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教育论文

linwuzhi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linwuzhi”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体验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教育论文(共15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体验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教育论文

体验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教育论文

《历史教学》第1期刊登了刘俊利先生《基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反思》[1],对于研究性学习主阵地在“课堂”;“标准”下的“多元”;灵魂是“问题”等认识,本人原则上认同。但有些具体问题的看法不敢苟同,如“体验式学习不能归属研究性学习范畴,它与探究式(研究性)学习、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一起构成当前中学历史学习的三大主要学习方式。”我认为至少在认识上有以下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学习方式划分标准的逻辑错误

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2](p.247)。学习方式的划分以什么为标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呈现的是重教轻学的局面,教育理论研究的多是“教”的方式,而对“学”的研究则是长期冷落,重视不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研究开始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为标准,可以将学习分为观察性学习、模仿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三大层次”[3];依据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定论或问题),可分为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两大类别。研究性学习就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而言,属于发现式学习类别。

可见,学习方式的划分是以一定的逻辑关系为依据的,比较必须放在同一标准下才有可比性,或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或以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或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特征等等。而刘先生将体验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接受式学习视为并存的三种学习方式,这种分类的标准令人不解。如果一定要给“体验式学习”找一种可比的学习方式,那只能是“非体验式学习”或机械学习,其划分标准当然是“是否存在体验”。读张肇丰先生的《试论研究性学习》[4]不难看出,该文是针对接受式学习存在的不足,而强调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

误区之二:定位过于狭窄,忽视体验的存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5](p.34),其宗旨是“以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6]。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观察、模仿性学习的基础上,以问题为载体,自主地了解和思考人类以往的事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知道过去、理解现在,懂得社会、认识自己,并孕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以课题研究为典型特征的学习方式(对教师而言是教学方式)[3]。

体验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宗旨。而刘先生却指责“把明显带有体验式学习特征的学习活动归纳到研究性学习范畴”,强调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和应用知识”。让我们不明白的是,“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没有了学生的感知和领悟,还怎么进行?学生“获取和应用知识”从何而来?如果理解不错的话,刘先生显然是由于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理解上的偏差,因而将研究性学习局限在“科学研究”的外壳上,而忽略了研究性学习最具活力的体验性。什么叫体验?现代心理学认为“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5](p.133),换言之,就是指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心情感活动,一种对感情的感知方式。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历史进程的动荡和绚丽,并将现实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场景视为体验的客体。

只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学生才能形成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进而获得个性的发展。只有这种直接的.、他人无法替代的体验,才能真正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当代教育学理论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性,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则是要把学生从过去的“他主性、被动性”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实践并获得有益体验,把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正因为对体验的关注和重视而成为体现新课程思想的最佳载体,仅有“科学研究”外衣的研究性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

误区之三:过分追求“研究”形式的完备,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本质内涵

由于以上两个误区的存在,导致刘先生对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过分追求作为手段的研究形式,而忽略了学习是“为了人的发展”这个根本。从刘先生对几个案例中的批评中可见一斑。

1.他指出“如果中国的好东西不传到欧洲去,中国不就比欧洲先进了吗”[7]一课“内容过于宽泛,任务太过繁重”;却忽视问题的提出源于学生,教师正是看到了学生在思考和消化所学知识的积极态度,以及在这当中思维逻辑的明显漏洞和情感态度人文缺失的普遍性,才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讨论。教师的着眼点并不在把深奥的逻辑理论和大量的未知史实呈现给学生,而是利用学生已有历史知识和生活中的亲身感受,引导学生走出思维误区。正如专家点评说的:“虽然这个‘的’本身没有史学意义,但之所以将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因为它有教育、教学上的价值,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学生的‘最需要的发展区’,也是‘最近发展区’。”[8]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使我们看到学生的收获是多重的:首先是作为发现者的惊喜;其次是教师对其主体地位的认定,就大家困惑的问题讨论;再次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思维碰撞的激奋;最后达成的共识,科学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当今世界各国应加强交流与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2.“如果宋神宗多活几年,王安石变法会成功吗”[9]一课,刘先生认为其不成功之处在于“整个学习过程在发散中失去控制”,而我认为,该课的成功之处正是它的发散性。因为学习的主体是一所普通中学的初一学生,基础普遍较差,探究的“目的在于培养和鼓励学生探讨历史问题的兴趣,保护学生探索和质疑的精神,而不在于学生所讨论的问题有怎样的深度。”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体验了“主动思考过去事件”的过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求到了历史的真相,更增强了探求真知的自信心,正如著名思想家威廉・詹姆斯所说:“人性中最深刻的天性,是被人赏识的渴望”[10]。

长期以来的历史教学,实际上是有教无学,课堂沉闷,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没有体验,没有兴趣。英国学者汤普森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或发生了什么,而是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就是接触和反应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或方法的重要方面),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 [11](p.33)一语道出了历史学习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刘俊利.基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反思[J].历史教学,,(12).

[2]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8).

[3]聂幼犁、於以传.中学历史课程研究性学习理论与目标纲要[J].历史教学,,(4).

[4]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6).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6]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

[7]韩春玲.如果中国的好东西不传到欧洲去,中国不就比欧洲先进了吗?[J].历史教学,2004,(7).

[8]聂幼犁.从“如果中国的好东西不传到欧洲去,中国不就比欧洲先进了吗?”看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4,(7).

[9]张明智.如果宋神宗多活几年,王安石变法会成功吗?[J].历史教学,2003,(5).

[10]叶素贞.错误也是美丽的[J].全球教育展望,2004,(6).

[11]有西等.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2: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论

论文摘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对承担新教师培养任务的高等师范院校如何结合学科教学,调整课程计划,改革课程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的高中开设.它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它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探究性,而这些在传统的教育中往往是被忽视的.要实现学生在教育环境中的良好发展,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有接受了专业化教育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与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研究意识与能力.但我国中小学教师由于受传统的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教育的影响,研究意识与能力大都比较低,这就给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广泛开设造成了困难,许多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胜任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为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承担新教师培养任务的高等师范院校应当主动加大课程调整的力度,改革教学模式,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践与探索,切实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

本文就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学论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1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工作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未来的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将同时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具体内容见表1.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工作内容更宽泛、更开放、更富有挑战性和实践性.这些无疑对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急需补充的知识包括与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网络信息技术,科学研究知识等.

与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核心是创新实践的精神,这也是教师最应当积极倡导并努力贯彻于教学实践当中的.

网络信息技术则是搜集、整理资料的方式.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同学生一起在网上寻找所需的信息,在BBS上探讨问题、交流心得,用应用软件处理数据、发布成果.这正是研究性学习“创新”所要求的.

学生要想搞好研究,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查文献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等.教师要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指导学生的研究工作.

以上我们探讨了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变化和从事研究性教学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在高师化学教学论教学中,创设研究性学习情景、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哪?

2 化学教学论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策略

2.1理论性内容――联系实际,分析推理

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今天,结合化学教学论的教学,引导这些未来的教师不仅关注化学教学的学科知识和内容,更要关注通过化学教学所要达成的全面的教学目标.因为在教育目标体系中,教学目标是最具体、最直接,并且是需要由教师来确定的目标.它的实现程度直接影响着所有上位目标的达成.结合化学教学论的教学帮助高师学生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是通过他们自己的“研究”首先要得出来的结论. 组织学生结合自身曾经接受的初高中教育以及所收集的典型资料,列举交流传统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业成绩,轻情感态度”的现象,比较与促进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的偏差,联系当今时代的特点与未来公民素质的构成,从而得出结论:化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途径之一.它的职责是: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注重过程方法、培养能力;良好情感、科学态度熏陶,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富有个性的发展.

总之,在化学教学论理论性内容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安排学生活动,用以通过联系实际(特别是自身实际)找问题,分析比较得结论的“研究”过程,在完成理论性知识传授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确实收到了较好地效果.

2.2实验性内容一注重过程,体验研究

教师的研究性教学策略要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探索.为此,我们调整了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计划.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实际和高师生实际,增设了研究性实验课题,力图通过研究性实验的学习实践,使学生体验研究过程、明确研究目标、探索研究结果.进而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探索研究性教学策略.

如:在“碘盐中碘含量的测定”这一研究性实验过程中,我们安排了如下教学程序:资料的收集、整理(课下时间)资料交流、研讨、形成方案(全组学生参与、第一次课)一方案实施(全组学生参与、第二次课)一结果报告.

在该研究性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充分的发挥,他们针对食盐中加碘的原因、碘元素的定性分析、碘含量的表示方式、国家碘盐标准及定量测定方案等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并在小组内交流研究,然后组内分工,每个同学承担一个方面内容的汇报任务,在课上代表发言,再经过全体学生的充分交流研讨,指导教师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阐述自己的观点,并针对学生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方案作出评价.经过这样一系列的互动合作、交流研讨形成了理论意义上的较为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此方案还需在下一周的实施过程中加以检验和完善.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和过程性,也实际参与了研究性教学策略的探索过程,这对于基础教育阶段无研究性学习经历、高师教育阶段缺少研究性学习过程、未来工作又需要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能力的高师学生来说,无疑是必要的,而且是及时的.

此外,我们结合化学学科和大学校园的特点,又安排了诸如“废旧干电池的'综合利用”等涉及环境保护、废旧化学品的回收利用等方面的设计性实验,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另一方面又可通过本实验的回收产品为实验室提供某些化学药品.这对于引导高师学生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学科知识与身边环境、学科知识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体会“化学在我身边”,探索“化学为人类造福”是很有意义的.

