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改实践的几点体会教育论文

土豆汉堡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土豆汉堡”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中职语文课改实践的几点体会教育论文(共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中职语文课改实践的几点体会教育论文

关于中职语文课改实践的几点体会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文课程改革;模块;能力

论文摘要:中职语文课程如何积极构建与实施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课程模式,与当前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相适应。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从模块教学、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课改尝试。

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在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仍然存在偏差,造成就、问题突出。出现这样的问题,最直接的原因是职业教育的课程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目前中职语文教学未完全摆脱以文本讲授为主要内容的普通教育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知识基础,但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脱节。如何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进行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是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努力探究的重要课题。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模块教学、能力培养等方面对巾职语文课改进行思索和实践。

模块教学

1.模块教学的理论支撑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美国贝塔朗菲提出的系统论的观点,将整体优化理论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变静止的、分割的、单一的教学为动态的、整合的、开放的教学体系。

2.模块教学的分类

根据“以能力为本位,按照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来组织教学内容”这课程设计理念。把课程模块分为三大类:基础模块、专业模块、选修模块。这种集群式模块课程既满足学校多工种多层次培养目标的要求,又符合市场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它以语文课本为教学内容,是学生必修的一个模块。

专业模块是为适应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对语文课程的需求而设置的内容,可以根据专业对语文课程的要求设计若干子模块。如“财经应用文”这一课程原本由专业课教师讲授,往往会忽略其语言运用能力,现在就可将该课程放到语文课程中的专业模块,由语文教师来教学。

选修模块是由若干门选修课组成,它是为满足企业的需求、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需要而设置的内容。它具有选修科目多、学生选择余地大、课程时间安排灵活、教学形式多样等特点。

这三个模块构建了灵活、开放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体现了“目标多元,指导分类,教学分层”的职业教育特点。

3.贯穿于模块教学中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

语文模块教学还对“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提出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以及学生未来职业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这种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教材,也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借鉴,教师们感到困惑。对此,我们存实践中进行了大胆尝试。

(1)构建活动框架。

从“亲近自然、发展自我、关注生活、服务社区”四大板块构建设计活动内容,以一个个鲜明的主题构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框架。

(2)对学生进行指导。

活动前,让学生明白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活动中,指导学生如何选题,如何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怎样收集、整理、积累有关资料,如何写作,介绍常用的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等,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最后,围绕一个主题,学生把自已的成果通过小报、网页或报告等形式呈现出来。

(3)抓评价,激励学生创新。

评价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通过评价可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学习兴趣,调适自己的行为,体验成功的快乐。

评语评价。评语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和表现状况,对其优点、学习态度和今后的发展情况用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评定、激励。 分值评价。将语文学科试卷中的10%~20%分值内容纳入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核。

能力培养

近年来,我们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横向联系,就毕业生语文能力需求,如何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等问题,广泛征求用人单位意见,从实践看,中职生语文能力培养应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而。

1.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

如何使语文学科中的内容与专业结合得更紧密,是中职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和方向。我校学生毕业后大多走上财经岗位,或多或少要接触财经应用文体,而学生对应用文不熟悉,对专业性较强的财经应用文更是无从下手。针对上述特点,我们选择了说明书、广告、经济合同、经济论文、市场调查、计划与总结等学生工作中常用文种进行教学。

针对毕业生,我们在教会学生设计广告的同时,就如何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布置学生制作自我介绍的幻灯片,为即将进行的求职做准备,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制作出很多想象力丰富,很有创意的个性广告。

2.培养体现专业特色的听说能力特别是口语交际的能力

口语交际不是简单的聊天,也不是单一的普通话培训。口语交际训练应从以下几点人手。

首先,应强化课堂教学双向互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不仅限于口语交际课巾,在只常课堂上,要克服“教帅满堂灌,学生当哑巴”,要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当主角的教学格局,让每个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他(她)是课堂的主人翁。教师要有意识的设计和组织口语交际双向互动,主动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语言的组织应用能力。

