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论文

保障为民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保障为民”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论文(共1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论文

摘 要:实施有效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全部的数学课教学是否合理有效的标准是学生是否获得充分发展。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践;管理层面;研究工作

在新课程理念下,以“学生为主体”为教学指导思想,让我们在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尝试着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行研究。

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行研究,我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开始。

一、管理层面

主要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管理,研究教学环节的实效性评价策略,这是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者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即教学管理者要在研究中实施,在实施中研究,根据操作程序,使日常管理工作深化,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研究,彻底改变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形式化、表面化,负载型管理环节,提高管理的实效性。

二、教研组操作层面

要把单元教材研析、教研活动和专题研讨作为教研组的日常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教研组长,每学期制订教研计划时,要把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作为重点列入工作日程,在组内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活动,备课组长,要根据学科教学实际,配合教研组抓好备课组内的教材研析和教研活动,要在教研组和备课组内形成课题研究日常化、日常工作课题化的浓厚科研氛围。

三、个人操作层面

每位参研教师要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实际,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的操作程序,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研究,并把探索研究中发现的典型问题列为个人课题,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每学期每位参研教师要研究一个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写一篇成果报告。总之,学校行政、教导处,科研室,教研组,备课组以及广大参研教师要分层实施,各司其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工作日常化,日常工作课题化。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里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是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的,学生通过评价,反思自己的错误,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感受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

总之,培养学生反思自己的意识,这是数学课堂努力的方向! 也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的方向。

篇2: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论文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论文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

二、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

三、注重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

四、大胆创新,在表演、游戏中学习。

新课程注意到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认识到了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试想,假若学生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他怎么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无拘无束地问签、创设愉快情景、穿插一些表演、游戏等活动,都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最鲜明的体现。新的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本着

[1] [2]

篇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一、课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着“教什么”,而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限泾渭分明。课程内容由政府和学者专家判定,教师的职责是踏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是课程的实施者,很少有机会发挥自主性,只能跟在课程计划的后面亦步亦趋,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在这种课程观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是难免的,主要有:1、重教材,轻学生。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最大特色是“教教科书”,教科书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考试主要测试的是教科书上的内容,这导致掌握教科书的程度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力图将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纳入自己的预想中,教学过程也就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当设计的环节完成以后,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算完成了,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怎样去掌握,掌握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要到考试时看学生“复制”知识的效果如何才知道。因此,传统教学缺少活力,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2、重结论,轻过程。传统的教学特别关注结论的记取,却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它试图走一条捷径,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最高的效率传递给学生,教师习惯于将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无需动手实践就可以快速地将知识存储于自己的大脑。这种教学设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力,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与个性的摧残。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满堂灌”、“填压式”的教学,出现“高耗、低效”的现象,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苏教版教材的全面实施,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我们改革旧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此,我们经过论证,决定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作为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为了了解“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这一课题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其发展趋势,我们借助网络系统,在“中国教育网站”、“雅虎”、“搜狐”、“好123”等网页上搜索了部分资料,我们还查阅了几十种教育科研方面的报刊及专著。从目前我们检索的资料看,有关新理念课堂教学设计等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有的研究呈现以下的特点和态势:

(1)积极探索新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2)更关注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普遍希望通过优化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国外发达国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较深入研究,单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就有“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法”、“奥苏贝尔接受式教学法”、“威廉斯创造性教学模式”等教学模式。这些研究基础,对我们课题研究有指导和借鉴作用,但还有许多新的问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开发研究。

2、本课题与之联系和区别:

(1)联系:

①研究的对象是一致的。研究的内容都要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②研究的指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③研究的理论依据是一致的。都将以人格发展理论及新课程标准理念为科学依据。

(2)区别:

①研究的领域是不同的。他们限定在各科教学范围内,我们研究只限定在小学语文教学方面。

②研究的重点是不同的。他们研究的内容界定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将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探索课堂教学设计原则、方法等。

③研究的内容是不同的。我们将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设计模式、效果评价及教学策略等几方面进行研究。

三、课题界定:

1、新课程理念:在语文课程设计、实施、评价过程中形成的教育思想、原则和方法的总和。

2、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教授主编得(教学设计))。

3、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即在(语文课程标准)思想的指导下,在新课程改革培养目标、实施原则和评价体系的指导下,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在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分析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学组织形成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用等)实施教学评价、编写教学计划等一系列的具体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课题研究目的:

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包括编写目标、任务分析、选择教学策略等。我们将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设计形式新颖、操作性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思想,张扬学生个性。

(1)构建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改变长期以来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2)在语文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分析,了解和明晰教学设计的过程及要素,探索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的本质联系,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思想、原则和方法。

2、实践意义:

(1)通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的转变,必将导致师生关系的转变,促进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革,从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且有助于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提高师生生活素养和人文素养。

(3)通过本课题研究,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建立开放的教学体系。

(4)通过研究,形成全新课堂教学设计模式、评价体系,将成果向其他学校推广,有助于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彰显学校文化教育底蕴。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教育理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课堂教学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已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口号。

2、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从现代社会发展变革和人自身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学校教育。要求教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态度,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个性品质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创新教育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因而陈旧而僵化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课堂教学生活中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对于师生双方无异于精神的劳役。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等认知心理学家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教学应该创设一种鼓励学习者积极建构知识的情境,提高多元化的信息源和基于真实情况的学习经验。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是积极的、主动的、合作的,并逐渐达到自我控制的学习过程。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4、主体教育理论:教学是“沟通”和“合作”的活动,未来的教学模式将从“人(教师)——人(学生)”系统转变为“人(学生)——应答性学习环境”系统。这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型的教学环境。

