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有关的议论文

lin_jun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lin_jun”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体育有关的议论文(共12篇),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关于体育有关的议论文

在来安中学举行的“奥运我最爱”的主题班会上,小华最喜欢奥林匹克的格言,大伟希望有一天能为世界冠军,而我更赞同小齐的观点: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体育锻炼,贵在参与。

奥林匹克精神之一就是重在参与,人们享受的是一种展示自我的过程,每个人都是成功者,都是英雄.

孙杨在获得成功的路上,就一直在享受游泳带给他的快乐,他还未上小学时就爱上了游泳,并立志站在国际赛场上。,17岁的孙杨进入奥运会赛场却只拿到了第八名的成绩,但他依然觉得很成功,至少他能够出现在奥运会上。这也许就是他在伦敦奥运会上保持好心态的重要原因。金牌是成功的标准,但是能参加自己喜欢的游泳比赛,更是他的成功。奥运会的金牌每四年就可能会易主,但是享受过程的快乐却能保持终生,获得冠军的孙杨在乎的是自己还能否再次与世界顶尖选手一争高下,这才是他参加比赛的初衷。

最喜欢“更快、更高、更强”的理由固然也不错,但是“更快、更高、更强”的结果却要在不断参与中取得。

曾经名噪一时的“NBA灰姑娘”林书豪,NBA选秀时名落孙山,在两年内辗转于三支球队的替补名单当中,先后被火箭队和勇士队裁员,但他却从不气馁,坚持刻苦训练,只因“在NBA打球是我的梦想”。在他自己看来,他享受的是打球过程中体验到的快乐。如果他只盯着成功二字,如此艰苦地训练却没有得到冠军,他可能会放弃参与,他又如何能享受参与过程的美丽?他又如何能到达“更快、更高、更强”的境界?

选择为国增光,成为世界冠军,这固然很好,但是如果成不了冠军,是不是要放弃参与,放弃锻炼呢?

锻炼身体,享受过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失败并不可耻,若乐在追逐的过程中,谁能说这种经历毫无意义?第一位集奥运会、世锦赛、汤姆斯杯冠军于一身的印尼羽毛球运动员陶克非,因以后屡屡败于于林丹和李宗伟,一直没有再进入过世界大赛的决赛。但他至今仍坚持参加各项世界大赛,并认为能参加自己喜欢的羽毛球比赛就是最大的成功。而北京和伦敦两届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冠军林丹也曾表示,希望自己像陶克非一样享受羽毛球。屡败于林丹手下的李宗伟,也欣然接受了既生瑜、何生亮的事实,因为他享受到了过程的快乐。

体育如此,人生事事如此。

篇2:关于体育有关的议论文

浅谈体操教学中保护帮助“以人为本”

保护与帮助是体操教学的一大特点,也是体操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正确的运用保护和帮助,有利于减轻练习者的心理负担,消除顾虑,增强信心,预防运动损伤,便于尽快地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掌握动作,提高动作质量。因此,加强保护与帮助在体操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但在保护和帮助中,我们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有胆大粗心的,小胆心细的;对器材有畏惧心理而不敢做动作的等等,这些特点就要求教师在教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合理的保护帮助手段对其进行帮助,这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1.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网络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本问题加以研究得出结论,供大家参考。

2.结论与分析

2.1 以人为本的诠释

以人为本的直接解释是以人为“根本”。

严格意义上说,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而我们在体操教学中,借鉴其原则,在保护和帮助中运用其原则,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分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和完成动作。

2.2 保护和帮助的重要性

在体操教学中,因思想方面的原因造成运动损伤往往比例较大。其主要表现是准备活动不充分,没有保护与帮助,麻痹大意等。出现这种情况,多因保护与帮助未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且未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包括教师自己进行和指定学生之间进行的保护与帮助。为此在体操教学中必须提高对保护与帮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教师和学生在实施保护与帮助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不仅将其看做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而且要认识到这是维护和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加速掌握动作技术进程的有力措施。克服“动作简单,不必保护与帮助”的错误思想,做到耐心细致,即使没有出现危险,也不能麻痹大意,防患于未然。一旦出现危险,要有舍己救人的精神,不惜一切竭力救援,使练习者摆脱险境。此外,教师除了指定有关人员实施保护与帮助外,应加强课堂纪律的教育,提高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严密组织好课堂教学,合理运用教法,安排好运动强度和密度,为保护和帮助创造良好的条件。

2.3保护帮助在教学中的作用

2.3.1加速学生对难度动作的掌握

有的体操动作难度较大,练习者难以独自完成,必须在保护帮助下完成,如双杠的手倒立、跳马的前手翻、吊环的后摆上、自由操的后空翻等。这些较难的动作,对于一般练习者的神经系统、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有很高的要求,在练习过程中要想建立动作概念,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必须在保护帮助下完成。

2.3.2消除练习者的恐惧心理

由于体操动作复杂多样,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见到,而在体操中是常见的。如回环、翻转、腾越等。人在翻转时处于腾空状态,有时甚至要连续做几个翻转,这对人的心理压力极大。要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只有反复实践才行。由于人体在一些器械上处于一定的高度且有复杂的空间变化,因此有可能造成脱手碰撞等危险情况,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器械的恐惧,为了保障学习的安全,在教学中要不断地采用正确的保护帮助,使学生消除恐惧心理。

2.3.3根据不同的对象做到区别对待

对于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特点,在运用保护帮助上应做到区别对待。例如,对肥胖型的学生多助力,以诱导性助力帮助方法,逐步进人正式动作的练习。

3.合理运用“以人为本”原则

3.1保护帮助方法的“以人为本”

保护帮助方法分三种:准备活动中的保护帮助、器械上的保护帮助、他人的保护帮助。

在一般准备活动的基础上需要强调的是,进人具体练习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准备活动。如腕、颈、背等关节往往受伤比例较大一些,因此,在准备活动中根据上述部位的关节做专门的练习,注意局部负荷量,合理安排项目顺序等,是值得教师认真对待的问题。在项目和动作的调配上,支撑项目和悬垂项目,跳跃项目和技巧项目,支撑和垂悬动作等不要重复进行。

在准备活动时要采用“以人为本”,掌握学生的兴奋点,合理利用合理的活动帮助学生充分热身,为下面的课程做好准备。学生中有好动的,你让他跟你正规的做徒手操,拉柔韧,他没激情。根本就热不了身,极大影响下面的课程,那教师就可以采取别的方法帮助去热身,比如,教师和学生互动做个游戏等,积极性起来了,也热身了,目的达到了,那么课也就能在学生积极性很高的情况下完成。这就从根本上发挥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没有保护与帮助的情况下造成受伤,除表明思想上不够重视,缺乏严密的组织教学外,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欠缺是一个较严重的问题。由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在出现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不能“自护”。故进行保护与帮助时,要取得学生的密切配合。教师要在每个动作要领的示范讲解后,及时向学生传授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使学生在练习中能独立运用,这是不断提高保护与帮助能力的重要措施。例如教会学生在出现危险情况时,顺势做曲臂、团身、滚动、下蹲等,保持全身肌肉紧张,减缓冲击地面的力量,避免头部直接触地,此外改变动作性质和身体姿势。中止练习,紧握器械等亦是自我保护的有效方法。

