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教学中MOOC的应用论文

麻木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麻木”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教育教学中MOOC的应用论文(共1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高等教育教学中MOOC的应用论文

高等教育教学中MOOC的应用论文

摘要: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一种新兴的开放式教育资源―――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送达地球最偏远的角落”是MOOC的理念。本文主要介绍了MOOC的教学模式,并通过MOOC教学的实际案例分析就MOOC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启示作出五个方面的总结。

在大型开放网络课程之风的推动下,美国陆续出现了多种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学习的平台,如美国三大在线课程提供商Coursera、Udacity和edX的兴起,为全球范围内的学习者们提供了世界著名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引起了教育、科技、商业等领域的关注,推动了全球开放教育运动的新发展,被认为是教育领域的标志性事件。Coursera、Udacity及edX被誉为MOOC领域的“三驾马车”。对于大数据这一概念,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3V定义,即认为大数据的构成需要满足三方面的特点: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高速性(Velocity)。大数据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数据管理模式,使对数据的处理从数据库(Database,DB)转变到大数据(BigData,BD),从而使数据规模、数据类型及数据处理工具更加多样化,强调将数据作为一种资源,运用数据处理工具进行分析后,得出数据潜在意义及价值。MOOC与传统远程教育相比,更加具有大数据时代的特征。首先,多样性主要针对学习群体中学习者个体而言,每门课程面向成千上万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学习者,每个学习者已有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各不相同。MOOC平台恰恰能够包容海量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实现学习者自主适应的主动式学习。其次,高速性体现在MOOC教学模式的互动性与实时性。围绕课程视频和在线作业所开展的实时互动对MOOC学习至关重要,面对学习者产生的各种疑问,教师可以依赖网络互动模式解惑答疑,同时教师发现在知识教授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实现互助式学习。学习者在平台上的所有学习行为数据,也将实时地以网页点击浏览的方式被记录下来,如学习者从注册到所添加的各知识点的学习周期及耗时长短、课堂互动交流的内容和次数、作业完成情况及知识掌握程度等等,为以后进一步分析学习者学习兴趣、课程选择提供依据。再次,规模性更多地体现了数据规模之大,数以万计学习者的实时学习数据都被MOOC平台及时记录、分析和评价,帮助教师了解学习者当前所掌握的知识概念、课程学习轨迹和学习兴趣等特征,通过评价学习的整体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设计。

MOOC教学模式分为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cMOOC和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xMOOC这两种模式,其在课程模式上各有不同的侧重点。cMOOC的课程模式强调教师不应是课程的主导,而是课程发起人和协作者,学习者拥有更多的自主性。教师提供资源作为知识研究的出发点,学习者需要在课前了解课程内容,储备必要的.基础知识,课堂上参与大量的讨论,与其他学习者共享资源并从中提取知识,课下同样可以方便地利用多媒体社交工具自发交流,从而完善知识体系。此种模式侧重于学习者自主地进行知识构建与创造,强调知识资源共享与交互式学习。cMOOC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较大区别,对学习者有较高的要求,学习的最终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学习者的自我调控能力。而xMOOC教学模式,更接近于传统教学过程与理念,其更侧重于系统知识的复制和传播,通常采用在线视频、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等方式高效地进行教学,其最大特点在于关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保护学习者的求知欲望,课程传授的知识均围绕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及兴趣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因此,xMOOC也是目前Coursera、Udacity和edX等平台普遍采用的课程模式。作为迅猛发展的新事物,MOOC同样也有其自身的优点及缺点。MOOC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且没有选择成本;第二,终身学习,兴趣学习;第三,老师获得的反馈更多,竞争更强;第四,注重理解与思考,而不是记忆。其缺点也有如下几点:网络问题对课程的学习限制大;语言问题;传统授课中的许多环节是MOOC教学所不具备的;MOOC的质量监控与结果认证尚没有达成一致。基于前文为MOOC的教学模式及其优缺点分析,作者设计了“MOOC―课堂”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模式。这种课堂模式的优点在于:把知识传授放在课外,使学生能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赋予学生更多自由;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便于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MOOC与传统教学两种教学模式的缺点与不足之处,或能取得双赢的结果。接下来我们便以实际案例来分析一下“MOOC―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浙江省在“高校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已经开展了一年该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设置了一个试点班和一个对照班:其中试点班选择了包装工程,全班50人;对照班为化工工程,全班64人。两个班级均属12级的工科专业,高考入校平均分相当,两个班级从人数来看均属中等班,课程均采用了相同大纲、相同课时、同样要求的公共数学科目之一《线性代数》,两班都由相同的教师来执教。其中试点班按照“MOOC―课堂”模式进行教学,而对照班则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从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可以反映出一下教学效果:1.“MOOC―课堂”的翻转课堂模式对于提高学习成绩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2.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处于中间阶段的学生学习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此外,通过对试点班的无记名问卷调查发现:73.9%学生认为该上课模式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72%学生认为提升了自己的表达能力;50%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在教育思想方面,“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学”与“教”的关系重构,鼓励学习者自主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并且学习者与教师之间通过各种平台进行互动式学习,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产生了很大冲击,但同时也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借鉴。在教育方式方面,MOOC教师讲授风格多样,授课氛围轻松愉快,突出师生平等地位。在课程视频中还有设计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反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管理方面,MOOC的教育对象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是巨大的,它的教育管理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模式。在强调大众化的同时突出个性。同时,MOOC改变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评价方面,MOOC教学所产生的大量数据为教学法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的处理工具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为检测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估提供更可靠的信息支撑。在教学内容方面,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中心,而很多教材的更新往往是滞后的。同时,在通识教育的时代,对于那些偏理工或者偏文科的院校来说,学校的课程设置可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MOOC将大量丰富优秀的课程资源搬到网络平台上来,变革了传统的教学内容。MOOC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作者相信,MOOC不会终结传统大学,相反,若是能合理利用MOOC资源,根据每门课程自身特点设计出更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反而能够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教学资源并最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2:微课在现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微课在现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运用网络技术,具有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等特点,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人教育学生受时空限制,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受到很大的挑战。在教学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微课手段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存在的局限和难以回避的问题。

一、微课成为现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的现代教学手段,逐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良好的效果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学习,是成人学生克服职业及居住的空间局限,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之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培养模式、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训练模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越来越受到成人教育的青睐。但成人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成人教育的教学未能结合成人的实际和要求,大多采取了普通高校教学的模式。不少学校成人教育盲目追求招生规模和经济效益,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实际资源承载能力难以适应的办学规模。有的学校仍然沿用了粉笔加书本的传统授课模式,忽视成人教育教学技术改革和运用,以至多媒体教学资源弃之不顾,网络等远程教学模式应用更少,更谈不上借助网络平台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性辅导,这些已经无法满足成人的个性需求。

当前,慕课和微课教学已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也为成人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慕课在借鉴传统课堂组织方式特点的基础上,打破了教师班级小规模授课和“机械化灌输”的教学模式的局限,能够遵循成人学习的心理生理机制进行设计,并关注学习者的需求和学习行为。慕课需要处理好大量资料的整合、师生交流关系,以及实践课程的运用,需要在多样教学资源互助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这也成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一大难题。与慕课相比,微课具有短小精炼、实用好用、新颖互动的特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网络视频课程,较之慕课有着更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成人教育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更易于运用。

二、微课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文课程的助力

因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对象大都是在职学员,学习对象的时间与空间成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以人文学科特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容易变成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提升和保持,普遍存在着老师教授苦难、学生拒绝学习,“混文凭”的情况。微课所具有的特点,使之成为当下解决成人高等教育教学问题的有效手段。

(一)微课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有许多专有概念比较抽象,如何领会作家的创作意图,以及怎样获得知识以至自身的提升,这些都显得十分模糊,这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教学的难点,对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学生而言,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体味文学的魅力,这是现在成人教育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微课关注的教学点十分具体,针对性强,可以在短时间内传递有效的讯息,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点,可以帮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再专门进行知识点的普及而进行教学延伸,既能将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又能将知识内容的深度挖掘出来,让学生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感知教学内容,极大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

(二)微课将漢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进行对接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十分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十分突出主体的感受,借此来引导学生对于文学的'感知能力,感受文学的美学蕴藉。但受学时所限,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无法像全日制本科教学那样在传统课堂上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更主要的是围绕主干课程进行教学,这就导致培养目标与实际教学相脱节,学生也无法全面地掌握本专业的内容。微课则利用其短小精悍、信息量大的特点,整合知识点,有针对性地普及知识,对受时空限制和教学内容限制的成人学生将大有裨益。微课还可以拓展成人教育除主干课程以外的其他知识,诸如可以开设影视欣赏、写作、博客教程等现代化的文学课程,既体现时代特点、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也能弥补成人教育教学中选修课的不足,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内容。

(三)微课改变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教”与“学”的传统教学关系

即使是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长期以来也都处于“一言堂”的传统模式,既不利于教师调动课堂气氛,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种状况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中体现地更为明显,成人教育教学亟待改革。成人网络学习以强控制为特征的集合编码向以弱控制性的整合编码发展,整合编码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强调知识的综合性、生成性和情意性,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趋于平等化,学习过程中的相互协作更加紧密。可见,微课利用网络平台,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核心知识点。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是平等的,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甚至教师必须主动去服务学生--亦即简明扼要的告知学生学习的知识点是什么,这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素养,进一步完善教学手段,充盈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采用微课的形式,在利用现代科技交际手段的同时,也能够弥补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场所的限制,提高时间利用率,学生学习可从抽象到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明晰。

总体来说,微课的出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能解决学生学習时空受限的问题,也可以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能有效地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尽可能地感知文学的魅力,与现代成人教育教学的目标相适应。

三、微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实施及存在的问题

如何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进行微课运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仍需一个多方面整合的过程。当然,微课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充当一个“万能”的角色,仍然存在与现代教学中各方面进行磨合、实践与修正的过程。

(一)微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实施

如何将纷繁复杂的文学蕴藉变成通俗易通、且短小精悍的微课教学内容,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需要完成的第一步。

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例。本课程教学的难点是卡夫卡为什么写“变形”,“变形”的内蕴有哪些?这样的问题在文学课堂讲授中,除却文本所反映的内容外,还需要结合作家及社会现实进行讲解,所涉及的内容是相当宽泛的,但又必须要讲明白,这就需要在制作微课的时候去繁留简,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进行讲授。由此,这堂课的讲授内容则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卡夫卡写《变形记》的由来;二是卡夫卡如何写《变形记》;三是“变形”的意义所在。这三个部分交代清楚了,这节微课所传递的内容也就表达清楚了。

第二步是确定微课所采用的时间和界面。一般微课5-10分钟,以卡夫卡《变形记》要表达的内容,最好在10分钟左右,这样能交代清楚整个课程的来龙去脉,学生也易于理解。另外,针对这节微课的内容,选择微课表达的界面,可以使用图片动画形式,尤其是使用古希腊神话图片和卡夫卡作品插话图片,既可以体现这部作品的延伸性,也可以将这部作品“变形”的方式与路径交代清楚,运用多图转变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的更加深刻、具体。

第三步要适当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在微课最后,应当引入字数不多的总结性文字,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更明晰微课传递的信息,也能使课程更加完整。汉语言文学课程因为文学性强,表意有时讲究蕴藉,比起科普性强的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更强调感悟,因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微课的最后总结部分,尽量要简洁明了,一语中的。

总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微课,尤其针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课程设置在考量受众的需求时力求简化,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传达清楚大容量的教学内容,让微课成为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桥梁。

(二)微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微课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其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一类社会科学专业中。

首先,微课程的整体设计耗时耗力。微课的制作包括课程分析、教学设计、脚本编写、素材整合、发布应用等几个方面。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背景,仅让懂技术而不知晓学科内容的教师来制作微课,就会导致课程内容流于介绍,并不深入。而专业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大都对网络技术运用不是很熟悉,制作课程显得力不从心。让技术教师和专业教师配合起来制作课件,也会因各种原因导致微课的制作比较粗糙。同时,高校教师承担科研和教学的双重任务,因一个内容就制作微课,教师的工作量加大,微课质量难以保证。现在已出现的许多微课专业视频,任课教师出镜讲授内容、专人录制视频的较多,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微”课。

其次,成人教育与职业需求的关系比较密切,要将重视成人教育中的职业能力培训,重视素质及能力培养,重视社会需求的变化如何结合起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也是一个需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成人网络学习多以功利性为主,具有明确的自我导向意识,注重学习内容与个体自我经验的整合。可见,微课的开发则需根据学生职业需求进行课程设计,要制作实用、好用的微课资源。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成人职业需求而言,教师、政府工作人员、秘书、新闻从业者等居多,如何根据专业方向和学生需求制作微课,这需要教师多方面进行考量,专业化微课制作团队的出现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大规模普及,移动网络设备的快速发展,线上学习更加便捷。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在当下也面临改革的局面,微课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也更新了全民学习的理念。但是微课在其发展和运用的过程中,依然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尤其在人文社科领域,诸如其技术方式教学依然无法替代人文的素养熏陶,这也是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之间不可回避的矛盾,黎加厚曾说过“微课只是一种载体、一种技术,本身不会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是技术背后教师的专业素养。”

