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素质培养小学教育论文

woailuo142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woailuo142”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生素质培养小学教育论文(共14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学生素质培养小学教育论文

学生素质培养小学教育论文

1物理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职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将来面对的是小学生,而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生活所接触到的所有事物都有好奇心,并且还喜欢刨根究底,找到答案。在他们眼里,自己的老师是万能的,什么事情都懂,老师说的都是真理,他们深信不疑。根据这个特点,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就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要能迅速给学生以满意的答复,这也是作为一个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不能因为学生提出“太阳系有哪些行星?”而回答“我不知道,我是教语文的。”这样就会使学生心目中神圣的教师形象受损。物理学中不仅具有与生活相关的的自然常识,通过物理的学习,还具有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对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掌握都是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获取的。

通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用科学抽象来概括归纳概念、规律,再通过定性和量性的分析来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可以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是具有清晰的脉络,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物理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的能力。在物理学习中经常需要做实验,通过亲手操作不但可以培养动手能力,还能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的不同解决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物理学习和数学不同之处在于,物理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一般是一题多解式。根据这个特点,可以培养学生思维广阔性。物理教学中还常用到推理、演绎、假说这样的思维方式。推理和演绎可以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能力。而假说则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对物理的学习,在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之外,还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将这种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2物理中的安全教育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后的物理教学在教学设置上更具有生活化、人性化的特点。一些物理知识还可以和生活中安全教育相联系。例如在“光的折射”,教师可以根据光线图告诉学生,一些清澈见底的河水看起来很浅,其实这是光线的作用,水的实际深度要比肉眼看到的深得多,不可以贸然凭肉眼判断就下水游泳。有时候“眼见为实”也不可靠。这样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对于凸透镜、凹透镜一般都具有浓厚的兴趣,这样就可以以此对他们进行防火和环保教育。例如,在森林里乱丢矿泉水瓶,当瓶子里进入大量雨水后,整个瓶子就会像凸透镜一样,在太阳下聚光后就会引起森林火灾。这样通过实例来演示,比口头警告强多了,也能加深学生印象,能更好地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物理中的惯性在生活中常见,坐车、骑车都会有惯性,而惯性和行车速度过快成正比,一些车祸都是速度过快造成的,因此限速就成了减少车祸的最有效办法。

学生在骑车中也应当限速,避免车祸。这些常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交通安全。还有电路知识,可以让学生避免乱用电,以免造成短路引起严重的`后果,还有电磁场对人的影响,电磁场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微波炉、电视、电脑使用久了,都会对人造成伤害,生活中要注意远离电磁场。由此还可以教育学生进行防雷教育。小学生对于影视剧中的特技镜头不了解,以为那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教师就可以利用学过的动量定理,加上体育中跳高跳远后必须落在沙坑和海绵垫上,跳伞运动员在着地时的团身动作来教育学生,避免他们因过大的运动力造成对身体的伤害。对于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现象,教师都可以应用物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像酒驾、不系安全带对人的危害,利用密度来测试金饰品的含金量,分辨地沟油和正常食用油等。虽然小学没有物理课,但教师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与物理有关的事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分辨能力,也为他们今后学习物理打下基础。

3提高高职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因为物理在生活和教学中具有重要用途,所以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物理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一些高职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不大,认为小学教学中不需要物理。针对这种现象,应该从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明白物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而是对生活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做了研究探讨得出的宝贵经验。其次,在教材编排上要尽量做到生活化,直观化。因为高职学生学习物理的实用性大于研究性。而物理知识本来就是抽象知识,满篇都是抽象的说教,确实令人难于产生兴趣。在教学方面要利用多种手法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除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之外,在教学中还要尽量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动手参与以及用小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科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时,可以让学生用拔河的方式来亲身体验;在教学摩擦力时也可以让学生用亲手实验的方式进行。对于高职学生,还可以利用他们的兴趣来引导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这几年春晚的变魔术节目很受大众欢迎,在教学中可以将一些物理知识利用变魔术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大气压力,可以用“瓶口吞鸡蛋”的方式,还可以用在水杯里注满水,用纸盖住瓶口,倒过来后纸片不落,水也不流出这样“变魔术”的方式来提起学生的兴趣。

4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将来面对的是小学生,并且还是以培养综合素质为目标,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要摒弃目前只重视一门专业的旧思想,自己要具备综合素质,就要文理兼通,因此对于物理这样的常识性学科应该要重视,并且学好,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

篇2:小学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论文

小学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论文

一、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素质培养的原则及实施方法

我国的小学教育长期存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传授,轻德育教育的不良倾向,畸轻畸重之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国内教育理论界己经注意到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例如,赵玉厚指出:“语文学科的教育理论是由教化论、教学论、以及教导论构成的。其中,直接决定学生的生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当属教化论系统。以小见大: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戏曲或散文,这些文学对生命的礼赞。丰富多彩地描画了美的人生,其感染力量能使学生得到情感的陶冶和升华。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学,语言文学的`背后则是人的情感世界、精神生活。根据课纲规定,现代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占用课程时数最多的组成部分。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它应耗用80课时以上的教学计划。因此,利用好现代文阅读,就几乎掌握了小学语文教育的半壁江山。阅读教学有强大的思想教育功能,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而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是以小见大。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在讲授课文《好雪片片》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体会作者对流浪老人的衣着、外貌、睡态的刻画,以及老人把奖券装进红色塑胶套和为我扣子等细节描写,感受流浪老人在困苦的逆境中窘迫,能够勇于直面人生、积极乐观、拼搏进取的崇高精神,以及送他人以温暖的善良人性。再如讲授《哦,香雪》时,可以提示学生学习香雪登上火车时的果断执着和勇于战胜困难的拼搏进取精神。很多课文篇目,都可以体现社会对小学毕业生素质的期望的某一侧面。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在课堂中有意识地深化课文影响,把教育的目标指向受教育者本身。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培养的改进措施

简单直接的道德宣讲不容易引发学生共鸣,教学效果低下。并且这也会干扰语文教学本身的正常开展。要融德入文:语文教学的策略应是披文入情,以情感人,以美扬善。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小学教育长期存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传授,轻德育教育的不良倾向,畸轻畸重之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很多毕业生在结束学校教育、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常常因为素质能力的欠缺,职业发展不能令本人和家庭满意,并且影响到他们对企业和社会作出的贡献。

三、结论

小学学校的语文课程,应当放在素质培养的整个框架体系中,从整体着眼,协调好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做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戴云刚.小学教师课堂德育工作的探索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09).

[2]林金辉.小学学校德育课教学生活化路径初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3]许颖峰.浅谈小学德育课堂教学活动化[J].生物技术世界,2014(08).

[4]刘济良主编.德育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5]秦怀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

[6]陈若君.苏霍姆林斯基阅读教学观及其启示[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44).

[7]王剑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篇3:语文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论文

语文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论文

高尔基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学校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基地,学校中的每一门课程都包含着美的因素,都可以用来进行审美教育。尤其是语文学科,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有直接的、广泛的联系。语文课本中的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集萃的宝库。语文教育就是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去深入地感觉其中生动、丰富的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使学生的心灵获得美的熏陶和人格情感的升华。

那么,语文教育又应怎样去培养学生有灵性、有创造力的审美素质呢?