其次,创设课堂交际情境。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将学生从课堂引入生活,再从生活回归到课堂。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再次,注重学生个体的语言表现。学生个体的语言表现也是口语交际能力素质的展现,如:讲故事,即兴演讲,情境复述,应聘口语等。针对毕业生面临着与用人单位见面的情况,我们利用语文课开设模拟应聘场面,从如何从容应对面试现场,如何机智有礼的回答等方面训练学生的而试口语,给学生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我校的毕业生大多从事窗口行业,社会对他们的普通话要求相对较高。我们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了普通话培训课,集中两周时间进行普通话专项训练,并组织学生进行普通话考级。

3.培养专业常用字为主的汉字书写能力

根据近几年毕、生的反馈信息发现,财会学生写就一手规范漂亮的硬笔书法对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我们对中职生必须掌握的常用字进行了适当增删和调整,在一二年级开设了书法课,要求学生以练习楷书、行书为主,书写力求规范、美观,对_书写情况适时组织评比。

学习语文不仅是掌握知识,更多的是提高技能。职教语文更是如此,我们要从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在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与评价的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尽可能满足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多样化需求,这样,职教语文就一定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将成为课改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篇2:语文课改论文

——《三年课改想和做》系列之一

吴中区光福中学 钱小明

为了使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不至于真的像很多人所担心的那样以失败告终,我认为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语文教育管理者、研究者、工作者,都应该把研究“范文教学效益最大化”作为当前课改的中心任务。

这是为什么呢?这应该要从分析当前语文课改的几大战略性失误说起。

第一大失误是重战略,轻战术。

作为宣传发动阶段,搞谈意义、定目标、转观念等等战略部署确实很有必要,但是到了大力推行、打攻坚战的阶段,却必须要讲求战术运用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只有争取关键战役的胜利,才能取得全面胜利。

当前语文课改的关键战役是什么呢?我认为,毫无疑问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心又无疑是“研究范文教学的效益最大化”。其中的道理,每个对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所了解的人都能明白。我只想强调两点:一是语文学习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读书,语文新课标规定的各种语文教学目标主要靠“教学生读书”的过程来实现。课外阅读、作文教学等必须以有效的范文阅读教学为基础。二是语文课改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的读书过程不再是一个单纯为了追求考试成绩的过程,而是成为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奠定终身发展基础的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更多的目标,这就是一个研究范文教学效益最大化的问题。

如果能够上下一心,集中职能官员、中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等有生力量,大力研究(包括采集整理)、并真正在一线课堂上大力推行使范文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方式、方法,打一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研究的歼灭战,绝对要比不停地喊口号,或天天创造新理论有效千万倍。

第二大失误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素质教育的短处、应试教育的长处是“考试成绩好”。

搞课改的人们为其所累,成天想着通过评价体系、考试方式、考试内容等等的变革来使素质教育在与应试教育的战斗中处于有利地位。殊不知,按中国的社会现状,在上百年甚至更远的未来,一张书面考卷仍将是教育质量评价最经济、最公平的方式。君不见什么体育考试充斥腐败,艺术能力考试、实验操作考试流于形式的现状吗?况且这种做法看似以考促教,其实是在强化着怎么考就怎么教的异化的教育理念,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语文考试的改革只能在一张试卷里打转转,虽确有改良的必要,但想因此改变语文教育现状,却是先天缺钙。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素质教育之长、应试教育之短是“效能”。应试教育的致命之处在于其目标指向、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带来的综合效能低下。但是,它却靠着侵占学生的其他学习、生活时间来达到考试科目成绩的最大化。

