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耳朵论文

羽灏建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羽灏建”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耳朵论文(共1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在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耳朵论文

在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耳朵论文

摘要:音乐是听觉艺术,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和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音乐教师如何当好孩子们欣赏音乐的“引路人”?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耳朵”?本文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欣赏教学 培养 “音乐耳朵”

“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和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对发展儿童音乐的想象力,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都说音乐是听觉艺术,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如何当好孩子们欣赏音乐的“引路人”?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耳朵”?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把握欣赏的内容?怎样欣赏才有效?1知己更要知彼:分析学生和教材1.1了解学生一节欣赏课要想上得有效,教师对教学对象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们由于年龄的不同,生活环境和经历的不同造成了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和领悟往往是不同的。而且现在的学生中有很多都是从小就进行某些音乐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他们与那些没有接受音乐学习的孩子之间形成了音乐基础上的差异,从这方面来说教师就要在规定的音乐听赏的作品中尽量兼顾到这样的情况,教学设计不能过于浅显而又不能过于深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对音乐学习非常感兴趣的孩子,他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是能自觉集中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学生中也存在着对音乐学习不怎么有兴趣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他的注意力是很难集中的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设计的环节要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音乐听赏积极性。

1把握教材

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搞清楚:本节课所要欣赏的内容是什么?体现什么?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关于教学目标不是单纯写在教案上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围绕这个目标去展开活动。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节课上下来到底要学生从中获取到些什么知识或者是得到怎样的体验。

2凸显音乐个性明确教学环节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学科特性,音乐课应紧紧围绕音乐这条主线,对音乐本身进行深刻剖析。欣赏教学自然也不例外。欣赏时要抓住音乐作品的要点,从音乐的元素入手,到具体音乐,再到整个音乐风格,形成清晰思路。

音乐欣赏可以分成知觉性的欣赏、情感性的欣赏和理智性欣赏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可谓层层深入。知觉性的欣赏往往只是停留在感官审美上的,只要耳朵听起来好听就可以了。情感性的欣赏相对于知觉性欣赏更深入一步了,不只是停留在感官审美层面,而是通过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等因素的感受引起喜怒哀乐的情感反应。而理智型欣赏是音乐欣赏的高级层次。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注意欣赏层次的侧重点,对于低段的孩子,应该选择知觉性为主,逐步向情感性欣赏过渡为侧重点。对于中、高段的孩子来说应该选择情感性欣赏为主,逐步向理智行欣赏过渡为侧重点。不能用年龄段、文化程度将欣赏的选择点机械地卡死。因为教学目的不同,教学要求不同,也可能使欣赏层次的侧重点有所变化。

(1)听辨乐曲的演奏乐器、认识大提琴,感受大提琴低沉、悠扬的音色。

(2)通过聆听乐曲,领略乐曲的`柔美,并能哼唱主旋律。教学目标的正确制定,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使这节课获得了成功。

让我们来看看一位教师设计的《游击队歌》的教学过程:组织教学:介绍背景(听《共产儿童团歌》踏步进教室)初听歌曲、感受音乐特点:①初听歌曲,感受音乐形象。②复听片段,通过踏步感受进行曲的特点。

复听歌曲。表现形象、感受场景:①欣赏歌舞《游击队歌之》。②根据不同的力度跟着音乐配上踏步的动作来表现游击队员。

作者介绍,四听全曲:①介绍歌曲作者:贺绿汀。②再听全曲,出示歌词。③师总结。

从这位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欣赏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2)整体性初步领略环节(初听)。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一般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①对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情绪、表演形式有个初步的完整的印象。②对音乐作品中的某些侧重点内容做较为深入的体验、并且得出自己的认识结论。③对教师设置的疑问,尽力从音乐作品中找出正确的答案。(3)分析性研究环节,在这个环节是对音乐作品有选择地进行重点研究。(4)综合性深入体验环节(复听)。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独立地围绕音乐作品,把感性的、理性的知识有机综合在一起,这个环节也可以说是整个欣赏教学活动的收获环节。

3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1)讲述法。常常用于讲述欣赏知识、作品分作曲家(歌唱家及演奏家等)的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等内容,但教师的讲解要画龙点睛,恰到好处,不能成为讲解员更不能以自己的想象代替学生的想象。

(2)观摩法。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或者学生表演(演唱、演奏等)由其他同学来观摩欣赏的教学形式。

(3)熟悉主题法。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在欣赏作品时,熟悉主题就成为理解音乐作品的重要作用。熟悉主题的方法有:通过教师的演唱、演奏,通过摘听录音,通过学生模唱、视唱、背唱等。在熟悉主题的时候最好给学生提供乐谱。

(4)体态律动法。律动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内心节奏感、音乐感受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表现力。

(5)直观法。有实物直观、图片直观和观摩这几种情况。

(6)对比法。将欣赏对象中相同或相近的音乐要素拿来作对比分析,以便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7)迁移表现法。将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产生的联想与想象通过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图画、诗歌、散文……)再现出来的一种的教学方法。

(8)调整乐谱顺序法。可以将比较难懂的音乐知识深入浅出的教给学生,又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倾听乐曲和识谱上。(初听阶段)(9)讨论法。常用于作品分析或者音乐评论等教学内容。

它容易做到集思广益、加深理解、互相启发、沟通情感。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到目的。

(10)启发联想法。多用于欣赏描绘性或情节性的音乐作品中。

(11)启发想象法。它是通过欣赏音乐并体验音乐的情感而引起人们广泛的自由想象。

罗列了这么多的方法并不是说每一次欣赏课欣赏的作品都必须要将所有这些方法都运用进去,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选择出最适合某一教学环节的方法将它运用起来发挥作用。

另外,音乐课堂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教师应适时地展现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包括音乐技能、语言、课堂驾驭能力、即兴应变能力等等。当然,作为音乐教师适时展现音乐技能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现场范唱、范奏、表演对学生的感染力往往比听录音、看录像效果要好得多。

音乐是听觉艺术、情感艺术并且有很强的学科特性。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推进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坚守学科特性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用正确的理念武装自己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明确自己要教什么并且根据学习的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深入挖掘教材使我们的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具有实效性。

篇2:中学音乐教学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论文

中学音乐教学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论文

在中学音乐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除进行唱歌教学和乐理、视唱、听音教学外,还必须使学生更多地接触音乐,获得有关音乐方面的一些常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容易地、更好地领会音乐、演奏音乐、欣赏音乐,扩大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一、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意义

第一,欣赏音乐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欣赏音乐,不仅理解了乐曲所表现的内容,而且还获得了有关表现内容的音乐手段的知识,并了解这些表现手段与作品的关系,从而受到作品艺术形象的感染,使思想受到教育。如欣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就会丰富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就会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二,欣赏音乐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知识。首先会学到音乐知识,通过音乐欣赏可以扩大学生的音乐眼界,认识大量的音乐作品,丰富他们的知识范围,并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欣赏音乐的能力及习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记忆力。此外通过音乐欣赏,还能使学生对历史、文学、戏剧、社会生活、各地人民的风俗等等有所了解。因为欣赏的作品必然会联系到这些方面。

第三,通过音乐欣赏,学生对音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帮助了他们更好地、更有表情地去演唱歌曲。学生在音乐课上所获得的各方面的知识,帮助了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欣赏的作品,所以,音乐欣赏和唱歌、乐理三方面是互相联系而不可分割的。总之,音乐欣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而且可以丰富知识,活跃思想,启迪智慧。

二、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措施

欣赏音乐大致要经过“知觉欣赏”(即感性的初听与初步认识)“情感欣赏”(体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及辨别作品的性质)“理性欣赏”(深刻感受,有条理地理解欣赏内容及其表现手段)的阶段。

