其享受体验成功的愉悦。④教学效果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能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结构形成和基本能力发展;通过知情交融活动方式,促使自主性、主动性的发挥和良好个性的形成;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创造和成功的喜悦。另外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不应面面俱到,并不是上述维度都必须体现每一堂课中,还应考虑面向不同层次的问题。如:低中高年级的教学标准应有所区别。作用:①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师生明确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课堂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形式和方法是否有利于促进所规定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积累资料以便提供关于如何才能更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和修改教学目标的依据;②通过课堂教学评价,了解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优点和缺点等,以便对教师考查、鉴别,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业、能力、发展水平做出考查和鉴别;③教育心理学表明:正确的、公平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能调动课堂教学积极性,激起学习的内部动因,维持教学过程中适度的紧张状态,以便师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

2.语文课堂教学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

教学是一种沟通的艺术,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是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的重要前提。真正的教学过程应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以“教学中心、教师中心、课本中心”为形态的教学。如:师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说三句话:对自己说:我很棒!对同桌说:你真的很棒!对全班同学说:你们很棒,你们真的很棒,你们真的真的很棒!这样学生在这个宽松、民主氛围中,学习

3.采用激励性口头评价,要挖掘闪光点,抓住瞬时评价时机

口头评价是一种瞬时评价,师本人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地进行激励性评价,还要引导学生要善于捕捉、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沟通。如:教学《文成公主进西藏》时,生1在朗读时,普通话不是很标准,但读得声情并茂,师适时表扬:你走进了文成公主的心里。点评:师抓住了瞬时评价时机。另外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要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语言提问,让其畅所欲言,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见解和主张。 4.教师即时评价和延缓评价是促进互动的有效策略

丰富有趣的评价语言,能激励学习欲望,指引学习方向,诊断和改进学习行为,如:学习方法的渗透、能力的形成、习惯的培养、师生情感的升华等,增强课前预设评价语言的意识,预设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丰富的口头语言评价、体态语评价、实物评价、“名人名言”式评价、及时性与延迟性相结合的评价、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的评价。课堂评价语言除了丰富还要有情趣。师在设计评价语言时最好能置身于文本的多种情境,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把评价有机地渗透于学习内容,使它们浑然一体,使之少几分理性与机械,多几分感性与灵动。尤其在学习过程中,有时延缓对学生评价的结果或不作出判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剪枝的学问》时,让学生分组读课文,发现第二组在读第三自然段时,把“不结果实、结桃子”中的“结”读错。师:第二组同学读得可真棒,让师也有读一读的愿望,不过读的时候要仔细听,是否有读得不同的地方?师没有及时说出错误,却引导细致地听,从中发现问题,很快发现,师读“结”时意见不一致,便让其查字典,“结”到底该读什么?通过查字典弄明白了“结”的正确读法。点评:在此过程中,师延缓了评价的时机,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发现和发展学习潜能,看到自己的发展过程,建立学习的信心。这就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5.采用同学间互评,更好激起学习欲望

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深切体会到,采用同桌互评,小组评议更能激起学习欲望。在评价同学朗读时,往往是挑毛病,找缺点, 让人感到很难堪,这样读课文、发言的积极性也随之降低。如:教学《罗盛教》时,把“他一边飞奔,一边脱棉衣。”读成了“脱毛衣”,引起大笑,师及时引导:你们发现他朗读的优点了吗?先评价,再帮他找不足,提出希望好吗?生生:他声音响亮,能够读出罗盛教十分急切的心情,如果不读错字就更好了。这个同学很高兴地接受了评价,并说:谢谢你的鼓励,以后一定注意。这样久而久之,同学间互评的认识提高了。知道评价对方时要先找对方的优点,去鼓励他,帮助树立自信,再提出希望,这样关系会更加融洽。