篇3:教育心理研究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教育心理研究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关键词]教育心理 高等教育 课程教学

[摘要]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教育心理研究,可以有效地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文章根据心理研究理论和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分析了进行教育心理研究的必要性,并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总结探讨了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采取的多种教学方式。

一、将教育心理学应用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倡导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客观上对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师在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完善专业知识结构的同时,还应该进行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对教学对象进行深入的教育心理研究,探求并把握大学生群体心理的共性需求,克服不同年代群体交流的障碍,研究适用的教学方法,并在课程教学中有效地实施。

教育心理研究的是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具体而言,既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探讨不同类型学习的过程和有效教学的条件,也要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探讨教学设计,为有效教学提供科学依据。而广义的心理教育,除了心理咨询和心理帮助等形式外,更多的是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在高等教育中,课程教学是对学生产生影响最为深远的过程,也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教育心理的研究,可以有助于解决怎样教学和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进而有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教育心理研究,教师就可以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较快地取得教学经验,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课堂应该做好的几个方面

1.科学有效的教学组织。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讲课的激情,用真诚去感染学生。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可以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融洽的情感共鸣中去接受知识,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学内容,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有效的教学组织还包括精心设计每一次课的教学过程,包括开场白、新知识的导入、生动的事例、课堂总结。良好的课程教学设计会让学生主动跟随教师的思路,听课也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同时,精心设计课程教学还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折服心理,进而对课程产生兴趣,得到好的教学效果。第三,有效的教学组织还包括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所引起的,对课堂教学而言,教师的讲课内容和方法、衣着和行为、板书和直观教具及现代化教学设施、教室环境和周围环境因素等,都可能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课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的变化;对重点知识在音调、音量上给予突出和强调,并适当重复;善于应用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教学过程中增加提问、教学演示等方式,等。

2.善于运用激励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任何一种社会活动中,参与者都会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相对特别的角色,因而得到教师的激励对于学生课程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个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高校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学生人数众多,因而教师对于学生的激励难以有效地一对一进行。但我们可以从点滴做起,有所作为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检查批改学生作业,就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好的与学生沟通并实施激励的环节。笔者在从事专业课程教学中,很重视学生的作业批改,并做过如下尝试:在学期初批改学生作业时,只在学生作业上简单注明“阅”及批改日期,不做其他注明,学生作业质量一般且与教师课堂沟通较少;一段时间后,笔者批改作业时写上几句评语,点中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作业上标明成绩,如A-,同时在课堂上将教师的批改作业记录展示给学生看,在此之后学生上交的作业,大部分作业质量从态度、书写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而且很多学生将这种认真的态度一直维持到课程教学结束。在教学过程还可以适当采用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课堂发言,并进行以肯定为主导的重点点评,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避免人为地隔离教与学,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为实施有效激励提供最直接的机会。   3.按照记忆规律引导学生复习、练习。德国心理学家H.Ebbinghalls研究得出了“遗忘曲线”:即记忆初期遗忘较快,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减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遗忘的进程具有“先快后慢”的趋势。关于记忆的研究还表明,克服遗忘最有效的途径是复习。因而,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已知规律,在课程教学后短时间内组织进行有效的复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包括: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举出与实际相关的生动的事例或者演习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与学生课代表及时沟通,通过课代表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并一定做到及时批改、反馈,形成有效的复习监督环节。这种方式可以同激励的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强化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又可以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课程教学每个环节的良好掌握,最终会积累成课程教学总体的良好效果。

4.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教学方法。我国在校的大学生大部分年龄在二十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拥有非常鲜明的共性特点:他们渴求别人的认可和关注,但却非常敏感、排外;他们冲劲十足,思想解放,善于接受新事物,敢想敢做,但心理状态不成熟,情绪变化强烈;他们要求独立,却思想单纯、社会阅历少,缺少规划自己生活、学习的能力。对于当前大学生的教育,要给予充分关注,做好心理层面的研究,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这种“肯定”要及时、准确,真正做到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其次,实际教学要重视“南风效应”,以情感人,尊重和欣赏学生,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避免“超限效应”,根据学生实际状态灵活安排教学内容,防止知识过多或过难,超出学生理解能力,而使学生放弃学习。

5.执行好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角色。首先,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严明课堂纪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完成每节课的授课任务。其次,教师是课程知识传授的引导者、辅助者,是课程教学的规划者。教师需要对课程按照知识体系、学时的要求进行整体规划,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或者删减,保证知识的基础性和前沿性,掌控课程学习进度并按阶段及时明确课程学习的要求。进行教育心理研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但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还存在一定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如何评定教学效果及总结教学方法。目前评价教育效果更多的是以课程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标准,这样的评定依据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教学方法的总结很难做到准确、全面。素质教育不是几年就能完成的,检验学生对于知识掌握、应用的情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不经过长时间的总结分析,很难总结出一种普遍适用的教学方式。其二,进行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大部分来自于专业研究领域,而不是师范专业,专业、术业有所区别,在进行教育心理研究时很难达到专业水平,同时鉴于我国高等教育生师比过高的现状,教育资源缺乏,高校教师承担教学、研究的工作量过大,因而推行教育心理研究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进行教育心理研究,需要耗费任课教师的很多时间、精力,尽管如此,将教育心理研究应用于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仍然是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游永恒.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目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

[2]栾敏.高等教育心理学新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3]林元旦,郝悦.若干心理效应在“两课”教学中的试用分析[J].黑龙江教育,(1).

篇4:休闲体育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翻转课堂的应用论文

休闲体育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翻转课堂的应用论文

翻转课堂作为大数据时代掌控式学习的典型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及建构方式,凸显学习者的中心地位,让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求自由掌控学习进度,自主学习,以学定教,将课堂教学改革推向更核心的地带。从国内外一些较为成功的案例来看,翻转课堂可以成为有效的教学机制,我国关于翻转课堂及课程体系研究起步较晚[1],尤其在休闲体育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改革鲜有研究。目前全国虽然只有约30多所高校开设休闲体育专业,但《教育部专业目录设置》规定休闲体育专业为特色专业[2],笔者试图把翻转课堂理念引入休闲体育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建设,以期新兴特色专业的教育教学变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实施要素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Model)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翻转传统的学习过程,教师通过后台等技术支持提供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外有针对性地完成知识的自主学习,师生在课堂内根据反馈学情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个性化培养的新型教学模式[3]。国外翻转课堂的研究成果颇丰,凸显在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技术运用的对比研究及教学实践的应用效果。国内众多研究者对翻转课堂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在翻转课堂的理论框架、模式建构、实践应用等方面均取得可喜进展,但是很多都是在探讨中小学翻转课堂教学应用和实施效果,针对高校课程教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偏少且鲜有即行的成功案例可以借鉴。

实施翻转课堂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第一,学生要有较高的课外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课堂内需求自主探究和协同合作的能力。第二,教师要转变观念,不仅是传到授业解惑者,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也是自我终身学习和素质发展者,合理运用并设计管理学习资源,让学生获得个性化教育。第三,学习的平台要发展快速,便于师生进行学习资源的运用和管理。

二、翻转课堂在休闲体育理论教学的推进本土实践意义

(一)休闲体育课程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的可行性

首先,休闲体育专业开设了相关的信息技术课,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其次,从事休闲体育教学的教师,团队合作和指导能力较强,自我提升和培训的渠道众多,对于学习资源平台的应用和线上教学内容的建构和拓展及学习辅导工作较为擅长。再次,休闲体育课程多数是以模块化的内容呈现,尤其在相关的运动技能及理论课程资源方面,各类网络平台和线上服务及网络教室都可以整合运用。尤其要指出的是,休闲体育专业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和约束能力较高,在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方面基本能够达到翻转课堂的可行要求。

综上所述,无论从学生的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还是从教师能力及课程设置和学习的平台来看,在休闲体育课堂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具备一定的可行性。而休闲体育课程本身的固有特点,如闲暇性、模块化教学都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为顺利应用翻转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二)推进翻转课堂的本土实践设想思路

借鉴美国的经验,考虑实际情况,归纳为:三个阶段、两个层面、双向努力、两个阵地、一个目标。三个阶段即“内容异构―课程开发”、“自主学习―问题反馈”、“双向交流―知识内化”[4];从技术和学科课程两个层面开展;教师强力实施第一阶段,学生自我消化第二阶段,师生双向努力在第三阶段;前两个阶段在课外完成,第三个阶段在课堂完成;形成一个以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下面重点描述翻转课堂实施的三个阶段:

(1)内容设计与课程开发:教师要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学生课前学习内容的选择非常关键,教学内容要把最核心、学生最需要掌握的课程内容置于学习资源平台,同时要精心设计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及展现效果,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2)自主学习与问题反馈:这一阶段需要教师重点关注,外在一些手段施加于主体。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质量可以说是翻转课堂的成败关键。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二要为学生提供支架式学习工具,学习的平台等以促进自主学习;其三必须要有一个反馈环节,反馈单或网络即时平台交流等都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学习。

(3)双向交流与知识内化:知识内化的程度可以说是检验翻转课堂成效的可信指标。有别于传统课堂对于反馈把握的预知性,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对于在课堂学习阶段的第一个环节问题反馈应重视和固有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准确地把握学情,有的放矢,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并在师生及生生多向互动和探究活动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深化和拓展学习内容,以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

(三)翻转课堂的意义和价值

翻转课堂有利于师生关系重构和教育的'人性化[5]。教师对教学活动精心设计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根据学情、在线测评和反馈机制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发布研讨任务,组织引导小组进行探究活动,使每个学生高度融入主题活动。学生根据需要就学习内容可反复地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以扩展和创造深度的知识,拥有课堂话语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和促进者,对学习的个性化密切关注,并作为身边的导师角色给予及时指导,在课堂上营造了更为亲切的师生互动交流氛围,师生关系转变为一种平等对话型的关系。

三、休闲体育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设计及多样化路径探索

(一)休闲体育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

从国外成功的案例来看,翻转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技术和设备的革新,还要有理念的更新,更显着的还是流程的再造。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的RobertTalbert经过多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经验积累,总结了翻转课堂实施结构模型。

在RobertTalbert的翻转课堂结构图只是针对课前、课后课程教学。在推进翻转课堂的本土实践设想思路即三个阶段、两个层面、双向努力、两个阵地、一个目标的基础上构建出更加完善的休闲体育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即“三二二一”休闲体育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图。在该翻转课堂模型中,两个关键的组成部分是信息平台和活动学习,营造学生个性化学习环境:自主学习在课外,协作学习在课内。在课前部分,教师应用大数据将休闲体育课程学习素材运用于整个学习链条(学习过程、提问过程、解决问题过程、测试、反馈等),学生在课上利用大数据平台展示个人成果、反馈教学实效,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堂内外进行讨论交流机会让翻转课堂变成真正的一门具有科学实证特色的项目。

以“体育旅游经营与管理”课程为例,课前活动:(1)教师自行创建体育旅游经营与管理的教学视频。在优质开放的教育资源中寻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视频资源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要针对学情来因材选教;教学视频的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之内,以当前旅游业最为经营和管理的点进行制作,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重点要考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对微视频的制作更应注重视觉效果、重难点合理分配和互动性等元素,合理穿插在线测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教师精心选定规划课前学习内容。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认知结构、负荷量和难度,兼具激发兴趣和挑战难度。(3)学生进行课前针对性练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给定的教学视频的学习,多次反复完成知识点的消化和理解,同时还应完成网上的课后习题加以巩固学习内容并及时反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疑虑问题加以思考自我寻求解决方案,如自我不能解决,应及时反馈以便互动交流。(4)构建飞信群、微信群、QQ群、公共论坛等沟通渠道进行时时交流。采用生生和师生两种交流形式,学生通过平台与同伴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各自的学习收获。也可以利用平台反馈给教师,进行同步或异步师生交流,以便在课堂教学上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培养。

组织课堂活动:教师要依据建构主义的四要素来设计课堂活动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所学内容,实现知识内化。(1)教师规划设计休闲体育课程具体章节内容的重难点问题,可有针对性地进行专家讲座,让业内人士和学生分享体育旅游相关的业内动态和技术运用。(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凸显知识内化。在课堂上教师会出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有别于网上课后习题难度中等的普适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引导学生有效地将知识内化,系统构建出自我认知体系。(3)师生、生生共同协作研究。教师因材进行异质分组,组织引导小组的探究活动,教师也可以因材施教,对学生有批次进行个性化教育,也可以以学期项目的形式联系实际进行开展并加以引导。(4)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可以采取演示成果、小组交流与评论、小型比赛等来分享学习成果。(5)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进行多维度、多方式的评价:评价成员构成有教师、同学及业内专家等;评价内容包括课前自我学习的前情练习及反馈情况、课中对于问题提出、独立解决及小组合作等表现、成果展示等方面;教师依据反馈机制再进行下一步课程教学及探究问题的制定及调整。