第一,初步欣赏,使学生获得大致印象的阶段。欣赏前教师必须注意组织教学,使学生欣赏音乐时保持完全的肃静,这不只是为了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而且也是为了养成学生控制自己的能力。全神贯注地、寂静无声地听音乐,才能领会音乐内容。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肃静地听音乐,也是尊重表演者,尊重作者,尊重其他同学的一种文明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如果学生不安静,教师就不要进行欣赏教学,使他们知道在欣赏音乐的时间,破坏安静是完全不容许的。在听音乐时必须让学生运用想象力主动去感受,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首先要对被欣赏的作品作简短的介绍,简要说明欣赏曲目的标题、作者姓名、主题内容,然后让学生完整倾听一遍,获得初步的印象。

第二,对欣赏的教材进行解说分析的阶段。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音乐的内容、情绪及性质,就要讲清这些内容是以什么方式表现的,并让学生弄明白乐曲的结构及其特点。这种分析应该是形象生动的,使学生能更自觉地、更清楚地感受音乐。学生理解了教师的分析,就能主动地注意观察乐曲中怎样运用表现手段的技能、乐曲的特点。这样就有助于;他们提高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教师在分析乐曲时,不仅要把各种表现手段加以说明,更主要的是准确说明内容与表现内容的手段(感情内容、主题思想、音乐形象、表现因素)。学生欣赏音乐总希望从各种音乐中听到有趣的故事和具体情节的描写,这种心理要求是很自然的。但教师必须向学生说明,听音乐没有听故事那样详细、具体。音乐不是重于情节的描写,而是重于思想感情的表达。虽然音乐也叙事、写景,但事和景也是为了引起情的深入,因事兴叹,触景生情。“会景生心,体物得神”是情景。事物交织在一起的。所以欣赏音乐应注意这一特点。

第三,深入欣赏的阶段。在进行了复听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并补充讲解,这样就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使他们的想象力更加活跃。不仅要学生自始至终注意听音乐,而且要鼓励他们积极回答有关欣赏课上所感受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感想。这样才能了解学生是否得到了收获。音乐欣赏所涉及的知识范围是很广泛的,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安排。要和欣赏教材紧密联系,根据欣赏内容突出重点。在欣赏中教师还可以简单地叙述自己的感受,藉此来帮助学生,指导他们的思维与想象。教师在讲解和分析时也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讲故事绝不可单调而枯燥,应该先用生动的、学生感到有趣的材料。

参考文献:

[1]官思渡著.有效教学中学音乐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8.

[2]高瑞兰.更新理念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J].教育教学论坛,,06.

[3]陈煜.从审美角度谈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1.

篇3:在欣赏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摘 要:针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现状,本文从创设音乐环境、教给感受音乐的方法、增加音乐信息量的角度,论述了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音乐 欣赏 感受力

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存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也说过:“音乐教育在普通学校是如此重要,甚至超过了音乐本身,培养音乐的听众,就是在培养一个社会。”音乐欣赏是一种重要的音乐实践活动,是进行音乐审美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音乐欣赏,学生可以获得感官上的愉悦、精神上的满足,能够拓展音乐视野,陶冶情操。

我曾在全校进行过一次三至六年级学生音乐素养小调查,结果显示:12.5%的学生对欣赏音乐毫无兴趣,甚至只把它当作课堂中的一次休息,不能进入到某种音乐情境中去;80.5%的学生非常喜欢欣赏,能随着乐曲旋律的高低起伏手舞足蹈,但如果让他们说一说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内心有何感受时,大部分学生不是很茫然,就是不知所云;只有7%的学生能初步分析调式曲式,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多种方式方法,努力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把感受音乐的内部语言转化为乐于表达的外部语言,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班级差异,我在课前会选择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内容具体,学生爱听,如《手鼓敲起来》、《小燕子》、《蜗牛与黄鹂鸟》、《春天在哪里》、《蓝色多瑙河》、《秋日私语》等,营造出浓郁的音乐环境,让学生沉浸在音乐之中,聆听音乐之声,感悟音乐之美。

二、教给感受音乐的方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了欣赏音乐的方法,就能轻松自如地踏进音乐殿堂。在课堂教学中,我教给学生多种感受音乐的方法,引导他们投入聆听、入境想象、感受领悟、情态表达,让学生与音乐互动,让音乐与学生融合,向更高的音乐素养方面发展。

1、在表演中感受音乐

在学习一首新歌、一支新曲之前,我经常挑选一些基础好、功底扎实、擅长歌舞演奏的学生表演,让全体学生欣赏,了解作品的整体形象,进行审美评价等,欣赏者感到自然愉悦,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在学习了一首歌曲后,在学生感觉好听的基础上,我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创编动作,用具体可感的形象将乐曲表现出来。比如二年级欣赏音乐《龟兔赛跑》,结合动画片,我让两个学生一个扮演笨拙却坚持到底的乌龟,一个扮演伶俐却骄傲的兔子,根据音乐旋律进行表演,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更是乐此不疲,对音乐的感受非常深。

2、在绘画中感受音乐

“音乐和美术是相通的,一个是流动的音乐,一个是线条的旋律。”众所周知,在音乐作品中,许多标题性音乐是来源于画作的,学生在绘画时不必强求一致,不必讲求绘画水平高低,只要把感受画下来,只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就行。比如在欣赏贝多芬的《月光》时,有的学生画的是一轮明月照耀着平静湛蓝的海面,有的学生画的是皎洁的月光洒在一望无垠的原野上,还有的学生画的是淡淡的月光缓缓流淌在荷塘……从他们的画面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对音乐的向往和独特的感悟。

3、在描述中感受音乐

《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傣族儿童歌曲,乐曲采用欢快的2/4拍,五声调式。在学生听完音乐后,我要求他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乐曲的内容表达出来。学生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美妙的语言,描绘了傣族儿童在小溪边同孔雀一起跳舞的快乐情景,尽管再丰富的语言也无法将音乐的意境表达出来,但他们却获得了强烈的审美愉悦。

4、在演奏中感受音乐

《认识古筝和柳琴》的教学中,在介绍古筝时,我先请一位会弹古筝的同学为大家演奏了一曲《渔舟唱晚》。演奏完毕,我说:“谁还愿意来弹奏一下?”边说边亲自刮奏,演绎出如同潺潺流水般的旋律,很多学生都愿意亲自一试。当我和弹柳琴的学生一起演奏《映山红》时,他们用肢体语言,表现出对乐曲的感受,在抒情的乐段,左右轻摇自己的身体,在欢快的乐段,按节奏拍手,对熟悉的乐段哼唱,亲身感受了音乐的魅力。

三、适度增加音乐信息量

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增加音乐信息量,把学生的耳朵“叫醒”。如欣赏活泼欢快的《玩具兵进行曲》时,我用对比让学生欣赏听辨不同风格的进行曲:雄浑矫健的《运动员进行曲》、沉郁哀伤的《丧礼进行曲》、欢畅喜庆的《婚礼进行曲》……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课堂绚丽多变,学生领略到了音乐艺术的神奇。我还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设置了一个“金曲大放送”环节,“金曲”的内容尽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定,并长期坚持。学生一学期可以欣赏到30多首不同风格的歌曲或乐曲,对他们的听觉、视觉、运动感觉、思维活动及音乐感受能力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长此以往,必将受益终身。

篇4: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音乐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打开学生心扉、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住音乐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问题.