可以不客气的说,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之初就靠行政命令强行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的做法,不仅治标不治本,而且一开始就把素质教育置于不公平竞争地位,使搞课改的老师处于两难的境地——要搞课改就不能加班加点,加班加点就会被指责为应试教育;不加班加点就有可能(甚至是必然)成绩考不过搞应试教育的老师,搞课改就没有了说服力。这可以用一个象征性的数据来说明:应试教育用1小时实现90分,每分钟只有1.5分;素质教育用40分钟完成84分,每分钟就有2.1分,如果算上40分钟的素质教育所追求的考试成绩之外的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效能和给学生省出的20分钟所能给学生带来的其它效能,谁优谁劣就不言自明了。可惜的是,现实的比较是只看90>84这一点。教育主管部门改革评价机制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来自家长、当地社会,也包括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形无形的压力迫使校长们“勇敢地顶风作案”,并通过越来越严厉的奖惩措施(包括最新的下岗待遇)转嫁到一线教师头上。

指责校长、教师们没有什么什么精神是残忍的。要真正让校长们重视课改、支持课改,让普通教师勇于课改、热心课改,我觉得,当前需要搁置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采用迂回的办法从教会教师用相同的时间达到更好的效果或用更少的时间达到更综合的效果,把新课程的理念通过实实在在的方法研究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即使学生的学习时间不能减少,那至少可以让他们在45分钟的课堂里学得主动一点、愉悦一点、聪慧一点吧。

第三大失误是重“无定法”,轻“有定法”。

“教有定法,又无定法”,这本来是一句非常辨证的话。曾几何时,只剩下了“教无定法”这断章取义的半吊子话。三年来,参加各种新课程培训,可以听到很多专家在异口同声地宣讲着这句话。我有理由把这看作是新课程标准施行的又一个战略性失误。

说得客观点,专家们在民主、自由、开放、创新等等思潮大肆流行的今天,既有要求一线教师用创造性的劳动投身课改,从而出现百花齐放的课改新局面的美好愿望,又有怕研究教法会被人斥为没有理论水平或用经验主义束缚人民群众创造精神的担心。但是,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师资水平的`现实呀!说得严重点,除了固有的、数量可观的习惯了满堂灌的老先生,和被满堂灌的老先生灌出来的只会满堂灌的新先生之外,近年来又大量增加了几乎没有学过教育教学理论的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据我所知,即使是近年的师范类毕业生也几乎对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常用方法一无所知)。而且他们正被越来越多的俗事困扰着,或没有兴趣、或没有精力、或没有胆量来搞教改。他们必须是也可以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主力军,但真的不能寄希望于他们都成为创造性地把新课标理念化为科学有效的方法的研究型教师,否则结局将是危险的。

首先要有定法才行。

一部《孙子兵法》可以造就多少良将,不是说掌握着最先进军事科技的美国兵也在学习研究《孙子兵法》吗?那么多世界名著,又有多少不合文学创作基本技巧的作品?可能真正的问题在于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设计方法、推行方法可能远比搬一点理论,搞几个讲座要劳神费力得多,也容易被人找出问题来。要想让新课程标准真正落实在千千万万的课堂里,非拿出点大责任感、大智慧、大勇气不可,给一线教师更多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最好是教材教法,让教师在使用中体会,在比较中选优,在模仿中创新,可能才是加速推行新课标的根本途径。

顺便说一句,就我所工作的地区来说, “教科研”机构与“教研”机构并存的现象,我总觉得负面影响非常明显。最大的负面影响是使最符合一线教师需求的教学研究从务实的“现场”研究变成了务虚的“书面”研究。强烈建议有关部门至少合并区县以下的教科研机构和教研机构。任何教研都必须以科研为指导,任何科研成果必须通过教研扩大效应,它们本身应该是一家人。而在名称上,还是用“教研”的名义更有利于深入课堂,更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适度扩大教研员队伍,专门设立教材教法研究员或明确教材教法研究任务,使区县教研室把向本地教师推广优秀的教材教法和采集本地优秀的教材教法向外交流作为中心工作。

第四大失误是重创新,轻继承。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拿来冷静思考,谁都能说得头头是道。然而可能是知识大爆炸理论惹的祸,逼着人们不停追逐新潮流,急冲冲一不小心就忘了来路。