(二)休闲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翻转课堂路径多样化探索

(1)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的休闲体育课程学习的互动交流。在常见的休闲体育网站及学习论坛、博客社区、飞信和微信等开展“翻转式学习”,配置优质课前学习资源,科学合理设计学习导航,课堂上基于问题和学习资源开展有效地的生生、师生互动学习,共享云学习带来的深度对话、多项探讨等体验。

(2)充分利用各类数字化休闲体育教材。它具备丰厚的媒体素材、清晰的学习导航,兼具自学、交流与分享功能,让学生学习更有互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利用大数据技术下的虚拟教室在线学习休闲体育课程。充分利用MOOC资源,开展课前在线学习;可以也在校资源平台上开辟网络教室,集中优势资源开设各项体育休闲网络课程。学生通过在线学习,把握并理解知识点,以点带面时时互动,集中问题反馈到资源平台上,为课上学习夯实基础。(4)在现有的体育课程学习模式凸显休闲体育前置学习阶段并适当在课堂上有侧重进行专家讲座和学期课程项目构建。运用“先学后教”的理念,在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的语境下开展翻转课堂重要的一环-精心设计导学案,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效性;让业内人士和学生分享休闲体育课程相关的业内动态和技术运用并通过学期课程项目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结语

翻转课堂在国外兴起并应用,对于我们的教育可以说是一个“舶来品”,翻转课堂是契机,也是挑战,在休闲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什么样的课程更适合翻转教学,如何进行翻转教学,如何评价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等基本问题,这也是休闲体育专业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探索的地方,可以说需要反思去探索[6]。笔者从一线实践者和研究者的视角,把翻转课堂理念引入到新兴特色休闲体育专业高等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建设,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挫折。一方面,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还需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如何根据模型科学进行设计,完成一系列步骤,对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去实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健智,王丹.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评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68-71.

[2]金银日,李学武,卫志强.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03):88-91.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4):46―51.

[4]唐晓勇.翻转课堂:数字技术引发的学习变革[J].中小学管理(7):30-32.

[5]王红,赵蔚,孙立会,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8):5-10.

篇5:MOOC教学模式在研究生培养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MOOC教学模式在研究生培养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在这个发展迅速的世界当中,各国都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开发髙科技当作综合国力的首要标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推进国家富足的巨大动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能否创建一流大学的关键点,这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以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为载体的数字教育已经到来。MOOC带着优秀的课程资源和新型的教学理念,具备开放、自由、互动性强等优势的一个教学模式,为各个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带来了机遇。

一、MOOC教学模式的优点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教育理念的变革,利用新技术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育模式日益增多,使得新型教育手段在媒体和手机客户端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髙,而近年来MOOC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是造成了一股巨大的冲击波,并从此受到了各个国家教育界的关注和推广。

(一)可实现大规模的互动学习。MOOC是一个以借助互联网的运用,将资源共享为目标的在线教学课程,具有互动性。其中,它既可以提供视频教材、课后习题等传统网络教学所固有的,还可以支持在线交流互动的论坛,为学生和教师建立一个学习的社区、平台,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将许多志同道合的研究生等学习者汇集到一起。MOOC的模式是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可实现不受限制地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MOOC的课程开设,一般是在世界一流级大学,这样就对其内容有了强有力的保障,学习者利用网络技术就可以得到世界上最好的教育,而且是随时随地,不需要一分钱就可以办到,MOOC让不同阶层的、不同领域的人跨越了实践、空间的阻碍,接受到了更加优秀的知识。

(三)可根据学生自己时间进行安排。MOOC是在网络上进行的大规模开放式学习课程,跟现实中的上课有所区别,没有规定在某个时间你就必须要打开电脑学习,而是针对学习者自己的时间、兴趣,自己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及相对应的时间。MOOC为学习者提供了非常人性化的服务与支持,能够充分挖掘出学习者自身的潜能,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学习会更有利于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可实现全球性的多元互动。MOOC作为一种在线教学,可以将国际化的互动变成一个现实,它可以把之前没有任何联系的人汇合在一起,它所具备的社会优势可让沟通的内容和思维方式更加的开放,可以开拓学习者的思维,也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MOOC还集合了一些专家、教师进行在线答疑,学习者可以免费访问,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

二、在研究生教学中更好应用MOOC模式的对策

将MOOC模式引进到研究生的课堂,进行双重混合式的教育,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培养高新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撑。MOOC在共享理念的引领下,通过网络的平台提供给了研究生们学习的资料,其中MOOC模式还与一些公司合作,可以提供机会给合适的研究生。

(一)学生首先要适应并接受MOOC模式。学生们要尽早熟悉并且适应MOOC这一教学模式,如何在网上找到自己喜欢的学科并且运用自如,通过这个平台来与他人互相交流。在课前,学生们要对重要的知识点先进行深入的了解,学生们可以通过实践或者在线解答来预习,也可以求助于自己的导师、同学。学生要做好心理、时间等方面的准备,虽然MOOC模式是针对学生的时间来设定课程,但是一定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地构建出一个自己的课程网络,还要管理好自己的资源,坚持学习。

(二)教师要将MOOC课程引入课堂。教师们作为教学过程当中的引导者,必须是MOOC的实践者。实践证明,在课堂中引进MOOC模式中的课程资源来作为补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像这样进行混合式双重教学比以往只是在课堂中单纯进行学习效率明显地髙出了好几个百分点,教师们先要熟悉应用MOOC模式,这样才可以在课堂中省时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

(三)教师要加强对研究生的引导,注重教学的技巧。MOOC模式能够帮助人们获取相关领域内的知识,但是还是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际的教学,来加强学生们对于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深人探究。将MOOC引申到课堂之中,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在学习当中的热情,再加上教师针对他们的兴趣进行相关的引导,通过一定的训练,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这样一来,也可以避免MOOC上信息量过大而不知从何入手这一弊端。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他们树立信心。

(四)教师要开展相关问题的研讨会。研究生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向研究生后续的课题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持,而对于课题研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思维的冲撞,通过不同思路的“发言”,汇合成一个集大成的答案。研究生的研究课题是个不断思考、研究、讨论、实践的过程,在研究生的.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让研究生们互相讨论、探究,多多开展一些讨论会,只有在讨论中、思想的碰撞下,才能得到最有科学性的启示。

(五)课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将MOOC模式引人到课堂之后,不仅需要学生的认知、教师的引导、讨论会的开展等,还要在课后对学生们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帮助。在学习过后,教师等相关工作人员要对他们进行学习上的扩展和实践,把创新的思维转化成实物,为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就是MOOC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而注重了自己“学”这方面。教师要从侧面鼓励研究生们自主学习。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深人改革,MOOC模式在全球刮起了一阵潮流,它以最廉价但却很有价值的特点迅速成为了各个大学的教学方式,不仅给一些普通大学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还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院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让学生们自行找资料进行学习,不仅对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一定帮助,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发散型思维。既然引进了新的模式,那么教师的职责就要有相应的改变,教师要尽快抓准自己的定位,在MOOC的模式下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

篇6: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评价的论文

科学管理开创了西方管理理论研究的先河,科学管理理论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企业及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管理的管理哲学、激励原则、科学研究理念和组织理论都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原则与原理,但每一个理论都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并且有其一定的应用领域。高等教育管理必须遵循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它在管理目标、管理要素、管理活动和管理功能上有其特殊性,本文主要基于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分析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存在的缺陷。

一、科学管理的概述

1.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

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它以以下几个假设为前提:

(1)当时,劳资矛盾日益尖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如果能通过科学管理将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则劳资双方都会得到利益,这些矛盾就可以解决。

(2)对工人,其基本假定,即人是“经济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货币收入,或者说只要能使人得到经济利益,他愿意配合管理者挖掘出他自身最大的潜能。

(3)单个人是可以取得最大效益的,集体的行为反而导致效率下降。科学管理是使单个人提高效率的有效办法。[1]

泰勒科学管理试验及其理论是建立在这三个前提假设基础之上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但这三个前提假设并不全面和科学,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补充和完善。

2.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及作业研究和时间研究两个基本原理,以及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任务,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管理哲学、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

(1)管理哲学。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它是以管理哲学为指导的,管理哲学是管理中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从思维和存在的角度对管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而科学管理正是在管理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管理进行了归纳和变革。泰勒指出:“从实质上讲,‘科学管理’是人和公司或产业中工人方面的一种切实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职责、对待他们的同事、对待他们的雇主方面的一种彻底的思想革命。他同样也是管理当局(工长、监工、企业主)方面的人的一种精神革命――是他们对待职责、对待同事、对待工人、对待所有日常问题方面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如果没有这两种彻底的精神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3]

(2)作业管理。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之一。首先,泰勒通过试验和研究,对工人的工时和动作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其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挑选“第一流的工人”。泰勒认为,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有工作对他合适,才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就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同时,运用培训工人的科学方法,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最大潜力。在制定了恰当的工作定额,并挑选了“第一流的工人”后,还应当实行标准化原理,即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3)组织管理。泰勒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改变了凭经验工作的方法,代之以科学的工作方法,以确保管理任务的完成。计划职能归管理当局,并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计划部门从事全部的计划工作并对工人发布指令和命令;工人和工头从事执行职能,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使用规定的标准工具,从事实际操作。

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就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务(即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如有关企业重大政策的决定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1]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

高等学校相对于其他组织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高等教育的目标、要素、活动、结构与功能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即高等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决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管理目标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系统的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来制定的,因此,高等教育的管理也应该以高等教育的规律为指导,而不能采用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原则或原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且着眼于提高人才质量为根本目标的管理活动,它不能、也无法只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应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2.高等教育管理要素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包括管理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即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主导性成员――教师和高等教育的主体性成员――学生。高等教育管理要符合他们的劳动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系统组成人员的特殊性,管理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管理现象――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管理中存在的一种普遍想象,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自我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人都是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人,因此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他们的心理特征也表明,在管理过程中有必要让其发挥自己的自我组织管理的能力。

3.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要协调学术目标与其他目标之间的矛盾。学术目标体现了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性质和本质功能,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一定要以学术目标为主导目标,与高校的学术目标一致。

鉴于高校师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管理师生的过程中,民主性比其他任何系统的管理显得更加重要,教学民主、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管理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健全民主管理制度,首先要求管理思想民主化,尊重教职工的智慧与才干,在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各个学校成员的作用;第三,积极创造多种形式的、生动活泼的、简便易行的、有利于广大师生员工参与管理的民主运行模式。

4.高等教育管理功能的特殊性

与一般管理一样,高等教育管理具有两个基本的目标功能:管理的“维系”功能和管理的“结合”功能或“放大”功能。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与其他社会系统有所不同,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的主要是精神产品。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上述两个功能都有特殊的表现:首先高等学校的管理对“凝聚力工程”提出了更高也更难的要求。更高体现在高校的师生对于人际关系交往比较看重,在人的需求层次中,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这就要求注重人本管理,提高师生员工的向心力;其次,高等教育系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社会系统,通过各成员、各要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系统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2]

三、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的评价

1.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高效率的教育管理的配合,否则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而高效率的教育管理实践又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科学管理是一次管理思想上的大综合,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同时又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因此,科学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理论,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理论支撑,为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最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科学理念。科学管理通过对时间、动作、工作的研究,第一次使管理由经验上升到科学,第一次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使管理从此成为一门科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尊重科学、运用科学的理念亦是高等教育管理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管理顺利进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高等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次,大学是一个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是以追求学术目标为重的组织,因此高等教育的各项活动都应该尊重科学、运用科学,各项决策都应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高等教育活动也应运用科学方法,通过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决策,科学地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教师激励。根据“经济人”假设的原理,科学管理为最大限度挖掘工人的潜能和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张对工人实行激励性的报酬制度。对员工进行激励在管理学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包括经济激励和精神激励,其能够有效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教师激励是教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教师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积极性,更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否。没有良好的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因为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但根据教师劳动的特点和其作为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群体,精神激励比经济激励更为重要,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教师激励应符合教师需要的特点,遵循教师激励的公平性原则、社会性原则、闭合性原则及支持性原则等一些基本原则,可采取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和考评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促进教师的良好发展。

(4)组织理论。科学管理主张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和例外原则。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组织管理理论,大学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同样需要这些组织理论的指导,因此,科学管理中的组织理论对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大学组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复杂性,大学组织的成员复杂、结构复杂,大学组织的权力结构也较为复杂,同时,大学的职能又具有多样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需要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各部门分工合作,如现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就有其存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1)“经济人假设”。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假设前提就是“经济人”。认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即如何实现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与后来的行为管理学派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相比,科学管理中对人及人性的理解还是表现出了很强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过多侧重于从理性的、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人、管理人,忽略对人的非理性层面、人的自由发展的全面认识,使得泰勒本人尽管在其著作中和生活中对科学管理做过许多辩解,但总给人们一种冷酷无情、缺乏人性的印象。[4]人性是复杂的,同时也会根据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高等教育管理的对象――教师和学生,比起一般的普通工人他们更为关心的是精神层面的尊重和自我实现,比较看重人际关系的交往。因此,科学管理的“经济人”假设不符合高校师生的特殊需要,高等教育管理也就不能照搬科学管理的一些相关原则和原理,而应根据高校师生的特殊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才能完成预期的管理任务。

(2)效率至上观。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科学管理诞生于经济管理领域,企业讲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且着眼于调高人才的质量为根本目的管理活动,它不能、也无法只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同时,教育又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不能只顾眼前的效益,而应放眼于未来。此外,高等教育又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不仅是高等教育内部结构复杂,而且还涉及到国家、社会等方面。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不能单纯地致力于眼前的工作效率,而应兼顾各方利益的均衡。

(3)标准化。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是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但教育活动不同于商品生产,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极富创造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也应遵循高等教育这一特点,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应有利于高校师生创造性的发挥,不能进行标准化管理,否则高等教育管理将是失败的。

(4)缺乏民主性。科学管理基于“经济人”假设和标准化生产的原理,工人参与管理的程度较低,更无法参与决策,缺乏民主性和自我管理的权利。但鉴于高校师生的特殊性,在师生管理过程中,民主性比其他任何系统的管理都显得更加重要,要求自我管理,也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高等教育管理应充分发挥高校师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高校师生是一个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群体,在高校的管理决策过程中,应扩大师生参与决策的程度,尤其是学生参与决策,他们既是管理的对象同时又是管理的主体,师生参与决策有助于增加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三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谢永明.人本管理是泰勒科学管理的实质[j].中外管理导报,,(4).