作 者:赵燕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江苏张家港,215600 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 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13.5 关键词:音乐教学   多媒体   个性   创造  

篇5: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听力论文

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听力论文

在现代中小学素质教育中,音乐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音乐教育可培养学生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音乐是听觉、时间、情感上的艺术,同时,它又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寓教于乐,通过音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音乐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体验,通过每一首乐曲,每一个音符传递到学生心中,好的音乐每一次的聆听都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收获,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断巩固和加深。正是由于音乐的这种特点,注定了“多听”是学习音乐的好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生听力的训练,如何培养学生的听力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工作中的几点做法:

对于中学的音乐课来说,听力训练主演是培养听辨听想的能力,两者不是独立的,它们可以同时进行,两种能力同时培养。

一、听辨能力的训练

听辨能力是指学生听辨高音、节奏等技巧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熟悉音阶,感觉音与音之间的关系。唱音阶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高,每堂课都让学生唱一唱音阶,唱唱“doremi”提高了对音符的感受力。

当然唱音阶只是听辨训练的一个开端,由连贯的音阶练习逐渐过渡到跳跃式的单音练习,开始要弹一些跳跃小的单音,让学生多听多唱,根据标准音与音阶的`模唱说出具体的音名。随着时间的推移,可逐渐过渡到让学生听辨旋律。在实际教学当中学生对单音训练掌握较快,而对听辨旋律则较为吃力,因为听辨旋律包括听辨音符时值、节拍、节奏的一系列的问题。那么,如何突破这一关呢?通过教学,我摸索出听辨旋律要从整体出发,对整个旋律有全面、完整的了解,分清旋律中的结构,逐个句的听辨。不管是音符还是节拍、节奏都要一项一项的突破,切忌盲目的全听、全记,造成“贪多嚼不烂”的现象。

这样,学生对于听辨旋律可以系统地、有方向地练习,掌握起来比较轻松,同时老师做好必要的检验,强化练习,长此以往,学生的听辨能力会很大提高。

二、听想能力的训练

1、听想音乐的结构。

听音乐时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聆听乐曲的喜怒哀乐,抓住音乐的主旋律,跟随主题音乐进行全面的分析。在这里分析作品结构就像语文中的分层次一样,只不过分析作品是根据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来区分的。

如《彝族舞曲》它以优美抒情的旋律和粗犷强悍的节奏,描绘了彝族山寨迷人的夜色和青年人舞蹈欢乐地场面。欣赏时,首先要让学生整体上聆听一遍,对照课文中的音乐片段,引导学生注意音乐情绪转变了几次,每一次的变化都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让学生边听边随时做一下记录,整体欣赏完以后,让学生展开讨论,总结出大多数的意见。然后再次聆听,这次教师分段讲解乐曲的情绪,学生边听笔。最后经过讨论作品的结构就出来了“A+B+A”的三部曲式。

2、听想音乐的神韵。

再如《春江花月夜》,听到这部作品题目可让学生先思考乐曲所表现的时间、地点及表现的情感。如果你来表现这个题目,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情绪速度?让学生自己构思一番。然后利用幻灯,展示一副与题目相符的山水画,同时播放音乐。随着音乐的变化,而换以不同的画面,音乐与画面完美结合。等到乐曲结束时,学生都感到了好像身临其境似的,深深感受了我国民族音乐的伟大,把江南春夜描绘的如此栩栩如生,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配以《春江花月夜》诗词的朗诵,以音带情,以情带声,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学生不由自主地随音乐哼唱或打拍。通过以上听、看、诵、赏的手段,调动学生感官欣赏与感情欣赏,使情感体验达到高潮。

当然听想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乐曲,它也可以是歌曲。让学生欣赏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音乐,并让学生讨论音乐的演奏风格、技巧,增强学生的听力。

综上所述,音乐中听力的训练可以不失时机地进行,加强了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增强了对音乐语言的敏感性,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打下了一个坚实而有效的基础。

篇6: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江苏昆山●冯萍

对于孩子来说,首先要善于倾听――这是学习的关键。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学会倾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培养学生愿意听,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和能力,已成为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让学生在激励中愿意倾听

场景一:音乐课上学唱《小树叶》。由于两段节奏不尽相同,学生唱第二段时容易被第一段影响使唱歌走调,教师示范后叫一个学生歌唱,检查是否唱对。这时仍有许多学生要唱,还有其他的学生插嘴跟着唱。甚至有些学生不再听,自己私下轻唱“交流”,很少有学生听别人唱。接着请另一学生唱,往往又重复别人的错误。上述现象在音乐课上是常见的。

思考: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很欣赏学生的演唱,认为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好现象。其实这是个误解。教育理论和实践早已证明: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表现的同时,必须努力去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解决策略:(1)语言鼓励。适当的语言激励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的重要手段。教师不要吝啬赞美,要让学生养成仔细听、认真听的好习惯。(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小老师,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孩子们会听得更仔细,而且会等到学生一唱完,再举手发言。

二、让学生在引导下学会倾听

场景二:苏教版音乐一上《小猴子》,先导入:小朋友们,森林里新盖了一所动物学校,今天开学了,让我们一起唱着歌去看看。开始律动:《上学歌》。然后让学生听赏:你们听,是谁一大早上学来了,请你用身体动作来告诉大家。

1. 播放活泼欢快的音乐,学生表现出兔子、袋鼠、小猫、小狗等小动物形象

第一组小朋友演兔子,随着音乐跳跳跳,跳跳跳。二三两组拍节奏2/4×××

2. 播放低沉缓慢的音乐,学生表现出大象、老虎、狗熊、乌龟等动物形象。

第二组演乌龟,随着音乐爬爬爬爬,其他两组跺脚。2/4 × ×

3. 播放优美抒情的音乐,学生表现出孔雀、天鹅、小鸟、蝴蝶等动物形象

第三组来演小鸟,动作改成拍节奏。2/4×- ×-,保持住,不要停。接着乌龟和小兔子一组一组加进来。

思考:这样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感受三段不同情绪的音乐,既欢快活泼、低沉缓慢、优美抒情,同时又感受不同情绪的音乐所表现的不同的音乐形象。教师借此创设情境引出小鸟、乌龟、兔子三种动物,再与节奏游戏贯穿起来,让学生认识x -、x 、x组成的简单节奏,也为歌曲的学习埋下伏笔。而此处的倾听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修养,我们要对学生切实加以引导,让学生听有目标、听有兴趣、听有思考,在听中激起思维的火花,真正实现听有所得。

解决策略:(1)确定目标,引导倾听。倾听就是细心听,用心听。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和习惯,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内涵,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同时,教师应让学生经常听音乐,引发其对音乐的兴趣。

(2)教师示范,共同倾听。要让学生具备听的能力和好习惯,教师要先用心倾听。音乐响起,教师应停下所有的动作,和学生一起聆听。教师以身作则,认真倾听,长此以往,听的重要性将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

三、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善于倾听

场景三:在上苏教版音乐第二册《唱着歌儿去劳动》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默唱练习,录音伴奏。然后,引导学生:你觉得勤快人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学生交流。学生用欢快的情绪唱第一段,录音伴奏。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厨房里欢快热闹的劳动场面吧!学生看录像。我们的`厨房也很热闹,你听:

教师继续引导:这些有趣的声音合在一起该是多奇妙啊,快竖起你的小耳朵来仔细听。学生三声部声势练习,边说边听整体声音效果,并且能在老师的指挥下整齐地开始和结束。教师在导入第二段时,引入:在这么热闹的厨房里呀,还有一个人,他是谁呢?他在干什么呢?你们听一听,猜一猜。学生再听第二段,教师范唱,然后学生进行表演唱。

思考:纵观前面的整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善于倾听,善于学习。在教学中,运用音乐的表演和游戏,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这样的活动只是一种形式,我们不要在热闹的活动中忘记了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若忽视了倾听这一重要元素,音乐的学习将会变得虚无缥缈。