一、融入真情,读出语言的神韵美

帕克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审美主体只有通过感觉,把握审美对象的感性形状和外貌,才能产生对象的审美感觉。语文是与语言密切相关的,语文课本中的许多优美诗文,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铿锵,声韵和谐,具有很强的美感,适合大声诵读。因此,语文课必须用充实的时间让学生“泡”在书中,尽心去读,充分感悟,与作者直接交谈,领会文中的思想内容。精神实质及语言的气势、节奏、神韵等。诵读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仿佛回到繁花似锦的春天,诗情画意的`黄鹤楼前。诗人久久伫立,远眺一片孤帆渐渐远去,诗人对友人的那种深情厚谊,温暖着每一位读者的心扉,魅力常存,光芒永在。

二、精心观察,绘出文字的色彩美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闪烁着五颜六色,作为现实世界的折光,文章也就充满了色彩性。美国学者阿恩姆说:“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感情。”因而,作者总是苦心孤诣地去寻求那些富于色彩的语言,以期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强有力地感染读者的情绪。古人评诗论画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实际上诗画不但在表现媒介上有差异,即使在表现内容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老师应运用多种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通过想象让学生脑中唤起逼真感人的视觉形象,追求诗美。

三、汲取精髓,品出内涵的情感美

朱自清说:“欣赏是情感的操练。”文章总是要直接或间接地传达出作者传情的过程,读者往往以自己的感情去悟情、融情,达到与作者的共鸣。纵观中学语文教材的众多篇章,无不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它们或通过深邃的意境来展现,或通过写景抒情来表达,或通过条分缕析来说明,或通过严密推理公平论证,尤其是古往今来那些仁人志士用鲜血、生命凝成的诗章,更是浓情如血,醇意似酒,感人肺腑。

四、仔细揣摩,会出意外的想象美

想象美是表象的再现、组合和改造,它能借助于情感的推动,把审美感中获得的审美意象进行联结、综合、改造,从而形成新的更为深广的审美内容。因此,想象是审美的翅膀。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为美的。”

总之,语文课文里蕴含着的美学因素很多,我们语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中感受美、鉴赏美,从而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篇4:小学语文教育与语文素质的培养论文

小学语文教育与语文素质的培养论文

摘要:语文素质是学生学好其他科目的保障,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每位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文素质;情感态度;审美情趣

关于语文素质培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的要求,其中提出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语文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帮助学生实现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一定的语感和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基本的语文素质。

一、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态度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语,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就是热爱自己的民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小学生只有热爱祖国语文,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学习祖国语文,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并为自己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语文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1)展示汉字这种方形文字的历史魅力,展示汉字跟随时代变迁的历史进程;(2)通过文字游戏展示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比如给“妈妈、爸爸和弟弟看电影去了”“昨天的比赛火箭队打败了小牛队取得了冠军”等句子加标点,或者改“这家水果店关门了?”中的问号为感叹号,使学生感受加上不同标点和改变标点后句子意思的改变,在自我探索中发现祖国语言的奇妙之处;(3)通过教材中歌颂爱国情结的文章和古诗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中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忍受折磨,通过顽强斗争,历经五年终于回到祖国怀抱的故事,教师要充分阐发其中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在熏陶下培养对祖国和祖国语言的热爱。

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形成

张志公说:“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出语感来。丰富的语言积累,作为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要素之一,它的积累分为课内语言积累和课外语言积累两种。课内语言积累主要是指通过教材文章的学习,掌握常用字和词汇,背诵优秀段落和诗词歌赋,熟悉各种修辞表达。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语文知识的基础地位,语文知识是形成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它能规范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加深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比如,在《火烧云》一文中,带领学生学习巩固新词语“紫檀色”“笑盈盈”等,感受作者对火烧云的形象描述,充分掌握“词语盘点”中的词语,熟读学生自己喜欢的段落;课外语言积累则主要是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来实现的`。教师还可以多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的优秀读物。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言积累,熟读文章优秀段落,在课外阅读中丰富文本的题材和体裁,感受更多的语言表达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语感。

三、在实践中完善语文能力,促进语文思维的发展

语文能力即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运用语言顺利传递信息的一种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其实就是言语交际过程,这一过程又离不开语文思维。语文思维即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与语言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如,对交际内容的判断、领悟,思路的调整、语言的表达等。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思维,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口语交际教学,促进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或者创设合理的情境,以“秋天的快乐”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启发学生从“秋天”和“快乐”出发,结合本单元学过的对颜色的描述,以及“日积月累”中“天对地,雨对风”的表达技巧,与学生交流在金秋时节做过的事,当一个学生谈起了放风筝的事,大家从买风筝或者做风筝到放风筝的趣味故事开展口语交际,大家讲述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的金秋时光,将快乐的情绪通过有条理、有逻辑的语言感染别人,比一比谁讲得最动听。

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阶段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根据小学生的能力和实际水平,在各年级中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法。在一、二年级时,教师可以通过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为学生构建美好的情境,让学生从中感受世间万物的美好,从而关心自然和生命,通过诵读歌谣和浅显的古诗,为小学生铺开文学的画卷,带领学生进行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在三、四年级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作品中形象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的感受能力,比如,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为学生饱含情感地朗读,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沙群岛风景的优美,从文中优美的语言中学习对海水、岩石和珊瑚的形象描述;在五、六年级时,学习辨别相近词语的不同情感色彩,比较分析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达效果,老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优秀作品,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促进语文素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吴忠浩.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小学教育论文:小学教育与学生思维培养

【摘 要】全球一体化形势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使我们更加清醒的意识到,不管是经济竞争,还是科技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大力发展教育是国家建设中的重要目标。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开展的基础,对于学生思维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小学教育与学生思维培养的研究,可以帮助各小学以学生思维培养为目标,实现教学的科学开展,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小学教育;学生思维;培养

小学阶段,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都相对不成熟,很多习惯和思维方式也都没有形成,因此是进行科学引导的关键时期。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方向的培养,对于小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小学教育已经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了,但是在几十年的小学教育发展中,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的问题一直存在着问题,以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今天的小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1、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缺乏必要的重视

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更多的小学把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作为培养学生的唯一目标,虽然最近几年我国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明显的减轻。可以说,对于我国的小学教学来讲,“考试”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检查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评估了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但就另一方面来讲,它完全禁锢了我国的教学模式,这对小学教育过程中学生思维培养的影响最大。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方式并没有形成成熟,但由于学校过于重视成绩和分数,忽视思维培养,这样学生很有可能变成高分低能。所以说,过于重视考试,使得学校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缺乏必要的重视是目前小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之一。

2、思维培养没有针对性

在有些小学中,已经注意到了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并且为此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也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思维培养没有针对性。小学教育过程中涉及到一至六年级(个别地区一至五年级),年龄从六周岁到十二周岁左右的学生,可以说跨度是非常大的,因此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不同,他们的各方面特征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他们对于事务的理解能力等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很多学校在思维培养过程中却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对于学生的思维培养方式基本都是一样的,并没有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培养措施,也就是说,整个思维培养过程没有针对性。这样的思维培养方式可能对于部分学生是有效的,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讲,都是没有作用的。因此,思维培养没有针对性也是目前小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培养的问题上存在的一个障碍。

二、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的作用

小学教育的直接对象就是小学生,而小学生特殊的年龄以及成长情况确定了小学教育对于他们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他们思维形成的重要性:

1、小学教育指引学生思维形成

虽然家庭教学对于个人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父母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在逐渐减少,这样,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思维形成的指引作用就在不断增大。在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眼中,教师是非常神圣的,因此对于教师的讲授内容,他们更愿意接受,因此,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只要教师方法恰当,那么他们对于学生所传授的内容,学生一般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所以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思维形成的指引就会很容易的实现。

