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月月亮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月月亮”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共1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通过调查、访谈P市三所中职学校发现,其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不对、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不对接等问题。为此探索一种符合中职特点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人才培养缩短入职的适应期,人才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一、问题提出

随着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前教育的第一个、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展,高师和中师培养的师资数量远不能满足我国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为学前教育领域培养了一种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发展为本位”的特殊人才,有效地缓解了当前各地学前教育师资匮乏的问题。但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不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为此本文对P市三所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中职学校进行了调研,分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探索一种符合中职特点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能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蓝图和质量标准,是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依据。中职教育是要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是在被教育部定为中职教育专业门类里的一个专业,职业资格为保育员,而没有提到幼儿教师的身份。由此可知,中职学前教育应定性为教育,定位为中职,定向为保育员,这就决定了中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要为学前教育领域培养一批具有一定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保教人员。调查P市三所中职学校发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下列问题:

1.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们在活动前于头脑中对人才培养活动结果的一种预见和构想。为了调查P市三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了问题“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其中,一所学校以“文化知识够用,专业技硬”为育人理念,以“培养幼教方向的专业人员”为培养目标,以“降低难度,提高兴趣,以活动促教学,让学生有事干”的教学理念,以“单元过关展示、技能达标测验”为教学模式;一所学校以“诚信优教,创新发展,成人成才”为育人理念,以培养“既会做人,又会做事,升学有望,就业有门路”的人才为教育目标,以军体为特色课程培养特色人才;一所学校以“培养适应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掌握幼教理论与专业技能,胜任幼儿保教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教师和幼儿园管理工作者”为培养目标,以减少文化课程,只开设专业课程为人才培养特色。分析三所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现,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表述过于宽泛,培养方向包揽过多,培养规格不明确。

2. 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不对接

按中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的要求培养人才所获得的职业资格是保育员。由调查中职培养的学前教育的毕业生去向可知,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成为了城镇和农村等学前教育教师的主力军,这是因为接受过较高水平学前教育的人才很少有人愿意到这些地方去工作。而中职学前毕业生从专业知识方面不如大专生、本科生,更不如研究生;从幼保专业技能方面来看因在校培养时间短,操作实践能力差。但随着城镇和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些地方需要大批“有质量”的幼儿教师而不仅仅是只具有保育方面知识的人才。分析近几年城镇和农村幼儿园等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发现,普遍反映中职幼师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理论基础薄弱,专业技能水平低下,实践操作能力差,入职之后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培养的人才不能做到即出即用,实现“零距离”就业。

3. 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不对接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社会需要实用技能型的幼教人才,要求培养的人才“培养品德好、专业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实用技能型人才”。由访谈三所中职学校的负责人了解到,三所学校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X+集中顶岗实习,其中X是学生的在校时间。一所两年制的学校负责人称,学生第一年是在学校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第二年被送到一些园所进行集中顶岗实习;另两所学校负责人则称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第三年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以准就业的形式让学生集中顶岗实习,一部分学生由学校统一推荐到园所,大部分学生自己找就业单位。因中职生在校时间短,培养方案重专业知识轻文化素养,重技能轻理论,重技能理论,轻实践操作,导致人才培养的规格不符合市场的需求,综合素质不高。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因过分单一而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 探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既具有师范性又具有职业性;其所招收的学生也具有相应的特殊性,高中的弃儿,社会的未成年人,又有全面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灵活掌握,动态调整。而目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种种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不能与用人单位对接,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与市场对接,入职适应期长等。为此探索适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模式非常重要。

2.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目前在中职学校运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半工半读”“三明治式”等。而从对学前教育专业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是“X+顶岗实习”。为此P市某中职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进行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这种模式既可以促进学校专业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1)人才培养方向多元化。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来说有:幼儿园、妇儿保健医院、社会工作者、服务类产业等。不管人才培养方向如何,人才培养目标都要做到人才有与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相适应,职业道德的良好,“具有现代幼儿保健科学知识及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并能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保教工作的要求,熟练掌握幼儿保教工作的各项技能,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和职业发展基础,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身心健康,活泼开朗,富有朝气,坚持学前教育专业追求,并为相关专业领域的学习或高一级学校深造奠定基础。”只是做到人才培养的侧重方向不一样。幼儿园方向的人才既要有教师教育的素养,又要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医院方向的人才则侧重于医学方面知识的培养以及具有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而社会工作者则侧重于对人际能力的培养与加强,同时具有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2)对学生进行分层多元化培养。由于学生的情况不同,根据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及学生自身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培养。

一是有短期就业需要的学生。比如保育员、月嫂、育婴师、儿童社会工作者等均可在短期内完成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这部分学生可以在接受短期专业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上岗,进行顶岗实习,也可以半工半读。在工作期间进行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疑难问题可在线上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确需进行面授学习的可随时到校进行学习。

二是有专业发展需要的学生。针对这类学生进行“全程实践+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幼儿园进行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期间,进行全程式的教育实践活动,第一学期每周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实习基地见习半天,目的是使学生对幼儿园、幼儿、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有一个初步的接触与了解;第二学期每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为期一周的保育实习,第三学期每月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实习;第四个学期每月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为期一周的幼儿园教学实习活动;第五、六学期组织学生准就业的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接受学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双重指导,对实习学生有严格的实习考核制度,以保证培养学生的质量。经过三年有序的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训以及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活动,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得到更好的结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有学历教育需要的学生。中职教育不仅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初级人才,而且根据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对有继续深造需求的学生成立专门的培养班级进行相应的升学教育,比如招生时给学生注册的“3+2”学籍,组织学生参加政策许可的单招、对口升学、函授大专学习,接受完三年中职教育后通过一定的考试程序再到高职学校进行深造学习。

(3)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动态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社会发展变化非常快,对人才种类的需求变化也很快,这样就会存在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市场需要的问题,为此学校应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进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成立专门的就业科室,到全国各地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社会和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比如,社会上需要大量的育婴师、月嫂甚至家政服务方面的人才,根据这一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从课程设置上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以保证培养的人才能与用人单位对接,与市场需求对接。

3.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存在的问题

P市某中职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也满足了市场对人才需求,更有效地促进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但是,在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学生分层难。在学生分层方面,因中职学校存在招生难的问题,学校的招生政策是要留住每一个可能留住的学生,这就导致招收的学生之间存在着文化程度、专业素养、年龄等方面的差异,给学生分层带来很大的挑战。