解决策略:(1)听为先,在表演和游戏前整体感受乐曲。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学生听力的经验。因此,在进行表演或者游戏之前,必须让学生仔细听音乐,学会整体感受乐曲的特点。

(2)听为主,在表演和游戏中体会情绪变化。学生表现欲望很强,当听到欢快的音乐时就会跃跃欲试。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明确:音乐的表演或者游戏,要听音乐的指挥。当学生认真听并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的时候,必定会为音乐的美好而愉悦。

总之,培养学生有效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音乐教师要认真实践、持之以恒,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

(江苏省昆山市培本小学)

篇7: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儿童对音乐有天生的好奇感,当前教学中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在节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节奏教学是音乐的灵魂,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任何音乐都有鲜明的节奏,在教学中,教师把日常生活和语言中所体验到的节奏引导到音乐种,通过拍击实践培养学生的节奏感知能力。

二、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欣赏教学是让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在整个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去感受音乐。这样,才能把音乐所反映的内容变为实际的音乐音响,并通过感知和体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在欣赏教学中,采用听、想、视、画、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置身于音乐的美好境界中。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教学中抓住学生好动的特点,把动作表演和欣赏音乐相结合,让学生去感受、体会和表现乐曲的情绪和内涵。如欣赏《赛马》时,让学生随音乐进行表演,当听到欢快的旋律时,学蒙古少年做骑马的动作,当听到优美抒情的旋律时,模仿蒙古小姑娘做应肩、耸肩等的动作。通过表演,乐曲的情绪、速度很容易地被学生掌握。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教学反思www.gzzongjie.cn/xdth/jxfs/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三、在歌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歌曲教学中加入一些简单的动作和打击乐器,即可以起到辅助伴奏歌曲的动作,又可以在伴奏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让学生边做动作、边唱歌曲、边伴奏。这样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场面和意境,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歌曲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利用律动和歌表演,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审美素质。

低年级的律动和歌唱表演是最能表达他们的欢快心情的实践活动,是听觉和动觉训练的结合,从而达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和谐。达尔洛兹体态律动要求学生把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也就是强调“音乐是动的艺术。”音乐进行有线条,有起伏,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必须反映其断、连等典型特征,动作应有乐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歌表演是在歌曲的演唱中配以简单形象的动作,有集体的、个人的表演。现行的音乐教材有很多歌曲或欣赏曲都适合于表演。教师一方面可教给学生一些规定的表演动作,另一方面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创编动作。例如:学习《开火车》这首歌,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歌词入手,通过对歌词的理解,抓住人或物的动作特征,特别是形态动词,自己创编动作,边唱边表演加以实践,使他们对音乐形象加深理解。同时又在感受着音乐的诸多要素,发展了大脑与身体间的协调合作,实实在在地得到一种总体协调的感觉及时间和空间距离的实体概念。它有利于孩子们体会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及某些曲调的结构协调感。

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去创造,贵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去妙用。总之,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很多,在教学中只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探索恰当的教学途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8: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体育欣赏的方法论文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体育欣赏的方法论文

[摘要]从体育欣赏的方法入手,对欣赏比赛的形式与过程进行分析,提出培养学生体育欣赏的方法并得出结论。实现体育教学与体育欣赏有机的结合,以全面发展学生为中心,与终身体育锻炼接轨,提高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

[关键词]体育欣赏方法教学

体育欣赏是人们生活方式多元化和体育文化大众化、生活化的产物,它可使个人在身体和精神方面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因此,有必要对体育欣赏的方法展开分析与探讨,让学生掌握体育欣赏的方法,提高学生体育欣赏能力;使体育教师能在体育教学目标、思想、内容与方法中结合体育欣赏的方法进行教学,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1.竞技体育欣赏的方法

1.1欣赏体育精神从整体上说,它包括竞争精神、自我超越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体育比赛的最大魅力在于永恒的竞争,在于有规则的公平、公开、公正(平等、和平)的竞争。从运动员的内在智慧及精神的角度观赏体育竞赛,竞技体育最能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比赛不仅比技术,而且比战术,比智慧,比精神。如篮球、排球比赛中如何发挥身高优势或避开身高弱势等。

1.2欣赏比赛的形式与过程竞技体育比赛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1)欣赏直接对抗性竞技项目。包括篮球、排球、足球、手球等球类项目以及拳击、摔跤等个人项目。欣赏这类比赛项目,应注意欣赏比赛过程中个人技术的运用和整体战术的'配合以及运动员所表现出的那种勇于承担责任、视野开阔、豁达合群和大智大勇的精神状态。(2)欣赏对比性竞赛项目。包括体操、跳水、花样游泳、花样滑冰等。这类项目比赛的特点是对比,要求运动员按规定条件和动作质量去完成比赛的技术动作,比赛中强调动作难度、美观和富有艺术性。(3)欣赏记录性竞赛项目。欣赏这类比赛项目,应注意欣赏比赛过程中运动员那种你追我赶的拼搏精神及勇敢坚毅、刻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1.3体育欣赏特性体育欣赏特性一般有直觉性、创造性、趣味性、超越性等。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体育欣赏直觉性教学,使学生的感性世界具有丰富的精神多样性。结合体育欣赏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多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多方位创新能力。依据体育欣赏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产生兴趣,提高对该项目的欣赏水平,养成习惯、培养意识,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要多利用体育欣赏的超越性,改善学生的不良心理,增强自信、担当责任、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促进学生心理正常发展。

2.培养方法

2.1体育教学必须增加体育欣赏基本知识传授,才能满足学生对它的渴求。根据培养目标内容来看,只有提高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培养目标。了解体育必须通过体育欣赏的手段,体育欣赏就是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通过它,才能懂得健康的含义,才能通过观察、思维、创造去进行体育实践,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而我们现有的体育教学大纲上根本没有这些内容。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内容应包括有体育欣赏方法的基本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把体育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增加学生想要的知识传授。为形成终身的体育习惯作准备。

2.2加快对体育欣赏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满足现代学生需求。只有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完善体育科学体系,才能更有效地去指导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3重视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文化价值就在于人自身的价值,体育文化的产生是满足人类的需要,体育欣赏也是现代学生的基本需要。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体育文化的建设,才能满足现代化学生的渴求。

2.4加强学校体育环境的建设。学校体育环境的建设必须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体育物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体育锻炼、医疗保健、饮食卫生、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环境条件,为学生安全,健康、生动活泼的成长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物质环境。另一方面是体育精神环境,(网络、校园文化、座谈交流会等)让学生处处可以通过传播媒介获取他们需要的体育文化知识,感受到体育人文的亲和力。

2.5加强体育老师对体育欣赏知识的培训。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不仅仅是学习几个体育动作,而是对体育全方位的需求。体育老师是传播体育的文化人,这就给学校体育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更新知识达到纵横结构上的合理、尽力满足学生渴求体育欣赏知识的要求。

3.结论

体育欣赏是一种心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许多对发展学生个性起着良好作用的潜在因素,我们只有充分挖掘,利用多途径向学生传授和传播体育欣赏的基本知识。并结合影响因素进行合理优化教学,让学生去真实地感知欣赏体育比赛和活动的乐趣,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率。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爱好体育,谈论和欣赏体育,并参加体育,形成“欣赏体育热”,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发展学生个性,从而最优化地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通过论述欣赏体育的方法、了解体育的特点、提出对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体育欣赏对于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对于现代体育的发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于人文奥运和绿色奥运的认识是绝对必要的。社会体育的哲学基础是生活世界,体育回归生活正成为世界体育发展的时代潮流。21世纪人们把体育与人民生命历程和人的基本权利联系起来,使体育向生活化、终身化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标志着体育的发展是以人文为目标重新定位和以健康为目的的重新定向。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必须以生活世界为基础,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满足学生文化生活的需要,使学生在体育欣赏中,关注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从而实现欣赏与实践的转化,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动力和自激互动的内在活力,使社会体育及其欣赏与实践的驱动力源于人们内在的生活需要。