2、小学教育纠正学生思维错误

由于小学生的判断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生活中很容易形成错误的思维,但是家长与学生处在同样的生活环境内,所以很难发现学生的这些思维错误,而学校是传授科学,教育真理的过程,所以更容易发现学生的错误思维,因此就可以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这些错误的思维。由此可见,小学教学对于纠正学生思维错误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对小学教育过程中学生思维培养的几点建议

既然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思维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针对目前我国小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对学生思维培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教育过程中确定合适的思维培养内容

确定合适的思维培养内容是小学教育过程中进行学生思维培养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基础性环节,只有确定了思维培养内容,整个思维培养过程才有开展的可能。确定合适的思维培养内容时需要注意:

首先,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学生有选择不同的思维培养内容,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处于完全的被动接受阶段,整个思维的模式基本还没有形成,对于这些学生来讲,最主要的就是选择简单的、基础性的思维培养内容,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引导他们形成思维意识,而对于高年级学生,相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高年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已经基本形成,对于教师所传授的教育内容已经有了筛选性接受的意识,这样,在思维培养内容确定时,就必须考虑到什么样的思维培养内容他们感兴趣,乐于接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高效的思维培养过程。

其次,思维培养内容要有目的性,小学教育过程中的思维培养,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形成特定的思维模式,保证他们在以后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遇到新问题、新事物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正确的解决方式,所以整个思维培养内容确定的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的。

再次,思维培养内容要有创新性,这也是小学教育过程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必要要求。创新是所以事物发展的源动力,而小学生时国家的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所以对于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就是对于国家未来的创新性建设做准备。缺乏创新是目前我国很多行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从这一点来讲,通过培养内容的创新性进而实现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因此培养内容确定过程中注意创新性内容的确定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2、在教育过程中建立科学的思维培养方式

在确定了合适的思维培养过程以后,建立起科学的思维培养方式就变得非常重要。思维培养是一个过程,不是瞬间即可完成的,而实现这一过程的目标就需要科学的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方式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对于培养内容的认可度和接受程度,一个生动有趣的培养方式与古板木讷的培养方式相比,显然学生更愿意接受前者,只有学生接受了思维培养方式,才有可能对思维培养内容进行掌握。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生活方式,因此在确定思维培养方式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方习惯,争取思维培养方式与小学生的生活能够融合。

四、结束语

总之,学生思维形成与小学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通过小学教育实现学生思维的培养对于我国整个教育建设、人才培养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隋娟.论小学教育与思维培养化[J].教育论丛,(10).

[小学教育论文:小学教育与学生思维培养]

篇6:高校计算机教育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论文

高校计算机教育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论文

1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信息时代已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对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已经有效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大数据、大信息时代,高校教育中的计算机学科已经不再是孤立的,它已经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如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质已经成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之一。本文就信息素质的内涵入手,重点阐述了提升大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措施,供相关教育工作者参考和借鉴。

2信息素质概述

信息素质的概念:信息素质从广义上来说,就是获取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综合素养。这种素养通常从两个方面体现:①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以及信息的广泛性;②将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体和提炼,将信息在相关领域中进行运用并且发挥作用。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量巨大并且多种多样,但是目前信息的共性就是需要依靠计算机来作为传播的媒介,这也就对高校中的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升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和在加工技术,就需要我们将信息素质与计算机教学关联起来。

3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途径

3.1明确教学目标,将学生信息素质培养融入其中

高校计算机教学目标中,除了传统的计算机技能培养的要求外,还需要将培养学生信息素质这一目标融入其中,并且在整个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以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学期的专业课,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实践课程的设计上,教师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设计计算机编程及软件应用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搜集和提炼,开发和改进软件的需求,提升学生搜集信息、辨识信息以及提炼信息的能力,并且将有效信息应用到计算机相关的研发和学习中,相辅相成、相互渗透,逐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以及信息素养。

3.2完善计算机教育考核办法,引入多元化的信息素质考核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目前较为普遍的计算机考核方式。通常在一门课程结束的期末,由教师出题,通过笔试答圈子的方式完成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全面的考核学生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引入多元化的信息素质考核办法。这个办法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模块来完成考核,首先,课堂参与模块。在这一部分中需要通过学生的考勤、课堂活跃度来进行打分,分数通常占比总分数的20%。其实,实验课程得分。这一块有着与理论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设置实验课题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考核内容包含信息搜集部分、满足条件程度、知识运用以及创新几个方面进行考核,分数可以占比总分的40%。最后,综合能力考评。这一部分作为传统的期末考试的保留,也需要我们教师对其进行改良和创新,分数可以占比总分的40%。公平公正以及多元化的考评手段不仅激发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热情,更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不在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的被动心态。

3.3开放学校机房,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

计算机教育的必备设备之一就是计算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目前多数大学生都会人手一台电脑,多数却仅仅当作聊天和游戏的工具。为了督促学生进行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可以定期开放实验机房,让学生在机房中学习,去完善实验课堂的作业也好,去相互讨论完成更多的想法和创意也好,去搜集信息开阔眼界也好,都可以督促学生去学习的提升。

3.4强化师资队伍对信息素质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教师的思想以及眼界也需要不断的提升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不断的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积极的引导和影响学生。面对目前的教师队伍现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①提升教师的福利待遇,激发他们不断拼搏和进取的精神,稳定教师团队。②提升将现有教师资源素质。可以鼓励教师在学历上再上一层楼,在不断学习中进步;或者开放科研课题和科研基金,将评职和晋升与工作量和科研量相挂钩,提高教学质量。③定期对教师教学思想进行进修和培训,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指导这一定位。

4结语

高校计算机教育不仅要培养出高技能的计算机人才,还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信息人才,以免对世界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只有优化计算机专业课程及教学目标,将计算机教育与信息素质培养互相渗透,最终达到共同提升的教学目标。

篇7:试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模式探析论文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越来越成为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关注的内容之一。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得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对教师的教育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高质量的教师,师范院校必须加大对师范生进行教育素质培养的力度,努力构建以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活动为主体的三元结构模式,做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发展有机统一,培养适应当代教育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教育专业人才。

一、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的基本平台。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首先要根据教师教育专业素质结构,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成长型人才。

(一)构建合理的教师教育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专业素质是教师在其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决定其专业活动效果的教育品质的总和,其结构包括教育信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教育情意等。传统的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涉及教育专业素质的课程只有心理学、教育学、普通话、书法等几门课程,课时紧、内容少,尤其是教育类课程.远远不能满足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根据教师教育专业素质的结构,教师教育专业教育专业课程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学习领域:(1)儿童发展与教育。课程为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品德心理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2)教育学基础。课程为教育学原理、现代教育理论、班级管理等。(3)学科教育与活动。课程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实践活动等。(4)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为教师心理学、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方法等。(5)教师专业技能。课程为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为此,教师教育专业必须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加强课程模块之间的合理整合和协调。在开设专业必修课的同时,根据教师教育专业的素质结构与社会需求,积极加强教师教育专业拓展课程建设,同时改革学科中心课程体系,树立多元化课程理念。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开展项目教学、实践教学,促进学生教育专业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形成。