2.3挖掘教材内容――变封闭为开放,创设情景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具有研究意味的问题作载体,所谓研究意味的问题即指具有开放性、不确定空间的问题.而我们所采用的教科书内容,往往由于完善、传统的编排使许多内容已处于相对静止的封闭状态,甚至是终结性的结论,因而,缺乏探究空间是当前高师课程改革滞后的现状.为此,要结合学科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可采取变封闭为开放的内容填充策略。使原已封闭性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创设情景.

如我们在开设“喷泉”实验时,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设了“热水喷泉、二氧化碳喷泉、氯气喷泉、乙醇喷泉”等实验内容,引导学生对人造喷泉和天然喷泉成因进行比较,得出相同的原理:连通器原理;引导学生对喷泉的形成方法进行比较,得出三类喷泉:化学喷泉、物理喷泉和物理化学喷泉;通过这些内容的增加,赋予原本较为封闭的“氨气、氯化氢”喷泉实验以一定的探究空间,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对“喷泉现象”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尽管在知识层面上没有更新的内容,但整个教学始终围绕学生自己发现一选择一探究一解决问题这一研究过程进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较好地发挥,这对于促进学生持续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它反映和回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在高师院校中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结合学科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可以使未来的教师转变学习观念、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研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在未来的学科教学中,能渗透一定的研究性思想,培养学牛的探究性精神,以使我国的教育“即赢在起点,又赢在终点.”

篇3: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尝试教育论文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尝试教育论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这对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二十世纪末,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上海市启动了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并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这对于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更强调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强调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的、脱离现实生活实际和偏重于知识传授的倾向,构建有助于学生投入社会生活、亲历实践过程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形成对知识主动探究,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顺应时代对学校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对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学中发现: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加强。所以,备课、上课时我很注重运用提问的策略,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学习。

例如,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参观野生动物园,当时海狮的精彩表演煞是吸引学生。身旁的同学好奇地问我:海狮怎会“听懂”人的话?训兽员为什么不停地给它投食?我说,这是经训兽员长期训练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投食是不断强化它。对此,学生是比较迷惑的。但当时被海狮的精彩表演一闪而过,一笑了之。不久,在学到“脑的高级调节机能――条件发射”时,我把这个话题提出来,同学们一下被吸引住了,急切想知道是什么道理。我就带着这个问题引入新课,和学生一起探究条件反射的形成机理――强化,将教师要讲授的内容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想要学习的内容,从而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又如,我校初中部有一患白化病男生,头发白、眉毛白、阳光下眯起双眼,在校内煞是引人注目。认识该生的高二学生问我:患者的父母均正常,为什么会生出白化病孩子?在学遗传之前,我当初的回答“这是遗传的”,想必同学们是不会满意的。学遗传规律时,通过生活中这一实例的引入,同学们感到,遗传规律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教学这一实例过程中,课堂上提问很热烈,纷纷列举出人类的许多遗传病来。当然,同学们列举的例子,其遗传机理不尽相同:有的属伴性遗传(如人的红绿色盲);有的属染色体畸变(如21―三体综合症),这也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了伏笔。让问题进入课堂,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研究性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够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提出多元的见解。形成师生互动,学生学得主动,教师也不再苍白地唱“独脚戏”,努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

二、注重实验设计,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实验课的模式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高二《生物》第一册“水分的吸收”这一教学内容前,教材上安排了“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我在教该实验时,除了按教材用30%蔗糖溶液作渗透剂进行实验外,我还设计用5%、10%、15%Nacl溶液;35%、40%、50%蔗糖溶液作渗透剂分别进行分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探索中自己寻求答案。同学们纷纷跃跃欲试,自己小组所用浓度实验完毕后,各小组间还热烈讨论、交流结果。这节课上,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科学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还如,“生物组织中化学成分的鉴定”、“水质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等实验,都可设计成探索性实验,让学生独立探究,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原理,从而完成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

三、关注社会热点,重视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当今社会已迈入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许多与人类自身有关的生命科学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映入我们的眼帘:克隆、转基因、神舟号飞船搭载植物种子(基因突变)、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的遗传信息)、癌症、洪水爆发、赤潮(富营养化)、苏州河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环境污染等等。我很重视这些信息的来源,平时做一个有心人,自己或布置学生做一些生物学知识方面的剪报、做一些文摘卡片等,讲课时适当穿插,引出话题或展开讨论,学生感到有现实感,教师上课也不再感到空洞无力。另外,我还结合当地实际,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如《人民将水质污染的原因和建议》、《海洋鱼类资源的现状与思考》等,同学们通过调查、实验研究、查阅文献等方法,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拓展、延伸了生物学的教学空间。

通过教学反思,我感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的情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二期课改中革命性的改革,这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但是,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并不是对立的,它们各自适应了教育中继承与发展的两种不同的需要,应当将两者恰当地应用于教学中,改变教师灌输式的教和学生接受式的学的现状;同时,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时须不断收集信息、积累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篇4:教育研究性学习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的初衷

研究性课程设置的初衷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课程改革说起。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谈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突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的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仍然存在,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与选拔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正说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同时指出:当前我们的教育改革,就是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教基字〔xx〕6号通知中说:研究性学习是《全日制普通高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的重要内容,是全体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它对于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老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也明确指出,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中学课程计划》将会逐步推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満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教育部教基字〔xx〕6号通知中还说:“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

从以上引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的初衷,是基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质量这个最终目标的。为要能够达到这一目标,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来改变教师和学生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了保障课程实施时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又具体地指出了“研究性学习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当前,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是否做到了这些呢。我们有必要对两年多以来的研究性学习作一个回顾和反思。

二、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回顾

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每周3课时,每所普通高中学校都应该按课程计划开课设节,可集中和分散使用。但是直到现在,我们许多学校在课表中没有体现,有的将全部课时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实际上形同虚设。还有的学校干脆把这三个课时分配给数学、物理、化学三科,意思是只在这三科当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好的是安排1个或2个课时在正课(课表上)时间中,其余安排在课外活动和其他课余时间中进行。那种把研究性学习只分给几个学科的作法是不妥的,因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只是某几个学科的事,应包括所有的学科,而且,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很多是跨学科综合、交叉的。

研究性学习只安排在某几个学科是不妥的,只安排部分教师实施,也是不妥的。研究性学习每周3课时,高中14大学科中,除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信息技术这些科目本身就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外,其余9大学科都应安排研究性学习的课时,每期作16周上课时间计,全期共48课时,如果每周2节安排在正课中,每期有36节,则9大学科每科可以排4课时的研究性学习课。排课时,总课表上不分到学科,另用单列课表将研究学习的课时分配给每位任课教师。督促检查,才能使研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每个学科每位教师4节研究性学习课干什么?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它是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索活动为过程的一种综合学习活动。目前在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上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以课题研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内容选择的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方面。课题研究还包括项目(活动)设计类的`课题。这种以课题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即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交流表达阶段,相应地,对于这种学习的评价过程就分为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对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等),和结题评价。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组织形式又可分为个人研究、小组研究和班集体研究三种形式。

第二种,就是有人称之为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研究性教学”,即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校热衷于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即在一节课中铺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尽管这种问题也会是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多数只与某一个学科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这种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与各自的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这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放弃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的自主探索学习活动形式,那么研究性学习就将背离它的初衷,而被纳入“应试教育”的狭窄轨道,终究是没有什么前途的。反过来,如果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与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的研究性学习密切结合,则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会更加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与性质。因为,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探究能力。

第三种情况,就是“带研究性特点的”学科教学形式。就是教师在日常的各学科中,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问题,也就是将研究性学习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中的作法。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和性质,对提高学科教学水平有积极意义。

综合以上三种研究性学习的三种基本形式看,当前的重点仍然应是第一种形式。没有第一种研究性学习形式的广泛开展,就无法造成一定的气势和氛围,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也正因此,教育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特别强调“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和实践活动”。另外,研究性学习的许多问题是一个不断研究的过程,不是一堂课或两堂课所能解决的。但是,与此同时,当然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形式也可以有教室课堂上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前所述,活动评价中的开题论证,中期评价,结题论证,活动总结与交流都可以在教室课堂中进行。

篇5: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的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的教育论文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为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改革实践中,我常常在思考:到底应如何理解“研究性学习”?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是什么?现已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哪些偏差?初中应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结合这些思考,自己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摸索。

一、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理解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以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得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对“研究性学习”下了这样的定义: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由此可见,“研究学习”的含义应包括两种:一是指一种课程形态,既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的学习活动,也就是我们现在在高中专门设置的研究性课程;一是指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对知识主动进行探究、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一是可以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二是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三是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四是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五是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该与“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结伴而行。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以为在初中阶段同样应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1、把课堂交给学生。

自主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应从“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到“教学生学会学习”上来,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并自觉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是通过学生的活动实现的。他们是认识的主体、智力操作的主体、心智发展的主体。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任何学习都不可能顺利进行。更何况语文学习具有实践性、情境性、语感性,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感受、理解、领悟、辨析,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去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课堂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的保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课文,去思考、质疑、讨论。其次应该注重学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例如着重培养使用工具书的技能;根据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句的技能;朗读、默读、速读的技能;圈点批注的技能;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的技能;编写提纲、摘要的技能;模仿、借鉴课文写作方法的技能;写读书笔记的技能等。第三应将“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探究式学习的核心要素就是“问题”,根据年龄的不同、学习基础的不同,问题的提出方式也可不同。问题可来自学生的质疑,也可直接由老师提出,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水平可由浅入深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去分析自己所收集的资料和得出结论。