篇9:音乐教学论文:培养学生钢琴演奏中的音乐素养

音乐教学论文:培养学生钢琴演奏中的音乐素养

音乐教学论文:培养学生钢琴演奏中的音乐素养

四川省隆昌县幼儿师范学校 赵 艳

【摘 要】如何在幼师班中有效地进行钢琴教学,特别是对于没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将其培养为适合幼儿园教学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是幼师琴法教学改革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我们应针对幼师钢琴教学的特点,抓好基础教学,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以便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音乐素养 乐感 音乐表现力

钢琴演奏是一个复杂的脑体结合的活动过程。在一瞬间,将乐谱上的东西通过视觉反映到脑海,大脑马上会指挥手指在键盘上弹奏,耳朵还同时对演奏的声音进行检查,不断地调整和改进。一个学习音乐的人,不具备音乐素养就等于是一个机械地弹奏和歌唱的机器人,他就无法去理解音乐、懂得音乐、表现音乐。所以,培养音乐素养是为了全面提高学员的音乐综合素质,并且以此促进学员对专业科目的学习,增强对音乐的感悟、理解和创造能力。

一、基本技能的训练

1.识谱训练。识谱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完整、高效地视奏程度适合的乐曲。我们要让学生在表演的状态下弹奏钢琴,而不是来回重复地进行简单练习。在教弹一首新曲子时,一些视奏技巧好的学生能以惊人的效率来迅速完成你所教的新课。而一些识谱和视奏能力差的学生,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弹奏时的吃力。实际上,学生在弹奏时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乐谱和键盘。进一步说,读谱和弹奏都是识谱训练中的重要方面,不能有所偏废。片面地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都无法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2.学生的基本技术训练。钢琴的技巧有很多,我以音阶、琶音的训练为例:第一个音是弹下去;弹后面的音时手指应提前做好触键准备,指端与键面不能过近。大指触键要独立,在移位时依赖手腕转移力量。在弹奏中,大指要寻求独立触键的空间,而手腕要有意的配合手指,自如、灵活地为手指提供最佳触键的位置,通过练习,找到手腕合理的动作状态。两种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时要慢练,渐渐地就可加快速度。

下面特别说一下“慢练”:

著名钢琴家雅科夫・弗莱尔认为:“慢速弹奏法犹如钟表匠手中的放大镜,它可以使练习一部作品的音乐家更仔细地看和听他们所弹的音乐,并能深入浸润作品中的每个细节和组成部分之中,从而完全知道并掌握这部作品。”因此,在初学一首曲子时,必须分手练、慢练。有的学生练琴经常不动脑筋,纯粹是机械般的弹奏,在练习一个难的乐段时表现更为明显。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有时需要演奏者很慢地弹奏一首乐曲,以便巩固对某一部分的记忆。慢奏同样能帮助演奏者检查音符的准确性及句法:慢速弹奏时,如同看到慢放的电影一样,你能看到每一个细节,并同时加强了记忆,更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曲式与和声的组合等。慢练是钢琴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一种科学的练琴方法。

二、乐感的培养

1.乐感的内涵。钢琴学习中的乐感培养是激发演奏灵感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良好的乐感,演奏出的音乐就会平淡无奇。乐感其实就是在对音乐的体验中表现出来的强弱处理。

2.让学生课内课外多听好的作品。我们要让学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听不同的曲子。现在网络很方便,随时可搜索到自己需要的曲目――当然,也可购买碟子。钢琴是敲击发声的乐器,不擅长于歌唱性的发声,但钢琴又必须解决歌唱性的问题。多听歌唱家的演唱和弦乐演奏可以帮助我们增强乐感。像歌唱家一样地思考和感觉是很重要的。听力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聆听”自己的琴声。所谓“聆听”,就是精神高度集中地用心去听,听时要充满对音乐的追求与想象,努力分辨自己弹奏的声音是否符合音乐内容的要求。可在弹琴时将自己弹奏的声音录下来,然后再放出来自己感受,找出问题。(论文范文 )此外,还应重视视唱练耳课。这样能更全面、系统地提高听力水平,对弹琴大有益处。有机会的话,要多看现场演唱、演奏的音乐会,因为钢琴是表演艺术。舞台表演更能加深乐曲的感染力,特别是在指挥家富于变化和激情的手势下带动出的绚丽音乐,更能深深打动人的心灵,提高观看者的音乐感受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中国第一位在国际比赛上获奖的著名钢琴家周广仁教授指出:“学习钢琴只是一种手段,学到音乐知识、理解音乐、热爱音乐、表现音乐才是根本。”其实,在钢琴练习与表演中,呼吸的作用同样重要。合理处理好作品乐句,安排好音乐中的呼吸有利于音乐极富感情的表达,教师教学中应注意强调乐句气息的重要性,解决好演奏时呼吸与乐曲的吻合。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弹琴和说话、唱歌一样,有呼吸、语气,有句子的长短,无论是活泼、欢快,还是婉转、优美、如歌的乐曲,都需要表现一定的内容,即使是简单的几个音也不是没有意思的。有的声音坚定有力,有的轻快、跳跃……乐句也有肯定及疑问等多种语气。当学生懂得这些以后,就会从他所弹奏的乐曲中找到这些感觉并尽力去表现出来。例如:弹《解放军进行曲》时,联想到队伍前进,就要弹得有精神、节奏鲜明,就不会慢吞吞、软弱无力地弹一些音符。弹不同风格的曲子,就要表现不同的意境,因此必须避免机械练习,毫无要求。

总之,钢琴演奏需要乐感与适当的技巧相结合,以情带声,融声以情。音乐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技术是基础,音乐表现是最终方向。钢琴教师的全部工作,实际是培养学生很有激情地演奏作品、表现音乐,要通过演奏把情感表达出来,做到人琴合一。我们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学生,把握钢琴教学的变化与规律,才能使钢琴教学尽可能地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与个性化,也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广仁、莫蕴慧主编:《钢琴艺术》

2.周彦:《人声与钢琴的完美艺术》,中国音乐学院学报,01期

3.代百生:《钢琴教与学的心理训练》[J],钢琴艺术,(3)

4.曹静:《钢琴弹奏技巧与音乐表现间的关系》,湖南科技学院学报,10期

5.曹云:《浅议幼师钢琴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学),05期

6.李远彬:《论钢琴教学中音乐感觉培养的策略》[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08期

7.林振纲:《论钢琴学习(一)》[J],北京:钢琴艺术,(10)

8.陈海龙:《论钢琴乐感与演奏灵感的培养》,《黄河之声》,3期

9.陆晨曦:《如何强化学生钢琴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新课程研究,期

篇10: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是教不会,也不可能靠教出来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创新,而是提供和营造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上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发挥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下面浅谈本人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励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教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探索新知,培养创造性思维。

要想有创造,就必须勤于思考,只有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能不断地开展创造性思维,有所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教师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教师先拿出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框架,让学生用力拉,怎么也拉不动,学生便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最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又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框架,让学生在两对角拉动几下,容易变形。紧接着教师在平行四边形的两个对角钉上一根木条,让学生再拉一拉,学生还是拉不动,教师问:为什么又拉不动呢?在变化对比的情景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后请每个同学拿出三根小棒(已用它摆过一个三角形),看一看能不能摆成和刚才自己不同的三角形。学生动手摆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不能,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新知识的教学中得到了培养。