(2)课程设置难。“课程设置即教学计划,是课程总体规划。它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而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考虑多种因素,比如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发展的需求、社会与市场的需求等。就学生分层的复杂性来说,课程设置要因培养目标和方向的不同而有所侧重,这无形之中给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既要符合中职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又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更要对接市场的需求,也要与产业对接,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3)师资建设难。教育大计,教师为重。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职教质量的高低,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多数是高师甚至是中师培养的学术型人才,教师的理论素养水平高,但是教师远离企业,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弱实践的现象。如何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一个难题。因为多数专业教师课时量大,教学任务重,基本上没有下企业实践的机会,即使有机会有些教师从心理上又不够重视。另外,企业对学校教师的加入不太接纳,到企业实践成为走过场、形式化,使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成为一句空谈。企业教师到学校兼职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企业人员的积极性不高。由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仅从数量上来要求与认定,而是要严把质量关,并将工作落到实处,真正解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养的问题。

总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尚在探索之中,如何使培养的人才既符合中职的培养目标,又能适应市场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仍需有识之士不断研讨与探索。

篇2:中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中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及学前教育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许多中职院校都纷纷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而美术课程作为幼师培养的必要内容之一,其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从我国目前中职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应对解决,因此本文从提高中职教育水平的角度出发,对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探究。

关键词:中职教育;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随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学前美术教育课程对于学前教育人才素质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中职院校的基本办学理念,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中职院校重要的实践指导。美术教学作为中职学前专业的重要课程,也应当在人才培养模式中,重点突出个人需求与社会需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及胜任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从而全面体现中职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在美术教学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过分注重绘画基础训练。学前专业的美术人才培养不同于一般的美术教学,由于增加了学前教育的条件限制,决定其在教学中应该将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儿童绘画的理解和创造上来,但是目前多数中职院校盲目照搬一般院校的美术人才培养模式,而忽视了学前教育的特殊要求,从而使得许多学生虽然掌握了扎实的绘画基础,却难以将所学内容合理地运用到幼儿教育中来;二、难以将学前专业和美术课程充分结合,例如许多中职学前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忽视了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学前教育内容,从而导致了一些学生在把握儿童心理、组织美术活动、活跃课堂氛围上存在短板,从而限制了其职业能力的发展;三、对儿童美术缺乏正确的认识,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为幼儿教育机构输送优质人才,因此美术课程也应该为儿童的培养服务,但是一些中职院校在教学培养中忽视了儿童美术的特殊性,导致了一些学生在实践中难以从色彩、线条、冷暖等方面把握儿童心理,从而影响了美术教学效果。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利用基本的儿童绘画方式,打好美术基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面对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多数学生不具备专业的美术知识,因此,学校在探索美术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助其打好美术教学基础,例如设置平面构成课程,让学生对基本的美术语言形成理解,同时结合有层次的日常训练,引导学生探索美术创作规律;此外,学校还应该重视简笔画教学,简笔画由于线条简单、形象生动而深受儿童喜爱,而学生利用简笔画不仅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还能够提高美术技巧的实用性。

2.增加色彩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色彩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色彩与我们的心理变化紧密相连,而对于幼儿而言,利用色彩引导其形成积极的情感状态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手段。中职学校在探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该增加色彩理论教学,即一方面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指导学生系统认识色彩在儿童情感塑造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运用能力,如利用色彩搭配鉴赏课程引导学生对儿童心理进行把握,从而提高其在美术教学中运用色彩的能力。

3.开展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美术教学不仅包括绘画能力,还包括手工能力,而在幼儿教学培养中,利用手工制作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也是幼儿园落实渗透教学理念的重要方法。在教学模式探究中,中职院校一方面应该积极开展手工课程,让学生在平面手工、立体手工的制作中,锻炼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还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走进幼儿园,从而以职业为导向,了解目前幼儿园在手工制作、区域材料投放中对教师动手能力的要求,进而不断强化学生动手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4.加强学校与幼儿园的互动,提高学生组织教学的能力中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应该以职业为导向,确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而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强与幼儿园的互动、合作,建立有效的实习机制,安排学生进入到幼儿园,从而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近距离观察儿童,了解儿童在美术教学中的客观需求,同时在有经验的幼师的带领下,参与课堂教学,以丰富其实践机会,并不断提高学生组织美术教学的能力。

四、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中职学前专业美术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人才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才是其教学优势和培养目标所在,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确保美术教学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重视市场导向。在教育教学中,学校要时刻把握幼儿教育的市场变化,并针对变化调整美术教学内容,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才培养与市场、社会需求相契合;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总之,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调整目前在美术教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探索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幼儿园输送更多优秀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卢巧真.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03:24-26.

[2]关园园.探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综合能力培养[J].大众文艺,2016,18:236.

[3]周定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才智,2014,09:168.

篇3: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当前,我国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加大,提出一系列的严格标准,这也从侧面给当前五年制学前教育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要满足社会的高要求,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就要高质量、高标准来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

一、当前我国五年制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难以体现五年制的优势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幼儿教育师资主要培养模式为高职和中职两种。因此,在五年制学前教育层次上,出现了简单地把高职或中职培养目标移植的情况。同时受中职以及一定的社会影响,五年制学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过于重视艺术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专业教育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致使很多学前教育人才出现专业素质不够,不能很好的适应相关幼儿园的标准要求。

2.课程设置结构陈旧,难以体现中高职贯通特点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比较陈旧,甚至出现将中高职课程进行拼凑的现象,导致课程重复开设,缺乏连贯性。甚至还出现因人设课,按照学校的师资队伍力量来设立课程,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严重下降。

3.专业教学资源缺乏,教学实践场地不够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重在建设一种有独特优势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专业出身教师缺少、教学资源缺乏、教学实践场地不够等问题。例如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却比较缺乏,特别是专业艺术类、英语类课程大多由艺术系、英语系教师兼任。她们各自的专业水平都比较高,但是缺少对学前教育的了解,缺少对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与实践的解读,按照自己主攻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培养幼教师资,这就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职业要求脱轨。五年制学前教学资源和校内外实训场地缺少使得实践类课程以及教学阶段缺乏,学生课外活动以及锻炼机会少。

二、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只有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才能有效发挥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优势。我们要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并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实际情况出发,来确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学前教育事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是不仅强调艺术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其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包括有教育能力、语言能力、游戏与活动设计组织能力、教学管理能力等等,而且要熟悉现在的网络教学基本技能,熟悉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严格按照国家对五年制学前教育要求,要与时俱进地了解先进的研究成果,构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和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三、重新建构专业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专业课程设置。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根据五年制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吸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科学合理地建构课程体系。在具体建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移植或叠加三年大专和三年中专的课程体系,更不能用本科的思路来建构五年制学前教育课程,而是要从五年制自身的特点出发,照顾到五年制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到五年制学制比较长的优势,充分凸显五年制的'学制优势。首先五年制课程建构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进行统筹规划,将五年时间分成不同的阶段,设置各阶段的培养重点和教学目标,并将阶段目标落实到各阶段的课程中去,建立循序渐进的课程模式。其次,根据五年制长学制的特点,可以适当考虑对三年制的课程进行一定的增减或整合,在有效完成普通培养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特长。最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以《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为指导,将幼儿教师的素质分解落实到各课程中去。