就拿开头讲的那些语文课堂新现象来说,就明显带有只研究创新,不研究继承的痕迹,所以也才容易出现把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读书性质异化为看电视、听音乐、做游戏的毛病。

语文作为母语,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创作经验、读书经验和教学经验里边,包含着大量经典的教法、学法。例如:把上学说成“读书”,并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确立了“读”的重要性;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时习之”之说,蕴涵了“学——思——教——习”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有“举一反三”,“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之说,确立了范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和正确的教学态度;有“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之说,指出了范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和过程规律,有“能移人情乃文之至极”的说法,指出了情感因素在写作中的重要性,恰好也指出了范文阅读教学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能移人情乃读书(教读书)之至极。能够深刻理解这些前人自己的创作体会、阅读体会和阅读教学经验的精髓,为我所用,可能才是改变目前阅读教学空泛、浅陋、浮躁的一条捷径。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作为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大言不惭地狂评“当前语文课改的几大战略性失误”,实有炒作之嫌。但心绝对是红的。希望从上到下从现在起把实施语文新课标的重心放在打一场“研究范文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歼灭战上的想法可能是幼稚的,但希望课改真正在一线课堂里产生效益的心情绝对是急迫的。希望从上到下分清职责,建立起理论研究、引入(部分专家学者),方法研究、推广(多数专家和省级以下的教科研、教研人员以及大量优秀教师),模仿、实践、创新(全体语文教师)的塔型立体课改体制,来切实推进课改步伐的提议也许太过狭隘,但抛砖引玉,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当前课改如何深入下去的热情绝对是真诚的。

从《标题品读大有可为》起,后边的系列文章,我将以展示实例为主的形式把自己参与三年课改的尝试和想法,逐步向大家汇报,恳请斧正。

篇3:小学语文课改的体会

何维雄

小学语文课改后,课堂很热闹,也很有趣,但是热热闹闹的一堂课上下来,孩子们对自己学到了什么总觉得没有底……于是我对怎样吃透新课改的精神,不让自己迷失在花哨的形式里进行了反思:

一、鼓励孩子,但不能缺乏适当引导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为迎合新课改精神,夸奖学生十分普遍,如什么“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你太了不起了”、“你正是天才”之类的话俯拾皆是。即使学生回答了简单的问题,也给予“隆重”的夸奖,名义上是进行鼓励教育,确让学生雾里看花,失去了自我,对自己不能够正确评价。这种缺乏指导性的表扬,学生们都听腻了,也难起到激励作用。

“表扬不能让孩子迷失‘最佳答案’”,新课改鼓励孩子自主思考,不等于老师不作引导,教育有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在教学中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迎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宽容,懂得谦让,懂得……

二、提倡合作,但不能缺乏独立思考

新课改后,教室里的课桌椅摆放变了:由一行行、一列列变成了一圈圈、一堆堆。一看就明白,是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更好地合作学习,但是也有误区:孩子们更乐于参加热闹的合作,课堂上孩子们高高兴兴,争得面红耳赤。在老师的示意下,孩子们停下来,课堂回复了平静。但喧闹的背后,少了冷静的自我思考。慢慢的老师们已看到了一味强调小组合作的弊端。

“合作不能让孩子们回避独立思考”,于是我尝试着给孩子们独立学习的课堂“留白”,孩子们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孩子们的自学能力渐渐提高,因为有了思考的空间,他们的表达也有了独特的见解。

三、网络文学不能替代传统

新课标规定,小学高、中、低段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应达到几十万字,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于是乎,老师们掀起了孩子读书热潮,教室图书柜,学校阅览室,家庭阅读建议……一些相应的设施、措施相应出台。慢慢的我发现,不少孩子把时间都用在看网络文学上了,以至于交上来的作文成了网络作品的克隆版,里面都是网络语言和看不懂的符号,失去了孩子们童真童趣的语言,内心真实的表白。