器械上的保护帮助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完成动作的根本。学生能否完成动作,不仅仅是靠自身的大胆和对技术的掌握来衡量,也要靠教师对学生在完成动作中的保护帮助的合理程度来看,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要了解,能从本质上帮助学生完成动作,这是“以人为本”原则的良好体现。

保护和帮助不当亦会造成运动伤害,主要反映在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和手段上。这方面既包括了教师对所传授的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是否清楚,也包括学生对该动作的保护帮助是否理解和灵活运用。为掌握好某动作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必须根据动作技术的需要,处理好站位和观察,操作部位和操作手法,操作时机和脱保等关系。眼疾手快、步伐灵活,判断准确是保护与帮助成败的关键。首先有正确的站位和能迅速起动的身体姿势。一般是两腿自然前后或左右开立,两膝微屈,两手放于体前,上体前倾,为迅速起动做好准备。双杠支撑的动作一般站在器械的侧面,悬垂类后摆动作应站在器械后侧下方,翻转类动作则应根据动作的特点和变化站在做动作瞬间身体重心投影点后侧方。在选择好有效位置和保持迅速起动姿势后,要冷静观察练习者完成动作的情况,对技术变化大的动作,手眼协调地作出反映。一旦发现有危险,要立即移动到练习者重心轨迹的垂直线位置,运用保护或帮助的方法,使其完成动作或中断练习。一般而言,对绕横轴翻转动作是观察其头部和身体姿势,对绕纵轴的

翻转和摆动动作是观察其肩部或躯干,而绕复合轴的动作则应观察其身体姿势的变化和完成动作的规格。

他人的保护帮助,所说“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的不明显,但也是存在的。一学生做动作,而另一学生采取保护动作时,主动保护帮助的学生要根据被保护的学生的现场情况来采取措施,这样才能保护到位,减少伤害的发生。

3.2 保护帮助手法上的“以人为本”

保护手法有直接助力、间接助力两种方法

直接助力的操作的手法包括保护手法和帮助手法。常用的保护方法有接、抱、挡和拨等,可以使练习者改变身体位置,减缓或加快动作的速度,避免剧烈摔倒和砸碰器械而获得较为安全的落地姿势。帮助手法有托、送、挡、拨、搓、扶、推、提、拉、压、扶持等。如前手翻(顶、托、扶持)具体运用时应根据动作要求和当时情况决定。

之所以有这些手法,最主要的还是学生自身对身体的控制能力不好,教师就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如:托、送、拨等手法,帮助学生完成动作。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采取的这些措施,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间接助力主要有信号帮助、标志物帮助和障碍物帮助等手法。信号帮助:常用掌声、语言作为帮助手段。如双杠手倒立时常用收腹、前移、后移等。标志物帮助:通常用竹杆、小旗、实心球等实物。如鱼跃前滚翻时可用竹竿做高度标志、跳马可有小旗做步点标志等。障碍物帮助:常用绳子等实物。如:前空翻时可用绳子做障碍物,让学生越过这个高度。

这些辅助手法的运用,能极大的帮助学生完成动作,学生做动作时,有这些手法帮助学生加深印象,集中注意力。这些手法的运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而采取的,也就是我们上面说的“以人为本”。

4. 结论

4.1保护和帮助在体操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是体操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去除对体操的恐惧感,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以人为本”的原则,使体操课上的更好。

4.2保护和帮助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充实与完善才能提高作用及质量。因此保护和帮助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还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加强实践环节达到教学的目的。

4.3保护和帮助的方法和手法在体操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运用要以“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依据贯彻到每节课中。

篇3:关于体育有关的议论文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恢复

很多人在运动之后都叫苦连天,浑身酸痛,好几天都感觉很累,缓不过来。这很正常,运动量大了或者改变训练方法,许多健身爱好者就会感觉疲劳。可是,身体累,大多数人都认为需要好好补补,但好好吃就能补回来吗?怎么才能科学的恢复过来呢?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疑问。疲劳是一种生理性现象,只要不是因为疾病所造成的或者是过度疲劳,一般不影响身体健康。人体生理学认为疲劳对人来说是一种保护性的机制。同时疲劳又是一种运动量的标志。对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疲劳是一种正常的反应,没有疲劳就没有超量恢复。当然前一次疲劳没有消除而新的疲劳又紧接着产生,积累起来就会造成过度疲劳,不利于身体锻炼,也不利于身体健康。因而及时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显得格外重要。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一、简述运动性疲劳

(一)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自1880年莫索(Mosso)研究人类的疲劳开始,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了。许多著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不同的概念。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上对疲劳的概念取得了统一认识,即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这一疲劳概念的特点是:①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②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间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各指标的同时改变都可用来判断疲劳。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

(二)心理疲劳与身体疲劳

疲劳一般分为心理疲劳和身体疲劳。心理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行为改变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身体疲劳是由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下降。身体疲劳分为全身的、局部的、中枢的、外周的等类型。身体疲劳常因活动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在运动竞赛和运动训练中,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是密切联系的,故运动性疲劳是身心的疲劳。

二、消除运动疲劳

体育锻炼后身体会产生一定的疲劳感,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方面是:社会科学论文肌肉力量下降,收缩速度放慢,肌肉出现僵硬、肿胀和疼痛,动作慢、不协调是肌肉疲劳的表现;第二方面是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注意力不集中是神经疲劳的表现;第三方面是内脏疲劳,其表现为;呼吸变浅变快,心跳加快等。

由于运动量不同,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产生的疲劳也有不同程度之分。一般将疲劳分成三个层次:轻度、中度和非常疲劳。运动后产生疲劳感是正常的。轻度疲劳可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中度疲劳通过采取一系列手段也很快能消除,不会影响身体;但如果重度疲劳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损伤身体。研究证明,运动员提高体育成绩最关键的两个条件是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和恢复手段的有效性,由此可见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重要性。

疲劳是由于活动使工作能力及身体机能暂时降低的现象。根据疲劳产生的机制和疲劳的分类,消除疲劳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一)、消除疲劳的途径

1.用各种方法使肌肉放松,如整理活动、水浴、蒸汽浴、桑拿浴、理疗、按摩等,能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排出及营养物质的补充。

2.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机能状态来消除疲劳。如睡眠、气功、心理恢复、放松练习、音乐疗法等。

3.通过吸氧、补充营养物质及利用某些中药来调节身体机能补充机体在运动中大量失去的物质,促进疲劳的消除。

(二)、消除疲劳的方法

1、充足的睡眠

睡眠是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加深的结果,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睡眠时机体感觉减退,意识消失,全身肌肉处于放松状态。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非常重视睡眠。青少年和成年运动员每天要保证8至9小时的睡眠,特别是在大运动量训练和比赛期间,睡眠时间应适当延长,机体的疲劳能得到有效得恢复。