三、巧用错误,培养创造性思维。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敢于创新,就必须采用变异的教学手段。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或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错误,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审视这些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错误,突破原有条件和问题锁定的框框,进行将错就错修正条件或问题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例如:我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实例:学生解答一道复合应用题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条长14千米的公路,两队每天共修2.5千米,3天后,乙队调到另一工程段,剩下的由甲队单独修完,甲队每天修1.3千米,甲队一共修了多少天?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自己解答。我在巡视中发现下列几个错式,有序地写在黑板上:1142.5;2(14-2.5)1.3;3(14-2.53)1.3。当时,我不置可否,而是让列出一步计算的学生讲清1式:你想求什么数?为什么这样计算?求得的结果是什么?对2式和3式,除了要求学生讲清每步求出的是什么数以外,还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要使你的列式正确,应该怎样改变题目呢?这样,做错的学生来了兴趣,于是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这时学生已在尝试看算式编应用题了。这样讲应用题,数量关系更明确,真正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而且有机会让学生多施展才能。所以学生不仅找出一般的列式方法:(14-2.53)1.3+3,还找出了另一种算法:〔14-(2.5-1.3)3〕1.3,而且编出了两道经过改动的应用题。面对错误我不是一带而过,而是巧用学生的错误讲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爱动脑筋的好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在质疑问难中训练创造性思维。

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因为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时机和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学会问难。

例如:在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我向学生质疑: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乘法分配律里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换成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能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乘法分配律里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换成三个数的和或多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我即时表扬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接着我出示三道题:(20-2)23;(100+4+40)25;(200-20+8)35问学生:能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呢?让学生试算并验证。通过验证,同学们的所有疑问都解开了。这样,教师先引导学生质疑,再激励学生释疑,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书本以外的知识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长期而艰巨的、复杂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还要巧用错误这一教育资源,并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使其创造性思维不断地得到培养。

篇11: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论文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论文

在体育教学中,常有部分学生上体育课不主动,一到操场就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对老师布置的练习内容也缺乏积极性、态度不够端正,很多同学都是应付一两下就过去了。这就对搞好体育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所致。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想而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兴趣,掌握一定的方法,就能促进体育教学更上一层楼。兴趣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的社会实践培养起来的,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如何正确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创设情景,“启发式”教学激发兴趣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的平衡,激发他们对新的认知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场面: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以迎合学生心理爱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去,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渐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从而达到培养运动兴趣、培养运动能力的目的。

二、从学生自身的成功体验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证明,成功体验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所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愉悦的情绪感受。当学生取得成功时,就会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产生一种“精益求精”的自我激励、自我要求的心理。成为促使学生进一步好学、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重要原因。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在小学五年级女生一分钟跳绳中,有些学生能轻松跳到165次(满分),可适当的逐步增加个数,定为170次甚至更多;也有些学生只能跳五六十次(低分),还有的.甚至不及格。可先让他定为跳60次、50次再逐渐增加,让他们都能在自己的练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发对运动的兴趣。

三、自主选择、激发兴趣

主动选择带来主动学习,要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就要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内容。学生的身体差异较大,活泼好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安排一些选择性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独立自主地进行练习。例如,在进行投掷教学时,常见的练习形式是学生分成两队,面对面投掷,这样的练习学生很快就会感到枯燥、乏味。而采用选择性的练习形式,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练习的器材和场地、体力强、力量大的学生,可选择实心球,在一号场地练习;体力弱、力量小的学生,可选择小沙包、降落伞、纸飞机等,在二号场地练习。整个练习过程,学生都可以自由变换练习器材和场地,也可以自由组合练习的伙伴。这样学生每变换以此都会有新鲜的感觉,都会产生新的兴趣。

四、设疑问难,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要根据教学要求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各种方法的跳中,先讲解单脚跳的动作要领,而后提出问题:谁还能想出不同的动作来?这时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活,他们跃跃欲试,一定会想出深蹲、蛙跳、双脚交叉跳等不同的跳跃动作。学生练得积极而又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新的技能,同时更好的锻炼了身体。

总之,培养小学生体育课兴趣的方法又很多,我们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自觉地培养对体育的兴趣。

篇12: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摘 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通过动手习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四是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五是通过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 学生 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培养。从搞好预习到独立思考,从积极质疑到主动进取,可从不同角度给予指导。地理教材中的中国和世界区域部分,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可以自学得懂、自学得会。学生掌握了方法,对于中国部分的各个分区、世界部分的各个国家的知识就可以“自学得知”了。

二、通过动手习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有关的地理实践活动能力,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理基本技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读图和析图的技能。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培养读图技能上,应培养学生能根据图例、比例尺、经纬网知识等说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基本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地阅读一些常见的地图,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就是靠地图产生的灵感。魏格纳在卧床养病时,闲看墙上的地图,忽然注意到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十分吻合,他认为这不是偶然的巧合,便大胆假设:南美洲大陆与非洲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漂移分开了。他根据对两个大陆上的地层、岩石及古生物化石对比研究,最后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说,为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学习意大利时,我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了意大利轮廓图,并指出其形似一只漂亮的长筒靴。接下来让同学说出构成这只“靴子”的`骨架山脉,北为阿尔卑斯山地,南为东北——西南走向的亚平宁山。这只“靴子”是欧洲的一个大半岛——亚平宁半岛伸进了地中海。西西里、撒丁等岛,可引用意大利的足球赛很精彩,这些岛屿正好像是足球,长筒靴在踢足球。上述空间概念建立之后,用彩色粉笔边讲边填主要城市、矿产资源及物产的分布。远远望去,这幅由不同色彩绘出的图似乎是一节美术课,将地理教学的美学蕴涵发掘了出来,寓教学于娱乐之中,寓教学于美育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爱上地理。此类可联想的图形还有很多,如伊朗像一顶草帽,智利像一根海带飘在太平洋的东岸、南大陆的西岸,中国的轮廓酷似一只报晓的雄鸡等。

2、地理计算技能。利用地理知识进行计算也是培养地理技能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最经常、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回答问题的逻辑性、系统性甚至于措辞等方面都应全面要求,特别是要使用规范的地理术语,如“降水量”不能说成“下雨量”等。

四、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就是能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分析理解新情境下新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了中国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东北三省东南部的降水量明显多于三省的其他地区?学生首先想到要从降水的基本原理等寻求答案,接着观察“中国七月”和“中国地形图”,得出“来自海洋的夏季风遇到长白山的抬升形成地形雨”这一正确答案。这就是读图迁移能力。

五、通过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1、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教师要结合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使更多的学生“乐而知之”。

2、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记忆能力。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记忆方法,使之善于记忆。要建立概念系统,学生掌握了概念系统,就记住了地理知识的基本脉络,把零散的知识构成知识链,编成知识网,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关系。如要想让学生记住祖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就要逐步在分区各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启发学生从省区的特征进行辨认。一是从省区轮廓酷似的形象辨认。用地理轮廓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能为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山东省好似卧着的骆驼,黑龙江省好似小天鹅,青海省像兔子,云南省好似孔雀,湖北省好似警察叔叔的大沿帽,湖南江西像姐妹等。二是从省区的大、小上来辨认。如较大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较小的省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台湾省、海南省等。三是动手拼图、反复辨认。学生经常看祖国政区图,往往不能把全国34个省区记住,如果让学生利用辅助教材“中国政区拼图”,反复练习,并举行拼图比赛,不需多久,学生就能记住各省区的形状。这样把需要记住的材料变成学生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让多种感官参加识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4、充分联想,把握特征。我国的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分布犹如正立的“品”字,可通过联想使学生牢固记忆这些地理特征。

篇1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教育论文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教育论文