[4]郭勇.泰勒科学管理中的人本思想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篇7:解读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日语教学论文

解读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日语教学论文

近年来,在中国,日语已经由小语种转变为仅次于英语的重要语种之一,高等学校的日语专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基础日语教学作为其他课程的先行环节,是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其教学效果更直接影响其他课程的开展。基础日语教学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并满足学校的要求,已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基础日语课程现状

高等学校基础日语课程的现状主要集中表现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方面。

(一)基础日语课程之教师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的基础日语课程,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教授内容和教授方法两个方面。

1. 教授内容

教学内容方面的弊端主要体现在教师常常重视基础知识、语法项目、读写和书本知识却忽略发音基础、单词释义、听说译能力及课外常识。

(1)重视基础知识,忽略发音的准确性

教师把教授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讲解上是常见的基础日语课程模式。但大多数学生是在大学时期的基础日语课程中才开始接触日语,所以必须重视发音的准确性。就像中国人从小学习拼音一样,日语学习也得从发音和假名开始。

(2)强调语法,忽略单词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语法,认为语法是语言的核心。其实,单词是语言的基础,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如何让学生不只是死记硬背,更能活用单词,是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的内容。

(3)重视读写,忽略听说译能力

大部分高校设置基础日语课程为每周8学时或10学时,听力和会话课程分别为每周2学时或4学时,课时的差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这一点也为以后学生听不懂日语和不会说日语埋下了隐患。外语学习包含“听说读写译”5 项能力,但由于大多数高校的基础日语课程都强调读写能力,最终导致学生听说能力的弱化。

(4)重视书本知识,忽略课外常识

担任基础日语课程的教师往往认为学生应该先打好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只讲书上的内容,而且只讲解内容本身。比如讲到「文化」(文化)这个单词,常常一带而过。事实上,关于文化一词的课外知识非常多,比如日本人的饮食文化、自然观和集团主义等,如果对这些内容进行讲解,不但可以调节单调乏味的课堂气氛,也能扩展学生的视野。

2. 教授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自我讲授,不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及完全使用日语授课,不考虑学生接受情况成为教授方法上较为明显的弊端。

(1)重视自我讲授,忽略学生实践和思考

目前,多数高等学校都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讲为辅的教学模式。很多高校教师沿用了初高中教师的授课方式,一味自我讲授,并不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收。近几年,更是出现学生埋头于手机,毫不理会课堂教学的情形。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知识的传授和课程的进度,但也会导致学生陷入被动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失去自学能力。

(2)用日语授课,导致学生接受困难

很多担任基础日语课程的教师都从事日语教育多年,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也致使很多教师倾向于使用日语授课。但对于处在入门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无疑提高了其听课的难度。虽然有些教师在每句日语后会增加翻译,但学生往往还是一头雾水。

(二)基础日语课程之学生学习现状

目前,学生在基础日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全国高校具有一定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学习动机模糊、学习态度消极

据对历届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可知,学生对选择日语专业的动机这一问题的答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非自愿、被调剂;非自愿、就业前景良好;自愿、对日语或日本文化等相关内容感兴趣。相比而言,真正因为有兴趣而选择日语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较低。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约有2/3的学生学习日语的动机相对模糊且并不积极。由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懈怠散漫就变得合情合理。多数学生是在大学时期首次接触日语,以兴趣和好奇为着眼点进行学习。久而久之,新鲜感尽失,自然会产生倦怠情绪。作为日语专业的学生,终日面对同一门语言,即使语言中所体现出的文化魅力以及语言在影视节目中的独特视角有巨大吸引力,也会因为语言本身的枯燥和长期沉浸在语言中的乏味而热情殆尽。加之,进入高年级后学习的功利性变强,外界环境对个人产生的影响变大,多数学生学习日语的热情明显消退,态度消极,较为被动。

2. 学习方法陈旧、学习效果不佳

近年来,由于企业对人才的明确要求,日语国际能力测试在各大高等院校引起了强烈重视,80%的高校将通过日语国际能力测试一级作为获得毕业证或学位证的必要条件。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大部分会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模式:

(1)死记硬背

由于高校教师相对机械的教授方式,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就变得合情合理。尽管这种学习方法已经被多次质疑,但大部分学生仍然会通过念几十遍或写几十遍的方法来记忆单词和句型,不懂得建立体系,发现规律,不仅花费了大量时间,还无法进行活用,学习效果不佳。

(2)功利性学习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方法中也融入了一些自己的价值观。即:快速学习和精准学习。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先分辨学到的知识是否属于考试范围,练习题目是否是考试题型,所学的内容是否对将来的就业有帮助,再决定是否学习和如何学习。也就是考什么就学什么,用什么就学什么,只要和考试无关的,只要不是将来在职场中能够用到的,都可以忽略。如此,学生认为做到了所谓的'“快速”及“精准”。殊不知,书到用时方恨少,此时学到的一点看似无关的知识,将来对自己也许会有很大帮助。

(3)哑巴式学习

这种学习方法是大多数中国人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常见的方法。追求高分让无数学生忽略了语言实用这一环节。不读、不背、不说甚至不听,是常见的现象。因此,不能和他人交流,见到外国人就紧张到失态,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在上述学习方法下,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由基础阶段埋下的隐患在高级阶段更加清晰地凸显出来。无法顺利通过大型考试、不具备能力撰写毕业论文及不能顺利面试就业等现象层出不穷。

二、基础日语教学策略

基于上述问题,教学服务供给侧也需要进行适度改革。只有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为己任,才能收获更丰硕的教育成果。因此,准确定位学科目标,改善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师的自身学力,才能保证基础日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清晰定位课程目标,培养全方位复合型人才

现有的高校教育模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这种模式的弊端清晰可见。改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听说读写译同步发展,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突出学生地位、培养自学能力

务必让学生形成课前预习、课上带着问题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消化和主动涉猎课外知识的习惯。对于重点的单词句型,提前让学生查阅字典和课外辅导书籍;引导学生查阅各种资料来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制作多媒体文件进行演绎;分组讨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得出最终结论。

2. 听说读写译同步出击

语言学习不是将单词、语法和句型简单拼接的过程。基础日语课程作为高校日语教育中的根基,必须将“读”作为“说”的基础,用“听”刺激“说”的欲望,将“说”和“写”融为一体,方能使“译”水到渠成。听说读写译5 个方面必须环环紧扣,才能培养复合型人才。

3. 多元化教学迫在眉睫[1]

国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现代外语人才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要求,具有广博的语言文化知识,对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学能够有高跨度认知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需求。所以,基础日语教学应重视对日本文化、文学、历史、社会和礼仪等内容的传授,尤其应重视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言差异的表达方式。

4. 跨文化交际需要提上日程

外语教学的深度目标是理解目的语文化。因此,一个外语学习者是否能表达较为地道的外语,并非取决于丰富的词汇量和健全的语法体系,而是取决于他对外国语言文化的深入理解及外语思维的正确养成。所以,培养学生的日语思维能力,是作为非母语学习者的重中之重。

(二)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模式和手段教学

尽可能地使用肢体语言,利用各种教学设备,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才能培养更出色的日语学习人才。

1. 使用肢体语言[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举手投足事关重大。作为日语教师,应秉承日本人时刻不忘微笑的理念,将微笑贯穿课堂始终。并培养学生即使在课外,也要对老师和同学谦和有礼的习惯。除此之外,与学生的眼神交流也十分重要。将学生划分为前后左右区域,并不时给予眼神交流,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倍受重视。配合课程内容,适当地使用动作来进行说明、比较或举例,也是不错的策略。

2. 使用多媒体设备

现代教学手段不应只停留在课本和板书,应积极地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造视听体验的机会。重复20 次「富士山」(富士山)这个单词,也不如让学生看着白雪覆盖的富士山的美景印象深刻。进行「和服」(和服)这个词汇讲解时,若是能对和服进行分类,展示出日本人根据季节和年龄在选择和服上的差异,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3. 丰富教学形式

(1)任务教学法

进入课程之前,可以花5-10 分钟让学生把前一天课下查阅的小知识介绍给大家,或者进行日语演讲,既能锻炼口语能力,又能提高听力能力。更可以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文化文学常识,团体协作进行研究。

(2)研究学习法[3]

讲授单词时建议采用关联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总结近义词和反义词,如表示非常的词汇:「大洹埂「と」、「いぶん」、「非常に」等;对词汇进行分类,如关于水果的单词「桃」(桃)、「西瓜」(西瓜)、「オレンジ」(桔子)、「バナナ」(香蕉)、「りんご」(苹果)、「葡萄」(葡萄);关于身体部位的单词「手」(手)、「」(脸)、「n」(牙齿)、「耳」(耳朵)、「目」(眼睛)、「^」(头)、「眉」(眉毛);进行单词接龙游戏,也就是用前1 个单词的最后1 个假名开始1 个新单词,如:「赤い」(红色)「いえ」(家)「えがお」(笑脸)「おおい」(多),之后以此类推。

(3)交际学习法

基础日语课程进行到一年级的下半年,学生已基本上具备了简单的会话能力,可以尝试让其进行课文的角色扮演。二年级时,可以将角色扮演课外化、灵活化和即兴化,更可以找一些简单的动画和电影片段进行配音训练。这些手段既可以让学生检测自己的发音是否准确地道,也可以训练听力水平。课文的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朗读和背诵的层面上,可以让学生探索每个句子的替代性说法,判断其是否正确;还可以以此为蓝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和扩充相关知识进行会话训练。

(4)情境学习法

讲解单词时也可以采用教授绕口令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有规律的发音掌握单词的记忆技巧,促进其词汇量的扩大[4]。如:「桃スモモ桃のうち」(桃和李子都属于桃科)一句,既掌握了“桃”、“李子”这两个单词,对「うち」一词的新用法有了认识,又了解了作为副助词的的使用策略。听写课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是否能将倒背如流或自我感觉掌握较好的内容写对,是对他们的深度考验。由教师先将课文翻译成中文,再听写学生要求其翻译成日语,之后和课文本身进行差异比对,无疑是查漏补缺的好方法。

(三)提高教师自身学力,满足学生需求

正因为学生大部分都是零起点,所以基础日语课程更不应该按照教师自己的理念来设定课程和教学环节,而应该多采纳学生的意见,多关注学生到底想学习什么,想用什么方法。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多为学生讲解新事物、新现象和新用法;另一方面也要将书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学习日语的积极性。作为高校教师,学历只能代表过去,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完善才能不断为学生提供营养。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残酷,为了培养出独当一面的复合型日语人才,必须首先从基础日语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日语人才培养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要以教学内容的改善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为重点,不断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

篇8:高等教育体育课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论文

高等教育体育课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论文

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为此需要我们继承和弘扬,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对此,本文通过阐述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特点,分析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原则,同时针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提出具体的教学方式,为继承弘扬民族文化提供参考。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环境、文化氛围以及价值观的影响和作用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继承、弘扬民族传统体育,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在组织开展体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承担起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重任,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高校存在一定的必然性。为此,高校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一方面需要考虑一般体育教学的特点,另一方面需要照顾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特点。