2、加强互助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依据学生的成绩层次,将ABC三个层次的学生混合编排成学习互助小组,以A类生为骨干,每组4—6人。课堂教学以小组讨论、大组交流为主要形式,老师充当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参与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组内的每个学生既是学生,也是老师;既是提问者,又是解答者。笔者认为这样的形式,既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有相应的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又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合作的课堂学习氛围,

3、定期开设语文实践活动

(1)目的: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内容,培养和考查其检索信息的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评价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

(2)组织形式及时间安排。可以是学生个人,也可以由几个学生自由组合。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和实际操作的需求安排。每一学年安排一次,时间安排在上半学期的期中考试前后。

(3)具体操作。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由学生自行组织小的群体,自行确定学习的目标,选择或设计活动的形式,开展积极主动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并形成多种形式的学习成果,最后给予恰当的评价。

第一阶段:确定学习目标目的,选择或设计研究性活动的课题。实践活动的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初一的内容:编写课本剧、开辩论会、搞调查报告、介绍作家作品、新闻发布会。

初二的内容:开办旅行社

初三的内容:对中考的内容和题型进行分析和预测

第二阶段:根据活动的需要,开展调查,搜集资料

调查、收集资料的途径:图书馆、阅览室、旅游景点等场所;期刊、报纸、书籍;上网搜索并下载有关资料。

调查的形式有: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通过笔录、照相、下载等手段记录资料和信息。

第三阶段:紧扣学习目标,针对课题要求,充分运用调查资料,分析整理,开展研究性活动。

第四阶段:研究性成果的展示和评价。

最后的成果用成果汇报课的形式进行展示,要求每一个活动小组都必须用口头汇报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他们的研究结果。

由从学生中产生的四人评判小组当场评分,由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后得出的平均分作为这组同学的考核得分。评委还要当场进行点评,阐述评分的理由。

篇6: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论文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论文

摘要:近年来,有关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人。研究性课堂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既要注意研究性学习的共同特点,又要服从和服务于课堂教学;既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又有助于指导学生开展自我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研究性学习,英语课堂教学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近年来,有关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教育部5月发布关于在中小学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决定,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人。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新教材采用的以语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围绕语篇阅读,开展语言能力训练和语言知识学习,为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自学能力提供了可能。

二、研究性学习与英语课堂教学

从知识类型的层面,英语课堂需要研究性学习。

记忆型知识。英语作为外国语,它的习得离不了语言知识学习。其教育形式只能是单向传递式的,即教师讲、学生记,学习者通过大量的诵读、记忆、模仿、操练来习得和掌握。用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接受学习”。

操作型技能。语言的掌握还要学习者大量的实践练习。单纯的机械记忆显然不适应语言学习的特点和需要。教师讲授应该结合学生的提问、讨论、练习和应用等各种形式。这时,教师仍然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并掌握学习内容。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显著地增加了,这就形成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探究型能力。语言是工具,学语言丰富学生探询世界的手段而不是学习的目的。有目的的探究或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和创造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在探究中学习语言和学科知识,发展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和建构自学机制。因此,应该提倡研究性的学习。

从课堂教学的步骤来讲,英语课堂可以也应该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语篇阅读活动结束以后,学生的思维不应停止,可引导他们在围绕话题进一步探索或进行辨证思考。通过话题面上的扩展、主题意义上的深入或不同观点的对比,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同时,学生在创造性学习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练习和巩固已有的语言技能,其学习效果大大优于脱离实际的练习。因此,新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介绍的复习――呈现――操练――练习――巩固模式可改写为语言知识讲授――操作技能训练――探究能力开发的新课堂结构。

三、研究性课堂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课堂学习除了具有开放性(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研究的内容、方式各异)、探究性(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和实践性(强调学生把学到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的特点外,还表现出独特的课堂特色。

延展性:研究性课堂学习的选题是基于课堂学习的话题或技能进行的拓展,如知识面的扩大、话题的深入或论点的辨异等。要求学生在掌握课堂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拓展性学习中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扩大知识面并构筑新的知识技能平台。

协作性:英语的习得需要一定的语境,即交际实践。英语研究性课堂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就是模仿真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的语言技能发展;另外协作研究可让学生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各尽所能;也能避免少数学生一言堂而部分学生胆怯畏难的心理。

参与性:基于课堂的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不一定也不必要都在课堂完成。师生在课堂上的工作主要是题目的选定、研究方法的探讨、分工的明确、成果的评价和经验的交流;而研究的过程,改进的步骤可放在课后。研究的成果不宜评判优劣,而应鼓励学生参与不同话题和途径的研究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总之,研究性课堂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提高、融洽的过程。

四、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性课堂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课堂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同时,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课堂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还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意识提高,兴趣浓厚;学生能不断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英语的能力。

五、研究性课堂学习示例

拓宽知识面。在学习sbii的第82课worldmusic一课时,考虑到课文对世界各地的音乐作了一定的介绍,而同学们对音乐的话题非常感兴趣,我提前向他们提出音乐的研究方向,同学们分组选定了题目,在课前大量的收集、整理、归纳等工作。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先让各小组上讲台用英语展示他们的成果,有讲音乐的历史,有论音乐的功用,有音乐欣赏,也有介绍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音乐特色。之后的阅读教学,同学们热情很高,也很轻松地理解了文章结构,对文中的语言结构非常敏感,学习的效果让我十分满意。

深入探讨。sbii有一课是介绍satellite,学习后同学们觉得话题陈旧,讲述浅显。于是我们共同确立了以satellite为题的研究范围,课后同学进行了研究,在以后一周的时间里,每天的值日报告都是不同的卫星科研报告。

发表观点。在学完atthetailor’sshop一课后,很多同学在表示对店家和伙计的市侩鄙弃的同时,也表露出对着装整洁的赞同。我就利用这一机会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结合自身经历痛斥以貌取人,有坚持现代社会应注重个人形象,有抨击金钱至上,也有强调经济状况是个人能力的体现;讨论气氛十分活跃,甚至延续到了课后。

抽象概括。高中阶段有好几篇人物传记,如abrahamlincoln,karlmarx,waltdisney,einstein等。一次,我让同学们注意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同学们经过比较总结出childhood―study―achievements―influence的基本模式。

研究性课堂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即要注意研究性学习的共同特点,又要服从和服务于课堂教学;既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又有助于指导学生开展自我研究性学习,可谓一石二鸟。

篇7:研究性学习的讨论与开展的论文

研究性学习的讨论与开展的论文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上的主要特点。

2.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呈现的主要方式。

3.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是研究学习内容选择和组织时应该重视的'几个方面

(1)综合性,即围绕某个专题组织多方面或跨学科的知识,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2)社会性,即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注重开发社区资源。

(3)实践性,即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及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1)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课题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年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2)个人独立研究可以采用“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3)采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得出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之后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完成各自的论文。

2.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

(1)研究性学习具体实施的一般要求。

与其他类型的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非掌握知识的数量;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非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重在全员参与,而非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竞赛得奖。

(2)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

以在活动课程板块进行的课题研究活动为例,学校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是:①开设科普讲座,参观访问;②指导选题,研究课题可以由教师指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较多的是通过师生合作,最后确定题目;③组织课题组,制订研究计划;④实施研究;⑤处理结果,撰写报告。

篇8:研究性学习论文

摘 要:探究性学习的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自主探索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去主动的解决问题、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实现,离不开教师对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更科学的学习。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培育学生自主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笔者着眼于目前高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行“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策略和看法。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高中物理学;应用

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便是研究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来说,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学中的现成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也应熟悉对自然规律的发现和认识的探索过程。因此,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十分适合物理课程的教学。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实行探究式学习模式在提升高中生科学素质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从而满足我国现代化发展对物理人才的需求。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应用原则

(一) 明确探究性学习的基本问题

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几个基本问题。1. 为什么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模式;2.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 怎么有效的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 4. 如何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 5. 有什么教学资源来完成探究性学习6. 探究性学习的成果如何,如何评价教学成果。

(二) 结合日常生活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选择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问题。从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物理问题,目前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进行科学性较低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其知识水平比较有限。因此教师应善于从生活中整理出问题,采用符合书本内容和学生学习基础的教学素材,从而以生活为切入点展开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对于情景和问题的创设,要注意对现实生活内容的深刻挖掘。

(三) 注重对探究过程的指导

如果教师想提升探究性学习的质量,就必须合理的引导和组织学生主动积极的加入到探究的过程中,探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同时,教师在课堂中应适时的评价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成果。在物理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在构建物理知识架构的基础上拓展出丰富的课堂内容,从而给予学生有效的探究学习方式。

对于学生来说,应主动参与到探究学习的整个环节中去,在教师的指导下细心感受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及思维方式,通过亲身体验和经验记录来提升自身探究能力。

(四) 师生之间民主平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适当的鼓励学生参与到探究中,积极听取学生的建议,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关注。

同时,学生应在小组探究学习中积极的交流沟通探究意见,取长补短,优化当前的探究思路。充分体现自身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小组合作成员,并且学会自主分配探究任务,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民主平等,互相尊重,善于反思。

(五) 提升研究兴趣

兴趣是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的根本就是将兴趣应用到研究。面对探究中的难题,兴趣是有效的解决办法。在校上课期间,学生在兴趣的支持下能够不断克服探究学习中的难题,在校外,学生在兴趣的支持下也能够更好的工作和继续学习。兴趣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并把这种钻研精神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探究性学习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从而符合新时代社会的人才的更高要求[1]。