四、建立教学资源共享、院校合作的教学机制

为了更好的发挥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性就要做到教学资源共享,建立相关学校常态化的合作交流机制。首先,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可以率先进行合作,场地共享、优势资源互补。如物资资源方面,包括教师、多媒体设备、专业实训室可以进行共享,也可深入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专业教师等方面进行协同发展。其次,中高职院校与幼教机构进行合作。高校为幼教机构提供学历进修学习、技能提高培训的便利条件,指导科研课题、教改项目或专项工作的开展;幼教机构则为高校提供实践教学、调查研究、社会实践、专业见习实习、教科研实验等实践机会,双方建立深度融合的合作关系。这就使得相关合作学校、幼儿园之间在专业、实训基地、师资、课程、科研、社会服务等建设上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综上所述,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当前幼教师资培养的主要模式之一,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从五年制的实际出发,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试与改革,探索出更符合实际、更科学合理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篇4: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人们对孩子教育予以高度关注。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环节,关系到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纵观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幼儿知识教育是其教育教学重点,但在培养学生其他能力上存在不足,使得学前教育人才的综合素养不尽人意。高校作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主阵地,要推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不足

(一)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形势下,我国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前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环节。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不少高校扩大了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或新设了学前教育专业,让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数量大幅度提升。从数量上来说,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能够满足幼儿教育的发展需求,但从质量上来说,却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升。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大,让整个教学流程受到干扰,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质量不尽人意。在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模式下,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教育能力,但在其他能力上往往存在不足,教学经验多以教材为基础,在对幼儿教育活动进行创新上存在不足。

(二)学前教育课堂体系有待改进

在当前教育发展形势下,绝大多数高校均秉承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创新,但在教学理念上存在一定不足,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灌输式教学模式一致存在。受这一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认为,必须将教学放在如何提升幼儿成绩上,丰富幼儿的基础知识积累。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缺陷,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造成负面影响。高校要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推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一步优化,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素质教育的洗礼,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进一步认识幼儿教育,并学习和吸收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及思想。然而,当前部分高校未能关注课程体系变革,主要着眼于教学模式,使得所取得效果相对有限。

(三)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固化

不少高校均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但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均在形式上进行改动,将理论知识讲解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对于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使得幼教人员的综合能力有待提升。在当今时代发展形势下,幼教行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幼教素养,但在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上存在不足,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整个教学活动缺乏感染力。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健全和完善,仍采用统一标准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不少学前教育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往往不能及时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在处于幼儿方面的问题时,常常手忙脚乱,找出到及时有效的应对方式,在实践经验及应变能力上存在不足。

二、促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对策

(一)调整学前教育教学形式,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如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成为教育重点。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任课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和创新,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方式、角色扮演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并引导学生基于幼儿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及内心需求,为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奠定基础。幼儿年龄较小,认知能力相对有限,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故而常常出现提出让大人尴尬或难以解答的问题。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这一点,并进行情境模拟,让学生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应对,以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灵活有效地解决各种幼儿问题,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对传统教育理念进行调整,构建健全的课堂体系

高校在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时,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改变以往将知识性教学作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吸收和学习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为此,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传统的教育理念,调整实践课程及理论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在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大多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对游戏具有浓厚兴趣。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幼儿教学规划,并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主题,通过开展这种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幼儿和学生能够友好的交流沟通,并能够自主规划和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打造出一堂优质的'幼儿课堂奠定基础。

(三)制定健全完善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评价体系

所制定的评价体系及执行情况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具有极大关联。在之前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内,知识能力教育被作为关键环节。但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对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量大增。为此,评价体系要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高校要秉承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评价习进行创新和调整,将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等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不再单纯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及专业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

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园、托幼机构等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及专业知识,还需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尊重和爱护学生,明确学前教育在孩子成长发展中的重要性,挖掘各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对幼儿教育工作进行深层次研究,从而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然而,要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较高难度,并不属于单纯的技能学习环节,而是在理念上的深入。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后劲能力。

(五)适当添加新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不少幼儿园推进了课程体系创新,将现代化课程体系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如多元智能理论。然而,不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不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中表现不佳,由于未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学前教育。为此,高校在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时,要对这些新理念及体系进行科学分析及研究,组织教师到其他院校或地方进行参观学习,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有效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切实提升高校学前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及自身在就业时的核心竞争力。部分幼儿园注重教学模式创新,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开展了别具特色的课程,诸如幼儿戏剧、幼儿种植园。通过开展种植课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播种等环节,深刻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提升学生爱惜粮食的意识。通过开展幼儿戏剧课程,能够给幼儿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锻炼幼儿的表现能力及表达能力。为此,高校在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时,要适当引入这些具有创新性的课程,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及方式,并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运用能力,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三、总结

在当今时代发展形势下,任何事物均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高校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推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和优化,摒弃之前单一滞后的教育教学理念,优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等等,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为学生走上学前教育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高校要推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康少华.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赜[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6):97-98.

[2]杨丽星.幼儿社会教育现状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2018(45):22-23.

[3]姜明红.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0):186-188.

篇5:学前教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学前教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学前艺术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体现之一,同样也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的发展走向,直接影响着艺术人才的健康成长以及牵扯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并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前途。我们要以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学前艺术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的不同为依据背景,改变人才培养的方向及创新的定位,实现“一专多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789年开始,法国已经选择在显要的工业中心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学校,延续到1830年的时候,法国已经拥有着八十多所类似的艺术院校,这些院校的建立肩负着法国为了改造丝绸产品的质量,其中包括雕塑、绘画、版画系等等。可以这样说,这就是最早出现的职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同样是培养艺术类人才的模式之一。另外,这也满足着工业发展的需求,满足着适应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高等教育模式。追溯到我国最早的艺术学校约为1977年创建的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一、学前教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现状

第一,我国现存更多的专业艺术学校,逐渐靠拢与其它高校合并的想法及行动。

第二,合作后未升格的艺术学校,也并未放弃整合的想法,为了可以加入到职业培训的行列中,努力的发掘着自身优势。

第三,在更多的高等学校中也都存在着向国家教育部审批职业培训的意愿及想法,利用手头更多的资源,重新建立创办与职业培训相关的专业机构,以此获得高等职业艺术教育的准入证。

第四,民办的职业院校,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建立艺术类的教育机构。总的来说,这些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职业艺术教育机构根据时代的变化以及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来适应教育人才培养的使命感。