(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的保证。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从培养教师专业素质、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高度.变单一的知识性教学目标为全面的发展性教学目标.走出学术性、理论性的狭窄胡同。突出教育学科的发展功能。关心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专业思想的树立与情意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教育智慧、教育理念的启发和培养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根据地域、学校、教师、学生的特点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充分开发与利用教材、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实践课程、教师与学生等课程资源,彻底改变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把课堂教学的H寸间、空间、主动权还给学生,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的教学环境,使他们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实践者;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情境中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案例教学法、微格教学法、实践作业法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良好教育专业素质的形成。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自主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是终身的'、持续的过程,自主发展是教师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本质。为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自主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专业实际、自身情况等制订的职业目标、职业道路、发展规划.以及为实现目标而确定的行动方向、行动方案。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明确目标、把握方向、提升行动力,对其教育专业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应引导学生明确教育专业素质的目标与内容,即通过教育教学,要热爱基础教育职业,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具有初步的基础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交流合作能力,形成自我专业特长。大学一年级侧重培养热爱基础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职业情怀,培养教学基本功;大学二年级侧重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培养教学能力;大学三年级侧重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培养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大学四年级侧重培养自我专业特长和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根据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步骤。存指导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时,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对照教育专业素质的内容,拟定专业发展目标,制定行动方案,积极展开学习与训练,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反馈与修正,从而促进学生教育专业素质自主发展、自主提高。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重要的环节。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积极性.并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课外阅读、课前预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引领学生进行实践与研究,加强对教学的反思,开展叙事研究与专业对话.从而形成自主成长的内在动机、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反思能力、自主成长的人格特征,为将来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创建学习型团体是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学习型团体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有共同的持之以恒的愿景、注重心智改善、坚持系统思考、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型团体中,学生共同创造实现理想的良好环境和团体氛围,把学习共享系统组合起来.坚持学习新知识、新见解、新理念,不断修正自己行为,不仅能促进知识、信念、行为的变化,而且能增强个体的成长能力和团队意识,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此,教师应将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与策略的讨论,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导向与程序结构,加强学生合作交往意识及小组合作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发展。

三、改革评价方式,强化实践教学

(一)改革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师教育对学生学习按照所谓的标准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教育专业素质的依据,片面强调知识的获得,忽视情感、能力的发展,束缚了学生个性的自由。

要培养学生教育专业素质,教师就要改变原先简单片面的学生学业评价办法,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制度,构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实践活动、期末考试等;对学生的评价要突出学习态度、责任心、实际行为、创新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评价;恰当使用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突出其对学生评价的自主反馈性、发展的全面性、独特性、动态性、生成性等特点,充分发挥它的激励功能、评价功能、学习功能和教育功能,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终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全面评价、动态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教育专业素质的培养。

(二)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班杜拉通过研究发现,几乎所有起源于直接经验的学习现象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替代性地产生。因而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模拟训练,加强教育实践课程,强化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对学生实施观察学习、模拟学习,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每日练活动、教学录像观摩等;校外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师应特别注意实践内容的系统性、层次性,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引导学生从单项到多项,从分散到集中,从校内到校外,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锻炼,真正达到教学实践的层次化、自主化;同时,学校可聘请知名中小学教师作为兼职辅导老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另外,学校还应加强教学基本功与能力的日常检查与训练。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开展富有成效的活动,充分利用周边教育资源,通过义务支教、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从而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中小学和中小学生,不断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篇8:小学教育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论文

小学教育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论文

1、现代小学生的情感特征

记得有一次给一年级新生教授接力跑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我宣布获胜小组胜利时,全组的学生没有一个为此而欢呼雀跃,只是极其冷漠地等着老师宣读完毕,好像获胜和自己毫无关系。此时我的教学情绪一下子从巅峰而骤降至谷底,教学热情受到很大的挫伤。是我的教学出了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我带着这个疑问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这类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现代小学生情感培养方面的缺失而造成的。分析归纳现代小学生的情感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①情感意识薄弱,不知道关心,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②情感产生的原因简单,情感反应快,转变也快。

③情感的迁移性大,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爱屋及乌”。

2、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只重视孩子的物质需求,忽视孩子的情感心理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人们生活、工作的节奏加快,许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有的父母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才同孩子见上一面,一两天后就又离开孩子忙于工作了。有些父母意识到这样做对孩子的培养会产生很多问题,于是就想方设法进行弥补,但大多都是简单地从物质方面让孩子按需要去取,而很少和孩子坐下来谈一谈,听一听孩子的心里话。因此,造成了现代小学生的情感意识薄弱,不知道关心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

(2)小学生和社会接触机会少,交往面窄。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的产生是人对客观与现实的体验。当客观事物满足学生的需求时产生愉快的体验,而客观事物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时则产生不愉快的体验。现代学生的生活是简单的两点一线,上学、回家,再上学、再回家,缺乏和社会必要的交流,在父母那里得到的大多数是满足的体验,而很少有不能满足的体验,因此,造成情感产生单一,缺乏情感产生的外界条件。

(3)学校智育比重过大,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学校过于注重智育,只要求学生在考试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至于其他方面特别是心理健康方面,就只是应付一下完事。于是造成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不健康心理。

3、现阶段培养学生正确情感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性格特征。报纸上多次报道:某某学生因为老师的训斥而轻生;某某学生因为母亲暂时不能满足他的所谓合理“要求”而杀掉自己的亲生母亲;某某大学生因为不堪忍受工作后的重压而轻易结束掉自己宝贵的生命。在21世纪我们的祖国要强盛的时候,我们能依靠这样心理不健康的“人”吗?――不能,决不能,我们要的是优秀人才,优秀的人才不仅仅是智力上优秀,更应该是心理上的强者。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有助于学生构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建立完整的性格特征。

(2)培养学生完善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开展教学改革。随着教学改革的一步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学手段进入课堂,课堂教学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基础上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课堂教学要想进一步得到提高,只重视教材内容的变革、教学手段的丰富是远远不够的,而发挥学生情感的动力作用,重视教育中的情感因素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科学化、艺术化。因此,很多教师在努力抓好教材改革的同时,花大量的时间对学生情感进行培养,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正是这种功能的最好诠释。

4、学生情感的培养手段及方法

(1)家庭教育要重视对孩子情感的培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在家庭中父母要重视和孩子的情感交流,我们父母工作再忙也要重视和孩子共同支配一定的时间来了解孩子的心理,不能一味地只从物质上给予满足,要在精神、心理方面多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孩子人生的第一步就走得坚实。

(2)针对不同的学生制订特定的情感培养目标。小学生的情绪反应快,转变也快,缺乏必要的持续性,但学生的情感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有的学生热情大方;有的学生沉着、冷静;有的则介于这两者之间。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感特征制订特定的情感培养目标,不能简单地统一划分。

(3)在教学中发挥教师自身情感的感染功能。例如,讲解课文时,读到高兴的时候,眉飞色舞,脸上自然流露出兴高采烈之色;读到悲痛之时,情真意切,不悦之情流露于表,这样,学生的情感世界自然而然被我们感召起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感情世界。

(4)不要压制学生宣泄情感的方式,让学生有自我调控情感的机会。要鼓励学生敢爱敢恨,大是大非就应该用大喜大悲的情感来表达。

篇9: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探析论文

前言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当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个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就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主渠道还是高等师范类院校教育,因此,在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中,应当深入实施改革,重建与完善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从而提高小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形成动态评价体系并实施职业技能证书制度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由很多环节与要素所组成的系统工程。假如缺乏一套明确而规范的评价体系,训练的效果将难以保证。近年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系列化与分阶段不断发展的考核模式,主要是将技能评价动态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基本功考核,一般是在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中开展,主要内容是师范专业学生的听、说、读、写、书、画、弹、唱及跳等教师的基本技能。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技能进行考核打分,并依据一定比例计入各课程之中,并以此做为起点,建立起每一位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评价档案,并作为今后技能考核之基础。二是教学能力评价,一般是在二年级或三年级学生的教育实习前进行,主要内容是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与片段教学等课程,要求学生们在实习前一定要通过这些技能考核测试,否则将暂缓实习,从而督促学生们开展坚持不懈地职业技能训练,以实现提高教学技能,为教育实习做好准备之目的。三是专业能力评价。一般在三年级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后进行。评价内容主要有两项:其一是结合教育实习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综合评价及认定,其二是结合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开展教学反思和教育研究能力评价。通过写出评课报告或者教育研究论文,能够促进学生提升教育教学理论与专业化水平。这种阶段化、系列化与递进式的技能评价,不仅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而且更是对于今后岗位的适应性检验。