二、高中物理课堂中探究性教学的应用策略

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为了达成课前的教学目标,充分的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整体教学效果的教学计策和方法。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预期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所以,不论是何种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需要有自己的策略。探究性教学的特点是教学过程当中的突发状况和问题比较多,因此在教授中应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时应注意把握具体的操作过程,讲究教学的策略性,如果在物理探究性教学中忽视了策略的运用,则会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学生的探究没有遵循科学的方法,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一) 涉及情境式提问

物理学科的主要内容是对物理现象的探究,学生通过观察物理现象,来发现和理解物理现象的特征和原理,这整个过程不是仅仅靠传统的教学所能实现的。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创设一些贴近课堂主题的情境问题来将学生带入到课堂的探索当中。对于问题的创设教师应层层深入,由浅入深,在问答的过程中逐渐引入新的内容。设置问题式情境时,教师要注意选择能够创造神秘感而且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索的问题。对于问题的难度,不能超越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不能过于简单,学生一步一步探索最后才能摘到苹果。

情境问题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提升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实现物理知识的拓展和迁移。比如,教师在讲解《超重和失重》这节课程的时候,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相关的情景联想。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播放我国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状态,学生会发现航天员在飞行器中始终是漂浮的状态,这正是在这节课中要讲解的物理现象。学生在观察航天员的生活视频时,会被航天员的生活所吸引,会有意识的去思考为什么航天员是漂浮的状态,深刻的思考其中的物理原理,这就是实现的情境问题创设的目的[2]。

(二) 巧妙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在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时候,应注意问题和生活实际的结合。所设计的问题力求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回答问题积极性,学生会提出更多大胆的质疑,师生间就会有更多的互动。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理念既可以使教师发挥其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参加物理课堂探究的热情,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了主动探索,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比如,在讲解电流时,可以把电流形象的比作水流,这种将教材内容形象化、具象化的方法,使得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建立物理知识体系,明白物理知识和生活是实际的关系。物理原本就是源于生活的,因此,只有把情境的创设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对抽象物理概念的兴趣。

(三) 适度探究,把握课堂时间

探究性教学和灌输式的教学相比,具有许多优点。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和发挥创造力的平台,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物理科学素质,提升了自信心,有效的活跃了沉闷的物理课堂气氛。但是,许多物理教师会发现,探究性教学是很浪费时间的,无论选择何种探究形式和探究内容,只要让学生自主的去完成课堂任务,就会拖延正常的教学进度,因此许多采用探究性教学的教师常常无法正常完成教学任务,长期以来,就放弃了对探究性教学的实际运用。

对于这种现象,教师的问题主要是没有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所在,一节物理课中,并不是所有的教材内容都适合用探究性教学的方式去进行探究,这并不能说明探究性教学是不具备普遍适用性的。事实上,任何一节物理课程,都存在适合师生共同参与探究的内容,比如,在复习物理知识的时候,也可以应用探究式学习的形式。将整个复习过程分为自我回顾课程内容、寻找课程重点、自我表述规律和方程的三个部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并不追求“一谈到底”,而是力求“节节有探,适度探究,合理选择”。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把探究的学习形式融入到每节课中去,选择合理的探究点,在探究性教学发展并不完善的现状下,是最为符合实际的教学方式[3]。

(四) 坚持探究式学习模式

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策略,教师普遍不具备大量的实际应用经验。而且探究性教学的实现是需要大量硬件设施来支持,对于物理规律的验证,如果少了实验器材的支持,一切探究都是空谈。

因此,对于硬件设施不完善的学校来说,探究性教学的实现具备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探究性教学的实施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这种互相的配合并不是几天就能快速养成的。而且,探究性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物理科学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和学生长期磨合,还必须提升自身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教师通过对探究性教学的长期坚持,用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用广阔的知识面丰富课堂内容[4]。

三、结论

探究式学习的模式是符合我国时代发展的新需求的,有益于学生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选择合适的话题,来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优越性。探究性学习也有其缺陷,在发展学生探究知识能力的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科学系统认识体系的建立。另外,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对学校的硬件设施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学的实施需要大量的物理实验设备和仪器,这对物理教师的课前准备提出了很大的要求。虽然探究性教学具有较大的实施难度,但是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去努力探究的。

参考文献

[1] 贾楠 .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J]. 理论导刊,(1):41-43.

[2] 曹培涛 . 关于终身学习的理论探索 [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6):47-48.

[3] 任秋华 . 解读学生的探究潜能 [J]. 实验教学与仪器,(2):12-12.

[4] 罗兴凯.实施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5(2):66-68.

[5] 裴勇,孙玉娣 .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建设研究 [J]. 软件,2015,36(11):23-26.

[6] 范华 . 社区教育平台运营策略研究 [J]. 软件,2016,37(4):46-50.

[7] 郑广成 , 许戈 . 高职院校智慧教室现代职业教育功能的探索 [J].软件,2016,37(5):25-27.

[8] 冯璐妹,赵建宁 . 云计算框架下教育考试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J]. 软件 ,2013,34(5):125-127.

篇9:研究性学习论文

〔摘 要〕 为探索在非音乐专业人才中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 ,本研究以初等教育专业学生为例 ,设计了实验班、对照班进行前后测,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态度、音乐成绩、学习方式自我评价的调查和音乐能力测量作了详细的数据统计。 通过实验探究对比,验证该模式有利于使学生对音乐发生兴趣、提高上课积极性、提高授课效能,同时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多种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 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

为探索如何更好地在非音乐专业———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中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使研究性学习方式能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实施,并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本研究根据研究性学习理论,结合音乐专业特点,建构综合概括的音乐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实验,旨在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一、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近几年来,师范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上,比较注重音乐专业的教育,而初等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相对被弱化,非音乐专业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音乐水平较低。 基于这种现状,为了更好地帮助非音乐专业的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克服这种消极心理,使其能积极主动地学习音乐,在研究性学习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笔者的研究团队采用音乐研究性学习模式,在音乐学习活动中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音乐学习环境,并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让学生聆听、感受、体验音乐,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合作交流与创新实践能力。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学习探究,结合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理论,建构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三)实验设计思路

本研究首先以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消极态度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与理论学习,以省立项课题活动为研究基础,探索建构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再经过教学实验研究,从中观察分析该模式对音乐学习的影响及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效能、音乐能力的变化情况,并适时地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

基于这样的研究思路,课题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以 级初等教育专业三年级的两个班为实验对象,随机确立实验班(11 级 2 班 44 人,其中男生 1 人)和对照班(11 级 1 班 48 人,全部女生)。 在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中,实验班按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进行音乐学习,对照班按常规方法进行音乐学习。 课题组必须对两个班学生的音乐成绩、音乐学习的兴趣与态度、学习方式自我评价和音乐能力实施前测、后测,并进行详细的数据统计与比较分析。

(四)实验过程

课题组根据实验研究思路制定实验研究方案,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的实验研究。在准备阶段中,课题组在专家的指导下,提出课题整体构想,明确实验研究的目的,大量搜集研究性学习的相关资料,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音乐专业理论、音乐教学理论。

在实践探究阶段中,课题组成员依次开展了下列工作:1.给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测;2.开展研讨课并将相关的教学资料写成教学叙事;3.组织交流讨论、阶段总结、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调整实施方案;4.开展与课题相关的音乐活动;5.进行后测与数据统计,再次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估;6.收集整理教学案例和教案,撰写有关教学论文。

在总结阶段时,课题组分工收集整理资料,交流实验研究的经验。 然后组织研究成果汇报,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课题论文,并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鉴定。

在第二学期后续阶段里,继续以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进行教学实验研究,以进一步剖析该模式与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教育之间的关联,并验证其有效性。

(五)实验结果分析

本课题研究采用对比分析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从两个班在音乐兴趣、态度方面的调查结果(表 1)来看,喜欢音乐的占 75%左右,而不喜欢音乐的只是个别同学,这是符合现代学生的爱好取向的;从表 1前后测的数据分析,实验班在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的实践探究下,兴趣得到强烈的激发,态度也得到较明显的改变。 显然,该模式对实验班学生在音乐学习兴趣、态度方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表 1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习音乐的兴趣、态度对比情况表

音乐能力包括音乐感知、音乐记忆、音乐想象、情感反应和音乐表现力。 在音乐能力方面的比较,课题组采用了着名音乐教育家曹理教授所着《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一书中的音乐能力测试手段来进行前后测。 表 2 的数据表明,一般情况下,学生的音乐能力是差不多的。 在实施该模式后,实验班学生的音乐感知、想象、记忆、情感反应能力得到提高,尤其是在表现力方面的提高特别明显。 这表明该有效模式能使学生根据各种音乐情景,积极主动地感受、体验各种音乐意境,充分发挥想象,依自己的音乐水平理解领悟音乐。 这样,学生就会大胆地表现、创造音乐。

表 2 实验班和对照班音乐能力测试情况表

表 3 实验班和对照班音乐成绩对比情况表

从表 3 音乐成绩的前后检测结果上看,实验前,对照班学生的音乐成绩相对于实验班略好;有效模式实施后,实验班不及格的人数少了,比例从 9%减到 2.3%,高分数段的成绩比例增大,而对照班则没有明显变化。 这说明当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得到激发,音乐能力得以锻炼,其音乐成绩就会相应得到提高。

研究性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当成音乐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生学习方式是否得当是检测的重要指标。 (见表 4)

表 4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学习方式自我评价表(单位:百分比%)

表 4 数据表明:1.实验班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最强,85%左右的人数表示同意,反对人数为 0;2.主动、合作意识表示同意所占比例还是比较高;3.探究意识占的比例是 75%,学生的探究意识还须提高。