2、科学的整理活动

剧烈运动后骤然停止,会影响氧的补充和静脉血回流,减少心血输出量,致使血压降低,造成暂时脑贫血,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对机能的恢复、疲劳消除和肌肉酸痛的消除都不利。因此,在运动后应做适当的整理活动。做整理活动时量不宜大,动作尽量缓慢、放松,使身体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如进行慢跑、走或做放松操,同时进行深呼吸;也可随音乐进行放松跳动等。若活动量过大则会超量恢复,疲劳不但不会消除还有增加。

3、按摩

按摩是加速疲劳消除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常用的按摩方法有机械按摩(按摩椅、带式按摩机、按摩床、滚动放松机和小型按摩器)、水力按摩、气压按摩以及人工按摩。通过按摩不仅能促进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使因疲劳引起的神经调节紊乱消失,而且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加强局部血液供应,促进代谢产物的排出,加速疲劳的消除。

按摩的部位,根据项目的特点和疲劳程度而定,一般将按摩的重点放在运动负荷最大的部位。采用人工按摩时,肌肉部位以揉捏为主,交替使用按压、抖动和扣打等手法;关节部位以揉为主,穿插使用按压、搓和运拉,按摩开始和结束时用推摩和擦摩的手法,按摩可在运动结束与整理活动一并使用,也可在运动结束洗澡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当运动员非常疲劳时,需休息2至3小时再按摩。

4、温水浴

运动后进行温水浴,可刺激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改善神经、肌肉的营养,同时可使汗腺分泌增加,肌肉放松,达到加速消除疲劳的目的。温水浴的水温为40℃士2℃,每次10-15分钟,勿超过20分钟。

5、心理疗法

心理疗法主要是意念活动。运动后通过一定的套语暗示,可消除神经紧张、心理压抑,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速疲劳的消除和机能恢复。目前常用的有自我暗示和自我催眠。如:在全身自然舒适的状态下进行暗示——“我躺在一个舒适的地方,空气新鲜;我放松了,没劲了,眼皮发沉,劲部放松,腰背放松,大、小腿放松,全身放松”。在设计暗示语时,勿须考虑语言修饰和语言的逻辑性。暗示放松时间为l0分钟左右。

6、药物疗法

为了尽快消除运动性疲劳,可适当使用一些药物,在排除兴奋剂的前提下,尽量使用维生素或天然提取的专用药物。这样能有效地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加速新陈代谢,补充能量;减少组织的耗氧量,减少氧债,改善循环尤其是微循环,提高生物氧化过程,补充肌肉营养;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扩张冠状动脉。日前常用的有维生素B1、B12,维生素C、维生素E,黄芪、刺五加、参三七、人参、鹿茸、冬虫草和花粉等。

另外,保持良好的心情,也能加快疲劳的恢复。

三、结论

总之,运动性疲劳虽然不是疾病,但疲劳得到累积的话,对人的身体各各机能也会有不良的反应,因此我们要及时的对运动性疲劳加以恢复。以上介绍的方法针对性强,没有条件的,可以选择几种恢复法,如温水浴、按摩、心理疗法等,完全不用花费多少,就得到身体的放松和疲劳的恢复,何乐而不为呢。

篇4:关于体育有关的议论文

体育游戏是人们比较喜欢的文化娱乐项目之一,也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作为一种活动形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特别是在开发学生智力,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教材这一艺术性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动作技术、技能,及时培养学生坚毅,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和集体主义观念等优良品质,都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深入地运用游戏教材效果更好,更合理,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下面我谈谈对此问题的几点粗浅的体会和认识。

1.体育游戏在准备部分的运用 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部分主要任务就是用较短时间,迅速将学生组织起来,集中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机体从相对静止的状态进入到比较活跃状态,为基本部分的教学做好准备。然而,大多数教师在体育课准备活动部分都采用常规性准备活动,让学生绕操场慢跑几圈,做几节徒手操,身体各个关节活动一下就算完成。如果不管讲授什么内容,都千篇 一律,长此以往,只限于这一种模式的情况,不但不能活动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兴趣,而且对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也是不会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课程的内容,任务适时安排一些体育游戏来提高学习兴趣。假如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双手胸前传球,如按上述准备活动的安排,达不到预期效果。在准备部分中,就可以以游戏的方法安排“头上跨下传接力”、“运球接力”等游戏,使学生在竞赛中既活动了身体,又掌握了球性。

2.体育游戏在基本部分的运用 基本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新教材、复习旧教材,使学生牢固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各种基本动作只有在反复练习中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牢固的掌握。但多次重复某一动作,学生会感到单调枯燥。如,上短跑课时,过去就是一味强调反复练习次数,时间一长学生就产生了厌烦情绪,感到没有意思,以至对体育课产生逆反心理。如果改变过去的那种单一的教学法,利用游戏竞赛的方法,将全班学生按技能分成若干个组,进行综合性的练习比赛。如,“迎面接力”,“15米行进间高抬腿——15米后蹬跑——15米冲刺跑”。通过这样的安排学生不仅愿意做,还会大大的增强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更重要的是动作技术的形成是在不断的泛化,强化中实现的。所以我们认为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掌握动作技术和技能,也只能靠不断的反复练习,诱导强化从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的生理规律来看,教学中只靠强硬的命令,没有科学有趣的教法和组织形式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体育教学的基本部分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游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效内容。 再如,长跑项目是学生的头痛的一个项目。如果教师始终采用一种练习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感到头疼,单调,学习情绪和意志品质等方面都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结合教学内容把长跑课变成游戏课。如,采用“接力跑”、“追逐跑”、“领先跑”、“队形变换跑”……这样既能使单纯的跑变成各种形式的跑,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3.游戏在结束部分的运用 结束部分的主要任务是有组织地结束教学活动,使学生身体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这部分的体育游戏做以动作缓和,运动量小的形式进行,为了不使学生兴奋性提高,竞赛性的游戏要少,相对间隔时间要大。主要以看、听、说等形式进行,把音乐、舞蹈融进于练习之中,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达到积极放松和恢复的目的。

4.运用体育游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体育游戏作为基本内容的辅助性练习和专项练习应紧扣课的基本内容.时间不要太长。游戏的动作必须在动作技术已经基本掌握的前提下来安排,对于动作要求高,难度大,危险性较大的内容,在选择游戏进行专项练习时一定要慎重。否则易形成不正确的动作定型,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好的影响。 (2)在安排游戏过程中,学生性别不容忽视。在游戏创编和选用上,由于男女学生在心理、生理上发育的不同,从而使他们在身体素质,承受运动负荷大小不同,要求不能千篇 一律。

篇5:体育的议论文

论体育解说员的专业素养——从体育解说员与体育记者的关系说起

摘要:体育解说起源于记者,又高于记者,不同的社会角色后面也反映了体育解说员专业素养的需求,是否能正确引导舆论走向,坚持正面报道;是否能具备一个良好的洞察能力并且随机应变.是否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能让一个比赛在解说员的口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是否具有广博的学识能在现场解说中也能不露短既能说故能也会讲道理

关键词:解说门,新闻素养,语言风格,文化底蕴

央视“解说门”事件后,体育解说界像经历了一场地震。体育解说员的社会角色是什么?是导游?是球迷?还是记者?很显然,当一个人以体育解说员的身份坐到转播台上的时候,他的社会角色应该是从事现场报道的记者。体育解说员要有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所应该具备的良好的新闻素养。