6.努力学习,提高评价水平

有人说:“当特级教师的学生是一种福气,听特级教师上课是一种享受。”因为特级教师有着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教学功底,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他们精彩的课堂评价语言。特级教师就是运用他们幽默风趣、睿智巧妙的课堂评价语言牵动着每一个上课学生、听课老师的心。听特级教师的课,你的眼神会被无声语言所牵引,心灵会为有声语言而折服。学生的心扉也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打开了,“蠢蠢欲动”和“欲罢不能”的积极学习心态充盈课堂。捕捉课堂的点滴契机给予中肯、富有激情的评价,犹如一团烈火迅速点燃心中的那团火,把课上得驰骋潇洒,激情动人。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虽产生于即兴,却根植于自身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正确的教育理念。师应努力提高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水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丰富自己的语言,努力提高口语素养为教育、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真正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在课堂上,一名教师最大的快乐莫过于看到学生眼神里的光彩,小手高举的自信,言语中闪烁的奇异火花,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在课堂上,师精彩的点睛之笔,让我们看到学生阳光灿烂的脸,听到欢声笑语,体悟到个性张扬。

综上所述,评价是教育活动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同时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在评价时,要注意以正确观念为评价准绳,以客观事实为评价依据,以激励向上和全面发展为最终评价目标,让师生感受到评价的魅力。

篇1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赏读教学法

左晓红

(江苏省沭阳县南关小学)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读到一篇新文章不知道如何鉴赏和理解。从赏读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和实施“赏读”教学法的几个注意点来阐述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各方面能力。

篇16: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浅析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浅析论文

一、教学实施过程的有效策略

1.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

教学是实现学生与教师对话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实现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新课改下,教与学是平等的个体,主要包括:

(1)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要求,让学生体会到自我认识的存在;

(2)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平台上进行教学活动,教师要真诚和谐地对待每位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例如,《称赞》(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时,教师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小獾和小刺猬进行对话演戏,通过实际的对话让学生自己感受文章的内涵,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动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1)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游戏式教学方式可以引入到教学当中去,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2)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尽可能地避免在教学中产生与教学无关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意识到这种负面影响造成的后果;

(3)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索性学习,对学习中的疑问提出看法,形成自己的思想;

(4)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采用多种提问形式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必然发生疑问和解答的行为活动。怎样提问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去积极地探索,全面进入思考状态。

(1)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利用一些图片、课件和音乐等直观的教学工具,并巧妙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潜能。

(2)教师要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思考的答案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言论;

(3)设置比较性问题,进行新旧知识的比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驱使学生追求新知识。

4.采用新颖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只有创新的教学设计才能创设一个新颖的教学课堂。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体现学生的教学地位,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要清晰,能够全面和综合地体现教学内容,为了体现教学活动的丰富多彩,使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教学。新颖的教学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反思阶段的效率策略

1.提高教学反思的.知识素养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方式,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学反思的判断是以实事求是和创新为基础。

(1)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包括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与教学相关的知识,这是教学顺利开展的必然条件;

(2)教师必须具备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教育学的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可以理论上提高教师教学活动的科学性。教师的活动要和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等进行全面的反思,确实朝着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前进。

2.形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

教师建立良好的反思习惯,对自己的行为和习惯进行审视,保持好的行为习惯,丢掉坏的行为习惯,端正自己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通过自我检测和反思,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教学健康的发展。教学反思要深刻思考,才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同时要把反思的过程和内容记录下来,保持了反思中形成有用的价值成果。因此,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反思这样才会避免重复性的劳动,也具有共享价值。

3.同事之间相互交流

教师除了自己反思,还要加强与同事的沟通与交流,让同事帮助自己寻找教学的不足。

(1)教师与专家交流,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与专家的交流主要是阅读教育专家的教育著作,领略专家的教育智慧,提升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反思。

(2)教师要善于从别人的课堂吸取经验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篇17: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探讨论文

一、小学数学课堂在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单一化。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具有有效性,没有根据实际的情况和环境充分发挥评价的多维性和差异性,内容空洞泛化,使实际的激励作用弱化,对学生影响力的持续性较弱。因此,为了使评价更加生动甚至刻骨铭心,体现教师的亲和力和合作的决心,应当改变评价内容的枯燥性和单一化。此外,还应从学生的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多方面入手,使评价方式多样化,而不是只使用简单的语言性鼓励。

2.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机制。长期以来,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化,认为对学生都是以“一视同仁”态度进行评价,忽视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需求,评价不仅要兼顾整体和局部,既要注重评价范围的全面性,又要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性,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评价主体也应丰富起来,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主体容易导致评价的片面性,建立对学生全方位、多面性的评价机制,既能使对学生的评价立体起来,又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