二、将日常教学中融入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为了实现技能培养的常规化与制度化之目标,师范类高校应当将本项工作纳入到学校的课程建设体系当中。在必修课与选修课当中应当渗透技能培养之理念,在训练课与活动课当中应当增加技能实践机会,具体的.实施方式有:一是在必修课当中提高技能训练的水平。对于必修课,应当对任课教师的职业技能进行从严要求,每一个学期均应组织任课教师进行技能达标测试;同时也应当要求这些教师深入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计划与评价的标准,要求执教者将技能的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将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在选修课当中拓展技能训练的途径。

设置选修课程可帮助具备不同爱好与特长的师范生找到恰当的训练方式,而学校也可通过设置专项网站供学生展示优秀范文与演讲片断等方式,让同学们共同分享成功之体验。三是在训练课当中落实技能训练的基础。每周应设置以学生个人练习为主要内容的早自习训练课,要求各班在规定的时间与规定的位置展示出训练的内容,并要求专业教师、学生辅导员等分别为学生们评定成绩。同时,每个月都要在校园的橱窗内张贴学生辅导员的评定成绩材料与教师点评材料,以帮助学生们明确自身训练之优势与不足,从而不断完善与促进师范生的技能发展多元评价机制。四是在活动课当中提升技能实践经验。每周都应设置活动课,安排教师指导学生们参加各类教学活动或教学用具制作技能竞赛。

三、建设教师技能实训的平台

除了在课堂教学当中落实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之外,还应当强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小学教师技能实训场所,这是加强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一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从课堂与书本知识逐步走向岗位,真正形成职业技能,高校应当专门组建起教师技能实训中心,并分别设置微格教室、教学观察室、多媒体教学活动室、音乐训练中心、书法训练中心及语音教室等众多的校内实训场所,以开展教学基本功和教育教学能力之实训。与此同时,还要一批办学质量较高的知名小学建立起相互协作的关系,将其作为本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开展观摩、见习、评课、教育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校外实训,以促进学生们职业技能之提高与师德师性之养成。同时,高等学校还应以国家精品课程作为依托,在校外基地设立了相应的教学工作室。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发挥精品课程所具有的学术引领作用,从而推动小学教育之发展,而且还能及时收集与反馈基层教学之最新动态,从而对师范生的培养与课程建设形成影响,让学校教育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始终立于小学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

四、结束语

当前,培养一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具备较高教师职业技能的小学教师队伍依然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当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考虑建立起自上而下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可见,实施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一定能有效推动我国小学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司成勇.当代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途径与策略[J].当代教师教育,,(3).

[2]韦芳.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的重构[J].河池学院学报,,(3).

[3]邵光华.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

篇10: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策略论文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当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个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就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主渠道还是高等师范类院校教育,因此,在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中,应当深入实施改革,重建与完善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从而提高小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形成动态评价体系并实施职业技能证书制度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由很多环节与要素所组成的系统工程。假如缺乏一套明确而规范的评价体系,训练的效果将难以保证。近年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系列化与分阶段不断发展的考核模式,主要是将技能评价动态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基本功考核,一般是在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中开展,主要内容是师范专业学生的听、说、读、写、书、画、弹、唱及跳等教师的基本技能。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技能进行考核打分,并依据一定比例计入各课程之中,并以此做为起点,建立起每一位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评价档案,并作为今后技能考核之基础。二是教学能力评价,一般是在二年级或三年级学生的教育实习前进行,主要内容是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与片段教学等课程,要求学生们在实习前一定要通过这些技能考核测试,否则将暂缓实习,从而督促学生们开展坚持不懈地职业技能训练,以实现提高教学技能,为教育实习做好准备之目的。三是专业能力评价。一般在三年级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后进行。评价内容主要有两项:其一是结合教育实习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综合评价及认定,其二是结合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开展教学反思和教育研究能力评价。通过写出评课报告或者教育研究论文,能够促进学生提升教育教学理论与专业化水平。这种阶段化、系列化与递进式的技能评价,不仅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而且更是对于今后岗位的适应性检验。

二、将日常教学中融入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为了实现技能培养的常规化与制度化之目标,师范类高校应当将本项工作纳入到学校的`课程建设体系当中。在必修课与选修课当中应当渗透技能培养之理念,在训练课与活动课当中应当增加技能实践机会,具体的实施方式有:一是在必修课当中提高技能训练的水平。对于必修课,应当对任课教师的职业技能进行从严要求,每一个学期均应组织任课教师进行技能达标测试;同时也应当要求这些教师深入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计划与评价的标准,要求执教者将技能的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将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在选修课当中拓展技能训练的途径。设置选修课程可帮助具备不同爱好与特长的师范生找到恰当的训练方式,而学校也可通过设置专项网站供学生展示优秀范文与演讲片断等方式,让同学们共同分享成功之体验。三是在训练课当中落实技能训练的基础。每周应设置以学生个人练习为主要内容的早自习训练课,要求各班在规定的时间与规定的位置展示出训练的内容,并要求专业教师、学生辅导员等分别为学生们评定成绩。同时,每个月都要在校园的橱窗内张贴学生辅导员的评定成绩材料与教师点评材料,以帮助学生们明确自身训练之优势与不足,从而不断完善与促进师范生的技能发展多元评价机制。四是在活动课当中提升技能实践经验。每周都应设置活动课,安排教师指导学生们参加各类教学活动或教学用具制作技能竞赛。

三、建设教师技能实训的平台

除了在课堂教学当中落实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之外,还应当强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小学教师技能实训场所,这是加强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一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从课堂与书本知识逐步走向岗位,真正形成职业技能,高校应当专门组建起教师技能实训中心,并分别设置微格教室、教学观察室、多媒体教学活动室、音乐训练中心、书法训练中心及语音教室等众多的校内实训场所,以开展教学基本功和教育教学能力之实训。与此同时,还要一批办学质量较高的知名小学建立起相互协作的关系,将其作为本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开展观摩、见习、评课、教育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校外实训,以促进学生们职业技能之提高与师德师性之养成。同时,高等学校还应以国家精品课程作为依托,在校外基地设立了相应的教学工作室。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发挥精品课程所具有的学术引领作用,从而推动小学教育之发展,而且还能及时收集与反馈基层教学之最新动态,从而对师范生的培养与课程建设形成影响,让学校教育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始终立于小学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

四、结束语

当前,培养一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具备较高教师职业技能的小学教师队伍依然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当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考虑建立起自上而下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可见,实施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一定能有效推动我国小学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司成勇.当代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途径与策略[J].当代教师教育,2009,(3).

[2]韦芳.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的重构[J].河池学院学报,2010,(3).