(钟启泉教授的(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教学设计研究,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改革课堂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2、构建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从而改变长期来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3、本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教师积极学习教育理论和(语文课程标准),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并将所学的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素质,推进课程改革。

4、在语文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分析,了解和明晰教学设计的过程及要素,探索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的本质联系,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思想、原则和方法。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构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模式研究。根据课堂教学的特性,教学设计有两种情况:一是预先设计,即在课堂教学之前,对教学的观念、计划和规则等进行事前设计;二是适时的设计,即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设计。课堂教学具有“现场生成性”特征,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鲜活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是预先设计和适时设计的可操作的有形框架,但又不拘泥于设计,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活用模式。

基本设想是:

阅读教学设计:初读感知,发现目标→精读领悟,尝试目标→深读积累,解决目标→活读拓展,运用目标。

作文教学设计:启发谈话,激发兴趣→阅读例文,领悟写法→指导选材,开拓思路→创设情境,合作述说→交流构思,评议修改→尝试写作,评改完善。

作文讲评课:谈话导入→重温要求→示例评

篇4: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职数学课堂教学教育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职数学课堂教学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应抓住数学教学这个概念,树立全新的与时俱进的学生观,建立数学观念,优化课程设置,推进教学改革。

【关键词】课程理念;数学观念;教学改革

一、引言

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高职数学课程的理念应体现“三个面向”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主旨,体现世界上相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数学课程改革及数学课程标准的共同趋势或先进经验。当前,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数学教育自然也要实现开放。把数学教育置身于国际大背景中,才能避免“数学孤立”现象的发生。当前的国际竞争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的科举考试文化就是一把双刃剑,数学教育因考试而获得坚实的“数学双基”,却带来“为考而教”的弊病。关注数学课程的实施现状及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反映社会和时代的需求,具有全球意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做好教学准备。要处理好知识性与教育性、基础性与先进性、统一性与选择性等多种关系。新一轮教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本文将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进行作探讨。

二、渗透数学思想,建立数学观念

当前,国家正在酝酿一场空前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改革,我们期待着课程改革,这也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科学素质提出了挑战。新课程体系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要从思想上做好准备,以适应这场改革。

1.关注教与学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进行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认识经验出发,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提供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本质是不变的,否则该事物就要转化为它事物。所以,数学教学的本质可以从数学教学这个概念的三次发展不变的部分中去寻找,那就是:教学要作为一种过程来进行。因而,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逐步发展为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新课程标准自始至终力求体现有助于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这一基本理念。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都要从有助于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着眼和入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就必须注意提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立足于学生思维过程的开展;

必须注意概念、规律的提出过程,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情况;必须注意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探究活动的'规律、技能和技巧,加强数学方法的训练,从而使数学课程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工具或材料。

2.建立全新的高职数学教学观念

对高职数学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态度是要建立数学观念。

数学观念是指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和处理周围事物,要让数学关系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模式。数学学习提倡实践,提倡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但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积累,整体大于局部之和。解决了一道题,解决了一个局部,不代表理解了数学的全部。数学的思想有时隐藏得较深,需要做深刻的思考才能发掘出内在的意义。在数学的各种题目的机械练习中如果只知法则不知策略、只知推理不知道理,那么这时的数学学习就变为了一种机械的、本能的反应。近几十年来,数学课程的内容在变化,数学目标和要求也在提高,数学教学强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操作,它具有更高层次的、更重要的方面。例如:对概念的深入理解、思考策略的把握、创新意识的培养、各种技能间的协调等等。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要深入到学习者的内部思维过程考察分析,作出判断;此外还应考虑到学生学习的目的、动机、态度等等。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根据他们的现状和认知水平,向他们提供适当的认识情境,唤起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启发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去寻找和建立数学概念、数学模型,掌握数学的技巧和方法,并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随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三、以课程理念为导向,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1.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数学与各专业的联系

新课程理念,需要我们不断变革高职数学的教学工作,优化课程改革,要与专业设置相结合,调整培养计划,使培养计划进一步适应各专业的特点,改变以往传统的设置内容,重点以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相关专业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主。

可对授课形式进行分类,可分专业层次进行教学,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学时,主要介绍高等数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不追求过分复杂的理论推导与过多的解题技巧,重点让学生学会能把高等数学中的主要结论较好地应用到相应专业知识中。

如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授课内容除了讲透无穷级数知识外,可适当增加变换、傅氏变换及拉氏变换的内容,为有关专业课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医用仪器维修专业,常微分方程的有关内容就相对更为重要,可应用于电路图的求解。这样数学基础课程与各专业的联系就更加密切。

2.创设问题情境,推进理念更新

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作为数学的教学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设置一些认知上的冲突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思维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例如,在讲解质量控制有关内容时,首先要设定检验条件、样本容量、检验方法等。

对这类检验,人们关心的是要小于或大于等于提出的标准值。

进而向学生进一步提出单边检验的适用范围,单边检验拒绝域的确定的方法,并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这种方法为什么不能完全照搬到其它检验中使用?能否将这种方法加以推广?进而指导学生总结出可以适用的类似的方法。为此,对我们数学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要让职业教育中的数学教学从死板僵化变为灵活机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应该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在课堂上具有高超的驾驭能力和,把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好,能淋漓尽致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更注重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尽可能地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创造性思维过程。

