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影响论文

联发数码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联发数码”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影响论文(共1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影响论文

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影响论文

一、信息化管理系统对高校现代化教学管理带来的影响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各个高校也加快了现代化发展的力度,无论是在教学模式上还是教务管理上,都在逐步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而在高校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管理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建设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意义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建设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了建设高层次大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高校教学管理来说,信息化管理系统带来的方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将教学管理人员从繁重琐碎的工作环境中解救出来,使他们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更好的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同时,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还能够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此推动教务管理工作更好的运行,节省了工作完成的时间,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在工作中产生错误的概率,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还提高了准确率。另一方面,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高校的信息化水平,使其能够适应新时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随着我国高校学生的不断扩招,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生的入学报道、学籍注册、教材申请以及成绩查询等工作都要做到井然有序,而高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则会给教务管理者带来很大的方便,也能够为学校的正规化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1.2高效的教务信息化管理,对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具有重大的作用在高校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高效的教务信息化管理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管理的整体效率,这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收益就是将高校教务事务的管理从传统的手工劳动变为目前的自动化管理。此外,高效的教务信息化管理对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所起到的作用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能够节约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这方面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在学生成绩登记环节,在以往信息化水平不发达的年代,此项工作都是由工作人员在纸张上对成绩进行填写,不仅会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出错的几率也比较高。然而,自从高校采用了教务信息化管理之后,教师便可以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将学生的成绩录入完毕,并统计出不合格学生的名单,极大地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创造了高效的工作节奏。其次是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对于一个高校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也成为了目前诸所高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务信息化管理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具有很大推动作用的。比如说在相关信息的搜集上,以往教师对于信息的查询都是出自人工编排,并没有自动冲突检测系统,不仅容易出错,而且还会出现信息遗漏的现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然而在信息化的教务管理中,管理部门可以及时的将相关的教学安排的信息输入相关系统中,如果存在教师冲突、场地冲突或学生冲突的情况,就会第一时间通过系统反映出来,从而及时对课程进行调整,不仅给学校各方面管理带来了方便,而且还提高了整体的教学质量。

二、提高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对策

提高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水平需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但具体归纳下来,一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不断开发信息管理系统新的工作途径作为教务管理者,首先不能满足于目前信息管理系统取得的成绩,而是要有发展的眼光。因为,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我们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要对其进行不断更新。因此,能不能继续开发信息管理方面潜在的应用功能,使其贯穿到整个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确实使我们的各项教学管理工作上到一个新的台阶,是一个需要我们为之不懈努力的方面。由此可见,在未来的时间里,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学校的发展需求,不断开发信息管理系统新的工作途径,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达到自动化与管理的有效结合。

2.2加大对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上文提到,学校信息化管理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一批接一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去不断努力工作,因此,为了能够将信息化管理的工作目标顺利完成,就必须加大对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将那些乐于奉献,勇于进取,有刻苦钻研精神的同志纳入到培训的工作中,使其全面系统地掌握和了解信息系统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重点,以此来做好信息系统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使我们的工作后续有人,从而促进高校健康、稳定的发展。

2.3细化相应的管理程序,明确职责制度教学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了学校教务管理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因此,高校如果想要使这个系统能正常的运转起来,就必须根据学校教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相应的制度来对其进行规范制约和指导。在这个职责制度中,首先要明确在这个系统中各个部门应该承担和完成哪些相关的工作,将相关工作落实到部门,细化到个人,切实做到职责分明,并且根据部门完成的情况对工作人员进行奖惩。只有做到整体协作合力共行,一个适合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系统才会正常的运转起来,才能更好地服务教学,服务大众。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也必然会逐渐趋于现代化、网络化。为了能够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作用在高校现代化教学管理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高校必须重视信息化管理系统对高校现代化教学管理带来的影响,从而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篇2: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赏识教育探讨论文

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赏识教育探讨论文

摘要:作为职业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在本文中作者阐述了赏识教育手段的优势与应用,并以此试用于职业学校的管理课堂、管理班级中,实践证明,运用赏识教育方法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赏识教育;职业学校;教育管理

卡耐基指出:“使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赞美和鼓励。”放在教育中就是赏识,赞赏属于精神食粮,人性中最深切的素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对事理的接受方式,但共通的一点就是他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鼓励和认可。作为职业学校的教育管理者,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以此强化学生的优点,弱化学生的缺点。这个手段就是赏识教育,它是学校教育中让学生能够努力进步的动力火车。

一、认知赏识教育及理论依据

赏识教育,笔者认为是把赏识的交际手段运用到教学教育中,是以尊重、信任、宽容、激励为原则的教育管理方法。通过鼓励与赞扬,来教会他们与外界健康互动,形成自信的人格。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其中的尊重需要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前者是人的自尊,后者是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也提出了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信任,能激发学生的进取,从而形成正向成就。教师要运用这些原理,在教育中用语言、行为表达对学生期望和赏识,从而产生正向影响。

二、进行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学校学生绝大部分为初中起点,兼有部分高考落榜生,学习习惯并不是很好,甚至在课堂上都无法集中注意力。他们既有一般高中生的'特点,又有其自身的个性,他们正值青春发育的高峰期,正处在心理发展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个人意识开始进入自我发展、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阶段。因此他们相当在意自我的形象,在意他人的评价。然而在学业上底子相对较薄,缺乏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所以存在自卑心理。从而会想要躲避,感觉前途渺茫,缺乏学习信心和热情,但是被尊重和实现自我的需求又日益强烈。所以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实施赏识教育,在教学管理中是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一种极好方法。

三、实施赏识教育的具体方法

1.走近学生的生活,发现优点

无论是哪个学生,只要耐心寻找,就能发现其自身具有的长处。所以要亲身到学生中去,随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认可、表扬。例如笔者学校15汽修的一个男学生,上课话多又散漫。有一天他突然问到笔者:“老师,老师打学生到底对不对?我真想揍那个老师!”笔者当时一愣,决定先倾听下他的诉说。于是,笔者便回答到:“不如先休息一下,利用这个时间说说老师打人的问题。”此时,几个学生纷纷举手要阐述自己的观点,笔者便让他们自由发言,用点头的动作体现“感同身受”,但未作正面回答。倾听后,笔者便反问了一句:“你说,你很想揍那个老师,你揍了吗?”他说,没有,学生不能打老师。笔者拍手鼓掌,学生们都很惊奇。笔者说,你很棒,你懂得忍耐,接下来就是心态的管理了。然后用西部牛仔的故事告诉他,忍耐是一种多了不起的品质。这个学生在后来的课上主动参与互动,在自评中他说:“连忍耐都可以,参与活动又有什么的。”

2.赏识教育强调正面强化,讲究分寸

现代西方教育都很重视对学生的肯定。他们认为,对于学生来说,骄傲也会使人进步,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和分寸。(1)不要虚假赏识。赏识要发自内心,给予符合现实的证据,要让学生感到确实很自豪。当学生发现老师在故意讲好话,便会产生抵触情绪。(2)不要笼统赏识。那种不着边际的空泛表扬并不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喜悦和激动效应。笔者发现,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单个的、有针对性点评中的赏识,是师生相处的技巧之一。本学期笔者教授的课程是一门素养课,日常评价答题完成时,要求学生要亲自把试卷交到笔者的手里。每交一份,笔者都会给予简单、真诚的评价。当时教室很安静,他们听自己的同时,也会比较别人。收完卷时,孩子们同样给了笔者掌声。赏识是一种认可,每个学生都有两面,认可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批评处罚是一种认可后的关注,所以批评处罚和赏识在教学管理中是配合使用的。职业学校课堂管理,不只是积累知识资本,还有学生的认同,赏识教育中的相互认同,只有认同才会有进步。职业学校班级管理,更是一项复杂的师生对弈,赏识教育的利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申艳红.探讨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J].情商,(3).

篇3:小学教育中教学管理提升策略论文

(1)应试教育的观念依然存在

虽然素质教育的思想已经不断地深入到了师生以及家长的心里,但是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虽然,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全面化。但是,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的时候,老师还是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依据,认为成绩高就好,成绩低就不好的观念依然存在,并且严重影响着素质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

(2)缺乏符合标准的教师队伍

新课标教学工作对于老师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老师在这两个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精神等都有待提高。

(3)没有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虽然已经将以学定教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指导核心,将学生作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全面认真地分析小学生的心智特征以及兴趣爱好,使得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无法充分发挥素质教学的特点。

篇4:小学教育中教学管理提升策略论文

(1)加强老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为了有效地降低传统教学观念对于新课标环境下教学工作开展的影响,应该加强老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采取的形式包括组织观念落后地区的老师,前往素质教育开展较好的地区参观学习。展开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培训工作会议,通过展示素质教育的各种模式以及优势,来不断地改变老师的'思想观念。

(2)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想充分发挥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阶段的启蒙作用,提高教育管理的水平,就应该具有充足的、符合标准的师资队伍。这就要求学校在工作过程中加强对老师培训,不断提高老师的人格品质和业务素质,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技术方法。老师应该具备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符合不同班级和学生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与此同时,老师应该加强个人修养的提升,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榜样的教学风范。

(3)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没有形成完全的心智,并且其接受能力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学生。因此,在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对学生的心智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等进行全面的研究。并且以研究得到的结果为依据,按照国家新课标的要求,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学习内容的设计和考核方式以及标准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做好小学教学中教育管理的关键,也是对小学生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因此,在展开小学教育中教学管理时,相应的工作人员应该集中精力,为师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各种知识和行为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心智水平和学习能力。其次,应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学校的教学设备,将陈旧过时的教学设备替换掉,充分发挥教学设备的辅助作用。最后,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班级是小学生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单位,其环境的好坏对其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个积极向上、和谐温暖的班级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3结语

总之,虽然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使得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了值得肯定的进步。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以及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学教学中教育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相信针对具体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小学教育中的教学管理一定会取得很大的进步和发展。

篇5:茶品德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影响论文

摘要:在我国整个文化机制中,包含了诸多元素内容,无论是其中所富含的物质元素,还是相关理念内涵,都是当前我们传承和应用该资源的基础和关键。在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创新过程中,将茶品德元素融入其中,其必然能够实现整个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本文拟从当前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入手,结合茶品德的内涵认知,通过全面探究茶品德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具体影响,从而探索融入茶品德开展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茶品德;高校教学管理;影响状况;教学思路

教学仅仅是知识传授、技能传递吗?或者教学的重点仅仅是关注学生自身的技能素养提升吗?远不如此,对于高校教学管理活动开展来说,其想要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就需要立足学生全面成长这一基础视角,通过细化学生培养要求,融入时代特点,从而实现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的最佳效果。当然,就茶品德的实质内涵看,其中所具有的理念元素,能够为整个教学管理活动有效开展提供重要支撑。

1当前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在高校教学管理活动推进过程中,其核心不足在于缺乏思维理念的有效融入和核心表达。思维是一种意识,也是直接影响其状态和学习积极性的重要要素,通过对学生思维理念的内涵价值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良好的思维理念,能够对学生培养起到终生影响。但是就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状况看,其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客观知识学习状况,忽略了学生自身思维的培养,尤其是未能从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出发,融入合适的思维内涵,进而从本质上限制了学生自身的思维发展。而在这一思维教育缺失过程中,其对学生品德理念教育更多停留在表面,不仅整个品德教育机制不完善,甚至在一些品德教学活动中,由于其使用的素材内容,未能从学生自身的兴趣关注点和成长培养点出发,从而使得学生品德教学停留在表面,进而影响了整个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品德。此外,在整个学生培养与具体教学时,忽略了文化元素的融入,不仅限制了整个课堂教学的底蕴内涵,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影响了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知。客观地说,我国的传统文化始终坚持将礼仪、美德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向学生讲述美德品德,并引导学生掌握这一理念知识,实际上,也是对传统美德这一优秀文化传承利用的重要要求。