二、学前教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第一,就业教育模式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的情况下,校方基本是采纳合作一方的要求进行着教学体系,并以此围绕运转。教学的实践中,企事业单位会为此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实践演出也就意味着学生步入社会的专业训练过程已经开始。学生也因为企事业单位的'标准而学习准备,因为这正是他们面对职业被挑选的演练,或者是说评估。学习时间短、内容较为单一,并且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进度、学习成果、教学的质量等等,有些时候学校一方并没有确切的跟进落实。如此,如何具有发展的眼光进行预测,并以此贴合市场、迎合社会,就应连续不断的将职业艺术教育进行全面把控及策划;对于教学的成果应做好跟进,对于学校方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进行严格规范的定位及监督,是职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第二,师生关系虽然体艺术类院校平行志愿计划并不缺少,但是跟据2009年招生汇总信息来看,真正有此意愿的考生很少很少。事实上职业艺术类的学校分数录取线很低,可并未被看好,其生源与其它高等艺术教育学校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以此可见大家对于职业类艺术学校不认可,认为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职业艺术教育的师资要求,以及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艺术教育特点的。在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是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并且具有较高的艺术素质。同样在更多的职业艺术教育学校中,教师多出于艺术团体,有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清楚的知道能在社会立足的要求,也因此教师都是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身兼数职,担任好几门功课。综上所述,职业艺术学校存在着师资不全的现状,不具备稳定性,临时请聘、外聘或者是退休教师反聘情况比较多。

第三,教材依据调查显示,更多的职业艺术教育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很多艺术类本科院校在普遍使用的书本教材。因此职业艺术教育学校就存在着教材不适用的的问题(必须和就业渠道、社会文化时尚联系),而对于学生也相对不公平,虽然学习时间短但却要在时间内学习本科内容,这也导致原本并不优秀的学生排斥教材,降低学习兴趣。

第四,教学方式高等艺术院校的很多专业基本都是一对一的小课教学,而更多的职业艺术教育实践的多为大课形式。不过相对来说也是有一定特色课堂的,比如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学校也将更多的教学内容转变为舞台上或者是讲台上,利用书本及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挖掘学生本能的学习主动性及自主的创造性。为学生树立目标的基础上,利用更多的实践经验释放自身想象力。并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导老师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纠正,实现达到最好的实践教学成果。另外,为了更好的将实践效果范围扩大化,还将艺术实践进行分块学习,形成系统、规范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有别于高等院校的最大特色之一。关于学前教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多问题还需要不断的挖掘、更细致入微的思考及实践,对于此本人的研究能力以及手中所查阅的资料有限,所以研究暂时相对不够深入,所提出的理论也比较浅显,并没有达到此研究课题预期的研究目标。只能说,结果虽然未达到,但是勇于尝试的决心促使着研究课题的又一次进步,也正是因为此次研究,让我更深入的了解到了学前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为我今后更广泛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此研究课题的建设及推广中,让此在未来可以发展的更好,为学前教育艺术人才培养提供着丰富、饱满的理论依据及指导。

【参考文献】

[1]方梅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黄慧君,陈丽娟,谢坤。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探析—基于我校三年制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1):46-47.

[3]张勇.我国高职院校幼儿师资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1(3):230.

[4]祁海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育人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4(3):74-75.

篇6: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大支柱,发展尤为迅猛。作为世界旅游组织预测的2020年世界最大旅游目的地以及第四大客源国,酒店业必将成为中国的“朝阳”产业,人才需求激增。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院校应审时度势,拓展专业建设思路,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酒店人才需求的变化。

关键词:职业教育;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对教学模式及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与再认识

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首要任务,以迎合企业需要为总体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职业教育培养方案,学生需要具备全面基础的理论知识、熟练的应用技术能力、高品德高素质等特点;主要以“应用”为主要内容和特色建立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课堂实践和企业实践在教学计划中均占有较大比重。所谓教学模式,即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结构。是教师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一座桥梁。教学模式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并且具有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不仅是教学思想的反映,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行为规范。”与本科教育不同,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其加入了职业技能培训,其中以应用操作技能为培训重点,技术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根据这些特征,高职教学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形成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构建的教学结构框架和教学活动程序。高职教学模式的要素包括,理论基础、职业能力目标以及教学实施方案三个部分,其中职业能力目标在高职教育实践中越来越被重视。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正在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与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同,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及校企协作教学法等教学模式的运用,理论与实际结合,师生互动、行动导向、校企结合、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促进了职业院校从根本上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二、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阐述

(一)国外学者的探索与实践

1.美国co-op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校企合作的带薪实习模式,可以深化本专业的情境教学。使学生能够将在学校学到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工作岗位中,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经验相结合的目的。此种“订单式”培养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专业对口+毕业+就业”顺利衔接。

2.日本的“职业感”培养模式。其酒店管理专业院校的共同特点是,他们的布局都是按照酒店的环境标准来建造,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营造职业氛围是学校的首要目的。学生的“职业意识”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培养。

3.欧洲的“洛桑人才培养”模式。就读洛桑学院的学生,在毕业后可拿到瑞士、美国以及英国三个国家的证书,拥有丰富的国际酒店以及航空公司和各大奢侈品牌的就业资源。其店校合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期间熟悉整个酒店的各个部门的环境以及工作流程。其课程设置也会不断更新,即便是一些专业传统的课程,也会根据国际酒店行业的发展形势不断更新内容。

4.德国的双元制。德国的双元制主要核心是企业,基础是学生的实践活动,保障是当地的法律(行业协会)。其真实的实践场景更加符合学生未来的就业环境,故而培养出的学生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以及岗位需要。并且,与国内不同的是,当地的行业协会有着相当大的法律权限,既可以为企业谋取利益又能够有效支配企业的各项活动,所以才能作为双元制这种教学模式有效保障。而国内酒店专业普遍应用的“校企合作”制度便是“双元制”衍生而来,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即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期间,有部分时间是在企业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和工作实践,另一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这种制度是学校和企业协同共建的一种办学制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教育体系以及职业培养模式。国外酒店专业培养模式从职业意识培养到课程设置乃至训练培训,都很是值得我们在教学模式中借鉴和参考。

(二)我国学者对酒店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

1.我国学者对国内几所院校酒店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方式,教学制度和课程设置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这些院校虽然在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模式,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努力寻求符合本国酒店业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和理论建构等方面尚存在不足。一些学者提出,教学模式应多考虑“受众”的因素,进而做出改进和完善。这里的“受众”,就是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调查显示,选择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有如下特点:第一,他们没有充分理解酒店专业的学习的内容以及酒店专业自身特有的科学性。第二,受传统意识的影响,一些学生内心对酒店行业存有的一定的偏见,需要转变观念。第三,学生起点低,对技术与职级晋升缺乏耐心。而国外的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是并重的。没有国内的“本科”和“专科”的档次之分。相较于国内,国外酒店专业院校的“受众”群体(也就是学生)更加能理性并清晰地认知自己选择的专业,并且能够有条理地在几年的学习中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认可自己的工作,这也是差别之一。由此,专家从实践角度提出,酒店行业应该参与到高职学院酒店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模式的规划制定工作。