3.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要让学生独立地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有许多学生不会从具体题目中概括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同时要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将各种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推广,进行创造性的应用。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一般说来,应注意启发学生领会和运用一些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等价变换的思想方法等等。化难为易、以简驭繁、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思想方法;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经历着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让学生产生对于数学学习的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追求新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我们教师要避免直接给出现成的答案,可以通过如下的活动:引导学生独立解题和证明定理;让学生回答比较灵活的问题;鼓励学生每解一个问题时要寻求最简单的或独创的解法。在进行上述活动中,不要怕学生出错,要善于利用正误对比,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另外,布置的作业也要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通过思维活动发现一些新现象、新特点或创造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案,以发展他们的创造性精神,增强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使它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总之,新课程理念将对我们当前的数学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学生和我们教师的观念都在发生着一场具大的变革,我们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也在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让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投身到这场变革中去。

篇5:新课程理念下提高中专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提高中专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论文

【关键词】学习兴趣;利用率;吸收率;优化率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中专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渴望,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数学机智教学。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间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数学知识比较深奥,每堂数学课都对学生具有新鲜感,如能在引人新课时,提出具有诱惑力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及时地进行表扬与鼓励,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中,要对同学们的热情态度和取得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并回答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讲完一个例题后,让学生归纳其解法,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一些基础问题,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当学生的作业做得很好时,当学生的解题方法新颖时,当学生的成绩有进步时,当学生表现出刻苦钻研精神时,都要给予适度的表扬,以增强学习信心,激励学生的攀比热情,达到表扬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目的。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人、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

课堂结构大致归纳为三种形式:一种是承接型。一般是先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再引导学生深人并指导解题,变为能力,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前后承接,脉络清晰,它对于内容浅显易懂的章节比较适用。第二种是螺旋型。它主要是在讲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和难度较大的章节采用,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知识与能力紧密衔接、交替上升,通过举一反三、环环紧扣,逐步升华来达到课堂教学目的。第三种是辐射型。它的特点是抓住关键,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方位思维,通过筛选归纳使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这种形式多在复习课中采用。

实际教学中,以上几种形式是互相结合使用的,在安排课堂结构时,是基于讲清知识内容,提高学生能力,有效利用时间的原则,当然要优化课堂结构,除了要精心设计课堂层次,还有赖于教师的讲授能力。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人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具体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考虑,一般地,每节数学课都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

有些课题要数形结合求解,此时可联系图形,用谈话式“依形探数”或“用数定形”,以使问题直观易懂,学生吸收自然好。对于一些综合题,可结合分析,采用点拨讲授法,要挖尽条件,点其窍门,减缓坡度,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也便于学生吸收。采用讲授法为主,应让同学有一定的思考或练习时间,也可提高问题,使讲授内容步步深人,切忌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也有助于课堂调节。对于一些较难例题,切忌蜻蜒点水,不深不透。采取练习法为主,以练代讲,应在必要时启发思路,以免同学陷入束手无策的困境,还要注意课堂上避免过于冗长繁琐的运算,以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练习功效。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在“讲”上下功夫,狠抓“练习”这一环节,注重启发式、探索式,讲授时做到深人浅出,语言规范简洁,练习时做到难易适中,适时启发反馈,力求使同学在认识与实践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技能技巧,以达到吸收消化的目的。

四、增强数学教学机智,提高思维品质的优化率

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由理解到掌握,进而能灵活运用,变为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才智,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机智。数学教学机智主要有启发联想、构思多解、运用反例、及时调节、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等。

启发联想,构思多解,是常用的数学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问题可启发同学仔细观察其特征,联想所学过的知识,类比以前掌握的解题方法去估计、推想、探求,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从而迅速合理地解决它。有时还可通过多解,开阔同学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发散性。巧妙使用反例,注重逆向变通,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与变通性,是数学教学机智极为出色的内容。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稍有疏忽大意就可能导致错误。有些数学题从正面不好理解不易阐述,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恰当地使用简明生动、击中要害的反例,或抓住同学解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而给予简练、深刻的评析,这将会大大增强同学的理解能力与解题能力,使学生茅塞顿开产生质的飞跃。

渗透教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数学教学机智的重要发挥。中学数学的许多内容,都包含着某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例如,解方程中的降次与消元思想,换元的方法,三角代换中的参数思想与参数方法,立几中求锥体体积的化归思想与分割求积方法,还有求反函数法中隐含着的方程思想,由此可得出分子、分母最高为二次的分式型函数值域的一种方法即判别式法等等,课堂教学中在传授内容的同时,努力挖掘并向同学渗透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同学思维的科学性与深刻性。使一些问题迎刃而解。

篇6: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

二、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

三、注重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

四、大胆创新,在表演、游戏中学习。

新课程注意到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认识到了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试想,假若学生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他怎么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无拘无束地问签、创设愉快情景、穿插一些表演、游戏等活动,都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最鲜明的体现。新的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本着新课程的理念,用心钻研教材、教法,总能找到适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法。

篇7: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

二、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

三、注重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

四、大胆创新,在表演、游戏中学习。

新课程注意到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认识到了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试想,假若学生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他怎么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无拘无束地问签、创设愉快情景、穿插一些表演、游戏等活动,都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

[1] [2]

篇8: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让学生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学有价值的数学.

作 者:石景飞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丁伙中心小学,225266 刊 名: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PRIMARY SCHOOL TIMES 年,卷(期): “”(11) 分类号:G62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程理念   教学方式  

篇9: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面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改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变得十分迫切,为此笔者从转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实际生活为背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等几个方面浅谈了自己的几点见解.