2茶品德的内涵认知

结合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我们可以看到,茶品德理念内涵中有很多元素内容可以被借鉴和应用到当前所开展的学生管理及培养活动中。尤其是茶品德理念中所诠释的精神元素和思维体系,不仅具有包容性,更要引领内涵,从而实现茶品德与教学活动的体系化融合。茶品德是对中华文化中深厚的品德理念进行综合融入和最佳应用的品德机制,同时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优秀品德文化的具体呈现。对于茶品德的具体内涵来说,其中所具有的思维内涵正是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所必须融入的内涵要素。而茶品德中,最为推崇的就是耐心,精心,可以说,这正是目前整个社会所奇缺的理念。事实上,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任何一次优美的品茶活动,其根源都在于精心去品味其中所具有的趣味。茶品德不是茶与品德理念盲目融合,其实质上是品德内涵的有效融入和诠释。因此,在茶品德中,其诠释的是价值理念,尤其是完善而体系化的文化要素和内涵理念,所以,在茶品德内涵诠释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关载体,同时更需要结合相关精神内涵的诠释和表达。茶品德,描述的实际上是通过饮茶从而所形成的成熟思维,尤其是对于多数饮茶者来说,其在饮茶过程中,想要品味茶的甘甜,以及茗茶的香甜,其前提和关键都是良好的心态,脱离了心态认知,其很难做到对茶,以及饮茶过程的准确认知。几千年的饮茶过程,成熟完善的向我们展现了茶与品德理念的融合与贯通,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其实际上为我们感知茶文化的成熟与内涵提供了重要帮助。茶品德正如茶的深厚底蕴一样,在全面诠释茶文化应用价值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人们倍感亲切。

篇6:茶品德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影响论文

结合茶品德中所具有的思维理念和行为规范体系看,茶品德是以礼仪、和谐等为基础思想内涵的体系内容。当然,从根源上看,茶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绝对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社会化生活发展状况而产生的。茶品德体系思想形成的基础是包容性,所谓包容,就是在该思想体系形成中,通过对其他思想理念体系进行分析,并且从中挖掘到适合本体系传承和发展的内容,通过具体融合,从而为其整体思想提升提供帮助和支撑。就茶文化元素而言,其中所融入和诠释的品德内涵,对于现阶段学生培养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尤其是从高校教学的特殊性看,其直接承接社会,学生自己在完成教学活动之后,需要直接参与到整个社会就业之中。因此,学生自己是否具备了参与工作的能力,或者其能否独立处理其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实际上关系到整个学生培养活动开展的效果。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不断推进过程中,想要实现其整体改革发展的理想效果,不仅要充分注重完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立足学生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特别是通过丰富具体的教学理念内涵,从而实现整个高校教学改革与学生培养相结合的最佳效果。立足高校教学管理活动开展的具体实际看,完善借鉴多样元素,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已经成为其发展与突破的重要要求,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当前在高校教学管理机制实施过程中,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助力高校教学管理活动开展,就成为当前该活动创新突破的重要方向。

4融入茶品德开展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具体思路

客观来说,茶品德不仅是整个高校教学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值得被融入和借鉴的重要元素,同时更重要的是其作为一种先进完善的精神理念和内涵,其能够为学生思想理念的培养融入合适的载体,同时也能大大创新整个学生培养活动。在当前高等教育机制不断成熟背景下,无论是教学机制的完善性,还是教学管理机制的具体实效,实际上都是当前整个教学活动开展与落实过程中的重要要求,而相对于其他管理机制而言,高校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实效,以及教学管理机制的完善性。因此,在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机制这一大的背景下,丰富教学理念,立足学生培养的客观实际,从而服务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在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中,既要注重关注学生自身学习技能的显著提升,同时也要为学生自身的思维理念提升奠定重要基础,相对于其他教学阶段而言,高校教学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既要充分关注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思想内涵,尤其是要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其自身抗压能力,就当前学生自身的成长环境看,其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常会遭遇相关问题,尤其是在学生毕业之后,参加工作时,其无可避免地会遇到超出其想象的难题和问题,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心态,那么其就很容易从容不迫地去突破这些难题。当然,随着当前整个社会发展,其利益导向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如今社会中存在诸多浮躁现象,而“利益至上”的生活观,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品德意识就至关重要。当然,无论老师,还是学生自己,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和认知:如果单一的感知和品味道德理念,那么其不仅很难认识到这一道德理念的深厚,更会感觉道德理念的空洞,从而影响了学生自身的道德学习,由此,选择和借助合适的品德教学元素,极为必要。

5结语

当然,在整个高校教学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将学生思维培养放在首要位置,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元素,从而在丰富学生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实现整个教学活动创新与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全面融入。结合茶品德的价值内涵看,其中所具有的精神理念,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完善的习惯理念,进而实现整个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发展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晓芳.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16):247-249.

[2]张俊华.隐性德育视角下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18):179-182.

[3]杨福家.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05):32-36.

篇7:数学教育中性别差异的影响论文

国内外数学教育界对性别差异影响数学教育的问题已经研究了很多年,但是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被提出来。在实际的数学学习中,虽然有一部分女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在中学数学教育中性别差异的影响始终是中学数学教育界的一个难题。本文试着对这一影响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一、在中学数学教育中性别差异的影响及危害

根据中学数学教学的多年经验,女生大多都觉得难学的学科里数学是排在第一位的。在一个班级里,男生的数学成绩往往比女生居于前列的多,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长,这种趋势呈上升的趋势。在小学里,数学成绩往往是女生较好;到了初中,男生和女生的数学成绩略微有差异,一般初一女生的数学成绩比男生略高,而初二、初三男生的数学成绩就慢慢赶超了女生;一旦进入高中,男女生的数学成绩差距就开始明显,特别是重点的理科班男女生人数悬殊很大。我们也知道,在理工科类的大学,男生人数要远远多于女生人数。[1]很多实践都证明了在数学教育中性别差异影响了女生的发展,但是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智力及其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女生数学成绩差,首先升学率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受影响,其次,作为基础学科,数学有较大的课程量,较低的数学成绩就会给不少女生心理上造成障碍。学生一生处理问题的思路甚至都会受中学阶段学习的数学思想的影响,所以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去将数学教育中性别差异的影响尽可能减少。[2]

二、中学数学教育中性别差异的影响成因分析

1.客观因素。首先是生理因素的差异。导致性别差异在数学教育中的影响一部分原因就是男女生大脑半球的发展程度不同。对学生的运算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培养是中学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随着年级的升高,就月突出的考察这些能力,所以这种男女生生理因素的差异决定了性别差异对中学数学教育的影响。记忆方面,女生比较擅长;理解方面,男生比较擅长。数学内容随着年级的增长,记忆性的内容越来越少,分析性的内容越来越多,对于数学学习,女生用重复式记忆的学习方法事倍功半,而男生的理解记忆,不但学习效果更加持久,而且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也能被发现,掌握的时候将数学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其次就是心理因素的差异。女生在形象思维方面比较擅长,而男生则擅长于抽象思维。男生重视对条件、结论的分析,以及根据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的这种抽象思维;而女生则在模仿、套用方面比较偏重,形象思维只是仅仅凭借头脑中的数学形象,对问题的实质不善于探究。随着年级的增长,数学学习主要靠理解,女生记忆式的学习方法不再适用学习这些对逻辑思维要求比较高的抽象内容,这一因素对女生的数学学习有直接影响。

2.主观因素。首先是,学生自身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女生意志力和自信心和男生比起来,显得比较弱,这也是其依赖性特征的一个表现。女生一般遇到数学题时常按老师讲解的例题的思路来做,一旦遇到复杂问题,没有可套用的模板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如果失败了,就会怀疑自己的数学能力,从而失去自信心,成绩出现下降,也没有信息再继续努力,成绩也就一蹶不振。其次是,社会观念和培养模式的影响。第一,在孩子的学前启蒙教育时期就存在社会观念和培养模式的差异,洋娃娃等是女生常见的玩具,而变形金刚等则是男生常有的玩具,这使得女生表达能力较强,而男生动手实验能力较强。第二,在传统社会中,男女生扮演的角色不同,在成长的过程中,女生受到的保护更多一些,束缚也就比男生多一些,这样女生就拥有较少的独立和自主的空间,所以其依赖性更多和创造性相对较少,而男生则恰恰相反。在后来的数学学习中,男生的这种创新性思维是非常可贵的品质。[4]

三、在中学数学教育中性别差异的影响的应对策略

首先,对于生理因素差异造成的男女生在数学教育中的影响这种客观事实要正视,尽量让它在数学教育中的影响减少到最小。所以在数学教育中,要充分考虑女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教学中要适当形象化,这样女生理解和掌握起来也比较方便。预习工作可以鼓励女生适当进行,这样其自学能力也会有所提高,能够去独立解决问题。[5]其次,从学前启蒙教育开始就要性别平等观加以推广,将数学教育中男生比女生好的性别观念尽可能多地消除。特别是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尽可能避免,在数学学习中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将她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尽可能多的培养。最后,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将束缚性别的框架努力打破,使得性别歧视的影响减少,对于孩子的发展,要讲求自由,要多方向的鼓励,将孩子各方面的潜能开发出来。对于女生独立思考能力要着重注意培养,让她们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对于任务鼓励她们独立完成。同时对于女生数学成绩的落后,要引导她们合理归纳原因,通过有效的心理暗示,使得女生学有自信心学习数学,其意志力也得到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了,也就有了动力将数学学好。[6]

参考文献:

[1]傅安球.男女心理上差异与教育[M].河南:河南出版社,1987.

[2]范叙保,汤炳兴,田中.数学能力成分的性别差异测试分析[J].数学学习学报,,8(4):40-42.

[3]钱晨.能力的性差研究论述[J].社会心理科学,,(3):38-40.

[4]傅安球.男女生的智力差异与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5]唐盛昌.试析男女在数学学习中的差异[J].教育研究,1982,(5):23-25.

[6]傅安球.智力发展的性别特征与教育[J].教育研究,1981,(12):32-34.

篇8: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中柔性管理模式的运用教育论文

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中柔性管理模式的运用教育论文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日常工作的核心部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新一代大学生的成长,传统的以规章制度为核心的硬性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高校新的教学环境和学生思想的发展,高校如何适应教学环境的变化,使教学管理工作更科学,是高校教学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些高校针对传统的刚性管理体制的弊端,在教学管理中推行柔性管理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传统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新一代大学生的成长,传统的以规章制度为中心、以制度约束、纪律监督等外界约束力为主的刚性管理制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管理模式缺乏弹性和对师生的人文关怀等缺陷日渐显露。在互联网时代长大的新一代大学生眼界开阔、思想活跃、沟通意识和参与意识也更加强烈,但是刚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纪律束缚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刻板和缺少激励性的管理制度给学生以高高在上的感觉,打击了他们参与学校事务的积极性,这种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无法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能力差别,更无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满足市场经济时代人才市场的多元化需求。而与传统刚性管理制度相对应的柔性管理制度更加注重对教师和学生人格的尊重,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也更加灵活,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自我发展机遇,很多高校还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对学生产生很强的信任感,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

2.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束缚了师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校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和极具创造性的工作,需要师生和学校共同努力,发挥各自的创造力和学习积极性,但是现行高校管理制度的条条框框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刚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也限制了教师的发挥,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老师在课堂活动中仍然采取机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这种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柔性教学管理模式在高校教学运用的思考