3.数学教学脱离生活化,忽视创新和能力的培养。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容易使教师和学生更加功利化,忽视了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在循序渐进中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依靠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方式是最简单也是最省时省力的教学方式,但若不改变这种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那么学生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高分低能”在相关新闻中也是屡见不鲜。

二、对小学数学课堂在教学评价建议

1.评价内容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将定性的评价方式和定量的评价方式结合起来,尤其是要注重定性的评价方式。除了学生的成绩以外,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发展。建立全面的评价内容,常规的评价内容有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必备的基础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入“情感、态度”等新鲜的血液进来,使评价内容更加具有灵活性。同时,使评价内容具体化,而不是一味的进行“大众化”评价。提升评价技巧,关注学生的健康心理轨迹和发展,根据学生在该阶段特有的心理特征制定符合实际的评价方式。在学生的结果出来时要及时地进行评价,在讨论阶段和形成阶段是,延时进行评价,不预先进行判断,避免学生产生定向思维及误导。出来语言表达之外,一个鼓励的眼神,惊叹的语气和佩服的动作都能增强对学生评价的效果。

2.增加评价主体,促进学生反思。教师固然在对学生评价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也不能忽视其他个体带来的意外惊喜。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也尤为重要,家长更容易接触到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面,鼓励家长对学生进行积极性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自主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为教师提供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独特的视角。同时学生互评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感,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学生更愿意与同伴玩耍和学习,合作性的数学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思维和见解,沟通更加方便和有效,形成一个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学习集体,形成胡萝卜式的“拉力”互助学习,而不是大棒式的“推力”教学。

3.以学习过程为主导,开展体验式教学。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数学知识传授和运用,还要灌输更重要的反思和创新理念,实现到知识技能和品德素质的同步和全面提高。从学生的表情和动作就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要重视这些细微的变化,快速反应并积极地作出课堂计划调整,同时控制教学节奏,引导学生随着教师的思路进入数学课。削弱学生“标准答案”的观念,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看法,鼓励学生不要惧怕个人观点与他人观念的不同甚至对立,分享具有挑战性和独创性的见解和解决方法。教师要随时成为专注的倾听者,从学生的思路出发,引导其进行正确的思考。增加学生的动手和操作机会,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利用开放题型的灵活型和开放性,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进行验证,悟出真知,增强在数学学习生活中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篇18: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探讨论文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的灵魂是训练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小学生天真,认识事物多靠感性还不够深入,不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掌握他们的认识规律,教会学生简单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把问题的发现、思考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思考,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2化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较强的逻辑性,而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有待发展和提高。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提高注意力,使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如教学“长度认识”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长,哪些物体短。通过让学生亲自丈量,使其更进一步感知物体的长度知识。教学中,运用灵活的方法变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变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课改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抓好学生的学,还要抓好教师的教,既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作者:赵录敏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段同学校

篇19: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探讨论文

一“、班班通”给现代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的改变

(一)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依靠粉笔、黑板和教具结合自己的语言讲解来实施教学,对于一些较为复杂和抽象的数学问题来说,不是十分奏效,而且无法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学习气氛低迷,教学效率不高。而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了革新,教师可借助网络上现成的课件、教案、图像视频等资源来丰富数学课堂,通过交互式白板来吸引学生的探知兴趣,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

(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有了互联网,学生可以通过搜集引擎自主查询到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学习具有了很强的自主性,尤其是在前置预习的阶段,可按照教师出示的学习目标或导学案,带着问题进行自主预习,即“独学”。而在正式学习阶段,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成员间的“独学”所得,针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即“群学”。不管是“独学”还是“群学”,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这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是全然不同的。每个学生在完成了各自的学习任务后与小组成员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体验到了自学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发挥,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改变了师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

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设备,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也变得更加灵活有效,因而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权威和主导,而摇身一变以一个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进行知识的探究和思想的交流,不光要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和情感发展。在“班班通”的环境下,学生成为了知识建构者,正式成为了教学的主体,不仅拓宽了视野,也培养了能力。