一、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特点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所以民族传统体育的类别也异常多样,并且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运动风格也有所不同,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是,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也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简便易教。在我国,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说,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并且具有健身性、娱乐性、大众性等特点,不仅参与活动的人群广,而且对技术要求比较低,例如掷沙袋、爬花竿等项目极为简单。对于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项目,通过简化技术结构和竞赛规则等方式,也可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教师需要对某一体育项目的技术、比赛规则等进行全面、准确地掌握,通过准确把握技术和比赛规则,对比赛规则原理、比赛要求等做到充足的领会,并且将这些内容灵活地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规则要求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2.简单易学。在我国,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授都是通过长者口传身教的方式延续的,在这一传授过程中,普遍缺乏系统的文字记载。因而,在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除一部分项目外,大部分体育项目几乎不存在任何技术,难度较低,可以说是简单易学。对于学习者来说,只要身体具备一定的协调性,经过简单的指导,很容易学会。

3.简捷易赛。经过长期的演进,衡量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的尺度逐渐客观、真实,而且具体实施起来也较为简捷。对于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说,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技术、战术,就可以进行简单的实战对抗。但是,高校在组织开展民族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时,要尽量做到动作的规范性、准确性。为此,教师需要客观地掌握比赛过程,将评判标准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培养准确掌握判断简捷事物的能力。

二、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原则

高校在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守以下原则。

1.因地制宜。我国复员广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同时文化发展也带有一定的地域性,进而导致各地高校之间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另外,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存在地域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在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本地师资的优势,确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规范性、准确性。对于一些条件较差的高校来说,受场地、器材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师需要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兼收并取。高校在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需要吸收借鉴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部分,最大限度地保持民族传统体育的原貌。在传统项目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例如,利用武术等项目中的“悟性”教学法,帮助学生激发自身的潜能。

对于一些在技巧方面要求较高的项目,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并勇于实践,同时对自身的感官进行合理利用。

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所以在不同的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展开教学,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技术。

3.安全性。对于抖空竹、秋千等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说,由于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和表演性,因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为了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同时按照由简到繁的顺序帮助学生练习手法,先帮助学生发展有关素质,再帮助掌握一些基本技术,避免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游戏竞赛等。当学生掌握了基本技能后,再适当增加练习的难度,对于一些组合性项目,需要侧重技术动作的正确性,对此,教师需要加大安全教育、监督的力度,避免发生意外的伤害。

4.创新性。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要勇于创新,通过创新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说,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在高校开展。但是,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适当的变异、改造等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朝着规范、科学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发展。在创新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需要保留、保护蕴含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的体育项目。

5.循序渐进。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说,不论是简单的体育项目,还是复杂的体育项目,都对人体的协调性、灵活性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同时对教学方式、组织实施方法等进行科学运用,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例如,在教授“抢花炮”项目时,需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是因为该项目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动作难度都比较大,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同时遵守由易到难的原则,确保师生人身的安全性。

6.尊重民族风俗。受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民族之间的体育项目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进而对胜负的判定标准也有所不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全面讲解这些标准和相应的.技术特点,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不同项目之间的区别。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最大限度地保持民族传统体育的原本面貌,尽量准确、鲜明地表现其特征。通过对各民族的风俗内容给予准确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

三、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方式

高校在教授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需要根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1.游戏教学法。与普通的体育项目相比,民族传统体育一方面代表着一种民俗文化,另一方面满足本族人民的情感需要。为此,高校在组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要注重普适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迎合学生的需要,同时将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的文化内涵融合在游戏规则中。

2.娱乐教学方法。高校选用娱乐教学方法教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事先要求任课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相应的娱乐项目中,同时考虑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通过娱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娱乐中使学生获得一种享受,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3.综合教学方法。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各体育项目之间的技术特点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所以任课教师可以选用综合教学法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利用综合教学法进行教学,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技术要领,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4.竞技教学法。在体育项目中,无论是普通的体育项目,还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有较强的竞技成分,因为竞争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为此,高校在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需要充分利用竞争,通过竞争帮助学生培养竞技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塑造竞争精神,进而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向前发展。另外,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保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原貌,需要更多地采用竞技教学方法,从技术细节到完整技术,通过竞技的方式帮助学生加强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技术要领。

四、结论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为了继承这笔财富,高校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当前,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走进高校,但是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面,高校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为了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效果,高校需要根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实际情况(地域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按照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原则,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要领,进一步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达到锻炼身体,最终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篇9:浅论高等教育中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论文

浅论高等教育中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论文

【摘 要】在普通高校尤其是教学科研型的普通高校,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应是: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科研对教师授课有重要的促进促进作用,它能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能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人格素养,能保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动力,还能改善教学条件;另一方面,科研对学生学习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途径,是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教学对科研也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教学 科研 促进作用

高等院校的职能被定位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这三项职能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目标。其中,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科研以发现知识为主,社会服务以应用知识为主。那么,就教学和科研而言,二者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笔者认为,总体而言,它们之间的关系应是: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的关系。

1 教学的中心地位

在高等学校的三项职能中,教学的中心地位是普遍被接受的观点。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各种类型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都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心,是第一位的工作,在教学和科研这两大基本任务中,教学是应该优先考虑和着重抓好的方而;二是高校的科研工作应当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教学而展开,为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服务,特别是教学研究型的高校,原则上不应提倡与教学完全无关的“纯科研”。因此,教学质量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核心目标,也是高等学校教师的根本职责。而教学质量由教师教授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组成,其中,教师教授质量又由教授方式方法和教授内容质量组成,对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学生学习积极性或态度对教学质量也有重要影响。

在实践中,教学与科研互脱离现象是比较普遍的。一些教师强调教学重要而忽视科研,认为大学本科教学不过是书本知识的传授;一些教师又或因自己的专业兴趣或因现行体制下晋升的需要,强调科研重要而忽视教学,认为教学工作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有的甚至把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对立起来。实际上,高等院校作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至少,在经历了多年的教学工作后,笔者认识到科研无论对教师的授课还是对学生的学习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2 科研对教师授课的促进

(1)科研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授课能力。授课的方式方法是否得当、生动、有趣、有效,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这里,首先要单独谈谈关于教学的科研,它与非教学的科研项目在目的性上有其特殊性。目前,有很多不同层面的教改研究,从系、院到校级,从地市、省到国家级。这些科研项目的启动,目的就是探讨教学的方式、方法应用,探讨教学内容、体系、框架的改革,总结教学经验,最终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这些科研项目,教师的授课能力能得到极大的提升,这类科研活动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次,即使是非教学的科研项目,在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方面也有其积极意义。如果没有参与科研活动,那么,讲课时只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有关文献中汇集资料编成讲义,然后再把这此东西讲给学生听,因为许多内容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所以对相关内容理解不透彻,讲课的时候其实自己心里也很虚。

(2)科研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把课程中的知识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教学内容质量水平的重要方面。当前,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新的内容和观点应该及时补充入课本。教学密切结合科研的思路,能不断以新的知识、新的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参与科研活动,教师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些知识完全可以充实到讲义中去,完成课程中的知识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有机的结合。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充实到教材中和课堂上,让学生掌握新知识,了解学科发展最新情况。教师可以把科研项目内容引入教学,作为教学案例,可以将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作为课外阅读资料,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理论概念的理解及实际应用。教师可以将研究过程中的思路、方法向学生讲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研活动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教学效果满意程度与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有密切关系。如果教师不具备站在专业的高度把握课程精髓所在的水平,往往讲授重点就会有偏离。只有经历一定的科研实践、有了一定科研积累,教师自身才可能对专业和书本上的知识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授课才有可能深入浅出、饶有趣味;只有当教师对学科有了整体把握,才有可能从庞杂的知识中抓住主线,传授给学生。科研是一种探索性很强的研究活动,教师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向某个专业的某个领域进行探索,可以深化对该领域知识的认识,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及科技新成就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教师的教授和学术水平。

(4)科研活动提高了教师的人格素养。大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但这首先取决于教师。科研工作会使教师形成种特殊的精神气质,包括创新意识、实践精神、好奇心和进取心、独立探索的自觉性以及怀疑精神等。教师的这些品质能够通过言传身教有形无形地影响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相似的人格。

(5)科研活动保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动力。当今世界,知识不断更新发展,只有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合格的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教师就有不断通过读新书、看文献获得新知识的欲望;通过科学研究,教师就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而有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出适应性调整的动力。而获得的知识越多,对授课教材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能力越强,授课效果越好。

(6)科学活动改善了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虽然有其特定来源,但在科研活动中利用科研经费购置的教学仪器、自制和改制的实验设备也是一个重要的投入渠道,在教学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这在自然科学类课程上的表现较社会科学类课程明显。

(7)只有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师才是称职的教师。书本知识大多是已形成共识的得到检验的知识,系统性是其主要特点但对最新的学科认识反映不足,而科研工作中得到的知识是某个知识点的反应,虽然缺乏系统性但具有新颖性,能反映学科的最前沿,因此,仅仅把教材讲得很熟练,严格地说连“传授的熟练工”都算不上。另外,从知识传授的角度来看,如果仅仅是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理论上教授和讲师讲课应该没有大的差异,但在实际的授课效果中存在着差异,其实主要是因为科研经历的差异。教授与讲师相比具有较为丰富的研究经历,这使得教授在传授已有知识的时候能够根据自己的认识讲清问题的难点与要点,结合自己的研究说明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有利于提升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巨大帮助。所以,大学教师只有从事科研工作,才能够深刻地理解本学科的精髓,从而把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思想融入到教学工作中,科研工作可以使教师自身及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和发展得到更好的培养和锻炼。 总之,科研是源,教学是流。科研是提高大学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器,搞好科研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学。教师应该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科研成果和最新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科研对学生学习的促进

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决定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没有好学的学生,即使有好老师也枉然。

(1)科研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爱好是成功之源,只有对所学专业和课程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才会投入精力学习。但是,由于专业课的内容往往与实际应用相关联,仅仅把教材或讲义的内容进行宣讲,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引导、吸收他们参与科研活动,以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其应用的认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最起码这可以做到让本科生了解科研是干什么、本专业是干什么、本学科是干什么。不少本科生正是通过与专家的接触,才对本专业的前沿技术和理论研究进展有了认识,才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和从事研究工作的兴趣,帮助他们选择了今后的学术发展方向等。通过专家教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经历科研严谨的过程训练,能教会学生如何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去搜寻知识和提炼知识,也就是研究性、创新性和自主性学习,而这是一种更加生动,更有效率的学习。另外,科研工作中得到的知识具有新颖性,教师可以将在科研中吸收和积累的大量信息和实践经验及时转移到教学中来,在讲解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同时,展望学科前景,分析存在的问题,充实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确所学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住,提高教学质量。

(2)科研活动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吸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参与科研,固然可以帮助课题组解决人力相对不足的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如果学生承担着部分相对独立的子项目,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就可以迫使他们突破原有的知识范围,自觉地围绕一个明确的.目标积累起有效的知识内容,培养面对困难敢于攻坚、勇于突破的信心,通过在富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科研过程中磨练意志,认识自己,直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都得到了加强。因此,不仅要把科研作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也要把科研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要在与教学的互动中推进科学研究。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在高等学校里应大力提倡教师和大学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要把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搞科研视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之一。

(3)科研活动是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途径。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又是一个相对强调学术性的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将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起来进行。教师的科研项目大都有前期研究基础,对研究的内容、方法及难点教师心中有数,教师指导学生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另外,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活动,能激发其钻研精神,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且一些新理论、新方法能很快传授给学生,使其在科研活动中加以吸收和消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奠定基础。从教的方面说,科研活动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师就能更好地做好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为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保障。

(4)科研活动是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科研工作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及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各种能力,造就优秀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激发和展示学生的创造能力,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现他们聪明才智的舞台。

4教学对科研的影响

对于教师来说,时间和精力都是一种稀缺资源,用于教学和用于科研是相互矛盾的。而且教学是计划性很强的工作,但在科研工作中,由于一些研究项目对时间和季节的要求特强,导致了教学安排与科研用时的冲突。因而普遍的看法是教学对科研带来的是负面影响。然而,这种看法未必正确。事实上,教学对科研也是十分有益的,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再学习、对内容再消化再思考的过程。

王伟廉教授认为:如果把教学看作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双边活动,那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教学相长”,对教师的科研工作就是一个最好的促进;如果把教学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待,那么,这一过程对科研的促进作用就可以从这一过程的每个环节中体现出来。而其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环节是人才培养过程的核心――课程及其体系――对科研的促进作用;把教学理解为学校里的一种工作即教学工作,虽然表面上它与科研工作有时间和空间(场地)上的矛盾,但通过合适的教学改革,这些矛盾是可以很好地克服的,提倡学生自学、教师精讲,使得课程体系具有弹性,已被实践不断证明是既有利于教质量提高又有利于学校科研工作的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如果把教学理解为高等学校的一种职能即培养人才职能,虽然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通过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在政策上、管理上加以引导,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科研人才的培养)仍然是存在的。就实质性影响而言,美国学者纳尔福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在较低科研水平上,科研的增长由于智力的支持和激励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上升,二者是一种互补关系;但是到达一定极限点后,由于过多的科研花费过多的时间和资源,则可能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这时二者是一种替代关系。这种观点对非纯研究型大学尤其是对教学研究型大学很有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教学与科研明显的互相促进的关系,教学与科研具有极强的互补作用。高校管理必须要做到教学与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高校教师必须要做到教学与科研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快、走得稳。正如钱伟长院士在谈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说:“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起来,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以教学活动推进科研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教高司[]33号文)[Z].