1.构建柔性的高校教学体系与管理制度

柔性管理模式作为一种与传统的刚性管理模式相对立的新型管理模式,是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符合管理学发展规律和高校教学规律,不仅能够提高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也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高校中构建柔性管理体系,必须顺应教育工作改革的发展潮流,首先对高校现有的管理模式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将学生的需求和发展需要放在首位,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的综合性与多元化的发展。同时加强在柔性管理模式下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与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柔性管理并不是放任学生不管,而是要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所以虽然在实践中各种教学管理制度、组织形式应具有弹性,能适应多层次、差异化的教学实际,但教学活动的奖惩机制应该更加完善和强化,在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和规定更应该遵守,教学过程中一旦定下了教学目标,就需要严格按该教学规范要求进行学习和考核,作为制定管理制度的学校,应该整合教育资源,完善教学监督管理体系并认真执行,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在引入柔性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只要能够建立起合理的教学体系和管理制度,柔性管理的优势就能够显露出来。

2.建立基于柔性管理模式基础上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但能够如实反映教师的教育成果,也能够激励师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学生的课堂活动陷入功利性的弊端,硬性的考核指标使教学活动变成一种缺乏活力的教育程序。束缚了教师的创造力和教学热情。所以,高校改革管理模式的重要任务就是改革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基于柔性管理模式基础上柔性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推动学校管理模式创新。

柔性化的教学体系建设是学校实现柔性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针对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调整和学生的性格需求等特点,很多大学在教学中试行学分制改革和导师制,并推进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的课程改革,使整个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有了更多的弹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余地,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主动安排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针对性。同时,新的教育评价体系打破过去单一的硬性指标模式,正视学生的基础差异,鼓励教师通过因材施教和分类考评来评价学生的学校效果,学校也应建立对教师的分层次评价制度,鼓励教师将更多的知识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授给学生。

3.将柔性管理理念深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柔性管理模式是相对于硬性的规章制度和纪律约束等刚性管理模式而言的,其实行的效果建立在对人们心中产生潜在的说服力的基础之上,柔性管理模式通过各种激励机制使人们靠自身的努力对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所以要想达到柔性管理目标,首先应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教学活动的实践中,将柔性管理的理念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心里,让柔性管理理念成为教育者的共识。构建完善的柔性教学体系,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发挥作用,在传统的刚性教育模式下,教学管理的评价体系局限在几个硬性的指标中,迫使教师将大量精力放在应付日常教学活动和业绩考核中,严重影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而在柔性管理模式下,学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就必须坚持多样的教学评价标准,尊重教师教课方式的不同,能够容忍老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社会需求主动学习,这样既体现了大学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也让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更贴近师生的实际需求。

三、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新一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校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教学管理中引入柔性管理模式,改进高校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保证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篇9: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题目:通识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针对高校创新创业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文章将创新创业教学与现有高校教学模式相结合, 对通识教育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 为地方性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通识教育模式; 人才能力培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代中国的发展愿景, 通过大众的创新创业, 将有力地为中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中国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依靠人才, 必须要发展和改革教育体制来培养创新人才, 从而推动其创业。早在教育部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内涵式发展、注重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而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目的是培养当今社会所需的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及终生学习能力的全能型人才。因而在人才内涵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 通过将目前高校普遍实施的通识教育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相结合, 构建高校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有效模式, 成为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存在问题出发, 以地方综合性大学为主要研究对象, 借鉴国内外通识教育及创新创业课程开展的经验[1], 对通识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了研究, 以辽宁大学为例, 对建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创业课程、推进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

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

目前, 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还正处于初始阶段, 国内各高校虽然经过了几年的实践,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够成熟

虽然在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且已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但是从社会的总体形势来看, 对其重视及普及程度仍然有待提高。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的211高校中开设相关课程的学校不足一半, 即使是已经开设的高校, 也存在授课和考察流于形式的问题, 经常发生学生在汇报学习成果之前临时抱佛脚, 随意应付教师, 而教师不加检验即允许学生汇报通过的情况,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缺乏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而导致的。

(二) 创新创业内容有待更新

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重视“新”,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却成为了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2]。通过对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较早的一些高校做随机调查后发现, 在开设相关课程的高校中, 所开设课程类型比较单一, 多被设置成选修课, 并且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多年使用相同的教材, 而内容也仅以入门知识为主。相关课程更注重理论教学, 缺少相应的实习实践环节, 且缺少与社会实际发展态势的衔接, 造成了“闭门造军”、相对落后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三) 缺少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基本都没有接触过社会, 虽具有很高的创新创业热情, 但是缺乏工作和创业的经历, 缺少实践机会, 因此往往会对走入社会进行创业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 这就需要在学校就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培养、训练和实践, 同时应由经验丰富、引导有方的教师对其进行有效地指导和教育。但是多数高校在教学中缺少这一环节, 更加缺少能提供相应能力训练的实践平台。创业教育的教师多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担任, 对于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创业教育却缺乏专门的研究, 有时甚至只是为了应付学校开设该学科的教学任务安排而授课, 从而无法达到较高的教学质量。

二、通识教育模式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学生通过文理兼学来进行广博的知识积累, 具有多维知识和素质结构[3]。而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 更需要通过探索通识教育中所蕴含的创新理念、育才精神, 来培养创业人才所具有的创新素质、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4-5]。以辽宁大学为例, 在通识教育模式下, 积极探索构建以机制为统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体系, 建立以课程为抓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建设集知识和能力于一身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强化以项目为载体的大学生学科竞赛实训, 搭建以信息化网络为渠道的学生交流共享平台,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掌握创新方法,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 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今后的就业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 以顶层设计为统领, 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为了实现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以学校为主在通识教育模式下推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形成以“立足校情、突出特色、共享资源”为原则的顶层设计, 制定相应管理制度保障, 设计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的跨学科、跨年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使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从分散管理向集成管理转变、课程体系由重视单一专业能力培养向重视综合能力培养转变、教学内容由单独设计向综合规划的转变, 从而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辽宁大学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 在开展通识教育过程中, 将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融会贯通, 具有课程门数众多、覆盖面广、学生选择余地大的优势, 因此利用此优势开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遵循“课程引领、兴趣驱动, 自主实践、教师指导, 立项管理、政策激励”的指导思想, 将特色鲜明的综合性与个性化有机结合, 通过系统化设计, 在全校层面上对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学管理进行整合, 利用宏观协调和微观激活, 建立以地方综合性院校为特点的课程体系,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实施学分制运行为核心的灵活的教学管理新体系, 形成“注重人格塑造, 突出综合培养, 强化实践训练, 服务社会民生”的辽宁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目前, 创新创业教育已涵盖全校70个本科专业, 开设了一批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 使学生在相关通识教育中开发创新思维, 树立创业理念, 形成创新素质, 培养创业技能。

同时, 制订了与学生实习和社会实践、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室开放管理、本科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等相关的管理制度, 实现有章可循、有序可依、权责明晰、统筹协调的制度安排, 有效保证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和高效运行。

(二) 以课程建设为基础, 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原有通识教育强调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创新创业教育可利用通识教育中的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取的特色, 面向社会需求, 加强理论基础, 注重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6]。因此,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实验和动手能力、创新和研究能力、实践和发展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要求, 构建有针对性的实践教育方案, 积极推动校外实践教育模式改革, 与企业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校内外共同培养的, 能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的不同需求有机地结合的科学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辽宁大学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优化课程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 不断把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充实和融入到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中, 在强化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学术性的同时, 课程内容倾向于实践素质的提高, 注重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不仅设立创新创业理论课程, 还设立了一系列创新创业实训课程, 通过创新创业理论课与创新创业实训课的有系统和全方位地设置, 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学校开设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小企业创业》等创新创业基础课程, 《技术创新学》《创造学概论》等创新创业通识教育通识课程;开设《应用物理创新实验》等创新实验课程, 初步建成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为各个层次在校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创业基础知识的培训。

(三) 以训练项目为载体, 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为促进学校的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辽宁大学从20开始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简称“大创项目”) , 以“大创项目”为载体, 推进本科生的创新性、创业性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对于“大创项目”的开展, 实行校、院级两级管理, 制定相应规范制度, 对项目的开展和进行实行全程监督和管理, 并采用“辽宁大学创业管理系统”对“大创项目”的申请、审核、立项、评审及验收等步骤实行线上管理,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确保项目的稳步有序。

自“大创项目”开展以来, 已获批国家级项目、省级项目百余项, 组织校级项目五百多项, 项目研究共完成学术论文近百篇, 并组织申请发明专利、创立实体及虚拟公司。同时在国家级、省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四) 以平台建设为支撑,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实训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能够切实推动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实。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 一方面要提供必要的教学环境, 另一方面还要有大量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支撑。通过校内实践教学的充分利用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提供支撑, 同时依托广阔的社会资源, 实现创新创业教学实践项目与社会需求对接, 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实训, 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辽宁大学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内资源, 以校内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各级重点实验室和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为基础构成的软硬件平台, 成立了辽宁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并开展了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工作, 搭建创新平台, 建立“创意可视文化基地”“激光与量子信息技术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等校级创新创业实验室。同时校级科研平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和“创新与企业家研究中心”为创新创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学校利用理工学科专业交叉兼容的特色优势, 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 合作成立产学研基地, 致力于科技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还先后与辽宁省内主要城市和地区及域外部分国家及地区的多家企业、机构联合建立法学实践教学基地、生物学及生态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等近十个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 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专业化实践教育提高良好的环境。

(五) 优化师资, 拓展资源, 建设创造性教学团队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队伍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在进行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 选择热心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专兼职教师, 并达到年龄、学历、职称、学科与学缘结构合理, 研究领域开阔, 学术水平高的要求, 同时从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个性特质等方面优化师资队伍, 加强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 制定相应鼓励措施, 鼓励在职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学。另外, 拓展资源, 引进与培养并重, 聘请一些具有创新创业经历的企业家、创业者、行业专家成为兼职实践导师, 壮大师资力量。通过内建外引并进、竞争与激励兼顾, 创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创业教育师资团队。

三、结束语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 需要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实践、总结, 得到适于高校培养方式、具有高等教育培养特色、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地方性综合大学在通识教育模式下,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可以扩大高校教育大众化、创新化, 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凤玉, 张晓光.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体系及启示[J].重庆高教研究, (6) :93-98.

[2]刘彦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 (9) :82-85.

[3]沈文青, 孙海涛.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 2014 (19) :17-20.

[4]吴萍.创业创新时代商科院校通识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 (08) :93-95.

[5]罗家莉, 李晓慧, 席阳, 等.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 2015 (10) :37-39.

[6]谢和平.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 (03) :1-5+11.

[7]殷志, 王莉芬, 彭仲生, 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 2017 (20) :22-25.