作 者:杨家林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王岗镇中心学校,安徽阜阳,2360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421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小学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  

篇10:新课程理念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1′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2′重庆市万州区天城小学1′蒋余芹;2′张传召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01-0005-02

课程改革,犹如一声声春雷响起,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通过对新教材的使用,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多了生气、多了活力。课堂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有了进步。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自主的、发展的、有潜能的、需要我们开发的宝藏,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是让多数学生参与还是让少数学生参与。只要我们把学生看成朋友,相信学生,静下心来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小学生同样具有创造潜能。新教材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强的教学内容,这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及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等非常有宜处。如在教学一年级教学“9加4”的算法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之间比一比看看谁的算法多?学生通过努力发现有多种方法,并能一一说明理由,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对每种算法都有体会和收获,最后告诉学生在计算时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这样既能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又能使全体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再如进行一年级第33 页的练习时,让学生将立体图形进行滚、搭、摸等实践活动,感知物体的特征,形成对这些物体的直观认识。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思考,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索多种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于是我们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学习情况,融会贯通地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出有生活味的、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流程,在教学活动中充分鼓励学生勇于去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让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

二、重视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再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如在教学一年级“9 加几”这个内容时,以学生非常喜欢和熟悉的校运动会形式呈现,主题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先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再让学生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通过摆学具、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互相说一说,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问小朋友“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通过摆学具、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让学生拥有自主发现的经验,“把你的算法在4 人小组内交流,说给大家听。”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让学生了解计算方法有多种,教师尊重学生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情感、态度得到发挥。新教材编排上紧紧联系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你身边。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形成技能技巧,体现算法多样化,注意减少单纯技能性训练,避免了繁杂计算,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理解、解决了问题。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新事物都好奇,同时也存在对老师倚赖的特点,不知该怎样学习。因此,要使学生真正的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应该使他们在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相信“我能行”、“我能做”,从而满怀信心参与学习活动。同时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因为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中,体会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折一折找圆心的位置,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知道在同圆孩子等圆中半径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直径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 倍,半径长度是直径长度的二分之一。操作与比较分析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活动的过程,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满足了儿童的探究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四、重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容易使同龄人容易接受,可以起到教师讲解达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小组活动的群体互助功能,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发言,互相启发合作探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互相交流。教师要观察每组是否都在有组织地、有效地开展活动,如果没有,应及时加以辅导。教师再深入到一个组内,作为组内普通一员,把自己的思维转换到学生状态并与学生共同学习,凡是学生会的,教师决不代替,只有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再加以点拨,协助学生完成任务。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学生掌握了倒数的意义,这时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 0 有没有倒数?0 为什么没有倒数?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和老师一起交流使学生学习并掌握了知识。像这样我们把学生看成一个学习的主体,和老师一起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之间除了教师起到主导作用之外,同学之间也起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从而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相互协作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率。长期坚持,课堂教学会发生很大变化,学生活泼而不散漫,规矩而不死板,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敢于质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逐步形成。

五、重视学生的实际体验

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也就是说当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和积极性时,才能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激活,因为兴趣是思维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设计的教学过程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尽量依据实际情况用游戏、表演等活动将情境图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在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所不在。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师: 同学们,老师刚刚拿到了一套新房的钥匙。想把它装修得漂漂亮亮的,这堂课,是想请同学们一起帮忙算一算该买多少装修材料。同学们愿意帮帮我吗?

师:看了这张平面图后,你知道了些什么?

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好胜心理,大胆地把教材的例题改变成富有挑战性的探究题,把学生带入开放的情境,让他们获得学习材料和自由开放的空间,在生动而活跃、紧张而和谐的求知氛围中感受体验,激起参与动机。

又如在教“加法的意义”时,先让三名学生表演。教室前面站一名学生,教室后面站两名学生,教师说开始走,当三名学生走在一起时,教师说停,反复走动3――4 次。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直观地看出,1 名同学和2 名学生合并的过程,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手势表达合并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直观理解。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合作、探索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自我活动、合作互补的表现机会,使数学学习活动生动、活泼、真实、高效,做精做实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让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得以完善,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智,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和谐的发展,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乐园。

篇11: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贵州省罗甸县罗沙乡翁定小学佘松

【摘要】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仍是主渠道。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线,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篇12: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367.8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07-0013-01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仍是主渠道。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线,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小学数学老师面对的是小学生,不但要了解自身的教法特点,还要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盘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点击率比较高的关键词有这四个:生活、兴趣、直观、创新。

关键词一:生活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是不易发现数学问题的,那么教师就一定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到数学问题,并且会分析和挖掘生活中蕴涵的数学信息,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这样说,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也应用于生活。要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要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体现。

例如百分数练习中,先读一读,说说下面百分数的意义,你还联想到了什么?

吸烟引发的肺癌是不吸烟者的500%。这样一个数据,学生马上联想到叫家里人不要吸烟,吸烟危害太大了!