[3]邵光华.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

篇11: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论文

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论文

摘 要: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教育由于存在诸多原因,长期以来不能得到纵深发展。本文在考虑不同学龄阶段青少年心理与生理差异、礼仪教育内容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不同层面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拟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师资资源三个方面对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探讨,以期构建系统化的礼仪教育实施体系。

关键词:基础教育领域;礼仪素质;礼仪教育

礼仪素质是人在礼仪方面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礼仪教育是指根据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礼仪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以全面系统的影响,使之掌握社会生活中的礼貌、礼节、交往程序等,学会表达尊重和敬意的活动。基础教育是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它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礼仪素质的培养与教育十分必要。对个体而言,礼仪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礼仪素质,对其个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就社会而言,礼仪教育能够促进礼仪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空间上的扩展和代际间的传接;对促进经济交往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突出作用。

本文考虑到基础教育领域不同学龄阶段青少年的心理与生理差异、礼仪教育内容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不同层面的教育目标要求,拟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师资资源三个方面对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探讨,以期构建系统化的礼仪教育实施体系。

一、整合礼仪教学内容,设置科学课程体系1.开设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以学科的形式对礼仪知识进行系统组织,进而快捷高效地传递给受众,并唤起他们对礼仪问题的关注,是礼仪教育的首选方案。

实践证明,专门的课程模式能够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授和礼仪规范训练,教学效果好,也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当然,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也应注意内容设计的科学性。一方面,在内容安排上,充分注意到礼仪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阶级性;另一方面,考虑到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不同目标,在礼仪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性和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使课程设计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性,将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使整个课程设计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组织结构。

2.注重其他课程的渗透性

每个阶段的教育都包含十分广泛的课程形态,它包括智育、体育、美育等一系列的课程体系,而这些不同领域的专门化课程也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这就有必要也有可能将各学科课程作为礼仪教育课程内在因素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使之成为一种间接的、渗透性的礼仪教育课程。注重非礼仪课程的渗透性,并对其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对礼仪教育课程建设意义重大。这是因为,没有经过目标整合的间接的礼仪教育课程是一种自发地、偶然地起作用的影响因素。只有把各科课程作为间接的礼仪教育课程,从礼仪教育课程目标和总体出发进行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才能将间接的学科礼仪教育课程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整合为礼仪教育目标指导下的渗透性礼仪教育课程进而形成教育合力。

做好其他课程的礼仪渗透性设计,首先应注重各学科专任教师的礼仪素质培养与提高。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赋予课堂教学更多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礼仪意识、礼仪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要利用教材资源进行角色认取。在其他课程的学科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关于人与人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内容。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角色认取。借助于角色认取,有助于学生从自我中心转变到换位思考进而反观自己,促进礼仪素质的培养提高。即便一些表面上看上去与礼仪教育毫无关系的课程比如数学课,也可以成为礼仪教育的重要阵地。例如说:在大班幼儿园或低年级的小学数学课上,我们讲到1+1=2,课余或是剩余的时间,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思考或告知学生,1+1有时也可以大于2,如果两个同学团结协作,共同去完成一项一个人完成不了的任务,就有可能收到大于2的成果等等。教师在无形中向学生传递了礼仪教育的信息,同时,这种方式也能让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当然,按照礼仪教育目标对其他课程进行渗透性地设计与开发,并不是要抹煞各种专门化课程的特殊性。礼仪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知识教学的特点,课程以外的因素影响非常大。礼仪教育目标的实现呼唤专业的礼仪教育课程,但渗透性礼仪教育课程却是具有基础意义的教育增长点,甚至可以说,那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把我们的要求有机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成为各个学科教学的灵魂,取得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依托学校环境,创造良好礼仪教氛围学校具有优良的礼仪教育环境,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学校的教学组织环境,包括课堂秩序、学习风气、生活条件、校园文化等,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影响,此外,一些非正式团体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大的作用。

1.依托校园文化活动,融汇礼仪教育内容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活动进行礼仪素质的培养,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礼仪教育形态。根据礼仪教育目标,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方案,增加学生的直接体验。比如:可以开展“礼仪示范生”挂牌执勤活动,重点培养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礼仪示范生”,并让他们挂牌上岗,在学校门口执勤,在学生中示范,引领学校礼仪风尚的潮流。在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时,这些礼仪示范生则作为接待学生家长的学生引领员,对每位家长热情相迎,表情亲切友善,语言优美得体,手势舒展大方。这种接待,对于学生家长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波,有助于凝聚家庭和学校的'礼仪教育合力,发挥学校礼仪教育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发挥学校礼仪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学校礼仪文化环境是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校园景观、校园规章制度、校园文化氛围、教师人格形象、校园人际关系等因素。在礼仪教育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发和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可唤醒隐藏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学生礼仪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隐性因素,使之更加富于教育性。学校物质环境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改造的具有教育性作用的社会环境,是校园和社会文化的积累与沉淀,反映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礼仪素质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通过反复解读和体味校园文化景观的过程,可以吸收、融入物质环境中的文化因素,进而调整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不断塑造自我,提高素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对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在他辛勤耕耘了几十个春秋的帕夫雷什中学,校园里到处都是树木花草,环境美丽又整洁;每个教室里都具备某种独有的特色。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教室里、活动室里,都体现着教育者的意志和学校对学生期望。各种各样的橱窗中陈列着爱人类、爱祖国、爱和平、爱科学、爱父母的宣传图片和文章,也有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推荐书目等。孩子所看到的每幅画、读到的每句话都是同该年龄段的儿童的精神生活和情趣相适应的。

3.利用校园精神营造礼仪氛围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体现学校的本质和个性特点。校园精神所营造的氛围,使学校每个成员都浸润其中,对个体的言行举止产生熏陶和感染。这种氛围的辐射与传承,形成学校的传统与风气,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建构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利用校园精神营造礼仪,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在利用校园精神营造礼仪氛围的过程中,应着力于设计和开发学校的精神和文化要素,通过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办学宗旨等内容引领和提升礼仪教育教学活动,进而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促进礼仪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专业师资保障礼仪教育质量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礼仪教育师资队伍,他们能够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遵循礼仪教育发展规律,全面地、有的放矢地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礼仪教育。

首先是要有适量的专职教师,以满足开设专门礼仪教育课程的需要;其次要切实调动辅导员、班主任老师的积极性,使之担当起开发及实施校园文化辅助礼仪教育的重要责任;三是加强其他学科专任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及教辅人员的礼仪培训,使之具备实施间接的礼仪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比如说: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如果主要采取命令、威胁与惩罚等方式进行,就不符合礼仪精神,不利于礼仪素质的提高;如果教师采取赞赏与有效帮助的方式进行授课,与礼仪精神相一致,则有助于提高其礼仪素质。另外,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所呈现的领导方式不同,学生行为也会出现巨大差异。在专制环境下,学生具有明显的侵犯性和被动性,往往不积极适应礼仪规范要求;而在民主的环境下,则表现得更为合作和友好,对礼仪规范的亲和度较高。学校组织管理文化对学生发展也产生影响。

那些强调通过公开支持、公开交往、合作和理智而得到成就和成功(据成绩、出勤率、缺勤率等)的学校,比那些强调通过竞争、限制、约束、规章和标准操作程序而取得一致的学校,工作完成的也更出色。

总之,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培训是一项特殊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整体思维,注重发挥各渠道的不同功能和独特作用。

只有遵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充分考虑礼仪和礼仪文化的固有特点,礼仪教育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篇12: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教育论文

通常而言,小学生思维活动的重点为形象思维,是学生想象力的显现。小学数学教学主要任务之一即为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当中促使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进行分析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充分运用直观教具