体育解说员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体育解说员也必须要有良好的新闻敏感性和客观报道的精神。新闻敏感是任何一个记者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体育解说员是在前沿阵地进行现场报道的,这就要求体育解说员头脑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意识。当然,这些都要以客观的新闻事实为依据,进行客观的报道解说。著名体育解说员、评论员宋世雄老师的解说情绪激昂,声音往往很高,但从不声嘶力竭地喊叫,永远让观众感觉他是解说员,而不是哪个队的球迷。著名“解说门”事件的出现,其根源在于解说员的情绪严重失控,从意大利赢得点球到比赛结束,解说员化身成一个狂热的球迷,呐喊高呼,完全忘了自己的记者身份。“体育解说员当然是有感情的人,足球解说也确实需要激情,只是激情不能用在为其中一方摇旗呐喊而对另一方冷嘲热讽。”【1】丧失了客观公正性的解说是没有价值的,客观公正的解说永远是一个解说员应遵守的原则。体育解说员还要有娴熟的现场驾驭能力的同时还有能够抓住典型和捕捉细节。体育解说员的洞察能力,临场反应和表达能力,应当说这是记者业务功底临场的集中表现。

要做一个合格的体育解说员,在具备了一个专业记者的素质的同时,还要具备一个现场主持人的专业素养。曾任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主任的马国立指出:“优秀的体育解说员要有对项目的迷恋和热情、冷静的头脑、渊博的体育与体育外的知识、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和很好的临场应变能力。”

一个体育解说员必须具有像主持人那样的深厚的语言表达功底。体育解说员必须经过实际播音训练,做到普通话标准,口齿清晰,声音圆润,刚柔相济,语速合理。体育解说员要练就扎实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电视体育解说员的话语既要符合一般传播学对语言的要求,又要符合体育解说这类谈话体语言的要求,即“吸收书面语言的优点——讲究语法修辞,逻辑性强,准确鲜明,又吸收日常生活口语的长处——自然朴实,通俗生动”。【2】应提高解说语言素质,力求语言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用浅显易解的语言解释体育专业术语,就象在跟观众进行口头对话,并适时根据赛场上的情况,把握自己的解说节奏,张弛有度,收发自如。此外,体育解说员应善于捕捉赛场上引起节奏变化的“赛点”,充满激情,即兴发挥,制造转播中的小高潮。【3】

体育解说员要努力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要努力追求自己富有个性的声音形象,要保持自己声音形象的相对稳定性,以利于在观众中形成较稳定形象。在这一方面,著名体育解说员、评论员宋世雄堪称典范,他的声音是全中国人所熟悉的,那声音具有独特的魅力。用宋世雄自己的话说:一个体育转播员首先要做到的是全身心投入,精神高度振奋,情绪非常饱满,这样才能与比赛场上激烈的运动相协调。【4】可见激情饱满是他解说风格的核心。

体育解说员要具备主持人的冷静敏捷的应变能力。体育解说是一种高度即兴的播讲形式,它要求播讲者思维敏捷,语言反应迅速。另外,解说员还应具有 对比赛中的突发事件的能力。如比赛中因故中断了很长时间,要想方设法应对可能出现的“冷场”。赛事进行当中,解说员要随机应变,协调好转播团队的转播工作,与解说嘉宾默契配合,共同做好解说工作。

体育解说员必须具备体育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体育解说员非常注重和强调专业性,要避免什么项目都能播,什么都不精的状况。体育解说员又是个“杂家”,其广博的文化修养是必须的。没有开阔的视野,较为博杂的文化知识,很可能出现“卡壳”的问题。解说员要成为赛场和电视观众之间的纽带,电视体育解说员要能给观众营造一种“大家一起看比赛”的陪伴感。从数量上讲,大多数观众是属于看“热闹”,他们希望主持人能引导他们会看比赛、看懂比赛。我们的解说员必须具备一个演讲家的素质,既要会说故事,又要能讲道理。

总之,体育解说员源于体育记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又高于体育记者,集专业记者与现场主持人于一身,其造诣需要日积月累,绝非一蹴而就。从优秀的记者到优秀的体育解说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如今体育离不开电视,而电视体育直播离不开体育解说,因此体育解说员前途光明也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田秋生 《体育解说员的角色定位与行为规范 》 新闻记者第8期

【2】孙正平:《谈谈体育节目主持人》 见:岑传理 《金话筒的诉说——电视体育节目的解说与主持》 中国经济出版社

【3】宋世雄 《宋世雄自述》 作家出版社

【4】寿文华 《体育解说员的专业素质和培养》 《现代传播》第5期

篇6:体育的议论文

题目:论如何提高上排球课的积极性

摘要:大学校园开展了体育选课制度,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根据自我条件选择自己喜欢且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当然排球兴趣选项课是大学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如何能够提高学生对排球课的积极性,在愉悦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切实加强和实现对大学生身体的锻炼,值得我们来探讨。

关健词:健康、排球运动、提高积极性

一.健康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人人皆知的。但是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根据医学证明,一个人每天进行运动至少在三十分钟以上才能有效的保证身体健康,防止肥胖和各种疾病。

运动对于改善机体的惊奇能力。第一,改善身体肌肉和脂肪比例的能力。第二,改善内脏器官及相互间协同的.能力。第三,改善身体反应及适应能力。第四,改善一个人的思想和意志。这点我想是很少人能意识到了,但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发现经常运动的人他们一般都具有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宽大的胸怀、很强的自信,勇于挑战的劲头。以上都能通过运动加以锻炼,而这又是一个成功人士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我们大学生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而恰巧的是,我们大学的排球运动具有竞技与娱乐并存的特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技术水平的人都能参与,或活动,或比赛。经常参加排球运动,不仅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功能状况,同时又能提高人的力量、速度、弹跳、灵敏、耐力等专项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所以,,经常参加排球运动会使人们在兴奋与愉快中增进健康,强健体魄。而且经常参加排球运动的训练或比赛,会学到很多控制自己情绪和调节自身心理的手段和方法,如连续失误如何使自己尽快冷静下来而且不灰心,比分落后时的沉着和不气馁,关键比分时进攻不手软的自信心等,都是对自己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锻炼。

二.排球运动

排球运动源于美国。1895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霍利约克市,一位叫威廉斯·盖·摩尔根的体育工作人员发明的,当时,网球、篮球很盛行。摩根先生认为篮球运动太激烈,而网球运动量又太小,他想寻求一种运动量适中,又富于趣味性,男女老少都能参加的室内娱乐性项目,就想把当时已广为流行的网球搬到室内,在篮球场上用手来打。这种游戏开始时,他将网球网挂在篮球场上,用篮球隔网像打网球一样打来打去进行游戏。但室内篮球场面积较小,网球容易出界,于是他作了某些改进:一是把网球允许球落地后再回击的规则改为不许落地;二是把网球的体积扩大;三,篮球太大、太重,不能按预想的方式进行游戏,便改试用篮球胆。而篮球胆又太轻,在空中飘忽不定。玩起来不方便,难于控制。于是,该市的“司堡尔丁体育用品公司”试做出了圆周为25—27公分(约255—346克)规格的球。这种新上市的球类项目,最初没有固定的名字,也没有一定的场地和规则。参加比赛的双方人数不限,只要不使球落地,从网上回击到对方场地便行。这个新的运动项目最初起名叫mintonette(小网子),第二年(1896 年),斯普林菲尔德市立学院的艾·特·哈尔斯戴特博士将此球命名为“华利波”(VolleyBall),现在国际标准用球虽历经百年,进行了千百次的改进,但球的规格和第一代的球几乎差不多。当然现在的排球运动是由两支人数相等的球队,在被球网隔离开的两个均等场区内,根据规则,以身体任何部位将球从网上击入对方场区,而不使其在本方场区内落地的、集体的、攻防对抗的体育项目。