篇10: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题目:英国开放大学教师管理方式及其启示

摘要:英国开放大学享有高教学质量和高学生满意度的原因之一, 就是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把好选聘关口, 找准教师责任定位,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提供多样化评价举措, 强化教师激励机制, 这些有效措施对我国开放大学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借鉴之处, 以此为突破口, 创建我国开放大学特有的教师梯队, 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 提供个性化、灵活、方便地学习支持服务。

关键词:开放大学; 教师管理; 兼职教师;

英国开放大学1969年建校, 并在1971年注册招收了第一批学生。目前已经达到在校学生28万人, 含本、硕、博三种办学层次, 有着成熟的远程教育模式、全方位的学生服务支持体系、灵活的办学形式、有效的质量保证机制和高质量的在线课程开发设计团队, 致使英国开放大学在8月12日公布的全英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总体满意度高达86%。正如英国开放大学学生部主任威尔.斯旺所说:“英国开放大学高度重视学生支持服务、课程开发、使用最新的技术以及教育实践, 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我们能够持续地关注个体学生的学习经验, 是学生们继续地如此高度地评价他们的学习经历的结果, 英国开放大学在这个领域保持领先的地位。英国开放大学之所以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满意度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除了能够提供优质学习资源, 质量保障体系以及由科研引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外, 是与英国开放大学特有的教师管理方式分不开的。

一、英国开放大学教师管理方式

英国开放大学总部设在白金汉郡米尔顿?凯恩斯新城, 下设13个地区学习中心和遍及全英国的350个学习中心。其教师分为全职教师 (staff Tutors) 4000人和兼职教师 (Associate Lecturers) 5000多人。他们各司其职,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支持服务。

(一) 专兼职教师的选聘

英国开放大学建立了严格的教师聘用办法, 所选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都必须达到学校标准, 要有一定的教育学知识和很强的责任心, 要具有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奉献精神。开放大学聘请的专职教师中有60%是有博士学位的, 仅次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师资力量, 位居英国第三。通过CD-SA (Career Development and Staff Appraisal) 对教职工进行职业发展和评价, 使教师走上职业化发展道路, 提升其专业发展潜能。

选聘兼职教师必须经过公开招聘和公正严格的选拔, 都是来自英国高校或专业机构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课程的特殊需求来选择教师, 较看重具备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 对学生有责任心, 懂得帮助学生进行团队工作, 乐于服务学生等特点。

(二) 专兼职教师的职责

英国开放大学的专职教师主要负责提供学术支持服务、与课程开发团队一起编写课程教材和管理兼职教师。开放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显着特点在于学生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的, 所以研发适合学生的高质量教材就成为教学的关键, 英国开放大学就充分意识到这一要素, 在课程教材及资源建设方面都很严谨, 并且由专职教师中的学术人员承担这一部分工作。另一部分专职教师负责管理兼职教师, 一名专职老师大概管理40或50名兼职老师。他们50%的工作时间用于教学和研究, 另外50%的时间用于管理兼职老师工作, 具体工作包括:招聘兼职老师、对兼职老师的工作进行质量监管、管理兼职老师的职业发展、处理与学习相关的学生投诉。专职老师一般通过旁听的形式监管兼职老师的辅导工作, 并监管兼职教师的作用评阅情况。对新入职的兼职老师, 专职老师去旁听的几率比较高, 同时也追踪监管已有较长工作时间的兼职老师。对有学生投诉的兼职教师, 专职教师会进行调查与反馈。

兼职教师的管理方式是英国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的突出特点之一, 他们构成了英国开放大学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学校共聘请了5000多名专门的兼职教师承担学习指导任务, 其中39%的人全职从事另一份工作, 45%的人在业余时间从事其他工作, 还有16%的人在另一所大学担任全职工作。每位教师负责15-20名学生学习期间的全程跟踪指导和服务, 这也是保证开放大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这些工作人员分布在米尔顿.凯恩斯的总部和遍布英国的13个地区办公室。他们直接“面对”学生, 是学校的“窗口”, 是学校与学生的接口。他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 针对学生的需求, 与学生开展有效沟通, 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资源支持。兼职教师还在入学前的指导、基础课程的学习导学、面授学习、学习过程督导、协助课程组完善课程资源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兼职教师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这些评价包括学生学习能力、作业完成情况、作业完成质量等的综合评价, 他们主要在家工作, 通过电话、E-mail、网络视频等辅导形式联系学生。由于一门课程的学习时间为8-9个月, 要求兼职教师批改6次作业, 除了评分还需要给出相应的评语。教师的评语和反馈意见有定性和定量的要求。以论文写作批改为例, 兼职教师对一篇3000字左右的小论文必须提供一张A4纸大小的书面详细评语, 以便帮助学生扬长避短。课程进行一半时, 需要向学校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以便申请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三) 专兼职教师的培训

对通过选拔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都是在工作中进行的, 以上课、讨论、试讲和经验交流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为。为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工作要求, 学校会提供两套培训材料:一套是职员手册, 内含开放大学的各项制度、规定;另一套是专门为从事某一课程教学准备的教师工具书系列, 其中包括教师从事某门课程教学所应具备的一般性和专门性的知识等。每个学习中心都有英国开放大学7个学院分别派往的2-3名专职教师, 他们代表各个学院, 负责监督和指导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为了鼓励教师不断研究和创新, 开放大学还设置了相应的教师激励机制。此外, 教师必须进行职中培训, 接受监督和评价。开放大学定期收集学生意见和建议, 分析研究后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不断完善教师管理体制。使得英国开放大学拥有了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保证了教学质量。另外, 开放大学还经常组织教师参加课题研究、专题报告会等学术交流活动来促进教师成长。开放大学还为辅导教师建立专门网站—教师之家 (Tutor?s Home) , 为教师提供一个专业化发展的平台, 进行职业化指导。

二、英国开放大学教师管理方式对我国开放大学的启示

当前我国开放大学的教师队伍也在不断趋于专业化, 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 借鉴英国教师队伍管理方式的成功经验, 有利于促进我国开放大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一) 制定严格的专兼职教师选聘标准, 把控教师队伍的源头

开放大学系统的教师是一个多元化的群体, 大部分都不是成人教育出身, 对远程教育的教学环节不是很了解, 又没有及时的相关培训, 所以都是“摸石头过河”, 自我探索教学方法, 缺乏专业化。所以在选聘专职教师的时候就要遵循专业化原则, 最好有远程教育背景, 这样的教师更容易梳理清楚远程教育的各项工作。

在促进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 要做好兼职教师的聘用和管理工作。扩大宣传, 通过外部招聘的方式, 根据各院部的空缺职位计划, 高薪聘请知名院校的著名教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学科专家, 既要有较强的专业学科背景, 又懂得现代远程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又有基本的教育教学技巧。

(二) 合理划分专兼职教师职责, 规范教师队伍的制度

我国开放大学专职教师除了课程教学任务外, 还承担着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服务等工作, 扮演多种角色, 不利于专业化发展。兼职教师大多来自本校行政岗位的教师, 也要承担本部门的工作职责。无论总部、分部还是学习中心, 身兼数职是开放大学专职教师的常态, 越到基层电大专职教师数量越少, 教师越需要承担多岗位的任务。对于专职教师而言, 一人承担多种性质的工作任务, 不仅工作压力大, 而且也不利于教师职称评定, 有劳而无获的感觉。长此以往, 教师专业化发展无法保障, 竞争优势更无从谈起。

我们必须根据专业需求建立自己专职教师队伍、学科专家队伍。由专职教师队伍、学科专家队伍承担开放大学的核心工作, 例如课程资源建设、教学设计等, 专注于精品资源的打造, 制作出优质的课程材料对于远程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在兼职教师定位方面, 首先要明确兼职教师的工作职责, 就是充当教学服务型教师, 他们拥有学科基础, 能够动态洞察学科、行业和远程教育发展情况, 将学科和远程教学有效结合, 负责教学实施、教学过程管理与服务的工作, 从学生入门学习开始, 一路提供个性化教学支持, 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帮助, 包括解答学生疑惑、批改作业并评价反馈学习成果等, 让学生在开放大学学习时有“一对一”的服务。

(三) 加大专兼职教师培训力度, 强化教师队伍的质量

我国开放大学教师, 尤其是基层教师, 他们业务缠身, 受经费、预算等原因, 很少参加培训项目。专兼职教师培训内容交叉不明确, 没有很好地服务于本职工作。在培训内容方面, 教师培训内容较分散, 不系统, 不利于形成长远机制。

对于专职教师的培训, 应该制定一个系统化、综合化的培训制度, 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明确培训机构, 细化培训内容, 确定培训形式, 健全培训考核, 通过多样化的培训和职后教育, 规范专职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

兼职教师队伍培训制度, 包括入职培训、课程培训等, 需要形成长效机制, 不仅是带薪培训, 而且是免费的。鼓励兼职教师使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辅导和评价等方面的技术培训。这样才能使兼职教师队伍, 保持不断学习发展的状态, 提高其专业以及远程教育支持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使兼职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上逐步制度化。

(四) 完善专兼职教师评价体系, 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

我国开放大学针对专职教师的评价目前还停留在量化阶段, 规定了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量, 以此为标准来衡量教学工作, 不能精准有效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 并且和年度考核、职称晋升挂钩, 以奖惩为目的的考核无法起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对兼职教师也是“一刀切”, 通过简单的统计面授教学量和网上教学资源的管课时间, 决定兼职教师的报酬, 忽视了从学生角度出发来进行评价, 评价主体单一, 评价结构不客观, 也不能有效地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 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教师的考核评价是对教师工作价值的鉴定和判断, 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激发教师的潜能, 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专职教师而言, 要体现出在他们在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设计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等内容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这样的评价才更有时效性。

目前开放大学兼职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网络教学及教学管理,平时的论坛答疑、作业批阅和实时辅导主要在网上进行, 所以要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实时监控的管理, 要成立专门的网络教学督导部门, 聘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作为督导员, 设计合理的评估指标, 对教师的网络教学、教学辅导等方面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质量检查考核, 并对考察结果做出分析, 及时反馈给教师做出改进。

三、结语

本文针对我国开放大学教师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 包括专兼职教师分工不明确, 定位不准确, 培训不到位, 评价不合理, 对比英国开放大学教师队伍的优势之后, 提出我国开放大学专兼职教师的发展路径, 实现教师的自我成长, 以期更好提升开放大学师资队伍水平。

对于我国开放大学而言, 教师队伍的有效管理是办好开放大学专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构建一支精良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是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推进“六网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建立具有开放大学特色的教师能力标准和发展路径,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课程教学质量。总之, 我国开放大学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及管理任重道远, 应该在借鉴基础上创建自己特有的管理模式, 从教师成长需求出发, 有助于优化整合教师资源。

参考文献

[1]王承绪, 徐辉.战后英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2:312.

[2]马少荣, 赵冬云.英国开放大学开放教育的教材、教师和考核[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9) :10.

[3]毛丽萍.从远程教学质量保证的视角管窥英国开放大学之管理[J].现代远距离教育, (3) :75.

[4]齐丽莉.英国开放大学教育特色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

篇11: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题目: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多元治理视域

摘要: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是政府、社会、高校、教师与学生等多元主体治理的共同责任, 不仅需要协同合作, 更需要权责明确。研究生教育出现大量主体权责背离现象, 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下滑的根本原因。抓住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过程中的机遇和有利要素, 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进行多元主体综合治理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保证。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质量提升; 多元治理;

扩招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研究生教育整体质量水平随之受到影响。“政府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开始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 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1]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同时也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问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应是多元主体共同的责任, 需要政府、社会、高校、教师与学生等多主体协同合作、共同治理。政府、高校、社会、教师与学生等多元主体存在权责模糊不清甚至权责背离现象, 使得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进程大打折扣。明确各主体权责, 针对目前各主体权责背离现象, 采取相应多元治理策略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重心所在。

一、确认: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多元主体权责

(一) 研究生教育质量政府权责。

“从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和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上来看, 政府始终掌控着教育主控权, 这决定了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当然主体地位, 同时也明确了政府当前保障体系主体的权责。”[2]首先, 政府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中拥有宏观管理权限, 负责制定相关政策与制度, 引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 同时肩负着吸纳社会需求的责任, 充分发挥社会与高校之间的桥梁作用, 满足社会及人民大众对研究生教育期望。其次, 政府在录取、培养研究生上具有主导权, 能有效控制招生规模与招生方式, 同时政府也担负着监督、评估及引导受教育者的责任, 具有规范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使命, 从根本上保障教育质量。由此看来, 政府的研究生教育权责是顶层的、宏观的, 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二) 研究生教育质量高校权责。

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方面多为执行政府的宏观决策, 在微观层面具有一定权责。首先, 高校具有一定场域内制定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权力, 同时担负着科学发展研究生教育、规范研究生教育活动的职责。其次, 高校具有改革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设置研究生课程、分配研究生教育活动比例、变更研究生教育模式等权力, 具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 形成独具特色的培养方式, 同时担负着提升高校场域研究生的知识、能力获取程度, 以及提升研究生就业质量等职责。最后, 高校具有利用社会资源发展研究生教育, 与社会组织开展联合办学的权力, 同时高校要不断满足社会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 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端人才。因此, 高校研究生教育权责是相对具体的、中观的, 具有一定的体制支配性和改革性。