2.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探索取得的成就。

(1)某省高职学院酒店专业与企业合作制定教学方案,高职三年中,第一年根据酒店和市场大环境等需求培养酒店定向专业人才,在校内由专业教师教授基础课程以及各类酒店人才所需基本技能课程例如客房服务,调酒等。第二年由酒店作为教育主体,让学生到五星级酒店进行为期十个月的“教学实习”活动,教师会定期进行跟岗指导。第三年回校学习深层管理学,并聘请酒店高层人员定期进行演讲及培训等。这样一来,学生加强了实践技能的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

(2)某省高职学院酒店专业采用日式的入校“职业感”培养方法,在学校建立了自己的酒店实训基地并对外运营,学生参与管理。由于这种入校就开始的职业感的'培养,这所院校的酒店专业排名很快就在全省名列前茅,声望颇高,学生大赛也频获佳绩。学生入校就对自身的就业有着准确的定位,在毕业后的就业也获得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三、当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有待提高

酒店行业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是要具备服务意识并且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面对不同的客人和不同的服务环境以及岗位也需要从业人员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制定不同的个性化服务方案。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案中体现这一方面的内容还有缺失。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酒店一线技术人员,但过分强调技术,造成了意识培养的缺失,忽视了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开拓,单纯注重一线应用是高职酒店专业教学模式的存在主要问题之一。据统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继续从事本行业的不足三分之一,原因就在于在校期间对于职业意识培养的缺失造成了学生对服务行业根本性的误解。

(二)课程设置方面创新性有待加强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都是对应酒店的各个部门,诸如《酒店前厅管理》、《客房金钥匙》、《餐饮运营管理》、《宴会设计》等,从表面上看,校企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在课程设置上展现的淋漓尽致,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课程局限了学生的知识面也限制了学生的职业视角和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校期间的养成。最终造成学生对于企业的目标期望值过高,从而限制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甚至很多本专业的学生对服务行业有很大的误解,缺乏行业的服务意识,觉得这个行业是个“伺候人”的工作,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怎么能对深层次探究个性化服务理念产生兴趣呢?创新服务意识又从何谈起呢?

(三)重技能训练,轻创业培训

以酒店专业的教学实习为例,很多学院都是在教授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将学生送到各大酒店进行为期六个月至一年的实习活动,在企业岗位实践中加强技能训练。但是在这数月的实习阶段中,学生一般都是听从企业安排,按照企业需求在一个固定的岗位进行实习。这样的实习方式会在某种程度上禁锢了孩子们的思维和探索能力,并不能达到让学生在实习期间,全面了解整个酒店运营系统运营管理方式的目的。在校园内的课程安排也是按照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操作课程的大类设置的,唯独缺少了创业的概念,使得学生对于创业的概念有所误解,认为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进入星级酒店就应该是在管理层工作,而忽视了创业的本真是从基层做起,才能逐步了解企业整体的运营方式。从而完善自己成为一名创业型的酒店管理者。

四、加强和改进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一)多举措加强酒店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洛桑人才培养模式告诉我们,为学生开拓眼界,寻找高价值的资源是培养“职业自豪感”的重要方式。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和自身未来的职业生涯更有信心,也可以达成学校企业双赢的局面。酒店业流动性很大的原因是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到位,认为服务业是“丢人”的行业,是“青春饭”,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空间。“职业自豪感”的缺失造成了本行业人才的流失。例如带领学生参观不同的高星级酒店,了解其运营基本流程。打造多功能酒店专业实训基地,尽可能做到“店校合一”,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了解工作流程,培养一定的“职业自豪感”。尽可能多提供本行业内的尖端信息和高端的就业资源,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信心以及职业憧憬。

(二)根据我国酒店专业发展需要,调整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许多高职院校依旧秉承基础课、专业课、实操课这样的传统模式在教授。在复合型人才激增的当下,尤其是酒店专业,我们要改变传统观念,适当引入国际理念和课程,让中国的酒店专业与国际接轨。例如开展一些国际化课程。如美国饭店协会认可并颁发证书的《黄金服务认证》课程。不仅可以培训本校教师成为该专业国际化培训教师,也可以让学过该课程的学生得到美国饭店协会的证书以及专有胸牌,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也可以作为一种被认可的资历。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将与国外大学酒店专业接轨的课程归入本校教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当学生在国内修完所有高职学分,并获得国外院校认可,可以继续出国深造。

(三)不断改进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实习切忌“一脚踢”。在教学实践环节,将学生完全交托给酒店的方式不可取。在国内的酒店也很难做到让学生进行“轮岗”实习,因为毕竟熟悉岗位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频繁的换岗也会给酒店造成困扰。如果将实习时间大段的“分段”,是否能够弥补这个缺陷呢?例如,将半年到一年的实习时间分季度进行,学生可以自主申请想要更换的实习岗位,部门可以按照学生上一阶段实习表现给与考量与调整。这样一来,既增强了学生的实习动力,又避免给酒店带来大量的麻烦。其次,定时举行本专业的技能大赛,参加省市,国家级的大赛以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是同样重要的。专业技能是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首先展示的内容,也是酒店最重视的条件之一。所以定时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也应纳入人才培养模式内容之中。

参考文献:

[1]蔡建平.瑞士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5,(19).

[2]陶蓓.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趋势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6,(06).

[3]黄毅,孙璐.美国CO-OP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与创新[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10).

[4]徐燕.论供需错位视角下酒店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04).