大学生通过排球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习,要了解排球运动的文化,懂得排球运动的特点与锻炼价值,掌握简单的技术原理,逐步提高基本技术的动作质量和综合运用所学各项基本技术的能力。能够参加排球比赛,并在比赛中运用最基本的排球战术,了解最基本的排球竞赛规则,懂得如何欣赏排球比赛。在运用排球技战术的比赛时,锻炼身体,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排球比赛中,有球不能落地而且击球至多3次必须过网的特有规定,使参加排球比赛的人总要随时准备弥补同伴因判断错误而无法接,或因其他原因没接到位的球,为了发挥本方的进攻力量,而不惜奔跑扑救,给下一次击球人创造方便条件。排球运动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项依靠判断的运动,尤其在现代的排球比赛中,准确的判断已成为制胜因素之一。判断的基础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通过观察对方和同伴的动作、击球的声音、场上的布局等,预测将要发生的情况而迅速做出决策。排球比赛也是一项靠集体配合取胜的球类竞赛,个人特长的发挥往往是在同伴发挥特长的前提下取得的。因此,运动员在场上要相互协调,并不断观察同伴的意图,才能默契地与之合作。因此经常参加排球运动,可以培养人的优良体育道德作风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可以看出,体育运动的意义非常重大。而其中又以排球在我国历史较久,而且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技术水平的人都能参与其中,因此排球运动较其他体育运动更易于在我国普及。所以既然我们选择了排球课就应积极的参与其中。

三.提高积极性

要提高学生对排球课的积极性,要考学生和学校、老师共同努力。首先,从学校和老师的角度,在理论课教学中应把排球理论作为一个重点来讲,特别是大学生由于年龄,经验的局限排球意识比较淡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深入讲解排球知识的重要性。从理论上、实例上和心理上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有针对性地突出排球意识的重要性,要让每一位学生认识到排球意识在排球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排球意识贯穿排球技战术中使学生在感性方面认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排球的技战术练习。通过理论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排球运动是一项重要的集体对抗性运动项目。学好排球选项课掌握好了排球技战术可以进行终身体育锻炼项目。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提高学生球感的游戏和球操。如小手球比赛、运球接力、搬瓜接力等。使学生能在100分钟的课上充分得到球感的提高,为学习基本技术奠定基础。在教学前期的基本技术教学环节中,多采用先提问题,后示范,再提问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练习手段上,依据先两人后三人的练习方法,逐步向教学比赛的模式靠拢。在掌握了两至三项基本技术后,多采用串联练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课堂上还可多用比赛的形式,如连续自垫穿越球网接力,对传接力等游戏。既巩固了学生的动作熟练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在教学中期,应适应排球运动技战术全面发展的特点,多采用分组轮换,讲解接发球防守站位阵型和进攻阵型,综合实际站位示范和练习,培养学生在场上的比赛意识,提高教学比赛的时效性和精彩程度。

在教学比赛时,通过学生裁判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运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排球比赛的鉴赏能力。在一个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众所周知,“师为尊学为卑”中国传统的师生观,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作为教师首先必须抛弃旧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其次要对学生充满爱心。教师的爱一旦浸入学生的心灵,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不仅会使学生萌生出善良、崇高的情感,而且还能点燃起他们的智慧的火花。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应学会向学生学习,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和谐共处,情理交融,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从我们大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有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把排球可当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自我,超越自我的平台,认真的对待它,上课时能过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把它上好,同时,我们还应该树立一种快乐体育的理念,是自己在一种“活泼、自由、愉快”的气氛中,获得成功感受与愉快体验,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

最后,通过排球兴趣选项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切实的提高学生对排球课的积极性,从而最终实现增强学生的体质,丰富学生的体育生活的目的,使学生感受到排球运动的魅力,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 排球运动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 黄汉升 球类运动-排球(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7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 曲宗湖,杨文轩 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 人民体育出版社,

篇7:体育分数改革的议论文优秀

体育分数改革的议论文优秀

时代的潮水奔流不息,置身于21世纪的宏大坐标当中,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的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近日,某省体育分数改革的消息引来巨大争议,支持和反对者众说纷纭。对此,我们不禁思考,体育教学意义何在,体育改革是否合理?

俗话说:“身体是一个人革命的本钱。”我们的一切活动都基于一个强健的.体魄。因此,有支持者认为:重视国民身体素质,身体才是硬道理。我们中学生更应积极锻炼,强身健体,以良好的身体素质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

然在无数学生奋战题海时,体育教学往往被忽视,期末将至之时,体育课也往往成为老师赶进度的“炮灰”。因此,有支持者认为:提高体育分值,可以让家庭更重视体育,此举可以解决体育教学被边缘化的问题。体育教学被忽视的问题,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中学生,体育锻炼尤其显得至关重要,切不可埋头苦读,而忽视了日常的体育锻炼,应深谙身体才是硬道理的崇高理念。

针对某省体育改革问题,也有不少人提出质疑。有人认为:如果学校围绕体育考试科目进行训练会形成新的应试科目。此举可能使孩子们成为教育试验的“牺牲品”。改革意味着风险,稍有不慎,就会成为错误示范,人们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我们相信,只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层层把好关,定能化险为夷,既增强学生素质,又能提高体育教学的关注度,实现共赢。

此外还有另一种声音,认为因体育成绩不好不能上高中影响教育公平。作为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中学生,体育同样是评判我们是否为一名优秀中学生的标准之一,体育成绩的优良对我们升入高中将产生作用,并不影响教育公平。因此,我们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勉于学习,勤于锻炼,着力提高身体素质。

一名新时代优秀的中学生,不应囿于茫茫学海,我们更应增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其意义就在于使我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国之栋梁,以良好的姿态投身学习和生活之中,让我们一起跑步高歌去上学!