[2]王允武,邓建民.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4(10):76-79.

[3]王伟廉.试论高校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22(1):49-52.

篇10:《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中职教育的目的,是利用多方的与具体的职业技术教课与实践工作,使学生得到在就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实际工作技术。这些产生与使用在生产和经营活动里的“能工巧匠”的能力,除了理论、技术等之外,还包含许多跟现实工作时相互联系密切的含着“经验”与“主观”色彩的理解与技术。而当前许多中职学校在专业人才的教育方式上有着两个问题:首先的问题是过于关注于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实践环节程序的关键作用与实施方式则非常忽视、甚至漠不关心;其次是实践教学和现实需要脱节,造成学生们毕业后还必须经过企业较长时间的锻炼。而制造业如今的要求是“零距离”的对应用型人才,改革落后的教学体系、教学方式与思想观念,已刻不容缓。

《机械制图》课程作为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因为专业需求及自身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掌握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掌握充分的动手能力。在《机械制图》的学习过程中,怎样做好三维立体的讲述以及实物演示,充分做到的对空间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对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笔者根据自身的学习、交流与教学经验认为,对《机械制图》课程进行讲述时,对课本内容、交流模式与思想观念多方面来实施改革,科学调整教学的流程与方式,激励学生的自发性与主动学习的信心,可以通过将学生分组、将课时分阶段进行的项目教学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较高的教学效率,给学生们的后续学习、就业、工作打下了稳固的制图基础,实际能力在其中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在此,笔者就《机械制图》实施教学时如何来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阐述分析。

一、项目教学法概述

(一)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项目教学法是新兴的一种方法,把实践作为依托、教师是起到指导的作用、学生作为的核心教学方法,它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选取有代表性和目的性的项目为课程内容,通过师生一起完成项目来实施教学活动;此类教学法在项目内容的操作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实践、自然的产生知识建构,是一种有着新颖教学思想的新方法。该方法是在构建主义的基础上设置的。建构主义理论最初的提出,是由瑞士的杰出心理学家皮亚杰设计和创建的,他的观点是,知识并非经过教师讲课获取的,而是学生在适合的环境中,利用相互之间的帮助,利用自身可以达到的学习条件,在意义构建的方式上取得的。

(二)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1.项目教学是把学生作为核心,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项目驱动新知识的利用,从内心里鼓励学生们对《机械制图》的爱好与信心,这样效果会更佳。

2.把以课本为中心专化成把“项目”作为中心,能够激励学生们的好奇心,提高积极性,锻炼交流合作能力。《机械制图》是完全可以将实物作为中心实施教学,学生集体动手参与,互相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

3.把课堂教学为主流转化成将实际经验锻炼为主流方式,使学生印象深刻,如果学会了,知识技能的掌握会非常牢固。不同项目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同环境的实际问题,开阔眼界,让学生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够掌握工作时的能力。

4.项目教学能够大力推动教师朝着“双师型”的方向性质进步。教师由说教者变成启发者,学生在行为上不但能够独立实施项目内容,而且可以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独立学习操作的能力与团队精神。

5.项目教学法可以促进理论知识的讲述与实践技术培养的“一体化”,换句话说,就是“教、学、练一体化”。

二、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制图》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可以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锻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们在做项目实验的时候,理解与掌握项目需要的理论知识与工艺技术,感受生产劳动的不易和快乐,也能够学习到寻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办法。同时,学生们可以在绘图实践里了解构思—绘图—检查审核的操作程序,扭转了传以往的“教师讲述—教师演示—教师提问—学生实习”的落后方式,教师在项目教学法德实施过程里,尽量选择学生们喜欢的内容来制定项目,利用接近真实的环境、设备,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项目教学法是利用小组来进行教学的,锻炼了学生思维、操作、实践、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其体验到了团队协作得重要性。利用实际操作,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在今后的工作里和其他人之间的协调能力、合作的思想意识,还能够大大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并使得学生们有信心积极参与实践。

(三)可以促进了学习应用一体化,提高教学效率。建设专门的实验室和训练场地,实施学习应用一体化。根据专业内容的要求,在合适的位置、墙面或宣传栏张贴各种图表,配备一定的器材如播放器、物品与多媒体器材等。教师扭转了过去陈旧的干巴巴口述的方式和以课本为重点的传统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转移到实验室和训练场地中区,促进了学习与应用的一体化。

(四)可以完善课程教学程序与有效地成绩评价。在实施教学的时候,学生的技术程度是否有进步、知识的使用效率是否有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是否良好等必须作为基本标准。可以通过技能与理论相穿插融汇的教学方法,同时做出有效的处理决策,提出能够用于实处的看法,切实表达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水平,并通过总结等,为后续的教学打好了基础。

三、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实践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需要师生通过一起来做一项“项目”来做的,各个环节以此推进来实现教学目标。《机械制图》作为机电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其特点是有着特别强的实用意义,这就让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充分的达到市场要求的水平,成长为高能力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一)《机械制图》项目教学的实施步骤

1.教学目标分析。先从掌握绘制零件草图的基本要求入手,既然开始学习绘制专门的零件工作图,这样可以充分培养动手能力、各方面素质,以及耐心细致的好习惯和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方法。

2.项目选择分解。教师可以利用现有条件收集些零件,指导学生之间搭配,分成多个项目小组形成团队协作的局面,各团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抽取零件,根据零件的做工绘图来制作项目名称,并以此来安排项目工作内容、分配分工:教师指导大家在项目中绘制一定程度的零件工作图,有条件的学校或专业可以提供给用来实习的车间,在车间将根据他们绘制的零件图加工零件,进行后面课程的实习或实践。

3.制定项目计划。教师充分学生开发自己已经学习的知识、利用已有基础,全面制定项目安排,分析好各个步骤,收集准备相关材料、用具。教师可以先拿出几个有代表性零件的大小规格、技术关键的例子,并分析阐述它们要这样标注和选择的原因。然后各团队讨论分析:所抽取零件的特点?零件草图选择?尺寸标注方案?技术要求参考?如何绘制零件工作图?各团队准备好测量工具、方格纸、空白的图纸,各种手册、工具书;分发学习参考资料,内容包括零件表达方案如何选择,各种测量工具如何使用,尺寸基准、技术要求的选择,绘制草图的注意事项。

4.实施项目计划。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考察、分析、借鉴德国已经广泛采用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方式或新加坡教学工厂那种的教学方法,将以往大班的学生们小组化,把加强学生技术与素质为重点来进行教学。把所有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个组5到6人,教师则把知识点与教学内容设计为项目内容,制定项目流程与任务书。学生们再按照项目任务的内容、流程,一起讨论、设计、思考与制作。组织各小组团队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完成测绘零件,做出草图,也可以在团队之间进行讨论、互相学习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解疑。

5.项目展示评价。过去陈旧的`的教学方式是将书本作为根本依据,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是应该以能力的提高为根本目的。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技能水平的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加强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发展等应该是作为衡量的基本标准。可以采用技能和理论双管齐下的考核方法,同时提出相关的意见、建议,指出不足,提出图片进行改进的要求,做到真正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正能力水平。

6.组织实习效果展示,促进相互交流。教师对各个小组项目的实施情况予以综合评估之后,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成果,互相交流、学习。利用这样的方法,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技术水平、促进动手能力的提高与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还可以让学生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加强职业道德水平,为学生们工作后的互相协作与再深造铺垫号良好的基础。项目教学法将学生作为《机械制图》教学的核心,时间发现,让学生们自主的制图、交流、学习,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项目教学法现在已经在德国的职业院校中广泛的普及采用。值得注意的是,采用项目教学,对任课教师的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都较高。

(二)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关键

1.多方优化教学模式、塑造适宜的专业气氛。因为《机械制图》的专业特点,要求教师优化教学模式,完善课程内容,塑造识图制图的气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填补陈旧教学方式的不足。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落伍了,项目教学法突出的是学生的自发学习,积极主动的去研究。比如,让学生们根据自己所学,构思设计与动手制作模型,学生们可以事先准备好橡相关用品,然后根据设计来搭造的具体结构,根据先前设计的制图来实施切割。这样一来学生们又动了手还动了脑,锻炼了工作中的思维能力。这样把学生作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积极性,加强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2.练习识图能力、画图能力等的训练。从图线的标准再到到国标(GB)的学习,加大学生们基础能力的训练力度,充分掌握基本的绘图技法。在教学的时候,要求学生们看图要详细观察视图形状的不同,弄明白视图里所有的点、线、面的空间含义,将设计出的空间模型进行对比检验,从发现的错误中得出正确的答案。

3.及时进行总结、交流、普及。教师应及时总结经验、不足,也可以将《机械制图》的项目总结成讲义,甚至可以指定《机械制图》项目教学的教材,进行较大范围的推广;教师要特别萃取以往的教学方法的优点和实用之处,将一个完整的大目标分割为各个小目标,其中小目标表现于项目里的各个流程之中,能够使学生在训练中有了系统的、全面的理解、把握与体会;一般认为的项目是生产某个具体的产品,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全面的专业技能。不过《机械制图》课程的开发项目是不必拘泥于形式,《机械制图》教学项目的设置,是达到学生能力提高的目标,所以,无论是零件、部件还是完整的机器,只要它对教学有所帮助,就可以拿来做项目。实践经验得知,小型的项目对那些刚入学不久的学生来讲更加的容易学习一些,等达到了一定的基础水平,就可以整合所学的各个部分的专业内容来进一步设置复杂些的项目,此时参与较大的项目才是比较有必要的。

四、结语

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的思想理念的基础上,利用建设取“项目”来塑造“情景”,利用“协作”来进行学习,利用项目“完成”来启发“意义建构”,从而达到提高知识、能力、素质的目的。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的“项目化”渐渐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不过在《机械制图》中使用项目教学法,仍然处在探索的阶段。现有的实践证明,《机械制图》的学习非常倚重实操环节,特别符合项目教学法的理念。教师在运用该教学法时,可以喝课堂讲授等别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去粗取精、取长补短,使教学更加德高效,使教授的内容变成学生们的真正本领,达到“成就优秀、就业顺利、生产高效、事业成功”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机械制图》的教学里面科学的准确的运用项目教学法,促进了当代教育的教学革新,扭转了以往落后低效的教学方式,给予了学生充分学习的优越环境,不仅能够利用现代教学理念、先进模式对知识达到综合运用的效果,还能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既展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实现了教师的事业价值,又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地为,为能力的提高、顺利的就业做好铺垫,使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率等多方面产生较大的进步。

篇11: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论文

【内容摘要】 为了符合信息时代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校现有的教学方式比较适应以纸张为载体的印刷时代,当纸张载体向网络载体发展时,网络成了人们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的重要工具,仍沿用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教与学方式,必将桎枯我们的教育事业。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多媒体网络技术 学生

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又有赖于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

我们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使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能够以和谐的状态出现在课堂上,使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真正达到有机整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使形、声、色浑然一体,创设生动、形象、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就此谈谈我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喜欢多变、宽松的教学环境。

静态的文字、课本及教师的口语则满足不了学生比较活跃的心理需求,他们在安静的教室里,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认为老师是演员,自己是观众,是旁观者。

因此,思想容易开小差,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其新颖性、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环境,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助于突破学习的重点、难点

数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对数学中比较抽象的内容,不少学生感到难以理解。

而事实上,无论一个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画,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便可以轻松解决问题,使教学内容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多媒体的材料处理功能

在数学教学中,为贴近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经常将学生生活中的材料和他们身边的事物引入课堂中。

很多时候,如果直接将客观事物摆在学生面前,虽然做到了教学的直观,但不利于教学的展开——因为数学知识是抽象的,现实生活并不等于数学。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对学习材料进行数学化处理,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建构科学的数学概念。

如在小学数学中教学角、直线、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知识,由于这些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并不独立存在,而是物体的一部分,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它(例如教师发给学生一张长方形的纸,实际上学生拿到的'是一个“长方体”),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

这时就可以发挥多媒体的材料处理功能。

教学时,在屏幕上展示一些侧面是长方形的物体,并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侧面都是长方形,接着运用多媒体的“擦除”功能,将每个物体保留一个侧面,其余各侧面的边线、颜色、图案都擦去。