网络文学直白易懂、朗朗上口,孩子易于接受,但也有不少弊端,如语言缺乏规范性,不如传统的诗歌、神话故事、对联等语言精练;想象力强,让孩子们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正确认识;教材的范文例文较多,使得很多孩子用了拿来主义,省去了许多写作环节,有碍孩子们写作水平的提高……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老师和家长要作适当的引导。我们应指导孩子们 选择合适的书,学会有效阅读,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这就是我关于小学语文课改的三点体会,课改之路还长,相信有大家的耕耘,我们一定会找到适合孩子们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课改的体会]

篇4:小学语文课改论文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

小学语文课改的三个误区

综观当今小学语文教坛,课改无疑是广大教师关注焦点。《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同时使课改更具可操作性。我们在为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无限度地收集资料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元宵节》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搜集元宵节的相关资料,上课时,她请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发现学生手捧着一张张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却说不出几句话来,课堂上顿时沉寂了,教师只好信手拿来几张资料开始讲解,效果可想而知。

反思:“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丈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许多教师拿到《语文课程标准》看到这段话时,只注意了“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忽视了“公民”这个极为重要的词语。“公民”并不是“儿童”的同义语!要一个六七岁的学生就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确有些为难。可想而知,学生手中大段陌生的文字资料并非他们亲自动手所得,经历学习过程的并不是学生,而是他们的家长,难道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家长?收集检索大量的信息固然重要,但能否以批判性思维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不容忽视。当然,这些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是逐步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就写道:(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该)“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是第三学段(5―6年级)才要求具备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低年级的.学生以具备形象思维为主,图片资料对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也更具吸引力。我们不如明确要求:去搜集相关图片,再请教―下家人,听他们讲一讲相关的信息,这样会更具实效性。谨记:搜集资料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成为“资料展示厅”。

无节制地合作学习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珍贵的纪念》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合作学习。

第一次:请小明友们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亭子是谁建的?小动物们留下了什么纪念?小刺猬为什么站着不动?

第二次:请同学们齐读课文3―4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亭子周围的景色怎样?花是谁种的?为什么“这才是珍贵的纪念”?

课堂上学生四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合作学习的场面可谓“热闹”,可之后的交流却颇令人失望,学生照本宣科,答案千篇 一律,缺乏自己酌独特见解,他们怎么了,难道不愿意展示自己?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识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引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急吟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习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

笔者还看到有些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拆开来让两个学生合作读,如:读《看花灯》一文时,“(一生)元宵节,(一生)看花灯,(一生)大街小巷(一生)人欢腾。(一生)纸糊的金鱼(一生)吐泡泡,(一生)纱做的猴子(一生)眨眼睛。(一生)……”这是何等地残忍,优美的诗句被拦腰截断,语感怎么培养?

无目的地整合学科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老树的故事》时是这样进行学科整合的:

(1)“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当一次音乐家,用你喜欢的曲子唱一唱《老树的故事》。”

(2)“小朋友们,‘这些身穿礼服的音乐家’会是什么样子呢?请你们展开想像的翅膀,画一画他们的样子。”

可以想像,《老树的故事》这么抒情的诗歌配上学生所熟悉的欢快的乐曲会何等滑稽!诗人柯岩如果能够听到,不知会做何感想?还不如配上法国著名作曲家圣桑的《天鹅》,让学生多读一读,背一背,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

反思: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但不是说可以无目的地、随意地整合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致力于学生语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表演、绘画、歌唱“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使语文学习更快乐、高效。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

要使语文课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实效,就让我们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谨记语文学科特点,不忘学生年龄特征,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相信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改一定会取得成功!