当前,农村正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学生的学费、书费全免,实行九年一贯制。学生的整体素质比较差,学校又偏离中心城镇,部分好学生到县里或镇里的学校去了。这些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家长大多外出打工的学生大多由爷爷奶奶带着。农村里这样的家庭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活、学习,也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一半以上学生对学习缺乏自信心,从初一到初二的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及格的学生只占20。这样的大环境致使大部分学生学习没有自信心,更谈不上对数学感兴趣了。基于这种情况,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寻求产生这种现象的内外因素,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认为:学生当前的情况与他们在初中一、二年级的经历以及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起草了一套调查问卷,对我所带的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82份,收回80份。通过问卷调查和研究,可以看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对学生的数学兴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周围人的态度及知识水平对学生学习兴趣有影响。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自我观念的形成、自信心的建立,往往是通过周围人的期望与课程评价,是课程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评价整体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口头评价又是数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学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口头评价的成败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如何实施积极有效的激励性口头评价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重视的问题。激励性口头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

2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己取得成就的主观信念。

心理学家曾对千名天才中学生进行追踪研究,后对其中的30高成就者和20无大成就者进行比较,发现他们的明显差异就在于自信心。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建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这里谈谈本人在课堂上的做法,以抛砖引玉。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一个有利于树立自信心的环境。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同时思维最活跃,能力发挥最好。也就是说,在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学生有不怕失败的心理,有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机会,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学生的自信心就比较强。那么,如何创设这样的课堂氛围呢?

1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多采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法”“实践操作法”“师生互换角色法”等等。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自信心就会大大提高。

2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和体态很重要。

教师看似平常的话语,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这种低起点、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的做法,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数学自信心的建立是要学生有一种自主、自觉的过程。首先是学生要对数学产生兴趣,哪怕只是某一点、一个部分的内容。帮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的言行和态度及指导学生的耐心程度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亲其师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

3数学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培养自信心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具有较强思维能力的学生,较易增强学习的信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来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直接受到抽象概括能力的制约。抽象概括能力差的同学,往往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数学概念掌握不够牢固,很难正确地获得知识,长此以往就容易失去自信。因此,需要教师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对学生要实施希望教育。

教师要热爱每一名学生,坚信每一名学生都能成才。对每一名学生都要坚持正面引导,循循善诱,不能幻想十个指头一般齐,有差异才构成自然界。教师要伴以强有力的思想工作,特别注意不断地给差生鼓励支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要坚信每一名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知识。

5正确地使用评价。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个性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个人见解。对于学生在数学上的闪光点,要不失时机地给予激发,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或在思考问题时点滴可取的见解都应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他们切实地感到学习数学的愉快,找到学好数学的突破口。

总之,数学学科有其丰富的内涵,其巧妙的方法,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实用价值和深刻的思想性,都为我们学好数学增加了自信心。只要我们遵循一定的规律,善于挖掘,持之以恒,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增强其自信心,从而把学生从“苦学”的数学大洋中带入“乐学”数学的世界里。

篇14: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论文

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论文

摘要: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知识的基本成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都在使用概念表达思想、理解事物,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概念学习。概念学习实质上就是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关键词:概念 概念学习概念教学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知识的基本成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都在使用概念表达思想、理解事物,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概念学习。概念学习实质上就是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结合几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体会,本文主要谈了谈如何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展示概念背景,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在引入新的知识前,要仔细研究讲授内容,安排复习学生熟悉的知识,并适当引用实例,从而引出新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熟悉的知识作为背景的前提下轻松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中,而避免因突然提出生涩的概念给学生带来困惑。适当展示新概念背景可以使学生沉浸于对新知识的期盼、探求的情境之中,积极的思维活动得以触发,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以学习为乐趣,在获得知识时有一种惬意的满足感。

例如,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中,数制的概念是比较重要的,在引入这个概念前,先设计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广泛使用的是十进制数,有时也会遇到其他进制数,那么请同学们列举一下,你遇到的都有哪些进制数?”学生的答案很丰富:钟表上的六十进制数,买手套、袜子等会遇到十二进制数,还有用筷子时,够两只就称其为一双,称其为二进制数……抓住这个机会,我提出问题:计算机中采用的就是二进制数,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概念?它与我们熟悉的十进制数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在计算机基础知识领域我们还会遇到什么不同数制?

由于有了同学们已经熟知的十进制数为基础,二进制数、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的引入就显得很自然了。在介绍完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之间转换的方法后,依次类推出十进制数与八进制数、十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之间的转换关系就显得容易掌握。

在听到学生长长的“吁”声中,我看到一张张或满足或恍然大悟的脸,知道数值这个难题已经被解决掉了,数制、基数、位权、数码这几个概念不再是枯燥难懂的。

二、创设求知情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思考问题时,以敏锐的感知,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由此思彼”的联想,果断、简捷地解决问题。

我们在进行办公软件Office的教学过程中就格外注意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办公软件这一课程主要由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模块组成,在讲第一个Word模块时,我就为后面的模块学习打下了基础,让他们明白这三个模块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思想是相类似的。所以在详细介绍Word模块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后,我就引导同学借用Word摸块的操作方法去自学Excel、PowerPoint模块的内容,然后给以总结、比较。这样的安排使得同学们加强了印象,并能将所学的旧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减轻了学习难度。

三、精确表述概念,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思维的准确性是指思维符合逻辑,判断准确,概念清晰。学习新的知识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掌握概念的内涵,然后才能正确地进行应用,所以我们在引入新概念时一定要注意排除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现象。

四、解剖新概念,培养思维的缜密性。

思维的缜密性表现在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全面深刻地理解,对所学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能够充分认识。在处理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引入实例,如介绍背景、引申概念的外延。

五、运用新概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理解能力强,能抓住概念、定理的核心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及使用的条件和范围。在用概念判别命题的真伪时,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在用概念解题时,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六、析错解成因,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是指思维严谨而不疏漏,能准确地辨别和判断,善于觅错、纠错,以批判的眼光观察事物和审视思维的活动。

在程序设计语言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编写代码操作总找不到感觉,经常是出了错找不到原因,纠正过后还是屡次再犯。针对这一现象,我仔细寻找、思考他们出错的原因在于只重视模仿,却不曾深入理解,编写代码出错找不到原因是因为设计思路不成熟,思维不够严谨,造成程序结构不清晰,出了错误也无从查找,更别说辨别与判断。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建立清晰的结构化编程思想,用正确、严谨的语言进行表述才能解决问题。

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优化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概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记住概念、会用概念去解题,还应让学生了解概念建立的合理性。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通过启迪和引导,使学生参与到分析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开发。

篇15: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初探论文

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初探论文

自然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知识的探索能力。机时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这种思想观念下催生出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课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核心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究,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一、设置悬念,确立研究主题

小学生知识面狭窄,认识事物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但他们求知欲旺盛,教学中巧妙设计一定难度面又能解开的悬念,可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研究性学习就是针对这一特点,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帮助者。巧设悬念就能帮学生确定研究主题,自行研究。例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首先用悬念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是为学生确立研究主题指明方向。我出示一个踩瘪没有破的乒乓球,问学生:“谁能想一个最好的办法,使乒乓球恢复原状?”这时学生都努力思考。由于学生不懂得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一时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我把乒乓球放入准备好的热水中,瘪了的乒乓球立刻恢复了原状。学生看到这一现象感到奇怪,探索的愿望油然而生。我趁势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欲望。首先让学生打开课本自己阅读教材、学生会有两种猜想:(1)是乒乓球的外皮受热膨胀起来。(2)是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把球的外皮膨胀。这样学生就为研究确定了方向,为了验证猜想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在实验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二、自主探究,进行合作学习