此次“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的研究取得了显着的实验成果,第二学期将继续以该模式进行实践研究,在对照班也参照该模式进行运作。 师生在课堂上教学相长,良性互动,提高了音乐教学效能。 同时,该研究进一步剖析了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与非音乐专业学生的教育之间的关联,再次验证了该模式的实施是有效的。

二、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音乐学习的影响

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是指在音乐教师为主导作用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音乐学习全过程的一种参与体验型的探究模式,突出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探究精神[1]。 它主要是通过创设各种音乐情景和学习活动,使学生广泛参与、接触感受各种音乐问题情境;同时,在音乐教育者适时而正确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研讨音乐,获取音乐知识,改变学习方式,形成学习、研究音乐知识以及欣赏、表现、创造音乐的能力的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

(一)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音乐学习兴趣、态度的影响

音乐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2]。 因此,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情境来激发兴趣。 认知心理学认为,情境越真切、越生动,学习情绪越高涨,学生的求知欲望就越强烈。 通过音乐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情境的创设,可以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式和情感体验[3]。 体验教学是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对教材的亲切感,促使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主动性。 在情感的驱动下,学生能加深对情境中事物的感知和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使音乐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积极而自觉的活动[4]。

(二)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影响

音乐审美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要素。 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中的实践感受过程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的音乐审美动态过程。 在音乐参与体验活动中,学生通过上一系列的心理反应来分析评价客观事物的真、善、美,做到“学中乐”“乐中学”,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产生审美愉悦感,最终使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感知能力、想象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得以优化发展。

(三)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影响

交流互动是音乐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音乐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它要求学生资源共享,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合作。 在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中的体验内化、合作探究阶段中,老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空间,正确引导学生用探究方法进行知识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创设,自主探究,学生也能畅所欲言。 这样,师生得到充分交流,学生可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创造、展示创设成果。 交流互动、良性循环当使学生增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拓展人际交流的空间,增添合作的内容,从而为学习音乐注入动力。

(四)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影响

在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音乐。 因此,学生只有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学好音乐。 从表 4 的数据可知,实验班学生学习音乐的意识比对照班强得多,说明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的确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独立意识与参与意识,培养合作与探究意识,最终改变学习方式。 原因有以下几点:

1.充分的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教师通过创设合适的音乐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进行自主合作交流与探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样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主体,真正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参与性。

2.注重音乐学科评价,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注重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注重对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及学习态度[5]。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鼓励学生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再评价,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就会享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从不同的侧面、不同角度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喜悦。

3.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了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组有意义的音乐材料,学生根据材料发现、提出问题,并在独立思考及合作学习中分析问题。 教师应适时有机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音乐的方法,让学生在参与研讨音乐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探究意识与合作精神。

总之,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五年制高职学生心理发展和创造力发展的差异以及创造性潜能的个性心理品质基础和智力基础,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点:第一,创设音乐、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探究意识。 第二,让学生自己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来理解、领悟音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激发,再经过体验内化激发学生的表现音乐的。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夏慧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4]钱建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验”[J].中国音乐教育,(3):45-47.

[5]张志亚.对结合各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2(6):25-28.

篇10:研究性学习论文

摘要:近年来,在高师院校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少而低效、投入不足、指导缺位以及成果质量欠佳等方面。建议高师院校从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管理、彰显研究性学习活动本身的魅力、强化指导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投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探寻脱困之策。

关键词:高师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

高师院校为落实教育部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1号)关于高等院校“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1]

的文件要求,在学生中积极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旨在促进学生发展,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模拟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所开展的学术性专题活动。该活动对于高师院校学生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高师院校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状况不容乐观,导致研究性学习在高师院校学生培养中的价值无法充分有效地实现。笔者试图从高师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管理的窘境出发,探讨提升高师院校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有效性的对策,促进高师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高师院校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窘境

(一)高师院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少而低质

研究性学习旨在促进学生由学习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向发现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过度的学习发展环节。[2]学生参与此类活动机会的多寡及其参与质量的高低对于其能否实现顺利过度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高师院校学生参与研究性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并不乐观。首先,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活动数量不多。高师院校常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包括大学生教研及科研立项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主题读书会等,占高师院校学生活动总数的10%以内。在这些活动中,研究过程相对完整,学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只有大学生教研或科研立项活动。大学生教研及科研立项活动一般定期举办,每年一次,主要面向全校全日制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其次,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质量也不理想。高等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较之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其在完整性、学术性及创新性等方面理应存在层次上的差异。然而纵观高师院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系统性不强,学术水平较低,缺乏创新性等特点。如此少而低质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显然不利于高师院校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之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投入不足

这里所指的投入不是指学生报名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而是指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时间、精力等各种资源的实实在在的投入状况。一般情况下,高师院校学生之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报名情况是比较乐观的,也就是说,很多学生都踊跃报名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但许多报名者常常抱着“重在参与”“试试看”的态度,对于项目申报书、计划书等审核资料的填写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而是抱着侥幸和投机心理,既无审慎的主题选择,也无严谨的研究论证,随随便便东拼西凑出一个申报书,致使申报材料无质量可言。即便是申报成功的学生,也存有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完成过程敷衍了事的态度,仅凭较少的资源投入、粗糙的研究过程和低质的研究成果结束研究性学习活动。如此种种,导致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于学生学术思维方式形成、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学术水平提升价值的实现根本无法得到保证,研究性学习活动至此只能沦为形式主义的附庸。

(三)教师之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缺位

从高师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项目申报,到项目研究和实施,直至项目成果的审核和修正,指导教师在其中本应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但实际状况却并非如此。在高师院校的大多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指导教师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远未达到足以充分指导学生有效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程度。相较于对研究人员研究活动成果的要求而言,高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对研究过程更为注重,特别是对于研究过程的完整性、学术性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有关科学研究比较系统的认识和较为深刻的体会,才能使学生形成足以应对未来自身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科研能力。然而,研究逻辑的获取,研究技能的提升,研究能力的培养,仅凭学生的试误是远远不足的,需要指导教师科学的指导和启发性的导引。可以说,指导教师对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的缺位或低效参与阻碍着该活动应然价值的实现。

(四)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水平偏低

虽然相较于研究人员研究工作对创新性的热衷,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旨归更侧重于学习性和过程性,但是对成果的检测和评估同样是衡量研究性学习活动有效性高低的重要指标和关键依据。

纵观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的研究成果,东拼西凑者有之,主观臆断者有之,粗制滥造者亦有之,鲜有科学性、实证性的研究成果。这些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的成果在学术性、创新性、规范化程度等方面都低于本科生应该达到的水平。据笔者了解,有些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结项方式甚至可以不需要提供成果,只需要参加答辩即可以结项,相较于完成成果而言,这种结项方式要容易得多,因此很多学生倾向于以此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研究性学习。以此种质量成果结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其活动成效可见一斑。

二、高师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低效的原因

(一)学校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低效管理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管理是该活动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之所以高师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处于窘境,价值无法彰显,学校对该活动的低效管理难辞其咎。首先,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承办机构及其负责人员缺乏深厚的学术背景。一般情况下,高师院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由隶属于学校学生会社团部的科技部承办并负责组织实施。科技部一般配备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教师一名,学生部长一名,部员若干。其中对活动的组织实施起关键领导作用的教师,往往擅长学生管理工作,不具有学术研究的经历和体验,缺乏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研究经验,不能充分胜任学术研究活动的领导职能。其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欠缺科学完备的规范制度。如在目前高师院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往往不具有文本化的成果评价指标体系,评审专家的选用也比较随意,缺乏科学稳定的规章制度对活动过程的规范。综上,管理上的低效是导致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效不彰的重要原因。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魅力彰显不足

研究性学习活动本身兼有研究性和学习性,而其最大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它的研究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研究性意味着该学习活动在于探寻未知,求取答案,这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猎奇心理,从而激起他们的探索热情和兴趣。同时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的过程虽不是对全人类未知的求索,但却是学生逐渐发现对他们来说未知世界奥秘的游戏。游戏过程的每一点进展,每一个克服困难后接近答案的喜悦,都可以成为他们继续前行,不断对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资源的动力。然而现实的状况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这些熠熠生辉的.亮点和魅力并未在活动中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相反,由于高师院校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陌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缺乏有力的指导,致使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兴趣以及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应该获得的成就感匮乏,使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无法切实体验到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真正魅力。

(三)缺乏对教师投入的激励机制

专业教师高效优质的指导作为充分彰显研究性学习活动魅力和价值的必要条件,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效果而言是重中之重。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激发专业指导教师参与并切实保障优质指导力量充分投入的激励机制十分重要。然而当前在高师院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起指导作用的是参与活动的学生所在导师组的指导教师,学校对于导师针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缺乏关注,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指导与否与学生导师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切身利益毫无关联或关联甚微,加之指导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比较繁重,且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又非一朝一夕或短时间的资源投入就能获得短期效益,这样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人力资源投入方向自然无法激起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标准不科学

目前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中期检查)和结果性评价(结项评价)。结项方式又包括答辩结项和成果结项。答辩结项要求项目主持人针对专家组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答辩,通过其回答问题的质量了解学生的研究深度和质量。成果结项包括两种:一种是要求项目主持人在省级或以上级别的期刊上公开发表项目研究的成果;另一种是要求项目主持人完成其项目预期的科技作品。在高师院校中,成果结项的前者所占比重居多。首先,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中期检查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并无对研究进展实质性的检查,而是由参与者提交一份研究进展情况的文字材料了事。其次,由于答辩结项不需要呈现系统完整且实体化的成果,加之答辩专家往往在答辩过程中放低要求,致使答辩结项的难度远低于成果结项。又因为目前我国省级出版物良莠不齐,有些省级期刊对文章质量的要求并不严格,即使选择成果结项的学生,其研究成果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三、走出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活动管理窘境之对策