通过数学的再次回归生活,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要学数学。

关键词二: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记得有一次我上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条形统计图》,书上的例题统计的是住家分布图。上完课下来才知道学生没什么兴趣,回去以后我就好好地进行了反思,问自己: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关键词三:直观

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这一对矛盾,就必须加强直观。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直观,包括实物直观、抽象直观、语言直观和现代化手段。

实物直观就是通过直接接触具体实物来感知,包括教师的实物演示和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师的实物演示是教师演示给学生看,教师是操作者,是主动的,而学生是观察者,相对是被动的;而学生实践操作,人人动手,认真思考,思维随之展开,容易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很经典的三句话:对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了;看过了,可能就记住了;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这三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来处理教材,把书上静止的教学内容设计为物质化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乐趣、理解数学知识。

在小学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来完成。例如: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度,让学生通过撕下不同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准备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和空心圆锥,让学生通过倒沙实验,理解圆锥的体积等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从而得出公式。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往往理解得透、记得牢。

语言直观是指教师对事物作生动形象的描述和举例。很多几何概念都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描述的,如射线、线段、直线、角、平行线等。再比如1 吨重量观念的建立,不可能像体验千克重量那样去掂一掂、称一称,这时必须借助语言直观,描述每袋500 克的盐, 袋合在一起是1 吨,学生通过想象,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了1 吨的重量。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幻灯、投影、录像、电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声色俱全,动静搭配,能大能小,灵活方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显示了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关键词四:创新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 世纪40 年代就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改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的呼声,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发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想到的问题往往不敢大胆地提出来,有的担心自己想法不够成熟,担心自己的见解不被老师和同学接受,这样无疑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勇气,努力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让他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例如百分数课结束时,有学生问:生活中既然有百分数,那么有没有千分数呢?这是多么大胆的一个问题啊,虽然这位同学也不知自己问得对不对,声音还不是很响,这个时候我觉得老师应该对这种大胆的想法给予表扬、欣赏,而不是否定学生:不要瞎想!然后让学生设计想象中的千分号。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老师再展示生活中找到的千分数,同学们该是多么的兴奋和惊讶啊!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师永远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本,吸取传统教学的成功做法,创新教学设计,讲究方法策略,精心设计,用心调控教学过程,精讲导学、巧问诱思,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你会发现,学生比预想的聪明多了,你的课堂也会变得活力四射。

篇13: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我们常常听到有些教师无奈地说:“课堂千变万化,一旦放开,学生的兴趣是有了,可是把课堂的有限时间占用了,后面的教学内容完不成,这样还能叫成功的教学吗?”对于课堂的这种尴尬处境和疑问还有很多。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呢?以下是笔者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关注学生的课堂纪律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多年来,课堂纪律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尺度。然而,这一做法与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应给以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冲撞。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我上过这样一堂公开课,课题是(有几棵树)在不同的班级进行试讲,其中一个班级的学生确实很守纪律,双腿合拢,身体坐端正,除了老师规定的动作,如举手发言、拿书、写字外,其余动作都是多余的,甚至不让他们讨论问题或提出问题,举手发言的学生甚少。而另一班的学生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但跳着、喊着、抢着回答,还提出不同的看法。请看学生是如何算“8+6”的。

生1:把6分成2和4,8+2=10,10+4=14。

生2:把:8分成4和4,6+4=10,10+4=14。

生3:把8分成5和3,把6分成5和1,5+5=10,3+1=4,10+4=14。

生4:把8放在心里,往后数6个,得14。

生5:摆学具。先摆8个,再摆6个,一共14个。

生6:我早知道6+8=14,所以8+6=14。

生7:我会算9+6=15,所以8+6=14。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习效果,一个班级的学生“太守纪律”,根本就不敢问,也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权利,学习效果也不会高,而另一班学生的学习过程却很愉快,学习的效果也大大提高。

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课堂切实需要纪律,课堂讨论也要有秩序,有规则,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七嘴八舌”也不是个性发展。可是,守纪律是否就要两手背后,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除了教师规定的动作外,不做其他动作呢?这显然不是课堂教学所需的必要条件,而是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影响教学而采取的一种预防手段。只要学生在思考和体验,必然伴有丰富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丰富的语言动作,甚至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跳跃,如果教师把这看作是妨碍教学,以纪律为名去强行抑制,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就会受到压抑。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让孩子体验感悟的场所,是孩子身心完全放松的课堂。学生可以两手自由摆放,两脚随便活动,而且可以离开座位与同学讨论,还可以找教师请教,没有喧闹声,但有激烈的讨论声,有时还伴随着表达喜悦、遗憾或沮丧的动作和声音。

二、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我在上(观察物体)一课时,整节课采用教师问,学生答,气氛热烈,学生回答也不错。但我在反思中发现没有一个问题是学生主动提出来的,这样教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于是,我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上(可能性)一课时,我让学生做摸球游戏,并填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白球5039

黄球 4 9 6 0

然后让学生看表格提出问题。如(1)为什么第二组摸的全是黄球?(2)为什么第一组摸的白球比黄球只多了1个,而第三组摸的白球却比黄球少3个?并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这样一节课的难点就不攻自破了。我觉得这样教学,把问题习惯于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质的变化。

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我觉得首先应当创设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的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三、认真对待学生的“两极分化”

过去,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接受同样的学习任务,回答同样的问题,做同样的作业,迫使这些学生在被动状态下完成任务。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多了民主性、少了强制性,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动性,减少了机械模仿,没有了强制手段,减少了学习压力,一部分自觉性差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另外,教师指导教学的思路发生了变化,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索、创新,是师生互动中出现的新问题。由于课堂的开放,教师随时都可能面临学生提出新问题的挑战,关注课堂的发展和变化,于是就无暇按传统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辅导和帮助,这些都促使学生向差的一极分化。所以,对于两极分化,用的具体分析,原来是齐步走,现在拉开了距离,好的更好、更活跃了,一般能达到基本要求,就不能叫“两极分化”。有这样一道题:3盒彩色粉笔,每盒12支,求一共有多少支?你会用什么方法算?学生反馈时有:算法一,(摆学具);算法二,(口算法)12 x 3=36,。算法三,(连加法)12+12+12=36.算法四,(折数法)8 x 3=24, 4 x 3=12, 24+12=36。算法五(数的分解组成法)10 x 3=30, 2x3=6, 30+6=36。这样教学,一部分学生只会用一、两种算法,而一部分学生每一种算法都能理解。我们应该看到,孩子本身是有差距的,我们不可能通过课改,让所有学生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关键是要选择和运用好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也可以适当使用分层教学,尽量缩小两极间的差距,做到每一个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合格。