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为想象与表象,表象即是对于以往认知和感觉过的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想象的影像,可借助直观鲜明的形象展示现实,同时也有部分的归纳性。如果不具备表象,也就无法进行形象思维。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尽量将抽象性的数学知识变得实物化,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进行认知,能够进行实物感触、进行实际操作,在头脑中形成的想象的影像,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应用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具与图片、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取得客观全面、丰富多彩的表象,提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课时,可由教师预先展示出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圆形的实物,例如,地球仪、篮球、足球、瓶盖等,并让学生列出在生活当中的圆形的实物如水杯盖、碗、乒乓球、高尔夫球,借助真实感知生活当中的实物,让学生对于圆形的物体具有直观形象的认知。立足初步认知,再由教师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圆形的教学模型,并对照课本,圆作为椭圆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当椭圆自身的离心率与0相等时,就会使得两个焦点形成重合,形成了一个圆形。并在教学模型上找出两个焦点形成的重合点,通过将实物教学模型与课本知识相互结合,使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实际操作,并在学习当中构建明晰的表象,使得思维趋向于理性化。另外,可在教学当中充分应用现代多媒体课件,与动态的影像视听相互结合,演示出思维发展的趋向,这样可提高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鼓励学生亲自动手

教师在教学当中通常会忽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当中,学生较少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而是听教师进行讲解,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对于知识缺乏感性的认知,这也会使学生难以锻炼和提升形象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学生经过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经过亲自动手能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获得直观形象的表象。可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能较为顺利地解决问题。可是由于小学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如果在教学当中开展动手实践,就可能导致课堂教学秩序产生混乱。鉴于此,教师较少开展动手实践课程。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位置与方向》一课当中,教学目的为指导学生学习与掌握两个点之间的位置方向,可由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开展动手实践课程,教师可先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张学校平面图,布置学生学习任务:实地测量校园里的各类建筑物的实际位置,并在学校的平面图上将测量数据进行标注。借助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位置与方向知识,并进一步认知平面图的重要作用。

三、有效利用数形结合

数作为抽象性的数学知识,而形为具体化的图形、实物、教具等。数与形两者具有密切关联,学生应该先从形的层面形象思维,认真细致进行观察、实际动手操作,相互比对,经过深入分析与研究,并基于感性素材抽象化,方可取得有关数的知识。例如,课本当中的相关例题,在作为数量关系表示时,可合理地应用各种色彩以及现实生活当中的山川河流、动植物、各种现代的科技产品,通过展现这些实物,既能较好地表述数量关系,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升。另外,在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当中,因为应用题充分融合了文理、算理、事理三个方面的知识,呈现出抽象化的特点,学生看到后难以在大脑中出现直观形象的表象。借助线段图可以体现出条件之间的关系,并能将数转变成形,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因此,绘制出正确的线段图,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表象,使数量关系从复杂转变为明晰。应用线段图、数与形结合等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想象力,既提升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达成了抽象与形象两种思维的相互补充。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有助于学生培养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教育论文]

篇13:学生体育素质培养论文

有关学生体育素质培养论文

[摘要]学校体育教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与核心,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如何搞好学校的体育教育,笔者通过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体育意识体育素质体育兴趣培养

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是当代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在现代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其最终目的是培养终身健身者。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而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校体育教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与核心,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有助于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效的衔接起来。目前的体育教育从以发展运动技能为主的体育教育向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终身体育教育转变,这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竞技体育”等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只注重对运动技术的传授,对考试项目的测试,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及能力,忽视体育运动的过程,使学生的体育锻炼大多随着学生时代的结束而结束,对终身体育的发展极为不利。目前初中生在校期间能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很少。初中生对终身体育的观念及意识还未形成,因此学校应该多灌入终身体育的知识,更好地培养他们建立良好的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以趣味性、竞赛性激发学生爱好体育

体育教学中的各项活动项目本身含有竞赛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利用竞争心理的因素,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游戏与竞赛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很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青少年求知欲旺盛,求胜心切,喜欢鼓励与表扬,根据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带有趣味性和竞赛性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的兴趣。”心理学家赫洛克对106名四、五年级学生作难度相同的加法练习。他把学生分为四组,其中一组为控制组,只练习不给予评论,其余三组,甲组为受表扬组,乙组为受训斥组,丙组为受忽视组,只让他们听其它两组表扬和训斥。结果表明,受表扬组成绩有明显提高,其次是训斥组,控制组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以表扬为主,多用良好语言刺激,可以增强学生情绪的正面变化,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最好不直接提出批评,用正面提出要求为好,这样,有利于防止负面作用的产生,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

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体育习惯是指重复发生而形成需要的体育行为方式。它的生理机制是一定的情境刺激和有关的动作,在大脑皮层形成巩固的暂时性神经联系。体育课行为习惯是个体参与体育,并不断重复地把体育意识转化为行为后,逐渐形成的一种需要与行为的倾向。课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不是课堂教育简单重复和延伸。(1)开展课外健康教育活动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各自的爱好和特长。(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和综合能力。(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符合学生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寓思想教育于活动中,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重要途径。(5)课外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组织工作、人际交往的能力。体育运动又不仅仅只在体育课中进行,其实每时每刻无不运动,比如走路、起自行车、同学之间的玩耍、打闹。所以社会上都在流行一种“生命在于运动”的思潮。

四、加强体育理论教育

体育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是一门人体科学,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是以研究人的生长、发育健康等为目的只有在遵循人体自身运动规律的情况下进行的身体锻炼对人体才有好处,所以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这一点,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论教育是使学生明确终身体育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只有重视对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的传授,才能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因此学校体育必须把体育理论教育提升到应有的位置,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从而指导终身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体育对终身体育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更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结构,要牢固树立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以适应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在体育课上,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学会自学、自练的能力,大力开展快乐体育,以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最终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14:语感素质培养浅说教育论文

语感素质培养浅说教育论文

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 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1]吕叔湘先生也 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2]但在实际的语言教学 活动中,这“最要紧”的“首要任务”并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真正重视,更没有认 真去落实。近几年渐起一股语感探索热,有一些研讨争鸣文章见诸教育刊物上。本文想 就对语感的认识和培养问题,谈一点看法。

就阅读所及,归纳人们对语感的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

“语感就是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它意味着用自己的身体去接触、感受、领会、认知 、验证、考察、切近物象,从而深入具体地把握作品的本质。”[3]

“语感是在阅读时,读者凭着积累的语言经验而又自觉或不自觉地综合运用语言基 础知识感受语言的过程。”[4]

“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 。”[5]

“语感是人与语言这一对象相适应的感觉,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这 一对象的一种能力、一种方式、一种结构。”[6]

“言语主体的心理因素和精神操作实际上就是对言语对象的感觉、领悟和直觉把握 ,就是语感。”[7]

这些观点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语感的性质和特征,丰富了我们对语感的认识。但我 认为在概念上仍有含混不清的地方,诸多阐释,都比较笼统。确切地说,“语感”应包 括“语感素质”和“语感技能”两个层次的含义。

语感技能,“是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复杂心理因素的复合,是感性与 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自动化了的意识活动,是听、说、读、写中自动化了的部分 ,是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积淀’相融合的一种心智技能。”“是一种‘社会的人对具 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对象的全方位的反应’”。[8]这是一个外在的动态的心理过程 ,具体地体现为一种一读就懂、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的功能。实际上,人们 常说的“语感”是指这种“语感技能”而言。