篇7: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贸易领域形式的分析。提出对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模块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缩短学生就业与上岗之间的距离。

关键词:课程体系;模块培养;实践技能

篇8: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建构在坚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的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大体有以下一些。

其一,必须考虑学生现行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长周济同志曾指出“要把就业问题作为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来,在招生、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随机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90%的学生认为他们来大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当前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必须加强研究毕业生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使专业定位、招生规模等都能按市场规律变化而变化。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也经常更换职业岗位。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的具体知识技能要求,而且也要关注其日后择业所需。不仅应使学生获得当前就业必备的知识技能,而且应获得继续学习与提高的能力。

其二,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充分考虑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及时了解人才发展趋势。从调查资料来看,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约为60%,而外贸职业院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约为70~90%,有的甚至到达100%。而且,有些高等院校毕业生由于找不到工作,但是到职业学校获得技能证书(如外销员、报关员、单证员)后就容易找到工作。根据近百家进出口企业的网上招聘要求来看,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国际贸易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约有76%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这说明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极为重要。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应教给学生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还应当加强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态度的教育,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其三,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其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和技术持续迅猛发展,这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技术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

中国目前正处于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中国加入WTO及国家对个人从事外贸业务的管制放开,对外贸易获得迅速发展,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1.6万亿美元,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在迅速扩大的同时,岗位结构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篇9: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培养目标的建构。 正确定位国际贸易专业(报关)培养目标是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考虑到学生现行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外贸行业岗位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可以将国际贸易专业(报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如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贸行业第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该培养目标也可以简要概括为:基本知识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就业竞争力强,直接从事国际商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可以把国际贸易专业(报关)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为:一德、二基、三能、四证。所谓“一德”即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需的良好职业道德,“二基”即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三能”即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指适应外贸业务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操作技能的应用能力。

开放办学。利用国内资源开放办学。黑龙江农垦管理干部学院现在已经和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合作,在实现学校学生成绩互认的基础上互派交流生,丰富学生的第二校园生活,使学生感受不同的校园文化与教学方式,得到更加全面地发展。学校之间还可以实现教师的互动交流学习,以学习对方的先进教学与管理经验,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互动中得到提高。通过联合办学,不仅可以培养大批受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而且经常与之进行学术交流与调研活动,可以学习这些学院的办学经验,逐步实现本院与兄弟院校先进教学方式的接轨。另外。联合办学也具有极大的广告效应,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吸引更多的生源,丰富学校的资金来源,这将对学校的长期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篇10: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建构政法学院应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同时又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对于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来说,其发展规模与速度、专业的设置与课程的开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习条件的优劣,都要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我国已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国际贸易专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需求。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我国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反过来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篇11: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开展,土木工程专业成为高校重点发展对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研究重点。本文参阅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文献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综述,介绍了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与对策,以期为土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土木工程;CDIO模式;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

一、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CDIO模式。CDIO(Conceiving,Design,Implementing,Operation)是一种创新模式,即国际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是一种创新工程教育理念,其目标是加强能力培养,尤其重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主要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原则必须是大工程观;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即建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是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即“强创新、重实践”;除此之外,设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2]。

(二)“3十1”人才培养模式。“3十1”人才培养模式;此种模式要求学生前三年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为之后的实践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一年的社会实践要求学生要把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在社会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有利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人才。“3十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以及团队精神为目标,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教育模式。其采用的途径是将高校知识理论学习运用到企业的实践过程中,从而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的人才。“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是将学校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解决就业问题;教学过程中加入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

(四)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改变传统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培养具有多种学科知识背景的土木工程人才,从而适应当今土木工程的发展,满足社会对土木工程人才的要求。可采取的方法是将多学科融合,如土木工程与信息技术,互联网,地质等,从而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知识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

二、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主,大部分都是理论课,重点是概念和基础知识,很少安排实践课。从而导致“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即学生被动地吸收大量的专业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单一。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现在老师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老师课堂的讲授为主,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板书或多媒体仅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此种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评价方法单一,科研意识淡薄。通过学生的成绩来评价老师的教学质量水平,从而导致老师只专注于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适应力的培养。对于应用型工科学生而言,科技创新活动是其课堂学习的.延伸,但是大部分学生因缺乏老师的指导,技术的支持缺乏科研创新意识。

(四)专业性师资力量缺乏。专业教师质量和数量决定着教学质量,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缺乏专业性土木工程教师。随着高校扩招,对教师的需求量较大,目前的教师数量难以满足高校的需求,导致专业教师缺乏。很多高校为扩充师资力量,引进大量刚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这些老师偏重于研究性课题,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乏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师资力量有待改善。

三、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建议

针对我国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以下的建议来改善,具体如下:第一,理论与实践并重。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培养能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第二,改进教学方法,扩充教学内容,培养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第三,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第四,建设优质师资队伍,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刘荣桂,蔡东升.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1(2):21-24.

篇12:图书馆多元化营销模式探索论文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营销多元化服务模式优化整合

论文摘要:基于三种图书馆信息营梢项目的分析,认为图书馆信息营销方式正向信息营销优化组合的方向迅速发展。以此,论述图书馆信息营销步骤,进而构建了图书馆多元化信息营梢优化组合,指出充分认识图书馆信息营悄优化整合特性,积极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对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多元化概念对我们而言不仅并不陌生,甚至已经耳熟能祥。多元化经营、多元化市场、多元化风格、多元化人才等等,就连我们熟悉的搜索引擎-Google已经推出了新闻、电子邮件、本地搜索、社会网络、发布工具、地图、购物、视频搜索等服务,不再是那个简单的“搜索框”,Google正在朝着多元化业务发展。多元化的简要定义是,“任何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人员的组合”。信息营销是指信息服务机构对其信息产品(商品)与服务进行分析、调研、计划、组织、促销、分销,实现与用户的价值交换,满足用户信息需要的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始于信息机构对潜在信息消费需求的市场调查、分析,终止于最后满足目标用户(现实用户)的具体信息需求,完成与他们的价值交换。这种价值交换过程,对于信息机构来说,是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内在价值;对于信息接受者来说,是获得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即获得信息资源的有用性”。从信息营销的定义看,图书馆信息营销应该是经济属性。目前各类图书馆都是公益性的,但信息营销是图书馆高层次的服务活动,它与图书馆基本的阅读服务有本质的区别,它要“对其信息产品(商品)与服务进行分析、调研、计划、组织、促销、分销”,才能在与用户进行“价值交换”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内在价值。信息营销不属于图书馆的基本服务,它应该讲究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追求用户和图书馆在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时的双赢,具有一定的经济性质。同时营销是诱发目标受众对某一预期反应所采取的种种行为”。服务是图书馆存在的理由,图书馆就是以用户为中心展开多元化的信息营销活动。图书馆多元化信息营销组合模型可以理解为任何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信息营销方式的组合。我们尝试从多元化的角度思考图书馆信息营销方式的拓展,结合符合国情、馆情的模式与技术,向用户提供多元化的图书馆信息营销组合模型,以期推动图书馆服务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1图书馆信息营销项目分析