篇5:初中语文课改论文

初中语文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分析

前言: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以往的阅读教学方式的批判和颠覆,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新课改后,语文新课标理念对阅读的教学提出了详细的要求,传统的满堂灌,教师一味灌输,学生的被动接受,导致学生不会阅读,丧失阅读能力的后果,针对传统阅读教学遗留的严重问题,必须采取措施,遵循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阅读方法指导,致力于改善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的学生相比小学生最大的改变就是语文阅读的要求,这有别于小学生的认字组词,写日记周记的小短文,初中生头疼的问题就是写作,写作就是“我手写我心”,这就要求学生的阅读量的积累,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方法的学习。当下阅读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其一,教师传统的授课方式,站三尺讲台,传道受业或解惑也,教师一味讲,学生只知道听,教学不再是师生互动的'双边过程,成了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听和记。学生对学习成了被动接受的过程,语文教学也就成了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性质,而不是学生陶冶情操,习得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活动。[1]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严重不足,批判意识的欠缺,学习成了被动接受和记忆,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试就是为了升学。所以,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应有意义的淡化,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严重欠缺。

二、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的目标为识字与认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2]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尤其语文课本又是以文章的形式分单元编排,语文课堂教学重中之重就成了阅读的教学。

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而丰富的阅读习惯。要爱阅读,而不是被迫阅读,现如今的阅读教学,就课堂教学而言,初中学生自觉性较差,没有自主预习,阅读的习惯,把课本文章当作任务去完成,就少了很多兴趣和乐趣可言,少了和作者的文本亲密接触所带来的心灵触碰和情感共鸣。究其原因,还是要让学生拾起对阅读的兴趣,尤其初一年级正是好奇心满满的时机,一旦挫败,丧失兴趣的阅读就成了完成课堂任务,这样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可以给学生介绍或准备一些课外有趣的小读物,能引起他们兴趣的阅读文本,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提出问题,让他们自发去阅读,课堂集体分享和交流,阅读也就变得有趣了。

其次,培养开放,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不在是教师漫灌,学生被动接受,要发挥学生主体的地位,学习以学生为主,多开展师生互动,学生合作交流的灵活的教学形式,给学生分组,让他们合作去完成不同的课题,要各抒己见,善于表达,以此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也可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再次,重视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和默读。语文课堂学习离不开读,不能使学生养成嘴懒的毛病,哪有语文课不是书声琅琅的,学生必须热爱阅读和朗诵。记得九年级有一个散文单元,学生反映读得多,自己课下又不预习,上课的文章篇幅又长,如果只是教师一味的满堂灌,忽略学生不熟悉文本,那么这节阅读课就没有意义了,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小组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为了避免个读部分少而不知文意,可先让学生自己默读了解文意,教师在他们默读之前,应提出一两个问题,让他们有目的的阅读,有所收获而不是单纯浏览文字不思考。[3]学生的回答问题也可以调动课堂气氛,慢慢的热爱语文。

最后,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宽阅读面,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媒体,手机等等,多看书才能有所收获,广泛阅读的同时也要多思考,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所阅读的知识,多交流,多请教,可以请教教师,多和同学交流感想。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指导,开展读书分享会,分享彼此的阅读体验,扩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结束语:初中学生正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起航的起点,针对现在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学生要双方互动,共同合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大目标前进。阅读还是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发展的眼光,课堂阅读教学要教师引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变革阅读教学的方法,遵循新课标理念,引导学生更好的阅读,更好地生活。

篇6:小学教育语文课改心得

小学教育语文课改心得

首先,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要转变。新课程不断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不断促进教师从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新课程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课堂上,我们应注重让学生亲自去感悟、亲自去体验,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活动起来,通过自己读书、讨论、思考学习到知识,学习到方法。

其次,教学方法要更新。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让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把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在学习中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中,我们应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要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教导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启发他们的想像与创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细细体味,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篇7:就业导向下的中职语文课改管窥论文

就业导向下的中职语文课改管窥论文

关键词:就业导向:中职语文:课改要素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知识,又有多种能力的技术型、操作型人才的任务,职业教育必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然而,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并不能体现这一职教特色。本文从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扩展教学内容三方面对中职语文教学课程改革进行论述,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

语文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重要的基础课程多年来备受冷落。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基础素质、职业素质、技能素质、道德素质的功能在不断下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轻视了职教语文在学生就业中应起的作用。以上种种情况表明: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改革。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