(三) 研究生教育质量主体权责。

教师与学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 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须着力解决教师与学生的质量问题。教师与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 有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责任, 同时能从中获益。教师的权力主要包括:参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权力、要求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权力, 获取与研究生教育相关资源与利益的权力。教师作为主体要素, 在参与管理、获取资源权力的同时, 承担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任。因此, 教师的研究生教育权责是相对主体性的、微观的, 具有一定支配性的。在研究生教育活动中,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 这一特殊角色决定了学生在研究生教育中权责的复杂性。学生有权享有优质研究生教育, 并具有参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权限, 在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过程中有必要的知情权, 同时学生必须公平享有研究生教育各项补助与奖学金评选权, 不得有特殊个体与群体存在。学生在研究生教育活动中要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有责任不断提升自身学业水平, 提升研究生教育整体质量。因此学生的研究生教育权责是主体性的、微观的, 具有一定被支配性质。

(四) 研究生教育质量社会权责。

随着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不断完善, 研究生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愈发密切, 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着高水平尖端人才的质量, 社会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上具有一定权责。首先, 社会有权了解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动态, 需要培养机构提供相关数据。其次, 社会有权要求研究生教育根据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规格,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 社会有责任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 通过相关组织的建立, 保障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尤其是发挥第三方评价的作用。

二、差距:研究生教育质量主体权责背离

(一) 研究生教育质量政府权责背离。

本世纪初, 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发展, 规模扩张造成质量下滑, 研究生教育也深受影响。这表明, “政府在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政策上发生了改变, 而对教育本质发展规律的错误认识, 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质量危机。”[3]政府在研究生选拔上广泛推崇全国统考制, 选拔方式到选拔内容都有应试教育的影子。“为了形式上的公平所付出的实质性代价, 为了等级社会制度的稳定而不惜摧残个人自我创新能力。”[4]政府在研究生出口筛选环节上缺少足够监督与评估力度, 对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毕业准出环节监管不严, 尤其是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监控, 政府并没有对培养单位进行严苛的管理, 导致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日益下滑。另外, “政府在联合培养单位与社会对研究生教育进行多元主体治理方面也有失偏颇, 造成治理主体的脱钩, 尤其是造成社会中介与行业组织难以介入。”[5]“事实上, 以社会和市场机制获取教育资源具有政府配给无法比拟的优越性。”[6]

(二) 研究生教育质量高校权责背离。

高校作为培养单位, 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具有不可推卸的职责, 从微观层面具有掌控研究生教育活动的基本权力。受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市场经济深化的影响, 高校倾向于增加研究生招生数量, 获取生均事业费的增长, 增加学校办学效益, 却在研究生质量提升环节顾此失彼。不断增长的研究生数量让传统导师制受到极大冲击, 导师数量的有限性与研究生数量的增长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导师常在指导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中力不从心, 造成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高校在研究生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上坚持知识导向, 形成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现象, 在研究生课外科研活动安排上过于松弛, 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 没有形成“自觉科研”的培养氛围, 学生自学意识薄弱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与培养效率的低下。“最早的研究生教育产生于德国, 是超然于社会生活之外的, 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在人性或理性方面的发展, 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7]当今研究生教育显然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相关, 但高校在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环节上却缺失对研究生教育本质属性的把握, 造成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性不断下降。

(三) 研究生教育质量主体权责背离。

教师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难免有主体责任背离的现象, 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产生消极影响。从教师主体角色分析, 目前高校教师群体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上“消极怠工”现象普遍存在, 政府与高校监管不严, 教师便背离了主体权责, 热衷投身于各项社会组织, 谋取个人利益, 对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教学与科研工作偶有停滞甚至处于放置状态, 造成研究生教育质量下滑。从学生主体角色分析, 其受社会不良风气与价值观的影响较深, 加之研究生就业困难问题亦日趋显着, 研究生投身学术研究的热情不断下降, 只重学位证书、轻视能力培养的现象广泛存在, 背离了身为学生的根本使命, 由此形成“马太效应”。

(四) 研究生教育质量社会权责背离。

受我国行政体制影响, 政府过于强势的表现, 导致社会在履行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中的权责出现背离, 主要表现为组织力量与监督力量薄弱。社会领域内关于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中介组织与行业组织较少, 即便存在也难以发挥组织、引领与评价作用, 在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 并未展现出应有价值。此外, 社会在监督研究生教育发展方面比较欠缺, 无法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关于提升研究生质量的呼声较弱, 过于依附政府力量, 放弃了其权责。

三、救赎:研究生教育综合治理路径

(一) 研究生教育的政府治理策略。

1. 转变政府角色, 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制度化。

市场经济时期, 政府角色发生了巨大转变, 其逐渐发挥管理机构的核心职能, 强调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舵手作用, 而非事无巨细的操作者,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政府的有限性, 提升政府的管理效能才是重中之重, 对此政府也应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上发挥引领作用, 对传统管理模式做出调整, 主要由行政管理转变为政策监控。政府与研究生教育是主体与范畴的关系, 政府是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主体, 是研究生教育的引领者与保障者, 研究生教育是政府职能的范畴之一。政府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受外部环境的极大影响, 在市场经济下, 政府监管对象发生了变化, 政府应更关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 而非研究生教育本体, 制定相应政策与法规, 从主体角度出发明确研究生教育各自权责关系, 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发挥彼此最大化功效, 进一步规范研究生教育保障行为, 增强研究生教育的透明度与保障力度, 尽早实现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2. 形成政府引领、多元治理的新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发展, 研究生教育利益主体更加明晰与多元化, 各利益主体具有较强的参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动机与期望, 简单的操作程序难以满足各方利益对研究生教育的需要, 因此, 政府须转变主导性的研究生质量保障模式, 出台政策鼓励成立非政府民间组织, 形成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新样态,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政府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运用行政控制、监管等手段干预的局面, 颠覆政府与高校之间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命令与服从之间的关系。“保证政府、学校、社会三方力量在评估活动中的协调与平衡, 是避免政府 (不管有意还是无意) 试图完全驾驭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途径之一。”[8]总体来说, 政府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角色应重新界定, 要为研究生教育提供支持与服务, 包括政策、技术、资源尤其是数据提供上做到客观与准确, 搭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平台, 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

(二) 研究生教育的高校治理策略。

1. 树立质量意识, 设计科学的制度体系。

高校是实施研究生教育的主要载体, 其在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中具有不可推卸的主体责任。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微观操控者, 高校首先要树立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的质量意识, 在质量保障的概念与方法上进行突破, 树立有利于保持良好教风与学风的文化氛围, 形成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的科学认同, 充分调动高校内部各要素, 追求研究生教育质量, 创造良好研究培养单位的组织形象, 与高校外部要素建立紧密协同关系。在此基础上, 高校应将研究生教育质量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环节, 在教师民主生活会、研究生日常教学活动、研究生社团活动等各领域内营造积极的质量文化氛围, 引导与鼓励研究生教育管理者与教师主动分担责任, 及时关注研究生教育基本动态, 变被动接受相关信息为主动获取, 敢于面对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艰难与挑战, 形成主动参与、敢于决策, 质量为先的意识。

制度是研究生质量提升的重要依托与基础, 是高校治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策略。首先, 建立具有普适性的研究生资助制度, 研究生资助制度应包括奖、助、勤、贷等多种形式, 同时具有层次性, 除奖励品学兼优研究生以外, 也要兼顾“中间”层次的研究生, 从不同领域入手, 分门别类实施奖励, 让每位研究生发挥自身特长。其次, 高校要实施严格的过程管理制度, 从研究生课程建设到教学管理, 从一般学术交流到项目训练, 从学位论文选题、指导到最终的答辩, 在各环节都要严格把关, 以严谨的制度为依托, 从过程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后, 高校应建立质量评估制度, 成立相应组织机构, 担负自我评估与评价学生的重任, 积极的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与自我完善, 并建立研究生延期与淘汰制度, 在多种形式的评估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奖励或处罚, 促使其必须认真对待学术研究, 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

2. 注重人才质量, 改善办学条件。

高校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要注重人才质量, 加强人员要素投入。教师资源是人才战略的关键, 直接关系研究生教育质量, 因而高校须坚持以学术能力作为衡量导师水平的核心标准, 结合师德、态度、情感、价值观等综合因素进行人才质量建设, 不断创新导师评价与遴选机制, 严肃导师工作纪律, 解决导师玩忽职守等问题。与此同时, 高校应建设导师激励机制, 通过情感沟通等手段, 增强导师团队凝聚力, 相互合作, 鼓励学科交叉, 不断激发导师的主体责任感。研究生生源质量直接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 研究生自身素养与学习态度在接受研究生教育之前已基本形成, 这对要求较高的研究生教育来说是一项重要影响因素。高校要立足现实状况, 在国家政策的合理范围内, 制定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研究生选拔标准, 积极鼓励自主招生, 选拔符合专业能力要求的研究生, 这是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先行举措。

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是发展的主旋律, 对研究生教育更是要提升内涵与质量, 形成良好教育文化氛围, 但必要的经费保障与先进的硬件设施投入是促进内涵建设的重要基础。“条件要素主要包括科研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教学设备、科研仪器、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生活环境和设施等硬件资源的建设。”[9]高校应积极争取国家投入与社会捐赠, 广开渠道, 与企业展开合作, 向其提供智力支持, 获取企业的资金与技术援助, 提高研究生教育所需的各项设施设备, 保障研究生的物质待遇, 打造良好物质生活环境。

(三) 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治理策略。

1.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桎梏。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与素养,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将自身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努力结合, 以能力提升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其一, 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内容, 打破原有固化的学科知识体系, 把人才培养重心落实到科研能力培养上, 对待研究生教育要具有追求尖端知识与学问的学术精神, 不断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研究本学科教学内容的先进方向, 关注先进科研成果的研究动态, 注重教学内容的交叉性、前沿性与启发性。打破教师多年一贯制教学的习惯与壁垒, 结合时代发展需求, 不断促使教师创新教学内容。其二, 教师不断修炼“内功”, 除在知识领域内下功夫, 也要在教学技巧与方式上勤思考, 好的教学方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 打破传统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告别灌输式与填鸭式教学方法, 解决过度依靠现代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的习惯, 改变本科式教学的方式, 不断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研讨式方式, 以项目化探究为主、教师讲解为辅, 教师不是论题的陈述者而是总结者, 促使学生真正参与研究问题, 提升其研究能力与水平。

2. 内外兼顾, 提升学生自身研究水平。

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 学生要从内外两方面提升研究兴趣, 增强研究动力, 提升研究水平。从主体方面解决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危机问题。外在方面, 学生要积极响应国家对研究生教育各项政策与发展走势, 适时调整人生规划, 通过国家的具体举措获取外部动力, 同时要积极从社会汲取科研所需的资源, 最终促成自身研究能力的提升。同时, 学生应在高校依靠制度平台, 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获取锻炼自身能力的机会, 通过与教师、学生的交流, 培养自身学术精神, 尤其是形成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内在方面, 学生应明确接受研究生教育的目标, 以提升自身研究能力为己任, 凭借个体积极努力提升研究生整体教育质量。