总之,教师要进行成功的教学,不仅要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理解其内涵和意义以及操作方法,重要的还是要在情感上认同,大胆祛除传统模式化教学的束缚,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将其自觉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主动地探索、反思、积累教学经验,尽快探索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方法。

篇14: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论文

摘要:本文讨论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通过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精心的教学设计,合理的时间安排,并利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 物理课堂 教学优化

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如何对课堂教学要素进行优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动性。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提前

课堂教学主要由教材、教师、学生三大要素组成。其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的最重要的参与者。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作为教师,只有正确地树立学生观和质量观,才有可能优化课堂教学。

1.1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于知识的累积又是不断增加的,关注学生的发展特点,并且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新课改下教师教学活动的终结目标。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在学习中历经科学探究的过程。

所谓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学生探究的过程就是自身能力发展的过程,而教师此时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主动探索、发现规律、主动获取,并且使整个过程是不断变革、不断修正、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

1.2强化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新课程下的教育评价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注重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强调过程性评价。要求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个性和潜能开发为核心,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要用内外结合、开放的评价方式,促进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的交叉和融合、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和整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改革目标。

2精心的教学设计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

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计划书”,是教学活动能延续体现教师的教育观念的重要保障。而课程标准又是整个课改开展的指导性文件。因此,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基本情况精心设计。

1)落实双基,把握过渡点。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延续性,这主要体现在教材的知识章节编排上,同时在课程标准中也是有所体现。不同的知识点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交集,教师如何在这些衔接点上提出具有思考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又顺利地实现知识的.过渡,这就有赖于教师准确地定制各个课时的教学目标,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科学地安排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2)把握能力点,重视探究性学习。能力点主要指掌握知识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的身份培养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体验探究过程的意识。探究性学习的开展,一是从课改的要求出发,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是要求学生能在学习中始终把握自己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更重要的是要思考怎样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在具体情境中学物理;怎样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特征、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揭示事物的规律;怎样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的活动机会。

3)落实非智力因素培养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动力、定向、巩固和弥补等方面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但是一个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学生完成“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保障。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备课时,强化这方面的意识,认真思考,精心设计,把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3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标志

优化课堂教学必须优化教学的时间结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内容多少、重难点、学生学习能力等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教师教学时间观念要强,要把授课内容放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内完成,因此,铺垫复习和导入新课的时间要严格控制,不能拖得太长,以保证新课的时间。即复习时间要短、导入新课要快、讲授新课要精、学生探索学习的时间要充裕、练习时间要到位,只有这样比较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才能促进教学时间结构的优化。

4优化过程与方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

所谓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知识的认知过程。其中如何让学生较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就需要教师适时地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整个复杂的教学系统中,包含着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诸多要素,而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产生的整体功能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而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是联系所有要素的纽带,适当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和学生这个系统中最活跃的两个重要因素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备课时,要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

4.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中学生处于抽象认知和形象认知的双重认知阶段,只有积极调动学生对事物、知识的认知兴趣,结合适当的教学情境,配以教学内容才能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而创设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利用周围生活的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这些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4.2加强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除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之外,对于教学过程的重视也是优化课堂的重点。让学生用眼看、动耳听、开口议、动手做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努力树立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活动得以有效高效的实行。

4.3优化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实际而定,做到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如“实验教学法”在学生的学习中能引导学生“发现”、“探索”或“解决”问题,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物理概念,取得良好效果。所以,我们提倡把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综合应用,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5优化练习设计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如何评价一个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来自于学生的反馈就是最为直接的指标。因此,课堂的教学练习作为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有价值的课堂练习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与认知程度,同时还可提供给教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调整上课的进度,了解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认知水平。当然,要做到以上几点,就要求我们对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层次性以及多样性。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任务、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思维特点等因素进行全面思考,精心设计课堂练习。练习的形式要注意多样性,达到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启发思维、提高练习效果的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局限,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的实质,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篇15:简述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简述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不按教材编排的某些内容去引导学生学习,而是结合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乡土人情给予灵活运用。创设符合学生口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矩形”这一节内容时,在我们学校附近石材加工厂里,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工人师傅在检查石材厂的一块石地板是否合格时,通常采用什么方法?由于有的学生家就是经营石材厂的,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活跃,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发言,展开讨论,得到如下一些答案:①用眼睛看一下就知道是否合格。②用角尺量一个角看是否是直角。③用角尺量一量,看四个角是否都是直角。④用钢卷尺量一量,两条对角线是否一样长。⑤用钢卷尺量一量,两组对边是否一样长。通过全班讨论后,教师分析指出:正确检查一块石地板是否合格时,通过采用的方法是③、②和④或②和⑤。