这样,“长方形”的表象就很好地建立在学生的头脑里了,让学生科学地掌握了“长方形”的数学概念。

又如,在《圆的画法》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定点)顺时针旋转,直至另一端点扫出一个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

接下来,将画圆的步骤分解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画圆的完整信息。

这样,学生就会牢牢记住画圆的每一个步骤和要领。

借助多媒体还能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从而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四、发挥多媒体的演示功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用得更多的是它的演示功能。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在课件中先出示了三次分苹果图:第一次出示4个苹果,然后应用课件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问每份有几个?第二次出示 2个苹果,然后应用课件把2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问每份有几个?第三次出示1个苹果,然后应用课件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问每份有几个?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结果。

通过这三个问题,学生知道了分数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产生的,同时理解了分数的意义,积累了分数的数感。

再如在学生学习了求图形的周长后,教师出示如下图所示的操场平面示意图。

教学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这个图形的周长是指哪里,然后让同桌之间用手比划一下,接着请学生说一说这个图形的周长包括哪些线条,最后再用多媒体演示一下这个图形的周长——在课件中利用“擦除”效果,用红粗线绕操场周围“跑”一圈。

多媒体的演示在此用来突出显示学生的想法,帮助学生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五、发挥网络的教学功能

信息技术不仅为教师教学提供演示性支持,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直接支持。

上网学习正在成为学生课外和课内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如教学《几何形体的体积计算》一课,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习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后,想要知道球体等其他形体的体积是怎么计算的。

这是教师在课堂上一时半刻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时教师就可鼓励这些学生课外上网查找这方面的知识。

这样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久而久之,上网学习会成为学生主动的选择,从而使他们的学习空间得到拓展、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的框框里,不要让教育的“四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六、发挥多媒体的反馈评价功能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反馈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突出矛盾,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

而且,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

然而,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难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评价。

运用多媒体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进行反馈评价。

如在课件制作时,应用交互中的 “判断”功能,当学生回答的结果符合题意时,屏幕上就出现一只鼓掌的小动物,同时播放一至五秒钟的掌声;当学生回答的结果不符合题意时,屏幕上就出现一位擦眼泪的小朋友。

这种新的评价方式,能调节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愉快学习。

实践证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比不了解积极性要高。

通过反馈,他们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促使他们自我激励,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内驱力。

总之,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再为教学提供更多的方便的同时,也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成为“专家型”的媒体使用者,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扩充新的教学经验。

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终身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充分了解现代化技术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殊功能和艺术魅力,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篇12:高等教育下初中教学思考论文

高等教育下初中教学思考论文

一、深入基础教育实践的心得

(一)收获新知,开拓思维

在挂职时期,时刻感悟到只有深入基础教学,才能真实地发现问题,才能把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不固化思维才能开拓思维,收获新知。在二中的教学中,突出的教学类型就是试卷分析,做得非常到位、精确,这就是他们优于其他校的地方。试卷分析、讲评不是个别老师的个人行为,而是集体分析讨论的精华,详尽彻底,全面深刻,并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做全面指导,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去传播,凸显个人优势、经验和长处。这一点,应该对我们的大学教学有所启发。大学教学中的考核,结课考试完毕之后只有试卷分析,没有讲评,且没有对学生面授的试卷分析和讲评,学生不知道正确答案,也不知道得分的缘由,而学生其实非常想知道关于试卷的情况,尤其是答题方法和答题技巧,这对下一阶段科目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可以有的放矢地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在本科教学中可以尝试开设师生间关于考试问答的平台和空间,传递关于考试的正确答案,试卷上出现的答题问题等,在公开公平的背景下共同成长,不仅学生学习了,进步了,教师也可以凭此了解学生的答题思维,在“复错”的模式下,师生互相了解,共同纠错,共同进步。

(二)提高了专业研究水平、思考能力和综合素养

本人对挂职期间的听课做了整体规划,分阶段地有计划地去听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授课类型、不同年龄段、不同行政级别的老师的课,以便学习不同的任课态度、情绪、风格等,并与自己的教改研究相结合,收获详细全面的经验。实践获知,二中的课程分解非常细致,授课细腻认真,师生都争分夺秒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对知识的巩固性训练做得非常强化深刻,精益求精。教师在新授课上的风格差异不大,但在试卷分析、习题课等其他课型上的差别则较为明显,当然于此也体现了老师之间教学水平的差别。本人从他们的课堂上也学到了很多,边听边思考,获得了很多启示和感悟。

(三)增强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尤其是对本专业工作有了新的想法和启示

二中的听评课非常之多,且非常细致。尤其是听完之后的集体讨论和评价,客观真实地反映问题,剖析问题,不做表面浮夸蒙蔽,共同的目标就是“成绩”,相互间在反复锤炼中水平自然提升,不单打独斗,这种实干精神、协作精神可敬可慕。多轮听评课之后主推的精选优质课成为全校的公开课、观摩课,不做重复性资源浪费,可以尝试调整同行听评课的方式。而这一点对我们大学教育应有所启发。大学的同行听评课可以尝试利用平台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如精品课、优质课等可以通过平台发布,大家自觉自行选择、学习、感悟、参研,这样做可以更灵活、有效。

(四)完善了自己,收获了友情

在挂职期间,二中的各级领导都对本人非常关怀、体贴,考虑周详,还配备了独立办公室。每个分管年级的副校长不仅提供授课信息、教研活动信息,还介绍了一些授课老师的情况,课下一起探讨两校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一些问题。这一点非常可贵,不仅便于工作的展开,还收获了珍贵的友情。本人在整个挂职期间,谨慎行事,在不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尽量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经验和意见。由此我意识到,在理论上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们在各自的领域上都有很大的建树和成绩,但在实践中,彼此之间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相互间的探讨和切磋是十分有必要的。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的实际教学问题对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会有很大的启示。

二、对本专业教学教育的启示和建议

(1)二中的语文教学体系非常全面、细致,课程类型划分得也很细致,分为新授、教研、习题、试卷分析等,因此知识分解细化,课程结构合理紧凑,课堂学生学习效果好。考试训练反复深刻,是突出的优势,但过多的重复性练习不利于学生的知识体系建设。有些课堂模式较固定,有僵化的局限,如在讲《论语》不同章节的内容时都采用同一模式教学,其实可以尝试根据不同章节的不同内容变换授课模式,以新颖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同时,也要考虑这样的情况,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如分组式讨论、竞赛式教学等只在公开课或内容特殊的课堂上进行,不能每节课都进行。新授课的模式在集体备课中形成,较为固定,可变可发挥的空间不大。综合上述情况来看,这些应对我们正在转型的大学教学教育有所启示。结合初中教学教育特点和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和实践培训,以“优质的成手”亮相、入职。本科教学单位可以尝试开设这类“量身定制”型课堂,尝试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的方式,加大实训强度,在实践实训的过程中,全方面打造“优质的成手”。

(2)对于一流的基础校的学生来说,语文教材过于简单,可以有很多剩余时间补充课外知识,突显教学优于其他校之处。但个别班级只求熟练掌握,不求深入拓展。精准训练很到位、深入,进入复习较早,复习的频率高,重复性很强,稳、准、精、达,这有利于成绩的提高,但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这部分占据的时间和精力反而多于新授课,而初中阶段学生的知识体系建设非常重要,不容忽视。单纯性追求成绩,有可能延误学生的知识结构建设。初中阶段是非常好的时机,既不同于高中阶段承担紧张的高考任务,也不同于小学阶段接触知识的有限性,在探索欲的激发下,身心轻松的状态更有利于扩展知识的摄入。在现实调查中发现,基础教育中的“二课堂”的开展程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且深度不够。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个阶段扩大知识涉入范围,也可以真正使第二课堂活跃起来。这对于我们高校在人才培养和教育研究前景上有一定的启示,也可以以此拓宽研究领域。尝试高等院校和本地基础教育学校合作研究,共同探索拓展知识的方式和空间,尤其是第二课堂的深入方式。

(3)“课上的精英学子,课下的行为表现判若两人”,课上课下“双面人”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如何改变这样的状况?如何使素养教育行之有效?如何将我们丰硕的教育研究成果切实落到实处?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和领域。调查发现,中学阶段缺乏综合素养培训类固定的课堂,多通过隐形教育来实现,没有通过正规的课堂教学来进行。所以,有必要统一开设专业的综合素养培训课。课程可分为三部分,经典感悟、普通话训练、礼仪实训。考核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考试考查方式,师、生、家、校共同参与,“正面培养+反面警醒”共同培养,家、校、社会三级辐射,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制约型作用,感化家庭,辐射传导社会,涵养社会精神。正面培养,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介和平台,录制视频记录“日新一念”的过程,传递正能量、绿色文化,进而辐射全社会;反面警醒,截取录制或记录下不良言行以反观自己,反观家庭,反观社会。把以上的成果综合起来认定为考核成绩,真正做到行之有效,实至名归。综上,是本人深入基础教育,从高等教育的研究视角去思考和感悟基础教育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晓晓.基于新课改理念的初中教学管理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6).

[2]李智辉.浅谈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的衔接[J].教学研究,,30(5):468-470.

[3]郑淑云,李玉华.导师制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浅谈[J].内江科技,,32(6):202.

[4]徐海南.谈导师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程(下旬),2014(5):24.

篇13:中学语文教学中大众传媒的应用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大众传媒的应用论文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大众传媒的影响

对于中学生而言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给他们更广阔更丰富的空间与资源,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各个渠道而不受局限性。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大众媒体具有积极性影响:语文能力的基础就是识字能力,是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前提,更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依据。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部分学生“不识字”现象,主要体现在错别字及多音字误用,这些现象在教学中必须妥善处理。而应用大众媒体辅助学生识字学习,不仅能改善中学生写错字、误用多音字等现象,更能促使学生累积大量生字量。对于中学生而言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通常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阅读量充实的学生无论是写作方面还是理解方面都要优于缺乏阅读量的学生,同时阅读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面。可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阅读机会较少,但随着大众媒体的广泛应用,其提供给学生更多阅读的机会和便利,进一步充实了学生的阅读量,也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大众传媒的应用

1、灵活运用影视作品促进学生理解文本

众所周知,中学语文课文中文学作品范畴的课文比重较重,通常学生要透彻理解文学作品,自身的生活阅历和对文学作品的想象极为重要,其中想象是具体化文学作品手段。只有将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学生理解鉴赏和感悟文学作品内涵的效果才能更好。不过,当前中学生普遍缺乏对文本的想象能力,所以灵活运用影视作品是对学生这一缺陷弥补的最佳方法。但语文课文在选编时易受到篇幅局限,例:《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等都是著名文艺作品节选片段。其实,初中生学习课文最主要就是感受文本中作者文字中蕴含的'感情和意蕴,因此,教师应当以文字解读为基础,然后引导观看影视作品即进行视觉解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木兰诗》(初一)学生理解文本就是塑造理解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感受花木兰作为巾帼英雄为父参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选以豫剧《花木兰》中片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直观的把人物形象展示在学生眼前,借由影视作品画面将学生引入文本之中,通过观看影视作品片段,学生会更好奇作为巾帼英雄的花木兰究竟是怎样一名古代女子?当学生产生各类疑问时,他们就会主动探讨文本内容,逐渐便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生动丰满的花木兰形象,这时引导学生在业余时间观看更多与《花木兰》相关的影视作品,不仅能解决课文中重难点问题,更促使学生文本理解能力提高。

2、合理利用大众传媒指导学生识字教学

虽然大众传媒能够提供给中学生认字识字的便利,但相对而言也是对中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消弱。影视作品以及报刊杂志等媒介上出现错别字将误导学生,语文教师要合理利用大众传媒促进学生知识水平提高。据相关资料表明,中学生受大众传媒积极影响显著性低于负面影响,主要原因在于传媒传播速度迅速,各类影视作品、广播节目以及报刊杂志频繁进入人们视野,但这些节目及报刊杂志中经常出现错别字或错音字,对中学生识字认字能力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当前部分教师对大众媒体消极影响或是采取规避态度,或是对其忽略不重视,另有部分教师则抱以积极态度探索关于解决的对策。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利用这些负面教材,能促使识字教学效率提高。传媒素材的引入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降低传媒对学生识字能力的负面影响意义深远。同时大众媒体的合理利用能转变传统教学内容单一、形式单调的课堂教学情况,例如在课堂上播放各类影视作品判断,鼓励学生发现并指出其中的错别字错,或是鼓励学生以抢答形式进行纠错等,借由这些趣味性的活动,学生识字能力不但能提升,学习起来也更便捷快速。例:近几年来热播剧《甄嬛传》,深受包括中学生在内的各年龄阶段观众喜爱,但是这部热播剧却存在误用误读字词现象。

三、总结

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中学语文教学而言是一柄双刃剑,而教师是使用这柄剑的人,如何能够发挥双刃剑好的一面,这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不断归纳总结,创新教学手段,更新教学观念,灵活合理的运用各类大众传媒进行教学,才能促进学生高效科学的学习语文知识,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篇14:语文教学中远程教育的应用论文