(四) 研究生教育的社会治理策略。

1. 发挥中介评估机构桥梁作用, 强化机构自身建设内涵。

中介评估机构是社会评估的重要载体, 在研究生质量社会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生教育中介评估机构具有多种职能, 负责对研究生教育活动提供咨询、信息服务、理论支撑等多元化帮助, 在政府与高校间起到良好桥梁作用, 有助于促进政府从繁重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 促使政府权力下放与职能转变, 缓解政府与高校间的矛盾与冲突, 帮助其建立稳定而长久的互动关系。”[10]研究生教育中介评估机构的形式有两种, 即自下而上的民间发起, 或自上而下的政府组织, 基于我国政治体制、现实国情与传统文化, 更应实施政府自上而下的建立方式。研究生教育中介评估机构要保持专业性与独立性, 不能丧失公正、公平、科学、客观的精神, 不能过分依赖政府。研究生教育中介评估机构一方面要争取政府支持, 在政策与物质条件上谋取最大化, 保障评估机构的顺利运转, 巩固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 研究生教育中介组织在获取政府支持的同时要加强内涵建设, 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保持较高专业性, 不断拓展市场份额与发展空间, 为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信息与数据。目前, 我国已有一些比较成熟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机构, 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公正性需要完善与提高, 评估指标体系与方式需要逐步改善。研究生教育中介评估机构作为收集、反馈信息的重要载体, 弥补了政府职能履行的不足, 满足了社会公众的客观需求, 其对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有效监控, 方便为各主体提供可靠信息, 为决策提供依据, 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2. 提升行业组织竞争力, 切实保障行业活动顺利实施。

研究生教育行业组织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与协调能力, 对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意义重大。“行业组织需要高校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学者参与, 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他们也能以团队力量帮带高校教师树立责任意识, 鞭策其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工作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转变。”[11]其次, 行业组织具有强大功能优势, 一是其具有高水平的专业能力, 二是其具有较强的协调与信息收集能力, 尤其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利用相关专业能力获取较为全面的信息资源, 对研究生教育进行质量评价, 协调行业活动各方利益, 为行业活动进行规划。我国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社会学术团体的作用, 调动各高校专家、学者组成行业委员会, 利用专业优势, 通过周期性专家评估, 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行业领域保障。研究生教育行业组织需要积极适应国家政策, 不断提升自身专业优势, 建立严格的自律机制, 形成自律精神, 实现行业团体利益的最大化, 推动行业组织不断向前发展, 为政策决策出谋划策, 稳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文刚, 周光礼.模仿与创新: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百年回顾[J].高等教育研究, , 35 (10) :46-51.

[2]赵琳, 王传毅.以“学”为中心: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的`新趋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3) :11-14.

[3]杨斌.治理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权力重构与制度调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 (6) :1-3.

[4]韦耀阳, 李保强, 薄存旭.治理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异化与回归[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 (8) :4-7.

[5]刘韬.教育治理现代化视阈下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构建[J].职教论坛, (13) :70-76.

[6]梁传杰.论研究生教育改革三大关键问题之关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 (3) :21-27.

[7]谢治菊, 朱绍豪.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探讨[J].现代教育管理, (4) :102-107.

[8]刘来兵, 张慕文.大数据时代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愿景及体系构建[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7 (2) :30-35.

[9]李璐, 裴旭, 张淑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调控机制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 (2) :68-72.

[10]何亚群, 张建伟.整体性治理: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理性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 (2) :29-34.

[11]梁传杰, 吴晶晶.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之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 (3) :52-56.

篇12: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题目:教学论视角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研究

摘要:课内外一体化是顺应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潮流的一个良好的教学模式, 但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开展的情况却不甚理想。本研究旨在从教学论的视角下分析其原因, 进而找准问题, 以促进我国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改革。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了我国有关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文件, 以及相关论文。认为:学者们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研究的成果显示了其优越性, 但在如何实施方面还显不足。同时应用行动研究法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给出了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在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要素的处理办法。建议高校体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学校的具体情况, 因地制宜, 推进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改革。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 高校; 体育; 改革;      引言

近年来,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 已经成为中国家庭、社会和政府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 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的政府文件, 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面。自国家教委下发了《“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教学改革”的方案》奠定了“课内外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始, 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的《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 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的相继颁布, 说明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实施已成为国家的号召。本文立足于高校, 从教学论的角度, 探讨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困境, 并提出解决路径, 旨在为我国高校体育的课内外一体化改革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

1 我国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研究现状述评

过“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网上文库和教材书籍等查阅了近十年来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国内论文、着作、教材、文件等参考文献若干, 重点分析了题名中包含“课内外一体化”的核心期刊论文16篇。通过总结与研究, 发现我国学者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研究, 已发表论文206篇, 这些研究透露出, 我国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改革历程。

1.1“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还是课程模式

“课内外一体化”的研究视角大体有三类, 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 最早沈震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提出课内外一体化, 运用在提高学生800米成绩的教学中。一类研究是从教学模式的角度进行研究, 有徐美敏、刘志敏、唐月琴等学者, 强调了“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以俱乐部为特殊的组织形式, 将课内外融合。另一类是从课程的视角出发, 有李鸿斌、陈海啸等学者, 他们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任务、教学组织管理以及考核等问题进行研究, 构建“课内外一体化”。从这三个不同视角的研究, 可以折射出学者对“课内外一体化”从“教学方法论”到“课程模式论”的认知发展过程。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的研究视角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及考核等方面都有交集, 其研究结果互为补充, 更加体现了我国学者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研究的全面性。

1.2“课内外一体化”的模式构建研究

所谓模式是指可以照着做的模型, “课内外一体化”的模式研究也与之前所提到的研究视角具有一致性, 相关模式研究有教学模式研究和课程模式研究。唐月琴从教学指导思想出发, 通过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操作流程等方面构建了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这些研究互相补充, 角度不同, 在模式构建上求同存异, 却殊途同归。学者们认为, 高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是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在满足一定的条件后, 按照既定的模式进行教学, 可以对营造体育氛围, 弘扬校园体育文化, 实现全面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的体育教育目标。

1.3“课内外一体化”对学生的影响

课内外一体化对学生的影响研究多数为实验研究。研究者在对大学生实施教学试验后, 探讨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身体、心理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实验研究主要来源于一些教学条件优良, 教学改革起步较早的高等学校, 如湖北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陈天霞、张宇峰等将实验前后学生的体能与认知水平进行对比, 实验组学生的体能、心理素质和对体育的认识水平以及个性发展、体育兴趣培养等方面都有显着提升, 反映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

这些研究为我国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 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向“课内外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已基本明确、教学模式构建已基本成型;教学实验结果亦表明其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但是, 据笔者了解, 目前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实施现状并不乐观, 尤其是在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该模式要想在我国高校进行推广, 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对教学核心要素的处理办法。

2 高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核心要素的处理办法

2.1 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对学生半自愿半强制

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在半自愿半强制的教学管理下, “保证每个学生在学习日有一小时的体育煅炼时间”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体育认知水平,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有利于学生感知体育带给人的变化, 充分认识体育于人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形成终身体育思想。

2.2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倒逼教师发展

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 在教学管理、组织和教学的实施上带来较大的变化, 对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考核评价方面提出较高要求, 打破高校体育教学的低效重复, 营造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倒逼教师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2.3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要契合

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围绕《纲要》的基础目标将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进行统筹安排。课内主要传授体育文化、健康保健、营养等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 传授掌握运动技能和自主锻炼的方法, 掌握运动项目的部分核心技术。课外活动以巩固提高运动技能、以及提高身体素质为主要目标, 通过组织体育活动、代表队训练以及体育比赛等形式, 为学生参与体育、体验运动乐趣、养成运动习惯, 实现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方法的选用要优化

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 广泛釆用探究性学习、小群体学习、游戏教学和比赛教学等方法。在课内教学部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将体育相关知识与运动技术按单元进行划分后, 设计学习和研究命题, 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帮助学生是构建体育知识体系。在课外部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 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骨干以游戏、练习、比赛等形式进行组织管理, 将教、学、练、用融会贯通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2.5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设计要系统

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首先要围绕《纲要》教学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的要求, 完成大学四年的学段教学设计。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开设富于挑战性的体育教学内容, 注重年级层次与内容衔接问题, 避免简单重复低学段的教学内容。学年教学设计应将课外部分纳入其中构成一个课内课外高度衔接的系统, 根据运动项目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周期, 同时还要符合学年教学周数安排。学期教学设计还要将体育相关知识与运动技术按单元进行划分, 明确单元教学时数。在学年、学期、单元教学设计时, 要重点考虑教学内容的深度, 避免出现贪多嚼不烂, 蜻蜓点水式的教学, 要给足学生深入学习一至二项运动项目知识及技能的时间。课时教学设计则鼓励教师多采用探究式和小群体教学方法, 重在设计学习和研究命题, 明确学习步骤。

2.6 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评价要全面

从高校课程管理角度来看, 学校不会就所有开设课程进行评价, 但却非常重视优秀课程建设。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等方面都跟传统的教学有着很大的优势, 完全有可能申请学校优秀课程建设。对于教师评价应避免过度看重学生评教, 转而注重教师教学效果, 考查指标可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即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学生习得的技能水平等方面来体现。对于学生的评价则应考虑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将评价内容延伸到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体质健康乃至体育习惯等方面, 将课内课外学生的表现纳入其中。

3 结论与建议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其模式构建己基本形成, 教学效果也得验证, 但在国内的发展并不是很理想。要想在学校能够很好地进行推广, 必须处理好教师、学生、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建议高校体育工作者能够因地制宜, 研究本学校的教学基本情况, 处理好教学中各个关键因素, 促进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32-45.

[2]唐月琴,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产生分析[J].运动, , (8) :104-105.

[3]徐美敏.试论“课内外一体化”的高校体育教学[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5, (S3) :59-60.

[4]陈天霞, 等.“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的实效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1) :90-91.

[5]唐月琴, 金永.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搏击 (体育论坛) , , (5) :36-38.

[6]陈天霞, 余鲁军, 佘钥, 高建宇.高校体育教学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 21 (3) :98-101.

[7]刘建坤.我国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教学俱乐部研究文献的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22 (2) :232-234.

[8]陈海啸, 陈壮荔, 邱少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39 (12) :108-111.

篇13: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摘要:性需要各界的支持,其中转变观念是关键。本文试从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学生转变学习理念,行政部门和家长积极响应,高校热情呼应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理念;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已被引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建构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点,教育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在普通高中的开设,不仅仅是增设一门新课程,而首先是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因此,社会各界都要关注研究性学习,社会各界也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性学习呼唤教育教学新理念。

一、教师改变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研究性学习对普通高中教师来说,是个新鲜事物。“据调查,9月,国内有10个省市的普通高中开始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从笔者接触到的情况看,课程改革实验省市学校的校长、教师基本上还不了解这门课程,更不知怎么实施”。1而一年后,“学校进行的第三次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教师以为得到的最大收获是教育观念的自我转变,78%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最快,92.2%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有了较大变化。”2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给广大教师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同时,研究性学习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1.变革自我、重新定位,树立“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她)将同时成为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师道尊严”已不能适应教育教学形式的。由于研究性学习大量地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课堂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场所,学习内容也不仅仅是教科书。因此,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既不能“教”研究性学习课程,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基本前提。这样,教师就要重新定位、树立“服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的教学理念。

2.审视自我、变更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认识。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知识要求是由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以解决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其落脚点在于知识的综合和运用;教学资源不局限于课堂,而向社会开放;教师在其中处于指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会常用的信息技术、常用的科研知识、学生心理知识等。具体地说:第一,教师要掌握技术,在网络中寻找资料,利用网络建立起交互学习指导方式,通过网上专家,让学生有更多的请教对象。教师还要掌握常见的机软件应用技术。例如,用Excel省时省力,处理数据;用PowerPoint多姿多彩,演示研究内容;用Access,做好管家。第二,教师要掌握观察法、调查法、法、比较法、经验法等最基本的教育科研,并用这些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教师应掌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反应,做出正确判断,从而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服务。因此,这些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审视自己,不断地充实自己。教师必须终身地学习,不仅学习本学科内容,还要有兴趣探索其他学科,注重各学科的渗透,紧跟,不断进取,身体力行,做学生的榜样。3.学会欣赏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重过程、轻结论;多鼓励,少批评。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不要把自己的意见、结论强加给学生。珍惜学生的每一种思想火花。看到学生的进步,学会欣赏学生。