二“、班班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优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互联网的强大搜索功能和多媒体设备的完美整合使得我们的课件兼具智能化和互动性,显示屏上的幻灯片、flash动画、音频等将陌生的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极大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而在回答课堂问题时,学生也能从显示屏上的画面得到启示,使回答的准确率得到提高,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所以更踊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课堂气氛自然就活跃了起来,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提升教师教学热情

“班班通”的数字化教学模式把教师从粉笔加黑板的单调教学形式下解放了出来,“班班通”不仅能帮助教师设置教学情境、立体呈现知识,还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提供依据,这使得教师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去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提升课堂效益的前提下实现了双赢。而从另一个层面上而言,“班班通”的教学环境改变了教师才能帮学生获得对知识内容的高水平理解的状况,如今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机会增多了,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综合素质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所以学生的这种提高无疑也感染了教师的教学热情,让教师更加积极地备课,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三、利用“班班通”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数学是基础学科,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举足轻重。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还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在新的教学形势之下,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班班通”的诸多优势,为学生们营造一个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中的很多概念和公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十分抽象和复杂的,学起来难免有些枯燥,因而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但是“兴趣是引导孩子学习的第一动力”,教师不得放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数学教师解决了这一难题。我们可以通过声音、图形、动画等的插入,突破教材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吸引学生的目光,使他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引入图形的周长时,教师使用课件再现了运动会上田径运动员跑完800米的过程,用闪光的红线把整条赛道围住,让学生不得不注意到运动场的“周长”,从而开始琢磨教师这样做的用意,不知不觉就把心思转移到了对“周长”的探知上来。又如,在《统计与概率》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同样可在导入阶段设计一个转盘抽奖活动,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示屏上出现一个电子转盘,被平均分成了五份,每一份的颜色各不相同,转盘不断沿着顺时针在转动,学生随机喊“停”。当转盘完全静止时,若指针停留在红色的区域内,学生就可得到一颗糖果,否则没有奖励。在玩了几轮之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想不想多得糖果?“”想!”“那么我们把这个转盘改一下,该怎么改呢?”有学生提议将整个转盘都涂成红色,并得到了一致的赞成。教师再问起这样做的原因,学生只说指针可一直停留在红色区域,却说不到其本质,直到预习过的学生说“概率变大了”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教师顺势便可成功引入“概率”的概念,在学生情趣高涨之时学习新知识,使事半功倍。

(二)充实内容,启迪学生数学思维

“班班通”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动画等手段赋予了课堂教学内容无限的活力和表现力,让学生享受到了数学审美的乐趣。同时“班班通”还具有扩展教材知识外延、扩充课堂容量的作用,来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思维的启迪。例如,在认识三角形的时候,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分析判断,学生已经能够按角度的大小把三角形分成三类了,而为了让他们更加牢固地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教师接下来可利用“班班通”中的希沃软件开展“猜猜看”的课堂活动。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但只露出直角,把其他两个角都遮住,让学生判断出是什么三角形。接着又如法炮制,只露出钝角三角形的钝角,学生也能很快就准确地分辨出是钝角三角形。但是轮到锐角三角形时,仍然还是用屏幕遮住两个角,只露出一个锐角,学生的说法就开始不一样了,有的一口笃定是锐角三角形,有的则不敢确定。这时候教师就要出言引导:“如果要确定这个三角形是不是锐角三角形,我们还需要知道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还得再知道一个角的角度是多少!“”为什么呢?“”也许藏起了一个直角,可能是直角三角形”;“也许藏起了一个钝角,是钝角三角形”……这时学生们的精神非常振奋,思维也在互相激发中得到了启迪,“要弄清一个三角形是不是锐角三角形,至少要知道它的两个角是否都是锐角”,并把“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这一性质牢牢记在了脑海中。

(三)灵活转化,有效突破重点难点

就算一个专业知识过硬又善于表达的数学教师,在面对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时,也难以轻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些抽象的知识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务必理解掌握。而“班班通”的优质资源整合功能,能够轻松实现静态到动态的转化、平面到立体的转化,帮助教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问题,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猜测,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如果学生中有想到正确推导方式的,教师就可通过“班班通”把学生的描述再现一次,如果学生中没有人想到哪怕一种推导方法的,教师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割补视频播放一遍: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一个三角形,把这个三角形平移到平行四边形的右边,使其拼成一个长方形,此时用红线突出长方形的长就是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原平行四边形的高,自然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底X高。“班班通”就是这样利用了“转化”的思想方法成功突破重难点的,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固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巧设练习,逐层提高学有所用