转变教学观念,融入职教特点

目前.大多数职校语文教学模式与普通高中类似.沿袭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共性,轻差异;重独立。轻合作;重认知,轻情感;重课内,轻课外;重智育,轻德育,传统课堂教学固有的弊端依然普遍存在。这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与当今课程改革的要求相距甚远因而.转变教学观念是语文课改的前提。

树立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中职学校的传统语文教学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即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的最终目的.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未来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智能型操作人员.显然以知识为本位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为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主要就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发表的《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指出:“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是:懂得如何学习.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辨别、组织和使用一切学习资源。”可见.21世纪的人才是掌握一定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人才。为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即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使学生获取获得知识的方法此外.也应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实践中掌握这些方法。

树立德育渗透的教学理念语文教育本身就担负着德育功能.中职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尤其要强化进入中职校的学生道德素养普遍不高.自控能力较差.未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因而.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借助语文教学内容和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实施德育渗透是必须的如在讲《荷塘月色》一文时,要介绍朱自清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在讲《敬业与乐业》一文时,应结合学生将来的`择业、就业情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革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虽然语文是中职生的必修课程.在其全面发展中.语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使得本来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中职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要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的尴尬局面.必须跳出语文是纯基础性课程的旧框框.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体现中职生的特点,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服务。

(一)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组织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大都要回到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型的生产劳动现代企业要求技术人才能适应现代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自我发现、自主探索来代替传统的被动接受,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质疑问难,创设研究氛围开展研究型学习.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换到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

深挖教材,设计研究话题“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重要的是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要提炼出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感兴趣的话题.把教材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地探索研究。

拓宽视野.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究性学习.重要的不在于得出研究结果,而在于熟悉研究过程、学习研究方法,通过课堂内外的研究实践,要让学生消除对研究性学习的神秘感。体会到研究无所不在.人人皆可进行研究。

精选课题,突出职教特色中职教育以职前教育为主.要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为今后的就业做好思想上、知识上、能力上的准备。各门学科的教学必须服务于这个大局。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也应紧扣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专业学习实际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选择研究课题。   (二)运用分层教学法实施教学

近年来,大学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促进了普高的扩招.导致职业学校生源短缺。生源综合素质急剧下降,同时。各专业之间、各班级内部的学生素质也是参差不齐。这就给职业学校的教学带来诸多困难.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难以确定教学的起点.无法兼顾成绩较好的学生与成绩较差的学生没有进一步掌握知识,没有学会知识。不但影响了素质的全面提高.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继续深造和毕业后就业的竞争能力。从目前职业学校课程开设制定的方案来看.语文往往从昔日普通高中的“老大哥”降为一门基础文化课.教学更多是为了配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按同一标准、同一个模式组织语文教学.学生往往无法跟上课程进度,容易产生“学不会,不想学”的念头;也达不到为专业服务的目的,难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应制定切合实际的适应不同教学要求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开展语文学科因材施教活动。

制定切合各层次、各专业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目标制定的恰肖与否.是能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存确定教学目标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差异.制定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以我校为例.由于专业的多样性.每位语文教师都承担了至少个专业班的教学工作.如果对每个专业学乍都提出同样的教学要求.肯定不利于多方面人才的培养.而针对不同专业和学生对未来的不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分层次教学.就能极大地改善“吃不饱”与“吃不了”并存的问题.因此.教师应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科学分层.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第一.注意采用研讨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上课时.教师要善于提问.引导各层次的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互相讨论、评价.从而发掘出他们在思维和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使教师能对症下药。第二.提问有层次第二.分层次设计课内和课外的活动训练训练目标和训练内容要有层次第四.评价有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用一种标准去评价.那低层次的学生就很难受到正面的肯定的评价.冈此.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视不同层次有区别地进行。