二、学生转变学习理念──研究性学习的核心

由于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主体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转变原有的学习观念。

1.转变学习方式。由于传统的课程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它把课程内容看成是预定的、固定的、确定无疑的东西;而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由于课程是以经验为本位的,课程内容是生成性的、建构性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有很大的转变。具体地说,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即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参与式的、活动式的、行动式的。

2.呼唤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关键所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探索性,这就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完成发现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任务,促使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就呼唤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呼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学习,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注重向学生提供获得直接经验和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和机会,让学生亲自感受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就是呼唤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总之,研究性学习呼唤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

3.重视团队精神。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人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研究性学习中,合作无时不在。在研究性学习中,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提出问题、制定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完成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团队精神无处不在。在研究性学习中,尊重他人的意见,善于发现合作伙伴的长处,不固执己见、有商有量,遇到挫折相互鼓励,群策群力,都是必须的。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应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4.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随着心理的发展,人们发现学习不仅要依赖智力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依靠非智力因素,它包括学生的毅力、自信心,不怕艰难,勇往直前及勤奋、细致、踏实等性格特征。而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研究性学习每一个环节中,非智力因素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重视自己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行政部门和家长积极响应──性的保证

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的态度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前途会产生很大的。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增强教育改革的紧迫感,选择合乎实际的推进策略,切实履行管理职责,使研究性学习在学校中得以实施。一方面要开展教师培训。同时,地方行政部门应从实际出发,开拓思路,积极引导,在创设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上发挥作用。另外,还要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区域性的、校际间的经验交流活动,鼓励先进,积极推动。同样,家长们的态度也很重要,它将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进程。如果家长们不能理解或认同研究性学习对孩子今后的重要性,若他们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一些旧观念而一味追求“死”的知识和分数,研究性学习将遇到很大的阻力。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要更新观念,作出积极反应,为研究性学习做好积极的配合。

四、高等院校热烈呼应──研究性学习的加油站

我国教育部决定从209月起在我国10个参加高中课程改革的省份实施,20秋,全国所有的高中都将开设这一课程。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而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阶段的实施和推广,不是终结,而是开始,作为部分高中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下一站──高校,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延续场所,而不是研究性学习终结地。而,我国高校对研究性学习反应平淡,除了师范院校的部分教师(主要从事教学法研究的)在积极努力外,甚至有些学校根本就不知道研究性学习,就更谈不上对研究性学习产生兴趣了。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形式和作为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国家正在花大力气推广实施。如果,高等院校积极倡导并参与到这场改革中来,无疑会推动研究性学习的进程和速度,给研究性学习注入新的活力。并以此深化我国教育改革,进而推动教育走向开放,最终使学生真正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相关文献:

[1]霍益萍,张人红.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11).

篇14: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摘要:从教育者要在授课前制订好教学目标,做好对学生的教学安排和处理工作、以教育者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为主,加强整体教学管理和教学安排、建立完整监督机制和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总结教学经验并提高教学质量这几个方面对中学数学在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深入教学管理进行阐述和说明。

关键词:中学数学;现代教育理念;深入教学管理

教育,自从诞生以来,一直是人们口中长盛不衰的话题,因为教育涉及民生大计,一个国家的教育决定了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轨迹,教育同时也决定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很显然,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于现代的教育,并不是说传统教育没有可取之处,而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必须前进,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印记只能有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来打上。现代教育理念将教育者与学生的概念稍显模糊,不再拘谨于传统教育中特别明确的师生等级限制,这种变化使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深入,也更加有效。现代教育理念也引导着更多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的革新与变化,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化学习等教学方式使现代教育更具有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现代教学管理涉及过程管理、业务管理、质量管理以及监控管理,以此种种,使现代教育的特点更加鲜明,也使学生更加科学地学习。

一、教育者要在授课前制订好教学目标,做好对学生的教学安排和处理工作

现代教学管理体制日趋成熟,因为教育者不断地总结和改进,大体的教学方针几乎已经为所有教育者所熟知,而无论是哪门中学课程,教育者事先都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为其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打好基础,以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管理的初期准备就是教育者制订好教学目标,做好对学生的教学安排处理工作。一般而言,教育者要根据其所教的课程科目制定教学目标,以这篇文字的主题———中学数学来说,教育者需要制订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在学生掌握基本数学运算能力和基础数学知识的前提下,将学生引向更加专业知识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学数学之后,其学习能力能够有质的提升。而教学安排和处理工作则需要根据具体的时间来将课程教学填充其中。

二、以教育者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为主,加强整体教学管理和教学安排

无论什么时候,教育的`中心一直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为评判标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育者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而现代教学理念中,把教育者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作为整体教学水平的体现。身为教育者,理应在完成基本教学授课过程的基础上,加强学校的整体教学管理,做好教学安排,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需要教育者和学生共同努力。对于教育者而言,寻找和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者只有做好对学生的教学方法施用,才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来说,除了进行课堂学习和课下作业,更应该触类旁通,了解更多有关中学数学的知识,可以通过参加数学竞赛或数学活动来增强自身学习能力,从而确保自身学习质量的有效提高。教育者与学生的共同方向将决定整体教学的发展趋势。

三、建立完整监督机制和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总结教学经验并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不仅仅是教育者把课本知识直接传输给学生而已,更多的是要通过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把课本知识深深印在学生的思想中。这需要教育者不懈地努力寻找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遇到的各种问题。另外,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些教育者容易失去初始教学目标,走偏教学路线,学校一定要切实建立监督机制,确保教学过程的正确与完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不可能一点教学问题都没有,所以教育者需要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教育者可以把在中学数学课堂授课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大家共同研究,集思广益,必定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而且在研究问题的同时,教育者也要把好的教学心得进行分享,这样不仅能给予其他教育者启示,而且也能从其他教育者那里得到建议,从而确保这种教学方法更加有效。除了解决问题和分享心得,教育者需要对一段时期的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将好的教学经验进行传播,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综上所述,教育者首先要制订好教学目标,做好初期教学安排和处理工作;然后把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作为重点提升目标,加强教学管理;最后,学校方面要建立监督机制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期间总结教学经验,以此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振生.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的有效性探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xx(23).

[2]陈灯煌.浅析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的变革[J].现代阅读(教育版),20xx(19).

[3]王娟霞.关于初中数学教学评价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xx(19).

篇15: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摘要:教学管理工作是高中学校工作的重点,良好的教学管理工作是教学效率的保障,由此可以看出,教学管理工作在学校管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加强高中教学管理工作,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实践;策略

高中是学生进入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成绩,甚至会影响未来,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教学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提高管理水平,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更新教学管理观念

推行教育改革,落实教学方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和前提,这样才能更好出色的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改革要求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并将这种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例如:有些学校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甚至将学习成绩公布,希望程度不佳的学生能够“知耻而后勇”。其实这不但不会让程度较差的学生“知耻而后勇”,反而会打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新课改提倡采用分层管理教学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管理教学,如单独告知、单独谈话、部分公开等,这样的管理方式既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又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讲给教师听,教师要认真聆听学生的问题,并进行解答。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具体情况,多使用正面语言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地方要及时指出,并帮助学生进行改正。教师要端正工作态度,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对程度差的学生进行讽刺、挖苦,这样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打击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习兴趣。此外,要牢记工作的重点是教学,其他一切工作的开展都要围绕教学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主,进行德育教育,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

2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高中教学工作亦是如此,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是“规矩”,良好的教学运行机制是“方圆”。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是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保障。教学管理工作的落实也是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教学管理制度是一项系统并且复杂的的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如学生的考试、考勤、学籍管理、以及奖惩措施等。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对于教师来讲,要不断努力学习,自主探索、大胆创新,发现更多简便并且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对于学生来讲,要强化自身的纪律意识,提高道德素养,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帮助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不仅仅是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更也学生纪律意识、道德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而不是一纸空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的综合素质,成为国家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促进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实施特色化教育

新课标提倡学生全面发展,很多学校为了响应新课标的号召,开设了各种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除此之外,学校还开展了以“诚信”、“孝道”、“礼仪”等一系列德育教育活动,通过这些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不但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获得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主体,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学校管理者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织了很多培训活动,例如:音体美特长生、飞行员培训、以及军训等,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于积极参加培训活动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学分,文具,很多学生在专业比赛中脱颖而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除此之外,学校还成立了广播站、校篮球队、以及学生会等社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园内刊《春笋》、《教研通讯》的出版,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多为学生组织这样的实践活动,如“李阳疯狂英语报告会”、“校园百家讲坛”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行特色化教育,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成为学校的特色与亮点,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吸引更多学生前来我校学习。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学生的培养十分重要。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综合素质提升的保障,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至关重要,我们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姜艳秋.基于高中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5):84-85.

[2]杨荣波.良性暗示在高中教学与管理中的运用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1):50-51.—4

篇16: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并且其他行业也在快速地完善过程中,尤其是教育行业更是在大步的改革过程中。我国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在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上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且在近些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职业教育符合当今社会人才的需求,并且为社会培育了许多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地加大,但是受发展国情的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是受到多方面的阻碍,其中职业教学管理工作的矛盾尤为突出。基于此,本文对中职教育教学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促进中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模式逐渐呈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职业教育在我国市场人才培养方面担任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管理水平对职业学校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中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受传统理念、生源素质、教学模式等内外因的影响,其教学管理质量低下,无法满足市场人才的需求。因此加强对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的研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职教育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1.1、中职教育外部环境复杂目前,就中职教育而言,在教育结构中处于底层的位置,并且其社会影响力大多都是负面的,社会认同度十分的低。而且,人们对中职教育的认识有限,只是单纯地将中职教育定位为低端教育,对其教学能力持怀疑态度;同时,人们对中职教育里面的学生也存在很大的歧视,对学生的品德以及学识能力都不认同,在就业方面给予了很大的阻碍。更为严重的是,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偏见甚至还蔓延到教师身上,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积极性都存在很大的认识偏差,也阻碍了中职教师的发展。此外,中职教育管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存在教育管理理念落后、管理结构冗陈、管理混乱的现象,这些都加剧了中职教育管理的难度。

1.2、学生基础文化水平偏低经过上文可知,人们对中职教育存在较大的偏差,致使中职教育的收生也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中学成绩不好,没有考上好高中的学生,或者是一些有过社会经历的青少年。这也反映出了中职学生的基础文化水平比较差,整体的综合素质不高,学习热情不高,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并且还将一些不好的习惯带入到中职院校中来,导致中职内部的管理主体存在复杂性和管理难度。所以对中职教育而言,更好的引导学生、管理学生是其主要的教育管理工作,与其他教学机构相比而言更具有挑战性。

1.3、中职学生的全面性发展不足,易出现心理问题在现阶段,中职教育职业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专业技能人才、一线人才,因此其技术型教育也是中职教育的主要教育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中职院校只是注重专业技术的传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但是中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并不完整,在学生职业规划以及其他社会交际方面的知识较为的缺乏。并且中职学生随着思想的成熟,对自己的未来会感到迷茫,在就业方面也会受到不同的歧视。长期发展下去,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纾解,将会严重影响到中职院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4、缺乏实践教学活动职业教育与其他的教育模式具有明显的区别,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向社会输送具有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是职业教育最主要的教学特色。但是在当前的中职教育中,教师较为的年轻化,并且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动手能力十分的缺乏,致使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同时,一些中职学校家资金有限,无法引进现价的操作设备,并且没有完善的实践基地,从而使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加的困难。而且一些中等职业学校没有与企业进行深入的合作,不能有效利用企业实践平台,致使学生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中职学校的教育特色没有得到有效的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