小学生的心理稳定性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所以教师只有不断改变课堂练习的形式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保证做题效率。“班班通”的引入为高效练习搭建了良好平台,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容量大、花样多的课堂练习,在增强练习趣味性的同时及时做到反馈和矫正。仍然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在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后,可采用“闯关”的形式进行巩固练习(只有完成了上一关卡才能进入下一关卡),循序渐进、逐层提高。第一关:口算题。让学生利用公式准确地计算出所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考察学生对公式的熟练程度和口算水平。第二关:变式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72平方厘米,底和高都为整数,求底和高分别是多少。主要是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以及计算能力。第三关:判断题。判断图中所示的几个同底不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哪一个的面积最大,并说一说为什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度。同样都是练习,但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使练习更多了一层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也缩短了“学生练习—教师批改—学生订正”的周期时间,使得反馈更及时。这样的课堂练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巩固,也是对新知的深化和提升,提高了课堂练习的时效性。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与时俱进,在“班班通”的环境下教师必须要调整好自己的教学思想和心态,有效利用新兴教学技术使数学知识变得易懂易学,为学生们营造一个丰富高效的数学课堂。

篇20: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探讨论文

一、备课的实践———读懂课标、教材、学情,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备好每一节课是上课的前提,也是上好一节课的保障。备课前需思考一节好课的标准,关于一节好课的标准,众说纷纭。有人说,学生念念不忘的、喜欢上的课就是好课;学生听了还想听的课就是好课。北师教授史宁中说,一节好课是能引发学生思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课。华师大教授叶澜说一节好课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虽然说法不一,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一定是一节好课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这样看来,教学目标确立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我执教的《认识小数》一课,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88页、89页的内容。在备这节课时我依据课标、教材、学情,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这部分知识在课标中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第一学段,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初步认识”就是了解,知道,是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第二学段,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和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它的同类词是认识,会。两者区别很大。在理解课标之上,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结合具体内容初步认识小数,了解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使学生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3.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课堂中第一次认识小数,以后还要进一步抽象地去认识小数的意义,在四(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体现了教材编排特点中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是在认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对这些有了充分的理解,才能够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从而去设计教学流程。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两位小数的含义,能正确地读写小数。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目标中的的重点。教学难点: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相互改写。把其定为教学难点,是因为这些知识要根据小数意义的认识的基础上去进行的,实际上是运用小数的意义去改写,但本节课是小数的初步认识,所以课堂教学中使终要结合具体内容去改写,因此,操作起来要把握好尺度。

二、教学重难点突破的实践———生成学生的认知冲突

我认为,一节课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如何突破,不是看老师讲解的有多么的细致,而是取决于学生是否主动地对这一节课中重点难点地方引起重视了、主动思考了。而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就得想办法吸引他们都积极地参与进来,而想让他们能主动的参与进来,就应在教学中去故意生成放大他们的认知冲突,这样学生才会在矛盾当中去激起思维的碰撞,才会对一节课中的重点产生深刻的印象,对难点和易错点才能有更准确的把握。下面我就结合人教版二(下)《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中几处教学设计来谈谈我是如何创设认知冲突的。比如,“工作人员要用车将这36个福娃全部运往会场。如果用这辆车运,(课件)你获得了什么信息?(最多运5个)那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此时他最想解决问题应该是什么呢?再有就是熟悉这册教材的老师都知道,书中以租船为素材,只向我们呈现了“进一”这一个例题,并没有“去尾”这个例题,而要想更好地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应用,我又有意将福娃这一情景另外创编了“去尾”这一例题。我想这又是一个创设矛盾、使之参与思考的好机会。同时,两题的对比,使学生发现异同,思维从具体的生活中得到提升,逐步数学化。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作为一名教研人员,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尽到教育责任的同时,也享受生存的快乐和幸福。

作者:程伟书 单位:公主岭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