篇8:体育分数,其重几何议论文

中考是几乎每一位初中生都要经历的升学考试,也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升学考试是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更是关系到千千万万学生未来命运的能力测评。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我们总要通过不懈努力获取相对的公平。因此,中考的公平公正性,也是值得不断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目前,不少地区都将学生的体育测试成绩纳入中考总分,这一做法体现了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值得首肯。但笔者认为,部分地区的体育成绩区分度过高,身体素质较好和一般的学生,在成绩上可以差十几甚至二三十分,其弊大于利,有失公允。

体育成绩的高低与学生的身体素质息息相关。但是,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有人生来强壮有力,也有人体弱多病,甚至有的学生还存在某些先天不足,只是这种先天不足并不能作为免考体育的标准。因而,那些天生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即使不付出多少努力也能得到不错的成绩;缺乏“运动细胞”的学生,纵使勤学苦练,付出比别人多好几倍的时间,也往往只能勉强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低要求;对于那些先天不足、身体有些微缺陷的学生来说,想要获得好的体育成绩更是犹如天方夜谭。

学习成绩上的不足,以笨鸟先飞、努力得法等诸多方式可以弥补,这也是很多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在找到了合适的学习方法后能够取得进步甚至突飞猛进的原因。但是身体素质上面就不见得如此了。更何况在实际的课程安排当中,体育课往往就是被挤占最严重的一门课程,各门主课都常常挤占体育课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体育成绩做出较高要求就更不合理。

针对当前客观存在的问题。体育成绩纳入到升学总分中无可厚非,但需要承认,有一些地区的分数设置实在是不够合理,动辄靠着体育拉开十几分的差距,试想,一些生来身体素质弱于他人的学生,想要取得理想的成绩,实在难于登天,这样又谈何教育公平呢?如果让他们“扬长避短”,以文化课成绩作为弥补,似乎又背离了在考核中设立体育分数的初衷。

因此,我认为,在体育成绩的考核当中,成绩与分数的区分度不应该过大,学生之间的差距应该控制在10分以内。

篇9:数字技术推动“动感体育”展示议论文

数字技术推动“动感体育”展示议论文

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实时的三维空间表现力、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超越现实的虚拟性,以及所建造的让人能沉浸其中、进出自如、自然互动的虚拟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数字技术在体育博物馆的展陈工作中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一、体育博物馆的数字化工作的必要性

计算机全球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日渐成熟,使得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传统博物馆的本质和经营理念,正面临严峻的挑战。践行“科学发展观”,弘扬先进文化,建设新的数字化体育博物馆,势在必行。

,举世瞩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而作为本届奥运会所推崇的三大主旨之一的“科技奥运”理念无疑为我国的科技水平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家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与国民的科技素养息息相关,而提高国民的`科技素养,则是所有科普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也是文博工作者理所当然的义务。随着科技理念的日趋深入人心,体育强身,科技强国,已成为全民的共识。

根据世界博物馆发展的大趋势和兄弟博物馆的建议,我们认为,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的科研成果,在体育文博工作特别是展示中设立科技体育模块——“动感体育”或曰“数字化体育博物馆”。此模块将围绕科技体育这一主线,把娱乐、体育与科学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互动体验式的科普活动,让大众在轻松的娱乐氛围中增强对于体育和科学健身的认知,激发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参与体育运动、参与科学健身的热情,提高全民健身的科学化水平,更好地引导大众积极投身全民健身活动,将全民健身运动向前推进。

我们应该努力把“动感体育”打造成一个响亮的品牌,以更好地宣传体育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丰富的体育文化,为促进中外体育科学及体育文化的交流、为中国体育科学及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贡献一份力量。我们认为这个设想是科学的、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篇10:体育伦理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探议论文

关于体育伦理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探议论文

我国体育伦理学的系统研究自八十年代中期起步以来,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大量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体育伦理专著,并在职业伦理学、体育哲学社会学的一些研究和著作中,涉猎了体育伦学的内容。在学术组织与活动方面,体育伦理学已是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会中一个独立的学组,近年来多次组织了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议。这些,无不对学科自身的基本建设和体育工作的实际推动以及在促进体育道德文化的广泛传播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当前,体育事业要完成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实现我国第二步战略目标,建设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又红又专的体育队伍,树立社会主义的体育道德风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优势,乃是其基本的和重要的条件与保障。今年召开的全国体工会上,伍绍祖主任的讲话和讨论的《中国体育发展与改革纲要》和《体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等文件中都明确地阐述了这一思想。这无疑为体育伦理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期待着体育伦理学的研究产生新的飞跃。为此,本文愿就体育伦理学学科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的几个问题,谈些粗线的想法。

1关于深化体育伦理学研究的有关思路

近年来,我国体育伦理学的研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努力从中国的国情和体育实际出发,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都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其方向是应该充分肯定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继续坚持上述方向,将体育伦理学的研究不断引向深入。笔者认为,首先应从指导思想、研究思路上注意这样几点:

1.1要牢牢把握和处理好体育伦理学研究和体育现实发展的关系,即体育伦理学的研究幼何反映井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实践。应该承认,我们目前的体育伦理学研究还落后于体育事业实际发展的要求。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革、迅速发展的时代。变化万千的现实生活提出了许许多多复杂的伦理道德问题,期待着理论工作者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比如,在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新形势下,能否和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精神道德领域的负效应?历史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道德为代价,还是道德建设能与其同步发展?为什么近十年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一片加强声中反倒时常被忽视、被冲击、被淡化?这些无不涉及到体育领域。

在体育事业的现实发展中,同样也面临着一大堆伦理道德问题,需要得到科学的说明并解决。其中,急需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现代体育,如何保持体育自身的道德价值,抵制住金钱的诱惑和泛商品化的侵蚀,克服狭隘的局部私利,以捍卫奥林匹克的神圣理想,保证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这是资本主义体育发展中已感受到而无力解决,社会主义体育可以解决但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实践向理论的挑战,又是催发理论前进的压力和动力。为了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科学地揭示体育发展的道德方向,积极促使体育道德对体育事业发展能动作用的发挥。对此,体育伦理学的研究工作应担负起更艰巨的责任。

1.2要扎扎实实地深化体育伦理学基础理论的专题研究。一门新学科的建立,必须要挖掘独特的研究对象的特殊运动规律,并由此建立起自己的基础理论体系。我国的体育伦理学研究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已初步建构起一定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对有关的基础理论,有一定的专门阐述。

但由于学科建立时间尚短,目前对许多基本理论的研究层次还不够高深,有些有价值的理论问题还没有纳入到学科体系之中,特别是不能满足于对普通伦理学理论的直接搬用和表层移植(尽管这在研究初期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比如,体育道德基本原则的表述问题就是至今没有较好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努力使体育伦理学在一般伦理学的基础上,有更多的个性内容,真正成为伦理学的独立的分支学科。所以,当前是否可多搞一些较深入、细致的专题性研究,开拓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基础理论的研究质量。切不能以为体育伦理学作为应用伦理学,就不需强调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

1.3要研究体育道德规范可操作性的方法。体育伦理学所研究的体育道德现象包括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这几个有机联系的方面。体育道德规范是其中。而经由道德意识概括而成的体育道德规范,只有有效地在体育行为实践中产生结果,才构成体育道德活动运行的全部过程,才能使体育道德的价值得以实现。因此,体育伦理学的任务,决不只是提出体育道德规范,更重要的问题是要研究如何实现规范对实践的指导和向实践的转化。

现在,经理论研究所提出的和有关组织所制定的各类各种体育道德规范已不算少了,但其作用又总是不大令人满意,存在着要求和效果两张皮的现象。固然,这不仅仅是理论研究的任务,但体育伦理学的研究对此是否应有所作为呢?笔者认为,可以广泛运用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的方法和其他科学方法,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探索体育领域中现实的道德规范形成的规律和人们现实体育道德意识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与体育道德活动相关的其他因素,进而找出较符合实际的行动措施和操作方法。要研究如何通过努力,日益形成保障体育蓬勃发展的体育道德氛围、机制和格局的问题,使体育道德尽可能具有更大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关于当前体育伦理学研究的部分内容