扩展教学内容,服务学生就业

职中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教师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职业渗透,对教学内容进行“选用”与“扩展”.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服务。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与社会接触.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左右他们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说比写更重要、更难冈此.口语表达训练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进行强化训练:(1)开设普通话课程.全面推广普通话,要求学生说准、说好普通话,平时用普通话交流(2)开设演讲课,着重强化学生演讲思路、演讲思维、演讲艺术、演讲气质及演讲效果的学习和训练。(3)开展实用口才训练,让学生掌握在不同场合说话的要求和技巧.可以根据不同专业所对应的行业要求展开针对性训练。

提高文字书写能力一手好字就像是一个人的名片中职生走人社会的第一项考验就是他们的说话和书写能力然而.大多数中职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太差.字写得不仅不规范、不美观,令人无法辨识,而且写字速度也很慢,错字、别字多。因此,中职语文课程应该开设写字、书法等课程,让每个学生都练成一手好字.这既可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准备一张有分量的名片.又可为他们在工作中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工具,应用文写作是中职生必备的能力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例如.可从专业课程的角度出发.开设相近的应用文体写作课程.如文秘专业开设公文写作课程.商务专业开设商务文书写作课程等等.以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

篇8:小论文:语文课改心得

小论文:语文课改心得

小论文:语文课改心得

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扩大学生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要转变。新课程不断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不断促进教师从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新课程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课堂上,我们应注重让学生亲自去感悟、亲自去体验,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活动起来,通过自己读书、讨论、思考学习到知识,学习到方法。

其次,教学方法要更新。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让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把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在学习中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中,我们应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要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教导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启发他们的想像与创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细细体味,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篇9:小学语文课改论文提纲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提纲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缺乏实证及创新,严重影响了先进教育理念在语文环节的推行;基层尤其是偏远学校的语文教研多呈散、乱、低的局面,甚至还处于一片空白的阶段。鉴于此种情况,进行语文教研创新的研究,构筑校本课改理念,才能顺应国际国内新一轮课改风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一、以课题促教研――求导。

为了改变语文教研注重形式和盲无目的的现状,使语文教师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应积极主动动员语文教师申报实用性、创新性和专题性的课题。要求人人有课题(可以是某一课题的子课题),个个搞教研。构建组――校――区三级课题管理和指导网络。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围绕新课改的主题,依托语文学科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系列的教研活动,使教师走上科研型教师之路。

二、以促教研――求实。

要改变过去的搞教研为应付上级检查,写教研论文为晋升职称的局面,必须让语文教研立足于语文教学实际,走求真务实之路。语文学科每期应进行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课例、优秀教学论文和优秀课件的“四优”评比,让教研活动深入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新的形式下,语文教研应立足课程改革的实际,与时俱进,求实创新,使新课程因语文教师的创造性实施而日臻完善。

三、以传统促教研――求变。

新一轮课改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语文教学传统,而是对传统的方式方法进行扬弃、弃其弊端,并进行新的探索。优秀的语文传统教学方式不能照旧移植到今天的课堂,也要根据新时期的教学目标及当今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改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语文教研的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以经验促教研――求异

在新一轮课改中,许多学校先进的教研经验应运而生,对课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借鉴这些教研理念,再吸其精华作为本校教研的基础,那么本校的教研就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实现教研的跨越式发展。在此高度上,语文教研再求变求异,构筑具有本校特色的语文教研活动,从而做到“教研兴校,教研兴教”。

五、以课改促教研――求新。

组织语文教师通过对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研究,开展各种形式的新课程标准的研讨会,感悟新课改理念,促使语文教研活动的创新。在新课改中还有许多困惑亟待解决,这就为语文教师提供了进行创造性研究的课题。教师在语文教研活动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让教师随着新课程一同成长。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研的创新将不再是对教师的要求,而是对教师本身的需求了。

篇10:小论文语文课改心得

小论文语文课改心得

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扩大学生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要转变。新课程不断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不断促进教师从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新课程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课堂上,我们应注重让学生亲自去感悟、亲自去体验,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活动起来,通过自己读书、讨论、思考学习到知识,学习到方法。

其次,教学方法要更新。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让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把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在学习中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中,我们应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要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教导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启发他们的想像与创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细细体味,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关专题 几点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