语文教学中远程教育的应用论文

[摘要]远程教育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的学习氛围中获取了更多的知识,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远程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还为教师的再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远程教育为学生的高效学习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丰富了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良好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好远程教育,为教学更好地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关键词]远程教育;信息技术;交流平台;最佳途径

以前我们总是在想如果给每位教师都配一台电脑备课,查找资料,每个教室都安装一台电脑播放课件,那该多好啊,那时觉得这只是梦想。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信息技术也已经真正走进了学校的课堂,梦想成为了现实。远程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广泛使用,语文教师应充分加以运用。

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服务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者,在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教师的大脑及手中储存的信息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远程教育的应运而生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中,导入环节至关重要,是教学中一个良好的开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富有创意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长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善于思考问题,思维更加活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我在教学《台湾蝴蝶甲天下》时,首先播放视频,配上我的语言描述:在古木参天、鸟语花香的蝴蝶谷,成千上万只蝴蝶起舞在亚热带的丛林之间,一群群蝴蝶围着游客飞舞,这时候,连游客也仿佛变成美丽的花蝴蝶了。同时,我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蝴蝶谷,感受到了蝴蝶谷的美和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感受画面,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认真倾听,积极动脑思考问题,乐于和同学交流,同时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好的锻炼。我们学校正在开展高校课堂的探索和实践,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单位,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放在首要位置,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比如,我在教学《望洞庭》时,先播放一段带有《望洞庭》画面的视频,顺便让学生手拿麦克风对画面进行描述:清澈明净的湖水与秋夜皎洁的月光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没有风的迷迷蒙蒙的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在皓月银辉之下,山愈显青翠,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八百里洞庭,水天一色,烟水茫茫,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摄入心魄。这样一幅鲜活而有生命的山水画浮现在学生的面前。刚刚播放完视频,我就抓住时机和学生交流:洞庭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七嘴八舌地打开了话匣子:洞庭太大了!洞庭的景色太美了……学生沉浸在洞庭的美景中。这是我应用电教媒体的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学习、讨论和交流,在小组讨论时,学生不但学习得非常投入,而且学习优秀的学生基本能够理解诗意,中等学生基本上理解诗的意思。课后,我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洞庭,既巩固了课堂教学效果,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欣赏动画,培养创新

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呼唤,是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教师应把创新教育融入语文教学,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宽松环境氛围,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践、勤于思考的探索过程中学习并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我在教学《坐井观天》时,这一课的最后一句话是:小鸟说“不信,你跳出井来看一看吧。”我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想一想,说一说:青蛙跳出井口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当学生认真思考一段时间后,我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用多媒体演示青蛙跳出井口,睁大了眼睛,好奇地东张西望,这时我再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翅膀,和小组成员共同分教师对文本指导得再深入,学生再怎么想象美景,恐怕也难以把握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因此,我通过视频再现贝多芬情感的变化:夜色朦胧,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波光淋漓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再配上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通过有趣的情景画面尽情发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品味景象,提高效率

《语言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中占主导地位,教师是引导者,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认真研读教材,认为文中的一幅图难以让学生走入文本,理解文本,即使教师对文本指导得再深入,学生再怎么想象美景,恐怕也难以把握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因此,我通过视频再现贝多芬情感的.变化;夜色朦胧,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波光淋漓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再配上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通过有趣的情景画面尽情发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又如,我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时,先播放一段描写瀑布风景的录像。画面是这样的: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完美的一幅幅画面勾勒出绚丽壮美的庐山瀑布,使学生眼前一亮:“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就是心中所想,魂牵梦绕,产生不看瀑布非好汉之感。在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的时候,我配上音乐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心中的瀑布,学生在轻松的音乐中想着、画着、美着,有的学生不但画出了壮观秀丽的瀑布,而且还在画的旁边配上了《望庐山瀑布》的诗,大家在欣赏和愉悦中暂时结束了这节课,但瀑布的美久久留在学生心田,滋润着他们茁壮成长。

五、引用资源,激活教学

白板中的教学资源就像一个百宝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活用白板中的教学资源,既有利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活了起来,节省了大量的备课时间,又有许多课外延伸和知识链接,拓展了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活用白板有利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助于教师对知识的优化组合。以前教师备课时只靠一本参考书,上课只靠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枯燥无味。现在就大不一样了,有山有水有音乐,一切都活起来了,学生也跟着动起来了。我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了解到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每一天学生都快乐学习,愉快成长。多媒体教学已经在我们学校生根发芽,我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展示给学生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做丰富多彩的教学演示,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再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中飞翔。在教学时,我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名学生都愿学、乐学,学有所长,学有所获。

总之,远程教育的实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的是精彩,获得的是成功的快乐。同时,远程教育为教师的再学习提供了交流平台,为学生的高效学习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丰富了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最佳途径,改变了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张承明,李辉.远程教育与农村学校校本教学研究多元化模式构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丽.远程教育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15:幼儿教育教学中电脑游戏的应用论文

电脑教育游戏不同于一般的电脑游戏,它兼具了游戏性和教育性,具有典型的寓教于乐的特点,如果合理的把电脑教育游戏应用于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提供活泼生动的教育教学环境,优化了教育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因受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电脑教育游戏中动感的游戏画面、趣味盎然的情境和充满挑战的游戏环节能够极大地激起幼儿的兴趣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了游戏的乐趣,才会更愿意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学习.

1教育游戏的概念界定

赵海兰和祝智庭认为,狭义上的教育游戏是指教育性和游戏性整合在一起,在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自然的教育效果,换言之就是“通过有趣性产生教育效果的游戏”;广义上的教育游戏是指具有教育素材和游戏因素的所有教育软件.[1]本文中所指的电脑教育游戏是指一种新的幼儿园教育教学辅助工具和手段,它利用电脑技术的特点将幼儿的发展目标自然的融合在游戏过程中,使幼儿在快乐的电脑游戏的过程中主动获得智能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教育软件.

2电脑教育游戏的特点

2.1趣味性电脑教育游戏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趣味性,电脑游戏中隐含的情境信息量非常丰富,大到背景画面和游戏关卡,小到游戏中隐性规则和游戏道具,它们都有声有色,奇异动感,在给儿童带来更多的知识的同时,不断唤起幼儿的兴趣和灵感,激起幼儿的无限想象.就是这种趣味性的特点能够吸引幼儿主动的去探究.

2.2目标性目标性是自然融合在电脑教育游戏中的,这种目标性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幼儿在体验电脑教育游戏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同时也发展了幼儿各种能力,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等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的发展可能近期在幼儿身上表现并不明显,但是幼儿阶段正是这些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培养幼儿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为其一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的打下良好的基础.

2.3灵活性电脑游戏形式多样,变化无穷,游戏中物的“灵性”极具有感染性.运用电脑教育游戏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可以不受空间、时间和现实条件的制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如果想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自我保护,比如学会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知道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危险的、不能触碰的,我们就可以利用电脑游戏的灵活性特点把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很难模拟和实现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电脑教育游戏,让幼儿直接从游戏中感受地震的发生过程以及尝试用正确的办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或是在游戏中学会如何躲避生活中危险的东西.

3电脑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3.1利用电脑教育游戏对幼儿感官的刺激和好奇心的满足,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率电脑教育游戏以其充满色彩的视觉画面、动感的动画形象设计、优美的音乐背景、不同难度的关卡挑战等游戏元素激发了幼儿多种感官的兴奋性,并不断地满足孩子好奇心的发展,从而把枯燥的、幼儿难以理解的知识变成幼儿易于接受的、快乐的游戏,幼儿从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了学习主动探索者;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电脑教育游戏对幼儿进行个别化辅导,以照顾幼儿的个体差异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利用电脑教育游戏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3.2促进幼儿获得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由快乐原则支配的,所以游戏往往给人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主要表现在发展儿童的成功感,从而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而幼儿在体验电脑教育游戏的过程中,没有心理压力,情绪是放松的,因而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果幼儿在游戏中顺利完成任务了,在游戏结束后就会出现积极的反馈,比如奖励一个小星星或者获得一个进入下一关卡的钥匙等等.即使幼儿在游戏中失败了也没有任何负担,因为游戏中也没有任何惩罚,而且可以重新再玩.所以说幼儿可以在体验电脑游戏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

3.3培养幼儿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幼儿在体验电脑教育游戏的过程就是在分析问题、探索学习的过程.幼儿在游戏规则内,需要通过不断的摸索、试误,才能逐渐找到游戏的技巧,获得游戏经验,从而更高效地继续进行游戏H幼儿在此游戏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幼儿在这样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可以在没有教师控制的压力下充分发挥思维的创造性,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比如幼儿益智类游戏中的“走迷宫”和“逃离密室”的游戏都是培养幼儿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典型代表.幼儿需要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寻求多种办法,从而走出迷宫或逃离密室.

3.4有助于幼儿早期阅读兴趣与能力的培养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大部分幼儿阅读的耐心都不够,所以引起幼儿阅读的兴趣是幼儿早期阅读习惯形成的关键.据幼儿教育专家分析,实施“文字”+“图画”+“声音”式的早期绘本阅读,能够极大地引起幼儿阅读的兴趣,同时这种阅读方式对孩子的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可以引导孩子的想象能力,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而电脑教育游戏就可以帮助幼儿实现这种图、文、声的阅读方式.例如把白雪公主这个故事放入电脑中,每一段都可以设计一副相关的图片,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调节故事的朗读速度,还可以自己边跟读边录音,不断纠正发音.有的设计者还在软件里加入了英语朗读与跟读,幼儿可以在欣赏汉语阅读的同时,聆听与感受英语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4如何应用电脑教育游戏对幼儿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4.1根据多元智能发展目标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游戏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人类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是多元的而并非单一的,由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组成.我们可以以八大智能的发展作为幼儿发展目标的分类,基于多元智能的发展目标为幼儿选择不同的游戏.[4]如果要发展多元智能中幼儿的数理逻辑智能,可以为幼儿选择关于分类、匹配、判断推理、数的认识等幼儿教育游戏.例如“数字排队”这个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幼儿数的认识的教育游戏;又如“Bubbles”这个游戏让幼儿在快乐轻松的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认识颜色和形状以及如何对事物进行匹配和分类.通过这种分类方式让幼儿学习数学中比较抽象复杂的知识,整个教学的过程不仅轻松愉悦,而且教学水平也是高质量的.

4.2把电脑教育游戏融合在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学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它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根据此纲要的建议,大部分幼儿园基本上都把幼儿的教育活动相对划分为语言、健康、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把电脑教育游戏融合在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在开展艺术领域活动中的音乐活动时,教师可以不受条件的限制,利用平板电脑游戏的高模仿性能、还原真实的乐器形态与良好的触摸感特点,让幼儿在平板电脑上去触摸各种乐器以及感受不同乐器不同的发声特点,在此过程中就发展了幼儿早期的艺术体验与欣赏能力.

4.3在家庭教育中运用电脑教育游戏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脑已经成为我们每个家庭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很多家长却因为担心电脑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不愿意让幼儿接触电脑,尤其是电脑游戏,但是如果家长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引导幼儿使用电脑教育游戏,那么其对幼儿身心发展的负面的影响是可以降至最低的.例如,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参与到电脑教育游戏中,做幼儿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幼儿沉迷于游戏中,同时在家长和幼儿一起交流完成游戏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5电脑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教学的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5.1不是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适合运用电脑教育游戏进行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并不是单一的,如果我们以此作为划分,为幼儿选择符合幼儿各项智能发展的游戏,其中的幼儿人际关系智能的培养就不适合用电脑教育游戏进行,因为由于受电脑游戏技术的'限制,人机互动这一环节很难在电脑上灵活的展现.因此幼儿人际智能的培养更适合在幼儿五大领域中的社会主题活动中进行.

5.2预防在电脑使用的过程中给幼儿眼睛和骨骼发育带来不良影响电脑教育游戏本身的趣味性特点容易吸引幼儿长期沉浸于游戏中,但是眼睛长时间的注意电脑,会使幼儿的眼睛产生疲劳,而幼儿期正是幼儿眼部发育的关键期,因此视觉功能的正常发育就会受到障碍.同样长时间的久坐不动,也是不利于幼儿的骨骼发育的.为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为幼儿选择游戏时,要选择一些在程序中加入控制游戏的时间的教育游戏软件.例如有的电脑教育游戏软件,在孩子玩游戏的时间超过15分钟后,屏幕就会自动变暗,以提醒孩子们注意休息,掌握好游戏的时间.[65.3根据幼儿年龄阶段特点合理掌控游戏困难度由于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差异,为了让幼儿保持对电脑教育游戏持久的兴趣,电脑教育游戏的困难度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进行选择.例如很多游戏都有不同的级别困难度,这种困难度的级别就是随着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规律由浅入深的.

相关专题 高等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