二、灵活运用知识,增强教学意识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教学,还应加深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去,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结合课本内容,适当增加数学应用的习题,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和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如:在讲授完“打折销售”这一节内容后,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联系实际设计了这样一道应用题:小明家准备建房,需要购买1.5万块砖,小明到离家距离相等的A、B两砖厂去了解砖的'售价。A厂的售价是每块砖0.25元,买1万块砖送200块砖(不足一万块砖不送);B厂的售价是每块砖0.25元,买1万砖以上按0.245元销售,两厂砖质量一样。若你是小明,你该在哪一家砖厂购买省钱一些?展开讨论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后得出。(1)到A厂购买1.5万块砖应付的金额是:14800×0.25=3700元(1.5万块砖中200块砖是送的)。(2)到B厂购买1.5万块砖应付的金额是:15000×0.245=3675元。根据计算结果可知,小明到A厂购买比到B厂购买多花25元。因此,小明到B厂购买更省钱一些。

三、合理使用学具,体验知识积累

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我们知道,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让学生多动手自制学具,多动手操作实践,切身体会知识的积累过程。如:在学生学习从不同方向看一个物体时,可以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用泥土做的正方体、长方体、圆、圆柱体等几何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堆放、叠加,建立了直观的几何体的空间形象。

四、重视创新能力,培养探究意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个知识的行囊,更主要是为了变得更加聪明。”这句话说明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性意识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合理穿插一些现实性强,富有创造性,探究性的习题。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单一的过程,而是教与学的数学教学一定要定位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到知识的积累和应用,领悟到知识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归纳,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16:教师反思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关于教师反思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随着课改的深入,“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为活动而活动”等华而不实虚有其表的教学现象频频亮相。细细反思,观念与行为之间总有那么一段距离。问题种种,都涉和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拟以教师的课堂语言为切入口,以小见大,以点触面,希望从中能发现一些问题,说明一些问题。

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语言是课堂上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向同学授业解惑,而同学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和接受知识,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人会说,随着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教学语言的纽带作用会随之减弱。但我们认为无论运用什么样的现代教育媒体,也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教学语言,相反它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因为我们授课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同学,教师富有情感地面对同学用口语讲解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在与同学的思想交流方面,应该是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与之相比的。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现象一:

“流水帐”语言 A教师执教“用乘法口诀求商”。首先出示例题,让同学根据题意列式并尝试计算,在同学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多次提出“你想怎么算就怎么算”,鼓励同学算法多样化。而后组织反馈,同学一一展示探索效果(有的用小棒摆,有的分圆片,还有的直接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每一种方法展示之后,教师提问:“对吗?”同学齐答“对”,顺利通过。最后,依次完成教材后面的练习。整堂课,教师表情严肃,语调平淡,从例题到练习,过程非常流畅,如流水帐般过了一遍,而对于本堂课的重难点:“让同学在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却未曾提和。在课后的追踪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能清楚说出算理的同学了了无几。

分析 A教师的观念是新了——你想怎么算就怎么算,形式也有了——让同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外表效果也是好的——同学都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了。但实质呢?“同学的各种算法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各种算法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实质联系?”教师含含糊糊。计算教学重在同学对算理的理解,而教师为了追求形式,却忽略了对知识自身的教学。再加上教师的语言枯燥乏味,毫无吸引力,更无回味价值。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低年级同学的课堂注意力能坚持多久?课堂教学的效果又如何?

现象二:

“做秀”语言 B教师执教“倒数”一课,B教师进走教室容光焕发,开场白:”同学们,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语调自然、柔和,开门见山,给人一种完全不同于A教师的亲切感。受上课教师的影响,同学也个个心情愉悦,精神振奋,课堂气氛很和谐。而课堂进行至半,B教师仍一如既往地”甜言蜜语“,在老师的”催眠曲“下,终于,有的同学忍不住了,开始昏昏欲睡……

分析 ”倒数“一课知识点不多,难度也不大,高年级同学完全有独立学习的能力,而教者却不只处处”铺石搭桥“,而且对同学的回答总是欣喜若狂,激动非常。教师语言做作,情绪激动,使同学疲劳、厌恶,”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也缺乏为奇。新课程提倡为同学创设宽松、平安的学习氛围,但绝不等同于不顾同学心理感受,一味的”甜言蜜语“。对于高年级同学而言,他们需要鼓励,需要褒扬,但更需要挑战,唯有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才干证明其实力,树立其学习的信心。

现象三:

”泥水“语言 C教师执教”有余数的除法“,同学在操作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战略找到了答案,明确了算理,在交流时,教师追问:”商的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同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回答:”0在这里要占位。“或许是教师不放心同学的理解能力,也或许是担心”鱼目混珠“,教师又重新开始解释:”我们看,刚才分的小棒……”反反复复,罗罗嗦嗦,颠来倒去,拖泥带水,同学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

分析 正如郑毓信教授所形容的,站在二楼,明明可以直接上三楼,教师非得同学先回到一楼再上三楼。根据课后调查,这样的讲解,对于这个班中90%以上的同学来说是多余的。在教者如此的讲解之,同学的学习兴趣如何?效果又如何呢?