(一)加强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管理

国外对师资培养的研究发现,师范生在培养阶段是否有机会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其从教初期的教学成果存在显着的影响。[3]故研究性学习活动对新教师的入职适应和教学效果意义重大。高师院校应充分重视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管理。首先,准确把握高师院校学生在学术研究能力发展方面的最近发展区,将研究性学习活动任务难度或成果要求确定在学生研究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之内,确保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科学合理性。

其次,提高研究性学习活动管理职能部门的研究能力和管理水平,如配备具有一定研究经验和能力水平的专业指导教师或成立临时性的专家顾问库。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程序和制度,规范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申报、组织以及实施过程。总之,从目标设定到职能部门建设,直至规章制度建立与完善,是保障研究性学习活动科学、规范、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充分彰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魅力

充分彰显研究性学习活动本身的魅力是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不竭动力。首先,加大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宣传力度,注重宣传形式的多样性和新颖性。例如,在宣传形式上应将专家现身说法的报告会和与具有成功学术研究经验的学生交流会相结合,注重专家和学生双重榜样的合力作用。其次,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将科学合理的研究计划作为审核研究性学习活动参与资格的重要指标,并辅以相应的分阶段监督检查,注重强化过程中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由成就感所产生的激励力量。最后,鼓励学生将研究成果与实践相结合,并对学生具有可行性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予以资助,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实践性转化。如建立大学生创业团队,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成果付诸实践,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三)建立并强化教师投入的激励机制

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理性“经济人”在决策之前,会理性衡量资源的投资回报率,并依据精明计虑后的结果选择资源投入的方向。高师院校教师显然属于理性“经济人”,他们需承担教学、科研、学生指导等各项繁重的工作。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学习和发展的强烈愿望,高师院校教师不得不对其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斟酌分配。要想充分调动高师院校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的热情,仅凭牺牲精神和高尚情操是不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效的做法应该是建立切实可行的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中就要求,学校对于指导教师应给予一定工作量补贴,对教师的劳动给予合理的回报。另外,针对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除了给予一定的工作量外,学校要对其指导本科生所发表的论文或申请的专利等同于硕士、博士研究生一样对待,因为本科生开展的创新性研究活动,比研究生阶段的创新性研究活动更加困难,需要导师付出更多的劳动。[4]

(四)建立科学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体系

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引导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资源投入方向,同时也对活动主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起到激励作用。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体系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成败意义重大。首先,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不仅指引着参与者资源投入的方向,更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其次,将过程性评价进一步分解,注重研究过程的监督和指导。在过程性评价分解中,应根据不同性质研究主题的要求和实施特点,科学合理地对整体研究实施过程进行分解,保证该分解不会影响到研究活动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最后,科学确定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学术水平,保证研究任务或活动要求对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从而确保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取得最大化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2]张建林.大学本科教学过程完整性与研究性学习[J].高等教育研究,2005,2(26):73-77.

[3]Boyd,D.J.,Grossman,P.L.,Lankford,H.,Loeb,S.,& Wyckoff,J..Teacher Prepara-tion and student Achievement[J].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31(4):416-440.

[4]任良玉,张吉维.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6):108-113.

篇11:研究性学习论文

【摘要】研究性学习重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参与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等活动,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词】小班;体育教学;研究性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学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性改革,把课堂交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通过课堂创设的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扩展学生的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

一、弹性课题,要求明确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似乎是与研究无关,搞课题应该是大人的事。在体育课堂组织研究性学习中,进行课题的研究已经成为教学中作业布置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课题设置要具有弹性,但是要求要明确,要给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但也不能任其自由散漫,要有针对性,不能有盲目性,避免给教者来到指导上的困难。

所以,教师在设定课题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和自己已有的经验,确立一个灵活的选题,具有发散性,有多重选择,既给学生一个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又提供给学生一个较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其次学生进行小课题的学习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合作学习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学会一些探索的方法。

再次,小课题的研究对学生来说是有趣的、可行的,课题要确定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要求。如:创编一套徒手准备操,我给这个课题的提出的要求是:1. 动作的选择自定,要符合全面活动的原则,2.动作编排要有一定的顺序,而且要具有科学性,3. 要有一个具体的名称,4. 要配合音乐节奏,节奏要与动作、主题相附,5. 同学必须是自主结伴组合,6. 开展学习两周后要进行展示,并要进行评价。学生的能力是超出我的想象,他们创编的有武术操、形式多样的健美操和形体操、还有学生非常喜欢的街舞,创编的这些操内容非常丰富,我让学生在课内进行展示,大家共同欣赏,共同评价,使得他们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为他们自己出色的表现感到骄傲,同时在展示盒评价过程中各个小组相互进行修正、完善,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由于自己不断的对体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更深切的体会,由原来的就是利用体育在玩,到更深层次的追求,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感,享受不断进步带来的喜悦,老师看到他们不断的进步和提高,也在享受着他们带来的骄傲,教师也在不断的探索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合作探索,共同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体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练习”、“实验”、“体验”、“探究”、“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探索学习习惯教学实践中,我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把学生分成 5-6 人一小组。让学生自由组合,那么自由组合如何保证每组有合理的结构呢?首先,每组必须有一位优秀生,一位活动能力较差的学生,组合完后,教师进行合理调整;其次,进行小组角色分配,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角色责任,相互督促,互帮互助,互教互学,富有责任感,共同努力,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最后,个人技术考核成绩为(个人最好成绩 + 小组平均成绩)除以 2。这样,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对于合作认识态度有了回答的改观,同伴的喜爱、接纳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感之间加深了了解和情感,偿到了合作的成功和乐趣。如:在掷实心球教学中,教师讲解完要点和示范后,让学生分成合作小组自主学习,每个小组便快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为了提高小组成绩,他们一会儿集中在图解前,了解要领;一会儿分散,优带差,指导与练习相互交织,每位学生担负起自己的职责,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成功之处教给其他的同学,学习气氛高涨。

测验时他们相互鼓励加油,最终测试成绩的提高度达到 80%,及格率达到 97%,上升了 10 个百分点。合作学习让学生尝到了成功和快乐,培养了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关心的良好品德。而且,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合作意识特别差,利用课堂的活动,培养的合作精神是我们当务之急,有了合作,同时也有小组之间的竞争,既有合作又有个性培养,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因材施教。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性学生要在因材施教的同时要注重面向全体,分组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搭配,小组以 5-6 人为宜,以自由结合的友伴群体为佳,同时需要教师注意的是一定要把不合群的学生融入到集体中去,让他们融入到团体中来,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具有包容性,要让他们成为和谐的团体,要鼓励他们多多参与到活动中来,用大部分同学带动一小部分,以确保因材施教,面向全体。

三、加强指导,引导学习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具有显着的优越性。一改传统的“你教我学”或“填鸭式”的教学法,在研究性学习中注重的是学生的体验和探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辅助学习,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这样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学生活动中要主动帮助、协助以及点拨,比如在让学生自主创编游戏的环节,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创编游戏的一些规则,要让学生注意场地以及器材的要求,要因地因人制宜,并且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运用已学技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设计、创编一些有趣的游戏。在三人四腿游戏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和点拨,学生创编出用绳两两捆住中间的四条腿,两人抬一人,外侧二人单脚跳,一人背着一人另一人扶等不同的非常有趣并且深受他们喜欢的游戏。老师通过不断的引导,放手让学生自主创编,使得学生在不断摸索和探究中逐步了解和掌握了一些创编的技巧和方法,不能不断创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在不断的创新,大家共同提高,对已有的游戏不断的加以补充或修改。在技术动作教学中,可根据技术动作的难点,分步进行指导。

我曾看到过一位教师在给学生上“直腿后滚翻”这节课时,教师示范动作之后指导学生自己做动作,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有胆怯的心理,不敢直腿后坐,这个时候,老师就根据学生出现的不同状况,把动作重新分解讲解和示范:首先指导学生学以致用,把物理课上学习的知识应用于体育课上,让他们利用上体前屈来降低重心,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接着的动作要迅速,做垫后快速上体后仰同时双腿要后引。这样的指导后,学生在开始盲目的模仿,然后通过老师对难点的突破讲解,他们再次进入深入学习和练习,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真正成为了主人,学习能力得到提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因材施教,同时要注意面向全体,使得大家都有收获,都有成长。在学生不断有突破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并进行评价。

如果要学生都参与评价,教师就要教会学生评价方法,要让他们学会互评,然后在互评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不断总结和反思。在互评的过程中一定要公正,要客观,要取长补短,更要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才能共同提高。

四、允许质疑,鼓励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是鼓励学生质疑,鼓励他们创新,激发他们积极思维,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动起来了,高效课堂也就形成了。教师在设置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要激发他们乐于参与,乐于探究和不断探索,要给他们创建合作学习的平台。在体育课堂上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激发他们的参与性,发掘他们的好奇心和参与兴趣。我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当问题提出后,要求学生当场大声回答问题,并且可以想什么说什么,允许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与联系方法提出质疑,充分发挥“言论自由”,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这样学生中蕴藏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逐渐释放出来。

五、多元评价,促进发展

评价是学习活动的最后一环,它体现学生研究的价值。科学的评价机制应该是既要考查知识,也要考查技术和能力;既考查学习结果,也要考查学习过程;既有主观评价,也要客观评价;既有定性评价,又有定量评价;既要考虑学生的起点基础,又对学生提高的幅度进行参照性评价,“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同时,研究性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有特点的进行评价,要考虑学生的各异性。评价的组织形式由他评(教师评、学生互评),自评组成。评价内容的选择上,我一般从四个方面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1. 学生的主动参与情况,2. 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3. 学生技术水平及提高情况,4.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情况。