a.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信息营销工作以读者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坚持公益性、以人为本、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等原则,用户导向面向重点教育科研生产、面向社会公众的多层次服务体系。如设置专项服务(科研服务、企业服务、新农村建设和业界服务)。国家图书馆信息营销方式从提供实体型文献为主向提供实体型文献与数字型文献并重转移;从一般性的文献借阅服务向深层次、个性化服务推进。服务内容从提供单一形式资源向提供集成资源过渡。服务手段以到馆的、手工的文献借阅服务与远程的、网络化的文献信息和知识推送服务并举。不断策划新的服务项目,打造新的服务品牌,切实提高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如举办“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文津图书奖”、“文津读书沙龙”、“中国典籍与文化”、“文津讲坛”等活动。同时重视馆藏文献展览与推介。加强国图网站建设,把网站建成界面友好、功能齐全、方便易用的资源服务窗口。b.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信息营销项目包括到馆服务(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除了为到馆用户提供各类文献资料的查询、借、阅、咨询、复制、扫描等服务外,同时还为读者提供了计算机及网络使用、影视点播的服务项目)、图书馆员、原文传递与馆际互借、论文收引检索及评价、定题检索、科技查新、培训服务、展览与讲座、情报服务、院内档案查询等。“网上咨询台”信息营销方式采用了图文互动,包括“提新问题”、“电话和E一mail咨询”,“FAQ”,“实时咨询”、“咨询馆员”与“浏览检索”,耳目一新,吸引与方便了用户。而文献信息服务包括电子信息服务简介、论文收录引用、专题检索服务、情报研究服务、北郊服务部简介、档案信息服务、文献提供与馆际互借服务、古籍特藏与社会科学图书服务、信息资源推介、科技查新等。c.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主要是采用了分布式联合参考咨询系统,整合了全市各高校和科研单位图书馆最优秀的参考咨询专家为广大网上读者提供高层次的专业服务。包括提问、专家咨询、合作馆咨询、食品安全咨询、房地产咨询、家谱咨询、问答浏览、网海指南、读者留言、更多服务等,还推出了816055上海图书馆短信服务(手机图书馆),实行了“一条龙”式的全方位服务。基于以上3种图书馆信息营销项目的设置情况分析,图书馆信息营销方式正在呈现信息营销优化组合方向的迅速发展。

2图书馆信息营销步骤

2.1营销计划制定良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审慎的计划是图书馆开展信息营销活动的基础。营销计划的内容应包括:营销的目的、具体活动的策划以及成本的预算。图书馆在策划具体营销活动时应针对用户的特点而进行。例如,不同年龄层次和教育水平的服务对象在宣传和推广方法上应有所不同;不同类型的宣传和推广活动在成本上会有所不同;而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因人员配备情况的不同,在营销活动的具体开展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制约因素。营销计划的制定,有助于图书馆明确虚拟参考服务营销活动的目的和手段,从而有助于营销活动的顺利开展。

2.2宣传策略选择图书馆信息营销的宣传策略大致可分为宣传、广告和直接接触三种类型。具体包括:a.通过报纸、电视、电台举办新闻发布会;b.通过广播渠道进行公共服务的宣传;c.针对本馆用户的需求编辑馆内通讯;d.专业期刊或其它杂志上发表相关文章;e通过邮件列表进行宣传;f.营销信件;g.宣传小册子或传单;h.海报、书签或其他赠品;i.为图书馆员印制专门的名片;;j.宣传资料的收集(包括照片或其他与服务相关的背景资料);k.举办专门的宣传活动;1.图书馆“开放日”、招待会、聚会或其他有纪念意义的活动;m.图书馆网站或其它相关网站上进行产品或服务的介绍阁。不同图书馆依据本馆现状选择不同的宣传策略。

2.3运行机制加强图书馆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实现联合采购、联机编目、网络预约、续借和馆际互借等。图书馆也应深化信息服务,转变观念,树立起经济效益的思想,并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选择一个专业作为主攻对象,将这个专业网站不断完善,将一切与之有关的内容和服务囊括其中,做到精益求精,使之成为在某一领域具有权威的专业网站,通过各项广告途径将网站推销出去,这样可以使网站在某一领域内获得较高的点击率,然后通过相关书籍、光盘和软件的销售、有偿租赁、科技咨询、网络广告等获得增值。

篇13:图书馆多元化营销模式探索论文

3.1用户策略模式用户策略主要表现在用户体验,即用户在操作或使用一件产品或一项服务的时候的所做、所想、所感,涉及到通过产品和服务提供给用户的理性价值和感性体验。而用户体验主要是基于对用户的理解,围绕用户展开的,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了解用户如何行事,二是如何将用户行事的情况反映到系统之中。这就需要图书馆充分了解用户情况,并将这些情况反映到系统或产品之中。需要掌握的用户情况主要包括用户特征、用户需求、用户行为和用户认知四个方面的信息。只有充分掌握用户的特征,尤其是与信息利用有关的特征,才能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图书馆不仅需要掌握用户的性别、年龄、教育背景、职业、职位等公共特征,还要了解他们不同于其他人的个性化特征,比如是否带有某种残疾、是否色盲等。图书馆在推行信息营销项目前,首先应该通过市场调查收集用户的背景资料,并依据公共特征对用户进行细分,以确定目标用户群。但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这只是满足了用户的一般需求。同时还应该将用户的个性化特征反映到系统之中,以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利用与用户的交互信息建立数据库,记录用户的相关信息,包括用户的网络地址、信息的实际需求和需求意向、建议等。这样既可以在用户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服务时提供有效的帮助,又可为图书馆运用“推送”技术向特定用户发送特定信息打下基础,实际上节省了用户购买的时间。同时与用户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图书馆提高信息服务目的性和信息产品质量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包括:a.营造环境。只有通过对图书馆网站和网页的精心设计,营造出良好的服务环境,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用户才会乐意与图书馆进行有效的沟通,图书馆也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b.售后服务。其外延可进行扩展,将用户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视为服务过程的一部分,将提供与用户需求相关的其他信息,实行跟踪服务直到用户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作为服务的另一部分。c.反馈改进。通过分析用户对信息产品(服务)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对其作出形式、内容等方面的适当调整与改进。

3.2产品整合模式产品整合表现在信息资源整合方面。当前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资源整合服务与个性化定制服务相结合的服务业务发展,要求充分考虑到用户利用信息服务的便利性,实现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内容的集成,力求整合界面简单、友好和易于操作,从而使用户能利用同一检索人口对信息资源进行同步检索。也根据用户特定的信息需求定制具有个性化特点的用户界面,提供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信息服务。在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资源整合中,一方面信息资源整合的深度,信息资源整合的难点不是技术,而是服务集成,要求对服务流程进行简化、规范和优化,以便为用户提供最简单、方便、快捷的服务;另一方面信息资源整合的广度,整合的基点在于注重网络信息资源的整体融合,以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产品整合是一项复杂、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自顶而下的规划和自底向上的设计来完成。具体分为以下步骤:a.制定信息资源整合的战略。b.明确机构内外部信息环境与信息需求。c.进行信息资源整合设计。d配置相应的人力、技术、设备资源。e.搭建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平台。