从观念到实践,是一个质的飞跃,有怎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怎么样的教学语言,而语言没有固定的形式,唯有不时锻炼,才干口随心愿,才干正确表达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与考虑。

篇17: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论文

一、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平台

在“传授—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是教师独白的舞台,教师是知识的权威统治者,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角色,牵引着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按预设的方案运行,绝不允许有“脱轨”现象的发生,知识的传递是单向的、封闭的,即使有走马灯式的师生问答环节,看似热闹,但形式化的对话只是将教师的思想借学生之口转述,并不是来自学生思想深处的真实声音。教师应将教学视为师生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将学生视为平等的`对话主体,学会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在知识传递过程中渗透情感的交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高超的教学艺术,温馨的人文关怀,给学生以陶冶和感染,创设情境使之好奇,设置疑问使之困惑,启发诱导使之顿悟,热情评价使之愉悦。学习过程中的民主氛围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创设了条件,彼此敞开心扉,自由探究,自发讨论,在课堂这个平台上,结合各自的生活经历、对知识的独特理解,展开持续的思想交流,经验共享,精神相融,以沟通合作的方式完成知识的建构,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课堂是问题解决与生成的统一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维系教学活动的纽带,问题解决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学习过程应该是问题产生与解决的对立统一,是一个“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产生问题”的开放循环过程,当然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在循环过程中,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升。知识结构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发展中必然会产生新的困惑,从而促使新问题的产生,这是知识迁移的正常规律,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的反映,是下一轮学习活动的起点,是值得褒扬和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具有知识再生的问题,鼓励学生自由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运用“留白”的教学艺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新问题的产生提供沃土,使课堂的外延不断扩大。例如,在讲“椭圆”时,结合机电专业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工厂里通常用一个直径1cm和一个直径2cm的标准圆柱来检测一个直径为3cm的圆柱。你认为,能否进一步改进这个检测方法,从而提高检测质量,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并绘制图纸。课后,学生俨然成了小工程师,主动请教机械、制图等教师,综合运用了许多知识,提出了较好的方案。如,在两边插入两个直径67cm的标准圆柱,这是任何纯数学题目都难以达到的效果。

三、课堂是知识与生活的融合

课堂小社会,社会大课堂,理论知识是人类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又反作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课本知识必然会在现实中找到它的渊源和归宿。中学数学教学不是培养数学的研究者,给学生呈现“学术形态的数学”,而是经过教师加工过的“教育形态的数学”,将知识和相应的生活情境相联系,化“冰冷的美丽”为“火热的思考”。在情境化的问题中,融入了个体特定的生活经验和心理体验,这样的知识对学习者是熟悉、生动、鲜活的,建立了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学生不仅乐于参与,而且能对知识进行灵活高效的迁移运用,从而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搭起了“脚手架”,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知识的应用意识。

四、总结

观念的变化不可能“忽如一夜春风来”,需有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需有一个孕育的时期。只要教师身体力行,辛勤耕耘,就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篇18: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聚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我们欣喜地看到,“满堂讲”、“满堂问”,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现象少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现象多了;机械、单调的字、词、句、段的训练少了,丰富多彩的人文关怀多了;整齐划一的语文标准答案少了,珍视学生读书的独特感悟多了。然而,当我们在追寻语文教学的本真意义和核心价值时,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态”也出现了种种失调的现象。

一、识字写字中审美功能的缺失 眼下的语文课堂,“生命意义”、“动态生成”、“对话”、“互动”等词语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些新课程理念确实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但我们也发现,汉字的书写指导被大大地弱化,尤其是汉字特有的“形”和“意”的美感以及汉字教学的审美功能没有被挖掘出来,所以学生的写字能力越来越不如人意,甚至出现了年级愈高,字写得愈难看的怪现象。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般只能看到“读准生字的字音”这样的教学目标,“把生字写正确、美观”之类的'教学目标少之又少,而从写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就更是一种奢望了。 写字教学既有利于写字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增进学识修养。《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写字的审美功能有明确要求,如一、二年级要求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五、六年级要求学生“能用毛笔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等等。因此,当前的语文教学要大力呼吁教师加强识字写字的教学,在书写指导中,既要促进学生写字技能的提高,更要注重发挥识字写字的审美功能。

二、“充分”朗读中情感体验的缺失 眼下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读,成了学生学教师教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是否“充分”读书成了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于是,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在课堂上“丰富多彩”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挑战读、表演读、想象读等等,读了一遍又一遍,很是热闹;我们也常常听到“来,把这段话有感情地读一读”、“带着愉快的心情把这句读读”、“读出悲伤的语气”等之类的话。但是,学生没有感情的酝酿怎能“有感情地读”?在老师的指令下被动地读书,怎能“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学生没有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没有与作者和主人公的心灵碰撞、情感共鸣,又怎能读出这语气那语气? 要真正达成读的目标与效果,除了要有读的层次、读的技巧等技术性因素外,还要有读的兴趣、充分的情感体验等非技术性因素。要让学生真正读出感情,读出预设目标中的效果,就要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入手,让积极的情感成为学生读的内驱力。只有触及学生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样的读才会发挥最为有效的作用。

三、自读自悟中思维含量的缺失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由于我们对这一理念不能正确理解,以致出现了一些误区:

一是教学目标缺失,学生没有真正走进语言文字的世界。整堂课学生自己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读书,然后是吵吵闹闹的讨论,接着汇报一些片言只语的读书感悟或问题。教师则谨小慎微,话语不多,甚至无所事事,教学效率很低。

二是学生的认识、理解、感悟都很肤浅,没有思维含量。学生交流或汇报时,教师始终不置可否,也不敢加以引导,分析、讲解,造成学生不着边际的感悟,甚至价值观有问题的都未及时进行引导。 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并不等于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不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立足文本,探究文本,在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对话,该引导时适时引导,该深化时及时深化,该训练时有效训练。 新课程视野下,教育的内涵极为丰富。我们要致力于营造和谐的语文教学“生态”,教师要适时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放飞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最终实现思维的发展与超越

相关专题 课堂教学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