2、中职教育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2.1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关心在中职教育中,很多教师会将中职的学生与高职的学生一视同仁,认为他们已经有足够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造成教育管理者在学生管理上的松懈:放任学生自由,没有深入的了解学生,缺乏和学生的沟通,造成学生与管理者的生疏,不愿意靠近管理者。此时学生的问题管理者难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更别说及时地进行疏导,从而造成问题的恶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2教育管理体系和制度不够完善中职教育管理者缺乏科学的管理意识,管理意识薄弱,同时对学生的管理存在一定的偏见,因为学生出现的问题是其固有的,没有积极引导意愿和主动性。甚至有些管理者对于中职学生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漠不关心。更多的中职教师是市场化的驱动下进行教育,是为了混口饭吃,认为自己的付出要对得起自己的薪水,从而导致了管理的漏洞。

2.3教育管理的方法不规范教育是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达到教书育人、传播知识的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善于使用教学方法,必将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还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但是在中职教育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学习困难的情况时,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只是停留在学生问题的表面,依靠惩罚的方法,达到教育的目的。然而,这种教育方法不仅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还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并且还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排斥,严重影响到教学管理发展。

3、中职教育教学管理优化措施

3.1、转变教育方式,增加师生互动教育工作的主要职能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进一步的开发学生潜力,中职学校的教育也是这样的。作为中职学校的教育管理者,采用适当的管理模式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对学生的管理水平,对学生的`发展而言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对一定要摈弃旧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要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地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升中职院校的管控能力。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获得学生的信任,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实现教学目的。

3.2、充分培养和调动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中职学校的学生都处于成长时期,具有较高的表现力,渴望在同龄人面前凸显自己。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一些心理课程、就业指导等,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实现其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走向社会的信心,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3、加强实践教学活动为了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中等职业学校自然要加强实践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在毕业后都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首先,加大实践课程的课时量,充裕的时间是有效开展实践活动的基本保障。其次,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定期到校为学生进行技能知识指导,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内容、实践技能发展情况与实际工作活动相结合。再次,构建“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可以借助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互动合作。

4、结语综上所述,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专业技术型人才,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现阶段人们对中职教育的认知并不清晰,并且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要不断地完善中职教育管理理念,转变教育方式,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篇17: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摘 要:教学管理工作是成人高等教育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本文根据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管理工作的五项原则,并对教学管理工作应重点做好的工作作出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1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原则

1.1 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说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重点进行管理,实行预防为主,全体员工参与的管理过程。把改进管理过程和组织功能,提供最好的服务尽最大努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作为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以人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主体,预防为主就是采用比较可行的办法把要出现的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全体人员参与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职工,以及学生的家长,还有整个社会的参与,这样才能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做到实处,确保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取得成效和成功。

1.2 和谐发展原则

和谐发展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从大教育的角度出发追求和谐的教育目标。教育教学管理要尊重教育本质及其规律,尊重人的本质及其成长规律,统筹规划,确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二是要追求教育整体功能的和谐发展。教育教学管理要统筹兼顾教育的所有功能,不能片面地追求教育的经济促进功能,同时要有教育全球化的意识。三是要追求教育教学的和谐发展。教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了研究的目的才把二者分开的,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不会把教育与教学对立起来,把“德育”和“智育”对立起来。

1.3 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教育效益原则是指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必须坚持健康、正确、科学的办学方向,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获得最佳教育教学管理效益。教育效益原则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积极、健康和先进的文化;其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最后是要合理、有效地配置和使用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2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出现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质量高的高等院校,其教学效果就相应较好,学生的就业率会较高,学校的声誉较高。相反,教学质量越低,学校的生源就较差,得不到学生的报考。教学质量主要反映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之中,但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高等院校教师的教学管理过于形式化,不以学生获得专业技能为根本,而以各种眼花缭乱的教材或者无实际作用的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往往在毕业时难以满足企业的专业要求,逐渐在社会上受到“冷落”。

2.2 教学管理理念落后

近几年来,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日新月异,无论是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上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但是教学管理就显得相对落后,管理手段上更无法与教学改革同日而语。如不重视对教学管理的提升和教学管理团队的建设,再先进的教学方法也不能落到实处。

2.3 教学评价过于形式

教学评价最根本的是为教学工作者改进工作提供依据,但是现在看来却有些本末倒置了,评价通常被视为工作、学习情况调查,而不是决策以及工作改进参考依据。老师对学生的考察,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上,评价指标过于单一且得不到有效反馈。评价多定时定性,定量分析却得不到保障,评价结果落不到实处,过于形式化。

3 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

3.1 纳入“以人为本”的思想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使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同样如此。在教学管理中,学校的“人性化”管理应该集中于教师和学生这两者上。对于教师,要在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之上,对他们的生活、起居等方面予以关注;对于学生,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他们的各项合法权利,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生活的积极性。

3.2 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高校想要与时俱进,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接轨,就必须不断学习,汲取先进教学理念,围绕着某个理念,逐步实行变革创新。管理思想的改变最终能够带动教育思想整个的一个改变,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是高校理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倘若关于理念过于传统,过于呆板,就会使教育教学工作盲目、僵死,缺乏生机,更不可能走在众多高校前列。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理念到设计,实施到反馈,从突出重点到全面推进,必须有机统一起来。先进的管理理念最根本的需要坚持两点:一是现代化,必须具备时代特征,不断创新内容、方法,保持先进性;二是可持续,创建公平、公正健康的环境,顺应形势调整机制,坚持可持续,始终把提高管理效能,存进高校质量提升作为重要目标。

3.3 改革教学管理方法,注重实际效果

教学管理方法的改革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不仅要合规规划教师职责,更重要的是整个学校的管理层都需要进行调动。第一,加强学生师资队伍的建设,保证教学效果。高校应吸引一些具有教学经验的人才,来从事教学工作,他们的教学经验非常丰富,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有效解决高校教学中形式化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学中学到知识,并应用于实际当中。第二,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强调教师的责任心。教学管理队伍应当同时具备学历和管理经验,既懂教育又懂管理,能够将两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3.4 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

积极构建包含学生能力素质测评、教学进度状态测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的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抓好教学进度、教学过程、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全方位综合评价。第一,构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建立优秀学生奖励机制和学习创新激励机制。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运行模式,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教学机制,对学生素质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评,对优秀学生实行奖励,对创新活动进行激励,对大学生学习创业实施有效指导。第二,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岗位优质优酬机制。我们注重按科学、系统、可操作性的原则,并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科学设置教学岗位,拉开教学岗位津贴档次,实行教学岗位的优质优酬。第三,构建教学进度状态评价体系以及教学工作奖优扶重机制。对教学进度、教学过程、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研究状态实施目标化管理,实行科学的、制度化的评估,教学投入向对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的方面倾斜,向计划科学、工作落实、质量优秀的学院倾斜,对教学先进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和重点支持。

4 结语

综上所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实现高等学校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要做好这一工作,还需广大教学管理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进一步提高高等教学管理的效能,才能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

篇18: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摘要]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实践教学管理必须与时俱进,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方面做出创新改进。分析了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现状与改善对策,希望能为实践教学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xx-0603(20xx)27-0068-01

一、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现状

实践教学对于高校而言,是培养具有高等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高水准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的必然课程,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着重强调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技巧的转化,对学生个人专业素质的提升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实践教学方面,教学方法单一且形式化影响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就目前来看,许多高校在实践教学计划安排方面主要以实验、教学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内容为主,这些课程的开设与安排多数较呆板且被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受到压制,无论是缺乏资金支持还是设备、场地支持,都直接削弱了实践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导致学生知识向实践技能转化不良。

实践教学作为实训性质较强的教学模式,本身对场地、设备、资金等都有硬性要求,为确保实践教学效果就必须提供学生优质的实训条件,虽然高校近年来积极加强经费与设备投入,但是与专门的企业岗位相比,学生规模、实训要求与场地设备经费等要求矛盾严重,导致实训效果参差不齐,这对于学生掌握相关实训技能、提升个人实践能力与操作水平极为不利。实践教学方面,学生必须由经验丰富且拥有相关实训经验的教师指导才能够获得较好的训练成果,目前高校中这类师资资源短缺现象严重,师资队伍建设的落后极大地削弱了实践教学含金量,缺乏经验的教师无法切实指导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际训练中,这使得学生通过实训获得经验与感悟无疑变得更加困难,优质师资力量的缺乏已经成了制约学生实践学习进步的瓶颈。

二、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管理对策

围绕高等教育改革要求积极改进实践教学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与弊端,是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的必然选择,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高校要加强校内实训中心建设,建设标准化实训场所,通过校企合作和校企共建,筹建各类仿真实训室服务实践教学,为实践教学的完成打下坚实基础,比如筹建模拟导游实训室、工程管理实训室等,为校内仿真实训和不同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要加强优质师资力量的筛选与培养,通过加强工学合作培养一批经验丰富且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服务实践教学。

要积极打造高效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将开放课程、在线学习、专业信息、专业综合评价系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管理等纳入一体化信息化平台建设需求,提升高校实践教学信息化水平,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要积极探索应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与含金量的创新路径,提升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程度,推动实践教学资源共享,通过信息平台上的数据采集、信息公开、项目展示、实验预约、远程共享等功能筹建各类实践教学平台,对区域内高校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共享与互补,实现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最大化,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平台。综上所述,高等教育改革下实践教学管理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创新、探索与改革,融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目标构建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谭志凯.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实践教学管理工作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2):1-2.

篇19: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摘要: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也面临着转型的压力。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强调教师转变思维,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小学教育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及教学管理,都要坚持“以学定教”作为核心理念。首先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然后分析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教育;新课改;要求;策略

教育教学管理在小学教育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学校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小学教育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采取有效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能够更好地行使学校对教育的管理职能。能够贯彻落实学校的教育方针,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小学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相比较新课改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要求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小学教育教学正在一步步迎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这要求代表社会、家长,以及学生自身对于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以后,小学教学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坚持教师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切活动都围绕学生发展的需求展开。不再单一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更多追求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现在的小学为了实现这些转变,对于学校和教师的管理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一句话概括这些要求的精髓,就是“以学定教”。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各项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我们可以这样说,新课改的内容既是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它的基本保障,是培养满足新时期标准人才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当中,教师要转变以往的观念,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并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针对性以及服务性,以便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分析

1、更新小学教育教学的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心理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要想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首先就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管理过程当中,要时刻追踪教学管理效果,保障教学管理的连续性、综合性。运用创新的管理手段,增加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分量。保障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以及监督权,让教师帮助形成教学管理的综合性体系。除此之外,还要坚持将“以学生为本”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管理原则,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2、明确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要从创新的角度推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明确管理目标。这就需要学校必须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基本目标以及安排给学校的基本任务,并不断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作为小学教育管理的重要方向。例如,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对于教育管理工作的评价策略。对每个阶段的管理工作进行量化处理,再进行质化评定,将“自评”与“考评”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创新办法,实现评价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3、完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将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上升到制度的高度,具有很大的规范作用。要想增强师生对于教学管理的重视,落实各项教育管理措施,就要将其关进制度的“笼子”当中。在完善的教育制度之上,提升学校和教师的执行力。这就需要学校对自身具有的教育管理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剔除不适合新课程改革的部分,转变落后的陈旧观念。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的教育管理目标指引下,制定新的管理制度,缩短与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距离。除了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以外,还要提升教育制度的执行力。在执行力上,学校要设计一套可行的奖惩措施,树立良好的管理榜样,杜绝不良的管理行为。学校要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只有一个专业的管理团队,才能形成良好的管理效果,提升小学教育管理的整体水平,发挥其最大价值。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凸显了十分重要的价值。以此为出发点,为小学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因此,我们要端正对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态度,认清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在总结的基础上形成创新的管理策略。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要以此为重点研究对象,寻求有效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杨春云.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研究[J].才智,2015(15).

[2]郭开全.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缺位”与“补位”: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J].语言与文化研究,2011(1).

[3]吕月青.小学教育管理中侵权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领导科学论坛,2016(15).

相关专题 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