3.3定制营销模式定制营销是一个开放的结构,基于网络的市场营销是各参与者充分协作的过程。定制营销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可以用于各种有形产品,也可以用于无形产品的定制。a用户关系管理。定制营销的核心是读者关系管理,定制营销模式的运行必须体现合作的精神,合作首先是图书馆与用户之间全方位的交流互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为读者创造最大满意度。因此,用户关系管理的任务就是确立用户的中心地位。用户关系管理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正确识别用户的满意度。图书馆为用户创造的满意度应该是用户所认可的满意程度,而不是图书馆的各种主观臆断。因此,图书馆要建立用户识别系统,注重用户心理需求分析和服务心理属性的开发,量身定制图书馆的产品和服务。馆员要及时、深人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及其发展动态,并将收集的用户资料分析整理后,在图书馆内部实现共享,以便正确把握用户满意度的实质。b.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本身也是一个相互协作的过程,涉及In-tranet,Ex-tranet,数据挖掘、智能代理等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的运用,需要在不同层面、从多个维度予以贯彻实施。在用户层面,图书馆应构建“一对一”的信息分享机制,及时追踪和响应用户需求,在图书馆内部,倡导充分合作、重视学习的图书馆文化,图书馆的营销平台应具备足够的.适应性和可用性,以便在馆际交流互动中达成信息的充分共享。c.反馈机制。用户反馈功能可以使图书馆从用户的角度认识自己的不足,不断改善自己。咨询网站都有反馈功能,在用户提交咨询表单后,就会出现填写反馈表的对话框,由用户选择填写与否即使不进行咨询只进行浏览,也可以通过网站上设置的反馈表来进行意见反馈。设立专门的数据库和管理人员,对用户的反馈意见进行收集和分析整理,组织专家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求解决的方法,有效排除影响咨询质量的障碍,以进一步改进服务质量;建立一个服务跟踪机制,以便对问题解答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并且可及时向图书馆提供反馈信息,提醒其工作中的不足,以保证整个图书馆信息营销项目的高质量运行。d信任机制。信任的确立需要付诸长期的投入,要求图书馆充分关注与用户的每一次交流互动,通过实施个性化营销方案,着意增强用户的满足感。图书馆还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馆员的忠诚度,改善馆员的服务产出水平,重视图书馆形象建设。用户也要坚持诚信的准则,因为消费者主权并不包含对失信行为的宽容。e.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在信息系统与因特网上已经不算是新的概念了,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很早就有所谓的我的最爱、我的文件的用语;Yahoos有MyYhoos;Google有PersonalizedI-lomepageo数字图书馆为了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也有许多类似的服务,如Myl.ibrary}Corne;MyLibrary)Lehig。已有为数不少的图书馆提供个性化图书馆服务[m),包括信息分类定制服务方式、信息推送服务方式、信息智能代理服务方式、信息垂直门户服务方式、信息帮助检索服务方式、数据挖掘服务方式、信息呼叫中心服务方式等。这样,根据用户的设定,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向用户提供和推荐相关信息,以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

3.4整合营销传播模式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缩写为IMC)01993年美国学者唐·E·舒尔茨等在《整合营销传播》一书中将IMC定义为:“整合营销传播是业务的战略过程,可以利用此过程设计、发展、执行以及评估品牌传播方案。此方案对于消费者、客户和其目标中的或有关的内部及外部观众来说,通常应该是可以协调权衡的,且具有说服力。”图书馆信息整合营销传播主要包括:a.用户导向。图书馆信息营销面对的用户群体依其职业的特征与属性不同,可分为科研用户群、教学用户群、决策管理用户群、文化艺术用户群等。这些用户的需求形式多样,对文献资源及服务的需求层次不尽相同。用户注重的已不是信息载体的差别而是信息的效用。他们一方面要求尽可能查找与自己需求相关的丰富的纸质印刷型文献信息资源,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馆藏或某一种文献类型;另一方面也希望参考咨询人员能够提供高质量的虚拟信息服务,以便进行较复杂的网上检索或数据库查询。一些用户也不再仅仅满足于检索出来的专业文献或大量的原始文献,而是希望得到经过分析加工后的深层次的、综合性的,甚至包含系统知识内容的增值信息产品。因而用户的信息需求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成本、定价及品牌。图书馆信息营销项目要明确自己的产品定位,保证服务质量,如用户成本,既关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生产成本,又重视用户的交易成本。关于定价策略。图书馆信息营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服务对象,选择适当的目标市场,划定出营销范围和营销重点,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及时进行信息产品的开发和服务。图书馆只有及时把握住市场的需求,才能更好地组织生产出适合的信息产品,提供更高质和符合客户需要的服务。关于品牌服务。品牌服务就是要把用户的需求置于最高境地,根据用户的需求对文献信息进行进一步深人加工,充分揭示其隐含、分散、动态的信息,实现信息的增值,提高产品质量,然后再为用户提供如个性化咨询服务,开展特定选题服务、学术资料专指服务和学术资料咨询服务等,建立区别于其他竞争品牌的品牌个性。C.促销整合。图书馆除了开展传统的促销(宣传、讲座等),也要重视网上项目的设计。如服务项目人性化。任何站点首先以视觉的方式直观、直接地面对用户,并以自己独特的风采博得用户的青睐。界面是沟通用户与系统唯一的桥梁,因此,用户界面的设计质量与水平直接关系到用户对信息的获取与利用。友好的、制作精美界面能够实现与用户之间的情感交流。d.关系营销[IS]。存储用户反馈信息对于图书馆信息服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用户的反应信息做出应答双向信息交流。通过应答,可以解决用户存在的疑虑,引导用户做出积极思考,让用户关心和参与到图书馆的服务中来。鼓励的形式和方法也是用户做出反应的重要环节。因此,鼓励的形式应多样,方法应创新,这样图书馆信息服务与用户之间就形成了应答一反应一再应答一再反应的良性循环的信息交流模式,有利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长远发展。图书馆可以运用多种手段保持与用户的接触,如书信、电话、E-mail、在线联系等。

篇14:图书馆多元化营销模式探索论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适合我国图书馆信息营销项目构建不是单纯的用户策略模式、定制营销模式、产品整合模式、整合营销传播模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营销步骤策划,而是建立在3个信息营销步骤、4种信息营销模式基础上的优化整合模型,如图1。

优化整合的实用性还体现在实施层面,该组合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图书馆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用户的需求,而参考咨询与信息服务关注的是目前图书馆信息营销,不仅需要馆员提供咨询与信息服务,而且要鼓励他们学习营销策略,特别要关注用户需求,并从用户那里获得反馈,要掌握包括利用网络在内的技术知识以及各种营销策略知识,以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技能。

相关专题 学前教育中职