在体育课堂上要张扬学生个性,要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要促使他们动起来,所以体育教师要很好的珍惜这个特殊场所,为学生大胆探究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努力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索、求异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特的见解,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篇12:研究性学习论文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本文结合作者学习经历与体会,简要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与内涵,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选题来源与原则,生物研究性学习组织实施与评价,以期对高中生物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创新

生物学是中学阶段必修重要基础课程,是高中理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升学和大学专业选择具有重要决定作用。随着高考模式改变,传统机械式死记硬背以不能满足高考高分的目标需要,考试更加注重学生知识运用与创新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是培养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人是常德市第一中学在校理科学生,本校一直秉持素质教育理念,本人结合高中阶段生物学习经历与实践,谈一些自己关于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以期对高中生物学习有所帮助。

1、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意义

年 1 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明确规定,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由此确立了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在教师的辅助下,由学生策划、执行及自我评估的一种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没有确定唯一的准确定义,但它的内涵是以科学问题为载体,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研究方式自主开展探究性活动,强调知识综合运用和知识的融会贯通,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研究性学习的科学问题结果可能是唯一确定的,也可能发散多维的,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形式上是“研究”,落脚点还是学习,一种综合性的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不同,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

2、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选题来源与原则

研究性学习必须以课题为载体,正确选择与确定课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与基础,研究性学习选题应遵循探索性、目标性、发展性和可行性等原则。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结合以上特点、选题原则和个人学习体会,本人认为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来源:

2.1、来源于教学内容

顾名思义,就是以书本学习的某一内容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开展研究探索,比如:细胞的膜结构、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在进化上的比较研究、植物向性运动的观察、内分泌与健康等源于书本章节教学内容的课题。这类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目的是达到巩固已学知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该类研究性学习课题结果一般是唯一确定的,而且是公认已有知识结论,属于初级基础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高中生物很多观察性和验证性实验内容均属于此类课题,适合于低年级学生。

2.2、来源于实践生活

该类课题源于对日常生活和身边生物现象的观察,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会?近亲为什么不能结婚?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白化病发生的机理和原因?变色龙为什么会变色?等等,这类课题源于对生活和身边生命现象的好奇,课题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思考。该类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目的是强化知识的综合性与知识的融会贯通,其结论可能是唯一确定的,也可能是多为发散性的,属于较高级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课题,对学生综合知识与素质有较高要求,适合于高年级学生。

2.3、来源于现实需要

该类研究性学习课题源于生产生活和学习科研的迫切需要,课题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论价值,更强调其应用价值与应用前景,比如:地区环境污染调查与治理对策、一种快速测定淀粉含量的方法等等,该类研究性学习课题强调知识的应用,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术的应用前景,属于最高级别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适合于在校学生和科研生产人员。

3、生物研究性学习组织实施与评价

研究性学习课题也属于科研项目,也应遵循一般科研项目的程序组织实施,首先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然后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组建研究团队并撰写详细的研究计划及研究方法,撰写研究报告并做好总价评价。选择课题一定是根据需要和目的确定,尽可能具体,忌大而空;资料收集尽可能全和尽可能新,而且资料必须紧密相关;研究团队必须兴趣相同,最好知识能力互补;研究方法必须详尽、具体、可行;总结报告实事求是、评价客观公正。

对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评价也是其重要内容,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论性评价,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评价应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态度、能力和素质,重视课题结论的创造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建议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论应以科研论文、专利、总结报告等多种形式呈现,尽可能得到同学、老师和社会的认同,只有如此才能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罗玉明 . 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J]. 教育探索,(6):27-29.

[2] 宋立宇 .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目标与策略 [J]. 赤峰学院学报,(01):118-119.

[3] 张琳 . 高中生物实验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J]. 中学生物教学,2002(03):10-11.

[4] 谢进 .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实践与思考 [J]. 考试周刊,(48):221-222.

[5] 杨学新 . 浅谈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J]. 生物学杂志,2002(06):55-56.

篇13:小学生研究性学习论文

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培养路径

【摘要】本文在结合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和小学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规律,以期为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寻找出一条道路。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培养;路径

高师科学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程对接问题的研究,是一项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多层面探讨。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高师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等与小学科学课程的关系,使其培养的教师更能适应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高师科学课程与小学科学教育对接问题的研究”将根据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结合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实际,正确研判其发展的规律,则是当下小学科学教育应有之义。其内容主要包括:1.小教专业培养目标研究。从适应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需求的视角,探讨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结构。2.小教专业科学课程体系研究。研究小教专业科学课程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及相关科学课程的标准与实施方案等。3.科学活动课程研究。一是通过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将原来的科技节、兴趣组、学生社团等课程化、系列化。二是根据学校现有设施和学校建设发展,构建科学实践基地,建设百果区、百草区、天象馆等多个区域的“科技园”供学生观察、实习和使用。4.科学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探讨高师科学课程对小学科学课知识的融合、方法的渗透、实验规范的引导、探究技能的显性训练等。5.与小学的合作互动研究。探索高师与小学新的合作交流机制,一是实践基地的拓展,为师范生观察、体验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保障;二是聘请小学科学教育的名师为未来教师进行方法引领、案例分析、综合实践设计指导等;三是高师教师参与小学相关课题、教学实践的指导、研究。6.高师科学课程的学习评价研究。一是突出小课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过程在学习评价中的作用;二是充分体现学生在专题实践、小学科学优课观摩、科普宣传等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另外,我们应该在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和科技教育活动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选择若干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小学作为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在小学科学教师的入职训练和职后培训的层面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同时,加强高师与市、县(区)教学研究机构的联系,创新高师教育实践的模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教研竞赛活动,为师范生观摩、体验小学科学教育提供积极的帮助。因此,在不断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先进前瞻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实施新颖合理而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整合效应。

一、课程设置

当前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综合化的趋势日渐明确,,我国启动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课程的设置要求执教教师具备综合性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而对高师而言,就必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统整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结构,设置相应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因此,此类科学课程要突出实践性、实用性、时效性,使学生通过学习,开拓视野,提高对科学问题和科学知识的情感,从而使学科知识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我们一方面强调高师课程要适应小学教育综合化的趋势,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统整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我们研究注重小学教育专业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增加小学教育实践情境,为师范生尽早了解、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创造条件。为此,我们一方面引领教师加强对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在目前五年制高师普遍未设科学教育专业的背景下为未来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探索实践路径,在高师四、五年级新开设了科学教育选修模块,包括: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生活中的科学,实验与教具制作、文化地理等课程。

二、课程实施

要狠抓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素质教育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师范生科学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养成。科学探索精神的培育不仅要贯穿于专业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更应该融入师范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则主要依托于“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旨归”的各类研究性学习活动。高师培养小学教师更要注重师范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同时,以反思为抓手加强学生研究性素养的培养。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研究性素养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为此,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本位中走出来,不断进行教与学的反思,使教学过程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实践中我们一方面重视师生在高师理科课程学习活动中理念、方式方法等的反思实践,另一方面以教育见、实习为契机,反思教育理论在教学实施中的体现与探索。除此之外,加强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媒介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实践。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出发,除了完成课程计划规定的科学课的教学以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了“无线电测向”兴趣组;开设了“纳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与方法”“非线性科学简介”和“健康生活”等科学讲座;组织了“科普知识竞赛”“项目操作比赛”和“学生创意实验竞赛”等科学竞赛;另外,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和科学教案参加全国、省的学科组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活动,培育了同学们的科学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我校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

三、课程资源

高师在教育理念上滞后于小学教育现状、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不适应教育需求是不争的事实。本研究力图探索高师与小学、社会机构合作的新途径与新模式,不断丰富自身教学资源。一方面,我们试图打破传统的师范与小学关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让师范生更多参与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以“教”带“学”,以“练”促“学”。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基地的拓展、教研的共享。通过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建立师范生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不同类型的科学教育实践活动,联合进行师范生的实习指导等。我们积极促进、实施教研机构相关小学科学教育的活动向高师学生开放,教学展示、专家点评的观摩、资料的共享等,另外,鼓励高师教师直接参与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参与市小科教研活动、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等,强调职前职合的一体化。另外,要积极了解省内外其他高师科学课程建设方面动态,积极参与科技活动的组织和设计,使活动更贴近小学科学的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学生科技论文、科学教案、科学课件的比赛,让学生有亲身的体会。客观来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具有面向未来的科学素养,随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高等师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新涌现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继续思考与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环节需要我们去摸索与实践。总之,高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必须从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学生专业发展等诸方面进行努力。应结合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立足高师,结合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把握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规律,为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培养寻找出路,为小学科学教育健康发展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潘洪建.小学科学课程标准60年[J].现代中小学教育,(11).

[2]邹洪涛.高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之探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06).

[3]李玲.构建适应小学科学教育的高师科学课程体系[J].淄博师专学报,2008(01).