基于上述思路,我们可对当前体育伦理学急需研究的部分内容,作出大致的例举:

2.1在体育伦理学基础研究方面,需继续深入和进一步展开的研究内容可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体育伦理思想的研究;体育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地位、体系的研究以及体育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和逻辑起点的研究;体育与道德关系的研究和体育的道德价值的研究,体育道德的本质、特点和结构层次的研究,体育道德变革发展规律的.研究;体育道德意识、体育道德价值及其判断的研究;社会主义体育道德原则独特性的研究;社会主义体育道德范畴的内在必然性和其他范畴内容的研究,体育道德实践活动的主客观机制的深入研究等等。

2.2在体育伦理学的应用研究方面,需不断从现实体育实践发展中挖掘和充实的研究课题有:现阶段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道德机制与道德环境的总体或分别的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育道德建设特点与基本模式的研究;近年来体育领域道德价值导向的反思研究,北京亚运精神的内涵、形成与社会效应的进一步研究;体育队伍道德素质的调查研究以及对其加强的、对策研究,社会中的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体育道德意识和体育道德行为状况的调查分析研究;各个基层单位、各项体育活动中加强体育道德建设的经验与方法的总结研究,对各种体育道德问题,如弄虚作假、锦标主义、地区和小团体主义、体育竞赛中的暴力事件、滥用违禁药物等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对各体育管理体制、锻炼训练方法、运动项目形式等的道德分析与道德评价的研究,规范体育道德行为和培养体育道德品质有效途径与方法的探讨研究;体育道德教育宜传的阵地、形式、效果方面的研究,为迎接中国举办奥运会,对创造奥林匹克文化氛围的研究等等。

2.3在体育伦理史和体育伦理学的比较研究方面,也有不少研究不够或尚属空白。至少包括:对体育伦理史上各人物、思想、国别、阶段的分别研究,体育传统道德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的研究,对古今和不同历史阶段的体育道德思想、活动的比较研究;对各应用伦理学科、各部门道德体系的比较研究,对中外体育伦理学、体育道德的比较研究等等。

3关于充分发挥学术组织作用的问题

现代科学研究活动的社会化和组织化,使各种学术组织普遍建立,整合并增益着科研能量。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科学分会体育伦理学学组,作为我国唯一的全国性的体育伦理学的学术团体,在我国体育伦理学的发展中,做了大量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适应体育伦理学研究发展的新的需要,学组需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担负起组织、协调理论研究,规划、引导学科发展的艰巨责任。众多对体育伦理学有研究兴趣的同志,都希望能得到学术组织的帮助,希望能在学会和学组的带领下,形成体育伦理学研究的集体攻关力量。在现有的条件下,学组是否可在如下一些方面有所努力,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3.1健全组织,形成一定人员构成的学术核心,改变目前组织过于松散的现状,并逐渐扩大队伍,为进一步建立全国性的体育伦理学学会或研究会积累条件。

3.2根据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规划要求和体育运动的具体实际状况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和特点,适时地拟定体育伦理学研究选题指南,供研究者参考选用。

3.3尽可能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多组织一些体育伦理学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

3.4适当组织力量,集体申请和承接国家体委有关的研究课题,力争在“八五”期间组织搞出几个有一定规模的研究成果。

3.5密切和伦理学界的广泛接触和联系,积极吸收聘请伦理学工作者参加体育伦理学的研究,力争尽早在伦理学界取得,席之地,使我们体育伦理学组织成为全国伦理学会中的成员。

3.6逐步建立体育伦理学资料库,继续编辑《体育伦理学通讯》,积累、沟通和发布理论研究信息,加强研究人员的联系,积极提供和反映体育伦理学的研究状况与研究成果。

3.7有计划地争取或组织对外学术交流,广泛建立联系渠道,开展有关学术资料的引进工作。

篇11: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的当议论文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的当议论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意识;终身体育

论文摘要: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环节,是联系体育社会化与终身体育的纽带、在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中,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开设选修课,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意识,建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对实施终身体育具有重要作用.

体育的显著特征是大量的多形式的形体运动.通过运动形式及其相关的类似形式去体现和实践体育、社会、生物、心理诸多方面的功能,最终全面发展人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高校体育教学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完善自我形成终身体育观和树立全民健身意识的关键时期,是将来社会体育,家庭体育,终身体育的倡导者、组织者、实践者和领导者.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双边”作用,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观念,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体育兴趣,确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对促进全社会的健身运动,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口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是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

1、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人口文化逐年提高,人们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余暇时间日趋增多,从健康的角度出发,人们需要休闲、娱乐,需要体育,体育锻炼已成21世纪人们生活中促进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是体育社会化的转折点和学与用的衔接,是推行全民健身形成良好健身意识、终身健身习惯和体育能力的关键环节.体育锻炼的特殊意义就在于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在教学中改变学生旧有的体育意识,更新旧的体育价值观及被动体育观,建立和形成主动参加锻炼的体育观,促进学生主动获得增强体质和提高健身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和培养学生体育意识,这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需要,是形成终身体育思想的需要,也是终身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学生的思维、认识、分析、判断能力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他们对体育的本质与功能的认识不断提高,是接受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阶段,也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最佳时期.高校体育教学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应以学生步人社会的家庭生活,余暇生活中的终身体育为指导,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与兴趣,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着手,使体育逐渐生活化.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体育教育与培养的总和.高校体育作为我国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以终身体育观念为重点的体育思想是学校体育深层次改革的关键.体育教学中应将教学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起来,拓宽高校体育的健身、娱乐、心理、保建、实践、竞争等方面的功能,不断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观,养成自我体育习惯,才能使他们毕业进人社会后成为终身体育锻炼的参与者和倡导者.

2、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是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基础

体育意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对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育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总和,是对体育有目的的自觉反应.在教学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设选修课,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使课堂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精神,增设娱乐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教学内容,不断培养体育意识,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概念与习惯,为毕业后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引路人,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闭.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是教师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性关系。

教学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尊心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荣誉、维护自己尊严的自我情感体验.如果没有自尊心也就没有爱心,对自己的缺点或错误毫不在乎,他就无法进步.有自尊心的学生就有一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好胜心.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缺点及错误要严肃、认真地批评,但要注意批评的方法与时机,做到适可而止,防止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是个体获取成功和不懈努力的基本保证,对一个人一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自信心堪称是宝贵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耐心、热情地去帮助成绩较差的同学,循序渐进,培养他们建立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培养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逐渐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

兴趣是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动力.心理学家认为:“兴趣和爱好是活动的动力”.在体育教学中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学内容应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教师在对学生传授技术和技能的同时,相应地组织学生进行有关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新闻知识竞赛,体育理论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观看各种体育项目的比赛,开设选修课,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引导他们从“被动体育”向“主动体育”发展,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观.