现代新的教学理念一再强调教师在课堂中应尽量少讲,而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有效组织方式,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思和团对精神,使他们在同伴中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制定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完成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倾听别人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别人达成一致,如何分享共同的成果等等。例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这课时,先让学生看教材中提出的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书本中的提示,分组自做实验,证明空气究竟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开始,学生看到桌子上的器材很多,不知选用哪些,怎么做实验?在我提示后,学生实行设计实验方案、步骤。每个小组都做出不同的实验:有的小组把气球套在烧瓶口上,把烧瓶放在热水中加热,气球胀了,放入冷水中受冷,气球瘪了,证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的用带胶塞上插有弯曲玻璃的烧瓶做实验,在玻璃管中滴一滴红墨水,烧瓶受热,玻璃管内的红水向外移动,烧瓶受冷,红水向内移动,说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学生做实验,再说实验器材、步骤、实验结论,是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畅述自己的观点。从而消除了在学习中的畏惧感、被动性。学生在独自思考,小组合作基础上集体交流,是学生在协作评议中取长补短,在探究交流中得到灵感,学生思维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发展。

三、知识牵引、点燃创新火花

培养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总目标。研究性学习就是基于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力求合作学习,获取新知识进一步发展创造性思维,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在研究学习中应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敢于向教材、教师挑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提高创新能力。

知识的学习,目的在于应用。应用知识,能把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例如学生掌握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让学生充分的说一说生产、生活中,哪些物体、设备利用了热胀冷缩的性质?小组又纷纷讨论,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然后小组推选代表建议;电工架电线,冬季绷得比较紧,夏季比较松,就是考虑到电线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计也是根据热胀冷缩的性质制造的;夏季,自行车轮胎的气不能充得太足,否则轮胎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能使胎“放炮”等。学生在表述中就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创新,同时学生各种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自定研究主题,自主探讨自由汇报研究结果,使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培养合作精神。教师教学中成了学生的指导者,在学生不能深入时,教师起到黑夜江中航标灯的作用,使学生具有“柳暗花明”的感觉,在不能登上台阶时,为他们垫上一块石头,让他们登得更高。

篇16: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论文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论文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楷文讲过:“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这就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数学中最可贵、层次最高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一、打破墨守成规的教学课堂,营造创新氛围

在思维受到压抑的气氛中不可能有数学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包办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思维的空间。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思维环境,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欲望,而不是有被主宰的感觉。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想方设法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和欣慰,便会激发无数次追求成功的愿望和信心,一次成功的体验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使他们燃起自信的火焰,激起他们敢于创新的勇气。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脍炙人口的典故、言简意赅的歇后语、启迪智慧的谜语、开放性问题等,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让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创造者。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真正将创新教育所倡导的“由传授知识向启迪智慧转变”的思想落到实处。

二、鼓励质疑,挖掘创造性思维潜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学生有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缺少的。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针对现行课堂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的现状,教师应努力创造质疑情境,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设问、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精心扶植学生的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支持学生大胆地标新立异,哪怕表面上是幼稚可笑的,但只要有创新意识,都值得珍惜,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赞许、科学引导,提倡、鼓励质疑。

三、主动参与,培养创新能力

1.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不是无目的'瞎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于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渗透在这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只要告诉学生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的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做准备。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觉到独立思考、自我发现新知识、自我创新的成功与快乐,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以来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能力。

2.课程内容开放、问题开放

创新思维是一种开放性思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应变力,中学生最具有想象力,但这种想象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情节简单而不稳定,夸张性强而创新性弱,需要有目的的给予引导,为此教学上可适量补充非课本上的内容,因为学生有一种防御性学习心理,如果学生知道所学内容是“定论的、牢不可破的”,他们的思维就会封闭起来,会自然往后退缩。假若他们知道学习上还有新问题需要研究,思维就会积极起来。另外,适时延伸教学内容,使之深化或多样化。将两种形式补充于教学,有利于养成学生的开放意识。

3.提供学生创新的机会,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的、自己想的、自己做的,都要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新教育理念也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融入数学情感、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交流大众生活经验等。

人类社会的创新与发明,都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不断地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借助拼摆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试图寻找规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探索,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各自的方法,再通过交流,最终得到较完整的结论,形成方法或规律,所以,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如果每节课40分钟,教师都要据为己有,不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那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是一句空话。

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主体活动的类型有哪些,各种活动类型之间的关系怎样,从而全面设计教学中学生主体活动的结构,比如数学建模、逻辑推理、分析计算、理解应用等自主学习活动。在这些学习活动、实践活动中独立思考、自由发挥,充分深入探究、创造。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本、无源之水。动手动脑是学生独立思考、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具体落实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里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四、强化应用,拓展创造性思维空间

数学不仅具有卓越的智力价值,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显得越来越重要。数学教学的最高目标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提炼数学知识中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并运用这些思想、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去解决、去研究、去探索现在以及今后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怎样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创造水平呢?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数学内容,加大引入实际问题的力度,帮助学生掌握从实际背景中抽取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使他们体会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强化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将课堂教学延伸,可结合初中的探究性学习课程,组织学生到周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应用,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即使学生没有显著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得到了磨练,思维得到了锻炼,开阔了眼界,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

篇17:[作文教学论文]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文教学论文]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在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正如美国人拉玛的所言:“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最主要的竞争力,没有创造性思维,势必会在竞争中失败。”1999年6月13日,xxx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收益颇丰。

一、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创造作文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直觉思维是发明创造的先导,而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创设作文教学的情境,增进作文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加上不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且观察往往笼统,不精确,作文时无话不说,因而造成作文难的现象。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则能再现生活情景,比较持久地吸引学生,只要教师认真指导,学生的思维状态就大不相同。如上《记一次袋鼠跳》作文指导课(苏教版教材第6册第7次作文要求:把最感趣的一次活动写下来。)作文前先有目的,依顺序摄录了“袋鼠跳”的全过程。在作文指导课上我们引导学生看录像,采用“定格”或“不定格”形式,先放“准备跳”再放“开始跳”,最后放“比赛结束”。所以比赛的过程学生一目了然,作文描写言之有序。并且将“开始跳”定格,让学生仔细观察各自跳的样子像什么?学生定睛细看,有的像活泼的袋鼠,有的躬着身子,像可爱的兔子,有的慢腾腾,像笨拙的狗熊……学生在老师具体引导下,一边观察,一边描述,一边想象,思维十分活跃。

二、运用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更有人将想象比作思维的翅膀。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没有创造。

大家都知道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的优势,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改写、读写、扩写等想象作文,就是再造想象的训练。小学语文教材上有许多篇目都适宜做这方面的训练。比如《凡卡》这篇课文的结尾非常含蓄,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阅读后,我们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已的想象写一个实在的结尾。我们还利用这个“诱因”诱导学生去联想,勾起沉淀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讲述一个关于“自已童年的故事”。每人都有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丰富而动人的故事。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把课本知识转化成能力,而且在情感上也得到熏陶。

三、倡导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之一。创造性思维的生命力在于怀疑和批判。没有怀疑和批判就不会有创造。创造型人才就是有怀疑和批判精神、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在作文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多向思维,这种思维苗头,虽然稚嫩,却颇具生命力,不可轻易否认与扼杀,对于其中蕴含的怀疑批判精神应予以倡导。所以每接新班时,就教给学生讲评,先学别人作文的优点,再用批判的眼光互相指出作文中的缺点,提出改进意见。教师评出优秀习作让学生评赏,与自已的作文比较。对带有共性错误提出来让大家分析、比较,总结出教训,拟定修改方案。然后,重点指导学生独立分析自已的作文,综合同学、老师意见,学习运用人家作文优点,改出高质量的作文。当然,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不能忽视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性、层次性,离开了学生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包括一般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无本之木。我们必须从每节课、每个环节实实在在抓好,在学生的素质能力方面下功夫,以逐步接近和实现创新教育的理想目标。

相关专题 培养学生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