篇14: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论文

初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论文

拓展语文教学的课堂空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

专题研究性学习贯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语文教学思想。它打通了学科,打通了课内外,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进行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有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提高学习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设置了10个专题,分别是《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和《我心中的语文》。这是课程改革精神在教材编排中的具体体现。从选材上看,这10个专题范围非常广,和自然、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教师与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不让学生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成为沟通学生与社会的桥梁。

1.专题学习的凝聚性

一个专题就是一个聚焦点。“专题”的凝聚性是建立在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逻辑分类基础上的。比如专题《荷》,它可以把古今中外所有描写荷花的诗、词、散文、小说、绘画作品、摄影作品、影视作品等等都囊括进来。这里“荷”是个聚焦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引导的时候能很好的做到放得开,收得拢。在这个专题的学习中也可以适当的收集一些关于其他花卉的知识进行比较,更好地了解荷的属性。但决不可以随意发挥,必须要以“荷”为聚焦点。这样就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2.专题学习的开放性

①专题学习形式的开放性

一般的语文学习都是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专题的学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确定了自己探究的小专题后可以到社会上作调查,可以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观看各种音像资料,和老师、同学讨论问题等等,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例如在学习《狼》专题前,可以上网观看狼的影片,了解一些关于狼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和学生多交流讨论,这肯定会让学生有新的发现。

②专题学习空间的开放性

学习的空间不再拘泥于课堂和校园,可以走出校门,延伸到整个社会和自然界,将学习与社会考察、公益活动、社会生活等综合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专题《广告多棱镜》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一些好的广告语进行欣赏。尝试给身边的某一件物品写一段广告语,也可以让学生为某一公益活动写个广告语。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达到教学目的,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③师生关系的开放性

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既可以是传道者的角色,也可以是学习者的角色,学生可以收集到老师不了解的知识,师生之间可以建立一种相互平等、民主尊重的和谐关系。

3.专题学习的探究性

在专题学习之前,教师就该告诉学生,“专题”中的内容是别人研究的'结果,但只能是较好的,而不是最好的,还有待我们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探究本就是无止境的。学生要改变以前的依赖老师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专题”学习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其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与能力形成的过程。

4.专题学习的综合性

语文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它综合了政治、历史、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方面的知识,其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专题”的设计是跨学科的,给学生提供了广阔天地,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将冲破语文学科知识,衍射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如《狼》专题的内容就综合了文学和生物学等学科。学生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可以了解一些关于狼的文学作品,也能了解一些关于狼这种动物的特性。以《荷》的专题为例,可以将文学(写荷咏荷)、生物学(荷的生物属性)、地理学(荷的生长环境)、药物学(荷的药用价值)、经济学(荷的经济价值)等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囊括进来,师生共同探究。

5.专题学习的实践性

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做中学”,不能整天把学生禁锢在学校和书本上,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眼,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专题学习正是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一种方式。它要求学生围绕专题在生活中自主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展开讨论,解决问题,学生也能在这些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的体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在《狼》的专题学习中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有关狼的文章,参观有关狼的图片,写观察日记等实践活动了解有关狼的知识,并通过互相的讨论研究,形成对狼的独立的认识。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情感。

专题的教学是一种全新课程,有着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学生上语文的兴趣浓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查找课外资料的方式和途径也多了,小组的凝聚力增强了,学生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作为语文老师要积极的投身到专题活动中去,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我相信,通过任何一个专题的学习,学生都会获得新知,都会提升审美情趣,也都能能感受到“天地大语文”的魅力。

篇15:论文研究性学习之我见

论文研究性学习之我见

内容提要:一、建构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应遵循的原则:自主和兴趣性原则、交流互动原则、定序控制原则、协同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二、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①准备;②调研激疑,确立研究课题;③研究学习,展示成果;④完成性评价。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原则;模式构建

布鲁纳认为学习应当让学生成为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探索者,“无论在哪里,在知识的最前哨也好,在三年级的教室里也好,智力的活动全部相同。一位科学家在他的书桌上或实验里所做的,一位文学评论家在读一首诗的时候所做的,正象从事类似活动而要想获得理解的任何他人所做的一样,都属于同一类活动,其间的差别,仅在程度而不在性质。”因而“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①据此,他提出了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的发现学习过程。斯宾塞也认为“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②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强调知行结合。研究性学习也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使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它正适应了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目前,构建合理实

用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建构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自主和兴趣性原则:“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观念(包括心理情绪)向对象物的投射,对象物的信号反馈又被主体接收的过程。”③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观念投射到课文文本信息中,文本信息内容被学生接收。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对未知的欲求会导致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正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兴趣的关键所在。解决这些矛盾也正是学生自主性研究学习所完成的目标。要想有效地解决问题,就得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研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④教师应从多方面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果研究中的成果出现后又被肯定,那么他的研究兴趣也会更加浓厚,从而又激发他去进一步深入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在整个研究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激收兴趣要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工合作。学生个体所掌握的知识不同,研究能力也不相同,因而学生在兴趣的产生和研究问题上都主要由个体的特点来决定,教师只能是指导的组织者,因而整个学习过程中体现出较强的自主性。

2、交流互动原则: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应是一系列的活动组成,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完成各种信息的交流,在活动交往中相互作用,教学互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研究的课题都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未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生矛盾冲突下产生的,而且每个人因个体差异又产生不同的冲突,这样就会有众多的问题出现在师生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学生与资料之间的交流则会很便捷的解决很多问题,同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研究性学习通过活动建构起学生认识的图式,它是一种对平衡态的远离,系统远离平衡态,才可能形成新的平衡态,因而在师生的交流中,教师应尽可能从更多角度去思考统筹,提出有典型性的问题与学生交流,从而激发对学习内容的更加深入的研究,不断建构新的平衡态。整个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研究,师生交流,从而形成一个互动的局面,使得课堂呈现多元化活动状态。

3、定序控制原则:构建研究学习目标应是一个有序的控制系统。初步深入研究性学习时,学生呈盲目无序状态,既不知道研究的方法,也不懂得查找收集资料的门路,更不懂得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寻求新的知识,这种情况下,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同时,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学习的内容应是建立在教材系统上的,而且能力目标的达成也是一个系统的有序发展过程。正所谓“为学有本末先后,其进有序,不容躐等。”⑥教材中又因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它是由众多的文本信息组合而成,这些文本信息之间又存在着各种相同的联系,我们就可依据这些联系点又可组合成新的研究性学习文本子系统。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也要列出训练的序列来。在学习中,教师还要通过学生研究,学习的信息反馈来不断指导较正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从而达到系统内的定序控制,使得研究性学习的“自组织”程度愈来愈高,从而进化发展。

4、协同性原则;一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运动状态由子系统的独立运动和子系统间关联引起的协同运动所决定。当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能量小于子系统独立运动能量时,子系统的独立运动占主导地位,形成不了一种整体的规律运动的特征,系统便处于无序状态。当子系统之间关联能量大于子系统的独立运动能量时,子系统的独立运动便受到束缚,子系统的独立运动要服从由关联形成的协同运动,于是运动便显出有序的特征。⑦在一个班的研究性学习系统中,个人的研究性学习应是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其间因为教师的控制,个人之间的关联能量得到增长,个人服从了速成整个研究学习过程才显现出有序的特征。学生个体的知识占有量不同,资料来源的渠道不同,个人的能力高低不同,个人的世界观,思想意识也不相同,因而为了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或是对一个问题的探究,就更需要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大的课题研究,而不仅仅局限于小问题的解决。同时小问题的研究也是协同于大问题的研究,这样,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就会具有更高的效率。从而做到在有限的时间中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

5、开放性原则: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是必须让学生大量收集、占有资料,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更新,信息网络的开通更方便了学生对资料的收集。但是某一个学生又可能在短时间内拥有更多的资料。因而,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应让学生多渠道

进行,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学生拥有的资料是五花八门的,观点说法也就呈众说纷纭的状态,学生思想也就随自己阅读内容的不同而成为多元化状态。因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应是百花齐放。百家争呜,不能轻易封杀一个观点,只要学生言出成理即行。只有这样,活动中才会因各种观点的矛盾冲突而激发出更多的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各个五一节和内容都应是开放性的,课堂的活动形式也更应具开放性特点。

二、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1、准备:第一步,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和学习能力目标等把相关的教材内容重新组合,从而使学习目标明确,研究方向性明确易找。第二步,学生熟读课文,清除字词障碍,梳理课文内容。第三步,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写出课文评析。这一步中教师可根据目标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评析的方向和角度。第四步,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含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相关评论等),并且要注意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制作卡片等。

2、调研激疑,确立研究课题,教师指导学生整理归纳收集的资料、卡片、笔记等,然后罗列出各种问题,如不同资料观点的矛盾性,学生对各种评论弄不清的疑虑问题。当然,这些要注意从文本本身出发去引导。有了归纳,然后激发组织讨论争辨,理出争论不下的问题,此时教师也可根据学生,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等具体情况提出一些有关文本研究的问题,与学生一道共同确立有关文本研究的课题。

3、研究学习,展示成果。教师指导学生分工合作查阅相关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反复思考,讨论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较鉴别,尽可能多的掌握第一手资料,学生在进一步充分争辨的基础上写出分析报告,文学评论或是小论文等。然后全班组织交流,并进行论文答辩式的活动,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探究,扩大个人成果的影响。

4、完成性评价,教师将学生成果收集,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具有逻辑性的成果。同时也可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关设计的练习题,用以进一步巩固成果和检查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这一信息的反馈也是为了对下一次研究性学习进一步的指导控制。以期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总之,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应是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几乎就是一个组织者和指导者,整个课堂是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学生通过活动相互促进相互增长,实现课堂学习的人格平等教学相长。

主要参考资料:

①转引自吴杰《教学论――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

②《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③鲁枢元,钱谷融主编《文学心理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⑤⑦参见德国韦德、里哈格合著的《定量社会学的模型》

⑥陆九渊《与詹子南》

另:查有梁《“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建构》

李天松《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原载于《语文学习》2001年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