3、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从事各种活动都是有目的行动,必须受意识的支配或指导.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要充分发挥以老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完善结合.教师用精练的教学语言,热情奔放的教态,准确而又优美的示范动作,多层次的组织教学,亲切、热情的指导和感情上与学生保持一致,可使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和认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发展思维和锻炼身体的目的,这是养成终身体育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是建立终身体育观念的需要,是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全民健身的需要.

篇12:大学体育垒球教学计策试议论文

大学体育垒球教学计策试议论文

1基于双因素理论的成就激励艺术

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的,“个人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满意和感到不满意的条件是不同的,前者叫作激励因素,主要是与工作或学习的内容本身联系在一起的,包括成就、责任以及个人成长等;而后者叫作保健因素,主要包括环境、条件、政策与待遇等”。激励效果要发生作用就必须有保健因素作为基础,真正其激励效果的是高层次的激励因素。激励因素在双因素理论里面占有很大的比重。那么在学习垒球的技术过程中,每个学生在垒球动作学习过程中都力求获得成功、避免失败,希望自己尽量完美的完成动作,并且能够受到教师及同学的赞扬,垒球教学的成就激励模式就是充分运用这些因素进行垒球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变化根据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解释,一是认识内驱力,在学习过程中这种内驱力多是对某些动作或者项目产生了兴趣,真正的去喜欢这个垒球项目,因而能很快地掌握,所以这种自我的认识内驱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只有不断的提高垒球的技术动作,这样动作好了,技术提高了,也会得到大家的认可,所以在班里也能赢得地位。三是附属内驱力,认为把动作学好变可以得到老师的赏识。激励艺术运用的好,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课堂气氛也是非常活跃和主动的,上课过程中的也是乐于积极表现的,也能反馈给教师强有力的信心,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运用成就激励艺术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第一,提供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就的机会,无论是成绩较好的学生还是成绩略差的学生。使每个类型的学生都可以尝到实现成功时的喜悦,实现个体的自我满足。第二,成就激励艺术应该讲究公平原则。教师在评价和对待学生时应一视同仁、公平合理、奖罚分明。教师对于每个同学都应该是非常公平和公正的。第三,正确恰当的使用荣誉激励,倡导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以及进取心,这也是我们体育课程的目标,从而使学生不断的进步。

2基于目标设定理论的目标激励艺术

目标设定理论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那么人有了需要就能使人们的行为朝着某个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不断的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据美国心理学家弗隆(V。H。Vroom)的期望理论我们可知,人总是渴求一定的需要得到满足和一定的目标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对于激励一个人对我动机具有很大的影响,而目标价值(效价)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积决定这个激励力量的大小。所以可知,一个学生把某种教学目标的价值看的越大,那么能实现的几率也就越高,也就是说该目标的激发动机就越强烈,焕发的内部力量就越大。学生垒球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本身的期望概率大的话,期望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期望自己在学习一年以后能变成什么样,这种内在条件能决定学生能学习到什么程度。

能对学生产生激发力量的目标激励艺术,在大学体育垒球教学中有以下几种主要方式:一是素质目标激励,包括柔韧目标、力量目标、速度目标和灵敏目标等。每项素质目标应有具体内容、数量、考核标准。二是能力目标激励,包括运用专门术语讲解的能力目标、运用;教法能力目标、指挥;调动队伍能力目标、制定;编写文件能力目标、组织比赛与裁判工作能力目标。三是技术动作目标、单元动作目标,每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规格要求,并有具体考核标准,这些目标对学生各方面会起整体激发作用。实施目标激励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目标对学生是可望而又可及的。比如在考核目标中垒球掷远这个项目中,可模底测验一下,在我们制定及格或者优秀的标准时,得考虑大多数的学生,如果目标定的过高,经过努力也达到不了,就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失去信心,如果目标定的太低,无需耗费多少力量也能达到,则难以调动学生奋发的激情,不能起到推动和鞭策的作用。第二,目标激励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比如将垒球传球技术动作目标分成几个步骤,每个步骤分成几个技术动作,每个动作分解成几个部分,小步子简单易行,能够提高学生的期望概率,在实行小步子的过程中,不断的鼓励和表扬也有利于动作的固定,同时小目标也便于通过信息反馈,检查落实,从而客观有效的定向控制,逐步将学生导向既定的总目标。第三,目标激励应具有充分的调适性,有的学生对某种目标的期望估计过高,结果出现伤害事故,而有的学生对某个动作目标的期望值估计过低,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完成这个动作,由于信心不足而产生畏惧情绪。在垒球测试中全垒跑的过程中,我们按照男女性别的不同定了不同的标准,因此,教师应对不同学生完成动作的要求有所不同。当然,教师也应注意不要让学生轻易地调整目标,频繁的变化,应相对稳定地维护目标的严肃性与公正性。

3基于情感需求理论的情感激励艺术

对于技术较好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进步以后,教师在表扬的同时,还应该让他们朝更高的目标去努力,这样兼顾了班级里面的两个极端,让每个人都有目标,每个人都会去努力的。二是教师的示范要具有感染性。在垒球教学中,学生直接感知的对象是教师,教师的情绪、心理品质及讲解、示范对学生情绪有极大的暗示性和感染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教授一些较难的动作时,学生会产生恐惧心理,这时教师的示范动作如果很轻松优美、干净利落,可以消除学生紧张心理,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趣,使学生在知觉和意向中产生一种心理反射:欣赏—羡慕—向往—实践。情绪总是会传染的,当有好的情绪在学生中间的时候,那么成功离学生就会很近了。三是充当角色的激励。体育课应尽可能地应用竞赛和游戏的方式,在比赛中让每个同学体现自己的角色,发挥其团体精神,促进其情感的发泄和寄托,因此,参与者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获得最大的胜利,这种感觉不是任何课上能感觉得到的,所以角色的扮演能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和活跃课堂的气氛。四是结合教材内容,采用适宜的教法,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经常对学生施以增强学习动作兴趣的种种影响,以改变他们的情感特性。

4在垒球的教学中运用激励艺术应该注意的几个事项

(1)激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运用激励时,对每一个学生不要持有偏见,做到公正公平,只对事不对人,不管他是优秀的学生还是普通的学生,另外还要注意激励的时机和次数也要尽量的去调控,尽量的去考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激励要有具体的形式和目的。为什么要表扬,为什么要表扬这几个学生,这都是有目的的,这都是激励学生进步的有效手段。例如表扬学生在击球打棒练习时,就要明确指出学生哪些方面做得好,如挥棒的动作以及发力的顺序是否正确时。

如果只是用“好”、“真棒”等来表扬学生,被表扬的学生和其他同学都不明白究竟好在哪里,应该指出被表扬同学哪个动作“好”,“棒”在哪个方面,让动作不好的同学能通过老师的讲解真正的能知道自己不好动作和优秀同学动作的差距在什么地方,去模仿和改正,这样才能在上课的教学过程中起到很好的作用。除上述两种激励艺术外,还有其他众多激励艺术,这些激励艺术,常常是交叉运用的,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教师应选择比较合理的激励艺术,并在垒球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知识与技术并形成相应的技能,实现战术训练与心理训练的相辅相成,促进垒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和从事这项运动。

相关专题 议论文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