语感技能的基础和前提是语感素质,语感素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语感技能水平的高 低。语感素质包括语言的因素和认识的情感因素两个大的方面,它是语言本身的、知识 和情感的素质的综合。这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心理能力。语感素质既有先天的因素,更 有后天的因素。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主要依赖于后天的“积淀”。这个“积淀”也就是培 养积累,其中,既有感性的成分,更有理性的成分。感性成分是语感主体对无意识地接 触到的一切言语对象的直觉印象和感受。理性成分是语感主体的一切有意识地对言语对 象的认识、感受和理解,它包括语感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主观上的主动获取、吸收和客观 上的被动输入、渗透。理性成分里面自然应当包括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理性的语 言基础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素质的层次。对于在校就读的学生来说,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所 进行的语言教学,就是要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全面系统地 教学语言基础知识,从而着力对学生进行理性的语感素质培养。这种语感素质的培养, 是学生形成和提高语感技能的主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最要紧”的“首要任务”。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主要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 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 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 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 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和深入,精神、心理活动更易 趋向细致和深刻,语感素质就更高,语感技能就更强。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文盲的语感 水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语感主体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对言语对象的认知、感受 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使之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 次的语感水平推进。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教养目标。

语感概念的含混不清,导致了对语感训练认识的不一致。之所以形成“语感中心” 说和“双基教学中心”说等不同的观点,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把“语感技能”和“语感素 质”这两个具有不同层次意义的概念区分开,人们往往只在作为外在动态心理过程的语 感技能上花心思,而忽视了其作为基础和前提的内在静态心理能力的语感素质的培养。 应该说,语文教学的教养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技能,但语感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又必须通过进行“双基”教学、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才能实现。 离开培养语感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无效的教学,离开具体“双基”教学内容的语感培 养是空洞的、无实际意义的玄论。语感技能不是玄妙神秘难以捉摸的东西,把它说得玄 了,便无从寻求培养的途径。双基教学的本身也不是目的,它是为培养语感素质和技能 服务的,把它强调成语文教学的唯一目的,便失去了它的实际价值。培养和提高语感素 质和技能是目的,加强和落实双基教学是手段。这才是“语感”训练和“双基”教学的 正确关系。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 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 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听、说、读、写训练是 语文科特有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必须集中力量搞好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真正 落实“双基”教学的任务,才能真正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技 能。

阅读教学历来被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占去了语文教学的绝 大部分时间,但是其教学效果却一直不能令人满意,学生的阅读语感技能提高十分缓慢 。其原因就在于对作为言语对象的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教学步入了误区。教师往往仅在 语表意义上兜圈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分析来分析去,久而久之,在学 生心目中课文只是些抽象、干巴的内容梗概的筋和毫无生气的语言符号。课文的阅读教 学,根本着眼点应使学生增强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表达什么”和“怎样表达 ”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而“怎样表达”则是语文科教学的侧重点,更为重要。 对语文来说,明白“表达什么”固然必要,但却是为了达到理解“怎样表达”这一主要 目的。对语文教学来说,准确地把握言语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并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 是在于对这一内容的表达形式的感受。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组织、启发、引

导学 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在学习鲁迅的杂文 时,这一感受尤为突出。学习鲁迅的杂文,单凭分析思想内容,讲解写作风格和一般地 读读、写写、听听、练练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而要抓住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语调——他 的恨,他的爱,他的讥讽,他的赞美,他的内心世界,他的丰富感情,听他的语调便全 能感受到。他的语调又是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比如,善于借标点符号的巧用来 表达特定的语调,从而传达他的含蓄而强烈的感情,便是突出一例。在《记念刘和珍君 》中,“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如果改为“我没有 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在“表达什么”这一点上完全一致, 只是后一种写作比原句少了三个逗号而已,但是鲁迅先生体现在他独特表达形式中的强 烈悲愤之情却全然不见了,而这一点又恰恰是最需要让学生感受到的。在《为了忘却的 记念》中,在得知柔石等被害的消息时写道:“原来如此!……”一个惊叹号连着一个 删节号,蕴含着无限悲愤之情:反动派竟然如此卑劣凶残,柔石等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 杀害,政府竞会如此对待无辜青年!这句话中的惊叹号表明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震惊, 删节号中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愤怒、仇恨和对死者的思念痛悼之情。启发引导学生 从这一独特表达形式之中去真切体验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对这一表达形式 有新的感受,这也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由形式而内容再回到 形式,使学生不仅有所知(“表达什么”),更要有所感(“怎样表达”)。只有这样 ,语感素质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至于写作,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较高的认识水平,较丰富的生活积累,较强的 表达能力等。认识水平和生活积累固然不是语感能包容的,但表达能力却与语感有密切 联系,语感素质达到一定水准就能使作者一写就顺。按《大纲》的要求,写作教学的基 本要求是较好地解决语言表达问题。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语言表达被列为重要一项 。在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语不得体、句不顺畅的毛病,正反映了学生语感素质的严重 不足。这一点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该继续加以强调,不然,《大纲》关于“能够正确 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要求便难于在写作教学中真正得到落实。

听、说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具有读、写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但受传统 语文教学的重读、写轻听、说的思想的影响,又囿于“受教育就是升学”的狭隘认识, 广大语文教师至今对听、说教学并未真正引起重视和认真落实,因此,有必要特别加以 强调。

语感具有敏捷性和准确性的品格,就此而论,听、说教学对于培养语感素质有着如 下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增强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由于听,可以不断接受 时事形势、科技、文艺方面的最新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由于说,可以畅抒己见, 说问题,谈看法,随机应变,将有关内容勾连起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第二,有利于发展语言发送和接受能力,使思想感情借助圆满的口语形式进行交流 。自己是听者,就要听懂对方所说的内容含义和辨别其表达形式,以作出相应的反应。 自己是说者,就要适应听众,传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以说服对方乃至感动对方。而这 就要求赋予所说的话具有实际有力的内容和意义,要求听者运用倾听来调节自己以适应 需要。

第三,有利于活跃思考,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什么是听话?无非就是听话者边 听边思考说话者说的是什么。而说话就是说话者用口语形式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传达给听 者。这种有效的听和说的过程,也就是培植双方思考力的过程。说者归纳整理自己的思 考使之条理化,并转化口语,听者经过自己的归纳整理抓住要领,使对方的口语转化为 自己的思考内容,双方都深化和发展了自己的思考力。

第四,听、说训练,特别是说话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言语对象的多方面的准确 的直觉感知。例如,我们引导学生把话讲得清晰、正确,用语准确无误,别讲错话,这 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正误感。我们让学生在说话时注意用词的分寸,别讲过头话,别讲 辞不达意的话,而且要注意说话的场合与对象的特点,要讲得体的话,这是在锻炼学生 语言的分寸感。我们让学生在作较系统的表述时,注意句与句的衔接与过渡,注意语气 的贯通与变化,讲话中具有一种流畅、通达的气势,能一脉相承的讲说,这就是在锻炼 学生语言的畅达感。我们让学生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注意话语的情味,学会含蓄地表述 个人的请求与意见,学习达到那种“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的境界,即以 较少的情味深长的话打动对方,这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情味感。我们让学生在朗读练习和成套讲话练习中,学会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高低升降的语言,有快有慢的语速,做 富有节奏感的讲说,让人感到动听,这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节奏感,等等。也就是说, 语感素质中的某些重要方面,如上述的正误感、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与节奏感等, 都能在说话训练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培养。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真正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并采取切实的步骤和方法 ,使之落到实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感技能,是十分重要的。

〔注〕

[1]《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2]《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语文学习》1985年第1期。

[3]吕俊华:《谈体会》,《百科知识》总625期。

[4]李珊林:《语感训练的思考与做法》,《语文学习》1990年第9期。

[5]杨炳辉:《谈谈语感的本质》,《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2期。

[6]王尚文:《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教育研究》1991年第10期。

[7][8]毛光伟:《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语文学习》1993年第5期。

相关专题 小学教育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